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艰难曲折,导致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等重要特点。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国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的前景喜忧参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将会得到回升,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有所缩小。
【关键词】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回顾;展望
在2013年,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由于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没有获得批准,政府无钱可花。中东的动乱比较多,突尼斯民众抗议物价持续上涨,也门首都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场冲突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从整体看,中国的走势逐渐好转,但挑战也逐渐的增多,其要融入国际社会需要更艰苦的努力,中国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机遇但不是挑战。
1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回顾
1.1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1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下滑的现象,这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2103年,世界经济在政治形势的刺激下,处于脆弱复苏的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世界各国正在维持着“弱增长”的局面。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实际经济发展进行统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这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目前发达经济体将要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进行统计,其略高于2013年。国际经济增长率已经得到提高,同时国际购买力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全球贸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全球贸易增长明显加快。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经下降,非能源价格已经下跌。
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还在继续缓解。
1.2 2013年世界政治形势的具体情况
在2013年,大国之间博弈激烈,叙利亚呼吁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阻止美国对叙利亚进行攻击。但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美国的领导力有所下降,美国一直试图试压使中国屈服,但结果适得其反,在西亚、中东问题的处理上,反应出美国已经力不从心。中东地区的局势持续动乱,突尼斯、埃及的各政治派别争斗激烈,其社会经济已经下滑,失业率较高。2013年,在波兰华沙召开了全球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还是达成了三项主要共识,这就表明与会各国都不愿意承担大会失败的责任。
在2014年,通过对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5年多来,欧洲许多国家的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欧盟28个成员国已经处于贫困危险边缘。在2014年1月份,伊朗国家已在当天停止最敏感的铀浓缩活动,伊朗已经自愿暂停20%浓度的铀浓缩活动,切断了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原料供应。
2 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展望
2.1对世界经济的展望
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回顾,预测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步伐会不断加快,各国都已经开始实施了宽松的经济政策,所以世界经济形势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世界整体经济的复苏速度将会加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2014、201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将会比2013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增长率仍属于偏低的中期增长。
2014年、2015年的时间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经济的发展将回升到比较好的态势。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将会快速回升。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将会走出衰退的经济发展时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全球市场增强信心。而美国经济的复苏将会促进全球经济的大力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将会得到提升。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备受世界的瞩目,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其自身的经济增产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复苏势头也比较稳定,鉴于近年来美国通过经济调整之后取得的成功,包括其在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内工业改革等几方面,都呈现出稳步发展且市场走向良好的趋势,在2014年里,美国的经济将会持续不断的增长,增长的势头也会更加稳固,据不完整统计,2013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2%-2.3%之间,但是到了2014年,其增长速度将会达到2.9%-3.1%。
2.2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展望
中欧双方已经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的数年合作绘制了蓝图,双方已经认识到只有坚持对话磋商、互利互赢,才能为中欧关系不断注入发展动力。欧盟的主要机构将实现领导换届。中欧关系将继续健康平稳的发展,更为深入的务实合作和良性互动打下基础。
2014年初韩朝离散家属会面在朝鲜金刚山举行,在2014年―2015年朝韩之间的关系将有所缓和,但要熔化半岛坚冰,也并不是一天的任务,局势短期内难言明朗,中国仍然是解决朝韩问题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从2014年到2015年,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朝向较好的方向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会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3 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尽管之前曾出现过经济低迷的时期,也呈现过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发展,从而走到今天的。鉴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相关的世界组织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欧洲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完成了多项准备工作。在2013年,叙利亚发生化武危机,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一致通过要求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的决议。
【参考文献】
[1]王小军.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
[2]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
篇2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策略;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出现了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等问题,这就使我国在贸易保护方面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出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1.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和欧美债务问题的扩大
近年来,中东与北非地区发生政治动荡,日本爆发了特大地震灾害以及欧美债务风暴升级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为了能够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欧洲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政府债务融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致使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急剧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的不断扩大,加快了经济的波动频率,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使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崛起,并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2.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迅速崛起
目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迅速的崛起,其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并且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一股主要力量。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发展,在2001―2011年间,就已经发展成为第二贸易大国,并且贸易出口排名第一。中国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也给贸易保护主义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
3.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议题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在世界政治及经贸格局的新形势下,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当然也会受到一定额限制性规定,而这些限制性的规定延伸到贸易领域就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三、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1.高新和新兴产业将成为重灾区
早期,中国出现的贸易摩擦问题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产业和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得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进而也逐渐晋升为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并有可能成为国外实施贸易保护的“重灾区”。
2.贸易争端会逐渐向中国蔓延
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的经济复苏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中国由于采取了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产品出口贸易等方面获得迅速的发展和崛起。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贸易量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也随着增多,贸易争端逐渐向中国蔓延。
3.贸易摩擦会对中国的崛起带来考验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必然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带来严重的威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定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容易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争霸战。而中国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综合国力上都表现突出,因而在国力关系上容易产生摩擦,对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四、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的应对策略
1.政府要加强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面对国际新形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的形成,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努力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贸易中,政府出于宏观层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所以政府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与各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处于中观层面,是企业和政府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我国应对外贸保护主义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为此,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与此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协助政府一同加强行业的保护,解决贸易纠纷。
3.企业自身要提升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企业是国际贸易中的微观元素,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和受害者,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来减少贸易摩擦,并尽量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例如:企业可以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还可以通过业界合作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定会使对外贸易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我国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制定长期有效的措施来迎接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推动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苏华山.我国应对国外“双反”贸易摩擦需要有新思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2(02)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01)
[3]于维军.国际贸易中的舆论壁垒及其应对措施――兼谈正确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舆论监督作用[J].中国检验检疫,2012(01)
[4]季中文.中美贸易摩擦骤增的原因及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4)
篇3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前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交流逐渐深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也迅速增长,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同时贸易顺差也持续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注意。本文以中国近年来的贸易盈余为背景,结合最新的数据,采用理论实证的方法和研究,分析了中国贸易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以及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后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巨额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以理性、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关键词】
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成因;经济后果
1 当前中国贸易差额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增的同时,商品也出现了进出口的严重不平衡,出口规模大增,而进口规模相对较小,贸易顺差的幅度也加大。中国自1990年以来,基本一直保持着顺差的状态,而之后,贸易顺差飞速增长,屡创新高。
2 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后果
像很多其他的失误一样,贸易顺差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国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同时,过大过量的贸易顺差同时也会拖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国家实力的壮大。
2.1 贸易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好处
2.1.1贸易顺差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贸易顺差是在中国出口大量增加,相对于进口规模较大而形成的。中国大量的向国外出口产品,一方面可以吸纳国外的资金进入国内,为国内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同时,有利于中国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生产力和技术的接洽,改善生产水平,引进更为科学的生产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1.2贸易顺差强了国际地位
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优先抢占更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信誉度,因为强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间接的显示了中国良好的国际清偿能力,给国外的投资商有更大的利润保证和安全感,使得中国能够更加容易并且以更加低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和借贷,能够促进中国国力的壮大和经济的发展。
2.1.3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有了很大的比重,这就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了。在国内消费和投资大幅发展的同时,适当规模的贸易顺差和出口能够协调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当国家财政出现赤字时,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
2.1.4贸易顺差有利于抵抗风险
贸易顺差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的大债权国,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中国也有足够的外汇和资金来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增强国家对外清偿能力和对外支付能力,使国家能够在规定有效的时间内实现外汇欠款的偿还和补充,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安全,提高了国家抗击各种经济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2.2 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后果
2.2.1容易引起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过快过大的贸易顺差必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这样就容易产生大的贸易摩擦和各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行为,不利于中国的出口和外贸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像轮胎特保案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各国为了减轻自己国家的贸易逆差压力,不断向中国外贸施压,妄图影响中国的出口和外贸发展,因此,在巨额贸易顺差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紧张,不容乐观。
2.2.2可能引发国内需求不足
国内的需求和发展反而受到抑制,就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以上,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高度,这样在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限制民族经济的发展空间,使中国本土的民族经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市场,难以真正壮大一国的经济和国力。
2.2.3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
提高外汇成本会增加国内资金流出的速度,不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3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
3.1 内因
3.1.1“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和政策是根本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固步自封,想对落后的状态,国际贸易不发达,经济进步缓慢。随着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政策的实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口一路飙升,以微薄的利润和收益换取更多的资源浪费,却忽视了进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出口迅速扩张,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实际收益和发展并不明显。
3.1.2中国的生产成本低是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地大物博闻名于世,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众多的人口,都为中国的生产提供了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这就决定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有优势有发展就会刺激中国出口不断扩张。
3.1.3加工大力发展贸易发展驱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加工贸易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基本上保持在一半左右,由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可以窥见一斑。”
3.2 外因
3.2.1经济全球化加快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而作为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又拥有大量资源和产品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前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合作,从而促进中国的进出口发展和贸易的快速增长。
3.2.2世界经济的前进使得整个经济基础变大
近几年贸易顺差使得经济基础变大,但是相对于比较大的盘子来说,贸易顺差的量也得到了放大,从而使得中国目前这种巨额贸易顺差局面的存在。而在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和较大规模的局面。
总之,贸易顺差增大,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机,趋利避害,加快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贞.我国贸易顺差成因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49):8
篇4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欧盟反倾销法
倾销与反倾销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因为倾销对国际贸易和进口国工业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各国及有关国家间组织纷纷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倾销法对外国出口商的倾销行为进行抵制和制裁,但另一方面,进口国政府滥用反倾销措施片面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则会损害出口国的利益,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工业的发展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外国对我国出门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案件不断增多,并已成为我国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重大的法律上的障碍。欧盟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措施的地区,目前,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措施的首选目标和主要受害者,本文试从国外、国内两方面探析我国屡遭欧盟反倾销的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1.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世界经济史表明,每当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要盛行,通常,反倾销案变化比世界经济趋势滞后一年。也就是说,全球反倾销案增减是受上年世界经济状况影响的,或者说世界经济状况是国际反倾销的超前指标,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通货紧缩,国外对我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进一步增加,欧共体也不例外。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欧贸易额已呈十几倍地增长,2003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并且欧中贸易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欧洲的经济事务官员在2004年召开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也坦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产品大量涌入欧洲,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增多也在意料之中”,“欧洲国家需要中国产品,中国的产品成本较低,在欧洲市场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的确给欧洲企业带来不少压力”,随着关税额普遍降低反倾销因为其使用方便、任意性、不易遭到报复性等特点而越来越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欧盟也不例外。
1.2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欧盟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倾销规则时区别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虽然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排除出去,但是以符合其提出的严格的市场经济标准才能适用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反倾销规则。实践证明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企业寥寥无几,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政治姿态。因此,“类比国制度”、“一国一税制度”仍然是适用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一般规则,用这些办法来衡量中国的产品是否构成倾销导致了许多我国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构成倾销或本来之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倾销,目前,俄罗斯已经获得了市场经济待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许多领域市场经济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俄罗斯。
2我国出口产品的自身问题
2.1出口的迅猛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攀升,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从2001年的6.8%增长到2005年的36.9%。尤其是,中国对欧盟出口,以平均27.6%的增长率,从2001年的6.8%高速增长到2005年的36.9%。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欧盟产品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中欧贸易继续增加。客观上会导致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欧盟的商品继续保持发展,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就不会减少。2.2出口结构不合理
(1)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制造业出口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杂项制品、加工层次低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简单的机械运输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出口产品即便属于中端或高端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往往依赖进口,在中国经简单的加工组装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必然会对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及其就业造成较大冲击,从而成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招致频繁的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地区、日本和东盟的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2005年,中国对这5大出口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7。%以上,由于香港转口贸易的比重很高,尤以转口到美国、欧盟、日本。2005年与1997年相比,这一比重有所降低,但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没有显著改观。这些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比重偏高势必会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容易成为反倾销的对象,例如,199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不到100吨金属镁,到了1996年增长到11000吨,这种情况就很难阻止欧盟不采取反倾销措施。
3我国企业应诉不利助长外国对我反倾销
篇5
一、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演变及主要特点
“911”以来,世界GDP增长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最强劲的一个增长期。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3~2007年五年间全球年均增长4.9%;世界贸易扮演了“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年均增长7.9%;跨国投资额连续四年大幅增长。从时间跨度看,如果以1983年开始的长周期和2001开始的中周期演进规律看,世界经济周期可能在未来两年进入调整期。本轮经济周期有不同于以前的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快速增长
2002年起,新兴发展中国家GDP跳跃式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8.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也大大上升,贸易比重已达43%,吸收FDI占全球的比重由1990年的18%上升到2006年的34%。2003~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了近30%,同期发达国家仅增长10%。198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2007年缩小到18倍。
(二)新兴经济体成为本轮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引擎
“金砖四国”迅速崛起。印、俄、巴西GDP总量均超过万亿美元,进入世界经济12强,中国GDP突破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的进口能力决定了它的地位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金砖四国”进口份额从2001年的6.3%上升到2006年的9.9%,中国进口份额几乎每10年翻一番,2006年上升到6.5%,已经超过日本。“新钻11国”保持了5%以上的年均增幅,引资、出口和人均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中东欧国家经济也持续强劲增长。
(三)新兴经济体占世界能源资源消耗比例大幅度上升
世界能源消费长久以来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及少数后发工业化国家。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由于中印等新兴工业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大幅度上升。从2004年开始,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已超过北美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目前中国是全球第2大能源消耗国,印度是全球第5大能源消耗国,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占到全球的15%以上。国际能源机构《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如果不采取限制措施,未来20多年内世界能源消耗量将剧增55%,其中大部分是由新兴经济体的消耗增长引起的。
本轮世界经济周期还有以下特点:首先,国际产业转移加快。2003~2007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达到29%,远高于同期世界GDP和货物出口增速。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强化。2000~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年均增长5.5%,两倍于同期世界产出的增长,世界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12.7%,世界贸易依存度大幅升至60.8%,表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次,区域合作发展迅猛。截至2008年2月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的区域贸易安排199个,80%以上是在10年内出现的。再次,经济民族主义抬头。贸易投资自由化,带来了竞争的平面化。各国、各产业在全球化中获利不同,导致一些主张保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资本入侵的声音甚嚣尘上。
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面临日益增多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一)能源原材料紧张、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
2001年以来,原油价格连续突破30、50、80、100、120、130、140美元/桶。铁矿石价格上涨了2.89倍,2007年我国铁矿石进口综合价88.22美元/吨,比2002年上涨了2.69倍。国际铜价从2002年的1 800美元/吨涨到2008年超过8 000美元/吨。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高企,发达国家滞胀风险加大,新兴经济体面临巨大通胀压力,通胀呈全球化趋势。据世行统计,全球CPI从1月的3.9%上升到3月的4.1%,发展中国家从7.6%上升到8.4%。
(二)农业和食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粮食瓶颈凸现
本轮粮价上涨,迄今已连续28个月,波及几乎所有农产品。自2007年以来,小麦上涨112%,大豆上涨75%,玉米上涨47%。小麦和玉米价格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价位。目前,粮价高涨已经形成局部性粮食危机,许多国家已经出现社会动荡,不仅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而且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供给增长缓慢、消费增长迅猛以及粮食能源化等因素,粮价高企将长期化。
(三)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
气候变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非常不利的长期影响。过去50年全球CO2排放量增加了3倍,物种灭绝率比历史快1 000倍,污染导致湖泊和海洋出现无生物地带,1/3地表面临沙漠化的危险。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水涝、干旱、台风等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个别小岛屿国家出现因海平面上升而不得不移居现象。鉴于此,一些国家逐渐有意识地把资源、环保、人口流动等问题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挂钩。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
(四)世界经济贸易失衡日益严重,保护主义抬头
当前全球经贸失衡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与亚洲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出口国的庞大贸易顺差。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到全球总逆差的59.6%。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全球总顺差的17.3%。全球贸易的巨大不平衡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特别是发达国家带有政治歧视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形成和泛滥,“经济民族主义”、“国际经济安全”等成为全球经济保护主义的新形式。贸易失衡和保护主义势必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五)全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金融风险日益累积
2007年底,全球金融市场市值超过516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以上。国际市场每天流动资金2万亿美元,其中98%是投机性很强的游资。大量过剩流动性对世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次贷危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的集中宣泄,越南出现金融动荡,则是国际金融风险进一步向新兴经济体扩散、传递的先兆。
(六)国际经济货币协调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当前,投机资本和热钱流动加剧全球商品和资本市场波动,次贷危机扩散与蔓延反映了全球金融监管和协调机制的缺失。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等,给发展中和新兴国家带来巨大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国际金融与货币的协调。当前以IMF、WTO、WB为主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是二战后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形成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对此,我们应认识到:一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下降。IMF面临着多方面改革的压力。WTO也存在着各种制度缺陷,谈判成本日益上升。二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七国集团的协调性降低,近年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更加剧了这种趋势。三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改革现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新型国际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共同解决世界经济中的问题迫在眉睫。
三、本轮世界经济周期正在进入结构调整
(一)结构性问题的不断累积对世界经济基本面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以美次贷危机为导火索,随着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问题的不断累积和引爆,世界经济贸易面临日益明显的下行风险。联合国的《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期报告预测,世界经济2008年将增长1.8%,美国经济增长-0.2%。据5月WTO报告,2008年世界贸易量增速将从去年的5.5%降至4.5%。全球范围内通胀趋势日趋严峻。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为2.6%。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中,非洲为7.5%,中东欧为6.4%,亚洲为5.9%,中东地区高达11.5%
(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短期看,为解决次贷危机,美欧等经济体不断降息和注入流动性。在加强稳定性的同时,也加大了通胀压力。大量投机资金转入大宗商品市场,与供给约束一起,成为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最终流动性泛滥和全球通胀只能靠紧缩货币解决,而货币紧缩必然使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长期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廉价能源时代可能一去不返,世界经济正在遭遇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瓶颈制约,现有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未来一两年世界经济可能发生重大周期性变化
从2002年开始,本轮增长迄今已持续6年之久,根据经济周期理论,2009年左右可能将是本轮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周期下降期的开始。全球经济形势或许迅速发生逆转,新一轮深刻调整可能拉开序幕。
(四)发达国家可能率先发生转折
美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就业、实际收入、工业产出和贸易销售都已出现盛极而衰局面,美国经济难以改变放缓甚至衰退趋势。美国5月份失业率升至5.5%,升幅创1986年2月以来之最。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L型衰退。日本和欧盟经济二季度已经出现负增长。
(五)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周期性调整
首先,发展中国家经济没有与发达国家脱钩。发展中国家这一轮增长在最终动力上仍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和投资,亚非拉国家一半以上的出口是以欧美为目的地。发展中国家70%以上的绿地投资来自发达国家。其次,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一是外需不足导致出口回落。二是外来投资会出现调整。2007年,美、日、德对华投资就分别下降8%、26%和60%。三是能源原材料约束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能源原材料需求刚性,据测算,油价每涨10美元,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下降1.5%。四是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全球新一轮通胀将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食品支出负担和输入型通胀压力。五是外部压力日益加大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和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在资本、技术、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短期内被迫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制定节能减排新标准,发展核能、生物能源等高新资源,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六是金融风险累积。国际热钱持续大量流入新兴市场,使之流动性过剩,虚拟经济泡沫不断累积,有的还出现贸易逆差扩大、国际支付问题显性化等货币危机的先兆,值得高度警惕。
四、应对世界经济周期调整的措施
综上,本轮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在所难免,既有温和调整和局部衰退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硬着陆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世界经济能否顺利走出低谷,主要取决于:美国经济自我调整的能力,美元贬值的幅度,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全球范围内通胀的发展态势,新兴经济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以及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性。
(一)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和义务在发达国家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世界经济长期失衡和流动性过剩是本轮经济放缓的根本原因。美元贬值以及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继续刺激流动性泛滥引致连锁反应,已使通胀演变为一种世界性的危机。美国货币政策应真正服务于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若能率先加息,将是全球协调解决通胀问题的关键之举。
(二)全球动员,推动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在全球化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外部效应日益明显,各国应该以全局性的眼光与全球责任感,在检讨本国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寻求货币以外的其他政策渠道缓解通胀问题,切实解决世界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三)加快改革现有国际经济金融协调机制,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为推动世界经济协调发展,有效防范和科学监控国际金融风险,发达国家必须加强与中国等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的合作和对话。
(四)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应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的能源供应和环境承载量无法支持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应有序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发达国家共同努力,积极应对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
(五)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谈判,抵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需要各国加强合作,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活动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阴影。各国眼光宜放长远,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全面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多边贸易规则谈判顺利进行,以取得实际成效。
篇6
关键词:金融合作 路径 金融危机
中韩两国互为近邻,是东亚地区最具经济实力的国家。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下,中韩经济也遭受重创。为应对金融危机,中韩之间加强了金融合作。随着危机的减缓,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在后危机时代,中韩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深化中韩金融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中韩之间能建立全面性金融合作关系,既能分享对方发展带来的机遇,又为对方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将为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作出贡献。
一、后危机时代深化中韩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1.是应对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需要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虽然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及金融业造成巨大的打击,但危机过后,以美元为主要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未根本改变。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应对美元的霸权地位带来的消极影响。中韩两国已经意识到在金融危机下面临一损俱损的危机,如能建立的经常性金融合作,不仅对两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将为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做出贡献。
2.是加快中韩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中韩都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金融危机打击下使得两国面临的外部需求急剧恶化,从而使国内经济急剧衰退。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投资对象国、旅游目的地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与此同时,韩国也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据韩关税厅统计,2009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1409.5亿美元。在两国经贸日益密切联系的背景下,客观上也需要加快金融领域的合作,以推动经贸关系顺利健康发展。
3.是推进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入新阶段的需要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金融合作提速,中韩作为最主要的亚洲国家也进行了金融合作。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两国合作与东亚等区域合作机制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既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又为彼此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为此积极推动了亚洲特别是东亚金融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总的看,亚洲金融合作的步伐与对金融合作的需要程度还不相对称,金融合作的进程落后于经贸合作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加快建立中韩之间的金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水平,促使亚洲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
二、深化中韩金融合作的基础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中韩两国就如何化解危机、稳定地区经济进行了有效的磋商与合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加强,特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到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韩两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金融合作。主要有中韩央行签署了新的金额上限为40亿美元双边货币掉期协议、中韩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区域外汇储备出资份额协议、签署中韩银行合作协议等。在目前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两国有深化金融合作的条件和基础。
1.两国的经贸发展为推进金融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韩两国已经与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紧紧地融为一体,两国的对外依存率不断提高。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60%,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9.4%飙升至92.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国。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累计4万多家,实际金额达38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两国之间不仅贸易、投资额稳步增长,而且多领域经济合作迅速升温。中韩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比如资源、劳动力、商品结构、资金和技术等等, 这些都构成两国金融合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韩之间的经贸也必将继续扩大,必将为金融合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篇7
除了明确这些基本的规则与要求之外,为了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果,考生还应该明确与掌握近年来我国中考历史所坚持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对备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则。下面,我们就结合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具体规则加以说明。
一、处于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的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基于新标准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初步定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但关于新标准的教师培训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为更好地达到中考目标,也为引领、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新标准,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普遍加强了对新标准的关注。通过对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发现,试题对新标准关注的基本原则是: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中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被删减了,就不再考查,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旧标准中不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增加了,也暂不考查,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简言之,在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明确这一点,对使用现行教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地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
作为考生,我们只需明确新标准删减了旧标准中的哪些知识点,因为这些被删减的知识点在中考中是基本不会考查的。至于新标准又增加了哪些知识点,那就主要是历史老师应研习的了。据仔细统计,与旧标准的知识点相比,新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知识点,使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新标准在初中历史六个学习板块所删减的知识点如下:
在2012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中,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都对上述新标准所删减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避,以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在第一届使用新标准教科书的学生毕业前,这一规则将持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考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一般不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
由于初中历史有六大学习板块,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繁多,而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又较轻,所以每年中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很有限的。有些地方的历史中考,还与思想品德、地理合卷,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就更少。这种“内容多而考题少”的历史中考特点,就决定了中考历史必须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连年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是基本上不会出现的。一般说来,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也不会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历史试题的覆盖面,考查更多的重要历史内容。
关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任一地区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加以证明。这一规则可促使师生加强对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研究,可让师生明确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式、提问角度、答案特点,可让学生自觉回避近三年所考过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复习的针对性与效果。对于中考历史“年度回避”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年度回避”的知识点的大小,一般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点为标准。下面我们以“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例来说明知识点的“年度回避”情况。该题及其答案如下: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
【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1)成立于1993年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什么?琳达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自1986年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历经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2001年中国终于成为其正式成员。
(2)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
该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
篇8
【关键词】中国元素 工业产品 设计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文化无法分割。现阶段,世界的飞快进步对中国传统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面对这种现状,我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珍贵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将我国重要的民族特色展现出来。在这一理念下,我国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积极将中国元素应用到了工业产品的设计中。
1 工业产品设计中应用中国元素的意义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大量使用现代科技及产品,对传统工艺及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我国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我国工业产品的真正特色,提升我国产品价值。由此可见,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时期,我国在进行工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运用产品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充分表达中国韵味和内涵,促使我国文化有效传播到世界各地[1]。同时,融入了中国元素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够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既感受到便利,也能够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沉静内心,对其审美的需求是一种满足。
2 工业产品设计的心理需求
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产品设计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近年来,世界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观念也随之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在购买工业产品时,不仅要求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要求产品还能够满足其审美需要,其精神上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就需要靠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来实现[2]。新时期,一个成功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够带给使用者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感,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上升,内心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3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3.1 电子类产品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从性能的角度来看,市场当中所出售的电子类产品已经没有太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决定电子产品价值的不仅是其使用功能,同时还有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的创新和文化内涵。这一设计主要通过产品的外形、原材料及装饰体现出来,能够充分代表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及品位。例如,电脑机箱的设计过程中,金河田应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脸谱造型,从外观来看,应用了红黑搭配,给人一种高贵感,在开机键两侧是音频及USB接口,再加上独特的脸谱造型,使机箱整体增加了古典美,深得消费者喜爱。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中,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开放,因此越来越渴望个性化。电子产品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抓住消费者的这一心理,积极进行个性化设计。设计过程中,融入不同的中国元素,能够促使电子产品更具个性感。例如,在进行手机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青花瓷,手机外壳上可以凭借消费者不同的喜好,拥有桃花、梅花和百合花等多种图案。这一中国元素的加入促使手机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透漏出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手机不仅材质结实,实现了其使用价值,同时还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3.2 家用产品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用产品的购买量页逐渐上升,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质量及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相关生产厂家及时抓住消费者心理,在设计产品过程中积极融入了中国元素,不仅使消费品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同时还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满足,幸福感有所上升[3]。例如,我国九阳设计生产的JYK-10CC01B电热水壶,在外形设计过程中应用了“旗袍”这一中国元素,电热水壶的底座为领口,整个壶身以红白相间进行搭配,同时还选用了中国传统工艺陶瓷作为原材料,使得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赏心悦目。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用中国元素应注重方式方法,从而促使我国文化特色及优势极大的展现出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中国元素应用到产品外形,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元素的真正内涵展现出来。工业产品中的中国元素能够将我国的文化底蕴有效的传播出去,增加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石油;世界能源格局;能源消费增量
作者简介:李艳(1979-),女,吉林省敦化市人,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2-0033-03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3个时代,即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逐年增加,石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能源,一直在世界能源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经济的格局不会改变。
一、石油的主导趋势越来越明显
煤炭时代向石油时代转变起因于石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一战以前,石油主要被用于照明。在一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由于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战期间,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二战后,美国一度掌握世界原油产量的2/3。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在1967年。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
美国石油产量很大,但其消费量同样巨大。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这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石油主导的世界能源新时代开始了。
近年来,由于新型工业国家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以及世界经济整体繁荣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国际石油市场由产油国主导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对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从之前的15%左右一下跃升到40%以上,且近两年这一比例都在50%以上。
二、产油国和用油国博弈主导油价走势
当今的世界格局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大国主导的世界统一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再一次出现。第二,美
国是大国当中实力和“权力”最大的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挑战美国的地位。第三,个别国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优势,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等等。因此,在既定的世界格局下,由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和国家之间所拥有的不同领域的“权力”的差异,仍然会出现次格局状态。世界能源格局就是基于世界格局3个特点产生的次格局状态,能源大国从综合实力上来讲是小国,但在能源领域却是拥有“权力”的大国。并且由于石油的可耗竭特征,产油国的权力越来越大,与那些净进口石油的大国形成了“权力”的对峙和均衡状态。
石油是世界能源问题的核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美国所寻求的开放、非歧视性的货币和贸易体系,依赖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这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必然也依赖于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从中东进口石油。从物质含义上讲,石油处于美国霸权再分配体系的中心位置。美国的影响建立在3种主要的利益机制上,而其盟国正是通过这些以美国为中心的机制来获得收益,并服从美国的领导。这3种主要的利益机制是: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开放的市场和保持石油价格的稳定。
作为一个终端供应商,一般情况下欧佩克的作用就像企业联合组织,通过保持充裕的石油产量来影响石油的价格。近年来,它的方针已经变成了在平衡市场的同时允许石油消费国保持适当水平的原油存货。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储量和剩余生产能力相对有限,一般只能充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在石油利益的分配格局当中,石油需求国家往往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但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需求国家同时又是强大的军事、经济集团,它们在与石油生产国的博弈中往往又处于优势地位。虽然在短期内石油价格和产量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两大集团各有所需并且势均力敌,石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就表明在两大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比较“均衡”,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达到了暂时的稳定。我们通过观察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发现,油价在大多数年份比较平稳,比较显著的波动分别发生在1861~1891年和1970~1986年, 1999年以后的油价也呈现较大的上涨趋势。西得克萨斯研究集团提供的1869~2007年油价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869年开始,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美国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19.59美元,而世界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19.91美元。其中有一半时间,美国和世界原油价格低于15.17美元/桶的中值。我们也发现,在欧佩克成立之前,石油价格大多数年份处于价格中值以下,表明石油需求国家在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在欧佩克成立之后,石油价格大多数年份处于价格中值以上,表明石油生产国家在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可见,石油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实际上反应了世界能源格局中两大权力的消长。
三、油价将长期保持上涨趋势
1861年以来,石油市场一共出现过5次油价长周期波动,它们存在以下特征。第一,在高油价阶段,油价短期波动幅度较大;在低油价阶段,油价短期波动幅度较小。第二,各个油价波动长周期的时间大致相等,周期平均长度约28年,最短的长周期约25年,每个长周期的高油价阶段和低油价阶段均在10年以上。第三,前4个长周期的高油价/低油价比值逐年缩小。其原因在于,在早期即第一个油价波动长周期里,世界石油工业以美国为主,由于技术原因,已开发油田的产量迅速衰竭,新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与老油田衰竭不同步,加上需求迅速增长,使得美国早期油价波动幅度较大。从第一个长周期至第4个长周期的90多年时间里,石油勘探和开发在世界各地扩展开来,先是俄罗斯、印尼,其后是中南美洲,直至20世纪30~4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开发。石油开发领域的不断扩展使石油供应逐渐充足和稳定,石油供给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带来的石油需求的增长,实际油价整体上呈下降走势。
当前,世界能源市场正处在新一轮的油价波动周期中,世界能源格局处于重要转折关口,自2001年以来,国际油价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动,主要表现为,一些国家分别建立了石油交易所,并改变或者正在准备改变石油贸易结算货币。伊朗早在1999年就开始宣称准备采用石油欧元(Petroeuro)计价机制。2006年3月,伊朗建立了以欧元作为交易和定价货币的石油交易所。伊朗还向俄罗斯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欧佩克的天然气联盟。在查韦斯的领导下,委内瑞拉用石油和12个拉美国家(包括古巴)建立了易货贸易机制。俄罗斯建立独立的石油交易所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占份额分别达15.2%和25.8%。俄罗斯很可能首先推动独联体各国之间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以卢布结算。并把卢布结算扩展到与亚洲和欧洲的石油贸易。之后,争取伊朗、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产油国组成以卢布作为结算货币的石油联盟。石油贸易是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果贸易的标价权始终掌握在美国手里,俄罗斯将受到很大的制约。苏联的就与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而导致的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有直接关系。
总之,世界能源格局正处于异常深刻的变革当中,两大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国际油价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高位震荡态势,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经济的格局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 张天阔.世界能源格局[J].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07,(02).
篇10
展望2008年,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8%,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2%的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4%。
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
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0.6%、3.8%和4.9%。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7%、1.4%和2.8%。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与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8.5%,兑英镑下跌1.1%,兑日元下跌4.1%。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欧元则由25.5%升至26.4%。但本轮美元疲弱对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美国开始享受美元汇率下跌所带来的利益,比如有助于使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增加海外收入带来的利润,抵消对进口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鼓励制造商进行国内生产,创造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2007年,尽管国际油价攀升,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强劲及美元相对弱势的刺激下,美国对外贸易能力增强,出口增长有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十个月,美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1.8%,出口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电信、软件、电脑等),进口增长4.5%,贸易逆差6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7%,预计全年逆差额将出现六年来的首次下降。通过美元的战略性贬值及其他政策,美国较平稳地度过了经济调整期,预计2008年美元难改颓势,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美元贬值属可控制的贬值,而一旦情况出现恶化,各方将会进行干预,因为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虽然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在所难免,但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如私人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商业投资增长强劲,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长期利率处于低位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强劲扩张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低,将继续为美国出口增长创造条件,出口增长又可部分抵消国内需求减弱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过去两年,美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商品的比重已经从38%上升到45%。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连续降息有助于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4.25%,贴现率为4.75%,美联储还有降息的空间,并采取其他措施缓解信贷紧缩,但美联储的政策自主性将受制于通货膨胀的情况。未来美国经济前景取决于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能够使美国经济“化险为夷”。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适度增长,增速低于2007年水平,在2%左右。
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1%,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和2.6%。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6.6%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6%。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2.6%和3.1%,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4%,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2.2%。
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2.1%、2.0%、2.4%和2.0%,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2.6%,第二季度则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长1.5%。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2.2%轻微降至2.0%。
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0.2%,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
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快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向好,加速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兴市场国家快速且稳步的经济增长不仅对本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影响提升。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持续增长,南南合作明显加强,有利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能源和原材料等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出于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
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经济依然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在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动荡中,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明显波及,各自经济运行较为稳定。出口、投资及消费的强劲增长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经济将比上年增长11.5%左右,将是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印度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在2007年3月结束的2006财年,印度经济增长9.4%,为过去十八年来的最高增速。以前过度依赖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平衡发展的模式转变,受投资活跃、工业和服务业快速扩张以及农业温和增长等因素推动,2007年印度经济将增长8.5%。近年来,国际油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加上国内消费需求旺盛,投资增速加快,2007年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5%,高于前几年7%的平均增幅,并连续八年保持稳定增长。拉美第一大国巴西近年来彻底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平稳,出口增长迅速,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在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有力拉动下,2007年巴西经济增长率有望增长5.2%,远高于上年的3.8%。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继续保持坚实有力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美国经济减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
据IMF预测,200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8.1%,增幅与2006年持平。亚洲多数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流入,同时亚洲国家和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不少国家和地区更积极地到海外投资。2007年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8%,继续在经济增长速度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两国的经济总量之和已占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55.3%。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拉美国家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区内多双边经济整合力度加强,进出口贸易活跃,国际收支改善,失业率下降。2007年拉美经济平均增长率预计为5.0%,略低于上年的5.5%。获益于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的强劲需求和价格上扬,非洲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出现持续发展的势头,2007年仍可取得5.7%的增长率。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处于四十多年来最快的阶段,2007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6.1%,其中该地区石油出口国家对这一强劲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2008年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难以避免,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会处于较好的增长状态。2008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投资、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节能减排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份量更加凸显。印度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以保证各阶层的人普遍受益,印度是石油和某些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尽管面临着卢布升值、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和通货膨胀等风险,但预计2008年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俄罗斯政局稳定,正在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为加入经合组织(OECD)做着准备。尽管人们批评俄罗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工业竞争力不强,卢布升值,物价上升加快,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有潜在风险,但丰富的能源是俄罗斯经济复兴的基础,国际油价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俄罗斯经济前景依然良好。巴西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在生物能源生产、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巴西外汇储备已跃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七位,远高于拉美其他国家,稳健的经济政策、国内需求活跃、外资持续流入、贸易顺差扩大等,表明巴西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2008年巴西经济前景仍较乐观。IMF预计,2008年亚洲发展中地区、拉美、非洲和独联体经济将分别增长8.8%、4.3%、6.5%和7.0%,其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0%、8.4%、4.0%和6.5%。
面对美国经济减速和新兴市场经济强劲增长前景并存的局势,人们开始对“只要美国打一个喷嚏,世界经济就会感冒”的说法产生新的质疑。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年,美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从3%下降到2.6%,但全球经济则加快发展,从3.2%升至4.4%。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并且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认为,世界经济正面临一种“关联逆反”,即美国日益依赖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四、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继续在高位震荡,全球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增加
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自2002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其中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显著,矿产品与非铁金属价格成为各类商品中涨幅最大的,食品与农业原材料价格在波动中大幅攀升,世界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并维持在高位。2007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供求关系仍趋紧张,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继续在高位震荡。世界原油价格从年初的50多美元/桶保持向上波动趋势,9月后更是屡创新高,逼近100美元/桶关口。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这是需求上升、收成不佳以及粮食库存减少的结果,而生物燃料的发展也给粮食市场带来压力,新兴经济体收入不断增加推动了肉奶制品的消费,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压力。而相比于2006年的爆发式上涨,2007年有色金属市场则处于高位震荡调整期。据IMF预测,继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10.3%和28.4%后,2007年非燃料类初级产品价格将再上升12.2%。亚洲开发银行预计,非燃料类商品价格2005年上升13.4%,2006年上升24.7%,2007年将上升12.4%。
从近期看,国际商品市场能源与原材料需求增加和供应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本轮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升主要是受到供求不平衡的影响。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是造成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增长强劲,来自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原油、铜、铁矿石和铝、锌在内的原材料的需求强烈,提供了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的基础。生物燃料生产对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强化了粮食的供需矛盾,导致粮食价格持续攀高。另一方面,商品供应呈现紧缺对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支撑作用。由于新油田、新矿产项目建设和投资及技术方面的困难,加上熟练工人和专业设备都面临短缺,导致新油田、新矿开发时间超过预期。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令日趋活跃的投机基金不断在大宗商品市场上频繁炒作,美元贬值也使得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价格相对上升。上述因素均为国际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了支撑。虽然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总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需求并不会大幅下降。因此,在不发生大的意外前提下,2008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仍将呈现高位震荡运行局面。
在过去几年世界各国通货膨胀尚在控制之中。2007年,无论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疲弱、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涨势的情况下,可能重新对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构成上行压力。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抬头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为避免次贷危机蔓延,美联储向金融市场连续注入巨额资金,并下调利率,同时欧洲、日本也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一是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资金过剩,为通货膨胀埋下种子。由于贸易失衡尚未找到有效的调整出路、美元贬值和顺差国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开始显现。而不断攀升的高油价对全球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成本推动渠道加剧各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据欧佩克(OPEC)最新数据,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预计为8574万桶,比2006年增长1.42%,2008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进一步达到8706万桶,比2007年增长1.54%。2007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大约为73美元/桶,由于全球原油需求旺盛,加上供应趋紧,预计2008年油价将维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走高。凡此种种,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将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五、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适度放缓,但有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自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且增长极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保持旺盛势头,由新技术革命所催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国际经济领域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增多,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也会适度放慢,但有望继续保持升势。
近年来世界贸易发展随世界经济整体走势的变化而波动,2000年以来世界贸易实际年均增长率超过6%,是同期世界生产增长率的两倍。2006年世界出口贸易额达到11.7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为24.7%(按市场汇率计算),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其所带动的生产链条和对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据WTO统计,在世界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2000―2006年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最快,增幅达25%;其次是俄罗斯和印度,均为19%;巴西增长16%。同期,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极为显著,中国和印度增幅均为23%,俄罗斯增长24%,巴西增长7%。在市场需求强劲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带动下,能源和矿产资源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出口贸易活跃,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增长稳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随之提高。2007年,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增幅在15―30%,进口增幅在20―50%。WTO预测,2007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8%下降到6%左右,2008年的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IMF预计,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分别增长6.3%和6.9%,低于2006年的9.3%。
当前世界贸易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不时高涨。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将影响到欧元区和日本等货币升值国家的产品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欧盟一些国家要求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呼声不断高涨,运用贸易救济体系的力度明显加大。第二,WTO“多哈发展议程”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艰难,主要谈判方在要价过高和让步有限中固守立场不肯让步,难以找到平衡点,使多边谈判进程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尽管各方都期待尽快成功结束谈判,总干事拉米也不断努力做撮合和倡导性工作,但近期取得突破的前景依然不明朗。第三,双边贸易谈判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多边贸易谈判难有进展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经贸政策重点转向发展自由贸易区,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谈判步伐明显加快。在许多国家看来,这是应对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受阻的“务实选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近年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