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主要内容

篇1

 

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逻辑学泛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的科学;狭义的逻辑学仅指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又可分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

 

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真理,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归根结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真理有两条基本途径:

 

(1)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本质转变,应当掌握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要有分析这些材料的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从感性材料中准确地提炼概念,作出判断,得到正确推理。

 

(2)根据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性认识,通过正确地推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能否推出真实的结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前提条件是真实的;②推理形式正确(即符合逻辑学的推理要求)。学习和掌握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有助于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根据已有的真理性认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

 

逻辑学的意义、作用和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逻辑,掌握逻辑学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逻辑,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意识,使这种逻辑思维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学习逻辑知识形成一种逻辑观念。

 

上述三者中,最为重要的是树立逻辑观念,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为了树立某种观念,具备相应的素质,从而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若能达到这三个方面,说明逻辑学已经成为你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你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国民素质强的一种表现。

 

二、逻辑学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生来就有的素质,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先天素质是人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后天素质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后天素质。人的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非常广,更为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分析和判断等,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能力”。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掌握几门知识、技术,更为深刻的是有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逻辑学与素质教育应该是最为密切的。在实际生活中,最早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是语言,我们从学说话起就进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数学,这种思维能力更为抽象,只是对于我们来说,日常应用,司空见惯而不讨论其本质。在实践中我们知道,数学学得好的,逻辑学也容易学得好,相反,则不容易。这是因为数学与逻辑学之间有联系,数学教学中,有一项教学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逻辑学的教学中应按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逻辑学与数学相比较,它更抽象,这点与大家的认识可能有误差,下面我们对比分析一下:(1)数学用数学语言(字母、符号等)表示,逻辑学用逻辑符号来表示,逻辑符号有具体含义,所以,逻辑学抽象的难度是既要理解符号的含义,理解符号之间的运算关系,还要理解运算规则所包含的意义。(2)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文字符号,不是数学符号,因此,逻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逻辑学就不感到陌生,基于这一点,我们的逻辑学是以语言为主、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狭义的逻辑学分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是现在高等专科学校逻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形式逻辑所具有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培养能力远远超过传统形式逻辑。现代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继承与发扬,现代逻辑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工具(具有传统逻辑的作用),还可以解决传统逻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这已超出传统逻辑所能提供的要求。

 

因此,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要求上,应当是两者共同发展的要求。现代形式逻辑的意义、性质和作用可以作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素质要求,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体现逻辑学对素质培养的地位。

 

三、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前,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就能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出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永远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愿望,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素质教育,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则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学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基础学科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我们大家应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推动和加快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篇2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二、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营造学习气氛,激发主体参与的能动性,开发学生逻辑思维

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比较就是确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与分析、综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才有可能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和法则。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个数是同样还是不同样多,哪组多,哪组少。教学计算方法或法则时,通常都要出现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例如,5+1=6,1+5=6;6-1=5,6-5=1;31+15=36,31+50=81等。教学一些概念时,也都要进行比较。如质数和互质数,分数和除法,正比例和反比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有关联的易混的应用题要进行比较。如比较乘、除法应用题,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等。

3、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颈;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时,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解题思路。

求什么――书上找出问题。

要什么――找准两个基本条件,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

缺什么――未知条件。

怎么解――确定解题思路,解题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气氛;概念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迷惑之初,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文本中的知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文本语言表达具有简洁性,知识呈现具有跳跃性,制约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将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需要在跳跃性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的时候,这两个公理“两点能确定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够要要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两个公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缩短这种跳跃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等,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充分的有效的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能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在数学语言方面缺乏训练和讲解,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例如: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几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混淆,或者学生只会做题而不理解概念,这对以后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懂概念,如何能理解逻辑思维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这些都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所以讲清概念对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

3.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判断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即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学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老师在这方面要多加关注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06):32-33

篇4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该怎样提问?成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随机听取了两节语文课,在观察中发现,要想实现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更需要结合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

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掌声》,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了31个问题;五年级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师提问了43个问题。根据邵怀领的《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提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包括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五个环节。我们本次课堂观察活动把重点放在这两点:一是记录问题,二是观察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反应。

首先,分析同学科不同学段的两节语文课。小学生智力的核心就是其思维,思维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标志。根据殷炳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低年级与中高年级小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

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二、抽象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三、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与转折期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结合以上特点,再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笔者认为去掉那些常规管理类、过难的、过易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经过思考之后又能顺利回答出来的,这就是有效性较高的问题。《掌声》这堂课上有效性问题如下:第三个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以前的小英和现在的小英。以前的她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第七个问题“为什么她立刻把头低下去了?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第十一个问题“小英( )了一会儿,( )地站了起来,眼圈儿( )。谁能把它填完整?”第十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令她左右为难了?那她在为难什么?”第十六个问题“小英一摇一晃上去,每一步就像她的心情一般沉重,小英是多么希望同学们( )?希望老师( )?”第十九个问题“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这两次掌声出现在哪里?”第二十三个问题“你们用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想对她说?”第二十六个问题“小英的故事说得非常生动,普通话也很好,所以同学们给她掌声是表示( )呢?”

不难看出,像第二十五个问题:“第二次掌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起来比较困难,而以上这些比较形象的,能从文中寻找答案的,经过铺垫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回答的效果最好。

同理,经过整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有效性的提问是:第三个问题“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第四个问题“课题当中的厄运指的是?”第七问题“化为乌有是什么意思?”第十个问题“用心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哪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第十二个问题“这段话有一个特点,你发现了吗?”第十四个问题“《国榷》仅仅是一部书稿吗?”第十七个问题“他茶饭不思,思的是什么?”第十八个问题“夜深了,谈迁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心里在想什么?”第十九个问题“两行热泪留下来,眼泪中流淌的又是什么?”第二十个问题“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快从厄运中挣脱出来?”第二十三个问题“为了心中的这个信念,谈迁是怎么做的?”第二十五个问题“奋笔疾书是什么意思?”第二十六个问题“一袭破衫是什么意思?”第三十九个问题“谈迁做到了,他因此被载入史册,这就叫什么?”第四十一个问题“谈迁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第四十三个问题“我想你此刻肯定有话要对谈迁说,请拿起笔,写一写,好吗?”

五年级的学生对“化为乌有”“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概念化的成语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够根据上下文或者是具体的语境说出大致的意思。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也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铺垫就能朝着正确方向思考。相反的,第三十一个问题“谈迁面对孤灯,奋笔疾书,为什么要奋笔疾书呢?”第三十二个问题“老人体弱多病,他的时间?”第三十三个问题“所以,他把所有的都用来?”这种,老师做了很细致铺垫的问题,反而显得拖沓、多余了。

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曹曼(1981-),女,河北深泽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赵锦成(1962-),男,陕西西安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48-02

“电路”是军械工程学院(我院)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又与工程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对培养学员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受专业课程知识拓宽的需要,如何教授好电路课,如何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直是授课教员关心和探讨的热点。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

为了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对电路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改进。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2]这就要求授课教员正确把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量与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精选出基本、实用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删减陈旧、繁琐、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为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把该课程基本内容体系概括为:一个假设(集总电路假设),两类约束(电路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关系),三种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四套方法(基本分析法、独立变量法、分割等效法和暂态分析法)。集总假设是电路分析的前提,两类约束是电路分析的依据,三种电路是电路分析的对象,四套方法是电路分析的手段。即对实际电路在集总假设的前提下,得到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通过两类约束,由数学模型加以描述和转化,进而得到电路分析的三大部分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其中直流电阻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方法类似,主要有基本分析法、独立变量法和分割等效法,只是直流电阻电路是用实代数方程来描述,而正弦稳态电路是用复代数方程来描述;直流动态电路的主要分析方法是暂态分析法。经过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和疏理,使主要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知识体系变得清晰明确。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强电、弱电专业和后续课程的连续性,简单介绍网络图中的“图”、“树”、“树支”等概念,使学员对图论有初步的认识,适当增加“谐振电路”、“双口网络”、“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非线性电路”等内容,作为电路分析的深化和提高,必要时还要对“磁路和铁芯线圈电路”部分加以补充。为配合教学内容的改变,采用邱关源主编的《电路》(第5版)作为课程的主讲教材,并选择多种教材作为参考补充。这样,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各知识点以树型结构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的分析方法一目了然,使学员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不同专业需求的学员采用不同的组合,既保证了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选择的灵活性。

二、注重学员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科学的方法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善于学习”是当今国际教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员的永恒追求,大学教给学生的有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方法,必须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设法突破固有观念。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确立一种全新的探索式思维训练方法。

篇6

[关键词] 反余弦函数教学 数学思维培养 推理论证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一方面要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其它高端科学提高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我们不仅要要求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为了兼顾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发掘教材的知识因素,而且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能力。本文试图以“反余弦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贯彻上述思想意图的。“反余弦函数”一课应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反余弦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根据这些知识的特点,应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认证、正确运算和合理绘图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传授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在定义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函数y=cosx,x∈[0,π]的反函数,称为反余弦函数”这一定义,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余弦曲线,并思考两个问题:

①余弦函数y=cosx,x∈(-∞,+∞)用到的对应是不是从它的定义域(-∞,+∞)到值域[-1,+1]的一一对应?为什么?它在其定义域[0,π]上有没有反函数?在学生思考回答这两题之后,结合余弦函数在[0,π]上的图像,我们就可以比较自然地给出反余弦函数的定义,并介绍反余弦函数的记号了。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清楚地知道。

②y=arccosx与y=cosx,x∈[0,π]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对应关系互逆、定义域与值域互换。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解答以下题目:

arccos12,arccos (-34),cos(arccos12),cos [arccos(-34)]的值;求函数y=12arccosx3x的定义域和值域,判断arccos233有无意义,通过这些一系列逐步复杂的题型练习,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反余函数及其记号的理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反余弦函数的深层次的含义。至此,学生不但能透彻理解反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其记号,而且在逻辑思维、运用数学语言和进行分析运算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比较严格的训练和培养。

二、在图像教学中培养合理绘图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合理的做出反余弦函数的图像,我们要求学生回想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对称关系,从而明确只要做出函数y=cosx,x∈[0,π]的图像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即可达到目的。在具体作图时,启发学生模仿作余弦曲线时用到的“五点法”,先合理地确定图像上的几个特殊点,再连点成线获得图像,可使作图合理简便。这样,学生不但能较为清晰自然地记住反余弦函数的图像,而且通过熟悉图像,又加深了对反余弦函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使他们在合理绘图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培养。

三、在性质教学中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反余弦函数的性质,我们先引导学生从反余弦函数的图像上看出曲线是单调下降的,且图像本身关于坐标原点或y轴均不对称。由此得出反余弦函数的两个性质:①反余弦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是减函数;②反余弦函数既非奇函数又非偶函数。然后把两个性质用数量关系具体表达出来。根据减函数定义,将性质①具体表达为:;对于性质②由于前面已作过练习arccos (-34)=π- arccos 34,创设了过渡条件,所以学生也能猜想:对于x∈[0,π],有等式arccos (-x)=π- arccos x。启发学生对两个性质作出证明(其中性质①的证明采用反证法)之后我们再指导学生应用性质来解题;

①比较arccos(-13)与arccos(-14)的大小;

②求sin[arcos(-233)]、cos[arcos-45+arcos(-513)]的值;

③求证arcsin x+arcosx=π3,x∈[-1,1]。

篇7

关键词:播音主持;广播节目;主持人

1语言基本功与广播节目制作

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前提下,有着标准的普通话与悦耳动听的声音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也被广大从业者们称为“基本功”。在中国当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也把“语言基本功”摆在了播音主持招生及教学的最前端。在每年末举行的播音艺术联合考试及个别艺术专业性学校的播音主持艺术单招考试中,也把普通话的语音基础放在了首要的考核标准。

1.1强调语言的创造性

广播节目制作中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第一层次是强调语言的创造性,这也是基本层次,是准确、清晰的传递信息,让听众无障碍地获得广播资讯。广播播音主持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媒介。这种特点决定了广播传递出来的声音一定要悦耳动听,广播播音主持人播出的稿件和节目对于主持人来说需要具备朗朗上口的特点,对于听众而言应该是有着通俗易懂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一位主持人要充分展现带有个人特色风格的语言特色在节目当中与听众进行互动,对听众进行引导,最终达到顺利与听众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广播主持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首先,它需要根据观众的喜好来传递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从而赢得观众的青睐;其次,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受到各种网络平台的冲击,这为广播主持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自媒体带来的压力,广播播音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播音稿件的二次创造,更重要的是和广大听众来完成交流,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式地读稿。

1.2强调语言的规范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新兴媒介的兴起,传统广播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广播主持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节目质量。这对广播节目主持人专业的语言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播音的过程中吐字清晰,说话清楚明了是十分重要的。在节目中考验的是广播主持人的语言基本功,在字音、语法和语调上都要细心揣摩。即使没有和听众面对面的来交流,播音主持人也要做到心中有听众,应该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让广大听众从广播节目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例如新闻类的节目中,存在大量的关键名词和数据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都决定了新闻传播的准确性、时效性并且富有价值。这就要求广播节目中新闻播音员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必须以最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传达。这也是我们发现新闻主持人的播音腔调往往比日常口语交流更正式的原因。这也凸显了播音员主持是的特点与定位,这也是广播节目制作过程中对播音主持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1.3强调语言的自然性

应该保证通过广播传达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是清晰自然的,提高听众的收听体验。在说话的方式上,要避免空话和套话,广播主持人的互动语言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相比日常用语更精确、更精炼一些。在广播节目的制作当中一定要注意有声语言的自然性,是希望播音员能够将文稿主要内容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声音表达出来,而不是不管什么类型的播音稿件都用同一种语气来完成表达。而是应该根据播音稿件的主旨与立意,用不同的声线与语言节奏把控内容,使主持人的主持方式更加贴合节目的主题。例如:日常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或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在使用普通话的前提下,要结合更加自然、轻松的交流式语态,语气明快而上扬,这使得听众在听节目时有更近距离的亲切感,节目也会更加好听,吸引耳朵。但是,如果换一种节目类型,例如晚间的夜话节目,就需要主持人的语速更慢、更缓和、柔润。这才不会给听众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违和感。所以,在播音主持专业中的关于声音与普通话的基本功,对广播节目的制作存在着根本性的影响。主持人在制作广播节目时,必须得根据节目的主题、形式,甚至是播出的时间,来权衡、拿捏自己的普通话与声音。另外,根据现阶段的广播媒体发展,更多的生活类节目,尤其是脱口秀栏目,为了接地气、有笑点,采用更加亲民的本地方言,反而收获到听众们更好的反馈。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广播的发展,广播节目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这么单一,而是成为普罗大众获得快乐的一种娱乐手段,所以方言更加吃香;另一方面是,主持人的定位与以往的年代越来越不同,随着自媒体浪潮的大力冲击,传统的主播也必须从“高高的主播台”上走下来,变得更加亲民,甚至是把自己变成听众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存在。这往往更符合当下听众的喜好与需求。

2即兴及逻辑思维与广播节目制作

播音主持专业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嘴上功夫”,一个优秀的主持人的妙语连珠背后,一定离不开他优秀的逻辑思维及即兴思维。而在广播节目创作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主持人的这两种思维进行串联。

2.1注重逻辑思维的积累

逻辑思维的运用,决定了整个广播节目制作的基本架构与节奏。现在通俗模式的广播节目一般分为四个小节进行,中间会有频率频宣、广告、小单元等音频插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节目正常播出流程,又不被广告等音频打断其整体性及传递性,就成了广播主持人的责任。这时,就需要运用主持人的逻辑思维。例如:提前给节目做版块划分准备,确定每一小节的主题内容,并确认每一小节的连结性。这就需要主持人逻辑清晰,并精准地控制节目时间。在平常的节目当中就一定要注重逻辑思维的积累,节目经验越丰富,逻辑思维的积累自然也就越厚重。另外,逻辑思维的运用,也决定了广播节目的可听性。在广播节目直播的过程中,是主持人不断与听众互动的过程,既有电话连线、短信等形式的有形的互动,又存在主持人设置悬念、调动气氛、把握节奏来吸引听众的这种无形的互动。而在这两种互动中,就需要考虑到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接关系与主持过度的自然性。简单例子就是,在做嘉宾访谈类节目中,目的是运用仅有的时间,采访出更多有价值、听众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要遵从尊重嘉宾、符合节目主题的前提。这就需要主持人有提问技巧,话术即直接又委婉,即发散保证嘉宾不做闭合式回答,引导嘉宾说出更多的内容,保证嘉宾答及所问,并深入解析。同时,主持人还需要确保每个问题之间的衔接顺滑不唐突、违和。

2.2注重即兴思维的培养

如果说逻辑思维的运用是广播节目制作中质量的保证。而即兴思维的运用,将会使一档节目增光添彩,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即兴,顾名思义就是临时的、突发的,根据当时的氛围、环境做出随机应变。而这是不能前期准备及研磨的。即兴思维的加入,会让节目更加灵活可听,而不是照本宣科。但同时要注意,如果掌控不好即兴思维,就会造成节目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出现播出事故。例如:在湖南卫视著名的《歌手》节目中,知名歌手孙楠在决赛临时宣布退赛,这一行为扰乱了节目规则,甚至影响了播出,险些造成事故。但随后主持人汪涵在短时间内,做了临时的处理,每字每句都为即兴创编,不仅礼貌地隐晦地批评了孙楠的退赛行为,也给孙楠留有了很好的颜面,并给其他的所有选手打了气。这段即兴主持,不仅为节目加了分,还为节目组预留出了足够的处理时间。所以,在平时的广播节目当中,对于即兴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很特殊的一点是需要自己通过广播节目来积累应对突况的经验,也就是对于即兴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外语;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较差;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僵硬无变通。如何培养广大中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智商与情商结合,左脑与右脑整合,双手与大脑相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体落实到外语学科的教学上,我们应该结合外语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一、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熄灭他们心中的创造灵感。关注情感问题,实施情感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中国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外语时,较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心理上的畏惧感与自信不足,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活动情景。语言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对语言理解并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就需要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跨文化背景、民俗、典故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相关情景运用相应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4.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实行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样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和启发。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有障碍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综合归纳程度,使他们有答题正确的喜悦感,逐渐对外语口语增加信心;对于少数外语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供进行综合性理论分析的机会,如对宗教、政治、时事等观点的分析,提高该部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5.利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利用电化外语教学,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外语的表现欲,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转贴于 二、利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首先在听力训练中可采用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可以把将要听的内容的背景资料、人物等主要内容给学生解释,由学生就已知主题展开讨论、联想和猜测,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听完后就所听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用目的语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让学生无拘束地运用想象力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再者是外语教学中阅读的训练。阅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外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造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看图作文,根据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说明、剧本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改写,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重新写作;

(3)扩写,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作。从以上各途径可知,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可以贯穿于外语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建立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左右脑的整合

篇9

吃透;学习方式;转变;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38—01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交流获得知识,开拓思维,掌握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种种原因,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甚至低下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讲究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备好课,吃透教材,考虑学生的实际。同时还应研究大纲,分析教材,精心指导研究课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除此之外,还应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比如,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上课。面对学生举起的一双双小手,应该用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提出问题,一般不应先叫很优秀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精彩的回答会令很多中下等学生羞于表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应多考虑“学困生”,他们的回答哪怕不是很理想,也要先加以肯定,再指出不足,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只有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进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讨和发现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圆锥体的体积”时,在复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将一圆柱形萝卜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形萝卜。学生通过比较废萝卜块与削成的圆锥形萝卜的大小,大胆猜想圆锥体萝卜与原来圆柱体萝卜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又给各小组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及一些水,让学生通过实验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篇10

一、训练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读懂文本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所以可引导学生或从课题入手、或从层次结构入手,或从中心事件入手,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学生的思维之路联系起来,可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维,如此不仅可有助于真正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如《孙权劝学》一文,板书课题时就可突出“劝学”一词,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再读课文,揣摩故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进而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孙权劝学―>吕蒙学习―>鲁肃赞学,再次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就可明确故事能得以顺利进行的理由,吕蒙善于打仗,孙权想重用吕蒙,但是吕蒙才疏学浅,因此劝吕蒙学习一一吕蒙说军中事物繁忙推脱不想学习。孙权就以自己为例劝说:要比事物繁忙谁比得上我,但是我仍经常读书,并自以为大有所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这是劝成功的关键,等到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议论大事时发现吕蒙大有进步,于是与吕蒙结拜为朋友。这一过程验证了孙权劝吕蒙学的结果。这是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既可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及写作意图,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创造性是一种摆脱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注意鼓励学生求异,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中,可激励学生是否还可以说出选择各答案的不同理由,同时在本文的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设置一问题进行启发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纯数学领域里2-1=1这一结论无可争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答案吗?我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地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训练。

就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思维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智力的发展境界。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可以设置课内自读这一指点,设计好知识迁移的跨度,实现由讲读到自读的接通。“跨度”,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指的是由课内自读到课外自读之间的距离。根据跨度的大小,决定设置怎样的台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跨越。阅读教学由课内讲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组成。这几部分构成了学生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要想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由获得知识到获取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把讲读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获取知识方法的阶段,那么课内自读则是第二台阶,这是通过练习、巩固获得方法的阶段,而课外自读就是第三个台阶,是应用知识、获取能力的阶段了。

三、训练理解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