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法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时展的改变势必给教育带来重要挑战,教育要能够帮助年轻人为适应未来变化做好准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系列变化都可视为教育对时展的积极回应。那么,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课堂应该如何回应?以下,笔者试以今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作一探讨。
一、尝试跨学科主题教学,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都至关重要,而这些素质无一例外都是跨越学科的综合素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1]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课程逐渐融合了品德、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2016年秋季起,新启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超越拼盘式的综合课程状态。
2015年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深化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有教师在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打破学科思维模式,尝试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整合,引导儿童进入广阔的综合课程生活。
【教学片断】
活动一:结合学校入学教育活动,领着孩子们参观校园。从校门口(认识校名)――操场(活动设施)――教学楼(各年级教室、专业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的其他场所(厕所、图书馆、医务室、体艺馆等)。
活动二:我是小小安全员。与班主任一起开展班队课,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出示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活动三:画一画学校最美的地方。与美术课整合开展教育,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我心目中学校最美的地方”,然后画下来,在全班展示。
活动四:“啄木鸟小队”活动。组织全班分组成立校园安全护卫小队,讨论决定小队称号。然后,组织成员分工合作。午间,教师实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校园中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提醒。[2]
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入学季,孩子们开心地探究,惊奇地发现,快乐地学习,充分体验着新校园、新生活,而乐于观察探究、善于团结协作、注重亲身实践等多种素养教育浸润其中。这样的教学,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品德课、美术课或是其他某一门单独的课程。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科知识的灌输,通过整合各学科教学内容,找到了入学教育、班队课、美术课等学科的连接点,由此赋予学生无限的空间、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创意。
“道德与法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尚以分科教学为主的今天,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要从“学科人”中走出来,升级为“教育人”,或尝试学科间整合,或进行跨学科教学,或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比如,两位不同学科教师配对研究一个教学主题,讨论制定教学计划,讨论每个主题的素养发展目标等。以整体的视野把握教学,开拓全新的教学时空。
二、促进深度体验与探究,变“落实知识”为“养成素养”
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促使老师们重新审视课程价值,即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真正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这要求我们必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为品德课教师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可能会在品德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阶思维,并且对活动参与要求不高的任务。而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1】
师:请同学们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两人三足”。请大家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
学生开始游戏。
师:游戏结束了。请参赛同学谈一谈比赛心得,获胜者说说成功的秘诀。较慢到达终点者可以分析问题所在,并讲一讲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生分享略。
师:我们请较慢到达的同学再做一遍,我们一起为他们鼓励加油。
师:接下来,请同桌一起画一画刚才的比赛。
同桌合作画画。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画作的创作过程,哪部分是自己画的,哪部分是同桌完成的,哪些是一起画的;并为自己的画打分。
师:同桌一起和画留个影。老师来拍照。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以游戏和画画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一起做”中学习与合作,从中认识和体验“规则”。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总结提高。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让在第一次游戏中较慢到达的孩子吸取经验后再次做游戏。在这样的深度体验与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过程,更是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过程。它指向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中,有诸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究的课题。如“亲亲热热一家人”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从而为整个单元学习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则可将元宵节的活动和体验作为寒假社会调查,开学后作主题交流……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追求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的综合发展。这要求我们改变教师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甚至可以更大胆些,让学生来设计课堂体验和探究活动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归还学生学习自,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
朱小蔓教授曾说到:“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3]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课、慕课、网易公开课……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模式。它不仅是对学习者的冲击,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学习自,扭转“知识人”的“专家”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花。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个,请每一小组的组长发给组员。每个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师也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做。
电子白板出示要求:
(1)在两分钟之内完成一朵小花,音乐停止时结束。(2)完成后请组长举起小花,其他组员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净,把垃圾放进垃圾袋里。
采访环节: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最快的一组:你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慢的学生:为什么慢了?一位学生采访老师:老师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对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让学生采访同伴和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交流中反思和总结提高。如此,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他们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谦让,一起解决问题,感悟规则,领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体会合作的快乐。这样的品德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与获得,更有温暖贴心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4]
参考文献:
[1][3]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1-24(17).
篇2
关键词:“三明治”;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59-02
一、法律职业教育呼唤实践教学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以概念法学的课堂讲授为主,主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基础理论及对于现行法律规定的注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学识的高层次,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轻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其结果是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少,致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专业实务时不能很快适应执业环境。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根源就在于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职业能力包括掌握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具体主要表现为: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学知识;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较熟练地把握各类诉讼程序,能够主持诉讼程序,进行调查与取证;较熟练地从事与辩护业务,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合同)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经验[1]。
为了改变职业能力培养缺失的现状,近年来在法学教育领域开始普遍提倡实践教学。
二、“三明治”培养模式对现有实践教学的突破
霍姆斯大法官曾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把经验定位为法律的生命,说明关注法律的目光应更多地投向法律的社会实效,而不是法律本身的逻辑自洽和周延。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实践环节不可或缺。目前较为普遍的实践教学形式包括模拟法庭、审判观摩、诊所式教学、事务部门实习等。其中实习是直接接触法律事务工作的实践教学方式。
传统的毕业班实习计划是考虑到法学理论教学已经全部完成,学生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理所当然进入实践阶段。然而,正是因为理论教学已经结束,才使集中的实习很难与理论教学相关联,使实习缺乏针对性。况且此时的学生正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另外,学生数量过多也导致实务部门实习及法庭观摩无法集中安排,实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为此,有学者提出延长实习时间,将大四的两个学期设为毕业实习期间[2]。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仍然存在大四学生找工作,实习环节脱离理论教学等客观情况。
“三明治”培养模式是立足职业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多种教育教学方式为手段的培养模式。在学习专业课期间——两年至两年半,每周安排学生一定的学时深入到实务部门(律师事务所和司法机关)进行实训,是一种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再理论学习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在实务部门实现知识的应用,再回到理论课堂进行总结和提升。这改变了毕业班集中实习的实训模式,把校企合作融入平常的教学计划中,使得实训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实践的内容基本针对该学期的专业理论教学范围。另外,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再集中安排整个班级同时实践,而是分成两批或三批分别进行,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实施“三明治”培养模式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忽视理论教学,将法学教育变成完全的职业培训,甚至采用学徒的方式在实务部门边干边学。法学教育的任务,不仅需要培养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更需要培养法学家,培养社会的良心、良知。如果社会都人云亦云,立法机关制定了什么法律,就执行什么法律,不知道法中之“法”为何物,法学就永远不会发展。宣扬法中有“法”,不仅仅是法理学的课题,也是法律教育的晶核[3]。
三、在刑事法教学中引入“三明治”培养模式的效果
培养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需要在与人交往之中去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也就是说,课堂的知识讲授替代不了实践体验,而实践体验也替代不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刑事法关涉当事人的重大权益,更需要执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明治”培养模式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例如,在一个伤害案件之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张某在酒席上要求李某与自己划拳,李某拒绝,于是张某手持水果刀将李某刺成重伤。这样简单的案情在教科书中随处可见。但是当学生到了实践部门,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会了解一些文字上没有体现的信息。在案卷中,只是出现被害人拒绝划拳因而导致伤害的陈述,但是在审理中却发现拒绝方式上的细节需作为量刑情节考虑。实际上,被害人采用激烈并侮辱的方式拒绝,随后引发双方的口角,而后才产生动手伤害。这样,伤害的结果已经包含了由被害人的过错而引起的成分,对于判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害人过错是刑法理论中的复杂问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中,学生不会理解怎么样才算是过错,哪种类型的过错才影响到判决,这需要在具体的案件中去体会和感受,训练可行性的思维方式。再如,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行为人(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与被害人及其亲属达成和解协议以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在课堂上从理论的角度,重罪乃至死刑案件的和解备受争议。这种和解的性质是否属于花钱买刑是永远都论证不清楚的,而当事人的态度左右判决是对由国家垄断刑罚权的一种挑战,这在理论上还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只有在具体的案情中才能归纳出哪种情况适合于和解,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在一个伤害案中,王某和赵某是高三的前后桌同学,考试时前者要求后者传递试卷被拒绝,于是放学时王某纠集多人对赵某殴打报复,赵某被打后取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王某刺成重伤。事后赵某及其家长真诚道歉并积极赔偿被害人,并且被害人家长也承认自己孩子存在过错,请求司法机关不追究赵某,最终该案以刑事和解终结。参加实践小组的同学在自己的实践报告中都一致认为,对于该重伤害案,如果按照传统理论而禁止和解并追究赵某的刑事责任,将造成实质的不公平。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到,即使是邻里纠纷引起的伤害案也不是都适于和解,也理解了同为邻里之间,为什么李昌奎案不适于刑事和解。
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学生普遍接受这种实训方式,增强了对法学理论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盲目跟着老师的思路,而是带有更强的思考主动性和问题意识去参与教学。另外,在理论教学中也发现,参加“三明治”培养模式的同学在分析案例时与其他同学相比,明显更多地考虑到实际可能存在的情况,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三明治”培养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其中的实训环节是大学生获得感性的实践知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训,例如,深入律师事务所协助或独立完成部分律师业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审查合同,调解纠纷等;审判观摩使学生亲身感受法庭氛围,了解庭审进程等,学生加深了自我认识,提高了交际和适应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更理性的规划[4]。
四、“三明治”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三明治”培养模式只是在探索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选择哪种培养模式,关键要适合自身的情况,包括招生规模、人际关系、地缘环境、硬件配套设施等情况。在这个前提下,该模式可以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会计、税务、管理、投资理财、市场营销等诸多专业的教学中推广,甚至理工科课程也不例外。为了培养职业能力,应参考学生本人的意向,在理论教学的周期内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实践,期末以报告或实验数据等形式作为考核评价的根据。
参考文献:
[1] 钱大军.新建还是复制——我国法学职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前景[J].当代法学,2011,(6).
[2] 杨晓静.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兼论法学职业教育模式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1,(1).
- 上一篇:继电保护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下一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