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勒贝格积分;黎曼积分;实变函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47-02
《实变函数》是数学专业重要的分析基础课之一,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分支如泛函分析、函数论、微分方程、概率论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现在《实变函数》已经成为大学数学院系中的必修课程,在整个本科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实变函数》也是本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难度较大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教好这门课程目前已经成了国内同行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勒贝格积分和黎曼积分的关系以及几条较难理解的重要概念和定理进行了详细地解析,大大降低了实变函数的难度和抽象性,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实变函数》这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明白实变函数与数学分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实变函数》课程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强调数学分析中学到的是黎曼积分,实变函数中学到的是勒贝格积分,并通过以下六条对黎曼积分和勒贝格积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1.黎曼积分的可积函数范围太小,即使像Dirichlet函数这样形式上比较简单的函数也不是黎曼可积函数,只有几乎处处连续的函数才是黎曼可积函数。此外黎曼可积函数形成的函数空间是不完备的,而完备性对函数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勒贝格积分不仅会大大扩大可积函数的范围,使得Dirichlet函数也是可积函数,而且勒贝格可积函数是基本上连续的,范围要比黎曼可积函数大得多,另外由勒贝格可积函数形成的函数空间是完备的。
2.黎曼积分只能定义在有界闭区间[a,b]或n维欧式空间的有界闭连通区域上,而很多特殊的集合如[a,b]的有理数集或无理数集都无法充当黎曼积分的积分区域,所以黎曼积分的积分区域范围太小。此外黎曼积分的积分区域是用约当测度测量的,而约当测度只具备有限可加性。勒贝格积分不仅会大大扩大积分区域的范围,因为它的积分区域是用勒贝格测度测量的,而且勒贝格测度则具备可数可加性。
3.从积分性质角度出发,则可以看出勒贝格积分具备绝对可积性而黎曼积分不具备;勒贝格积分具备积分区域的可数可加性,而黎曼积分只具备积分区域的有限可加性。
4.积分与极限换序中黎曼积分要求一致收敛的条件,而这一条件是很强的条件,很多函数列一般不满足这一条件。另一方面即使满足也很难验证,这大大限制了黎曼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Arzela定理虽然利用处处收敛这个较弱的条件代替一致收敛,但是由于黎曼可积函数列的极限函数不一定是黎曼可积的,所以Arzela定理仍然要求黎曼可积函数列的极限函数是黎曼可积的,这一条件也是比较强的。有例子表明即使单调递增的黎曼可积函数列,它的极限函数也不一定是黎曼可积的。勒贝格积分的勒贝格控制收敛定理不仅用处处收敛条件代替一致收敛的条件,而且也去掉了Arzela定理中可积函数列的极限函数是可积这一较强的条件。
5.微分(或积分)和无穷函数项级数换序时,一般要求无穷函数项级数满足一致收敛的条件,显然这一条件很强,既不容易满足,也不容易验证。勒贝格积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弱一致收敛的条件。
6.黎曼积分在导函数仍然是在黎曼可积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微积分基本定理成立,而在实际应用中,即使是导函数有界这样性质比较好的函数也不一定保证其导函数是黎曼可积的。勒贝格积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弱导函数仍然可积这一较强的条件。
以上对比使得学生对实变函数和数学分析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清醒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变函数中出现了大量新的概念和定理,每一条对于初学者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抽象性。下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具体如下。
1.Egoroff定理的含义。对于测度有限的可测集合上的几乎处处收敛的可测函数列,如果该函数列的极限函数的函数值有限,则对任意小的正数,总存在E的可测子集e的测度小于这个正数,且函数列在E-e上是一致收敛的。这表明几乎处处收敛的可测函数序列在E去掉一个测度任意小(有可能是空集、非空零测集或者测度大于0但是任意小的可测集)的集合之后剩下的可测集上是一致收敛的。因此处处收敛的函数列若满足Egoroff定理的条件,则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基本上就是一致收敛的,从而了处处收敛与一致收敛差别很大的想法。
2.Lusin定理的含义。对任意小的正数,总存在闭集F?奂E,使得可测函数f(x)在F上是连续的,并且不连续点集E-F的测度小于这个正数。这表明对于所有的可测函数,在E去掉一个测度任意小(有可能是空集、非空零测集或者测度大于0但是任意小的可测集)的集合之后剩下的闭集上是连续的,从而表明可测函数基本上是连续的,但是比几乎处处连续的程度要差一些。
3.勒贝格积分中的分划与黎曼积分中的分划的区别与联系。以R1中的E=[a,b]为例。对应于黎曼积分中的每一个分划Δ:E=■Ei,其中Ei=[xi-1,xi],i=1,…,n,就有唯一的勒贝格分划D:E=■E'i与之对应,其中E'1=[x0,x1],E'i=[xi-1,xi], i=2,3,…,n。除此之外,对于E=[a,b],勒贝格积分还有很多由比较特殊的可测子集组成的分划,并且这些分划不是黎曼积分中的分划,例如E中的无理数集合以及有理数集合组成的分划。对于二维空间以上的分划,黎曼积分的积分区域以及每个分划对应的小子集都是约当可测集,而勒贝格积分的积分区域以及每个分划对应的小子集都是勒贝格可测集,这种差别也表明后者的范围要大得多。
4.引入可测函数的原因以及可测函数的含义。勒贝格积分的极限定义一般要求Ei=E[x:yi-1a]都可测,又Ei=E[x:f(x)>yi-1]-E[x:f(x)>yi],则Ei显然是可测的。虽然a是无穷多的,但是所有的集合E[x:f(x)>a]只是E的全部子集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不同的函数f(x),E[x:f(x)>a]的个数也不一定是无穷多的,譬如Dirichlet函数对应的E[x:f(x)>a]的个数就是有限多的。一般地,如果函数f(x)能够使得E[x:f(x)>a]的那些子集可测,才认为f(x)是可测函数。
5.黎曼可积的充要条件。函数不连续点集的测度为0。[a,b]上的连续函数、有限多个不连续点的有界函数、单调有界函数、Riemann函数的不连续点集都是零测集,所以都是黎曼可积函数。不连续点是无穷多且不是黎曼可积的函数的典型例子为Dirichlet函数,因为它的不连续点集不是零测集。
综上所述,如何加强实变函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定理内容的解析,对实变函数和数学分析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对比,从而降低实变函数的难度和抽象性,明确学生学习实变函数的目的,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实际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够做到本文中提到的几点要求,就会大大改善《实变函数》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实变函数》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道行,等.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周民强.实变函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江泽坚,吴智泉.实变函数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微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让人们的沟通快捷、方便。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视野。微课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在国内有“微型课堂”、“微讲座”、“微课程”、“微学习”、“微课”等不同说法,对于什么是“微课”,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对“微课”一词的界定是开展研究的开端和关键。在国外,“微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理论在短时间内进行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国内,对“微课”概念研究得较早、较深入的是胡铁生和李玉平。胡铁生指出,微课是基于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李玉平在开展微课程研究前,曾做过“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后来他发现,通过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效果不错,并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微课程。他所推广的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每个微视频时长约为5分钟,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个微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综合胡铁生、李玉平等人的观点,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展示及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是微教案等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多种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其课程载体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其他各种资源并存。至于学习方式,微课既支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也能够满足用户自主、多样化学习的要求。正因如此,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教学灵活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教学。
2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极大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单独列出制成微课件或微视频供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又可以给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两次甚至多次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下面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案例一
《繁星》是一首极富诗意和诗情的现代诗歌,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蕴含于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中极富韵味的意象很多,学生要读懂这首诗歌,就要学会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赏析,在体会诗歌意象美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师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这些内容,很难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制成微课件,通过微课件中展示意象的能指和所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中隐含的诗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如此便能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音韵美也是这首诗歌的一大特色,教师也可整合微课中的多种资源,如音乐的播放、画面的呈现、诗歌的诵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与诗人的情。
2.2 教学案例二
完整的教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但就目前教师的教案设计来看,很多教案设计都趋于形式化,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微教案,将教学过程细化、科学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这个知识点比较难掌握,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课本上也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学生一边听着详细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多彩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苏州园林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就很容易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感,领会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技术高超。这样一来,既可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冗长和形式化,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的传授既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也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生在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既可接受教师的传统式教学,又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展示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为第一课堂的学习做个补充。如此,既能巩固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又能拓宽学生的第二课堂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在语文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涵拓展、意境营造理解和写作兴趣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重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微课的灵活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微课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够成熟,仍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创新,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篇3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鉴赏;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7-02
为了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是切实可行的。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鉴赏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古典诗词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是十分注重意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可结合文章中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描写,给学生播放《十面埋伏》等琵琶音乐片段,在有声的音律中亲聆琵琶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再品读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本课“音乐描写十分出色”的学习要点,进而理解诗人的丰富情感。
在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中,就“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本人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教学借助《唐之韵》片断选播,以沉郁顿挫的朗诵为基调,以古朴典雅的古典音乐为配乐,首先营造一种美的视听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影像画面,相继出现“雪山”、“大漠”、“落日”、“明月”、“烽火”、“孤城”、“红旗”等边塞景象,化抽象的诗歌意境为直观的画面,创设鉴赏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切领略边塞风光的同时,真正体味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孤寂,进而理解边塞诗丰富多彩、深沉复杂的主题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二、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容量,拓展想象空间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些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所描绘的实景有些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无疑使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
1.利用配乐朗诵,引发学生想象。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课件中穿插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配乐的诗歌朗诵,引发学生对刘兰芝和祝英台的命运的联想、想象,从而把握刘、焦二人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进而达到理解课文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社会意义的目的。
2.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想象。如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时,紧扣诗的末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课件制作中,我选取了有“长城”、“秋月”两个形象的图片作为背景模板,配以诗歌内容,引领学生如临其境,激发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理解诗歌“表达边塞将士不尽的望月思乡之情”的主题思想。
3.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想象。“当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拓展学生想象。如赏析陈羽《从军行》时,我将思考题设计为:“有人认为此诗极赋诗情画意之美,你认为如何?由诗句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以开放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想象,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再现“天寒地冻,狂风怒吼,皑皑白雪,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让学生在自己想象景象与课件画面的比照中,进一步体味诗的意境美,强化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延伸课外运用,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古诗词单元教学,在新课前后我们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课外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诗词体裁特点、诗人主要经历、诗歌创作风格、比较阅读训练……这样引导学生由课堂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向课外阅读延伸,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验到多媒体的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中的“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边塞诗的主要特征,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生平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安排了拓展延伸训练:阅读高适《别董大》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运用求同思维(异中求同)和求异思维(同中求异)比较法,从题材、形象(景物)、意境、主题、技巧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当然,多媒体教学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它能为古诗词教学锦上添花;运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绊脚石,其关键取决于老师是否能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
篇4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选编在赵大鹏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属课内讲读课文。全词分上下两阕,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本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为此,本课教学同样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鉴赏新诗能力的重任。
2.教学目标
《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式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富有表现力、韵律优美、抒情强烈是其主要特点。结合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情境还原,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并树立远大抱负。
3.教学重难点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歌的本质,“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于是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准确理解诗歌意象,体会深秋意境,体悟情感。
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学习诗歌意象的象征义。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绝大多数高一的中职学生来说,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对诗歌进行鉴赏,学生还没有形成借助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加之学生对本首词创作背景不熟悉,这些都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本课教学将充分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以下教法:
(1)朗诵法
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
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3)图表归纳法
图表归纳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抓住关键字词,用线条简单勾勒,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
(4)讨论法
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2.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让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多渠道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及图片,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比照活动做好准备。
(2)勾画圈点法
诵读过程中,勾画圈点法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课后比照阅读拓展法
课后比照阅读任务的布置更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本课教学拟用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人们常说:“心有多宽,天有多高。”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具备宽广的胸怀,能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敢想。就连一只小小的青蛙,在他们眼中也足以用来抒豪情、显壮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首《咏蛙诗》。(教师点击展示该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主席,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教师引导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的另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沁园春・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
(1)积累字词(3分钟):自读文本,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读音拼注在原文中。(要求学生以后都应这样做,养成习惯。)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3分钟):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3.精品细读
(1)背景介绍(2分钟):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3分钟)
(3)师生同解。(13分钟)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解释。
②品味第四到第十句,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借助联想、想象进行意境还原,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③分析上阕中的最后三句,解决“怅”的根由。
④小结上阕。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阕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阕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4)分析本词相关意象的象征义及艺术特色(5分钟)。
4.归纳小结(2分钟)
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述。(抓住意象,依托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5.练习拓展(5分钟)
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师示例。(根据时间及具体情况而定。)
6.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全词
(2)比照《沁园春・雪》,讨论评议,找出两首词的异同,总结规律
(3)修改并誊写意境描述,进行交流
7.全班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2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精练醒目,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六、说教学反思
的《沁园春・长沙》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这首词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利用情境再现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三大优点,在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图表归纳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让学生理解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篇5
一、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教学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漠化。很多诵读难以出彩的教师在处理古代诗歌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把诵读边缘化、符号化,一般只在上课前、下课前,机械地让学生齐读原文,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连这种形式化的朗读也省略掉。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已经成为很多中学教师诗歌教学课堂的特点,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接受能力的弱化、钝化甚至退化。教师重视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解读,轻视诵读的个体化、个性化,这对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诗歌作为纯文学,负载着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学往往是穿插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代诗歌教学和现代散文、古文、新诗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混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临时安排古代诗歌教学的顺序。有的教师甚至把古代诗歌作为学生假期背诵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背过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安排的规律性很难为一般中学老师所认知,古代诗歌成为填补教学缝隙的“边角料”。
3.古代诗歌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在中学课堂上,古代诗歌学习的单一化现象特别突出,不论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抑或怀古咏史诗,也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其教学模式和解读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非常狭窄。课堂上对诗歌解读更多地是重视技巧分析,轻视生活化还原。中高考对诗歌考查内容的模式化与单调性,导致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古代诗歌教学逐渐显现出刻板套作的疲态。
二、针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探析
1.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对诵读的轻视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诗歌教学的功利性,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讲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文学常识”。对诗歌的朗诵和吟诵关注度不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诗无歌”“有作者无读者”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读诗对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见效缓慢,重视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观感悟。另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课余时间的吟诗活动形同虚设。
2.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成因复杂。首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一般由语文老师来承担,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诗歌教师,所以,诗歌教学受到教师个人素养和偏好的制约。其次,即使有的教师诗歌素养比较高,但没有设立相应的校本诗歌课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诗歌教材。虽然高中阶段《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不错的中学生诗歌教材,但其选修的地位无疑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热情,更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对必修文本中诗歌诗歌篇目的研读。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3.诗歌本身短小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学习的难度不大,这是古代诗歌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内容的简单化使得师生对诗歌学习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另外,古代诗歌学习的媒介贫乏,也是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中学古代诗歌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学习诗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意境、技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者是诗歌教学的三驾马车,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会让课堂逊色不少。
1.诵读是源头活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是诗歌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师的范读与指导阅读,学生的试读与品读,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诗意的课堂之中,不但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更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朗诵和诵读技巧,也可以成立诵读社或吟诵学会,增加学生诵读机会,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诵或吟诵场景下自觉增进对古代诗歌的探究意识。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专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另外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写诗歌教材或诗歌读本。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尽可能保障诗歌氛围。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开掘诗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铃》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气氛,学生无法沉浸在一种伤感的离别当中,怎么能体会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无穷魅力呢?意境是肥,营造好意境,诗歌的小苗才会在学生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3.技巧是锄耙工具,古代诗歌学习要懂得开发利用媒介力量。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这一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把握诗歌文本。笔者在执教《雨霖铃》一课时,曾采用诗歌改写的技巧,要求学生将这首词改写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其它词牌作品,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通过创办古典诗歌交流群或订阅古典诗刊的形式,展示师生习作,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技巧是锄耙,它能够起到有效解决重难点的作用,在诗歌学习中,适当运用技巧,能有效增进古代诗歌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
篇6
关键词:高二语文;选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3
根据有关规定,高二学年语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至少要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的有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繁多,选修时间短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缺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删繁就简,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科学安排,有序教学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下半学期和高二第二学期就是学习选修教材的时间。这时,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脱节与低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科学的安排。例如把《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放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习,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再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者用时四周,后者七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各用半个学期学习。
按照上面的安排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有序教学,提高效率。《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语言文字与篇章的关系,先掌握语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古今关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现代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于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来确定,目的是保证每一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学习时间。这样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专题突破
选修教材内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学尤为必要。对它们的教学处理,形式和方法多样,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整合策略:
一是串联整合教学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致同学们》中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先秦诸子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致同学们》说:“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将为你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妨用串联的形式将它们重新整合教学。具体为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有关文体的单元与选修教材相同文体的单元作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整体来组织教学,把选修教材的对应内容作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单元是中国现代诗歌,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现代诗歌部分内容,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的拓展欣赏,如领悟了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应引导学生体会选修教材中第二单元《贺新郎》的思想情感,赏析它们的异同。
同样,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也应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散文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学了必修一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应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来赏析。这样,既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又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体内容的学习依次类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许有人认为会打乱教材编写意图,其实这只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学习的整体内容没有改变,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板块整合教学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板块教学,各个突破。这主要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整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可以按照文体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重新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专题。
对诗歌专题的学习,先梳理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到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掌握各个朝代出现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明确他们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然后通过课堂展示交流或办手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接着,分点突破。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为依据,以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诗篇,进行古今对比阅读,明确赏析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整体提高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如要探究诗歌的旨意,教师可以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郭沫若的《天狗》来比较阅读,看看古今诗歌的旨意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正确理解赏析归纳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一单元的其他诗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专题各个突破点的收获,提纲挈领地掌握核心内容,把厚的书读薄。
对散文专题的学习,同样先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面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全面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接着,分块突破。把散文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两块来突破。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可以大体按照学(上接第3页)术流派来进行,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重点学习《论语》和《孟子》,主要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理方式和语言特点。
学习其他散文,主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以内容、结构和语言为比较点,把握古今散文的异同点,深刻理解我国散文的特点(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鉴赏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点,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涵。
三、灵活处理,突出重点
对于每册选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拉网式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主次灵活处理,突出重难点。正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编者的话》所说:“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可灵活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完成一课的学习,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充分讨论,形成阅读成果。然后,教师安排若干节课给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小结、拓展和检测。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移到课外,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对后面三课应重点落实,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删繁就简。譬如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重点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同’与‘不同’之间”的“不同”,即词义方面有差别(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别(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色彩风格有差别(感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侧重学习“‘日新月异’的新词语”中的“‘新造’和‘新义’”“新词语是从哪儿来的?”;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语》,着重学习“熟语老大哥: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一课的其他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
总之,教无定法。对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不应局限于某种做法,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寻找到最佳的处理策略。
篇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要比较好地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使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通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笔者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进而循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然而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笔者不能也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笔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语文课应该有它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笔者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文味。第二个问题,笔者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来因为教师对教材钻研地更深了,所以对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笔者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通过探寻“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文本,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笔者只给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引用的诗歌特别多,而且很多诗意不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容易陷进弄懂这些诗歌意思的迷雾里,把重点放在读这些诗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内容上;另外,有些词,比如“空阔”、“疏朗”、“感情饱满”、“绵密”这些中国艺术评论独有的词语,给学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难度。
在笔者看来,一是应当给全个总结;二是应该仔细分析文中的一些诗句在用了“木叶”后到底好在哪。这样的话可能会不那么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附《说“木叶”》简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通过“意象”“意境”练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大家一起读屏幕上的内容: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精神。
这四个词是写给一位老先生的挽联,是对他一生成就和做人的肯定,他就是这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学者林庚先生。林先生学问极高,人品极好,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支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林先生的文艺随笔《说“木叶”》。
(二)课内字词正音:
袅袅( ) 招徕( ) 皎皎( ) 灼灼( ) 柳恽( ) 寒砧( )
征戍( ) 庾信( ) 涔阳( ) 言筌( ) O@( ) 冉冉( )
翩翩( ) 亭皋( ) 万应锭( )
(三)课文脉络梳理:
浏览课文,圈画重点,找出每段大意:
1.自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有的用“树”,有的用“叶”,但用“树叶”十分少见。大量使用“木叶”,又由此创造出了“落木”。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①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③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④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有很大差别。自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四)发现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师生互动)
1.文中“树”和“木”各有什么特点?能引发人怎样的联想?含有怎样的感情?
2.我国古代诗歌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3.“木叶”“落叶”和“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4.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却以“说‘木叶’”作标题呢?
(五)完成表格,吃透文章:
(六)拓展活动:
1.展示校园风景图片,感受“木”“叶”“树”的区别,以及引发的不同感受。
2.引用宗白华的诗句: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中,点岁落花声。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89-01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察内容。因而,高中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效地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魅力的感受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强调的美学教育,能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诗歌鉴赏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的重难点问题,为引导学生克服这一考点,必须保障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质量,实现高中诗歌鉴赏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1.高考中考查诗歌鉴赏的目的
我国的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不少著名作家,为世人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品质出众的优秀诗歌作品,历经时间的洗涤,更是经久不衰,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诗歌魅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了诗歌鉴赏阅读题目,以提高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考察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诗歌阅读鉴赏题目,能使学生开始重视对诗歌鉴赏阅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语文学科中的魅力。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形成,能有效地完成情感培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诗歌鉴赏题目的设置,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和正确的鉴赏态度,以激发学生多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讲解。未能深入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观念,不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仅仅只是采用惯常的教学模式,关注于讲解题目,讲解诗歌中的词句,说明诗歌的结构,进行课堂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透彻理解诗歌的含义。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目时难以下笔,不利于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2.2教学形式过于应试化。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付高考而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诗歌鉴赏产生兴趣,难以感受到语文诗歌的魅力,也不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阅读学习,最终在高考语文中也很难获得满意的分数。教师的教学形式太过于应试化,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阻碍了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发展。
2.3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转变。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以至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教师在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时过于细化,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鉴赏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时,未能科学的对其进行延伸,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导致学生在开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训练时,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无法独立进行鉴赏。
3.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3.1创新教学理论依据,把握诗歌内涵。为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充分把握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里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自我鉴赏的目的。要在讲解过程中,对高考中的典型诗歌鉴赏例题进行分析,以传授学生做题技巧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注重课堂实践。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学生能自我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其感悟叙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
3.3既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又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高考语文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是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的,也是语文教材的延伸,因而,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时,既不能偏离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以加深知识点,使学生在练习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能得心应手。
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阅读颇具难度是因为诗歌是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对诗歌的感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有所不同。正是如此,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阅读时,要以诗歌的特点为基础,尊重诗歌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情感感悟能力的提升。参考文献:
[1]任迎春.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曾丽莉.文本细读与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古代诗歌教学有效性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10)
篇9
关键词:函数;对称性;思维能力
高中函数的学习其中包含: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从许多经验来看复合函数就是将所有基本函数放在一起的函数,这种复合函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由此看来高中数学中函数的教学尤为重要。由于高中数学函数的对称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对函数的对称性进行充分的诠释。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解题效率。高中函数的对称性教学的策略有:
一、引入理论知识时,应当注重其趣味性
一切活动的开展我们都不能忽视理论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首先要清晰明确,不能用含糊不清的内容误导学生,而且严格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也一定要将函数自身以及函数之间的对称性梳理清楚,重点讲解函数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并注意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牢固扎在学生的脑海中。但是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灌输这些理论知识,因为本身高中函数的学习就是一件比较困难,也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理论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一定会带来很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在引入知识时,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者事物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可以引入一首诗歌: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大家知道这是一首文学诗,主要告诉我们要坚持学习,我们现在要从一个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歌,日有所长就是随着日子的变化不断增加;日有所亏就是随着日子的变化不断减少。我们就这个知识点来讲,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函数,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在不断增加,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在不断减小呢?分析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结合语文诗歌的内容将数学学科相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从语文的角度提升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
二、区分函数对称性的重难点内容,重点突破难点知识
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经常和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但是高中函数学习中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函数对称性的重难点内容,并且将难点内容重点突破。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专题讲解或者根据了解到学生学习信息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教学方案,针对部分学生的部分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需要培养学生更加活跃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经过教师的提点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具有自己思维特点的体系。在学生自己的大脑里面呈现出对高中函数对称性知识的系统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他类型的函数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具体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按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组,然后将函数图片分发给每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手中的图片分辨出哪些函数是具有对称性的,并且试着将函数式列出来,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假设函数y=f(x)是定义在函数A上的偶函数,并且f(1+x)等于f(1-x),当x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0时,f(x)=-x,求f(8,6)的值,此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点点提示,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知,在定义A中是偶函数,所以,x=0是y=f(x)的对称轴,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所提示的进行解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函数的对称性教学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函数教学的对称性。函数对称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各种类型函数的时候降低难度,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篇10
一、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着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大班绘画“奇妙的发型”教学活动中,需要幼儿创作出各类奇特的发型,如果孩子没有丰富的关于头发造型的经验则很难创造出有特色的作品。为了帮助孩子积累相关经验,教师组织孩子参观幼儿园附近的理发店,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类发型的图片,还设计了一个《奇奇梦游发型王国》的故事。故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奇特造型的头发,从而帮孩子建立了丰富的头发造型经验。在孩子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教师再组织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不同的教学领域,引导孩子积累经验的途径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在体育和艺术活动中可能相关身体动作、节奏、声音、情感的体验要多一些,而在美术活动中相关色彩、造型的视觉体验要多一些,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等体验要多一些。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相关经验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是“突破口”式的经验准备,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中难点的处理,教师可选择易于理解的与教学难点相类似的现象或提法、熟悉的概念知识;也可以是“设置疑难式”的经验准备,就是在教学活动之前针对教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等设计疑难问题让幼儿讨论,并让幼儿带着分析、讨论后的兴趣或疑问进入教学活动。
二、检验投放的教学材料,消除材料的负面效应。
笔者曾在很多幼儿园看到教师因事先没有检验教学材料而导致教学活动出现瑕疵。如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吹泡泡,但教师提供给孩子的吹具有许多是不能吹的,许多孩子因无法体验到泡泡吹出来的成功而显得沮丧,对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提问无心回应。可见,教师如果对教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没有养成检验的习惯,则很难保证在教学活动中不出现意外,更无法在孩子们操作出现状况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