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翻转课堂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翻转课堂的核心

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9

一、引言

《英Z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推动着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模式正是其中的一种。与此同时,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已进入阶段,下一步的核心任务将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即将转化为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堂上,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社交媒体,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四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借助于语言以听、说、读、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表现在语言知识、语感和语境上获得整合性运用;理解篇章意义;进行人际交流等方面。

1. 基于网络平台,丰富语言学习方式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外语学习时说:“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尽快接触原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网站,阅读地道英文语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机房阅读某一指定英语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语篇。同时,让学生依托语篇,在具体语境中开展词汇自主学习。随后,教师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例如,采访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所设置的情景中有意识地体验、模仿、运用,并最终内化这些语言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学习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加强学生语篇理解的能力,提高阅读微技能。

在一段时间的操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短文填空测试来检测课堂实施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改写,也可以使用课外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短文内容,在标有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填入括号中单词的正确形式。这项活动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词汇运用是否与语篇语境相结合。

2. 巧用社交媒体,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的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和使用环境,否则很容易被遗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已知,赋予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激发,为新知识的增长做准备。

(1)打开QQ、微信,实施英语“会话教学”

英语会话既是一种兴趣盎然的练习手段,又是一种语言应用的实际操作。会话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言掌握和运用水平。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合理正确地使用手机、电脑等社交工具,组建班级英语QQ群p微信朋友圈等,那么就可以人为地造就用英语思维、表达、交流的小环境。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个主题,鼓励学生用英语开展会话与交流。在主题意义的引导下,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就会变得生动、形象、丰满起来,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也显得更加有效。

(2)撰写英文博客,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英语博客也可以使学生暴露于纯英语学习环境中,使其沉浸于语料真实、相对轻松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个人英语博客。博客内容可以是某个课堂的随笔,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的衍生,更可以是英语聊天的平台。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这无形中使学生将原先积累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对此,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呢?基于博客的教学平台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展现在教师眼前。因此,教师必须定期浏览,加强引导,并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对英语敢说敢写,激发其使用博客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评选出在博客交流中参与度最高的学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以将优秀博客作品进行截屏打印,在班中展示出来,以供学生交流。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调试英语学习策略,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认识、品质和潜能。

1. 开发微课、课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PPT课件或微课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学习资源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情况等,将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进行整合,制作成PPT课件或微课的形式,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为了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设计好学习任务单。所谓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测试题等,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文件包。这样,学生能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自定进度的学习,从而真正取得自主学习的实效。

教师将不再在课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和机械式的操练,而是由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沟通、交流。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遇到学生理解偏差或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和帮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式学习、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2. 利用网络软件,自测所学英语词汇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词汇辅助记忆软件和词汇量测试软件,如“我爱背单词”“不知不觉背单词”“三心二意背单词”等。这些软件可以很方便地从网上或手机上下载,学生也很乐意参与这样的自测项目。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机房进行一次某一软件的词汇的测试比赛。测试结束后,由学生总结词汇记忆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最后,教师统计每人的得分情况,评选出班级词汇冠军p亚军和季军,同时颁发一定的奖品。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识,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F的水平和特点。

1. 倾听欧美歌曲,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歌曲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手段。音乐的节拍与英语节奏的相似性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纠音,培养语感。这不仅能增长学生对英语发音的自信,还能激励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教师适时地从曲风、歌词中引导学生,还能点燃学生对英美文化p民族风情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老歌,如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Country Road,Circle of Life等。

这一课堂评价的关键自然也是学习任务的布置。教师可以开展歌曲学唱比赛,歌词填空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将歌曲中习得的相关主题p中心词块和内心感想等进行总结归纳,制作成PPT,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并由同学和教师共同给予评价。如此,既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又培养他们辨析、分类、概括、推断等多元思维能力。

2. 欣赏经典影片,提高不同文化鉴赏水平

高中英语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有不少阅读材料甚至都来源于同名影片,或是相关影片。课文Anne’s Best Friend、The Million Pound Note等改编自同名电影;课文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取材自电影the Gold Rush;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等被翻拍成相关电影。这些影片不仅能为课文提供背景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欣赏一些英美名著影片,如电影the King Lion、Gone with the Wind、Jane Eyre 等。

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时,教师应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注重文化的感知与品格的塑造。任务可以涉及对白、独白的理解;人物、剧情的分析;名著片段的赏析;经典台词的配音;观后感、影评的撰写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着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质疑,去体会中外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鉴赏力。

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英文美文、经典诗歌的欣赏。美文和诗歌往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蕴含作者的丰富情感、折射出不同的思维品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品味美文、朗诵诗歌,从中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主题思想、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六、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新课改 一驱三模五环 翻转课堂 微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发挥良好的功能和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的问题。高台县第一中学于2014年2月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提炼出了具有学校特点的“一驱三模五环”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将学校新课改工作从理论探究提升到特色创新的层面,使高效课堂的建设有了更强的目的性、方向性与可操作性。

高台一中倡导的新教学模式基本思想源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学为基,合作为辅,探究铸品”、“知识技能为肌,过程方法为脉,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的思想。具体内涵是:“一驱”是指任务驱动,即以任务驱动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导向。“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拓展提升”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引入新课,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提炼升华――总结归纳,测评提高”五大环节。操作时要求能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倡导“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高台一中倡导的新教学模式只为学校新课程的课堂设计提供一种基本思路与框架,各学科则根据各自特点和不同的课型在此总框架下具体灵活地建构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流程,促进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使其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和我校特色教学模式的形成。

2015年秋学期,学校在“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倡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全校性公开课上率先进行“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尝试实践。

通过近几年我校老师们的尝试实践看到:教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教师引导、演示与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裕,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特点,尤其“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1],让教学发生了实质性的革命,还课堂于学生,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跟上教师节奏的同学听得兴高采烈、跟不上的昏昏欲睡的不良局面,使每位同学都得到发展,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培养了学生能力,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一、微课――融合基石,保障时间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用“微课”来帮助实施教学。“微课”在前置性学习、新旧知识衔接、新课讲解、重难点点拨、典型例题引导、规律总结等环节适当使用,只要把握合适时机,就会在“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中发挥巨大作用。与传统的纸质教案教学模式相比,“微课”辅助“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更重要的是课前老师用“微课”已给同学们“上课了”,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就有了时间保障[2]。

二、导向――任务驱动,实现目标

学习的目的,狭义地说,就是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从新课改的核心来看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认知结构层次又分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具体分解到每节课就是“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中的“一驱”――任务驱动,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任务驱动为学生的活动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翻转”,进行前置性学习。具体做法是:在上课之前,老师通过QQ、微信将“微课”发送给学生,学生在家、在自习课通过手机、电脑或是平板等终端,观看老师发的“微课”来学习、做练习,练习结束后进行提交。之后,老师可从软件平台了解出错率最高的题;看完“微课”,学生再通过老师给的“学习任务单”上的提示步骤,进行二次学习,然后记录下不明白的问题,到课堂上解决。每个同学通过“微课”和“学习任务单”学习,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完成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实现认知性学习目标和初步领略技能性学习目标。“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利用微课进行的翻转到课前的学习,有别于传统的预习,“微课”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克服盲目的、随意性的预习。

三、内化――模块导学,生成知识

教学一是教、二是学,关键在学。教的秘诀在于“度”,在“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五环”的操作中,要求教师在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测评反馈的有效度,这些“度”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学的真谛在于“悟”,悟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是“知道”[3]。

“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的“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拓展提升”三大学习模块,具体做法是: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汇报前置性学习情况,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提出来了,不是由老师讲解,而是由其他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同学来讲解。通过课堂上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合作探究”流程,让知识有了“吸收内化”过程,再经“教师点拨、提炼升华、总结归纳,测评提高”流程,技能性学习目标逐步实现,知识的构建在脑海中有了清晰认识,克服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转变――把握环节,实现突跃

“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手段,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课堂,因此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课前“微课”学习情况来进行差异化备课,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学生身边的“教练”、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让教学有了显著的五大转变,其中之一是结构的转变。新模式完全颠覆“知识传授、知识内化”这两个环节的顺序,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学习资源“微课”化,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使用学习资源。教学环境从课堂内走向了课堂外,将课堂内与课堂外通过网络空间整合形成功能齐全的教学环境。

“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让老师跟学生的互动更高效,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在课堂上被灌输知识,而是在课堂上需要参与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让知识吸收内化,这样被调动起学习热情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就会使知识学习有质的突跃。

模式形成需一段时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习惯的养成一样,需要老师们耐心细致地去做,当理顺了关系,培养了习惯,教学也就变得轻松了。

总之,我校倡导的“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设计、课堂设计及课后设计等环节,把握翻转课堂的注意要点,真正发挥出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校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适应新课改积累丰富的、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著.宋伟,译.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

[2]王亚盛.微课程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 技工院校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分析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mm)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两位高中教师为了方便给落下课的学生补课,录制演示文稿及讲课视频让学生在家学习,慢慢发展为现在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是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则是通过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解答疑难、共同探究来完成。这一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当四个要素的作用及地位发生变化时,才能说明“翻转课堂”得以实践。其中,微视频在“翻转课堂”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探析

“翻转课堂”在技工院校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需多加实践,进一步发展。

(一)从学习内容角度审视“翻转课堂”的适应性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应是学习理论。不同类型知识的习得、保持、提取或应用过程虽有某些共同特征,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决定了“翻转课堂”不是万金油,不能适用于任何课程的学习。职业核心能力包含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对于这些能力,学生不可能通过单纯的知识学习就能掌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来自主学习掌握,要实现巩固深化,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自主探究。

(二)从学生角度探讨“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

1.实践调查

技工院校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业、行为习惯上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在2个高职班级(82名学生)的实践发现,这种差距直接导致“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有着更为复杂的一面。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班学生比较喜欢“翻转课堂”,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调查也发现,约10%的学生做不到在课前认真自主观看微视频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微视频,单纯让学生学习文字资料,约30%的学生完全不会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技工院校高职班实施翻转课堂基本上要依赖微视频才能较好地实施,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果没有很好的微视频,学生不会在课前自学,课堂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问题随之而来,中职班的学生无论在自我管理方面,还是在学习基础方面,都比高职班学生要弱。如此一来,“翻转课堂”在中职班实践,困难会更多。

2.实践效果

两个高职班学生已经学习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的礼仪教程、自我管理教程、职业沟通教程等三大模块。笔者通过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座谈及自身实际观察发现,学生在行为习惯、礼仪、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在自我管理方面,班主任反映班级学生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早退、晚归、课上玩手机等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在礼仪、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学生在文明礼貌、仪容仪表等方面进步较大。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语言表达能力等明显提高。

(三)从教师角度反思“翻转课堂”的实践利弊

“翻转课堂”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是一种传承。传统教育有其优点,翻转课堂也有其弊端,两者各有其利弊,需要相互配合。

1.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与传统讲授式或讲授加活动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授课方式相比,“翻转课堂”能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翻转课堂”不仅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我们发现90%以上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探究等活动,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前提条件要求高

“翻转课堂”不仅依赖教育技术,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微视频制作能力,并且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学习与设计。这对教师素养、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院校的教师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可能获得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设计、实践、反思“翻转课堂”,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翻转课堂”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实践中,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的翻转、微视频制作的层面上,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翻转课堂”对因材施教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不能流于翻转的形式而忽视了因材施教。技工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学生前期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不能“一视同仁”,同时要给予学生指导。

三、技工院校特色的“翻转课堂”之路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决定了技工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教育学校的“翻转课堂”,应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翻转课堂”之路。

(一)教师素养的提升

要使“翻转课堂”成功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技工院校教师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

1.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数并非来自师范院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欠缺。“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只有教育理念正确,“翻转课堂”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避免流于形式。

2.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活动设计环节,教师要时刻谨记因材施教。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指导,充分发挥班级“小老师”的作用。

3.信息化素养

微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如果将前期学习内容由微视频换成文字资料,能够认真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由80.49%减少至约54.88%。目前,许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要达到视频制作的水平还远远不够。因此,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学生能力的提升

“翻转课堂”是一种“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教学形式,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的学习;二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学生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技工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对较弱,这些都阻碍了“翻转课堂”在技工院校的应用。

在所有能力中,学习能力是基础。以往,技工院校过于关注易于教授和易于进行评价的指向工作任务完成方面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不够。目前,许多技工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之外的能力,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要成为学习的所有者,教师也应该树立“为学生成为学习的所有者而教”的理念。

(三)“翻转课堂”与跨越式模式相融合

跨越式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研究项目,即“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

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例,从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看,可看作由两个阶段组成的模式,其实施要领是:技工教育课程安排大都是一次课两节80分钟。前15分钟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知识学习,后65分钟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应用、深化及拓展。微视频教学节省了课内讲授时间,这样的模式与“翻转课堂”有着相同的理念,有的学者也称之为“课内翻转课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课前学习较多依赖微视频,很少依赖文字资料或PPT的。将“翻转课堂”与跨越式教学相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后再慢慢放在课前学习,是解决“翻转课堂”在技工院校应用难题的关键。

(四)完善鼓励机制

“翻转课堂”切实实现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这势必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鼓励机制,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只有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才能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的热情,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注人性、个性的发展,培养适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目标。在信息化的浪潮跌宕起伏之际,在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应该坚持教育的本质不变,学习的本质不变。“翻转课堂”的实践只有秉持如此教育之理念,方可切实实现教育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篇4

关键词:殡葬礼仪;反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新趋势的推动下,出现了微课、MOOC、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的变革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了教学模式,营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环境。

翻转课堂又叫作颠倒课堂、反转课堂。近年来,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通过梳理与思索,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借助微视频、电子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变革,形成“课前自学+课中解惑”的新模式,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自主学习,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展示等形式根据学生特征实现知识的内化,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应用路径

殡葬服务礼仪是生命文化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翻转课堂是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中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MOOC、微课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模拟展示等手段来检验,再通过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完整的课堂内容及理论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应用型高职教育的实际和要求。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布置明确的知识要点,将课程的难点、重点制作成精彩的微课、视频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类似清明大型公祭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殡葬服务礼仪在殡葬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认可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

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丰富教学内容非常有效。课前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的储备,课堂上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1)答疑解惑

教师先通过询问,采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难问题,包括在自主W习过程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模拟展示中出现的漏洞以及在线讨论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并重点关注焦点问题。可以从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体会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2)小组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方式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小组合作。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互动交流并解决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模拟展示

以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告别仪式”模块为例,通过课前对仪式基本流程和前期准备工作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程上模拟告别仪式的主持。通过模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技能的舞台。在模拟展示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控制好展示时间。

(4)过程式考核

翻转课堂要求通过过程式考核模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每个项目的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并对掌握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式考核,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并强调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理念的体现。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教学模式变革为体验式的交互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转变思路的基础上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热情投入新方法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转变教学的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在“助学者”的新角色上。同时,微视频的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模式的有效融合,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因此,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三、结论

篇5

作为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利器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教育人员及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实践探索。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学

结构,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电子教材等媒体资源及数字化环境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在课上通过完成作业、应用讨论、协同创新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课后学习的衡量标准是学习情况达到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效果,课上学习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完成了本次课程内容的内化[4]。翻转课堂根植于教育实践,是一种以改进实践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教改模式[5],目前,翻转课堂的实践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得较为广泛、深入。基础教育领域,杨刚等人系统整理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美国高地村小学、林地公园高中、柯林顿戴尔高中、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等十大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其中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JonBergmann和AaronSams,录制PPT及讲课声音形成学习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便缺席学生补课,进而应用这些视频形成了在家看视频、课堂完成作业及指导的翻转课堂模式,堪称是翻转课堂的起源地[6]。在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Strayer在统计学入门课程中的实践[7],加州州立大学基于合作项目理念的实践[8],Papadopoulos及Roman在电气工程课程中的实践[9],Johnson等人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实践[10],以及我国杨九民教授等学者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所进行的应用实践等[11]。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RobertTalbert教授所总结的包括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与针对性的课前练习,课中快速少量地评测、解决问题并促进知识内化及总结与反馈的翻转课堂结构模型[12]。张金磊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构建了包括课前设计模块(教学视频的制作、课前针对性练习)及课堂活动设计模块(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两大关键环节的教学模式[13]。在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中,我国学者还很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或依据具体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及模式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式教学模式设计[14]、面向化学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15]等。当前,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主要聚焦于创建教学视频以完成知识传授、设计课堂环节以完成知识内化,而无论课上课后都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成功与否。活动理论为有效活动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从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六大要素及生产、分配、流动和消耗四个子系统分析活动系统[16],其最终目标是将客体转变为结果,而力图使得转变过程中,所有系统要素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小,而所达成的效果和效率尽可能大。本文将基于活动理论六要素分析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和研究经验,提炼与归纳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策略影响因素,如表1。

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架构

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方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维度的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NGLS(NextGenerationLearningSpaces)项目构建了教法———空间———技术(pedagogy-space-technolo-gy)学习空间设计与评价框架[17],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则提出了包括设计———建立———应用(Design-Build-Occupation)三大循环环节的学习空间基线开发评估模型[18]。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从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和用户能力四个维度建构“人人通”建设一般框架,其中空间结构包括角色空间、资源空间、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以及协调机制等[19]。关于学习空间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基于技术的视角进行空间划分,例如挪威科技大学在移动学习视角下将学习空间划分为听报告、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三类[20];还有的学者基于具体教学模式进行空间划分,如CindyE.Hmelo-Silver则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构建了由问题空间和相关概念空间组成的学习空间[21]。本文将引入TPACK分析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TPACK框架提出的本质是基于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需求,这一点恰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实质吻合,即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2]。本部分将基于TPACK脉络层次,系统分析网络学习空间应具备的特点和功能,将网络学习空间各模块应具备的功能特性与TPACK中的要素相融合,提出以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为基点支撑,引入学习者能力维度和沟通管理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中涵盖教师、管理者及机构等相关要素,从而形成以“个性化、连通、灵活、智能”为特点的网络学习空间整体维度建构(如图1所示)。(一)需求分析在该维度中将教学法定义广义化,包括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等。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教学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法对学习空间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及任务。(二)技术维度技术维度将主要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整个网络学习空间底层技术的支持,称之为内部支撑技术,包括云计算、Web2.0、Web3.0和利用丰富的网络接入技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来确保空间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其二是整个学习空间中各模块供教师及学生使用的教学软件、社交工具等,称为外部技术配置。在技术支撑方面应考虑到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技术的要素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生在空间中的学习轨迹等。(三)学科内容维度学科内容维度主要是协助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与教,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进行对应模块的学科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案、课件等)、学习资源(视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学习工具,作业与考试系统、学生档案袋等类别。(四)学习者能力维度网络学习空间能否真正实现应有的功效,从实质上完成学与教的革命性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驾驭能力。学习者包括学习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两类学习对象,能力维度包括知识建构能力、资源利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创新反思能力和评价激励能力六大方面。(五)沟通及管理维度这一维度主要是确保各类目标人群可以无障碍随时沟通,网络学习空间整个体系的完整运行,以及管理机构完成对教学的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等作用。主要包括信息、互动答疑、教学质量监督、家校沟通、私密安全等要素。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

为了有效落实翻转课堂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学习空间需要能够支撑翻转课堂模式及有效策略,提供学生在学习视频后及时测试学习效果、教师及时有效地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实施个性化辅导、课堂中协作学习与知识管理一系列必要活动等功能。本部分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策略及网络学习空间五项构建维度,以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为核心部件,探索设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学习服务、突出“个性化学习”理念、又能将教研、学习、管理,即教、学、管三大模块涵盖在内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一)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策略与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的耦合分析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和研究经验的系统分析,从活动理论的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规则六方面提炼与归纳了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策略影响因素,并以TPACK为基础提出了包括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学习者能力维度和沟通管理维度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翻转课堂策略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都将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构建,二者的关系分析如下:(1)学习者能力维度是主体及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学习者包括学习个体和学习共同体两类对象,能力维度包括6大类能力,只有准确诊断和把握学习者的能力维度才能为学习者推荐更加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2)教学法维度直接影响工具、规则及分工,教学法维度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等,这些要素恰恰是工具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影响策略,并对相关工具的选择具有明显影响。教学法维度的核心要素还将制约整个活动系统的分工与规则。(3)技术维度是工具的有效保障,在翻转课堂的策略影响因素中,工具既包括理念层面、软条件方面,也包括硬件方面,而技术维度包括内部支撑技术和外部技术配置两部分,是工具类影响策略的有效保证。(4)学科内容维度是工具的中心要素,翻转课堂的工具类影响策略直接与学科相关,无论媒体、资源、环境、活动、设备的选取都要符合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而进行对应模块的内容设置。(5)沟通管理维度为分工、规则提供有利机制,沟通管理维度促进整个系统的完整、灵活运行,管理既包括师生间的课堂管理也包括纵向行政管理,这都为活动系统提供了分工、规则方面的依据。(6)网络学习空间的五个单一维度复合支撑主体活动生成客体,只有在充分尊重学习者能力维度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和沟通维度,才能达成知识接受和内化。(二)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选取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同时具有鲜明的信息技术支撑特色,网络学习空间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能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23],因此,可以作为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参考与依据。黄伯平、赵蔚等人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领域模型、各模型所具有特点、依据相关模型开发系统所具特性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认为LOAS更适合于现实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24]。本文将以LOAS为参考模型作为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核心构件。LOAS自上而下包括DM、GM、UM、AM、PM五层,针对不同层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符。DM指的是领域模型,通过目标进行概念图的界定;GM是目标和约束模型,目标定义关注点,约束界定搜索空间;UM是用户模型,由变量之间的关系所表达;AM是自适应模型,提供自适应机制;PM指的是呈现模型,将在考虑物理属性和环境特征的情况下产生针对指定平台的代码[25]。(三)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构建翻转课堂具有明晰划分课后活动与课上活动的特点,基于翻转课堂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既要突出该典型特征、有利于翻转课堂有效实施影响因素的达成,又需要符合所总结的五项构建维度。本文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是以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五个单一维度和复合维度为根本基础,以落实翻转课堂为指导理念,将整体模型功效分为:底层支撑基础、学习空间、研训空间、管理空间及沟通空间。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研、管理为辅,主体部分以翻转课堂课后学习与课上学习为落脚点,把关于学习内容的正式学习情境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均架构在以自适应学习系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中。1.底层支撑基础对应前文所阐述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维度中的内部支撑技术,这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所需要的最基本底层支撑基础,包括服务器虚拟化、云存储技术、安全系统和网络接入四部分,只有具备这些最基础的底层保障,才能够支撑网络学习空间中每个模块正常、优良运行。2.学习空间该模块是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落实翻转课堂策略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五维建构要素的具体体现。学习空间的主体是学习者,其能力维度是构成用户模型(UM)的主体要素,在学习目标清晰的前提下,学习者通过工具的支持、共同体协作和遵守分工职责与相关规则,将在课后完成知识传递,在课上达成知识内化。该模型以LOAS为核心部件,也包括DM、GM、UM、AM、PM核心要素,但是,根据翻转课堂的典型两阶段模式,将每个要素都分为了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分别在图中以t和i进行标识。在知识传递阶段主要集中于如何将传统课堂学习的内容以适合的资源类型及学习序列呈现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的分析得出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认知状态,运用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技术等为学习者编制适合的学习目标、呈现符合其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媒体类型,并且通过符合其能力的测试项目让教师掌握其学习情况,从而使学习者完成知识传递过程。在知识内化阶段主要集中于对教师所实施的翻转课堂模式课程组织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的分析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通过自适应引擎将学习活动序列和学习内容适应性地呈现给学习者,以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中个性化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等功能。3.研训空间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训空间主要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优化课堂质量提供支持。能够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学科工具软件和仿真实验室等支持学科内容资源与媒体的编写与创作,支持个体备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家培训、交流研讨等,从而促进翻转课堂模式的更好落实。4.管理空间管理空间有效支撑网络学习空间沟通管理构建维度中的管理功用,为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正常优质教育教学提供了牢固的保障机制。该空间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如及时掌握学生课前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课堂中参与各项活动的效果,对学困生预警预报等;该模块还按照工作流程支持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灵活掌握整体教育教学情况及质量。5.沟通空间会话与沟通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无论课前学习还是课堂活动组织,只有能够有效达成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意义会话,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沟通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沟通管理构建维度中的沟通功用的集中体现,将负责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社会公众在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的传递与分享,另外该空间将与学习空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翻转课堂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案例分析与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包括一个基础、四类空间,其中基础指的是网络学习空间赖以实施的硬软件及网络基础,四类空间分别是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面向教师的研训空间、面向管理者的管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都需要的沟通空间子模块。在四类空间当中,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无法脱离底层支撑基础及其他三个空间而独立存在,但却位居四类空间中的核心重要位置。下面将从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总体设计及学习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与设计。(一)空间总体设计案例分析从空间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其中个人空间又可以根据建设目标及服务范围细化为学生空间、学科教师空间、班主任空间、教研主任空间、教研员空间、家长空间等,机构空间也将根据建设目标及服务范围细化为班级空间、教研组空间、学校空间、教育局空间等不同类型。在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构建实际空间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用户或机构的个性化需要延伸模型的核心部件进而构建相适应的功能与服务。在图3所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支撑系统[26]中,包括了学生空间、管理者空间、班主任空间、教研员空间、科任空间、家长空间6项个人私有空间,班级空间、年级空间、教育组空间、学校空间、教育局空间等机构空间,覆盖了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面向教师的研训空间、面向管理者的管理空间,其中也内在涵盖了沟通空间。该网络学习建设支撑系统包括了云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云安全系统、云分布存储、异地容灾备份、网络设施、服务器资源池、云存储资源池等基础支撑,覆盖了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中的底层支撑基础。(二)学习空间案例设计如上分析的案例,虽然能够覆盖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一个基础、四个空间,但是,却未必能够有效支撑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核心模块学习空间的内在机制与原理。翻转课堂的典型两阶段分别指向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知识传递环节的推理机制与传统自适应推理机制很类似,因此,在学习空间案例设计中,将针对知识传递环节直接给出空间设计界面,针对知识内化环节给出系统流程图。在知识传递环节,学习者将见到如图4所示的学习界面,其中明确指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媒体资源是系统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特点分析得到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与资源媒体属性(如抽象或具体、时间长短、背景知识、媒体类型等)进行匹配程度近似计算而甄选的。为了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还将设置测验锚点,在学习过程中监测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结束后测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该环节,学生还可以进行求助教师解答、与同学交流等其他活动。图4知识传递界面知识内化环节贵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在翻转课堂当中,比较集中的活动方式是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教师讲解共性问题及讨论,这就需要提供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功能。随着翻转课堂的逐渐深入,在课堂中将逐渐引入与选择教学模式相关的讨论、科学实验、互动、创新协作、提问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因而,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必选活动,又包括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特点分析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活动。本案例将知识内化环节设计为首先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反馈(对应学情分析功能),对学生所遇到的集中问题将进行集体解析,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非普遍性问题教师则会采取个性化辅导的方式(对应个性辅导功能);然后系统判定是否有其他活动(讨论、科学实验、互动、创新协作、提问等),如果有其他活动,自适应模型将根据教师教学活动安排、用户模型、约束模型、领域模型的综合推理,进而呈现适合学习者的活动序列并让学习者依次参与活动。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掌握学习;教学设计;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68-04

翻转课堂的“转”而失灵

翻转课堂的理念传入中国后,围绕该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也迅速展开,其应用效果逐渐彰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1],但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问题集中体现在对翻转课堂的理念理解不足,出现“转”而失灵的现象。翻转课堂的本意是课前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以“视频”呈现课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当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引导者角色,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2]在课堂上,学生释疑,教师解惑,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外以“互联网+教学视频”的方式将课堂搬到家里,以技术缩短学校和家庭的时空距离,实现课堂和课外学习的零距离。[3]在课堂翻转实施的过程中,教网络平台以短视频为载体在线呈现课堂教学内容,期待学生在家完成对这些资料的学习,找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课堂上,教师对重点、难点和相关问题进行着重讲解,为学生迅速排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收效良好,但在课前和课堂的翻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转”而失灵的情况:一是师生关系并未翻转仍是“师主生从”,课前视频学习仅仅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课后作业,而课堂教学依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它被批评为仅仅进行了时间的转换,而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说教,是陈旧教学方法(讲授)的一个高科技版本。[4]其实,翻转课堂课前的视频学习任务并不是简单的课堂预习,而是正式的线上课堂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述,而是对学生释疑解惑,使其达到知识内化升华的过程。二是课前和课堂两过程翻转失度,过度以“课前视频学习”为中心,而课前和课堂教师功能缺位。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前和课堂上的指导者角色作用缺失。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可以让教师省去部分简单工作但不是全部,翻转过程中核心工作仍需要教师亲力而为。核心还是以学生深层次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5]正如吴志宏所说,“它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6]三是翻转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不足,无法有效地兼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翻转课堂”是基于“掌握学习”理论而建构[7],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8]通过时间的增量和课前与课堂的交流缩小不同水平学生间的差距,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真正实现布鲁姆的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期望。而现实中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翻转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不足,翻转过程中往往会“翻而不管”,没有对学生课前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并对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进行精确指导。

翻转课堂与“掌握学习”的历史关联

萨尔曼・可汗提到,“翻转课堂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就是掌握学习的核心思想,即只要教学条件满足学生需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知识”。[9]作为翻转课堂的创始者,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声明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就是掌握学习理论。[10]掌握学习理论的诞生并非是横空出世,其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2年的瓦西赫和1926年的毛里森从教育目标的定义出发,提出为不能按时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进行的补课性教学理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为了赢得冷战,美国的教育开始侧重对最优学生的选拔和培养,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布鲁姆认为这种教育体制是极浪费资源、极有危害的,不仅破坏了教师育人的抱负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也降低了社会对弱者的容忍度。这也致使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美国掀起教育改革运动,客观推动了掌握学习理论的诞生。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过度偏重于教学的方法与内容的革新,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致使教学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同期,斯金纳的“反馈―诊断―纠正”的程序性学习理论,验证了只要条件充足,任何学生都能掌握复杂技能,为掌握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布鲁纳和加涅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过去的学习经验可以成为成就新的学习的基础。直接推动掌握学习兴起的是卡罗尔学习时间物变量的提出,即课题学习的原始能力、教学的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机会和学习的持久力。20世纪60年代,在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姆正式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如果学生们接受到理想的教育并获得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多数学生是能够较高水平地掌握所学内容的,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这里的“理想的教育”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和热情、尊重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这里的“足够的学习时间”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进行查缺补漏。

从掌握学习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掌握学习理论是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程序性学习理论、差异性教学的补课性教学理论和时间学习变量思想之大成。在20世纪90年代,掌握学习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它吸收了Eric Mazur的同伴互助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即学习的两阶段论:由知识传递到吸收内化。[11]至此,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正式构建完成。在实施过程中,翻转二字成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因此如何翻转就成为翻转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何“翻转”是关键

实施翻转课堂,关键在于如何“翻转”,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翻转时间、结构、流程与方法。核心是回到它的理论基础――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理解其真正内涵:相信每个孩子在条件充足时都能学好。但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所造成的性格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了解,并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掌控课前视频设计开发的难易程度时,在翻转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课前的视频学习轨迹进行追踪时,课堂上的活动设计都要正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教学质量、先决认知行为、先决情感特点这三大变量。

围绕“掌握学习”教学质量的四个要素――线索、参与、强化和反馈―纠正,提供学习线索,增强学习活动参与度,强化以增加学习的吸引度,获得反馈以进行修正。[12]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就要根据学生和内容特点、信息化学习资源的不同特征进行课程的结构确定。例如,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媒介载体呈现不同的流程,根据学习数据分析提供适当的乐趣与休息时间。增强学生活动参与度,需要在互动时间和方式上进行设计。在课程层面,研究如何通过VIS(视觉识别系统)等识别课程学习特色,使课程的品牌得以展现,达到“见课如故”。在教师层面,研究如何通过行为表现识别教师特质,使教师的能量成倍扩散,达到“见课如见人”的效果。反馈与纠正就是通过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反馈,给予足够的时间对缺漏进行修正,通过不断地反馈―纠正循环直到缺漏得到修补为止。

围绕理解教学能力和能力倾向,弄清学生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的差异性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主要根学生的学习偏向、理解程度和学习速度进行形成性评价设计。例如,在“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中,文科与理科学生、男生与女生软件操作能力基础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设计、知识点设计等方式得到体现并填平;在教学进度设计中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如何得到合理考量等。

围绕情感准备状态,弄清学生的过往经历、学习期望与完成学习目标所需的努力度的关联,主要是把握学生好的学习体验如何通过教学视频创造。例如,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有限,教师就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缩短或延长视频时间;学生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即时反馈,教师就可在合适的时间点设计游戏与问答题;学生若对教师全身出镜感觉无聊,教师可将出镜方式根据着装、教师形象、讲课风格等进行调整。此外,还可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学生视频学习的学习习惯。

基于“掌握学习”重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的翻转设计,伴随而来的还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本文基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理念对翻转课堂在课前进行团队式学习设计,对翻转过程中学生课前的视频学习数据进行追踪与分析,对课堂活动设计等环节进行模型建构。具体模型如右图所示。

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检测。在学期开学之初,教师应采取权威的考核方式如问卷和测验对学生从年龄、背景、性格、兴趣、情感、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借此了解学生学习的习惯、倾向、期望和能力水平。课程开始后,教师可根据检测数据对教学进度、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等进行更妥善的统筹安排。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其能跟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步伐。

互帮互助的团队式学习。教师根据开学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按能力水平的高低对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依班级人数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组成员都有高中低能力水平的学生,其中分组依据包括年龄高低、男女性别比例、性格外向与内向、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与弱等。一组即为一个小的学习团队,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使每个学习团队的实力相当,团员之间“强帮弱,弱学强”,实现团员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助形式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互帮互助的团队式学习让教师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视频的设计开发,对不同学生进行精准性的个性化学习指导,以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帮助,避免掉队。

课前视频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了依据。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视频学习数据进行追踪、搜集和分析。通过每位学生观看视频所花费的时间、观看的次数、停顿的时间、讨论的问题等分析出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在课堂上,当疑难点未被学生提及时,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并解决,让所有学生心中无疑惑,人人皆有所得。此外,它还会为教师的视频改进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促使学生爱看、乐学课前视频,使视频学习真正起到激发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游戏化课堂教学方式。将游戏化元素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融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建立与学生分数挂钩的勋章制度。勋章分为个人勋章和团队勋章。学生和团队获取的勋章每节课后都会在网站上公示,学生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勋章排行榜和团队勋章排行榜。排行榜的作用是让学生和团队从竞争中获得学习动机和个人与团队荣誉感。学生和团队获得勋章的多少会与他们的学期最终成绩直接挂钩。该措施是为了打破学校依靠一张试卷和一次考试来考核学生学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此外,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团队成员,不仅要扣除该成员的部分勋章,而且要扣除该团队的部分勋章以示惩罚,借此建立团队荣辱感,实现团队自我管理。将游戏化教学方式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建构中,利用游戏中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实现僵硬的课堂组织与运行机制的重构,最终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newton.The flipped classroom infographic: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is turn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on its head[EB/OL].[2012-01-13].http:// /flipped-classroom/.

[2][3]Baker J.Wesley.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A].In:Chambers,Jack A.,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Florida: Florida Community Coll.,Jacksonville,2000:3-9.

[4]Ash,Katie.Educators View 'Flipped'Model With a More Critical Eye[J].Education Week,8/29/2012,Vol.32,Issue2:6-7.

[5]何世忠,张渝江.再谈“可汗学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24-26.

[6]田爱丽,吴志宏.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有效实施――以理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29-33.

[7]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4-25.

[8]本杰明・S・布鲁姆.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34-35.

[9](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4-15.

[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11]Eric Mazur.同伴教学法――大学物理教学指南[Z].朱敏,陈险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2]续润华.布卢姆的学习变量说及其对我国继续教育改革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04):18-20.

篇7

[关键词]黄金分割;翻转课堂;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思政示范课程资助项目—《中医基础理论》(KCSZSF-08)

[作者简介]莫芳芳(1982—),女,天津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马淑然(1964—),女,河北顺平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5-0184-03[收稿日期]2019-10-30

一、“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提出

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斷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纷纷尝试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布鲁纳(J.Bruner)发现法、戈登(J.J.Gordon)创造法、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尤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备受中国大学教师青睐,纷纷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

虽然国外很多著名大学甚至将翻转课堂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针对中国大学课堂情况,完全的课堂翻转也并不适合。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方面非常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讲授。这种矛盾的出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背景之下是必然要出现的。

针对中国大学实际教学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不再完全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不断深化改革与实践,其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在讨论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比较适合中国大学教学。

可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学校扩招严重。而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度参与,不适合大班教学。由于讨论的开放性特点,如果按学生的思路展开,极易偏离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的系统性;如果教师按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沦为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使得讨论式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的课程,如研究生课程。

此外,教师讲解时间有限,学生需要预习才能展开有效讨论,而大学本科课程反映学科积累、专业性强,学生自己预习很难把握分寸、容易受挫。中国学生大学课程的知识量大,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会构成较大负担,加上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讨论效果。

总体来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占用率太高,而采用完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现行体制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占用率又太低[1],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而且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

结合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如何取舍折中,才能既保证教师的课堂讲授,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比如,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张教授的对分课堂被多所大学教师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比如,英语课、化学课、思想政治课、旅游市场学等课程[3-4],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对于这种对半分的翻转课堂是否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并没有深入的比较研究。

为了对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寻找最佳教改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的董占海教授提出了课堂“翻转度”的概念,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了确定最佳翻转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董教授对此问题更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开展了课堂翻转度的实验研究,研究包括翻转度的量度及其确定、不同翻转度教学效果的实验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他比较了低翻转度(传统模式)、高翻转度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1/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2/3课堂时间)、“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2/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1/3课堂时间)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发现教学效果最好的翻转课堂模式是教师占用2/3的课堂时间讲授,留出1/3的时间供学生使用,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的翻转课堂黄金分割教学模式[5]。

二、“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初步实践

笔者教授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信息量很大,但是学时又严重不足,教师摘取其中核心知识点,采用“满堂灌”教学,才刚刚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满堂灌”学生参与度太低,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一方面减轻教师课堂教学压力,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恰恰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中医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开展翻转课堂时,除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还必须保证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因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对于刚刚高中毕业、普遍缺乏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医思维的大一年级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中医理论精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师讲授不到位,学生不能把握知识核心,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会被一些错误的言论所误导。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的翻转课堂既要保证学生适当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保证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保证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正确性。董教授的“黄金分割”翻轉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因此,笔者在2018-2019学年中,有意识的应用了“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见图1),所讲授的药事管理本科班29人,采用《中医学基础》教材,每周上课2次,每次连续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实际上课14周。

第1到第7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第8到第14周采取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第8周第1次课讲授新一章要点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自主阅读教材及参考书籍、完成学习笔记。第8周第2次课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学习笔记。

第8周第2次课前60分钟,学生6人一组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学习与展示,温习教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第2次课后30分钟,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展示、点评学习笔记,并对该章节内容进行重点及难点总结。

第10~14周的模式与第8周类似,具体安排依据讲授内容灵活调整。第14周安排情景模拟剧表演,给定学生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模拟医患角色完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诊断病证的表演,从而实现知识从记忆到应用的转化,大大提高知识内化的程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学期末,由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各教学环节及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每道题目的认同度均值均介于4分(比较认同)和5分(十分认同)之间,可见,学生对于“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还是比较认可的。

三、结语

“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对课堂时间进行黄金比例分割,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也调动了教师“教”的热情,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具有优势。

(1)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首先,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大知识框架下准确把握中医核心概念及术语。让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对教材内容充分学习、讨论、并内化吸收。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系统梳理知识并应用知识。其次,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亲身参与梳理知识脉络,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交流演示能够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生真正的学在平时,能够学以致用,能够避免学生临考前突击学习的弊端。

(2)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

篇8

其实,翻转课堂未必需要制作微视频,未必需要网络环境,未必不能在小学甚至初中发生。翻转课堂仅仅是一个教学模式,没有必要生搬硬套,只需要借鉴参考。对一种模式的实践往往是在理解它的基础上,先仿照着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再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创新出适合自身或者说适合我国本土的教学模式。

一、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把握的核心问题

(一)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之所以没有在教育领域发生变革作用,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①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促进教育系统的结构变革。教育系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而这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核心。学校教育系统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结构,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体现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转变上。以往的研究没有将四个要素统筹考虑,只改变了其中的一两项,而翻转课堂要求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全部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内化的主体及情感体验与情感内化的主体;教学内容由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辅以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教学媒体由单一地辅助教师教或仅仅是教师的替代品(learn from IT)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learn with IT)。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是翻转课堂的本质之一,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自下而上推之,变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就会对变革学校教育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而随之带来的将是对教育系统结构的大变革,教育的风貌将完全被改观。

(二)在拓宽课堂参与度和广度的同时,更加关注课堂学习的深度

翻转课堂不一定非要技术支持,但是有技术支撑的翻转课堂会更具优势,华东师大的田爱丽教授就认为“翻转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形式;相对于一般导学形式的先学后教,微观视频学习更加生动活泼”。除了通过微视频增加学习活泼性外,还可以通过pad、触控一体机等媒介来拓展课堂的参与度、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效率。这其中,引发深度学习是翻转课堂实施的本质属性,无论用不用技术手段支撑均需做到这一点,而参与度和广度是由技术支撑带来的好处。无论是参与度还是广度,都需要为深度服务,没有深度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

英特尔(INTEL)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在2011年度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年会上称:“颠倒的教室(‘翻转课堂’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浅层认知)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深层认知)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翻转课堂是把知识传递(浅层认知)的过程放在课堂外,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而把知识内化(深层认知)的过程放在课内,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完成,完全是一种P2P(people to people)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最宝贵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即高阶思维的锻炼。

翻转课堂提倡的实际上是深度学习,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Bloom(1956)《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①就已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这一观点。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长期的实验研究后首次于1976年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②,此后Biggs和Collis(1982)的SOLO分类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③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复杂的、深层次知识(Deep Knowledge)为学习对象,以沉浸、投入的心理状态,运用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和复杂问题解决的相关能力,实现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④。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翻转课堂的另一个本质,即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引发深度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课堂气氛活跃以及促进浅层思维的兴奋剂,也不仅仅是资源存储和知识传递的载体,如果教师只希冀用信息技术上一堂轰轰烈烈的课,而不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认知,那么就没有看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以面向学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诉求,理应成为信息化学习方式持续发展的长远方向和核心价值所在。

(三)教师需要关注有效问题的设计

翻转课堂强调深度学习,而促发深度学习与教师问题设计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提问引起不同层次的思考。有国内学者将有效问题设计概括为“五何”问题,即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这五项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提出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由何”问题,即Who,When,Where,一般指问题是从哪里来的。针对“由何”的设计往往产生的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任务的布置或情境的导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情境,也可以还原到问题产生的初始情境。

“是何”问题,即What,一般指问题究竟是什么。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完成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推断来阐明某种意义。

“为何”问题,即Why,一般指问题为什么是这样。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弄清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以便对事件、行为和观点等进行恰当准确的解释和推理。

“如何”问题,即How,一般指问题到底怎么样。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或者了解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原理、概念和

理论。

“若何”问题,即If...then,一般指对问题进行假设后学生的观点。要求学生推断或想象如果事物或情境的某种属性发生变化,结果会怎么样。此类问题是创新和发现问题的“启动机”。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善于对事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判断,充分发挥自己的洞察与深入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问题1“发生在哪一年?在什么地点?致远舰舰长是谁?”问题2“从历史上来看,中日每百年都要发生一次战争,现在距快100年了,假设要发生战争,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问题1是“是何”问题,问题2是“若何”问题。很明显,翻转课堂需要的不是问题1,而是问题2。问题1类型的问题可以放到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导学案等方式来自行解决,而问题2类型的问题则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二、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多元化

翻转课堂在北京市海淀区实验校①实践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形式,表现在微视频制作的主体多元、课堂翻转的具体形式多元和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模式多元。

(一)微视频制作的主体多元

微视频是课堂进行翻转得以实施的良好载体,尽管它不是必须的,但是先天有着很多优势,微视频可以用生动、趣味、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可以将微观的世界放大呈现于学生眼前,亦可让历史的更迭、宇宙的演变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微视频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形象起来。微视频的铺垫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变得简单、深入、多样。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微视频只能由教师或者技术人员来制作,事实上微视频也可以由学生来制作或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翻转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学生成为自我建构的主体。视频制作主体的多元化既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和信息加工的媒介。通过参与制作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之在课前更为主动地学习、更为深入地思考、更为全面地锻炼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在微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建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初步完成识记、理解和运用等浅层次的学习要求。

(二)课堂翻转的具体形式多元

翻转课堂最早诞生时,采取的是校外和校内大翻转的形式,这种校内校外大翻转的形式有效达成了课前知识理解、课中知识内化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内校外大翻转在一线教学时很难完成,尤其是在学科分化严重、应试教育还未被根本扭转的现阶段,因此一些一线教师采取了更为多元的做法。有些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更多选择的是课内小翻转形式,这种形式意在向课堂要效率,在课堂中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与学习任务,特别适合副科教师,因为副科教师如果留给学生过多的家庭“作业”,比如看视频,挤占原本有限的课后时间必然会引起主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满,因此特别适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一些微视频在上课伊始供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来完成课内的教学内容。像计算机学科和理科实验的操作方法演示、文体知识和概念介绍等都特别适合作为微视频的制作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将课内小翻转和校内外大翻转交替使用,这样一种灵活的安排也非常适合一线的实际情况。

(三)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模式多元

翻转课堂通常情况下的操作模式是课前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练习;课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有时是对课前问题的回应,有时是对教师安排的讨论问题进行研究,有时是针对课堂做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探讨;课后完成反馈交流和评价的工作。在一线实际教学中,受条件所限,有时只能完成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反馈和评价或者糅到课堂教学中,或者直接缺失,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另外,很多教师没有专业的学习网站可以利用,因此只能在教学中做一些调整,他们往往利用微信公众号、优酷等平台来放置微视频,让这些资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复习的认知载体,这样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却也能够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三、翻转课堂需要落地生根

篇9

关键词: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课后学生做练习巩固知识。这种“课堂传授知识,课外吸收内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的学习习惯。“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颠覆和反转。课前,教师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核心,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知识,观看教学视频,课前完成知识积累。课堂上,学生不再花时间听教师讲概念、知识和操作方法,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组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课外学习知识、课堂吸收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本文以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谈一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1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构

本课程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中,打破从会计理论到会计实务的传统教学构架,以“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知识体系,细化分解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流程,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内容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账-证-表”这“一条主线”,利用手工账、财务软件操作“两套系统”,设置分项模拟实训、岗位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三个层面”,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根据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过程,共设计七个学习情境,即认识会计和会计职业、建立会计账簿、取得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归档保管会计档案(如图1所示)。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也遵循工作过程,如“学习情境三:取得与填制原始凭证”包含“岗前培训——认知原始凭证”“新手上岗——常见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原始凭证的审核与传递”三个工作过程。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我们建立了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包含课程标准、教学案例、教学动画、课程PPT、习题巩固和教学检测等,这些内容都揉合到了课程设计中。

2基础会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应用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教学模式的“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应用主要包括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教学设计三部分。

2.1课前教学设计

2.1.1教师端

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将各学习情境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教师精心选取贴合实际又引人入胜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制作微课、PPT课件、教学动画、教学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任务和教学资源在网络学习平台。如,在“学习情境三:取得与填制原始凭证”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核心,分解工作任务,教学案例(一)“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会计凭证、为什么不能随意销毁会计凭证,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原始凭证;设计教学案例(二),“职场新人刘晓明初到某公司财务部学习,看到王会计在填制凭证时选用蓝色或红色的笔,并且认真审核凭证,不禁产生诸多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蓝色或红色的笔填制凭证?取得原始凭证后是不是直接编制记账凭证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花时间审核呢?激发学生好奇心,制作教学视频“现金支票的填写”,课前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教学案例、教学视频、课程PPT等相关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1.2学生端

学生在教学案例中,发现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各小组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情境三”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案例,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自主查阅资料,解决“什么是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凭证的要求”等基础问题;收集常见原始凭证,以备上课时使用;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掌握重要的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填写方法;各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带领组员学习,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2.1.3师生交互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教师通过超星网络学习平台、微信、QQ等方式引导和跟进课前学习,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2.2课堂教学设计

2.2.1教师端

课堂学习由教师主导,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梳理知识体系,答疑解惑,点评任务完成情况等。如,在“学习情境三”课堂上,教师首先组织各学习小组展示收集到的常见原始凭证,并结合各组展示的凭证,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原始凭证要素”,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和有针对性的讲解;结合教学案例“现金支票的填写”,教师分发现金支票,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写,组织学生展示填写完成的现金支票,教师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判定支票能否取现,结合教学案例(一)引导学生总结“原始凭证填制要求”,同时,借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的违法行为教导学生,作为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用会计职业道德鞭策自己;然后组织各学习小组结合教学案例(二)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教师点评;对学生暂时不能解决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课堂上结合课程PPT,帮助学生梳理零散知识点,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谨慎、细心等职业素养;根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参与度进行教师评学,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组间评价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方面。

2.2.2学生端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学习成果,根据教学案例独立研究或协作学习,课堂上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组或派代表汇报,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参与学习评价。每堂课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展示、讨论、提问、解答和评价,颠覆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形成了你追我赶自觉学习的氛围,学生成为课堂上名副其实的主体,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2.2.3师生交互

翻转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互动,改变了“教师主战场”的“单向交流”模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涉及汇报、答疑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通过教学案例、教学动画、课程PPT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帮助梳理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被评价的对象,而是能够参与教学评价并发表意见的评价者。

2.3课后教学设计

教师课后上传相应教学资源至教学平台,供学生反复观看、复习;按照“实用、够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巩固习题,进行教学检测。如,在“学习情境三”课后,根据教学目标,在网络学习平台“填写转账支票”“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各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各自习题,巩固“原始凭证要素”和“原始凭证填写要求”等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小组间的角色扮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扮演收到其他小组支票的银行工作人员或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货方,交叉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角色扮演中练习原始凭证的传递,各组评价情况计入教学检测成绩。通过超星网络学习平台、QQ群、微信群等,构建畅通的交流渠道,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便于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检查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师生之间沟通更加密切。

3“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教学主战场前移,不再是“先教后学”而是“先学后教”;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是课前就必须精心做好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参与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讨论,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互相评价,培养认真仔细谨慎的态度;通过亲自参与,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证账表的填写,凸显审美观念;通过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展翻转课堂实践,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了专业基础,坚定了学习信心。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建立会计账簿”“取得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五大基于工作过程的主体学习情境,均采用类似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对于“认识会计和会计职业”“归档保管会计档案”两大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可根据教学班级特点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翻转课堂;既可以课前或课中观看教学视频,课堂组织讨论或随堂测试;也可以课前准备问题,课堂你问我答。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程平,.基于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J].财会通讯,2017(25):35-37.

[2]杨坤,张艳婷.“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J].财会月刊,2015(21):104-106.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68-02

近几年,我国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本科生的录取率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毛录取率已达到38.7%左右。[1]国家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目标,但随着本科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生比严重不足与失调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培养出来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缺乏足够的竞争力。[2-3]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成果,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弊端,如大部分知识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实效性,教与学的过程单一,工学结合不紧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如何切实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便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高校及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式,使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本文对翻转课堂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构建原则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原则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自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012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传入我国,目前已成为教育界关注度较高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的内涵,就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中,教师提供录制或现有的优质微视频、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测试,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答疑解惑、一起完成协作探究和交流学习心得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4]。同时,也有教育研究者提出,翻转课堂并非完全以微视频为核心,其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5]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探究式学习和基于项目教学法带来的学生主动学习[6]。

2.翻转课堂的构建原则

翻转课堂以“知识吸收与内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平台微视频项目企业的无缝对接职业,切实做到了专业与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学中成长、成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与就业的大学教育宗旨。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以下原则: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的教学理论;尊重大学教学的规律和目标,必须在尊重教学规律、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和符合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的同时,通过实际的项目或任务完成教学目的,以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作用又互为条件。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情境的合理营造,学生在教师的辅导答疑和指导下亲身经历或参与实际的项目,可以进一步起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与梳理的作用,从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7]。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培养和塑造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专业的特色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的不同特点设置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目标的不同分为横向目标、纵向目标和综合目标。横向目标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纵向目标实现高校的教育功能;综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实现上述三大目标,要对教学内容体系、创新项目及环境、师资团队建设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