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10-01

最近不论是小学科学课,还是幼儿园的科学课,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让一堂科学课能欧顺利的上下去,如何吸引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何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保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甚至课后的时间里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其关键在哪里?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是层层深入的引导?是结构性的材料还是带着幽默感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亦或者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些都对,也都指向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学生的需要。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我个人觉得还是课堂,而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保证,如何让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则在于学生的需要。如果你上课的过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并进行的,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发言,而不会做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一些行为。反之,你上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需要完全无视,仅仅是教教材,走教案,那么学生首先会觉得你上课无趣、无聊,然后就是不想听,觉得没意思,接着就会表现出魂游天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于调皮捣蛋等等。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一致,并且在不断的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使得课堂内容紧密、引人入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来营造、引导学生的需要。

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已经不需要我再来赘述,兴趣其实是学生课堂需求的最直接的来源,如果孩子对科学没有兴趣,他在课堂上谈何需求?又怎么会认真听课?这么做岂不是在违背人性?所以说兴趣是一切的前提,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的问题、结构性的材料起到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需要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只有学生的需要与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他的需要与教学目标不符,甚至是背道而驰,那就不是在培养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了,而是一种游戏,纯粹的“放羊”了。举个例子:在《亮暗与照度》这一课,一上课就创设情景:台灯3选1,在晚上读书写字时候用,你会怎么选?学生根据亮暗选择其中的一盏,教师提问到底是哪一盏台灯亮?眼睛比较不精准。这时学生的需要是能够精准地测量,好,现在我满足你的需要,给你测量的工具平板电脑并且教你怎么使用照度传感器,这时候学生都是认真听讲并按教师的预设在走,这就是“需要”的力量。在学生小试身手过后测出台灯下任意位置的照度以后发现各组照度值不同,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提出“照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时候学生都知道了可能是与平板摆放距离台灯的位置或者是台灯的高度有关,而教师提出用实验来探究的时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培养下这时候他们的需要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就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时间去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案,让学生交流并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做出细节的指导,教师给出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其通过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来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与照度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评价在太阳底下看书会怎么样?满足学生再掌握知识后想“炫耀”一番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可以称得上是层层剥笋,通过满足学生的层层需要,来完成课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上接第309页)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教学》,2015.2

[2] 《中学生物教学》,2015.5

[3] 《科技辅导员》,2014.3

篇2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诵读 质疑 思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说明,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习的综合性,进行自主活动,以此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的实施为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教师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角色应由过去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者。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应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应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一句话,自主、合作、探究。

一 诵读中陶冶情操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部分,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加强情感指导,使学生对文章有着深切的感受,就有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把被动诵读变为主动诵读,把机械性诵读变为创造性诵读,就一定能够让学生穿过语言的雾障走进作者心灵,理解诗文之美,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二 质疑中获取知识

质疑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质疑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提出独创而新颖的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保护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突破人云亦云的束缚,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勇于标新立异,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权力,营造课堂教学的宽松氛围。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用了不少叠词,读上去朗朗上口,听上去如鸣佩环,思之心旷神怡,真是妙不可言。如果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叠词,并按照不同的形式分类,学生就不会有多少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问:“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里的“曲折”与“曲曲折折”互换可以吗?为什么?就不会那么容易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上下文,经过思考和讨论,不但明确了不可以互换,而且还理解了运用叠词的作用,它不但能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还能增加某种意义,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了语言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三 思辨中创新知识

华罗庚说“人之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的思维也称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就是在不断地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运用新颖独特的角度和方法,通过科学的转化去寻求新的答案和成果,所以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思维尽可能地向各方扩散,进行发散的、逆向的、辨证的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创新打好基础。

第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领域提出多方设想,或者采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成果,一切创造产生于发散思维。以往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培养学生单向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大都被禁锢在一个范围内,譬如用原则性的语法去套活生生的言语,拿“比拟”修辞格来说,只是教会什么是“比拟”,什么是拟人、拟物,然后能够辨别某句子是不是比拟。再说复句,只是指导判断复句关系,用固有的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过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给一个言语现象,一个精彩的语句,一首小诗,让学生对照创造,让学生用表示微妙关系的关联词去表达关系微妙的语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所在,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有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辩证思维要求我们能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统一和相互转化的一面。

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出“故步自封,循规蹈矩”的小圈子,启发学生对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格言等生疑、质疑,在正中求反,同中求异,提倡争论,从而触发灵感,发现新意。比如,在我们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和尚”与“撞钟”的这一议题时,一般学生的理解是批判那些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思想进而,进行更进一步的启发后,学生便提出了“暮鼓晨钟”是和尚的职责,只要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这种恪尽职守的精神同样值得肯定的看法,在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运用辩证思维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角度对问题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但现实中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习惯 地认识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若能运用逆向思维破除“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反其意而思之,就会有新颖独特的发现。人类动机研究者布莱恩说过,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的都是懒汉,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愿做。这说法虽不免偏颇,但却包含着某种道理,由于“懒得做”而改进工作程序,这往往就是发明创造的根本动因,布莱恩先生正是运用逆向思维探究人类动机的。

事实上,这类议题多的是,如“开卷有益”“求异可得”“开卷未必有益”,强调读书时要重视选择;“近墨者黑”求异可得“近墨者未必黑”。通过教学中逆向的诱导,学生便能在逆向思维中寻求新的领域。

篇3

【关键词】生物学;课改;素养;学生;提高

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将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小学根本没有把生物放在眼里,致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感到陌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较差,加之初中生物学科又不没有纳入中考科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加强学生的生物兴趣培养至关重要。一是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注重课堂导入的新颖性。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必须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如我在教学“神经系统”这节内容时,先是让学生做膝跳反射实验,然后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了良好的铺垫;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实际,适度开展探究性活动,多形式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如我在教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首先问及学生“喜不喜欢吃泡菜”入题,然后有意安排学生“自制泡菜”活动,从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一门制作泡菜和自制果醋、果酒的手艺,且对生物产生了好感。

二、加强生物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科学意识

学生要对生物产生兴趣,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后才会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产生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并把握好生物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的衔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如我在教学《细胞的癌变》时,先通过细胞,介绍细胞正常分裂生长而使得个体长大,却不能无限生长,如果恶性增殖,则会出现癌变。目前多数癌症都不能根治,若同学们以后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这一难题,则是造福人类的一件大事。

三、加强科学史的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需要科学史的学习来培养。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课前作好相关科学史上的杰出人物资料准备。如我在上课时,尽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进行学习。如李时珍花费了近30年编写《本草纲目》、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环球考察最终完成了《物种起源》,这些科学家的顽强意志和感人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这些了解将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扬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生生物实验

百闻不如一践,实验教学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在实验课上,教师必须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进行模仿。如我在做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时,做到边讲解边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取镜、安装、对光、制片、观察。此外,对实验中易错的操作进行针对性训练。实验前,教师必须事先明确观察目标,即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这样,我们的实验才会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教学在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4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篇5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指导好学生自学

自学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环节,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项目。它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把握重点、难点,以达到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为此,指导学生自学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二忌无自学方法指导,不重视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要制订指导学生自学具体训练的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理解”、“质疑”、“运用”四个方面。自学方法是“读查思写”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读”(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有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参阅课文前后的自学提示和思考练习)、“思”(有析句、统篇,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试解课后习题,在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有自学笔记或自学收获等)。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应注重启蒙,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接触书,知道些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慢慢地对书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推荐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贪快求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图书的知识性、趣味性,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和小学生的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做容易使他们接受,读得下去,慢慢就会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一个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并把所看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来细细口味,反复消化,为今后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打基础。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由重在启发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学生“问”转变。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不会束手束脚,才会动脑去学。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6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篇7

一、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核心素质,就必须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接触历史的第一来源,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最根本途径和直接来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历史教科书的应用,即引导学生详细深入地阅读历史教科书。教师在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团体合作学习方法,以及情境创造方法。开展合理而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掌握历史和吸收历史[1]。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化。它在教学活動中起到传递教学与学习之间主要信息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简单地说,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的内容,是教学活动中动态实现教学目标所产生的信息和材料。传统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说明考试的关键内容。这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感到厌倦,产生了为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导致无法达到培养其核心素质的目的。历史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是丰富的人文教材。如果将其挖掘出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其核心品质。例如,在讲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训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圆明园事件的焚毁。这一事件在教材中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与焚烧圆明园时间有关的短片,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让其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印象加深,从而利于对其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同时,也可以寻找圆明园遗址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结合史料,让学生分析,对其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式进行重现,培养其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三、正确的教学方法,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从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普遍较低。总而言之,这种情况与学生未能正确学习历史学科知识密切相关。本文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采取死记硬背的策略,这种学习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程度的反感和排斥。这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自身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且从内心上喜欢这个学科。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作者的教学经验而言,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该学科的现有规律,使学生受到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可以迅速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心态教学,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合理、科学地学习历史知识。这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是依靠历史基础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讨论、分析和思考相应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可以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本质,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参透多元学科史观。当然,历史教师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丰富化,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学习需求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等,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情感需求的良好氛围。在宽松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当中,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更加的活跃,与此同时,也会针对相应的历史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及探索,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调动,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近期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高度的探讨。而在体育学科这一领域,很明显,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体育学科中,有效的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从素质到素养的关注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从素质到素养关注度的逐渐转移,其主要根源在于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素养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2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离开了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经研究初步将其定义为: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不同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无区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各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框架,即一级指标的三个维度和二级指标的6个维度是相对固定的,只是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各指标的侧重点不同。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

3.1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1)依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各种体育游戏都能发挥此作用。挑战类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的耐久跑,能否积极参与和在遇到极点的时候依然坚持,对于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往往无需任何引导就能坚持不懈,而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自我挑战意识的学生往往会中途退场,甚至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直接提出见习等要求。对于这类项目的教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如采用交替追逐跑、篮球运球与耐久跑项目整合练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对于合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只有在与同伴或团队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创造这样的团队合作的练习环节,如多采取这些项目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的目的。

(2)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对于高中生学科教学,情景教学法的采用将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一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合理把握方法使用度,既要做到巧妙,还要收放自如。例如,在M行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学。在助跑起跳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形式的助跑不过杆练习,直线的、斜线的起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线路的约束(弧线),固定脚的起跳(外侧脚),这样过渡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断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3)要巧抓品格教育时机及时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课堂观察环节,以前往往很多人忽略了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出现单纯走流程式的体育教学,对课堂观察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一个个良好的品格教育时机,十分遗憾。例如,教学中发现责任心比较突出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学生、比赛失败相互鼓励不抱怨的学生等,教师都要巧妙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2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策略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应主要集中在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等方面。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呢?

(1)要明确目标并精准选择教学方式。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要在充分了解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教学内容和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探究的角度出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实心球投得最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再将得到的答案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在体育课中通实践展示自己进行科学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是切实可行的,是非常有益处的。

篇10

关键词: 物理学 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新近公布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而物理实验教学则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正如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风教授所说:“使物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要让学生看到多彩的物理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提高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开放、形式必须体现探究性、培养必须注重个性化、手段必须多样化。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依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为过,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强化。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1)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物理观念;(2)更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树立科学价值观;(3)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4)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5)形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形式、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应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实验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实验教学的要求应该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

二、实验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教学要求,用物理实验室内的器材,由学生分组合作所做的定量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学生们进行观察并进行讨论的实验。

3.学生自主性实验:学生为解决疑问自行设计的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应在课后进行。

4.学生随堂实验:比学生分组实验简单,用时短且多为定性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的实验。

三、实验教学的要求

1.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只要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做法和注意事项,稍作指导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做出计划方案,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考虑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防止?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和分析的方法,同组实验的同学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公布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这样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实验,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要求观察需要有目的、有中心。要观中有察,察中有想,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带着问题看实验;(2)通过实验看出问题;(3)边看边想问题;(4)观察后进行讨论。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功效,教师不但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创新演示实验,这是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物理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设计演示实验:(1)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的有些内容,从提出课题到进行典型实验,直至导出结果,中间思维跨度较大,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作必要的引导,如果能增加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必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学生的思维探索不间断。(2)分析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难点,设计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找出学生发生困难的症结之处,针对他们所缺乏的感知,用设计的实验显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3)对于推导出的重要结果,设计些验证性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仅靠逻辑推理是不充分的,对于推导出来的结果,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靠的。这样做不但可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自主性实验要求: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学校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开放。

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可分为两类:(1)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教师命题要有一定的范围,学生依据给出的范围设计并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命题,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命题可取材于对所学定理、定律的验证和探究,对习题中的现象,自己学习、生活中联想到的物理过程中各量关系的验证或探讨。

这些实验,因为学生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的,所以兴趣会更浓,且会发自内心地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实验,并为探究完善的答案而坚持不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学生自主性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并提出必要的具体要求。

4.学生随堂实验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器具进行随堂实验,并要求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