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薄利多销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薄利多销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想,很多时候是学生的心理在作怪。谈应用色变,畏应用如虎,听到“应用题”三个字,大脑一片空白,从心理上就已经认输了,往往是对应用问题勉强粗略浏览一遍而不进行深入思考,觉得无法弄明白,主动选择避开。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对应用题的畏惧感,在潜意识里就扎了根。
对于应用题,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被动。何以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寻究竟,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畏惧应用题也有从众心理
一个人感觉困难,一群人感觉困难,好像学不好应用题很正常。“人家都说应用题不好学,我也不比别人强”。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也要正确地给予引导:进入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智都已经和应该有了很大发展,学习的品位和质量理应有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斤肉10元钱,2斤肉多少钱”这种简单的经济账上。看问题理应有一定的高度,能居高临下地审视身边的数学现象。
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客观规律,揭示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超越原有知识的认知水平。应用题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学习价值,是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同时彰显了数学的魅力。
二、畏惧应用题是缺乏学习动力的连锁反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有时候甚至是焦虑过度:应该记住的公式记不住,常见的数量关系理不清,不能进行正常的理性思维和判断。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课堂上、作业上、考试中不止一次的受到打击,对应用题有畏难情绪,不敢在课堂上思考、交流,丧失了促进数学进步的原始动力。
另外,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还有的对数学学习有“讨厌的惯性”:因为文科类课程大多便于理解和记忆,而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应用题需要审题、挖掘、演算、验证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费力费时,可能不会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刺激,思维的惰性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
再者,数学知识前后密切关联,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可能传染给与之有联系的其他问题。比如从惧怕解方程到惧怕解相关方程型应用题。另外,由于应用题来源于实际生活,故所给数据真实但不一定使得运算简单,比如一道增长率问题所列方程为50(1+x)■=72,如果此方程不选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就会造成很大困难,运算量也大。多数学生怕分析、怕演算,运算能力不强成为畏惧应用题的诱因;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一时找不到相等关系,让学生总觉得题目缺少条件而无从下手,干脆就放弃,及早地向应用题“缴械投降”。
三、社会生活经验的匮乏
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与外界联系很少,大脑中生活经过的积累相当有限,对经济生活中各种活动缺少体验。当遇到背景鲜活的应用题时就显得比较茫然,解题时不知从哪儿分析,思维也就无法展开。有的学生靠硬性想象式理解数量关系,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审视模糊,囫囵吞枣,这成为解决应用问题的一大障碍。
就拿乘坐出租车来说,农村很多学生竟然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要么是没体会过收费和行程之间蕴含怎样的数量关系,要么是只有一个基本的感觉——行程越远,开销越大(这只是最表面的认识)。
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生活充满数学知识的应用:小到超市购物,再到利润、利率、统计与概率,大到方案的设计与决策,这是我们今后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所无法回避的。一个公民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数学应用的体验,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需要强调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提高个人的数学素养也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的体现。
比如在对函数的应用学习中,研究诸如利润及拱桥建模等问题,从对概念的关注到实际背景的形成,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逐渐学会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评价和分析,能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当他们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而津津乐道时,就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四、阅读和理解文字能力的欠缺
应用题有具体的情境,需要过好文字关。字斟句酌,把握好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上的问题,甚至包括建立相应的函数模型,需要不断地进行思维和信息加工,如薄利多销、分段函数、累计补偿就让很多人费解。
- 上一篇:继电保护装置工作原理
-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