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5 17: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堂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堂教育

篇1

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教学改革理念变得越快,就愈要避免表面化和形式化,我校从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天起,就强调将先进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上。

一、校长对课堂教学引领的作用

校长对新课程的引领,首先在课堂。校长引领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之一是走进课堂。主要作用有四:一是对校长关注点的无声诠释,是一种对学校工作热点的行动引领,这个信号是其他管理岗位不能替出的,是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保证。二是要调查研究,找出需要引领的问题,三是实践新理念,体会改变的效果(自己也上课,亲身感受改变教学方式后课堂的变化,例如讨论式教学学生的态度,在讨论时,教师指导的重点知识应是哪类问题,讲什么是学生爱认真听的,哪些则不是)。四是使自身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把自己调研所见,学习所思,实践所悟,通过课后评课,参加备课组活动、教师大会总结等形式,与教师研讨交流,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高自身,进而实现对新课改的引领。

二、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成绩与不足

学校新学期第一次校务会专题是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实施,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改造我们的教和学。具体做法是:每个干部汇报开学第一周集中听课的情况和自己听课节数,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听课情况:校务会除主管后勤的领导外,7名干部和2名特级教师督导共9人听课77节。其中新课改精神有所体现的课占听课总数的80%。

主要优点是总体精心备课,集体研究,课改理念多有体现:(1)绪论课注意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兴趣,这对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关键性的问题,如物理课从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模拟过程播放引出高中物理课,英语课讲友谊话题,播放英文歌;(2)多学科综合渗透的意识,历史与地理,地理环境与不同文明特征之间的关系;(3)积极贯彻新课标要求,英语课程目标中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增加了文化意识的要求,如备课时增加介绍荷兰风车,郁金香的内容;(4)优化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讨论合作学习多堂课可见。

存在的不足:(1)有的教师只管自己讲,课堂气氛沉闷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缺少学习热情;(2)虽然课堂教学方式有所优化,但课堂教学密度偏低,学生思维强度小,整体课堂教学水平还未真正走出低效的怪圈。

究其原因,一是新课改理念在实践层面发生了动摇,遭遇传统习惯的挑战,在课时不够、知识更新、教材不熟、备课时间成倍增加面前,教师培训中灌输的新理念被动摇,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知识系统等根深蒂固的东西在课堂中涛声依旧。二是对新课改提倡的理念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停留在形式上追求有,而未达到本质上追求质的境界,即没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三是教学基本功欠缺,如课堂教学密度与知识点适当分配的能力不足,驾驭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不强,了解学生,快速理解学生思维误区的沟通能力不够,致使理念即使坚定也无力实施好新课程。

三、策 略

1.在实践中针对问题强化新理念

针对教师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论,强化对新理念的深入理解,面对教师总觉得不讲不踏实的误区,我们请教师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学习和教书多年,学生的知识究竟是我们教会的还是学生学会的?是教师讲明白的还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些都涉及对学习本质的看法。

20世纪末,心理学的成果揭示了关于学习的本质。认知学派和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是支架的作用,辅助的作用。

我们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学习行为,学习是否发生,要看是否引起了素质与行为的变化。心理学认为:训练、练习、读书不等于学习,必须观测到训练、练习、读书后学习者身上出现了行为变化,才承认其中产生了学习。因此,我们希望教师能认识到:不是书上所有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也不是由教师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不是教师能给学生讲明白就是好老师,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人才是好老师。要让学生想明白,就要尝试着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学生个人不能完成的,通过合作学习进行,通过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及时给与点拨,在实践中体会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的辅助作用。课堂上放手,说来轻松,做起来不易,因为放得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同时还需要有了解学生,驾驭课堂的专业功力。

只有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教师自己讲得如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才是教学的正确的本质追求。教师要围绕学生有效学习讲,要围绕学生课上课下发生的真正的学习讲。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

2.重点突破课堂教学实效性

“用心灵去教”是我们对教学态度和状态的总要求。“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是达到上述理想状态,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具体要求。

(1)用心灵去教

课堂气氛沉闷,是学生未发生有效学习的典型标志。在试图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从技术层面思考多,如多提问,小组讨论,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但往往即使都注意到了,学生还是沉闷,于是有人找教学以外的原因,说是有人听课所以学生紧张,其实这主要是教师的感受。

在与中外教师互动研讨中,我感悟到并立刻与教师分享认识。这是一节高一历史课,内容讲中国的。我校历史组在学校是专业水平较高的一个组,通过集体备课拿出的这节课还是经得起推敲的一节课,但就是学生沉闷,评课时我提出大家是否研究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不错的课,学生还是死气沉沉,启而不发呢?原因何在?有教师不假思索地归因于有校长听课。我请在场的一位美国友好校的历史教师谈谈看法,他说今天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内容时,就像在讲别人的苦难和事情一样……我请他停住,让英语教师重新翻译了这句话,这句话给在座人的思维冲击是很大的。我对教师们讲:真正的教学是要用心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成熟的教学把教师自己置身于她正在教的课程之外,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远离了学生,而好教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

教学的各要素之间密不可分,我们要把自己、学科、教材和学生看成是一个教学的共同体。要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分离,教师与学科和教材分离的情形还是时常发生的。虽然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形式出现频率高了,但只停留在形式上,所以不能真正彰显出这种学习形式改变所带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同时,我又分析了听课中的具体课例,来说明“用心灵去教”,同样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改观的实例。

(2)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

课堂教学深刻的第一个标志,是课堂教学组织与提问,要在知识应用的层次上展开和训练学生。要让学生在思维品质的广泛性、深刻性上得到锻炼,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一定负荷的思维劳动。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借口学生基础差而降低教学要求是会使教学流于肤浅导致低效的(学生基础差只决定教学的起点,但低起点的教学并不是无法达到高要求的教学,充其量是需要的教学时间相对长一些,对教学技艺要求更高而已);合作学习中讨论形式的泛用,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肤浅,会导致学生丧失探究问题的热情而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当然,教学深刻,并不是无限制地挖掘知识,更不是一味讲难题,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去研究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认识老问题。本学期,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节很有深度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侯氏制碱法。这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复习课,这节课,以制碱工业发展史为线索,从制碱工艺不断变革的真实情景出发,把能量守恒定律、平衡移动原理、逆流接触原理等多个化学知识串起来,运用观察、对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复习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深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师的发问引起思维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这是从本学期一位新教师的语文课《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小遗憾中得到的启示。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尊雕像,提了个很好的问题:你觉得这尊维纳斯美在何处?问题有挑战性。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他美在残缺。学生回答得没有错,不用老师分析引导,直接就给出了答案。教师稍愣一下,接着分析其残缺美……教师素质很好,内容很深刻,可就是学生思维不活跃,气氛沉闷。原因何在?课后我与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分析:问题出在第一个回答问题的环节,学生虽说出了参考答案,但它不是经过自己用心过脑想出来的,学生与教材,与课堂是分裂的,故是一个无效学习。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才能让课堂发生有效学习呢?其实很简单,追问一个问题,“残缺使维纳斯美在何处?你这样认识岂不与我们平常追求完美,追求完整之美的思维方式有矛盾吗?”――这就会把学生引入思索的境地,使他的心灵回到课堂。问题还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我们的教师心存恐惧,不敢放手,不敢坦然面对自己和学生,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形式,其本质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自由,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思维。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空间和情境,这既是教师要锤炼的专业基本功,更是教学理念,发掘学生创造潜力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勇气。

课堂教学密度小,当然会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但密度大不等于知识点多,而是认识知识点的角度多,调度学生的已知经验多,思维力度大,逻辑性强,在思维上体现完整探究过程,在应用层次上训练学生。这涉及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功。因此,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学生的学习中越来越重要,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由单一化渐渐向多元化发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主要信息阵地的作用,成为新课堂上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此方面谈几点看法。

1.找准"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使之乐学

学生开始学习,往往凭的是好奇,根据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心理特点,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乐学。

1.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挖掘的情景因素很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录像、录音、光盘等视听手段,创设出真实、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狼和小羊》一课,通过播放动画片《狼和小羊》,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故事情节中。《桂林山水》一课,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录像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赤壁之战》一课,导课时用录像展现了古代战场上万马奔腾、硝烟弥漫的场面,再配上《十面埋伏》的音乐,把学生从现代推向历史时空之中。

1.2 动手操作,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小学生往往喜欢亲自动手摸一摸,做一做,做对了心里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会更加喜欢学习它。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上,我除了自己用电教媒体演示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学习《看月食》一课,为了使学生明白月食发生的原理,我演示完后说:"同学们,谁愿来试一试?"顿时,五十多个学生全举起了手。在学生个个动手操作中,他们兴趣高涨,既掌握了操作技巧,又明白了其中原理。

1.3 调节大脑,避免苦学。学生上课接受的媒体大多是教师的语言和黑板上的文字,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媒体往往不太敏感,大脑在接受信息时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果往往不佳。我常常在这时寻找大脑"兴奋点"。如在讲《五彩池》一课时,学生经过反复听、读、划之后,大脑出现抑制,对抽象难懂的五彩池成因不感兴趣。此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五彩池,形状多样,深浅不一,水的颜色并非"五彩",然后,采用动画效果,让阳光一射,光线经池底不同高度岩石折射,遂成五彩。这一课件清楚地揭示了五彩池的成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又能保持在高效的学习状态。

1.4 交互学习,展开竞赛,维持最佳"兴奋点"。小学生喜欢竞争,喜欢被鼓励。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现实。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和电脑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如在学习完一部分知识后,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一些趣味题,电脑给予打分和评价,或利用某些软件的特点,将某些知识设计成趣味游戏,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一直保持在最佳兴奋状态。

2.找准"契入点",突破重难点,使之学会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或强化记忆的知识学生却印象模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找准"契入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

如《观潮》一课,学生对钱塘江潮的形成和潮来时壮观景象理解不够透彻,我就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件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钱塘江入海口的地形图,用活动箭头标示潮来时的路线,潮水越来越近,遇到喇叭口的地形,造成潮水瞬间迅速上涨成为天下奇观。利用动画效果,演示潮来的过程。然后,再截取一段钱塘江潮涌来时蔚为壮观的录像,化抽象为直观,轻易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低年级的形声字教学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化难为易,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我首先把例字"梅"设计成两个娃娃,一个娃娃身上写着"木",另一个娃娃身上写着"每",闪烁"木"娃娃和闪烁"每"娃娃后,出现声音"梅",一株梅花树。接着,"木"娃娃闪烁,告诉大家"我是形旁,表示'梅'的意义,瞧,我是一棵树。""梅"娃娃闪烁告诉大家"我是声旁,表示'梅'的声旁,瞧,我读'每'。"最后,两个娃娃一起边跳边唱:"形旁和声旁,汉字两部分,形旁表意义,声旁表意义。"在有趣的动画效果下,学生很快掌握形声字的概念和规律。

3.找准结合点,举一反三,使之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饱食一餐,而渔则可饱食一生。意即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应用自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找准媒体与知识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3.1 媒体演示,总结学法。比如,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观察图画时,我把需要指导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先显示整个画面,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再分步观察,用遥控器将画面放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之后,回顾观察顺序,学生说对一步,教师操作计算机使相应画面闪烁,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并闪现观察方法字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观察方法。

篇4

那种“粉笔加黑板”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将被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所代替。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集文字、声音、动画等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不仅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积极、更生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显得直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下的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视讯、图象、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可以产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效果。空间可以缩小或放大,时间可以拉长或缩短,抽象的事物可以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化,颜色变化可以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世界或危险性实验等,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诱导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在全方位影响下,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也就是说,亲身经历的经验比起读到,听说等手段获得的经验,保持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是学习者综合综合运用多种器官、受到多重强化的结果。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限于时间、物质等多种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这种直接经验,而只能借助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来说明这种经验,故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导至学习兴趣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力量之源。当学生乐学时,思想情绪就出于一种积极状态,学习效益就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辩论”、“表演”、“游戏”、甚至走出教室的“活动”课渗透着每堂课。在新课程下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对知识有权利,也有能力进行选择与加工。学生往往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有兴趣、有价值的知识,排斥那些枯燥无味或他们自认为无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亲自经历了这个认识过程,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学好知识,提高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声、图、文的有机组合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意识,以其图文并茂,动态演示,充分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演示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化静为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出激励学生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发现问题一一提出问题一一研究讨论一一解决问题一一总结。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彻底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教是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旧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僵化,模式单一,学生压力大,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不能主动的学,长时间处于这种情形中,学生厌学,成绩提不上来的情形。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篇5

【关键词】感受;魅力;创新;方式Feeling education charm, innovation teaching way——on "SanZhu five-step"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some feelings

【Key words】Feeling; Charm; Innovation; way 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春风,桑植县推行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 “三主五步”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一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学校为了切实落实教改方案和计划,尽快全面推动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把四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三主五步”的教改实验工作。其中,我任教一个“实验班”。

我们的教研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搭起过河之桥,已两年多时间。这期间,有关的培训学习、交流讨论进行了很多次,可以说感触颇多,其中有惊喜,有收获,也有迷惘。其实,在学校教改实验成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我没有理由多说什么。任教“实验班”是授命于学校的安排,这里简述自己关于实施“三主五步”的一些做法及感受,旨在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使自己的教学与之共进,实验成果与之共享。

1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概括地说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学校推行“三主五步”教改实验,首先要我们每个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心态。其实,在刚接手这个实验班之初,我对“三主五步”这一教育理念充满疑惑。同很多老师一样,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所谓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教改教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敢说它们都失败,其中或多或少已被我们所遗忘。但历经了两年多“三主五步”理念的熏陶,我觉得自己已经在慢慢接受它,且不说它在我的教学上出了多大成果,至少我坚信自己的选择。从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来说,坚持“三主五步”的教学理念,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并要求我们放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还课堂于学生,做一个真正的“渔”者,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做到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力与智慧,这就是“三主五步”的基本理念。当然,学生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没有哪种教学方式能对教育教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的路上有足够的耐心。

2重视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前瞻性作业

做好学生的“导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真正了解学生。如何让自己在课堂教得轻松,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得愉快,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多花一份心思,而前瞻性作业的呈现是我们轻松驾驭课堂的一条很好的教学途径,这也是“三主五步”教学中所说的定向自学。即在每一堂课之前,把每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或可能遇到的难题用作业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及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来寻找答案。然后再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加以巩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收获的满足与乐趣。尽管如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留空白,不能把每一堂课都挤得满满的,而要给每一节课留有空余时间,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使之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开展小组合作,建立良性合作氛围

在接受教改实验教学任务之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全班42个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一小组在划分前,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表现欲搭配;2、优、差生搭配;3、自控力搭配;4、男女搭配。尽量使每个小组做到能力均衡,优劣互补。同时,还在各组分别选出两名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正副小组长,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便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开展有效小组学习活动,我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课堂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自己。比如:唱支歌,讲个故事,背首古诗,说名言警句,讲时事新闻等等。这一学习活动开展

不到一个月,我明显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上台胆子大了,讲话有礼貌了,课外爱学习了,同学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由此教学确实给我带来由衷的快乐。

4重视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2]“三主五步”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讨论学习。无论是小组间的讨论,还是全班的交流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讨论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良好方式。因此,我在教学课文时,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会鼓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每一次的小组讨论,学生们都会积极投入,每一次的全班交流,孩子们都会热情高涨,他们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希望感受这种分享带来的快乐。在“三主五步”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

5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引导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方面。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更重要的是坚持。[3]为了让孩子们的这种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坚持下去,我在班上建立了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鼓励。上课时,除了要求自己有感染力、号召力外,还通过恰当的评价来营造小组学习活动气氛。如鼓励优帮差以及差生发言;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及时肯定小组的长处及小组长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给予表扬;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给予表扬;小组认真参与讨论同样给予表扬。这样的激励和表扬通过教室黑板前左下角的“小组评比栏”中体现出来,具体操作由学习委员及时统计,按百分制计算,做到一周一记,一月一评。最终,每月得分最多的3个小组会得到优和良的评价奖励。这样,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在取得教改实验成果之即,学生乖巧了,学风形成了,上课不再那么费力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一天天进步。我每天都会感受到他们的变化,享受他们带给我的许多惊喜和快乐。

教学中的惊喜和快乐,正是我参与教改实验的愿望,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喜悦,进行“三主五步”教学的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正坤.《中小学教改实验指导》,2001.10,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

篇6

一、背景

随着我市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学生素质较差,管理困难,流失率大。教师缺少成就感,上课积极性不高,有厌教情绪,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师德师风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规模不大,发展较慢,社会信誉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新一轮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今后我们工作的主题。

二、步骤

焦作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新课堂教育实验分两大工程:第一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基础性工程”,重点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奠定学校发展的基础;第二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发展性工程”,重点解决“工与学”的问题,创学校特色,树品牌学校。

“基础性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试点实验、全面推广、总结表彰三个阶段。

1.试点实验阶段

(1)制定《焦作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验模式、实施步骤、工作措施等。

(2)选定实验学校。

(3)实施教学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和教师培训。

(4)召开会议,给实验区教育局和实验学校挂牌,总结阶段性成果,表彰在新课堂教育实验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2.全面推广阶段

(1)扩大实验区和实验校,在能够进行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学校全面推开,组织新进入实验的教师全员培训。

(2)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参照新课堂教育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3.总结表彰阶段

(1)召开全市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表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实验区、学校和教师。

(2)总结并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新课堂教育实验报告。

“发展性工程”是在实施“基础性工程”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培养目标、用人规格、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市场调查、工学结合、企校合作、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等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创学校特色,树品牌学校。具体安排根据“基础性工程”实施情况另定。

三、模式

焦作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课堂教育实验有五个要素:教育理念、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其运行模式如图1。

新课堂教育实验用新的理念引领,用新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励,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打破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空间结构格局,让课堂因自主而产生动力,因展示而绽放激情,因协作和开放而生成活力。

四、操作

1.注意五个要素(理念、教师、课堂、学生、评价)

新课堂教育实验的理念是:营造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核心,新课堂教育实验,不仅是教师掌握一种教学方式,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关键的是要有一种进取的精神。

课堂教学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主要平台,分为六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是出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四是明确分工,交流讨论;五是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六是反馈检测,总结拓展。学生分组而坐,各有分工,教师讲课时间要少而精,一般在10分钟左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要突出体现在德育中。自主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让学生自主教育与自主管理成为他们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评价是重要的激励机制,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保障。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五个要素相辅相成,营造了师生共同进步的平台,构成了新课堂教育实验科学的运作模式。

2.抓德育重点三项(自主教育课、班级文化创建、学生自我管理)

抓德育就是抓质量,抓质量首先抓德育。自主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自主教育课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创设不同的氛围。每天早读和下午第三节自习课开展两次学生写反思、说反思活动是主要形式之一。如,第一学期的主题是“严肃校风校纪,养成良好习惯”,第二学期的主题是“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学校围绕主题提出要求,组织活动,进行评价。班主任组织自主教育课配合主题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自主教育与自主管理的主阵地。学生可以自定班名、班训、班徽、格言,自己动手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点燃学生进取的动力。

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把班级值周、出操、卫生、晚自习等学校日常工作交给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助手,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3.抓教学关键三条(师德、学案设计、课堂诸环节)

抓好师德师风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目标之一。任何一项好的方法、模式、经验,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实践,不为之付出一定的心血,再好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说,新课堂教育实验,不仅是教师掌握一种教学方式,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关键的是要有一种敬业、奉献、进取的精神。

新课堂教育实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教案,而且要有学案设计。学案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能在不同层次上激发学生潜能,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新课堂教育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几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各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突出学科特色,实践多种课型,灵活运用,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合作、开放、高效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抓管理突出两点(有效评价、全员配合)

评价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保障。在实验过程中要重点做好教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要重视过程评价,要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研究、制定重视过程管理、淡化结果评价的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重点是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实行个性化的评价。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促进教学评价科学化,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管理的良性发展。

焦作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课堂教育实验是一种集新理念、校长、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评价等要素为一体的新课堂教育机制。这要求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全员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新课堂教育实验服务,新课堂教育实验又引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和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省焦作市职成教研室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愉快教育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1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愉快是1种积极的情绪,它能促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运转,可以使人们提高行动的效率,起到推动的作用。夸美纽斯也主张“课堂应当是1个快乐的地方”。

    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中营造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呢?我的体会是:

    1、培养兴趣,创建愉快学习原动力。

    1.适时联系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西亚这1章之前,我联系当时阿富汗反恐战争为时事热点的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现在正激烈进行的“反恐战争”发生在哪个国家呀?学生1致喊到:阿富汗!那么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哪个部分呢?学生们便纷纷开始翻查地图,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该章节的学习。再如,在讲巴西1节时,我对巴西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稍作评论,便使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借用诗歌,谜语讲解地理事物。

    诗歌,谜语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形式。他们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时,我选用了白居易的“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温及热量的垂直变化,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观、鲜明。还有,在讲“地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容纳万水千山,胸怀5湖4海,藏下天下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通过谜语,使学生形成轮廓概念,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3、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辅助学生记忆,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万物1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正是过去的延续。在讲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边界会呈明显的几何图形呀?很多学生踊跃猜测。最后,我给出答案,造成这种疆界的划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达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图上用尺子划分各殖民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非洲许多国家直线边界的特点。大家恍然大悟。

    4、积极开展第2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除定期开展第2课堂活动外,还先后组织学生参观天象馆、气象卫星观测站等科普基地,拍摄月球表面、太阳黑子等天文照片,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兴趣。经过1年的准备,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脑排版,自编了1份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天、地、人》地理杂志,既提高了自己应用知识的水平,又使全校同学能1齐分享他们的成果与快乐。

    2、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

    1、巧设比喻,便于记忆。

    恰当地运用1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1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1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1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1月、7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1个安图享受的人呢?热时向冷的地方(高纬)跑(突出),冷时向热(低纬)的地方跑(突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正所谓:百闻不如1见。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因此,讲到“陆地地形”时,学生如何才能区别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呢?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1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1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1时兴致高涨,很感兴趣。

    3、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体验愉快

    1、鼓励为主,给学生更多的肯定。

    学生都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爱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课堂之上答错问题。所以课堂中,我很少点名提问。1般是将较复杂的问题分拆成几个小问题,按列或排让学生依次作答,使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成功的机会大增;若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时,我会马上给予鼓励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

    2、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对成功的渴望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虽然时间比较少,但我们还是见缝插针组织了3次地理竞赛。比赛时无论场上队员还是场外观众,都全神贯注不肯放过主持人所说的每个字。如果本队选手答错了,马上传来1片惋叹之声,而1旦本队选手答对问题,便即刻欣喜若狂,呐喊欢呼,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3、具体对待,树立自信。

    有个别学生由于小学基础太差,对学习地理产生较大的畏难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之外;课堂之上,我亦会适时问他们1些简单的问题,或他们所擅长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在讲到“美国的工业分布”这1知识点时,我提问1个对篮球很感兴趣的学生:这是1道扩展题,请看这幅《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然后依次说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个球队的名称。当这个学生1口气说出10几个颇有意思的球队名称时,班中掌声雷动。

    4、利用活动,引导愉快的行为

    “学”的主体是学生,1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安排1些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去学习,这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1个环节。尤其是初1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10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1心理要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1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安排学生制作“小地球仪”、“中国地图”、“手抄报”等活动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讲到北美的“5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同学画1幅5大湖形状简图,然后,要求他们默记5大湖的名称,先提问能够记住两个、3个、4个名称的同学,再提问记住5大湖名称的同学。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没有畏难情绪,能够愉快地接受这些知识。

    1 2下1页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1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去寻找答案。如讲“非洲的地形”时,因内容多、不易记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1幅非洲轮廓图。然后按高原、山脉、盆地3个地形区分成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填到黑板上,最后再填上几个小的地形区,填完后让其他同学判断正误。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而且还产生了小小的争议。这时我再出面解答出现了的问题,然后边画边讲了“东非大裂谷”。这样1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图就完成了。因为是同学们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原本枯燥的东西也因此而变得快活丰富了。

    课堂上这些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及时的参与。所以,它能不断地引起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5、加强自身素质,创造“愉快教师”形象。

    要让学生“愉快”,首先教师必须“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1个会心的微笑、1个亲切的眼神、1句幽默的发问、1个循循善诱的举止,甚至整洁、典雅的衣着,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备课,博览群书,充分准备。课堂上利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美好的愉快学习气氛,达到师生间的协调默契,将学生引导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还要注意作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后进生逐渐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

    作为地理科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正处在改革探索时期,认识到我们肩负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重视地理学的愉快教学,勤于实践,1定能够扎扎实实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一、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1)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信服于你、尊从于你,所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我会同他们分享身边的、网络上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像朋友那样与他们平等讨论问题,慢慢地,学生的心和我们拉近了,贴心了。当学生累了,我会让他们一同唱唱歌,舒缓舒缓紧张的心理,同时展现一下个人的魅力,让他们有一份自豪感与成就感。

(2)讲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灌输一些励志故事。比如给学生穿插播放幻灯片――“不放弃的林肯。”他有这样一句话“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要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很受感动和鼓舞,学生们心中涌动的是热情和奋进,而不是消沉和阴郁。我告诫学生: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怨恨,因为怨恨只会让你心中满是阴霾!人应该是在反省和努力中看到阳光明媚。这样,彼此在交流中获得理解与提升。

(3)始终灌输给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在不断更新,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探索。马云的电子商业帝国、马化腾的游戏世界、刘强东的京东商城等等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些我们在十几年前都没有过。未来是充满梦幻的科技现代世界,它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学习、不断地学习。

二、在课改的指引下,初步构建让学生走上讲台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新形式

(1)引导发现

实践证明,人的情绪好坏,对学习能否正常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的思维无法融八当天的学习活动时,就会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而 “心不在焉”,这样就无法有效组织教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其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必须要设置一个

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对 “今天所要进行的学习 ”产生明确的认识。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我从国际象棋的国王和大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代入一个好奇的世界,使他们充满了对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教学过程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展示、暴露学科思维活动及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获得恰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加工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其主体意识,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创设一个思维发展的环境。在分析对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解决的思路和规律;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中,对探究的问题推广、发展和迁移.在实验――归纳――推广或类比――联想预见中,探究结论形成的过程等等,创设一个形成智慧的过程。学生参与某类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会印象深刻得多,对某类知识就会理解得透彻,对其本质就清楚了许多,解决问题时大脑中就有了模块,有了程序,有了方法。其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策略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形成智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为集体引领下的自主探究过程。

(3) 走上讲台

学生走下座位,走上讲台,与老师进行角色互换,当一名小老师,向同学们交流探究成果、学习体会、发表个人见解,并接受师生的质疑。我们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在心理零负担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让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充分、快乐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也充满了轻松、快乐、自由、新鲜的空气。一下子,学生的精神迸发了,学习气氛浓厚了,师生的关系和谐了。

(4) 质疑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素质中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质疑问题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当堂辩论,把“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变成“满堂辩”的课堂,让学生生活在问题辩论中,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表明,善于快速准确表述自己头脑中的疑问而执著追寻答案的同学,相比那些提不出自己的问题而认同别人提出的问题就是自己想问的问题的同学,正是优等生与一般生的差别。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有没有探讨的价值,它至少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思考的,他们已经养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 ”的科学态度,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5) 拓展训练

篇9

一、用好激励性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人欣赏之乐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参与课堂的各类互动活动。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能吸引学生,适时地评价更能激励学生。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孩子们完成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以低段为例,如:“××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发现第四组的孩子们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孩子,不着急,你再想想,相信你会说好的。”“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孩子,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是我们班的智多星哟!”“你的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每一句不起眼的温馨的话语,会让孩子如沐春风,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

二、用好肢体性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人夸奖之乐

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赏识性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不厌其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课堂上喜欢采用竖起大拇指夸夸×××同学的时候,“嘿嘿,×××,你真棒!你真棒!”夸夸自己的时候,竖起大拇指“嘿嘿,我真棒!我真棒!”还有是无声胜有声的拥抱、拉钩、点点头、微笑……每一种肢体语言都会给孩子无形的激励。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会怎么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

三、用好评价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增长知识之乐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虽然这句话不是绝对正确,可它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现代学生心理。作为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群具有灵活思维能力的人。我们坚决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教育他们。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反之,老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纠正,但要注意言辞,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记得我在教学“尴尬”一词时,我写的部首是“尤其的尤少一点”。有孩子马上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哪里错了,他说部首是“九”。其实孩子观察不仔细,但是我随即说,看,××孩子真心细。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好吗?孩子们发现了不是“九”,我们比较了九与尤字少一点的写法。当然,孩子们对“尴尬”一词就记得更牢了。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用沟通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沟通之乐

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还有与教学中的其他人员沟通。我们这里主要说说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我主要采用QQ群、微信群、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孩子们的沟通我主要采取面对面交谈和作业批语沟通。如,有孩子书写差的时候,我会让他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问问他为啥满意,其他字为啥不满意呢?其实是在让他自己发现不足,改正不足之处。有孩子的文章写得不好时,我会勾出他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旁注出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评语自然会告诉他继续努力,相信你会成为是最棒的!

总之,积极有效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每个教师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不断得探索总结,积累经验。我坚信,只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赏识教育方法,相信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就是学生的精彩,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兴趣;自然观;合理设计;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63-01

"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由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能力传授不足向知识与能力并举、注重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放眼未来,培育能适应知识频繁更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培养未来生物科学贮备人才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

1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3 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3.1 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3.2 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3.4.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3.4.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4.3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3.5 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过程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目标教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