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8:1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财务分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财务分析是对高校一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对高校活动和事业状况的性认识。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高风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它要求工作要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高校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避开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顺利发展。而我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必须认清这几大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高等学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财务分析的、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江雪梅。高校财务分析的探讨[J].经济师,2004,(8)。
篇2
张先治教授睿智求索,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以经济效益为研究中心,以公司理财为研究方向,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基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为研究重点的完整学术思想体系。他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国家级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20多部;承担包括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特别是,在2005年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政府奖)评选中,他的著作《内部管理控制论》获由辽宁省政府颁发的“优秀著作一等奖”;2006年,该著作再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张先治教授作为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先后筹划和组织了首届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讨会、中国会计教授会、全国部分高校实证会计研讨班、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东北暨内蒙古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审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中国财务学年会、中国会计学会信息化年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及活动,他还积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全国会计学科的科研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促进中国会计学术发展,提高会计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篇3
(一)教材或用或舍。教师通常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教材,但没有一本教材是尽善尽美的。授课教师也知道完全依据某本教材照本宣科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授课时对教材内容通常有所取舍,或同时使用多本教材。曾经有教师尝试舍弃某本教材,而根据多本教材内容设置自己的讲授大纲,试图集多本教材之精华为课堂教学所用,这也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但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内容整体性较差,学生复习无从下手,考核出现困难等。因此,主讲教材不能舍弃,但如何用,用到何种程度?教材或用或舍的度很难把握。
(二)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孰为主。本科财务分析课程一方面重视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理论讲授对于任何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分析思维方法通常是以理论为基础并受其指导。然而抽象枯燥的理论缺乏直观性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因此,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案例教学根据教学所设目标,选取真实案例,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课时有限,多些理论讲授固然能完整地把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此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缺乏生气,课程内容缺少应用性及实践性;多些案例教学,可能导致财务分析内容体系交代不够完整或知识脉络不够清晰,而且学生人数越多,案例教学效果越差,因为避免不了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偷懒搭便车。两种教学方法应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需要授课教师对此进行权衡。
(三)考核方式创新之困。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决定学生考试是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第一,重结果,轻过程。卷面成绩好只能说明学生期末复习得较好,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整体知识把握及应用实践能力较强。平时认真的学习、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过程才是学生们最宝贵的经历,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第二,考核内容以偏概全。一张期末试卷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所考内容掌握不好的学生不一定对其他知识掌握的也差。而平时不注意听讲,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的学生也可能通过考试,但并不代表其已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第三,量化分数衡量学习成果不够合理。几分之差可能划分及格与不及格,但分数无法从根本上衡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考虑到传统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财务分析课程出现了一些替代的考核形式,譬如财务分析报告、开卷考试、论文等,但这些考核形式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如财务分析报告考核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每位学生的分数如何认定、如何避免搭便车较难把握;如果教学班人数众多,分配小组及小组内工作量是很困难的事;开卷考试无法激励学生对这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复习,基本知识无法通过试卷来考核;再如论文考核,教师无法以低成本判断学生是否抄袭,容易助长学术不端。第四,考核学生越全面,主讲教师工作量越大。如果教学班级较大,全面考核学生势必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全面衡量学生掌握财务分析课程的能力?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在有效考核学生能力的同时避免大量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创新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四)教学案例资源难获取。财务分析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辅助,然而目前财经类高校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多数出自于教材中的配套习题和案例或是其他相关参考书籍,这些案例资料略显陈旧,与当前的经济环境不完全吻合。虽然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财务分析课程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每年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课程服务,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上市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综合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需要该公司多年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资料,可能也需要利用到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分析起来有些困难,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另外,目前大部分财经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分析案例教学库。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案例又从哪儿获取,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又一困难。
二、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困境之思考
(一)根据教学班规模、学时、教师人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班级的规模,二是主讲财务分析教师的人数,两者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质量、教材使用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表1可知,第一,教学班级规模越小、学时越多,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强,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来灵活安排课程内容,教材的依赖程度自然会降低,充足的案例会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学时越少,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弱,自行安排课程内容的灵活性越弱,案例教学效果越差,以教材为主的讲授越重要,有利于学生对课程主线及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财务分析基本知识结构的介绍,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第三,这里的课堂讲授不是没有案例,而是以一个案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并辅之以小案例,案例教学更重视分专题讨论的形式,如可根据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目的而进行的专题案例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会计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等。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权衡教学趣味性与知识传授完整性两方面后形成的,在保证完成所订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考核方式取决于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对于考核方式的选择重点在于平衡全面考核学生与不会给主讲教师带来过大工作量这两个目标。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班级规模越小,授课模式越适合分专题的案例教学。若主讲教师人数充足,每位主讲教师可负责一个专题并进行考核,即分专题考核方式。可供选择的考核方式有分组讨论、专题分析报告、专题阶段性测试、论文、课堂演示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出勤、作业等。在期末时进行一次综合考试,目的是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整体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供选择的考核形式有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及答辩、传统的期末试卷(闭卷或开卷)等。若主讲教师人数不足,可适当减少专题考核的数量。第二,班级规模越大,主讲教师越少,传统期末试卷考试比重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以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必然会大幅度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考核来弥补传统期末试卷考试的不足,譬如阶段性小测试、报告等。通过考虑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来选择考核方式有利于主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全方面的考核,同时也能兼顾主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使得每位主讲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工作尽责。这些考核方式的选择不是一味地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来实现所谓完美的考核,而是更具有贴近现实的可行性。
篇4
【关键词】 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 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 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 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 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 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03年12期.
[2] 李瑞生.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2):56.
篇5
关键词:行业特色;会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75-3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强的应用型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与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是过去多数院校习惯采用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但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多数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会计本科生的专业实习。即使有些企业接收了,由于指导老师担心出现账务处理错误,也不愿意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的会计资料,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校外会计实习收效甚微。因此,对包括行业特色院校在内的本科会计教育而言,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会计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方法与技能越来越重要。
一、行业特色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特别是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高文兵,2007)。这些高校达到500多所,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群优势,大多数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新时期,我国行业特色院校会计学专业积极利用自身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在发展目标定位、发展路径选择、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创新办学模式、拓展办学空间等方面显示了一定的特色。同时,行业特色院校会计学专业发展中的困境也日渐凸显,具体表现在:
1.人才培养路径面临挑战
行业特色院校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已不复存在,原有的资金链条发生裂变,与原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联系变得松散。会计学专业紧贴行业实际经营业务、挖掘或获取行业第一手经营资料进行专业教学的优势逐渐丧失,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严重挑战,实践教学的“实”效要打一定的折扣。
2.培养规格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行业特色院校存在的价值或主要任务在于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然而,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人才培养口径的拓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工程能力的训练出现弱化倾向,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多的是考虑通用会计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心理抗压等非智力素质的潜在影响,参与行业经营分析的能力与深度不足,实践教学的内容、重点及方法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3.会计本科教育在激烈竞争中处境艰难
由于原有的行业竞争优势被打破,行业特色大学面临来自综合大学、传统财经类院校及其他类型大学的严峻挑战,办学时间较短的会计学专业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优势,在大众化或特色化之间摇摆不定,在培养专业人才和拓展学生综合素养之间左右为难,在重理论与强实践之间彷徨,制约着会计学专业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行业特色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战略导向
建立符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整体贯通逻辑顺畅。
1.特色战略
依托行业协会及其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探索会计实践教育与行业经济结合的新途径,是会计专业特色办学战略的重要体现。行业高校会计学的特色在于对行业业务的深入分析与反映,也是其竞争优势所在。走与行业契合的特色型发展道路,不仅是行业高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支撑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徐虹,林钟高,2008)。彰显行业特色的会计办学之路,有利于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实践教育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设置培养方案,促进会计实践创新。以价值提升为目的,将会计功能与特定行业(产业)的价值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追踪、核算、预测、评价行业价值链,对行业资金的流量、流速、流向及可能产生的裂变进行预警,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战略,可以促进资金流动的合理和优化。
2.联盟战略
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就是要与本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的合作关系,熟悉企业的经营流程。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应用研究的开展;从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新技术的开发,到系统集成和成套技术;从日常的经营活动到重大的战略投资,从产品成本的核算到管理费用的归集,均可以找到会计的用武之地,这也是培养会计实践能力的绝好方式。行业(纺织、化工、冶金、机电、建筑、地质、石油、农业)特色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汲取“思维严谨,长于动手”的校园文化,打上了深深的“行业烙印”,塑造出兼具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阶梯战略
提出构建“梯度进阶式”即“阶梯战略”实践教育模式,强调坚持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规则,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差异,构建(期限、内容、侧重点)柔性化、阶梯式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做到围绕所在行业业务流程反映、监督与优化的需要,实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与因境施教的融合。行业特色院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假期行业认知体验―行业素材案例分析―行业经营会计模拟实验(含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行业特色会计岗位实习。即从行业认知实习,到会计参与式行业实习,再到会计诊断式行业实习,逐层深入。
多年来,行业特色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教育对区域、行业会计管理活动发挥了引领性和支撑性的作用。例如,围绕企业战略,将价值创造、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的重构有机结合,构筑财务战略理论体系和实施系统,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弘扬传统优势加强与行业契合,走特色型专业发展道路,不仅是行业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也是优化行业高校会计教育结构和支撑行业会计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行业特色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行业特色院校多数属于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验基础设施优良。若充分利用工科的硬件基础合理制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就可以扬长避短,克服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固有弊端,锻造出新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对会计人才技能的要求。因此,行业特色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当着力培养基于行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与分析能力,以更好地服务行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OA 软件基础应用》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OA 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熟悉文字处理、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会计学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手工账务处理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基本的会计工具;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和要求;掌握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与要求;掌握基本会计账户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熟悉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较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掌握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的核算;掌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核算;掌握借款、税金以及其他流动负债的核算;掌握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的核算;熟悉各项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掌握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掌握收入、费用及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熟悉利润表的结构,掌握利润表编制方法;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结构,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ERP课程设计》包括手工环境的ERP沙盘模拟实验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企业运营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对企业战略和关键成功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学会运用战略眼光审视该行业的业务决策和运营活动,学会使用资金预算、财务数据处理、财务信息分析等工具跟踪企业运行状况,树立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观念以维持公司创造价值的持续能力。
《财务分析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该课程设计要求结合ERP 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模拟公司数据”以及“ 财务分析”课程,运用EXCEL等计算软件,建立财务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系统的财务分析报告。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要求学生到行业内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通过实习,熟悉行业内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状况,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收集相关材料。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财务视角探讨该行业经营活动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大纲的拟定、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等工作,以行业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四、行业特色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行业特色院校应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包括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 实验中心等在内的专业实验平台。
1.会计手工实验室
会计手工实验室主要安排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实验。各行业特色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采用与行业业务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如:(1)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实验内容。即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该行业内某企业的模拟业务,每个学生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计算成本、利润到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进行系统操作。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获得每个会计岗位的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2)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即将会计手工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中心,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在每个岗位上标出岗位名称及职责,规定每个岗位任务与职责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
2.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安排计算机环境下的行业经营活动中的会计业务实验,涉及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全部课内实验。例如,《管理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以解决管理会计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Excel 工作表”的功能以及解决行业具体经营业务的技能。《会计信息系统》课内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实验指导书所提供的行业经营活动的原始数据,借助财务软件完成凭证录入、账簿数据生成和打印报表等工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流程,感知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通用财务软件记账、报表输出等基本操作。
3.ERP 实验中心
ERP 实验中心主要安排手工环境下ERP沙盘模拟实验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ERP 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开展主要是针对该行业中一个特定的模拟企业,把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该模拟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设计为ERP模拟实验课程的主体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约束条件,由学生组成该行业中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3―5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行业市场、制定业务战略、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计算机局域网络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主要是利用ERP软件提供的包括资金、供应、生产制造、销售、人力资源、OA等整套系统软件,以行业企业经营业务为实例,使学生能够实景模拟该行业从采购、生产、销售等企业经营流程,身临其境地模拟行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处理与运作,把握ERP的核心理念,培养有效服务于行业经营活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文兵.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5 /16).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某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与现金流量的集中体现,是债权人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平台。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认识上市公司经营的特点,评价其业绩,发现其问题,进而从整体上系统地对上市公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做出明确判断[1]。财务报表分析对上市公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经营绩效
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正确地运用分析方法可以对上市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经营成果做出大致的评估,以便上市公司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某段时间的工作做出绩效考核。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也成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考核的重要方式。
(二)揭示潜在风险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发现经营中的异常情况,上市公司自身在本行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变动,帮助管理者、投资决策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识别上市公司存在的潜在风险,为规避经营风险与债权风险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三)优化资源配置
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分析面对的风险和可能的收益能够使上市公司正确地运用投资,合理举债及规划长短期债务比例,实现上市公司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2]。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表编制方法不一致。现行财务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3]。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公司之间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导致财务报表可比性分析结果产生重大偏差,可靠性程度不高。
2.财务报表信息存在时间差异性。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事项,都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通货膨胀与汇率波动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表会严重歪曲上市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造成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可信度降低。
3.财务报表粉饰。上市公司为了维持上市资格,获取银行贷款与商业信用等自身利益,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与债权人[4]。例如上市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人为调节利润;多计应收账款来调节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大小,从而利用财务报表虚夸企业债务偿还的能力[5];遗漏或者错报重要会计信息,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存在问题
1.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局限性。上市公司只有盈利才能生存与发展,盈利能力分析是关注的财务报表分析关注的重点,但是盈利能力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净资产收益率,首先,净资产收益率缺乏时效性,只关注企业某段时间的状况,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影响。其次,缺乏对风险的反映,只注重收益而忽略了经营风险。再次,对价值体现不足,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的是历史价值,而不是现在的市场价值,导致净产收益率无法准确衡量现有股票的价值。
2.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就是分析债务的资产保证情况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入量的保证情况。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收存在不确定性,即便是理想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也不代表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虽能动态反映企业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但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它的现金流都有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衡量指标静态对待不同的情况,分析所得结果缺乏可信度。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结构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债权存在着很大收回风险。因此,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偿债能力。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问题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主要的财务分析方法,适用性强,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是绝对可靠;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其他方面的问题,诸如行业类别,经营环境等问题。另外比率指标可以人为粉饰。
2.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但比较分析法使用的是历数据信息,在目前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过去的效益能否用来衡量将来能达到的收益水平。另外,由于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比较分析简单的一概而论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地位。
3.因素分析法局限性。因素分析法的出发点就是,当有若干因素对综合指标发生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法的该假设就严重制约因素分析法得出的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四)财务报表使用者自身的问题
首先,财务报表分析者的风险观念及财务报表分析时的心理的不同导致对同一分析指标高低判断出来的结果也必然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其次,分析者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及相关财经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往往选择财务分析指标与理解财务分析结果也不相同。
(五)财务报表分析工具存在的局限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财务报表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容易。但近几年国内一些通用性性较高的财务分析软件,普遍还停留在核算功能的水平,基本属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对于事前的预测,事中的分析、管理、控制活动能力薄弱。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优化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选择较多,甚至某些规定没有具体明确表述,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就给上市公司管理者留下粉饰财务报表的操作空间,给财务报表分析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所以加强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自身建设,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编制一致性财务报表与防范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基本前提,有助于提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
(二)构建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增加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尽可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实际情况。这要求在选取财务指标分析时考虑其不足。比如,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速动比率。虽然速动资产从流动资产中扣除了存货,但不能真实反映出速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变现的本质。因为预付账款作为经济行为的抵押品,在短期内无法变现;另外,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能否收回、何时能收回具有不确定性,在指标选取过程中,我们应剔除账龄大于某段时间的应收款项,使速动比率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增设非财务分析指标,完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
为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应增设与企业密切相关的非财务分析指标,完善财务指标体系。如市场占有率、客户评价、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这些非财务指标能够更全面的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助全面评价上市公司后续发展的潜力。
(四)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质量
财务信息无论多么真实、可靠、及时,如果没有严谨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同样不切实际。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具有指标价值的不统一、忽略通货膨胀与货币时间价值,历史价值的相对静态性等局限性,同时分析方法使用单一。因此,要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质量,就必须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与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比较多个分析结果。
(五)全面发展网络财务报告,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时效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市公司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发送财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尽量缩短财务报表会计分期,比如及时发送周报,旬报等。这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尽快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意义非同寻常。
(六)加强财务与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企业财务人员收集,整理与编制,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是经过审计人员审计的。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职业道德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必须加强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七)财务报表分析者提高自身财务素养,开发或引进先进的财务分析工具
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者需要系统学习财会知识及了解财务体系;同时,为了使财务报表分析简易且精确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财务分析软件或者利用计算机“云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对经济预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7-38.
[2]张思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以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华大学,2009.
[3]房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1(3)178.
[4]刘宏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策略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1(25)82-83.
篇7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商报》新闻出版总社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6-7833
国内刊号:11-3654/F
邮发代号:82-70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国家级权威经济类刊物《中国商界》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商报社,编辑出版:中国商界杂志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7833;国内统一刊号CN11-3654/F;邮发代号:82-700;创刊日期:1996。现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征求优秀论文。
篇8
第一,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临界毕业而且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生既无心也无力重视论文质量。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过去这十多年,大学(大专)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从事毕业论文写作,难免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也使得学生无心专注于论文写作。其结果是,学生对论文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随便找些东西抄抄。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容易使得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以及应付了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其走进社会和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流于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分散了学生参加实习和找工作的精力,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临界毕业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即使倾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有显着的效果。临近毕业时,不仅学生忙,老师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务也非常重,既要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又要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而且通常是一人负责多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心里清楚毕业生对论文的态度,也同情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容易放松对论文的指导。最致命的是,面对一份份敷衍了事的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觉得付出的根本没有价值,整个毕业环节就是指导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张张极度疲惫的脸庞,烦燥敷衍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开始恶性循环。”[4]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响毕业实习等的指导工作,顾此失彼,最终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影响教学质量,还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毕业论文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在毕业环节设置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当论文质量的底线和标准越来越低时,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
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例如:从事财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
(3)为实习单位设计一套会计制度。即以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或局部的规划和安排。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是存货管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等等。
篇9
关键词: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28-02
高校建立科研经费财务指标的目的在于对某一年或多年经费筹集、使用效率、产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
一、财务指标选取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从多个高校发放、收集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和管理等不同的岗位以及不同职称、职务的主体发放、收集意见,实事求是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2.科学性原则。针对高校自身的特点,科研经费财务指标的设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完整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指标不能重复,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补充。
3.定量为主原则。高校科研经费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更为科学,所以应尽可能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方便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4.代表性原则。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指标的设计不能太过复杂,在选取具有代表性指标的同时要简单、便于理解,具有可行性,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5.可行性原则。对指标体系的设立,不仅是在理论上实现其完整科学性,还要在现实中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
6.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指标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财务指标的设计要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修订、完善各个指标,既要能完整地反映高校科研经费资金的活动,又要相互独立、相互补充。
二、财务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多所高校科研工作者、财务和审计部门管理人员、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专家等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
1.自筹科研经费比率。高校自筹科研经费收入反映了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科研的规模和效益,对于高校而言,科研社会服务收人相对来源较少。该指标反映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指标越大,说明该高校筹集科研经费的能力越强,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程度越小,学校发展前景越好;该指标越小,说明科研经费筹集能力越弱,依赖程度越大,发展前景较差。
2.自筹科研经费年增长率。该指标是将当年自筹科研经费与上年度相比较,一方面,能动态反映在自筹科研经费方面能力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横向比较反映了各高校的科研管理状况和发展水平。
3.科研经费实际支出比率。科研经费实际支出比率是实际科研经费支出与预算科研经费支出的比值。高校实际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否超过预算是反映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该指标越大,说明科研经费管理越失控;越小说明科研经费的监管越严格。
4.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率是用实际科研经费支出与预算科研经费支出差额同预算科研经费支出的比值。这一指标用以说明高校科研经费实际用于科研项目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5.科研经费支出比率。科研经费支出比率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占财务总支出的比例。这也说明了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比例越大,说明高校越重视科研;比例越小,说明不重视科研的投入。科研经费支出对于高校竞争力的提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6.科研经费周转率。该指标是用科研成果收益额与平均科研经费之比。该指标反映高校科研经费处于良性或恶性循环阶段。它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利用状况如何,同时也说明其科研管理的水平。
7.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该指标说明教学、科研人员分摊的总科研经费。这一指标以平均数的形式来说明高校科研发展能力以及科研管理水平。随着高校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人均科研经费应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高校可能有一些差异,但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一定可比性。
8.科研经费结余率。指预算科研经费支出与实际科研经费支出的差额再除以预算科研经费支出。这项指标说明各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指标越高说明科研经费节余越多,指标越小,说明科研经费节余越少。针对普遍存在的项目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对结余的科研经费应定期进行清理,设立科研发展基金以确保结余经费的科学有效使用。
9.科研经费收支比率。科研经费收支比是学校本年度的支出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用以说明学校预算收支的平衡关系,它是一个综合反映高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在高校正常发展的过程中,该指标值不应过低。当该指标的计算值小于1时,说明学校的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高校科研管理运行正常;反之,当该指标值大于1时,说明该年度学校出现了赤字,需用以前年度结余投入科研项目。这可以反映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即高校当年预算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平衡关系。
10.科研经费年增长率。该指标是用当年科研经费与上年科研经费的差额除上年科研经费。这主要反映高校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有较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高校,年增长率就会偏高。科研经费按来源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纵向经费的增长反映从政府或上级单位获取经费的情况;横向经费来源渠道则说明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说明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筹措科研资金的努力程度。科研经费的增加对于高校竞争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都非常重要。
11.科研成果收益率。各高校需要关注科研成果收益率指标,它是衡量高校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说明收益效果越好。该指标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确定预警值,如果指标值过低则应当予以重视。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科研能力的高低。
12.科研成果收益增长率。这一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数、获奖情况、投入产出比等内容,是衡量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高校灵活运用科研成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成果。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大多数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在经费来源单一且非常少的情况下,想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创收,这是衡量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根据确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避免主观造成的决策失误,这有利于全面地认识高校科研管理的状况,有利于提供全面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软科学项目2014ZK3033《湖南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中原.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5(4)
[2] 杨贤慧,王秀华,石艳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与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会计之友,2013(7)
[3] 郑国芳.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李飞凤.高等职业学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
[5] 曹莉.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分析体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6] 陈胜权.高等学校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12(1)
[7] 陈胜权,房子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财会通讯,2012(6)
(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贸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篇10
[论文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客观现实性的需求,但由于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校办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本文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提高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现代企业的性质和要求,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自负盈亏、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教育逐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校办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校办企业有必要建立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客观现实性
1、国家对校办企业的政策支持。高校的校办企业对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提高科研研发水平、后勤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适应今后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务院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改制成功后,其他院校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制。
2、社会与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思维观念。高校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化,社会融资的参与与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逐渐改变了高校理财的理念。高校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校办企业要摆脱目前理财思维封闭落后的困境,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3、校办企业的优势—高新技术。校办企业的优势在于依托高校的高新技术,这是社会上的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的董事长荣泳霖就讲过,“高校企业的发展要按照‘技术+资本’的模式,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校办企业在凭借自身优势的同时强化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跟上时势的需求,促进校办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校办企业发展的趋势是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校办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一些问题,如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权分散、缺乏严密的内控制度、缺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影响了校办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发展。
二、校办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员理财观念落后。首先,校办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即有些人员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科研人员,甚至有的是校领导,既搞教学科研又管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企业,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性不够,缺乏社会上的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和竞争力。其次,财务人员观念落后,对会计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跟不上形势的需求,对经济事项的核算还停留在事后阶段。
2、校办企业的财权分散。校办企业没有一定的经营自,资产的处置、投资权、收益权等需经过企业负责人、分管校办企业的校领导、校长进行逐级的请示与审批,而商场的机遇瞬间即逝,等到领导层层批复、讨论决定通过时,机会已经成为过去式。
3、资产管理不完善,内控不健全。(1)校办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种类齐全,规模较小,存在着“三多”的现象,即企业财产帐多、材料库存积压多、各种潜亏多。这“三多”问题牵涉到学校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因而企业该报废的资产没有报废,多年来还作为学校投资部分挂帐尚未处理,企业报表看似权益有增长,实际上企业已出现了潜在的财务风险。(2)成本费用控制不健全:校办企业由于产地简陋,规模不大,没有制定合理的原料损耗率、废品率,浪费现象严重,在原料采购以及领用过程中存在许多的漏洞。如印制品的原料中牛皮纸与白板纸的价格不同,在领用材料时,却以次充好,使产成品入库时,造成了产成品成本价高的现象,个人从中捞取到了好处,而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利润就越少,损失得也就越多,成本费用核算的不健全,给某些人提供了方便,导致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4、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学校虽然有对企业实施一些激励机制,如奖金制、目标责任制等,这些激励机制实际上属于短期的激励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目标责任制极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短期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忽视资产的合理使用,影响学校作为出资者的利益,使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学校的长远目标相违背。
三、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树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财观念。(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均是由人操作与管理的。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与管理者的素质、管理的能力相联系,因而选拔富有创造力、进取心的企业管理人员显得至关重要。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技术优势,结合社会上的资本,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产的增长,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2)财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拓宽知识面,树立起风险理财、信息理财、知识化理财的观念,把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对经济事项的分析由事后核算提到事前控制、事中分析中,对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与利用,使领导的决策得到正确决择,尽量减少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
2、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管理。学校与校办企业应相互通过考察研究,对资金的审批权、资产的合理处置权、投资权、收益的回报率等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企业的财权进行适当的集中,减少财务审批程序,缩小中间的管理环节,让企业有一定的经营自,在相应的经济权益内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不仅使企业做到有章可循,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而且学校也避免了与企业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3、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1)制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如资本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明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2)以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完善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领用、盘点等环节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财产物资的关键点进行控制监督,有效防止各种损失浪费;对债权要尽量采用预收货款、定期对账等措施加速货款的回笼,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充足的现金流量。平时要密切跟踪客户财务状况变化,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对应收款进行管理,有利于与客户业务往来时,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3)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要根据目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制订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互为牵制的组织结构的内控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实行预算管理,制订成本定额控制制度,如材料消耗定额、成本费用定额、工时定额等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管理可采取动态的管理,正确核算企业的成本,对超出定额控制的材料或成本应及时查找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不应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正确计算企业的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有序。4、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现代企业注重管理者的才能发挥,但与之对应的是既要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奖励,又要对其经营行为监督管理,使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紧密结合,两者利益相互兼顾。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经营者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应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及经营者执行财经法规、财产物资的管理情况等,进行长效的激励,如年薪制、经营者持股制以及股票期权等机制。在校办企业中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具体做法可延迟分红,使经营者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激励经营者承担经营风险。但要注意的是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可适当考虑对经营者精神上的奖励,使经营者更加尽心尽职地为企业谋利,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高校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化,校办企业要摆脱目前财务管理落后的困境,发展校办企业,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校办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企业机制真正实行了转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健全了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实行长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从实质上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