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创新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中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中药创新

篇1

在许多企业运用“广告营销”来“实现价值”的时候,天士力把精力投放到“过程的厚积上”,在产品上市后,投巨资开展二次科研和深度开发,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标准;提出“全员营销”,把生产、科研都纳入“全过程营销”之中,使“质量”与“诚信”成为整体营销过程中的核心。

开辟市场新容量

首创“现代中药”新概念,率先推出“现代中药”新产品。

20世纪90年代初“回归自然”的绿色潮流席卷全球,传统医药引起了国际医药界、研究界的关注。

国家适时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向前发展的方向,是民族医药发展的一条道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要以“现代中药”为内容,以中药国际化为结果。这是天士力对于“中药现代化”的深刻理解。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天士力大胆地提出“现代中药”新概念,率先推出“现代中药”新产品――“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是天士力人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和高科技手段反复锤炼的结晶:利用现代先进萃取技术,进行工艺创新,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含量;利用分子分散技术,进行剂型创新;利用HPLC、气质联用、建立滴丸质量标准、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填补了药典的空白。

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以其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高效、速效、长效以及服用、携带、储存方便等优势迅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1997年底,复方丹参滴丸以第一例复方中药制剂身份通过美国FDA-IND临床申请,成为中国现代中药的代名词。这是天士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一大历史性贡献。

“现代中药”不是“传统中药”披上“现代外衣”的转化,而是内涵和价值的创造,是科技的革命。突破“宗古炮制”的藩篱。

天士力第一个按照国际认可的药材种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在陕西、云南、湖南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确保高品质,无污染,逐步达到集约化、规范化生产,近期已率先首次第一个通过了国家GAP认证。

第一个提出并制订严格的中药和植物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EP),该过程涉及提取、浓缩、结晶、过滤、干燥等多个单元操作,解决了中药材本身含有的毒性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纯化处理问题。

第一个研制出大型滴丸剂型自动化生产线,并建设成目前科技成度最高的现代中药新剂型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澳大利亚TGA的GMP认证,通过了ISO1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也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的示范工程项目。

细化市场功能

在经营活动中,天士力强调:一切工作围绕市场这个轴心互连互动。1998年,针对当时公司存在网络建设不系统,营销手段单一,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终端销售的区域管理为依据,提出城市医疗市场、OTC市场、城乡市场三个运作板块。

城市医疗板块是指地市、省会级城市的卫生医疗系统;OTC板块是指非处方药市场,主要是药店和社区;城乡市场是县级及以下的医疗卫生系统。

根据“三个板块”的理论,天士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二是以“专业公司、专人负责、专业化经营”作为营销组织体系的建设方针;三是科研支持、学术营销、服务营销和文化营销为主要内容的营销策略。

天士力营销的成功得益于有一支努力实践三个板块理论、敢打硬仗、善于攻坚的营销团队――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

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作为专业化、规范化的营销机构,下设4个一级法人公司,六个二级法人公司,26个大区,157个办事处,通过市场细分,延伸市场服务,实现企业资源共享。

健全激励机制,让知识参与分配,让成果参与分配,按贡献大小实施分配,新机制吸引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加盟。目前,营销集团1300多名销售人员中,60%以上是医药学本科毕业生,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为了加快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开发,集团注重引进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专门人才和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为中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并通过认真到位的考核,使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销售业绩有了质的提高。

天士力严格按照GSP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实施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模式。认真落实了管理、培训、财务、商务、销售与售后服务等132项制度,并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认证,揭开了天士力营销管理的新篇章。

构建“战略伙伴”新矩阵

与全国三级商业密切合作,构建伙伴共赢模式

按照三个板块的理论,天士力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目前,商务公司与大商业公司、处方药公司与目标医院、非处方药公司与药店、非目标医院、城乡板块与“星火县”、“燎原县”,等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天士力的创新营销,不仅仅是为合作伙伴留下利益空间,更深刻的是不断地为合作伙伴创造利益和服务。

天士力信守“合作共赢”才是企业取胜之道,提出了与商业伙伴共同成长的发展思路。天士力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举办EMBA高级研修班,请商业合作伙伴选送业务骨干参加学习,使商业伙伴在关心利润空间的同时,其成长利益得到增殖;天士力的营销人员经常汇同商业业务代表去拜访客户,把自己的资源无偿让给合作伙伴,使天士力在与合作商业伙伴的心目中,竖立了诚信,产生了亲和力。

推进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营造新的治疗环境和用药理念

“现代医院管理院长研修班”和“现代药师培训班”,邀请16名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来讲课。院长研修班举办四期, 200多位医院院长参加研修;药师班举办六期,先后有600多名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参加培训,有力的促进了医院现代化管理,促进了医药人员对现代中药与中药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天士力还同国内著名院校合作举办MHA(医院管理硕士)等培训项目,共同促进社会对现代中药和健康理念的认同。

加强二次科研,实施科研、学术支持

天士力非常重视上市产品的二次科研与深度开发,先后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三甲以上医院进行科研合作,按照现代中药多靶点的特性进行深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如:复方丹参滴丸上市后,天士力进行了心肌缺血保护、微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以及阿司匹林抵抗等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用药保证。

天士力在营销实践中,建立了“专家定位,学术推广”的新模式,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IND之后,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天士力承办,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25个城市相继召开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学术研讨会”,先后有500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和药事管理机构领导与会,引发了全国中药现代化理论研讨热潮。之后,天士力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通过高层专题学术研讨会、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巡回演讲等学术会议,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了解医药发展的前沿科技,形成“专家、学术交流体系”。

创造消费者价值

开展健康之星活动,构筑核心消费层

2001年以来,天士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健康之星天士力行”活动,评选通过服用复方丹参滴丸获得健康的患者,开展售后服务、义务就诊、走进天士力等多项活动,全国31个省市的100多万中老年朋友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有3000多名全国的健康之星走进天士力,了解现代中药研发、生产过程,宣传中医药文化及预防保健知识。“健康之星天士力行”活动沟通了天士力与“健康之星”之间的感情,使天士力的服务意识、价值观念,通过“健康之星”的口碑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大批忠实天士力的核心消费层,在终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2002年,该活动被列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工程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城镇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程”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引起轰动。从而唤起全社会对中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的关注。

开发乡村现代中药市场,促进农村医疗事业发展。

天士力把注意力放在农村,关心百姓的健康,把促进百姓健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天士力的营销人员就像“赤脚医生”一样,深入城乡,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目前,天士力已在全国800多个县广泛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2万多名乡医参加培训,发放健康手册400万份,普及健康知识,给广大农民带去健康理念。

实施全天候营销,开展零距离服务

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天士力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服务贯穿于销售的全过程。建立企业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开通人工24小时值班的800咨询电话,搞好零距离服务,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公司产品,介绍最新的医学进展和保健知识,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完善了社区服务,构架省市―社区―个人三级社会网络,向广大消费者推荐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和一个科学的健康理念。组织形式多样的老年活动,如登山、长跑、太极拳、舞蹈等等,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天士力晨练队伍。

天士力把深化服务营销与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民众的健康素质等活动相结合,与让人们了解现代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前景,激发人们对于健康的潜在需求相结合,使人们在购买使用产品,享受健康的同时,享受服务、享受科技、享受社会文明,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

打造现代中药文化底蕴

天士力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树立起独具特色的现代中药企业形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天士力以“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为企业理念,以“现代中药、人类共享”为企业目标,坚持以文化促进经济的思路,把企业的发展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启动文化营销模式,打造强势品牌,2001年5月,大型浮雕《中华医药图》在新产业园落成,公司成功策划并承办了中国首届中医药文化节,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的产业环境。

天士力注重挖掘企业理念的底蕴,使“天士力”成为集结人才,推动中药现代化的一面旗帜。

篇2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促进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林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当前已经遇到瓶颈。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级政府部门都加大了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林业也是如此。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已经由2005年的35.4%扩大到了2015年的43.6%,虽然这一成就值得自豪,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1]。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其中,促进我国林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品种上。传统品种经过多年的繁殖,将会逐步出现退化、生命力减弱、抗逆性降低,因而必须及时培育新品种。当前我国的林业生产中仍然以传统品种为主,这也是影响科技对我国林业贡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我国对林业新品种的需求极为迫切。而新品种的培育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性工作,只有林业技术创新,才能及时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林业结构。

2提高产出投入比

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具有投入较高而产出较低、经营时间长、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因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2]。通过一定的林业技术创新,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如通过一定的技术来缩短林木的生长时间;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抗逆性来减少损失;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而减少人工、设备的使用来减少投入;通过深加工来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收益等等。通过这些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林业经营风险、提高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林业经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3打破林业发展瓶颈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已经遇到瓶颈,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仍以粗犷式为主,难以精确控制林业经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林业生产效率较低、产出不高。二是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不高,对于病虫害防治、幼苗成活率、授粉率等控制力度不强。只有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实现林业的精细化经营,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应用,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水平,减小病虫害对林木带来的损害,通过合理控制各种影响因素,提高幼苗成活率及授粉率等,促进林业的发展。

4减少人力浪费

林业是规模化产业,林业企业所经营的面积一般都较大,因此,林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重复性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可大大降低各种重复性的劳动,减少人工的浪费。另外,林业从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来从事林业相关工作。但是要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性,势必要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在利用其专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改善林业从业人员的结构。

5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其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

6引领市场走向

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上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品种,不断提供具有特殊性能特点或者高质量水平的产品,当这些具备特殊性能或者高质量水平的产品供应不足时,将会引起下游的蜂拥而至,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产品来适应原料,达到引领市场发展的目的。如果这一过程持续进行,将会带动林业的下游产业跟随前行,一方面带动整个林业行业发展,同时也避免了林业市场受市场盲目性与滞后性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的情况下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赢得发展主动权,有助于林业物价的稳定和林业大环境的良性发展。

7小结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林业创新的重要性,才能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最终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杨连和 单位:本溪矿柱林总场爱阳林场

参考文献:

[1]邱雪芹.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244-245.

篇3

中药现代化就是把传统的中药医学所展现的优点、特色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技术和趋势,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而让中药医学走向社会市场,并使之得到进步和提高。但是由于临床医生和普通百姓对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和理念没有明确的想法和意识,致使不能普及中药现代化,更不能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进步地融合,以致不能发挥出两者所蕴含的力量。那么,如何加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进度,下面笔者就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本文由收集整理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著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建立完善的新型中药的创新体系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向。但是由于这种中药的研究体系并不完善,比如人才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设备、设施的欠缺等,都是中医药学的脚步滞留的原因。所以必须加大以上客观和主观等的因素的改革,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建立创新型的基础平台,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知识和实践的融合,以达到医学中一个新的高度。

3.4、 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中药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医学的课题,推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篇4

[关键词] 中医药; 现代化; 国际化

Summary of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wenty years(1996―2015)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wenty years" committee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20 years. A great deal of basic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basic theory of TCM, effective substance, efficacy evaluation, action mechanism, intracorporal metabolic process,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s. As a result, a serie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generated and promo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CM, supporte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CM and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2201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科学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原创的科学思维。传承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转化为原创成果,解决当前医学科学难题,并诠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丰富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优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掘中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

20 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药产业已有一定产业规模。但是,支撑中药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薄弱,主要表现为:中药基础理论缺乏现代诠释,对临床和新药研发的指导价值发掘不够;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符合中药特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确保中药“安全、有效、可控”的质量评控体系尚未完整建立,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创新研究技术平台不完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创新中药品种相对较少等。

历经20年的快速发展,中药现代化成就斐然,现代中药产业已具规模,经济社会贡献度不断增长,国际影响不断提升[1]。与此同时,支撑产业发展的中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据统计,2000年以来,中药相关研究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0项[2]。将近20年研究成果及影响梳理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逐步得到现代化的诠释与发展

为了科学阐释中药基础理论的深刻内涵,中医药研究者开始寻求与化学、生物信息、数学、计算机等科学工作者进行跨学科合作,特别是借助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剂配伍理论、配伍禁忌、药性理论、毒性理论等中药核心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逐步得到诠释与创新发展。

1.1 中药性味理论研究 性味归经是中药的理论基础。通过系统研究,初步阐释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包括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四性可通过中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予以评价归属,并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归属评价[3]。

1.2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 在国家“973”计划3个项目支持下,丰富和发展了方剂配伍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分配伍理论”[4]。从现代医药学的角度揭示了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并依据“突出主效应,兼顾次效应,减少副效应”的原则,建立“效应配伍”策略,建立标准组分、组分配伍、组效关系、优化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指导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和现代中药研发。构建了药性相关数据库及数字化中药组分库,并建立了基于组分配伍的组效、时效关系及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的组分中药研制技术平台。“组分配伍理论”不仅为诠释中药“七情和合”配伍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开辟了一个重要方向,为创新中药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中药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中药毒性理论研究 中药毒性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用现代语言进行阐述,解决对中药毒性认识的不足和误解。中药毒性具有特殊性,通过系统研究,证明中药毒性强度在“有毒组分/成分药材毒性饮片毒性复方毒性”传递链上并不是等效传递的,打破了国外学者关于“化学成分有毒就推演到其药材有毒,并进一步认定含有该药材的中药复方制剂有毒”的不科学逻辑推理,有助于纠正当前国际上对有毒中药的一些偏颇甚至错误认识[5]。此外,通过对何首乌、大黄等的毒性证候以及毒性药效的相关性研究,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有故无殒”的中药毒性证候密切相关的中药毒性理论[6]。

1.4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研究 在集成散在于历代的文献资料和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化研究,系统揭示了反药配伍禁忌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形式;反药配伍的稀疏关系、潜害特点,宜忌转化关系及开放性特点;提出配伍禁忌的规避及趋利避害的原则方法等,构建了基于“十八反”的现代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框架,丰富和发展了中药配伍禁忌理论[7]。

1.5 中药炮制研究 通过对传统炮制理论、炮制技术、炮制工艺与饮片质量标准等研究,初步建立了传统中药炮制传承体系、炮制技术创新发展体系、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事业对中药炮制技术、人才及产品的需要,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2 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物质、药理评价、药代过程、作用机制、安全性及临床评价研究方法学体系已经形成

2.1 中药分析方法和技术进步 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产生药理活性的基础。对中药复杂成分的认知,需要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进步。通过20年的发展,多维气/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超导核磁共振等先进仪器设备和在线筛选、高通量/高内涵筛选、虚拟筛选、等效反馈筛选等活性筛选技术得到应用,成为解析中药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组分)的重要手段。针对如何快速、高效地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发现药效物质,研究人员创建了“谱效相关性筛选法”、“生物色谱法”、“成分敲入/敲出法”等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特别是针对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的整体研究难题,提出了“等效成分群”理论与方法,根据“从整体中解析部分,从部分回归整体”的研究理念,通过化学成分群定向敲除、活性反馈筛选、等效性评价等方法与技术,在中药复方全成分表征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比较“成分群”敲除前后原方整体药效的变化,反推“候选成分群”对整体药效的贡献度,经过多轮等效反馈筛选,从中药复方的众多成分中发现能基本达到原复方药效的等效成分组合[8]。目前该理论和方法在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中得到应用推广。

2.2 中药药效评价研究 现代检测手段的发展,使中药药效评价从整体动物病理形态、基本功能评价向细胞、分子水平的直观阐释发展,为从多层次、多环节、综合评价中药药效作用提供了支撑。整体与局部研究相结合、体外与体内相结合、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相结合成为中药药效研究的主要模式。近20年来,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病理环节、不同靶点,建立了系列动物模型,包括各种自发性疾病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药物诱导或手术动物模型、模式生物模型等,也包括各种人源、哺乳动物来源细胞模型,较好地应用与中药药效作用评价[9]。一系列新技术得到发展应用,包括数据挖掘技术、基于作用靶点的筛选和评价技术、基于内源网络平衡评价技术、基于体液药理学研究方法评价技术(体液药理学,包括血液药理学、脑脊液药理学、组织液药理学等)等,成为中药药效研究的重要方法。

2.3 中药复杂成分体内过程研究 中药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一直是个难题,也是重大科学问题。针对中药多成分造成体内暴露和变化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中药“药代标识物(PK Markers)”的概念,并创建了生物样品微量物质分析技术、中药体内代谢物富集和制备技术、“诊断离子桥联网络”、“相对暴露法”、“物质组代谢组关联网络”等中药复杂成分体内过程研究方法学体系[1011]。另一方面,针对一些“药效确切、机制不明”的中药,可通过分析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群的改变等代谢组学研究手段来考察其药物机制和作用效果[12]。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技术的进步,使体内过程的“黑箱”初步被打开。

《中药现代化二十年》编写组:中药科技发展20年概述(1996―2015年)

2.4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我国科学家不仅阐明了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更基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及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观”思想,将系统生物学、“组学”(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等)、网络药理学等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的研究技术方法运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探索之中,取得了系列标准性成果[13]。例如,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分子机制[14],丰富了APL靶向治疗的理论,对于推动其他类型白血病和实体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规范化研究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1999年颁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即GLP》(试行)(2003年正式实施),其后在2007年SFDA颁布的新药技术审评补充条例中明确规定中药新药1~5类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在获得GLP认证资格的研究中心进行,这表明目前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逐渐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一些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致毒机制、量毒关系、毒性分类、毒性预测等进行深入研究,搭建了关键技术平台,完善了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对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药安全性、促进合理使用中药起到了推动作用[15]。

2.6 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近20年来,根据中医药的临床特点,借鉴国际上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等经验,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逐步与国际接轨。从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包括伦理审查、机构设置、研究中心和研究者管理远程数据获取、试验药品管理、数据核查和动态管理、数据分析等技术平台,形成了“现场与远程交互的三期四查”质控方法,即临床研究早期、中期、结题前三期;内审、二级监查、三级稽查与四级视察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大大提高了临床试验的质量。建立了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催生了临床研究新范式的诞生,一种更加适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临床研究模式已经在应运而生,使临床试验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16]。

3 建成了中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3.1 中药制药技术发展 围绕着中药新药研发的各个关键环节,攻克了中药药效物质高效分离与鉴定技术、组分中药筛选与新药研发技术、中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真空带式干燥技术、高速滴丸技术、中药经皮给药技术、中药缓控释技术、中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等一批制约中药新药研发与现代化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中药新品种研发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培育了数十个年销售额过10亿的重大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技术平台建设 随着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现代中药研究平台。如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安全性研究、组分中药研究、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临床评价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过程控制技术、现代中药数字化提取技术等。一些技术研究平台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标准化建设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对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支撑作用[1]。

4 构建了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

4.1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随着对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确保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的质量评控体系已逐渐完善[17]:在安全性控制方面,对中药内源性有毒成分以及外源性有毒成分(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真菌毒素、二氧化硫残留等)建立了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在中药鉴定领域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为中药材物种鉴定提供了基因鉴定方法体系[18];在有效性评价方面,从控制“单一成分”、“指标成分”过渡到“多成分”、“有效成分”、等效/主效成分;在质量均一性方面,建立了针对整体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一致性评价技术来评价产品批次之间均一性与稳定性。特别是针对中药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指标成分选不准、含量范围定不准、药效关联性不强”的短板,创新性提出“等效成分群理论”以及“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成分”等更加符合中药复杂成分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19]。

4.2 《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质量标准大幅度提升 构建了包含来源或制备方法、性状、专属性鉴别、安全性相关检查、浸出物检测、含量测定等项目的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部分品种还建立了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整体成分控制标准,使我国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在很多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中药2 158种,其中药材和饮片618种、植物油脂和提取物47种、成方制剂1 493种。无论是收载的品种,显微鉴别和TLC鉴别项目,HPLC含测项目及对照品、对照药材的数量均为国际植物药标准之最。新版药典还采用DNA分子鉴定法、生物效应评价法、LCMS联用法、指纹/特征图谱技术、一测多评法、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等新方法与新技术来解决行业难点问题,使得一大批中药标准已超越国际同类水平[20]。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药标准的国际合作,我国学者也积极参加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丹参等9种药材27个标准已收入《美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有望实现“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目标[21]。

5 中药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5.1 高水平论文显著增长 随着中药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学者发表的中医药SCI论文从20年前不到100篇增加到每年超过3 000篇,增长了30余倍,占国际论文的比例约从5%增加到35%,增长了7倍,主导世界中医药研究。不仅SCI论文数量有了显著增长,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例如麻杏石甘汤加减银翘散的标准汤剂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结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22],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结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发表[23],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发表[24]等。还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在JA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Lancet等期刊上发表,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不仅带动中医药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5.2 中成药海外注册研究进展 随着中药国际化的推进,一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中药产品以药品身份开展国际注册研究。如复方丹参滴丸(胶囊)(T89)将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观察,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片、康莱特注射剂、桂枝茯苓胶囊也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还有一批中成药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国家注册销售。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在荷兰通过传统药物注册获准上市,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植物药先行者。

6 结论

近几十年医学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许多与中医药理念相一致。可见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防病治病理念符合先进医学的发展方向,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24]。持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是应对当今社会慢性病、复杂性疾病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药现代化实施20年进程中,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承担起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任,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突出成就。但是,中医药的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现代化、国际化战略还需要持续推进。下一阶段,中药科学研究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坚持创新驱动,在继承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保持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催生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突破,彰显出中医药原创思维的现代科学价值。下一阶段,要坚持多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更加注重学科主导性发展和全球引领性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行更前瞻的思考和全球范围的布局谋划,以世界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定位,主动发起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导国际中医药相关标准制定,大力开拓中医药领域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构建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网络,为引领未来新医药学的形成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张俊华.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2015, 40(17):3331.

[2]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资办公室.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EB/OL]. [20161030]. http:// nosta. gov. cn/web/index. aspx.

[3] 匡海学, 程伟. 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昧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1(6):768.

[4] 张伯礼,王永炎.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 [J]. 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5):175.

[5] 赵军宁, 杨明, 陈易新, 等. 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7):922.

[6] Wang J B, Zhao H P, Zhao Y L, et al. Hepatotoxicity or hepatopro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the paradoxical effect of the Chinese herb Rheum palmatum L. in treating rat liver injury [J]. PLoS ONE, 2011, 6(9):e24498.

[7] 段金廒, 张伯礼,范欣生,等. 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3):1537.

[8] Liu P, Yang H, Fang L, et al. Bioactive equivalence of combinator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in screening of an herbal medicine [J]. Pharm Res, 2014, 31:1788.

[9] 刘建勋, 任钧国. 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复方功效的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7):1372.

[10] 郝海平, 郑超, 王广基.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 药学学报, 2009,44 (3):270.

[11] Yu K, Chen F, Li C. Absorption, disposi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aponin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herbs: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more? [J]. Curr Drug Metab, 2012, 13(5):577.

[12] 王喜军.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J]. 中国中药杂志,2015, 40(1):13.

[13] 张伯礼. 系统生物学将推动中药复杂体系的深入研究[J]. 中国天然药物, 2009, 7(4):241.

[14] Zhang X W, Yan X J, Zhou Z R, et al.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J]. Science, 2010, 328:240.

[15] 高月,马增春,张伯礼.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安全性关注及再评价意义[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1.

[16] 刘保延. 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 [J]. 中医杂志, 2013, 54(6):451.

[17] 钱忠直.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准――解读2010年版《中国药典》[J]. 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16):2048.

[18] Chen S L, Pang X H, Song J Y,et al . A renaissance in herbal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from morphology to DNA[J]. Biotechnol Adv, 2014,32(7):1237.

[19] 杨华,齐炼文,李会军,等. 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量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3):510.

[20] 石上梅. 逐步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模式――解读2015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J].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20):1752.

[21] 吴婉莹,果德安. 中药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3):496.

[22] Wang C, Cao B, Liu Q Q, et al. 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a randomiz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11, 155(4):217.

[23] Li X, Zhang J, Hua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Qili Qian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12):1065.

篇5

关键词:甘肃 中药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制约因素 政策取向

当前,中药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开发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已成为世界新药开发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并在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进入了产业体系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不仅成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经验,而且已成为中药产业区域专业化的一种现实组织形式,更是提高中药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中药产业是甘肃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发展政策,并制定了甘肃省“十二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目前,甘肃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产业带,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空间布局初步显现。然而,从产业层次看,甘肃中药产业尚处于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甘肃中药产业不仅面临加速发展、政策扶持、合资合作的重要产业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甘肃中药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为此,从甘肃中药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出发,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导向,探索多元化的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或道路,推进甘肃中药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发展格局,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拓展升级与中药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是甘肃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和创造竞争优势的紧迫课题,也是甘肃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与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的必然内容。

一、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因

目前,中药产业已成为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从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看,遵循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促进中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中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高度分化与集成化,这正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而且高度分化与集成化的结果必然推进中药产业链的延伸、重组与整合,并使中药产业链各节点主体之间形成分工与协作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关系,从而通过聚集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优化,并获得规模经济和集群经济优势,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而这正是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

(二)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中药产业整体效率的组织方式

产业集群的本质在于其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个产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是内部企业运行效率与企业之间协作运行效率的集合。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中药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促进中药研发技术创新和共享程度的提高,使集群内各关联企业能够迅速获得互补技术,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并分散技术与市场创新风险。而且,由于产业链不断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资源的不断整合,不仅使集群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提高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的协同收益,而且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与竞争力的提高,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增值、加速、集聚与辐射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三)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竞争力,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集群相对于非集群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竞争地位与能力优势而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效应,而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基础。相对于传统中药产业的粗放式与低附加值,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政产学研建立有效的联结机制,而且可以促进外部技术、信息与知识的内部化,并在中药产业链高度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延伸、拓展中药产业链各环节资源从而集约化发展,既可以降低整个产业链生产和交易成本,又可以提高整体中药产业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与集群整体盈利能力,是持续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 由于中药产业集群本身具有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中药产业集群的集聚与从众效应以及模范作用,使区域中药产业集群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形象。

(四)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形成区域中药产品品牌的重要载体

中药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区域地理集聚特征, 作为一种空间聚集的中药产业群,不仅能为群内关联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也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以及信息流的传播,从而具有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效益以及提高竞争力的内在比较优势。同时,中药产业集群本身是一种区域地理标志品牌, 不仅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是中药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基础,而且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影响力与作用发挥,又依赖于中药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中药产业集群作为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形主体,是保护和发展中药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药产品区域品牌的有力象征。

(五)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平台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要求企业生产与企业间交流过程要建立生态联系,而且要求企业与自然、社会间物质能量转化要循环,从而既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要降低环境污染,而中药产业的区域集聚有利于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提高。以中药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优化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改变中药产业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为循环利用模式,也有利于改变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集群生态效益及企业生态效益的现象;同时,由于中药关联产业的区域聚集,既降低了运输等交易过程环境污染与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由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了信息流、知识流等的顺利传播,既有利于促进废料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及原材料减量化技术等的发明与使用,又有利于强化资源投入减少及生产废弃物降低的全过程综合管理评价体系的实施。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中药产业集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二、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中药农业经营制度局限

分工与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农户(药农)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的背景下,中药材生产具有传统农业生产性质,整个生产过程既具有连续性与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劳动过程的间断性,从而种植业组织化程度低,分工协作有限,限制了中药产业链的延伸,使中药产业化局限于生产链之外的关联性支持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户(药农)基本上独立地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材产品的绝大多数既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也可以经过粗加工后进入市场;既可以自销,也可以通过营销机构销售,从而使农户(药农)与关联企业间的市场约束与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建立,分工与协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并成为中药产业内交易成本高、难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中药产业内商业生态环境脆弱

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也是市场细分的基础。目前,甘肃中药产业的区域化空间布局虽然初步显现,然而,一些县市仅仅规划发展的中药产品品种和范围,没有突出优势中药资源的区域化布局,造成同一区域或区域间的中药产品具有明显的同质性,而且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不仅难以推进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也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区域化生产比较优势不明显,还往往造成产品选择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使农户(药农)间竞争加剧。同时,中药产品生产极强的时效性、季节性以及易腐易烂、难贮运等特点,使农户(药农)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充分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的状况,使农户(药农)与关联企业之间协同意识与机制严重扭曲,抑制了产业信息与先进技术的交流,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竞争与创新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整体壮大。

(三)中药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甘肃省域尤其县域中药产业化组织少、规模小,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产业集中度低;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中,众多中小企业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各地追求地方经济利益,各自规划发展,从而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并存,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同时,缺乏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龙头企业,而既已形成的龙头企业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市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有限,而且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制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中药企业开始聚集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地区发展的中药产业集群未能充分突出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而且聚集区内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产业模式和定位同化明显,使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产业链条关系,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使中药产业以及组织协同层次低;另一方面,中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多为中药材生产及销售两个环节或中药材生产、粗加工及销售三个环节,精深加工比例不高,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四)中药支持性产业发展滞后

在中药产业规划区,中药关联产业发育不充分,不仅专门从事中药产品营销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中药支持性产业如中药材加工、中药商业、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中医药服务等发展滞后,并存在垄断性经营现象。这不仅使中药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阶段,从而中药产业链条不完整,中药资源大省难以成为中药产业大省,而且中药产业链各价值环节发展不平衡,中药工业显著薄弱,中药制剂等终端产品的开发以及中医药服务业等价值链关键环节发展滞后。同时,中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明显,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从而整个中药产业链呈现发展不协调的基本产业态势,不利于中药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

(五)资金与人才等经济资源稀缺

甘肃省域尤其县域中药企业大都是新兴企业,不仅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性质又决定了中药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并要求资金来源持续而稳定。目前,甘肃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融资难为特征的金融困境,限制了中药企业多形式的融资途径,等于限制了中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与企业发展。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以及复合型中药人才的稀缺,又限制了中药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而在发达地区经济要素及市场挤压背景下,资金、人才等稀缺经济资源外流严重,限制了中药产业集群对外拓展的空间,这已成为制约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六)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层次低

目前,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平台的前提下,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科技创新力和应用推广不足,使传统中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科技资源配置看,不仅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未能体现中药产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要求,也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中药产学研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从创新主体看,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往往扮演着创新主体的角色,各部门不仅缺少有效的联系与协作,只关注中药材优势资源的开发,不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不重视整合培育拳头产品、龙头企业;而中药企业也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科技贡献率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率相对较低。从产业链来看, 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处于分散状态,产业链信息流不畅,且产业创新与市场脱节,从而使整个中药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低,而且企业与农户及关联企业间非紧密联系,也制约了集群经济效应的形成与有效发挥。

(七)中药产业公共支持体系不完善

基础设施等公共支持体系是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多年来,地方政府偏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中药产业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目前,甘肃主要中药产业区生产性公共产品落后且供给不足,尤其水利排灌、交通通讯、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能源供给设施等普遍较落后,从而与区域中药主导产业发展不配套。特别是随着中药产业发展,对公共贮藏、信息网络、基地(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规划、市场规则、社会信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与环保体系等的要求日益加强,而地方政府对中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仅缺乏对中药产业的引导、支持与服务配套等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而且存在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短期化行为与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药产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生产对象,耕地、水资源、草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甘肃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差,又是全国少有的生态恶化区之一,随着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资源利用短期化行为与可持续发展即生态化问题日益凸显。当前,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数量,过度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中药动植物资源,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许多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关联企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制剂、废弃物乱投放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中药产品的安全性也受到质疑,影响了区域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而地方政府又缺乏促进中药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从而制约了中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甘肃乃至西部,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对“集群”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名词的认知上,对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发展模式的探索。同时,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没有最佳模式,即便是同一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思路。从区位优势与发展战略出发,以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导向,通过规划指导与制度体系创新,引导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产业体系区域聚集,率先推进陇西文峰镇、首阳镇、岷县城郊和兰州黄河市场四大传统中药材“集散地”向中药产业“集群地”发展,从而引领并构建甘肃省域现代中药产业专业化分工格局与区域竞争优势,是甘肃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大资源、大工业、大品牌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区域品牌建设,优化区域基地(园区)布局

中药产业园区是中药产业化的助推器。目前,甘肃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当归、党参、红(黄)芪、杜仲、天麻、甘草、麻黄草等中药产业带。一方面,要按照道地、绿色原则不断优化省域特色中药产业带,尤其要围绕以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等10多个道地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以定西、陇南两市为主的,特色明显、规模突出、市场广阔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与示范种植园,指导示范并支持地方、企业采取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开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从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出发,优化甘肃中药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不仅要加快筹建省级医药科技产业园,指导推动并与地方性工业园区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格局,而且要以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来建设园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科研机构、企业进驻、集群与结网;不仅要以园区的标准化管理,再造区域中药品牌,而且要实现园区内中药材GAP标准种植、GMP标准生产、GSP标准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化;要根据地方中药资源优势和企业现状,通过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催生多品种、多档次中药企业大群体,并要重点培育并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更要以培育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药品制造、中间物提取、市场营销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业与中药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从而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集、成果孵化和示范带动效应。

(二)推进中药工业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

目前,甘肃医药工业的发展与中药资源优势极不匹配,处于典型的“大资源、小工业”发展阶段;只有大力扶持具有中药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的工业企业,才能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带动整个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此,要高度重视中药工业的率先发展,重点发展以中药为原材料的中药制剂、保健食品、提取物、保健品、化妆品、中药添加剂、中药农药与中药服务等,以及制药机械装备、药用辅料及药包材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延伸中药产业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组建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推进中药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从而优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乃至中药品种等产业资源配置,改变中药工业弱、散、小的局面。同时,要以甘肃省政府扶持陇药项目建设等政策性投入为契机,以现有省域知名医药企业为依托,将重点培育和战略引进相结合,加快扶正药业、新兰药、佛慈制药、独一味、奇正藏药等医药工业企业技术提升改造力度,推动中药龙头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中药产区集中,通过集中扶持并培育全国性品牌产品,以大品牌带动大企业的形成,以大企业的培育推进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扶持并改变药企的小、散、乱状态,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的方向发展,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中药产业格局的基本条件。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集群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的集群创新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础。中药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包括中药资源开发、中药产品、制造和生产技术、工艺、市场体制机制,以及组织管理创新等。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系统,而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中药龙头企业,更应当是集群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为此,构建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需要通过基础设施、中药人才集聚、政府职能转变、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体系建设,特别是通过重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新体系。目前,在以中小中药企业为主的产业背景下,不仅要高度重视金融与中介组织对主体创新的支持与辅助功能,更要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模仿与合作创新是实现企业快速创新,并缩小与大型中药企业差距的一种有效途径与现实选择。中药产业化基地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而中药产业园区是其主要的载体形式;所以,要以甘肃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专业药物研发机构、药物检测中心为依托,通过完善园区经营机制与政策体系,重点建设中药现代化关键性技术、中药复方工程技术、中药产业化工程、中药标准、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质量安全监测以及科研信息网络中心等,构建以中药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中药国家地理标志品种为重点,以中药科技项目为载体的政研校企合作与产业创新模式,使中药产业园区成为开展技术创新与强化的孵化器。

(四)完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良好的市场服务体系是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产业集群是市场发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其发展离不开商业环境的支撑服务,,而市场中介组织与物流体系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要规划设立政府主导的中药产业中介服务性机构与布局,如新技术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技术咨询中心等,积极引导、扶持民间发展中药产业行业协会,如中药材种植协会、中药材加工企业协会、中药商业协会、进出口商会、投融资中介、法律和财务咨询、GMP达标辅导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发展;另一方面,以中药产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建设为重点,通过培育并发展中药产业科技中介机构与服务门类,提升中药产业集群科技支撑平台水平,是加速中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中药产业集群基本上围绕中药产业集聚区,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特别是加快构建以兰州为枢纽的现代中药物流基地,通过打造物流大基地、营销大网络为集群发展提供仓储、装卸、运输、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是甘肃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五)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完善的政策环境是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应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方面。对于甘肃而言,由于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构建一个高层次政府协调发展机制,来发挥产业导向职能是现实需要。通过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要开展中药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并通过制定中药产业集群生成计划与集群区项目选择导向,主导中药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特别是在具有一定区位因素和集聚效应,但尚不足以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政府要主导采取扶持政策,如财税政策、市场开发支持、技术支持、土地经营、品牌扶持等, 引导和促进企业集聚,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要强化体制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和制度,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从而营造有利于企业积聚和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政府的应尽职能。另外,在目前中药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充分落实和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中药产业开发投融资体系,可设立甘肃中药产业发展资金,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探索建立风险资金和担保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中药龙头企业,并不断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化进程。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中医药文化环境

中医药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民族性或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医药文化与人文环境的精髓,对中药产业集群化即根植性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重要标志。甘肃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结合甘肃建设我国首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示范省项目,着眼思路、政策、机制创新和实践总结,一方面,要统筹政策措施,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快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普查与整理,加快民间中医经、验、方以及祖传秘方等的搜集整理,加快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记录整理,以推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进一步提升甘肃中医药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同时,要着力实施中医药人才战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引进模式,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加快构建中医药发展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与消费市场,从而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弘.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2]耿帅.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共享性资源观[J].经济地理 2006(26).

[3]张庆.论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跨越[J].软科

学,2007(21).

篇6

中医药已有5000年历史,但她的理念却不落后,完全符合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学可以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正如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讲,“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参加,成立了国家新药领导小组,组织全国百余名专家制定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启动了中药现代化工作。

本世纪初,还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6年又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研究工作。经过20年的努力,中医药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现代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先进仪器和技术推广应用,一批现代中药大品种应运而生,一批中药法规标准颁布执行,一批高层次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中医药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高效提取分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制剂工艺的进步,大大提升了中药制剂水平,中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天江药业”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现代中药企业。以周嘉琳女士为代表的“天江人”,历经20年的探索,坚持不懈地以“中药配方颗粒”为载体,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点,制定了规范的质量标准,更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药配方颗粒”是将单味饮片经科学提取制剂而成的颗粒剂,它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需求,能保持方剂多成分整合调节的作用特性,且方便携带和服用,适合医生和患者调剂配方的需求。这也正是“天江”以及“中药配方颗粒”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优势。

20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对“天江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有一些了解。当读完厚厚的《国药天江》书稿时,我被书中记述的周嘉琳女士等“天江人”的创业经历,以及她们为中药现代化事业所付出的诸多努力所感动。

作者刘志学采取了全视角解读中药产业和中药文化的记述方法,以“天江”企业为样本,以大量背景资料和行业数据为参照,通过纪实式的叙述和分析,生动解析了我国中医药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如何破解难题、冲出重围、谋求发展的路径。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述“企业”发展历程的读本,同时也是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辨性作品,具有启迪和示范意义。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中医药也将成为我国最具有原创潜力和优势学科领域。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强有力地支撑了中药现代化发展,刚刚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更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篇7

关键词: 河南省中药产业 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一、前言

中药产业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在全国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把中药产业培育成河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省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同时,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激烈竞争,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河南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就显得越发重要。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战略的制定则是保证这一强大的经济引擎不断运行的动力。河南省中药产业必须利用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二、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集群的概念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原于生态学中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经济学借用生态学中集群的概念,用集群来代表一种新型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对于产业集群的界定和理解,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目前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是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概念。他在《竞争论》(1998)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等)。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联系中药产业的特性,可以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内涵作如下定义: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基于中药产业的特性,引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标准规范,以中药产品(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生产为龙头,在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药品辅料生产、流通及相关产品发展和实现资源集聚的基础上,严格遵照中药种植、原材料生产、药品生产及流通这一产业链上各环节中药产品的生产与技术操作规程,大量联系密切的中药企业、服务性机构、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竞合,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中药产业协同体。

三、河南省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战略的优势与缺陷

(一)河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战略的优势。

1.中药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中原,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据统计,全省中药材品种总数达270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达8 636万千克,中药材的品种数量和储存量均居全国前列,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业发展迅速。河南省中药种植面积较大,质量较好。例如,“四大怀药”等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近年来,通过“南药北移、北药南种”,又有25种常用中药材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成功。此外,河南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较快。目前全省已有近30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如温县、武陟的生地黄和山药基地,封丘的金银花基地,西峡的山茱萸基地,等等。中成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河南省2008年中药工业已实现产值139亿元,是2000年的8倍。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2.18%。通过GMP认证的中药企业达107家,天方、辅仁、宛西等3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行列,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中药历史悠久。

河南文明悠远深厚。其中,中医药更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及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片土地上名医荟萃,不仅诞生了医圣张仲景,而且是扁鹊、华佗长期行医的地方,他们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始建于北魏的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洞内刻有140多个药方,其中的“疗癣方”、“疗失音方”为世界最早的石刻方。百泉的药材市场,是全国中药材集散地的重要成员。禹州更是闻名遐迩的四大药都之一。

3.具有配套的研发力量和人才培养基础。

拥有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专业性研究开发机构,还有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中医药和化学专家。拥有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等一批知名的中药现代化企业,培育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太龙、福森双黄连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4.政府配套支持。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中药产业列为河南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共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1家,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评价基地1个,国家中药质量分析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药材质量评价实验室1个。

(二)河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战略的劣势。

1.企业聚集关联程度较差,缺乏聚集效应。

中药工业园区虽然实现了地域上的集中,并且数量众多,但彼此间并未形成实质上的业务往来。园区过度追求齐全,园区企业的空间聚集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网络组织,区内企业聚集关联程度差;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产学研合作不足。

虽然有一部分科研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逐步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但集群内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不足,中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下。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并未因为临近的地域优势而联系合作。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没有进行合作的原因,主要是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有些研发机构开发的项目并不具备产业化前景,并且在运作机制方面与企业脱节。

3.缺乏龙头企业。

河南目前虽有诸如宛西、羚锐、辅仁等一些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知名大企业,但更多的企业无论在规模、实力、知名度等方面差距还相对较大。集群内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取决于集群内龙头企业,即领先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集群内领先企业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然后在近距离范围内扩散,最终形成集群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制药企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缺乏名牌精品,龙头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资源有效利用、企业互补合作、产供销有机结合的产业整体优势。

4.集群内存在同业无序竞争问题。

集群内部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经常因中药材原料的质量不稳定,造成企业以次充好、降低质量标准等问题,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集群内一些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只图经济利益,生产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中小中药企业居多,企业分工协意识薄弱,中药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企业能在集群内享有许多公共资源。河南目前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缺乏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支撑,集群内辅、服务型企业较少,如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及临床服务机构等,企业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缺少物流、配送等专业服务企业。政府既缺乏对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宏观指导,又无日常的贴近管理和服务,并且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平台的后续建设、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等方面显得十分薄弱,致使平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升河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要提升竞争力,首先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扩大产业链,做好生物医药园区规划建设,加强科研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以生物医药园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主体区块建设,扩大产业聚集的规模,使其成为集群研发、创新、交流、信息、物流等中心。最后要充分利用河南省人才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资源优势,强化其聚集效应和扩散带动效应,构建合理的集群发展制度,包括市场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

(一)加快兼并重组,构建大型中药企业。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品种等产业资源。利用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鼓励支持中药企业上市融资,将重点培育和战略引进相结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医学上具有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通过战略引进,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河南兴办中医药企业,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中药产业,淘汰落后企业和生产力,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提高中药产业生产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药材规范种植,延伸产业链。

按照“道地”原则制定中药材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品种,加快焦作铁棍山药等一批河南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种植,支持中药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强药材基地与医药工商企业、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产销联合,推进中药材种植业良性发展。加快规范化、标准化中药饮、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的建设,扩大配方颗粒饮片、超微饮片的生产,支持中药提取物集约发展及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中药产业链,大力发展以中药为原材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有机饲料及相关产业,扩大中药材应用范围和市场,积极拉动对本地中药材原料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中药工业生产供应链,重点支持基础好、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制药机械装备、药用辅料及药包材制造企业发展。

(三)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投入机制。

首先,政府应加大中药产业投入,帮助中药企业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提高新药研发的数量与质量,为中药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创造条件。具体方式有:税收优惠;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发展资金;相关委办局设立中药现代化发展专项计划委员会。其次,创办中药产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前沿作用,突出科技园孵化与辐射功能。以品种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团队,发挥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素质,增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最后,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力,充分发挥自发的行业自律组织――中药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技术中介服务,建立中药研发的信息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张桐.我国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对策研究.经济纵横[J],2006,(9).

[3]王倩.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8.

[4]陈弘.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9.

项目资助:

篇8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中药化学课程为阐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是为中药走上现代化、国际化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在当前的中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具有突出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新药研究正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科技部启动了“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于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转变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更好的掌握《中药化学》这门课程。由于本门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抽象,与基础课间关系密切,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前期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2],对中药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中药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的理论课教学是中药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等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1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效率中药化学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检识以及结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共性技术;各论部分主要包括中药中含有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鉴定和结构解析的方法。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着前后交叉,部分内容反复出现,影响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为此我们将中药化学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学)、各论知识(包含各类成分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和检识鉴定方法)和实践应用知识(包括常见中药实例及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增加了教学信息。

1.2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在中药化学的教学模式上注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板书口述为主,部分结合挂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课堂表述内容有限,形式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广为流行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经过实践后通过学生普遍反映发现,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觉得听起来很轻松,但是记忆不够深刻,经过调整我们目前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因此采用板书列出教学内容的提纲和相关指示性的标题,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实例和图画内容,将板书的严谨和多媒体的内容丰富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效果。

1.3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增加中药化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实例,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如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黄酮类化合物与铝盐络合的显色反应既可以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识,也可以用于定量分析的原理,讲述关于总黄酮和苦参总黄酮总量的含量测定区别,使得学生理解由于不同药材中含有的黄酮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的区别,在制定测定方法时应区别对待,加深了学生对于中药化学课程在中药研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2中药化学课程实验改革

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是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能丰富和扩展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验证性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理论课上所学的基本知识,起到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作用。验证性实验作为中药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也同时发现一些弊端,如学生操作过程中过于机械按照规程操作,缺少对于实验的思考,不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为了弥补验证性实验的缺陷,我们结合安徽省道地药材的生产和本实验室的实际仪器情况开展设计性实验[5]。在本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随机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小组5~6人,根据课题不同设定的要求,以安徽省道地药材为对象,以富集各药材的主要有效部位为目标,对药材的提取、分离和富集的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包括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对工艺路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以PPT汇报的形式进行答辩汇报。答辩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考评。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不但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考核体系的的改革

篇9

随着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医学的侧重点也由治疗转向健康和养生。中药复方的成分为天然中药,需要根据药方进行配伍。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能够将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结合药物功能性,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调节治疗,不仅能够治疗由错误生活习惯所致的疾病,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药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问题,限制着中药的大规模运用。所以要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对中药复方药物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制,提高药物的疗效、药性及安全性,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迎合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药安全性现状

从1990年开始,我国就投入到有关中药安全性的研究中,广大学者们针对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开展了分析。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事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就迫切的需要提高中药安全性。在中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国际对安全性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到2016年为止,据WHO所统计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约为一万多例。

针对中成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来看,导致不良反应的关键成分就是中成药,其中占据很大比例的即为中药注射剂。部分学者针对391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了研究,由注射剂、内服中成药、内服草药和外用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患者分别为301例、82例、6例和2例,所占比例依次为77%、21%、1.5%和0.5%。也有研究人员分析了九十年代的文献资料,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数是1293例,其中720例(55.7%)为注射剂。在中药的毒副作用下,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数量逐渐增加,所以当前医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提高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的关系

使中药的给药方式更加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根本所在,药效长、疗效高和治疗速度快是现代中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要做到毒副作用小、剂量小,并方便患者携带及服用,能够进行便利化的存储。现代中药迎合了国际市场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销售量。但是鉴于中药注射剂是引发中药副作用的关键,所以研制的现代中药也要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产物二者看似相互冲突,看似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引发更多的现代化中药产物不良反应状况,这就必然会制约中药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繁琐的原因,包括主观、客观等要素,例如:临床工作人员操作错误、药物自身问题等。

所以,中药注射剂并非引发现代中药安全问题的唯一缘由,仅根据这一方面对中药注射剂甚至现代中药持否定的态度是不对的。当前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主要职责就是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要针对中药的安全性开展深入探究。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的关键对策就是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这就要求强化对中药安全性的分析和研究,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问题的出现,研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药产品。

建立适宜现代中药研究的中药标准

目前,标准化成为中药研究领域的一大核心技术问题,因为各类天然中草药所生长的地理及气候环境、收获季节、加工方式和用药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就导致中草药不同成分含量也各不相同,也就不能确保厂商所生产的中药产品的质量完全相同,必然存在一定的质量稳定性问题。在处理这一中药质量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中药产品的原材料是中药材,所以要从根源上对中药材进行标准化的控制,从而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得到保障,为现代中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药标准化成为决定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在中药标准化方面,国内众多中药厂商均结合自身所营销的产品,参考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的原料药材种植工作。而对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课题,部分研究学者基于差异化的角度,进行了基础、深入性的探究,其中以肖小河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在生物效价检测、道地药材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模式,对当前质量控制及评价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健全。

篇10

江西中医药大学按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本校“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完善中心硬件平台、加快软件建设、改进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适应于中药学类专门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装备精良、实验教材先进、教学体系多维、教学队伍合理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示范基地。

2多维立体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以基础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班和实训实践平台为依托,构建多维立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中药产业的结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促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中药产业实践的良性互动,使培养的学生中药学实践能力更强,更加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心实验室除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外,还建有包括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实验室,中药制剂制造应用基础实验室,中药活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实验室,以及建设中的中药传统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成品检验实训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新药筛选实验室等具有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实训)室,能满足中药学类学生实验实训的所有需求。学校还有国家固体制剂工程制造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药与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神农园)等,可充分满足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实习。中心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如下4个平台。

2.1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深化基础模块

按课程归属分类,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基础化学类、专业化学类、药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制药类教学板块,并分别下设功能实验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通过归类整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除上述5个板块之外,还具有以下特色教学系统和实验室。

(1)实验示教系统。承担各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验操作的查阅、结果分析等服务,成为具有较大容纳能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场所。

(2)化学类虚拟教学系统。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虚拟实验室等。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扩充实验项目,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练习,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有效提高实验效率。

(3)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通过升级改造现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更利于资源环境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微观实验的演示、示范、指导,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具有实时监控功能、屏幕控制功能、示范教学功能、师生交流功能、作业下发及批改功能、屏幕录制和课件制作功能、彩信交流功能、拍照功能和自动开启功能等。

2.2实训平台———实训拓展模块

近年来,中医药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对中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进行过程中和实习前的实训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中药学类学生本科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实践环节,对于构建中药学类学生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学类学生课外实训基地包括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充实其专业结构和文化背景。中药标本馆由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植物标本室组成。其中中药综合展厅由原药材展区和饮片展区组成:原药材展区包括经典生药、国际生药、名贵药材、江西特产药材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中药研究专题标本;饮片展区展示了临床常用饮片和闻名遐迩的江西“樟树帮”、“建昌帮”等特色炮制流派的中药饮片。药用植物园将各种中医药文化景观点缀园中,已逐步成为将生态与人文结合、专业实践与校园景观结合的重要基地,为中药学类学生课外见习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强调传统中药制药实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在传承“樟树帮”、“建昌帮”两大江西中药炮制流派特色的基础上,以从传统炮制加工实训到临床饮片模拟应用的实践,来构建中医药类学生完整专业知识的“形象教学”平台。通过传统实训拓展,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传统的中药制药的传承水平,培养能够传承传统中药制药文化和技艺的中药学人才。

2.3实践平台———创新能力培育

实践平台是进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重要平台。我校现有的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民族药及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了中药提取纯化、固体制剂、质量控制、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制药工程等技术平台;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已形成“产学研”结合模式圈,实现从处方筛选、药材粉碎、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制剂成型、检测等一整套制剂制备过程,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安全。实践平台为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参与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现有实践平台基础上,中心拟再建设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并将着重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进行挖掘,开辟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2.4创新实验班———能力强化模块

创新实验班一直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培养创新创业及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中药科研实践班”已开办10年,“药学摇篮班”也已开办3年。中药科研实践班实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双重培养机制,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培养的“121”模式。“121”的含义分别是:“1”———学生入学后第一、第四学期基础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2”———学生在校期间2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践训练,分别是大学第五个学期的集中科研实践阶段与大学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1”———学生在大学第六、七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通过综合应用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各类学科竞赛和专业课题培训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药学摇篮班是创新实验的另一个代表,采取由浅入深、分段培养,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技能、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实验设计和专业志趣为目标。中心拟继续开展类似创新实验班的工作,并将实验班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教学班级,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中药学类人才。

3深入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中心强调深入进行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强调对外学习和交流,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改革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使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管理、设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更高水平,更加有利于中药学人才培养。

(1)推进分层次教学。中心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基础、拓展模块中,设置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为学生营造自主、宽松的实验氛围;在创新、强化模块中,给学生提供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的实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创新,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心将在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条件具备的实验课开发电子多媒体课件,实现多媒体教学。中心将通过自建的实验教学中控平台,收集和开发各种实验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

(3)实现产学研结合最大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促进实验教学与中药学行业的有机结合。

(4)实施开放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5)鼓励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逐步改变实验室单一的课内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验,设置虚实结合实验。对于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直接在课内完成,有些实验则直接在课内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验证和演示的目的。

(6)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模块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现场授课与指导的常规教学方法;对于拓展模块,一般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与实验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强调启发式实验教学;对于创新和能力强化模块,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1)培养制度。中心注重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学校建立了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等相关制度,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委托或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中心依托学校相关制度,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注重提升中心实验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培养举措。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资助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5运行机制

5.1管理制度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与管理,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推进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并对教改研究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所有设备采购由学校审批。中心挂靠药学院,负责建立教学体系,安排实验教学和管理维护实验室。中心实行教管适度分离的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机制。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备的制度下进行有效管理,可确保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5.2运行措施

(1)不同层次实验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采用不同的开放形式。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要求本科生全修;对于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则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指导教师提供多方位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选题,使学生接触相对完整的科研过程,选题—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实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实验室全天开放及其他条件保障。

(2)课外开放实验活动。作为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的补充形式,中心所属实验室还对本科生进行创新立项和各项竞赛活动实行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和拓宽了对中药学的认识,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更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实验室的完全开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固体工程制造中心实验室的完全开放,方便了学生从事药物开发、中药制剂的实验和设计创新,并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通过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