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中药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中药发展

篇1

【关键词】 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 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史上, 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而多年来, 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 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 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 抓住机遇, 稳中求进, 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 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 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

“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 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 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 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 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 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制剂与化学药制剂的单方药不同, 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 所用原料的成分极为复杂, 君臣佐使共同作用, 其中存在很多无用成分以及药物辅料淀粉等。这也使得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不明确, 增加了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难度。我国中药制剂中较为普遍的是中成药, 并且其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 易被人们接受, 尽管如此, 我国中药制剂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生产工艺有待改进, 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明确, 中药剂型种类有待扩充等。为此, 增强我国中药研发生产中药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 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中药制剂水平的落后情况, 并且只有综合实现中药辅料、中药生产技术、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剂型的同时现代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

2 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2. 1 德国中药发展概述 德国生物药手册中有40%左右的药物都是由植物原料制成的, 且73%的德国人使用过或者正在使用植物药物。大多数德国人在解决感冒、滋补和心血管疾病时会采用植物药物, 而这种用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德国植物药的发展, 德国很多现代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另外, 德国在植物药的生产方面也位列世界前列, 是全世界众多国家中上市植物药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众多进口的“洋中药”种类中, 1/3以上都是来自德国, 并且在我国中药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2. 2 美国中药发展概述 早些年, 由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药品的化学成分必须是成分明确的, 申请入境的复方制剂要阐述清楚每种化学成分的药理药效学作用, 并解释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毒理学作用。而中药制剂大多成分复杂, 并且很难清楚明了的解释清楚其作用机理。为此, 中药及其制剂在美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从2004年开始, 随着《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的, 美国逐渐允许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的中药也可以作为药物, 但是必须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美国对于植物药的研发大多是由化学家进行, 主要是从植物药中分离各种成分, 找寻新的化合物结构以作进一步研究[3]。而美国生产的植物药品种大多是单方药, 一般以胶囊或片剂为主要剂型。

2. 3 日本中药发展概述 汉方是我国传统医药在日本的本土化结果, 并随着日本药学发展已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截至目前, 日本已经拥有900余种汉方药, 其份额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虽然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药的起源相同, 但是日本汉方药更注重对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提升对汉方药质量的高效控制, 汉方药制剂以颗粒剂和浸出物制剂为主[4]。另外, 由于汉方制剂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数据等, 所以在美国等国家的上市畅通无阻。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的汉方药成为我国中药的强大竞争对手。

3 中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药品的消费理念也会逐渐改善, 从对治疗疾病的需求型逐渐过渡到预防疾病的保健型。在世界药品市场上, 化学药、生物药和植物药三方鼎立, 药物种类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 但是由于化学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天然药物或者绿色药物来治疗疾病或者预防保健[5], 这无疑给天然产物中草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 从2009年我国实施新医改以来, 我国医药市场逐步扩充, 并且政府对中医药职业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中西医并重发展将成为未来医药发展的主题。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 更应该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促进我国中药体制改革, 逐步提升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淘汰那些已经陈旧腐化的中医药管理制度, 健全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以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4 小结

中药作为我国医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实现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将会更加促进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增强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能力。只有继承与创新并举, 把传统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相结合, 才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陶世. 把握时代脉搏, 促进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黄耀洲教授谈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8(5):260-263.

[2] 朱广东. 浅析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8):51.

[3] 王莹.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中国民间疗法, 2013(10):52.

[4] 洪岩 . 加强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的结合研究.科技致富向导, 2013(35):278.

篇2

一、发展中药纳米技术的意义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诟病。中医药不仅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药技术的情况下,发展纳米高科技有助于宏扬我国几千年中药文化,让百姓摆脱看病资金紧缺的困境。因此,将纳米技术融入中医药,将使中医药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200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转的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正是为使我国中药继承发扬传统和特色,借鉴国际标准和规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中药现代化而制定的。在现代科技中,新崛起的纳米科技在生物医药领域已有很多应用和成果,将其引入到中药领域。应用于中药的纳米技术由于物质进入到纳米尺度表现出的诸多新特性,因此在广泛的领域里,纳米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应用。中药领域也不例外,中药现代化的核心是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稳定”,中药指标必须定量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必须标准化。因此,把纳米技术引入到中药制药领域,研究开发新的制药技术和剂型的改革等方面,必将会大大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二、纳米技术对于病患的有效表现

利用纳米粉碎技术使中药矿物药和难溶性药物等的饮片加工成中药纳米粉,这些粉体中的颗粒直径减小到纳米量级,由于纳米微粒的许多效应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等,使得加工后的纳米中药表现出许多极有价值的性能。

1.有效性、安全性。矿物药和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和生物利用率与药物颗粒的比表面积正相关,粒径的减少,使药物颗粒的比表面积迅速增大(增大的幅度与普通药粉微粒相比可提高成千上万倍,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倍)。药物的活性和生物利用率大幅提高即大大提高了溶解性和疗效,从而减少用药量,节约中药资源。由于服药量大幅减少,也可大大减少某些药物重金属含量对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

2.可控性。利用纳米粉碎技术制成纳米中药的过程中,温度可控,加热或不加热取决于被加工药物本身,且不提取,可以尽可能保留有效成分,又由于药物疗效与药物纳米粒径有关,控制被加工药物粒径的大小,可延长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时间,增加疗效。

3.经济、方便,便于剂型改革。由于药物粒径减至纳米量级,增加了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如果有针对性地做成膏药,将使中药外治法发生重大变革。还可较方便地制成胶囊,或把加工后的药物微粒加入到中药复方中,减少煎煮时间,为司药人员和患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且由于生物利用率高、减少用药量,加经济实惠。

4.有可能带来新的药效。纳米制粒技术,虽说与传统的中药加工技术无本质区别,但在现阶段对于那些难溶性药物和矿物药等来说,在改善药物的溶出度、增加疗效、剂型药量的控制等方面,仍不失为先进的制药技术。2.应用于中药的纳米胶囊技术纳米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颗粒、液体微滴或气体作为胶囊的芯料,在其外部形成一层连续而极薄包囊的过程。与传统的微胶囊不同,纳米胶囊的粒径在1到几百纳米之间,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使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医药领域得到重要应用。在中药领域,主要用于包覆中药的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提取物,其特性除了由于药粒直径在纳米范围而带来的比表面积大、活性大、生物利用率高等性能以外,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药效。中药中有一些药性剧烈而药效时间较短的药物,如麝香、樟脑、冰片等,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或配比能够保护药物免受环境影响,隔离活性成分,降低挥发性和毒性,可获得适宜的释药速度,起到作用和缓而持久、不良反应较少的效果。②具有良好的靶向性。采用表面化学方法对纳米药粒表面进行修饰,可以提高靶向能力,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使病灶处的药物浓度增高,提高功效和药物的有效利用率。③剂量、剂型易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由于纳米药物胶囊的粒径小,而人体中最细的毛细血管直径也有4μm粗,纳米药物胶囊很容易通过而不会造成血管阻塞。对于一些矿物药等非水溶性药物也可做成稳定的水悬浊液进行注射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疗效好,易于控制。不仅如此,还可将中药纳米胶囊粉体进一步加工成喷雾剂、片剂、口服胶囊、贴剂等多种剂型,易于做到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纳米胶囊技术应用于中药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三、关于纳米中药在我国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篇3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发展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自那以来,短短30余年,世界主要国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航天产业,迄今已有22个国家组织发射了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总投资高达近万亿美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航天遥感的出现,给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最有效的场合。它的迅速发展使得在资源勘探、海洋开发、农林管理、气象预报、环境灾害监测、地貌测绘等应用领域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美欧日等24国发起了一项规模极为庞大的“行星一地球计划”,计划10年内发射24个地球遥感卫星,耗资150亿―300亿美元,目的是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空间已经采用的信息获取新技术是各类星载遥感仪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电荷耦合固态推扫式摄像器、微波辐射仪、合成孔径雷达等。目前的发展以信息传输型的遥感仪器为主流,而不是从空间回收拍摄的胶片。其中利用卫星红外传感器获得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可以从空中对1/2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视,如帧频(每秒钟传送图像的次数)为每秒2次,每个像点用一个10位数码描述,每位数需硬运算10次,卫星上需要一个100亿次的计算机,而发展这样的计算机需要近10年时间。第三次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人

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信息革命”就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看,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环境条件;就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看,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

(一)“信息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迄今为止,信息革命问题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科学知识,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里出现的频率是比较低的。这并不表明信息及信息技术现在才变得重要起来,而是在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它始终起着重大作用:首先,信息经济本身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信息传输、处理等技术条件,在世界经济整体性方面起着粘合作用;最后,每次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形成的粘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整体性增强的自然物质条件。关于建立世界经济科学体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并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技术的整体水平和不平衡发展,仍是各国经济交流与国际性体现的障碍。当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去发现“新大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和市场开拓,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展。只是到了电子计算机网络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全球数字通信网,全天候了解世界任一地区经济情况变化时,才意识到信息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化的作用。实际上,它存在于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自然科学、哲学对时空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时空现实变化对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社会科学那里却因其显而易见被忽视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重视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的线索,是不全面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些基于过去情况得出的某些结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1.产业结构步人调整,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产业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在衰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衰退中的传统产业曾一直是世界经济研究的主要经济资料。它们的规模、速度、关系等是主要的结论依据,如从钢铁、汽车、煤炭等传统工业看,它们的盛衰过去常常是经济增长的标志性因素。现在,在传统产业衰退的同时,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信息产业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定,它自身的经济特征以及所特有的变化规律,将成为整个经济增长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科学、技术、生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经济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科学成果应用于技术发明,使技术发明进入产品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一种产品的生命最短的只有两年、三年,甚至一年多。适应此种情况,制造业采取“柔性制造技术”,一改过去那样大批量生产同一品种的生产线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线。市场需要什么,能够做出及时的反映。固定资本更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不那么明显了,“柔性制造技术”使大批更新设备的现象平缓化。需要更新、改进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将是软件,而不是硬件设备。“软件”是一种知识产品,受资源约束小,对整个物质产业关系链的连锁影响,相对于硬件设备的更新要小得多,引起的震荡也小得多。此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将使国际协调的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具备,国际间信息技术差距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平衡等新现象,也应密切注视。

信息革命是正在进行中的革命,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出来。不重视这些影响,就不能正确解释世界,对实际经济活动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长,是科学研究的极好条件:(1)办公自动化设备,可使科学工作者从繁杂的文字、资料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快科研成果的完成。(2)信息获取手段高技术化,使传统的信息资料查找方式大为简化。计算机数据库可提供全面、新颖、准确程度高的数据资料。

篇4

永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在十七大代表中产生了共鸣。

十七大代表、山西潞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润厚说:“从快速发展到加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从安全发展到永续发展,这一系列发展表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一步步深化,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更加明晰,科学发展的信念和信心更加坚定。”

任润厚代表长期在煤炭战线工作,资源型企业面临的危机使他对永续发展深有感触:“山西的煤矿普遍都挖了50年以上,还有多少煤可以挖?还能挖多少年?对于煤炭企业、煤炭行业来说,永续发展问题更为突出、更加紧迫,也更加重要。”

正是基于对长远发展、长远生存的考虑,山西潞安集团近年来围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建设花园式矿区,煤矿变美了、变靓了,同时大力发展煤制油、高纯度多晶硅等项目,还到外地重组当地煤炭企业,带来210亿吨的优质煤炭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那样,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润厚说。

“其实,对于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永续发展问题也十分突出。”任润厚代表认为,永续发展理念的提出针对性很强,当前一些矿区不顾长远,滥采乱挖,严重影响了可持续能力;一些领导干部只顾自己任期内的事情,只顾当前利益和短期利益,竭泽而渔,损害了长期发展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要多一根永续发展的弦,作出决策前,先想想是否有利于科学发展,能否实现永续发展?”

篇5

【关键词】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一、引言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思维方式,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网络教育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方式。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发挥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模式比较,网络教育是更适合现代远程学习的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新方向。

二、网络教育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优点

(一)灵活性

由于网络教育的教和学是分离的过程,因此网络教育具有高度灵活性。从教的主体角度来看,教员可以灵活性的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利用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现代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的主体角度来看,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想学习,地点、时间、课程都可以自主选择,在学习模式上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灵活性。可见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同时进行选择性学习,较好地解决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开放性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性。首先,教育对象具有开放性:网络教育的对象不受年龄、性别、职务、种族、受教育程度等的限制,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性,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那些边远地区;其次,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受教育者可以随意的按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可以任意浏览各种教学资源;最后,网络教育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三)共享性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教育的资源具有先进性、新颖性、丰富性、多样性等优点,各种资源都可以被受教育者随时进行查阅和下载,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使用效率。

三、网络教育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经济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岗位都需要不同的人才,而且要求在职人员要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脱产学习,而网络继续教育的发展能够使在职人员享有与脱产学习同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育的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恰好解决了在职人员工作与再学习之间的矛盾,也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对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开辟“院校教育向社会靠拢”新途径的需要

网络教育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便于教员更全面的掌握社会实际需要,了解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岗位的真实效果。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员可以按照社会的需求和需要,进行“订单式”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侧重的调整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发展趋势,前移人才储备的起点,开辟“院校教育向社会靠拢”新的途径。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最终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给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种族人群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网络教育的出现,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大学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是函授教育强有力的有益补充;改变了教育的时空性,使学生可以随意的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满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其次,网络教育促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出现了很多变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四、网络教育时代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新方向

(一)网络教育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

传统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员和学生之间交流不及时,见面机会比较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之又少。网络教育针对学生和教员的交流困难问题,充分利用各种即时聊天软件的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教员做到即时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在网络教育网站建立课程评价反馈体系、学习效果反馈体系、留言板、交流论坛、网上答疑等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可以实现传统授课所达不到的效果,有效提高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更好的为现代远程提供再学习知识的机会。

(二)网络教育的信息资源更新快,并且内容丰富

网络教育的资源更新速度快,内容覆盖广泛,便于学生自由选择性学习,最终达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网络教育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教育可以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制作了关于专业知识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flash演示文件、3D演示文件、MV文件等,把这些信息上传,实现资源的共享。专业基础课都是理论课,若仅采用原始的讲授模式,现代远程学生很难理解,并且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模拟描述,视频展示,图片演示等直观的反应原理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成立于1984年,2004年省政府机构改革,改组为承担行政职能的副厅级事业单位,加挂湖南省农业产业化服务局的牌子,归口省农业厅管理,主要承担全省乡镇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内设办公室、规划统计处、农业产业化指导处、农村三产业指导处、人事教育处等5个处室,并设有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在岗公务员编32人。

近年来,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按照中央“四化同步”和省委“四化两型”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全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全省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7200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5050亿元,分别是2009年3860、2230亿元的1.8倍、2.3倍。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不含烟草)达到5800亿元,比2009年的2560增长2倍多,年均增长21.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9.9%,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53家,涉农上市公司15家。2013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410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60%,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5家,比2009年的228家增加近一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结规模化种植基地4500万亩,带动农户760万户,直接安排农民就业180万人,人均发放工资1.52万元,为加快湖南省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够取得上述成效,主要得益于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为使湖南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大提升,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湖南省乡镇企业局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湘政办发[2011]40号),提出了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三大千亿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5255”工程,以及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的发展目标,从战略上引领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争取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3]2号),进一步强化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税费、财政、融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了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争取省财政从2013年起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预算2000万元,使省财政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资金预算从原有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

(三)实施湘米振兴工程

结合省农业厅实施的湘米振兴工程,以做优做强湘米产业为目标,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与优势产区开展产销对接,建成规模化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400万亩,促进了农企双赢。组织开展了先进粮食加工企业考核评选工作,从全省500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筛选出16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大项目建设、技术改造等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了重点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大县发展

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特色突出、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全省选择一批具备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县市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集群发展效应。根据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强县“五个三”工程工作的部署,加强对宁乡县、祁阳县和湘潭县3个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县的产业规划、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的督导和扶持力度,并整合落实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促进农产品加工重点区域优先发展。

(五)认真实施农产品(柑橘)产地初加工

围绕提高湖南省柑橘产地初加工水平,促进柑橘产业减损增效,根据农业部的部署和安排,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项目需求摸底、项目实施单位选择论证、技术方案编制、技术培训、督查指导、项目验收等工作,全省有新宁县、武冈市、永兴县、宜章县、麻阳县、洪江市、溆浦县、泸溪县、保靖县、永定区10个柑橘主产县(市、区)的485个柑橘种植大户和42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柑橘贮藏保鲜设施1220座,新增贮藏能力5万吨,落实补贴资金2500万元,有效改善了湖南省柑橘产地贮藏条件。

(六)加大企业服务力度

一是加强融资服务。采取向银行推荐项目、贷款贴息、组织银企对接洽谈、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等举措,争取银信部门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目前省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600多亿元。争取省财政设立了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2010年以来共支持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上市,全省涉农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5家,从资本市场累积募集资金近百亿元。二是促进科企对接。近几年连续举办了5次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科企对接活动,促成3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成功对接。2010年以来,由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和省农科院联合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技术服务、人才培训、设备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强化营销服务。成功打造了中国(湖南)农业国际博览会、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两大农业展会品牌,提高了全省农产品知名度。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产品“北上”(北京)、“东进”(上海)战略,扩大了“湘”字号农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4年,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具体发展目标是: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900亿元,增长2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100亿元,增长22%;新增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重点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部署的“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遴选和扶持100家重点龙头企业。配合农业部做好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积极参与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农业部将湖南省列为2014年全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示范省为契机,引导粮食、畜禽、蔬菜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原料综合利用和加工增值。适时举办2014年湖南省主食加工主题日活动。

三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引导传统腊制品、酱腌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生产方式创新。鼓励粮油、果蔬、饮料、罐头、屠宰等加工企业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四是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对永州现代农业科技园、耒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怀化工业园等3个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指导服务。探索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

篇7

[关键词]企业发展;职业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改革

1 良好的职业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1)重视人才才能留住人才。目前,人才的流动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调查表明,约有30%~40%的人倾向于在合适时机跳槽。这一现象,在大公司更普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充足的发展环境,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培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最高点,从而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我们知道,员工的忠诚与高效使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2)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避免企业内部矛盾。建立“尊重优秀,提升良好,改善平庸”的用人机制,甚至是打破原有的工人和干部的界限,来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团结一致的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卓尔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是良好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业绩考核中,薪酬的考核标准是按照统计结果而确定的。对一般员工的考核遵循依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从而对员工产生鞭策。

(4)建立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业管理不仅对员工专业产生影响,对企业安全也有影响。具体是平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安全教育,并把它制度化,甚至是把安全教育考虑纳入业绩考核。对于建立安全机制,我国企业长期重视不足。可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严重的。数据表明,在安全领域投入一元钱,得到的回报可能是十倍。一个安全而有保障的企业,才有资格谈竞争力。

2 职业管理,让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1)企业和员工存在利益共同体。职业管理,曾经被看做员工个人的事情。但随着人力资源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发现,加强员工的职业管理和提升企业效益是一致的。一个企业,组织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员工只有在企业、组织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微软的发展造就了比尔盖茨这个首富(一定意义上,盖茨也是微软的员工),苹果让乔布斯名扬天下。我们今天热衷于讨论一个企业创造了多少百万富翁,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企业与员工相互促进这一点。

(2)职业管理促进员工和组织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健康的心态会提升人的工作效率,消极颓废则会让人一蹶不振。企业应该学会用制度激励员工,员工才能以激情回报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该以人为本,从尊重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出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政策、措施,实行理性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职业管理方案。

3 职业管理推动企业培训

(1)企业培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紧缺的情况,而相关专业的学生却不能直接显示其技术优势。这一问题的产生,一是学校不能培训拥有熟练工作经验的学生,二是大量需要就业的人群却因为年龄学历问题不受就业单位宠爱。这就导致了技术人员的青黄不接。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努力,也需要企业改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需要企业自己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重视员工的经验,加大对新员工的整体培训。

(2)培训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员工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同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不断地丰富个人管理经验和对多种技能的培训。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因此,作为系统的职业管理,不是一个企业独自可以完成的,它涉及了二次培训管理,通俗一点说,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工人。从社会学上说,企业的职业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完善。这一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社会、员工也有积极影响。

(3)职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撑。职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使企业技术机构成为培训人才工作的主体,它可以提供证书和具体技术培训,又能赋予员工强大的动手能力。它的职能管理包括以下两个特性:一是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进行技术支撑;二是对企业的员工规划进行合理的行业规范。近年来,很多组织和企业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人才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力提倡,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企业的追求与现实的窘况相对比,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4 职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企业最值得骄傲、最不可复制的,往往就是那种看不见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是看财富的积累,而是看企业文化的高度。要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目标,企业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以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职业管理,是营造尊敬人、培养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的唯一途径。员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可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的真正价值,把自己所在的企业视为实现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组织,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主人,从而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命感。职业设计和职业管理对员工的职业目标进行制度上的保障和提倡,可以给予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重要的是职业管理制度考虑了员工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利于不同类型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更为平等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5 职业管理有利于匹配员工的能力与岗位的特殊要求,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篇8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环保、未来趋势、节能新技术

一、建筑节能概述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二、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建筑物的市场需求数量日益旺盛。建筑面积的迅速增加及采暖、空调、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差,采暖空调系统能源效率低下,与气候接近西欧式或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单位采暖面积要多消耗2一3倍以上的能源,且舒适性较差。其中外墙、屋顶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3一5倍,窗户单位能耗为2一3倍。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特点可概括为:(1)南方和北方地区气候差异大,仅北方地区有采暖且北方建筑采暖能耗高,比例大(2)城乡住宅能耗使用差异大(3)住宅及一般公共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能耗尚处在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增长趋势(4)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大,新建建筑中此类建筑的比例呈增长趋势(5)长江流域大面积居住建筑新增采暖需求,必须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案,否则将成为严重的能源负担。

三、影响现在建筑节能的主要因素

1.市场发育迟缓。一方面,节能增量成本、节能效果变化较大,节能收益时间长,难于进行成本和收益估算,现有节能建筑的真实价值不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缺乏市场引导和积极激励政策,导致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节能指标的变化不敏感。

2.新建建筑节能政策执行力度小。由于相对建筑法规颁布和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我国新建建筑在施工图节能设计市场环节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都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建筑节能建设没有形成体系、建筑节能时间和施工人员的建设水平较低、政府对节能设计实际执行的监管手段仍然还没跟上,时间合格率的升高并没有带来实际建筑节能效果的大幅提升,新建建筑节能50%的合格率还很低。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大。由于我国建筑产权大部分属于居民,绝大部分居民只愿意承担10%以下改造成本,可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投人,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是很难推动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业主对节能改造成本的承受力较高,对推行公共建筑改造配合意愿较强,能够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突破口。

四、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采取增加窗玻璃层数、窗上加贴透明聚酯膜、加装门窗密封条、使用低辐射玻璃(low-E玻璃)、封装玻璃和绝热性能好的塑料窗等措施,改善门窗绝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传导。

2.能源系统节能控制技术:采暖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是对既有热网系统和楼宇能源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优化运行节能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VWV(变水量)、VAV(变风量)和VRV(变容量),其关键技术是基于供热、空调系统中"冷(热)源-输配系统-末端设备"各环节物理特性的控制。

3.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主要包括末端热量可调及热量计量装置,连接每组暖气片的恒温阀,相应的热网控制调节技术以及变频泵的应用等。可实现30%-50%的节能效果,同时避免采暖末端的冷热不均问题。

4.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位可再生冷热源时,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

5.建筑热电冷联产技术: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直燃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可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10%-30%,同时还减少了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

6.相变贮能技术:相变贮能技术具有贮能密度高、相变温度接近于一恒定温度等优点,可提供很高的蓄热、蓄冷容量,并且系统容易控制,可有效解决能量供给与需求时间上的不匹配问题。

7.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

8.建筑能耗评估方法: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各种传热方式、建筑物的朝向、墙体材料的性能、门窗性能、建筑物的热惰性、各相邻房间耦合传热、新风要求、用户的作息情况以及采暖空调等各种建筑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建筑物的能耗需求进行评估。

五、建筑节能新技术发展

1.外墙节能技术:目前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

2.门窗节能技术:目前,对门窗的节能处理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从门窗材料来看,近些年出现了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其中使用较广的是UPVC塑料型材,它所使用的原料是高分子材料--硬质聚氯乙烯。它不仅生产过程中能耗少、无污染,而且材料导热系数小,多腔体结构密封性好,因而保温隔热性能好。

3.屋顶节能技术:屋顶的保温、隔热是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之一。在寒冷的地区屋顶设保温层,以阻止室内热量散失;在炎热的地区屋顶设置隔热降温层以阻止太阳的辐射热传至室内;而在冬冷夏热地区(黄河至长江流域),建筑节能则要冬、夏兼顾。保温常用的技术措施是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用作保温,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等(此为正铺法);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此为倒铺法)。

目前,我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胜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设报中国建材.2003.108

[2]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甘肃科技2002.02

篇9

关键词:中药;分子中药学;分子中药;方证组方;现代中医药

1 引言

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作用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制剂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药物。其原因,一是因为基因组织学、组合化学、高通量化学、计算机化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对人体生物过程认识的深化,加速了新药研制的进程;二是全球人口老龄化,导致预防和治疗慢性及老年性疾病、代谢失衡、神经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的药物成为研究的重点。

中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的功效,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民健康得益于此。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机制主要呈现出多器官、多组织或多经络水平上的多个药物化学分子的胁同作用,并达到生理适应与平衡。由此可见,中药在体内的物效基础是以中药中的有效分子的作用来实现的。所以,采用现代药学检测技术,探讨和发现中药体内的有效分子,并在原食中药中表征后,再进行方证组方和研制新药,将成为未来创新药物研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是一条反向思维的研究思路,笔者认为该思路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中药体内有效分子的 “捕获”与检测;有效分子与原食中药的药学处理之间的联系;有效分子的表征方法等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业在19世纪以前曾闻名于世,甚至一度引领世界医药的发展方向。然而,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因战争连绵贻误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而西方医药工业迅猛崛起,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对疾病谱和药物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导致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面临巨大压力,甚至生存问题。那么,造成这种窘迫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第一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中医药新观点缺乏有效地传承或契合。如传统中医药理论“八纲辨证”和“辨证论治”是谈用药须根据临床发病特征,进行标本兼治的组方与治病的原则,虽然这一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传统中医药临床实践,其重要性不仅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精髓,而且对形成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亦具重要指导作用;但它们同时也明显存在“应用抽象”和“随证变方”等不确定性缺陷。所以,传统中医药理论比较适于中医药临证医学的实践,对于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特别是研制中药新药明显不相适应。第二是缺乏传统中医“证”的实验模型,致使传统中医药理论难予研究与求真,同时也导致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乏力。第三是中药多以复方治病即使是单味中药,其有效成分也是多组分的;基本不能解释其物效基础。由此可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建正确的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及设计和建立能够揭示传统中药治病物效基础的方法或模型。

2 “分子中药学”概念的形成

2.1 中药的药性特征

众所周知,中药的性味是由中药中的多组分化学成分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导致了中药临床药性的多靶点(同时作用于机体的多个器官或多个组织、多个基因或蛋白质等)和多样性(即多效应,特别是有效性和毒副反应等)。对此,岳凤先[1] 给现代中药赋予的内涵是“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特征,包括药物本身性能(以中医药学独特术语表述,如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沉、浮等);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疏肝平胃、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与药物的配伍遵从君臣佐使等关系,并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备上述三点基本内容,并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称为中药”。岳老还指出,中药治病同时存在“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故提出“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概念,其内涵一是具备上述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中药基本内容,须用现代科学阐述其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内容。

李石生[2]认为,中药常以混合物或分子群中各成分的协同、增效或拮抗的方式治疗具体疾病。现代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尽管一味中药含有多种化合物分子,但并非全部分子都是有效成分,而往往是其中一些具有一定骨架的化合物或不同骨架分子组成的分子群表现出特定的生理活性或治疗作用。李氏把这种治疗作用用中药理论概括并归纳为一定的性味体现;即从分子水平上确定了中药所含有的分子群或主要成分与中药性味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李氏团队提出了“分子药性假说”;即一是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具有规律性;二是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指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三是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

2.2 中药的药性基础

岳老和李氏团队的观点提示我们: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多样性的本质是中药药性多样性。所以,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所具有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起作用的化学成分的性味。由于组成中药的分子多样性及其药性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往往是多靶点的机制。由此说明,中药是由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不仅具有特定结构,而且分子或分子群作用于人体能产生构效反应。

2.3 分子中药学概念

依据中药是由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这一事实,笔者2002年提出“分子中药学” 理论[3]。其内涵是研究和分析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活性规律。分子中药学理论,其意义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了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诸如层析、液质、超微粉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新吸附、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或冷冻干燥以及发酵工程等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其药理和毒理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该理论有助于解释中药多效应和多靶点的特性机制,并为现代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内涵;三是分子中药学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现代中医药科学的研究内涵;四是有助于创新中药即“分子中药”的发现和研制。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医药一定是在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现代中医药系统观念”指导下的飞速发展的“分子中药”。必将开创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新时代。

3 分子中药学的内涵

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的重要理论。由于分子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分子药学、分子药理学、分子毒理学、分子制剂学和分子药物临床药理学等内容,就必须采用现代医学,特别是包括相关或不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与之适应。如血清药理学、基因表达、分子探针等理论与技术正被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KDD等技术为建立更敏感和规范化的中药药理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生物芯片可用于中药成分的真伪鉴定,有效成分筛选及药理药效研究等领域;研究源于中药中具有特定化学结构和明确药理活性的分子,探讨两个或多个分子的复方制剂、药理、毒理及临床疗效等等,均属于现代中医药学研究范畴。

4 分子中药学研究的必要性

4.1 分子中药学研究是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

中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中药的药性即疗效是中医治病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不仅要求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其临床优势及制剂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借鉴现代医学、药品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创制既符合中医药理论又能合法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现代中药;只有传统中医药的大“革命”,才能使传统中医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中医药临床的实际需求。

4.2 节约和保护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自然生态的平衡,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据文献记载[4]全球可以入药的中药材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有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近100种,此外还有加工类药50种左右。目前,仅有不到1%中药材可以人工栽培并能入药使用,可见大量的中药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并被使用的。由于人类对中药材资源保护不利,加之生态环境被破坏,植物药材被过渡采挖,再加上违背生态规律的不科学采收等行为,已至少造成3000种中药材物种消亡或濒危绝种的境地[56]。另外,中药材在传统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解除了人们的疾苦,但同时也存在自然资源极大的隐形浪费。所谓隐形浪费指的是中药单行或复方制剂治愈一种疾病不可能是制剂中的全部成分或有效部位,而往往仅是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甚至代谢产物等活性分子产生疗效。那么,与制剂一同食入的非活性物质对受治疾病是无用的,但对于其它疾病未必无用。所以,我们把随制剂带入体内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中药中的分子称为中药材资源的隐形浪费。不论中药材物种的自然消亡或濒危,还是中药材资源的隐形浪费均暴露出直接使用中药(或饮片)煎汤剂,或者中药复方仅粗提取后制成制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所以,加快分子中药学的研究进程,尽快推进中药的分子化和研制分子中药新药,将是节约和保护中药材资源、促进现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明智的策略。

4.3 分子中药学实施策略

具体的对策: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分子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成果,建立高效、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化合物或有效部位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探索和建立分子中药(或分子复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建立规范的分子中药药理作用评价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分子中药的方证组方理论基础研究,科学地阐明其药效,作用机理及方证组方规律的科学性。加强分子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以探讨分子中药的配伍、禁忌及配伍使用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二是分子中药的生产工艺工程化。分子中药学研究能够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如超临界液体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和浓缩、喷雾或冷冻干燥、一步造粒、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并在分子中药的生产中应用,提高分子中药的生产质量和效能。改造目前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采用计算机和标准程序控制或优化生产工艺,逐步实现分子中药的工业化生产。三是分子中药产品化和标准化。从中药中获得分子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集约放大,更是传统中药方剂的指数富积,必将极大地丰富传统中医药学概念意义上的中药产品,而同时使标准化的产品比传统中药产品更科学、更严谨、标准的检测方法更易操作。对于大量分子中药的数据与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加以收载、分类和编目,是分子中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利于总结现代中医药学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在借鉴中药及其方剂的传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国际分子中药、天然药物市场、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反应、临床疗效、药用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等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促进现代分子中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此举对促进我国乃至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分子中药学概念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现代的人需要现代的思想和使用现代的中药。所以,现代中医药学的精髓在于新时代赋予传统中医药学现代的新理念和新科学。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造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样,伴随着分子中药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分子中药的广泛使用,分子中药新药的不断创制和面市,现代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必将促进现代中医药学的繁荣和昌盛。然而,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分子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同道们的认可,更艰难的是尚需业内人士付出时间和卓越的努力去实践、检验和发展。振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石生,邓京振,赵守训,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分子药性假说的提出[J]. 中国中西医结合,2000,20(2):8384.

[2] 岳凤先.中药与西药的未来[J]. 中国实验方剂学,2002,(S1):568577.

[3] 王四旺,谢艳华,孙纪元. 中药现代化与“分子中药学”[J]. 中国医学月刊,2002,1(9):743745.[4] 杨光. 试论中药现代化[J].北京中医, 2000,(1):1315.

[5] 索风梅,陈士林. 论濒危中药替代品的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06,2(4):6872.

[6] 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 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8):46.

Molecular Compositi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Siw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in In School of Pharmac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篇10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在世界的反响越来越大,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已遍及五大洲,中医药正在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各国人民的认可。素有“国粹”之誉的中药产业有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强势产业和朝阳产业,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支持下高度增长。

吉林省作为中药的生产大省,应适应大的世界经济环境,在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不断加强。正确的评价吉林省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正确的认识,发展优势,不断改善其中的问题,是使得我省中药产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关键。

二、吉林省中药产业现状

2007年2月,科技部正式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授牌,确立了吉林省作为国家北药基地的产业地位。吉林省具有雄厚的医药科技和人才优势,中药产业基础良好,是吉林省发展速度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

吉林省共有大中型中药企业20户,吉林修正药业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是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主力军。“长春高新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即“一园两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吉林省科技厅厅长卢连大在东北亚博览会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项目对接会上表示,预计到2012年,现代中药产业与生物制药产业实现有机地结合,医药工业产值有望达到1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12%,成为吉林省新兴支柱产业。

三、吉林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吉林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定性分析

总体来看,吉林省中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可以概括如下:首先,有着多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人才储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产业基础。其次,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诸多的劣势也在整个吉林省的中药产业中显现无疑。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差;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低;产品剂型不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企业名牌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基础研究投入不够;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以上可见,吉林省中药产业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当然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总体来说优势大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准确把握影响吉林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就能使其在全国及世界的竞争中保持长期优势。

2. 2006年各地区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学者马松林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分析,认为以下因素对于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非常重要:

(1)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对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可称为经济、科技水平因子。

(2)中药产业的自然资源状况,称为自然资源因子。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状况对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中药的应用情况,中药产业的产出水平,可称为中药产业国内发展水平因子。

通过2006年的相关数据得出排名,以下2006年我国各地区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吉林省相应位置:

①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排名:前十名包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四川等。从全国看,吉林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排名第11位,相对靠前。

②经济、科技水平因子排名反映了各地经济、科技水平对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对于整体水平影响最大。本值吉林省排在第13名,说明经济、科技水平对吉林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作用相比其他两因素较弱。

③中药产业自然资源因子值吉林省排名第9,说明吉林省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中药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④中药产业国内发展水平因子值吉林省排名第10位,说明吉林省中药产业国内发展水平较高。

通过以上排名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对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显著,中药自然资源状况是影响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2006年吉林省在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中上游水平。特别在中药自然资源方面优势突出,但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对于发展吉林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吉林省中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以下三条主要建议。

第一,提高吉林省的中药科技发展水平。增加对中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中药企业从科研到生产再到营销的全面现代化和标准化,尤其是营销方面的现代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加强中药文化的传播,重视中药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实现中药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实现中药营销的绿色化,实现中药营销网络信息化都可以帮助吉林省中药企业显著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第二,大力扶持吉林省中药企业发展,鼓励中药企业兼并重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今后,要为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创造条件。

第三,保持吉林省中药自然资源优势,将中药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吉林省是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目前中药材的产量、人工栽培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形成规模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的重点县(市)有多个。今后,要将中医中药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保护中药材种植面积,遏制中药材种植面积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河南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马松林,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期,P41-43

[2]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中药业发展模式研究, 魏冬明,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