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体工程学总结与认识

篇1

从课程设置来看,人体工程学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是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的专业基础课,有8周的课程安排,共32个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的课程主要为基础必修课,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从课程内容来看,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因此,许多专业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只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上略有不同。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课程的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及其应用、人体工程学基础(包括人体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人体测量学知识)、人与环境(包括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行为与环境、视觉与环境、听觉与环境、肤觉与环境、嗅觉与环境、人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包括居住行为与户内设计、商业行为与店堂设计、餐饮行为与餐厅设计、观展行为与展厅设计、人际行为与室内交往空间设计)。从教师授课情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涵盖的理论知识多、涉及范围广,若要在短短8周的时间内既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还对每个知识要点进行扩展和延伸,时间明显不够。因此,教师通常以理论课的方式讲述人体工程学,主要讲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课程结束后以传统的理论考式进行考核。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相比专业课程而言,人体工程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分值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属基础理论课,以理论课的心态对待,对人体工程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课堂出勤率不高,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导致人体工程学教学效果差的直接原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常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习惯性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要点,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很难将知识内化成与实际经验相符的内容。加之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授课方式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教师很难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更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

(二)同质化教学,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体工程学常以基础课的形式引入不同学科专业,如工程制造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教师常以讲述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式的讲解,往往忽略人体工程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若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相同的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理解不足,做不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三)缺乏实践环节,理论与实际脱节

人体工程学属应用型学科,需要在理论框架上辅以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占据了全部课时,实践部分流于形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授课教师将本门课程定性为理论课,仅按照理论课的步骤和方法,围绕书本内容完成讲解部分;二是课堂缺少实验环境,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课程学时少,除理论讲授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导致本门课程终究无法与专业相结合,最终沦为一门讲授纯理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

人体工程学包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的行为模式、人体基本数据、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其内容是环境艺术设计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体工程学在专业中的基础作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同时,在上课之初就应该向学生指出人体工程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以往作为教学附属者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学习惰性的现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信息加工者,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强化了学习效果。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课题讨论、现场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理论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学时的限制,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题很难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体工程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若仅注重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而忽视与实践课题的结合,势必会限制其与专业课的联系,也必然会使其成为无关紧要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的认识,使人体工程学真正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以理论为指导。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艺术设计都属于应用型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师讲授理论时,可将文字讲解与视觉图片相结合,用图片展示空间形态,用文字做阐述,如在讲到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以某一行动路径为导向,分析学生的行为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形态,并对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解释。

第二,引入调研课题,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实践课题,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自然观察法、实测法、资料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对人体、家具进行测量,制作人体模型或空间模型;或是对校园空间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分析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的关系等。课题实施的方式可以是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测量、分析、总结,将教师口中抽象的理论与学生切身体验结合起来,转化成形象、生动、可感知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课题的开展,学生对空洞的概念、数据、原理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教师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以汇报演讲的方式,对前期调研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理论——实践——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完善知识体系。

第四,考核内容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专业特色。人体工程学涵盖的知识点多,教师常采用问答的模式进行考核,虽然能够考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考察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内容应当从理论与专业结合的角度设计,如针对室内设计方向的学生,考核内容可以是“完成一套居室空间的平面布置图”。由教师提供原始建筑图,学生假定空间性质、人群使用情况等,完成对空间的分析与布局。如此,学生将人体工程学课程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案例中,既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专业间的联系。

篇2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大学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一学期之内教授完毕,学分设置为2-4个,主要面向艺术类学生,要求学生具备设计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之初向学生梳理课程进行的流程,让学生在课程开始的初期就对自己的作业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和方向。把课程流程告知学生后,在整个学期前半部分,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之后再及时设置分段式步骤分数比赛机制,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品,在每个阶段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数评比,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纠能力,及时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反馈,帮助学生做出修改,及时修正设计的方向,让设计尽量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与激情。通过以柜体设计的教学个案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真景实做的过程以及教学成效,归纳教师在课前需要做的理论准备,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合理设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环节,总结如下:1.1了解柜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造在课程的一开始必须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大部分学生之前对人体工程学没有任何概念,需要在前期先把概念及应用范围先教授给学生。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与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机工程学的未来发展、研究对象等。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例子,让学生感受人机工程学的实际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的学习热情。通过理论讲解,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人机工程学,了解了它的应用范畴和心理范畴,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1.1.1人机工程学概述人体工程学强调以人为本,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合理关系,主要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机能,解决人的健康安全、机器的工作效率和环境的保护问题,以达到人体在物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1.1.2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机器—环境的互相作用;研究生活中的效率、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人机工程学是设计工作的基础,在设计产品中,要充分体现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要做好人机工程学设计,保障产品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1.2案例引导1.以玄关柜柜设计为案例进行前期铺垫,分析玄关柜的实用功能,以及人机工程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为接下来的衣柜设计打下基础。2.让同学们模拟业主并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情景模拟,分析总结玄关柜的用户需求,把握设计方向,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把书本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3.同学们对目前玄关柜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使用感、高矮、舒适度等角度,分析当前设计产品的设计缺陷和成因,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调整整改方向。4.对目前市面上玄关柜设计进行问题挖掘,除了现有的问题,还要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挖掘产品存在的隐性问题,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地去思考人—机之间存在的隐性问题。通过对上述玄关柜设计环节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应用情况,逐步引入到课本内容,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重点讲解人机工程设计的原则。1.3学生在教室内测量并设计衣柜的基本步骤(教师在一旁指导)本节课程选择把机房空间改造为室内衣柜设计,衣柜设计贴近生活,是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接触到到东西,从而学生也更能够有代入感,通过自身实际使用感受来对人机工程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课程也更容易理解上手,降低第一次实践的难度。本课程不能脱离学生的动手实践,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正确的测量尺寸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室内设计的空间测量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大多数学生经过理论的学习,对于测量尺寸有了一点概念,但是如何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的动手能力,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细心耐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测量步骤,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让学生意识到测量环节准确的重要性。1.4真景实做----室内教室空间改造衣柜设计在每一位同学都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操作、能够独立完成测量工作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最关键的部分-----测量机房空间并进行衣柜改造设计。1.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2.把测量结果用手绘的形式绘制成图纸,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3.分组进行方案深化,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讨论并商讨出修改方案。4.教师进行分段式打分点评、指导修改。

二、教学条件与保障

2.1师资条件

第一,本课程需要由多名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团队。通过对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指导等教研环节,细化了课程的每个环节,对课程中的教学难点进行集中讨论,统一课程方案,同时对每个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区别化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二,教师要具备全面专业的知识架构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热点也在不断改变创新,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参与科研活动,跟踪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在互动性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

2.2教学保障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测量工具、机房以及相应软件支持,以保证学生在上课期间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实践。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在学生实践过程出现意外时,指导教师能够及时作出应急对策,以免发生意外。

三、柜体设计的实施及成果整理

学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实训,记录自己实训的数据,实训结束后把测量数据在电脑上用CAD软件进行绘制,完成对学校机房的测量及柜体设计。在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实训操作过程中的错漏,结合理论知识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看当前设计产品是否还存在应用问题、是否有更好的改进方案。由此经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就完成了人机工程学中柜体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以下展示的是本课程的部分学生作品。

四、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段式分数评比机制,增强趣味性,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翻转,使学生对于人机工程学这么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分组实践中能够身体力行的对人机尺寸、使用感进行深入对讨论与推敲,增强产品实际应用感。上课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对同一设计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内容,使得整个课程更加具体化与立体化,极大的改变了“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方式,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同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成果。有些学生上课比较认真,操作时积极主动,并且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主动帮忙指导其他比较薄弱的同学,有些同学则比较被动,人云亦云、浑水摸鱼。其次,由于测量环节的工具受到限制,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各个小组同时进行操作,只能轮流操作,造成教学时间浪费,导致一些学生监管有些困难。同时也由于学生对测量尺寸的不敏感,测量数据不准确,在教学效果上有所影响。最后,在教学上教师也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正问题,加大控堂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力夫,李玮.课程思政在《人机工程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12):36-37.

[2]刘畅,李晓娜.金课背景下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0(12):30-31.

[3]黄伟.项目教学法在《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2):206-207.

[4]周敏.以设计实践为主导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9(6):105-106.

[5]夏敏燕.以应用为本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建设[J].设计,2016(21):88-89.

篇3

关 键 词:人机工程学 工业设计 教学研究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人机工程学既研究“人-机、机-环境、人-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属性,又研究人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属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安全、高效,且对人有较高舒适度和生命保障功能,最终达到系统综合使用效能最高。

黑龙江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已提升到研究和实践阶段。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后续的产品设计系列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所以该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和前期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课程教研小组成员对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历经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首先确立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开阔的眼界、良好的个人素质、正确地价值观、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系统的工业设计核心知识、技能、态度,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力争实现就业零适应期。[1]”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是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工业设计专业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实用性和应用型;适当删减原先主要是适合工技术专业工科学生的纯理论研究性的教学内容,时着力加强本学科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关联[2]。

人机工程学虽以独立课程单元存在,但却辅助于若干产品设计课程,本单元课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改革课程内容,优化理论学时,突出注重应用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针对现行教科书章节安排的不合理,对各章节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希望在每一个“人的因素”的知识点后安排与其相应的设计内容“机的因素”,可以马上理论联系设计实际。同时把相关的一些“机的因素”安排在同一或相近章节,体现一定的内在逻辑性[3]。具体实施方案为:

(1)根据理论知识的关联性,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基础数据模块、设计原理模块、环境模块、人机系统设计模块。

模块一:人机工程学基础知识(第1-3章) 10课时

知识点: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述,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综述,人的感觉特征及心理特征,人的运动系统机能及其特征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

模块二: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第4章) 4课时

知识点:人体测量的方法与常识,常用人体测量资料、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网络互动。模块三:人机界面及各种装置设计(第5-8章) 18课时

知识点: 人机的信息界面图形符号设计、显示装置设计与选择、操纵装置设计与选择、工作椅设计主要依据。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

模块四:安全设计(第9章) 4课时

知识点: 了解与掌握事故分析、作业环境分析与安全设计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模块五:人机总体设计及发展趋势(第10章) 4课时

知识点:与人体相关产品的选择及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设计案例剖析,课程实训,师生互动。

(2)优化理论课各部分的授课时数,突出重点内容。如:增加操作空间、人机信息界面设计部分的学时数,减少热、振动等环境的理论授课学时。

(3)结合煤炭优势,教学重点内容应侧重操作空间、操作面板、人机交互、人机协调等内容,优化理论学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原则和实验数据为设计基础,共同完成实践项目。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人机工程学》课程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从教学内容中探索,从教学手段中发掘,既要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有针对性、创造性,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和小组攻关法方法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国际上推广的一种生动直观的先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师生共同讨论,广泛听取学生的见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避免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做法。

2、项目实训法

为了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以“项目实训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以产品设计为载体,教师采用一对一指导的形式,以人机原理和产品设计理论为依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攻关,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设计,部分教师和学生还以此为契机,为自己的设计生涯画上了光辉的一笔,师生均受益匪浅,项目实训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名同学在不同层次的竞赛上获奖;教师和学生多人申报外观专利,如图1 雪花书桌,图2小厨宝。

通过项目实训使同学熟练掌握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完成以人机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和以产品系统设计(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为延伸设计的完整工业产品设计,为工业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小组攻关法

“小组攻关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项目实训法”的补充。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共同研讨,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攻关法”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以“科研促教学”为理念,将科研融入教学

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煤炭专业特色和“科研促教学”理念,结合该课程建设,2007年成功申报黑龙江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采煤机操作系统应用研究》,将采煤机的操作系统的人机协调课题研究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真题实践中得到锻炼,采用学生的优选设计方案,为企业提供设计参考;将人机协调理论应用于采煤机目前在我省尚属首例,在本领域处于黑龙江省内领先水平。

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TSD(Total System Design)设计法。TSD设计法的中心思想是系统设计必须分为一系列具有明确定义的设计阶段,而每个阶段的设计活动和任务必须是明确的。这是典型的系统化解决问题策略。“总体”的意义是强调人机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都应给予全面的考虑,以克服长期以来设计中忽略人和人的效能问题,其设计的目标是使系统的每个组成成分都为实现系统目标而能够协调一致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结合采煤机的操作流程进行操纵面板设计,采煤机手动操作系统的操作流程为:开启运输机采煤机泵电机站选择左、右截割;并具有急停手柄和备用手柄。

根据采煤机手动操作系统的操作流程,分析采煤机的工作空间、操纵装置的形状编码和力的大小、作业场所的布置原则来进行操纵面板设计,如图3采煤机操作界面所示。

“科研促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成果能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科研活动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课外科研小组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面向本科生学术讲座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设计总结,编著《产品设计》教材,其中重点章节为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四、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摆脱以往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工业设计现实和实践状况,使学生获得符合现实的设计体验,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使教师在教学和指导设计过程中,能使人机相关原理与产品设计有机融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知识和设计指导能力;作为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建设,对于工业设计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13-54

参考文献

[1] 赵宏梅,李洪纲.基于三大教育理念的“HAT·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 设计,2012(2).

篇4

首先是对材料、工艺、加工技术,施工设备等的综合性了解,是一个设计人员必备的常识。我们这学期所学习的建筑材料与工艺使我们深入认识了建筑当中所学要运用的各种材料,包括墙面的顶面的还有地面的。现代设计方法,就是将现代设计的观念、技术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它是现代社会提高设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必备的设计手段。现代设计方法,已发展成为纵模交错的学科,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在装修方面变化很快,新材料不断取代旧材料,还包括各种面层材料和各种结合剂、紧固件。同时各种配套的材料,如各种卫生洁具、五金件、灯具、家具等,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往更趋密切,装修业越来越引人们的重视,而且对装修的工艺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学习的室内装饰设计的课程,让我们知道了室内的平面图,立面图,顶面图,效果图各种图的画法。对于室内的各种图都有所掌握了。还有各种灯饰,地面装饰的方法我们都掌握了,这就对于以后我们自己装饰设计房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学习了室内人体工程学。里面的知识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供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条件。这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我们日常的家具等摆设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学习的该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去单位实习是我们亲自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去实践锻炼,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样可以使我们毕业之后就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现代室内设计的涉及面,比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为满足物质基本需求的设计更为广泛,涉及到由界面的空间形状,空间尺度,空间环境,空间组织的调整和再创造,各界面的装饰设计,室内的采光、照明要求和音质效果设计等等方面,设计师在这些设计过程中,应结合业主的需求,合理的确定室内主色调和色彩的搭配,选取各界面的装饰材料,确定构造作法。同时协调好诸如空调、水电、消防等配套设备的安装。选择家具、灯具、陈设、室内绿化布置等饰品。

由此可见,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不再是一门传统的,单一的学科,它包涵了很多的方面的知识。

篇5

1.1安全工程原理定义

安全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的科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之间互相联系的工程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工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相关的理论、原理和测量方法来达到系统安全的学科[8-9]。安全工程原理是专门研究如何利用各种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确保实现系统安全功能的科学思想。它以安全学和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和技术设施等为手段,对工程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控制、改进、优化等,以期实现系统及其全过程安全目标的科学准则,是安全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安全工程原理是研究安全系统中设备设施的设计、操作应遵循的准则,如何保障人体行为活动的舒适高效安全,作业环境的安全性,机器装备研发和运行当中应考虑的人体工效机理以及各种物质信息的能量和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固有的基本原则。

1.2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对象

原理是对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总结归纳,是学科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律,利于人们立于更高的思想高度、更深的层次来掌握所研究的对象,便于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本质规律[10-11]。安全工程原理作为安全工程学的基本准则,有它本身的研究对象,一个安全系统通常包括3个组成部分,即从事安全生产活动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生产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机器装备、仪表设备等物质条件,以及工作人员所处的作业环境等。这3部分构成的人-机-环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业结果就会对安全系统安全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安全工程原理就是从这3个子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分析如何使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辨别、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解决这些危险因素和保障安全生产的原则机理。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系统工程中人为主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因素与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工作方法、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是否符合人的特性,是否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分析人体在安全工作中的生物能量变化、运动动作和活动空间等各方面的适应标准,以及其对劳动效率和安全行为的影响。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机器设备的安全性和工效,从设备的材料、形状、强度、大小、工艺、可靠性等方面来研究其与安全作业的关系,以及其对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从人体测量学、工效学、生理心理特征等要求来对仪器和部件的设计提供要求和标准。3)研究人体劳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作业条件和环境的适宜性,分析各种恶劣环境因素对人体人健康和劳动效率的影响,以及各种职业因素危害的预防方法,其中包括高温高湿、噪声、照明不适、振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辐射等因素。

2安全工程原理二级原理及其内涵

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人、机器设备、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实现本质安全化即进行实时安全控制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工程学科[12-13]。安全工程原理[14]是研究事物安全与危险之间的转变规律,分析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的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消除和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和思想。基于安全工程原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一个工程系统的基本特征,笔者提炼出了安全工程原理主要涉及的下属原理有:①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②人造物宜人原理;③环境安全原理;④人造物稳固原理;⑤合理空间尺度原理;⑥最小能量原理;⑦输入输出畅通原理。

2.1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

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是指机械设备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应考虑到能防止危险因素引起的人身伤害,其中危险因素包括设备故障、超载运行、人的误操作和不安全行为等,能保障人身安全,指导设备设施安全功能的科学设计。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要求设备通过自身的功能、结构来限制或防止机器的某些危险运动,或限制其运动速度、振幅、压力等危险因素,以防止对人体造成危害或减小危害程度。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的作用是杜绝或减少机械设备在正常或故障状态,甚至在操作者失误犯规或有不安全行为的情况下发生人身或设备事故,其特征下面举例加以说明:1)防止机械设备因超限运行而发生事故,机械设备的超限运行是指超速、超温、超压、超载、超位等,当设备处于超限运行状态时,相应的设备安全装置可以使设备卸载、卸压、降速或自动停止运行,从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2)防止设备设施因人的误操作、犯规或不安全动作而引发事故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设备中相互制约、相互干涉的功能来避免危险的发生。当机器正常运行时,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到设备运行的危险区域,或接触到危险有害因素,设备的安全功能此时应能阻止人进入危险区,或在危险区令人免遭伤害。3)通过自动监测与诊断系统来排出设备故障产生的危险。通过监测监控仪器及时发现出现的故障,通过自动报警装置提醒操作者注意危险,并通过诊断系统自动排出产生的故障和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2.2人造物宜人原理

人造物宜人原理是指各种人造物包括建筑物、车船飞机、仪器设备,设计的核心都必须是以人为本,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体的各种需求,使人的活动舒适高效安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造物在进行设计研发时,为了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特点,让人在工作时处于舒适的状态和适宜的环境之中,就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人体各种生理测量参数特征。在设计工作空间、机械、交通运输装备时,特别是设计各种运动式机械时,驾驶舱、座位等的相关尺寸时,也是由人体尺寸及其操作姿势或舒适的动作来确定的。人造物宜人原理要求各种人造物符合人的特点,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指导人造物的设计,以人为中心来设计人造物,使物的设计与人的特点更加匹配,达到安全、高效、舒适的目的。人造物宜人原理也指明了在人机系统中,应当以人为主体,机器设备为客体,注重人的主体感觉,要求客体必须符合主体特点,明确了主客体的地位作用。

2.3环境安全原理

安全生产与人所处的作业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安全影响着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工效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15]。安全合理的环境条件不仅可保障人的生理健康和安全作业,还能提高劳动效率和减小失误率。环境安全原理是指在劳动作业过程中按照相关的环境标准和要求对作业环境进行改善和设计,形成一个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作业环境。不论在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地面工作还是地下工作,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温度、湿度、噪声、照度、压力、风速、光照、辐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环境安全原理是研究如何保证这些环境条件处于最适宜的状态,避免恶劣环境因素对人体造成危害,使得劳动人员在作业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减少疲劳感,保持高效率的劳动作业。环境安全原理要求对作业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把有害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降低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使各项环境指标处于最佳水平,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而在这种无毒无害、无辐射、温湿度和照明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人体工作效率提高,可长时间持续作业而不感到疲劳,也避免了各种恶劣环境因素损害人体健康,导致职业病的产生。

2.4人造物稳固原理

人造物稳固原理是指在人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所使用和接触到的建筑物、公路、桥梁、机器设备等设施必须要有良好的稳固性,结构设计及材料强度都符合安全标准,避免垮塌事故的发生,保证人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造物的稳固性与人造物的设计、材料强度、使用时的承载负荷强度密切联系,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规范标准设计施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人造物的质量水平和稳固性,避免垮塌事故的发生。下面列举一些人造物稳固性原理的应用例子:1)在设计阶段,确定人造物的使用对象群体,根据使用对象的特征来规定设计标准,确保设计参数符合安全标准。2)施工工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工序和材料都符合国家标准,严禁偷工减料而降低了人造物的质量。3)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建立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实时监测人造物的运行状况和质量水平,预防事故的发生。

2.5合理空间尺度原理

合理空间尺度原理是指人从事各种工作时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作业空间上的活动范围设计应该与人体的功能尺寸密切相关,符合人或人群的活动特点,有足够大的空间来供人施展各种作业姿势。作业空间设计应当以人为本,结合操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设计。相关设备设施的布置应当满足为作业人员提供合理的空间范围,提供舒适的作业条件,以达到提高人体工作效率、保障作业者安全和减轻作业者精神与体力负担的目的。合理空间尺度原理在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人员的工作位置与设备布置应符合人的生理活动特征,利于作业者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和使用机器设备。为了合理地提高作业空间利用率,作业中的人流和物流的移动距离应尽可能符合最短距离原则,以扩大作业者的有效活动空间,从而提供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2)合理的作业空间尺度不仅要使作业者在工作期间操作、活动方便,并且当较长时间保持某种作业姿势时,应尽可能使其少地产生疲劳感,同时还有利于整个作业系统的运行。因此在设计作业空间时,应合理考虑作业群体的人体尺寸、活动极限与作业范围等。3)合理空间尺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安全性,充分考虑作业空间对作业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作业空间的通道设计必须保证人流的顺利通行,设备距离足以避免行人无意碰撞而造成人员受伤或机器的意外触发。

2.6最小能量原理

最小能量原理是指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尽量保持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生物能等能量的总和达到最低,保持能量密度的最小化。当生产体系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时,其系统的能量状态保持为最低水平。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产品设备研发、劳动作业轮换时应尽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各种机器设备运行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减少能量的消耗,保障安全效率和减少资源的浪费。人体进行运动或作业所消耗的总能量称为能量代谢量,它的大小与作业类别、劳动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评价作业负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最小能量原理体现了能量与安全之间的相互影响,当人体在作业中消耗的能量越小,劳动强度越低,则消耗的体力减少,疲劳度降低,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也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7输入输出畅通原理

输入输出畅通原理是指在安全作业空间里必须有物质、信息、能量等的通道并保证人员能够安全进入和疏散撤离等。物质、信息、能量等由环境向系统的流动就是输入,而由系统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则是输出。输入的主要是人所需要的物质和信息源,而输出则是经过人处理操作后的各种形式的完成品和信息。作业过程中,人在一定场所里使用机器设备和物质材料来完成生产任务的。作业场所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将作业需要的机器设备根据工艺流程、生产任务和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给人、物等提供合理的区域和最佳畅通路线,为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安全措施。作业空间要保证作业者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与所控制的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其次,应确保在同一作业空间内的相关作业者之间能够实现语言或视线的沟通交流。在各种机器及生产系统中,人必须准确地获得机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性能参数、信号参数等信息,并将工作指令舒畅地传至机器,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畅通,这样才能实现人机系统的平衡。

3安全工程原理应用分析

3.1安全工程原理应用机理

安全工程原理的7个二级原理在安全工程整个原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级原理相互联系作为安全工程原理的理论支撑。安全工程原理可以分别从人、物、环境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而各下属原理也从不同方向来指导人-物-环系统的发展。人造物宜人原理是从人的角度来对人造物的设计构建提出指导要求;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和人造物稳固原理则是从物的安全角度来对各种设备、建筑物的设计标准、操作制度进行指导;环境安全原理和合理空间尺度原理是环境发展必须遵循的安全原理,保证作业环境的舒适和健康;最小能量原理则分别从人和物的角度来对安全作业中各种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也从能量方面将人因素与物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输入输出畅通原理在人、物、环3方面都得到了体现,物、环境方面的信息根据输入原理的基本准则传入至人体,而在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后通过输出原理将指令下达至物和环境方面,完成信息在人-物-环系统之间的运转。

3.2安全工程原理实际应用例子

笔者在设计研发深井受限空间环境与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试验系统装备时,曾根据安全工程原理对装备的功能、空间、材料和内部仪器设备进行规划与布置,使其运用起来达到安全、高效、舒适的效果。深井受限空间与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试验系统是旨在模拟深井作业空间环境,研究人体在特殊作业环境中工作时人体各种生理、心率参数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安全行为和劳动效率的影响。根据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试验系统内均采用本质安全性的电气设备,而且设有专门的人员操作区,人体无需与机器设备近距离接触,即使出现机器故障或操作失误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根据人造物宜人原理,该试验装备采用的是全自动化操控模式,人体只需在操作平台上即可完成对整个试验系统的各种参数的控制,从而使人的活动舒适高效安全。根据环境安全原理,该试验装备从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空气压力、风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方面来模拟深井作业环境,目的在于研究恶劣环境对人体生理健康和安全行为的危害,从而预防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在环境模拟试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环境因素都在人体忍受极限范围之类,保障环境的安全性。整个试验舱采用钢制材料建造,使其牢固可靠,并且整个舱体内外喷涂具有隔热、消音、防辐射功能的涂料,可保证舱体放置在室外长时间不受损害,符合人造物稳固原理。试验舱设计为正方体舱型,,长8.2m,宽2.5m,高2.2m,设置有专门的操作区、试验区和储存区,空间充足能供人自由地操作活动,满足合理空间尺度原理。各环境模拟参数仪器均采取的智能化控制,即当参数水平值低于设定值时,仪器可自动启动运行,当水平值高于设定值时仪器则自动停止来维持稳定值,从而避免了资源能量的浪费,达到了最小能量原理的标准。整个试验系统安装有声音、图像的监测监控系统,并舱体4面设有观察窗,利用内外进行沟通交流,舱体前后都设有安全通道利用人员正常的进入和疏散等,保证了信息、人员、物质的输入输出畅通性。

4结论

篇6

1、引言

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类空前关注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如何使产品满足人们对“技术美”的直观追求并能够更好的为人所使用成为当今关注的热门议题。合乎美学质量的产品能够提升其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已变的毋庸置疑。作为船用电子设备,其外观的设计要素与结构中的人机要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船用控制器的发展历程从车钟的发展中可见一斑。船舶车钟是驾驶台与机舱联系用车的一种最重要手段。船舶车钟一般有前进一、前进二、前进三、前进四、前进五、停车、后退一、后退二、后退三等几种档位。如果驾驶台想用前进一,就把车钟推到前进一位置向机舱发出用车指令,机舱下面就会听到,轮机员把车钟推到同样的位置铃声才会停止,机舱立即执行用车指令,把主机开到前进一。每次变更用车指令,驾驶室和机舱控制室都需要做记录,专门有车钟记录本。随着时展,技术的变更,2000年以后造的船舶大多车钟的变换会被计算机直接记录了,样子也有了较大的变更。更多的科技融入设计当中,如何使机器更好的为人所用变的愈加重要,这就不得不提到人机工程学。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基于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本文由收集整理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所设计的物和使用物的人以及物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德国sturlgart设计中心评选优良产品时在人机工程上设定标准为:

1、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是否配合;

2、产品是否顺手和方便使用;

3、是否能防止使用者操作时意外的伤害和错用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

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维修。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产品的视觉效果通常能够决定购买行为的成立与否。但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更加关注产品的长期使用效果及其舒适性,尤其是避免伤害与危险的防治更需重视。

2、船用控制器设计概述

控制器是按照预定顺序,通过改变控制电路来达到预定功能的主控装置。许多产品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控制器,它们不仅代言了产品的不同功能,亦同时映射了人对产品的操作方式与使用程序。控制器是操作媒介,人机工程学广泛应用于控制器设计目的在于使操控更加符合人的使用习惯。控制器的分类方法繁多,常见小型手动控制器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航运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海上航行船舶的类型、数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同时对船舶运动控制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针对船舶运动控制的各种算法也是层出不穷,随着船舶大型化和船员数量越来越少,船舶的操作控制比以往更加困难和复杂。

工业设计向船舶电子设备的逐渐渗透使得结构设计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通晓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掌握工业设计现代表现手法和设计思路。结构工程师一般不具备专门的设计教育背景,只靠“感觉创新”很难将工业设计付诸于产品。这种挑战随着工业设计专业人员向船舶企业的渗透而逐步得到改观。

随着设计人员工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船舶电子设备的面貌将迈上崭新的台阶。怎样站在更高的层面,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产品自身结构、性能特点,运用工业设计的思想和人机工程学的理念,使设计不断趋于人机和谐与突破创新,这是非常值得深究的课题。船舶电子设备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特点,结构设计人员在造型方面有自身的局限性,单从功能出发很难设计出人性化的产品,这就需要工业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来支撑设计的环节,他们需要与结构设计师在每个设计环节缜密配合,进而寻求功能结构与外观设计的最优解。

船舶车钟是驾驶台与机舱联系用车的一种最重要手段,船用控制器独特的操纵环境、特殊的使用功能决定了其独特的外观性能。一般在封闭式驾驶室和集控式驾驶室使用手柄式车钟。机舱和开放式驾驶室两翼可以使用按键式车钟。一般复合车钟设计需满足前进、后退、空车、加速、减速、操舵转向等功能

船舱特殊的操纵环境会对控制器的可靠性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船用控制器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振动、冲击、颠震、倾斜和摇摆等机械环境当中,特殊的环境决定了控制器需要进行有效地抗震缓冲设计。潮湿、盐雾和霉菌是船舶电子设备最常遇到的破坏性环境条件,这三方面的防护设计称为三防设计,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控制器所处的舱室确定其防护等级,选择三防性能优良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方法,确定防潮防凝露的措施。夜间航行还需足够的光补给,通常在控制器上使用夜光材质按钮以及利用发光二极管提供照明。除此之外,还必须采取合理的热交换方式,进行相关的电磁兼容设计。综上所述,特殊的船舱环境要求控制器必须进行相关的环境适应性设计。

以上特殊因素是在一般工业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到的,所以通常的工业设计方法对于特殊产品设计只起一个“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具体的深入设计还需结合专业背景进一步深入探索。

3、某船用复合车钟设计

3.1设计概述

该船用复合车钟可以为推进动力装置的自动控制、主机遥控操纵系统提供可靠的控制信号和开关量信号及传递车令应答联络的功能。兼具新颖脱俗造型,可靠稳定的定位结构和传动系统,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的操控手感等特点。

车钟横纵操纵角度均为120度;纵向有“前进、停、后退”范围内九个定位档;水平面同样有“左舵、直行、右舵”范围内九个定位档。透光刻度面板,指针指示,可满足夜航的操作要求。

考虑到船舶夜间行驶的特殊条件,每个按钮都包含自己的发光二极管。这就确保了操作人员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够在视觉上确认按钮的位置,包括低光条件、夜间条件等特殊环境。

特殊的结构使模块化思路与标准化设计理念深入设计。能够应用在不同操作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增减如按钮、台面、屏幕等模块,如图1所示。

3.2智能操控面板设计

先进易使用的多功能控制器应该能处理系统中的所有功能,及时提供操作所必需的信息及易于理解的图形信息。优良的操作界面使得操作变的简便而有效率,操作员可以通过屏幕获取相关的帮助和建议。复合车钟搭载的智能操控面板引用了“信息图形”的理念,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信息图形”又称为信息图,是指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可视化表现形式。信息图形主要应用于具要有清楚准确的解释或表达甚为复杂且大量的信息源,例如在各式各样的文件档案上、各个地图及标志、新闻或教程文件,表现出的设计是化繁为简。这就使操作显示更为直观,凸显操作的人性化,提高操作的可识别性。界面图形通过几何形状穿插组合,风格简明又不失严谨。中规中矩的配色与图形可较好的搭配车钟的“气质”。智能面板边缘呼应车钟外轮廓形状,使设计浑然一体。

3.3“手型”操作手柄设计

机械制造背景下的产品设计通常将手与手柄接触的位置设计为圆柱形或其他规则几何形式,如图4所示,有些易引发操作疲劳感。

为增加操控舒适度,抓握手柄打破通常的规则几何形状,模仿手指的弧线蜿蜒而生,尽可能贴合手指与掌面,带来舒适的操控感,将人机关怀体现于此,如图5所示。设计造型亦轻盈流动,很容易产生亲切感,为海上枯燥的工作带来几分情趣。

3.4标准化设计思想的应用

标准模块化设计思想使用了分离式处理单元,单元被放置在方便、利于降低布线成本的地方,确保了可靠的操作与平稳的控制。

标准模块化设计使其易于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客户需要,增设调光旋钮,蜂鸣器以及开关量、数字量或其他元器件。

3.5开放式的系统构造

本设计使用开放式的系统构造,可与其他设备端口方便对接,车钟控制单元和操作面板可按需自由组合安装于不同操控台面;并可根据不同的材料、器件、实验测试等标准来划分不同的用户等级。

3.6模式功能的配置

智能操控面板可基于多种控制模式:自动模式,恶劣海况模式,恒定燃油模式,设定模式等。船舶性能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协助寻找船舶的最佳速度、吃水和纵横倾、航线和主辅机模式,利于天气的规划,避免不利的航行条件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油耗。

4、船舶控制器设计规律总结与特殊产品设计研究方法探究

本文旨在通过某船舶复合车钟的设计提出一种特殊用途产品的设计思路,以期达到为相关产品提供设计借鉴的目的。笔者将“工业设计”作为造型设计的法则或纲领,但各行各业的产品千差万别,适用环境各异,操作方法不尽相同,如何使工业设计在应用于特殊产品造型设计时不过分依赖“感觉”而获得更有效的设计思路与途径,文章结尾结合这款设计作出如下探讨。

4.1传统制造企业需融入专门的“设计血液”

提高设计效率、避免盲目设计的最好方法就是从阅读任务书开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在满足舰载设备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利用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美学等手段创作出外型美观、经济、性能优良的设备结构。特别要说明的是在一般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这项工作基本都主要取决于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构思及创造性。但结构工程师多为机械设计出身,一般缺乏专门的设计教育背景,只靠“感觉创新”很难将工业设计付诸于产品。这种瓶颈随着工业设计专门人员向专业制造企业的渗透而逐步得到改观。

4.2具体设计方法探讨

首先要找出设计目标的关键词,如船用产品可想到简洁、挺拔、威严、庄重、朴素、淡雅等。脑海中对设计目标的“大方向”进行定位,这样就为设计赋予了“定义域”,才能确保之后的设计工作不会偏离主题。

然后依据美学法则做出设备形态的总体构思。适宜的比例与尺度是造型的基础框架,并要力求总体外形上的匀称与和谐。大小尺寸、各部分比例、结构模式、材质色彩、操作方法、操控体验感受应该同时考虑,多管齐下,而不应“分步进行”。这种整体设计法则有利于最终设计效果画面感的提前展现。画面感的展现对于设计的深入推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方案设计阶段就对设备的外观模式进行通盘的规划,是塑造优良造型的前提,也是造型过程中从整体到细节,由外及里的开端。

接着应重点把握好操控部件及面板的布局性设计,包括元器

件的排布要求,面板上的显示区和操作台面的整体规划。显示面板是舰员观察与操控最频繁的部位,也是人机界面的核心,其好坏直接影响到造型的整体效果。色彩是最能刺激人的心理情绪的直观因素之一,因此色彩与材质机理的合理选择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由于特殊产品的用色规则一般限制较为严格,应严格遵循于有关标准之规定,如船用产品通常以中绿灰色、海灰色、船绿色、黑色等为主选,但材质选用得当、机理处理创新也可创造出创意优良的设计。

很多设计都谈人机工程学,但将其真正付诸于设计却不易,笔者认为最直接的付诸方式就是利用“机”(设备)的独特因素围绕人性化设计理念来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并始终将人的因素作为设计的落脚点与支撑。例如将操作最频繁的控制器设置在离手部最近处,以便长时间操作而不致产生手臂肌肉疲劳这种有层次感的布局可以减轻舰员产生生理疲劳,能提高人机工效。“逻辑性”在特殊产品设计中至关重要,能否把握好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度”是设计是否优良的关键。

最后就是评估与设计优化阶段,特殊产品的设计优化阶段尤为重要,通过进行专业实验获得的数据来检测产品性能指标,尺度要求与人机功效等,然后进行设计优化与改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可利用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真实状况的模拟与仿真,从而及早而方便地从人机要素方面对造型进行修改与优化,既节约成本,亦效果显著。

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特殊产品的造型设计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工业设计。以船舶设计为例,它是从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出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造型设计,热设计,抗振动冲击,电磁兼容性,三防设计等设计项目予以综合分析、决策并力求协同的设计。所以特殊产品的设计是个“杂家”,需在特殊环境中考虑特殊因素才能达到特殊的设计目的。

5、结语

篇7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环境;无障碍设计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2006)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其中,肢体残疾人比例较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大幅增加,共241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07%,比重居我国各类残疾人的第一位。

2010年8月11日是我国第一个“肢体残疾人日”,其活动主题为“消除障碍,快乐畅行”,同时,残疾人也需要增强体质,江苏省残疾人体育事业成绩可观,在全国名列前茅。从2009年8月开始,笔者参与了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二期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一个科学合理无障碍的体育训练中心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基础客观条件。

1 项目背景

该项目是向全省残疾人提供体育文化服务、培训、辅助器具、事业指导和管理的场所,集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办公、残疾人运动员的康复训练、培训住宿、体育竞技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占地两百亩,是全省残疾人事业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样板工程(图1,图2,图3)。通过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的经验总结,笔者运用对残疾人群体的调查,查阅相关法规文件、规范图表数据及国内外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等手段,对残疾人事业形成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对无障碍设计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笔者充分地认识到,无障碍设计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惠及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将无障碍的设计研究提高到一个相当的认识高度,充分重视起来,将无障碍设计在不断探索中持续完善,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研究设计,充分为该论文的选题指明了研究方向,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实践依据。

2 调查研究

2.1 调研目的

对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二期的无障碍设计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无障碍设施是否齐全以及其维护的情况是否有利于肢障者的使用、对中心的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作用并提出改进建议。

2.2 背景资料

2002年5月27日,江苏省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决定,建设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训练中心”),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护国村征地200亩,一次规划设计、分期建设。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训练中心一期工程于2004年7月28日奠基开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并正常运行。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4671m2,主要建设内容有综合体育训练馆、综合业务公办楼、运动员和教练员宿舍和食堂、田径运动场及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4747万元(含二期工程部分项目)。可安排100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为备战2010年首届亚洲残运会和2011年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完成好国家残人运动队的训练任务,现建设二期项目:游泳馆、运动员宿舍等配套项目。(资料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

2.3 调查报告

2.3.1 整体布局

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下面简称“中心”)是向全省残疾人提供体育文化服务、培训、辅助器具、事业指导和管理的场所,集残疾人联合会办公、残疾人运动员的康复训练、培训住宿、体育竞技等实用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占地两百亩,是全省残疾人事业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样板工程。

2.3.2 道 路

中心的所有道路(包括室外和室内)都尽量设计成坡道,无法避免使用台阶的地方,也有坡道辅助,方便坐轮椅者;坡道的饰面材料考虑了防滑的需要;坡道两侧安装双层抓杆,满足不同高度的扶手需要。

2.3.3 无障碍卫生间

卫生间设有洗手盆、小便器、坐便器等基本设施,残疾人使用的卫生间应比普通人使用的卫生间稍大些,因为考虑到下肢残障坐轮椅者使用轮椅的便利(一般应留有1500×1500mm的回转面积),同时在卫生间布局时应考虑到基本设施是否有便于轮椅接近的空间。

洗手台的设计尺度主要以拄杖者和坐轮椅者为设计依据,洗手台的深度考虑到残疾人的腿脚、手臂伸展的不灵便,以500~550mm为宜;台面的高度参照坐轮椅者使用方便的高度,以740~790mm为宜;洗手台面阳角宜做成圆角,避免碰伤;台面下最好空置,这样给坐轮椅者留有置腿空间;台面安装扶杆,扶杆宜采用防滑抑菌材料;水龙头不宜采用旋转式,宜采用感应式,见图6。

小便器宜采用感应式;小便器的高度要比正常人使用的要低,参考坐轮椅者坐面的高度,370~390mm为宜,最好采用落地式;要安装扶杆,扶杆宜采用防滑抑菌材料,扶杆最好可旋转,见图7。

3 结 语

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是江苏省无障碍建设的样板工程,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无障碍设计》设计,从目前建成以后的使用效果来看,无障碍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也是比较到位的,训练中心里的各个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都是周到且实用的。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

[2]申黎明,贾祝军.现代厨房家具的无障碍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37(3):218~223.

[3]谢蓝,张秋梅,汪虎.肢体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家具设计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07):56~57.

[4]张建敏.老年人无障碍室内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8.

[5](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蒋孟厚著,无障碍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詹姆斯・霍姆斯-西尔德著.无障碍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8]申黎明.人体工程学:人・家具・室内[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9]邓过皇,穆亚平,王宏斌,等.现代厨房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2):157~160.

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与科学设计风格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业设计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犹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转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9

【关键词】环艺类专业基础课 教学框架 空间形态 工程制图 模型制作 测绘

环境艺术设计(以下简称环艺)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复合型学科。该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绘画基础,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要突破传统绘画的思维,将艺术与工程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学习思维模式。所以,在整个环艺专业的课程架构上也要有一个从绘画向设计转化的过程。

一、环艺类专业的课程基本构成

环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分为三大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电脑辅助设计AUTOCAD、3DMAX等,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以美术和软件类的课程为主,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基本知识。专业课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以综合性的专题设计形式为主,本文将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转换过渡课程定义为专业基础课,这一类的课程既要向学生渗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设计要求,使学生逐渐从单纯的美术基础思维转换到设计思维。

二、专业基础课的框架分析

(一)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教学架构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专业基础课在整个环艺专业教学中起着导入的作用,学生不可能刚开始学习就迅速进入专业设计的状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设计工作是怎样的,同时用巧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专业基础课在整个4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教学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根基建立。

目前,环境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沿袭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来,由于环境艺术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庞杂和繁琐,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往往有吃力感,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普遍采用独立教授各门专业知识的方法,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衔接,故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和应用情况就不够理想。

(二)环艺类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构成

目前,各大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有空间形态、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测绘、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基本侧重于专业常识的渗透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空间打交道的学科,因此,专业基础课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在空间思维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从建立起空间概念、辨识空间形态到熟悉空间比例、尺度,学习空间表达的常识,立体地、全方位地掌握空间设计的语言和手段,以便在高年级的专题设计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技能去解决空间问题。而在这些专业基础课中,与空间思维和表达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主要就是空间形态、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测绘这几门课程,它们之间各自有偏重,又能互相补充,同时各院校根据师资和教学安排的不同,可有选择地穿插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课程。

所以,新的专业基础教学框架,应该打破传统的独立教学模式,以空间形态、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测绘这4门专业基础课为主干,其他课程为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教学体系。

(三)环艺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分析与创新

从总体上来说,这几门课程应安排在中低年级学习,也就是第3到第4学期。空间形态和模型制作偏向于对实际空间的直观感觉,侧重于空间思维和建构能力的训练,工程制图和测绘偏向于从空间转化为图纸的表达能力,这两个过程是需要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随时进行转化的,也是设计师无时无刻都要运用的基本能力。因此,将这几门课程合理、有序地安排好,做好课程与课程间的紧密连接,使之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初涉设计的学生来说,将是意义重大的。

从能力培养的阶段来说,空间形态是最基础的空间概念训练,即“概念”到“空间”的过程,属于第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模型制作在空间形态的课程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要求学生能看图识图,并能将其转化为实质的空间,应处于第二阶段。而在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空间形态课程的训练后,有了初步的空间辨识和建构能力之后,可以将工程制图及时跟上,各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安排人体工程学,再到第二阶段的模型制作训练,延续前面工程制图课的命题,修改和完善设计并制作成模型,同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同时辅以环境心理学的课程补充,以求多层面地补充设计基础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概念到空间,空间到图纸,再从图纸到空间的循环反复训练过程,而课程的延续可由相关的命题课程设计连续起来。如此经过一系列的巩固训练之后,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巩固。第三阶段再用测绘课程来提升学生对实际的复杂的空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经过这样三个阶段4到6门课程的一步一步的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会得到初步的建立,也会打下坚实的设计表达基础(图1)。

总之,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下文中笔者将以这4门主干课程为研究对象,对每门课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针对课程特点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就课程之间如何做到有效衔接提出具体实施办法。不仅针对每一门课程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将几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框架。

三、环艺类主干专业基础课的具体教学方法新思路

(一)空间形态的教学创新

空间形态是一门侧重于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学会识别空间的基本形态,通过一些基础的设计训练能达到运用几种基本的空间元素建构不同的空间形态的基本空间设计能力,即将无形的思维语言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空间。这要求学生摆脱以前单纯美术基础训练时的“将看到的画下来”的“记录”式思维模式,从而慢慢建立有目的指向的“建立”式的思维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从“概念”到“空间”的过程,并能将思维中的意向、文字、情感转化为实在有形的空间设计语言,这将是从学生走向设计师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给学生展示、辨析一系列的典型空间形态的例子后,要求学生按照给出的题目要求,创作一些空间形态。这样的教学模式基本能够达到课程的训练目的,但若只是单纯给予大量的空间形态辨析和创作一些彼此独立而单调的空间形态,那么训练过后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也得不到强有力的巩固。如果能将整个课程分为几个阶段,由不同规模的空间命题构成,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先由一个简单的单元空间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玩味空间形态,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命题之间要求有一定的空间转换关系,这样便能达到充分训练学生的空间设计基本功的目的,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具有某些情感要素的典故、成语引入课程命题,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些典故、成语的基础上,尝试将其转化为空间语言,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设计理念,也符合将来设计的目的指向,使空间具有某种情感要素。

(二)工程制图的教学创新

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是整个环艺设计学习中非常基础又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将影响和贯穿于今后正式设计的每一个步骤中,是重要的设计表达能力的训练课程,也是学生认为最枯燥的一门课程,不仅因为知识点琐碎繁多,而且单纯的记忆效果也不太理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在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完之后,将一些标准的工程图范本给学生描摹,以期学生能将模仿转换成记忆。

笔者想强调的是,工程制图注重的是“表达”能力,而非简单的记忆复制。很多工程图的表达并非唯一的方式,而是灵活多变的,以一时的依样画葫芦是无法适应设计的千变万化的。学习工程制图的目的是将来能利用这些图纸与他人交流和使项目能顺利施工。所以学生先要能充分理解空间的层次和状态,在通晓图纸绘制原理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记忆和练习,就能绘制出优秀的工程图。因此,在工程制图的教学中,“理解”空间很重要,如果只是强行让学生抄绘和记忆,那么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以延续上一阶段的空间形态课程,让学生用工程制图的标准将自己的设计绘制出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学生补充理论知识。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有很强的熟悉度,而又有实际的空间以供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作图和学习,效果会比简单的临摹好得多。

(三)模型制作和设计的教学创新

模型制作在空间形态的课程上又进一步提升,要求学生能从平面的图纸转化为三维空间,其中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能看图并能识图,能将图纸的意思充分理解消化,从而进一步建立起实质的空间。传统的模型课教学方法是给出既定的图纸,让学生根据图纸制作模型。而从学校培养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材料特性以及制作工艺的技能教授是简单易行的,且这些技能对于将来要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是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的,而对于刚进入环艺专业不久的学生,难的是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和表达,所以上好模型课,对于检验学生的空间判断力和图纸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

从整个“概念——空间——图纸——空间”的教学程序上来讲,前一阶段已经完成了从“概念——空间——图纸”的训练过程。在第二阶段,模型制作课又要将学生的思维从“图纸”转化为实质的“空间”,那么模型制作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的设计成果制作成模型,而后第二部分先对自己的模型进行空间评估,再次回到空间形态课程中的命题要求,面对真实可触摸的空间看看自己的设计成果是否达到要求,而后进行修改设计。这个逆转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能用真实空间对自己的空间形态设计成果有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检验上一阶段的工程制图中的学习成效,这样他们可以知道在将来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自己的制图成果是否正确有效。

(四)考察与测绘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测绘课程要求学生利用简单的仪器和工具对一定的实际空间进行现场实测,并且绘制成系统的工程图,是前两阶段完成对学生的空间建构和表达能力训练之后的提高阶段。而完全依照传统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做“测量——绘制”的工作,学生经常感到乏味和枯燥。所以在传统测绘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可以加入“考察”这一元素,即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些主题,如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细节决定成败等,针对这些主题,有目的地在一些实际的优秀设计案例中选定若干考察点,然后对这些考察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侧重点进行系统测绘,将其绘制成工程图后做出归纳和总结。

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虚拟的设计训练后,让他们接触一些真实的空间,对前面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体验,在测量和绘制的过程中把实际空间变成平面图纸,在对真实空间的感性体验和设计图纸的理性分析中去体会和感知设计的意义,一方面这是对学生的制图能力的最好实训,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他们一些挑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空间形态、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测绘这4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建立学生的空间“建构”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应该是在“思维——空间——图纸——空间”之间反复转换,学生才能熟练掌握和领会设计的要义,教学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若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之间缺乏联系,遵循单向的训练模式,学生上完一门课程之后既觉得比较乏味,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除了每门课程本身的特色之外,课程之间的“起、承、转、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对于搭建结实的专业基础平台是很值得重视的一点。

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任何环节训练不到位,都将反映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上。而且,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紧密衔接也需要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充分沟通、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教学效果。因此,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能符合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是设计教育工作者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

(注:本文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环艺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新思路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G2110047)

参考文献:

[1]褚冬竹.开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范景中.贡布里希论设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环境设计 实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54-02

一、环境设计专业应强化实践意识

行业发展趋势决定了高校在专业教学模式上的转变,环境设计专业由于近些年在建筑行业的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对于进入环境设计行业的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方面。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在签订合同、项目设计、预决算、施工监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的意识。

学生是环境设计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美国教育家恰瑞罗特(C11ialelott,L)在《情境中的课程》一书中谈到:“仅仅告诉学生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是没有效率的。”心理学专家经研究也发现,具体的情景教学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学生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行,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人体工程学这门理论课为例,教师在理论课讲解的基础上,首先应为学生设定具体的测量任务,然后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到寝室、食堂、图书馆等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去,对空间和物品进行实地测量,测量完成后,将实际测量的尺寸数据进行汇总。最后,对照人体工程学中提供的各项尺寸和数据指标,从中发现课本总结的数据与实际空间和物体尺寸的差异,使学生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更加深刻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且了解实际生活中不同场所对所摆放物品尺寸要求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后期的案例设计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最终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日后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巩固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注重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规范的行业训练,缩短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从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一)设立校内实习基地

设立的校内实习基地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材料工艺室。主要陈列着环境设计专业在施工过程中所经常用到的大部分材料,如板材、石材、管材、木材、饰面材料等。同时,也包括搭建好的一些隐蔽工程局部结构,如木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艺、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艺、上下水改造工艺等。使学生在了解材料属性的情况下,更加直观地掌握其施工工艺流程。

2.微机室。学生在手绘施工图和效果图课程训练后,进入微机室学习以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为主导的电脑效果图的制作技能,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应用方法,从而使学生适应现代设计行业快节奏的工作模式。

3.模型制作室。模型制做课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图纸合理地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合,呈现出现实三维物化的表现。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看护下掌握各种材料加工机器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为日后工作中进行模型制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4.摄影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的设立,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自己辛苦完成的手工制品通过二维形式保存和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摄影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5.教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是以教师为单位,通过教师与学生互选机制建立的,校内实习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身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从设计到竣工的各个实践环节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工作流程中了解各工种的行业操作规范要求以及掌握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教师在下达设计任务前,应根据工作室人数对成员进行分组,并选出每组的组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模拟设计公司设计小组的工作模式。各小组在接到教师下发的设计任务后,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讨论分析并制作设计方案,然后以竞标的方式进行本组方案的讲解与演示。最终由教师安排竞标成功的小组进行设计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并在后期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日记直到工程竣工。

(二)设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实例项目和接受实践锻炼的实训机会,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调整专业结构。

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其主要功能是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补充。学校应根据培养计划为学生在校外设立多个富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如建筑公司、景观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等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院以跟班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在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向实习公司申请顶岗实习,锻练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在实习期结束时,还可以依据公司和学生的双向意愿签订用人合同,在减轻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为行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员,从而避免高学历专业人才的流失。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客体为教师,其评价主体为学生、院系领导及教师本人。在每门实践课结课后,学生以匿名问卷的形式,对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及授课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分,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更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情况。院系领导主要对实践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自评应是教师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后,对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自我评定。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当在每门实践教学课程结课后及时进行,从而使教师更好地调整本门课的授课内容,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实践课程质量评价

实践课程质量的评价,应从教师队伍、教材选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信息,从而构建实际可行的实践课程质量评价模式。

在实践课程质量评价模式建立的基础上,编制《实践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并成立实践课程质量专家评价小组,每个学期结束时都要对实践课程进行抽取评价,通过调阅实践课程自评材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和听取课程负责人的课程总结汇报。评价小组依据《实践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对所抽取的课程进行逐项打分并从多角度给出评价结果,使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提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高等教育中设计学科与普通文理科在教学计划上根本的区别。教师如何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展开的,同时,也需要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互配合,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环境设计及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发展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红,周竞学,张红光,李雨竹.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