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

篇1

书香:何为风水?与迷信如何区别?

李建军:如果要以现代科学来对风水做定义,那么我会把风水定义为“人和环境之间广泛而微妙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上受于天下制于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是最高级的生命体,时时刻刻都受到地球和宇宙、大自然的各种因素和能量正反面的影响,风水就是研究这其中微妙关系的一门学科。学习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并结合实践不断领悟,是传统的学习和研究风水的方法,当然,现在我们还可以结合其它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探究前人总结的风水知识的内在的更深层的因素,尽量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是中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中国的相地之法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迷信则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它是不科学的。

书香:您个人认为在新世纪,研究风水学有什么意义呢?

李建军:从广义上讲,各种自然科学也都涉及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风水学的不同是,这些学科并不直接关心其与人的关系,或至少不直接研究其与人生老病死、运势祸福的关系。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风水的目的非常实际,人们研究风水,是试图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直接找到对人生理、心理和命理的影响,加以利用或调整。

书香:何为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对现在社会有何意义?

李建军:人体工程学是关于人体自身系统、人体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以天、地、人综合交互的环境为综合理论本源,以人的生理、命理、地理体系为理论基础,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服务于人的方法。其内涵和使命之一,就是要将传统学说与现代科学结合,在哲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层次下将三理和五大要素(走势、噪音、面相、签名、掌纹)融入其中,从而探索如何双向调节各种不同的人体生命信息和不同点位的自然信息,使两者信息同步对应、能量优化组合,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及事业发展。它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现代儿童青少年教育都有积极意义。

书香:人体工程学与传统文化有何联系?

李建军:人体工程学综合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与先进理念,集所有学科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力棒”。首先,传统文化是一种思维顿悟的文化,是人面对大自然、社会的各种矛盾、神奇现象而进行的思考顿悟,人体工程学不仅继承了这种思维顿悟的文化,同时又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将不自觉变为自觉,帮助人们将这种思维顿悟文化,以之实现合理的目标。其次,传统文化基本是以文为本的教育,即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交流继承,而人体工程学则以人为本,即以人作为载体,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人、帮助人达到成功的方式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后,人体工程学还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在思维方式、应用手段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因此,重叩传统文化之门,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点,对天地人三者对性综合论述与阐述,才能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合之源。

篇2

 

1.防毒工程

 

毒物对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和破坏作用为人共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仅世界工农业生产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就有 60 余万种。迄今在“国际潜在有毒化学物登记组织”登记注册的有毒化学物已达 30 余万种。

 

毒害物质在其生产、储运、加工、使用过程中,在失控状态下,若其数量超过临界值时,就可能酿成突发性恶性事故,而在通常情况下,因防护不力或长时间危害接触者,导致严重职业卫生工程科学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危害因素的不断变化和趋于复杂,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也要不断进步和适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和挑战。

 

深化科学研究。学科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工程技术的更新都是未来世纪的重要挑战。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由于我国企业长期欠账,使得职业卫生达标水平非常低,特别是乡镇企业情况更为恶劣。因此,一方面是要研究和发展更为高效的职业卫生治理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现有的技术。坚持主体工程与治理工程“三同时”。这是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坚持。

 

采取综合的对策。从技术角度,要采取技术防护措施、医学防护措施(康复、诊治、环境监测与健康临护等)和个体防护措施,达到三位一体;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要从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教育、职业卫生工程技术等方面采取系统对策。总之,只有采取综合、全面、系统及科学、合理、实用的对策才能使人类的职业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2.通风与空调工程

 

一个内部受控的空气环境,即某一特定空间内,需要对空气温度、湿度、流速及清洁度进行人工调节,以满足人体舒适和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卫生要求;在现代工程技术中,有时要求对空气的压力、成分、气味及噪声等因素进行控制与调节。为此目的,采用技术手段,创造并保持满足一定卫生、舒适要求的空气环境,是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目的与任务。

 

为保证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的空气调节称为“工艺性空调”,而为保证人体舒适的空气调节则称为“舒适性空调”。两者在多数情况下,既要满足生产过程的需要,又要保证人体的健康和舒适。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工艺,则可根据生产需要,建立单纯考虑生产工艺所要求的空气环境。

 

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工程技术包括:内部空气环境各项参数控制指标的确定;影响内部环境的各种内、外干扰量(热、湿负荷、粉尘、气体成分等)的确定;正常与非正常,不可压缩与可压缩流体的情况下,在一维通风管网系统、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及其复合流场系统中,空气、混合气和气固两相流的动力学特性计算;空调系统风道管网、洞库、采场空间及通风巷道网络等环境空气的输送与合理分配,工程优化设计与风机优化选择;空气降温、净化等设备的选择;内部环境控风设施的选择与布置;在影响环境的干扰量变化时,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的工况分析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环境运行自动监测与监控系统和安全防护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学科体系。

 

3.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在我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已形成一门专业,这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专业,从安全生产考虑,它是以安全工程学中安全设备工程学和安全人机工程学两个主干学科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工程技术。从人类居住生产环境角度考虑,它又属环境工程学范畴。本学科仅研究生产噪声与振动问题,首先考虑噪声与振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与危害,这关系到在噪声与振动环境中人和物所处的安全程度,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包括物(对精密仪器设备、建筑物等)不受损害和功能发挥正常,劳动者和物在作业环境里是否安全与卫生。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②损害人的身心健康;③影响人的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增多。

 

4.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辐射危害的致因理论,国内外观点难以统一,“致热效应”、“累积效应”,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卫生工程的内涵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卫生工程不仅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而且还积极促进有关卫生科学的发展,更体现了交叉科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特点。

 

卫生工程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基点,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和各种工程技术,结合卫生的具体要求,消除各种有害因素,创造对健康适宜的生产、工作、学习和居住的环境条件。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说明,无论是对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或是对其他卫生来说,卫生工程在防制疾病保障健康的各个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

 

对于劳动过程,卫生工程技术一般称作职业卫生工程,它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职业卫生旨在促进和维持职业工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财富上的最高质量;防止在工人中发生由其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各种有害于健康的情况;保护工人在就业期间免遭由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所产生的各种危害;使工人置身于一个能适应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职业环境之中;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能适应于其工作。”

 

辐射防护技术是核科学技术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在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将其归入二级学科职业卫生工程的分支学科,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三级学科,把辐射防护技术应用于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的领域。

 

无论是放射性辐射,还是电磁辐射,从预防和控制其危害,保护操作者或在辐射场中生活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考虑,辐射防护技术学科的内涵及涉及多门其他学科,是一门实用辐射防护工程技术,不但在安全科学技术中列为三级学科,而在灾害科学、减灾科学、预防医学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5.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工程学主要内容是应用护品或护具,防御外界因素伤害人体的技术和管理的原理。外界有害因素,既有直接的(例如,物体打击)、又有间接的(例如,毒物粉尘),因而个体防护工程学必须从人体出发,综合应用安全设备工程学和职业卫生工程学的有关原理,形成一个门类的应用学科。个体防护的实施过程涉及了人与物,物与物和人与人的联系,所以还要遵从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学的一般原理。个体防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体身心安全与健康,就必须从安全的角度研究人类个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功能,所以个体防护工程学还必须应用力学、物理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纺织科学、预防医学、劳动卫生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劳动卫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模拟与仿真学、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实用的工程技术。

 

个体防护的实施的主要环节是研究、监查和使用,要使个体防护系统安全、高效和经济,必须从安全角度出发,以保护人体为目的,综合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人体学、行为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原理,应用到个体防尘工程、个体防毒工程、个体电辐射防护工程、个体生物防护工程等具体的个体防护工程中去,不断发展和完善。

 

结束语

 

卫生工程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基点,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和各种工程技术,结合卫生的具体要求,消除各种有害因素,创造对健康适宜的生产、工作、学习和居住的环境条件。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

篇3

[关键词]技术 人文主义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10-01

由于各自的哲学传统都是彼此区分的,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的差异直接影响各个地区对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可能一样,但不同的理论跟进与方法上的差异,对问题寻求的结果也随之迥异。拉美国家地区的技术哲学追寻一种逃脱的自由,逃脱对工具本身的强制与束缚,走向大众的“生活世界”(这里明显有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子在起作用)。

一、工程学传统与人文学传统理论倾向的理论观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当下被赋予了特定内涵的概念,在延展的历史性中增定而生成。追溯起源,先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和斗争,然后进一步被延伸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旗帜,争端不下,又发现这两种精神或者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不过在统摄人们对世界领悟的方向上有所差异性而已。这种各自的领悟在一定时期内开始交织互补,单一的方向或者单一统摄的方式只会导致某种角度的偏离与偏失。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在理论层次上)这两种精神的融通之路径,揭示其偏离的弊端。科学哲学演化的路子在取差异中而觅求统一后的融合之道,技术哲学似乎也走上这一类似的路途。技术哲学的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踏上融合之路(分离后的融合),这是学界的一致认同的意见。正是在差异性中体认同一性,技术哲学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这当然是正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仍仅仅对应于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则独享人文精神。实际上,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亦认同或认可人文精神的魅力与灵魂上的塑造功能之强大与深刻,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也应效法科学的严谨之精神与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正如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严意识。纠缠于“是非”的逻辑在二者中间比出个优劣,这样只能加大矛盾,不利于技术哲学的良好态势。关于国内真正研究技术哲学的专家学者,似乎很难将这类学者专家归入到那个流派或者传统,好像学者都在明理中而大张践行之主张。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主张并肯定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正在走向“融合之境域”。

二、技术思想的二重“倾向”――工程学与人文学

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反思主体是技术专家或者建筑专业工程师(如俄国工程师恩格迈尔)。他们在倾向于亲技术的维度上则表达出相同的意见,他们大多兼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与哲学家于一身,既有专业的技术工艺的思想指导又有哲学思维的高屋建瓴式的观握。对技术本身的反思和通过技术细节的分析考察,了解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在的规律趋势,追寻更好地将技术运用于改造世界的面貌,通约化的世界由此而得以建立。这里关键是将所掌握的技术如何运用与指导生活世界里的生存实践。

在工具发展的更高层次上,虽然在外形上与人体相去甚远,相似性已经变得尤为稀少,因为工具发展的层次水平较高,但在其本质上仍然是超离或者脱离不出人体来的,这些器具内部蕴涵的数量关系、几何空间关系都还是从人体那里推算出来的。在与人体上它无论怎么样的演化变形但还是与其脱离不了干系,这是后来卡普一直强调的。他还认为“机器表现出来的是与人体本质性的关系,其投影的程度就越高,那么与外部形状的相似程度就较低,纯粹性的、带有精神性的投影就较清楚。”

篇4

关键词:人机工程;人体性能;环境因素

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该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众多,评价手段非常丰富,包括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等,通过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通过多门学科的有效应用,为工业设计领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工作效率,能够极大的改善工业设计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人体特性

作业者以及机器的使用者在人机工程学理论中被称之为“人”,研究人机工程学理论中的“人体特性”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的研究人体结构。[1]从本质上来说,该种研究方式就是在应用人体尺寸测量知识来实现对人体结构的研究,从而将单个主体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挖掘出来,得出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为人体测量提供必要的标准。例如,在设计驾驶员座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人体数据为标准,制作出适应驾驶员实际情况的座椅等等,由此可见,人机工程学理论在工业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是深入的研究人的具体劳动动作。在这里我们又将人的具体劳动动作称之为作业,其内涵是设计者通过作业这种手段,将材料逐步转变为与具体工作顺序相一致的活动。所谓作业空间是指作业者以及机器的使用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同机器以及工具等所需要的所有空间总和。之所以进行作业空间设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人机系统的工程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不断的满足作业的需求。[2]笔者认为,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做到全方面的考虑诸多因素,例如个人的行为因素、设计作品的舒适度等等,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优秀作品。良好的作业空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作业者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二是能够确保作业者四肢所分担的工作量保持适中;三是适应群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四是安全性高,舒适、便捷。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以具体设施和元件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像显示器、控制器这类装置是比较重要的装置,因此,在布置这类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布置区域是否能够方便作业者进行操作,笔者认为,这些设备可以安放在空旷的作业区内。[4]2)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还应当依照具体设施和元件的使用频率进行布置。在最佳操作区域内放置的设施和元件往往是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元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依照该顺序进行摆放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将上述元件安排的接近一些,这样做能够使整个操作过程形成一个流水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3)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除了应用上述顺序进行排序外,还可以依照不同设施和元件的功能来进行排序,这样,能够极大地方便操作,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排列顺序并不是独立存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者在进行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应当将上述顺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作业的安全性、人流的组织形式以及方便特殊人群等因素,可见,虽然空间布置看上去比较简单,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则非常的多。

二、机器系统

作业者以及机器的使用者所操作和使用的产品就是指人机工程学中的“机”,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在理解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这里所说的“机”并不是狭义的机器。机器系统主要研究和设计人机界面层次,它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机器系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显示设计,二是控制设计。很早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通过手工技能来实现对机器质量的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者及机器的使用者与机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常见的手动控制机器的作业包括机床操作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型智能机器应运而生。与传统机器不同,大型智能机器的输出量非常大,其操作幅度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作业者以及机器使用者(人)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够正确的判断信息,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案。现如今,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经逐步向显示器与控制器的设计方向转变。显示器在工作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原因在于,现如今的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大量的处理信息,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精准的、快速的信息处理速度,而上述这些要求则必须通过显示器来实现;控制器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设计师在设计控制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性别特征以及生理尺寸,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三、环境因素

在人机系统中,环境的作用也非常的重要。所谓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工作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环境。这些小环境往往与人机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工作环境不好,会给作业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作业者如果长期在声音较大的环境下工作,就会导致听力有所下降等。因此,必须对环境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深入了解人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确定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保障作业者以及机器使用者工作的舒适度,才能够确保他们的安全,使整个作业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提高作业者以及机器使用者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健康。四、结语总而言之,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者的工作效率,保障作业者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还能够实现流水操作,从而推动工业领域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作者:王兴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兆麟,汤文成.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工程图学学报,2009,06:1-9.

[2]刘继航.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展望,2015,09:280.

篇5

康复工程技术在工伤康复的应用,有助于代偿、弥补工伤患者功能的不足,并为工伤患者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康复工程的内涵

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RE)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运用工程学的原理、手段和方法,研究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残疾人的能力障碍和社会的不利条件,以最大限度地补偿或恢复因伤所致的肢体、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科学。

康复工程是一门跨专业的交叉学科,融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功效学和仿生学,以组织再生、功能重建、评价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科学。康复工程涉及医学和工程学两大学科的若干专业,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学,是现代康复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工伤康复与康复工程

工伤康复是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和技术,为工伤残疾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其身体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让其重返工作岗位的一项医疗服务。而工伤职工的全面康复离不开能提供物质实体支撑的工程技术,当前康复4大支柱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矫形技术)中的假肢矫形器制作和装配技术就说明了这一点。

康复工程是利用工程方法实现人体功能的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康复工程的介入,工伤残疾人员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实现的。例如,截肢的工伤职工可以也只能通过安装假肢重新获得肢体的功能,那么,假肢就是截肢工伤患者康复必不可少的代偿物。为了制造出性能良好的假肢,需要研究人体肢体功能原理以及假肢的仿生原理和控制方法,需要设计出假肢结构及控制系统。除此以外,为了使假肢合理地安装到患者的肢体残端上,还要有合理的连接方法及与之相配合的设施。同时,对假肢的性能和装配质量也要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由此可见,从假肢的原理、设计、装配,到假肢的检测和质量评估,都与康复工程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工程技术在工伤康复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康复工程在工伤康复领域的研究对象

康复工程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人体外部功能,不涉及人体内脏功能。在工伤康复这一特殊领域中,康复工程的研究对象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

运动障碍即由于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病变引起的功能活动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耐受力低、协调能力差、肌力减弱,运动范围减小;智力障碍即由颅脑损伤引起的包括学习、记忆、推理等方面的缺陷,如记忆或判断力减弱;感觉障碍即外伤引起的视觉、听觉障碍,如:视力或听力减弱;语言交流即由外伤引起的语言能力障碍。

康复工程与工伤康复辅助器具

康复工程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克服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障碍。这一实际应用的学科最终成果是形成产品,用实物的形式辅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人们把这类实物或产品称之为“残疾人技术辅助器具”(Technicalaidsfordisabledpersons)。

2010年12月国务院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32条规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为此,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相应地制定了工伤康复辅助器具装配目录和工伤康复辅助器具装配机构管理办法,为广大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目录的范围和给付金额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常见的工伤康复辅助器具

工伤康复医务人员需要对工伤康复辅助器具的品种、性能、价格、训练要求及相关政策十分了解,在详细掌握工伤患者实际功能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患者康复的要求,对症开据辅助器具处方。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协调三者关系,实现辅助器具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工伤康复中,常见的辅助器具有以下几种:

假肢(prosthesis)它是用于截肢患者的人工器官,常称为人工肢体。装配假肢可弥补及代偿已缺失肢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是现代截肢康复中的重要环节。

矫形器(Orthosis)它是为了减轻四肢和躯干功能障碍而在体外使用的矫形外科辅助器具,主要通过支持、固定和矫形作用,代偿和辅助丧失的功能,使人体的各个部位保持合适的位置和姿势,预防和矫正畸形。矫形器的制作装配由来已久,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助具(selfhelpdevices)它是一类利用患者残存功能,无需外界能源,单凭患者自身力量即可帮助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而制造的器具,如加长或加粗的叉、匙、把手等。自助具多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有关,自助具的使用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手段,而且还有助于树立患者重返社会的信心。

助行器(walkingaids)它是指辅助平衡和行走的辅助器具,包括助行架、助行台和各类杖等,主要用于辅助老年人、平衡功能障碍者及下肢肌力不足者行走,此外还具有维持平衡、保护肢体、节省体能、改善步态等作用。各种杖主要用于平衡功能相对较好,有一定手部抓握功能且上肢肌力较好者,而助行架适用于平衡功能较差或下肢力量严重不足者。

篇6

1.1平面布置能力

平面布置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能力。能掌握住宅空间功能规划、家具及陈设配置,能对设计理念正确描述。(2)地面铺装设计能力。能正确选用地面铺装材料,熟悉瓷砖、石材、木地板等铺装材料的尺寸、色彩和性能。(3)天花造型能力。能根据空间设计风格和高度,设计天花造型,熟悉单级、多级吊顶结构。(4)家具灯具配置能力。能运用灯光与陈设的设计原理,掌握家电配置和开关、插座配置。(5)人体尺寸应用能力。能掌握人体尺寸特征及使用原则,熟悉走道、门窗、插座位置、吊顶高度、视听设备等的设计特征。(6)室内装饰材料选择能力。熟悉材料的性质和功能,能按工程情况正确选用板材、块材、涂料等室内装饰材料。

1.2CAD软件绘图能力

CAD软件绘图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基本绘制图纸能力。具有独立绘制室内工程平面图、立面图及剖面节点大样图的能力。(2)图层与线型设置能力。具有设置图层颜色、选取线型样式、制定线宽等CAD绘图环境的设置能力。(3)文字设置与应用能力。具有汉字文体的选取、字高设置、表格编排能力。(4)尺寸标注能力。具有数字文体设置、尺寸标注设置的能力,符合建筑制图标准。(5)室内制图标准应用能力。具有图幅和比例设置、线型设置的能力,符合建筑制图标准。(6)图纸储存与输出能力。具有线型打印宽度设定、图纸输出比例、图纸储存格式的操作能力。

1.3效果图制作能力

效果图分为2种,制作能力亦不一样。(1)手绘效果图要求具备3种能力:①空间透视绘图能力。能选择具有特点的视点构图,尺寸、比例协调。②色彩应用能力。能使用彩色铅笔、马克笔等颜料和工具表现色彩。③效果表现能力。能较全面表现设计意图和空间效果,具有一定审美能力。(2)电脑效果图也要求具备3种能力:①建模能力。能应用3D软件绘制家具、空间造型三维模型。②渲染能力。能合理调整材质、灯光及角度进行渲染,场景自然逼真。③后期处理能力。能综合应用多种渲染软件进行后期处理。

2工作任务

以完成一个住宅设计的具体项目为引领线索,把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学习按工作任务布置在任务指导书中,让学生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内容和操作技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传授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

2.1项目任务书

三房两厅住宅室内空间设计,面积约80~120平方米,项目设计内容包括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儿童房为选做)。

2.2项目教学工作任务

住宅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教学工作任务包括:(1)平面布置图1张(住宅平面设计能力);(2)天花布置图1张(住宅空间设计能力);(3)开关控制线路示意图1张(住宅空间照明设计能力);(4)电源、电话、电视、多媒体插座位置分布图1张(住宅空间家用电器设计能力);(5)立面图(主要造型设计立面)6个(住宅空间细部设计能力);(6)厨、卫墙面和地面铺装图1张(住宅厨房卫生间设计能力);(7)剖面图(天花/造型设计墙)2个(住宅空间造型设计能力);(8)大样图(天花节点/造型设计墙)2个(住宅空间造型设计能力)。

3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项目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项目中的任务和工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载体,在住宅空间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实操训练,掌握对住宅平面图功能布置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内容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儿童房设计,需要掌握家具、人体活动的尺寸要求,设计内容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并有设计说明。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达到设计内容的要求,在项目教学中应穿插与设计项目相关联的课程教学如室内空间设计、人体工程学、装饰材料、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室内陈设艺术设计、3DMax、AutoCAD、表现技法等课程内容和章节,用于支撑项目教学内容中需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3.1.1平面布置知识根据室内的户型,依据人体工程学、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合理布置家居,进行空间划分和照明设置。(1)熟悉家居空间设计的一般流程;(2)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设计方法;(3)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陈设方法。3.1.2CAD绘图知识根据室内制图理论知识、AutoCAD软件理论知识,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的操作,按建筑制图规范绘制符合专业要求的图纸;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施工图制作技能,具有熟练操作专业软件的能力。3.1.3绘制效果图知识根据室内空间设计理论知识、装饰材料理论知识、3DMax理论知识,合理布置空间效果。(1)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技能;(2)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

3.2能力目标

通过住宅空间设计项目训练,学生熟悉了住宅空间设计的流程和工作过程,能够把住宅空间划分为几个环节,用一个主线去贯彻,并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工作过程和步骤符合专业设计要求。具有实际操作的经验积累和借鉴作用。3.2.1平面布置能力具有对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儿童房等室内住宅空间设计能力。3.2.2CAD绘图能力按室内制图规范,用AutoCAD软件完成住宅空间项目的全套设计图的绘制能力。3.2.3效果图表现能力选择典型空间设计(客厅、卧室)图纸,具有通过电脑效果图和手绘效果图的形式,较好表达设计者的意图和室内空间效果的能力。

4典型案例

实训案例本校2011级室内设计专业2班学生吴永辉的住宅室内空间设计项目作业(见图1~图3)。由于不能展开讲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此只对方案和客厅两部分评价。方案评价该方案能依据住宅空间的规划原理,针对用户的起居特点,合理划分空间区域,主通道顺畅,尺寸设定适当,家具与陈设的功能、位置和大小均能较好地与空间结合,整个布置协调、合理。对家具功能、尺度掌握和应用较好。CAD绘图熟练,达到专业绘图要求,整个设计可以用于实际工程。客厅设计评价客厅是住宅空间的中心部分,也是重要的交通联系空间。合理地选择视觉中心,处理好几个功能区的分隔与联系,并完成一些细节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求,具备一个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效果图线条、色彩、比例协调,表现力强,较好表现出客厅设计的风格和内涵效果。

5结语

篇7

狗头琴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音乐器,与其他弹拨乐器通过各种演奏技巧的组合,共同组成一个强大颗粒性集团,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屹立于世界乐坛,而狗头琴在其中起到了“抒情女高音”的作用。成功的乐器改革,保留了民间狗头琴的音乐特点,填补了我国民族弹拨乐无高音乐器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与其他乐器较强的融合性,也为其今后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打下良好基础。

二、音色

清脆独特的音色音色是一件乐器区别于其他乐器的主要标志,是音乐语言中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音色的好坏是挑选乐器的主要标准,也是演奏员演奏水平的评判标准。因此,一件乐器的音色对乐器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狗头琴拥有了独特、清脆、明亮、穿透力强的音色,这也是狗头琴区别于其他弹拨乐器最大的特点。狗头琴一弦的发音敏锐、明亮,许多高难度的和华彩乐段都在一弦上完成。二弦和三弦的中音区比较柔美,很多抒情优美的乐段在这两根弦上演奏。四弦则是浑厚、低沉、结实,一般演奏比较有韵味的乐段。另外,狗头琴作为一件新兴乐器,在如何吸收国内外各种乐器优点的问题上,王惠然很好的把握了如何保持狗头琴艺术的民族性问题。无论在外形还是定弦等各方面都使狗头琴成为地地道道的民族乐器。

三、人体工程学设计

合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许多民族乐器形制的最终确定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使用中逐步完善的。狗头琴历史短,在改革过程中既保留了民间狗头琴的外形特点,又充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只有同时具备造型美和实用性,改革才能称为成功和可行。从美学角度看,狗头琴采用左右对称的外形特色,让人在视觉上就产生平衡、统一的舒适感。以狗头琴的琴头为中心,向背板或琴箱两侧做切线,与底部的切线正好构成正三角形,高与底之比也符合黄金分割,给人稳定的静态美感。另外,抛物线式的弧形曲面,富有温和的动感,所以动静结合,增强了乐器的空间造型效果。狗头琴琴体长约65厘米,是人以腿部做为平行线,腿部到肚脐8厘米这一基本单位的8倍,其共鸣箱半径小于30厘米(以人的胸口、肚脐作为中心线,右手上臂下垂,前臂自然弯曲,从手心到肘弯处约30厘米)。因此,狗头琴的造型和结构都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适合演奏者发挥各种技巧,完成对不同音响效果的追求和对乐曲的表现。

四、狗头琴的演奏特点

狗头琴的演奏特点综观整个民族弹拨乐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乐器发展的普遍特点,即演奏越来越方便,音色越来越明亮,演奏密度越来越快,音彩越来越华丽等,所以狗头琴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乐器发展的规律,完成了我国弹拨乐发展轨迹的进一步向前延伸,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1.密:狗头琴采用拨片演奏的方式,非常方便,能有效缩短来回弹挑的时间。因此,狗头琴的长轮可达到每分钟800次的速度,比其他弹拨乐器的轮音密很多。另外,狗头琴的轮音颗粒性饱满连贯,所以在狗头琴音乐中经常有整个乐段都用轮音来演奏的情况,这在其他乐器的乐曲中是不多见的。

2.亮、刚:狗头琴的音色明亮刚劲,这是因为狗头琴的弦短而且硬,又由于是高音乐器,余音短,弹性大。特别是在高音区演奏时,这种特色更加明显。如在高音区长时间轮奏时,音色晶莹剔透,清澈明亮且颗粒性极强,这是大部分弹拨乐器做不到的。四音和弦与扫拂全轮结合的技巧可以使音乐响亮宏大,表现充满激情、气势磅礴的音乐,在狗头琴曲中常有全部采用这一表现手法的乐段,因为这是狗头琴独有的,可以突出狗头琴的艺术魅力。狗头琴的明亮特色是狗头琴表现江南音乐的基础,而刚劲是狗头琴可以展现北方音乐的基础。刚的特色与密、快等特点结合,成就狗头琴可以表现少数民族硬朗、刚劲的音乐风格。另外,亮与刚的特点使狗头琴音乐穿透力很强,所以狗头琴在乐队中常担任主旋律和高音区华彩乐段的演奏。

3.快:快是狗头琴突出的一大特点。由于狗头琴琴体小巧,从上把位滑到下把位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而且狗头琴品位与指距大小基本相等,弦距也小,所以狗头琴换把、跳把、快速过弦、轮双弦、轮三根弦,特别是扫拂轮四根弦等都比较方便,狗头琴的乐曲基本都充分体现了狗头琴的这一特点。如大段十六分音符的连奏、大段三连音连奏、快速弹音连奏(只弹不挑)、快速弹挑并配以过弦、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之间大跨度的来回演奏等。如在狗头琴曲《剑器》中,有大约九小节很好的体现了狗头琴的这一特点。在演奏时,需要从第三把位到第一把位、从高音到低音、从外弦到内弦的快速转换,还需要在扫四根弦和三根弦之间不断变化,并要求达到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分钟380拍的速度。这种快速的演奏和丰富的技巧结合,使狗头琴对乐曲的表现在音色、音区、音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充分展现了狗头琴华丽的色彩。狗头琴的这一特色,不仅使狗头琴具备音乐美,还使狗头琴具有了炫技美,这也是狗头琴可以用来担当整个乐队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独奏乐器的重要原因。

篇8

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创新再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家具设计中很多研究都来自于明式家具,更有很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对明式家具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再设计,所以探究明式家具的内涵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明式家具的充分理解,对传统家具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赋予明式家具新的艺术意义,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明式家具 解构 中式家具设计 材料的创新与节约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0-02

1 现代家具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1.1 现代家具设计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等过于强调产品的功能而忽视产品外在造型的“冰冷”设计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排斥,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纷纷出现。消费群体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而不单单是功能方面的便捷和形式服从功能的产品,这就促使了传统器物再设计的兴起。传统设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对传统器物的重新借鉴和利用,加以现代家具设计的创新手段、新型材料和现代家具思维模式进行重新再设计。这就赋予了传统家具一种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在体验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传统美学。

1.2 现代家具设计的问题研究

在现今的家具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没有注意到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一地对其进行材料的替换和繁复纹饰的删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家具设计师或是家具制造厂由于对中国文化内涵了解的缺乏,对传统家具特征的简单理解,造成只要求其造型形态相近,而这样的做法只是一时的传统家具的新型体现,不能称之为创新再设计。设计环节薄弱的产品或企业,是不能长久立足的,大众也只会暂时性的投以关注。很多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把消费群众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喜爱当作一种赚钱的商机,利用一种盲目性,把明清家具等各种朝代的家具笼统的进行结合,不分历史、不分文化特征,这样无疑是错误的做法。产品对市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这种错误的文化定位会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从长远方面考虑,对其本质的研究是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否则只会造成现在的中式家具设计完全丢失了传统家具内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定位。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抛弃它们的固有形式,并且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加以创新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设计具有更高的“文化附加值”,为大众所接受,展现出中国设计的独特之处。

在现代的家具设计中,中国的家具设计基本上也是参考国外一些知名设计师或是知名设计品牌进行模仿设计,原创性极其差。这是我国当今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而对于如何提升我国本土设计的创新性与原创性而言,一个不错的选择或途径便是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现代家具设计也是如此。

2 明式家具的艺术特点

2.1 明式家具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对于明式家具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掌握和了解,是我们欣赏现代家具、鉴定仿古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明式家具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一是木材的丰盛。明代有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明朝与其他东南亚各国的密切交往,而东南亚国家向来以出产优质木材而闻名,这就为我国明朝家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园林建筑的兴起。从五代到两宋,我国的园林建筑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到了明代,已经是极为兴盛的了。北宋后期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和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都进一步证明了园林建筑的发展和兴盛。那么作为室内陈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明式家具,理应跟随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三,木工具的提高。没有好的工具就造不出精致优美的物品,而硬木质地坚硬,这就对木工具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就如宋应星在书中所说:“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既般安所施其巧哉。”而明代木工具的锻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种类相较于以前的朝代有所增加,能适应于各种部位加工的需要。

2.2 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局部适当的繁复对比大面积的简洁以及曲与直的对比,营造出了简洁特质的特殊底蕴,使其整体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庄重典雅的美态;在封建时期,大至房屋,小至家具都是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明式家具也是如此,如明式圈椅:明式圈椅往往过于宽大,这是一种的社会地位的体现,包括其本身的装饰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明式家具因其强烈的社会性而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文化内涵和形象内涵;明式家具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其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局部与局部的比例都是极为匀称而协调的,它的一线一面、曲直转折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如桌子与椅子的比例、扶手与搭脑一体化设计、靠背的曲线形设计、榫的链接、攒边的角度都是极为精准的,可以说臻至完美。并且其造型与功能要求完全契合,整体感觉就是流畅的线的组合与运用。明式家具对人体工程学的重视,与现代设计是不谋而合的;明式家具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3 明式家具的借鉴价值

明式家具之所以会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它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因为它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概括来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是其最好的概括。一件产品,不仅仅要注意它的功能之美,我们也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形态美,它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美的氛围。二,注意结构美。明式家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钉,不用胶,强调运用榫的结构,最主要的是,不同的地方不同形式的榫进行连接,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结构之美,并且很牢固。三,注意材料美。一件产品不仅仅因为它拥有良好的功能和漂亮的外形就能够取得成功,材料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明式家具充分的利用木材的原色和木材的纹理来展示木材深沉的色调和舒适的质感,使明式家具看起来更加庄重典雅。四,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线的运用,都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造型简洁利落,庄重大方。细节处的点缀,如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有加以不同的变化,使其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又比如牙子卷口等装饰物增添了家具的饱和度,使家具看起来更加具有形体美感。

3 明式家具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

3.1 家具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家具市场的逐渐规范、加工工艺的不断纯熟和高科技的运用、机械化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带动了现代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家具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家具被重新提出,并不断更新来适应市场需求。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认识的改变,明式家具制作工艺正逐步向现代人所能接受风格进行各种各样的转化,款式、图案更具有现代设计的特色。将传统家具的精髓作为基础,在工艺和款式上积极创新,打造出具备时代感的、富有独特性的家具是现代明式家具设计的统一趋势。然而我们所说的创新不是要丢弃我们传统家具的精髓,而是融合,从产品设计上体现现代家具特征,从元素、文化上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审美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将创新作为红木家居发展的坚实武器,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3.2 对明式家具的创新精神的借鉴

明式家具开创了中国家具工艺的一个新篇章,它更多的是从生活方式上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在明代以前,人们大多是席地而坐,所以家具的种类并不多。真正的家具工艺的发展是从宋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间接的促进了家具工艺的转变。从低矮的家具设计到高座家具设计,不仅仅是家具工艺的一种创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这种设计意识是应该被现代设计广泛吸纳的一种精神。中国现代设计有着盲目性,善于模仿与制作,中国沿海地区有着大量被誉为“中国制造”的厂家和企业,外国很多企业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我国现代设计的一大优势,但是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现代设计的一个现状:设计环节还相对薄弱。设计应该立足于产品的本源,也就是文化内涵,而不只进行简单地制造或是成品的搬运。明式家具之所以如此成功,文化内涵这个因素占了绝大部分的原因,当然它也有着科学合理的造型、严谨的态度、精美的细节,但是究其根源,设计真正可以长久立足的只有体内包含的文化和流露的气度,这是它至今为止仍让世人喜爱的原因。

明式家具的造型构成特点也是如今现代家居设计学习的一大要点。明式家具在整体尺寸比例及细节上的巧妙处理,使得功能和形式得到完美的融合,体现了实用的人性化,注重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现在所有设计的基础,任何一件产品都应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将人体工程学中提倡的人性化和合理化融入进去,使设计有着自然而合理的状态。

4 现今中式家具产品的局限性与改进

4.1 中式家具的设计局限性

明式家具在造型、材料、结构等上面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了,通过对明式家具在造型设计上的多方面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明式家具所蕴含的一系列文化内涵和产品特征。如明式家具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阶级统治的形式,不同的阶层相应的家具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明式家具中发现一个现象:座椅和几案类的家具一般都过分的偏大,而明式家具因其木质的材质造成了它的―次成型的特点,所以会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我们如今研究明式家具,不仅仅要从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个点出发,更要从节约资源、消除等级分化种种多方来观察和研究。艺术家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元素作为视觉符号,而是以中国哲学为底,构建现代和传统的精华。

4.2 中式家具的改进与建议

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要包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其中造型设计应将文化理念、创新设计观念、新型材料、创造构成等元素融入对明式家具的改造。甚至可以去除一些固有的形式,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现代演绎,使其既有传统的韵味美,也有现代的时尚美。明式家具设计主要是采用木材料和榫结构,质感精致细腻。这也为现代新型材料提供了很大的包容性,只要舒适耐用就是为了现代人的创新再设计。时代需要新的风尚,一种事物要永葆青春就要不停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元化,功能化是现代设计的共同特点,一种传承性的艺术的存在不能―直拘泥在过去的辉煌成就。

通过对明式家具文化内涵的充分理解,对传统家具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赋予明式家具新的艺术意义。采用现在工艺与新材料赋予明式家具新的内涵。利用现代化的金属和焊接替代古时的木材料和榫接结构,但是保有和承袭明式家具的结构美。椅身可采用金属复合材料代替长久以来的硬木材质起到环保的目地,也可使现代工业社会当中的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同款座椅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设计,也可以利用木材复合材料替代以前的实木家具,增强废弃木质材料的循环利用,例如在材料中运用碳纤维增强树脂、超轻质中密度纤维板、纳米木纤维低密度人造板等新型材料,以此使明式家具因为现代美学的新解而产生新的明代美学价值。生产时也可采用预压成型技术完成椅圈,使座椅形态达到臻至完美的体态。

中式家具设计不仅仅是代表这复古设计的流行或是传统家具的再现,设计师们要汲取的是成功设计背后的设计文化和设计理念,然后融合自己国家的文化设计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9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简介:冯伟(1977-),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建恩(1970-),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1-02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1]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通识教育理念被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很难自主设计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因此,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成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涉及的知识领域广、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因此,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对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必修课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四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人居环境与通风”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定位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家用电器设备以及清洁剂、杀虫剂、除臭剂等日用化学品被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日益增多。同时,采暖、空调设备的逐渐普及和建筑节能的发展使得建筑物的密闭程度提高,通风换气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增大,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要解决室内空气环境问题,除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以外,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重要举措之一,这也正是开设“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目的。

高校公选课设置必须定位准确,需要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三者相结合来定位。[2]由于公选课的选课学生来自全校理、工、文、管等不同学科领域,课程基础差异较大,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因此,学生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求掌握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作用原理及改善措施和技术,而是使学生了解人居环境污染的产生、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居环境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在很多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讲,“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学习,将使他们今后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采取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方法。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另外,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也会为人父母,他们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观念。[3]因此,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端正环境保护态度,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成为“人居环境与通风”公选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依据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公选课“人居环境与通风”为32学时,2学分。由于人居环境的范畴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课内一一讲到,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定位,侧重于建筑环境与建筑通风。选取“地球绕日运动规律,太阳辐射,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室外气候要素”作为第一章的内容;选取“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作为第二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和冷热负荷,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作为第三、四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光环境和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作为第五、六章的内容;选取“建筑通风系统的构成、原理和措施”等有关知识作为第七章的内容。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以知识普及为重点的公选课,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要适当降低,知识面上要增加宽度。根据学生特点修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述第二章的内容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污染治理的机理、技术方法和装置,而是要向学生介绍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成因,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当的装修材料、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日常处理办法会加剧室内空气的污染,使学生理解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简便的措施减少和减弱污染。再比如,讲述建筑热湿环境负荷时,不是向学生传授负荷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让学生知晓哪些因素会导致建筑负荷增大,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从自身考虑采取哪些办法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和环保。

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发生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建筑火灾事件,如“军团菌病”事件、幼儿白血病发病率上升、克拉玛依剧院大火等作为题材,并辅助相关的视频录像资料,从直观易懂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把国内外建筑环境与通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应实例引入课堂,进一步充实、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由于公选课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公选课的课时少、标准低,学生容易轻视,上课热情不高。怎样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并融入其中,激发热情,提高兴趣和乐趣,是公选课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四年的公选课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公选课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黑板授课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但在利用幻灯片时,如果有过多的文字,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能集中,身体感到疲惫,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授课教师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广泛搜罗相关素材,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内容充实课件,图文并茂,提高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了解和掌握。视频的一次连续播放时间也要合理控制,不宜过长,以15分钟左右为好。例如,在讲述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时,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特色的有关建筑的图片,直观地反应出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相比于传统的单纯的文字介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再比如,讲到建筑通风内容时,以知名的英国BRE绿色环境楼为案例,将其有关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过程中加以讲解,使复杂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问越辩越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小型讨论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就学生们普遍比较关心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讲述“采暖、空调等热湿环境调节方式”内容时,就环境的改善与因采用人工调节方法而对环境构成的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危害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因果和利弊,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这一章,安排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从性别、年龄、着装、肌肉活动强度、周围环境、心理等因素来了解人体的热平衡,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课堂讨论提出的一些不同的见解或分歧,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加深课堂讨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以课程论文结合平时成绩作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40%,具体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综合确定。对平时缺勤或迟到次数较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课程论文成绩占60%~70%,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从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建筑通风等方面选择某一主题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检索和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述。论述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内容要较为丰富和充实,字数要达到3000汉字以上。学生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统一的文本格式对论文进行编排,编排质量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方面。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课程论文的撰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拓展了学生在人居环境与通风领域的知识面,并初步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识公选课教学相对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明确、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可以不断使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和提高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

篇10

关键词:洛阳;公共座椅;创新设计;地域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座椅作为一种城市标识,遍布在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各种公共场所。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休憩的便利,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抹亮色。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展现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内涵,对公共座椅进行功能完善和设计创新是体现公共座椅自身价值、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洛阳市的公共座椅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阐述公共座椅进行优化创新的必要性和措施。

一、洛阳公共座椅设计的现状分析

公共座椅按其摆放位置可分为室内公共座椅和室外公共座椅,室内公共座椅有候车室公共座椅、商场公共座椅、教室座椅、影剧院公共座椅等,室外则多设置于公园、休闲广场、购物广场以及人行道两侧等公共场所。公共座椅作为一种便利性公共设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对洛阳市公共空间公共座椅的调查研究与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公共座椅在设计与应用上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摆放位置与数量不足

有的公共座椅摆放在一块较为空旷的环境中,周围没有乔灌木相掩衬,这就使公共座椅缺乏一定的私密性,同时该处公共座椅的使用频率受天气影响程度较大。同时,面积较大,公共座椅的数量略少,公共座椅之间间距过大,不能为行人提供及时且充足的休憩便利。

(二)设计尺度不规范

部分公共座椅舒适度较差,座面过高或过低都会令使用者腿部肌肉不能处于较为舒适的放松状态,影响使用者的休息质量。公共座椅的靠背设计也需要改进,有的公共椅为追求座椅的形式美感,靠背与座面的倾斜角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公共座椅舒适感不足。

(三)材料选择不当

洛阳市内的公共座椅所选材料通常为塑料、木材、石材以及混凝土材料。(1)塑料可塑性强,可做多种造型处理,然而塑料材质的公共椅坚固性较差,同时塑料又为不可降解材料,不利于绿色环保;(2)木材是天然环保材料,作为室外公共座椅的组成部分,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会使木材使用寿命大幅缩减;(3)石材通常与木材相结合使用,具有坚固耐用的特性,然而由于石材自身质量较重,导致公共座椅不便移换位置,后期更换较为费力。这些材料一直以来都被当做公共座椅的主要制作选材,价格低廉,能满足公共座椅制作基本需求,然而除了材料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其外在观赏性与环保性也有待提高;另外材料选择与空间特性的联系性较弱,材料选择的不当一定程度上会使公共座椅与空间环境不符。

(四)缺乏时代感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对待事物的观点态度与之前大不相同。各种为人熟知的产品被时代潮流重新塑造,以新奇且张扬的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成为时代宠儿。然而在洛阳市的洛浦公园以及西苑公园中,公共座椅仍然延续着过去的形态特征,样式老旧,缺乏新意,与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形态脱轨,规整统一的造型与单一的功能定位缺乏勇于突破创新的时代感。

(五)缺少地域文化特色

在对泉舜购物广场和宝龙城市广场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该公共空间内的公共座椅形式表现呈现出过度统一的趋势,除造型、色彩、材料之外,没有考虑到对公共座椅赋予一定的内涵与文化气息,难以体现出洛阳深厚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使洛阳市内的公共座椅与其他城市的公共座椅没有太大区别,无法体现公共座椅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地域代表性。

二、洛阳公共座椅的创新设计

公共座椅作为一种使用率极高的公共设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基本的休憩功能,然而通过对洛阳市部分公共场所的公共座椅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洛阳市公共空间座椅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对洛阳市公共座椅进行了功能与造型的优化创新设计,新型公共座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遵循人体工程学的规范要求

公共座椅座面距离地面高度、靠背高度以及座面与靠背之间所成夹角应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尺度规范设置,使公共座椅的使用舒适度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公共座椅的将各组成部分都应根据人体工程学中所归纳出的数据制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舒适性。

(二)功能、形式的优化创新

普通公共座椅由座基、座面以及靠背组成,只具备休憩功能,新型公共座椅通过对公共座椅各个组成部分的改造设计使之产生新的功能特性,突破公共座椅单一功能局限,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经优化设计后的公共座椅除了具有基本的休憩功能之外,还可通过结构改良调整使之具备一定的装饰效果以及放置物品等功能特性,线条流畅的造型设计使公共座椅极具视觉美感,同时优美灵动的线条又呈现出韵律感,使公共座椅如同一件装置艺术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打破功能单一的公共座椅功能定位。在形式上,公共座椅应突破规则整齐的传统表现形式,以流畅曲线代替直线造型,围合性封闭式联排座椅代替直线排列,模糊性座面区域设计代替统一明确的座面布置,从而在视觉层面上对公共座椅进行优化创新,赋予公共座椅新的表现形式,为使用者提供新颖独特的视觉感受。

(三)地域文化的融入

洛阳市公共座椅的设计中大多缺乏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导致洛阳市公共座椅普遍表现为地域特征不够鲜明;在洛阳市公共座椅的创新设计中,将能够代表洛阳特色的文化符号简化为一系列抽象的视觉文化符号,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同时简化其外在形式,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公共座椅的装饰与造型之中,在满足了公共座椅的基本功能特性之后,从更深层次考虑,丰富其内涵。公共座椅的设计应当由内向外地散发出洛阳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可以提取和运用洛阳文化中的固有元素,如将牡丹图案融入公共座椅的靠背造型,使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地域文化的融入赋予了公共座椅以浓厚的古韵,同时也因结合现代元素而不会显得古板沉闷,将古韵与时尚感、科技感有机结合,古今融合,将洛阳古城的深厚底蕴通过现代技术方法注入到座椅的设计中,在追随时代脚步的同时宣扬城市历史文化精神。

(四)人性化设计理念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是所有设计应当优先考虑的方法理念。人性化设计除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满足人的基本使用需求之外,同时应考虑其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洛阳市新型公共座椅的设计中,我们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灵魂,从使用者角度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公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使公共座椅体现出设计的人性化。对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细化思考,尽可能地迎合使用者需求;对特殊群体如残疾群体等,尤其要凸显出设计的人性化。例如,在普通群体使用的公共座椅旁边,设置一个无座面公共椅,方便轮椅使用者停留、休憩、交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设计的功能需求和审美标准都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设计进行审视、优化与创新,使之与使用者的需求形成动态链接。在对洛阳市公共座椅的优化创新设计中,功能优化与形式创新赋予了公共座椅新的生命,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极具形式美感和时代特征的造型表现,对洛阳地域文化内涵的提炼与表现也至关重要。洛阳是一座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其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彰显其风格与韵味。因此,洛阳市公共座椅的创新设计既要实现其基本功能,又要将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注入到设计之中,使公共椅座不仅在功能、造型上得到优化创新,在内涵表现上也要得到更深层次的丰富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家劲.户外公共设施创新设计与研究——公共座椅设计与研究[J].青春岁月,2013,(23):80.

[2]李娜,江滨,岳捷等.浅论长沙公共座椅的创新设计[J].艺术科技,2014,(02):13.

[3]窦明盟,朱丹君,马冠华等.便携包(袋)式系列座椅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3,(10):12,28.

[4]马广韬,王月.文化休闲广场公共座椅的设计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4,(01):34-35,4.

[5]王建婷.公共设施的改良设计——兼谈公共座椅设计[J].考试周刊,2013,(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