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物流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联网;RFID;动态检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动态物流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89-02
物联网(The Intem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
1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1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RFID)
物联网的感知系统主要是实现“物物相联,人物相联”,RFID在物流中应用,感知物流动态管理,实现智能物流。RFID标签具有非接触、信息量大、可重复写入、不易损坏、读取方便、可同时读取多个数据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在物流应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推进物流向前发展。
1.2 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物联网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对采集设备获得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获得与目标事物相关的信息。
1.3 物联网通信协议
同因特网一样,物联网也是通过网络协议来实现通信的。物联网的协议栈中,以MAC协议、组网技术、网络跨层能量优化、自适应优化通信协议、轻量级和高能效协议为重点。
2 物联网技术对现在物流带来的好处
2.1 物联网技术是现在物流实现智能化管理、自助服务的关键技术。通过RFID、无线网络、传感器、复杂网络协议转换、智能化信息处理等技术,一个完整物流流程就是一个智能流动的网络。从不同的点进行动态地流动,并不断向用户手机显示其物流的信息,包括流动点、物品的完整性、中转点等相关信息。
2.2 物品就是物联网中基本结点。用户可通过手机等终端随时可观看物品位置和相关信息,这样物品与用户可以互动性,并且在物流流动中用户可以随时改变物流流向,从而根据用户兴趣改变物流流向现代物流技术。
2.3 便于对物流的管理。对于物品在流通过程中,物品上有相应的RFID标签,随时知道物品的流通情况、改变物流流向、查询物流动态信息等。
2.4 实时检测物流状态。物流到达什么位置,何时到达,在任何时刻通过实时检测物流所处于状态,从而为用户了解物品的状态。
3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3.1 RFID技术的应用
RFID技术是现在物流应用中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物联网感应在感应网络中处于的状态都可以进行实时控制。在不同域中物联网的地址是一个长度为64位或者更高的地址,每一个RFID代表一个物品,甚至一个物品上面的构件也可以用物联网地址来标识不。
方法是把所有的物品进行分类,物品有自己的分类号,从大号到小号之间有应的从属关系,以物品分类号来进行物联网地址的分类,或物品分类号与物联网地址时行转换。唯一的物品分类号可以动态扩展其物品的地址,这样以物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世界人任何一个物件,无论多小都可以进行联网。
物联网地址可以设置为RFID标签地址,地址位数为64位,前16位保留,后48位用来存放物流的地址号,字母占16位,数字占32位。例如BBAA23221111在物流中的物品地址就对应于0000000000000000 1011101110101010 00100110001000100001000100010001,自动识别物品在网络中的每个地址,前16位是进行扩展地址,用于物联网与其他物联网进行网络互联时的扩充。
3.2 现代物流动态检测
现代物流检测主要对物品位置、物品状态等进行检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物品准确位置是检测的主要目的。在现代物流中,RFID标签很容易被用户找到,在自助服务物流检测中,如果物品被替换了,物品标签贴到另一本物品上。物品分类号决定物品的类型,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在一个物品流动的过程中,任何改变物品的行为都可以进行动态检测。
3.3 智能信息处理构建智能物流
智能信息处理也是现代物流的关键技术之一,要对物流的信息进行处理,其中包括物流线路,不同时段的状态以及可达性等因素进行分析。下面从不同指标来分析物流的情况:
3.3.1 物流线路最优性
现代物流追求的是最短时间内到达,这是现代物流所追求的目标。选择合格的物流线路是最短时间内到达的最佳方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路段、交通情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3.3.2 物品最优原则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品在不同线路可达性来实现那些物品最易到达,从而在物品选择相应物流上可以作出最优选择。对物品的物流可以分类不同的时间段进行。
3.3.3 物一物关联
物联网是物一物关联的网络,因此物一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关系最大的物与物可以实现绑定,为更多的商家或消费者提供选择。
3.3.4 个性化服务。
针对某个消费者可以提出个性化物流服务,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模式,让消费者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使其满意度最高。
物联网在物流中应用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而进行实施,其中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最终能够实现物流的智能管理。
现代物流建设要进行智能化建设,就必须引入物联网技术,相信以后的物流建设中会引入物联网,尤其是物一物、物一人的服务,以后成为大众生活所需。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瑜,刘芳丽,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06,34(12A):2514-2517
[2]杨志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2,3:18-21
篇2
记者:近几年,我国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行业掀起了升级改造物流系统的热潮,投资建设了很多自动化物流系统项目。您能否帮我们分析一下形成这种潮流的原因?
赵晨:近几年,我国的制造业物流确实出现了升级发展的趋势,自动化物流系统项目很多。除了政府从政策上鼓励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原因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推动力源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很多制造企业有扩张产能的需求,而相应就需要更高效的物流系统。二、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紧张。这里还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很大、速度很快,使得企业建设自动化物流系统能够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率;而更极端的情况是,有时企业根本招不到或招不足合适的劳动者,只能使用自动化装备替代人工操作。三、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对提高产品质量(主要是质量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自动化装备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有力工具。
以上几点是制造企业在升级改造物流系统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当然,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例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为企业打造更高效的智能物流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对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都有帮助。这个对企业长期经营是有好处的。
记者:制造业物流系统升级和改造主要有几种情况,怎么为其提供适用的解决方案?
赵晨:企业升级物流系统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建设新的工厂时升级物流系统,使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技术或装备,如,以自动化立体库代替普通货架仓库,采用拆码垛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大幅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这在烟草、医药、食品饮料等很多行业都是典型做法,新松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第二种情况,是对原有物流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其物流运作能力。这里面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客户要求处理的货物量增加,相应地需要提高物流系统的能力。以我们公司在印度和新家坡的两个项目为例,由于当初在设计时堆垛机轨道采用道岔结构,使一台堆垛机可以处理多个巷道的货物,通过直接在原系统中增加堆垛机的数量,就提升了其物流处理能力。
二是客户需要处理的货物品规数增加了,需要调整物流系统。这个调整难度就大了很多。因为不同品规的货物,可能其包装大小、货物重量等都不符合原系统的要求,这就需要调整设备以适应这种变化。但是设备的调整往往只能在其设计范围内进行。
三是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改变,需要调整物流系统,这个改造的难度就更大了。例如原来按照“整进整出”设计的物流系统要变更为“拆零拣选”功能的物流系统。这完全改变了当时设计的初衷,改造难度很大,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物流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调整的难度越大,只能通过增加操作流程或者新建物流系统来适应物流需求的变化。
记者:制造企业物流系统升级或改造实施的要点是什么?
赵晨:物流系统建设总的原则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如果一开始设计物流系统时有一定的前瞻性、规划合理,就会避免今后的使用中不必要的改造,而且升级也将是合理和顺畅的,更容易实现。
作为系统集成商,首先我们要帮助客户用现代物流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挖掘出客户真正的需求。在最初接触客户的时候,很多客户提出的要求是“要先进的系统”、“要5年不落后”、“仓库摆满”、“仓库装得越多越好”等等。这种要求太模糊了,没有数据支撑,也不符合精益生产的理念,说明客户对自己的目标没有量化。此时我们需要帮助客户理清自己的需求,细化自己的需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提供物流系统方案。这是供应商和客户需要共同进步的地方。
另外我们要注意,现在企业运作对信息化要求很高。信息是否通畅成为构建高效物流系统的最关键要素,这也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信息通畅靠两方面来保证,一方面是流程的通畅,另一方面是信息载体的选择。
流程的通畅是所有企业都应重点关注的,流程清晰、通畅,物流才会通畅。一般来说,企业对自己的生产流程都是很清楚的,但是智能物流系统考虑的方面比较多,企业有时候也会容易遗漏一些细节。例如,对一些初次接触智能物流系统的客户来说,可能会遗漏拣选托盘出库后回库的数量,或者会遗漏空托盘流转这个环节;对某些产品种类多但批量少的客户来说,如果进行拣选出库,采用入库前配盘还是出库后配盘或者两者兼有,这也是必须要阐明的问题。所以说企业能否全面、完整、准确地描述流程是项目成功的前提,这需要企业事先做很多准备工作。
目前信息载体很多种,主流是条码和RFID。尽管RFID应用是未来方向,但目前基础的信息采集还是以条码为主。因为RFID的稳定性还是有所欠缺,需要降低成本和降低误码率。RFID标签与条码相比还有一个不同,它分很多种类,包括高频、超高频等,使用时就需要考虑这个因素,要采购最适用的类型。RFID群读功能是它的技术优势,这也是RFID的卖点,但是这对RFID本身的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技术有所欠缺,RFID识别就会产生较高的差错率,还需后期人工修正,这就失去了自动化系统的初衷。此外,目前RFID较高的成本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还有一点是企业要着重注意的,就是对软件和系统集成的关注。一般来说,企业可能更关注硬件,例如堆垛机、货架、机器人、输送机等等,因为这些硬件是企业最容易接触到的,也是价格占比中非常高的。但是实际上,一个系统的核心是软件,软件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的优劣才是评价一个系统优劣的最核心因素。具体一点说,比如堆垛机是系统中非常关键的硬件设备,堆垛机的效率有时候就决定了系统的效率,但是堆垛机的效率并不完全是由硬件决定的,硬件只是决定了堆垛机能够达到什么效率,是否能够达到这个效率是由堆垛机的控制软件决定的。同时,单台堆垛机的效率是由这台堆垛机的硬件和控制软件决定的,而多台堆垛机的效率是由整个系统的管理软件(WMS)和监控调度软件(WCS)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周边的输送系统的布局决定的,而周边输送系统的布局考验的就是系统集成商的集成能力。也就是说,如果系统集成能力和软件能力较弱,可能无法发挥硬件设备的水平,甚至造成1+1
新松公司的系统集成能力和软件能力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我们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生产物流系统基础平台、应用套件及核心关键智能部件,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将机器人、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和软件系统完美组合,搭建了具有高度柔性和适应性的大型制造企业物流系统,已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记者:随着“智能制造”潮流的到来,现在行业内提出了“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等概念。新松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概念?
赵晨:“智能制造”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搭建智能制造系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求,例如要提高标准化水平,所有环节数据是完备和清晰的,要对加工工艺和流程有透彻的了解。我认为,目前对待“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我们要冷静和客观地看待,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也不能冒进。“工业4.0”中谈到的“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是用信息化把原来很先进的单个设备连接起来,让制造者能够从源头掌握整个数据,去定制生产。国外的先进企业之前已经有了技术沉淀,特别是信息化水平很高,因此有实施“工业4.0”的基础。而我国很多企业还是以量取胜,不是以质取胜,还处于提高产能的阶段,因此要进入“智能制造”还需要一段时间。
记者:据了解,新松已经建成了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特别是其中的物流系统是怎样的?
赵晨:新松2015年10月自主规划建设了“三期”工厂,其中有一个“智能制造”生产车间。新松数字化工厂由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及MES制造执行系统等部分组成,涵盖了生产、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产品质量控制及物流自动化管理运作等诸多环节。智能制造的机器人生产线,就是“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我们能做到的前提是,首先在产品设计上就要做到所有环节的数据是清晰的,工艺上是可实现的。这条生产线是订单化生产,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调整生产,这样就能做到对市场需求的实时反应。由于数据完备和清晰,哪些型号的产品需要什么型号的零件,全部预定好了,生产过程可以随时切换。装配环节完全采用机器人,生产过程还通过传感器进行跟踪,实时监控,并记录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生产进行分析。例如,如果出现了生产故障,如果是一台装配机器人出现的故障率很高,就该考虑这台机器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从而及时进行检修;如果是生产一种类型的产品故障率较高,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工艺设计有问题,这样我们就需要重新修改工艺设计。这就是智能化的反馈。但我们认为这仅仅是打造了一个智能工厂的雏形。
这其中好几个环节与物流有关。例如要知道物料需要什么型号,怎么运到生产线。一个5公斤机器人,它的各个零部件怎么存,机器人怎么取,我们都要考虑清楚。智能工厂的备件仓库已经很类似一个配送中心,并且要从源头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物流操作环节,用AGV自动送生产备件,用机器人抓取和安装。
我们能够做成这样的体系,因为机器人就是我们公司自主设计的,我们了解生产工艺,知道需要安装哪些零部件,零部件的安装顺序是怎样的。要实现智能生产,必须搞清楚这些问题,加工手段、检测等等都需要考虑到,否则无法实现。
记者:实现“智能制造”对物流装备本身的提升和改造有哪些要求?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冷链物流;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cold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cold chain logistics equipment is backward, lack of technical standards, many problems of low management lev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cold chain logistics network environment,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cold chain logistics; impact analysis
当前,物联网已经从单纯的技术上升为一种经济形态――物联网经济、物联网产业,更成为国家战略。冷链物流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科学,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从原料的获取到产品被消耗的整个过程中,物品始终处于维护其品质所必需的可控温度环境下的特殊供应链,冷链物流的发展更需要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如GPS、温控、封闭站台、WMS等的支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冷链物流领域成为趋势。
1 物联网发展状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让物有了灵气,让整个地球充满了智慧。
物联网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其中包括食品的溯源追踪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物联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可追溯系统。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起步晚,基础薄弱。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山东省潍坊市及寿光市质量监督局等部门共同合作,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系统的探索。这些溯源追踪系统就是物流网的雏形,是物联网的部分功能。这些溯源追踪系统是现在物联网发展的基础。
物联网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物联网具有自动监测、通信、智能处理等能力。把这些运用在冷链物流中能够实时的监测产品的具体信息,同时通过智能控制,能够自动控制产品的外部环境,提高冷链物流质量。
2 冷链物流现状及问题分析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冷链物流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特别是生物制剂和血液制品,以及部分危险化学品等。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冷链物流还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含量低,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技术标准缺位,冷链物流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难以配套,冷链物流与货物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引发国内企业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吸引外资企业蜂拥注入。尽管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具体表现在:
2.1 完整独立的产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一条完整的冷链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四个部分。为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损耗,冷链物流要求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中。而目前,我国独立完整的冷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能独立开展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综合物流服务的企业很少,各地虽有一定数量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但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跨区域服务网络没有形成,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二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企业良莠不齐。冷冻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涉及到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多家企业,任一家企业温度条件不规范都会导致产品质量受损,且无法逆转。
2.2 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落后,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设备设施,所需的科技含量和成本都相当高,而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2.3 技术标准缺位
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中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同时,中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
2.4 产业配套不全
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中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因此,从物流需求、物流成本、物流安全、产品品质等角度分析,产品物流实施冷链管理显得尤为必要,从长远看,应当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保证食品品质,降低物流成本,保障物流安全,实现产品的快速稳定的流通。
3 物联网技术发展对冷链物流影响
冷链物流主要就是指从产品的产地或加工厂经过物流中心的物流配送到达销售地最后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生产地或者是加工厂,对产品进行收购,然后进行加工,在加工完成以后成为成品,这样就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供消费者消费。从加工厂出来以后经过冷藏运输,成品被运送到储存性冷库,一般这种类型的冷藏性冷库是由生产厂家进行经营管理。商品在此仓库进行储存以后,按照市场的规律,在相应的时间会把这些产品投放入市场,这时就由冷藏车辆把产品运输至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进行储存和配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把产品运输到零售店的仓库储存,再由零售销售给消费者。总体看来,整个过程包括产品的原料供应、加工供应和加工、储存、运输以及销售。
3.1 生产加工过程
现在的生产加工主要还是传统模式。产品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很少采取预冷措施,对操作的规范性要求不高。在生产过程依照生产厂商的规定进行操作,操作过程的透明度不高。在此出现了质量问题,不能确定是具体哪方面出了问题,更不能确定相应的当事人。物联网的采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的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就清楚了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问题。就能立刻进行改善,也能够确定出事故的责任归属。
3.2 储存过程
在产品生产完成以后,很少直接进入市场,而是要进行储存,再根据需求进行物流配送到物流中心或者是销售点。目前的储存水平相对于以前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保证所有的产品都是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储存,这样可能造成部分产品在仓库的储存时间过长,后面的销售时间很短的情况,特别是冷藏的产品的保质期短,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之后,储存管理变得更加的简便、快捷高效。在生产加工时对产品贴上电子标签,在储存的时候运用其自动识别功能,在入库的时候通过读写器就能很快的记录产品的入库时间和相应的数量等信息。仓库的管理过程中不再需要人员逐个的进行清点盘查,通过读写器进行快速的读取或者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应的数据就清楚仓库库存的详细情况。产品出库一样方便,利用数据库能够快速的确定出产品。从而避免了先进后出的现象发生。产品上的电子标签还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并把数据返回物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处理,调节仓库的环境,提高储存质量。
3.3 运输过程
移动设备上制冷的成本高,效果差。造成运输过程是冷链物流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运输车辆多种方式并存,但是整体效果差,特别是长距离的冷藏效果不好。造成了大部分的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使产品失去使用功能。通过产品上的电子标签,把在运输途中的信息反馈给系统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及时控制调节制冷设备,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产品的质量。
3.4 销售过程
销售点分散、销售量小造成的销售次数多等问题,且销售过程复杂多变,面临的环境也是多种多样。同样的商品在同时间里有的外部环境是低温,而有的却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高温。通过电子标签,可以清楚的知道具体情况,根据冷链物流的控制中心,控制其制冷设备,销售人员根据数据的提示,快捷地找到相应生产日期在前的产品。以确保先生产先消费,避免产品超过了保质期还未出售的情况。
3.5 对冷链物流整体影响
目前的冷链物流大多是以生产端结合市场情况进行生产和配送,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及时、获取的准确性低以及成本较高,生产和配送不能达到最优化,在生产和用户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库存,造成了生产厂家的资金积压量大,影响其资金的流动周期。物联网则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控制从生产到销售以及到用户的全部信息,销售端也能够很迅速地把销售的情况反馈给生产厂家。生产厂家获得了信息后,能够根据市场的具体变化来安排生产,在减少库存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生产风险。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更加智能化,可控性增加。
在冷链物流中利用物联网技术,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包括保证了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结合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冷链物流相关的责任进行划分,能够为产品的召回提供便利,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能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对冷链上的产品监测更加透明,也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环境下未来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4.1 向冷链物流的上游深入
虽然产品最终溯源系统在肉类食品等有了广泛应用,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消费者很难查询到相关信息。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能够很方便的查询到产品的整个原料过程、生产过程以及物流过程。
4.2 向冷链物流的下游发展
产品销出后,很少有企业关注消费者使用情况,这是企业的信息盲区。企业应调研消费者的所购产品的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掌握产品售后信息,对企业的生产将有很大帮助。还可以对产品附属品回收进行追踪,既节约能源,又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4.3 产品信息公开化
目前消费者很难了解到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的传递通道不畅通。物联网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平台,让消费者能随时随地通过合法的途径查询到产品的信息。
4.4 自动化程度提高
现在的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部分还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监测,不但监测的效率低,精确度也较低。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将在冷链物流中采用自动监测设备进行监测。产品信息的采集获取快捷、准确,安全性更高。
4.5 冷链物流成本更低
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单位的使用成本降低;冷链物流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以后质量提高,货损率降低等也能使成本降低。
5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物联网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其应用的领域也将会更广泛、更深入。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特别是可以对物流全程进行温湿度监控。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巨晓敏. 生鲜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及问题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2):2.
[2] 田宇龙. 物联网在粮食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 物联网,2011(3):3.
篇4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强调集中有限资源于核心业务,做强、做大主业,第三方物流因此成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cepa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全面开发物流市场已成定局,现代物流业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三方物流是目前现代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逐步受到了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重视,成为关注焦点中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3pl)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呢?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需两方以外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供应链中,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流的束缚,而将精力集中于其核心业务。根据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在美国)大多数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可以获得的好处包括:作业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可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雇员可减少50%。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2003年,国内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94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为13.1%。截至2003年,国家铁路总里程达到62992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80.98万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内河航道通行总里程123964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的码头泊位34289个,并继续向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信息通讯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智能计算机、系统集成以及通信等关键信息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性能公共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纷纷规划建立物流基地和货物集散中心,企业也加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力度。
(二)第三方物流需求稳定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使得第三方物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到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客户外包tpl原材料供应增加到35%,生产商产品销售增加到80%,分销商物流外包增加到60%。
(三)第三方物流行业主体稳步发展。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逐渐减弱,民营物流企业和外资、港资物流企业市场份额逐渐变大,一批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涌现,一些大型工商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也开始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开展社会物流服务。
(四)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为了推动现代物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委自2001年起先后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保障。许多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许多城市制定了各自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加快物流园区和基地建设。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
(一)地域性、行业性特点明显。从地域上讲,东部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中部落后于东部,但好于西部。从总体讲,东部已处于发展阶段,而中西部则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讲,物流需求大的主要是中外合资与中外商独资企业、连锁企业、日用化工品行业、家电行业、烟草行业、医药行业、汽车行业等等。
(二)低市场份额。据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等单位进行的《第5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的占18%,部分外包的占55%,选择部分外包的企业比2003年高出11%;商贸企业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27%。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的调查,在制造业中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57%,在商贸企业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38%。据m or·鄄ganstanley统计,中国由第三方物流处理的产品只占总体成品的16%,经第三方物流环节的工业原始生产资料只占总体的20%,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只占总体物流业务的2%,而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在欧洲则为10%。
(三)低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功能单一,仍以仓储、运输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尚弱。根据第5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结果,生产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或不完全满意的比例仍高达50%以上,说明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第三方物流还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面临较大需求约束。目前我国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还是跨国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期“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采取传统的自营物流方式,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发展产生很强的制约作用。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自身的局限性较大,竞争力有限与传统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劳动及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多项服务,这对供应商的要求是很高的。
(三)物流企业设备与技术落后,限制了物流整体的发展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普遍比较落后,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比较少,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和满足货主企业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edi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手段使用还不是很广泛,直接影响了物流中心与用户各方的沟通和协作,阻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物流人才匮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第三方物流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策略,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管理类和技术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
(五)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一方面,物流需求方在无法识别第三方物流的条件禀赋时,很可能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履行承诺的能力产生顾虑;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通过采取不利于物流需求方的一些行为谋求自身利益,导致物流需求方担忧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顾虑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会外泄,害怕对业务流程失控。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发展规划,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从宏观方面入手,做好总体的物流规划,以达到我国物流合理化和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国家应该及早制定出物流业发展的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将有限的资金合理规划,权衡使用,投入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领域。同时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从而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重点扶持组建一批大型的综合的物流企业集团,提升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促进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首先,必须全面规范我国物流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尽快建立物流服务市场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注册登记物流服务企业的必要条件,全面界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责任;其次,必须实现物流行业的标准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装备的通用性标准,针对环境和物流安全的强制性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的行业标准、物流用语标准以及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三)加快物流领域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物流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应综合物流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企业应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需求预测程度,促进信息共享。要积极引入和使用网络技术、h ij、人工智能、条形码与klm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为一体化物流的实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四)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广泛开展物流培训与教育,开展国际物流教育合作。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制,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电子商务、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加强同海内外的科研、教学机构的密切联系。通过多个层面的教育与培训,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物流专业人才。
(五)要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物流是服务性产业,是最需要诚信体系的行业,应该把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作为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诚信物流”,积极推进行业信用制度建设,要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制定和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楼前飞、严伟,浅析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05。
[2]柴继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5。
篇5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云计算 智能医疗
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计算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联网本身所发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掌握其关键技术是实现科学合理应用的重要前提。本文对于这方面的分析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物联网概念及其特点
所谓物联网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广泛意义上的互联网,物联网能够把世界网络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虚拟的通信网络。利用物联网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物智能化水平,对于实现智能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物联网主要是利用信息传感设备来对相应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物联网的应用实际上实现了物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广泛信息交换,这样对于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对于整合互联网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自身有其特点,准确性、及时性、识别性以及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典型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利用信息传感设备来及时了解设备的实时状况,这样将能够实现物品管理、通信交流,最终将能够解决人物之间、物品之间的高效交流的问题。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其中各种关键技术的有着重要的现实功能。这些关键技术主要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RFID技术。RFID技术本身又称之为射频识别技术,这一技术是由读写设备、数据处理设备以及RFID电子标签等组成。通过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能够实现对特定信息的有效读写,这对于及时跟踪物件,实现对物件的高效管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正因为具有这样大的好处,因而能够实现广泛应用。在射频识别技术中,所有射频识别都是只有一个识别码,这样识别起来就会非常方便,更容易实现管理。
2、通信技术。这里的通信技术主要指的是互联网通信技术,所谓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物联网应用过程中关键是要能够解决如何利用提高目前互联网通信技术性能从而满足物联网较低移动能力和数据能力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何能够实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物联网的科学应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能够满足要求的主要是3G通信、卫星通信、IP网络以及IEEE802.15.4等通信技术。
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物联网构建中所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云计算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付模式。云计算将能够提供便捷、可靠以及按需的网络访问,利用云计算技术将能够提供丰富资源。云计算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可靠性高、可扩展、成本低以及通用性强是其明显优势。所谓可靠性高主要是通过利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这些措施从而来保证,这样就会使得云计算比本地计算机可靠性变得更高。可扩展指的是云的规模是能够动态伸缩的,能够实现动态伸缩就能够满足就能够不同类型用户规模增长的需求。这样将能够扩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云计算技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云计算运行过程中不需要企业花费昂贵费用来进行管理维护。云计算的通用性实际上就能够使得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就能够帮助用户充分享受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通用性指的是云计算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实现应用的,这样在“云”的支持下将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即便是同一个“云”也将能够支持不同的应用运行。通过这样一种措施将能够真正满足实际需要。
4、信息安全技术。未来的物联网不仅要能够保证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输,同时还要保证实现安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就是为了能够保证安全通信而采取的措施。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是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物联网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利用其自身框架以及各种技术从而来保证物联网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要从物联网系统根源上来实现对信息安全的有效控制。
三、物联网应用前景
从今后的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物联网所发挥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具体而言未来的物联网将会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物联网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智能医疗,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传统医疗保障体制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人们日益高涨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而言物联网在医疗行业主要是应用在医疗器械管理、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远程医疗等多个方面。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医院医疗诊治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能够实现病情信息、病人信息的实时记录、传输以及处理。不仅如此,医院内部、不同医院之间也将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对于构建医疗网络系统是有帮助的。
2、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流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们需求就需要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物联网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应用于货物从供应商到需求的传输移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的应用对于提升物流行业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来看还是非常低的,企业本身还缺少系统的IT信息解决方案,对于客户的各种需求也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
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就要利用到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能够使得物流产品能够实现及时追踪,物流过程也将能够实现可视化、物流配送将会变得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所发挥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今后物流行业物流成本将会迅速降低,物流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升。物流活动一体化将会成为今后发展必然趋势。
3、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快速,各项建设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Y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被破坏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节能减排,抗击气候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物联网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一大热点,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也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虽然目前物联网技术尚不成熟,但可以预见,这必将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节能系统设计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设计与实现融合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能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计量用电方式。物联网采集用电数据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借助于以太网将数据呈现给用户。其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能系统从多个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将用电情况呈现给用户。物联网的智能节能系统,不仅会记录用户的整体用电情况,并且实时记录用户各个电器的用电数据,通过各种各样的图标将用电情况形象直观地呈现给用户。此外,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能系统采用反馈的机制节能。系统可以通过对用电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将用电情况反馈给用户。
物联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物联网的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深入认识。RFID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是关键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物联网所能够发挥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
参 考 文 献
[1]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 [ 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 0 0 9( 12 ).
篇6
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日益提升的客户主导权和移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性,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不仅高度正相关,而且还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受客户主导权影响较深的移动融合便利性不能有效地影响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等4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阐明了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提高其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客户主导权
移动融合
物联网技术
竞争优势
作者沈哲,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副教授。(宁波315100)
移动融合正通过时间和空间以及人间的各种事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便利性,更新着广义产品的概念,甚至还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特征。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促进客户之间的沟通把多数买方集结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把大多数分散化的经验性信息荟集起来,对增进买方的协商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客户主导权的增强意味着物流市场转向买方主导的市场,移动融合便利性必然要受到客户主导权的影响。目前,如何把客户主导的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对接,提高物流产品竞争优势是摆在物流企业的重要任务。
一、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测度与影响因素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物流产品新概念和新价值,以及数字化信息融合现象波及到物流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引发的市场多样化,尤其是数字化信息融合的代表产物一移动融合技术正从时间、速度、空间等角度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更新着产品的概念,甚至还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特征(An-ckar和D'Incau,2002;Gilder,1988)。移动融合正给产品概念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Clarke,2001)。然而,这种移动融合现象不仅仅是停留在更新产品概念的阶段,而是给整个物流行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化技术应用手段的日臻完善给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把从事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等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水平连接在一起,对整个物流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取代以少数个别企业所承担部分物流过程的第三方物流,以新型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来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出新的价值(朱哲学和吴昱南,2010)。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即解除了生产厂家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多数分散化的经验性信息以荟集智能(wisdomof crowds)形式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致使客户对物流产品生产的影响更为普遍,加速了所谓的生产消费者现象的形成过程(邓亦涛,2010)。这种生产消费者现象把交易的主导地位从生产者转向了客户,这在物流行业起到把卖方主导市场转换成买方主导市场的作用。这样一来,买方的期待和创新意识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近年来让客户参与到技术开发过程的物流企业越来越多,这就是典型的生产消费者现象。Chun,Hong Mal(2008)把客户主导权概括为客户在交易中对订购清单的探究明了权利、对出现问题的请求解释权利、对存在问题的纠正解决权利、对不良后果的改善提案权利等4个内容。
从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层面来看,如同近距离无线通信一样,移动融合通过扩大各种通信手段间的连接性,大大增强了使用这些通信手段的人们的便利性。它把器械间紫外线通信技术与现有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作用,进而改变了现有通信产品所拥有的属性概念和功能概念。1G时代把那些独立存在的成千上万台电脑通过一个网络系统连接在一起,2G时代则把那些与电脑有关的设备及装备全部连接在一起,3G时代再把与电脑和设备及装备有关的所有事物自由自在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物联网系统。从文献考察结果我们得出移动融合是通过提高3G产品间的连接性来影响网络外部效应,进而创造出新的移动融合便利性(Gilder,1988)。这种移动融合便利性具体包括时间便利性、速度便利性、空间便利性、质量便利性、服务便利性等5种构成因素(Anckar和D’Incau,2002;Clarke,2001)。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给客户带来的时间便利性是指在既定时间内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速度便利性是指如何快速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空间便利性是指在任何地方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质量便利性是指改善物流产品质量的可能性;服务便利性是指改善物流服务效益的可能性(Chun,Hong Mal,2008)。
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卖方和买方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使市场交易主导权转向买方,即一向以供应方为主导的市场逐渐向客户为主导的市场转移,这样一来,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起到促使物流企业更加容易接受客户的期待和需要的作用。客户主导权的增加不仅对买方有好处,而且对物流企业也有益处。只有积极获得改善物流产品所需的买方多样化创意信息,才有可能有效地创造物流产品的价值。文献考察结果表明,只有积极接受由客户主导权的增加而引起的买方多样化需要,率先捕捉市场机会,物流企业才能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循环经济体系(Brian,1996,2000)。
目前,物流产品是以数字化信息融合为背景,把焦点放在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交付、结算等与物流业务有关的所有领域供给与消费可持续联动上面,并通过这种可持续联动过程提高物流的时间、空间、形态、所有关系等的效用,追求物流功能创新和价值创造,把所有物流企业水平连接起来。文献调查结果表明,针对物流过程全局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点(Morciniec,2006)。
从文献考察我们还发现Calantone和Cooper(1981)曾提出决定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的质量、信赖性、新颖性、独特性等,据此我们把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测度概括为物流产品的质量信誉、功能独特、形式新颖、可得利用性等内容。朱哲学和吴昱南(2010)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效应。刘婧和杨晓冬(2010)则强调了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邓亦涛(2010)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效应和客户主导作用。李霞(2010)则强调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为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走访了政府、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等相关部门的专家,采用FGI和专家意见法把测量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焦点放在了物流企业电子标签(RFID)、无
线传感器网络(WSN)、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能力上。
二、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企业竞争
优势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从文献考察我们还发现Han,Kim和Srivastava(1998),Hurley和Hult(1998),Li和Calantone(1998),Madhavan和Grover(1998)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影响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本文从这些文献考察结果得到启发,提出如下研究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框架我们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HI:客户主导权将凸现出移动融合便利性;
H2:移动融合便利性将有助于物流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H3:移动融合便利性将有助于物流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H4: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有助于其产品竞争优势。
为进行假设检验,我们面向宁波市物流行业协会、物流职业政府培训机构以及部分物流企业先后采用FGI(焦点小组座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获取了相关的定性资料和第一手资料。在实施FGI和问卷调查之前,我们首先采访了宁波市物流行业的政策专家、职业技能培训师以及物流实业家,就我们的调研内容细节性问题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
根据文献考察资料和定性调研的结果我们整理了图1中4种概念(理论变量)的测量内容,即客户主导权包括4项测量指标,移动融合便利性包括13项测量指标,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包括5项测量指标,物流产品竞争优势包括4项测量指标,另外又设置了4项物流企业相关信息,设计出包括30项问题的问卷调查表。
由于宁波市有4000来家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江东区(以货代为主),北仑区(以码头运输及货代为主),江北区(以运输、零担、仓储业为主)。为此,我们进行了抽样设计,即采用非比例分层抽样(江东区选33家物流企业,共发放99份问卷;北仑区选30家物流企业,共发放90份问卷;江北区选25家物流企业,共发放75份问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264份,回收213份,剔除44份废卷,有效问卷为169份。调查对象的样本特性如表1所示。
从样本特性表中我们得知宁波市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经营仓储配送和运输保管业务。正因为以仓储配送及运输保管为主,所以企业管理人员中一线管理人员所占比重相对较高(2/3左右)。
针对问卷调查表中4种理论变量的26项测量指标我们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然后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我们萃取出特征值(eigenvalues)大于1的因子共4个,这与我们设计的4种理论变量相吻合。变量的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研究的概念框架中4种理论变量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规定要求,所以我们对这4个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移动融合便利性与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等3种相关系数有效。其中,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流产品竞争优势呈现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受客户主导权影响的移动融合便利性自然更加有利于买方,而不利于物流企业。
我们分别以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为因变量,移动融合便利性为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因变量,移动融合便利性为自变量;以移动融合便利性为因变量,客户主导权为自变量;以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为因变量,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检验,如表4所示。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H1和H4在显著水平a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在买方主导的物流市场,客户对订购清单的探究明了、出现问题的请求解释、存在问题的纠正解决、不良后果的改善提案等权利,有效地凸现出移动融合的各种便利性特点。
(2)在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地影响着物流产品竞争优势。
(3)目前,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移动融合的便利性虽然不能有效地影响企业强化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却有效地影响企业提高其产品竞争优势。
(4)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其原因是客户主导权影响移动融合便利性导致市场对客户有利,而不利于物流企业。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讨论问题。
(1)移动融合便利性的影响没有波及到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原因在于我们调查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事仓储配送和运输保管业务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物联网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长远目标导向意识,虽然承认和接受移动融合给企业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但不能以此为契机来引导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2)移动融合便利性虽没有影响到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却有效地影响其产品竞争优势。原因在于我们调查的物流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没有达到智能处理阶段,而只停留在全面感知和可靠传输阶段。这意味着物流企业相对零散地利用个别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或WSN或GPS或GIS或ITS),还不能把这些物联网技术更加有效地整合利用。
(3)客户主导权有效地促进了移动融合在时间、速度、空间、质量、服务等方面为客户创造诸多便利性,改变了客户被动利用移动融合技术的局面。因此,物流企业为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其竞争优势,应积极采用移动融合技术,给自身创造更多商机。
(4)物流企业若改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环境,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将会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然而,对于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来说,这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正确引导,形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平台,才能不断提高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其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讨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1)要实现智慧物流,物流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应达到智能处理阶段。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正处于全面感知阶段转向可靠传输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此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对物流企业做好物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引导工作,切实推进物流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上升到智能处理阶段的步伐。
(2)移动融合技术给物流企业带来的诸多便利性将会影响其竞争优势的提高,但在物联网时代真正打造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物联网技术的整合利用。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物流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理念,只是片面地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移动融合技术的应用,而移动融合便利性会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为此建议物流企业要把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理念和意识,把物联网技术可利用的环境作为企业文化构架(7s)中的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来积极推进。
(3)移动融合便利性主要来自客户主导权的提高,也就是说物流市场已成为买方主导的市场,我们可以把移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理解成客户主导的移动融合便利性。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目前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客户主导的市场,移动融合便利性也是通过客户主导权的提高而体现出来。为此建议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关注客户关系管理,以移动融合便利性为导向,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真正迎接物联网时代获得产品竞争优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当代经济》2010年第17期。
2,刘婧、杨晓冬:《政府在实现物联网过程中的对策问题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邓亦涛:《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物流科技》2010年第9期。
4,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5期。
篇7
射频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识读,识读距离可从十几厘米到几十米;不需要光源;使用寿命长;识读距离远;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安全性高;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可不需人力介入操作。射频技术可应用于产品防伪、物品追踪、自动收费,尤其在物流管理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物流管理系统
物流是物品在一定时间里的空间运动,物流的目标在于以最小的费用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2007年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现状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企业的管理,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三、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分为商品的入库、出库、存储、运输跟踪、配送等。RFID技术可以加快供应链的运转,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1.商品出库与入库
物资配送中心所派车队进入仓储中心时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信息并在仓储中心系统中显示此时车队所载物资为空。车队装载物资完毕离开发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物流系统将出库物资信息写入到系统数据库中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这样就等于射频标签承载了其所运物资的相关信息,自动完成物资出库,此时运送物资的车辆和物资进入在途状态。运输车队到达收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中的信息后传输给仓储中心系统,系统即显示待入库物资的相关信息并写入数据库,自动完成物资入库,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通知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任务已经完成。
2.存储与库存盘点
在仓库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应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商品的登记、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仓储管理中,通过将供应计划系统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操作。可增强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物流中由于偷窃、损害、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实现快速供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
3.运输跟踪
在运输管理中,通过在货物和车辆上贴RFID标签,完成设备的跟踪控制。接收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利用射频技术可准确、迅速地完成配送任务并实现对在途物资的跟踪。在物资运输期间,物资配送中心根据发/收物仓储中心上报的数据可知在途物资的名称、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达到在途物资的可见性。
4.物流配送
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到达中央配送中心的所有商品都贴有RFID标签,在进入中央配送中心时,托盘通过一个门阅读器,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标签内容。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这样就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甚至可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
RFID技术可以实现合理的产品库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术。借助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商品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上架、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使整个供应链管理显得透明而高效。
四、RFID的发展方向
RFID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仍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RFID发展的重要因素。RFID的成本过高是抑制RFID技术的关键问题。其成本主要是标签、读写设备及相关管理软件的成本。其中,由于标签将贴于单件产品上,数量巨大,标签成本的降低,将是RFID成本降低的重要部分。采用RFID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透明管理,但同时会使个人隐私受到影响。因此,RFID的安全性也非常令人关注,需要尽快推出增强安全性能的RFID产品。RFID的读取仍存在错读率高的问题。
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商品入库、商品配送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射频技术作为供应链下物流管理硬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强丁鹏盛焕烨:物流配送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志军资道根:物流信息管理实务[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 办公自动化 生产自动化 机器视觉系统 RFID 自动识别技术
1 应秉持的设计原则
1.1 开放和标准
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借鉴多个产品的先进性,对其进行互补,不要对某一个计算机的系统产生依赖心理。同时在设计时要保持规范,无论是内部程序的设计,还是系统之间的对接,亦或是用户体验上都要尽可能保持信息的互通。
1.2 灵活可变
对其进行设计,功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也要满足人的体现,还要能够实现再开发。
1.3 稳定,易于操作
对其系统功能方面的阐述最主要就是稳定,能够按照流程进行工作,在出现错误的时候能够自行纠正。用户在使用起来感觉比较清爽,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2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对于这点的要求,是烟草行业的行规。在21世纪,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自动化的发展为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改变了我国工业的结构。
2.1 分散型控制系统
作为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分散性控制系统的基础是微处理机,它融合了很多的技术于一身,实现了用网络对于烟草生产空间的远程控制。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可以对车间进行监控,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差错也减少了。
2.2 生产指挥系统
所谓生产指挥系统,是指产品整个的生产过程。对于这个过程,如果实现了对其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的话,对生产活动的优化是大有好处的。如果生产发生了变化,指挥人员也能快速做出反应,有效提高工厂的效率。国际标准协会在对不同的工厂进行统计和研究之后提出了实施生产执行系统的标准。这个标准融合了国内烟草行业的特点,收纳了很多企业的工作进展,对其核心功能进行了优化,优化的项目很多,如何实现作业的优化,如何对调度进行指挥,数据怎么收集处理,怎么实现对工厂生产的监控,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应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个系统是企业收集信息的工具,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于车间的生产有极大的好处。企业安装了这个系统,对于企业实现快速反应意外情况、实现精良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在制定相关管理信息的时候,也有据可查,这都是企业管理的后盾。这个系统最关键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生产者实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比如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如何,突发状况如何,产品质量怎么控制,质量怎么跟踪等等。
2.3 物流的自动化
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实现了很多先进技术的结合。其实很多物流系统业已实现了机械化,但是自动化物流的好处在于节省劳力,土地使用率提高,对于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提升都有帮助。这个系统不仅涉及机器人技术、激光定位、无线通讯、数据库等一系列系统,还涉猎了红外线、现场总线等等,可谓繁杂而系统。
(1)仓库立体化。这个系统有很多科技含量在其内,比如条形码的使用,信息的传输和识别,程序控制变成、无限数字传输、计算机管理、网络等等。如果仓库完全由人工管理将是一项很繁杂的工程,仓库立体化技术被引进,就哪呢过很好的实现人力的节省,作业能力也能大大提升。同时仓库在进行系统信息管理的时候效率也在提高,挑选东西的速度也在加快。卷烟的原则就是先进先出,这个系统的使用对其优化也大有好处。总之这个系统的使用,无论是空间还是人力,都很节省。对于库存的损耗也极少,资金还能快速流通和配送。对这个系统进行定量化分析表明,立体仓库比普通仓库有更优越的性能。根据自动化数据显示,在节省空间和劳力上,立体化藏花的占地面积仅为普通仓库占地面积的13%。工作人员的使用上也仅为21.9%,在吞吐成本上节省55.7%,单位面积上的存储量是一般仓库的5倍左右。
(2)机器视觉。这个系统主要源于其机器人系统,也就是用机器人来代替劳动力进行判断和测量。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个人会因为体力不支等原因在判断上产生差错,但是这些主观原因都不会发生在机器人身上,所以这是机器人系统使用的最大优势。对于机器人系统而言,它集合了照明、摄像、图像处理等多种功能,不用实际接触就能对物体进行测量,对于双方都不会产生损害,所以系统比较稳定。利用其特有的光谱响应,比如红外线系统等,也是对人视觉的延伸。在大量的工作面前,自然人是很难集中精力进行工作的,但是机器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和担忧。
(3)RFID自动识别技术。所谓RFID,其实就是无线射频识别。也就是通过电磁进行感应,然后对感应到的数据进行传播,然后对其进行读取的过程。这个系统与条形码有所不同主要是条形码使用的是光学的方式,而无线射频识别使用的是点拨的方式。前者几乎是接触式的,后者是非接触式的。这个系统与手机通讯的形式是类似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其他辅助因素就可以对标签的内容进行作业。这个技术的优势还在于不用接触就能实现强穿透力,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极好,并且数据的存储功能强大。这个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主要是对于原料的管理、烟草的出厂和出入库,在库内的管理等等。
4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烟草生产的现代化,自动化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现代企业的需求。烟草行业的自动化并非纸上谈兵,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烟草生产的现代化实现了技术上的保障。经济与发展,企业对于自身的要求越高,对于其管理水平的水平要求也越高。企业越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实现烟草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这也能有效实现企业和办公的自动化。
参考文献:
[1]从品牌到王牌——“白沙”“芙蓉王”品牌文化解读[J].新闻天地,2010年01期.
篇9
关键词:公交监控 系统软件 GPRS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99-02
1 城市综合智能公交系统监控中心设计
1.1 监控系统的结构
1.1.1 车载终端模块
城市的公交监控系统中的车载终端的设备还是基本是用来使得GPS系统的接受的数据的流畅性以及对车辆物流情况的掌握,还是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系统来组成的:公交监控系统的GPS接收模块、公交的GPRS通讯模块、公交物流的显示模块等等。公交监控系统的车载终端的GPS数据的接收设备主要是运用于获得GPS数据的各种方位信息,将会把这些数据信息传达给公交系统的GPRS通信的模块,进而由其获得并且执行对公交监控中心发送的GPS数据的指令,而且还存在获得公交监控中心发送的调度指令,还能够清晰显示出来。
1.1.2 通信链路模块
公交监控系统的通信链路的模块的功能包括了公交的监控指挥总部与公交的监控系统的车载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的传递功能。在存在GPS的功能被动性的情况下, 还主要是接收到源自卫星的方位的数据而不能把这些方位的数据传送到公交监控系统的监控中心,所以,城市的车辆监控的控制设备必须特地建立专用的数据网以便使得移动的车辆与公交的监控中心之间展开各方数据进行传送的目的。公交监控系统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中的信息的发送方式主要包括:常规通信方式,集群通信、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CDMA、无线数据广播、专用数据通信和卫星通信等。这些不一样的系统领域是依据每个不同的情况来进而开始去选适合自己的无线通信的方式和办法,在商业领域应用比较多的是GSM短消息的通信方式和GPRS通用无线分组的方式和业务。所以,在现阶段的城市公交监控系统中的车辆监控调度的系统构建一般都要采用GSM网络的短消息的SMS业务从而对着信息进行发送和传递,这里的短消息业务其实就是指长度不超过160个字符的文本信息,这些文本的信息传输到公交监控体系中的信息接收平台中的用户识别模块(SIM)进行保存。通信模块中的GSM数字蜂窝信息的发送方式已经成为公用电话网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服务都基本上在呼叫连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其中的通信模块的短消息是GSM中不需要以终端到终端的方式来建立通路的业务部分,这些信息发送的平台已经处在信息数据发送过程中还能够进行短信息的发送。而且这些短信息的发送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进而不影响通信的流畅度,并且通信的成本也很低等很多的好处,所以,一般都被作为现阶段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SMS方式还有很多不同程度的缺点:第一就是这种信息数据发送的通信费用比较高昂,一般情况下,这些短消息内含的内容不是很多;而且还是通过这些SMS发送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进而可能使得对应的跟踪目标定位不到;另外就是这种短信的服务器需要对当地的电信部门申请特别的业务服务,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专门的信息系统进行SMS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不过这样的建立成本较高。所以,这个体系就应该将GPRS与GSM系统这两种方式方法进行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基本上能解决由于SMS方式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1.1.3 监控中心模块
城市公交的监控中心不仅具有监控的功能,也担负着公交调度的艰巨任务,已经成为了公交监控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最终做出决策的主要部门。这个监控系统的模块就在建立的时候必须考虑公交监控中心的最初制定的任务及这些任务执行的过程制度,城市公交的监控中心设计部分还主要包括系统设置模块、监控调度模块、地图设置模块和窗口帮助模块四个部分。
1.2 监控中心各模块关系
城市公交的监控中心一般情况下都经过其中的网关服务器来获得出自公交监控系统车载终端设备的发送数据信息,这种网关服务器的专门的运作软件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会提供UDP服务,这样就可以进而不断地获得GPS数据,在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之后,把这些数据信息不断发送到公交监控系统中的客户端,进而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保存在公交监控系统中的通信模块中去。在客户面对着公交监控终端时,就必须输入自己的用户名以及密码才能够进而登录进去,还可以运用这些业务的服务器来进而提供信息的发送接口终端,客户通过下载他们的对应的公交的运输信息数据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接受网关服务器转发的GPS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对对应公交的运输状态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掌握,在MAPX地图中标出车辆状态,如图2所示。
2 网关服务器软件
公交监控系统的中心网关一般情况下都具有不断地发送自身的数据信息的任务。公交监控中的车载的终端设备就可以进一步进过其内部的GPRS等模块在持续的时间内获得公交运输速度、位置、方向等物流的相关的信息,在对这些物流数据信息经过不同的加密方式的加密过后,还能够将这些获得的不断的信息数据发送到公交监控体系中的网络设备的内部,这种发送的进程是GPRS模块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24小时运行的中心网关服务器,中心网关服务器接收车载终端传过来的数据,再按照通信协议进行解密操作,处理后的数据在监控中心客户端软件动态显示,并把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备查询。
2.1 开发语言选择和Socket编程
在城市公交监控系统的网关服务器方面进行运行的网关发送服务软件,在现阶段的时期内,比较通用的开发软件有Java、Visual C++,Delphi等语言。其中的Java语言是计算机编程领域中在现阶段运用比较广泛的网络编程语言。这种编程语言的特点就是比较简单而且这种面向对象、稳定、与平台无关、多线程和动态等特点。由于这种编程语言采用通常的分布式开发,统一性较好,安全性高,且支持多个线程同时执行,可提供多线程之间的同步机制,非常适合对于数据转发具有实时性要求的网关转发服务软件。
2.2 通信协议的应用
城市公交监控系统中的通信协议应用主要包括:网关服务器接收的车载设备提供的UDP通信服务,并将这些接收的信息及数据通过TCP通信服务进行转发。继而可以通过TCP连接,进一步使得监控客户端的GPS定位获得成功,发挥发送位置查询、监控、发送报文等功能。
4 监控系统客户端软件设计
根据功能的不同,监控系统客户端软件应划分为功能模块:通信模块、地图模块、用户登录模块、系统辅助四个部分,如图3所示。
5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智能公交监控系统中的相关软件的设计,包括网关服务器软件、业务服务器软件以及监控系统客户端软件。总而言之,城市综合智能公交系统利用先进的定位技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将公交车辆的实时运营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为监控人员进行科学调度提供原始信息和决策支持,并向乘客提供车次的到达等信息,从而提高公交车辆运营的效率和乘客服务质量,吸引公交出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洁,贾世杰,魏梅,等.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车辆动态导航定位滤波算法[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29(2):42-45.
[2]赵亦林,谭国真.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5.
[3]张其善,吴今培,杨东凯.智能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7.
篇10
[关键词]条形码射频技术物流管理系统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条形码是商品识别的主要手段,但它有诸多局限性:信息是只读的;识别是接触式的;一次只能读一个;读取距离近;信息容量小。二维条码虽然解决了信息标识容量问题,但是只适用于流通领域,不能透明地跟踪和贯穿供应链过程。
一、射频技术原理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射频信号进行物体识别的新兴技术。射频识别系统一般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其他设备。射频识别系统所采用的技术为微波反射技术,是基于电子标签内微波天线的负载阻抗随存储的电子数据变化的特点,实现对电子标签内电子数据的读取。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射频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识读,识读距离可从十几厘米到几十米;不需要光源;使用寿命长;识读距离远;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安全性高;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可不需人力介入操作。射频技术可应用于产品防伪、物品追踪、自动收费,尤其在物流管理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物流管理系统
物流是物品在一定时间里的空间运动,物流的目标在于以最小的费用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2007年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现状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企业的管理,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三、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分为商品的入库、出库、存储、运输跟踪、配送等。RFID技术可以加快供应链的运转,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1.商品出库与入库
物资配送中心所派车队进入仓储中心时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信息并在仓储中心系统中显示此时车队所载物资为空。车队装载物资完毕离开发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物流系统将出库物资信息写入到系统数据库中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这样就等于射频标签承载了其所运物资的相关信息,自动完成物资出库,此时运送物资的车辆和物资进入在途状态。运输车队到达收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中的信息后传输给仓储中心系统,系统即显示待入库物资的相关信息并写入数据库,自动完成物资入库,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通知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任务已经完成。
2.存储与库存盘点
在仓库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应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商品的登记、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仓储管理中,通过将供应计划系统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操作。可增强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物流中由于偷窃、损害、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实现快速供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
3.运输跟踪
在运输管理中,通过在货物和车辆上贴RFID标签,完成设备的跟踪控制。接收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利用射频技术可准确、迅速地完成配送任务并实现对在途物资的跟踪。在物资运输期间,物资配送中心根据发/收物仓储中心上报的数据可知在途物资的名称、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达到在途物资的可见性。
4.物流配送
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到达中央配送中心的所有商品都贴有RFID标签,在进入中央配送中心时,托盘通过一个门阅读器,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标签内容。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这样就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甚至可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RFID技术可以实现合理的产品库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术。借助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商品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上架、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使整个供应链管理显得透明而高效。
四、RFID的发展方向
RFID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仍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RFID发展的重要因素。RFID的成本过高是抑制RFID技术的关键问题。其成本主要是标签、读写设备及相关管理软件的成本。其中,由于标签将贴于单件产品上,数量巨大,标签成本的降低,将是RFID成本降低的重要部分。采用RFID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透明管理,但同时会使个人隐私受到影响。因此,RFID的安全性也非常令人关注,需要尽快推出增强安全性能的RFID产品。RFID的读取仍存在错读率高的问题。
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商品入库、商品配送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射频技术作为供应链下物流管理硬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