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中和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对化学实验特有的好奇心,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转化成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一、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化学是新开设的学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一开始就让学生预习后,有目的地听课,把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融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的热情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渴望,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更需要学生在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手段、方法后,再动手操作,让初中化学中有限的实验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先预习,在听课时还要结合课本,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的预习积极参与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且要学生参与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课堂上大胆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做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由于学生参与课堂实验,课堂气氛变的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学们在仔细、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上台演示的同学则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使他终身难忘。
哪些学生能上台演示呢?根据实验类型和难度,挑选学生时可以作为对学习上有进步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对学习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挑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双手更加灵巧,思维更加成熟。
三、用化学实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除了数量上有限外,在质量上存在着按统一模式进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填补不足,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能拓宽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成学生实验。学生从亲自动手、观察、体验成功和失败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等学校 问题探讨
1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而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文中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关于通识教育的界定:“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中国学者的表述,迄今尚无一个普遍公认概念。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强调专业知识、功利化色彩浓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会说话的“工具”,成为机器大生产的附庸。学术分科太过细化、知识被严重割裂,专业之间界限分明,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和能力仅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专业教育的过度,使学生难以建构全面的知识体系,也难以形成审美、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一生中我们需要更多学习技能和学习不熟悉东西,我们需要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作为公民理解并参与世界生活,以获得更完整的视野。于是现代大学有必要开展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对不同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3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在中美的发展
3.1美国21世纪以来的通识教育
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基本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通常称为文理学院。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发展、经济的进步、知识时代的到来,2007年5月15日,哈佛大学最大的学院文理学院公布了《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初步报告》。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涵盖领域的内容包括:审美的理解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美国,这些新课程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并帮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而不是只集中在各自所主修的专业与学科上。哈佛大学重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为学生的成为能思考,具有独立人格,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念的人。同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向全体教员正式公布了由其“本科教育共通特别小组”的一项报告。报告强调了对更加灵活的与更为跨学科的教育的需要。该报告建议麻省理工学院加强人文科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增加国际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着重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用全球化的视野、历史的视角、多元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提供普遍的、科学的、专业的综合训练,越来越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均衡发展。
3.2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通识教育
在中国,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可见,中国也存在通识教育的传统。进人21世纪,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的国际化,通识教育也渐渐深入人心,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始通识教育课程的尝试。2001年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实施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按照本科阶段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知识。2010年清华大学也开始打破文理分科的限制,文科考生可以直接进入自己喜爱的理工科专业就读,而理科考生也可以被自己心仪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录取。这与早在清华建校初期,梁启超、陈寅J恪等大师倡导“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理念相吻合。其他的名校如浙大竺可桢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人大国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学部等也都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实验,通识教育在中国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通识教育为高等学校的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广阔视野的教育,为学生提供能够了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4通识教育的意义
4.1通识教育有利于复合式人才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通识教育其理念正是通过对人文、社会、自然领域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打破专业的界限,形成通识教育和学科融合。通识教育造就了更多的人才,乔布斯把学习到的书法艺术融入到了苹果才让苹果的设计如此完美;李彦宏把计算机和信息检索技术交叉成就了百度的传奇。
4.2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启发人文素养。知识经济带来的许多问题是人类需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并且有些问题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需依赖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品质形成。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丰厚的人文底蕴,如何做人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只靠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不能完成的。通识教育能拓展人文视野,培养有人文精神的人。
4.3通识教育培养更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
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新的职业也层出不穷,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将更加频繁。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问题,都不是哪一门基础学科所胜任的,只有这些跨学科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要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具有基本沟通、思考、批判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研究学问所需的各种基本能力。适应人才流动,工作变动,为未来的职业预做准备,学习各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应对知识经济带来巨大变化。
5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采取的对策
5.1.转变通识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也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竞争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热门的专业,容易就业的课程来学习,往往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够充分,仅仅把学校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场所,而不是培养健全的个人。所以培养大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的通识教育观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信仰,让人看到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5.2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专业的界限划分明显,不同的科系壁垒冲冲,这给大学生转系、转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高等院校应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人文学科和反映科技发展前沿课程的开发。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除了正式的教学计划中设置的通识课程之外,还应重视讲座、活动、潜在课程等形式,同时也可举办各种讲座与活动来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大学还可以开设更多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甚至跨学校选课,同时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实行双学位制,增强知识的交叉与互补。
5.3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教育课的实施,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方式,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广泛采用互动、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现在很多国内外的名校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一些高校的公开课在各大网站也都能方便的获得,在加上一些高校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网上报告厅,实践基地等优势和条件,采取开放、融合、灵活、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通识教育课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
5.4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自己深受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本身就不具备通识教育。高校教师自身通识教育的缺乏,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通识教育有效地推进。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首先要先成为通识型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猎涉,既要专精,又要博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通识教育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通识教育的一点认识和想法,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阅历、文化知识,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所起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高等学校该如何来培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永远都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所应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周奔波.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2005,(4).
[2]程洁如.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诠释[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篇3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一、前言
目前在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或不符合企业岗位工作要求,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企合作“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中厂”校企合作的含义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校企双方结合生产开展教学,建立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合作形式。“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校而言,学校能有效引导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借助学校教育把职业岗位需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较早地培养了人才的企业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的坚实保障。
2.“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了“校中厂”,已完成两届预备技师班“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且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较好地实现了“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在“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施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产品来带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满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点――学生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工作。在这种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后融入到实际生产中,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完成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生产环节来实现一个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适应企业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例如在我校数控预备技师班教学中,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授课模式,根据数控专业预备技师能力特点,根据企业需要将课程构建成数控机床维修、数控加工成本核算、高新数控设备加工、复杂模具零件3D建模四个学习领域课程。例如在数控加工成本核算学习领域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在“校中厂”企业工作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真实产品的设计、核算和加工过程,实现了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个人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小组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学习形式开展。在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学习和企业产品的开发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开放思维,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一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成果的过程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真实的企业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将企业引入学校,校企双方共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融的文化环境,构建校企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学生在“校中厂”中工作学习,在获得技能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极大地锻炼了适应工厂实际生产要求的能力。在教学的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真实感受校园、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在就业后迅速融入到企业中去,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实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
四、“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益
1.企业在合作中实现了效益 在“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并贮备了扎实的技术骨干,有效地培养了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此外企业将工厂建在学校内,减少了生产场地建设成本,节约了设备的投入成本、管理成本,有扎实熟练技能的学生参与到企业产品的生产中,保证了生产效益。
2.学校在合作中实现了效益 (1)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充分满足了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收,达到了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的目的。(2)增强了师资力量。学校聘用“校中厂”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的职业培训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参与“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生产教学实践锻炼使专业素质得到提高。(3)学生方面受益。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学习模式获得职业技能的同时促成了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了社会的适应能力。另外学生在“订单”式培养中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适应了企业的要求,能在就业后迅速融入到企业中去。
五、“校中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制度有待完善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与企业间要建立互利互赢的合作关系,政府的参与是尤为重要的,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支持产教结合、推动“校中厂”培养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并采取多种政策来引导和激励企业真实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确保“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双赢机制的建立 对学校和企业而言,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关键是校企双赢机制的建立。这就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3.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与较大型企业的实际生产是有差距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开发“厂中校”等其它合作形式,将课堂搬进企业实现校厂合一,校企合一,达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六、结束语
“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逐步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4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成人学员年龄跨度大,经历不相同,学习形式多样,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自己的特点,这使得成人班级在管理与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构建成人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改进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成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非常重要。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人才资源,而决定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发展,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互相衔接的制度中,成人教育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国家安排招生计划并承认学历,考生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其特点一是入学相对容易,二是学习形式多样化,三是学历正规国家承认。通过成人高考完成学业后,将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可获取学士学位。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多为已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数工作繁忙,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参加面授,很难像全日制在校学生那样抽出大段的时间,在固定的地点集中学习。高校成人学员年龄跨度大,经历不相同,学习形式多样,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年龄参差不齐,给班级管理与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有年龄较小者,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大学校门;有在职进修
者,有来自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也有上班族及社会成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历、不同的社会经历组成一个新的集体,不同的个性、心理及由此带来了的行为表现,给班级管理与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
二、成教生基础相对较差,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后易形成两极分化的特点。
扩招后学生队伍中年轻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20岁学生群体,大量年轻学生的出现使成人院校充满朝气,这样一来,那些年纪较大的在职学员与他们相互融合,相对普通高校班级而言,在管理与教学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将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们良好心态结构和恰当行为的确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成人学生的健康成长。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由师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会影响师生关系,最终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它是师生交往、课堂活动的心理动力形成的软环境,也是学校制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效师生关系是指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身表现表里如一、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表现出来,使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学习共同体”,进行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交流与分享,形成平等、理解、互动的双向交往活动。那么,如何构建成人教育中的和谐师生关系呢?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对成人认知能力特征进行分析
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是由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组成的。就成人的感知能力而言,因机体本身的特性,总体上不如青少年。然而,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作用,成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有精确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就成人的记忆能力而言,成人学员的机械识记、回忆能力下降,遗忘速度加快,但其意义识记能力比青少年时期增强。就成人的思维能力而言,较青少年有进一步发展。发展心理学表明,青年初期的思维特点是,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转化,并有辩证逻辑的初步发展;到青年后期,思维发展已进入辩证逻辑思维;到了成人阶段,辨证思维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就成人想象能力而言,由于成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经验,容易产生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而各种联想又是产生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的基础。因此,成人的想象力更具有科学性。从总体上看,成人的认知能力的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都更强于在校青少年学生。
(二)要把握成人的非认知能力特征
与成人学员学习密切相关的非认知能力因素,包括成人学员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成熟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就成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成熟水平而言,其标志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整体性的自我认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丰富的人生阅历等等。其中,具有丰富人生阅历是成人心理成熟水平最明显、最显著的标志。因此,就成人的学习动机而言,具有实用性、职业性、深刻性、广泛性等特征;就成人的学习兴趣而言,具有特定性、实用性、持久性。
(三)要重视班级的管理
1、要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员进行讨论学习目的、学习经验讨论,充分利用成人的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职业性、广泛性、持久性的特征在职业和学业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
2、要通过座谈活动,调查问卷等增进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启发,使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进行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交流与分享,形成平等、理解、互动的双向交流活动。
3.在规划教学活动、进行重大教学改革时,要尽量考虑学员意见,最好让学员代表参加,在重大节日,应热情问候学员。在学员身体不佳、天气恶劣等情况下,要对学员表示出理解、关切和帮助。
(四)加强课堂教学建设
1、要尊重成人学员,把成人学员作为独特的个体去认识。充分运用面谈、讨论、提问(非正式的提问)等诊断性方法,对各个学员的兴趣爱其对教学内容选编的适应程度进行全面检测,然后因材施教。
2、要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搞好准备活动。例如,分发概况说明书、传单、信件及其他说明性材料。这样有助于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并由此建立信任感。重视准备活动,尤其是和蔼热情的“第一印象效应”有助于消除学员的陌生感和各种疑虑,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组织。
3、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策略,着力开发成人潜能。努力通过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增加成人学员的参与度,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广泛地用于成人教学中,提问的作用:(1)激起各种思维活动;(2)回忆事实性的信息和数据;(3)巧妙地启发学员,并使之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等。又如,“分散练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采用 “分散练习”的方式,有助于缓解学员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运用此方法,还可以让学员单独地答问和作业等。
4、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宽松气氛。教学氛围是促进教学效果的环境因素,是一个物与人、静态(物质条件)与动态(人际作用)兼顾的系统。研究证明,良好的物质环境符合成人的身心发展,对于满足成人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宽松气氛,尽量提供让每一位学员发挥才智的机会,使每个人既是学员又是教师,互相交流,共同使用学习资源,就能够体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并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书刊,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多进行案例分析,并力求与学员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相联系,把学生引导到实际事件中去,真切地感受事件,并通过个人分析和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辩论,对事件的主体进行认真、冷静地思考,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实质,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力求准确完整地理解所学理论、概念。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断促进成人高校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志敏 《成人教育概念辨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1)
篇5
关键词:综合探究课;新认识;新问题;新对策
高中新教材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节综合探究课,其目的是使思想政治这门课更贴近生活,并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很好的方式。
一、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特点
1.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突出了教学实践性
综合探究性课题的选题一般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综合探究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使他们走出课堂,进行搜集材料、调查研究、展示成果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实践能力。因而,在设计活动时,应突出探究活动的实践性特点,使综合探究成为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课程。
2.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遵循了广泛性、开放性原则
综合探究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在划分探究小组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好、中、差搭配,并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在成果展示时,注意给大多数学生机会,尽量保证给每位学生以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二、思想政治单元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技巧
虽然新课标非常重视单元综合探究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和难处:(1)有些教师思想上不重视,要么把它错当作单元复习课,要么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就解决。(2)有些教师比较死板,机械地运用综合探究课,完全按书本提供的路径进行探究,教师的创造性没有发挥出来,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课?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创造性地安排探究课的时间
单元综合探究课,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安排到一单元结束后再上的,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样安排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整合。
2.创造性地重新设计探究问题
我发现单元综合探究课设计的问题有时太俗套,缺乏新意。比如第一单元关于金钱的辩论,其实学生在初中时就畅谈得淋漓尽致了。所以,我们可以重新设计探究问题,或者对原有的问题进行深加工。
3.创造性地组合探究课的形式
每一次的综合探究课,如果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时间上很成问题,师生都疲于应付,这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用分组承担、集中展示的形式实施。
篇6
异常的工作原理,在有问题的地方产生异常,马上停止当前的工作,转向异常处理代码,如果找不到异常处理代码,就会见异常向一层汇报,上一层接到异常会做同样的事,转向异常处理代码,或者再将异常向上汇报,这样逐层间错误传递出去,直到有一层处理了异常或是一直报告给程序的使用者——用户。这个层就是调用栈,当用户a运行程序b,b从函数c开始执行,调用函数d,再调用函数e,再调用函数f,这时f出现了异常,那么这个异常的调用栈就是a(栈底)—〉b—〉c—〉d—〉e—〉f(栈顶),这个异常就会沿着这个栈从栈顶开始向栈底的方向报告,如果在函数c中有对这个异常的处理代码,那么这个异常的报告链就是f—〉e—〉d—〉c。可以看出,如果在完整的调用栈中没有处理这个异常的代码,用户a就成了异常报告的终点,向windows界面系统,会弹出一个恼人的消息对话框哈。
那么用户a向谁报告呢,哈哈,这个已经不属于程序的范围了,感觉用会对程序而言好像上帝一样,诉说痛苦已经让上帝都听到了,就心满意足了哈哈,看来程序真虔诚哈哈。对于异常这个特性,也可以比喻成下属向上级报告问题,如果下属知情不报,问题就严重了,你要是领导知道下属是这样的八成就踢了他,相反如果你有一个报告机制健全的下属队伍,哈哈你就威风了。日本 企业 文蛤中有个宗旨——联络,商谈,报告,其实就是想让员工都具有向上级汇报的习惯。现在再看看程序,哈哈,你不用给她们灌输什么企业文化,不用她们讲述什么报告的重要性,她们本身就是忠实报告的,如果把程序员比作企业老总,那么程序就是训练一队有素的员工。
怎样处理异常。在这里有个原则就是“永远不要去处理你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异常”,
也就是只处理你知道如何处理的异常,对那些你不知道的异常必须广开言路,并积极地向上级汇报。什么叫知道如何处理呢?先说一下处理异常有哪些方式,大体有,弹出提示消息框(这个消息框不同于那个恼人的异常报告消息框,她是捕获异常后,根据处理的具体环境程序员主动编写的友好的提示消息框),记录错误日志,吞掉,做善后工作等等,那么出现异常时就要站在出现异常的模块的立场上考虑一下我应该选择哪种处理方式呢?如果不能做出选择就选择不处理,即向上级报告。
举个例子,函数fun1是创建并返回一个活动的数据连接对象的方法,他接受一个数据库连接字符串,如果调用者(上级)给他一个错误的连接字符串,这时fun1创建不了连接对象,产生了一个创建不了连接对象的异常,那么这时他应该怎样处理这个异常呢?弹出友好的消息框?说什么友好,fun1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他接收到了错误的连接字符串,弹一个“连接字符串有误”,用户肯定都有杀你的心,这个提示和用户的业务逻辑有嘛关系!记录错误日志,这个还行,但是记录下来的文字无非就是“连接字符串有误,连接字符串是:sql……”,好点的话,从连接字符串中看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还得根据代码上下文去找问题原因。这个方式不是不行是不好。吞掉,哈哈开什么玩笑,你既创建不了连接,又不吱一声,想让调用者疯了呀,这个肯定不行。做善后工作,行,确实应该清理一下现场,免得浪费资源,但是还是没吱一声,所以这个方式做的不彻底。没招了,哈,其实上面的分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帮助我们祛除了错误的选择,这条路就是向上汇报,或是不加任何出来代码,或是记录日志,做些善后,再重新将异常抛出。
那么什么时候就知道怎样处理异常了,这就得看实际的情况和用户的要求了,这句话等于没说,就像其他的标题醒目但给出的结论却模棱两可文章一样,哈哈,这里可以给几个建议,
1,一般地,底层模块或是方法中不要处理异常,
2,编写公共模块、dll等是,不能采用弹出对话框等依赖于平台,框架的方式处理异常,
3,编写公共模块、dll等时,必须在使用文档中注明每个方法属性可能抛出的异常。
4,永远不要写 try 这样的语句。
篇7
关键词:中外合作;班主任工作;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41-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当前职业教育尽快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可见,国际化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中外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拥有较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必须以学生为本,视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以情感导学法对待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极大地体现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教学管理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由被动管理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充分地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和谐地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中外合作办学采取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技术技能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技术,更需要将知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成为技术、技能综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可以在学校充分地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即使知识技术不断更新,这些核心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继续自主探究,不断地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围绕先进的教育理念,配套丰富的教学内容,引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供充沛的网络资源,这些都是值得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学习的地方。国际化的教学背景、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以及前沿的设备设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提升学生管理的层次。
二、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特点与人才培养的差距
(一)学习风格与讲授方式的不适应
高职在校学生的特点普遍表现为动手能力比较强,但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弱。事实上,在对我院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的学生进行“学生学习风格”的问卷抽样调研中,有53.81%的学生选择“从做中学”的学习风格。但传统的讲授仍然是理论知识面授,即使是认真学习的学生,也由于学习风格的不适应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学生反馈的信息总是显示课程内容难,但教师却认为自己讲授的内容是很浅显和很基础的。教师课堂的讲授以“视”和“听”为主,讲得非常生动,使用的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对那些偏爱“从视中学”和“从听中学”的学生接受起来会相对更容易一些,可是对更多的偏爱“从做中学”的学生来说,反而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接受,从而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积极性。学习风格与教师讲授方式的不适应,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跟不上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
高职学生大多自律意识不足,容易滋生出懒惰、厌学的负面情绪,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偏低,造成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实施项目或任务时缺乏计划性,时间观念不强,课业不能按时上交等。而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信息应用等职业能力。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时,其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受挫,兴趣也就提不上来,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
(三)学生情况复杂,与学训练有差距
由于高职中外合作班学生的生源情况复杂,包括本地生源、外地生源,也包括高中毕业生、五年制转入等多种情况,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其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大不相同。教师在统一授课时,经常会遇到对于同一知识点,有些学生学过,有些学生没有学过,如果教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那些没有学过的学生,课堂的容量会在无形中被缩减,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但如果没有基础性的铺垫和补充,学生学习跟不上,必然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生源的参差不齐对教师的学,提出极大的挑战。
(四)初始的自学能力与课业自主完成的高要求不匹配
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高,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而中外办学的课程考核多以完成课业为要求,而各个学生之间的课业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思考、探索来解决问题,需要独立完成。如果没有加强自学能力的措施,学生很可能因为懒惰而拖延上交课业的时间,或者完成的课业质量不高。在课业的独创性要求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相应的学生管理对策
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待学生的管理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本”,采用情感导学法,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达到中外办学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一)进行VAK学习风格调研,做好学生与教师的纽带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开课前先对全班学生进行VAK(Visual Auditary Kinesthetic,视听做)学习风格测试,了解学生习惯的学习风格特点,并将其反馈给授课教师,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和学习效果,以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竞争能力以及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VAK学习风格测试,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成为师生之间的纽带。
(二)开展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中外合作班大多是小班教学模式,适合分组学习,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进行互补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中都有领导者和协作者,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和任务时,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树立目标、制订计划、时间管理、习惯管理等自我管理能力,在完成课业的同时,绘制甘特图,体现提前计划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避免和杜绝延迟上交课业的情况,全面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特长和性格特点,以学校社团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营造愉快的校园生活。对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按照课业要求及时完成;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挑战课业中难度更大的内容,争取取得更优异的课业评分,借此机会提高其钻研和探究的能力。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服务。
(四)依托实验室和图书馆资源平台,增强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
学生完成课业需要大量的资源,所以网络服务是必要的。班主任应尽可能联系学校的实验室和机房,结合学生课表,为住宿学生提供晚上上机的机会,组织学生白天在课余时间进图书馆阅览室查资料,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共同学习,相互模仿,探讨自主学习的方法,斟酌实验和操作细节,用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做实验来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实践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适应市场的需求,顺利就业,成为有用之才。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提供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也在模仿的同时遇到学生特点与合作办学人才要求的不适应等情况。作为学生管理的工作者,在班级管理中,应坚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为出发点,开展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依托中外办学先进的资源平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爱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42-44.
[2]蔡君.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36-37.
篇8
电影中国:作为业内的资深制片人、监制、策划,当初怎么会想到涉足电影产业?机缘巧合还是一直以电影产业为目标?
芦涛:我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毕业后的工作应该选择去银行或者证券公司,但没想到毕业后机缘巧合,去了一家新成立的影视传媒公司,从事影视文化投资方面的工作,虽然在这家公司我也是做与投资有关的工作,但是投资的方向是影视产业,慢慢地开始了解影视这行,没想到从事了这行就特别喜欢。我觉得电影用镜头表现生活,将每种设想的人生,都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当时觉得是件极其有趣的事,心想如果一部电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来,让观众可以体会到一个不同的人生,也是很快乐的事。很多人都说演员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出演体会不同的人生,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也同样如此。
电影中国:电影这个产业在广大观众、读者面前还是个谜,可不可以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在一部电影从无到有再到上映与观众影迷见面的这个过程中,制片人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芦涛:我觉得制片人就是一个项目经理,把电影看作是一件商品,从产品市场定位,确定产品形态,策划产品包装,组织生产,再到销售以及资金回笼,就是一件商品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具体到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制片人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负责和管理电影策划,制作,营销与发行四个环节。从故事题材类型的确定,组织策划,创作剧本,项目立项,选择导演和主创人员,确定什么样的演员来出演,拍摄,接着就是后期制作,之后的宣传推广,最后在影院上映与广大观众见面。
制片人是艺术家,又是商人。制片人要严格制定预算和进行预算管理,制片人要对投资人负责,确保资金的回收与利润率。因此,制片人要有极强的艺术创造力,极高的电影直觉和市场敏感度,要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同时还要比商人更具商业头脑,因为制片人要在电影艺术创作、电影质量和商业投入回报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电影中国:在电影项目进行的时候,如果导演与您,也就是制片人发生了观点、意见的冲突,您通常怎么解决?能举个详细的例子么?
芦涛:冲突是一定的。在剧组,制片部门和导演部门永远是对立的。但是制片人要带领制片部门在剧组里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明确的说,制片人是衔接创作部门和投资人之间的缓冲环节,制片人既对投资人负责,合理控制资金使用,又要负责电影的质量,力争制作出一部好的作品。而矛盾冲突来源于每个人不同的出发点,导演的出发点是为了电影品质,因为导演更多的工作在于创作,因此他的想法非常天马形空,导演更多考虑的是艺术方面的事情,而制片人更多的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喜好。导演更感性,制片人更理性,这才是冲突的地方。我认为制片人要在尊重导演创作的前提下,让他充分发挥艺术创作,但更要站在市场的角度,把握好一个精准的度来管理制作。
比方说,当导演突然在现场提出一个离奇不对的想法,一般的时候很多制片人都会制止,但这样做不仅会使导演不高兴,而且有时还会影响到现场其他工作人员的情绪。其实对于导演的这种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导演,麻烦您帮我这样再多来一条”,这样说,一般导演都会欣然的接受制片人的要求。等晚上收工之后,可以叫导演一起看当天拍的素材,有时不用你说导演自己也会发现原来制片人是对的。制片人可以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解决各种矛盾冲突。这就是制片人艺术,也是一个优秀制片人必备的基本要素。
电影中国:您是学金融出身,您觉得您的专业对您目前的工作有没有影响?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芦涛:我学的是金融和投资,因此,对于数据非常敏感,对于一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和利润率非常关注。拍电影也像做生意一样,实现电影作品的价植。之前的学习,是一段很好的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加理性的做一个优秀的制片人,进行客观的市场数据分析。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专业背景,我跟专业学习电影的制片人的做事方法可能不太一样,我拍电影喜欢用大量的数据做为基础。当电影项目在策划阶段,我就会在全国票房十大城市展开数据调研,了解观众现阶段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观众喜欢的故事情节是哪些等等,我通过大量的数据来为电影保驾护航。当电影拍完后,同样还是会用数据说话,还会做大量的市场调研,掌握影片的营销点在哪,什么样的营销活动和宣传点能够和目标观众更准确的对接,从而制定精准的营销和发行策略,这些都是因为之前的学习经历对我现在工作的影响。
电影中国:每位制片人都是自己的一套评估电影的方式,芦涛先生是如何评估一部电影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估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
芦涛:据上述所说,我有一套自己的市场评估休系,来客观的评估电影的各个环节。当然我还有一个重要准则,就是把自己也当成一名普通观众,像其他观众一样去欣赏电影,而不会被自己本身是一个电影人所影响。评估电影,一方面是看这个电影是否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另一方面就是电影本身是否可以影响观众的观影心情,使观众产生共鸣,带给观众更多的愉悦和学习。简言之就是好的故事,被观众喜欢,打动观众,就是好电影。
电影中国:对于现在业内越来越重视的制片人这个职业你是怎么看的?
芦涛: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真正成熟的电影市场,从导演中心制转为制片人中心制是必然的,就像好莱坞的电影市场,就是这样的规律。对制片人的重视,说明中国电影人越来越看重市场了。市场需要什么,观众喜欢什么,这都是要制片人来思考的。如何相对安全的投资一部电影,运作一个电影项目的成功,都是需要一个制片人来把控风的,诸如第一个问题所解答的制片人所做的工作,制片人像是一个项目经理一样,有很明确的责任制,因此由制片人来运作一个项目,是成功的前提。
电影中国:很多公司在效仿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你认为“导演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哪个更适合中国市场?
芦涛:现阶段来说,制片人中心制更适合中国的市场。对于早期的电影,导演是最核心的,导演想拍什么就拍给大家看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下更为突出。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越来越重要,制片人中心制就更为突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更加需要制片人中心制来确保电影制作的水准和繁荣中国电影市场。因此,要有更多的电影人懂得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才能保证中国电影市场不断的发展和繁荣。
电影中国:您认为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刚起步?还是迅速发展中?还是已经比较成熟了?
芦涛:中国电影市场比起欧美电影市场,甚至日韩电影市场来说,还是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中国电影票房的产出已经远远超出日本和韩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巨大。
而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三个元素:一,影院增加,屏幕数增多,更多的观众可以进到影院看电影,现在大概全国平均每天的屏幕数增长10块左右,除了一线城市的发展,二三线城市的银幕数增长尤为迅速。二、多年来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将中国电影观众的电影消费习惯培养成熟了,尤其是80、90后的观众,把每个月都去看电影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三,国内电影制作水准越来越精良,电影越来越类型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电影中国:近几年开始很多口碑不好的电影但是却都票房过亿非常卖座,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是中国特有的还是海外电影史上有相似的时间段?
芦涛:现阶段电影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层面:一、电影本身就是好片子,受到观众的喜欢;二、营销的成功来确保电影票房的大卖,口碑不好但是票房好,证明宣传营销的手段是成功的。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电影娱乐营销的时代,其实宣传推广营销做得好也会为一个电影保驾护航,可能这个电影在内容上没有达到观众的期待值,但是从商业性和社会话题等方面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也会有高票房。现在看电影的人增加了,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口味,就算不是大众喜欢,小众喜好也有好的票房,这是电影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这是一个好的现像。
目前由我作为监制和制片人的都市夜生活社交电影《谁说我们不会爱》(原名《工体爱情故事》)就力求做到两者的合一,一方面影片所传递的写实题材信息相信会为都市青年男女观众带来爱情观的强烈共鸣;另一方面,整合跨行业,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助力影片的推广发行,是我们正在实践中的一部很值得关注的影片。
电影中国:现在很多电影都在常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演员将酬劳转化为投资,成为电影的投资方之一,截至目前,这样操作过的电影比如《厨子戏子痞子》、《人再途之泰》,这些电影都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芦涛:其实这是一种趋势,在电影的制作成本中,大部分成本是演员的酬金,很多演员的酬金让电影公司无法承受,演员把酬金化为投资,成为投资合伙人,无形当中降低了电影公司的风险,让所谓的大牌演员和高身价的演员,能够跟更多的优秀电影项目去合作。
之前的电影普遍存在着---拍摄结束后,演员拍完就走,在电影宣传时,演员因为种种理由不能配合宣传,这是因为演员和项目分离所致,不利于电影的推广。然而,如果主演是投资人之一,在电影后期的宣传推广中,演员配合也有积极性。这种和演员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的被电影公司采用,同时也成就了一部分演员迅速的致富了。
电影中国:您在2012年的国际影展上,参加了多国合拍论坛,现在也有很多海外大片打起合拍片的旗号,但是这些电影中的中国演员也都只是酱油角色,很多中国观众对这样的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情绪,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合拍片形式?您认为适合中国电影市场的合拍片应该有怎样的操作模式?怎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资源配置?
芦涛:是的,我在2012年香港国际电影展上,参加了多国合拍论坛圆桌会议,与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多个国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合拍片的模式。而上述这个现像我觉得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拍,这是现阶段部分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的一种投机行为,因为海外的进口分账大片,转变成为合拍片的身份,在国内上映分帐比例是不同的,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所以在海外大片里加入一些国内的大演员,扮演打酱油的角色,但是却拥有合拍片的身份。而正是因为这种合拍片中的内地演员够大牌,能够引起多方足够的关注,也是基于市场的考虑,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合拍的问题。
真正的合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演员方面,多国合拍要有每个国家的演员,中国的主演不能低于三分之一;二,故事方面,一定要涉及到中国的故事情节;三,部分戏在中国发生,也要在中国拍摄。所以说真正的合拍要满足以上三点,而很多片方过于强调第一点,忽略了将中国的情节融入到电影中。所以如果这三点你能做得非常好,就是一部非常好的合拍片,当你做得不够到位,只注重三点当中的某一点,只是打着合拍片的旗号,不属于真正的合拍片,观众是有反感的。
基于以上几点,2012的香港国际影展上,我们多个国家也研讨了如何真正的从以上三方面,因地置宜的策划出好的题材和故事,更多的照顾到几个国家的市场和要素,打造优秀的合拍片。
电影中国:您之前在采访中提到过的中国电影全产业链服务整合商,您能对广大读者简单介绍下么?
芦涛:中国电影全产业链服务整合商,实际上就是打通了电影制片本身上下游的制作链条,从资金、策划、制作团队以及宣传营销到产品的延伸品开发,再到发行等等,包括所有能够支持到一部电影更加有市场竞争力的资源整合。电影《谁说我们不会爱》将在今年11月上映,这部电影由深圳市世纪领军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出品人李菲。“中国电影全产业链服务整合商”,是李菲和公司力求来扮演的一个角色,核心就是通过公司自身的资源,跳出传统的行业体系,通过行业内和行业外优势资源整合,来撬动关键资源为电影的成功保驾护航。
电影中国:您怎么看待国产电影的未来和趋势?
芦涛:目前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欢,多年前高票房的电影几乎都是好莱坞大片,我们都羡慕不已,但现在,国产电影的票房有的达到十多个亿人民币,连连超过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证明更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受到观众的喜欢。
中国电影市场早晚会取代美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市场大约每年100亿美元的票房产出,中国2013年预计近40亿的美元票房产出,而且每年都以成几何倍数的增量增加,我想不出五年,中国可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可以得到更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必将成为一个电影强国。
电影中国:中国电影相比海外电影来说,有什么优势劣势?
芦涛: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许多经典的民间题材和故事,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多样的文化传承,注定中国是一个多角度多题材的电影国家,从选材以及发展空间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优势。
劣势就是我们的制作水准还不能跟海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抗衡,因为好莱坞电影发行渠道是全世界,可以投入足够大的资金制作。而中国电影的目前状况还是立足于国内市场,不过随着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不断提高,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国际化。
我坚信由于我们的优势所在,真正的好电影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正确输出去折服全世界的观众,中国电影人应更加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开拓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人文素质;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87-02
1 通识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误区
(1)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不只是人文教育,完整的通识教育必定是包含科学教育的成分在内的。国内不少学者都认为通识教育是有关“做人”的教育,而专业教育是有关“做事”的教育,其实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可能是指人文教育。当然,专业教育中实际上也同时存在着是有关“做人”的教育。因此,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而将科学教育排斥在通识教育之外,显然是不正确的。
(2)将学科领域内开展通识教育等同于开设概论课。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提出了高职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具体来说,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相应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基本是将高职3年的教育分为前一年半的通识教育和后一年半的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即“二二分段”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高职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有的甚至严重脱节;通识教育课程的编排以对所有高职生实施同样的通识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没有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差异,使得以专业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学生在前一年半只能学习远离所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其学习积极性;通识教育中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脱离,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虽然也进行科学研究,但很难与其教学结合起来,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国高职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将它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考虑。
(3)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过去,不少高职院校曾将通识教育视为高职教育里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将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分开学习。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有非基础性的一面,当然更不能因为其有基础性的一面就将专业基础教育也看成纯粹的通识教育。实际,专业基础教育是兼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一些特性,因而是二者的中介环节。
(4)通识教育内容方法的偏差。早在本世纪初,通识教育虽然就被国内一些高职院校明确提出来,但当时更多是将通识教育理解为跨专业教育,甚至在教学计划中直接称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尽管上述课程可以理解为广义的通识教育,但是这三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要求。公共必修课是“两课”以及英语、体育、计算机课程,基本具有通识教育的思想和技能的性质;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大类应该掌握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做到文理渗透,就连文文渗透以及理理渗透都还差得远;公共选修课虽然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通识教育的需求,但是课程门数太少,一次听课人数太多,效果差强人意。加之专业教育的教学实体单位都侧重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从其他学科中获取知识营养,尤其是自然学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其逻辑思维和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均有待改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
(5)把通识教育误解为通才教育。通识教育致力于全人的形成,而通才教育注重于人力的形成。我们主张高职教育是具有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公益型与培养人的专业素质的功利性相统一的通识教育,而不是仅培养专业素质的通才教育。
2 误区形成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一大批年轻教师匆忙走上教师岗位本身就是“赶鸭子上架”,而他们所教授年级往往是正在接受通识教育的低年级,所授课程往往是通识教育的课程,加之,学校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寻求企业当事者的垂青,力求使学校的运行贴近经济和社会,因而面向社会有余,追求高深文化和探索学术理论不足。在教学中,重术轻学、重应用轻理论的情况一直比较普遍,使得通识教育的开展往往困难重重。
(2)学分制制度与通识教育不协调的影响。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专门设立通识平台课程和文理基础课程,力求合理、科学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和人格基础。但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在很多方面重要性并不明显,如授课时间安排多在晚上和周末;又如实行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在70人以上;缺乏通识教材;学生层次差别大;教师工作量的限制;等等,特别是课时费与专业课程并无区别,而要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往往必须下更大功夫,如自己准备资料备课,新开的课程还要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从投入和报酬的角度考虑是不成比例的,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讲授通识教育课程。
(3)教学与科研活动互不贯通,长期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现象。一所学校的岗位设置,当然最多的是教师岗位,也有专职研究岗位。但高职院校长期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现象:专职教学人员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充电”,学术水平一般;而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几乎从不关心教学问题。这种教学与科研泾渭分明的状况,影响了学生对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的了解与掌握。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任命或加薪时,均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为依据,教研论文不在此列,忽视教学研究及教学质量,其结果自然是教师们不可能开展对通识教育的深入研究。科研是一所学校实力的象征,但教学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通识教育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石,教学与科研互不贯通的状况必须改变。
(4)学生的实用主义至上观念制约着通识教育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从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起就开始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选择。学生为寻找所期望的职位,争先恐后地修习一些在现阶段直接用得着的热门专业或课程,而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加之不少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浓厚的兴趣,课程选择更强调实用性、工具性,这就必然导致课程开设过于功利。
3 走出通识教育误区的对策
(1)加强引导,充分认识通识教育是打造高职院校特色的基础。一所高职院校之所以吸引优秀学生,在于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校园精神,毕业生能获得很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而这必须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学校要将特色与选修课程结合。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打通了同一大类专业的前期课程,进行课程设置调整,高职的通识教育要与文化基础课统筹考虑,即对现有“文化基础课部”或“公共课部”进行改造,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融合为整体化的通识加专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建立以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为取向的跨专业、跨学科通选课体系,构建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课程板块,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综合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三大组,其特色包括推进跨学科教学、适合所有低年级学生选修、具有综合的训练要素与目标、增进师生交流、引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等,对学校及其历史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清楚作为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充分体现课程的引导性作用和特色。
(2)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尤其是大师、名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一方面要注意到在通识教育中出现的“单打独斗”现象,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各类教学实践、各种学科竞赛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并以学分的形式给予肯定,真正实现以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3)成立了全校性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通识教育研究机构没有专业属性,它主要围绕学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探讨有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高职教育的基本内涵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学术研究与高职教育的关系,高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传统与当今世界高职教育的关系,公共教育与个性培养的关系等等。当然,通识教育研究机构要充分重视专家教授的参与,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专家教授的参与将使通识教育的研究和管理步入规范化。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涉及到社会科学,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对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专家教授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研究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会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民族教育的高度,站在高职教育的高度,科学的规划,严格的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推进通识教育需要教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在原有的体制下,实施通识教育,实现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的调整,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情,因为高职学生不仅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且还受到专业院系的管理,他们容易得到的修读指导主要来自于院系,而院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从专业着眼。所以,推进通识教育需要在体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比如对大一新生,进入高职院校时可分大类专业,全部直接进行全系性的一年共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全系性课程修读计划、素养拓展计划、课程补习计划和学校导航计划,并接受全系性的学业指导和生活安排。
(5)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目标才是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理念的有无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与否。《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论是“淡化专业、加强基础”,还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都没有根本脱离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定位。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通识教育,只能是天方夜谈。
(6)推进通识教育需要树立整体观念。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共同推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管理工作往往由教务处、团委和公共科部等部门共同分担,缺乏一个专门机构从宏观上进行把握,这种做法使得高职院校把注意力放在通识课程的开设上,而制定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制度规范以及课程规划、教学实施与管理、效果评价等这些更重要的工作却往往被忽略。因此,在通识课程设置上,需要确立一种整体的观念。
参考文献
篇10
一、追认权的行使方式
我国民法规定了三种不同情形的追认权,一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法定人可就此行为行使追认权;二是无权制度中的被人享有的追认权,三是无权处分制度中权利人享有的追认权。前两者的追认权均规定相对完善,但关于无权处分中权利人如何行使追认却未作详解。一般认为,常见的追认权的行使方式有以下两种:
1、明示。一般认为,追认一般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以明示的方式是行使追认权的最典型的形式,如通过语言、文字的或其他方法直接的进行意思表示。只要能清楚表明权利人的意思即可。至于是否采用特定的形式,一般不作要求。
2、默示。关于默示内涵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可推断的意思表示,即权利人不使用话语,而使用某种具有特定的、法律行为意义上的符号。这种情形可以是约定,也可以是交易习惯,这种可推断的意思效果与明示的效果是一样的。[1]二是真正的沉默。但关于沉默能否作为行为追认权的方式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追认只能采取明示的方式,而且应向效力未定的第三人为之。沉默和推定均不构成追认。亦有观点认为,“沉默不语”应“视为拒绝追认”。如德国民法实行“行使拒绝追认权”制度,未明确表示追认则视为拒绝。又如《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关于法定人及被人的追认权行使方式的规定,“不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则沉默应表示拒绝予以追认。
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法律赋予了沉默不同的意思表示和法律效力。有积极的法律效力,如《合同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试用买卖中试用期届满,买受人的沉默,视为同意购买;又如,《担保法解释》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共同共有人明知个别共有人擅自将共有财产抵押而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同意。也有消极的效力,如《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第三人催告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人沉默的,视为拒绝。在无权处分制度中,权利人保持沉默的也因区分不同的情形,不能一概而论。
1、相对人善意,且无过失。经相对人催告后,权利人保持沉默,此情形下,应赋予其积极的法律效力,即权利人对无权处分人的行为予以追认。因为经催告后,有理由相信权利人已经知道了无权处分人的无权处分行为,如果沉默,宜推定为权利人对无权处分行为予以追认。否则,只要相对人辩解我未作任何表示,是对无处分权人的处分行为予以拒绝,则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在夫妻一方出卖货物,只要另一方主张我只是沉默,未作表态,是拒绝追认,则将会限制交易的发展,而且相对人也难以对权利人沉默系予以追认提供证据证明。
2、相对人恶意。如无权处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无权处分人保持沉默的,应赋予其消极的法律效力,即视为拒绝追认。因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这是民法精神、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赋予权利人用沉默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正当的。
3、相对人善意、恶意难以查明的情形。则应适用可推断的意思表示综合考察,如考察处分人与权利人之间的身份关系等诸多因素。(1)如果无处分权人与权利人没有高度的身份关系,沉默应视为拒绝追认。这样符合关于沉默则视为拒绝追认的一般规定,也可以和法定人及被人的行使追认权的规定一致,也有利于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2)如果无处分权人与权利人有密切的身份关系,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权进行处分行为,则沉默应视为追认。如无处分权人与权利人为夫妻关系,双方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在对外关系上往往被看作统一交易体,当夫妻另一方明知夫妻一方无权处分而不提异议时,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其已同意处分行为;且无权处分所取得的财产仍为夫妻共同财产,当处分有利于增加夫妻共同财产时,夫妻另一方往往以“不异议”表示同意,法律强制推定为“拒绝之意思表示”反而违背其真实意思。[2]
总之,对于无权处分中追认权的行使方式应注意不同的情形,尤其要注意权利人沉默的情形下的意思表示及法律效果。不能一刀切,应当注意不同情形的下沉默的法律效力,要考虑到相对人善意或恶意的主观态度。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说“《合同法》第51 条的含义是指将所有的无权处分行为都作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处理, 而不区分相对人是否具有善意或者恶意呢? 我认为, 这样理解将非常不利于对善意当事人的保护以及对交易安全的维护”。[3]故而只有从区分相对人善意或恶意主观态度出发,才可以既护权利人财产的静态安全,又可以兼顾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与稳定,增进社会的诚实信用。
二、追认权行使的期限
1、争论:无权处分中追认权是否应当设定期限?
观点一:无权处分中权利人追认权的行使没必要设定期限。理由:在无权处分中,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无权处分合同,权利人对该合同不享有任何权利,不承担任何义务。法律无必要对权利人的追认设定一个期限。而且在无权处分中,无权处分人在对标的物进行处分时,如果处分人不对标的物的实际权利人进行披露,第三人根本无法知道该标的物的实际权利人是谁,即使法律赋予了第三人以催告权和期限设定权,其也因无法确定催告的对象而使得该权利无法实现。因此,没有必要对无权处分中权利人追认权的行使设定一个期限。[4]
观点二:无权处分中的追认权与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关于法定人及被人的追认权属性一致,后两者均规定了相对人享有追认权,且明确规定了相对人享有催告权设定时间限制,故无权处分中的追认权宜应设定行使期限,否则不利于商品流通与保护。
笔者以为,“法律不保护躲在权利上睡大觉的人”,权利的行使都需要期限的制约,追认权的期限如果漫无边际, 往往会造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不稳定性,对相对人来说显然有失公平,故设立追认权期限确有必要。无权处分后果在是属效力待定的状态,期限不定导致民事行为处于不定状态,如不设定期限,权利人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相对人行使追索权,不利于经济流通,易造成市场交易的混乱。
2、追认权期限法定或意定?
有观点认为,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表明该规定在追认期限上并非强制性的,而是属于任意性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催告被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而非“应当”,无权处分下的追认权期限参照此规定也较合理。
笔者以为,无权处分中的追认权毕竟不同于法定人与被人行使追认权,在无权中,相对人可以知道被人的具体身份,而无权处分中,相对人往往不知道权利人的身份信息,故双方约定的追认权期限缺少可能性。“追认的作出太迟的,也不能发生效力”。根据追认权属于形成权的性质,应当就规定追认权的除斥期间,而不宜由双方约定。鉴于追认权与撤销权均为形成权,可规定追认权的期限为1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
【参考文献】
[1]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着:《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68页。
[2]沈卢红:《夫妻共同财产之处分权探析》,载《现代经济信息》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