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应急处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污泥应急处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避免污水处理设施在运行管理中发生安全事故甚至是人员伤亡事故,有必要对处理系统进行梳理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污水处理设施是将小区或城镇污水收集后统一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排入可接纳水体的过程,包括了污水收集系统、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和输送系统、控制系统和必要的办公后勤保障系统。从程序上分析一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论证、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等阶段。在污水的收集、输送及每一个设备、处理单元均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分别从污水的收集输送、处理、控制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了可能的安全事故分析。常见的污水处理设施安全事故分析处理系统处理单元常见事故,污水收集输送系统,管道有毒气体爆炸,人员中毒,常发生于工业废水,检查井,化粪池,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在夏季较高,常发生人员中毒身亡事故。污水处理系格栅间有机物浓度较高,若送风、排风不畅,易发生人员慢性污水的收集系统主要包括收集管道、检查井、化粪池,输送系统包括输送泵及泵站。多次人员伤亡事故均发生在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工业废水在输送中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产生易燃易爆气体或有毒气体,这些气体聚集在管道内爆炸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生活污水在输送中主要会由于产生有毒气体,由于管道密闭,有毒气体不易排出,当操作人员进入检查井等封闭空间检修作业时,易发生人员中毒事故,主要原因为未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污水处理单元中可能发生的环节有:格栅间、处理池、污泥处理系统、加药系统。格栅间和污泥处理系统是污水处理中环境条件最差的单元,格栅间主要有格栅除污机和栅渣输送设备,格栅拦截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这些拦截物通过压缩打包外运。污泥处理系统主要设备有污泥浓缩罐及污泥脱水机、污泥输送机,这些设备的作用是将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初沉污泥和二沉污泥浓缩、脱水形成泥饼,以便污泥外运至填埋场或用于土壤改良。加药系统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各种药剂的贮存仓库、药剂溶解槽、药剂投加计量泵等,其中有促进污泥絮凝的絮凝剂、用于除鳞的药剂、用于消毒的二氧化氯、臭氧、用于调节污水中各种元素比例的药剂,如用作外加碳源的甲醇。格栅间、污泥处理系统、加药系统是产生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最多的地方,易发生的事故以人员中毒、窒息为主,偶有药剂贮存不当引起的爆炸事故发生,主要原因为未按照操作规程要求作业,或未穿戴防护用具,一般与气体浓度监测及送排风作业有关。污水处理池是污水处理设施中的主要单元,包括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等,一般为敞口式,大量的处理设备置于处理池中,需要经常检修和不定期更换,发生事故的类型主要为人员跌落、溺水,主要原因为操作不当引起。控制系统常发生的事故有:误操作或电器设备漏电致人死亡。污水处理设施的控制系统如同人的大脑,所有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操作管理均通过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而完成。因此正确操作至关重要,误操作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不熟练或操作时精力不集中导致的,可以通过强化培训和避免疲劳作业减少事故的发生。
2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应对措施
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事故虽发生于运行管理阶段,却与设计及建设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应重视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各个阶段把好质量关,防微杜渐,尽统污泥处理单元中毒事件。各类处理池处理池水较深,易发生操作不当,跌落溺水事故。加药单元化学药剂性能不同,可能会发生燃爆、中毒事件控制系统各用电点和控制单元常发生潮湿环境中电路短路引起系统瘫痪或人员触电伤亡事故。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常见的安全事故,提出了应对措施,在设计阶段应从细微处着手,以人为本,不但要考虑设计和建设施工方便,更要考虑到污水处理设施长期运行的人性化管理。如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设计中通常会省略了格栅间的通风设施,但在设施的长期运行管理中需经常在格栅间清渣作业,并适时进行检修,操作不慎常会发生人员中毒事故,所以应设计在线气体浓度监测装置和通风设施,首先检测场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确保安全后方可进入作业。又如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常设计为地埋式,若将通风开关设置在地下控制柜上,则操作人员无法在进入地下设备间前进行通风换气作业,极易引起安全事故。预防常见污水处理设施安全事故措施汇总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阶段应严格把好质量关,杜绝任何安全隐患。如某处理设施设计为全地埋式,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处理池壁上错开了一个管道预留口,项目验收时未发现,运行中处理池液位计出现了故障,水位超过了设计水位,并上升到错开的预留口处,致使污水通过该管口漫溢进入地下设备间,淹没了大量的设备,导致控制系统瘫痪。在运行管理阶段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一是加强运行管理人员的安全操作培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安全生产制度》、《设备安全操作手册》及《电器安全防护手册》,必要时可以通过培训考试的方式让员工掌握一定的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和安全管理的工作程序,要求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严防安全事故发生。根据污水处理设施的复杂程度,针对性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并将应急处理事故的程序张贴于可能发生事故的现场,使员工确知各类事故的处置方式和应急联系汇报方式,确保一旦发生事故,快速处置,尽可能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是定期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夯实安全运行基础。按照要求定期检修设备,在冬季项目阶段安全事故预防措施设计阶段工艺,科学选择处理效率高、操作管理简单、运行可靠的处理设备,设计必要的气体检测系统,从设计细微处杜绝安全隐患。
结构合理计算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基安全。电器设计可靠的事故报警、绝缘接地和控制连锁、电器控制应置于干燥区域。提供安全保障应有的排风换气设施,建设阶段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把好质量验收关,运行阶段主要从管理入手,强化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各种防事故的规章制度。即将来临前要按照《设备维护保养手册》的要求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各类设备进行冬季和防冻维护,对部分设备进行紧固、更换、调整和除尘,必要时对某些设备进行彻底的除锈防腐,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冬季正常运行;在夏季即将来临时要重点检查各类通风设施的运转是否正常,确保应急通风系统可以随时投入使用。
3结论
篇2
镉是当前主要环境污染物之一
镉在常温条件下为银白色或略带蓝色光泽的软质金属,1817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和医药学教授斯特罗迈尔从不纯的氧化锌中分离出褐色粉末样物质,将其与木炭共同加热,制得镉。自20世纪初以来,镉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制造镍镉电池、颜料、合金,也可以用于电镀及塑料制品中的稳定剂。镉的产量及用途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释放的镉达30000吨左右,其中80%以上的镉会进入土壤中。
关于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原因,有关部门已经初步锁定是由于企业长期堆放矿渣和污泥。这种污染方式预示着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长期的污染源。关于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应急处理,首要目的在于保证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污染问题,恰如环保专家所言,约80%的镉污染会沉淀江底。镉是蓄积性毒物,其污染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和放大。以往的研究证实,由于镉进入土壤,我国许多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蔬菜镉污染现象。长期接触一定剂量的镉会导致肾脏损害
镉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体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是环境中常见的化学毒物。由于人类的不规范生产活动,镉已经广泛地分布并存于自然界中,容易造成环境及食品的污染。有研究称,我国部分地区存在以原始无序方式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既浪费资源又使污染物排放量大,每年仅随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就超过680吨。
1931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痛痛病”,是镉环境污染进而导致人体慢性镉中毒的典型案例。镉及其化合物可以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长期接触一定剂量的镉主要导致肾脏损害,表现为尿中含大量低分子量蛋白,由于肾小管功能受损,造成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进而造成骨质软化和疏松,严重者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提示慢性镉中毒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损害,以及肿瘤的高发。
应对环境镉污染应以预防为主
2005年广东北江的镉污染和2006年湖南湘江的镉污染,都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水体镉污染进行了有效处理方法的研究,包括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絮凝等应急处理措施。
镉在水中通常以Cd2+形式存在,在高浓度镉污染情况下活性炭吸附清除效果有限,单纯提高混凝剂投放剂量并不能相应提高对镉的去除效果。有关研究证实,镉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镉沉淀物,因此可用碱性沉淀法加以去除,降低水中镉含量。
我国科技工作者曾报道,在模拟遭受突发性镉污染的水体,观察化学沉淀技术对镉污染水的应急处理。结果表明,当分别采用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时,分别将滤后水pH值控制在8.69和8.58以上时,可有效去除超标50倍的镉污染物,且对镉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提高而提高。根据有关部门报道,本次龙江镉污染超过国家有关卫生标准1~5倍,因此,当地环保部门关于保障饮用水符合国家相应卫生标准的承诺存在客观的技术依据。
篇3
第二条在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是指对进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处理厂。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以下称运营单位)是指依法取得城镇污水处理运营资格,并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运营管理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
运行监督管理是指对已建成运行(含试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督管理工作。
区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水量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推行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区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依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运营单位,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在核定实际污水处理量及处理成本的基础上,签订委托经营协议或服务合同。特许、委托经营协议或服务合同的文本格式、内容应符合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示范文本和有关政策规定。
特许、委托经营协议或服务合同签订后30日内,应报上一级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污水处理厂建设竣工后应进行试运行。试运行由建设单位向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同时告知污水处理主管部门。
污水处理厂自试运行之日起三个月内,建设单位必须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保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验收,试运行三个月仍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建设单位应向环保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延期申请,说明延期的理由及拟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方可延长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年。主要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标并经环保验收后,建设单位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并备案。
第七条运营单位的管理、技术、实际操作人员必须经省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培训合格后上岗。
第八条运营单位应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0)等规定制定保障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水质检验制度和安全运行应急预案,编制《运行与维护手册》,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正常运行和出水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九条运营单位应按照环保和污水处理主管部门要求在进、出水口和关键水处理构筑物等位置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区环保部门联网。
运营单位应正常使用、维护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必须按有关规定对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装置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改变或损毁。
第十条运营单位应建立生产运行台帐,并按月、季、年定期向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及时准确报送进出水的水质、水量、污泥处置、设备运行、运营成本、安全生产、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0)等方面信息。
第十一条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过设计标准导致出水超标的,运营单位有举证责任和应急处理的义务。发现超标后,应及时向区环保部门和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取证核实和处理。
第十二条运营单位应保持污水处理厂连续运行,不得擅自停运。因设施大修、检修、维护等需全部、部分停运或导致处理能力明显下降的,运营单位应提前15个工作日,向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并按规定时间恢复正常运营;可能造成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直接排放自然水体的,须经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对于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水处理厂全部或部分停运的,运营单位必须立即启动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在2小时内报告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恢复正常运行后,应及时向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运营单位和其他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应安全处置污泥,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第十四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对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排水户实施排水许可制度。
第十五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加快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拓展污水收集管网服务范围,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收集管网的设计、建设、改造工作应优先或同步于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的实际处理负荷,在一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
第十六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定期监测,并建立监测档案。
区环保部门应当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水量进行监督检查。环境监测机构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做好对自动监测仪器的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运营单位应予协助配合。
第十七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进行检查;
(二)查阅、复印有关文件和资料;
(三)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四)责令改正违法行为。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扰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十八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可委派监管员,对运营单位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管,对协议、合同中的规定内容实施现场监督。
第十九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制定运营单位市场退出、临时接管或不可抗力等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建立服务成本定期监审制度,通过完善相关定额和标准、进行区域同行业成本比较和绩效评价、公布经营状况和成本信息等措施,加强对运营单位的经营成本监管,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激励运营单位改进技术、开源节流、降低成本。鼓励运营单位在保障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
第二十一条实行按水量、水质核拨污水处理服务费的运行机制。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根据运营服务合同或协议,每月核定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水量和水质监测情况,联合出具核查报告,有关部门根据核查报告核拨污水处理服务费。
第二十二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工作。
第二十三条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考核制度。考核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方式进行。区住建和环保部门每年对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厂组织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不定期抽查结合日常监管工作随机进行。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运营单位经营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综合评估运营单位污水处理达标率、处理成本、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评价运营单位的运行绩效。
第二十五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每年度向社会公布运营单位经营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二十六条城镇污水处理厂接纳符合设计标准的污水,其出水水质超出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由区环保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征收排污费。
第二十七条运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一)拒绝区环保部门或者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水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事项的;
(三)未按规定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规定与区环保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四)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或者未经区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污水处理设施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出水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六)随意倾倒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的;
(七)造成水污染事故的;
(八)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环保部门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篇4
关键词:集中供热;供热系统;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关注度也是不断上升,作为冬季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集中供热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集中供热这个学科不断出现崭新的材料设备、更加先进和人性化的供热技术,促使供热事业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快速的技术发展以及不断拓宽的热力规模,导致了整个系统事故也相应地增多起来,导致供热管网出现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管道的腐蚀、供热管道的泄漏以及向下塌陷、原有的焊接部位裂开以及各种阀门、补偿器出现的事故问题,这些事故轻则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严重,将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供热系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倍受社会的关注,已经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地解决。
一、应急管理概述
所谓应急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应急部门采取一系列的行动,进行积极应对。这些行动既包括经济、法律以及宣传工作,也有政府强制性的行动。应急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事件过程的措施,还涉及事件发生之前以及应急结束后对于社会的安抚行动。应急管理的基石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应对系统、应急队伍以及对应的法规制度构成。当然,应急管理的首要原则就是要保证民众的人身安全,在此基础之上施加以有根据的行动,各个应急部门积极响应,有效协同,利用团队合作以及一定的科技手段,把事件对社会的破坏尽量降低。
二、突发事件概述
依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已经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加以应对的公共危机事件。该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虽然我国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保持稳定,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是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环节和态势向复杂化变异,应对和控制的难度随之增大,突发事件应对的形势严峻。
1.法制逐步完整,具有统一标准
在完善的应急体制里,完整的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这使得在应急处理时,各个组织的救援行动以及其他个人采取的措施始终有法可依,做到了有法律依据的应急管理。可以看出,法律对应急措施的规定不仅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权利,而且对在具体事件中处置行为也有所限定。
2.机构专一,信息畅通
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比较专一的管理机构也是不可缺少的。专一的组织机构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具有沟通调配的功能,一个是具有常务性质,负责平时的事务处理。这个机构贯穿于应急过程的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调配机能主要体现在基层担任应急管理的人员上,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位,来帮助上级掌握事件的信息,协调组织应急处理。
3.民众培养,树立危机意识
应急管理体系中,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也很重要。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程具体到各个细小的处理工作。在日常活动中,对普通民众进行适当应急的教育培训,定期举办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通过这个过程,来培养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得民众成为专业应急队伍的好帮手,分担了应急人员的任务,使得紧急情况得到更加全面有效地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社会和人员造成的损害。
三、供热管道腐蚀问题的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城市的集中供暖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管网规模越来越大,管道的腐蚀是对管网使用安全的一个重大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安全。当管网处于运行时段,热力供热管道自身内的腐化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方式:氧气和二氧化碳造成的管道腐蚀,溶解于水中的氧腐蚀加上二氧化碳游离分子的腐蚀。这几种腐蚀方式中,尤其以氧腐蚀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当还含有氧的水作为补水的时候,供热力管网使用,如果管网系统定压采用的是开式的膨胀水箱,周围空气中含有的氧就会混入管道循环的水流中,使管道的金属表面被腐蚀,管道自身的使用寿命就会相应减少。溶解水中的氧进入管道的机会是与供热管网系统的循环水量成正比的,溶解氧对供热设备的破坏程度就会随之增大,造成供热水管的泄漏,泄漏的面积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补水量,一步一步造成恶性循环,使氧腐蚀对供热管道造成的腐蚀危害不断加重。当管网停止工作的时候,管道系统的保护措施如果不再使用了,空气将进入管网内部空间,溶解氧便将会有机会对管道内壁造成腐蚀。管道系统停止工作期间,随着温度的降低以及水的遇热膨胀、遇冷缩小,使真空出现在整个系统上部,即使十分严密,也避免不了有空气的渗入,为氧腐蚀的造成提供环境。即使系统中的水要在管道禁用整个时期放掉,管道内部的表面也会有水膜,空气进入系统中水膜中,进一步腐蚀管道的金属壁,如果金属表面有水锈或污泥,则容易影响管道的健康,发生腐蚀。在管道系统失效时段腐蚀比管道操作时段严重很多。当一段管道被禁用,金属内壁壁面温度低,腐蚀产物十分松散,附着力很小,很容易被水冲走带入管道中,增加水中铁的含量,加剧金属矿床的形成;二是在管网供热能力无效期间,因为氧的浓度很高,并可以扩大到所有的部分,会造成大面积的管道腐蚀;三是当系统再次运行时,腐蚀产物沉淀在管底,促使管道底部持续受到侵蚀。因此,在停止热水加热管道期对于架空热力管道的敷设,如果具备好的质量保证温度以及防腐油漆的涂刷工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避免发生严重的内部腐蚀。许多热力管道采用直埋地下敷设,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在管道施工时引起的不紧密的结构会破坏保温层,管外也会受到严重的腐蚀,使管道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管材主要的侵蚀存在于热力管道外部保温层损坏部位,管外保温和油漆不均匀的地方,因而对外壁外保温和油漆的涂刷工作要格外重视。
四、热力管道的氧腐蚀应对措施
选择合适的耐腐蚀材料和正确科学的安装方法。铺设地下管道的材质最好是铸铁管,因为热水加热温度一般较高,加热过程中的热膨胀和收缩现象可以导致管道接口处发生泄漏,导致氧腐蚀,可以使用铸铁管法兰连接,使氧腐蚀的速度减慢;无论在地上或地下管线均应遵循适当的标准对管道保温的外表面进行应有的漆料涂刷和外壁保温工作,这是应对外部氧腐蚀发生的关键步骤;确保使用闭环加热系统,使整个管路在运行过程中,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隔绝在系统之外,从而减少在运行时的氧腐蚀;另外埋地管道,地沟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达到水不发生泄漏的要求,这么做有利于排弃污水,而且也有利于缩小气体含量,从而减少了氧腐蚀。热水管道系统应在补水的时候选用除氧水,在氧腐蚀发生的情况下,其迅速上升的氧浓度使电池效应的速度加快,这就是对补水要除氧的原因。采用热力除氧器是除去氧的最佳方法。一方面可以去掉水中的氧气,另一方面可以去掉水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氧腐蚀产生的严重后果。
五、供热管道破裂问题
在管线的设计上如果考虑的不周到,管道遇热之后发生膨胀,会导致部分管段表面裂开进而发生泄漏。管道发生膨胀的原因在于,在供热管线之中,尤其是采用蒸汽供暖,其温度会不时地改变,这种情况在热力管线刚刚开始的运行阶段十分明显,供热管道的线性碰胀是值得关注的,这是因为一旦管线受热延长的距离使得其自身难以负担时,就会引起管线及其附属管件的破坏。此外,在供暖设计时,如果考虑的不全面,同样会在管线运行后产生严重问题。首先一旦没有充分分析管道的膨胀量,或者是对其膨胀的补偿方案缺乏指导文件,都会导致管线的破裂,这是由于管道缺乏相应的膨胀空间造成的。水击现象也是导致管道损坏的一大元凶,它使得管线内的压力异常升高,施加到管道内壁上,从而引起管道的不规则振动,尤其在蒸汽管道中,由于实际运行时出现纰漏,比如暖管和疏水的工作没做好,蒸汽就有机会遇冷凝结变为水,使得管内介质密度发生不均匀,凝结的部位成为四周介质的流入地,产生伴有猛烈振动的冲击现象,进而对管道自身产生了很大的破坏。还有一部分的事故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而引起的,一旦存在施工安装质量不合格,就会有管网系统出现泄漏甚至是爆炸事故,所以应该使各种建筑材料要符合施工安装的要求。热力管网的安全与焊接质量也是紧密相关,如果焊接没有遵守相关标准,没有达到合格的强度,施工检验也疏忽大意,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管道泄漏、爆炸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只有切实做好突发时间的应急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春.城市集中供热现状的经济性分析及供热系统优化方案、节能措施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码头工程主要环境问题环评要点环境保护措施
1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货物流通量不断增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水路运输由于其成本低廉,已成为沿海地区交通运输的优先发展对象。港口码头工程是水路的运输基础设施,在货物储运流通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
作为沿海大省、港口资源十分丰富的福建省,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综合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区位优势,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上运输大通道,重点建设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煤炭矿石、工业港区四大港口运输系统,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口岸、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为发展大型临港产业聚集区服务的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码头建设与营运过程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特点,提出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重点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2码头工程的分类
目前码头工程主要按运输货物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集装箱码头、杂货码头、散货码头、液体化工品码头,以及运输上述两种货物的组合码头――通用码头和多用途码头等,各类型码头主要运输货物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码头工程分类及其运输货物性质
序号 码头类型 主要运输货物性质
1 集装箱码头 运输装入集装箱的各种货物,整箱装船运输。
2 杂货码头 运输各种件装形式的货物,如石板材、钢材、木材、袋装粮食等。
3 散货码头 运输各种散装式的货物,如煤炭、矿石、碎石、砂、散装粮食等。
4 液体化工品码头 运输各种液体化工品,包括油类物品、有机溶剂、液体化工原料等。
5 通用码头 通常指具有兼顾运输散货和杂货功能的码头。
6 多用途码头 通常指具有兼顾运输杂货和集装箱功能的码头。
3 各类型码头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
3.1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码头类型关系不大,主要与其施工内容、施工方式和码头结构形式及工程用地情况等有关。典型的码头工程通常包括码头结构工程、后方陆域形成工程、辅助建筑和配套工程等施工内容,其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
3.1.1施工悬浮物的影响
在码头基槽开挖、港池疏浚和填海工程施工中,由于开挖、疏浚过程搅动底泥、填海材料流失,均会造成施工现场周围局部海域海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增加,导致海水浑浊,对海水中的动植物影响体现在:
3.1.1.1降低太阳光的透射能力,引起海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3.1.1.2鱼类等水生动物呼吸过程,因吸入泥沙等颗粒性物质,堵塞呼吸道,从而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3.1.2占用海域的影响
码头主体结构和后方辅助工程建设,将永久性占用海域并形成陆地,其主要影响体现在:
3.1.2.1被占用的海域丧失原有的功能,如水产养殖功能、小型渔船停港避风功能、沙滩观光旅游功能等。
3.1.2.2造成被占用海域的底栖生物量损失。
3.1.2.3海域被填形成陆地后,将改变原有的自然岸线形状,从而导致海水的水动力条件,包括纳潮量、海水流速、流向等发生改变,间接引起附近海域的冲淤环境产生变化,一方面可能因海水流速增大等原因引起冲刷强度增大,影响自身码头及附近码头等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安全;另一方面可能因水流速度降低等原因,引起码头前沿的停泊水域及航道淤积,影响船舶的通航和靠泊。
3.1.3施工过程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3.1.3.1施工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如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排放产生的影响。
3.1.3.2施工现场及营地产生的污染物,如施工生活污水、施工机械清洗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废弃物、施工粉尘、施工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
3.1.4施工期的其它影响
部分码头工程在陆域形成过程中,将大量从附近山体开采土石方,从而导致取土点的生态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而部分码头工程将占用后方陆地,直接导致现有用地的使用功能改变,同时还将因施工导致用地及其周围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2 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
码头工程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因码头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对环境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液体化工品码头>散货码头>通用码头>杂货码头>多用途码头>集装箱码头。主要环境影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和环境风险影响程度不同,而声环境和固体废物的影响程度差别相对较小。本文重点分析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和环境风险的影响,主要环境影响程度差别对比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码头营运期环境影响及其对比情况
序号 码头类型 水环境影响 空气环境影响 环境风险影响
1 液体化工品码头 主要废水包括洗舱废水、洗罐废水、雨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水特性为石油类和COD浓度高,同时可能含有腐蚀性和毒性,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大。 主要废气包括储罐大小呼吸、装车过程产生的各种有机废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 储运的油类、化工品多为易燃易爆、毒性较大的物品,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事故时对环境的风险影响程度最大。
2 散货码头 主要废水为雨污水、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散货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和散货堆场扬尘,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3 通用码头 主要废水为雨污水、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散货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和散货堆场扬尘,对空气环境影响中等。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4 杂货码头 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包装破损产生的粉尘和运输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5 多用途码头 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包装破损产生的粉尘和运输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6 集装箱码头 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运输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很小。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注:船舶废水通常由船舶自行处理,因此不列入表中。
4码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4.1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评价要点
4.1.1项目选址是否符合港口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当地城市规划、环境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
4.1.2项目选址是否符合不占用并不影响海上自然保护区、重要海洋渔业水域和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等敏感目标的法律规定。
4.1.3分析项目选址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居住环境(声、大气、环境风险)及周围敏感目标影响的可接受程度。
4.2 环境现状调点
除根据项目性质调查监测环境背景现状外,重点调查工程附近各类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及与本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
4.3 工程分析重点
4.3.1项目建设概况需阐明清楚
重点阐明项目建设规模、储运货物种类和性质、项目平面布局、项目组成、装卸工艺方案和施工工艺方案。
4.3.2污染源分析需详细准确,主要环境问题需阐明
根据工程建设情况,除分析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污染源和影响源外,营运期的污染源和影响源应根据码头类型特点进行详尽的分析,各类型码头污染源分析重点内容为:
4.3.2.1液体化工品码头
废气:准确分析储运过程中的储罐大小呼吸废气、车船装卸过程产生的各种无组织排放有机废气的排放源强,并阐明排放去向与方式;
废水:准确分析船舶洗舱废水、储罐清洗废水、装卸车台清洗废水及初期雨污水等的产生源强、拟采用的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并阐明排放去向;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储罐底泥、污水处理污泥等的废物特性分类和处置方案。
环境风险源:进行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识别风险源等级,确定最大可信事故。
4.3.2.2散货码头
废气:准确分析散货在装卸过程及堆放(存)期间各环节的粉尘产生源强和排放方式;
废水:重点分析港区生活污水及清洗废水堆场、码头面雨污水等的产生源强、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各种污水处理污泥的产生量和综合处置方案,还应分析扫舱垃圾的产生量和综合处置方案。
4.3.2.3杂货码头
废气:重点分析杂货包装物破损可能产生的粉尘源强;
废水:重点分析港区生活污水及清洗废水等的产生源强、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港区生活垃圾及维修废油的产生量和处置方案。
4.3.2.4集装箱码头
废水:重点分析港区生活污水及集装箱洗箱废水等的产生源强、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港区生活垃圾及维修废油的产生量和处置方案。
4.4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各类型码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见表3。
表3不同类型码头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序号 码头类型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 液体化工品码头 ①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对纳污水体及周边海洋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各种有机废气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卫生防护距离。
③预测储运过程最大可信事故下的燃烧、爆炸、毒物泄漏、伴生事故的影响范围和伤害程度,计算事故风险值,判定可接受程度。确定安全防范距离和事故紧急撤离疏散距离。
④预测船舶事故造成油品、化工品泄漏的影响范围和伤害程度。
⑤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声环境的影响程度。
2 散货码头 ①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对纳污水体及周边海洋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散货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卫生防护距离。
③船舶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④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程度。
3 杂货码头 ①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对纳污水体及周边海洋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船舶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③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程度。
4 集装箱码头 ①预测船舶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②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水环境、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程度。
注:综合性码头根据货种情况确定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5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重点
5.1 施工期环保措施重点
码头工程施工期应针对施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的环保措施,重点应考虑:①防止疏浚施工和填海工程施工悬浮物入海的环保措施;②工程用海范围的水产养殖拆迁安置补偿措施;③防止施工过程对项目周围水产养殖及敏感目标造成影响的措施。
5.2 营运期环保措施重点
营运期环保措施重点因码头类型不同有所侧重,各类型码头工程应重点采取的环保措施归纳见表5。
表5不同类型码头应重点采取的环保措施
序号 码头类型 应重点采取的环保措施
1 液体化工品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洗舱废水、洗罐废水、雨污水等生产废水(包括机修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措施,同时应考虑事故水的收集处理措施。
②废气处理措施重点:液体化工品、油品在储运过程的大小呼吸及车船装卸过程的废气控制措施,并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拆迁安置措施。
③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
风险防范措施:储罐泄漏、燃烧、爆炸等风险防范措施;船舶事故泄漏风险防范措施;道路运输过程风险防范措施;管廊输送过程风险防范措施;伴生事故防范措施;事故泄漏物料收集处理措施;消防水收集处理措施;安全防护距离内的拆迁安置补偿措施。
事故应急措施: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燃烧爆炸应急救援措施;毒物泄漏应急救援措施;毒物危害消除措施;伴生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事故紧急撤离计划与措施;
④固体废物处置措施重点: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移交和处置措施。
2 散货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堆场及码头面雨污水(包括机修废水)收集与处理措施;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②废气处理措施重点:装卸船船粉尘控制措施;堆场防扬尘措施;转运站(料仓)粉尘收集与处理措施;并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拆迁安置措施。
③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船舶溢油事故防范措施、溢油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污油收集与危害消除措施。
3 杂货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生活污水处理措施,港区卫生清洗废水(包括机修废水)收集与处理措施。
②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船舶溢油事故防范措施、溢油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污油收集与危害消除措施。
4 集装箱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生活污水处理措施,集装箱洗箱废水、港区卫生清洗废水(包括机修废水)等收集与处理措施。
②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船舶溢油事故防范措施、溢油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污油收集与危害消除措施。
注:综合性码头根据污染源情况确定重点环保措施。
6 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探讨
6.1 港口码头环境保护主要问题
根据对我省各地港口环境保护状况的调查,目前港口码头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港区选址存在问题:如闽江内岸长乐营前段约有10个泊位处在长乐市炎山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符合现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对炎山水源地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②港区布局存在问题:如部分作业区将煤炭泊位与粮食泊位紧靠布置,造成煤炭码头对粮食码头的污染影响。
③港区公共环保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建设滞后:除少量大型港区外,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港区没有配套船舶垃圾收集船、船舶废水收集船,致使船舶污染物排放对港区造成污染;大部分港区没有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造成港区内到处都是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口的局面;除少量大型港区外,其它港区的溢油应急器材、应急救援系统建设滞后。
④部分码头环保设施配套设施落后,如部分散货码头防尘设施落后,导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甚至引起与居民产生纠纷。
⑤各码头由于投资等原因,应急器材配备不足,往往造成应急救援时间长、效果差、影响消除慢的局面。
6.2 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建议
①环境保护工作应早期介入港口建设中,即在港区规划时,对港区的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港口规划布局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同时提出对整个港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合理规划的要求。
②加强港区公用环保工程设施建设,港区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污口应根据港区码头工程的开发建设进度,可分期建设,其进度应适当超前,保证港区内码头工程废水进入集中处理系统的进度要求。
③港区应配套完善满足港区船舶污染物收集上岸处理设施,如船舶垃圾收集船、船舶污水收集船等,防止船舶污染物在港区直接排放造成的海域污染。
④港区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满足港区应急处理要求的应急队伍和应急设施。各码头应根据码头特点,配备相应的应急队伍和应急器材。
⑤各码头产生的各种废水,在进入港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前,应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保证达到进入集中处理系统的水质要求。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和省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以下简称“创模”),以城市环境质量上水平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为出发点,融入“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惠民生”战略当中,进一步优化县城功能和产业布局,着力解决全县突出的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宜居县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双赢。
二、总体目标
按照创建国家和省市环境保护模范县规划的有关要求,力争年建成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城;力争到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好转、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
三、指标分解及责任分工
认真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实施细则(第六阶段)》及《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环保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的相关指标要求。
(一)3项基本条件
1.按期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住建局、工信局、工商局、供电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县域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事故,未有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县环保局负责,县公安局、人社局、财政局、安监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3.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近三年连续名列全市前列(前5名)。(县环保局负责,县统计局、水务局、发改局、交通局、住建局、农牧局、财政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二)4项社会经济指标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0%,到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0元;到年环境保护投资指数≥3%。(县发改局、环保局负责,县财政局、统计局、人社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5.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年为基数逐年下降。(县工信局负责,县发改局、统计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6.单位GDP用水量以年为基数逐年下降。(县水务局负责,县发改局、工信局、统计局、农牧局、住建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7.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以年为基数逐年下降。(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工信局、住建局,各乡镇政府,指标范围:全县域)
(三)5项环境质量指标
8.城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主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5%以上。(县环保局负责,住建局、交通局,槐阳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各乡镇政府负责,县财政局、防疫站、水务局、环保局配合,指标范围:县辖区)
10.辖区内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全县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或省考核目标要求。(县环保局负责,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
11.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县环保局负责,县公安局、住建局、文广新局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12.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分贝。(县交通局负责,县公安局、住建局、环保局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四)8项环境建设指标
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县住建局负责,槐阳镇配合)
14.城区污水处理率≥9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城区污水再生利用率≥20%。(县环保局、住建局负责,县财政局、水务局、槐阳污水处理厂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15.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工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16.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50%。(县发改局负责,县工信局、住建局、环保局、财政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17.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县环保局负责,县交通局、公安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县住建局负责,指标范围:城区)
1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县发改局负责,县环保局、工信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0.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县环保局负责,县住建局、发改局、卫生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五)6项环境管理指标
2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定创模规划并分解实施,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国家重点环保项目落实率80%以上。(县环保局负责,县考核办、财政局、住建局、农牧局、水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2.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工商局、住建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3.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县人社局、编办、财政局负责,县环保局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4.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80%。(县环保局负责,县委宣传部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5.中小学有统一的环境教育专题教材,每年环境教育在12课时以上,环境教育普及率≥85%(县教育局负责,县环保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6.获得省、市级卫生城市称号,并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区环境卫生工作落实到位,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地区环境管理符合要求。(县卫生局负责,县住建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城区)
四、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在全面推进创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环境问题的解决力度,重点实施环境宣传工程、节能减排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洁净工程、绿色生态工程、环境能力建设工程工程,确保创模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实施以促进全民保护环境为重点的环境宣传教育工程。落实环保教育教材和教育课时,建设3个环保教育基地。建立街道社区环境宣传教育机制,抓住基层社区的特点,开展绿色社区、安静社区、人文社区、洁净社区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建立环保志愿者发展机制,组织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和公益行动。在电视台开辟创模专栏,制定环保宣传教育和创模新闻评奖方案,通过诸多形式形成全县良好的创模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环保局、教育局、文广新局、街道办)
(二)实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排放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提高高效清洁能源使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排污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推进建筑节能,建成1个以上绿色建筑示范小区。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做好农村节能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做好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工作,增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处理效率,到年底前全部完成升级改造任务并通过验收(升级改造达到一级B标准,中水回用达到一级A标准)。建立污泥台账,规范污泥运输和处置。到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60%;化学需氧量在年水平上削减9.0%、氨氮在年水平上削减12.5%、二氧化硫在年水平上削减21.2%、氮氧化物在年水平上削减0%。(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住建局、工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
(三)实施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重点的蓝天工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现有燃煤企业搬迁或改用清洁能源,拆除集中供热范围内的所有分散燃煤锅炉,逐年削减县中心区燃煤总量。对在用燃煤设备实施脱硫、脱硝治理和燃用低硫优质煤双重治理。加强对城区施工扬尘、道路二次扬尘、堆场和货场的管理,落实扬尘污染措施。(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发改局、住建局、交通局、工信局)
(四)实施以保护饮用水源和河流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完成地下水源水质监测井建设,在重点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全面提升水源地保护能力。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运载、装卸和储存油类和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单位,其设施必须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措施。进一步完善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安全保障体系,杜绝重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企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行为。跨界水体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或省考核要求。加快实施中水利用项目,提高污水资源化水平。(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务局、住建局、工业区管委会、各有关乡镇政府)
(五)实施以控制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为重点的安静工程。加强对饮食、服务行业的环境管理,清理居民区扰民噪声源,控制生活噪声,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60分贝以下。严格执行机动车禁鸣规定,限制大吨位车辆进入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下。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噪声污染。做好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复查工作,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开展宁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每年至少创建2个“宁静社区”。(责任单位:交通局、环保局、公安局、住建局、街道办)
(六)实施以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洁净工程。以县城环境无卫生死角,无卫生盲区为目标,继续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彻底解决城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加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所有危险废物必须依法安全集中处置。加大生活垃圾回用和处理力度,在辖区内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到年,建立起“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到年,力争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责任单位:爱卫会、发改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
(七)实施以生态园林建设为重点的绿色生态工程。以城区公园为主体,以构建城区园林精品为主线,以庭院、社区绿化为细胞,开展绿化美化和生态景观建设。到年,县城主干道绿地率达到22%,20%的单位和小区达到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到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镇、街道办)
(八)实施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为重点的环保能力建设工程。加快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及重点污染源在线检测控制平台建设,提高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对污染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和人员力量,装备配置齐全,设备购置先进,全县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应急和宣传教育网络健全。到年,全县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应急能力力争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到年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责任单位:县环保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工业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年10月份召开创模动员大会,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形成良好的创模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0月至年6月为创建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实施阶段;年10月至年底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实施阶段。各责任单位要本着重过程、重特点、重难点,求务实、求扎实、求真实的工作态度,依据创模规划和年度方案组织实施创模工作,针对创模指标找差距,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自查验收阶段。年6月至9月为创建省环境保护模范县自查验收阶段;年1月至5月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自查验收阶段。各责任单位对“创模”活动达标工作进行自查,对自查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自查合格后及时申请验收。
(四)申报考核阶段。年9月,县政府向省、市环保厅(局)提出验收申请;年8月,县政府向国家环保部提出验收申请,迎接国家环保部对我县创模工作的考核、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暨环保模范县创建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郑巍兼任,副主任由县委办副主任张立飞、县政府方志办副主任李飞、县环保局局长王占军兼任。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承办环保模范县创建规划的实施,督导环保模范县创建日常工作,落实“周督周报”、“月分析月调度”、“季总结年考评”工作机制。办公室下设技术资料组、宣传教育组、协调督导组、社会经济组、环境建设组、污染控制组,分别按照相应职责开展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由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模范县创建指导委员会聘任,负责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模范县创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开展。
(二)分解落实责任。将创模工作作为对各单位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创模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牵头部门,将年度工作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各牵头部门要围绕各自指标任务,制定年度指标完成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详细分解到科室,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局面。要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调度,研究解决工作进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
篇7
*年,我省各级环保部门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努力保障环境安全,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突发事件高发的态势,有力保障了我省污染减排两项指标的持续下降,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一、主要成效
(一)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一是饮用水源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取缔关闭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年以来新建、扩建项目364个,整改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未达标排放的企业99个,共清理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装卸垃圾、油类等码头14个;协助事发地政府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事故24宗,排除了环境安全隐患对饮用水源地的威胁。
二是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顺德均安天连工业区、肇庆四会南江工业园、揭阳电镀工业区和吴川废旧塑料加工业等4个重点环境问题已达到了整改目标,初步消除了污染隐患,拟予摘牌;清远清城区乐排河、大燕河流域、东莞造纸企业、阳江岗列那格电镀城和淡水河流域等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改取得了较大成效;韶关大宝山矿区、澄海莲花山钨矿等比较复杂的重点环境问题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紫金县的亿龙五金加工厂、大鑫电镀厂等9家企业已完成整改,拟予摘牌;另外韶关钢铁厂等3家企业污染整治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是重点行业污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共检查化工、电镀、造纸、制革、漂染等企业13.6万家,集中整治造纸企业327家和涉铅企业47家,关停企业3900家,限期治理或整改企业7600多家,削减COD7700多吨,削减SO26000多吨;共办理14家上市企业和804家申请著名商标企业的环保核查,对33家企业不予通过环保核查;向金融管理部门共移交269家企业环保信息,银行据此拒绝向7家企业限贷人民币3.15亿元、美金1356.86万元,有力遏制了重点行业污染的上升势头。
(二)环境执法力度显著增强。
*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48.5万人次,检查企业20.7万多家,查处违法案件9500多宗,罚没金额1.93亿元,关停企业近3900家,限期治理或整改7600多家,查处了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特别是查处了两起社会影响大、情节恶劣的重大环境违法案件。一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广州番禺绿由工业弃置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擅自倾倒印染污泥的违法问题;二是开平市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在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危险废物处理方面存在的13个违法行为,依法对其作出了19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一是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全省受理案件102741宗,已处理环境案件93430件,处理率为90.94%,其中承接国家局、省局转办重要案件以及领导批示件共309件,处理率达100%。
二是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全省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4宗,比2006年下降了53.8%,且危害程度和事故等级大幅降低。按照国家总局新颁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划分,没有一宗事件列入等级。在处理环境突发事件中,我省各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分工协调,使污染事件得到了及时控制,确保了社会稳定。
(四)环境执法稽查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排污征收稽查。针对第一季度排污费比去年同期下降19.22%的问题,先后对排污费同比下降的1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稽查,有效遏制了排污费下降的趋势,促进了排污费依法全面足额征收,全省排污费解缴入库金额为103,841万元。
二是加大执法稽查力度。重点检查了限期改正、限期治理、停产整治、取缔关闭以及停建、停产等处罚措施的落实情况,对罚没金额少于50万的市进行稽查,全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865宗,移送案件143宗,追究污染企业责任人34名;佛山市环保局将丹灶镇违法倾倒危废物的3名当事人移交检察院,追究刑事责任。
(五)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开展环境执法“规范年”活动,积极推进环境监察体系建设改革,同时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和制度“五大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中央财政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环境执法标准化建设项目,为全省环境监察系统购置110台执法车辆和一大批执法取证设备。我省环境监察系统技术装备整体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
尽管今年我省环境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依然较为普遍,偷排行为屡禁不止,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群众和投诉呈上升趋势,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有: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科学发展观尚未真正落实,“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还很严重,限制、阻挠环境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免征或减征排污费,降低环保门槛招商引资,有的还为企业挂免检保护牌限制环境执法。
二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是环保执法手段有限,对恶意偷排、长期超标排放等连续违法行为和屡罚屡犯的企事业单位缺乏有力制裁措施。
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有的地方环境执法部门不查不处,失职渎职;有的查而不处,敷衍了事;有的处而不果,不敢碰硬。*年,罚没金额不足100万的地级以上市有:湛江、潮州、韶关、梅州、河源、汕尾、云浮等7个市;罚没金额为零的县(区)有:深圳市盐田区,汕头市南澳县,韶关市南雄市、始兴县、乳源县,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阳江市阳西县、海陵岛试验区,湛江市遂溪县,茂名市茂南区,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等13个县(区)(见附件一)。全省排污费同比减幅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东莞、深圳、中山、珠海、广州、韶关、江门、湛江(见附件二)。
五是环境执法能力不足。目前我省环境监察人员不到*人,难以对全省10万多家污染企业进行有效监管,执法装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08年工作要求
(一)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工作力度。以污染减排和维护环境安全为中心,加大环境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群众权益的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原则上按照最高上限金额进行处罚,切实解决危害群众权益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对全省十大突出的环境问题实行动态管理,有效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的监管,加大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环境安全。
(二)加强排污申报核定和排污费征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排污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和《广东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继续加强排污申报和排污费征收工作,加大对未缴入库的排污费的追缴力度,及时追缴环境违法企业的排污费。
(三)进一步完善稽查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环境监察稽查机制,全面推进执法和排污费征收稽查工作,组织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专项稽查。切实做好环境执法后督察工作。对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查处的环境违法案件行政处罚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检查责令限期治理、停产整治、取缔关闭等处罚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加大案件处理力度。畅通公众举报渠道,加强环境工作,抓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转办、督查、落实工作,特别是大案、要案、难案的处理和跟踪督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
篇8
一、全县学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回顾
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努力做好学生食堂卫生安全的检查、整改、建设工作,加强学校传染病防疫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对食品卫生安全和防疫传染病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食品卫生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善食品卫生工作环境。我县学校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卫生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构建和谐教育和平安校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严峻形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今世界,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弱势群体,一旦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必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责任事故。一旦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则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甚至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动荡。轰动全国的河北水饺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以及$2发生在我省桐梓县茅石乡中学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和$2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风小学学校食堂购买腐烂变质蔬菜,校长被就地免职等事件,足以说明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严峻,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近年来我县学校食品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得到加强,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形势仍很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识不到位
有的学校将学校食堂承包后,不管不问,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管和督促责任。部分学校食堂承包商不注重卫生条件的改善,食品卫生意识差。在9月份与卫生监督所联合检查中查出了许多问题,发现一些食堂加工流程无序,食品原料直接放在潮湿的地面上;餐具消毒措施不落实,有的学校根本不做餐具的消毒,也无餐具保洁的措施;还有些食堂的承包商唯利是图,从非法商贩中低价购买劣质食用油等,给学校食堂造成了极大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二)学校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管理不到位
检查中发现,部分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人、具体分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学校管理者对于承包出去的食堂很少过问、很少参与管理,“以包代管”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学校食堂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未把好食品及原料的采购关,部分食堂承包商采购食品及原料没有索证,粮油、肉蛋、蔬菜等大宗食品原料,没有实行定点采购,有的食堂承包商还采购了无厂名、无产地、无检疫证,价格明显偏低的产品。二是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较差,食品、物品堆放无序,脏乱现象严重。三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没有执行陪餐制度,缺乏对食堂的指导和监督。四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从业人员是临时聘用上岗,对业务知识一无所知,根本不
具备从业资格。
(三)学校小卖部食品安全常识淡薄
在检查中还发现在个别学校小卖部偶有采购无生产日期、无厂名厂址、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更有甚者,直接出售假冒伪劣的、超出保质期的垃圾食品。直接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针对检查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理解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增强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学校必须按照省、地、县要求,以卫生防疫和食品(饮水)安全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
三、对今后全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几点要求
结合这次联合检查情况,各校必须根据检查出的问题认真对照相关文件精神,从速从快地加以整改。对今后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责任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将食品卫生安全摆上学校安全工作的首要位置,定期召开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国家和省、地、县有关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要求,科学部署各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食品卫生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学校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要明确专人负责,行政领导要安排值班巡查,通过加强领导,有效指导,推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疫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是落实责任。各学校要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校园安全管理范畴,与食堂承包方签订好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监管责任,要杜绝“以包代管”现象,绝不能因承包而放松对食堂的管理,要加强对承包食堂的检查指导并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对发现问题的,该整改的要立即整改,该中止合同的就中止合同。
三是执行制度。我们依据《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了一整套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学校在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要进一步强化食堂的操作规程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切实把好采购、保管、清洗、加工、消毒、留样、用餐以及人员隔离、卫生打扫和应急处理等十道关,严格规范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二)抓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教育。学校要根据季节和实际情况,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卫生宣传印刷品,利用各学校的板报、小广播、健康教育专栏、主题班会等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等。
二是加强培训。要联合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等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人员和食堂小卖部承包人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法规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教师员工和学校食堂小卖部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意识。
(三)抓检查整治
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形成安全检查长效机制,不放松一天,不马虎一顿。要狠抓《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集体用餐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落实,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各种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并坚决进行整改,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一是抓好自查。学校要经常性开展食品卫生安全自查工作,对自查出的问题,学校要立即进行整改,对自身不能解决的要上报解决。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三次以上食品卫生安全自查行动。我们将协同卫生局、疾控中心等部门,对学校学校食堂、学生宿舍、小卖部等重点部位进行检查。
二是加强综合治理。学校要积极协调开展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对校门口小商贩、饮食店、流动摊点等要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整治,严防校外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
(四)抓校园卫生
各学校要本着以师生为本、依法管理、预防第一的基本指导思想,扎扎实实抓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形成时时有人问、处处有人查、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切实提高学校处突应急的能力。要结合校风校纪整顿建设活动和“整脏治乱”工作,彻底扫除校园卫生死角死面,坚决杜绝环境卫生对食品安全的污染和侵害。
一是要创造整洁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各学校要做到地面干净,无纸屑果皮,无垃圾脏物,垃圾倒在指定的地点,路平沟通,无污泥脏水,及时清除蚊蝇滋生场所。保证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是抓好优良校风的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校园卫生工作,可以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同时,优良校风的建设,又将有力推动洁净校园环境的形成。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校风优良的学校其基础卫生工作是扎实的。反之,一个环境脏乱、卫生不好的学校不可能有优良的校风。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习惯,作为育人的基本工作抓紧抓实,作为人的基本礼仪大力培养。要让广大学生认识到爱我学校,就应该从点滴卫生习惯做起。
篇9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成因
1.1化肥、农药及农膜污染
近年来,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施肥技术落后,化肥平均利用率30%~40%,大量流失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由于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导致营养失调、土壤结构破坏、促进土壤酸化、降低微生物活性。农药的过量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主要农药品种包括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生物农药。国家已明令禁止的农药如DDT、六六六等已得到禁止,但是人们在生产中擅自扩大使用限时限量限作物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呋喃丹等)的范围,任意加大施用量,不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药利用率低,高的只有30%,一般约为10%,约90%的农药散失到农田土壤,随雨水流入河流,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残留在水、土壤中的农药污染农畜产品,通过食物链富集在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天敌,破坏了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害虫抗药性增加,使防治成本加大,导致恶性循环。大量废弃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直接影响植物根系发育,恶化土壤,对农田产生较大影响。据调查,农膜残留量达到约7.36%,平均达13.4kg/hm2。
1.2畜禽养殖业污染
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约40%,但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家庭散养较多。大多数养殖场没有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便通常采取自然堆放方法进行分解、发酵,最后返田。在存放过程中大量畜禽粪便因降雨径流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释放出以氨气、硫化氢为主的恶臭气体污染空气,范围有时可达数千米。
1.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植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植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每年的产量十分巨大,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将其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任其腐烂,或放火焚烧,其焚烧对当地大气的污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浅薄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露天堆放,不但直接传播病菌,其渗漏也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聊城市大部分县市引用黄河水浇溉土地。仅阳谷县由于长期引用黄河水,致使古河道淤积堵塞,夏天雨季到来时,雨水携带着生活污水冲毁部分道路、桥梁,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径流面积扩大。
2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多、随机性强的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若不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地控制,将会对整个农业、特别是对南水北调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削减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1化肥污染控制
一是优化化肥投入结构,推广科学配方施肥、精确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2]。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在确定合理的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结合施肥技术和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供求诊断技术,增加作物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微肥施用量,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断优化用肥结构。二是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3]。包括积造、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采取播种绿肥等措施。有机肥以各种农家肥(如沤肥、厩肥、绿肥、沼肥、秸秆、高温堆肥)和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主,配合施用生物肥和各种微生物肥(包括根瘤菌肥、磷细菌肥、硅酸盐细菌肥、复合微生物肥等)、腐殖酸类肥。三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肥力状况,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掌握适宜的施肥期,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要控制氮、磷肥的施用,特别是硝态氮肥的施用。一般高肥力土壤用生物肥作基肥和追肥,一般肥力的土壤以沤肥、厩肥、堆肥作基肥,混用菌肥尽可能减少氮肥施用量。氮肥要做到深施、分施,磷肥集中施。纠正地表撒施等不良方法,以减轻肥料损失。推广轮作和间套种技术,扩大各种作物的间套复种面(如与豆科作物间作)和互利栽培(如棉、蒜间作,玉米、食用菌间作等)。四是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管,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污泥、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农作物废弃物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4]。要加强化肥的生产和销售管理,防治劣质化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随化肥施用进入土壤环境;调整化肥生产结构,大力开发化肥新品种、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产品防止营养元素的损失和污染。通过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流失量,减轻其对农业面源的污染。
2.2农药污染控制
一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些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使用植物性农药、利用植物体内含有对害虫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成分,制成无污染的植物农药防治虫害。运用生物间存在的相生相克原理,通过不同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搭配,优化布局,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生长的环境,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保护、培育农田害虫天敌,利用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二是大力推广农艺综合防治技术。综合运用育种、栽培、耕作、施肥等农艺手段,调控农田生态环境,防治病虫危害。调整作物品种,优化作物品种布局,培育、引进、推广抗(耐)病虫害新品种,运用作物品种本身特性,抵御病虫害的繁衍和危害。三是大力推广机械物理防治法,利用人工器械进行捕杀,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高压汞灯,利用昆虫对某特定植物的趋性进行植物诱杀,还可以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四是研究、开发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组培技术,包括作物的转基因抗病虫技术、害虫的转基因遗传防治技术和天敌的转基因增效技术。五是加强农药管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易分解的化学农药,严格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要完善农药登记注册制度,严格农药产品质量管理。同时,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推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遵循《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做到科学合理用药,防止滥用乱用农药。
2.3人、畜、禽粪尿污染控制
人、畜、禽粪尿污染控制,首先要做好粪尿的收集,粪便的存放要设专门的防渗存放池,周围设围堰,池上要搭建防雨棚,避免雨淋形成径流,对地表水造成污染,或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人、畜、禽粪便的最佳处理方法是池气厌氧发酵。沼气厌氧发酵是减轻或消除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大、中型集约化养殖场或集中养殖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发酵工程,是实现无害化、无污染生产的可行途径。小型养殖场或养殖户可发展猪(牛、羊)—沼—菜、猪(牛、羊)—沼—果、猪(牛、羊)—沼—渔等种植、养殖和沼气“多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
篇10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