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现代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药 加工 毒害 因素 分析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西医开始在我国进行普及,由于西医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因此很多人认为,西医就是现代医学,而中医是古代的医学,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受到我国传统的观念的限制,中医的很多配方都是保密的,很多重要的配方我们都不知道,中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尤其是近些年出现了很多中医事故,因为医师的专业素质不够或病人过敏等原因,一些服用中药的病人出现了不良,给中药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对中药的加工进行研究,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毒害因素,对于中药的普及和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药加工简述
(1)中药加工的概念。中药加工的概念是随着中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一般情况下,就是对中药的植物、动物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由于中药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很多材料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对这些材料进行特殊的处理,那么这些毒害很可能随着药物,一起被人们食用,从而引起不良的后果。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通常在药品材料生产地,进行中药的加工处理,在传统的中药加工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蒸、煮、烫等工艺,随着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出现,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加工时大量的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与西药加工相比,中药加工还比较原始,从中药的成品就可以看出,大多还保留原来的形状,只有很少的中药加工成粉状和药丸等形态,由此可以看出,中药的加工大多属于初级加工。相比之下,西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植物等原材料中的化学元素提取出来,然后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艺,制成颗粒和药片等形式。
(2)中药加工的特点。从中药加工的概念可以知道,中药的加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使用的现代化设备比较少,采用的都是原始的加工工艺,主要受到中药医治理念的影响,由于中药主调理,在加工原材料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材料的特性。中国的古语曾说到,是药三分毒,神农尝百草曾一日遇七十毒,这说明古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中药在医治疾病的同时,自身也带有一定的毒性,正如西药一样,很多西药都表明了毒副作用。由于中药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药方都没有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民间有很多偏方的存在,对于这些药方的毒副作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很多人认为中药的毒害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中药之所以采用这种保留原始特性的加工方式,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克制药品的毒性,如植物的某部分具有毒性,那么植物能够在这种毒性下生存,必然会产生一些抗毒性的物质,如果只提出药品这部分,这些抗毒性的物质就浪费了,对人体的伤害更大。
2 中药加工中的毒害因素分析
(1)中药加工中的毒害因素。在研究中药的过程中,必然会与西药进行对比,对于西药和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由于西药是建立在现代化学的基础上,因此很多人认为西药更具有科学性,从中药和西药的发展可以知道,中药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而西药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演进,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伟大的医学家出现,如华佗、扁鹊、孙思邈等,对中药进行一定的改进,这样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比西药以理论为基础更具有科学性。但是近年来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中药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出现了一些中药的医疗事故,更是成为了这些人抨击中药的依据。在医疗过程中,出现事故是不可预测的因素,西医在治疗过程中,医疗故事出现的频率比中医要高,但并没有人因此而怀疑西医,反而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能够这样看待中医,必然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药加工中的毒害因素。
(2)中药加工中的毒害控制。虽然中药通常采用传统的初级加工方式,如蒸、煮等,但是在加工的过程中,中药材料的内部还是会发生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在多种材料共同加工时,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从本质上来看,中药加工有两个作用,首先就是通过处理,使其能够被人食用,如很多中药的原材料是植物,如果直接使用这些绿色植物,那么药效要差很多,而且不利于储藏,因此通过一定的加工,使其容易储藏和运输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一定的药效。其次就是消除药物中的毒害因素,如生半夏能够使人失音,如果经过高温加热后,这种毒性就可以去除,从而最大程度上利用其药性。在加工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材料的特定和加工方式,会产生新的毒性,如雄黄自身就具有毒性,如果再高温加热,就会增加其毒性,变成常见的砒霜。因此在实际的中药加工时,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小药品的毒害,必须在了解药品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以一种最佳的工艺,在加工完成之后,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检验,并用动物进行实验,从而保证药品的有效性。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比较关注,中药作为中医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为我国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些年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中药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认为中药之所以没有表明副作用,就是因为具有较大的毒害。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中药目前采用传统的初级加工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材料的原始特性,对药品中的毒害进行控制。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人的顾虑,可以通过现代化学和中药结合的方式,在中药加工完成之后,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对中药的成分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具体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中西医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22-02
中药现代化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政府对其一直非常重视,并相继启动了不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措施,从1996年1月国家科技部向国家新药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2年八部委联合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到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明确的提出了一系列开展中药现代化战略目标,措施及任务。中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使中药不断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一个过程[1]。中药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置身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热潮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在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药却始终没能取得与西药相同的待遇,一直处于劣势的我们该何去何从,什么样一个发展模式才适合我们中药的发展,才不丢我们的传统特色,中药现代化之路面临一个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转?
1中药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精髓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学术思想、现代科学文化中,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 GLP, GCP及GMP等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2]。简而言之,就是传承创新,融汇科学,迈向现代。2004 年,中药饮片炮制专家王孝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写道,中药现代化应在继承中医辨证用药特色和中药生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西方制药技术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药的现代化[3]。由此可见,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药学问题, 又有医学问题;还有农业科学,资源保护, 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之前,我们就必须先明白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这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才不至于走歪,才不至于忘本。
2从中西医学方法论看中药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它们的发源不一样,指导思想不一样,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不一样。西医药学是建筑在分析方法上的实验科学,只有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满足它发展的相应实验条件, 这种实验科学才会诞生。然而中医学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体现象, 是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思维,又从抽象思维推导未知具体的哲学认识方法。它基本上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主要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相结合能力的制约[4]。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主要以整体综合的方法,如阴阳五行的平衡人体观来认识人体状况,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西医则主要以局部分析的方法,如解剖学来认识人体状况,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体内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和显见的缺陷[5]。中医是从宏观来看待问题,疾病的发展趋势,完全依赖直接的观察,而西医是从微观角度来解决难题,偏重于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但是殊途同归,最后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中药,西药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方法学,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类阐释不同的医学奥秘,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药物剂型,不同的药物形态,不同的药物服用方法等等。中药要和时代接轨,和世界接轨,中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
3 中药现代化的思路
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首先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中医与中药交相辉映,相互促进,不能分离,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药是中医理论的躯体,所以要发展中药就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其次,中药西化不是中药现代化。目前,中药没能取得与西药的相同的地位,长久以来,它面对的最大无奈是被冠名了保健品的身份,而不是药品。一些业内人士希望中药能迅速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于是便将中药西药化,结果使得却使得中药丢掉了它原有的精髓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纳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去, 便使得中药脱离了它原有的理论体系,中药若改造成西药的面目走向世界实质上走向世界的已不是中药了而是西药,故中药西药化实质是中药走向歧途[6]。目前,中药大多主要采用西药研究的模型,这也是中药研究利用的一个盲点。现代化中药,要不仅具备如同西药的科学表述,同时仍保留中药基本特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现有中药现代化的形象,不仅能走向世界,且有独特优势。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除了在传统中药资源中寻找有效成份或通过化学手段来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物之外,更迫切需要的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创建一套对人的机能整体性研究的科学数据系统,深刻的描述出中药的治病机理,由此来开发新药,这才应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4 走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产业是我国最独特的,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作为中国的特色产业,我们中医药儿女更应该打造出我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在科学发展和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利用现阶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取西医现代化的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探索的中药现代化特色之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打造符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中药企业;第二,重视中药的传承与创新;第三,建立健全丰富的中药信息系统;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研制新药;第五,明确需求,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第六,加强中药的法制化、标准化,注意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七,重视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建设;第八,加大力度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对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医药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转之时,要避免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好自身情况,在对中西学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重视以上八条建议,在科学发展观及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们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 肖培根,肖小河. 21 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67-70.
[3] 曹海东.中药现代化:向左, 向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4):52-53.
[4] 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496-499.
[5] 付晓男.论中西医学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吉林大学,2009.
篇3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药现代化面临空前良好的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需求及中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任务,我国已确立了新世纪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但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尚未定论,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1 概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1]。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应以创新为核心,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以标准为重点,提高中药产品质量;面向市场,积极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集成,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2 中药现代科学化
2.1 中药药效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份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份的复杂性了。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一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难以确定有效物质。二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三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即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此法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份、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
2.2 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2.3 重视中药临床试验
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3 中药现代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笔者认为,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1)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2)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3)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4)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4 实现中药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1)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2)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2],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3]。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具体来说:(1)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2)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3)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4](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5 结论
中医药现代化应从科研学术的角度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并结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现时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和丰富中医理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等一些系关全局的重要而敏感的中医药学术概念及内涵,这样不仅将有助于拓展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不至于使中医药研究及其相关或延伸成果特别是一些高尖精的产品和成果旁落他门,这样将使我们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危建安,黄兆胜.现代化中药发展模式之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1,17(1):1
[2]吴淑金.中药现代化的进展[J].医学信息,2004,(5):65
篇4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中西医融合;西医中化;现代中医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点。因为,中医学由于受闭关自守政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四大经典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术上常常是坐井观天,只知其然,不问其所以然。思维方式显得既陈旧、又僵化,根本无法引入国外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尤其是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思维方式等。因此,传统中医学已经显得非常陈旧。而作为当前主要的中医现代化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却由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始终结而不合。甚至有导致中医西化之嫌,故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怀疑。这使得政府和国民用不同方式方法,都投入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关注。所以,探讨中医现代化的方法,是摆在中医药学工作者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事关中医药学的未来和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调整或重新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才能拯救中医,才能使中医达到现代化。为此,笔者提出用逆向思维,以中医理论思想去研究西医西药的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现论述于下。
1 西医中化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西医中化之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现代化,而中医学的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传统的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科学,这样就能与现代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互交流、相互带动,从而获得活力与进步,进而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再创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各项标准,来重新整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保持中医哲理学的优势及精髓,替换陈旧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填补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及化学理论知识;引入现代哲学思想,强化哲理与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这样,才能让中医与时代同步,才能把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学科。可见,中医学的现代化,其本质,又是对传统中医的深入化,也就是要以中医哲学理论为核心,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为参考,对传统中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进行具体化、西医化。确切地说,也就是对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的中医化,就是吸取西医学的医理,继承中医药学的哲理,就是要运用中医思维研究西医、应用西药,把西医西药中医化,而不是目前的中医西化性研究方法。故称之为西医中化。因为西医学已经拥有或具备了很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思维方法,更具备了医学生理、解剖、生化等人体科学的现代最新认识,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目标和体系相比,只差未融入哲学思想,没有和哲学相结合或相渗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所以,只要我们把中医西化的中西结合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改变思维和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对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西医中化式西中结合研究方法,就能保持中医学原有的哲学性基本特色,又可防止把中医真正被西化;既能充实中医的医学理论内涵,又能使中医学兼具各种优点于一身,使中医学达到真正的现代化。试想,中化后的西医学,和传统西医学还一样吗?同样,西化后的中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一样吗?那么是该称作现代医学,还是该称它为现代中医学呢?因此,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深入化;把西医理论哲理化、系统化,使中医哲学思想之理论精髓与现代西医学理论相互交融,使哲理与医理之间、哲学名词与医学名词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把传统中医学理论变成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可把它称为现代中医学。从而,就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最简捷、最合理、最容易的中医现代化方法,而且这样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兼有中、西医二者的各种优点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而西化也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的又一大特色,但中医并没有完全变成西医,它仍有着自己哲学思维之特点。这就正符合一些专家的思想。例如,陈镜合在《现代中医之路》中说:“现代中医是指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得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其中,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切入点和核心,正就是西医中化,也就是西医哲化,从而拉开了中医研究西医西药的序幕,引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 西医中化是中、西医学发展的转折点
发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必然性历史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与临床,面临着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相协调和相同步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让中医进行现代化。因此,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的现代化工作,不断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以中西医结合为代表的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无论在中医的教育、医疗、科研以及中药制剂方面,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以西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各种科学或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法。这使中医之理论思维与实践方法、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中医人才既具备了较高的综合技术,又具备了西医学、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丰富的综合知识。这些便为我们进行中医学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1]。那么,接下来,中医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该是什么呢?是中医药学的完全西化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西医学的未来发展。目前,西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细胞理论产生到现在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已经深入发展到了分子水平。那么如果再发展几百年,它将会深入到什么程度;将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呢?未来的医学将是个什么样呢?可以预测,再有一百年左右,现代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将会达到极点或顶点,那时,它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各种理论,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因此,其发展方向或发展结局与古代的医学一样,必将被迫由微观转向宏观;其科研和思维方法也将由分析式转向综合式;由还原论转向整体论;由具体化转向抽象化。可见,这种规律、这种模式,同远古时期之医学及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差别!而且,这一方式,也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模式。所以说,我们中医学如果能提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规律,把微观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协调发展,积极吸取西医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与成果,再按自己的体系和思维进行宏观的综合整理与哲学研究,用不了50年,就可以赶在西医学的前面,并站在西医学的肩上;必将会成为世界医学的先锋;成为时代科学的楷模;为人类医学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理论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否则,等到西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认识到了中医医哲融合之科学性与优越性,并吸收或仿照之。那么中医也将会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虽生长于国内,却开花于外国。到那时,传统中医学将会被彻底遗弃,彻底被外国医学替代掉;到那时,中国人可能又不得不到国外去学习现代中医了。由此可见,未来中、西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体系,都需要的是现代中医学这种体系模式。只要我们用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进行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能跨入中医现代化的第二进程之中,也就能使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西医中化利于体现中医内涵的特点与科学性
现代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一样,都由哲学和医学两大部分组成,但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属古代哲学,医学也属古代之解剖、生理和药学等理论内容;同时还有古代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理论。虽然特别重视哲学思维与宏观抽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但还是古代医学与古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有学者认为:中医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不能现代化,也无法现代化。那么试想:中医学中的这种抽象性理论与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古人凭空想象的完全抽象,还是以医学规律及概念为基础,而进行的医理哲学化之抽象性认识呢?显然是后者,是我们的古人,在对当时的人体解剖及生理规律认识比较全面的基础之上,又运用了哲学原理和思想,进行的一种医学原理之抽象性解释和描述。并非是哲学概念的随意引入,也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创造发明;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表明:中医学的抽象性名词对其现代化毫无影响。况且,现代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应属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综合体,医学部分却属多学科渗透的现代之生理解剖、生物、数理和化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直观与抽象的融合,是模糊与具体的兼具。其体系是以医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哲学思维之应用,因而是医学与现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与渗透体。然而,西医学的理论仅仅是医学与现代生理解剖、生物、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理论,却没有渗入哲学理论,思维模式也仅仅是微观领域的直观、机械方式。因而就是医学与现代多种学科交融的小综合。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现代中医学含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也具有很全面、很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说它才适合于人体科学之复杂与综合的特性。其体系具有似中(医)非中,似西(医)非西,比(传统)中(医)更深,比西更广的特点。所以,从体系上说,中医学比西医更科学更完善[2]。可见,现代中医学的体系模式,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学科模式。由此看来,中医学是正宗的科学!只不过还停留在古代科学、近代科学水平罢了。因为,科学是发展的,所以,医学也是发展的;科学都是有历史的,那么医学就没有历史了吗?而一些中医药学的医盲们,要么说中医不是科学,要么说是经验医学等,这些说法,真是荒唐。
4 西医中化有利于西药的中药化
西医西药是从化学合成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但到现在却还包含了各种生物制品;天然动、植、矿物成分;微生物制品;基因制品等,也能够变中药为西药。从而显示了极大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为其取得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医中药为何也不按此思维方法,把所有的西药按中医的理论、思维、概念、机制、用法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整理与研究,从而,中化成中药,为我们中医的临床实践建功立业!如阿托品及其他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概括为性温,味辛,归肺、胃、心经;有温中散寒,理气燥湿,祛风止痛,回阳救逆之功效;从而可仿照附子、细辛、干姜等温里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既能扩展阿托品的应用范围(治疗冻疮或感冒及风湿等),还能深化附子、细辛等中药的治疗范围(治疗泌尿系病或急救及改善微循环等)。同时,还为认识与研究这些中药的毒副作用提供了参考,更为西医理论的中医化和中医理论的西医化奠定基础。又如异搏定及其他钙拮抗药,可概括为性寒,味苦,归心、肝(即脑)经;有定惊安神,缓急止痛,平肝潜阳,活血通脉之功效;故可仿照羚羊角、天麻、决明子、冰片等平肝息风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同样,既能扩展异搏定的治疗范围(治疗惊风或头痛),也能增加羚羊角、冰片等中药的应用范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中药本来也是化学合成工业的先驱,如:发酵业的神曲,炼丹术中的丹药;并且,中医中药从产生就非常重视不断增加自己的药物种类,如:藏红花、西洋参、血竭、冰片等都属于外来引进之品种。回顾中医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无不与其药物的发展相适应、相关联。只可惜,由于闭关自守思想的束缚,中医一直没有吸收西药的一个品种,曾有张锡纯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开创了西药中用的先河,然而,后学者却简单地理解为中药与西药的相互配合,即中西医结合。从而,把中药与西药隔离开来,把中医药学引入了歧途,导致了中医中药学的畸形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中医药理论,吸收并中医化自然界各种能治病的物质,丰富和增添自己的药品成员,完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物学,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因此,未来的药物学,都应当是资源共享性的,即中医可以按中医方法应用西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包括:藏药);西医也可以按西医理论应用中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因为,任何一种医学,它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故其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应当是一样的。因而,凡是能够治疗人体疾病的物质——即药物,其具有的治疗范围与作用机制一定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规律或真理。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是藏医,都能够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其药理机制、药物性质与功效等,自然就可以按自身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所以说医分中、西、藏……而药物却是世界通用的。这如同人类的食物一样,虽有中餐、西餐之分,但仅仅是加工与未加工,中式加工方法与西式加工方法的区别,然其成分都离不开蛋白质、脂肪、淀粉,离不开小麦、玉米、大豆等,自然它也是世界通用的。
5 西医中化的作用及意义
西医中化使传统西医理论与临床,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和提高,使西医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等理论的科学性,既促进了中医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的不断发展,又促进了西医学自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的两法治病,无关于学术上的中西医结合[3]。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表面上的共存,并非是实质性的细胞水平上的整合;仅仅是中国患者得到了另一种治疗方法,而中国中医学并没有得到新的发展与创新,甚至,使中医学有被彻底西化之危险。所以,寻找中、西医学新的结合点,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4]。相反,西医中化的方法,却能使传统中医吸收到现代医学之各种理论与思维,使传统中医学跃居于现代医学之列,也能使传统中药理论与剂型科学地吸收现代医药学理论与剂型之特色,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又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能使中医药学的宏观理论具备现代医学微观理论的根基,使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医学(西医)理论得到宏观性综合。综上所述,西医中化既能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又能防止彻底把中医西化。既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医融合之转变,又实现了研究中医向中医研究之转变,还实现了由中医西化向西医中化之转变。同时,西医中化的思想和方法,无论是对中医的现展,还是对西医的未来发展,乃至现代其他自然学科的未来发展,都能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的“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成功,“终将引进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中化西医的思想,正是要让西医走到中医医学与哲学相结合性多维辨证论治的道路上来;正是要提示和引导所有的学科理论,都应当与哲学理论相互交融,并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体系模式或研究方法。可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所有学科常规单纯而直观研究方法及理念的学科体系性革命!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工作者,要从中医学之医学和哲学两大支柱体系入手,运用现代思维与传统东方哲理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临床两大方面,把中医学现代化,把西医学中医化,既全面又深入地整理和提高中医理论体系,最终达到中西医学两大理论、两大思想的恰当融合。才能使中医学脱离危机,得到发展,从而使中医学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为此,笔者即将出版《中化西医》一书,以便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思想和理论,介绍这种方法与临床。
参考文献
1 姜爱平,崔蒙.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中医杂志,2007,48(8):742.
2 中国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
篇5
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把生物学由分子生物学时代推向了系统生物学时代,生物学由分解转向整合。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大多发生在代谢物层面,如细胞信号释放、能量传递、细胞间通信等,因此,代谢组学被认为是“组学”研究的最终方向[1]。中医药学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迫切要求将古老的中医“语言”用现代科学加以阐释,而近年来用现代医学的还原论思想模式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都是用整体思维模式来研究机体的,因此,如果能寻找到有机的切合点,将处于科学研究前沿的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研究结合起来,势必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展。笔者重点探讨了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的联系及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抛砖引玉,为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1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联系
中医药学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在历代医家不懈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药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科研上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力图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这都是由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中医药学研究用的是整体思辨的网状思维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识结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同时,中医药学善于把人与环境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其思维呈网状结构。而现代医学研究是还原分析的链式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知识结构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的复杂性及疾病的联系性,与中医的整体网状思维模式接近现代医学,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单一性向系统型转变。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时代”,而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mrna、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然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代谢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作出的最终的应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认为的“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4]。因此,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总之,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相对应;且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是代谢物,而“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现型,由此,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 代谢组学与“证”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所谓“证”,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证”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进行“证”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对证候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加以评价,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证的标准化研究中,对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证的内涵方面去制定“证”的诊断标准十分有意义。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它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证所对应的代谢组,使“证”可以得到客观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研究代谢物图谱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中“证”的变化与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的关系,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3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疗效的整体评价
既然疾病具有系统化、动态化、整体化的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应随疾病的进程不同相应地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因为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药物组分发挥调节作用,而以单一成分作用到单靶点的西药对此束手无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没有无效成分。所谓无效成分只是相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言。因此,未来的若干年,复方药或多组分药将在疾病治疗中担当重要角色。中药及复方具有多种组分,其多效性、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等特点又为其临床疗效评价带来了很多难题。近年来,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5],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地将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优势客观的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必须用系统方法学加以评价,寻找客观、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是中医药现代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中药(尤其是复方)的整体性作用机制和疗效在系统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下将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疾病状态可以引起机体内代谢物的整体发生变化,成功的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的代谢途径的调控[6]。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监测分析尿液、血液、唾液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等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在用药前后的整体变化,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对人体功能活动、生存质量和影响健康等的重大事件加以评价。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疗效评价得以客观化后,对于中医药学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疗效评价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在中医药研究中要高度重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代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此种平衡不仅为肠道正常菌群的生存所需要,而且对其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代谢)乃至生命活动亦至关重要,即肠道微生物群落实际上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毒理)过程,形成了人类代谢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的平衡与失调问题,并通过中药使其恢复平衡,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药大多数给药途径是通过口服,经过消化道在局部起作用或通过吸收在全身起作用。中医药的整体观虽然与西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与现代微生态学具有一致性,因此,肠道菌群研究很可能会成为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突破口。正如代谢组学鼻祖nicholson教授所提出,“在global systems biology的框架下,将人看作一个superorganism来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思想,把人与环境(地理的、社会的)、人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综合考虑,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人体疾病与代谢变化的关系,从而达到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healthcare)的理想目标”[7]。这种思想与传统中医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四时和饮食对人的影响、辨证施治等思想是一致的。
4 代谢组学与中药新药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中药及复方在治疗疾病时,主要是由于药效组分在多靶点或多器官上发挥整体综合调节作用,具有多因微效的特点。正由于中药及复方的多组分和作用具有多效性、多靶点性、多途径性等特点,为其新药开发带来了诸多的障碍,如中药的质量控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安全性研究等都是中药新药研究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8]。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最终影响其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好坏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因此,对中药组成成分的控制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着眼点。中药的多种组分,其实质就是其多种代谢产物的集合,其组成、含量和存在状态等受到产地、气候、采集季节及后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代谢组学可以用于分析中药中各种组分的类型、含量和状态随各种因素的变化,可以定量地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所以,代谢组学用于中药栽培、采集、加工阶段,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监督部门针对药物质量的控制,无疑是最佳方法。这种方法准确、重复性好,而且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9]。对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组学也具有绝对的优势。成功的疾病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研究药物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联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或受体,从而发现药物作用的机制。正如nicholson教授提出的proteo-metabonomics的概念,即将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相结合,以便更全面、有效和准确地寻找药物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在中药及复方的安全性评价方面,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与毒性作用的靶位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体液中的代谢产物谱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确定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毒性作用的过程和生物标志物[10-11]。因此,代谢组学可以反映出毒性效应的终点状况,并且可以与生化和病理指标联系起来。所有的代谢物都有其特征nmr 谱峰,故代谢变化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毒物检测的定性依据,以便从功能和安全性两方面使药物筛选更有效,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代谢组学在毒物药物学的研究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代谢组学是处于科学研究顶端的前沿性科学,近些年中,其发展非常迅速。虽然由于技术和设备等的局限,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初步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将其用于中医药学的研究,必将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开展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慧梅.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1):59-64.
[2] 路玉滨.中医理论、科学方法、科学事实[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5):4-6.
[3] oliver fiehn.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155-171.
[4] german jb,bauman de,burrin dg,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opening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building the roads to individualized health[j].j nutr,2004,134(10):2729.
[5]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2-14.
[6] 刘昌孝.代谢物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意义[j].中草药,2004,35(6):601-605.
[7] jeremy k nicholson,ian d wilson.understanding “global”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3,2(8):668-676.
[8] 梁鑫淼,徐 青,章飞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18-220.
[9] 沈一丁,费贵强,张 宇.代谢组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j].精细化工, 2005,22(6):444-446.
篇6
但是,中药出口额占中国中药产业规模的比重不到5%,而且产品类别多是以低附加值的原料类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额一直在低位徘徊。以2012年为例,作为原料的中药材及中药材提取物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占比超过80%,而中成药出口额仅为2.6亿美元,只占出口额的10%。
更不可思议的是,直到今天,中药依然未能进入西方主流药品市场,只能以食品、保健品等身份出现,消费群体也主要限于华人圈内。许多国家还频频以质量安全等问题为由进行警告和封杀,导致国内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重重困难,进展缓慢。
加拿大医药界权威学者袁晓宁对此忧心忡忡,“如果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古方、经方进行大量研究,用现代的制药工艺进行制作加工成中药制剂,然后申请专利,来中国倾销中成药,那么尽管我们是中医药发源地,但我们不仅没有出口优势,而且国内市场也有可能被西方国家占据。中成药无法以处方药身份出现在国际主流医疗市场,这个现实是值得中医药界深思的。”
在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德国药典生物学部主席、雷根斯堡大学教授格哈德·弗兰茨(Gerhard Franz)也表示,中药产业在欧洲市场遇到了质量安全、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海外市场遇阻
8月20日,英国药品管理局在其官网警告,提醒消费者谨慎选用一些没有经过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说这些中药含有大量铅、汞、砷等重金属。检测的产品包括:北京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香港保灵堂的白凤丸以及恒隆昌的发宝。该声明显示,这些产品均未获得当局授权在英国销售。
9月8日,英国药品管理局要求该国各中医学会和一些较大中药店公司上报中成药的库存数量。英国药管局规定,未达到英国标准取得药品批文的中成药,2014年起将被禁止在英国销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英国禁令对我国中成药出口影响很小,因为我国至今没有一家中成药企业产品通过英国注册。
据悉,英国药品管理局发出上述禁令基于2004年欧盟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该《指令》规定,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完成注册,否则不许销售。
按照这个法律,中成药需要在欧盟地区使用15年以上、在中国使用30年以上并提供相关证明。中成药进口必须申请许可,而许可的前提是对中成药中的每一个成分进行检验。高达数百万英镑的中成药检测费用,将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未来药品出口的趋势是,药品就是药品,保健品就是保健品,通过欧盟注册的植物药以药品形式出现在欧盟主流市场,这才是发展的趋势。但是现在注册难,虽然欧盟国家也做了简易程序,但对于中国企业还是难度大。2011年至今又延长了两年宽限期,但也没有一家企业通过。”刘张林说。
除了英国之外,加拿大的卫生部门也在今年初警告公众,不要购买、服用多款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的中成药。包括天麻头痛丸、内障明眼丸、天麻丸、白凤丸等。
中国的中药企业在国外申请注册的道路非常艰难,尽管有些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让进口,但是其要求非常苛刻。现在不少国内药企开始采取与当地药企合作的策略。
“虽然英国中药市场有限,但是由于英国在欧盟国家中的地位,极易引起欧盟其他国家甚至美日韩等中药主要市场的效仿,将英国的标准作为模板,如果是这样,中药出口将更加举步维艰。”于志斌表示。
至于为什么传统中药在海外频以质量安全等问题为由遭遇警告和封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王炼表示,这是由于国外对中药的检测标准与国内不同所致。
“中药大部分提取于天然、野生的动物、植物或矿物,它们之中既包括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也难免有一些会对人体产生损害的物质。”王炼说,“绝大部分中药都是靠组方、配伍来服用的,单独一味中药里或含有毒成分,因此不能单独服用,需要和其他中药搭配,从而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曹洪欣则以朱砂为例做出解释。“有些国家质疑我们的中药含汞,这实际上是把汞和朱砂混为一谈了。”他指出,朱砂是汞的化合物,它与汞不是一个概念,中药里不能含汞,但可以有朱砂。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本草书和药典中都公认朱砂具有安神、明目的作用。同仁堂的一些经典药方里也含有朱砂,而且这个含量是在国家药典安全用量范围内的。”曹洪欣说。
“欧美国家认为中药是食品而非药品,他们认为中药理所应当是无毒无害的,可以随意服用。”于志斌表示,“实际上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是药品,都需要遵医嘱服用,盲目服用会对身体有害。”
神威药业集团副总裁认为,有效成分不明、组分不明、不良反应未明,也是中药难以融入现代医学体系的重要原因。
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全球中药市场,一年差不多有800亿美元,我们国家就拿了10%。我们生产一些很便宜的中药材,出口到日本、欧洲,然后他们就生产成一些很贵的、赚钱的产品。日本跟德国才是(中药)最赚钱的两个地方。”前不久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詹华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根据大和综研数据统计,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海外中药市场规模大约为300亿美元,而MADE IN CHINA的中药所占比例不超过5%。
不管是有意唱空,还是确实有质量问题,中药和西药在标准上的差异,是海外市场对中成药持有偏见的重要原因。中药药理中玄乎的概念和深奥的表述,的确难以被西方价值体系所理解。
这方面,中国要学习日本中成药出口战略中的育药战略。以津村制药开发的“六君子汤”为例,这味药是专为体质虚弱的患者开发的,能促进食欲的改善,提高体质。为了推广到欧美,津村公司与北海道大学通过共同研究,得出结果表明饮用“六君子汤”后,体内能够分泌出提升食欲的荷尔蒙。因此,在外科进行抗癌治疗时,“六君子汤”作为辅助食欲的药品成功被西方医学界所接受。
王炼表示,除了要逐步解决西方国家对于中药的误解之外,为了推动中医药更加顺利地走向海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在中药标准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尽早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医药的标准。
实际上,我国在中药标准化研究方面,时间并不短。早在“九五”时期,国家就首次提出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课题,研究中成药优良品种国际化,并且提出了“中药标准化研究”,实现与国际医药界的“双向接轨”。
进入“十五”时期,科技专项“创新药与中药现代化”的主题是“国际化中药标准研究”,随后制定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推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标志着我国中药国际化进入到一个新台阶。
到了“十一五”,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成功制定,中药市场真正确立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并且正式启动了“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究联盟”进行研究。
现在,正值国家发展的“十二五”,以“中药国家化研究”为主题的“多学科中药创新研究计划”正式启动。而且对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出战略要求,不仅要“重点支持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而且还要“促进3-5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国际化喊了多年,却依然在家门口打转。目前只有天士力集团公司的复方丹参滴丸进入美国FDA三期临床。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先后通过了越南、俄罗斯、古巴、韩国、阿联酋、新加坡等国的药品注册,可以以药品身份在当地销售。
“提高科学含量,增加中药附加值,中药产业需要不断用质量来征服世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部主任张奇表示。
此外,中医药本为一体,让中药在海外单枪匹马地闯市场,风险不可控。古人云:“药之害在医不在药”。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容易出问题。一纸不良反应报告或是毒性超标通告,就能让某种中药信誉扫地,再走出去难度就更大。我国应推广同仁堂“以医带药”的国际合作模式。
篇7
1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篇8
【关键词】 新技术;中医学/发展趋势;计算机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益走向一体化。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越来越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互相渗透,使科学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物化的速度加快。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具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样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1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要求
人类的科技文明史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耗散结构理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势必会使内部熵值增加,导致系统的老化与死亡。一个具备生命的耗散结构须具备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生物体是多层次生命物质组成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社会也是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所以研究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的医学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中医也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融入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去,真正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医药现代化是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但又必然超越现代自然科学。但这绝不是全盘改变,不是对西医的简单模仿,更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入西医的体系。就象一位文化名人说过的话:“人吃牛肉、羊肉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营养,长自己的肉,而不是为了长牛肉、羊肉。”中医现代化亦然[2]。
2 新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
2.1 新技术对中医理论创新的促进作用 中医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的合理内核。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医面对的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有保持和恢复自稳态能力的巨系统。因此,认真掌握系统论的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对于学习、研究和推动中医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但同时还要看到,理论的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理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强的优点,但局部分析不够。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它对微观世界的探及甚少,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模糊,有较多思辩成分,对生理、病理的研究量化指标太少,这是中医交流、传播、发展的一大障碍。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而证候是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最关键环节,它是连接诊断和治疗的枢纽,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因此,证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证候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各种有可能作为证本质的物质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特别是近年来,已逐渐将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证的现代研究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尽管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病理、给药前后蛋白质组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也许可以充分利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成果,赋予中医理论现代的前沿的科学内涵,这样既可以提高其普遍性,也可使其掌握的规律和本质更具体,更深刻。
2.2 新技术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并为中医病因病机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首先,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外邪致病学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核辐射、大气变暖、生态失调等负面影响,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推动着中医外邪致病学说的发展。第二,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的七情致病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内涵,为治疗情志异常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三,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地理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这些新技术将进一步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新技术对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手段,论治的依据,是经典的诊断方法,其科学性毫无疑问。但其诊断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只是半定量。这种结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已很难为时代所接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辨证可辨病位深浅、病邪性质、邪正盛衰,与西医的定性有相似之处,对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阴阳、表里、寒热程度的判断上同样缺乏量化的标准,影响疗效判断的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借助于现代技术对诊断指标加以客观化和标准化。虽然在这方面中医尚显欠缺,但我们也应看到,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微观辨证学正从中医诊断学中开拓出来,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进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以期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与微型的辨证统一。
转贴于
2.4 新技术对中药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药理学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中药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受体水平,这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首先,通过基因技术、化学成分研究、分析测试手段、生物农药使用等措施,可以针对中药材种植涉及到的种源鉴定,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无公害栽培加工技术,中药材有效活性成分含量等制定一套完善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确保从源头上生产出绿色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第二,在现代技术指导下,传统的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不断取得新成果,目前已完成了40种常用中药饮片加工和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工艺更加规范、科学,为生产高质量的中药制剂提供了保障。第三,中药现代化最终体现在中药生产共性技术研究的现代化。通过缓释、控释材料、快速崩解和速释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等新型辅料的应用,设计出了控释技术、靶向定位技术、脉冲给药技术、定时给药技术、生物反馈自调节给药技术等释药系统,形成了四十多种剂型。传统中药剂型已从膏丹丸散发展到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尤其是发展了喷雾剂、滴丸剂、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等现代剂型,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并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生产设备、设施的完善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硬件条件。第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研制出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质控指标严格、安全高效、质量稳定、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新药成为一种现实与可能。
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以及中医药工程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中医有跻身新技术领域的可能
中国古人的思维以人为核心对象,它对具有对称、循环、平衡、全息的生命人体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集中审视、思考、观察和体验,为取得至今既存的具有丰富疗效的医药技术付出了历史上无法计量的巨大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技术。虽然许多问题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
综上所述,新技术在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作用。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稳定存在,并得以向上发展。因而,中医药体系要发展,必须接受外界的新科学、新技术,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开放度,不能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系统的目的性原理认为,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即解决无序状态的问题,系统要在稳定保持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正如《黄帝内经》告诫后人的那样:“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是需要在稳定保持自身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界科技的新成果,为我所用,在反复实践中将其同化成自己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寻求进一步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正如邓铁涛教授所述:“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6]
参考文献
[1]林庚庭,王 平.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医现代化[J].中医研究,2003,16(3):2.
[2]白晓芸.透视中医现代化[J].中医药学刊,2004,22(1):146.
[3]杨元宵,李昌煜.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1):69.
[4]严 灿,邓中炎,王 剑.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7):51.
篇9
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
1.1 多成分系统论研究
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及分子4个不同层次的药理水平上开展药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梁逸曾等[7]认为中药复方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属于多组分分析体系,提出了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王本祥等[8]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主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的君药,仅为一种或少数几种化合物;次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臣药,为几种或多种化合物;各种次要有效成分对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协同、相加等作用,最终表现出复方的临床及药理作用。
1.2 二次药效学说研究
邱峰等[9]提出了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认为中药的物质基础由复杂的成分构成,由于中药多由口服进入体内,药物中的成分经过胃肠道时受到酸、碱、酶及微生物的作用,其化学结构产生了改变,包括形成新的化学成分,某些成分能够透过胃肠壁进入体内即可产生疗效,如不能通过吸收进入体内则不会产生药理效应。黄熙等[11]提出了“证治药动学”假说。该假说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论述了不仅是方剂中进入的血清成分,而且他们的药动学均是能够研究的。该假说有六要素,即复方进入体内成分:(1)能定性定量;(2)与母方效应相关;(3)数目有限;(4)之间存在新生理活性物质;(5)能产生新生活性物质;(6)能被证机体独特地处置。其中前3个要素是探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研究方剂药动学的先决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方剂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方剂血清 成分谱是指进入血清内的成分的结构、性质、数目、分布及其动态,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其数目是有限的。靶成分是指血清中与母方效应相关的成分,相对于某一个药效或证效指标来讲,靶成分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该理论与中医药理论中的君臣佐使、归经、七情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薛燕等[13]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认为,方剂中多种成分在体内同时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虽然单个成分或药物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但多种作用的相加或相乘却产生了较强的效应。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1 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
化学物质组学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复杂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层次化、系统化及逐步化的研究策略,首先强调整体有效,然后从整体到部分,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认了有效部分后,再进一步研究有效化学物质组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发现和确定有效成分群。常用如下方法对它们的化学特征分别进行表征:①整体化学物质组;②有效化学物质组;③有效化学成分群。如在清开灵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对由牛黄、黄芩、栀子、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七味药材组成的复方通过多种分析表征进行了鉴定,共分析了清开灵的整体化学物质组中的40多种有机成分和10余种无机成分,能够基本讲清清开灵的主要化学组成。按照清开灵所含物质成分的性质可以分为9大类型的有效部位,即整体化学物质组可以分为9个化学物质组,并通过有效物质化学组学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清开灵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化学物质组的最佳配伍为4类有效组分即胆酸类、黄芩类、栀子环烯醚萜类、珍珠母提取物[14]。
2.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来源复杂,包括复方中原药材固有的活性成分、不同制备过程的形成产物(如pH值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导致不溶性复合物的生成)、胃肠道内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肝脏代谢产物等。为此,针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形成了两条最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二是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方法[15]。这种研究思路侧重于从化学切入,将提取分离作为研究的入口,提取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群,再根据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模型(一般为整体动物模型)和相关的药理效应评价指标。然后对复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的有效部位进行活性追踪,确定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对于有效部位采用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与量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律及疗效机制。采用这种研究思路已经进行了补阳还五汤、银翘散、四逆散、清脑宣窍方、参芍心欣方、苦参汤、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的有效部位研究。如梁燕等[16]等通过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该方中的生物碱、苷两类有效部位对小鼠角叉菜胶所致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证实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生物碱和苷可抑制该模型血栓形成,提示该方中生物碱和苷可能为其抗血栓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亢进有关。
2.3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药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多数是通过口服起效的。由于发挥药效的直接化学成分与口服前复方化学成分相比可能有很大变化,这样在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时,采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就会存在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彭力宏等[17]采用神经元缺氧凋亡模型,加入补阳还五汤药物血清,应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bcl一2表达。显示补阳还五汤显著抑制缺氧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并减少神经元缺氧后NO、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s,OFR)的生成,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对神经元缺氧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神经元缺氧过程NO、OFR生成,及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2.4 中药复方代谢组学研究
中药的体内代谢组学研究是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为指导,结合整体性思路的代谢组学方法,把中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明确中药进入人体后转变成什么成分发挥作用,如何转变的,追寻中药提取物的原型“关联”成分(群),揭示中药成分结构一代谢一活性的相关性。中药治疗疾病就是多成分系统调控生命体的代谢网络,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18]。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要阐明中药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代谢组学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阐明中药作用的靶点或受体。王喜均等[19]基于代谢组学的系统化理论,以及茵陈蒿汤干预后的肝损伤大鼠代谢组的回调趋势。同时,借助MS解析理论和主成分分析软件,明晰表征大鼠肝损伤的5个内源性特征生物标记物,并结合系统生物学的理论还原肝损伤的机理与实质,以及茵陈蒿汤的肝损伤防治机理,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全新解释。
2.5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5.1 利用细胞生物色谱分析方剂血清中的活性成份 色谱、光谱技术在中药成份分析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及其复方成份的研究。然而,效应与成分关系的研究难度在于难以得到一定量的可供效应分析的化合物,微量及纳克级的化合物效应分析技术不容易建立。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诞生的。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药物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药物分子与细胞上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结合,激活了生物信号放大系统。因此能与细胞靶点结合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产生生物效应。
2.5.2 利用分子中药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20] 该理论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以往对中医证候本质研究多局限在单个分子水平,采取的研究路线是从证候直接到信号分子,中间缺少分子网络和作用通路相连接,对复方研究的路线是中药复方作用部位有效成分,往往忽略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5.3 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从多靶点、多途径地研究中药复方的成分 ①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采用模式生物细胞进行实验,条件容易控制。目前已有多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如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而且基因组已全部测序, 细胞繁殖快,易于培养,与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生化机制,存在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②构建致病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靶细胞、器官,建立体内外疾病模型利用这些疾病模型可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理效应。因而,可利用这些模式细胞来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③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预测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21]。
3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存在的问题
数十年来,人们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①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重视不够:认为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则组成的,已被证实临床有效,没必要非得“小白鼠点头”才算数。②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信心不足:认为复方的组成少则数味,多则几十味,化学成分更是几十到数百;既有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且这么多的物质在炮制、制剂的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如此复杂,无从下手,所谓“丸丹膏散、神仙难辨”。③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当:只是简单地引入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等理论和手段,以西医的药理作用作为评价指标,逐步提取、分离、追踪复方的化学成分,力图以某些或某种“有效成分”来说明一切,基本走上了“中药西化”的道路。
3.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几点建议
3.2.1 加强中药复方标准化研究 ①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并使其应用更方便,这就涉及药材原料的质量、加工和供应,剂型和制剂工艺的先进、合理,内在质量检测监控的完善、严密。②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临床有疗效,药理有活性,必有其物质基础,应当要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采用新的靶点,从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酶-基因水平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说明中药的安全、有效及其作用机制。
3.2.2 加强中药复方药效相关性的研究与突破 ①加强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与药效相关性研究。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手段,从全方中分离出若干化学部位(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等,每个化学部位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或化学成分[13],然后根据复方的药理作用谱,对分离出的化学部位或化学成分进行适当配伍后,选择病症结合动物模型,在整体、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或在正常、病理、特定环境等不同机体状态下,观察并比较复方化学部位、化学成分配伍的药理效应,比较药材配伍和有效组分配伍作用的异同。以期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中药复方配伍与药效的相关性,从而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成分基本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的新型中药复方制剂。②加强复方和有效成分(群)配伍的量效关系的研究。在复方的运用中,不仅要考虑单味药物的剂量,更要注意药物用量之间的比例。剂量直接影响药物作用发挥的方向,从而影响方剂的功效。许多方剂是通过剂量变化相互制约、相互监制,起到佐制作用的。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均以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用量不同,两者的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在方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配伍研究方面,通过剂量及其配伍的研究,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的中药复方制剂。
3.2.3 加强对中药二次药效的研究 ①中药胃肠动力学研究:中药胃肠动力学是对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在胃肠道内的化学成分变化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口服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受到胃肠道生理环境以及肠道菌群或酶的作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所以中药胃肠药动学的中心问题是有效成分在胃肠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的关系。②中药血清化学研究: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难计其数,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化学成分都被吸收进入血液。除外用药、胃肠道用药等特殊情况外,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发挥药效作用。因此,加强中药血清化学的研究非常必要。中药血清化学就是将口服给药一定时间后动物的血清分离出来,再将血清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提取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效筛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加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命中率。
【参考文献】
[1] 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3,5(6):13-16.
[2] 吴风锷,吴 蔚,田 军.中药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2):93-96.
[3]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4] 刘建勋,任均国.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探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2):8-11.
[5] 于向东,胡天真.中药复方药理思路亟需调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61-161.
[6] 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1):11-15.
[7] 梁逸曾,龚 范.化学计算机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化学进展,1998,9(11):108-111.
[8]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9] 邱 峰,姚新生.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1-2.
[10] 黄 熙,任 平.防治高血压及冠心病难点与突破口-方剂的药物监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15-516.
[11] 黄 熙.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10(4):177.
[12] 姜廷良.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
[13] 薛 燕.中药复方霰弹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218-220.
[14] 罗国安,梁琼麟.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6-14.
[15] 张家玮,孙建宁,张爱林,等.有效成分组一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刍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4-5.
[16] 梁 燕,张淑萍,邓常青.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对小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4-155.
[17] 彭力宏,李翠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凋亡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报,2002,19(3):207-208.
[18] 齐炼文,李 萍,赵静.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79-81.
[19] 王喜均,孙文军,孙 晖,等. 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01-106.
篇10
李 祥
摘 要:中药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改革应突破从前只重视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而轻视实验教学及中药各学科实验的不连续性。高年级中药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应增设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药学;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
随着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高等中药人才已成为当前中药发展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药人才,以适应当前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笔者对高年级的本科生中开展中药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目前,中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中药学的实验教学科目间相互独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各学科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②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重理论而轻实践。③教学模式僵化,不符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④实验考核体系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能力。⑤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训练,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力不足。显然传统的中药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因此笔者在中药高年级学生中开设综合性实验,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研究,目的是使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需要。
1 首先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线实验内容贯穿中药各学科打破各学科独立的实验教学
在一般的实验课中,教学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但在综合性的实验中,教学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主要完成文献资料的检索及分析,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选择、论证及制定。文献的查阅是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学生最没有感性认识的科目。而文献的检索在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具体的文献应用中让学生知道文献检索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题的成败。在检索文献、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有关中药各学科知识有机的串连起来,如中药鉴定学中的药材品质鉴定,中药化学中的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化学中的含量测定,中药炮制中的炮制机理的研究及药材中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等。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汇总和方案设计。从文献查阅、综述实验路线的设计到药材鉴定、成分提取等均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能使学生技能得到全面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以实验设计者身份投入到实验中。通过文献查阅,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能使学生认识到所涉及科目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新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中药研究有了一个较全面、完整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研究、开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中药化学中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为例,说明中药专业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原来在中药化学课程中,这个实验是孤立地提取分离和鉴定,明显地带有验证性缺点。将其设计为综合性实验。内容如下:①文献检索。设计出合理的提取黄芩苷的方案。②按药典规定方法对中药黄芩进行质量检查。③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与鉴定。④黄芩苷在不同黄芩炮制品中的含量测定。⑤黄芩苷的片剂制备。
通过上述实验,使学生对中药的研究、生产有一个全面了解,其中包括的相关学科有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文献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仪器分析的内容,将它们互相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对中药新药研究有一个整体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所学知识得以完整化。
2 教师严格考察实验的可行性进行合理评价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实验具有合理的深度难度及广度
设计实验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受学生基本条件和学校教学设备及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教师在学生实验设计中进行筛选,选择其中具有可行性好、深度及难度适中的设计方案进行,同时对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由于教学条件等限制而未能开展的实验进行合理评价及解释。
3 加强实验操作规范化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进行相互交流
实验设计选定后,教学方式可以按班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对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教师及时指出,强调规范操作与实验成败的关系。规范的方法要进行及时鼓励,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及组间进行实验交流,相互提醒易出错的地方,及时纠正,互相促进。对于中途实验失败的学生请他在全班分析失败原因,互相讨论,相互引以为谏。
4 严格学生的实验记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
实验记录即反映学生的科研态度,是考察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直接方法。实验记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实验记录对于学生实验的进行及实验结果的推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实验记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书写,这样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记录要求对实验的目的、方法及可能的结果有初步的推断,并对实验条件、影响实验的因素作分析。整个记录要求条理清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小结,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及收获,灌输严谨的治学态度。
5 实验考核成绩既要重视结果也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科研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