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很多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当前政府必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研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心理出现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都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逃避,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内心压力较大,遭到同龄人欺负时经常会发生过激行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2.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为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缺乏自制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辅导,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状况也不好。同时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学生读完初中就可以,应该早点毕业外出打工,这样也能补贴家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3.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从小没有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建设,而且长年外出务工,根本没有给学生作出表率,久而久之学生道德教育就出现了问题。据调查统计数据所得,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不良道德行为,农村人口稀疏,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无人看管的房子较多,许多留守儿童都习惯到这些空房子中“拿”东西,这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较快,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我国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想要在城市上学,所需办理的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同时在高考时农村子女还必须要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基本都从事基层或底层行业,所得收入较少,而且压力较大,因此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将孩子接到城市中学习,农村儿童就只能离开父母,在农村接收教育和生活,他们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

2.从家庭和学校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长年得不到父母的教导,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放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十分骄横。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较少,师资匮乏,老年化严重,一位教师往往要捧好几本书,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是普遍现象,加上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教育的节拍,自身教育的理念陈旧和心理疏导的经验缺失,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农村学校更多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教师总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减轻农村家庭的就学压力。其次,政府要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加强政府职能的优化,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教导农村家长的教育观,要鼓励农村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发掘。最后政府还要对城市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治理,尤其是一些网吧和娱乐场所要进行取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要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要多为孩子考虑,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监护人,要能做到监护人的各项职责,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3.学校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地方就是学校,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都实行寄宿制管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政府还要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要定期派遣心理教师到学校工作,要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状况,要与家长相互合作,共同商讨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宋依倩,张杰,刘双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平舆县的调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7).

[2]刘家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6-02

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龄一般在6~16岁[1]。林州市是劳务输出重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林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可以了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班级整群抽样的调研方法,对林州市的姚村镇、城郊乡、河顺镇、任村镇、东岗镇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每镇选择一所初中样本校,一所小学样本校。

(一)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

从接受调查的几个样本校来看,其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最高达69.1%,最少也有31.3%;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达41.8%,最低为14.9%,从这几个样本学校的平均来看,单亲外出打工者占21.5%,双亲外出打工者占23.3%,合计为44.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这次所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7岁之间,其中,6~15岁的留守儿童占90%,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处于高中或职高学习阶段。

从性别上看,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留守的数量远超过男孩。农村家庭大多是两到三个孩子,从留守的可能性上来说,家中较大的孩子超过较小的孩子。借助相关的调查发现,由于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欠佳,年龄大点的留守儿童时常会有“逆向监护”的情况[2]。

(三)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维系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5.7%,半年回来一次的占60.8%,一个月回来一次的占9.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方式只能借助于电话,而父母的经济情况一般不好,所以即使是电话联系的次数一个月也就两三次。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家庭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长辈帮忙,母亲会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极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与叔叔、姑姑、舅舅等亲戚或者邻居生活在一起,还有的与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广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在教育和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危机,根据调查,这些问题和危机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性格偏差

从调查中发现36%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形成了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出现了偏执、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使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特点,对留守儿童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经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和失学、辍学的现象上。

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家长严格有效的指导和管制,加上孩子爱玩的天性,导致孩子们根本无心学习,以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就业市场严峻的现实,加上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很多父母改变了把升学当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途径的观念,尤其是进城后,更是意识到金钱社会钱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知识无用论”和“读不读书一样”的心理。由此使得留守儿童更加不重视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上父母无言的支持,留守儿童的失学辍学率逐渐上升。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3]。分析辍学的原因,由于留守和父母不支持而造成的占42%。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据调查,有13%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使他们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这种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未成年人生活用品乘虚强势进入农村,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二是一些留守儿童少年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施暴的对象,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孩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这是监护权的缺失造成的结果,同时也给犯罪分子进行违法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动这一客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高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必要条件,亦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

在我国步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转移,留守儿童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2]。

二、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

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来说,是指少年期前的阶段[3]。广义的儿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时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农村地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抚养、监护或独立生活[4]。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明确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最新、最具权威的界定,即“17周岁及以下的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产生原因及概况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6]。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8]。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8]。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11]。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7]。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12]。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13]。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取得根本性解决,因此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结合,加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解决途径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为其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14]。尤其是医学生,开展长期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不仅可以辅导留守儿童学习,解决教育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长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

[6]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8]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

[1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篇4

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留守

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上世纪80 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

大量富余劳动力怀着挣钱致富的梦想涌进城市务工。2010

年,全国这样的流动人口规模超过2亿人。受现实条件所限,

外出务工农民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下”并托付给亲戚,

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

截至2008 年,全国17 周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达到7326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 万人,占农村儿童

总数的28%,占全国人口数的4%。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

村地区,分布相对集中。有关资料指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被关注的重点。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较差

据调查,有47%的“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为“糟糕”;

74% 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下降。一方面,

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

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

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

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

学习过问过少。

2.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

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

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

欺负后,有27% 的人表示“无所谓”,18% 的人“用自己

的方式进行报复”。由于平时缺乏抚慰,留守儿童的身心

健康令人堪忧。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常年在外奔波,

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

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

自卑、悲观、孤僻。

3.企盼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

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

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

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4.行为缺乏约束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

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

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

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

体中,成为“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

查发现,20%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偶尔旷课;22%经

常沉迷于游玩;30%有打架斗殴史。

5.价值观畸形

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

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

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得

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

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

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6.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

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纵容溺爱,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多,而

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造成“留守儿童”在道德上

没有操守。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

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

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调查发现,

37% 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23%的人有过偷

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7.安全无防范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

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

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

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前年我国共有2 万名青少

年非正常死亡, 5800 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由于

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这些问题常常表

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

卖、被欺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

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这

些突发性灾难主要表现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重

大车祸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都需要父母来救助。

但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一旦救

助不及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又由于农村

的牲畜较多,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他们被动

物抓咬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

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

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

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

较突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

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

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

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

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7300 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

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

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

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

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

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

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

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

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

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

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

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

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

题儿”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

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

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

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

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又尤其以家庭为最。因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

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

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

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

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

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

误一代人的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从现实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及

家庭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构建起关爱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系。

1. 政府,除了强化中央政府法律法规上位法的权威,

清除阻碍农村儿童异地就学的地方性政策规定外,在城乡

统筹中,凡政府都应加大对农村儿童成长环境建设的投入,

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其功能;坚持“教育券”

制度,推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有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2. 社会,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报道的力度,以

引起全社会对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心

和呵护;同时,群团村社等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共同构建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发挥老教师、

老干部、老党员的余热,聘请他们做留守儿童的家长。

3. 学校,除了知识传授和学业管理外,还应给留守儿

童更多的关怀和针对性的管理指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做到心中有数;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进留守儿童的身心

健康;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协调

家庭教育;完善寄宿条件,加强寄宿生管理。

4. 家庭,“舔犊”功能不可替代,不得不外出务工的

家长应尽可能地降低“留守”的影响。第一,常回家看看,

给孩子以亲情的慰藉和家的温暖。第二,保持与老师和委托

监护人的联系,配合好对孩子的教育。第三,与孩子密切沟通,

及时地给孩子以教育引导和生活关怀。第四,物质上不能过

分补偿,让适度的“生活艰辛”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

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

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

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以促进我

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被留在了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却独自留在乡野像荒草一样成长的儿童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即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人,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 %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亲情,心灵成长的支柱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大都存有心理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在家里、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管,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社会,在温暖中寻找未来

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经济困难,是这些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他们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务农收入无法维持家庭正常、稳定的生活。

虽然,外出打工可以赚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常常不能及时拿到务工收入,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普遍极其节俭。

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只求填饱肚子,至于营养是否均衡基本不在考虑之列。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不做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地分担家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已经很多、很严重,并且已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关涉一个达5800万人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大方县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重点是义务教育阶段6~14 岁的学龄儿童。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 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通过对大方县双山镇留守学龄儿童的现状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约为19.12%,而在这部分留守儿童中,有大约3%是辍学的,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约有0.5%的留守儿童甚至是没进过学校。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这部分人将会对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双山镇位于大方县西北部,距县城17千米,离地区所在地毕节市29千米,东面与大方镇、东关乡毗邻,北面与竹园乡、响水乡隔河相望,西面与文阁乡和毕节市梨树镇接壤,南面与高店乡相连。地处东径105°21′~105°36′,北纬27°11′~27°19′之间,全镇总面积为9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680亩,其中水田2460公顷,占耕地面积5%;旱地48220公顷,占耕地面积95%。

(二)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对照非留守手儿童的同龄人孩子进行观察,了解其平时的综合表现。

2. 抽样调查法

对双山镇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松树小学、平原小学、香田小学、法书小学等)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6—14岁的学龄儿童。在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有效问卷为470份,有效率78.33%。及时了解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详细记载。

3. 家访法

对不同类别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根据所研究的调查问卷进行,对家访作详细记录。

4. 谈话法

根据平时的表现,对抽样调查的留守儿童进行个人谈话,了解其对作业和家庭作业完成的看法,及对家长的想法。

二、双山镇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缺乏或缺失父母监护

留守儿童缺失或缺乏父母监护已成为必然趋势。双山镇是以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物价水平日益增涨的情况下,从事农业劳动难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另外,即使他们把孩子带入城市,但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孩子,因此仅从加强父母监护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二)委托监护的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有四种:一是隔代监护,既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料的儿童,约占68.08%;二是单亲监护,既由父母在家的一方面照料的儿童,约占10.00%;三是由上代亲戚看管的儿童,约占7.02%;四是同辈监护,包括了留守儿童的自我监护,约占14.89%。

上表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约有68.08%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隔代监护。然而,隔代监护人与孩子缺乏沟通。而双山这个地方的大部分家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偏低。据了解,这些监护人读过大学的约占5%,高中文化的约占15%,初中文化水平的约占30%,小学文化的约占40%,约有10%的监护人没文化。这样就缺乏了对留守儿童的课程辅导及知识传授的能力。一般说来,大部分临时监护人也有自己的事要做,在精力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对留守儿童往往是重养轻教。

三、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在外打工有290个,占61.70%;父母一方外打工的有60人,占12.77%;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去世的有90人,占19.15%;父母双方去世的有30人,占6.38%。

根据调查,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约占61.70%,有68.08%是有祖父母照管,生活独立的站14.89%。父母、祖父母很多都是年老、体弱多病,本身都需要别人的照顾,而现在他们又要担任照顾孩子的重任,很难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32.3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吃不好。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充足丰富的营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在走访中发现了许多留守儿童是身材矮小、面黄肌瘦的,营养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都能够给家里寄生活费,但并不是数量、时间固定。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要强一些,但是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艰辛的,尤其是这些处于年幼的留守孩子。

(二)学习问题

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学习成绩是对这一过程结果效果的评价,表现在个体的试卷分数及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等方面,对学习成绩进行考察是研究个体学习状况的根本途径。

在校的学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自制能力低,不重视学习问题,从而出现了厌学、逃学等行为,这样将会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就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问卷统计,得知其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约有34.04%的同学觉得学习压力大,认为学习成绩一般,认为不好的约占44.68%。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约有8.51%的同学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通过访谈了解到只要少部分留守儿童看过课外书,喜欢读课外书的就更少了。

(三)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6%,有49.3%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甚至还有部分孩子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生观的转变及价值观的偏移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留守儿童与父母间聚少离多,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关爱,众多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在对留守儿童进一步提问中问到了:父母没在家,你们有哪些困难?就这个问题,有80人说存在着经济问题,约占17.02%;有140人说家务事问题,约占了29.79%;190人存在心理问题,约占40.43%;60人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零花钱,约占12.77%。在这些问题中,心理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在走访的过程中,当留守儿童被问到理想时,部分孩子由于受到父母打工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导,回答说理想是将来打工赚钱,这样的回答令人担忧!

(四)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2012年5月14日,江西,宜春,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李细秀老人的五个孙子孙女,同时溺亡于村后的一口水塘。出事时,李细秀得到孙子报信,急忙向村里人求救,然而,却没有找到一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这个季节,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由于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把“老弱病残”留下来,从而出现了上述的悲剧。

长期以来,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悲剧时有发生。处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这些孩子的父母却长年在外。缺少父母呵护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即使他们能够健康长大,也无法避免地会留下终身遗憾。挣钱很重要,孩子更重要。不过,造成此类悲剧并非全都是大人不负责任、一心想着挣钱而忽略了孩子和亲情的原因。在没有父母看管的情况下,其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比例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要高。甚至一些合法权益会受到同龄人的侵害,以及作为社会上其他不法分子的行凶拐卖对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留守儿童家庭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落后的经济。大力发展大方县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当前尤其要加快发展双山镇二、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因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产业升级,使其真正市场需求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差距,降低进城成本,提高留守效益。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回答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入手:一是如何让家庭教育不再缺失;二是如何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1. 让家庭教育不再缺失

家庭的教育在儿童的良好社会化过程中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其他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法替代或弥补父母对儿童实施的家庭教育。正常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根本措施。

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由农民逐渐转化为市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跟随在打工父母身边、正常接受家庭教育,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其次,政府应制定具体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大力倡导有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回家乡创业,这样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又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告别“留守”。

2. 教育补偿,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让其留守在农村。为将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对儿童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家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应群策群力,探索建立有效机制,尽可能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外出务工父母不仅要经常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子女沟通,鼓励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不断进取,而且要主动与子女教师、家中监护人等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中监护人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再次,在父母外出务工、家中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监督、辅导等影响力不够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作为父母,能够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有合适的生意可做的话就尽量不要外出,以更好的照顾孩子,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亲情、温暖和关爱。如果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看,父母要经常孩子打电话和留守孩子的进行情感沟通与引导。

作为留守孩子的父母,还要和孩子的监护人保持良好的亲情或者友情关系,经常与他们电话联络与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要经常向留守孩子的父母以及学校反馈孩子的情况,在监护留守孩子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倾注更多的爱与关怀。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主动和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与沟通,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与健康方面的状况,发现心理问题可与老师商议及时疏导与解决的办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与鼓励。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策略

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还必须通过立法和政策的规定等方式来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界定和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管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管理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五、结语

上述是对双山镇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农村人地关系矛盾的日益严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随着社会化进程日益增多,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据本次调查统计,双山镇留守儿童数量比例约为19.70%,平均每五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儿童问题本身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更是弱势群体。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我国人力资源的未来。因此,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戴聚坤,朱延平,王苏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调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 2003.

[2] 姜强强,陈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3]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265.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大部分进入城市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的情况下,随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出现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不能在城市上学受教育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儿童。这些儿童大多数生活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极其落后,缺失父亲母亲的关爱,容易出现教育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父亲外出随母亲生活型、父母均外出随祖父母生活型、父母均外出独自生活型(平常为邻居照顾)、母亲外出随父亲生活型。据调查,2015年我国约有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因此,他们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使需要接受教育的儿童不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接受教育。比如农村儿童在城市上幼儿园、小学需要交纳大笔的费用,这对经济本来不宽裕的务工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一些家庭干脆让孩子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这样就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前的儿童道德教育重在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居两地,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就缺乏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其次,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乡村的小学教育,看重的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并不重视。多是看中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学校的课程安排大部分是考试科目,即使是有思想品德课程的安排,教师教授内容也是陈旧的脱离青少年实际的,并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也就造成了青少年的行事准则说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最后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持“读书无用论”不让孩子接受教育或者是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并把这种溺爱当作对平常不能陪伴孩子的补偿,这些做法都会造成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情感、意志和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知识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缺乏诚信意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在学习中不能意识到自己努力的重要性,得过且过,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情感缺失(主要是对父母的情感缺失),情绪敏感不稳定,不容易相信别人,对他人怀有戒心,部分孩子易怒、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很严重。意志方面表现为意志力差,缺乏自律能力,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等。部分孩子由于家庭完整度的缺失,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甚至自卑。行为方面表现为纪律性差,容易偏离正确的生活轨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倾诉的对象,在遇到社会带来的迷惑时无人给他们解答,很多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健康行为的影响比如抽烟赌博等。甚至有的孩子走上了偷鸡摸狗的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笔者认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尽量完整,保证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始终有人监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要做到这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方面的紧密配合。首先是政府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做到农民工在当地就有活干有钱赚,这就完善了儿童的家庭教育环节;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管体系,全面把握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加大力度净化社会风气,杜绝留守儿童被诱导的可能。其次学校必须改变道德教育方法,实行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的人生导师,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要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为道德教育创造实践道德知识的情境,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判断。最后,作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尽量保持完整,最好能不外出务工或者留孩子的母亲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对孩子要正确对待,不能一味溺爱,不能只靠物质补偿对孩子爱的缺失。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外地的家长要密切与孩子联系,让孩子感觉到父爱母爱的温暖。总之孩子的教育问题,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只有这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做好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道德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典型的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才能得到解决。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保证他们茁壮成长,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杨平安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数量众多

    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1.2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监护人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原因,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等原因,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心理偏差

    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同时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4安全问题严峻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2.1.1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

    2.1.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

    “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网络有国家、群体和个人。涵盖司法、妇联、教育、工商、文化、物价、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综合治理的目的。

    2.1.3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应争取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支持。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中的希望工程”,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领导机关应将留守儿童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留守儿童典型事例等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

    ②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对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来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用于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

    ④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2.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构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2.2.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抓住短暂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5-02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学习困难、价值观扭曲、性格出现偏差等问题。本文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较低,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从而厌恶学习,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2.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异常,表现为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3.价值观扭曲

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惯,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泛滥。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存在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当然,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教育管理时间不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他们基本只考虑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考虑甚少,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使孩子养成不良个性和行为。第二,教育管理方法不当。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出现问题就采取以打骂为主的方式,这严重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2.学校因素

因家长外出打工,教师经常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有的教师感到无奈,于是就放任不管。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根本找不到专业教师来疏导, 70%的留守儿童反映教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因素

社会上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L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空白。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对策

鉴于以上原因分析,家庭、学校、社会要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提高家长思想认识,改变其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首要途径。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其明白自己在孩子教育成长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质比较低,缺乏教育孩子和跟孩子沟通的基本方法,因此也可以组织他们学习基本的教育方法和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教员可由务工所在地的教育部门派遣或由就近学校的教师担任。

2.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

教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心理品质、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

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

(3)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

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还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3.协调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各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关爱农村儿童的社区网络

社区和学校可以密切配合,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的资助帮带活动,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加快户籍制度和学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积极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创造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

上述三点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来改善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外界的各种影响毕竟是外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在心理素质才是内因,心理素质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持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表现具有多样性,要预防和减少这种情况,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相应措施和对策,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雨露和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振斌.中国“问题孩子”调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预防犯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他们是社会在现阶段发展的产物。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根据段成荣等学者的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0.95‰抽样数据进行的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应为2290.45万人,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中占了87%,约有2000万人[2]。

第一,人身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也容易行为失控侵害自己的身体。第二,学习问题。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严重,父母外出打工以后,有的孩子的成绩变差了。第三,品行问题。留守学生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有些人去看不良录像、赌博等。一些留守的“三无”(无上学、无打工、无人管)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三无”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第四,心理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尊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好,对学习和生活乐观向上;另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

(二)形成留守儿童的原因

1.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大规模的流动存在矛盾。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基于户籍壁垒原因目前全国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1000多万人。

2.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与消费的矛盾。没有那对父母愿意与自己的子女相分离,然而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只因为他们的打工收入与城市高额的消费水平无法一致,靠着微薄的收入,难以在城市维持一家人的消费,然而,将子女留在家里,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毕竟农村的消费水平要比城市的低得多;其次,大多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宜将小孩带在身边,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服务与建筑行业或是工厂,他们的居住条件非常的简陋,或则是集体的居住条件,而面对高额的房价,他们无法为子女在城市里找一个较好的安身之所,因此,经济条件的制约也使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1.留守儿童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根据赫斯的理论,他认为依恋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感情联系。当个人对他人或群体产生依恋时,就会作出某种决定或进行某种活动时,考虑他人或群体的意见与情感。这种感情联系越强烈,个人在打算进行犯罪行为的时候,就越有可能考虑犯罪行为会对这种联系造成的损害,因此,依恋在控制犯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他们无法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即使在隔代的监护中,由于没有直接的血缘联系,并且缺少亲人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不宜形成依恋关系,即使存在也是相仿薄弱的。正是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监护人之间无法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致使他们出现越轨行为或犯罪的纪律要大于有正常依恋关系的儿童。

2.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奉献。赫斯认为,如果人们为了顺应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花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传统的生活、财产、教育、名誉等活动中,就不大可能进行犯罪。相反,如果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奉献,则预示着个人具有从事犯罪等危险行为的条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最简单等其他活动来替代传统的活动,个人就会成为犯罪人。

3.容易被卷入不良的社会活动。赫斯认为,较深的卷入传统活动,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惑,考虑和进行犯罪活动,所以他认为,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成分中,对传统活动的卷入与少年犯罪的关系最为明显。所以,由于留守儿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的行为与传统活动相分离,会极易卷入非传统的活动当中,例如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而这种不良行为将会诱发他们更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犯罪。

4.对信念理解的偏差。赫斯认为,在社会或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生活在这种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通常都相信、遵循这些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如果缺乏这样的信念或者使其受到削弱,个人就有可能进行越轨及犯罪行为。而留守儿童很容易偏离这样的一种信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与时代相去甚远。受他们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需要、动机以及价值观与时代脱节明显,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会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在城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读不读书并不重要。总之,祖辈的认知结构、思想、生活习惯很多和现实有一定差距,儿童从祖辈获得的“模式”很多和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容易导致儿童适应不良。

三、对留守儿童犯罪的预防

(一)从产生原因上进行预防

1.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能,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而且是一个教育单位,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化功能,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教育、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方式以及社会伦理规范的了解,首先是从家庭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然而,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家庭环境,使家庭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正因此,家庭功能的失调或丧失,就成为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尽快恢复家庭的职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其次,加强看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意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以外的亲人生活,而这些亲人又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教育的意识,认为管吃、管住、管穿就已经是尽到了看护的责任,缺乏对这群儿童管教的责任感,政府应当加大宣传,正确引导看护人对这群儿童的身心教育,给予他们比其他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对这些亲人形成一种家庭的依恋,弥补家庭感的缺失,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能,发挥预防作用。2.学校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防止被卷入不良的社会活动,树立正确的信念

在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设施的落后,使得其教学职能大打折扣。但是,学校预防是农村留守儿童越轨,行为预防体系的中心,因为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学校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促进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坚持因材施教。作为特殊群体,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深入留守儿童中间,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特点,开展特殊的教育和管理。第三,推行寄宿制,营造集体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促使留守儿童在快乐中生活。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班级活动。第五,提高学校教育主体的素质。当前中国农村中小学里,学校教育主体素质较差现象突出,特别是反映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

(二)从司法角度的预防

1.法律的落实。切实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使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的保护,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能够从教育当中,建立、健全人格,使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加快对留守儿童的立法保护。留守儿童虽然是这一阶段社会发展出现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这一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而且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为了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权利,针对他们的特点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G]//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全国妇联,2005:4-5.

[3]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27-33.

[4]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