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教育方式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现代互联网;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数据①,我国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年招生人数为315万,占本专科招生数的45.72%,在校学生964万,占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0.32%。即高职高专学生几乎占到高等教育学生一半,但按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原则,高职高专学生的入学分数却很低,甚至有的省份没有入学分数线。这个层次的学生群体,普遍都是考试成绩落后者,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很机灵、调皮,动手能力强。按照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有的人都拥有不止一种智能”,“包括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者智能”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学生并不是智力落后者,只是在应对高考方面表现相对其他学生弱些,而其他方面的潜力值得发掘。高职院校面对这些伴随现代互联网长大的95后学生,不适应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讲、课后习的教学方式、机灵好动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做了一个简单调查,随机抽取了最近两年上线的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中1门理论课、8门理实一体化课、1门专业实训课,查看了教学课件和视频,发现其课程资源整合方式普遍采用整体化的PPT和全过程讲课视频,课程教学组织方式除有一定比例现场教学方式和少量讨论教学外,相当大部分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即使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如此。高职教育教学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它要解决:教学准备什么内容?即解决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什么样的资源?解决课程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吸引高职学生问题;如何让学生找到有用的教学资源?即有效引导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习有用的课程资源问题。二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它要解决:课程资源如何用于实际教学?即采用怎样的方式把优质的、有用的课程资源简洁明了地展现出来,让教师很方便地进行课堂教学或学生很方便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让好动、好问的学生在新型课堂中更好地内化知识、增长能力;如何增加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相长效果。

二基于互联网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

高等职业院校转变教学方式,解决“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涉及教学内容选取方式,解决“课程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吸引高职学生”问题涉及教学资源呈现方式,解决“有效引导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习有用的课程资源”问题涉及教学资源集成方式,解决“优质课程资源如何用于实际教学”问题涉及教学资源呈现方式、集成方式和课程学习方式,“突破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格局”涉及学习组织方式,“增加师生的互动”涉及教学互动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归结为资源整合方式(包括内容选取方式、资源呈现方式、资源集成方式)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学习方式、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需要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才能完成转变(具体分析见表1)。1.转变课程内容选取方式。就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问题,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解构工作,重构学习,将工作分为主观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素(对象、条件、环境),主观要素成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客观要素成为选择案例、教学方式方法、训练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指导的参考。2.转变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就是针对课程资源对高职学生缺乏吸引力问题,按照“打碎、简约”的“碎片化”理念,打碎原来的PPT,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教学基本资源,一般按5-10分钟课时量的要求做成以关键词和图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或WORD、FLASH等小文档,或将视频嵌入EXCEL表上做成图、文、视频混合的嵌入式案例,并上传网络学习空间分类管理,形成网络教学资源库(可细分为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视频库、训练题库等)。3.转变课程资源集成方式和课程学习方式。就是针对学生互联网学习盲目性和优质资源使用不足等问题,按照“泛在、集成”的理念,把有用的教学资源通过超链接系统地集成到“表格教案”“微课地图”等导航图表上,在网络学习空间建立用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地图。4.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就是针对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和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按照“翻转互动”理念,借鉴“翻转课堂”①(课外传承知识,课堂内化知识)的方式,将ISAS①(信息收集分析技术,是印度国家信息学院的一门课程,采用分组、选题、探究、分享的小组学习模式,教师进行指导)、PBL②(基于问题的学习,单元初期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单元结束时完成学习报告)等方法,纳入空间展示、资源分享、群组讨论、即时答疑等环节,创建空间-ISAS、空间-PBL、空间-预约制等新的教学方式,将课程资源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有限课堂成为知识、技能内化的场所,使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扩展到课程学习全过程。同时,采取空间留言、回复,群组发帖、回帖,空间私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师生空间对等互动,把微博嵌入到网络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即时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指导(参见图1)。

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通常是在寒暑集中学习,学习时间有限,而且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知识点交叉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都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教师如果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太大,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好。我们对成人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进行整合,化难为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框架图表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趣味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框架图表教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程的有关知识运用画图和列表的方式直观而清晰地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变抽象为直观,化繁难为简易,改晦涩为明晰。这种教学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让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课程的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学习以问题为起点,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并理解知识。

三、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手段和动力,寓教于乐,这种方法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内容,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既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翻转课堂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手段很先进,尤其适合成人教育,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预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六、案例教学法

篇3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旨在综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包括不限于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氛围,培养现代的智慧型人才。

智慧教育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刘延东副总理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用和地位,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

二、“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外乎是使教育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老师教、学生学的效率最大化。具体来说可以理解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生学习、学校管理和教学能力的融合,即做到“四融合”:

教学内容融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识的形式,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借鉴当前比较流行的翻转式课堂、微课程、MOOC等在线学习模式,建设一套与学科内容紧密融合的教学课件和案例。

学生学习融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过程优化和学习效果评价等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

教学能力融合:教师通过调用全市、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最新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理念、能力和水平,推进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运用,推动教师备课、教学、辅导、评价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学校管理融合:建设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行统筹管理,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为学生培养、学校管理提供全面支撑,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三、“智慧教育”的建设内容

(一)教育云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把信息资源(服务器、存储器、宽带)、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把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资源池,为用户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正筹划建设独立的信息中心、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和开发各类应用等,以中等规模城市为例,一个城市中小学近100所,按照每个学校投资20万元(按照最低限度)建设信息中心计算,累计投资将超过2000万元。然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以及应用软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虽有个别差异,但利用共享平台可以方便进行应用的个性化定义,以满足各校需要。可见,建立教育云平台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

(二)智能课堂平台

智能课堂平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教学课堂的智能化和网上虚拟课堂(或称网上学习社区)。对传统教学课堂和以电子白板为工具的教学课堂进行全面改造,实现现有课堂与信息化技术的紧密融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教学内容、展示方式、互动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以电子课本为核心,集成自助式学习管理、自助考试管理、师生互动管理、学生定位管理、紧急求助管理、学生家长互动管理等多项功能,是改变学生目前带课本上学、盲目购买参考书、抄写课堂作业、完成家庭作业等方式的重要设备。该平台以教育云为基础,以智能终端(计算机、移动终端等)为学习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和教育资源进行课后学习、作业等工作。

(四)教师智能工作平台

整合白板系统、学校管理系统、电子书包、虚拟课堂等,为教师提供一个集成教学、管理、自我提高的平台。该平台是一个智能备课、学习、工作平台,构成中小学教师的智能环境,能同学校数字校园系统、白板系统、教学资源库进行无缝连接,制作课件,调用全市、区、学校的课件、案例等相关资料,也可以调用学校对教学情况的评价,调用所在班级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有针对性的备课提供支撑。也可进行试卷评阅、与学生、领导、家长互动。

(五)网上学习社区(个人终生学习平台)

建立网上学习社区,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社会个人之间按需组成学习社区,而网络学习社区管理者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料、课件、参考文献供社区共享(分有偿和无偿两类),社区管理者与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学习社区实施共同监督和管理。

网上学习社区集成智能课堂平台、学生智能学习平台、教师智能工作平台,增加个人终生学习管理相关功能, 加入学习网上社区申请、建立个人终生学习档案,定制学习计划,接受终生学习管理系统的推送服务等功能。

(六)校园智能综合管理平台

在校园数字安全管理的基础之上,增加学生轨迹跟踪管理,学生一卡通管理,支持学生活动家长调看,教师工作业绩数据挖掘,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学生行为综合评价等功能。并实现与智慧城市的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如同人口数据管理系统、个人电子病历管理、社会保障系统、就业管理系统等数据共享。

四、建设要点

(一)物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智慧教育环境的构建在智慧教育中尤为关键。即利用物联网、云技术建立新的课堂环境,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如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如上地理课,可以利用空间信息平台,进入相应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三网融合全面整合教育资源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整合校园内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开拓新的用途是智慧教育第二个关键。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通过改造电视网络或终端,与电信网、互联网重新组成一个新的系统。新网络可以承载更多的业务、实现更多的功能,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上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为学生、终身学习者提供多种便利的学习环境。

(三)无线网络与3G/4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利用市政府即将建设完成的覆盖全城无线网,建立普适学习环境。普适学习环境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以及紧密结合,让学习者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超脱传统的学习情境,给予更广阔深远的思考,在知识的广阔性、系统性、及时获得性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撑,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无线网络与3G/4G技术实现校园的全覆盖,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讨论、研究,一种新的学校模式、新的课堂模式,新的师生关系将呈现在各个校园。

(四)教育云构建新的办学模式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大备课组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共同体。虽然在大备课组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了大备课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备课组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发展前景与气象。

一、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难题与挑战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加大教研力度,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含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修订教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随着现代教研改革的强劲冲击,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问题日渐凸显。

1. 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 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道鲜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 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优秀教案的翻版”“特级教师讲义的复制”。

4. 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 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网络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推广了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平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在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1. 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 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 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应对策略

1前言

随着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逐渐扩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也顺势发展起来,利用校园网特别是互联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教育教学方面亦是如此。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的平等性带来重大变化。因此针对以上的一些变化,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应该如何做出应对,是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

2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2.1教学方式: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甚至被颠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堂上的多彩教学,在课堂上通过网络视频、图集、音频等进行穿插,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几只粉笔勾勒画面,这样便可以达到更具体、更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单一,丰富了教学。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三尺讲台,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平台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便利的平台。网络教学颠覆了现有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网络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进行教学,并且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此外,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上的交流,分析借鉴彼此的教学方式,从而改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这对于刚执教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机会,获得更多的经验指导,迅速地增强自己的教学效果。2.2学习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仅局限于课堂或者书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请教网络教师帮忙答疑,巩固知识点。并且一些学习平台具有的功能非常全面,不仅提供答疑解题,还具备丰富多彩、新颖的网络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观看学习。网络教育的逐渐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互联网络课程,在家或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单独学习,而不需要考虑资金或时间或空间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校或课程,有重点地学习,也可以随时与老师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及时得到解答,从而形成一种“我要学习、我爱学习”的自觉主动学习模式。2.3教育的平等:互联网,促进了学生学习起点以及教学过程的平等,推动着教育平等化的实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彼此之间的不了解,这样可以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学习时受到平等的对待,不会因为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以及后天环境的不一致而受到不一样的对待。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很容易由于一些家庭条件或者其他因素受到异样的不平等的对待,甚至他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其次,互联网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平等、互相学习的关系,这有利于缓和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对立的关系,形成平等民主、合作、融洽的教师关系。

3应对策略

3.1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和熟悉这个大环境下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对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运用程度、水平和效率,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掌握适应时展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信息时代的教育,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时刻“更新”自己,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对教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成为实现教育向现代化跨越发展的主力军。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的一代又一代新型人才。3.2学生应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正能量的、负能量的,甚至存在一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非常不利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浏览网络时学会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浏览正规网站,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提供的知识信息非常广泛,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信息,扩展知识面。同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摆脱课堂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真正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感觉。另外,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网络教育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能力。3.3规范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的环境错综复杂,真假难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规范网络环境,严格规范各类网站,对网络教育平台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保护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次,社会公众也要改变对新时代教育的看法,与时俱进,支持网络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学生把好网络安全关,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供积极的支持。再次,网络教育平台在提供学习资源时要保证知识的科学准确性,提供积极向上的内容,收取的费用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内。总而言之,规范互联网环境,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教育更好地向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龙耀、王岚.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G).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

[2]张曼红.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G).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

[3]袁芳英.互联网教育对教学的影响探究(G).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9.

篇6

一、我国教育培训行业现状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随着人们对自身能力提升需求的增加,各种培训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加之,教育培训行业的入行门槛很低,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暴力的行业,因此近年来,中国教育培训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局数据统计,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主要针对群体是学生,比如考研培训、中小学同步班培训、管理培训、IT培训和英语培训等。根据行业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大概有10000余家,其中,北京有2000余家,上海有1500余家,广州有1000余家。培训企业规模不等,开展的教育培训项目也不一样,其中,知名且能独立进行认证的培训机构有30余家,如,北大青鸟教育培训中心、新东方教育、中科院软件所培训中心等。

二、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现状

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因此,互联网营销在我国教育培训行业中拥有相当高的普及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部分院校和机构都拥有自己的网站,虽然普及程度很高,但是网站建设质量却严重不过关,根本起不到营销作用。因此,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的现状可以用“普及程度广,发展程度低”来概括。目前大部分培训机构仍热衷于传统的宣传方式,一般都选择覆盖面最广的平面媒体作为开路先锋,打造品牌知名度,再辅之以密集的地面活动和被动的口碑宣传。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在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学生的青睐,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互联网作为营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营销工具。

三、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存在的问题

营销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个培训机构的生命周期长短,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互联网营销拥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营销是完美的,与传统营销相比,互联网营销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覆盖全部细分市场。虽然互联网是一种覆盖面广的媒介,但仍有其无法覆盖到的细分市场,出现这种市场空缺的时候就需要互联网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互补充。并且,互联网营销方式的使用要求较高的营销团队和技术职称,这是目前很多小型教育培训机构无法达到的。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图书馆;大数据

1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社会生产环境新业态、新形态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数据、互联网成为为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两大社会发展驱动元素,进而促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去深刻了解、熟练掌握、深度利用大数据就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寻求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的最佳途径。而随着总理于2015年初继2012年易观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于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之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三次提及,“互联网+”至此一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引发了社会特别关注。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调控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发展与研究热潮,“互联网+”因此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与讨论的高频词。学术界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这一未来改变学术研究视野的全新领域,如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互联网+”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2015年10月10日),经人工筛选后发现在短短半年期间就有215篇涉及到农业、教育、能源、创业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研究成果,笔者研读了这些文献中下载频次较多的十余篇研究成果,发现尽管“互联网+”还处于一个发展初期,其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论证资料与论述视角与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小差距,但明显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及“互联网+”未来将带给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建设以及学科服务等基础与制度的支撑下,图书馆不仅是民众获取信息、挖掘潜能的最佳选择场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升个人信息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场所,其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技能、网络搜索等活动时常在图书馆举办,并得到包括在校师生、社会民众、务工人员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与机构,为信息社会的民众信息素养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显得不足以概括民众的所需技能素养,也因此在认识与措施上均制约着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于是,一种强调数据的辩证认识与分析应用的新的素养概念———数据素养便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官方的概念表述、高校的大数据课程设置中得到多方体现。本文在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相关概念、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教育方式。

2“互联网+”与数据素养概述

2.1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数据的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来实现经济社会运行效率[1],但从业界如马化腾、雷军、阿里研究院等对“互联网+”的不同内涵表述可以发现,不同的领域从业者、不同的未来发展视察视角,决定了对“互联网+”的内涵认识表述有着千差万别,如以信息、数据为业务流的腾讯、阿里巴巴侧重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应用”“信息扩散”属性特征,以互联网搜索、数据整合为主要业务的百度、则更强调“互联网+”的“产业渗透”“跨界连接”属性,但以实体商品手机为业务产出的小米则更看重“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与“实体融合”与“经济增值增效”。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基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互动的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业务重组,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

2.2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E-Learning、第四科研环境的到来而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对数据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活动的必备元素,如: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Librarians,AAS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ACRL)等在最新制定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中提及了辨认、利用数据的表述,如在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均提到了“确认数据的价值、类型和格式的能力”[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英美政府等也都将“数据管理计划”列为其项目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资助项目的科学数据存储、共享、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统计素养等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MiloSchield[3]在2004年指出信息素养、统计素养和数据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具备统计素养就难以提升信息素养或数据素养;RenéSchneider[4]认为研究数据素养(ResearchDataLiteracy)就是由“ResearchData”和“InformationLiteracy”两词合成而来。国内学者也自2011年以来开始对数据素养的研究,并出现了如何海地、缪其浩、孟祥保等数据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体,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数据概念与内涵、数据素养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多个主题领域,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数据素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权威表述,大多是从其所包含的层次方面给予内涵划分。其实早在2005年,Hunt就对数据素养进行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表述,他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一种能够理解数据内涵、能够准确读取图表、能够从处理数据过程中得出有效结论、能够鉴别数据误用和滥用情况的能力[5]。笔者结合Hunt的概念表述与澳大利亚统计局、加拿大统计局等机构所公布的数据素养指标1,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能够辩证、科学、正确认识数据的价值,进而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操作和管理,使其能够通过分析、挖掘等操作应用或长久保存以备再次应用来实现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的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方式

3.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类型更为多样、结构更为复杂、传递更为明显,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信息甄别、选择、分析与利用挑战,这就要求民众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及数据处理能力也随之调整,并随着"“互联网+”建设进程的深化与加快、多个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专业化、多元化特征,这也就同时要求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还要紧跟时展而要有所创新,及时调整,才能够与之相对应。综合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需求:首先,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用户主要由到馆读者、在校师生、网络用户等三大部分组成,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用户既包括线上线下、空间内外等多种群体,还包括图书馆+其它行业融合链上的用户,如已经开展的学科服务对象、“互联网+”环境下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对象等。其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讲座、培训,而是基于数据管理规定、信息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资源挖掘开发等多个形式。

3.2“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

在国务院2015年7月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6]中对互联网+发展的保障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智力建设要求,并从加强应用能力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利用全球智力资源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素养教育发展对策也应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上融入这些智力建设保障方式,扩展教育途径与思路,形成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如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等为主,以图书馆+服务如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与分析等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1)以传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尽管MOOC、网络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已成为了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对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现状,显然已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成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以及新兴的MOOC等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民众数据素养要求的提高,学校特别是高校愈加重视对学生的数据素养培养,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办了数据分析专业硕士,除了注重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能力培育外,其所培养的学生还要接受一系列与数据有关的训练,像数据挖掘、优化,数据库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客户分析、财务分析等[7]。

(2)以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必定是一个图书馆与其它领域深度融合、互联互动、驱动创新的信息转化、知识流动过程,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也可能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而并未进入到图书馆服务空间,如基于数据的管理与提交、与关联等服务,因此,在这样一种非典型的用户-图书馆二元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就需要别出心裁,如通过数据管理政策和流程实现互联网与数据处理工具的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数据应用态度与辨别素养培养、通过跨界数据(如跨学科、跨媒体、跨平台、跨文化)的整合与应用来实现数据辨别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实现对用户的数据敏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数据的利用能力和数据批判能力即数据素养的教育培养。

4结语

数据素养如信息素养意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8],以致有人将其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9]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10]。图书馆作为民众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生活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一直担负着提供素养教育的重任,但“互联网+”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继续担负这种责任增加了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交友需求与特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5:5-7.

[2]何晓阳,吴治蓉.美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1-3.

[3]SchieldM.InformationLiteracy,StatisticalLiteracyandDataLiteracy[J].IASSISTQuarterly,2004,28(2/3):6-11.

[4]SchneiderR.Researchdataliteracy[M].WorldwideCommonalitiesandChallengesinInformationLiteracyResearchandPractice.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3:134-140.

[5]HuntK.TheChallengesofIntegratingDataLiteracyintotheCurriculuminanUndergraduateInstitution[EB/OL].[2015-09-06]..

[8]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24-29.

[9]Eshet-Alkalai,Y.Digitalliteracy:Aconceptualframeworkforsurvivalskillsinthedigitalera[J].JournalofEducationalMultimediaandHypermedia,2004,13(1):93-106.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2014年4月21日,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人民日报》上第一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教育”?简单来说,“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工具方式下的教育。即“互联网+教育”依然以教育为主,互联网为辅;“互联网+教育”目标和终结处为教育,实施的过程和路径则通过互联网来设计改造。即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更加即时性。即立刻、马上直接通达,做到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使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大大加强;第二,个性化。让科技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驱动力,重构在线教育场景,探寻教育本质,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加快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第三,互动性。互联网教育下更加注重“人物互动、虚拟教学社区”等互动性的教学体验,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智能化与舒适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就是一场创新和变革。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思维到人才,对整个行业的重塑”。以“更方便、公平的学习”作为核心;以“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和“教学内容的线上化”作为教育互联网化的主要形式;对改善学习条件、丰富教育手段、扩展学习者的视角、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提供海量的信息数据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现,主要概括为三种:(1)价值错位。侧重“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即注重如何快速、高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我们的教学模式普遍都是按照科学要求和教学专家的憧憬设计出来的,一切以传达知识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标准;(2)个性缺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众多,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3)教学分离。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权威――权威崇拜者”的绝对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保证的是完成教学进度,尽量高效率地解决信息传达的问题,很少注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

传统教育遇到“互联网+”,如何让互联网与教育真正相融相生?传统教育模式必须要转型,互联网教育最终会成为教育的主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曾警告我们:在“互联网+”时展在线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正确形态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而非去颠覆传统教育。所以,必须认清传统教育并不会被“互联网+”取代,只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丰富、拓展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助力传统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为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定贡献。

三、“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笔者以“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为视角探讨“互联网时代”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一)课程设置必须关注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存在泛在性、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匹配这种学习需求。终身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终身教育的重大意义,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的全面综合改革,切实推进高校教育战略转型。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应注重互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注重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观念。高等学校要借助互联网,建立MOOC教学资源、整合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管理学理念。“互联网+”课程的整合,要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互动平台,充分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革新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应用,建立基于专业网络软件教学模式。高等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协作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做到数字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理念的推酉拢基于云的教育服务、云端一体的技术设施,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各种服务。利用云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使海量的教学资源在平台内得以流通、共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量优质资源精心备课,避免出现课件设计、教学目标等环节过程中的重复浪费,使高校教学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依托高清录播教室开展MOOCs、微课、晒课,打造精品课堂。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试点和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借助云平台丰富的内容资源,多视角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不再枯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现“移动式”学习。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重点在于移动学习,主要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移动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及其环境开展的学习;第二层含义是移动学习不是静态的,而是发生在多个地点的,即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变化的。互联网技术下的学习目的在于增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拓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过去围坐式学习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和时间,即“连接就是学习”。高校教师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微信公众订阅号向学生推送学习内容和新闻,革新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云平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教会学生查找筛选所需资料;学生可借助云平台搭建的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互,及时提问、参与讨论,通过活泼轻松的形式实现学习。“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习更加注重教师、学生及家长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强调培训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网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四)创新教育管理。新的教育现象必然要求管理方式实施同步的创新,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高等学校要构思并逐步实施与“互联网+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顺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从教学管理内容上:教学管理不仅要管理课堂教学,还要管理教学软件的运行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融合不同教学资源,消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愈发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价值,因此在管理理论教学的同时务必注重实训教学及课外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从管理者角度出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的高校教师,不再对学生实施平均化的管理而是转向重点管理,比如导向自律的管理;不再局限于教师管理学生的模式,而是转向学生管理自己或一部分学生管理另一部分学生的模式;另一方面对师生进行体制化管理的行政人员,要坚持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统一;建立基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及教研培训模式,形成教师网络培训新常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区域内、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充分发挥云平台作用,共享教育、教研、教师资源,加强交流、探讨,优势互补;变革传统教研方式,做到线上线下的融合。

(五)建立“互联网+”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日常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评课教师的“听课印象”为主,具有主观性。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用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评价代替传统的“印象评价”。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指出,要建立“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采用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可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从而达到矫正偏差性教学行为,促进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目的。”

同时,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质量考试评价制度。既要评价教育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及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又要评价教育是否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校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构建全面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评价比以往更能凸显学生个性、更接近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六)建“智慧”环境。互联网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生态环境,追求个性化和智慧化。高校要改变保守的传统教育,正确对待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做到“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做到全校覆盖宽带网络、每个班级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每位学生都能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两平台”就是要建立教育资源公用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云、网、端构建云平台,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打造轻松愉悦、快捷便利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功能和拥有的海量信息,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相应的选择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智能终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终端的网络、信息技术等与教师互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此外,高校教学环境要冲破教室“围墙”的束缚,做到线上线下交互融合,使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为学生创建混合式学习环境。

(七)转变学校组织结构。互联网学习终将成为学校的日常组成部分。“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高校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智能基础设施,使得学习无处不在;利用数据与信息资源,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校要积极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实现内容供给、智慧学习环境、教与学方式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借助实时协同通讯网络、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反馈。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组织形态会有两种变革趋势:一是数据会成为学校最终要的资源;将来教育的核心生产资料将会是数据;二是学生通过网络、通过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大部分问题,已然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要让学生个性化地利用自己的学习设备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八)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脱离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伟大的教育变革也只是空话。高校教师培训应当将“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达到教师培训的目的。同时,“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提高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四、“互联网+”时代铜陵学院的教育变革

铜陵学院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是一所以财经类学科专业为办学特色的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铜陵学院的传统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铜陵学院积极植入互联网基因,以“数字校园,无线沟通你我”为目标,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硬件支撑环境,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快捷方便的网络教学。为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各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应用系统。网络教学、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等主要应用系统都已经开始运营使用。这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系统应用集成于校园移动终端,为师生提供高效快捷的移动服务。为了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铜陵学院积极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倪国爱校长指出,铜陵学院将继续推动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改革,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会计学院院长周建龙表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都起到一定的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效果较好。此外,铜陵学院特别注重“物联网+教育”下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设置智慧树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海量的教学资源,享受公平教育,在线与名师进行沟通解疑。

但是,铜陵学院在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利面。MOOC教学和翻转课堂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践力度不足,仅仅局限于相关学院的负责人。很大原因在于,铜陵学院并未在全校范围普及“互联网+教育”思想,教师缺乏“互联网+”思维,学校及教师行动力不足;相关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不齐全,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对高校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发和技术设备建设等的高要求;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制,大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相关专业素养不具洌难以实施教学变革。铜陵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育为主,学校及教师并未正视电子产品在教学过程的积极作用,仍以“教室、教师、书”进行知识传播。综上所述,铜陵学院对“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继续保持优势面、弥补缺失面,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帮助自身教育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帮助高等学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公平;方便学习者获取相关所需知识信息,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我们必须坚信,尽管存在一系列的挑战,但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借力“互联网+教育”高校教育的发展必将获得重大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瞿振元.发展在线教育应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报,2015.4.20.

[2]王勇民.“互联网+”给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

[3]朱绪海.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学周刊,2016.5.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意见》。随之,互联网+农业、政务、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流通消费变革等提供了新动能。2.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引进人才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等不仅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互联网+”经济的飞跃发展要求企业在选聘员工时注重考察员工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提升企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互联网+”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3.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校要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力开拓就业岗位”。由此可见,高校已成为“互联网+”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阵地,“互联网+”创业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任务的需要。4.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和竞争力的需要。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就更艰巨。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窗口。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作为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由于各种原因,仍有许多地方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需要。1.理念的落后:创业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仍是“边缘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度不足,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更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高职创业教育投入大产出甚微也是瓶颈。2.课程的脱节: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普遍狭窄,没能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课程体系设置上没有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对互联网+创业模式深入研究,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目前,很多还只是停留在个别学生参与的创业讲座教育。3.方式的被动: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对于教学工作的挤压,导致教学方式创新缓慢。当下的大学教育,就教学来讲,教师仍是“授业”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式创新迫在眉睫,传统的创业教育方式已落后于时代。4.实践的乏力: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象征性地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缺乏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务的训练,互动体验方法和手段不足。唯有不断拓宽创业实践渠道和方式,促使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多元立体化,才能真正提高创业的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创业理念:必须从人才培养的“边缘”走向“内核”。国家提出“创新创业”战略,既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梦想、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之一,又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积极实践。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应该将“创业”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核心理念中;同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大力宣传创业典型。2.课程体系:要让课程由追求“形式”走向注重“实效”。一是在完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逐步融入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层次和有重点。二是密切关注“互联网+”创业模式动态,让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为学习素材,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转化成其可接触的教育资源。3.培养方式:让学生由习惯“被动”走向选择“主动”。一是可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保障学生选课自由、自主,确保对课程需求的个性化,特别是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需求,以挖掘自身的兴趣和潜力。二是以互联网技术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培养方式。可以利用博客、微博、MOOC、微课到APP应用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课堂等,并恰当运用“场景+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改造,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构建全新的学习模式。4.创业实践:从“单一”到“多元立体”融入培养全过程。一是使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主体“多元化”。高校、社会、企业、政府都应是创新创业的倡导者,有义务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二是使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多元化”。高校、社会、企业、政府都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拿出一定的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制定一定的入园标准,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对好的项目加以扶持帮助。同时,要注重各种各样创业实践项目、创业类比赛竞赛讲座等活动。三是使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立体化”。要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开发创业教育APP,建立创业教育专题网、网上创业论坛、虚拟创业公司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20号.

[2]刘丁慧.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82-84.

[3]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9(35):31-34.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学校体育;改革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我国浙江乌镇召开,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互联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合,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施行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1]。”此项计划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后,“互联网+”成为当前热门话题,各行各业都结合自身情况在剖析“互联网+”的内容涵义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国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保守的行业,体育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必然会受到互联网应用与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本着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指的是一种信息能源,一种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能力并且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所有应用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资源整合、及时共享,以实现各生产要素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创新应用更为便捷,让管理更高效化[2]。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曾指出,“互联网+”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生态。“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把不同层次的、不同内容的人和事物连接在一起,消除信息的孤岛,形成了新的生态模式,产生新的社会价值。“互联网+”的提出与教育部提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开启了崭新的体育教育改革[3]。学校体育教育是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热情、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进入社会后的体育健身理念。“互联网+”体育教育,开启了以学生为核心,让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

2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体育教育模式指的是能体现某种教学思想或规律的教学活动方式和策略,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教材及教学对象、相对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4]。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般以班集体的形式组织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讲授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系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5]:(1)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2)教材内容陈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学生的个性、潜力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无益于实现因材施教;(4)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创新并缺乏时代感,会带来诸多问题。“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它还对传统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重塑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新生态[6]:(1)“互联网+”让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基于互联网平台人人能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和使用知识,知识的获取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2)“互联网+体育教育”让师生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师不再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步骤,体育教师由原来只注重动作技术传授的“填鸭式”教学的领导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伙伴与引导者。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联网不仅发挥了优质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还通过其“连接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时间和跨行业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然而,“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面临一些挑战:(1)在开放教育生态中,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教师的言传身教、美德艺术以及人格魅力等层面的熏陶感染;(2)碎片化的学习让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深度下降。人们虽然可以涉猎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但是学习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不加以思考,呈现出很多零散的点,难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个人的知识网络;(3)在海量信息和知识面前,学生的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由于互联网下的体育教育与各行业的知识不断融合,知识复杂度加强,信息以指数增长,可用资源虽丰富但也鱼龙混杂,因此学习者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加工、筛选和处理的能力,这对学习能力不足者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3“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教育革新与举措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扬长避短,冷静面对。

(1)首先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快速发展,应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互联网只是用来变革和提升教育的技术手段。体育教育,本质在于育人,“互联网+”时代加快了学校体育教育本质回归的节奏,即对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在“互联网+”体育教育的浪潮中,需“找准定位、建设目标、统一标准、顶层设计、应用集成、数据共享、一站式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扎实建立基础数据平台。

(2)数字校园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建立无线WiFi和移动网络环境、物联专用和核心宽带网络环境等基础设施,以满足高接入、高带宽的移动教学要求;继而构建云数据中心,集成各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融合与应用协同,打造基于流程管理的网上办事大厅,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生活等云服务。当前,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新型网络课程资源的“微课”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的“慕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

(3)体育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为避免重形式,轻内容,互联网教育应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化教学。“互联网+传统体育教育”模式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安排课程,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学习,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学习,授课老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能够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传递教学信息,解答学生疑问。

(4)体育教育方式的娱乐化。探索游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积极游戏的方式,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获得相应知识。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娱乐化教育,对更新刻板的学习方式及体育教育方式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比如,对健美操课程,课下任务让学生将自我录制的视频通过微信等通信软件,直接发送到老师的公众号或微信群里查阅,这体现了“互联网+”方便快捷和易操作性的优点。

4结语

“互联网+”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在“十三五”时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之际,我们需要积极倡导、整合资源,从体育教育改革的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实现“互联网+”与学校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宇宏,姚蕾.大数据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30(4):91-94.

[2]史志陶,宗小忠.“互联网+”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8(2):32-36.

[3]陈天霞,张惠芹,胡学龙.互联网+时代高校公共体育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233-235.

[4]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12(1):1-11.

[5]董文翰,解武杰,孙秀霞,等.“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工程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2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