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理性消费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大学生年龄较轻,有着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行为;民办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消费需求较高,另一方面未独立的经济又制约着他们的消费。为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消费观、消费与闲暇方式、理财等方面的现状,我们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成立课题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调查。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情况分析

1、理性消费是主导

2、两极分化明显,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3、理财意识淡薄

4、金钱、消费观健康合理

5、经济独立意识较弱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及我院学生的消费情况,对我院大学生的消费观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各民办高校在树立正确大学生消费观方面的参考。

1、加强消费观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会成为浪费的。因此,各民办高校要加强在大学生中进行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时要独立判断,不要盲目攀比高消费,特别是要注意减少随意性消费,真正做到理性消费。教育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明确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反对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培养和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加强消费观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2、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学生个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首先它是受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基础制约的,所以古人告诫我们消费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依靠父母和家庭维持消费,虽然个别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但也应该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要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珍惜父母提供的每一分支持和帮助,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反对超前消费和高消费,慎行借钱消费。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3、加强理财常识的传授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服装消费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特征的探讨,可以了解从中折射出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导向,从而取得对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还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在目前的消费情况,并且熟悉其消费结构,以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帮助现在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力图寻找促进大学生消费健康发展的途径。

二、调查

对象是各高校的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邮件调查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

通过样本的分析得到如下的结果:51%的大学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27%的学生会追求潮流的影响,10%的学生是无所谓的态度,另有12%的学生选择标新立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2.影响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因素

在研究大学生服装消费因素里,重点谈到有五个因素:款式美观、价格合理、质量好、产品品牌、其他原因。通过样本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在购买服装的适合更多的是考虑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质量。

3.大学生购买服装的时间选择

通过样本的调查,200个人会选择换季打折的适合购买,这一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可见,适应季节变化是大学生购衣的主要原因,另外,出于经济原因,大学生往往会选择换季时候的打折产品。其次是促销打折,可以看出换季打折和促销打折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是很有诱惑力的促销手段。

4.大学生购买服装的场所

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偏向选择大型商场,表明大学生在购买服装的同时,同样追求商品的品质和购物环境,大学生消费观已向高层次发展。

5.大学生经济来源

大学生的消费经济来源绝大多数来自于家庭,出自父母,而依靠打工消费等其他渠道支持的只是占有很少的比例。家庭供给一直都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6.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同国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呈现出同一变化规律,即是逐渐提升,差距也日益拉大。【1】大学生在服装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50-200元和200-500元之间,其比例分别为33%和37%,服装消费在说明了大学生服装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

7.性别与服装消费水平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大学生在服装消费上女性的消费明显高于男性。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商家尤其是做服装这一行的为什么会抓住女性的购物心理,以及在服装的设计和服装的款式上更多的是考虑女性的需求,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四、调查结论总述

根据上述分析,由于家庭情况不同,大学生在服装消费上的表现也不相同。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服装消费追逐名牌,且购买服装的周期很短,花费很高。大部分的学生消费观中感性和理性所占比重相当,对于流行于时尚的适度追求是公道的,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合适自己的服装。对品牌的追捧也并不那么热切,购衣时机也往往在换季之时,购买服装的周期较长,多为一个季度,且花费中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服装消费的水平很低。但其中有部分同学的消费观念不是十分的理性,爱慕虚荣喜欢攀比,在服装上的消费颇高。除此之外,同学们多由于季节变化而带动对服装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比较看重价格、款式,对那些打折的品牌服装比较青睐。

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层次差别较大,两极化现象也较为突出,但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比较理性。

五、对服装消费以及生产的建议

1.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建议

首先,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理念,立节约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避免和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主义的影响,不奢侈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对自己的每项开支做出预算和记录,经常反思自己的开支是否公道。

其次,定制一个公道的消费计划,尽大部分的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定制一个公道的消费计划,可以正确规划自己的支出,为以后建立一个良好的理财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规划习惯

最后,对于服装品牌的题目,大部分同学并不是太注重服装的品牌,更注重的服装的舒适度与质量。而在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也往往是那些有名的品牌,一些批发市场上也确实买不到什么好质量的服装。但是,在同学们购买品牌服装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经济水平出发。

2.对服装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建议

建议服装生产厂家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规模和营销策略:

第一,大学生无经济来源,多数是靠父母提供,基于此,厂家生产的服装定价不宜过高,要让大学生得以接受。诚然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厂家也可以对所要进进市场所在的地区进行调研,了解一下当地的消费水平,进而进行定价销售。

第二,大学生正值双十年华,内心本来就喜欢休闲时尚类型的服装,所以厂家可以在服装的款式、面料以及做工等方面进手,进行一下更深层次的市场调研来了解大学生更喜欢的服装类型的特点。

第三,在换季之时,也正是大学生购衣高峰期,应加大营销力度,采取种种优惠活动,捉住大学生的购衣需求时机,进行打折、赠予等促销活动。

参考文献:

篇3

0引言

消费是人类不断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刺激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导致资源的消耗和资源存量的减少,间接地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作为消费品,并将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又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同时,作为社会经济再生产四环节中的最终环节和再生产的起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直接影响着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而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

但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被盲目夸大,消费需求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普遍原则,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断蔓延,使得“非生态化”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程度和速度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严重制约和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正如《21世纪议程》所警示的“: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因此,为了解决全球环境危机问题,就必须从改变消费观念入手,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改变只注重人类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人类当下发展而忽视未来发展的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构建一种既符合经济规律、又符合生态规律,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能维持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即生态消费观。为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

1生态消费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以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其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遵循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与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既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需求,又有利于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消费构成危害。与传统消费观念相比,生态消费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消费具有适度性、环保性、全面性、公平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1.1适度性生态消费的适度性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无限的欲求,也就是消费的规模应与本国的国情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不能超越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无尽地膨胀,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而无尽地掠夺,不能超越于自身的经济能力而无尽地透支。

1.2全面性生态消费不同于传统的高消费一味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而要求人类在消费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人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等。

1.3环保性生态消费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消费,线性消费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经过一次性消费后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而生态消费强调对资源能源和生活用品的多次循环利用,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以达到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1.4公平性生态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消费中的公平性特点,包括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物际公平,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不能因为人类的消费需求而无视甚至随意剥夺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利,而应充分尊重自然,大力赞助自然,竭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公平,即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指每一个人在消费过程中都应以不妨碍同时代的其他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享受的权力为前提。区域公平即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是指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能以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1.5持续性由于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全面性、公平和环保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及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能够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

2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淡薄及其成因

作为当代青年精英群体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与健康的消费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消费文化的构建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消费现状,课题组自编了“大学生生态消费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对资源、能源的节约、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绿色环保产品的使用及废弃物的处理四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是否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淡薄,其消费行为“非生态化”现象较为突出,完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只占36.4%,而完全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占27.6%,其余还有36.0%的学生消费行为处于“半生态化”的状态。其中,对资源的节约情况相对较好,71.4%的学生都能做到随手关电、关水等;而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现象尤为普遍,只有17.0%的学生较少使用;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率也不尽人意,只占20.9%;对垃圾的回收处理,只有37.2%的学生能做到分类处理或到指定地点投放。课题组通过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调查发现,导致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生态消费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生态消费教育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本文就高校现行的生态教育体系的缺失及主题活动较少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进行分析。

2.1高校生态消费教育体系的缺失现行的大学课程设置未将生态消费的有关知识纳入必修课程的范畴,仅有个别学校将此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开设;而专业课程的教育及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消费观的教育渗透也不够,导致大学生对生态消费知识的了解甚少,对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深。#p#分页标题#e#

2.2高校生态消费主题活动较少当前,高校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仍然存在,近几年大学生生态消费主题活动虽有所增加,但大多局限在考察、咨询等浅层次,内容也较为片面,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其触及的领域、涉及的范围和持久力都远远不够。

2.3高校对学生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仍未实施定额用电、用水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成绩考评主要还是采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操作水平的情况,而未将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纳入考评体系之中,这种评价标准是极其片面的,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培育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对策建议

3.1加大生态消费理念的教育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建议把生态消费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将《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等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起来。没有条件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应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作为生态消费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将生态消费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所有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使生态消费的内容进课本、进课堂[2]。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消费的认识,增强生态消费的意识,积极践行生态消费行为,自觉养成生态消费习惯。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生态消费环境的熏陶作用。利用校园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宣讲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教学楼、食堂、草坪、操场等多个角落布置内容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约资源、从点滴做起”等与生态消费相关的横幅或标语,营造浓厚的生态消费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消费观念在高校范围内牢固树立。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 大学生 消费状况 研究

一、当前通胀预期下大学生消费现状

1.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与支出渠道

经调查发现,常州地区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主要有家庭供给,奖学金与助学金及勤工俭学等。其中生活费来源为家庭供给的占到了87%,而奖学金,助学金 及勤工俭学则只分别占了6.5%与6.5%。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单一性与依赖性。对大学生月生活费的统计调查显示:月生活费水平在500元到800元占35%,800到1000元的占35%,1000元到1500元占30%。而大学生主要的花销渠道的研究调查中,我们发现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餐饮上的花销为300-500元;日用品花销在100-150元;购物花销为100-150元;交通通信上的花销为:50-100元。

2.大学生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的认识

调查表明,28%的大学生非常了解通货膨胀,64.3%的大学生则表示对通货膨胀的了解程度为很少,当然还有7.7%的对通货膨胀不太了解。在对通货膨胀了解甚微的主要为非经济类的学生。应该对这类学生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我们发现,认为通货膨胀对其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学生占28.5%, 认为通货膨胀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占71.5%。在通货膨胀对大学生生活影响最大的方面调查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将伙食与日用品及购物作为首选方面。

3.通货膨胀压力下,大学生消费观念与应对措施

在通胀预期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追求时尚个性的消费态度发生了转变,产生了不再追求此类消费及适当减少相关开支的想法。并且大学生对自身目前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反思。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其消费不合理,消费偏高需要进行改进。在应对通货膨胀消费措施方面,7%的大学生选择向父母要求增加生活费,14%选择省吃俭用,减少开支,而79%的大学生准备学习理财,建立健康的消费观。

二、大学生消费现象的原因分析

1.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货膨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日益上升,客观上为大学生高消费提供了前提。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要表现在扩大了消费范围、拓展了消费空间使得我们的生活已不在仅仅追求温饱,而是更高程度的物质追求。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物价的大幅度上升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和生活。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而随着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加强,其结果必然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上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而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成熟,模仿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现象日趋普遍。

3.家庭的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已较为富裕,而当代大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在绝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大多十分溺爱,会尽量满足其需要。特别是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由于担心孩子在外吃苦受累,对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了经济的一味满足上。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消费观念。

4.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事实求是的说,高校对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学校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大都过于教条化和书面化,对实际问题不能给出及时有效的指导。

5.自身原因

从主观因素上讲,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属于成年人,但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成熟要落后于生理的成熟。对于自身缺乏很好的控制,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在社会上的磨练缺乏自己去创造财富的经历,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且他们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独自理财的经验。部分学生在大学里独立的生活时不能有计划的进行开支,从而导致了消费的盲目性和攀比性。

三、对于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一些建议

1.自主创业,培养独立精神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例如家教、实习等工作。也有些同学可能会帮人做一些劳动力型、技术型的工作以获取报酬,例如打字、制作网站、翻译等工作。勤工助学是大学生体现自立自强精神的最佳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经济自主能力。但是这些事情应当以不影响学业为度,毕竟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工作,因为赚钱而荒废学习,一般来说是不值得的。

2.培养合理的理财观念

利用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利用金融工具帮助理财。大部分同学在经济状况富余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或者其他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理财。大学生一定要有投资的理念,这很重要。此外,要注重节俭,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须知大钱往往都是来源于小钱的积累。

篇5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8-01

一、“90后”大学生消费现状

通过对吉林省内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率94%。做出数据统计后发现:从消费水平来看,“90后”大学生每月平均花费为703.8元,消费在300~900元之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1%;300元以下的占6.1%;900元以上的占23.9%。从消费结构来看,主要包括:第一,必需品消费,其中包括吃饭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占消费总额的67%;第二,发展型消费,其中包括购买学习资料,参加技能培训等,占消费总额的11%;第三,享受型消费,其中包括上网费、手机费、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消费,占消费总额的22%。

二、“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

(一)合理性消费是主流

有71%的学生每月平均花费在300~900元之间,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的。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大学生会略显生活拮据,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通过调查有8%的学生出现超越自身家庭经济能力的攀比性消费现象,甚至出现奢侈性消费,此群体不容忽视。

(二)消费结构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享受型消费比重较大

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月平均花费中,除吃饭和生活必需品消费外,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比重过高,远远高于购买学习资料和参加技能培训的支出。

(三)盲目消费,缺少规划

由于“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娇生惯养,普遍缺乏理财能力,消费观念还不成熟,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月光族”和提前消费的现象,经常储蓄和进行理财的仅占受访学生的极少数。

三、“90 后”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严重失衡,呈现“重物质,轻精神”的走势。2.消费差距大。消费差距的拉大,消费两极分化明显。3.消费心理不健全。彰显个性、追求时尚、虚荣心强等因素导致了消费心理的扭曲,消费心理的不健全,引发了盲目攀比消费和从众现象。4.理财意识不强,缺乏理财知识和能力。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些不良消费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强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涉世未深,难以抵制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不良影响。2.学校因素。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较少,对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没有相应的规范法则予以约束。缺少培养大学生理财的相关课程。3.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于“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视如掌上明珠,有求必应,这样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4.个人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上随心所欲,理财意识淡薄。

四、对策研究

总体上讲,“90后”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消费特点,既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又有不科学的一面,所以对待“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一)社会

建立健全大众消费环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倡导健康、合理和文明的消费观念。针对大学生多元化的消费模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号召大学生适度消费,反对高消费、超前消费以及盲目、攀比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二)学校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高校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把消费的时间用来学习。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

(三)家庭

家长应正确引导子女消费,对于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应及时纠正;从小培养子女继承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理财能力,给予子女积极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 消费观 合理消费 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成功加入WTO,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随之越来越高,消费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主要以19~22岁的本科生为主。他们出生在80年代以后,也有一部分已经是90年代出生的,他们生活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消费环境中,他们追求新异,敏锐的把握时尚。他们绝大多数都拥有手机,MP5,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年。与此同时,网络消费日益成为他们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他们尝试新式发型,购买品牌服饰,高档生活用品,对新出现的各类消费方式勇于尝试。

一、调查情况说明

1.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位于洛阳市的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接受调查者共2000人,均为这两所学校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涉及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以及消费期望四个方面。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其中河南科技大学1000份(男生437人,女生563人),剔除无效问卷44份,收回有效问卷956份,有效率95.6%;洛阳理工学院发放1000份(男生607人,女生493人),剔除无效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94.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8岁。

3.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03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发现洛阳市大学生消费结构有以下几项特征:

1.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来源仍为父母,且其月可支配费用成“橄榄状”

调查显示,以父母作为主要生活费来源的人数占到了82.26%(见表1 大学生经济来源统计表)。相较于单纯依靠贷款、助学金而言,大多数学生还是很愿意通过兼职打工来赚取部分生活费用。

表1 大学生经济来源统计表

金额比例(%)

家庭 82.26

打工 3.82

借贷 7.43

助学金 5.68

其他 0.81

总计 100

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5.3%的同学希望通过兼职打工养活自己;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和比较不愿意的同学共占24.7%。(见图1 大学生月是否愿意做兼职的饼状图)持此观点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应该专心读书,兼职打工的机会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分布呈现为“橄榄状”,并主要集中在3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之间,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7.55%、34.28%。少于350元或多于8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每月可支配额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仅为16.77%,有12.40%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生活费总额在300元以下(见图2 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饼状图)。

图1 大学生月是否饼状愿意做兼职的饼状图

图2 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饼状图

2.通讯网络费用过高,成为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的最大消费者

进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样丰富的今天,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他们的消费已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影音娱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在被调查人群中,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8.43%,其中78%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

调查发现,64.86%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但也有9.67%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见表2 大学生月手机费统计表)

且男女生手机价位差异较大。男生手机价位大都集中于800元~1400元,高档机型在男生中较为普及。女生手机价钱多集中于500元~1100元,大都为中低档手机。

同时,有40%的同学拥有MP5、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这些都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已出现个性分化,多元化倾向逐步凸显。

3.“享受性”消费普遍存在,并出现部分应酬性质消费

在现代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也是一个高消费的群体。因为大学生都很年轻,没有经济来源,主要花的还是父母的钱,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处理不好享受与学习的关系。随着社会休闲娱乐活动的不断发展,应酬、交际、K歌、上网、旅游等“社会风俗”已渐渐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们推崇的是“与社会共舞”。享受性消费在大学校园中生根发芽。“您每月的娱乐方式主要为什么?”,大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于看电影21.8%、上网37.2%、逛街16.2%、体育运动13.7%、KTV6.4%、其它4.7%(见表3大学生娱乐消费支出情况调查统计表),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极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的不良风气。

表3 大学生娱乐消费支出情况调查统计表

人数 所占比例(%)

上网 744 37.2

看电影 436 21.8

逛街 324 16.2

体育运动 274 13.7

KTV 128 6.4

其他 94 4.7

总计 2000 100

我们看到,“上网”以37.20%的比例位居首位,远远领先于其他娱乐方式。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8小时。

4.恋爱支出过度,饮食方面开销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2.17%的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50-400元,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800元,甚至更高(例如恰逢一方生日或情人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受调查者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的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以理性把握适度的消费。这点着实是让人感到忧虑。

不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被完全打破。与此同时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方的恋爱支出有时甚至超过男方。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5.精神文化消费不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普遍的社会期望看来,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应占有较高的比重。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大一83.7%的学生每学期的精神文化消费还不足50元,大二67.9%和大三72.4%的学生同样如此,精神文化较低者仍占有较高的比重。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大学内有书籍较为完备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因此,大学生在购买文学著作、报刊杂志和休闲图书方面的开支大大降低。虽然大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相对较轻,但多数同学都在忙于看一些有关专业课的书籍和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对其他方面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关注度并不大。然而精神文化消费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平均每月不足十元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6.品牌忠诚度高,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据调查显示,57.28%的大学生习惯于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他们进行消费时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的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抑或是对某品牌服饰非常偏爱,长期光顾,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对此品牌的较高忠诚度。

7.购买时注重质量和价格,但也存在盲目消费

据调查数据显示,80%的大学生在购买物品时首先会关注其质量和价格。这表明了其在消费时也考虑了自身的购买力的大小和财务状况。但也有的同学存在生活费不足的情况。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消费没有计划性;再有就是年龄较小和社会阅历不足,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生活也不够节俭,存在同学间的攀比,盲目进行消费,出现了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奢侈浪费等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合理的因素

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追求自我、追求浪漫时尚,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开始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社会,独立进行购买行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够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因此,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消费群体的特殊性有关,还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其中充斥着许多的不合理消费理念。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消费需求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当今社会又普遍重视高消费,崇拜高消费。这种错误的消费理念助长了大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而且,现今社会上流行刷卡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反应敏锐的群体,加之其相对的缺乏自主判断力,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消费的误区。

另外,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当他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容易产生购买欲望。大学校园里面大都是同龄人,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中有了兴起的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足,课程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普遍缺少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从而致使校园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消费氛围。大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大学生合理化消费的建议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没有免疫力,因此作为学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规范,促使自己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1.学校教育是关键,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

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紧密集合,结合当前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节约型校园”,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的规划安排自己的消费,使个人消费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的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则是十分有害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当今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2.家长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合理消费

无论是什么时候,家长一直都是孩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因此,为了让孩子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家长要明确自己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和立场,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还都不够成熟,有时在面对一些消费诱惑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时就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家长不能为了宠溺自己的孩子而去一味的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什么就买什么。而且家长应该谨记:并非是挣钱多就可以挥霍无度。即使家庭条件再富裕,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要求也应给予否定。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做到勤俭节约,根据个人的家庭状况进行合理的、适度的消费。

五、结论

通过对位于洛阳市较有代表性的两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部分反应总体,了解到洛阳市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结构的突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月消费大致上成“橄榄状”。其网络消费较高,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存在享乐型消费,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侧重于时尚消费,精神文化消费较低。甚至有部分同学出现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一些盲目消费现象。

第二,造成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较为复杂,牵涉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

第三,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教育指导。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控制力,学会合理理财,以形成合理化消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cn/index/0E/00/11/index.htm

[2]张立彬.大学生消费道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

[3]赵柒斤.大学生消费迈向多元化[N].安徽日报,2005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消费现状;消费观念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不断壮大,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独特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我们针对湖北省境内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这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了解他们的消费现状,找出高职院校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1 调查情况说明

由于这次调查的对象是湖北省内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调查对象分布的区域比较广,我们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本次调查共涉及湖北省内13个城市的高职院校,样本总数为1204份,其中有效问卷1000份。

2 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

2.1消费来源

在被调查的1000名学生中,有89%的学生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在400-1200元之间,平均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为818.80元。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勤工俭学收入及奖、助学金,其中平均每月来源于家庭的生活费有618.80元,占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的75%。

有34.4%的学生会通过勤工俭学补充生活费,平均每月约200元。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奖、助学金,金额少,所占比例小。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取零花钱、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通常利用周末时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属于促销性质,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每次的收入在50元-80元。

2.2消费结构

学生平均每月的各项费用支出额为783.60元,费用开支主要用于衣食等基本生活、学习培训考证、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其中,平均每月用于衣食方面基本生活开支额为456元,占费用支出总额的58%;平均每月用于学习培训考证的费用为142.50元,占费用支出总额的18%;平均每月用于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费用占费用支出总额的三分之一。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是上网、看电影等。

3 高职院校学生消费差异分析

3.1城镇与农村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来自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分别为913.89元、780.33元,是样本平均水平的111%和95%;平均每月来源于家庭的生活费分别为686.11元、577.24元,是样本平均水平的110%和93%。

来自于城镇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888.88元,高于样本平均水平13%;来自于农村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741.01元,低于样本平均水平5%。

在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农村的学生占81%,城镇的学生占19%;在生活费不足时,有36.92%的城镇学生和19.49%的农村学生会选择向父母索要。

3.2武汉与其他地区差异

通过省会城市“武汉”与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来源情况对比结果显示,武汉在校大学生取得的勤工俭学收入略高于襄阳在校大学生,主要是由于武汉等大城市勤工俭学机会多,待遇高。

通过两地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结构情况对比结果显示,武汉在校大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859.04元,高于样本平均水平9%;襄阳地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月各项费用支出合计703.07元,低于样本平均水平10%,地区消费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在不同城市就读的学生每月的费用支出总额。

4 高职院校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消费存在的问题

4.1.1消费来源中对家庭依赖过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勤工俭学收入及助学金,其中平均每月来源于家庭的生活费占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的50%以上。仅有33.4%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补充生活费。

4.1.2休闲娱乐比重高,方式单一

学生平均每月用于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费用占费用支出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其休闲娱乐的方式以静为主,网络休闲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渐渐成为大多数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项休闲娱乐方式。有的甚至沉溺于其中。在对男、女生休闲娱乐方式分析时,发现有33.04%的男生选择运动健身,仅有15.12%的女生选择这种休闲方式。

4.1.3理财意识薄弱

从学生记账习惯、是否制定消费计划与生活费结余情况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不记账与不制定消费计划的学生生活费不够用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49.73%和65.57%,可见,记账习惯与消费计划的制定对学生的生活费结余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每月生活费有结余的36.7% 的学生中92.1%的学生选择留存备用,仅有2.45%的学生会用于投资理财。通过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学生每月结余资金有限,理财知识欠缺等原因。

4.2几点建议

4.2.1增强独立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现今的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住脚,培养独立意识尤为重要,即要具备独立行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消费行为中,不要过度依赖家庭,可以通过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等勤工俭学方式减轻家庭负担,做到经济上的独立。

科学的消费观是指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名师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消费行为的理论;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宣传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普及消费知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指导学生在消费中做到消费有计划,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健康。

4.2.2合理规划休闲方式

休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以外参加的一些自己感兴趣且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什么时候应该休闲,怎样休闲,自己应该把握好“度”,参加休闲活动要在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休息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因为休闲而“废寝忘食”,更不能因此荒废学业。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要量力而行,即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选择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如参加社团活动、郊游等,这样既放松了身心又能够增强交际能力。

4.2.3加强理财教育,培养学生的财商

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如英国就将“教孩子学会花钱”的消费教育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理财教育理念,在学校开设理财方面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理财能力;家长应给学生参与家庭理财的机会,让其感觉到父母挣钱的艰辛和家庭开销的庞杂,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作为学生首先要树立财务规划的意识,可以从坚持记账和控制消费支出等入手,学会对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其次,通过对理财知识的学习,了解各类理财产品的特点,熟悉各种投资渠道,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模拟操作以积累经验;最后是根据自己特点,适当进行投资,一般选择金额起点低、风险小、变现能力强、收益稳定的的交易品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贵州高校大学生 消费观 对策

作者简介:李 浩(1976-),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贵州高校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批号为11JD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时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重视大学生消费观的新变化,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将对全社会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对于促进全社会理性消费、低碳消费、科学消费均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的形式对贵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月平均消费额(不含学费)进行调查,发放问卷 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 381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25%。有关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按每年在校十个月计算,一般大学生在校每年消费额少则3000 元左右,多则在 8000 元,少数大学生还会更高一些。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支出情况表现为:

第一,消费水平比较低,并且不平衡。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整体水平比较低。每月消费支出在“300 元以下”、“300~500 元”, 所占比例分别为 5.1%、29.4%,两者总比例超过三分之一;“500~800 元”的占50.2%。也就是说月平均消费在800.00元以下的就占了80%以上。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学生。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每月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500~800 元”, 来自乡镇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400~700 元”,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则主要集中在“300~500 元”。

第二,也存在“高消费”现象(当然这里的“高消费”仅相对一般学生而言的)。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在“500~800元”的占 50.2%, “800~1000 元”的占11 %, 两者总比例接近 2/3。月消费1000元以上“高消费”在大学生中也不再是凤毛麟角的个别行为, 也代表了一种潮流,并且正不断扩展。 关于“对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过高”问题调查显示,选择“非常赞同”的为18.7%、“较赞同”为34.2%和“基本赞同”为32.4%、“不赞同”为24.9%。

第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还比较单一。调查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用于吃穿基本生存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高,超过了75%。并且调查还显示,消费支出越低的用于吃穿基本生存消费的比例越高,有的学生的消费基本上就只用于吃穿。

第四,家庭情况与消费支出情况密切相关。调查中,关于“您的消费支出主要来源”问题;来源于“父母收入”的占90.6%, 来源于“亲戚朋友资助”占2.3%,来源于“银行贷款”占5.7%,来源于其他的仅占1.4%。并且调查还显示,家庭收入越低的学生的消费支出越低。月收入在400元以下贫困家庭的学生,其中98.7%的每月消费支出在“300 元以下”;月收入在“400~2000 元”家庭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则在“300~800 元”; 家收入在“2000元以上”家庭的学生,一般月消费支出在800 元以上, 其中一部分学生支出超1200元占。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观,是关于消费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是人们在消费领域的价值观。有怎样的消费观,就会有怎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科学的消费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重大。

大学生消费观是现在大学生在进行消费时所形成的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指导其消费行为的思想体系。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有超强的消费需求。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等多方面;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消费情况的变化,贵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调查发现:贵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是合理的、可持续的,总体看来是科学的;但因个人爱好、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多种原因贵州高校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非理性、非生态的非科学消费观。主要表现如下:

炫耀性消费观。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非理性地过度消费,以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的想法和理念。持这种消费观的大学生往往借助消费来表明自己拥有优越于他人的身份或家庭富裕。其主要表现:在图虚荣、慕奢华、讲排场心理支配下,进行消费时往往追求豪华、高档、名牌,而不注重实际效用,使许多消费变成了一种单纯用来装门面、显身份和表热情的象征性符号消费;如生日聚会去高档酒店、给朋友送名牌、品牌礼物等。这种消费观易导致学生中奢靡浮华之风不断滋长。炫耀性消费观支配下的消费将浪费财力、物力,浪费社会资源,会导致校园不良风气滋长。调查发现,贵州高校中有一些大学生有意识或潜意识也存在这种消费观。

攀比消费观。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挣得所谓的面子,不顾实际需要与经济状况,超前超标购物消费,与别人一比高下的消费心理。部分学生有着严重的追求品牌,追求时尚的心理,从而形成攀比心理严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目的是以此省下生活费,达到购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或者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在调查的学生中,68%的学生有借钱的经历,其中男生所占比例多,占总比例的87.2%,女学生占13.8%。这种攀比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大量浪费,也给许多学生增加了经济、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稳定。

浪费消费观。浪费消费观是指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消费言行。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是90后,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优越的地位,深受家人的宠爱甚至溺爱,受苦较少,节俭意识不是很强。调查表明:条件较好一点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对节俭的认同感较弱,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认为节俭已经过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例如不节约用水、电,对于长流水,长明灯熟视无睹;吃饭多买饭菜、然后倒掉的现象比较普遍;频繁购买服装,更换手机等;这种消费是典型的浪费资源消费。

情感非理性消费观。情感非理性消费观,是指在情感消费中消费者只从一时的兴趣爱好出发,不顾现实条件,忽视原则而进行随意性消费的观念、思想。调查显示,有些大学生用于交往的费用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吃饭、穿衣的费用。当然社会交往有助于他们扩展视野,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社交能力;可是过多的的交往,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出现,如请客送礼、超前消费、以礼换利等;这会导致他们的消费负担加重。现在出现高校校园中的“请客热”,如“过生日”、“得奖学金”、“入党”“比赛获奖”等,凡有喜必得请,如果不请客则被认为不够交情,不够朋友。恋爱中的大学生的交往开支则更大。有的热恋的大学生为了给恋人送上高档、品牌礼物,或请恋人去高档娱乐场所等,往往自己勒紧裤带节省钱,或者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甚至违法捞钱。调查显示,87.13%高校男性违法者是因为恋爱消费过度造成的。

非生态消费观。非生态消费观是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没有考虑消费者与自然协调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持这观点的学生只顾自己的方便、只考虑消费者个人的利益。如图“方便”,随意使用使用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还有许多学生尤其一些最求时髦的女大学生,乐于穿动物皮毛所制的衣物等。这种消费观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非生态、非科学的消费观。这些消费观虽不普遍,但是负面影响不小。这些消费观所产生的消费行为不仅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前途,而且影响贵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贵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为使广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育合理、科学的消费模式,努力实现人、校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培育贵州高校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就必须发挥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科学消费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把对大学生良好消费行为和心理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利用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环境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中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明证。外的教育家也大力提倡环境对于教育的重大作用。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同样,健康、良好的高校校园消费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塑造和教育作用。各高校把科学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消费环境中培育科学的消费观。其次,学校把科学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消费知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准确地向学生讲授科学消费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既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将科学消费观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与消费观相关的活动。如利用两个长假,组织学生开展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调查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中感受到非科学消费的危害性,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的迫切性,认识到科学消费对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树立科学消费观、普及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采取科学消费行动。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贫困社区、贫困乡村,了解贫困家庭的的消费状况,体会贫困家庭生活的艰辛,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实际体验自己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反省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提高自己消费道德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消费道德水平。

2.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寓于家庭消费教育

家长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会对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家庭消费观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勤俭、节约,形成家庭理性消费环境,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对在校学习的孩子的消费开支方面,既要按时按需供给,保证其学习、生活的正常、正当开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又要及时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孩子的消费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以帮助其做出科学预算安排,并及时了解其消费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消费行为,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家长还要加强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提高孩子的理财能力。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开支、家庭事务开销,学会如何有计划消费,怎样合理消费,做到花最少的钱,办成最好最多的事,做资金效益最大化,使孩子在具体的生活中获得理财经验和技巧,在劳动中、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科学消费观。

3.发挥主动性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更自觉

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消费教育中,我不能忽视这一实践中的主体――高校大学生本身。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成效与否,大学生能否注定去学习、积极去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大学生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学习相关科学消费知识,不断培育科学消费观,提高自己的科学消费伦理道德。其次,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要不断宣传科学消费理念,主动践行科学消费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加强新闻媒介的引导,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处于良好的舆论环境中

新闻媒介具有时效快、覆盖面大、成本低、威力大、效果好的特点,是进行消费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开展科学消费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各新闻媒介应把科学消费教育看作是自己分内应尽的职责,社会各方特别是消费者协会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开展科学消费教育。新闻媒体还应注意限制奢侈品及不健康的消费品的广告投放,加大有关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并尽可能让对大学生有说服力的明星及其他公众人物出镜。因此,贵州的各种新闻媒体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为培育大学生科学消费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国与就业.2004(14).

2.刘峰,刘顽.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观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任爱红.低碳时代的到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引导[J].教育探索,2010(11).

4.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1).

5.朱晓红.浙东沿海地方性高校学生消费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3).

7.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确立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 大学生消费的现状与特征

(一)消费现状

大学生的基本消费来源单一,73.8%来自于父母供给,剩余的少部分同学通过勤工助学及奖学金赚取额外的生活费用。调查发现,基本月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及500-1000元的大约占8.3%及39.3%,这部分同学生活费刚好满足需求, 1000-1500元则占大多数比重为44%。在满足基本生活前提下略有剩余,1500元以上的占8.4%,生活费绰绰有余。其中,对于大学生而言,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开支,差不多47.66%的同学饮食支出占生活费的1/2,39.3%的同学为1/3 。与此同时,现阶段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达100%,有59%的学生,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0—200元之间。平均每月用于娱乐方面的支出,在100-200元之间的占80%以上。

(二)消费特征分析

据大量资料统计分析,大学生消费生活大致可归为四个方面: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人际交往性消费和休闲娱乐性消费。

由上述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可见其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享受生活

在当代大学生中享受生活俨然已成为其全新的消费观念,并日益成为主流方式。许多学生认为,在当下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还未消退,因此,大学生发展消费文化既能扩大内需,为拉动经济增长作贡献,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2)追逐前卫和新潮

新一代大学生的消费已基本超越了温饱的水平。当代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前卫、时尚和新潮彰显青春与活力,这种消费心理应及时改正。

二、大学生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节约观念淡薄

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一学期的人均消费高达4819元,若按学年计算,就意味着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额将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元。同时,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节约的意识,浪费现象严重。

2、攀比现象突出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 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与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侧重于网络、社交类,如请客吃饭等,在此方面花费较大。

(二)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原有的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习惯已经受到较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蔓延。大学生的消费现象深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发生在学生消费中的问题更多地折射出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2、学校教育中缺乏消费教育的内容

“育人”是教育之本。许多大学教育只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学生品格的要求,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远不到位。由此可见,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效果很不明显。

3、家长溺爱导致学生经济依赖

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在子女尚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时,所有的消费理应由父母承担。这就使得子女对家庭经济产生无意识地依赖。

三、 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

1、强化国情教育,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提出“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在社会范围内,要力求使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重新回到人们的身边,营造出浓厚的节约资源的社会消费氛围,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消费环境。

2、学校重视开展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消费

既要鼓励正当消费,又要提倡节俭。学校要重视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应该为大学生开设生活指导课和理财训练课。在教学中,使消费意识教育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 教学联系实际。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带有趣味性的理性的消费评比活动,以强化学生正确消费的心态,扩大正确消费在学生中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财商观念。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 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也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增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

3、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独立自主精神

勤工助学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问题,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工作经验,锻炼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勤工俭学使大学生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使其对自己的消费现状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身消费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合理的消费观念。

4、家长对子女形成必要的生活约束

家长应限制子女不合理的消费要求,注重子女品德作风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子女的勤俭朴素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需对孩子消费方面有所约束,使其能够量体裁衣,懂得节俭。帮助孩子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提倡节约理念,倡导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大学生们应结合自身客观理性的分析消费主义现象,使其引导自身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考文献:

[1]赵良 大学生消费 理财路上第一步[J] 21 世纪 2008 (4)

[2]丘铧 大学生消费理财全透视[J] 大学时代 2006(8)

[3]王绍玉.冯佰使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 2002(05)

[4]乐锋 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200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不同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方式以及不同年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由此体现的消费心理因素与特征,从而探究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如何坚持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的问题上建立成熟、理性的规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1.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是,饮食消费。它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消费。

二是,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考证费和电脑消费等。

三是,休闲娱乐消费。学生娱乐消费包括互联网,唱歌,看电影,旅游等方面的消费。

四是,人际交往消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含与老师、同学、朋友等之间的关系,类型繁多,为发展和扩大这些关系,大学生以人际关系为依托进行消费。

五是,服饰消费。许多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对于时尚,品牌和档次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高年级女生当中,她们对服饰有一定的讲究,因而在服饰方面消费较多。

六是,恋爱消费。这种开销主要存在于谈恋爱的大学生中。

2.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

第一,消费的时代性和超前性社会文化决定了社会心理,大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积累和扩散的重要源头。

第二,不平衡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第三,冲动与理智并存。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亦趋近于多元化发展。

第四,个性化与从众并存。作为特殊的青年消费群体,大学生喜欢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这种情况使学生的自我消费意识逐渐明显。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占了较大比重,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有求必应。特别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水平提供支持,从而为大学生的自主消费创造了便利。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部分家庭生活条件得到迅速改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对而言,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慢慢在弱化,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甚成熟的阶段,这些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造成大学生互相炫耀、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多见。

第三,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还未真正成熟,为了避免家庭经济压力造成大学生学习精力的分散,大部分家长愿意为孩子创造无忧消费、自主消费的条件,因此,父母的包容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不能明白赚钱的艰辛之处,理财经验的缺乏和理财意识的淡薄,慢慢演化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和无计划的开支。

第四,教育与管理因素。目前,尽管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结合国情试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不够深刻,教育方式过于死板,教育重点和教育难点不够突出,造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在大学生当中还有待继承和发扬,使得教育与管理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的确立作用不够明显。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及心理

1.克服攀比心理,学会适度消费

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将光荣传统与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国情和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着力于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盲目攀比、不合理消费。

2.培养财商,独立理财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科学计划、运用。在现代社会,作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重要素质要求,财商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的工作,反映在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上,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

学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对正常消费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其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一些有益的消费活动场所,如健身房、书吧等,以便于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消费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

四、结束语

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认识,仅仅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认识、分析与研究,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理性地消费,做出合乎国情、家庭实际情况和道德评价标准的价值选择,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人才储备的全面优化,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晶,张冬梅.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251

[2]王新国.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