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浪动物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浪动物的定义

篇1

赵阳

严谨认真的处女座

出生并生长在北京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2005年《好想好想谈恋爱》饰言浩军

2006年《猜心妙手》饰李芮

2008年《华丽冒险》饰潘宏宇

2011年《秘密》饰白玛多吉

“拍照时,我总会想狗狗什么表情什么状态,而一时忘了自己应该用什么表情面对镜头……而且,我是回族,刚才用火腿肠逗狗狗看镜头,我现在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狗迷》:你有养狗的经历吗?如果有,说出养狗的三个知识点。

赵阳:严格地讲,没有。但收留和喂养流浪狗的经历倒是不少。因为拍戏时间不固定,如果有人建议我喂养一只小狗,我会问自己出差工作狗狗怎么办。但是我可以说出养宠物的知识点,因为我曾经喂养过很长时间的流浪猫。例如要给猫咪做绝育,当你捡到一只小狗或者小猫时,不管你是否决定领养它,都要第一时间抱它去宠物医院做体检和免疫。另外,养宠物的家庭最好不要用布艺沙发。

《狗迷》:如果养一只狗狗,你会选择什么犬种?

赵阳:养什么狗狗主要看缘分,我不在乎狗狗的外貌,如果非要定义一下,我想养一只小时候很萌长大很有型的狗。

《狗迷》:在与狗狗相处的过程中,最惊险或记忆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赵阳:应该是在拉萨拍摄《秘密》时,我们捡到一只流浪狗,是那种在拉萨郊区流浪的小土狗,在化妆间养了它3个月,我们给它起名叫罗布,就是宝贝的意思。这只狗狗最后跟着朋友回到了北京。我觉得跟狗狗在一起,很多时候是一种缘分。

《狗迷》:如果遇到身边养狗的朋友跟你分享养狗的趣事,你会如何反应?

赵阳:我肯定会热情参与,遇到喜欢动物的人就会一起聊很久,而且我发现,养宠物的人经常炫耀自己给小动物拍照的作品,特别有共同语言。

“工作时去做工作中应该做的,把力量用在值得投入的地方,休息时,做休息时能做的事情,别人都在往前走,你不走就落后了。”

《狗迷》: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作品推荐给大家?

赵阳:最近忙着为自己参演的电视剧做宣传,3月想准备一下拍现代戏。前一阵去泰国感受了潜水,随后想去新西兰感受大自然。推荐我最新的一部戏《秘密》给大家,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故事,我们拍得很辛苦,故事很传奇,值得看。

《狗迷》:演话剧和演电视剧你觉得哪个更过瘾?

赵阳:两种是不同的感觉,演话剧在舞台上很过瘾,因为现场的效果和情感是连贯的。但影视剧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升华,不光是一个人的表现,再通过音乐、后期制作、剪辑这些方法,可以表现出更神奇的效果。两者共同的地方是,只要是你情感上有的东西,都会让观看的人感受到。

《狗迷》:喜欢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赵阳:我喜欢与快乐的人、有能力的人做朋友,能够互相开启眼界,交换一些思考方式。特别是快乐的人,凡事都能想得开,懂得化解困难。这些人通常可以把普通的事情做到锦上添花。

篇2

悦读

爱猫

爱生活

・12岁出版散文集《因为爱》,书中收录小学六年60余篇优秀习作,用清新质朴的文笔书写爱与感恩。

・14岁出版散文集《喵星人》,把对猫的热爱全部融入创作里。

・这是一位爱书如命的女生,她的父母说,读书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及整体素养。

“我今年初中毕业,15岁,金狮子座。”这是武周彤的开场白。“在老师的培养下,在爸妈的熏陶中,我认为,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爱身边的人和动物,爱一草一木甚至一件物品,然后认真观察,用心去写,写出真情实感,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12岁出书,因为爱

“生活如同一杯香浓的咖啡,甜美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后又尝到了丝丝的甘甜,令人回味无穷……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如果不是将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捧在手里,如果不是听到作者本人的讲述,你很难想象如此富有哲理的语言,如此清新质朴的文笔,竟然会出自一名12岁少女之手。在武周彤眼中,读书是她的最爱,套用她的话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书必须看”。她也因此而出了一本书――《因为爱》。

“我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从小到现在,每天看书已成为一种习惯了。”在武周彤的眼里,她对书的热爱程度,可以用“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书必须看”来形容。“我一天不看书就难受,不看书就睡不着觉!”武周彤说。

从小至今,武周彤究竟看了多少本书?包括父母在内均给予这样的答复――不可胜数。武周彤说,平时她什么书都看,小时候看的书是妈妈帮着选的,现在看书就是凭其喜好。

武周彤现在一天至少会看上四五本书。由于太喜欢看书,以至于买回家的书根本不够看,所以,现在的武周彤基本上是在书店把喜欢看的书看完了再走。对于感觉有收藏价值的书,她会央求父母将其买回家。那么,哪些书在武周彤眼里有收藏价值呢?武周彤随意列举了一大堆书名。在这些书中,她最喜欢的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菜根谭》等。

武周彤的爸爸说,由于女儿爱看书,以至于家里成了书的世界,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书。“由于女儿喜欢看书,我们每个月都需要支出好几百块钱,现在我们都不敢带孩子去书店了,太贵了,咱买不起呀!”

“看而不买”成了武周彤现在的读书状况。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去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以至于书店的老板和工作人员都和她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15岁成为《喵星人》

2015年4月22日,对于武周彤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日期符号,她用了“一生难忘”四个字来形容。这一天,她利用三年时间写就的10万多字的小说《喵星人》被出版社“相中”出版发行了。

如果第一部作品严格说还只能叫作文,那么第二部作品则已彻彻底底被定义成小说。眯着眼不断微笑的武周彤称,她终于跟“作家”这个名称“咫尺距离”。尽管长时间的写作让小小年纪的她时常感到眼痛腰酸,可提起她的作品,武周彤就会嘴角上扬称,所有的痛都不是事儿,并不时冒出“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

“写作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旅行”等文气十足的语句。

武周彤说,她的《喵星人》用三年完成,主要描写了她与家人自2007年6月起救助和喂养几十只流浪猫,因此所发生的许多曲折离奇、感人肺腑的故事,有十多万字。

篇3

1、他懂得尊重你

他对你的爱比要求多,他对自己有主见,对你则不会太有主见。他尊重你作出的各种人生选择,鼓励你发展自己的专长。现代好男人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尊重所有的女性,包括仅有一面之缘的人。

2、他的追求很有诚意

他不属于你十分喜欢的异性类型,但是他追你追得很有诚意,而你喜欢的类型,交再多都是失败的例子。

他有你前任男友的优点,但没有你前任男友的缺点,而且他有的优点,很多人都没有。

3、他对你嘘寒问暖,关爱体贴

他已经很熟悉,虽然没有了热恋的心跳感觉,但他确实比任何人都关心你,在你苦恼时,他永远站在你这边,耐心倾听你倒苦水;他记得你提过的朋友名字;你渴时他轻轻递上茶水……这些都无声地传达他真心喜欢你的信息。

4、你的家人朋友欣赏他

长辈们经风历雨阅人无数,眼睛自然比你毒。你对他很挑剔,但他却很能够赢得你朋友、家人的欣赏。他懂得让每个人心情舒畅,懂得给人安全感。从性格上说,他不是一个非常易变的人,不会让你觉得很难把握和相处。

5、他提很多对你有益处的要求

他对你要求很多,但是都很合情合理,而且这些要求对你有好无坏。这样的男友是真心爱护你的。

6、他胸襟开阔,宽容忍让

两人发生争执,通常是他最先让步。他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并耐心听你说话,如果你是对的,他能够承认错误;即使你不对,他也愿意原谅你。有话可以好好讲,不会动不动就拉下脸来,送你一脸的表情暴力。也不会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或赌气,自虐虐人。

7、他喜欢小动物,善待你的宠物

通常这样的人都有一颗爱心。你可以从他对待宠物的方式了解他的待人接物。对动物有爱心的男人,也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和伴侣。 而一个会在路上踢打流浪猫狗的男人,都有暴虐的天性。

8、他有自己的爱好,有运动的习惯

有某种运动爱好的男子,较容易找到情绪的出口,不会没事找事的折磨你,和一个心中有热情的男人在一起时,日子就会充满乐趣。一个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爱好的人,一定会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9、他对感情无怨无悔

一个男人一辈子会有多少次恋爱,他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经验让自己完善起来。“专一”的定义并非是他只能一生爱一人,而是每爱一个人的时候他都一心一意。如果他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并为此真心付出过,那么至少可以证明他是个深情,敢于承诺的男人,一个愿意为感情破裂分担部分责任的男人。

10、向他倾诉是安全的

他能开诚布公地与你沟通,他懂得倾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你不会害怕对他表达,当你和他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想时,能觉得安全。良好沟通的基础是信任,在他面前,你确信不会因为表达内心深层想法而遭受到嘲笑或伤害。这就叫安全感。

篇4

知识分子往往十分看重“名”与“形”――首先取一个意义深远的好名字,然后找一份清高体面的好工作。但是取名为“某哲”、“某圣”的人,未必就有了形而上的优势;而跻身于某高等学府或哲学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未必就不做形而下的事情。你要怕老婆,就得做饭,带孩子;即便你有了学术成果,想出书,要评职称,也得斯文扫地地先走形而下的程序,硬着头皮去干一些请客送礼、买版面买书号之类的勾当,为了“事业”而失去尊严,涨了工资而降了人格,世风如此,生计所迫,你想清高都清高不起来,奈何?

“上层建筑”的人现在可能活得很下层,但只要能挺住,最好坚持活得不下流。下层社会的人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之后,也可能活得很上层,但是最好自己的心态、做派同时也上流。

上流是一种人格修养,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灵魂的优雅;而绝不是一种收入标准,一种社交时尚,一种名片的装饰。

流浪汉与旅游客看到原野上奔跑着同样一只稀有的野生动物,当然会产生形而下或形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和态度。流浪汉与旅游客同样都是人,但这时的人跟人的确不一样。前者最直接的反应是充饥的食物,后者或许会记起保护的责任,并升华为赏心悦目的诗意。可是今日河东明日河西呀,如同八圈麻将轮流坐庄,谁能保证你天天都在旅游,寻花问柳?谁能负责你一辈子都能吃香喝辣,不饿肚子?人一旦陷入生存危机,连树皮都会剥下来啃,你还有心思考虑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吗?

野生动物既是食物,也是朋友。原始人只有前一种认知,而经过亿万年进化的现代人,终于有了与其他生物做朋友的觉悟和诚意。这是一种由形而下往形而上的进化。然而,今天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一边进化着,也一边退化着。这似乎是上帝专为人类设置的一个怪圈。这使得现代人具有了双重人格:他们一忽儿像温情浪漫的诗人,一忽儿像茹毛饮血的野兽,让文明的世界既充满着美妙的音乐,也充满了恐怖的。

一般来说,留待心与脑思考的问题多是形而上的问题,交给胃与生殖器官处理的问题多是形而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生命所面临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互相依存,互为动力,还可相互转化。

生殖器官是人们最不耻一谈的形而下之物,一旦被塑造为华表、宝塔、纪念碑、祖宗牌位、图腾什么的,就很可能变得形而上了。想一想华表的威仪、宝塔的壮观、纪念碑的雄伟、祖宗牌位的庄严、图腾的神秘……竟都源自于一个履历暧昧的秽亵之物,实在也有些荒唐和滑稽。真个也是出身不由己、高贵可选择呀。

练气功主张“天人合一”、超然物外,很有哲学意味。练功者若以此来修养心性便是形而上,人到晚年真还有可能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如为养身而练功,便是形而下了,最多只能帮你调理一下身体器质方面的毛病,弄不好还会邪气缠身,走火入魔,神思更加恍惚,性情更加怪癖,这又何苦呢?

艺术是形而上的,艺术可以孕育出美与和平――比如将战争化解成体育,将追杀演变为舞蹈……但是,体育也会因为争夺金牌、奖金和广告商赞助而引起斗殴和作弊;舞蹈也可能为提高票房收入而脱衣脱得。任何事物既可升华也可堕落,全在人们如何操作它。

东方哲学看重一个“悟”字,西方哲学注重一个“理”字。要是讲理性的人多一点悟性,有悟性的人讲一点理性,许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有科学家论证,自杀是体内缺少维生素B12的缘故,那么思维、美感、情操、智慧等的化学成分、物理定义、数学模型又是什么呢?――现在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机制似乎都在鼓励科学狂人涉足这一领域,一些资金雄厚的课题组纷纷成立,他们正进行着令人文学者瞠目结舌、毛骨悚然的“人心猪”、“猴头人”等各项“科学”试验,并以咄咄逼人的声势觊觎着诺贝尔大奖。我真不知道人类究竟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还是感到悲哀?

曾有一个诗人举起斧子砍杀妻子,据说举起的一刹那有可能是形而上的;但落下去的时候――我坚持认为――无论如何都是形而下的。不能因为杀人者生前写过砍杨树的诗就有理由砍倒一个活人。要是天底下所有的诗人都用斧头去写诗,那么这个世界不就变成屠宰场了么?

形而上的问题最好别用形而下的手段去解决。这方面的沉痛教训实在太多了。

同样,单纯地用形而上的方式去缓和形而下的矛盾,最多也只等于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

做别人思想工作的人,最好让他同时掌握发放奖金的权力。这样才能两手抓,两手都硬。

形而下多为硬问题,实际而功利;形而上多为软问题,虚无但有意义。软问题可能让你终生困惑,却可以一辈子都不去理睬它;而硬问题可以暂时被你一笑了之,却不能永远被你等闲视之。比如宣布真理的人突然腹胀难忍,想先上一趟厕所,上帝这时候也不能阻拦他。上厕所有可能会影响宣布真理的效果,却毕竟不会改变真理的价值。

做人究竟几分形而上?几分形而下?

――我时常惑然惶然,莫衷一是。

篇5

论文关键词:斯坦贝克;生态;生态伦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重要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习惯上被评论界定义为“愤怒的作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的环境,批评家们只看到了《愤怒的葡萄》表达了作者对有产者剥夺穷人的愤怒,而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它问世之后,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称“《愤怒的葡萄》属于像《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类的了不起的愤怒之书(angrybook)的范畴”,约瑟夫·沃伦·比奇说它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生产的在30年代被称为无产阶级小说的最好范例”。后来,又有批评家对这部小说大加抨击,说“斯坦贝克要么是描写低等的动物,要么是描写快要沦为动物的发育不全的人”,另一位评论界泰斗艾德蒙·威尔逊说:“《愤怒的葡萄》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令人作呕的空话。”“因为威尔逊不喜欢小说把人类降低到一种动物的水平上并让他们具有太多的自然本性,太粗俗也太低贱。”

但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使人类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盲目乐观和狂妄自大中清醒过来。因为,无数的事实说明“现在每天约有100多个物种永远消失,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速度还会加倍甚至翻番。这个星球上,维持生命的资源,如空气、水和土壤,正被惊人地污染或消耗。

诞生于20世纪的生态伦理、生态哲学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给人们解读文学经典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批评武器,人们开始从生态的角度重新阐释斯坦贝克的作品。美国著名生态学者,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教授(RoderickFrazierNash)在其生态学巨著《大自然的权利》中,引用了西尔多·罗斯雷克(Theod.oreRoszak)的话说,当代的环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颠覆性的”,“因为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构’当代美国的社会和文化”。比特·利斯卡的《约翰·斯坦贝克的广阔世界》为斯坦贝克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预示了一种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斯坦贝克作品的倾向”。美国西南卡莱罗纳大学学者布瑞恩·马斯塔斯(BminMaste.璐)指出:“约翰·斯坦贝克是生态批评领域里一颗光耀夺目的明星”,“是没有得到承认的生态批评之父”。他还说:“事实上,在最近出版的许多生态批评的文集中,斯坦贝克很少被人提及。”

一、伦理与生态伦理

美国伦理学家戴斯·贾丁斯说:“伦理(ethics)一词来自希腊词ethos,意思是‘惯例’(custom)。在这个意义上,伦理是指一般的信念、态度或指导惯例行为的标准。这样,认识到任何社会都有确定惯例的典型的信念、态度和社会标准,因而任何社会都有其伦理。’’

说到环境伦理学,贾丁斯指出:“一般地说,环境伦理学旨在系统地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环境伦理学假设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能够而且也一直被道德规范约束着。”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利》中指出:“伦理学应从只关心人(或他们的上帝)扩展到动物、植物、岩石、甚至一般意义上的大自然或环境。”绪论丹)

早在弗雷泽·纳什之前,就有学者看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剥削、蹂躏所造成的巨大灾难。1915年,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讨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1940年,奥尔多·利奥波德(d0leopold)呼唤一种整体主义的生物中心主义道德,他称之为“大地伦理”(1andethic)。深层生态学/生物中心主义(deepecologyorbiocentrism)把一种至少是与人相等的伦理地位赋予了大自然。这对西方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提出了公开挑战。“因为西方传统哲学否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任何直接的道德关系。根据大多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只有人类才有道德身份(moralstanding),其他事物只有在服务于人类利益时才有伦理价值。”所以,几千年来,人类把大自然当做奴仆,“自然环境成了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是被我们大家的工业制度蹂躏的黑人”。

西方的哲学、文化和宗教传统是环境灾难、生态危机的根源,诞生于这种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所有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自然就是为了人而造的万物。”托马斯·阿奎那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由于动物天生要被人所用,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相应地,根据神的旨意,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之……’’

二、斯坦贝克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表现

1.作者极大地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正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折射生态伦理观念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伦理观念,甚至反映一个社会的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斯坦贝克作为一个有着生态伦理思想的伟大作家,满怀深情地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特别是他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从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主义者认为:“人统治自然绝对根源于人统治人。米尔布拉斯指出:“我们的文明是一种统治的文明:这种文明被定向于允许一些人去征服另外一些人。”根植于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西方文明认为“他们应当努力去统治对方,吃掉对方或者被对方吃掉。而美国人则相信,他们必须保持他们在全世界中的强者地位”。

斯坦贝克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深情歌颂了处于受压迫地位的黑人,以充满同情的心态描写了贫穷的流浪工人等。在他晚年发表的游记《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作者表达了对黑人的同情和赞美。在谈到黑人古柏家时,他写道:“他们是我惟一认识或有接触的黑人……当我听到,譬如说,黑人是个次等民族时,我在想,一定是有关当局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当我听到黑人都是脏鬼时,我记起了古柏太太晶亮的厨房。懒惰?古柏先生大型运货马车走在街上的得得马蹄声,总是在黎明时分扰我清梦。不诚实?古柏先生是萨利纳斯极少数欠钱绝不拖过当月l5号的人之一。

作者不仅赞美黑人的优秀品质,还对种族主义分子的丑恶行径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例如,对他亲眼目睹的女种族主义分子拉拉队反对黑人孩子上学的拙劣表演,他说:“这些女人的表现,赋予了‘母亲’这个词一些很奇怪的定义。更离谱的是,其中一小组人对此事已经熟稔到被称为‘拉拉队员’的地步。”

环境主义者提出:“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必须争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乔德的妈妈就是在人与人和谐方面的光辉榜样。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热情赞扬了乔德的妈妈,即使自己家处于困境,她也随时准备帮助别人,把宝贵的食品分给别人。乔德妈妈是这篇小说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自始至终,她就是一位导师和女神。她没有姓名,一直被称做“妈”,这更增强完善了她的母亲形象。她细心关爱自己的孩子,也关心需要帮助的邻里的孩子。她善待公公和婆婆,当她看到邻居的孩子围在饭锅的周围,她慷慨地把本来不足的食品均给孩子们。她说:“从来没听说过乔德家或是黑兹利兹家有过路人要借宿、要讨点东西吃或是要搭我们的车的时候,拒绝过人家的要求。”当威尔逊怕因为自己钱少会连累乔德一家时,妈说:“你们绝不会连累我们。彼此互相帮助,我们便都可以到加利福尼亚了。”

在《人鼠之间》这个富有多重隐喻的小说中,作者歌颂了小人物的友谊。它讲述的是两个流浪农业工人关于土地的梦想和相依为命的故事。他们在农业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下被迫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们幻想着有一天他们能有一小块土地,过上愉快自由的日子。尽管莱尼弱智,经常惹麻烦,乔治从不放弃他。有一次,莱尼又惹了祸,觉得对不起乔治,说要走,离开乔治。乔治说,“我需要你留下,和我在一起”,“要是你一个人住在山上,会有人把你当做一匹野狼把你射死的”。朴实的语言,深厚的感情!

斯坦贝克笔下的小人物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同情是对鼓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西方哲学的无情批判,也是对符合生态伦理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深情赞美和讴歌。

2.斯坦贝克控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学批评的矛头就是直指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主要策略是颠覆和消解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如人/自然、意义/物质、大脑/身体、男人/女人等的对立。在生态主义者和生态/环境伦理学者看来,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关注动物等其他自然现象,就是对以自然为敌、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业主义、享乐主义的抗议和挑战。

肇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自然是功不可没。但是,人类中心主义也随之登场。例如弗朗西斯·培根,要“让大自然及其儿女供人类使用,使她们成为人类的奴隶”。迪卡尔说要使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康德说“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类表现人类优于自然,要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豪言壮语,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在欧美的诞生并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标志着近现代生态灾难的开始。

在《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有着生态学背景的作者深情地表达了对红杉林的感情,痛斥了滥采滥伐。他说,“红杉给人的感觉无法传达”,“红杉不像我们认识的其他树木,红杉是来自另外一个时代的使节”。有个人“借着地主的身份所带来的权利,他把所有的树都砍了卖掉。镇上所有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震惊,并且愤怒得说不出话来”。因此,“对美洲杉而言,所有的人类都是陌生人,都是野蛮人”。

正如杰帕里尼在《斯坦贝克横越美国》的“导读”中说的:“斯坦贝克最好的小说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在于作者对于一块土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还有对土地上的人民和环境之间重要的关系都有深厚的感情。”导读,聊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美国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败到了对人类精神本质的极端不负责任的地步,如同背信弃义。”当然,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早就谴责了由于人类的愚昧无知、贪婪掠夺造成的生态灾难。他在小说第一章就描绘了俄克拉何马州的生态灾难:“在雨水冲成的沟渠中,细土像流水似的直往下滚。土拨鼠和蚁狮一活动,尘土就像雪崩似的坍了下来。”此外,由于土地被过度开垦,地表土失去了保护,在干旱气候下出现的“尘暴”,把地表土吹走,“风越刮越猛,在石头底下吹过,卷起稻草和枯叶,甚至还卷起小土块……玉米用它软弱了的叶子与风搏斗,直到根部被猛掀猛撬的风刮松了”。

作者在小说的第十三章,对于造成生态灾难的人类的贪婪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我真不懂这个国家会弄成什么样子……天天有五六十车人从这儿过,都是带着家小和东西往西去。他们上哪儿去?他们去干什么?”“哎,我真不知道这个国家会弄成什么样子。真不懂。” “可是这个国家会弄成什么样子呢?我想要知道的就是这个。到底会搞成什么样子?”斯坦贝克用重复的手法反复发问,强调了人们的愤怒和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凯西是这样回答的:“譬如我吧,一向都在拼命跟恶魔斗争,因为我从前认为恶魔是我们的敌人。可是有一种比恶魔还要凶恶的东西抓住了这个国家,不把这个家伙砍掉,它是不会甘休的。”斯坦贝克不正是在暗示,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掠夺和无情蹂躏是生态灾难的始作俑者吗?

据统计,仅1935年3月,“一场新尘暴席卷了南部平原,毁掉了堪萨斯一半的麦作物,俄克拉何马的四分之一,以及内布拉斯加的全部——500万英亩全部被吹光了”。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尘暴总被说成是‘上帝的行为’,人类则是无辜的牺牲者。其实,尘暴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愚蠢,因为人摧毁了大平原的自然生态。”占阱’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在《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犹太一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构成了我们的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指导着我们的科学和技术”,鼓励着人们“以统治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于人类这种愚蠢的行为,作者在《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警告说:“如果最多才多艺的生命形态——人类——用他们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方式努力生存,那么他们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其他的生命。”因为斯坦贝克深知,“自从希腊和罗马衰落,基督教出现以来,大自然在西方伦理学中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

3.作者充满爱心描写动物,体现了作者的生态伦理思想

盛行于西方社会几千年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但造成了人类的贪婪无知和狂妄,也唆使人类对大自然实施了残酷的剥削,无情的掠夺和残忍的杀戮,从而导致多种动植物的灭绝。有人警告说:“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生命面临着自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问题。”人类在对待动物问题上一直沿用了错误的做法。

而斯坦贝克则在作品中,反复表现了自己对各种动物的感情和挚爱。在《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他的狗查理的活动。在《人鼠之间》这部小说中,开卷就是美丽的大自然和自然界里的动物。“沙滩上树底下,落叶积得厚厚一层,而且是那么干脆。一条蜥蜴走过便会嘎嘎地响起来。一到黄昏,兔子便从树林走出来,坐在沙上。涣熊夜行的足迹盖过了湿渍的洼地,还有从农场里跑出来的狗四散的脚印,和黑夜里跑来饮水的鹿打楔子般裂开的足痕。

在《美国与美国人》中,斯坦贝克谈到了一次打猎的经历。面对郊狼,他说,“我的手指迟迟不愿碰触扳机”“现在我对这两条活蹦乱跳的健康郊狼有了象征性的责任。在万物关系的微妙世界中,我们将永远被绑在一起”。

斯坦贝克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念可追溯到达尔文和梭罗的生态思想。生态思想的先驱梭罗在《缅因州的森林》中写道:“森林中并不是没有居住者,里面住满了和我一样善良而诚实的精灵。”他曾经“把翻车鱼、植物、臭鼬、甚至星星视为伴侣和邻居——换言之,他所属的共同体的成员”。早在梭罗之前的1835年,达尔文就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高傲自大的人类以为,他自己是一件伟大的作品,值得上帝给与关照。我相信,把人视为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存在物,这是更为真实和谦虚的。因为达尔文相信,“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它得到的视野就越宽广。的确,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文明的标准,就是他或她扩展其同情或道德的程度”。对人的标准是这样,难道说对一个社会的标准不更应该是这样吗?难道说斯坦贝克不正是一位有着高度的文明精神和生态伦理思想的作家吗?

斯坦贝克的生态及生态伦理思想极其难能可贵。这实际上体现了生态伦理学家们提倡的把人的“天赋权利”扩展到动物、植物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大自然的权利”。他的这种思想类似于“生物中心伦理”(bio.centricethics)。该理论认为:“所有生命均有内在价值。”生物中心伦理的一个早期版本是阿尔伯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reverenceforlife)理论。施韦泽说:“落时分的非洲,我们正在一群河马之问乘船逆流而上,在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敬畏生命’。”

篇6

一、民间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一)农历年风俗促生的年画。对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年画的产生也是有着其深刻的根源的。其与我国历来重视过农历年的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到农历年,我国民间就会进行祭神拜祖活动,并且会走亲串友进行拜年。而祭神拜祖的主要内容就是祷家庭平安、和睦富贵或者丰收。而年画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与人们驱凶辟邪、渴望安宁吉祥的愿景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正因为此,年画开始出现在农历年的风俗中,贴年画也就成为了农历年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二)社会的发展使得年画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秦汉时期的年画,其图式多是一些桃符、苇索或者金鸡、神虎等,而到了唐宋时期,年画开始出现更多的是以武将为代表的图式,这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与人们追求平静安宁生活的愿景有密切关系。人们希望能够有武将保卫家园、保护他们的生活安宁。而到了明代,年画又开始呈现出以神仙为代表的图式趋势,这与这一时期宗教的繁荣、民间戏曲小说中对神仙的渲染以及人们的神仙崇拜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这一时期,年画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开始出现诸如《八仙庆寿》等为代表的典型题材。到了清代,年画的发展更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年画甚至开始与西方文化融合,西方的一些艺术创作手法也被应用到了年画的创作中。从我国民间年画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年画的种类也不同,但总体上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的种类越来越多,年画的图式也越来越丰富。

二、民间年画中的吉祥寓意

吉祥是我国民间年画特有的寓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年画,无论是哪个年代的年画,都寓有吉祥之意。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传统的吉祥观念多是多子长寿、富贵平安、加官进爵等,因此年画也多传递此类吉祥寓意。而这些吉祥寓意就成为了民间年画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而民间年画中的吉祥寓意多是通过谐音、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示。比如以鱼塘和跳跃的鲤鱼为图式的年画,有金鱼满塘之意,而且谐音是

“金玉满堂”,寓意金银财宝满堂,寄寓了人们希望财富多的美好愿望。而以桃子和石榴为组合的年画,则通过象征意义,寄寓了人们希望多子孙和长寿的愿望。而一些动物之类图式的年画,则多是将人们喜欢的动物寓以深意,比如麒麟送子等。由此可见,民间年画中都蕴含了深刻的吉祥寓意,表达了人们渴望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民间年画图式类型

我国的民间年画题材极为广泛,这就使得其图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以人物为主的图式,包括神话人物、英雄人物等,也有以动物为主的图式,包括鸡、猴、马、羊、鱼等常见的动物,也包括一些喜鹊、白头翁等本身含有一定寓意的动物,还包括一些比较稀有的珍贵动物,如龙、凤和麒麟等。当然,还有以植物花果为主的图式,包括石榴、牡丹和莲子等。除了这些之外,图式的内容还包括一些悠久的历史故事、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独有的神话传说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等。这些图式内容的多样化也就造成了民间年画的丰富多彩。

四、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年画图式的意义探微

(一)以植物花果类为代表的民间年画的图式意义

在民间年画中,以花草树木等植物花果类为图式的年画极为常见。

1、常被用于年画中的花有荷花、牡丹、梅花以及等。荷花象征和谐,表现人们希望家庭生活和睦的愿望,牡丹象征富贵,表现人们希望生活富裕的愿望;象征气节,表现人们的精神追求;梅花象征一种气节和傲骨,表现人们清贫生活中的坚持。

2、果类图式主要有石榴、桃子、佛手以及莲子等。石榴象征多子,表现人们对家庭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景,桃子代表长寿,表现人们希望健康少疾的愿望,佛手象征平安吉祥,代表了人们希望岁岁平安的愿望。

3、植物类图式有松柏、竹子、茱萸等。不同的植物花果应用于年画创作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松柏象征长青,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强壮体魄的向往,竹子象征气节,体现了人们高尚的精神节操,茱萸辟邪,体现了人们渴望安稳生活的愿景。 当然,一般情况下,以上图式出现时多是以组合式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芙蓉和牡丹的组合图式,寓意荣华富贵,梅花和喜鹊的组合图式,寓意喜上眉梢,而莲花和牡丹组合则寓意年年富贵。

(二)以动物形象为代表的民间年画的图式意义

1、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动物形象,也是最早的动物形象,《荆梦岁时记》中曾有记载,每年的正月一日人们都会把以鸡为图式的年画贴在门上,并在其上悬挂苇索,插桃符以傍之。通过这种年画来吓退百鬼,保佑一家平安。作为年画的一种形式,用鸡的形象创作年画也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因为鸡谐音同“吉”,把鸡的形象用在年画中,则寓意大吉大利,这种年画形象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民间对金鸡的崇拜,则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种鸡为代表的年画,多用的是雄鸡的形象。而在年画中也有母鸡形象的年画,寓意的是伟大的母爱。此外,在我国古代社会,牛、马、羊等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牛和马是人们农耕的伙伴,羊则为人们提供生活产品。所以古代的人们对牛、马、羊等有较深的感情,而以牛马等形象出现的年画多被张贴在牲畜的食槽等位置,表达人们希望家畜平安,来年可以丰收的愿景。

2、鱼、鹿、鹤等都有谐音,民间艺人用鱼同余,来寓意年年有余。这种寓意符合古代社会普通阶层的小民思想,他们相比较大富大贵的梦想,更期待每年都能丰衣足食,小富即安。因此,这种图式题材在年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而且历史悠久。鹿同禄,禄寓意富贵和升官发财,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 民间年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画中常见的加官进禄,其图式内容就是一个天官,手里托着一个盘子,盘子中立有一鹿。鹤同贺,寓意长寿,在年画中常会和寿星出现,寄托人们希望长寿的愿景。喜鹊有喜上门梢的象征意义,民间艺人在创作喜鹊年画时,常用两只喜鹊立于枝头,表现双喜临门之意。而民间艺人常采用鸳鸯戏水,寓意百年好合,家庭美满。

(三)以武将形象为代表的民间年画的图式意义

以武将形象为代表的民间年画多贴在门上,被称为门神。年画中的武将一般身穿盔甲,手持武器。门神文化形成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宋元明清时代,门神年画的发展日趋成熟。随着社会动乱、朝代更迭,各朝各代涌现出了大批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帮助统治者巩固山河,保卫了家园和人们的安定生活,被人们所崇拜,人们的英雄情节较浓。民间艺人们正是看中了英雄人物在人们心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开始以历史英雄人物为原型进行年画创作,并创作出了黑脸尉迟恭、关羽等形象。比如红脸拿大刀的张飞,黑脸拿矛的关羽,他们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悍将,为刘备一统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隋末唐初的名将秦琼,曾在万马军中取得敌人首级,帮助李渊父子攻下了大唐王朝。而尉迟恭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李世民夺取帝位立下了大功。

(四)以钟馗、八仙等传说或神话人物形象为代表的年画

1、钟馗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其因为有突出的捉鬼才能而被广大民众所崇拜,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个传奇人物。特别是在隋唐五代时期钟馗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在唐玄宗时期,宫中会将钟馗的形象绘制成画幅,然后发给官员,悬挂在家里,而随后张贴钟馗年画成为了一种过年风俗,广泛流传到民间。钟馗形象图式年画的兴起,正代表了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认知力的低下,他们认为人是战胜不了自然的,只能屈从。在面对灾害时,他们更多的将其定义为天灾人祸,这使得他们更加向往平安的生活,更加惧怕邪鬼等的出现。而钟馗图式的年画,则给了他们某种心灵的慰藉,让他们寄希望于通过钟馗保佑自己一家平安。当然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愿景的不同,钟馗图式年画也经历了变化,从最初的驱鬼图式,到婚嫁图式,到送喜、送福、送子图式等,钟馗被人们寄寓了更多的期望。同时,钟馗的造型也经历了演变。

2、颇具仙气、袒胸露乳的钟离权、治病救人的铁拐李、劝化度人的张果老、除暴安良且潇洒风趣的吕洞宾、预测祸福的何仙姑、周济穷人的蓝采和、手持长笛的韩湘子、不喜富贵的曹国舅等。在民间年画中八仙的形象各有特点,李铁拐在年画中的形象是贫困交加的叫花子模样,吕洞宾则身配仙剑,张果老骑倒驴,汉钟离则是流浪汗形象。而曹国舅则是达官贵族形象,蓝采和是街头艺人形象,韩湘子则是潇洒形象,何仙姑则是一标准的美女形象。而这些神仙形象作为年画图式的兴起,符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希望神仙能够帮助他们,当他们遇到艰难决定时,希望神仙能够指点他们,当他们厌倦世俗时,他们希望神仙能够度化他们,让他们成仙。这种种美好的愿景被民间艺术者们所洞悉,他们开始将人们的神仙崇拜应用到年画创作中,创造出了八仙过海的年画形象,旨在让八仙各显神通,保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人们过上他们向往的生活。也正是人们对八仙的信仰思想,使得年画中以八仙为图式的作品愈发增多。 综上所述,我国民间年画不同内容的图式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但是借物言情是年画图式的特殊表现手法。所有的民间年画中都寄寓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寄托了人们希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而研究这些图式背后的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年画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妍妍.谈中国民间年画的包装设计——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包装世界.2011年04期

2. 常山.年画:民间精神生活的活化石.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林春兰.民间年画中钟馗形象的研究.扬州大学.2010年

篇7

关键词: 轨迹数据;数据挖掘;移动模型;GPS;轨迹重建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252-03

Abstract:To some certain extent, the trajectory data reflects the behavior of trajectory subject. The research on trajectory data mining and related work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axi GPS trajectory data contains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ravel behavior of resident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axi GPS trajectory data has rise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llated for this type of research, discussed the basic processing and constructing model and data mining based on those data.

Key words:Trajectory data; data mining; mobile model; GPS; trajectory reconstruction

1 概述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研究人类移动轨迹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近些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及GPS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记录个体运动位置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变得比较可行,人们可以采集到大量的车辆、动物和人的移动轨迹数据,对人类移动数据集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尽管这些数据集的用途和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移动符合一系列的特征,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动物的活动习性和人的移动规律。

通过对轨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理解世界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理解全球化中一些复杂现象的关键,例如全球快递业务、城市交通管理、鸟类迁移监控等,传统的针对这些数据的应用局限于存储和查询对象的时空位置,勾勒对象的运动轨迹。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从大量的轨迹数据中,进行建模,将建构好的模型提供给相关的应用,通过建模一方面可以归纳轨迹运动的轨迹,另一方面可以基于模型进行一些预测。[1]

人类移动轨迹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研究,尤其是当其与机会网络的应用研究相关时,本文回顾了人类移动分析研究成果的现状,针对一些移动模型进行了调查研究,着重考虑了比较容易获取到的城市出租车移动数据,探讨了通过出租车数据构建居民移动模型的一些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相关应用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

2 研究现状及动态

研究人类移动轨迹的模式和特征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公共健康、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和经济预测都有重要的意义。[2]

移动轨迹可被定义为由移动实体在空间移动时产生的路径。典型的移动物体包括汽车、个人、和安装有GPS装备的飞机,加了RFIDs标签的包裹,穿戴了特殊传感器设施的动物,这些传感器发送的信号可以被卫星采集到。[3]

时空现象分析引起了一些研究团体浓厚的兴趣。轨迹数据已经被用于诸如社会科学、生物学、医学、地理信息科学、数据挖掘等方面。例如:在社会科学中,研究人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用来解决诸如:居民迁移、购物、旅游、通勤行为等。[4,5]

轨迹数据代表了人类移动,能建立一个更好的真实的社会网络。目前轨迹数据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6]

1)人的移动轨迹

以空间轨迹的方式记录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主要包括主动记录和被动记录。

主动记录包括:旅行者为了记录旅行经历、与朋友分享旅行经验,通过GPS轨迹记录旅行路线;自动车运动员,徒步行走者记录他们的轨迹进行运动分析。在有些应用中,用户上传的一系列的地理图片能生成空间轨迹,每个图片有地理标志时间标志,记录图片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被动的记录包括:人们在使用移动电话时,产生了很多空间轨迹数据,这些空间轨迹数据以一系列的蜂窝塔ID号表示,包括相应的接入时间等;信用卡的交易记录也隐含了携卡人的空间轨迹信息,每个交易都包含时间戳和供应商ID号,能表明具置。

2)交通工具移动轨迹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装备了GPS的交通工具(出租车,公交,飞机,地铁),例如,很多大城市的出租车都配备了GPS,使得出租车能够以一定的频率报告基于时间的位置信息,形成了大规模的空间轨迹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资源,交通分析,提升交通网。

3)动物移动轨迹

生物学家收集了动物的移动轨迹,例如老虎的,鸟的,可以研究动物迁徙的轨迹。

4)自然现象的移动轨迹

人类学家、环境学家、气候学家及海洋学家收集自然现象的移动轨迹,可以为全球性的环境气候等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GPS成为国内大多数城市出租车的标准配置,它能够实时记录出租车速度、位置、载客信息、方向信息。出租车作为城市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城市内广泛分布,出租车GPS数据全面,连续性强,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不存在隐私问题,因此出租车GPS数据是研究城市居民移动模式很好的数据源。

安装了GPS的出租车可实现大范围、全天候的车辆行驶数据采集,这些量大、时刻变化的GPS数据记录了城市交通、人群移动的动态变化信息,对研究城市交通、城市居民出行模式有重要的意义。[7]

Castro P S 等[8]基于大量的出租车GPS轨迹数据,提出了一种构建出租车密度模型的方法,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交通情况,估算机动车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由于仅仅考虑出租车数据不能完全反映道路机动车的密度,因此文中对此进行了建模,通过出租车密度来预估道路实际机动车密度情况及通行情况。

Chen C等[9]提出了利用出租车夜晚的GPS轨迹数据来规划夜间公交车路线。针对双向bus,他们提出了2个阶段的路径选择;第一个阶段,通过探测乘客上下车位置,找到区域中的热点,然后通过一些方法将大的热点区域划分为几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中指定一个位置作为候选的公交车站;第二个阶段,给定公交车的起始点,方向,和候选站点,以及公交站间隔限制,从而得到公交运行路线图。

综上所述,研究出租车轨迹数据可以为居民出行,城市规划,交通预测,污染预测等方面提供分析基础。

3 相关应用系统

基于轨迹处理的相关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3.1 预处理

出租车轨迹数据的采集来源于安装在出租车上的GPS设备,由于GPS卫星定位、操作失误等因素,所获取的GPS原始数据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直接利用这些原始数据进行移动行为分析势必会严重影响分析质量,因此需要对原始的GPS数据进行预处理。

3.1.1 轨迹重建

搜索GPS嵌入式移动设备产生的数据,处理该原始数据,获取移动物体的轨迹,保存轨迹到相应的库(轨迹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过程被称为轨迹重建。[10]

轨迹重建的准确度依赖于原始数据的质量,相邻的轨迹位置的距离可以从几米到几百米;通过插值,找到一条合适的曲线来连接采样点。线性插值是最快和最简单的方法之一,通常采用直线连接不同的采样点。轨迹重建往往采用线性假定,即不同实体在相同的采样点之间移动时,相等的时间将导致在空间移动相同的距离。

3.1.2 数据校准

在路线建议、交通监控、流浪预测等应用中需要一个高采样率的轨迹数据集,以减少不确定性。通过地图辅助轨迹重建的方法称为地图重建法。可有效地提高轨迹应用相关系统性能。

3.2 构建移动模型

基于修正后的移动数据可在此基础上构建移动模型,进而实现数据挖掘等应用。

马武彬等根据对出租车历史运动轨迹数据的分析发现:出租车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在某些特定时段,位于某些特定的空间状态存在一定的规律,他通过隐马尔科夫模型来对出租车移动轨迹进行建模,构建出租车移动概率模型,通过对模型计算预测节点位置分布概率,为用户推荐最佳搭乘路线。[11]

Karamshuk等,通过研究人们日常接触时移动的习惯和模式,构建人类移动模型,预测未来相遇的节点,从而为机会网络数据包的准确投递提供支撑。[2]

Zheng等利用出租车历史运行数据,建立移动模型,通过移动模型挖掘居民出行基本模式,进而将其运用到交通规划中,挖掘城市公共交通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建设。[12]

Peng等利用出租车历史轨迹,建立居民移动规律模型,发现上海市民在周末只要进行三类移动:从工作地到家里、不同商圈之间、其他移动。

4 结论

出租车GPS轨迹数据是城市深层动态特性的映射,不仅能够体现城市交通信息状态分布,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的市民生活方式、经济文华分布、城市地理结构等深层次的城市特征。在数据科学崛起的大背景之下,综合利用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快速实时性和预测性,对GPS轨迹数据实时分析处理、统计学习、深层挖掘,可发现城市内在模式和运行规律,大大提高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

从轨迹数据的相关应用、出租车GPS数据系统的基本构成、GPS轨迹数据挖掘方法三个方面,本文综述了基于出租车GPS轨迹大数据驱动的城市居民移动模型研究发展现状,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基于现有研究。

参考文献:

[1] Song C. Modelling the scaling properties of human mobility[J]. Nature Physics, 2010, 6(10):818-823.

[2] Karamshuk D, Boldrini C, Conti M, et al. Human mobility models for opportunistic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1, 49(12):157-165.

[3] Spaccapietra S, Parent C, Damiani M L, et al. A conceptual view on trajectories[J].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8, 65(1):126-146.

[4] Mei-Po K, Lee J. Geo visualization of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Using 3D GIS: A Time-Geographic Approach[J].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2003:48-66.

[5] Thériault M, Claramunt C, Séguin A M, et al. Temporal GIS and Statistical Modelling of Personal Lifelines[M]. Advances in Spatial Data Handl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2:84-92.

[6] Zheng Y. Trajectory Data Mining: An Overview[J].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 Technology, 2015, 6(3):1-41.

[7] 红, 王晓明, 过秀成,等. 出租车GPS轨迹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6, 42(1):109-114.

[8] Castro P S, Zhang D, Li S. Urban Traffic Modelling and Prediction Using Large Scale Taxi GPS Traces[M]. Pervasive Comput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57-72.

[9] Chen C, Zhang D, Li N, et al. B-Planner: Planning Bidirectional Night Bus Routes Using Large-Scale Taxi GPS Traces[J].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4, 15(4):1451-1465.

[10] 蒲剑苏,屈华民,倪明选.移动轨迹数据的可视化[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2, 24(10):1273-1282.

篇8

林语堂崇尚“自由和淡泊”以及“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在《生活的艺术》中,他感叹道,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在终日劳作,辛苦奔命,而其他动物都在跟着季节更替,享受悠然的时光,闲适的生活。他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他把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公事上的必要,另一种则是奢侈的享受。第二种才给人带来“开朗的容颜,满胸的清气”,仿佛漫步林中,而不是走向市场。他试图把闲适的东方哲学介绍给当时忙碌的西方人,“希望千年后美国文化是这样的:大街上,人们不那么匆匆忙忙,而是放慢脚步,问候一个行人:你的祖母怎样?不坐汽车,而是坐着牛车,穿着拖鞋悠哉散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丰子恺在杭州做“寓公”。当时,故乡附近的海宁已经通了火车,老家石门湾也有了小火轮。坐火车和火轮回家,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是,每次回家,他都选择花上两三天时间,乘坐慢悠悠橹声乃的木制航船。对此,直到晚年他还记忆犹新:“吃过早饭,把被褥用品送进船内,从容开船。凭空闲眺两岸景色,自得其乐。中午,船家送出酒饭来,傍晚到达塘栖,我就上岸去吃酒了。”第二天,如果兴致好,他会在塘栖游玩一天,赶上春末,还会“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次日,客船再沿运河,经过梁山坟一直摇到杭州横河桥上岸,然后坐上人力黄包车,拉到市中心的田家园寓所。在旅途中,他读书作文,还画了很多有名的漫画。有段时间,每次路过塘栖,船泊在小杂货店门口的运河里,从客船的小窗里看出去,总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孜孜不倦地在“打绵线”,他由此创作出名作《三娘娘》。

现代生活节奏实在太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兰•昆德拉忍不住将自己的一部作品直接命名为《慢》。他追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在书中,“慢”是指没有汽车电话的18世纪,出门要靠笃笃悠悠的马车,消息要靠磨磨蹭蹭的信件。但到了“快”的20世纪,在机器革命了自然的世界里,生活被装置上发动机,开足了马力,于是我们开始了转瞬即逝的生活。他将之归结为一个“存在主义数学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

汤姆•霍奇金森可谓英国“闲人党”的首脑,创办了一本《闲人》杂志,还煞有介事地写出《优游度日:如何一天度过24小时》,按时间的顺序从24个方面介绍了如何过悠游的生活。他感叹“千古艰难唯起床”,还埋怨闹钟:“花自己的血汗钱买个设备,好让人生中的每一天尽可能不痛快地开始,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自己出卖时间的对象――雇主,这不是太可笑了嘛?”他认为爱迪生是闲散的大敌,因为后者认为睡眠没有产出,纯属浪费时间。霍奇金森言辞犀利,指责麦当劳、肯德基最符合法西斯主义者对食物功能的定义――给工人身体注入能量;星巴克不过是工作机器的F1赛车加油站,而那种长年累月泡在咖啡馆里打发闲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篇9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历史再现;身份追寻;话语颠覆

奈保尔作为一个典型的后殖民时代作家,从一个被流放者的孤独视角出发,向世人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特立尼达巨变中的文化冲突与被压抑的历史现实。他通过“他者”的语言文字让冲突、疏离的意象流动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引领读者去正视自我的人生、民族、历史等诸种“被压抑被抑制的存在”。出版于1961年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Biswas,以下简称为《毕》),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它取材于作家童年时代的经历和他父亲的现实生活故事,描写了记忆中的殖民地特立尼达的生活。本文试以后殖民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抛砖引玉。

在当今有着强烈意识形态特征和政治色彩的文化批评中,后殖民批评是一种带有很强解构色彩的激进的理论批评话语,它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重心从文学文本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是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在文化、政治以及历史上与其旧有的殖民地之差别的一种理论研究,即研究原宗主国与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同于殖民时期的复杂关系。“在殖民化的历史过程中,殖民地由于受到西方中心话语认知暴力的挤压而呈现出虚假性,殖民者采取文化渗透的方式削弱或改变被殖民者的文化认同,淡化殖民地本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意识,导致了殖民地历史文化记忆的丧失。”

《毕》正是一部以殖民地特立尼达为题材的作品,它被当作后殖民地文学的早期经典而加以解读。作为西印度群岛一个地位低下、性情急躁的年轻人,主人公毕司沃斯为了成为一名作家、成为一个房子的主人而不断奋斗。小说中的殖民地特立尼达饱受殖民主义的掠夺,在奈保尔笔下,被同化的印度移民群体的生存状况得到淋漓尽致的刻画,而这也是毕司沃斯先生个人奋斗的背景。

作为一部正在过渡的历史,特立尼达正经历着语言、阶级、种姓在每一代人之间的变迁。奈保尔通过历史的叙述方式,试图在“流动的时间内再现出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再现历史的真实,追述失却的记忆,奈保尔对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所保存的印度风俗与迷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毕司沃斯有着印度最高的婆罗门种姓,然而同他的父亲一样穷困潦倒,他的不祥的出世给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幸,证实了婆罗门学者的预言。“于是毕司沃斯先生离开了这个他唯一有些权力的房子。在以后的三十五年里他像一个流浪者一样,辗转在没有一处他可以称为家的地方;除了他在那个图尔斯家族掌管一切的世界里面试图建造的他自己的家庭,他也没有家人。”凭借婆罗门种姓,他被“嫁”进了图尔斯家族,在偌大的图尔斯家族里,毕司沃斯既没有个人或小家庭的空间,也没有别人对他个人的独立与身份的尊重。他无法容忍自我“堕入的婚姻圈套和家庭的圈套”,便开始了对现实的逃离。然而他在现实中无法逃脱这个圈套,于是他就在幻想中逃脱,他借助了文学的创作,于是开始写那本始终未能完成的《逃脱》,而主人公正是毕司沃斯自己的化身,也一如奈保尔的父亲。父辈们无法实现的愿望只有靠后辈去完成,毕司沃斯的儿子阿南德如同奈保尔一样,走出了特立尼达,来到了英国……奈保尔对毕司沃斯生活的刻画超出了一般的所谓“异国风情的卖弄”,深刻再现了特立尼达那被掩埋了的历史和被遗忘的记忆。

奈保尔不但刻画了他所在社区的历史纪录,而且也对他所在殖民地所学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了改造,并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闲聊的口吻叙述着其中既有悲又有喜的生活情景与民族历史,其笔下主人公的宏伟抱负全都遭受痛苦的挫折,而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时,不是克服不了就是全盘接受。毕司沃斯先生的一生再现了殖民地特立尼达寻求独立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恒值,历史总是通过迁徙与聚积的双重过程来对世界和个体进行重构和再认。”这个迁徙与聚积的过程中,世界和个体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毕司沃斯寻找的个体之路构成了特立尼达的历史之路,而奈保尔正是历史的记录者。

作为一个从殖民地走出的移民作家,奈保尔生活在英国――一个异己的国度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帝国文化所带来的忧虑,他的民族自觉意识的根源来自一种对无属性的意识,对于新世界的现实所感受到的一种不适应以及对于旧世界的一种不堪回首,奈保尔为自我“边缘人”的尴尬身份深感不安。文化身份,正如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所言:它构成了帝国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它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征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族群或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其根本内容就是强调自我与“他者”的区别,通过“创造”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民族本质,用强权和暴力来把握和控制“异己者”。“人类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斯图亚特・霍尔也认为“文化身份根本就不是固定的本质,即毫无改变地置身于历史和文化之外的东西。它不是我们内在的、历史未给它打上任何根本标记的某种普遍和超验精神”。因此,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都会牵涉到一个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并且还牵涉到对与我们相异之特质的阐释与再阐释。

面对英国、印度和特立尼达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奈保尔清楚地知道,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他一生都无法融合。正如奈保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身为殖民地居民最讨厌的事之一就是你必须接受许多不是你自己的、你熟悉的人没有的、你成长圈子以外的另一巨大来源的东西。”移民归属感的缺失也反映了移民作家归属的困惑,它是一种特定处境所固有的情感指向。这种敏感的意识悬浮或游移在对本土文化弃之不忍与对殖民者文化受之不甘的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由于他们与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重要的联系,他们工作起来总有一种空虚感――没有文化根基,没有家园根基,没有此时此地的归属感。”“他们必须在别处,也不论在何处寻找自己的文化。”而奈保尔同时又漠视和批判本民族落后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毕》也保持着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文化的质疑和冷漠无情的批评。民族文化,在他的作品中正如法农所说:“在经历长达一二百年的剥削时期之后,民族文化出现了真正的衰竭……在这些文化残迹里,几乎看不到任何运动的痕迹,没有真正的创造性,也没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正是此种相互矛盾的漂泊与失根,导致奈保尔既不归属于英国,也不归属于印度,更不是特立尼达的。

徘徊在边缘境界的奈保尔于是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性的人”。他认为,作为世界公民的作家应该在作品中淡化民族意识,超越狭隘的种族主义,表现无边界的人类关怀。奈保尔作品的特点 就在于他所关注的是普遍个体的特征,而不是以种族为标准划分出的群体特性。他的作品跨越殖民时代走向了后殖民时代,刻画了文化霸权双重性重压之下的个体。毕司沃斯先生一生的追求,不是狭义的对种族制度与殖民统治的抗争;他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认同,也并非仅仅是对传统印度文化的回归或对殖民者英国文化的摒弃。作为全人类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独立住所的追求正是人类对自我存在家园的向往;他关注着人类的“普遍文明”,有着泛人类所共有的秉性和情感。这正如加勒比诗人布拉斯维特所说:“奈保尔创造了一种情形,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毕司沃斯先生成了没有时限的人物,成了每个人。”

毕司沃斯对独立住所的追寻也体现了他对独立人格身份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和向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奈保尔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寻,是对自己身份表述的深刻自觉。“身份,可以作为一种表述的策略”。在奈保尔的小说创作中,他总是利用他这种无所归依的身份;而另一方面,西方主流社会同时也在建构一个可以被他们利用的表述策略的角色。奈保尔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后殖民文化”的代言人,一方面我们看到他是在建构自我,通过不断的自我写作界定自己,正是他自己的写作使其成为奈保尔;不过也正是他所批判、困惑而又迷恋的殖民者文化在建构他本人。换言之,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或者说两种力量包围、定义与建构。西方主流社会对这位来自第三世界的作家进行了褒奖,这也是对他个体身份的建构与再造。马克斯・韦伯认为“个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然而遗憾的是,在双重(甚至三重)的文化失根之下,奈保尔却没有一个可以“悬挂”在上的意义之网与文化之网。也正因为此,他被称为“无根的作家”。

毕司沃斯先生对房子的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一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对殖民者话语霸权的颠覆。这种碰撞正如霍米・巴巴所言:“碰撞是将对立或矛盾的成分同时予以表述的历史过程,即一个非常复杂的持续不断的‘商讨’的过程。其间被殖民者在模拟殖民者话语的时候,会掺进殖民地的异质成分,使殖民者文化变质走样,形成一种非此非彼的状态,从而达到被压制的、边缘性的弱势文化对殖民文化的改写,成为被殖民者颠覆、解构、反抗殖民者话语的策略。”

篇10

进行我的生活

骑马在枫树林里散步

看见月亮

唇迹印在盛有伏特加的杯口

大声歌唱

在三万英尺的高空看脚下的云涛

是波澜壮阔的交响

在千岛湖畔?摇大笑或者大哭

可以天真得象个孩子

我开始迷恋上我的歌声

希望你们也是

――Zya

希亚是个歌手,是个乐坛新声音。

她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来,带着麦色肌肤,高挑身段和黑眼睛.但她是中国人,这里有她的童年,青春,以及将来。

她喜欢大声笑,喜欢滑雪和飚车,喜欢HIP-POP那样的酷音乐;喜欢周围有很多朋友,喜欢带朋友到家里吃她做的四川菜;她爱麦当娜那样的火辣造型,她是国际巨星Celine Dion(席琳・迪翁)的同门师妹。她是一个有型的歌手,很多人给她的定义是性感。

但,这一切之后,希亚说她只是自己,只是想唱歌给大家听,只想用声音感动你。

于是,千折百回之后,她依然选择了作歌手,用性感的灵魂来歌唱。

从插班生到蒙特利尔城

希亚的童年在海边度过,那个城市叫烟台。海总是浪漫的,它给了希亚热情宽广的心灵。海风中吹大的孩子有的是坚强,毫不在乎生活里的小困难小挫折。爸爸妈妈一直很忙,他们忙着做生意赚钱,忙着给希亚最安逸的成长条件。他们的繁忙造成了一个结局:希亚不停地做插班生。通常是刚到一个新班级,很多同学没有熟悉,便转战下一站。还好她的适应力很强,从没有觉得孤单,而是很开心在寄宿学校上课,课后去各类少年宫学习舞蹈和歌唱。

成长总是有轨迹可寻,关于唱歌这件人生大事,似乎从小便一直跟随。后来考的艺校,只读了一年,便到上戏学习表演。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明星普遍的成长历程。只是,希亚依然爱唱歌,宁愿放弃表演也要唱歌。虽然,在表演班做学生就接拍了一些戏,但是,理想依然不是做个好演员。

还没有展开歌唱之路,就跟着爸妈移民来到了加拿大,那是1997年,希亚正青春好年华,喜欢喧哗,喜欢呼朋引伴,和花般自由怒放着。突然就被带到了寒冷的蒙特利尔。除了不适应还是不适应,犹如一株热带植物被转栽到了北极般寂寞。那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打长途电话,给国内的朋友,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慢慢,有了新的朋友,情绪才好转过来,开始去语言学校学习英语和法语,因为蒙特利尔是加国唯一的法语区。那里很冷,每年的冬天长达5个月,冷的程度和国内的哈尔滨类似,有很多冰雪运动,可以滑雪,打冰球,很有意思。

蒙特利尔有很多地下演出,在各个PUB里。熟悉了新环境,拥有了新朋友后,希亚的音乐之梦开始重新燃烧。经常跟着很多音乐人在各个地下演出场所游荡。她非常喜欢那种热烈激情的氛围,那种酷酷的音乐类型也是她所喜欢的。直到后来签约加拿大CCM-ENTERTAINMENT.INT唱片公司,出了单曲《心醉》,希亚仍旧以为是梦。她本以为,在这个枫林之国自己能做的也就是帮家人做事而已。结果,不小心踏上真正的明星路。

成为席琳・迪翁的同门师妹

拜Julie(朱莉)为师纯属偶然。

这位优雅漂亮的女性有个大名鼎鼎的学生叫席琳.迪翁,其音乐上的造诣非凡。本来,她是希亚家人朋友的朋友,因此也和希亚一家成为好友。那时朱莉在美国居住,偶尔会回故乡蒙特利尔。最初并没想过跟她学习,大家只是一起聚会,也交流音乐上的问题。她们私下关系融洽,友谊自然

直到2002年,希亚确定依然有走歌唱道路的可能,而朱莉也从美国回故乡定居。她们有了更多接触的时机,希亚才正式系统跟朱莉学习音乐。希亚很感谢朱莉,是她教会了自己用感情歌唱而不是技巧。朱莉跟她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她的教育一直是鼓励式的,很多时候直接示范给希亚看。所以直到现在,希亚录歌都是一遍到底,中间不中断。虽然会很累,但是这种用灵魂唱歌的方式可以一气呵成,流畅自然。2002―2005的三年时间,希亚一直跟着朱莉学习专业上很多东西。在这期间,她加盟了CCM,在加拿大制作完成了首张专辑《我的方式9+1》,并于2005年5月进入国内市场,销量不错。奠定了希亚回国发展的基础。

成为席琳.迪翁的小师妹是件骄傲又有压力的事情,希亚一直很欣赏和崇拜自己的师姐并以她为目标努力。席琳也很关心小师妹,总是鼓励她成为国际化歌手,甚至因她而愿意到中国开个唱。但是朱莉老师说了,每个人的嗓音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要有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动,把自己做好。

老师和师姐的话给了希亚很多动力和温暖,跟她们的温暖情谊将一直是她人生最大的财富。

莫少聪这样的朋友

因为希亚性格阳光,待人热情,身边总不断朋友。从外交大使,到大学生,各个国家各个年龄的人都可以和希亚友好相处。大家很多志同道合,陪着希亚玩击剑,高空跳伞,急速滑雪,飚车……他们很多都属于拼命工作疯狂玩乐的典型,这让希亚很快乐。

2006年,希亚的同名专辑在筹备中.其中有首歌曲叫《爱我不一样》,讲述当代女性对爱情独立有主张的故事,由中国MV名导何圣明亲自操作,但是,MV的男主角一直未敲定,消息放出后,很多演艺公司的经纪人前来联系,也有参加各类选秀节目的冠军新人来争取机会.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国内拍戏的莫少聪给希亚电话问候,得知她正为男主角的事情发愁,自告奋勇来帮忙。由于本来大家就是多年好友,加上大眼莫帅哥的外型跟希亚也很搭,两人的默契感更是不用多做培养。于是,莫少聪以好友的身份在MV中做足了绿叶。并且戏里戏外对希亚照顾的很周到,让希亚很感动这样的友谊。

MV完成后,相当精彩,里面还展示了希亚性感的腰际纹身,很中国的龙图腾。希亚说这条龙是自己的护身符,会一直带来好运。

当媒体问到希亚欣赏的男人品质时,希亚看着莫少聪说:我喜欢比较强悍的类型,但是强悍中要带有温柔体贴,有细腻的内心和男人的棱角。在希亚眼中,莫少聪这样的朋友就是她欣赏的对象。

关于性感

没错,希亚是性感的。

170CM的身高,金色直发,爱穿时尚绚烂的服装,浑身散发着野性健康的气质。略带磁性的声音很迷人,热爱运动和旅游的天性使得她拥有一副魔鬼身材,加上天使脸孔,希亚就象个性感芭比。她的歌声,她的舞蹈,也无不散发着性感的诱惑。

但是,关于性感,希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说:性感,并非是某些狭隘的人理解的,更不是穿的少,露的多。

对于美丽这个仅从视觉的感官上反映出的现象,性感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和更为立体的全景体现。虽说美丽的人不一定都性感,但我认为性感的人肯定都美丽,而且不光是美丽,性感这个概念还包括着一种极具个性的气质、一股能够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一份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既然如此,难得的美丽在性感面前便显得平凡和短促了许多。

性感不是暴露,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一个形象健康、具有个性的人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性感是一种风度和魅力。性感可以是很高级、很健康的,未必一定要暴露。性感的女人应该是优雅的、随意的,性感的男人则必须是成熟、幽默和干净的……

性感应该是一个人做肢体和情绪的表达时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并且往往是通过一些不经意的动作或表情透露出来的,而不是外观化、表面化的东西,更不是夏天暴露一点就性感了。在我看来,性感的女人应该是优雅的、随意的,性感的男人则必须是健康、幽默和干净的。性感必须是十分感性化的东西,让人联想到美。有一种性感,是乍一眼看上去,她并不漂亮,但接触多了,她的学识、魅力和风度会让你觉得那就是性感。至于性感的男人,我认为必须要帅,还要成熟、稳重、幽默。

性感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味道,不是衣服所能装点出来的。

关于爱

希亚说自己是很感性的人,很容易落泪.强调人内心要要大爱,爱是生命的动力.所以她对一切生物都充满爱意。

有天晚上希亚去编曲那里做音乐,很晚才忙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猫咪趴在台阶上,黑白相间非常好看,它一声不吭地看着人,老实得很。从它身边走过,它的目光也随着希亚的身体移动.希亚停下脚步,它站了起来,忽然跑到希跟前面,希亚去开车门,它也还跟着,就像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希亚蹲下,问它是不是饿了,家的主人呢?它一声不响,好像很难过,太可怜了,于是希亚走向不远处的便利店,去买吃的给猫咪后来就买了一听沙丁鱼罐头。等回来,那只小猫还在那静静地等,看到手里的罐头,急忙跑到她的脚下,仰着头,希亚说别急别急,等我把它帮你弄开,小猫也好像真的听懂了她的话一样,立在那安静地等着,不一会,希亚把罐头打开,放在地上,小猫走过去闻闻,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真的是饿坏了啊。最后希亚收留了这只可爱的流浪猫咪。

希亚说,大家一定要多多关心身边的小动物啊,如果养了宠物就一定要对它负责任,要不你看它们流浪街头真的是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