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产业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产品;产品整体概念
我们将职业院校为顾客提供的课程、学位、就业准备以及其他的服务和好处视作教育产品。这些课程既源于市场、经验,也来自于教育目标、宗旨与任务等。职业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既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成分,如教室、教学媒体、书本、课桌、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以及其他形式的辅助服务,也包括诸如期望、服务、观念、价值等一切顾客乐于接受的无形的消费利益[1],并将它们依次划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与潜在产品五个层次[2]。
一、产品整体概念的层次
1.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产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是顾客真正需要的基本服务或利益、是产品能够为顾客提供的基本效用、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之所在,是职业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核心产品可以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宗旨、目标等表现出来,更需要通过教育的功效,即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广泛地传播,通过学生填写入学志愿的一刹那得以确认,通过学校对社会的承诺得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而广泛流传。
例如,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原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强调核心产品的功能、效用,坚持以“自强不息,德技立身”鞭策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有一颗爱国心、说一口普通话、写一手漂亮字、练一副好身体、有一项好专长、懂一门外国语、考一个中级证、做一个文明人”。始终强调培养零距离、高素质、复合型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使学校成为具有鲜明校园文化和专业特色、较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省内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2.形式产品。形式产品是职业院校为顾客提供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由职业院校提供的教育课程、娱乐课程、发展课程、医疗服务和未来规划课程与服务。其中教育课程包括由学校提供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和实训课程等;娱乐课程包括诸如音乐、舞蹈、体育等活动设施;发展课程包括职业院校为顾客提供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医疗服务指的是为顾客提供的医疗部门和身心健康的服务;未来规划课程及服务主要指的是学校为顾客提供的就业咨询、职业规划等。职业院校的有形服务同样包括以下特征:质量、特色、品牌与包装等[3]。
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的形式产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着力搞好专业建设,打造学校品牌。在专业设置上,以“国际趋势,市场需求,学生需要”的指导思想,合理设置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形成包括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实训技能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并每年适时根据技术市场发展需要进行滚动修改,不断完善。在实习实训上,根据各专业定位和一体化教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花大力气搞好实训室的建设,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理念和设备配置都居省内同类专业技术领先水平。在专业指导上,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做顾问,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在实训环节上,为学生创造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训练,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熟悉行业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掌握企业生产工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提高创新与创业能力。
3.期望产品。期望产品指的是顾客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顾客接受职业院校提供的服务时,往往在选择课程的同时希望该机构的课程体系能够与市场紧密衔接,最好能够实现“零距离”。并且,同时拥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图书资料、标准、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从而为自己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一旦机构不能在期望产品方面满足顾客的需求,其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制约。
2003年,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抓住教育局把原市成人中专校舍划归该校的机遇,大大增加了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一举解决和改善了办学条件,大大增强了学校在师资队伍、文化设施、图书、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吸引力、竞争力与选择余地。使他们能够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高标准、整体改造汽车专业实训室、电气专业实训室,从而为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扩大办学规模创造了条件。
该校还按照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训专业教师。每年都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和相关高校甚至国外学习进修,学成归来后,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回学校。目前,该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已达到86%,基本上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老中青组成的梯队。
4.延伸产品。延伸产品也叫附加产品,指的是顾客消费时所得到的诸如贷款、免费送货、维修、保证、安装、技术指导、售后服务等附加服务和利益。职业院校可以在辅导、饮食、住宿、心理健康、招生咨询、新生接待、就业指导、就业保证、奖(助)学金、校企合作、困难帮扶、毕业跟踪等方面,设计有效的延伸产品和服务。这对于提升竞争力是有重大意义的。
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的延伸服务主要体现在:(1)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先进学校;(2)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塑之以品,立之以行,规之以范”的教育,在坚信“孺子可教”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转化后进生;(3)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搞好校企合作,努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先后与珠海欧亚笛威汽车公司、丰田公司、思科网络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5.潜在产品。潜在产品指的是具有变化与改进潜质的产品部分,也就是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新转换部分。在知识经济时期,不能将职业教育异化成“技能教育”和“终结性教育”。这样做的后果是耽误学生终身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与研究课程的宽基础与未来发展方向,关注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使他们既有一定的知识面,又有相当的知识深度,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的号召,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得到珠海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支持,先后在汽车和电气两个专业进行高级技工考试试点。目前,该校正成为珠海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
二、产品整体概念对职业院校的意义
1.建立产品整体概念,有助于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为职业院校带来全新的竞争思路。产品整体概念的提出,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思路,那就是可以通过产品的款式、包装、品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创造差异来确立地位和竞争优势。而最能体现这种差异性的层次就是形式产品、期望产品与延伸产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产品的整体概念是市场营销观念的具体体现在营销观念的认知当中,按照顾客的要求来组织营销活动,是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或内涵。职业院校只有按照顾客的要求,从课程设计开始,就按照顾客的期望、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才能真正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2.有利于实现教育服务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结合,通过不断改进,满足顾客需求,抵御竞争产品。职业院校对其教育服务产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功能,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同时还要保证课程开发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无形产品也是学校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招生咨询、新生接待、就业指导、就业保证、奖(助)学金、校企合作、困难帮扶、毕业跟踪等产品的无形特征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3.有利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服务差异化战略的实施。随着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供选择的战略很多。通过对产品整体化的认识,能够使学校实施差异化战略。这种产品的差异性和特色是职业院校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这些差异化可以表现为:形式产品差异化、期望产品差异化、延伸产品差异化。
形式产品差异化可以通过教学质量、学生就业后的社会评价、课程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学校的办学口碑与竞争产品加以区别。期望产品差异化可以通过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开发新课程、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图书资料、标准、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来创新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差异化可以通过差异化服务承诺、差异化的服务技巧与以具有个性化的校企合作为内容的服务合作化的形式来实现。
三、结论与启示
1.教育理念与市场观念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教育理念,市场营销观念则要求以顾客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需求为前提,以质量为生命,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求生存,以管理为保证”,实际上就是把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内化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行为之中。
2.竞争:可以从不同的产品层次入手,形成在职业教育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情况下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抓住把原珠海市成人中专校舍划归该校使用的历史性机遇,大大丰富了期望产品的内容。同时,大力完善形式产品的内涵,通过几年来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做好延伸服务大有可为。职业院校的延伸产品包括的内容较多,可以选择的竞争手段自然也多。珠海市理工职业学校的延伸服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保证、奖(助)学金、校企合作、困难帮扶、毕业跟踪,以及由此形成的学生高质量、高比例、高待遇的就业上。
参考文献:
[1] 菲利蒲・科特勒.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255-260.
篇2
关键词:体育本体产业 经营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55-01
体育本体产业主要是指由体育部门管理,围绕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以提供体育服务为主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相对于体育产业来说,经历体制转型后的中国体育对本体产业人才的需要尤为迫切。我国自2000年以后在高等院校开设体育产业专业,时至2013年,已经形成包括体育经济、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信息管理、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运作等10多个细分专业。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体育本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这和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市场人才需要吻合。
一、国内体育本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学历、学位教育模式
这是主要的培养模式,国内专业体育院校及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了体育产业或体育管理方面专业。分别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体育本体产业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各院校归口院系有区别,有的院校划归管理系,有的院校划归体育系。研究生教育分脱产学习的体育产业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与在职攻读( 体育产业方向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2.大学进修教育模式
大学进修教育只有证书,没有学历和学位。有联办模式,例如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和联合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体育经营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奥委会联合国内高校开设体育产业进修班等。
3.职业培训模式
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及下属培训机构的培养。一般培训时间较短,采用专家授课、企业家讲座、主管职能部门领导讲学、业内人员讨论交流等形式。
二、培养的内容与特点
大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体育产业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经营管理概论等,内容涉及体育市场营销、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场馆、体育赛事、职业俱乐部、健身娱乐业的经营和管理等,基本形成完整的学科框架。职业培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包括体育产业背景、体制结构、市场现状,国内外参考案例,参加学习的人员多来自体育局系统内部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社会上其他体育本体产业从业人员,目的在于短时间内提升学习者在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能力,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进修模式各校办学特点的不同,理论与实践两种模式兼而有之。
三、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实际效果有差距
以高校培养模式为例,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国内外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胜任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显然是根据产业市场的需要定制的。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除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策划运作能力和懂财务、懂法律、会谈判等较高个人素质。这种复合型人才目前很难从我们的高校直接培养出来: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国体育产业市场本身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目前国内院校很难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缺少专业实习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实践不足造成的经验欠缺,但受产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影响,国内可以提供的典型案例很少,国外的一些案例又未必合乎中国国情,学生市场运作视野拓展不够,体育商务运作和市场开发方面出色的人才很少。
2.专业教育人才缺乏
美国早在60年代就开始体育产业专业学科建设,中国则是在2000年后才开设该专业教学。在体育产业教学领域中,既有体育实践经验又通晓经营管理的教师缺乏,各院校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有的教师是由体育技术教学转行教授体育产业理论课程,经营管理方面专业理论基础不牢;有的院校由经管专业教师担任体育产业教学,由于教师本人对体育不熟悉,使得教学与体育实践结合不足;教师自身缺乏在体育产业行业的经历是普遍现象。
3.课程设置较乱
不同学院由于教学侧重点不同,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同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例如同一课程在一些院校为必修,在另一些院校则为选修。例如体育经营课程,在不同院校出现《体育经营学》、《体育经营管理》、《社会体育经营学》三种名称。又如《体育管理学》课程已涉及社会体育管理内容,在《社会体育学》课程中又有社会体育管理章节,课程设置中又单独安排《社会体育管理学》课程,教材内容重复,学生重复学习。
4.个别院校有仓促上马现象
近年来,国内“学院升大学,专业院校变综合性大学”风气的盛行,个别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为达到自主招生目的,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继而追社会热点转为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这些学院本来建院时间不长,办学条件较为有限,受教师编制影响,任课教师往往由原来担任体育技术课教学的教师兼任,教师自己也是边学边教,教学质量因人而异,高低不齐。这类学校缺少承担相关体育产业课题的经验,缺少与业界的信息交流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四、结语
我国体育本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科框架已基本达成,整体状况是学科课程建设较好,实践课程、社会课程建设不足,在满足社会对该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方面还有缺陷。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加强与社会实践联系、与体育产业联系是该专业教学需要加强的方面,该培养领域急需一批既有体育实践经验又通晓经营管理理论的教学人才。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思考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魅力,伴随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当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高等院校适时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是高等教育及时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重要措施。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体育经济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就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提出初步设想,为培养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参考。
1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1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迈入WTO已经第六年了,服务贸易全面对外开放。论文大全。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更由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古尽优势,以至于国外体育产业营销“大鳄”不仅在我国同行中遥遥领先,而且居高临下,超前于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如NBA成功登陆我国,在体育市场开发中“独领”,在我国重大赛事商业化动作中纵横捭阖,对我国运动员的商业性包装与无形资产开发等等都开创了成功先河,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正在大量流失的现实,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何等的迫切。
1.2是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迫切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在当前生产力水平状况下,商业化运作是像奥运会这样重大赛事获取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但不等于说只要从事商业化运作就能赢利,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来从事这种商业化运作,能否具有素质高、数量足的专业化人才。把奥运会这一潜在机遇转化为现实效益的严峻任务,促使我国必须尽快着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1.3是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
体育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它不仅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且带动了传媒业、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吸收了大量人员就业。各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人才,尤其是既懂体育、又会外语,且善营销的人才。英国有十几支足球俱乐部已成为上市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意大利的AC米兰足球俱乐部、德国的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也先后上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产业的营销正在逐步走向规范,相应地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各国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举措。
1.4是体育院(系)学科结构改革的需要
大多体育院(系)都设有体育教育专业,近期又设置了如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学等专业,但这些专业基本上是以运动生物学和教育学科为基础,不涉及到经济学、营销管理学等理论,也就不能培养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调整,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体育院(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部分教学条件硬件差、学科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陈旧的院(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众多体育产业部门对其急需的体育产业专门人才望眼欲穿,所以,体育院(系)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为学校和学生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2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2.1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产业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企业、体育娱乐业、体育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体育产业的开发和管理者、体育经济人、以及跨国体育经营人才、国际性体育经营组织决策人才和国际性公司体育运动行销部门策划人才。
2.2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规格
2.2.1专业素质要求
系统地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与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游戏法则;掌握会计、财务、法律、管理、决策分析和营销等知识;掌握体育资产管理、体育赞助、国际体育营销、体育经济学、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体育市场相关法律政策、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与健身等知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的读、听、说、写能力、并通过国家六级水平考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国家二级水平考试。
2.2.2综合素质要求
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3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平台式教育”:第一为基础平台通识教育管理,即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可规定选修一定学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可叠加”。第二为平台课程。即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技能型”。按照体育大类培养设计。论文大全。第三平台为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灵活性、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小型化”的特点。第四平台为任选课程。开设背后型的、针对性强、内容和体系小型化的任意选修课程,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4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为中心,以“社会需求、课程改革、发展素质”为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论文大全。课程总课时2500—2600学时左右,总学分为150学分,课程分为通修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和活动课程、素质课程。
4.1通修课程。通修课程是指高等院校各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基础及应用。通修课程总学时数为550—57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2%。计30学分,占学分的20%。
4.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指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相应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也为限选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中专业主干课程8门,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经济信息论、货币银行学。一般必修课7门,包括体育公共关系、网络经济、统计学、体育场地与设计、发展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信息论。选修课程13门。包括体育概论、体育法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资本论、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育投资、计量经济学、体育竞赛学、西方经济学、体育广告学、体育政策学,限选6—7门。专业课程学时数为1000—12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0%,计6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其中必修课程学时数为625—65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5%,计20学分,占总学分的13%。
4.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指根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原则而开设的课程。本专业设置体育学体系、营销学体系、管理学体系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到二个专业方向课程。总学时数为500—520,约占总学时的20%,计25学分,占总学分的17%。
4.4实践与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运用的课程。包括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习、市场咨询、军政训练、勤工俭学、毕业设计、生产劳动等。活动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包括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总学时为450—468学时,占学时数的18%,计20学分,占学分的13%。
4.5素质课程。素质课程是指选择跨系科的有关课程,以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综合性素质培养的要求。总课时为300学分,不计入总学时,学分计入总学分,计15学分,占总学分的10%。
5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有了目标定位,有了课程设置,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建设不能没有教材,教材的好坏对学生预习、复习、讨论的效果有直接影响。针对目前教材建设普通落后和缺乏的状况。可以让教师以专题、讲义、、教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在教材上多方论证,尽量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要求教师努力提升理论与科研水平,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市场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将实践活动贯穿于平常的教学中,适应课程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与体育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市场调查,进行大型赛事的策划,了解体育公司的运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各学校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商学院、外语学院、体育专家等座谈、沟通、交流,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对策
6.1 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政府、学校和体育部门的通力合作。
6.2 加大投入招聘或引进有关人才,组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和骨干队伍。现有部分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学或进修有关专业课程,尽快适应教学要求。
6.3 要立足于体育院校和综合类大学联合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实现横向联合与资源共享,还可以由用人单位与体育院校联合,采用委托培养方式,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6.4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生源,应按同等普通高等院校分数线录取,将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参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文化基础差的状况。
6.5 可在有关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的高等体育院校试办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以取得办学经验,形成办学模式与特色,然后逐步推广。
6.6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应新时期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着眼未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未来大型赛事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体育产业指导[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3
[2] 马杰罗(美).市场营销[M]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 韩德昌.市场营销理论和实物[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4] 黄汉生,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7
[5] 刘 威.专业经营人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专业化发展的关键[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 于 杰等.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篇4
关键词:体育产业;品牌战略;体育消费;体育市场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十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城乡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1年的38.2%和47.7%降到了2005年的36.7%和45.5%。特别是城镇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体育产业提供更有效的体育供给和体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以产品本身的科技性和功能性来引导消费,并赋予其内涵。品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商战中,企业要占领战略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是品牌。中国体育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久的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历史进程呼唤中国体育产业创建品牌,且要从国际竞争力的视野来推进国家体育产业品牌的建设。品牌的建设必须要从战略角度去思考,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其背后孕育着文化。一个品牌乃至一个名牌,其含金量主要体现在文化含量方面,它需要通过长期积累,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不断研究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很好地体现在产品的创意、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因此,一个品牌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而品牌的维护,也需要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心照料,切忌急功近利。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必须是一个“长跑家”。
我国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资金缺乏,技术与创新能力差,中国体育产业十几年发展历史所创立的体育品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体育产业要做大做强,创建品牌是必由之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应先着重于“品牌”的战略思考,以一个长跑家的姿态,将“品牌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计划,纳入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之中,并以此导向开展产业的发展。
一、打造拥有持久魅力体育“品牌”的策略
拿起可口可乐就使人们联想到运动与奥林匹克,是什么力量让可口可乐从一种简单不过的饮料生意变成今天的商业奇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其魅力无穷,独领?特殊的企业文化、拼搏精神和胜人一筹的经营战略,可口可乐就是一种娱乐,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商品。从碳酸饮料市场――体育运动――奥林匹克――世界品牌,快速消费品特别是饮料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风行全球100多年的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是饮料行业以体育为媒体创建世界品牌的经典之作。我们几乎不需渲染可口可乐作为一个伟大品牌、伟大企业的重要性。他只是让我们感到可口可乐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当然仅仅停留在这种概括上是不够的,100多年,一位优秀的长跑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信息需要咀嚼。
1.保持品牌的灵魂
伟大品牌的创立往往不去问“顾客要求什么”,而是追求“我们能给顾客带来什么”,正是后者决定了这个品牌的灵魂。品牌的灵魂往往是四种因素的组合,它们分别是品牌创立者、创立时段、品牌原产地和技术诀窍。品牌的灵魂是一个品牌的根本依据,具有连贯一致性。品牌的灵魂往往与人的本能感觉和艺术有关,品牌是消费者的一种记忆,一个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品牌在于让消费者始终记住吗?品牌的价值就在于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可能索取品牌溢价,品牌是相当感性的。一个全球品牌,一个快速消费品时代的宠儿。体育作为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令人始料不及,体育是行业品牌强有力的商业传播媒体,它传播力强、抗拒性最小、最易接近,易建立忠诚度。体育发挥了最理想的媒体功能。行业品牌与体育的成功嫁接,是拓展体育产业品牌的创新之路。
2.基业常青的品牌
(1)历史常青,与时俱进。历史常青的意思是品牌必须经历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质量和品质上坚持严格要求并保持连续性,但历史常新并不是过时的同义词,它还必须紧跟时尚的变化。创造品牌的关键要让消费者记住你,其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创造第一,世界上的运动赛事很多,有专项的、有区域性的、综合性的,最多让人知道的还是奥运会,它是整个“地球村”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这就是让世界上有更多的消费者记住你的最好时机,人们在关注奥运金牌的同时,也同样会使人感觉到赞助商商业品牌的第一。可口可乐以673亿美元荣登2004《商业周刊》全球100顶级品牌榜榜首,其成长历史亦从1928年的奥运会开始,始终如一相伴奥运,即使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的莫斯科奥运和蒙特利尔奥运,整个奥运商机未被世人达成共识之时,但可口可乐却始终抓住奥运至尤伯罗斯开创奥运“资本遗产”,时至今日独霸奥运饮料市场,它无愧为一位“忠实的长跑者”。
(2)高速发展,让消费者享受。品牌要基业常青还必须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保持高盈利要处理好这两个看起来有些冲突的指标,其中的秘诀在于同时讲究市场效率,要在了解消费者的同时被消费者了解,让消费者享受。①了解消费者。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先后顺序上讲,是先有品牌定义,再完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品牌主张)及诉求,从而有了该品牌的消费者定义。品牌定义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消费者定义是设计的结果。可口可乐一贯坚持的基础诉求是“可口如一”,从字面上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透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感到一种“经典和永恒”的品牌特性,它在宣传广告上抓住城市年轻人的新潮、时尚,其形象代言人集中了文艺界与体育界的名人,如张柏芝和刘翔等,牢牢把握住年轻人的偶像心理,且产品外表造型美观兼具实用功能,这种“可口如一”的“经典和永恒”,使消费者逐步形成可乐产品的消费习惯。②被消费者了解。品牌通过公益活动来提升知名度,经常推出一些周边商品及许多赠品,以便被消费者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品牌营销的过程。一个拥有持久魅力的品牌往往是和顾客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品牌价值往往基于体验而产生,源于顾客的一种期待,如果说消费者有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三种层次的需求,拥有持久魅力品牌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而这正是品牌讲究市场效率,保持品牌飞速发展状态的关键之一。
二、创建“品牌”是中国体育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体育产业其本质是蕴涵在体育之中的经济价值,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需求的行业,为此,体育产业也是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属现代服务业。品牌是现代服务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品牌是现代体育企业及其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有独特的魅力,是销售竞争的有利武器。
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是其国家经济发展最快、竞争力最强的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国民总产值一般都在本国国民总产值的1%~3%。体育产业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影响力较大,地位也较高,在推动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率也较突出。在WTO背景下,目前在中国体育市场上立足的国外体育企业几乎涉及整个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从体育用品业的国际著名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到国际著名体育管理集团――国际管理集团,几乎触及了整个中国体育市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体育专业市场,国内现在体育产业营销性机构2万多家,投资额2000亿,营业额超过600亿,但就全国总体而言,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的发展,从企业的情况看,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体育企业的“品牌”为龙头,国家对其给予稳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同时国内企业应积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缩短与国际先进品牌的差距,立足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振兴民族品牌,逐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虽然中国有不少体育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中国体育企业还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痛苦挣扎,毫无品牌可言。在不少人眼里,品牌不过是一种标志,只要到工商部门注册就是一个品牌;有的体育企业以为花大钱投广告,就能打响企业知名度这就是创品牌;有的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一直选择贴牌加工,低成本扩张;有的企业运用缺乏措施的品牌营运手段。凡此种种急功近利心态是创品牌的大忌,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体育企业的资源、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体育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创立乃至运作品牌,塑造具有永续生命力的品牌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56-160.
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体制成本;体制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63-03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多侧重体育体制改革的意义、目标、运行机制等,较少涉及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因此,从体制成本的层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概念界定、内容构成、相互关系和优化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我国竞技体育持续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体制与竞技体育体制
新制度经济学派樊纲、盛洪、刘世锦、汪洪涛、陈维、卢现祥等学者认为:体制就经济学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供给、需求和均衡都是社会总体实现的;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体系;研究体制必然关注成本,而注重成本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检验其效益,所以在体制改革中体制成本与效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图1)。
体育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和管理权限的归属把体育体制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政府社会结合型三种类型。[1]竞技体育体制在体育体制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是负责竞技体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的隶属关系、责任范围和制度策略,以及其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的统一体系。
2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界定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界定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它是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变动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以及给改革所带来的阻力,使国民收入受到的损失[2];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指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支出,包括人、财、物等经济的投入,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非经济因素[3];还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就是改革的社会代价,即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代价与社会改革消耗的成本是相通的[4]。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是在体育体制改革的计划、实施、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及社会成员因利益调整而付出的社会代价。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是竞技体育改革过程中,个体、单位或社会因体制的变迁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由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与竞技体育经济效益组成。第一,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员各种体育赛事中展现的“更快、更高、更强“和"更真、更善、更美”体育风采对增强人们体育参与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竞技体育经济效益。它是指人们在体育赛事、体育用品或体育债券等经济活动中所消耗和占用的一定的社会劳动与所取得的体育劳动成果的比较。[5]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主要内容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主要内容有:1) 体育体制改革准备阶段的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宣传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系、资源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益主体结构及国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调研和剖析的费用。宣传成本是提高人们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优势的认识,使原体制下的利益主体接受和实施体育体制改革的投入。决策成本是通过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各因素分析后,然后经过决策机构论证,并决定实施推广的所有投入。2)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的体制摩擦成本、体制脱节的真空陷阱成本、体制公共性的搭便车成本、权力介入的寻租成本。摩擦成本是因为有竞技体育行政放权让利与市场机制的矛盾;靠市场与找市场的矛盾;运动项目中心与单项运动协会的管办矛盾等因利益的调整而给予补偿的投入。真空陷阱成本是当新体制还没建立而原体制又失去作用而造成经济和生活的混乱,需用于人们的稳定所支出的费用。搭便车成本是因原体制的部分成员没有参与改革,但受到改革的效益,而使新体制的改革增量超过预计成本的投入。寻租成本是竞技体育向运动协会实体化的市场管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吃体制双轨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有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而进行竞技体育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这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经营中必然出现寻租现象。3)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成本。它是当新体制如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为了确立改革后该体制的合法性和规范其体制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的费用(图2)。
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侧重公益性,其主要内容:1) 政治效益。在国际体育实践活动中,竞技体育是人民外交的重要手段,是外交的先行官,如我国的“乒乓外交”、东德与西德的统一、朝鲜与韩国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等。2) 育人效益。竞技体育是造就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入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和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via sport),通过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活动来教育年轻一代。3) 文化效益。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是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化水准的体育建筑文化。[6]其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7]各种体育赛事的成绩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对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对培养人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激发聪明才智的作用。
竞技体育经济效益侧重产业性,其主要内容:1) 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养与培训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经济效益。[8]2) 体育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依据曹可强博士的研究,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关联度(表1)[9],从而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主要有:实体相关产业,如体育用品、器材设备、体育服装等以体育为重要资源和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部门经济效益;体育延伸产业,如体育与其他行业形成的体育彩票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在体育周围形成综合网络的部门效益;体育边缘产业,即为实现体育产业目标服务的综合服务部门如餐饮业、交通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地服务业等等;他们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将有助于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4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研究表明,改革越抓得早,工作质量越高,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好。[10]其相互关系一,改革成本与效益的货币计算的数学关系,收益是成本的函数,即效益=收益/成本。依据刘世锦博士体制效益的研究,成本与效益有三种衡量方式。假定SE是体制效益,SR是体制收益,SC是体制成本。第一种,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用公式表达:SE=(TR―PR)/SC=SR/SC式中TR代表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PR是无体制收益。第二种,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假定有两种体制A与B,若有TRA/SC大于TRB/SC时,则SEA >SEB。。第三种,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假定MSE为体制的边际效率,MSR为体制的边际收益,MSC为体制的边际成本,则MSE=MSR/MSC。故成本的扩大,导致收益的减少;成本的节省或是成本利用律的提高,将导致收益的增加,从而使效益的提高。关系二,改革成本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其效益针对全社会而言,成本与收益是相互转化的[11]。
5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优化评价
在竞技体育改革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现象:成本大,收益小;成本大,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小。据函数效益=收益/成本不难得出只有“成本小,收益大”的情况下,其效益是绝对升高的,因此如何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成为改革的关键。
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效益的措施。第一,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成本。对用于竞技体育改革的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投入等资金实施合理的成本预测、科学地的成本决策、完善的成本计划及控制和有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达到优化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12]第二,不同改革主体与速度的合理搭配。首先,利益格局变化大、收益大的改革如体育管理与竞赛管理制度等,易采取政府强制性改革;同时诱导体育团体运用自身协调机制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某种主观性。其次,收益很小,而预期收益大的改革如协会实体化改革,俱乐部制改革等,采取“放权让利”进行诱导的改革方式;同时利用政府的强制行为制约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某种盲目性。第三,选择适宜的改革时机。参照樊纲博士《论改革过程》的研究,不管何时改革,其改革效益总是先下降后上升(见图3:T代表时间,R代表体制收益,AB代表不同体制,C代表成本;图4同此);改革时机越晚,成本越大(图4);因此,在改革初期人们要选择恰当的改革时机和正视暂时利益的下降,要着眼长远利益。
第四,利益主体多元化,多方协调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是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政治利益驱动突出,国家和政府成为唯一的利益主体;而单位,个人的利益而被忽视,使得成本高而效益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都有兼顾,利益得到调整,产生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效益。第五,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相结合。在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是以公有制为财产制度,其约束形式是以外部约束为主;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以内部约束为主;因此,二者结合优劣互补,提高效益。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自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型逐步向结合型转化,并有向社会型目标发展的趋势,其效益已处于回升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兼顾,因此尚未改革的项目易早日改革。选择何种体制运行,始终离不开效益的指挥棒,因此对发展过程的体制效益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的检测评价。第一,改革的社会效益评价。其一,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程度。竞技体育竞赛规则的社会示范作用、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社会影响。其二,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程度[13]。竞技体育对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的促进、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的程度。体育对社会成员身体建设、对社会成员劳动力质量、对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社会成员科技文化建设和对社会成员全面教育的影响。其四,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程度。主要包括竞技体育改革中大型建筑物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土地使用价值提高、对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体育产业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4]第二,改革的经济效益评价。其一,对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定性分析。[15]竞技体育改革的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否协调。其二,对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16]反映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如全部投入生产率=体育成果/全部体育投入要素价值;全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一定时期体育成果增加量/相应时期全部体育投入要素的增加量。反映竞技体育改革投入资金占用的指标:如工资产出率=体育成果/工资总额;资金产出率=体育成果/(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流动资金余额)。反映竞技体育改革劳动消耗的指标:劳动生产率=体育成果/体育工作人数;技术增长率=体育成果增加量/技术进步投入 等等,选取指标时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6小结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必然立足本国国情,协调好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相互关系,合理控制成本和有效利用成本。从总体而言,竞技体育改革成本与效益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利用成本、选择适时的改革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方式、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和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制度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优化;可以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来检测效益提高的程度。但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固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需要一套完整客观的体制改革效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8-89.
[2] 罗华敏,李艳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成本[M].体育学刊,2005,5:10.
[3] 范彦华,张鸿文.中国体育改革成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29-30.
[4] 贾高建.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J].理论前沿,2004,7:14-15.
[5]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73.
[6] 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47-151.
[7] 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9-30.
[8] 黄晓灵.体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4-55.
[9]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21-137.
[10] 魏在禄.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关键[J].世界经济与政治,997,5:77.
[11] 陈维.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M].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22.
[12] 孙素梅,王茹燕.改革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J].内蒙古统计,2000,5:30-32.
[1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63-66.
[14] 王奕清.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J].理论探讨中国工咨询,2003,4:30-32.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以赛事组委会为生产者,以劳动与设备为投入品,各种人体运动组合为产出品的生产部门,在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环境下区别于其他产业,难以被模仿的能力。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价值性、独特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与沉淀下来的,与周边其他要素资源互相影响的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是,目前体育赛事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规格的体育赛事亲民度不够,国际性比赛量大项目多,专门化运动管理团队缺乏。这些问题,都在影响与制约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独特角度入手,提出体育赛事产业应走战略发展之路,本土品牌之路,合作共赢之路。
一、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分析
根据索罗与丹尼森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表达式为Y=f(K,L,R,A),Y为产出增量,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R为资源增量,A为技术状况。它表达了经济增长需要劳动与资本投入以及技术的支持。因此,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企业需要提高本身的经营管理技术,优化资源,采用新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实现利润。体育赛事产业也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运动设备创新、生产资料创新、组织过程创新等实现体育赛事全面创新的技术与能力,以科技带动体育,以体育促进科技,走科技与体育互相协调,共同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之一在于是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其发展对于提高国际影响力重中之重。政府应该通过产权制度,税收政策,体育赛事文化氛围等制度创新,为体育赛事提供较低运作成本,而税收优惠又将激励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一是硬件创新环境。主要指大型体育活动或赛事所具备的交通、设施、宣传设备等创新。二是社会文化创新。居民的审美标准、价值观、文化水平与心理素质等需要创新形成彼此信任、相互合作的良性发展力量。三是劳动力市场创新。运动员需要积极训练,通过培训,教育,有一定强度的训练达到赛事生产需求。
二、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协调,内部与外部环境资源整合,资本与技术等共同创新的系统能力。体育赛事产业可以实行跨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以收购、合作或者合资等方式进行战略资源的整合,扩大产业的规模,增强产业的实力;在优势竞争方面:体育赛事产业的模式应该向环式发展,即为投入者硬件软件生产者服务口碑文化软件硬件投入者,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宣传成本,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强化关键成功因素(KSF),体育赛事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高性价比、优质的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加强硬件设施的改进,通过技术、知识与物质资本的整合,使体育赛事产业有硬件上数量、质量、使用效率的支持。优秀劳动力资源需要不断地运输,通过无形要素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使各个省市区具有培育特色运动项目与俱乐部的能力,使业余体校,高校,体育中介机构具有培训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管理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对于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前所述,品牌与规模的效应对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则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的创新、宣传的意义等,通过建立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网络,形成共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可以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体育企业;通过战略整合,可以达到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制度创新、文化支持等要素协同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赛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既要走共赢之路,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强化关键成功因素,使体育赛事设施等硬件与网络文化,赛事相关人员的能力等软件高度结合,使劳动力资源不断完善。
三、总结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并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战略的整合,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形成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为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专业理论课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从本专业就业的角度来说可谓“广种薄收”,跨专业就业占着绝对大的比例。虽然存在部分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的现象,但每年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已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明显失衡状态,更何况还有重点院校同专业毕业生竞争者,以及历届毕业的“师哥师姐”年复一年地翘首期待。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几年省属二本体育教育专业本专业就业率大约只有30%,还有约70%毕业生只能在生存的压力下,不得不跨专业就业,但以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发展的能力与其他理工科、文科学生竞争自然“相形见绌”、“举步维艰”。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以四川和安徽两省为例,通过对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昌学院、宜宾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皖西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的深入细致了解,发现其中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
理论课仍然处于一种被淡化状态。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仍然在已往体育教育专业“重视技能,淡化理论”的传统培养模式下固步自封。
理论课课程设置不全、开设时间不当。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只开设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等。至于像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锻炼心理学、体育经济、体育产业营销和管理、体育赛事管理等发展性理论课往往处于被忽视或搁浅的状态,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或只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只有少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个别发展性理论课,如安徽师范大学开设了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户外运动、野外生活生存,宜宾学院开设了营养学和运动营养学。此外,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生东奔西走四处求职的大四下学期竟然还安排几门专业理论课。
理论课教学过于随意。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随便找教师拿着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这无疑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逃课、课堂睡觉或聊天,知识薄弱、思维狭隘。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的多渠道就业化
第一,走出淡化理论课的误区。基于国情的差异,我们自然无法绝对效仿类似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现今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模仿一些重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和要求,但我们必须走出“上不了技术课就去上理论课”、“上理论课只要会照本宣科就行”的误区。
篇8
[关键词] 奥运会 体育旅游 发展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是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我区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远离首都北京,但我区在这样良好的机遇面前不能远离奥运,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使“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真正地体现出来。以“牵手奥运”为主题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区经济腾飞的又一良好契机。
一、奥运会与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就是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我国社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快速期,在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继续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成功和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属于第三产业,而体育旅游产业是经济文化发展共同创造的新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新兴的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产业部门创造的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促使社会投资转向体育产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体育旅游的发展,如意大利的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韩国和日本仅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就分别创造出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2000年悉尼奥运会,为澳大利亚赚取30亿澳元的外汇[2]。体育产业在各国越来越显示出其迅猛的发展实力,甚至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3]。奥运会在弘扬体育精神的同时,带来了异域文化的交流,因此,体育旅游与文化交流便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将迅速扩大,并有望成为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大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地域优势,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具有发展经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际经济关系优势[4]。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多方扶持,为我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区地理环境复杂,具有除高原环境以外的大部分地理环境,适合亲空类、亲水类、亲绿类、亲土类等体育运动的发展。而现在已经在我区蓬勃发展的有海边的滑翔运动、冲浪运动、舢板和帆船运动,西北部地区的森林探险、野外拓展、漂流等体育运动。而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成为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巨大的外部动力。目前,我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各种风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已经开始有效整合,正在发挥其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我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有内外两部分因素,首先,我区远离首都北京,而且没有奥运会比赛分会场,难以直接看到奥运会带来的经济价值,因此主观上对奥运旅游给我区带来的商机的认识不足。目前,在全国诸多旅游城市中,只有大连市打出了“比赛在北京,观光在大连”的奥运旅游宣传促销口号,而其它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奥运旅游的竞争意识不强,把奥运旅游所期望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都压在北京等举办城市的身上,缺乏开辟“第二战场”的思想。我区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其次,缺少对奥运旅游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整体和长远规划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纵观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绝大多数集中在举办所在城市,而周边地区难以分到一杯羹。而奥运会举办过后,举办城市就出现大幅度的相关产业的经济萧条,可持续发展思维不足,特别是花巨资修建的各种大型体育场馆将面临赛后再使用考验,而更严重的是大批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员面临赛后行业不景气的再就业问题。此种情况更使得其他城市对奥运旅游经济难以产生热情,因而缺乏对奥运旅游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之间联系的研究分析,没有看到奥运旅游对非举办城市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第三,缺乏国内外不良环境对奥运会冲击的估计;奥运会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是对我国承办大型国际赛事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而其中有许多是突如其来的不良因素。例如,汶川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升,人民币升值,使得贷款美元的各大航空公司采取收缩政策,我国的国际旅游航班比预计的大幅度缩水;经济的宏观调控接受近年来的严峻考验,通货膨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境外热钱对我国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冲击、股市暴跌、深圳和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持续下滑等等,这都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祸患,为此,人民日报和多家金融报刊多次发表了“维稳”社论,要求全力推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战胜这些突如其来的不良因素。因此,除了汲取历届奥运会举办国的经验和教训外,还需要及时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我区体育旅游发展战略
1.争取中央对地方的政策支持,加强整体调控
树立先进的科学管理指导思想,以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为子辐射点,加强与北京的联系。旅游管理机构和应积极与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奥组委联手合作,在中央的统一规划领带下,打造坚实的从上至下的辐射型纵向联系,将北京为中心的奥运旅游商机辐射到全国各地区,有效地缓解北京的压力,提升“第二战场”的战斗力;加强区域旅游的横向协作,形成从横交错的网络旅游战略布局,引导入境游客赛前赛后旅游观光的消费意识,尽可能延长他们在中国的停留时间,起到良好的宣传效应。同时,各地区人民群众的奥运旅游宣传,为赛后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区也应该积极树立起桂林、北海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胜地的形象,并以此为辐射源,积极发展地方旅游产业。
2.立足地区实际,打造崭新旅游品牌
我区具有发展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文化资源,要打造我区的旅游品牌就应该立足我区实际,加强宏观管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走一条以观光旅游、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与体育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我区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各异,将以“牵手奥运”为主题的体育旅游品牌打出去,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风光宜人的“北海银滩”休闲、观光和避暑,将成为许多国家游客和运动员赛后的理想去处。
加强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也是将奥运商机连锁效应实现的有效手段,南宁是大东盟经济圈的发展中心,让世界各国更多的了解东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是难以估量的。奥运会在我国举办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一场竞赛而存在,它将为加强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建立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我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完成“迎奥运”的阶段性任务,还要用整体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旅游产业管理人才是取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产业管理队伍,是今后我区体育产业的重要任务。另外,在中央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开发融资渠道和管理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谨防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项目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加强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系,使旅游产业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立足奥运旅游,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旅游产业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以旅游产业为先导走出去,将外资引进来,扎根下来,实现大东盟经济圈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杨宏: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9)
篇9
[关键词] 南宁市 休闲养身体育 市场培育 策略
一、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
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卢晓梅: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墓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3]赵鲁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作条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64~66
篇10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购买体育相关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需要的过程。
体育消费不仅是指人们买票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演出,而更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是预测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重要性以及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亦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已成为人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经济支付的方式参与体育相关活动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群体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
高校教育不断发展,规模和层次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尤其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因而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并且时常找不到很好的宣泄途径,通过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更好地刺激大学生体育消费,有助于地方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地方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分析
所谓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通过对江西省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的调查发现强身健体是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4%;其后依次是调节学习压力(69.9%);防病、解除疾病(53.5%);健美减肥(48.4%);消遣娱乐(43.7%);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0.9%);喜欢运动(40.8%);项目有吸引力(24.1%);应付考试(15.9%);社交(15.2%)。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既有积极、主要的一面,也有消极、次要的一面;参加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首先是身体方面的,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再次是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方面的,而对社会等方面的动机则是次要的。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参加体育消费,这是被动消极的体育动机,存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很难形成持久的体育消费,考试结束体育消费也就结束。我们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保持主动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才可能保持持久的体育行为。因此,激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体育消费行为动机,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关键。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体育消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在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研究中的体育消费主要指个人的,根据个体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从体育市场中购买体育消费资料。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分为三类: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年体育消费金额在100元以下的大学生实物型体育消费占67.5%,参与型占23.7%,观赏型占9.8%;年体育消费金额在101-200元的体育消费实物型消费占65.1%,参与型占19.4%,观赏型占19.4%;年体育消费金额在201-300元的体育消费实物型消费占62.5%,参与型占20.4%,观赏型占17.1%;而年体育消费金额在3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实物型消费占56.4%,参与型占24.7%,观赏型占18.9%。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消费的实物产品主要是运动服装、运动器械、体育保健品和运动饮料等;观赏型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订购体育报刊书籍、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购买体育音像制品;参与型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彩票、俱乐部会费、培训班学费、体育活动场馆门票等。调查结果显示人均年体育消费额前5位的是:运动服装、体育场馆门票、运动饮料、体育报刊杂志和培训班学费。
三、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1-200元,占被调查人数的53.9%,男、女学生在消费金额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其原因除了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一定关系外,还与大学生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观念也有一定关系。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对体育的渴望达到一定的程度,但由于受到经济来源方面的制约,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调查中也显示,如果不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大学生将参与到经济消费的活动中去,表明大学生如果参加工作,将会成为体育消费领域中的一个群体。
四、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建议
(一)大学生已具有健康的体育动机和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在大学生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较低,主要受经济来源制约。可鼓励大学生通过学校公共体育课学习的体育运动技术,参与社会大众健身辅导,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赚取适当的经济收入,以此可增加其它体育锻炼模式介入。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型为主,有向观赏型和参与型方向过度的趋势,体育消费的支出比较单一,人均体育消费额前5位的是:运动服装、体育场馆门票、运动饮料、体育报刊杂志和培训班学费,应引导大学生以精神消费为主,也就是多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以及观看系列体育比赛等。
(三)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点,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的价格和质量要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健全高校拓展体育休闲俱乐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大学生的追求。
(五)利用高校多媒体以及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优势,经常直播不同项目国家队体育赛事,通过迁移的理论,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组织成立大学生体育项目协会,发展不同项目先进个人优势,带动大学生体育从事者比例。提高体育消费参与型人群。
(七)结合学校与当地资源优势,开设一些与社会相协调一致的体育休闲项目,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体验与健康并存,健康与教育同行,目的在于增进健康。
参考文献:
[1] 柳伯力,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
[2]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3] 陈宏.城镇居民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4] 李卫国,魏平.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