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高考改革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高考改革趋势

篇1

关键词:网络考试 高校思政课 考试新取向

根据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精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随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也在不断加强,其考试理念、内容和方法等都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中,其中借助网络平台探索高校思政课实施网络考试成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们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网络考试是以国际互联网或局域网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客户端进行适当配置而设计和实施的考试,目前已成为“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实施网络考试是深化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1.实施网络考试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的效率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单位合作,运用纸质在规定时间实施考试,考试结束后要进行繁重的人工阅卷,整个考试过程中从制卷、组织考试和阅卷等环节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误,如考试阅卷评分的累计错误等,严重影响了考试组织成效的提高。实施网络考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简化考试流程,可以“对考试科目的信息做到动态管理”、“减少传统考试的繁重的考务工作”、“考试阅卷工作也比较简便”,学生考试试卷评阅可以实行即考即改,学生考试结束就能快速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并能迅速获得“详细的成绩分析与试卷评估”,而且准确无误,这是传统的纸质考试所无法企及的工作效率:在网络考试运行过程中,通过在考试系统中设计一定的人性化的界面,如“注意保存答题”、“提交试卷再关机”等温馨提示,可以提醒和引导教师和学生避免考试过程中的失误,将会“极大提高网络考试系统的效果性和公平性”。

2.实施网络考试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实施,其前提是在借助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考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题库,而且题量要达到足够的数量。高校思政课每门课程的网络考试题量至少要达到800题以上,才能保证学生考试时能有充分的随机组卷的可能。但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试中,一张纸质试卷的题量一般在30至40题之间,不仅其考试覆盖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其制卷过程也不需要太多教师的参与,一般是l至2位老师制卷,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长此以往,造成教师的依赖和惰性,既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又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网络考试,“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改革”,在建立网络考试题库时需要足够量的试题,仅有1至2位老师出题不仅是繁重的任务,而且是难以很好地完成的,因此,需要由参与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所有老师合作共同命制试题建设题库,这不仅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还会促进教师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试题。教师还需要熟悉并熟练网络考试相关操作程序,这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

3.实施网络考试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进一步创新

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但是,多年来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变革基本上局限在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基础上的局部微改,高校思政课考试不能以新颖的形式和高效率吸引教师和学生,考试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实施网络考试,让教师和学生在原有考试模式基础上将考试和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教师参与高校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和创新,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考试的兴趣和激情。高校思政课实施网络考试,可以通过考试的改革创新促进教学的改革创新,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存在的问题

网络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目前已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和探索,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各个高校的思政课考试在运用网络考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关注和解决。

1.网络考试系统开发和维护不足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开发具有高校思政课特色的网络考试系统。从实际开展网络考试的高校来看,一般都是学校通过教科研项目,聘请网络公司参与开发考试系统,这样可以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懂网络考试系统开发的难题。网络公司在开发过程中,虽然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却不能把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和考试价值理念理解透彻,一般只能根据高校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开发,不能进行前瞻性和拓展性的开发,网络公司提供的考试系统可以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正常运行,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思政课考试相关研究的需求。同时,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教学任务繁重,而且教师中几乎没有专业的网络技术高超的人员,教师平时的精力很少用到网络考试系统的维护上,网络公司在按要求提供开发系统后一般也不会主动提供维护的服务,这不仅会影响网络考试系统的升级改造,而且会给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系统的安全性带来隐患,如“网络考试系统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等,如果长期下去,就势必影响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质量和声誉,甚至难以保证网络考试的客观、公正和合理性。

2.网络考试试题题库建设不健全

为便于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顺利进行,目前网络考试试题基本上局限在客观题上,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由于机改试卷的局限,无法运用主观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客观题的考核只能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简单的知识理解能力,无法对学生知识运用、迁移和实践创新能力及学生的情意进行考查,这与高校思政课帮助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是相去甚远的。同时,已有实施网络考试的高校,考试试题库中的题量有限,不足以为学生考试过程中一人一卷随机组卷提供支持。不仅如此,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考试时不分差异使用同一个题库,这对学生是无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例如文科和理科学生间有差异,音乐体育美术专业学生和经管中文专业学生有差异,等等,面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网络考试时只使用同一题库中同样难度系数的试题,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在调动和促进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中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打击一些专业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最终必然会影响或降低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3.网络考试信息深度分析和运用不充分。

目前,思政课网络考试已得到许多高校的关注和使用,不仅领导、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中心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也积极参与,但是,对网络考试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运用却并没有引起教师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网络考试更多的是体现在考试手段和形式上的改变,没能为后续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反思。即使教师在网络考试结束后进行网络考试的相关分析,但是在考试信息的深度分析上还远远不够,一般地,对考试数据信息的处理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数据备份、查询及简单统计分析阶段”,特别是在考试信息的应用上还非常缺乏,这不仅不能通过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和师生的发展,反而不能将考试信息作为学校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改善管理提供较好的决策参考和建议,无形中浪费了网络考试中形成的大量数据信息资源。

三、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策略建议

1.重视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提高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要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必须把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学校要在原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或者引进高水平的考试软件开发人才,或者选拔有较好网络技术基础的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或者与网络公司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网络考试系统开发和维护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学校要将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给予相关人员适当待遇和权利,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校还要重视对所有思政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也可以通过集中或分期分批方式,将教师网络技术能力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管理和考核中,促进教师整体提高网络技术能力,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高效和顺利运作。

2.教师全员参与科学命制试题,完善优化网络考试题库。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题库的建设,要充分调动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进行集体研究和攻关,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课程理念、课程内容逻辑体系、考试命题原则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命制试题,特别是要对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客观试题进行改造和创新,将学生成长中的思想疑难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纳入考试内容,引导学生在考试中将课程学习内容和自己的成长有机结合。任教同一课程的教师可以按教材章节分工命制试题,定期由课程负责人召集教师集中研讨组成题库,并逐年更新补充试题:教师在既有客观题的基础上,可以丰富试题的背景材料,如利用网络将文字、图画和音视频材料有机结合,避免过去纯文字的材料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捕捉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的情况,在研制命题、建设网络试题库的时候,学校也可以联合临近区域内的高校教师参与试题命制,试题库建成后,合作高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同时,为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公正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校可以在网络考试实施的同时,采取适量的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小论文、方案设计等方式,给学生出一些主观试题,作为网络考试的补充和完善。

3.激发教师运用网络考试信息,发挥网络考试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新考纲 生物高考 复习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1-01

从2004年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启动,到2010年全国所有省市全面展开,我们重庆市也正式进入新课改行列,2013年的高考就是重庆推行新课改的第一年高考,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改革下生物高考的复习备考策略做了一些思考:

一、研究新考纲,顺利接轨新高考

考纲是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关于高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新考纲既是新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因此,在制定复习策略时,要注重研究新课改考纲,吃准、吃透新考纲,把握高考改革的方向,尽早地适应新高考。

二、研究新高考地区的高考试题,改进教与学

通过对新高考地区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新课改后高考试题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尊重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

命题时,尊重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而不是课标要求的层次。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全部反映在教材中,也反映在课标中,更体现在考试大纲中。

(二)立足基础,突出核心,强化知识整合与迁移

试题明显地体现出“加强基础考查,适当强调综合,密切联系实际”的鲜明特点。如新课标全国卷所考查的内容给考生和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回归学生课本、回归常规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提倡朴实无华”,比较多地考查了重要的核心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试卷难度有所下降,体现新课改“轻负高质”的精神。

(三)突出能力考查,彰显以能力测试为命题的主导思想

各地新高考试题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一个突出特点,符合新课标和新考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中。

(四)关注社会热点,体现试题的学科价值和时代性

以社会事件为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尤其重视社会热点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生物试题中的考查。

三、复习备考中注重策略,讲求实效

(一)复习备考要注重“双基”训练

记忆是智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在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全面熟悉教材,系统梳理新考纲所列的3本必修教材的67个考点和19个实验,还有选修3的15个考点和1个实验,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主要考点的知识记在脑子里,归纳并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辨析教材上的图解、表格、曲线、示意图、模式图等,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不同的信息呈现形式,并能根据一定的内容绘制相应的图表,进行不同形式的信息转换。在系统梳理考点的过程中,还要将考点不断进行内化和细化,弄清每个考点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应清楚该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属于哪本书里的哪章哪节,即将题型知识化。在考生阅读教材看到知识点时要能联想这些知识点与解决哪些问题有关,即将知识题型化。 (二)复习备考要重视考纲要求的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各地新高考试题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中。一些题目看似不难,但认真分析发现,学生欲获得理想成绩,仅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是不行的,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平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审题时,应该要注重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经典试题的变式训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复习备考要琢磨近几年新课改的考试信息,编制质量较高的训练题

我们选题时必须以新高考考纲为指导方向,充分研究近几年新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高考试题进行综合研究,找特征、共性、热点;二是关注实施新课程省份的高考试题,看变化、找趋势;三是对比相同考点试题,找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四是分析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给学生提供的题在设计上要体现新颖性、信息性、思考性,并要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前瞻性。教师还要做到有练必改、必评。对学生的练习或试卷的讲解一定要及时,讲解时重在解题指导,指出并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包括错别字的订正,规范语言表达,让学生形成答题思维,构建答题模式。

(四)复习备考要突出实验,重在探究

篇3

即将来临的2018年高考,“00后”成为主角,975万考生人数创下近8年新高。

继去年“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后,高考改革正在各地持续推进,强调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全面取消加分,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推进高考的公平公正。

A

按专业录取成趋势

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是高考招生录取的大趋势。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将采取试点措施,让满足分数达到普通一批录取分数线、成功被学校提档、体检合格等条件的考生,都能就读首选的心仪专业,避免被调剂的情况。

另外,据记者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都已开始实行全新的“转出无门槛”校内转专业机制。除国家和校方明确规定限制转换专业的学生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只需转入专业接收即可,转出专业方面不设“门槛”,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自主选择权。

B

强调综合成绩评价

浙江省是去年全国首批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获悉,除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外,2018年浙江省内归属地方的50所高校以及北大、清华、浙大等9所高水平大学参加浙江“三位一体”招生。“三位一体”高考招生改革,即把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测试成绩以及高

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考生。2018年,浙江省预计通过“三位一体”招生人数超过1万人。

C

全面取消“五项加分”,录取更公平

声音

最早一批尝试“三位一体”招生方式的浙江工业大学招生负责人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高考招生制度,有助于高校选拔、挖掘到有潜质的学生。即便成绩略低一点,但活跃度和心理调适能力明显偏高,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较好,

社会活动能力强。

清理加分项目、整顿加分流程,清除权力寻租空间确保高考公平,一直是社会的普遍呼声。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全面取消。

2014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经过3年的实践,2018年高考考生将成为全面取消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的首批考生。

阳光录取

除了减少加分项目外,今年高招录取还进一步强化了阳光原则。据了解,保送生名单、高水平艺术团名单、高水平运动队名单和自主招生名单等,都将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D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热点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我国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互联网大数据专业急剧升温。2017年新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数量达250所;2017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60所。为了加速新时代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共有18所高校本科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

E

安保更严格,严防高科技舞弊

为保障高考的公正性,各地加强了对考场的管理,严防高科技舞弊是今年高考安保的重点。

北京的2018年高考安全工作方案提出,将提前启动覆盖全市和局部远郊区的固定监测网,对考点及周边开展专项电磁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排查可疑信号。考试期间,监测车辆将在路上巡查,配合固定监测网,确保考点电磁环境的无缝隙监测,两组无线电执法人员还将在考试期间分片值守。

篇4

一、根据学校工作要点,制定了“学院省内分市+学校宣传组分省”、“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招生宣传的计划。各学院和宣传组分区域联系了部分省外优质生源中学,但由于疫情原因,暂时无法到达中学签订优质生源基地,主要采用线上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待疫情稳定后,将积极组织学院动员教职工利用高考后和暑假期间集中开展优质生源基地的联络,力争按期保质完成工作目标。

二、根据招生和就业大数据分析,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动态调整和招生计划的科学、合理编制。

三、顺利完成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测试工作。

四、完成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专业选科目录的编制和上报。

五、完成2020年招生章程、2020年艺术类招生简章、2020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2020年第二学位招生简章、2020年招生简章、2020年招生指南的制定和。

六、招生宣传工作

1、完成学校招生视频制作。并在百度百科,目前播放量已达23.7万次。

2、直播宣传:搭建学校招生宣传直播间,目前已完成直播15场,其中“院长谈专业”百度直播7场,平均每场参与人次近10万。

公众号:推文52篇,总阅读量达8万人次。

抖音号:共制作视频62个视频,总观看量达50余万。

篇5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的困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上海、浙江等地高考改革实验的推进,走班制教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整体上说,现有走班形式还不能充分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地满足高考改革的需要。高中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硬件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

按照高考3+“6选3(或7选3)”的模式要求,“3”就是语数外三科统考,“6选3”就是理化生政史地任意选择3科。如果一个年级有500名学生,按照传统的编班形式,每个班50人,也就是10个班,但是,按照“6选3”的模式,理论上就可能有20个班,每个班平均25人,也就需要20个教室。如果是“7选3”,其组合形式会更加复杂,对教室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换一个角度看,按照6科或7科不重复的原则单独排课,结果会怎样呢?无疑,因为学生选考科目的多样组合,至少6个或7个学科的上课时间是不能重复的,而且是不可能均衡的,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教室。此处,实验室、阅览室等众多基础设施都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二)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再看“6选3”的选考形式对教师的需求。假设一所学校有500名高三学生,按照以前的文理分科模式,理科6个班,文科4个班,需要的理化生教师各为2―3名,政史地教师各为2名。按照“6选3”的选考模式来看,学生自主选择,理论上无法料定多少学生选某一学科,可能会出现500名学生选择某一学科,也可能出现没有学生选择某一学科。于是,有的教师可能会严重不足,有的学科可能会有老师没事干。再从教师素质上看,可以肯定,“6选3”教师素质的要求会更高。

(三)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过去的文科理科分类高考,无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科资源库。可是,按照“6选3”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原来的课程资源就会严重不足。具体地说,根据“6选3”的选考模式,为了满足学生高考的选考需求,在高一高二阶段,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9个学科,都应该开设高于学业考试水平而接近高考水平的选修课。因为不开设这样的选修课程,就可能会让学生在高考中缺乏竞争力,也会让学校失去竞争力。同时,这些选修课又不等同于国家选修课程,需要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高考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实施。显然,现存的资源是明显不足的。

(四)学生选择的盲目与盲从

新高考实行3+“6选3”的选考模式,学生在理化生政史地这6门学科中到底选择哪3门学科,由谁决定?从理论上说,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都有自己的愿望与理想。自然,“6选3”学生选什么应该是由学生决定,由学生的兴趣与理想决定。但是,事实上,学生选什么,最终还是由高考的难度决定,学生肯定大多会选考比较容易的科目,会选择自己学得更好的科目,会选择对手比较弱的科目,会选择优秀老师教的科目。当然,这仍然还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其实,最终学生在高三会选择哪三科,或许,学生自己也会拿不定主意,而且,这绝对不是少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的出路

走班制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考改革背景下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高中学校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有的放矢,切实解决走班制教学的资源问题

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困境,首要的是学校资源不足。然而,在资源问题短期内难以充分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被动等待观望,而要有的放矢,做好内外部资源的挖掘、扩充、协调、共享,着力从硬件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去突破。

硬件建设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基础。高中学校一方面要挖掘潜力,充分地调用学校现有的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甚至办公室,以尽力满足学生走班的需要。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通过改建或扩建,增加教室和实验室,加强硬件建设,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教师资源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关键。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素质。针对高考改革,学校尤其要重视教研室建设,切实开展好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在自主研修与合作研讨中提升自身素质。至于数量的不足,限于现有编制政策,从学校的层面看,的确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临近的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师资共享的方式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过去几年,教师“县管校用”的机制逐步建立且日渐完善。对于部分学校因为学生“6选3”造成的师资紧缺或富余问题,可以通过在区县的范围内进行教师的适度调节得到解决。

课程资源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核心。面对高考3+“6选3”的考试模式,尤其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创建、丰富与更新。特别是那些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很可能一个年级的理化生政史地教师只有一两位,甚至全校也只有五六位,这势必造成学科的教研实力薄弱,也必然造成课程资源建设的困难。怎么办?一是要统筹规划,逐步完善与丰富;二是可以考虑与其他兄弟学校合作,或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以有效促进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

新高考“6选3”的选考模式,还要求我们开设和加强生涯规划课程,重视指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理想,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考取理想的学校。

(二)选点突破,选择适合的走班教学形式

从理论上讲,要真正充分满足学生高素质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走班教学的形式也必然是多样态的。比如,我们重庆外国语学校主要就有综合分层走班、学科分层走班、选修模块课程走班教学、兴趣走班教学等四种走班形式。

综合分层走班,是指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在高中年级实施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综合学业水平,分为AB两个层次或ABC三个层次的班级实施教学。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之后,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实行“滚动”,进行班级调整。学科分层走班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主要适合于理科类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选修模块课程走班教学,主要适合于文科类学科,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习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层次,走班学习。兴趣走班教学,主要适用于体育、艺术(含音乐与美术)、研究性学习、社团课程、校本课程(含第二外语、AP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课程,走班学习。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情况,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异。一些老学校,招生规模较大,师资储备充足,教学资源丰富,但是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硬件不足;一些新学校,硬件肯定好得多,但是,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招生规模小的学校,相对教师数量少一些,可能会存在教师资源的欠缺,更重要的是教师教研的团队力量因规模较小会薄弱一些。每一所面临自己的实际情况,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求切实地保证高考“6选3”选考模式的顺利实施。

比如,一所大规模的学校,师资力量充裕,可以在语数外和理化生政史地9科中实行分层走班教学;而小规模的学校,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教师相对不足,就可以在语数外学科实行分层走班,在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可能只能实行学科分组走班。

一所学校规模较小,师资力量相对可能要弱一些,甚至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怎么办?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结合高考特点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结合学校所能开设的科目,恰当地选择高考科目,优化组合,以求尽最大努力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校面临高考选课走班的燃眉之急。简单地说,就是将“6选3”化为三四种组合形式的“套餐”(比如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化W,物理、化学、历史等)供学生选择,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化解矛盾。但是,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由选择。

(三)着眼长远,全面提高走班教学质量

走班制教学是适应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形式,但必须明确的是走班教学并不必然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即便未来学校能够开设足够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把学校变成“课程的超市”,但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及时转变,专业能力不切实提升,那么走班教学最终也只是“徒有形式”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具体探索如何通过走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角度去设计分层走班的具体策略,以求真正让学生学得更好,考得更好,发展得更好。需要强调的是,分层走班的目的绝对不是让优秀的学生保持优秀,让较差的学生保持较差,而是要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较差的学生学得更好,变得优秀。这就决定,分层走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最终的结果上却是要让学生都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好。

我们要认识到高考改革是未来学校发展、提档升级的一个重要机遇。要着眼长远,以走班制教学改革为抓手和突破口,做出促进学校稳步提质的工作规划,力求在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新高考,并以此推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办高品质、高品位、人民满意的好学校。

高考改革,绝不只是命题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顺应高考改革的大趋势,学校除了针对高考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之外,还必须在育人模式、课程体系、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改进。同时,一个区域内的几所学校或者几所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差不多的学校也可以构建共同体,通过联合教研等形式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全面提升走班制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系重庆外国语学校校长

――【众议走班】――

观点一:走班制若还是围着“分数”转,就真的“走偏”了

走班制也好,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也罢,宗旨都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为我国高中探索走班制带来了契机,但走班制的初衷如果不能被更加多元化的高考制度与学生评价机制所吸收,就没有太大的意义,甚至会对应试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眼下,大家在评价浙江高中实施走班制的成效时,就把“期末考试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看成是最重要的指标。如果评价走班制利弊依旧停留在“唯分数”论上,而实行走班制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而不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的走班制就真的“走偏”了。

观点二:走班制增加教师工作量,对教师要求更高

尽管走班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却会增加教师个人的工作量。教师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同时承担教学任务与教学班管理责任,负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活咨询、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不仅要关注学科教学,而且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了。

篇6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特点;教学应对策略

一、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

(一)以主干知识为中心,突出能力立意

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目前高考阅卷普遍是采点不采意的办法,高考试题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教材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能力立意”是永恒不变的高考原则。新课程历史高考主要考查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辨别;“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阐述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

(二)转变史学观念,充满时代气息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通过试题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原则,试卷充满时代气息。历史学科的本质功能有两个,一是资政,二是修身。历史要发挥史鉴的社会功能,它总是要考查社会热点,新课改尤其如此。

(三)渗透人文价值观,凸显地域特色

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主要从六个方面考查。逐步加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引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地域色彩不断凸显,题目要确定符合本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命题指导思想,命制的试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能够根据本省教育、教学和考生实际以及当年招生计划结构和生源结构情况,把握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针对本省教育、教学的特点,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查.在试题的内容和选材上能体现出当地历史、地理、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

(四)淡化题型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的界限已经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本质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重视史料作用,考查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的解读能力,发展趋势是让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回归史料。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历史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坚持以下总体策略:落实好课标和考纲的区别与联系;贯穿好新的史学观念教学与练习;认真研究新高考材料与时政;按规律进行教学创新,注重实效性。

(一)调整历史复习方法,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教学法

教学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通过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教学法

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学生能够有一些通史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

用新的史学观念统筹复习内容,比把历史内容分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同时要用全新的学习观念贯穿整个历史复习过程,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争取从课本单调的内容中解脱出来,从新整理属于自己的课本;把握细节内容,杜绝浮于表面;最后要积极关注热点,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针对历史新课程高考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将有效信息提炼成完整、准确、合理的观点。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现象和事实。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全面、客观、清晰地叙述历史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独立地表达自己观点、自己看法的能力。

(三)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它是教学系统的深层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三个基本环节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技术等多个影响因素。改革必须坚持观念的不断更新,发挥教学内容优化的核心作用,正确推动教学评估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一种“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的天性”的理念,只要教学方法有吸引力,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其次,教师要富有创新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不能迷信于传统和权威教学方法,要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最后,要坚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资质以及学习习惯不同,改变“填鸭式”、“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方式,不是学生适应老师,而是老师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那学生从死记硬背和题海中摆脱出来,必须不断革新历史教学方法,探索试题规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篇7

2015年浙江高考化学试题一方面秉承了多年来形成的一贯风格,另一方面不断求新、求变.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内容和理念,着重强调对化学学科思想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密切关注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科学发展相关的化学问题,重视应用,更加贴近考生实际;加强了图表图像分析部分,突出考查化学认知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试题特点鲜明

1.保持整体稳定,立足基础,力求创新

充分体现浙江省高考化学试题特色,命题风格、题型结构、呈现方式、考查内容等总体上与往年相似,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客观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核心知识,主观题四个大题分工明确,分别从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无机化合物的推断、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化学实验等承载考查功能.实验题的背景为海带中碘的提取,是源于教材的学生实验;CO2通入氨水体系时溶液中各离子的变化趋势、CO2不能用于镁燃烧时的灭火、CO2在一定条件下电解得CO、乙苯-CO2耦合催化脱氢制苯乙烯等化学原理的考查都以学生非常熟悉的CO2为载体.这些都能较好体现命题的基础性.第9题表格的引入和第11题装置图的呈现,使信息呈现方式简洁明了,节约考生阅读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命题思想.试题在素材选取上更加考究,考查方式更加灵活,通过在试题立[JP3]意、素材选取、设问角度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试题有新的突破.

2.密切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彰显价值

试题内容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密切联系,彰显学科价值.试题背景多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或是科技前沿,力求从考生感兴趣的实际情景中提炼问题,把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融合,要求考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液晶的特性;氨水体系中随CO2通入,溶液pH和各物种的变化趋势图;香料肉桂酸苄酯的合成;重要还原剂NaH、NaAlH4的制备;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的流程;海带中碘含量测定和碘的制取等.试题情境新颖客观,科学严谨.一方面可以折射化学在新材料、能源、环境、废物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考生提供公平的平台展示能力,又可以彰显试题的时代性与应用性,展现有用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3.强调学科素养,重视实验,考查思维

试题以学科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有适度开放性,使学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如第27题中的书写陌生的化学方程式,28题中的文字、化学用语、图表和数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第28题中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考查了考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第29题以碘的制取和碘含量的测定为背景,考查了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问题设计角度多样、层次鲜明,既符合化学逻辑思维,又符合学生的应试心理.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整体性.所涉及的电势滴定法,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和中和滴定知识的迁移方法.

综合分析近年高考,试题难度稳定,突出“双基”,命题取材力求创新,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大了试题开放性,突出了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把科技创新、生产、生活实际,与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备考中要认真把握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题型和知识点,做到知识构建不超“纲”,能力训练不超“标”;要重基础,主干知识求烂熟;重概念,彼此区分不混淆;重方法,提高速度和效率;重规范,避免无谓失分;重精练,莫入茫茫题海.

二、具体备考建议

1.回归教材 夯实双基

高考化学一直延续“回归教材,贴近生活”的命题宗旨,考查主干内容几乎不变,创新主要体现在出题形式上.建议首先应扎实基础,查漏补缺;其次重点内容、重点题型专题突破,熟练掌握各热点题型的解题策略与方法,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轮复习应全面梳理知识点,不留盲点,使知识点完善化、深入化、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 努力做到三点:一是“细”,复习的内容要细致全面,知识上不留死角;二是“低”,彻底改变讲得过深过难,习题偏深偏难的做法,学生放弃教材和基础,简单的问题做错,会的题目不得分;三是“综合分析”,把每部分的内容理清楚,搭好骨架,接下来填上血肉,把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转变方式 培养能力

试题对化学原理的考查非常灵活,纯知识性题目逐渐偏少,更多的是应用性题目,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能力目标意识,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提高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开发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发值得探究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并提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社会、环境、自然等学科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3.关注图表 提高素养

图表图像以其独特的检测作用,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和亮点.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化学试题中常见的流程图、坐标图、数据表、图像等大量信息,指导学生学会快速分析,准确获取有用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做出判断.帮助学生提高识图,读图的能力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提高.

篇8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立足教材 高效训练 高效备考

在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的生态中,教改成功与否,是否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一个主要的指标就是高考成绩。从对于学校的评价机制来看,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关注的是每年一次的高考成绩。因此,如果离开普通高中教学的教学实际――高考,谈高效课堂,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是空中楼阁。因为高效教学的落脚点或者是最实际的评价标准还是高考的质量。我认为高效课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高效课堂为基础;高效训练为关键;高效备考为保障。

高中物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理科综合中的核心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大,知识考查的范围广、难度也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们理科成绩很大程度上与物理成绩密切相关。那么,应该如何立足高考,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呢?现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认识。

一、立足教材,目标紧盯高考

2016的考试大纲相对2015年考试大纲有几点变化:在考试内容第一段删去“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更加体现了知识与能力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本,认真使用好统编或推荐的教材,而不必一味地钻入高考复习的各种资料中。但必须认识到,教材本身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跟不上知识、技术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以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新问题为题材的题目(信息题)。因此,在训练中,既要依据教材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又要结合高考实际,相应补充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事实上,从2016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灵活、以能力立意是当前高考改革下的核心命题趋势,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死”,即务必要把核心知识掌握准确、扎实,又要“活”,引导学生们灵活运用死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这就是物理学科素养的呈现,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二、高效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们课堂上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哪种程度,最终是需要用学生们练习的状况呈现的,练习既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考查,又能达到对于课上知识拓展和延伸的目的,进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但是,学生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应当前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学生们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训练的高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反馈矫正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后作业一定要精选精练,要坚决杜绝单纯追求数量而出现重复性作业的问题,这样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练习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高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习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必须做到及时批改,精批细改;讲评之前必须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总之,高效训练不是口号,关键在于落实在每一节的教学中间去探索和落实,这样才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才能够使物理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高效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好考前备考,好的考前备考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备考呢?总的来说就是宏观规划、完善细节。也就是说要有总的复习计划和目标,然后结合学情具体扎实地落实。就高中物理学科来看,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试说明,从考试说明解读考什么;从近年试题解析怎么考;从学生们个人现实明确怎么办。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主动高效。其次要回归教材,扎实基础。课本是学习之本,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大多数高考题在课本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抓纲务本。方可落实“五基”,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再次,引导学生们规划好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听课是主业,跟老师思路走,抓知识方法重点,力争当堂明白。注意,预习了才能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跟上思路了才能抓住重点,所有学生都要把握的重点就是公共重点,但重要的是要抓住个性化的重点,每个人的知识点认知和把握情景是不一样的,各有需求,自己缺什么就抓什么,重点一定要有个性化,要听懂个性化的重点,当堂消化。最后,要鼓励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当前的高考物理学科更加突出能力的考查,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基础就是对于核心知识的准确、扎实的掌握,把老师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是根本目的,必须鼓励和要求学生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

具体落实到阶段复习上,第一阶段复习方法:按模块复习。按模块复习是高考总复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和题型现在也许有些淡忘了,有些章节还存在一些死角,而按模块复习正好可以把知识点系统梳理一下,复习完一个模块,试着建立知识网络,检查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是否还有没复习到的盲点,再看看这些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把知识点都记下来,而且知道各知识点所涉及的题型和解题思想。第二阶段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各部分内容。重点复习各部分内容时要抓住主要知识点,搞清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系统化。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把重点放在概念的理解与规律的运用上,理解概念要在“准”字上下工夫,掌握规律要在“用”字上下工夫。

总之,高考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在立足于学生实际和考试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抓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和准备,这样才能够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丰平.第四届学校新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摘要[R].(教育时报),2010(3).

篇9

关键词: 新高考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高效课堂又被称为高效性课堂,是教师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一般来看,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和教学效果。高中物理学科是高中学科中一门基础性必修学科,也是理科中的核心学科。从学生们上高中以后的学习情况来看,高中数学和高中物理是学生们感觉难度最大的学科,特别是高中物理在普通中学中学生们甚至在高一下学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大量学生物理考试不及格,上课跟不上,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文科。选择理科的学生在理综中最容易偏科的就是物理学科。

在当前的高考中理综学科物理占110―120分,是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不夸张地说物理决定了学生们的理综成绩,新课改以来物理学科命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特别强调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尤其是通过预设和学生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如风速仪氧气瓶充气雾霾天气等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和我们生活中的联系和实用性。这就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下题海战术的失灵,能力和素养成了新高考下物理教学要重点考查的内容。

据此,要想真正打造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当前高考命题的新变化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真正打造高效课堂。从现实来看,我们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教学任务较之前应该是更重了一些,特别是新教材使用之后选修教材中丰富和补充了很多新内容,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那么怎样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改进物理课堂教学呢?

一、用学情指导教学

新课改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们成为教学的核心。事实上我们都清楚,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衡量标准就是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心必须是学生。但是长久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长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流,学生们被当做了“容器”,讲、听、练的重复不仅会使教师感到劳累,而且逐渐使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要想提高当前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尊重学情、重视学情,教师备课、教学环节的预设、教学步骤的开展都应该是以学生们的实际为依据进行的,这样学生们才可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才可能实现良性互动,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够实现结合,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提高。

二、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

学以致用是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事实上符合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想提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效率就应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死板地拘泥于教材中的死知识,要把教材的内容和学生们生活中经历或者感知的一些事物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如最简单的物理学科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家庭电路问题,这是学生们生活中有一定感受的东西,当我们把这些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加深对于物理学科的理解。

三、利用好实验环节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些重要的物理定律都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能够把那些抽象的定律、定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降低学生们学习、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环节,把实验操作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条件的实验一定要操作,学生们能自己操作的实验一定要给学生们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样学生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就能把直观的感受和抽象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容易消化和吸收。对于那些简单的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自制实验器材,鼓励学生们自己探究、操作,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鼓励学生质疑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其中像杜郎口模式、杨思中学模式、“271课堂法则”、“三三六模式”等一系列具备地方发展特色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经验被广泛地学习和推广。这些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使学生们动起来。

要鼓励学生们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让学生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展示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学生之间理解和消化问题就更容易一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们质疑,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奇妙或者让老师感觉很低级的问题,这时老师一定不要拒绝,要对每一个问题细心回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愿意思考问题,否则时间一久课堂将一片沉闷。要鼓励学生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教师自我的不断提升

教育改革的推进给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就像现在所说的那样,教师给学生准备的不仅仅是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满足学生们学习的要求。

教师也要有危机意识,主动学习。要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给学生们呈现高中物理课堂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高考政策的不断变化给教师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立足于课堂,仔细研究教育对象学生,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够打造新时期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

【Abstract】Under the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guidance, the methods of Delphi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re applied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efficiency in view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environment, thus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be promoted and deepened.

【Key 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全国英语教育界都发动了英语教学方面的改革。面对新的高考制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而教学效果评估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为了顺应高考改革的大潮流,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构建英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实施客观科学的评价提供保障。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1.科学性。高考改革后,原有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只有尊重科学的事实,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2.全面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地反应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评价指标能如实全面地反应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

3.时代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学需要不同的评估标准,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现状、时代背景来设计,要体现当前的高考改革背景。

二、高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材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是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模式,只开设了公共英语,没有去分析市场的需求,比如行业英语的开发。另外,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都是一模一样的,也没有加入些在岗位应用能力的英语知识。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很好地提高应用能力,更无法达到相应的人才培养目的。

2.英语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高职院校与大学本科一样都将公共英语列为了必修课,但是在某些高职院校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差异很大,有些高职院校课时分配少,开设年份少。部分学生也认为英语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没什么帮助,因此,也忽视对英语的学习。这与国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致的,是相违背的。

3.考核方式落后。许多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评定指标是看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因此,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追求考试的高通过率仍然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因而,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还是比较看重学生在比赛中的获奖情况,也会奖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或者各种各样的英语口语竞赛、写作比赛等。但是个别院校也有将此作为考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如没有取得证书就不能毕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忽视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4.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仍需加大培训。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需要大量的懂行业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知识的老师来满足这种需求。而目前需要加大对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让广大的英语教师扩充其专业知识,提升素质,从而真正做到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各高职院校针对英语教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评估体系,但基本上是针对所有课程而言的。有些高职院校,还通过教案评比、组织听讲等方式对英语教教学进行评估,但这些方式难以全面反映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坚持科学性、全面性、时代性的原则上,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色,将岗位工作群作为教学背景、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课堂教学层面构建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学生层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是否真正适应了高考改革的趋势,我们只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满意度来评估英语教学质量。这里应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来进行分析。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于1959年提出了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他认为:一是评估学生的满意程度,二是评估学生的学习获得情况,三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程度,四是计算学习创造效益的成果评估。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考察学生学习兴趣以及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来进行评估。

2.教师层面。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从职业教育的特色出发,基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强化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层面的评价主要从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来进行。其中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应体现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要评估教师是否能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对口帮扶、企业实践的能力。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保证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健康发展,需要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构建。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课堂是否遵循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否能真正实施新环境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英语运用岗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题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管理、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融合衔接情况。这里的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融合衔接主要指高职教育的整个阶段情况。在新高考制度实施后,高职教育要更加重视为岗位群服务,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培养学生的岗位群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要逐渐融合行业英语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只追求过级考试的观点。

图1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图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1.权重确定。为了更为全面、客观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效果进行评价,本论文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层次化、系统化的分析法。Delphi 法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元素作出概率估算。因此,结合上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并运用专家打分法、头脑风暴法可以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提出优化的策略。表1楦呖几母锉尘跋赂咧霸盒S⒂锝萄效果评价指标权重比结果。

2.比重分析。通过表1结果所示,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中学生层面所占权重最重,说明教学效果中应当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而在学生层面的二级指标中又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知识运用程度为明显,这说明教学应该突出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师层面的二级指标中,通过权重打分,突出了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这就要求在高考改革的大趋势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与行业联系起来,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用英语解决将来岗位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体现英语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的二级指标中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融合衔接情况也是权重最重的,这适应了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职院校英语教研教改的方向。

五、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新的高考制度的颁发进一步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包括英语教学加快改革步伐。而改革的成败又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因此,只有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才能为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亚南.柯氏模型在提高培训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9).

[2]陆少颖.基于柯氏模型的教师培训评估模型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3]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McGraw-Hill,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