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年患者;自理能力;分级护理;护理时间
从1999年开始,我国就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近几年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凸显。《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就指出我国在201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已经达到了2.12亿人,占据全部人口比例的15.5%。同时根据WHO预测,我国在2050年将会有超过35%的>60岁的老年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的老龄化国家[1]。可想而知,这必然会给我们国家的医疗养护行业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也是考验我国对于老年患者医疗和疗养护理的管理和执行能力。特别是我国多见于内、外、妇、儿、重症监护等科室关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操作工时测量方面的的相关性研究,对于老年患者在在病房的人力资源测定则鲜有报道,特别是在现在全新的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加上目前临床护理的分级标准是自 2009 年 7 月 1 日起实行,由原卫生部于 2009 年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建立,已经不能和实际的护理工作量与患者需求相联系起来了。同时还存在着大多数的临床医护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分级护理培训,导致医护人员会根据惯性思维和主观臆断进行分级,具有非差大的随意性[2]。张彩云[3]等研究发现,医嘱护理中I 级护理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为 85.31%,II 级护理为 77.19%,III 级护理为 90.60%,与患者的实际生活护理需求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的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裕分级护理和护理实践,以完善老年患者医养结合分级护理的标准。现报道如下:
1 相关概念解析
1.1医养结合与患者自理能力 医养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也称之为医养融合,是一种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关于医疗和养老的概念,将老年患者的健康和医疗置于首要位置,并且对老年患者的养老服务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医疗服务和养老护理的有机形结合[4]。患者自理能力是指患者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如吃饭、睡觉、清洁卫生等方面,是患者对于疾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一种体现[5]。
1.2分级护理与护理时间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它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护理人员配置和收费的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是自1955年开始建立的,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6]。护理时间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分级护理的标准确定的对于患者的有效护理时间,通过测量工时可以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也是确定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7]。
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护理时间的相关性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相比于相关的诊断程序或R床诊断建立在其认知功能因素及身体物理因素基础上的评估系统比更为合适。老年护理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是美国,他们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养老院中生活自理能力很好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远远低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严重依赖他人的老年人。因此,通过不同的等级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侯岩芳[8]等 研究发现应用生活自护能力对护理工作进行分级护理,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基础护理质量。李丽传等[9]提出满足患者日常生活中生活自理能力需求的一种客观的测量工具和指标是护理工时数,它能够很好地测量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患者的实际被照顾和护理的需求。而护理工时数数的测量则是通过一定的Barthel数据量标实现,如我国学者卢慧芳[10]等研究指出,对于我国老年人来说Barthel 指数量表可用于评定其功能的高低。而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发现,它不仅能够用类似预测治疗结果和预后以及评定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进而提示实际需要护理的程度,还可以对因评估者主观判断而造成的护理级别偏差进行弥补,这是因为应用标准量化的评估护理方法之后,不同评估者可以得出相似性很高的评估结果。高小芬[2]等研究也发现护理级别和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呈现正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患者的病情程度的轻重;同一护理级别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直接的护理时间呈现负相关性,即直接护理时间越久,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3 分级护理和护理时间存在的相关问题
我国的分级护理主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医嘱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张彩云等研究指出,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的调查结果为特级护理 89.84%,一级护理 85.31%,二级护理 77.19%。②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和医嘱护理级别存在差异。眼报道指出,约有90%的护理人员指出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与给定的护理级别不一致。③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分级的界别认定不同。毕慧敏等[11]对274 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对级别的认定分歧达到了有 52.55%,特别是学历越高的护理人员则与医生的分级更严重。④分级护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严重滞后,护理内容不够明确。⑤分级护理的质量管理和评定系统减少也相对迟缓。而分级护理举动了护理时间的多少,因此必学首先明确护理分级管理规范,制定相关的条例。
4 建议
制定完善的分级护理制度,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明确分级护理的内容;加强关于分级护理和护理时间界定的相关的专业性内容只是的培训,开设针对临床医护人员的相关讲座,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协调统一他们关于护理分级的认知,进而建立一个有效地分级护理和护理时间评定系统。通过科学全面的综合多种文献和专家讨论,建立合适的护理时间测量量表,以使项目更加全面和科学合理。从而使分级护理和护理时间能够在全新的医养护理模式之下与老年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喊着的生活能力和康复进度,改善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佘瑞芳,谢宇,刘泽文,等.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7):7-9,66.
[2]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 护理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3):249-253.
[3]张彩云,石贞仙.分级护理医嘱准确性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9, 23(3):629-630.
[4]陈庆琳.南京市医养融合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4(12):1973-1974.
[5]何洁,王筱蓊.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5):2086-2088.
[6]邹优兰.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发展现状[J].医学信息,2013(7):582-583.
[7]李冰玉.r间护理对老年患者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20):167-169.
[8]侯岩芳,刁振明.应用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对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0-62.
[9]李丽传,明勇.护理管理[D].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5-126.
[10]卢慧芳,王惠珍,高珏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11]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11):966-968.
篇2
【关键词】乡村医生,养老保障,身份定位
一、导言
(一)背景。乡村医生作为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的坚守者,为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实现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2011年卫生统计,我国现有1091863名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肩负着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地区58%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2009年,村卫生室的诊疗人次达到15.5亿人次。随着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乡村医生老无所养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国内研究现状。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史甲奇认为通过对乡村医生收入和养老保障的现状研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除政府增加投入外,还应考虑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合理接轨,明确乡镇卫生院作为上级监管负责单位的作用。朱宏、徐刚等提出了将乡村医生纳入养老保险的两个原则:一是对现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乡村医师政府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补偿;二是对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在岗乡村医生,可分类施保,按需纳入不同的保险体系。
(三)研究方法。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达州市村卫生室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对部分乡村医生进行的访谈,并结合了部分文献及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D市村卫生室基本情况调查表来源于D市卫生局的统计,访谈数据是笔者在2012年1月在D市K县及M县两地访谈约15名乡村医生得来的。进而以Excel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二、乡村医生养老现状分析
(一)目前已有乡村医生养老模式分析。目前,我国只有北京(把乡村医生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上海(把乡村医生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江苏(把乡村医生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地初步建立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多数地区尚未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有研究显示,乡村医生仅有2.54%有养老保险,97.46%的人没有。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形势严峻,“老无所养”问题非常严重。
(二)我国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分析——乡村医生身份界定
1、我们来看相关法律法规对乡村医生待遇福利的规定,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13、23条和《执业医师法》第21条的规定可知:乡村医生与村医疗卫生机构只构成一种劳务聘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所调整的范围。
2、我们来看乡村医生的职责。乡村医生的待遇和与其职责相似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外溢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却没有得到额外的补贴。
3、我们来看乡村医生的隶属关系。乡村医生受政府的管理,并承担了政府委托的农村公共服务,但是乡村医生与政府之间并不构成劳务关系。
三、D市乡村医生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一)D市乡村医生养老现状
D市现有农业人口5235453人,有312个乡镇,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356人。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D市的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也非常突出。据D市村卫生室统计数据,D市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险的占83.1%,参加了新农保占16.2%,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村医分别只占0.3%、0.2%,此外,灵活参加养老保险的也仅占0.2%。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覆盖率极低。
(二)原因分析
首先乡村医生的身份尴尬问题仍未解决。其次乡村医生待遇偏低;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滞后,医疗器械不足。最后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从数据显示来看,D市村医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占村医总体的65%左右,30岁及其以下的仅占0.7%,而且绝大部分乡村医生行医年限超过10年以上,行医的平均工龄在约为27年。
四、建议
(一)理清村卫生室的功能性质,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
在经济允许的地区可由政府管理村卫生室,对归属不清的村卫生室,可由政府通过集体收购等办法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明确国家和地方财政在硬件投入后村卫生室的举办主体。
(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
政府应加大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财政投入与补贴,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减轻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个人的负担,增强乡村医生的承保能力。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进行补偿,此外,还应该规范各种收费标准,稳定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
(三)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乡村医生自身的承保和养老能力。首先应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规范化管理,完善乡村医生的培训教育制度。其次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真正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财务、药品和人事等进行统一管理。
(四)政府担责,因地制宜,推行乡村医生同现有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并轨,加大补助力度。在目前情况下,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机制尚有难度,因此各级政府应承担起主导责任,将解决乡村医生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管理模式等因素,选择适宜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乡村医生历史回顾与现状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温海红等.社会保障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
农村公路作为整个公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保障。90年代初期就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说明道路的畅通对于农村对外销售农副产品有着重要作用。国道和省道是全国交通大动脉,县、乡等农村公路就是连接于主动脉的血管,为城市与农村的良好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县、乡等公路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行列。然而,农村县乡道路总体建设还远未达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且仍然存有“重建设轻养护”的状况。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1.1分级管理难
公路养护情况的分析就浙江省某县为例,在2016年底,该县区的全年养护公路里程达到961km,列养里程却仅为211km,占比达2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养护均是以县级道路养护为主体,乡级道路养护仅是季节性保护,村道养护更是基本空白。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多样,结合目前的《公路法》分级管理原则能够获悉,“县道县养,村道村养”该原则就某方面而言是具有科学性的,但实际实施却存有较大困难。部分乡镇始终认为,公路养护是公路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乡镇并无关系。加之,绝大多数乡镇道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着一无经费,二无管理机构的问题,因此乡镇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对农村公路进行合理养护。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乡镇道路养护工作多是停留于表面,有心而无力。当道路出现问题时,村镇普遍采取临时组织人手挖坑填土的处理方式。若仍然未能解决问题,就请相关领导,批个条子,公路部门调拨资金进行修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尤其是当乡镇公路中出现砂石多,抗灾差等状况时,且在养护不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即使是刚刚修好的道路,也不能保持较长的通行时间,极易出现再次损坏。这不仅浪费资金,影响投资效益,还为广大农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导致群众对公路建设的信心大大降低,影响政府公信力。
1.2养护资金难以筹措
县乡公路资金养护的构成要素有三方面:第一汽车养路费;第二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道的养护费;第三,以工带赈。一方面,汽车养路费的使用重点集中于国道及省道等干线公路上,而县道所拨付经费,则要根据县道通行能力等条件调拨。另一方面,汽车养护费的使用在前期已开始翻番,但对养路费用的调拨却还是按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实施。农用机车等养路费用,在地方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能得到大幅度的增长。根据相关调查得知,随着道路通行能力的日益提升,“鸟枪换炮”情况的出现逐渐增多。就浙江省某县为例,该县从03年开始,在农用机车和拖拉机上的费用支出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大面积下滑情况,养路费用征收力度虽然呈加大趋势,但其养护效果与质量反而逐年下降。在以工带赈方面,由于农村相关费用的取消,义务出工已基本取消,因此该部分资金形同虚设。再者,县乡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存在着“管钱的管不了人,管人的管不住钱”的致命缺点,使得较多公路养护管理机构难以控制人员进出,导致参与人员数量日益增多,相关人力费用持续增大,而用于道路实际养护经费相对减少,最终导致道路养护工作的难以维系。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改进与研究
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行政特色,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此种计划经济所遗留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方式急需多样化,必须积极探索,以更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进行养护工作。
2.1推进变革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的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逐渐出现,原有的道路养护方式及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与相关规范。对此,可以借鉴国、省道公路在养护管理工作中的经验,采用机械化的养护方式进行集中养护。而对于县、乡级的公路管理机构,需合理调配人员与资源,购置道路养护所需机械化设备,利用冗余的人员组建核心技术力量,成立专业化的养路公司。各级公路主管部门要支持养路公司的相关工作,尽量给予帮助,并在公司成立之初,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合理的优惠,使其能够健康发展,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道路养护工作的战斗力。该方式不仅可以减轻管理机构的人员负担,同时还可以改变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低效与混乱的状况。
2.2推行承包责任制
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域相对偏远的山村等地区,可采用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将养护工作承包给当地居民,合理制定养护要求和支付报酬等相关制度。该方式既能加强养护工作,也能减轻管理机构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解决当地部分村民的收入问题。在相关制度推行过程中,严格按照“谁受益,谁养护”原则,对个人受益的路段要实行养护三包制度:一是保障其负责路段,路面没有人为所造成的坑槽。二是保证其所负责路段边沟涵洞的畅通无堵。三是保障路面上不存在违章建筑和影响安全的杂物。
2.3农村公路养护
为了更好的完成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关职能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工作的高效有力。管理机构要面向社会,同时对其所负责的相关公路进行检查,监督公路养护工作,并对养护工作中所需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管理机构要认真对待、合理安排,将公路养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总之,农村公路的建设对于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而言意义非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农村公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各级职能部门应该同心协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在积极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道路养护工作。
3结语
公路养护管理对公路耐久性而言责任重大。因此,应强化养护者的养护思维和养护能力,使道路养护管理人员的养护技术更进一步,规范现有养护市场,改革传统养护机制,真正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峥.对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3(06):14~15.
[2]李月光,吴小萍,吕安涛,聂敏.基于AI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2~13.
[3]李纯,何兆益,李丽民.当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公路,2015(03):12~13.
[4]郭法霞,贾建彪,王玉勤,郭娟.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外公路,2013(05):12~13.
篇4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医生;多点执业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66-02
引言
医生多点执业是指医师在2个以上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但不包括医师外出会诊等诊疗工作。1995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只能定点注册行医,但很多医生都存在“走穴”的行为。2009年4月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13条提出:“稳定推进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1]”。由此,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讨论越来越多,在医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同时有学者认为,目前医生多点执业不能有效地开展的主要制度性症结在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师受聘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此外,2013年8月21日无锡市卫生局出台了《无锡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从9月起,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以在无锡市范围内1个以上3个以内(含3个)执业地点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无独有偶,北京、深圳、武汉、昆明等城市都已开展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工作。
一、现状分析
2013年1月,上海“微笑医生”张强从上海三甲医院辞职,成为新医改所期待的自由执业医生;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微博上消息,宣布“干完这个月就辞职”,医院人才流失不容小觑,于是引发了医生自由执业的诸多讨论。据了解,张强之后所工作的地方,环境优美温馨,桌上摆放着红玫瑰,朋友来访还有免费咖啡供应。更大的改变是,张强和新就职的这家医院只是简单的契约合作关系,该医院只提供执业的平台和场所,其他都要靠他自己,独立和高风险的待价,是充分的自由和有尊严的回报。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允许医生自由执业是医改成功的重要前提,建立一个自由流动、竞争充分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才能为医疗服务准确定价,矫正扭曲的价值体系。因此,本文赞同部分学者观点,认为有效实施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实现患者医院专家共同受益,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双因素理论介绍
由于每一个人总是在动机和需求的指导下发出某种行为的,因此笔者根据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基于6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在综合“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三种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复杂人”假设理论对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分析探讨。“复杂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2]。此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3]。因此,笔者运用双因素理论对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如下探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导致员工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通常包括组织内部的政策、监督考核制度、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可以防止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而激励因素是指可激发员工工作意愿,产生积极工作精神的因素,主要包括成就感、赏识、工作本身、责任、升迁和发展等。
(一)保健因素在医生多点执业中的运用
当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不满足时,会引起负面反应,大幅度降低工作积极性,而当保健因素充分改善时,只能安抚员工带来平和,不能激励员工[4]。虽然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和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5]。
1.工作环境和条件
人总要处在一定的实体环境之中进行工作,因而医疗机构的诊疗环境对医生工作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医生多点执业,即给予了医生选择自己中意的工作场所或环境的权利,以满足某些医生在保健因素方面的要求,防止医生产生不满情绪,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如工作环境的采光、噪声的控制以及其他各种人性化的服务等。
2.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要与人打交道,形成一种无形的环境,且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状态。因此,医生多点执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矛盾产生缓和作用。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医院氛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同时在医生多点执业期间,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活动比赛,积极鼓励医生甚至也包括患者参与,可以更好地加强凝聚力和团结力,丰富医生业余生活,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拓展医生身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为医生多点执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是一个人存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这对医生的工作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实行医生多点执业,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提高医生的收入,防止医生不满意情绪的产生,同时这又相对之前讨论的“高薪养医”措施,更加合乎常理,也可以达到缓解医生从开大处方、乱收费、乱检查中获取利益的不良现象,最终维护医生良好形象和医院信誉,提高患者满意度。
篇5
【关键词】全域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发展策略
当前,全域旅游不再只注重提高旅游人数,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旅游质量上,从而通过旅游的方式来提升游客的生活品质。将全域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有机结合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方向。
1.全域旅游对健康养生旅游的意义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了推动现代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该篇文章的问世,全域旅游受到了国家各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所谓全域旅游指的是优化调整旅游地区的发展模式,扩大旅游经营管理的内容,不仅仅只涉及相关景区、旅行社、饭店等,还必须充分考虑关联产业、体制机制、社区居民等各环节内容。
对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如自然资源(温泉、花卉、森林、草原等);人文资源(中医养生、休闲农业、健康服务等)。健康养生旅游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旅游+”战略,“旅游+”森林、“旅游+”温泉、“旅游+”医疗等,对整个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市场宣传结果,健康旅游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医疗健康旅游、生态养生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这些旅游种类之间是相互交叉发展的,是将度假、康复、中医药、养生等环节置于旅游业中。要想促进健康养生旅游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旅游部门、医疗部门、体育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各部门配合协作,优化调整发展理念,摒弃旅游业过去单一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所以健康养生旅游应尽快实现集旅游产品、有关产业、公共服务和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全域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全域旅游整体效率。
2.全域旅游视野下健康养生旅游的发展策略
2.1以中医药资源为核心,设计创新全体验产品
一直以来,医药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而当前,随着我国中医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已具备了多样化的医疗手段如针灸、拔罐、刮痧、食疗药膳等。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促进中医养生文化和旅游、度假、体育几方面的优势互补。在国家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设计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等作用。
各地区应深入挖掘本地区特有的优秀中医药资源、高效完善的医疗技术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全方位促进中医药资源和观光旅游、中医医疗服务和度假旅游的渗透融合,制造集中医药保健养生、康体疗养为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提高中医处方的利用率,并进行精美的包装,将药材、民间医药、民族医药等融合起来生成购物养生类旅游项目。此外,注重研发森林、温泉、康体等健康养生旅游项目。
2.2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推行全链条健康养生旅游示范点
为了保证游客有个良好的体验,应树立科学的组团式发展意识,构建一套完善可行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将该体系具有的规模效应淋漓尽致发挥。对于经济水平雄厚的区域,应实行切实可行的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医疗、度假、体育、养老的发展进程,实现各类新型业务如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当前,国家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各个地区构建十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近百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近千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推行具有当地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景点,在一些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区域如北京、海南等,充分运用精湛的中医诊疗技术,发挥医疗旅游服务体系的作用,形成健康旅游产业一条龙服务。通过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出独具地方风格特色的有助于游客健康养生的旅游项目。
2.3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全域旅游的持续健康运行,应加强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有部分旅游重点区域前后安排组织了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专业委员会、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等保障措施,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统一工作协调能力。还有的旅游区域组建了专门的维持旅游秩序的警察大队、旅游综合执法大队,以期在和谐的法治环境下推动全域旅游稳定发展。
建立健全涵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行政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综合体系的健康养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中,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应和中医药部门、卫生部门、体育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共同努力推动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对于具备实施健康旅游产业条件的地区,应安排组织专门的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及旅游产业协会,协调处理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问题,确立科学合理地发展战略目标,及时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实行旅游发展服务平台,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制定详细的规范标准,注重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交易服务质量,完善资金保障制度等,力争实现全方位、综合化的服务。
2.4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在现行的《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强调,将传统的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渠道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微信等渠道有机融合,构建先进高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实现覆盖全媒体的营销网络,全媒体具有开放性特点,涉及了传统与新兴的所有媒介,通过对电视、广播、音像、网站等各种媒介形式的综合使用,实时接收各用户终端传送的多样化信息。
现阶段,在一些温泉会所、山地疗养度假以及养生休闲小镇等旅游区域均实施了医旅结合、医养结合的健康养生旅游模式,更有部分区域正逐步朝着智慧养生旅游方向发展,涉及了准确检测健康管理活动、加强生理与生理健康评估等各项服务业务。运用了各种新兴产品,比如将石墨烯中医“号脉”手环戴于手腕处,通过手机中下载的相关App软件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并第一时间获得体质诊断结果以及中医给出的改善措施。
以上所提到的健康养生旅游服务内容和旅游产品都适合以全媒体网络营销为主要手段,从而实现预期的I销目的。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保障每位游客都能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向游客提供独具特色风格的产品。通过采用全媒体营销网络手段,有助于对各种媒介的高效利用如微信、网络、即时信息等,在全面采集、有效处理、及时存储和准确分析健康养生旅游产品需求信息时,主要以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主,这样无论是供方还是需方,都能方便快捷的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2.5加强资源优化整合
积极开发田园风光、历史人文景观、温泉养生等旅游景点,真正落实生态、养生、乡村三大目标,优化整合休闲养生、康体理疗等优势资源。一方面,在旅游胜地的带动下,对附近健康养生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注重发展系列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对远距离的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沿线建设美丽乡村,做到点线结合,主题突出,交叉运用。在一些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应构建养生会所或者养生类酒店,进而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通过私人研发的生态养生产品,与康体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配合协作,从吃即国药、生态食物,行即在乡间道路上行走、参加采摘和劳动活动,听即积极融入养生讲坛,养即养身、养心,疗即药疗、温泉水疗等渠道全面实现。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基于全域旅游的健康养生旅游满足了全区域协同共进的要求,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各类优质的健康养生服务活动,受到了各大旅游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参考文献
[1]周波,方薇.国内养生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论坛,2012,(1):40-45.
[2]金京.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武义县发展养生旅游的对策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302-303.
篇6
[关键词]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检后特色服务;档案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a)-0196-03
[Abstract] To our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integrated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model to optimize the article on China'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integrated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model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medical center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s Construction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described th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integration points. The status quo in our hospital and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s, primarily in our hospital provide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management, file management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management and other services. Proposed to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medical services, health monitoring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after the equally important, the prosecution service after quick reports in three directions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ed services; After the Special Services Unit; Health examination; Fi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健康管理是榇τ诩膊∽刺、亚健康或者健康的各类群体提供身体健康评估服务机构,并根据健康评估报告对其健康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指导与建议。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健康体检中心是健康管理的先导服务机构,在康复治疗、保健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常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该文结合该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策略。
1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1.1 医院体检中心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健康产业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健康体检中心已经达到了7 000多家,并且每年还会以几百家的速度快速增加。而医院开展体检服务业务具有着仪器设备共享、资深专家团队等优势;另外,投资规模较小、经济效益明显、潜在的病员客户群体开发等优势让我国的各大小医院都成立了自己的体检中心[2]。国家健康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三个转移”卫生工作的推进,为我国的健康管理模式的成立和展开带来的发展机遇。
1.2 健康管理工作展开的价值分析
在疾病的发病类型中,慢性病发病率占着越来高的比重,人们的健康状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每年一次的健康体验已经不能满足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作用[3-4]。健康体检除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外,取得健康信息的健康管理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医院体检中心的工作方向已经转向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疾病健康知识管理、患者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以完善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服务。
1.3 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
该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的建立是根据该院体检中心现状和广大市民对健康体检服务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目前,该院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的主要核心内容包含着以下内容[5]:①为体检者提供体检前后的健康教育和培训;②提供数字化的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体检服务模式;③根据患者的需求与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服务;④逐步完善健康服务管理模式。
1.4 现阶段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要点
①服务流程要具有覆盖面广,级别较低,能够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服务;②应用便捷、迅速;③包括很多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丰富全面,能够为体检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方法;④建立起符合于国民健康的风险评估模型;⑤健全的健康服务机构是保证健康的主要路径,是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收入。
2 该院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与内容
该院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设备精良、项目齐全、服务较好,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获得了“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该院一体化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教育、健康管理、体检者的档案管理以及患者的疾病管理等内容。
2.1 健康知识宣教
为体检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让体检者对相关的疾病知识有着一定的认识,让体检者明白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每位患者提供检前咨询服务、检中指导服务以及检后健康服务,开通短信、手机APP等网上健康知识服务模式;②该院开展了健康管理一体化模式会议,探讨发展方案及健康管理办法的探索;③为体检者提供检后健康评估服务,并针对每位体检者展开疾病防治解说。
2.2 为体检者建立起电子健康档案
①为每位体检者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该院可以安排相关医学专家、健康专家定期的对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针对每个人制定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当发现患者某种疾病风险增加时,则对患者发出健康提醒,这有助于重大疾病的预防;②以个人的信息档案为基础,通过微信、QQ、电话等为个人提供问药问医咨询服务,让体检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用药指导、准确服用药物,避免了乱用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2.3 数字化、信息化体检服务的建立
数字化、信息化体检服务是早期发现疾病、健康状况评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这是健康管理的基石。信息化的体检服务流程能够显著的提高服务效率、健全体检报告、减少错误率,并能够自动的生成项目、疾病和财务等有关的统计分析,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运作费用。
2.4 健康信息管理服务可以向群体、个人提供多种的信息咨询
①信息:通过微信、QQ等媒介向个人、群体发送机构服务消息、健康知识、健康促进知识等服务;②为群体提供信息查阅服务:为个体、群体建立起个人的健康信息档案、体检机构信息和健康知识等信息平台,方便个人自主查询相关的服务信息;③健康信息通知服务:通过微信、QQ等现代社交媒介向个人、群体定期的发送健康知识保养方法、体检和健康信息管理内容以及疾病治疗服务方式;④建立网络服务:网络服务能够为体检者提供快速、便捷和随时的服务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服务机构具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网络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提供所有健康管理有关内容,能够为个体提供干预服务。网络健康管理可以提供健康信息查询、健康知识、健康教育、体检网上预约、专家就诊预约等系统的全面的信息服务。
2.5 个体健康促进服务
个体健康服务包含对患者健康的体检、检后评估以及健康促进服务等。并根据每位体检者的体检信息报告,为体检者提供特色的健康保养、康复模式和个性化的中医疗养服务。制定出适合于个体的保养计划。
3 该院优化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策略分析
虽然该院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但该院为了更好医疗事业发展而需要不断的进行管理优化。该院对体检服务现状进行总结,并吸取先进管理服务经验,对该院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以来,已有3万5千多人次得到了初步应用,并给体检者带来了较好的服务。
3.1 转变体检服务理念
很多企业、事业单位员工是每年为员工提供一次健康体检,然而很多体检群体对健康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已经由从前的体检预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健康保养、健康咨询;因此,该院的健康体检管理服务也转变了服务理念[6-7]。另外,院体检中心也完善了健康管理与服务,采取以“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个体服务;到目前为此,该院的“体检服务”已经得到了广大群众认可。
3.2 健康监测与促进同等重要
在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后,为个体建立健康信息档案,为个体提供健康管理后的定期监控和健康促进教育是预防、控制慢性病、常见病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体维持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8];这是健康管理服务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真正落地”的关键举措[9];也是该院体检中心实现持续服务于老群体、开发新群体、扩大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到目前为止,该院已经与很多单位进行合作,定期的为员工进行健康咨询、体检等服务;并向广大群众宣扬中医特色养生之法,以为广大群体带来健康信息服务。
3.3 检后快捷报告的形成及检后特色服务
为了对体检质量进行控制,体检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虽然该院体检服务流程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该院的软件工程师会定期更新体检服务软件,简化操作程序。每项体检完成后都会自动集成体检结果,每位体检者都会经过报告汇总,系统初筛,结果入库,质控,资深专家总检,审核,质控等环节[10-11]。体检结果可通过个人的用户帐号登录“一生健康”APP查阅,并配对专家进行针对性体检报告解读,提供体检报告和注意事项等优质护理服务。对于群体体检单位,除能提供专门的报告解读外,还由总检专家组进行整体分析后给单位负责人出据一份关于该体检单位体检状况分析报告。
另外,该院体检中心正推出“我们不仅做体检,而是您的健康管家”的检后服务理念,由于该院临床医疗技术较为薄弱,为延伸检后服务,已与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及专科医院达成医联体合作模式,整合省内知名专家更好地为体检者建立“防、治、养、康”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住院绿色通道、优质就诊等服务,同时该院体检中心派出专职人员进行预约挂号、床位预约、住院手续的协助办理、专家会诊等优质服务,争取为每一位体检者提供最周全最优质的体检服务。
4 结语
总之,医院体检中心在制定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体系时,必须要以个人和群体为基础做出健康管理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中要以健康体检服务流程为主,其健康服务流程应该包括健康管理系统的完善、健康知识教育、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以及健康促进等相关的服务系统,让健康保险与管理服务计划等均建立起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从而实现对慢性病、常见病的有效控制与预防,让很多慢性病、常见病等疾病在群体中的发病几率不断降低的目标,当然这也是我国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12]。目前,该院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有些服务还不尽满意,但经过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优化,能够为体检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在不远的将来,该院不仅能够为客户带来健康体检的同时,还可以为客户带来优质化的身体疗养计划。
[参考文献]
[1] 丁步祥.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 2012,25(4):47-48.
[2] 武留信,楚俊杰,吴非,等.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2年现况调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1):36-39.
[3] 黄燕, 季雪梅.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初步探讨[J]. 医院管理,2013,17(31):4189-4190.
[4] Carl H. S, Kristi L. K, Wajdan A.Preparing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to Manage Patients Infected With Ebola: Experiences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J],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2015,9(5):558-567.
[5] 丽.探究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J].医学美学美容,2014,23(12中旬刊):734.
[6] 张艳美.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6):66.
[7] 刘广丽, 童文霞,侯沙,等.人性化服务在妇女健康体检中心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18-119.
[8] 孙立梅,张秀梅,王文玲.优化服务流程中全面实施健康体检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 5(23):123.
[9] 郑小红,陈勇前,戴碧茄,等.短信平台在体检后续服务中的评价[J].当代护士,2014(6下旬刊):187-188.
[10] Barbara A.P, Janette F.R.Adding Value―Supporting Patient Education Services at the Bedside[J].Journal of Hospital Librarianship, 2015,15(3):262-273.
[11] 黄超.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初步探讨[J].健康之路, 2015,14(10):269.
篇7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篇8
关键词: 中医药膳文化; 对外传播; 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5]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2016(36).
篇9
关键词:商业人身保险社会保障险种结构经营战略
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与商业人身保险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因生、老、病、死、残等人身风险而遭遇不幸或困难的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人身保险发展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人身保险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社会保障的范围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窄,人身保险发展的空间相对越大;反之亦然。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范围越小,即使社会保障标准和待遇维持原有水平,用于社会保障的总费用就越少。而社会保障费用和工资均来源于消费基金,社会保障费用的减少意味着工资部分的增多,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人们参加人身保险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越不齐全,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相对越大。因为在人们的保障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少,需要由人身保险进行保障的就越多,参加保险的愿望和积极性就越高。同样,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项目越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越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上升。
社会保障发展程度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是指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和人们保障需求一定时,社会保障发展程度越低,对人身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二)商业人身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商业人身保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基本保险管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许多国家都尝试在社会基本保险的运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主要途径是在国家监督之下选择保险公司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府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办法对其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由于其产品特征、资产结构、对长期资本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等,成为基金经理人的首选目标。在美国,许多保险公司都是公立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基金管理人。实践证明,由保险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等私营机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效率比政府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力量,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被雇主视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自愿性职业年金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等各类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保险公司在数理计算、资产运用、缴费记录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具有专长,在补充性养老保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职业年金计划最初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全过程服务,在普及到一定程度时,信托和银行等机构才开始参与。目前,由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占美国职业养老计划资产的四分之一。日本在企业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初期,也采取了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全过程服务的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企业养老金业务主要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经营。
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是低水平的,满足社会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同时,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提供的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社会成员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商业人身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医疗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省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分析
**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沿革和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到2002年全省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做法。
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在参保范围和对象上对非公企业参保作了有益探索,出台了“低门槛准入”,“低水平享受”的办法;在基金征缴方式上,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在统筹上,坚持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建立多元、稳定的基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1995年率先出台了《**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后又进行修订,使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征缴率和人均月征缴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均有所上升。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开始向城镇全体劳动者拓展,并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存在问题
目前,**省社会保障体系运转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由于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具体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由于缺乏政策和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农民收入较低,参加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等问题,**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有所探索外,在最核心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不同居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和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人口能否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城镇户口;城镇职工能否享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性质和所从事的行业,如在**省内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属于垄断性或资源性行业。
保障资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后,部分企业存在拒缴、欠缴现象;基
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资金到位率比较低,造成基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职能,例如各地社保部门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进行管理运作,强制主办补充医疗保险,不仅效率不高,还存在资金混用等管理风险。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个人帐户基金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通过保险企业提供年金化领取方案;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个人养老与健康保险方面,由于缺乏税收优惠政策,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选择空间,不同企业和个人差异化的保障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完善**省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措施
(一)具体途径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使社会保障和人身保险既相互配合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保障功能,必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就具体途径而言,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现阶段居民养老的主要形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主要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经济基础较好,有能力提供一定的退休金或建有老人居住的敬老院。从**省具体情况来看,社区养老事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非常有限,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形式。
从人口结构来看,**省老年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四二一”型家庭结构的大量涌现,将更难满足老年人的供养需求。原有的养老保险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购买商业养老险逐渐成为实现家庭成员“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的一种重要理财方式。**省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发挥商业保险的网络机构和风险管理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精算技术和资产管理服务,同时在企业年金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领域有所作为,特别是为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群体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当前,**商业健康保险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因此,**保险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细化市场,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经营领域与服务种类、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二)具体措施
开发适销对路的商业人身保险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
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多数居民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当然这需要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支持。
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省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空白,可小规模探索或试办。
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保险公司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适度增加,同时要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适时调节经营战略,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国家实施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省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一直在中游徘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农村这一块重要领地。在抓牢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省内寿险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大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力度,提高业务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力度。**省地区的信息分布和传递极不平衡,信息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来说,仍属新鲜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创新适合**省人身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成为推动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保险业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公平 卫生公平 现状 评价 分析
公平,作为法律及社会学领域极其重要的概念,也越来越在公共卫生领域受到重视。2l世纪以来,卫生公平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并把消除健康不公平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相协调、卫生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卫生公平性问题日渐显现出来。卫生公平不仅是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和各级政府均明确把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作为卫生发展战略之一。本文试通过相关的文献查阅、统计数据的对比、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对我国卫生公平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基于政策角度进行对策分析与探讨。
一、公平及卫生公平涉及领域
1.何谓“公平”
何谓“公平”?柏拉图认为,公平“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而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他所表达的是一种有关分配理想,一种建立在事实不平等基础之上却又力求保证个人利益的理想。公平,从本质上讲是关于社会成员之间利益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分配理念和由此而建立的分配机制,同时也包括在利益分配出现不合理时的相应补偿机制。从其现实性看,公平既是一种分配制度,又是一种分配理想;它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价值导向,是人们美好愿望与现实差距之间的一种“协议”。因此可以说,公平是社会各种关系就利益问题成功合作(达成妥协)的产物,符合社会伦理“不损害他人利益”这一最基本原则。而卫生公平性正是人类面对卫生资源短缺所寻求的一种伦理解决方案,是人们对自身健康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照。
2.卫生公平:伦理与现实的困惑
“公平性”是一个“价值”负荷很高的概念,对不同公平性概念进行选择时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使卫生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常常使政策制定者处于两难的困境。很多理论上讨论的所谓公平也仅仅是从平均主义的理念出发,建立了“基本的卫生保健应当人人享有,超出基本的根据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的对待”的伦理原则。但即使是这样,这一切也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性的一种美好愿望,现实和实践与此相距甚远,同时也证明了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在卫生领域中,不管我们怎样宣传,或者用制度的优越性代替某种体制的不足,但是卫生资源分配与卫生服务的现状还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是合理的、公平的,是维护了大多数人利益的。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道德、医疗行业风气的影响,公平性更是难以做到。公平不可能是超越社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洞理论或假设,伦理的结论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
3.卫生公平主要理论探讨领域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着复杂的内涵,从学术探讨的领域来看,卫生公平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按需要分配卫生人力资源(医务人员)、物力资源(机构设施)等。卫生服务资源的公平性会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目前,卫生资源公平性的策略方法多借鉴社会经济公平性的评价方法,如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差别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 ID)、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等。
(2)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一是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即按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包括横向公平性和纵向公平性,前者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后者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工作报告中用反应性来衡量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二是可及性的公平性:真正实现的卫生服务是否按需利用。可及性将卫生服务系统与服务人群联系在一起。
(3)卫生筹资的公平性。根据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筹措卫生服务经费。包括: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该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应当与支付能力呈正相关,即支付能力高的人多支付。支付能力的高低,以累进制(随着收入的增加支付占收入的比例增加)来衡量更为公平。
二、我国卫生公平性现状分析
卫生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卫生的不公平却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诸多方面原因,不公平性在卫生资源分配、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筹资等领域都普遍存在。
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地区间的严重不平衡,造成各地区卫生资源长期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我国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的卫生资源却极其有限。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城市地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和护士数远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发达地区卫生资源过剩和落后地区卫生资源不足的局面并存。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条块分割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现象。
2.我国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问题
医疗服务的利用与医疗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造成卫生资源的短缺与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并存,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形成民众趋高就医的趋势。现行医疗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医疗机构“医药养医”的市场畸形发展模式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不足。(从社会的利益群体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益低下,浪费严重,资源的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焦点的社会问题。
3.我国卫生筹资的公平性问题
我国卫生筹资领域长期存在极端不公平现象。2000年WHO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卫生系统总体成就排名第132位;卫生系统整体效能排名第144位,卫生筹资公平性排在第188位。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卫生总费用长期存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畸低和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畸高的问题。2000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只占15.9%,而个人现金支出高达60%。另外卫生筹资在社会公平、区域公平和代际公平方面也存在问题。随着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及新医改的推行,社会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预算支出缓慢上升,个人现金支出有所下降。但2012年数据显示,个人现金支出依然接近35%,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所致的因病致贫及因病返贫的现像依然存在;95以上是公立医院,但90%的运行费依赖按项目收费;即使预防保健领域,一般以上的医疗费用也来源于服务收费。
三、卫生公平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新医改实施4年来,中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大病救助制度等,大大缓解了中国9亿多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性、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医疗机构运作的市场化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都为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有赖于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伴随卫生公平的发展,实现卫生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于政策视角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深入推进医改,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而推进卫生公平的社会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基于普及性原则,推进公平性卫生制度建设和政治框架设计
普及性原则(universalism)是相对于选择性原则(selectivity)而言的,是欧美社会福利理论政策的历史产物。其基本涵义涉及社会成本与社会福利、社会整合与社会参与功能,实质是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公民提供全民性、非商业化和平等利服务,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我国的二元城乡体制,各种基于身份的的医保及养老待遇,都是基于选择性原则的遗留弊端。选择型原则常常面临着一种难以接受的谬论所带来的风险:卫生保健服务不是作为一种平等的工具,而是起到了增加社会不平等的作用,其结果是大多数人的健康恶化,仅有少数人能够受益。目前,中国卫生模式正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之中,在深入推进医改过程中,基于普及性原则,以卫生公平为医改的重要议题,进行总体制度框架建设和卫生政策模式选择,进而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完善政府财政经费的补偿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和国家的财政及筹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分税制实施财权分治,导致地区财力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地区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可以说,公共卫生财政体制和公共卫生转移制度的缺陷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了地区间公共卫生投入的不平衡,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卫生水平的差距。在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3年,各级政府共需新增卫生经费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占近40%。在此过程中,应探索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准确定位;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可及的转移支付机制,重点关注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优先支持公平性缺口较大的地区;尽早开发科学有效的财政资源分配工具等,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卫生公平。
3.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特殊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责。但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投入配置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不明确、政府与公立医疗机构责权不明、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并未得到真正改观的现实,使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广受诟病。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边界,政府的公共职责是公共财政支出确保基本公平和起点公平的基础。应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强化政府的责任与投入,确保政府在公共卫生投入不缺位,以满足公平诉求;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本着比较效率原则,明确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在认清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的边界,弥补市场的不足、完善法律法规实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做到非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去行政化,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培育更多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范围,形成相对完全的医疗服务市场,避免政府管医院的“越位”现象,以满足效率诉求。
4.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一直是按照分别城乡、所有制和就业状况组织实施的,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可以说,整体的医保体系建设已经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建设,应当打破城乡、所有制等各种观念,把公平、合理放在首位,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郭永松, 张新跃. 卫生服务公平性伦理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3):44
[2]张敏,陈锐.中国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社会剥夺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09,6(3):40
[3]严凤娇,彭丽辉等.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22):279
[4]闫凤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6):296
[5]代瑾,高明.从社会的利益群体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93(7):390
[6]刘继同.普及性原则的基本涵义与公平性卫生政策模式[J].卫生经济研究,2004(11):7-8
[7]孙经杰,韩超等.基于S省市、县级卫生事业费地区分布公平性的测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507
- 上一篇:体育产业的特点
-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