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进步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进步的好处

篇1

创新,毋庸置疑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但总是以破坏人类的工作岗位为代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纱机的出现让纺织工人们丢掉了赖以生存的饭碗;过去30年间,数字革命的出现消灭了中级技术工作,迫使很多以此支撑生活的工人沦为无业游民。打字员、票务、银行出纳以及无数像纺织工人们一样的生产流水线工人都因科技的进步而被淘汰下岗。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相信科技进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社会走向繁荣的一个自然过程。虽然创新抹杀了不少工作,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新工作。100年前,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是农场工人,如今,这个比例不到2%,而从农业中转移的数百万人口并没有失业,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现在,秘书从业人员数量正在下滑,但却涌现了更多的计算机程序员和网页设计师。

保持乐观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普通工人而言,科技给他们造成的困扰远大于其所带来的好处。虽然新的工作和好的产品层出不穷,但在短期内,人们的收入差距将会扩大,最后造成巨大的社会混乱,甚至还将引发政治风险。科技影响就像是一场龙卷风,首先袭击的是发达国家,但最终也会不可避免地横扫发展中国家。然而,各国政府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部分原因是担心历史的重演。在工业革命早期,生产力提高所产生的回报不成比例地流入资本家手中。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数字革命所带来的财富基本上被资本所有者和一些高级技术工人占有。在过去30年间,全球范围内劳动力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从64%下降到59%。与此同时,美国富豪收入占社会总收入比例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9%上升至如今的22%。在发达国家,攀升的失业率令人担忧。2000年,美国工龄人口就业率达65%,自此以后,就业率开始逐年下滑,目前仅为59%。

更糟糕的是,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才刚刚开始。从无人驾驶汽车到智能家居产品,科技的进步将使无数工作成为历史。公共部门首当其冲,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的私营领域中的中等技术职位也将难逃“厄运”。

到目前为止,受科技影响最深的是那些日常重复性劳动。而且,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可以操作更为复杂的劳动,并且比人力更加廉价和有效。智能工业机器人可以迅速地学习人类的一系列动作。在强大的科技面前,服务行业显得更加不堪一击。如今,电脑可以通过闭路摄像机画面辨认入侵者,比人类更加可靠。通过对比大量的金融或生物特征数据后发现,电脑能比会计师或医生更能发现错误数据或疾病。近期,牛津大学的一位学者研究发现,在未来20年内,全球将有47%的工作实现自动化。

与此同时,数字革命也在影响着创新的过程。互联网上现成的代码以及提供服务(如亚马逊的云计算)、销售(如苹果的App store)以及市场推广(如Facebook)的网络平台,使大批科技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就像计算机游戏设计者发明了一款人类之前从不需要的产品,但现在却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一样,这些企业将来一定会发明新的看起来需要雇佣上百万人的产品或服务,但实际上的员工数量却很少。现在的企业员工数量正变得轻量化。2012年,当美国著名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以十亿美元的价格被Facebook收购时,他们已经拥有3000万的用户,但员工人数却不过区区13人。相反,几个月前刚刚申请破产的柯达在全盛时期的员工人数高达14.5万人。

科技对社会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物流运输行业首先受到科技的冲击,而创意和管理行业很难被科技所取代,因此在短时期内平均工资不会变化但收入差距将会扩大。

收入差距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但是政治家们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回避科技进步就像19世纪初卢德派分子抗议纺织机一样是徒劳的,因为任何阻止科技进步的国家都将被渴望新技术的竞争对手所淘汰。

政府可以通过对教育系统的改革来帮助人们应对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在工业革命后期,工人命运极大改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建立了学校来教育他们,这是当时一个重大的改革。现在这些学校本身就需要通过改革来增强人类的创造性。所以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少一点死记硬背、多一点辩证思考。无论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还是视频游戏,科技本身也会帮助人们培养新技能。

国家教育也需要重新定义。国家应该加大对公民学前教育的投入,因为孩子的早期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也会影响他们未来潜力的发挥。成年人仍然需要学习,以后人们应该参加一年的继续教育,或者可以分阶段进行。

篇2

现在是21世纪,人类文明最为繁荣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进步的时代。

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既方便又实用的新发明被研制出来或即将研制出来。其中,电子

机械是最普遍的,它们的“龙头老大”便是:电脑。

现如今,电脑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谈到电脑的用处,那可也实在太多了。以前,飞马“八百里加急,”都很可能会误了事,现在呢?电子邮件一写好,点击“发送”回复立马就到。以前,人们闲得无聊,就会去领居家串门,人与人之间也很少沟通,现在呢?网络把大家连在了一起:一群人在一起聊天,无所不谈,打字打到手抽筋。电脑还可以画画,制作动画,查资料,看新闻等等等等。当今社会,电 脑的好处实在是无以伦比!

篇3

【关键词】农村高中 政治课堂 效率 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9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倡导和不断深入,很多课程都实现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变,课堂效率也相应有了较大的提高,政治课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看似乐观的情况却大都属于城区学校。对于农村高中而言,因为受限于各方面的条件,政治课堂的效率依然令人担忧。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农村高中政治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政治这样相对枯燥的课程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人教版选修6专题四“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引导”这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网络的伦理困惑”时,可以先问问学生:“你们上过网吗?”然后再对做出肯定回答的学生继续追问:“你们经常上网干什么呢?”紧接着可以继续引导:“你们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有没有过什么损失或者受到过伤害?”“你们认为网络给你们带来的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这样层层深入,不断追问,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也能引发他们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得出本次课程所要说明的道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能让我们“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却能洽谈商务,能购买商品,能超越空间的距离,联络好友……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它能成为许多骗子谋财害命的渠道,会让不少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荒废学业,疏远亲人……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下,借助巧设问题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追问下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待问题,带动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分组实践,促进学生自主

为了提高农村高中政治课堂的效率,还应注意让学生自主地加入到课堂中。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实践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专题,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最后向大家呈现本组的讨论成果。例如,讲解人教版选修6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这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伦理”时,可以让学生先分组,然后各自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什么是正当竞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怎样来竞争,应该注意什么竞争伦理,等等。然后,让学生将找到的经过整理的资料给同学们做一次展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确保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这次课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如,讲解人教版选修6专题四“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引导”这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网络的伦理困惑”时,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其中一组去找网络好处的资料,另一组去查阅相关反面的资料,最后进行一场辩论。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其中,可以考虑同一个辩题由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并且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考虑灵活改变辩论的规矩,即在自由辩论环节其他同学可以自由参与进来发言,支持或者反驳某方的意见。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度,同时又能提高政治课堂的效率。

三、借用媒介,提高课堂效率

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区的学校来说,除师资会有一定的差异外,在硬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即使是这样,教师也应注意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为政治课堂添色。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选修6专题五“对环境的伦理关怀”这一章节时,如果有多媒体的话,教师可以查找一些关于森林植被破坏、空气质量差以及污水排放等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当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同时,相关的公益广告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的视频以及相关的专家对此的建议和对策来给学生放映。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比教师照本宣科的效果会来得更快、更好,更有震撼力和冲击力。如果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将这些相关的音频资料通过收音机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媒介对于提高农村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因此,一方面,农村学校应高度重视在硬件方面的改进,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学习新技术和媒介,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它们,从而让它们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总之,为了让农村的政治课堂更加有效率,教师应首先学会向学生提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步入正题;其次,教师还应适当将课堂交还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还应借用一定的媒介来让课堂更加直观、有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莉.关于“探究性”教学在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思考[J].湘潮,2010(12)

[2]张恒,刘徽,仲晨星.关于农村高中政治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3]吴宝传.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刍议[J].科教文汇,2011(10)

篇4

关键词:科技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完善现行各项政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已忧为当务之急。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以税收优惠政策加速科技发展。

一、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优惠政策多而泛,目标不明确。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多是以通知、规定等方式零散的,且对内外企业不同,显得多而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对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无论其产业项目是否属于国有鼓励发展的,也不论该项目在种类、利润和风险上的差异,一律给予基本一致的优惠。优惠政策目标的不明确,相对减弱了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吸引力。

(二)优惠方式单一,削弱了政策效果。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优惠为主,基本上限于税率优惠和定期减免。这种直接的税收减免侧重于事后利益的让渡,而对事前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相比较而言,国外对科技事业的优惠方式多种多样,且多以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方式主要是税基减免,侧重于事前优惠,能够促使企业自觉进行技术创新。单一的直接优惠方式必然削弱税收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对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少,不利于科技业的投资和创新。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是企业所得的优惠,相比较而言,对个人的所得优惠很少。由于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难以吸引广大投资者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而科研人员在转化成果时获得的股权形式的奖励,在分红或转让该股权时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也不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以所得税为主的优惠,整体缺乏力度。我国的科技企业税收优惠以所得税优惠为主,这虽然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但就我国的实际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税收整体优惠力度不够:

1.税收负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将重点体现在我国不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国家,流转税作为双主体税种之一,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使得企业在税收优惠中得到的好处不多。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不同,他们以所得税为主体,所得税的优惠给企业可以带来真正的实惠,极大地鼓励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2.科技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的优惠政策涉及面窄。我国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以已有所得为前提的。而科技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很大一部分企业会处于暂时亏损或微利阶段,这些企往往得不到优惠,进而可能形成“亏损(微利)――不能享受优惠――缺乏科技投入――进一步亏损(更微利)”的恶性循环,扼杀企业的技术进步积极性。

3.生产型增值税桎梏着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知识附加值,会相应增加企业所承担的流转税负担。而我国目前不仅缺乏必要的流转税优惠政策,而且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造成重复征税,反而加重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税负。另外,我国实行的又是不完全增值税政策,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科技投入和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越来越不适应科技飞速发展、产品中直接材料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间接成本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二、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一)制定以项目优惠为主的科技税收政策。建议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尽快联合制定《科技税收优惠法》,规定可享受优惠的研究项目或研究开发行为,确定基础研究或前期研究、中间试验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优惠标准。严格标准认定,逐步缩小内外资企业、高新区内外企业科技税收优惠的差距,并最终达到统一政策。

(二)增加间接优惠方式,提高政策效果。

1.扩大加速折旧的适用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企业、科研机构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环保设备、国产软件的购置和风险酱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允许在投资当年就扣除50%-100%。

2.扩大费用扣除标准。对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开发与实验的费用及企业推广高新技术培训费允许税前列支。原有研究开发费用扣除标准,规定只要是研究开发费用超过上一年一定比例的企业,无论是否盈利,都可享受150%的税前扣除优惠。企业因当年亏损或盈利部分不足以抵扣规定扣除额的,可以往后结转。

3.实行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对部分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等,允许企业按销售额或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准备金要在规定时间内(如3年)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也可弥补万一的亏损,化解科技投资风险。若逾期不用或另作他用,则应补税并加收利息。

4.给予投资税收抵免。即在折旧额以外,还根据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投资类型按一定比例抵免当年应税所得。其相当于在不影响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前提下国家变相为企业拨款购置先进机器设备。

5.延长补亏年限。可将亏损弥补年限延长至6-8年,减少企业由于投资于高领域而蒙受的损失。

(三)加强科技工作者、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一方面,对任何个人知识产权转让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予以低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全部科技工作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可以对他们的技术援助费收入、版权费收入等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以此来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对个人投资于成本费用技实际发生额在应税所得税中扣除外,个人所取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等,实行优惠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大力支持个人对科技产业的行为。

篇5

天人本是合一的,即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经》中曾说过‘认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思想的本质核心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回到设计的核心“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道法自然”的设计观念来扬弃“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并非意味设计不再考虑人的需求。实际上,“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可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偏执地认为科技进步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人类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那么科技的进步不但不能保护这种统一,反而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统一最大的威胁。汽车的出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汽车排出的惊人尾气也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重(见图一)。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巨大好处时,必需要有“道法自然”的意识。“道法自然”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教授我们保护自然的方法,但是却给设计提供了指导思想:如何通过设计使人类接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回归自然设计

从设计的历史发展观察设计即勺的变化。石器时期,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如木材)来制造生活产品;工业革命,人们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设计思想;现代社会设计提倡“以人为本”,设计以人为中心,目的为了更加方便入的使用;发展到未来,设计的目的必定会演变成以自然为本,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即“道法自然”设计思想。“道法自然”设计思想强调“物一人一自然”的引导和回归,其思想核心被广泛地运用到设计领域,并且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

1.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停用在它的使用价值层面,而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注重产品的内涵设计,即‘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把‘火,作为一个首要条件来考虑,它体现了设计的功能性与社会性。从本质上说,‘火性化设计”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带有鲜明的后工业工业时代特征,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生活在“物一人,自然”的大环境中,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一味地进行功利性的活动而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心声,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接近自然的机会。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到现在的人文精神关怀,要求设计中融入‘人性化”因素使其具有情感、生命,赋予‘火性化”的品格,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发展,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必然是“物一人,户自然”三者之间巧妙融合的产物。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全新的生产环境,注重“物气人尸自然”的共生存的思想。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关注人们自我情感体验与认知,这也是‘认性化设计”的精神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整体设计虽然简介古朴但充分中体现人文关怀,采用仿生设计形态如“巢”,象征孕育生命,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希望(见图二)。它的成功证明人性化设计必然会成为设计趋势,当然这也是“道法自然”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物一人一自然”的和谐统一。

2.工业设计的可持续设计

将设计行为纳入“物,办尸自然”系统,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争取适度利益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将“环境”因素视为设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即“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思想是站在人类根本利益上全方位的设计理念,它的观念来源于“绿色设计”。工业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就是在产品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资源、能源的使用。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并称为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从本质上说,这三大问题是一致的都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匾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步加剧,人类也意识到“物一人,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可持续发展设计成为整体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可持续意识体现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使用价值,并将产品生产、使用、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减至最低。未来具有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持续设计是对以人为中心设计理念的提炼于升华,通过设计使“物一人一自然”达到和谐的发展。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时刻要有可持续设计的意识,注重设计中的“环保”概念,引导设计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可持续设计主张合理使用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健康的、节省资源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需求。日本Wasara公司设计一系列纸质餐具(图三),使用纸浆和蔗糖的混合天然的材料,虽然为纸质,但是产品在设计上考虑人体工学的舒适度,品质感强,暖色的色彩,让人有种先天的自然接近性。这与“道法自然”的杨自思想相一致:产品源于自然、顺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三、结论

篇6

主持人发言:同学们,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生物育种方法,如常规的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新性状的诱变育种,还有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这些育种方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音,养活了泱泱大国的十六亿多子孙,解决了中国人面临的粮食危机。而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诞生,标志着生物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人类创造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危害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这些问题曾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辩论,今天我们在此一聚,就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辩论,希望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有请正、反方代表出场,进行一辩观点陈述。

正方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人类定向改造生物的产物,是生物科技尖端领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人类拥有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的改造生物、创造生物的能力。其安全性是可靠的,应该大力推广。

反方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虽然是生物科技进步的象征,但并不标志着人类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纵地球上的生命,其安全性只是理论上的,但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已有多方多例报道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悲剧,其安全性值得质疑,不应大力推广。

主持人发言:刚才正、反双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辩论观点,下面有请双方代表进入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发言:人类从选择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生产实践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任何科技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从而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基因工程的诞生也是如此,它不仅使人们能按照事先所设计的蓝图,实现跨越种间鸿沟的基因转移,进而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生物新类型。我方认为,这种生物科技上的突破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而不是灾难,我们应该大范围推广。

反方一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固然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安全性只是停留于理论成分、数据的分析,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转基因生物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这种外源基因的加入扰乱了该生物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该生物的正常生活,是否还会影响该生物的传种接代,有待于证实;这种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系统,其生活力、适应力是否会受影响,对其它生物的生存是否构成威胁,都还是未知。所以我方认为,不应盲目推广使用。

主持人发言:上面是各方一辩陈词,双方论点鲜明,针锋相对,理由充分,下面即将进入四辩,希望各方拿出你方准备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稍作休息,各方商榷,其余同学可自由辩论)下面进入四辩。

正方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安全隐患,应大力推广,放心食用。理由如下:

(1)推广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必要性。当今社会,人口剧增,资源匮乏,土地供不应求。庞大的人类种族朝向日渐缩减的黑土地伸出乞援的手,试问,育种科技不发展进步,还不创造出生物新品种,拿什么来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胃口?水稻为什么是转基因的好?因为它抗病高产能养活人啊!转基因棉花为什么好?它抗虫增产耐盐碱啊!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科研,去研发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奶牛,含除草剂的大豆?是因为它们给人类带来成本低、产量高等诸多好处,同时还催生着新兴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试想,如果转基因产物有害于人类,不推广,那我们的温饱如何解决?生活质量如何提高?社会还发不发展?生物还进不进化?

(2)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无害性。理论分析,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成分构成与非转基因生物、食品一样,都是由氨基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的;从食物的消化、吸收分析,理论上,它是安全的,而且正因为它的抗虫害、抗病菌、高产,就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非转基因的生物、食品就安全吗?正因为它们不抗虫、抗病、产量低,全是过多化肥、农药、激素催出来的,大人常告诫我们小孩不宜吃喂了避孕药的鳝鱼,少吃喂了添加剂九二O的猪肉……,同学们,好好想想,你是愿意吃进一些无害的基因还是愿意吸收不计其数的农药、化肥呢?难道你吃了转基因蔬菜就有放射性吗?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已被证实的公理,任何新生物的存在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都会推动生物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不要听风就是雨好不好?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对人无害这是已证明的事实。

(3)无庸置疑,同学们会担心,一些不法分子会借转基因技术合成什么超级病毒、超级细菌来危害人类社会,试问,这样的事实发生过几次?这一小撮不法分子能掀起大浪让人类绝种吗?能阻止得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吗?更何况,人性本善,是有良知底线的动物,他们也明白,这样做不仅是在自取灭亡,还祸及子孙后代,这样的事例历史上也没几例,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杞人忧天呢?更何况2001年5月,国务院已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作了具体规定,国际上也正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

总之,我方认为,转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是诸多福音,我们应该大力推广,有这样一句话想对反方同学说:只要不能证明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无益就应该视为安全,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新生事物,别排斥吗。试想。社会发展也是需要冒险的噻,如果固守着昨天,那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反方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操纵,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生物类型,有悖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漫长特性,其安全性应该质疑。理由如下:

(1)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员,其本身的生存都需受到生物圈万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漫长选择,人类自作聪明,越俎代疱创造了转基因生物新类型,打破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改造生物、创造生物能力的自然法则。而这些生物还只是人类在实验室中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创造出来的生物新类型,其生活力、适应力、安全性只有在它融合生物圈中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才能显现,所以我方提醒正方,不要因为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无害的个别事例蒙蔽了双眼,盲目过早下结论:转基因生物、食品无害。

(2)现实生活中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的事例屡见不鲜:①1999年5月20日的《自然》杂志报导:帝王蝶的幼虫在吃了某种转基因玉米的花粉沾染过的牛奶草叶子后,近一半的个体死亡,幸存的也不能正常发育,有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绝灭,我们难道还要重道恐龙绝迹的覆辙吗?②1997年德国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Bt-176,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2001年他用该玉米喂母牛,牛开始剧烈腹泻以致70多头牛死亡,这难道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③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某种转基因粮食使男性成活率下降至50%,严重影响了民族的繁荣昌盛。④已发现一种转基因大豆人食之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性事例不胜枚举,希望大家慎重食用,少食或不食。

(3)更为严重的是,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是基于一种生物的基因根植于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当中,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原生物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该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关键是它会随着该生物的遗传而代代相传,正如HIV病毒感染并整合到人的T淋巴细胞DNA中去,它的繁衍通过血液又遗传给后代,影响深远,危害子孙后代,难以治愈,后果不堪设想。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里,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在一起,使艾滋病毒像感冒一样,大范围传播。制造出带瘟疫基因的超级细菌,利用这种生化武器危害社会,那将比原子弹等核武器更可怕,这样,世界的末日还才是真的来临了。同学们,你我在座的每位都无法逃脱此厄运,你们愿意遭此劫难吗?

篇7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支持政策;财政支持政策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顺应全球化的技术进步潮流,从本国国情出发,通过对现有的税收支持政策进行清理和进一步完善,继续实行一些有效的和创新地采用一些可行的税收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于增加我国企业的科技含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巩固和完善“两项政策”

为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我国曾先后出台了一批税收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两项政策(下文简称“两项政策”):1997年,国务院出台政策,对国家鼓励的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给予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2000年,有关部门再次出台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采购的国产设备,可以在项目投产5年内抵免40%的企业新增所得税。这两项政策对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实践证明了的。虽然在“十一五”期间会出现一些环境变化和挑战,但是总体上看施行这两项政策的基本面并没有完全改变,包括施行两项政策的经济基本面、税收增长率、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任务、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等等。因此,为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项政策,可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国家鼓励的技术进步产业、行业等,进一步完善国家鼓励的项目企业名单,把这两项政策的正效应发挥到最佳。

从我国继续施行两项政策的国库收入来看,我国这些年的税收增长幅度同经济增长率一样是喜人的。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的逐年增长态势,从1985年的696.06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2 919.51亿元,特别是2001年以后有了明显的上升,从2000年的999.63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 630.87亿元。

但在同期内,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的34.11%下降到2003年的14.58%。

1978~2003年,我国用于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63.2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 092.99亿元,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即从1978年的5.99%上升到1993年的11.16%,而后又下降到2003年的6.42%。

1978~2003年,我国科技三项费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25.47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416.64亿元,而其占国家财政用于科研支出的比例却略有下降,即从1978年的48.16%下降到2003年的42.71%。

表1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2003年) (单位:亿元)

━━━━━━━━━━━━━━━━━━━━━━━━━━━━━━━━

┃ 项 目 ┃国家财政支出┃ 中 央 ┃占 比% ┃地 方 ┃占比%┃

┣━━━━━━━━━━━╋━━━━━━╋━━━━╋━━━━╋━━━━╋━━━┫

┃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 1092.99 ┃ 268.36┃ 24.55 ┃824.63 ┃75.45┃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 676.35 ┃ 42.10┃ 6.22 ┃634.25 ┃93.78┃

┃科技三项费用 ┃ 416.64 ┃ 226.26┃ 54.31 ┃190.38 ┃45.69┃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如表1所示,以2003年为例,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共计1 092.9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68.36亿元,占24.55%;地方财政支出824.63亿元,占75.45%,成为其主要来源。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中,中央财政支出42.10亿元,占6.22%;地方财政支出634.25亿元,占93.78%,成为其主要来源。在科技三项费用中,中央财政支出226.26亿元,占54.31%,成为其主要来源;地方财政支出190.38亿元,占45.69%。因此,国家可以对企业技术进步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推进增值税转型

把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方向。增值税是对生产和经营中新增加的价值征收的税收。从世界各国实践看,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理论上称为“生产型增值税”;第二种是允许扣除购入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等所含的税金,理论上称为“收入型增值税”;第三种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理论上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增值税分次扣除额统一计算,而且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与发票抵扣制度结合。消费型增值税明细表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完全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备受西欧各国推崇,但它容易导致在投资高峰期因税款抵扣量大而致使财政收入锐减。

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因允许进项税额扣除的范围小,税基较大,在税率相同的条件下,与消费型增值税相比,能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而收入型增值税计算及管理十分繁杂。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选择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一方面是出于保证收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投资膨胀、经济过热是社会经济中的主要矛盾,而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抑制投资膨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对扩大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不能抵扣,设备投资越多,不能扣除的税金就越大,税负就越重,客观上具有抑制投资、阻碍设备技术更新、影响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负面作用。二是造成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税负重于其他产业,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多数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成本中长期资本投入的费用较多。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得不到抵扣,这些产业的税收负担就相对较重,并使增值税税负在不同产业间出现不平衡。三是国产品税负重于进口产品,不利于内外产品公平竞争。虽然进口产品在进口环节按照法定税率征收了增值税,但由于对国内生产的产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因素,因而,国产品税负重于进口产品,使国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可以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鼓励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国产品的竞争力。

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实际上,对内、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制,也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比如,这种对外资企业的税收支持,主要是以税率的降低为手段,没有以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为导向,因而外商投资的产业雷同,容易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同时,外商投资的技术水平一般,有的甚至是国外淘汰技术,没有达到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目的。长此下去,必将延缓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技术进步。这种税收支持尤其为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投资项目带来好处,这反映在一个事实上,即流人我国的外商投资中,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大于欧美国家的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

更严重的后果表现在人才竞争方面。现代企业竞争,尽管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竞争,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根本上说靠的也是人才。目前,外资企业对人才最具竞争力的吸引方式是高工资。外资企业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方式,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内资企业存在计税工资概念,而外资企业不存在计税工资概念。对内资企业来说,实际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因而内资企业实际负担的员工工资,高于支付的员工工资。对外资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工资可以在税前据实抵扣,没有任何限制,因而,外资企业实际负担的员工工资与其支付的员工工资是相同的。

以北京地区为例,目前北京地区的内资企业计税工资为960元,即对于实际工资超过960元的部分,都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假定内资企业为吸引某个人才,支付的工资为每月10 000元,则每月要为此支付企业所得税为:(10 000-960)×33%=2 983.2元,企业实际负担12 983.2元。而外资企业如果吸引该人才,它可以将工资提高到12 000元,即使这样,它比内资企业的负担还要低983.22元。因此,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内资企业必将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尤其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的科技人才流失,显然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

从国际范围看,当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陆续实行减税措施。oecd成员国的税率由1997年的37%降到2003年的30.9%,欧盟国家税率由1997年的38%降至2003年的31.3%[1].中国的税率水平也需要顺应全球减税的趋势,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中国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对结构性税改提供了强大支持。税收收入已由1994年的5 13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5 720亿元,复利年增长率达16%。税收收入占gdp百分比由1994年的11%增长到2004年的19%[1].

因此,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无论从哪个视角看,都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中国财政收入几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给平稳推行这项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税收支持。目前还有一个有利时机是,增值税转型已经在东北试行,这为把企业所得税的并轨改革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捆绑在一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增值税的改革是皆大欢喜的改革,方方面面都会得利,只不过有人得利大一点,有人得利小一点。但是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无论如何设计,总是有人利益受损。如果单纯地推出企业所得税的改革,相对来讲,阻力就会大一点。而如果把所得税并轨改革和增值税转型改革捆绑起来同时推进,则无疑会减少改革的阻力。

需要指出的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不是简单的内资和外资税率合在一起,提高外资企业的税负,减低内资企业的税负。实际上,我们的宗旨在于给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是为了体现市场经济的效率、平等竞争和透明公正的原则,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吸引外资的根本措施。我们承认,企业所得税并轨改革,会对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可能不如想象的那么严重。其实,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心理压力。两税合并可看作是一种信号,意味从今以后要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而之前我们对外资企业一直实行的是超国民待遇。跨国公司更多的把此事看作是政府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改变将会使他们对今后在国内获利前景的预期有所改变。

因此,在设计所得税并轨方案时,应给予外资企业一些存量利益的过渡和照顾,充分考虑世界和周边国家地区税收改革的趋势和税负的水平,以使该政策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减到最小,这样分歧就会缩小。同时应该明确,税改的方向应当是将以前仅仅给予外资的优惠,也给予内资企业。而不是相反将内资企业身上的束缚,再加在外资企业身上。在目前改革压力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降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再逐步向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靠拢,也就是说,逐步推进改革的步伐。同时,所得税合并方案还要增加透明度,多听听企业的意见,多作解释性工作,把方案弄得更完善,以减少误解和负面影响,使外商的担心降到最低点。

四、进一步完善各项具体政策

税收支持政策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这已为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目前,我国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也有税收支持政策的相关规定,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十一五”期间,需要系统规划设计税收支持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政策重点,减少“撒胡椒面”式的盲目性,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尽量发挥有限税收支持政策资源的最大效能,完善同财政支持政策的配合使用,实现税收支持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逐步实现由税收支持以直接为主向间接为主转变,间接优惠具有较好的政策引导性,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也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税收支持实施的对象即“受益人”应定位于科技活动过程和科研成果,而不是像现行的税收支持措施那样大多是以企业作为优惠受益人。同时,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还要完善一系列的税收支持措施,形成良好的税收激励创新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1)对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准予当年税前列支,或允许对当年新增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税额扣除,甚至还可以采用类似澳大利亚的做法,允许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按实际支出的150%在税前列支,加大激励力度。

(2)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对有发展科技愿望,但经济实力不足的企业,允许按销售(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该项资金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等方面,逾期不用,应补税并加收利息。

(3)推行快速折旧政策。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科研用房等固定资产允许加速折旧。

(4)完善亏损结转办法。对科技投入亏损可以允许一定期限的前转,即退还一部分以前年度已纳所得税款。高风险的科技投入,由于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失败就谈不上今后产生收益,仅允许“亏损后转”对其意义不大。因此有人认为,所得税加剧了科技投入的风险。为了减缓这种风险,允许亏损前转,对非新办企业来讲,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5)对“中试”产品免税。一项技术创新通常要经过课题立项和实验室研究、开发研究(即中间试验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等三个阶段。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阶段,由于投入多、风险大,常常是企业界和科技界都不愿涉足的“无人区域”,需要政府进行协调,如直接资助建立“中试”基地等。在税收支持政策上,对“中试”产品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也能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6)对科技成果转让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此项优惠,对研究单位来说,可以增加科研收入;而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单位来说,则可以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因此,对技术市场的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7)对科技成果使用实行税收支持。企业不但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因此鼓励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使其成为创新体系主力军的重要一环。税收支持政策可采用对新产品免征增值税,对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允许当年税前列支,对科研单位和企业购进先进生产设备允许其进项税额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等措施。需要说明的是,按增值税原理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的做法,这原本谈不上税收支持,但在我国尚没有条件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暂采用税收支持的形式,先对科技行业中用于科研的研究设备和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8)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支持力度。我们应当看到,一国经济成长不仅仅要有领先的少数大企业,更要倚重数量庞大、机制灵活、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美国经济之所以赢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政策。日本能够度过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两次美元危机,也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若干创新成果有效地消化了这些负面影响。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明了约65%的专利,实现了75%以上的技术创新,完成了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2].因此,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制定相应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支持政策,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是我国未来税收支持政策改革的一个重点。

总之,政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支持措施,应该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形成多税种、多层面、多手段协调作用机制,当然对这一系列税收支持措施,还应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完善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

尽管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是企业的事,但实现产学研结合,无疑为企业技术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能够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研发,节约研发成本。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并建立了相应的研发机构,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动力不足、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

据统计,到2001年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研发投入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76%,平均每个企业年研发投人为193万元[3],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借助于产学研的结合,发挥联合效应。

我们既要鼓励企业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也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也可以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或者兼并等方法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可采取的税收支持政策有:

一是鼓励企业与其他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开发,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技术开发项目,按照联合攻关、费用共摊、成果共享的原则,报经主管税收机关批准后,可以采取由集团公司集中收取技术开发费的办法。其中成员企业交纳的技术开发费在管理费用中列支,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技术开发费,在核销有关费用支出后,形成资产的部分作为国家投资,在资本公积金中单独反映。

二是企业科研机构,包括研究所、技术中心等,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在新的免税办法下达以前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财政部、海关总署《关于修订“科技用品报送进口免税”的通知》的规定,免征增值税,并享受减免关税的各项支持政策。

六、完善激励人力资本开发的政策

如果说,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灵魂,那么,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则是创新的灵魂,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根本。以教育和培训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知识传播系统的宗旨,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强调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逐步健全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制度,促进各类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高,以适应不断创新的需要。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开发人力资本的积极性。这看起来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距离较远,实际上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对于人力资本开发,税收方面的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鼓励民间办学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民间办学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条重要途经,在我国现阶段财政困难、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的各种学校和培训机构,可对其营业收入和所得予以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二是鼓励社会捐资办学的税收支持政策。对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予其按实际捐赠额在企业或个人所得税前列支,而不必设置允许税前列支的最高捐赠限额。三是鼓励企业对在职职工培训的税收支持政策。

为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企业培训职工的任务繁重,适当提高允许税前列支的职工教育费用的计提标准,已显得十分必要。四是鼓励个人对人力资本自我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一方面,实行对教育投入的直接鼓励或照顾。在日益知识化的社会中,终生学习、接受终生教育,将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谋求发展的必需条件,个人及被赡养人口的教育费用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生计费用,并且其在生计费用中所占比重将日益提高。因此,在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时,应将教育支出作为生计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扣除标准时予以充分考虑。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教育投入的回报率来激励人力资本的自我投入。如通过对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等)转让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予以低税负优惠,直接鼓励知识创新,从而达到鼓励教育投入的目的。

七、增设低技术污染税

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社会的福利水平。然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而且降低了经济生产率——劳动力健康受损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环境退化会降低许多由人类直接使用的资源的生产力。因此,针对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高能耗、污染严重且大量重复建设的现象,建议一方面增设低技术污染税,来引导企业改进或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倡导高技术、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贯彻实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有利于防止污染的投资活动应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

至于污染税的税制设计问题,主要包括纳税人的认定、课税基础的选择以及税率的确定等几个方面。首先,污染税的纳税人应该是有污染物排放行为的污染性企业。其次,污染税的税基应该在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性企业的产量、生产要素或消费品所包含的污染物数量等几个方面选择,其中最适当的税基应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再次,污染税的税率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污染的机会成本不同而采取有差别的定额税率,同时税率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固定不变。比如芬兰根据燃料中碳的含量超过一定的标准来征收资源税(即环境污染税)。

另外,也可考虑对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污染的投资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和财政支持。这方面可以广泛借鉴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台湾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研究污染控制新技术和生产污染替代品予以减免所得税。中国台湾自1984年12月起,污染防治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超过过去5年最高部分的,可以扣减20%[4].英国一直对用水及排放污水的服务设施免征增值税。

八、完善税收与财政支持政策的配套使用

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通过税收与财政政策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配合税收支持政策,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通过财政政策配合税收政策对科技进步的支持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政策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性融资、引导风险投资、建立科研基金等财政政策与手段予以扶持和引导。总之,在西方国家,财政政策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1]邓体顺。内外资所得税并轨对外商直接投资无负面影响[j].新财富,2005,(5):25—28.

[2]高昌林。中国基础科研状况:中小企业研发急需政策扶持[j].了望周刊,2004,(11):54—55.

篇8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质是协调发展政策

关于什么是稳健性财政政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金人庆[1]主要是从宏观调控方面来谈论稳健性财政政策的。他认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方针。

贾康[2]为,宏观调控政策“中性”的导向,是以总量特征的直观形式给出当前财政政策转型的基本定位与趋向。动态上看,“中性”就是总量上既不扩张也不收缩,其中的基本含义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按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共财政职能,既有不少“越位”需要退出,又有许多“缺位”和“不到位”需要填补和加强。这里强调的是总量控制、松紧适度下的结构优化调整,即对有些项目降低支持、放缓支持或者不支持,而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与流量,达到总量中性和结构优化的效果。

高培勇[3]认为,所谓中性财政政策,就其本来含义讲,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就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而言,对中性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

陈共[4],提出其观点:按财政原理,稳健财政政策维持赤字规模不变,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中性。现在命名为稳健性财政政策,这种提法的缺陷,是政策目标不够明确,但它的好处是稳妥,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松紧关系,做到松紧适度。并认为,在经济增长和经济调整时期,不可能实行紧缩政策,也不可能实行中性政策。因为第一,既然存在赤字,则说明仍然是松的政策;第二,如果维持赤字的原有规模,而赤字占GDP的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实际上对财政支出有所紧缩,则以上两点体现了松中有紧;第三,如果再考虑为了支持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而适度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则是对市场或企业的放松,也是松中有紧。因而认为,保持适度的赤字和国债规模,从政策类型来看,仍然是一种偏松政策,或者是一种松中有紧的政策。

二、实施稳健性财政政策的若干对策措施

1.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

由于当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国家对投资的控制应当严格些。出现这种状况,部分是由于政策时滞因素的作用未充分显现,还有,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严重的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因此,要继续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对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

投资调控政策不仅要在“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更要采取灵活的措施,一方面要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继续过热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资增长下滑过多,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进投资的市场化。特别是后者,要在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上采取更加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或结构尽快实现“两大转变”,即使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政府需加快从私人物品供给上(投资和生产经营)退出,而公共物品供给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软干预”则主要依靠法律法规、技术和环保标准、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率和利率杠杆来调控投资的增长。

今后,政府投资要严格控制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上新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其中更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方面的投资、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

2.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上具之一。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下,应当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以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

(1)适当调整税制结构,提高资本形成质量。一个良好的税制是兼顾了税收效率与公平的税制。但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如间接税与直接税的结构不合理,具体税种设置不合理,还有一些税未开征,如社会保障税等。目前,应当将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改进个人所得税、完善消费税、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税费,完善地方税制度等。通过这样的结构性调整,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推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结构。

(2)调整投资课税政策,提高投资效益。如在增值税方面,首先应加快转型步伐,在增值税税率未变的情况下,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后,由于允许抵扣的进项税款增加,实际上相当于减税。从实践方面看,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效应已显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生产总值和民营经济投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幅度。可以看出,民间投资对减税的反应是相当积极的。其次,扩大征税范围。将与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业、仓储业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这个过程要注意和税收征管能力相结合,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

(3)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逐步由物质资本刺激经济增长转向由增加人力" 资本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首先,开征教育税,增加税收收人,为国家教育提供尽可能充裕的财力基础。我国目前已征收的城乡教育费附加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费,大多已具有准税收性质。应该说,费改税的时机基本成熟。基本思路可以是,实行专税专用,税基由国家统_规定,税率可由省级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自主决定。其次,运用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如对民间办学实行税收优惠,对社会投资办学实行税收鼓励。个人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投资。可以考虑在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把教育支出计入费用扣除。

(4)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目前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要目标是启动民间投资,而中小企业是我国民间投资的主体。但从我国目前增值税运行来看,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并没有同等对待,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应及时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政策,对建账完整、财务核算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后,可转为一般纳税人,允许其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开征社会保障税,减少不确定因素,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预防性储蓄占居民总储蓄的比重,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才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消费需求才会真正扩大,进而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

完善股票税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投资渠道,增大直接投资的比例,也有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

3.注重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的应用

二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我们在加大财政对技术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调整对科技的投入结构。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是那些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如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活动。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税收优惠对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必须明确的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供求今后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三是加强人力资本(教育与培训)投资,为科技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4.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中,要建立有利于环保投入稳定增长的预算支出政策措施。

(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政府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清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在环保领域,财政支出主要介入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如跨流域大江大河的整治等)、通过市场能够解决但解决不好的事项(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二是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环境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事权划分及其投资范围和责任,使中央和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权责对等,分职治事。在加强中央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国家环保投入占整体GDP的比重,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进行预算支出科目改革,为财政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在进行预算支出调整时,应将环境保护作为支出的一大类单列,并下设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子目。把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财政对环保支出的保障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改革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资金支持渠道。

(3)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促进财政支出效益最大化。此外,要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体系。

5.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

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目标或着力点是“稳定预期、保持景气、防控通胀”,所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继续搭配使用,并且应当促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微观化,并讲究内部搭配使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有明确的总体性取向,又要在各自本身的内部结构上有松有紧,保持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运用预算支出政策进行短期的需求管理,用调节短期需求量的办法实现短期供求平衡;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中长期供给量变化,改善供给结构,实现中长期供给稳定和结构优化。税收政策要“有增有减、有松有紧”。预算支出政策应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姿态,尤其是国债投资政策方面,要将着力点放在中长期供给能力建设、结构改进和供给稳定机制建设方面来。

在货币政策方面,既要保持货币政策必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以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又要注意赋予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相机抉择、斟酌使用。考虑到资金供给已经比较紧张而物价回落有一定的滞后期,下一步不宜出台新的总量性紧缩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从“适度从紧”转变为“总体稳健、适度放松,有紧有松、结构优化”,可以适当扩大公开市场货币投放、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同时进一步运用差别准备金率调整信贷结构,缓解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局面。

参考文献:

[2]贾康。从积极到稳健——中国财政政策转型与展望[J].财政与税务,2005,(1)。

篇9

越来越棒的防弹衣

在枪炮横行的现代战场上,防弹衣主要抵挡的是枪械弹丸和炮弹碎片的袭击。其,早在冷兵器时代,盔甲就起着相似的作用,只不过抵挡的目标不同。

现代防弹衣最早出现在大约100年前,那时候的防弹衣很简单,就是在军服中装上钢板,用来抵御攻击。钢板越厚,防御效果自然越好,可问题是,太厚的钢板,士兵穿戴起来在费劲呀!

为了更加省力地穿戴防弹衣,科学家们想尽办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弹衣得到了迅速进化,光是美军就先后装备了几十种防弹衣,各有优缺点。大约从那时开始,美军开始尝试使用轻便的全纤维制防弹衣,直到1970年代,凯夫拉防弹纤维诞生,防弹衣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防弹衣怎么防弹

不同的防弹衣,防弹机制也不同。

最早的钢板防弹衣的防弹原理和原始的古代铠甲差不多。这种防弹衣依靠高强度的钢板,将打在身上的弹头弹开,或者硬碰硬地把弹头撞碎,从而达到消除弹头动能的目的。弹头的动能被消除或者转移后,自然无法对人体造成有效杀伤喽。

现代纤维织物防弹材料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钢板防弹衣的不同之处在于,防弹材料是软的,当弹头撞击到防弹衣上时,并不会引发强烈的碰撞,也不会被弹开,而是如同撞到一只柔软而有弹性的“手”中,紧紧被“手”握住,阻止了弹头的前进,消除动能。同时,柔软的织物会被弹头的能量撕裂一部分,这个撕裂的过程,也分散了一些弹头的能量。

这两种防弹原理有时也会结合起来使用,以应付更复杂的战场环境。软硬结合的复合式防弹衣,外面包裹着钢板或者特种增强陶瓷材料,中间夹带一层纤维织物衬里。当子弹袭来,首先撞击到钢板或陶瓷上,钢板或陶瓷变形、碎裂后,先分散一部分弹头能量,再由内衬的织物防护层“抓住”弹头,彻底吸收子弹动能,令其动弹不得。

蜘蛛丝防弹衣

蜘蛛丝也被认为是制作防弹衣的优良材料,在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和许多拉美国家,生活着一种别名叫作“金眼”的蜘蛛。体形较大,素以结网粘捕飞鸟而著称。近年来,美国军方对这种蜘蛛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它的丝有着非常好的力学性能,抗张强度和弹性俱佳,是制作防弹衣物极为理想的材料。用它制作的防弹衣,重量将更轻、防弹性能将更好。

液体也防弹

武器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防弹衣也没闲着,这不,科学家已经在研发未来型防弹衣――液体防弹衣。

嘿嘿,说是液体,其并不是咱们想象中的那种,把“水”穿在身上。这种液体防弹衣材料,是一种特殊的“剪裁增强液”。这种液体非常奇怪,你不动它,它就像普通液体一样流动自如,一旦遇到猛力撞击或切割,就会在几毫秒内变硬,而当撞击消失后,又会恢复成液体状态。

现这一切,靠的是在液体中加入一种特质的微小分子。这些微小分子相互之间有着微弱的排斥力,始终保持着稀疏的状态,但当有外力猛然侵入的瞬间,外来压力会超过分子间的排斥力,分子就会凝聚在一起。当外来压力消失,分子间的微小排斥力又占了上风,恢复原状。

未来战衣什么样

液体防弹材料最大的好处,你肯定已经看出来了――可以反复使用!而它最大的坏处在于,对付快速的子弹没问题,就怕慢刀子来捅。这种防弹衣因为需要瞬间强力压迫才能变硬起效,因此如果用一把刀慢慢加力来切割,就很容易穿透。

科技进步的速度总是比咱们想象的要快一点,液体防弹材料已经不能让科学家满足了。未来的防弹服,可能采用更加轻便柔软穿着舒适的磁流变流体来制造。这种材料将铁离子安置在硅油中,通过电磁控制铁离子聚合,电磁力的大小决定了铁离子瞬间聚合的强度,任你是弹头还是钝刀,一概彻底防死!如此一来,未来的防弹衣将能根据威胁级别改变强度,更好地适用于战场环境,绝对是智能型防弹衣!这样的防弹衣,就连阿喀琉斯也会流口水吧?

篇10

【关键词】环境污染;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现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给环境保护造成了不小的负荷,同时,环境保护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的处理类型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废水处理、渗滤液处理、垃圾处理厂四大类,此四大类需通过不同方式来处理处置。本文从专业技术方面着手,深入探究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在实际运行中暴露的缺陷和要采取的监管对策。

1.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中暴露的问题

1.1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的问题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而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值得关注的。我国每年所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利用率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固体废弃物自身本来产生量就大、堆积而成的数量相当惊人;这类污染物在处理处置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并未走向产业化和资源化的进程,从根源层面没能有效地遏制废弃物的肆意排放,尤其是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尚且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

1.2废水处理工程运行中的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在面对废水污染严重的现实状况时,在防治设施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大,最为典型的是在废水处理模型、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控管设置、废水在线处理的流程与监测设备和废水处置后的净化工艺等方面研究不多、专业领域内的技术较为迟滞,这往往使得废水处理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遏抑废水排放的强劲合力。技术方面的不成熟、研发力度不大也是亟待解决的缺陷性问题。

1.3渗滤液处理中的问题

渗滤液是一种浓度高的有机废水,而且其成分转化速率相当快,用单一化的方式很难实现将垃圾渗滤液良好处置的效果,这也成为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一大技术性难题。除此之外,渗滤液的回收利用技术不完备,尚且不能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渗滤液在处置中需投入较大数量的开支,技术工艺不够灵活和兼容。

渗滤液处理技术是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的一种环境污染防治手段,这个技术成果能促使蒸发尾气消耗殆尽,也会合乎标准排放,然而却要耗用大批量的燃料,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以免在设备运行中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4垃圾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

毋庸置疑,目前垃圾处置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三种,然而,垃圾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并未顾及到后期对环境带来的损坏,填埋这种方法严重危害大气环境和公众身体健康,不过尚未被叫停;在用堆肥处置垃圾时,占据的土地比较多,设施也显得老套一些。

2.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对策

2.1加强科技攻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固体废弃物处置模式

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在实际运行时遇到的技术性难题,我国需大胆尝试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结合目前现状,加大固体污染物的立法力度,改进落后的废物处置模式,创新前沿的、利用再生能力强的、循环程度高的、对环境危害小的新工艺流程,推行综合管理,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促使废弃物变废为宝,特别要加强分类回收利用,推进经济方面的可行度。

2.2注重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摒除落后技术对设施运行的不利影响

我国的废水处理绝不能停留于“初级阶段”,而应在技术上大胆突破,才会有所建树。有鉴于此,环境污染防治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参与技术研发,制定并出台新的废水处理技术政策,对于一些废水处理器械和设备必须定期改进工艺和操作规程。在处理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等方面,需研制地埋式生活废水处置设施、压滤机以及气浮机,推动废水集约化、循环化、有序化和综合化应用,提高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的进程。

2.3创新渗滤液处理工艺以及技术手段

垃圾渗滤液往往水量变化较大,其处理方法必须实现同步改进,有采用生化方法去除COD,努力实现国家规定的排放规范指标;采用物化方法去除渗滤液的重金属、COD,目前物化方法主要用于预处理或与其他方式结合运用;根据渗滤液成分繁杂的现状看,可选用膜生物组合这样一类处置方式,规避相应的处理缺陷。

2.4选取最经济、对环境污染代价最小的垃圾处理工艺

针对现有的垃圾处置可选取最实用、最环保的策略,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不断注入技术力量,依托于创新驱动垃圾处理走向集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监管的同时遇有对环境严重损坏的环节,需立马停止相应的项目。

3.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污染的防治处置工作需从根本着手,从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加强技术革新,改革落后的、不适合于环保新趋势的污染防治设备,重视在实践中解决运行中的不足与缺点,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向盛斌.环境管制过程中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行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09).

[2]刘云兴,王晓东,段颖.电子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管理[J].北方环境,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