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6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下降。农村儿童生活质量本身就偏低,与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心理上缺少“呵护”。孩子的饮食质量也不容乐观.
2.留守儿童学习整体水平低。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都处于中等偏下。
3.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个人留在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父母和孩子经常性地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
3.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确定“帮扶”队伍。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学校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逐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积极地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作业;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57-01
留守儿童作为当下农村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作业是这个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校、教师如何破解学生家庭作业的问题,帮助他们完成好家庭作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身缺乏自控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学习、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部分学生贪玩,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所适从,家庭作业一塌糊涂,完全靠自己的理解,错误对其来说无所谓。
家庭缺乏监管性。由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多为祖辈,年迈体衰,文化程度不高,家教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更没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因此造成留守孩子学习成问题,家庭作业没人辅导。
学校教育缺乏灵活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以考试为目标,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使学生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只知道一味的批评、指责,根本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不但提高不了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对家庭作业感到厌烦,甚至恐惧,提起家庭作业就会反感,想尽各种办法进行逃避。
有的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学生毫无选择的完成,不会的要求硬着去完成,会的也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如此“一刀切”的作业没有层次性,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势必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状况,从而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学生草草了事。这样显然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
二、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业问题的对策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第一,对教育重视的家庭要大力提倡搞好对外宣传,作为榜样树立。第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要从思想上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要积极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一些教育的具体方法,对这些缺乏家教意识和家教经验的家长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每学期联系一次科任教师;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师要精心设计家庭作业并及时评价。少布置需要家长支持才能完成的作业,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改变作业形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一二年级的学生,原则上课外不布置书面作业,这不仅仅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也是对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的。及时的检查、评价,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的处理。注重过程的评价,激励学生去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班主任负责管理,教导处负责检查督促。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增添补充档案内容,为留守学生的家庭作业管理提供了依据。建立家校联系卡,记载学校及班主任与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方式、详细地址。并要求班主任定期做好联系记录。学校还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各班要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更好完成家庭作业。
篇3
就贵州省而言,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到全校学生的近三分之一,高的学校达到了70%以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虽然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各种关爱体系不断建设,社会力量也在加大投入,各种机制也在建立,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事件、案件不时见诸网络、报端。这种情况说明,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要想解决,必须从造成这个时代问题的背后根源进行分析,方能给予合理地解释,并提出对策。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时代背景
1.城镇化与工业化带来的对农村传统家庭结构的冲击。随着大量国有企业的解散,新的经济主体――民营企业并没有能力建设学校,这就带来了当前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当地教育的现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当地的教育投入是按照当地户籍人口来设计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导致了传统农村家庭结构的解体。
2.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的矛盾。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另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就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户口,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壮年,其工作单位一般不固定,就连工作的城市也难以固定,所以他们相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在当地落户。所以,他们就很难进入到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与此相关的子女教育问题就更为突出,毕竟年幼子女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这种制度的不合理虽然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但是对于农村出来的、流动较强的务工人员来讲,短时期也很难改变。
3.长期以来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带来的农民的贫困。“三农”问题提出来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现在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给农民种田补贴。但是,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由于贵州山地多、粮田少,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业链短,造成了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在家辛苦一年的劳动所得,不如到外面打工三个月。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
1.家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家族教育在国外并不少见,国外很多的大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他们会有意识地从自己家族长远的发展需要来挑选合适的人进入到企业界、金融界和政界。这也是很多国外大企业能够做到百年老店的关键。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年轻的父母离开自己年幼的子女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亲戚、朋友便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由于上一代人所受教育、精力和责任心等因素,必然会造成留守儿童在管理方面的欠缺,出现成绩下降、作息时间不规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问题。
3.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纳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且很多学校都在山区。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从文化素质、年龄等方面来看,留守儿童最好是进入寄宿制学校,这样可以通过老师的全天陪同、小伙伴的共同成长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是,由于纳雍县财政投入有限,实现全面寄宿制的管理模式又不现实。
4.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由于大量的优秀青壮年出门打工,留下来的没有工作的青壮年,多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这些人就会将黑手伸向这些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
1.强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一是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主体的责任,加大对留守儿童学校投入,增加纳雍县寄宿制学校的数量。二是各级政府要及时与贵州省务工人员较多或比较集中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联系,能够让父母双方工作地点固定、经济收入稳定的留守儿童在当地接受教育。三是加强源头治理工作。
2.强调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载体是学校,在多个教育载体缺失的留守儿童身上,要求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是要熟悉这些留守儿童,对他们的父母、监护人、学习情况、家庭收入等有一个全面、动态的了解。二是要充当留守儿童的好老师、大朋友、好伙伴,成为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倾诉人,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和自学的能力。三是搭建留守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经常将其父母的情况和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双向交流,减少双方之间的误会,避免孩子因孤独而怨恨父母,增强双方之间的信任感。
篇4
一是责任划分问题。如果一个小孩在一片公开水域中淹死,水域管理人或所有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不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小孩溺水身亡的损失由谁承担?如果需要承担责任,那么具体责任如何划分?
二是诉讼费的预交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事人在时往往是全额,诉讼标的巨大,相应的诉讼费用也很高。这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富裕且刚刚遭受丧子之痛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事实上,如果是以责任划分后的金额来的话,诉讼费会大大降低。
三是举证问题。在这类案件中,原告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提供证据,很多证据需要法官亲自去调查和勘察,这一方面与我国“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相悖,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大了法官的工作负担。
四是庭审过程的当事人情绪控制问题。在这类案件中,由于原告刚刚遭遇丧子之痛,其情绪往往非常激动,在庭审之前几个月时间情绪会稍微平复。而庭审过程中需要对过去的事实重新进行认定,这对于原告方来说,无疑是揭开“伤口”上才结起的“痂”,因此情绪难免十分激动。一方面,导致庭审秩序不好控制,另一方面难以清楚地叙述事实,不利于案件的查明。
五是案件的执行问题。在这类案件中,一般是由小孩法定监护人一方承担主要责任,公开水域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次要责任。因此,在判决后,原告往往会认为法院责任划分不准确,判决存在不公平的问题,进而进行上访。此外,作为水域所有者或管理者,其也会认为不存在什么过错,因此,不愿意履行赔偿责任。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应对:
一是,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是根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小孩溺水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小孩的法定监护人没有完全尽到监护职责。如果监护人能充分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这类悲剧必能大大地减少。当前,我国正在研究建立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正是为了解决对未成年人监护不够的问题。
篇5
关键词:皖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92-02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皖北地区指处于黄淮海平原西南端、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国土面积占全省近三成、人口占全省四成多,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农村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批出现,教育产生了新的危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为此,我们开展了皖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从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每个市分别选取了农村初中或小学3所,每所学校随机抽3~4个班,共60个班级,总人数4 000多(初中生和小学生比例约为2∶1)。据统计,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约占75%,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其中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占37.5%,其余均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皖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62.5%)、祖辈监护(30.5%)、亲朋监护(4.7%)和自我监护(2.3%)四种类型。
(一)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发现,首先,大多数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或其他亲朋好友,都将监护的重心放在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次,监护人精力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监护,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二)品德教育松弛
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急切致富心态迅速膨胀,只看眼前利益,部分农民工看到上高中、大学不是义务教育,费用较高,又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以及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家的子弟就业更难。因此,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加之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极易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孩子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不关注。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和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三)防卫意识较差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校方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身心发展畸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和最现实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构建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一)政府支持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流入地政府开放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扩大公办中小学借读规模,“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并接收以教育成本补偿等问题应具体分析,一一加以解决”[2]。同时,适时修改相关法律,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流出地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鼓励和动员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求学于寄宿制学校,让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走进留守孩子;多方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农民家庭子女、减免学费,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办学效率;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办学。
(二)学校支持
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各级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要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要作定期而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建立留守子女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帮助、督促、检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其次,要调整现有学校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新的学校教育模式。就现有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与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兴建农村寄宿式学校,成立亲情服务部,建构“家庭式”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部”。再次,优化教育内容,加快农村教育内容的改革,增加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即使初中毕业也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将来外出打工,也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即农村教育应“兼顾学生的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3]。最后,突破旧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家庭支持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读,所有问题自然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解决,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子女持消极态度,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与学校联系,导致学校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工情况缺乏准确的信息,自然外出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也不了解,在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所以父母在外出打工前,一定要到学校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同时在外出打工后应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配合、支持学校开展教育。然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如果父母都外出,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多同临时监护人和孩子联系,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要与孩子的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社区支持
留守儿童生活在社区,受社区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就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来看,社区对未成年人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营造各方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村委、乡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指导,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怀。同时,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组织。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由党政机关相关人员或退休人员组成,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共同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人;和谐教育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就我省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已有71万留守儿童,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占据绝大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约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农村儿童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中,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安全、心理、道德、学习及人生价值扭曲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安全问题、心理人格问题、道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价值扭曲问题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能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加强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家访时,时常和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探讨这一问题,转化他们的思想,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加强学校的管理与养成教育,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他们品德习惯养成的主要地方。在学校管理中,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小组,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制;教师成立心理辅导小组,定期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采取正确方法帮助其树立健康心理。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误区;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95-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打工经济”普遍盛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自身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城生活,只能留在原籍所在地的农村由父母交予其他人抚养或者独自生活,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的不健全、教育主体的弱化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对他们的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质的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便引发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在日趋突出,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甚至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农村教师,在面对大量留守儿童时,不仅要传道解惑,更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孩子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积极研究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就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探究其成因并谈谈相应的解决对策。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备受学校关注的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其二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经济能力及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其三在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种种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会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其四还有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容易产生心理缺陷。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充满了不信任。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置之不理,甚至在公共场合顶撞老师,经常做出让老师和家长意想不到的行为。
2.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早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也不应只视之为农村中小学的事情,而应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平等地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长期从教于农村、长期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体会,谈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
首先,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前提。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环境。学校是情感教育良好环境的基础,而教育工作者恰好是情感教育良好环境的主持人。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信任、愉快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获得丰富的知识,爱心也会自然流露,自卑感自然也会消失。
其次,建立专项档案是有效教育留守儿童的关键。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建立专项档案尤为重要。档案中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其三,理解与沟通是教育留守儿童的核心。心理学家说:"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互相理解。
其四,组建特别照顾小分队是教育留守儿童行之有效的途径。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关怀。教师定期向留守儿童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在外务工的家长也可以针对教师反映的情况及时与孩子进行友好沟通,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家长、教师、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又消除了孩子被父母遗忘的心理错觉。
篇8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儿童对于自我存在的复杂性往往难以正确看待,甚至还会因为自我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困惑。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认同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失去了群体存在的标准,进而使得许多儿童对于生活逐步丧失了兴趣。如果长时间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对待生活,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就很容易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在生存方面产生忧郁情绪,无法以饱满的热情,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比如说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某一学科成绩不满意,回家后却遭到了老人的打骂。老人要求其在之后的考试中必须每门课程都达到95分以上,于是这位儿童的内心则对生活丧失了兴趣,难过的同时觉得自己没用,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留守儿童自我认同一致性缺乏的表现,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其次,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缺乏稳定性。因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时刻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留守儿童的自我导向很容易出现迷失的现象,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其进行引导,进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比如有一些儿童在价值观的树立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加之听到父母的一些言论,片面的认为,读再多的书,最终还是要到城市打工,相反一些并没有读太多书的人,往往会有较好的生活。所以,在其人生定位上,就很容易伴随着时间段的变化,出现认同稳定性欠缺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缺失的改进对策
(一)教师要承担起儿童父母的角色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因此需要教师承担起儿童父母的角色,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守护者。教师需要对留守儿童有亲人一般的关怀,同时还应该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一般的温暖。从安全方面,要给予儿童必要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醒儿童危险事项,同时让儿童可以时刻将安全放在心上。在生活方面,教师要经常关心儿童的内心变化,通过谈心交流的形式,与儿童形成一种和谐的朋友关系。同时对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从而为其提供相对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即便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却也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儿童价值观的引导,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自尊自爱,同时形成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
(二)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儿童树立自我意识和观念
作为学校,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积极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树立进行引导。尤其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故而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方面,都会落后于同龄人。这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妄自菲薄的心理,逐渐形成自卑现象。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比如开办画展,让留守儿童参与到绘画过程中,并且将绘画的主题定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既激发了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也使得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引导。通过引导留守儿童写日记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从而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形成。
(三)社会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
作为社会层面,需要从大的环境、制度、背景、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网络机制,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得来自全国各地更多网民的祝福语帮助。还可以建立社区帮扶中心,通过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后,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中,都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所以留守儿童之间会更加具有共同语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娱乐中也可以交流情感,提升认同价值。
篇9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苏北地区(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相对于苏南、苏中地区,其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突出。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徐州市丰县的欢口育英初中,徐州市铜山区的茅村中心中学,宿迁泗阳的城厢中学,以及徐州市沛县的魏庙中学四所学校,随机采访了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初中生483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到了受访总人数的72.3%,在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模式,占到了64.57%,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达到100人之多,占到了28.57%左右。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现象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初中生家庭不完整,缺失情况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或其他监护。单亲监护是当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中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尤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监护为主。隔代监护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占到38%。相对于其他监护方式而言,隔代监护存在的问题最多,由于受到年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种监护方式下的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往往越多。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成绩不佳。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估的方式,即让调查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大概的估计。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总数占了40.28%,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一般,仅有8.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差。
但在随后的教师调查时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40.00%的老师认为所教的留守学生的成绩为中等,46.67%为中下,优秀和良好的总数仅有2.85%,这与学生自我认知的40.28%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如此,还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强,在平时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在访谈中,学校领导告诉我们,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生源较差,真正的优秀生不多,每年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除此之外,他们还反映,从整体情况看来,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还是要差些。
在这一问题上,不难看出,一些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认识,并不客观实在,他们大多对自己成绩的认知都高于实际情况。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卑,不愿意告诉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不全面。
2.监护力度不足,监护效果差。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的缺位,在教育问题上就会出现无人管教的现象。对于临时监护人能否很好履行其管教职责,通过调查分别有37.46%和27.55%的人表示不能履行和不确定。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这两种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监管并不到位。对于单亲监护而言,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所承受的压力负担远远超过正常家庭,这就导致留守在家母亲或父亲的监护能力、教育能力下降。而在单亲监护中,又以母亲监护为主,由于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一些农活、照顾老人、幼儿等重任,就全都落到了母亲身上。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精力本就不是十分充沛,这就会导致母亲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义务。
这一问题在隔代监护上表现得更明显。隔代监护的监护人通常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受本身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大多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层次,在教育方面更是力不从心,关注甚少。除此之外,我们还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与老师联系,主动关心学生的教育问题,即使有联系,也以电话联系为主,教师、家长及学生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3.心理、安全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陪在身边,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关心与照顾是远远不足的,这就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感情依靠,还容易造成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说出家里的情况,对于我们的调查表现得有些排斥。从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极易出现不稳定情绪,对于学校的管教和批评也会产生较强的叛逆心理。
在安全教育上,留守儿童由于年纪小、缺少社会经验,又缺乏完整的监护,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的忽视,往往使得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遭受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至失去生命。这些情况虽然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没有出现,但是前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年都会有农村儿童受到这样的伤害。由此可见,这些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
三、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苏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这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虽然江苏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历史沿革、经济政策、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原因,苏南、苏中、苏北呈现不同发展态势,有较大差异。经济上的落后,就使得苏北农村青壮年选择去苏南等相对发达的地方打工。但是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目前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体系,使得这些孩子很容易被视为“负担”。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即使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户口还是农村的,各种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这就相应地带来了义务教育的不平等。虽然一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了一些政策,但是仍需要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以及生活学习费用。少数地区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子女的需要,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使得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就学。
除此之外,苏北农村基层某些主管部门,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留守儿童给予的关注不够,在教育问题上的关注程度较低,没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科学有效帮助与指导。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家庭是由母亲单亲监护或者祖父母隔代监护。母亲独自一人需要处理各种农活,再加上多数家庭子女较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隔代监护对孩子大多存在溺爱的倾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其心理、道德、学习层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同时,隔代监护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上存在很大困难。
相对于城市而言,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自身文化水平的不高也就决定了辅导孩子的能力有限。家庭教育的缺少、不完善就使得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校原因。
苏北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负担过重,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求,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一般。近几年,江苏省虽然加大了对苏北地区学校教育的投入,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然存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存在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多个年级的现象。
除此之外,有将近40%的老师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绝大多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并未同一般的学生区别开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学习成绩整体上相对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有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本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理解、宽容和帮助,则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康。
4.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年龄太小,社会经历不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思想和心理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周围一些孩子不爱图书、读书无用的观念,逃课、打架等社会不良风气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此外,青春期叛逆心理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一些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关爱、帮助及交流沟通,形成孤僻、自暴自弃、我行我素等不良性格,在接受学校及家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无形中给其自身接受教育增加了一道障碍。
四、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对策
1.强化社会政策。
经济条件的落后是造成苏北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中,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十分明显的,而苏北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也十分突出。因此江苏省政府应加大苏北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
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苏北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目前绝大多数苏北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大保障。因此,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寄宿制学校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另一有效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离不开基层社区的工作。社区志愿者活动、扶困帮贫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等都能够在一定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2.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在解决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地位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尽量留下一方陪在孩子身边。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与联系,如经常与孩子打电话或者利用网络技术QQ视频等,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也必不可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学习;主动与监护人联系,能够了解监护人的教育监管情况,指导孩子正确学习。
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父母还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能力,如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3.改变传统教学。
由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临时监护和教育能力的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教育能够在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挥更大作用,寄宿制办学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所谓寄宿制学校,就是将留守儿童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加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其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心理上存在诸多不同,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全面的学生档案,以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监护人状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学校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入一些心理、安全等方面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生活上的难题,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五、结语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而形成的,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江苏省的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系的建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关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
[2]张小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的调查[D].贵州大学,2006.
[3]殷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尝试――以江苏省宿迁市寄宿学校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
[4]肖丽琴.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北农村初级中学为例[D].苏州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建议与对策
自从“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在我不经意间看到,我便不断的留意相关报道。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提倡和谐社会、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很多媒体包括报纸、电视都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有所关注。据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这样一位农村教师正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 “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等。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留守儿童存在的情绪问题。出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的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承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那么穷?怎么才能挣到许多钱?”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的比同龄人敏感、早熟。因此经常产生消极情绪。
2.2 留守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既使隔代监护或监护,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的心事无处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的问题,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的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交往问题就导致其他心理问题,内向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2.3 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这样也导致极度自卑。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求助的对象,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出现错误和问题后,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
2.4 留守儿童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缺乏自身安全感, 对周围一切充满了怀疑, 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常表现为“不听话”、 “不礼貌”、“不谦虚”、 “恶作剧”等, 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3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就我这就年对留守儿童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1.1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人,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1.2 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知识,以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3.2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正如前面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3.2.1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3.2.2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孩子。学校可以把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开设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热线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Guy R.Lefrancois著,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苏燕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J]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
[5]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EB/OL].
[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谢高桥.社会学[M]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