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22 00: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档案学研究

篇1

研究档案学学科的本质任务是对于档案的保存,对于文件的保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对于档案本身的保存。档案学的这个任务是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任务核心就是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件进行长久保存,为历史直接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参考的凭证。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对于档案学的研究空前的上升了一个等次,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丰富了档案学的信息保存功能。

利用信息

档案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信息的利用,其功能之一保存的目的也是更好的利用信息。档案学可以为文件的凭证作用,情报的价值,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档案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的社会功能的信息利用提供直接的帮助。档案学本身以保存信息为立业之本,以利用信息为目的,充分发挥档案学的学科意义,更好的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人文的发展进步。

档案学有研究主体的任务

档案学加大力度对其自身主体的研究。档案学这门学科作为中国档案领域的统领者,如果缺乏了对档案本身特有群体的认识,根本上就没办法解释出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前景,致使其档案学主体走上了一条死胡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认知程度、生活经历、地域环境等都会对档案本身的研究成果产生印记,这些印记的可以作为档案学的发展过程、理论体系。例如一些对哲学非常有研究的档案工作者则更多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对待一份档案的价值;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则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看待档案学。

篇2

关键词:中国档案学;范式理论;范式;科学共同体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The achievement of resear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w perspective, new criteria and new research contex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existence of factual errors, lack of theoretical depth of excavation and tunnel vision. The research of the paradigm of Archival Science i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aradigm and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earch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eywords: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Paradigm theory; Paradigm; Scientific community

得益于档案学者们的孜孜追求和学术探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为重要的是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使笔者可以站在前辈们的肩上远眺,更有了可以评说得失的基础。

1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分别以“范式”“范型”“库恩”“科学革命”“常规科学”“不可通约性”“科学(家)共同体”“共同体”等为篇名,并含“档案”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2日。共获得相关文献103篇,经过仔细分析鉴别,剔除其中一稿多发和内容重复的6篇,得到97篇有效文献。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研究档案学范式论的文章发表于1991年。经过十几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在2004年又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并一发不可收拾,从2005年开始受到档案学者们的关注并延续至今。

从论文数量来看,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的研究虽处于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一直属于小众研究,而且相对集中,四位主要作者共计24篇(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占总数的24.74%。

其中丁华东和陈祖芬不仅研究成果数量多,关注时间长,而且研究内容较为深入、系统,主要表现就是各自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及在此基础上出版的专著,即《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和《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仅有的两本专著。

其余91位作者(包括第二、第三作者及译者)共计73篇,平均每位作者0.8篇,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度,蜻蜓点水式的文章较多。

从以上文献计量统计结果可以窥见,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四位主要作者研究较为深入和系统,观点也较为集中,而其余作者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概括,其中还是有其内在联系性的。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学范式论的价值、档案学范式及其转换、档案学的范式演进、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等四个方面。

2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得

2.1 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库恩的范式理论一经产生就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引发了科学战。虽然他的理论主要是依据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历史形成的,但是却在社会科学领域广为传播和利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的部分学者也加入其中,从范式理论的视角审视档案学,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领域,为中国的档案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诸多档案学范式概念的提出及转换过程的梳理。尤其要指出的是丁华东的工作。从整体来看,丁华东实际上是在范式理论的视域下,构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档案学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档案学范式转换过程,不仅是一条明晰的档案学术发展的线路,更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档案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做是档案学历史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从而为后来者进一步探索档案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一种视角和宝贵线索。

2.2 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学术评价标准的确定和选择是学术评价首要和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学术评价结论的科学与否。科学与非科学乃至科学发展程度的区分和评价标准已有许多先贤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比如与库恩同时代的、同被誉为西方后现代主义主要科学哲学家之一的波普尔就将证伪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以此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问题1试探性理论排除错误新的问题2),以及著名的“世界1、2、3”理论。[1]而库恩则提出以有无范式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与波普尔相比,库恩的标准韧性更大,更符合档案学的具体情况。因为在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准绳下,诸如形而上学、数学、逻辑学等重言式命题,都无法用经验证伪,因此是非科学的。而在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中,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都可以作为科学发展成熟度的标志,相比于波普尔无明显标志词的科学发展模式而言更适合档案学。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有胡鸿杰和陈祖芬两位学者。胡鸿杰只是将之作为中国档案学评价机制研究的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也较为粗略。相比而言,陈祖芬的专题研究就显得更加深入、系统。从结论上看,她的研究不仅对档案学的发展程度给予了恰当的定位和评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研究启示我们,范式理论可以作为一种理论评价标准,科学深入地审视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2.3 提供了新的研究语境。范式理论在各种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范式”一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时髦用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境。笔者以“范式”为篇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中进行精确检索,竟得到17469 篇文献,涉及到40个学科(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5日)。从目前来看,中国档案学范式理论的研究主要借鉴的是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依托如此广阔的一个语境平台,档案学与更多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必然会随着档案学范式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得以实现。

3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失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是毕竟属于小众研究范畴,而且发展历史不是很长,严格从持续关注开始的2004年算起,只有不到10年时间,历史积淀还不是很深厚,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

3.1 存在事实性错误。对库恩范式理论的概括和介绍是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起点。经过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发现,我国部分档案学者对“范式”一词的出处问题认识存在误差,而且犯此类错误的文献不在少数,包括两本专著和多达8篇论文。

关于“范式”一词的出处问题,我国学者李醒民做过专门研究。在他的《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一文中,谈到范式的词源问题时说道:“不用说,英语中的“范式”(paradigm)一词源远流长。”而在“范式”一词的使用上,“在库恩之前,就有人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使用paradigm术语或与之相近的术语。”“马赫至少在1905年(很可能在1895年或1896年)、迪昂至少在1906年(或者在1893年)就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paradigm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而威纳在1954年、默顿在1941年或1945年就在科学哲学或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直接使用paradigm术语了。”[2]此外,早在1956年6月,库恩出席在犹他州大学召开的主体为“科学才能的鉴定”的研讨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中的传统与创新”的讲演中,“初次公开提出了‘范式’以及‘常规科学’的概念”。[3]

综上不难得出以下结论:(1)“范式”一词不是库恩最早提出的;(2)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最早使用“范式”的不是库恩;(3)库恩的“范式”一词最早不是出现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因此笔者认为,对此较为科学的描述应该是:范式是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了它新颖、丰富的含义。

3.2 理论深度挖掘不够。

3.2.1 对具体的概念挖掘不够,集中体现在“范式”和“科学共同体”上。从“范式”的使用来看,首先,中国档案界的学者们存在使用泛化的现象。库恩的“范式”概念是争议较大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其多义性和暖昧性,而正由于此使得许多档案学者在使用“范式”一词时不加任何区别,甚至只是在文章题目中出现,而文意却完全跟档案学范式论无关,如果将题目中的“范式”一词换成“理论、模式、方式、方法”等词眼似乎更准确,这类文献称其为“伪有效文献”也不为过。据笔者在仔细研读文章内容基础上进行的统计,这类论文共计有26篇之多,占总论文数的26.80%。正如倪代川所说:“在有些论文中,如果将‘范式’二字去掉后,似乎也能独立成文,这就会给读者一个直观感觉,好像这些研究停留在概念直接套用的基础上,很难给人以狭义上跨学科研究的印象。”[4]

其次,从对待库恩“范式”一词的发展上来看,中国的档案学者们缺乏全面的把握。不可否认,《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赋予了“范式”一词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连库恩本人也没有想到。也正是该书的广泛传播,使得该书中包括“范式”“科学共同体”“不可通约性”等概念饱受争议。“为了澄清‘范式这个概念’,为了回答对‘不可通约性’的批评,库恩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据说,库恩在晚年就着手写一部取代《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书,在他逝世前,他已完成大部分手稿。”[5]从“专业基体” (disciplinary matrix)到“分类学”(taxonomy)、“词典”(lexicon)等替代术语的使用,“范式”一词的含义其实在库恩那里是愈加明晰的,“正是在典型实例的意义上,我最初才选用了“范式”这个词。但不幸,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的大多数读者都没有看出这个词的主要作用以及我是怎样在接近于现在的‘专业基体’意义上使用‘范式’一词的。我知道现在已不大可能恢复这个词原来的用法了,只有完全从哲学上理解它才合适。”[6]而从中国的档案学范式论研究文献中,只能看到学者们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拘泥甚至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发挥,而看不到对库恩的范式概念乃至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造成一些较为严谨的学者不敢放手使用“范式”一词而代之以“范型”,结果是为了规避一个极端,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在“科学共同体”的使用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首先,中国的档案学者们对科学共同体的地位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档案知网的检索过程中,以“科学(家)共同体”为篇名并含“档案”为检索词,结果竟然为 0,即便在丁华东和陈祖芬的专著里面对此也着墨不多;而与科学共同紧密相关的研究档案学术共同体的论文也只有6篇。在库恩的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共同体”甚至比“范式”更具战略价值,“范式只有在科学共同体这一社会基础的支撑下,才能发挥其推动科学史的力量。”[7]“如果我现在重写我那本书,那么我要从论述共同体的科学结构开始。”[8]而在库恩眼中,科学共同体在本质上才是社会学的内容[9]。因此,在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希望借助库恩的范式理论建设和发展档案社会学的学者们尤为如此。

其次,对“科学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误差。(1)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是有层次的。“从这一方面说,共同体显然可以分许多级。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低一级是各个主要科学专业群体这样重要的共同体,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动物学家等的共同体。这些重要的共同体的成员,除边缘上的外,都很容易确定。只要根据它的最高学位成员的研究课题、专业学会的会员情况和所读期刊,一般就够了。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抽出一些重要的子群体:有机化学家或者其中的蛋白质化学家、固态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射电天文学家等等。再分下去才会出现实际困难。”[10]就档案学范式论研究而言,撇开高一级的全体科学家共同体不谈,至少在档案学领域之内,按库恩的观点还是可以抽出一些重要的子群体的。(2)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是由严格的准入条件的。“科学家共同体是具有自律性的专家集团,要参加这个团体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特别是在对科学的业绩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由共同体成员进行的‘同行评价’以外,不承认其他任何权威。”[11]我国的档案学者们基本上将档案学术共同等同于档案学研究者甚至是有能力开展档案学研究的人的集合。如丁华东按职业背景将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主体划分为实践群体、高校群体和业外群体。实践群体是在“档案行政与实际业务部门结合中,档案局、档案馆、档案室努力做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其研究的结果是起草管理办法、制定制度,或撰写理论文章、出版专著等”。[12]高校群体包括档案学教师和学生,业外群体是体制外从事档案学术研究与创作、不定期地发表学术成果的一部分人员。显然是大大降低了科学共同体的准入门槛。而且其在分析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概括时引述了陈兆在2000年做过的大致的统计数据,指出“档案学专兼职人员约在5000人以上。”[13]值得指出的是,陈兆在文中使用的是“专职研究人员和广大的兼职研究人员”[14],丁华东在此有偷换概念之嫌。此外,单就数量而言,5000人的规模让人很难相信它的意义所指跟库恩眼中的科学共同体是同一件事物。库恩在论述共同体成员身份确定的问题时举过噬菌体专家团体的例子:“它会产生典型的百人左右的共同体,有时人数更少,也更重要。”[15]

3.2.2 对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缺乏全面的研究和实质性认识。从量的方面来看,仅以“范式”为篇名并含“档案”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能得到84篇有效文献,占总数的86.60%,而其中又有26篇伪文献,占30.95%。首先,正如笔者在前面指出的,“范式”一词虽是库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概念,但并非全部,甚至不占绝对的战略地位。对“范式”一词的集中关注个中原因除了追风、赶时髦外,恐怕与我国档案学者对库恩科学发展观的整体研究不够也有关系。

从质的方面来看,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成果更多体现出的是照搬和移植,没有触及库恩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以丁华东和陈祖芬两位代表人物为例。从研究内容来看,两位作者走得是不同的道路。丁华东是以范式论为研究视域,梳理和概括档案学范式演进的历史,一定程度上也对档案学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模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档案学发展现象的研究,抽象出的范式演进路径,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档案学发展的脉络,但是却看不出其内在发展规律,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当我开始反思档案学的构成的时候,我试图用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中的档案学范式去解释一切档案学研究现象,但最终我发现,很多时候这种解释都不能非常令自己信服。”[16]陈祖芬则是直接借用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型来考查档案学的历史和现状,虽然有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但是依然看不出档案学发展的内在线索和动力机制。

3.3 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从范式理论所属的范围层次来看,它属于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思潮的一种,与科学证伪主义、科学实在论等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阵营。这些观点都是在批判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虽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是可以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融合的。在档案学范式论研究过程中,如果以库恩的范式论为基础,科学吸收科学证伪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的理论营养,就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档案学范式论的研究,提高其理论深度和科学性,还有助于克服思维和视野的局限,跳出“范式”的藩篱。

篇3

思考之一:我国档案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科理论体系本位意识太强而问题意识淡薄的倾向严重制约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致使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陷入困境

所谓“学科理论体系本位意识”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以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容性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还是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主要是以学科理论体系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由于“学科理论体系本位意识”的作用,研究者更注重从理论的角度考虑学科的需要,以一种较为封闭、静止的观念和较为狭窄的眼界来构思学术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概念、范畴、逻辑、学科理论体系以及学科本身的知识积累,而构成学科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则被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研究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启迪,因而也难以与时俱进。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这种“学科理论体系本位意识”表现得相当明显,不少档案学研究者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不是从生动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寻找研究课题,而是从概念、范畴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中去构思学科理论体系,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终极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热衷于纯档案学理论的研究。[2]对诸如档案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自上世纪中期至今半个世纪以来,研究热度未减,观点众说纷纭。如档案的定义,提出的观点据说数十种之多,其中虽有精辟之说,但不少却是在概念游戏中“玩”出来的;又如档案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们似乎并不关心如何在档案学研究中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问题,而是对构建研究方法体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其二是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泛化”。为了构建“完善”的档案学理论体系,有些档案学研究者不断“拓展”档案学“分支”学科,主要方法就是将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简单嫁接,即档案学理论+其他某学科理论=档案××学。[3]本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档案学吸取其他学科的营养为己所用也是完全应该的。问题是一些档案学研究者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没有深入研究被引进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寻找出其他学科与档案学的有机融合点,就生搬硬套、轻率“立学”。而一旦“立学”,又几乎无一例外地就是要“建立档案××学学科理论体系”,于是又来了“档案××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等,于是乎档案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就这样层层扩张、无限膨胀。这种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泛化”致使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赘疣充斥了档案学领域,而档案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许多现实问题却被严重忽视了。

笔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所揭示的本质规律对档案事业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问题是档案学毕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纯理论研究不是也不应该是它的主流。如果在档案学研究中 “学科理论体系本位意识”逐渐成为自觉不自觉的集体“冲动”而使研究者们趋之若鹜,从而导致“为学科理论体系而学科理论体系、把学科理论体系当作档案学学科建设的全部目的”时,就会形成一种“经院”习气,使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现实渐行渐远。特别是当今“档案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各种纷至沓来的新问题感到疑惑,需要档案学理论提供一种有助于解惑的认识而理论又回避推诿”之时,理论研究的作用就难免会令人质疑,学科建设也就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这或许就是档案学学科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构建档案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档案工作现实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对立的,档案工作现实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档案学理论体系,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对档案工作现实问题的深入认识、理解和解决。笔者不仅不反对,而且很赞赏那种真正的档案学研究。笔者认为,我们所要反思的是那种不知“档案工作现实问题”为何物、为思辨而思辨的“书斋式”、“经院式”的档案学研究方法;笔者分析档案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隐忧,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在探索档案学体系过程中的种种尝试和努力;笔者在此强调我国目前档案学研究应当从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向问题意识转变:对档案学这门有待发展的新学科来说,问题意识是这一学科研究取得进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档案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对具体档案工作问题的研究进展;同时,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档案学本身就承担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使命。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从问题开始,“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 [4]任何一个问题当它提出来之时,在它的文字中已经包含了求解方向或解决的途径,甚至包含了提问者准备接受的答案。这就要求档案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我是否提出了一个“问题”,它的“问题性”何在?这一“问题”是否具有“方向性”和“前瞻性”?所谓问题性,是指在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上成为问题,是自己提出的“私人问题”还是为他人公认的“公共问题”,在什么角度和多大程度上与前人或传统的问题存在衔接但又与众不同,问题的本身所蕴含的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其潜在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在哪里。“问题”是否具有“方向性”和“前瞻性”,是指是否存在引导人们通向新的档案学领域的可能性,或者问题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创造的开端。从某个角度来看,我国某些档案学研究之所以发展迟缓,原因之一在于研究者问题意识淡薄导致其所提出的某些问题在“问题性”上有缺失。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该问题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因而不是与众不同的问题。近年来,人们所讨论的要么是西方语境下所产生的档案学问题,要么是相关学科的问题。我们缺少的是中国语境下产生的档案学学科的问题。其二,该问题缺少方向性和未来性,它难以指明档案学未来理论的方向和实践的方向,它只能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然后跟着别人的问题走,没有自己的方向,别人的未来就是自己的未来。一个好的档案学问题,或者说一个有足够“问题性”的问题,必定是一个建立在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关系之上的问题。[5]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档案学研究应该走出“学科理论体系本位意识”的误区,增强“问题”意识,更多地关注档案学理论发展与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产生和提出的“现实问题”。

思考之二: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要淡化学科观念,强化问题意识;淡化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强化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淡化对国外的依附性,强化民族性与本土性研究,从而努力走出困境

1、淡化学科观念,强化问题意识

在学科本位意识的作用下,我国档案学研究者往往更注重从理论的角度考虑学科的需要,以此来着眼和构思档案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概念、范畴、逻辑、体系以及学科本身的知识积累,而构成档案学学科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档案工作现实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档案学的研究者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获得灵感、得到启迪,因而也难以与时俱进,束缚了档案学学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成为阻碍我国档案学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的因素。笔者认为,学科的建设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否能够成为学科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如果不顾这些客观条件,一味地按照已有的学科模式和框架编造出一个学科来,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算学问、才有地位,只能是对学术研究的误解。笔者还认为,学科本身是需要发展的,这种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综合,新的学科在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中得以产生和建立,但如果认为学科的发展就是学科数量的增加,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应是学科内在水平的提高,而学科内在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须以问题为基础与前提。因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要淡化学科观念,强化问题意识,从而努力走出困境。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问题”、“问题意识”并“强化问题意识”呢?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问题的解题过程。” [6]“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生命力将随之枯竭。” [7]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8]尤其是对于档案学这样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如果问题意识淡薄,脱离现实与社会需要,那无异于切断了它的发展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也将随之枯竭。因此,强化档案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对档案学科的发展极其重要,当前档案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笔者这里所指的“问题”,是指档案学理论发展与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产生和提出的问题;而“主义”则指档案学理论研究与理论体系的建立。那么,如何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呢?具体来说,一要关注档案工作实践,参与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档案学理论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应用性的,是来源并服务于档案工作实践的。因此,档案学理论只有扎根于生动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从档案工作实践中去发现、寻找并解答问题,这样的理论才是充满活力的。二要有档案学理论的敏感性。当前不少从事实际档案工作的研究者,虽然对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很了解,但缺乏理论敏感性,看不到具体问题背后隐含的理论,因而其研究往往是从问题到问题,而不是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和解答,即停留在“经验档案学”层次。档案学研究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水平,是不可能提高它的学科地位的。这就要求档案学研究者一定要加强理论素养,培养理论敏感性,善于从具体问题入手探寻档案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三是既要关注宏观现实问题,也要关注微观现实问题。一方面要关注关系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宏观现实问题,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冲击;网络时代的科技、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对档案工作的影响;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档案事业发展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又要关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面临的、能折射出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大量微观层面的现实问题,如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问题,看起来也是档案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但它所折射的却是档案职业精神这样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再如档案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似乎也是具体的档案业务工作,但它所蕴涵的是全新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是理论工作者不应忽视的。四是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盲目追逐热点。一方面要关注热点,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激情,密切关注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并进入这些新的、前沿的学科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又不盲目追热,在热点面前,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理性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重复他人的材料和观点。

2、淡化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强化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

从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表面形式看,亦即从文本而言,呈现出数量繁荣但少有质量的提升,即档案学研究成果“量”与“质”不相协调的现象。固然,成熟的理论一定是有体系的理论;但反过来,有体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成熟的理论,体系也不一定标志理论的成熟。在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研究特别是欧洲传统学术的影响,在包括档案学在内的学术研究中,人们热衷于追求体系,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不管研究对象是否真正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论研究时间长短与深浅,动辄就对对象做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表述。由于有其他现成的学科体系框架作参照,一些不负责任的学者,很轻易地就能“确立”起一门新的学科,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在这里,所谓学科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学科仅成为外衣,至于内在的实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就档案学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笔者认为,关注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是当代中国档案学重获造血机能、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关键所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之道归结为对物理学“原始问题”的关注,这里的“原始问题”亦即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 [9]对档案学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档案学研究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关注。信息化时代所出现、形成的新问题,是很难完全纳入既成的知识和概念框架以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解决的。如果囿于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档案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也就得不到公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这也是档案学长期遭到社会轻视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表面的热闹只是使档案学术讨论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并不触及档案工作实践问题的深层。一般来说,把握档案学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也就是对档案学学科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要走出困境,需要档案学研究者有创新探索的精神和敏锐独到的洞察力,需要其淡化档案学研究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需要其有对档案学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的把握能力。

3、淡化对国外的依附性,强化民族性与本土性研究

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中国档案学研究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档案学理论界就颇为流行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现象,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笔者认为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中国档案学研究由于长期受西方话语权的支配,不仅割断了古代档案人重视档案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也使自身长期处于国外档案工作“注脚”的地位。笔者认为,中国档案学建设实际上有自身的优势,应将这一优势发展成自身的特色。中国档案学建设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档案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是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原创性挖掘的关键。中国档案学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甚微,在一些“宏大课题”上很难有创新的余地,这与我国这样一个“档案大国”(指档案数量)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要由“档案大国”成为“档案强国”,档案学者要想提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就必须走出一味强调构建档案学理论体系的误区,真正从学术的视角、世界的眼光来分析“中国档案工作实践问题”,并在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设定疑问,引导出富有见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笔者深信,处于巨大社会转型和档案事业变革的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问题来源地”,无论在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档案事业改革方面,也无论是在理念革新还是理论转型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说中国档案学目前在理论创新方面还远远达不到西方档案学的境界的话,那么,中国档案学所面对的丰富“问题”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所未完全遇到的,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中国档案学要做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做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思想和理论。这里的“中国特色”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本土的”、“民族的”,即“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相对于西方档案学的、以追求中国特色档案学领域里的民族独立行为为目的的档案学理论”体系。[10]当然,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提高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科学水平,必须克服档案学研究中中外分家的现象。” [11]不能拒绝与国外档案学界对话,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关注档案学发展潮流,高瞻远瞩,在统揽世界档案学发展全局的基础上找到中国档案学合理的起点和发展目标;必须在借鉴和吸收国外档案学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国档案学学科的建设;必须在国际通用的档案学术规范前提下,深入研究传统档案学和现代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与原理,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思想和理论,从而建立起中国档案学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12]

注释:

[1]冯惠玲、周毅、黄霄羽:《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档案学通讯》,2005(4)。

[2]管先海:《对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若干思考》,《北京档案》,2006(4)。

[3]管先海:《走出档案学研究的误区》,《中国档案》,2005(2)。

[4]连成叶:《执著的追求》,《档案学通讯》,2004(2)。

[5][10]管先海:《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思考》,《档案管理》,2005(1)。

[6][英]卡尔·波普尔著,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87。

[7]刘大椿:《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8]王永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4-04-05(理论周刊,8)。

[9]杨振宁:《杨振宁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38。

篇4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档案学硕士;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5-03

目前,我国多数档案学硕士生培养单位采取三年制或两年制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然以理论课为主,不仅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级人才,更加不利于学生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就业角度审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的方向创新现有课程体系,以确保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在所需的领域一展所长。

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及专业需求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文件中心;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研究生思想已经成熟,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明确,除了个别预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即时就业。就档案学专业硕士而言,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考取公务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最为稳妥的就业机会,公务员录取范围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均可依条件选择报考单位,对于档案专业的学生来说,可选择国家级、省级档案行政机构,各级政府机关、党政机构、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可报考个别机构文职类公职人员。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考取相关档案管理岗位不失为上乘选择。档案管理方向公务员,除了应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必须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严守党和国家各项机密,并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宪法》、《档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条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因此,公务礼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也是档案学专业学生必须通晓的课程。

(二)考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目前尚无全国、全省、市统一招考的形式,事业单位考试由用人单位委托各省、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考试、录用等相关事宜。事业单位具备立档单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设有管理档案的组织部门或文书部门,各单位根据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计划,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除了报考要求硕士学历的服务机构,更多的去向选择为高校档案馆及研究机构。此类毕业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要通晓文书学、秘书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高校档案馆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一定量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提升高校档案馆及科研机构在档案专业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三)应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相关部门

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应聘企业的人数并不多,且基于营利的目的,企业档案人员多归办公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文件中心、数据处理部门等。对于应聘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学生而言,要全面掌握日常办公、人力资源、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潜力发挥至最高点。换言之,企业更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或是经验颇多、根基稳定的人员,这些硬件要求成为阻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谋发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业的学生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思想,为自己规划一份长远的计划书,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免遭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打击。

二、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8所大学设立了档案专业硕士点。我国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呈现区域广、院系设置多样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体系化等特点,各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虽有所不同,但均是朝着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方向发展。下表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表: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

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

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

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三、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有学者明确指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方式方法,提出档案学教育应在探索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在实践中协调的原则。并指出,应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立“以独立为本,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笔者认为,根据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并非将原有课程体系,而是更好地将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

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

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篇5

摘要: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单位发展的后方保障,对于血站来说也如此,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重视血站档案管理,科学地积累完整的档案资料,是血站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血站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当前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不高。在档案收集管理中,各部门负责人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血站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不高。目前,血站档案管理分散,缺乏信息资源整体性。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得不到及时的收集、整理和利用。

3.档案工作硬件投入不足,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投入未列入到行政预算中,档案室设备投入、网络化管理都严重不足。目前,血站档案管理还停留在单机整理、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利用和开发。

4.档案管理人员兼职多、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从事许多单位包括血站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缺乏正规院校专业档案人员配备。由于身兼数职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管理中,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改善血站档案管理的对策

1.强化硬件建设。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根据血站的具体情况,逐步配备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并采用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进行辅助立卷、编目、检索、统计、借阅等工作。具备条件的血站,可以将档案目录和部分内容纳入局域网,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站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沟通档案信息,以满足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血站各项事业的发展。

2.更新思想观念。第一,要改变旧的管理模式,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血站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把档案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不断拓展档案工作领域,延伸档案工作触角,增强档案工作渗透性,尽快建立适应当今医疗卫生改革需求的档案管理新模式,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模式,以适应卫生管理和临床医疗的需求。第二,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卫生管理和临床医疗实际工作效果。作为血站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既不能死抱着传统不变,也不能丢掉传统而迷失方向。电子档案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型档案载体的保管等等,都亟待我们档案工作者去认识、去解决。第三,转变思想。从过去的服务转变成为血站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从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者服务;从重保管、轻利用转变为保管、利用“两手抓”。

3.创新管理制度。任何管理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去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目前采用电脑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情况下,除编制档案目录、专题目录外,一些单位还在投入大量精力,编制日常工作中几乎没有用处的卡片检索工具,甚至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要广泛应用档案管理信息软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在不涉及单位机密、不影响个人隐私前提下,尽量向本单位甚至社会开放更多的档案资料,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4.创新服务内容。血站的档案工作人员要根据本部门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按照有关的规定,加强档案征集工作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及时完整收集各类档案资料,大力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征集有价值的档案,不断扩展档案门类,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构造和完善涵盖血站各个部门或者其中数个部门的电子数据库,设置管理权限,在保证数据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构筑一个档案信息查询平台,使档案查询更加便利,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网路查询、远程查询,变实物档案室为虚拟电子档案室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和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现代血站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当前在血站的档案管理中没有统一标准,各个血站档案管理都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给档案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是只要各部门予以重视,血站自身加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改善办公操作系统,血站的档案管理一定会朝着有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恩梅,陈珍珠.现行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病案,2006(5):41-43

篇6

[关键词]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无偿献血者参与献血活动,由此而形成的无偿献血档案也越来越多,如何对无偿献血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无偿献血档案分析

无偿献血档案指的是在血站采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原始记录。这些原始记录构成了无偿献血档案,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献血者的个人资料、献血者的体检报告、采血记录、血液检查记录等。无偿献血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偿献血档案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有关医疗诉讼的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数量更是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无偿献血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原始性,因此可以在此案件中作为原始凭证进行使用,在医疗纠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无偿献血档案是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的基础。无偿献血者的一系列资料都来源于无偿献血者的档案,如果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进行献血者回访、组建稀有血型队伍、淘汰高危献血者等,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提高献血队伍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通过无偿献血档案对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其献血量的多少进行表彰鼓励,让无偿献血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这对建设无偿献血者队伍十分有利。第三,无偿献血档案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人们知道,采供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采供血系统是否科学高效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学术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作为研究支撑,通过数值模拟与对比,建立采供血优化模型。因此,无偿献血档案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合理利用关系到采供血事业的发展。

2无偿献血档案管理现状

无偿献血的人数越来越多,无偿献血的档案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为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挑战。近些年来,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偿献血档案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无偿献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来看,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足、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投入不足等。

2.1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资料记录的标准,《血站管理办法》中只是规定了血源、采供血及检验的原始资料及记录必须要进行保存,没有统一的记录标准,导致资料的填写比较混乱,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另外,国家统计局、省级行政部门以及输血协会之间的统计口径大不相同,为采供血机构带来了很多困难及问题。就献血者职业这一填写项而言,不同机构对其填写要求有所不同,在进行数据统计工作时,有些职业之间是相互交叉的,有些职业填写比较模糊,例如个体户和经商者之间等类似的情况。基于这些档案材料统计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数据的价值有所降低。最后,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整理方法、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装订方法等。因此,统一档案的填写及管理标准对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来说十分重要。

2.2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血站工作人员对无偿献血档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无偿献血档案中各种资料的记录当成是一般资料的记录,如果由于记录疏忽,导致档案内容错误或遗漏,那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其次,许多地方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室内的相关设施不健全,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管理人员对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分工上存在混乱,没有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同时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填写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的出现,使无偿献血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且问题出现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2.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无偿献血原始档案信息录入的工作人员有很多是由志愿者担任完成的,而这些志愿者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的系统培训,在对无偿献血者资料的填写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业务水平欠缺、对保密授权不了解,常常出现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发生,给后续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另外,在血站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升,其不仅需要加强档案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还需要加强计算机能力方面的培训,因为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档案管理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因此,档案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2.4管理投入不足

在现阶段,无偿献血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纸质档案手工归档这一项工作上,而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档案管理中如果采用此技术,将会使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另外,如果资料收集归档没有及时完成或资料不规范,将无法准确反映出献血的真实情况,有可能还会造成档案记录与真实信息不匹配等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偿献血档案往往需要再次进行核对、核对后再进行档案修改,这会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有所下降。

3完善无偿献血档案管理的建议

无偿献血档案必须要准确、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档案的利用效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水平。

3.1严格控制原始档案

要加强对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相关人员需要从源头上对原始档案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档案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原始档案的控制:①使用身份识别技术对现场的无偿献血者的身份进行信息采集并核实,如果信息在后续过程进行补录,可能会造成信息的遗漏或出现差错;②对相应的填写内容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填写指导,使献血者填写的信息都是规范统一的,信息一旦填写完毕并确认后,将不允许进行修改;③建立当日复核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对当日的原始记录进行复核,确认信息规范无误后,再与档案录入人员进行交接工作。

3.2分级保密制度

无偿献血档案涉及献血者的隐私,也与血站、医疗机构、患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无偿献血事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建立起一套分级保密制度。保密级可以分为三类,最高级是绝密级,如果无偿献血档案是绝密级,那么将意味着知晓人员十分少,保存的时间较长,一般在30年以上。第二级是机密级,机密级的无偿献血档案知晓范围较小,保存年限一般在20年以上。最后一级保密级别是秘密级,机密级的无偿献血档案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知晓。档案的密级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相关单位需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无偿献血档案进行密级确定、密级变更和解除工作。

3.3推进资源共享和利用

无偿献血档案要想发挥出其更大的价值,必须要进行资源的共享,将档案充分进行利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将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无偿献血者地区分布、采血血源、医疗机构血液供需情况等,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注意挖掘无偿献血中的感人故事和典型,加强宣传,创造积极献血的社会氛围。②开发档案管理软件,使血库与血库、血库与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够从档案中找到合适的血源,挽救患者的生命。③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处理进程,以实现将档案信息全部电子化为目标,使档案信息能够从网上进行快速检索和查阅,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为无偿献血者、群众、单位等提供查询服务。

3.4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

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对血液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了解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信息化时代下的档案管理,还需要懂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重视程度和业务能力,同时关注他们工作上的困难,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结语

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是无偿献血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无偿献血档案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广德.无偿献血档案管理之管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

篇7

科学管理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大师泰勒提出的,指的是高效率的管理。高校学籍档案具有原始和真实性的特点,这决定了管理人员必须谨慎保管学籍档案。应充分认识到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进行档案记录工作。学籍档案的动态变化性也加重了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要求管理人员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掌握数字化技能,使学籍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最后学籍档案使用频繁的特点要求管理人员提高办事效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完善学籍档案,满足学生对学籍档案使用的需要。

二、高校学籍档案科学管理对策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高校学籍档案实现科学管理的首要环节就是进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对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其科学管理意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意识层面对管理人员加以培养,使管理人员认识到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为组织贡献创新性管理方法,使学籍档案管理更加有效率。其次是在技能层面,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熟悉办公软件等。同时也应该培养管理人员的沟通技能,使其了解到学籍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关联性,在进行学籍档案记录时需要得到其他包括教务处在内的其他部门的支持,注重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工作。

(二)实现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学籍档案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信息化的学籍档案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籍档案记录的信息化,另一方面是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在学籍档案记录方面,以往手动的记录方式带来的弊端主要有记录速度慢、更新不方便、字迹易褪色难以保存等,而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籍档案进行记录,形成数据库,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可以克服传统方式造成的档案难以保存的缺陷。其次在学籍档案管理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对学籍档案做标记,在使用时从大量档案中手动寻找,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为加大了工作量。而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学籍档案管理平台,在使用档案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搜索,利用电脑对目标档案进行查找,节省人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准确高效的管理目标。

(三)完善学籍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自主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76-04

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评价理论的影响下,电子档案袋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电子档案袋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档案袋评价能够真实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进步过程。本文从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的视角深入开展对电子档案袋的应用研究,让它在网络信息化教学中,监控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提出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然后搭建OBlog服务器,以Blog技术为平台,结合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设计并实现电子档案袋系统,最后开展实例教学。运用电子档案袋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实验研究,来探究电子档案袋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电子档案袋评价能否促进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电子档案袋进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评价理论等,结合自主学习特征和电子档案袋的特征,提出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整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为辅导,以探究为主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依托于互联网资源,建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以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水平,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图1中,实线的部分将自主学习视为一种活动,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逐步完成对电子档案袋的建立,自主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与电子档案袋的内容框架一一对应,两者相辅相成;虚线的部分将自主学习视为一种能力,最终运用档案袋中真实有效地记录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并以此评价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们把该学习模式大致划分为确定研究问题、自主探究解决、展示成果作品、评价反思四个阶段。

1.确定研究问题

由老师在自己的Blog上要研究的题目,并给出相关的资源搜索依据,让学生以此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并参考所列资源进行搜索查阅资料。

2.自主探究解决

学生看到老师Blog的问题之后,开始在互联网中搜索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袋的“学习依据”模块。然后开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学习的进度流程,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袋的“学习记录”模块。

3.展示成果作品

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主动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然后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协作完成问题的研究,最终呈现各自的成果作品,并将各自电子作品上传至电子档案袋的“学习成果”模块。

4.评价反思

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每个阶段的记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老师同学所提出的意见随时更改自己的目标计划以及方法,通过查阅老师同学的留言评论,进行相应的学习反思,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袋的“学习反思”模块。

二、设计实现

电子档案袋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记录,所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以建构主义和新型的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的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体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价值标准,贯彻以评价促发展的方针,促使学生运用档案袋进行自主学习,激励学生的求知动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本人设计的电子档案袋是基于Blog系统环境下,运用信息手段来展现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一系列记录。它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目的、学习计划、学习安排、学习成果、学习方法和学习反思。设计并实现电子档案袋系统,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提供支持平台。本文选用Blog构建电子档案袋,设计并实现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系统,作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过程性评价反思的工具。整个档案袋系统分为前台展示和后台管理两个模块,如图2所示。前台展示包括个人信息、学习计划、学结、学习反思、精华收藏、作品展示、精华日志、班级之星、留言评论、问卷调查;后台管理包括登录注册管理、电子作品上传管理、内容审核管理、班级管理、RSS订阅以及问卷管理。

三、实践教学

根据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选取实验对象,设计教学实践,开展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活动,把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本研究是通过实际活动并运用电子档案袋来进行自主学习,验证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够让高校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改善目前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使用档案袋评价,可以真实有效地对学生的进步过程进行评价,最终给出一个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案。

本实验选取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计算机专业的50名学生,由于他们可支配时间充足,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授网络课程的老师积极创新,愿意接受此次试验,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本研究能够顺利实施。在本研究开始之初,我们网上问卷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 结果显示,大家都很熟悉Blog的使用操作,如图3所示,只是以前接触电子档案袋很少,如图4所示,我们简单做些培训,让大家熟悉电子档案袋的平台使用,并养成运用网络学习的思维习惯。

同时设定相关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运用网络学习的习惯。先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加深写日志对知识管理和思想交流的观念,并将学生发表的日志数量、质量作为以后课程学习的参考依据,老师在自己的主页多发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访问量高的文章列为“精华日志”,把积极参与的同学表彰为“班级之星”,提高大家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并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用Blog构建的电子档案袋为教学平台,让学生自愿结合成立小组,结合老师的指导讲评,进行课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的评价方案采用过程性和总结性相辅相成的方案,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老师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结果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日志留言评价,分析得出运用电子档案袋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结果证明电子档案袋作为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结合了量化和质化研究,采用参考理论文献、自然实验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方法,用档案袋评价量规和自主学习评价量规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学生电子档案袋中的资料,运用网络调查和自然实验法,以归类分析法对50位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定性研究。

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同学共计50人,统计问卷50份,百分之百有效。

新的模式促进了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78%的同学认为电子档案袋能够自我监控、指导、评价自己的学习,如图5所示,相互的访问留言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增强成就感,使得大家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新的模式扩大了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有58%的同学说能从与别人的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绝大多数的同学表述运用Blog能够完整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今后的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

新的模式能够促进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便于开展协作学习。84%的同学接受这种新的模式,76%的同学觉得Blog作为电子档案袋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如图6所示。

当然新的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太多的网络资源让大家眼花缭乱,容易进入选择误区。而且常常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维护和查看彼此的电子档案袋,尤其是不能保证每个人放入电子档案袋中的资料都是真实的。

整体来说,这次教学实践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以及老师的认可,发挥了电子档案袋在自主学习中的促进作用。依托电子档案袋为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真实记录了大家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很大程度上辅助了课堂教学,扩展了资源的共享范围,激发了学习的潜力,有效地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尤其是Blog中的RSS技术展现的聚合和共享功能,客观上激励了学生的求知动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止“能学”而且“会学”,最终“坚持学”。

五、总结

在浩瀚互联网资源中学习,学生要善于挑选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我们选用电子档案袋做为记录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采用Blog构建电子档案袋能按照时间有序记录学习的内容,便于比较知识掌握和进步的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成就感,通过师生的评价来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自主学习。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建构主义评价思想的宗旨。在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中,关注过程性评价,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间的讨论评价以及老师的评价,综合完成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评价。我们根据网络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电子档案袋中学生们的反思日志、老师的评语等综合形成对学习效果的总结,确保评价的真实有效。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包括:理论研究、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首先通过研究电子档案袋进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提出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然后选用Blog设计并实现电子档案袋系统,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提供支持平台,作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过程性评价反思的工具。根据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选取实验对象,设计教学实践,开展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活动,把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最终通过分析网络问卷调查和日志留言评价,研究得出电子档案袋作为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过程性评价本身就是开放性、实时性的,尤其是情感方面以及评价标准会因人不同、随时变化,这就对最终评价结果无法统一界定。一旦评价的程序和标准没有规范,加上过程性评价带有个体很强的主观个性判断,也就影响了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另外就是过于追求评价的全面性,师生的工作量会倍增,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让师生不堪重负。今后的研究会关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方式,寻求更加精准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2]黎加厚.电子作品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1(3).

[3]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0(11).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OL].service.xznu.省略/ReadNews.asp?NewsID=677,2001.

[5]王佑镁.网络学习环境中电子档案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开放教育研究, 2004(5).

[6]庄秀丽.用Blog的方式学习[J].中国研究生, 2003(5).

篇9

一、科技档案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校 美术 教学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84-01

高校美术教学档案资料能够反映美术院系在各发展时期的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以及教育科研等情况,并能够为院系的教学发展与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和凭证。推动高校美术教学档案管理研究,发展高校美术教学档案管理,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解决任务。

一、高校教学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档与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对美术教学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较低,美术教学档案建设与发展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导致美术教学资源档案在开发上深度不够,很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堆积如山,没有得到应有的使用。如馆藏名家的字画,学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等等,都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仅仅是做一些常规化的护养,正是由于高校建档意识淡薄,才导致这些隐性资源被浪费。

(二)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因为缺乏档案信息收集与管理的规范,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收集还是利用都没有一个健全的制约机制进行管理,导致原本就分散的资源收集不全,如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美术档案材料未能及时归档,导致教学资源不完整,影响档案信息的利用。此外,由于档案信息收录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进行信息跟踪收集,会造成信息缺失。如学生在考察或写生活动中所留下的作品的收录等,就有很大一部分都因为档案管理的粗放而流失。

(三)信息化管理技术落后

尽管在这几年,各地的高校对于档案管理都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化、数字化实践,但仍然有部分地区的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处于滞后状态。高校在普遍配备了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前提下,仍然缺乏科学的档案信息整理、归类、利用等体系。一些高校甚至对档案管理采取封闭的方式,可查阅的范围较小,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影响到相关资源档案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此外,由于开发手段滞后,高校美术教学档案的网络内容也不甚完善,相关的硬件设施都处尚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校园档案管理的需求。

(四)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的档案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一些非档案专业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往往并不稳定,容易出现变动,在管理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经验相对较弱,很容易出现差错和问题。当前高校关于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还没有落实,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受到限制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学档案管理的发展。

二、高校美术教学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档案工作认知意识

高校美术院系必须提高工作人员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建立有效的行文制度,约束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档案条例,如教学档案资料的借阅、文件资料的摆放等,只有提高档案管理的认识,不断加强管理工作的建设,才能够在工作人员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档案管理氛围,从而有效提高高校美术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建设高水平档案管理队伍

美术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事务较为繁多,而担任档案管理职务的人员往往是本院系的教员、主任或者其他兼职管理人员等。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也通常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甚至疏于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这就需要高校美术院系成立一支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招纳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使其能够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并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在考核、待遇等方面进行适当的鼓励与支持,在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的同时也保障了教学档案管理的延续性。

(三)加强相关业务技能培训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明确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院系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等。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进一步实现美术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化,让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查询等操作,提高美术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强化档案管理服务功能

高校美术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是为了更好服务于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其本身就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合理利用和开发档案室中的这些教学档案,才能够更好地满足院系师生的教学需求,从而实现档案应有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材料如电子教案、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等文件可用来建立教学交流平台,便于师生进行交流与借鉴。其次,对于教学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强化,应当要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服从学校档案管理的指导,并为院系领导的日常管理与重大决策等提供服务,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工作,为提高院系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