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要辨析清楚问题,第一需要搞清中、德、美三国的互联网+制造,共通之处在哪里;第二需要搞清楚德、美两国制造业的所长在哪里,所短在哪里;第三要分析一下中国如何补短扬长。
中、德、美互联网+制造的共通挑战与机会
互联网+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制造业2025)从国外热到国内,反映的是全球范围信息经济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和工业业态升级的现实需求。我认为这些名为工业XX的趋势,在本质上是信息化现象,而不是工业化现象。就好比说,有人把工业革命的某一段命名为农业4.0,只能理解为是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方式搞农业,而不能理解为工业革命在本质上只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涉及这场变革到底是体变,还是用变。
互联网+制造起于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之间的矛盾(如德国汽车工业)。这是中、德、美互联网+制造面对的共性问题。正如德国专家点出的,“人们将面临的挑战基本上是:把现在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这通常被称为简单的复杂(Simplexity)。”
互联网+制造的核心,一是智慧化,二是服务化。都是从解决上述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
智慧化说的是技术范式变化,带来的是技术和生产力上的正反馈,指要素越复杂,决策的能力相对越高。例如大数据,可以做到数据越复杂(越Variety),洞察力相对越高。而不是工业生产力条件下,对付简单容易,对付复杂难。面对互联网时代多变的市场,智慧化会使工业发生从迟钝到灵活的转变,提高复杂性条件下工业的响应市场的活力。
服务化说的是商务范式变化,带来的是成本上的范围报酬递增,指市场需求越复杂,成本反而相对越低。服务化对应的是产业化,产业化是同质化,服务化是差异化。过去工业和农业都是按产业化的方式发展,效率虽然提高,但附加值较低;工业一旦从产业化转向服务化,可以从同质化制造转向差异化服务中获得更高附加值。
以上是中德美互联网+制造共性的方面。
德、美互联网+制造的短长
德国提出工业4.0,可以认为是对美国“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为了解决不让中国像掏空美国制造业那样掏空德国制造业的问题。德国人认为,美国制造业之所以让中国掏空,而德国制造业却幸存,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的中间环节过于简单,而德国制造业的中间环节比较复杂,而且都以嵌入式软件形式加以固化。经过中国这么一惊吓,德国更觉后怕,认为必须保护和发扬这种相对于中国人的比较优势所在。同时,德国通过观察中国与美国,希望在原有优势上,补移动所短。但方法不是搞移动互联网,而是把移动当作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把现在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通过这一招,让中国更加追不上。
反观中国,看到与德国制造业相比的短处,也在强调智能化。补上智能化的短处是完全应该的。但必须考虑到,德国人也不是傻瓜,让你随便追上。因此我个人认为,智能化这个定位要符合中国实际,一是要定位追赶,缩小与德美的距离;二是不要冒进,不应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再看美国工业互联网。美国与德国不同,他们自己认为是吃了中国亏的。再工业化中的许多主张,都带着有病乱投医的色调,是一种应激反应。表现在这些从中国“夺回”制造业的努力,忽略了中美劳动力工资的巨大差别,导致漏算美国资本家用自动化来代替人工,从而解决不了美国就业问题。这说明美国政客与企业家的不一致。这是这类主张不如德国成熟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冒进照抄,而应冷静观察,看看美国稳定下来以后到底真正想干什么。我个人认为,美国等过了这一阵冲动后,会发现技术创新是它相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会把互联网+制造定位在技术创新主导的可就业的“新硬件”上。
针对美国的优势,中国强调技术创新也是对的。但只是在弥补短板、缩小差距这个意义上是对的。但如果以为中国真能在短期内(如一两任领导任期内)就可以把技术创新从弱势变优势,那就会忽略这件事的难度。而且等于认为美国人都是傻瓜。仅仅是中国企业不愿自发地投入研发,而且举国用力也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值得人们深思。如果不能真正总结出其中原因,或总结出其中的真正原因,并切实解决――至少现在总结的原因和提出的对策都不能说服我――将来还会犯政府主导研发冒进的错误。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在学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时,最好低调一些,把追别人的长项当作副攻目标,主要以缩短差距,补自己的短为目标,在局部领域提出高一些的目标。
中国互联网+制造如何扬长补短
互联网+X,希望能把互联网的成功(例如在中国市场上全面战胜互联网上的美国“老师”),“加”到各行各业,实现各行各业从追赶到超车的变化。
互联网就是超车的一个例子。互联网为什么能从跟随,渐渐变成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呢?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中国有市场优势,这是德、美不如中国的地方。依托优势定位创新,比依托劣势定位创新,更有利于超车。
中国应发挥相对于美、德的市场创新所长,在“互联网+”中以市场创新为主、技术研发为辅,解决结构优化中的高附加值问题。
在市场创新中,业态创新具有核心重要意义。“互联网+”就是指一种新业态。即:“互联网+”=“基础平台+增值服务”(新业态)。
首先,应明确为什么要提服务化。
当前工业最大的现实需求就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低附加值是同质化造成的,高附加值必须走差异化的路。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就是提供差异化的产业。服务化因此可以理解为用差异化的思路来发展一产、二产和三产。其中工业互联网主要指工业的服务化,即以服务化的思路来发展第二产业,用发展三产的思路来发展二产。这是第二产业发展思路的一个飞跃。又由于服务业存在“成本病”,服务化必须以智慧化的方式来做,也就是通过电脑加人脑,克服服务业“成本病”。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现实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大思路。
其次,服务化的路应怎么走出中国特色?
中国互联网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以支撑服务业(也就是平台服务业、“重”服务业)为带动力量使产业超越美国的可行之路,将来互联网+制造,也要走这条路。
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相当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离,是服务业内部支撑服务业(“重”服务业)与应用服务业(“轻”服务业)的业态分离。
新业态的实质在重化服务业。从旧业态中长出增值服务这一价值增长点;以平台(支撑服务业)为新业态重点。其机理是,实现重资本与轻资产的分离,为多样性增值创造轻资产运作的条件,有效降低了创造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
篇2
P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烟草行业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24-02
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对于满足人们正常消费需求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烟草行业,应当如何去面临“互联网+”这一形势,是广大烟草员工应该思考的问题。虽说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互联网+”,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商业理念和规则的变化,只有从根本上理解现今的时代的商业特点和国家制定“互联网+”的意义,才能抓住新的机遇改善和加快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利益。
1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传统商业依然有其存在价值。孩子王就是传统商业代表,创业初期没有用到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是遵守了互联网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规则和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时代产品大于营销。各种打折、抽奖、促销等营销手段导致客户视觉疲劳,无人关心。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运作,客户已不是顾客,而是你的合伙人、产品体验者甚至是传播者,他们不光会掏腰包来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会与你互动,给你献计献策,让你更好的去迭代自己的产品,这一切必须要建立在好的产品基础之上。
3)互联网时代规则核心不再是厂商,而是人性化,所有的决策出发点都变成了用户的人性化需求,因此企业要将时间和精力化在对“人”的理解上。通过当面互动、互联网的互动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客户的真实需求,围绕客户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2 烟草行业短期内可用“烟草+互联网”模式
2.1 烟草行业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烟草+互联网”可理解为烟草行业在不进行内部改革的情况下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规则,用到互联网思维,其主体依然是烟草行业。这是切合实际的,也是为下一步践行“互联网+烟草”打基础和积累经验。
2.2 “烟草+互联网”
“烟草+互联网”意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零售户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卷烟的销售和提升国家的收入。
卷烟营销方面:
1)首先要为消费者搭建一个便捷购买卷烟的平台,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手机等终端在网上发起购买单,周边的零售户可以通过抢单给消费者进行上门送货服务;
2)进一步探索采集真实的市场消费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各地销售,便于烟草商业提前组织货源甚至是工业组织生产;
3)打通工商零消信息链,给供应链个环节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和交互的平台;
4)实现零售户自主结算,目前很多地区依然存在零售户需到银行存款的方式。
专卖管理方面:
1)简化办证流程,提高效率;
2)打通营销和专卖信息壁垒,实时共享销售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更为精细化的市场监管;
3)加强使用新媒体,提高释疑解惑能力,面向社会宣传亮点,回应热点。
物流配送方面:
1)进一步探索如何缩短送货周期,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是实行隔天送货;
2)建立完善的送货员评价体系,与工资进行挂钩,以零售户评价为主。工业方面:提高对商业需求的响应效率,目前很多工业还不能对商业的货源需求进行快速的响应和物流配送。
上述环节在今后烟草工作中是极为迫切的,如果烟草行业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将这些环节再进行突破,相信在互联网时代烟草的工作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3 “互联网+烟草”
3.1 解读“互联网+”及趋势
“互联网+”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在20年前互联网出现后就已经存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化,由“互联网+”最初的信息互联网化到消费互联网化,现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深度发展阶段――企业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化和智慧互联网化。一个企业要想深入的推进“互联网+”,必须要经过互联网+企业、产业和智慧3个阶段。
3.2 “互联网+”烟草”的总体思路
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深远影响,从商业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变化:时间、地点、需求碎片化,并希望享受送货服务;催生出了新业态:包括跨境电商、社区O2O、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思维的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粉丝思维;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客户参与、个性化定制、新媒体传播等;带来的趋势逆不可转:从PC互联走向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从有形商品走向无形服务;从城市互联化走向农村互联化;从消费互联网化走向产业互联网化。
3.3 烟草商业互联网化
由于商业是离零售户和消费者最近的一环,因此商业的互联网化对整个烟草行业践行“互联网+”具有深刻的意义。商业要以服务消费者便捷购物为导向,以为零售户创造经济价值为突破口,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健康稳定的生态运营机制,打造三者利益共同体。基于这个目的,要解决3个问题:
1)要有全渠道的销售来覆盖消费者碎片化的时间、地点和需求;
2)要有多元化的产品和体验,保证运营机制的生命力;
3)要有海量的用户。
基于前两点,商业要打造O2O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购物环境,帮助零售户销售卷烟和非烟产品并引导他们在有利润的情况下进行送货服务。商业可以通过平台采集到真实的消费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工业共享,为工业实现定制化制造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工商零消信息共享的平台。
基于第三点,商业要善于利用现在的社交平台和生活平台制造热点,并请媒体进行验证,同时用自己的电商平台切实地为消费者解决便利交易。
3.4 烟草工业大力推行定制化制造(C2B)
烟草工业可以通过商业平台采集到的消费数据和与零消在线沟通的结果,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各地卷烟销售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卷烟生产。由从前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规模定制转变。主要做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预测生产到客户定点拉动生产,从以稳定产品取得市场到以灵活的快速响应赢得消费者。工业通过这种转变,也能为将来工业4.0的到来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
3.5 完善烟草农业产业链
首先,升级烟叶种植,建造基于物联网的烟叶智慧农场,进行烟叶种植的实时监控、自动控制和科学决策。工业企业也可通过互联网直接了解自己的基地单元和烟叶种植情况。
其次,用互联网整合烟草农业和非烟农业价值链,此项工作适用于有烟叶产区的地市烟草公司。烟草农业制品的各价值链之间的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本着服务烟农的目标将烟农种植的其他农产品也整合进来,为烟农提供一条销售非烟农产品的渠道。销售瓜果蔬菜生鲜的卷烟零售户有很多,烟草公司可以在O2O平台上为烟农提供一个农产品展销平台,面向零售户,烟草公司物流车辆去烟站时可以将非烟农产品一起装载,烟叶送去复烤之后可将非烟弄产品运往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然后随着卷烟送货车一起配送给卷烟零售户。从而在极低的物流成本下整合烟草农业和非烟农业的价值链,实现零售户和烟农的双赢。
篇3
关键词:青年创业;互联网思维;方式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创业,思维方式的选择往往决定创业的成败。互联网思维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导因素,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载体的社会大变革中,青年创业应该牢牢把握互联网思维的真谛,发挥创造性的颠覆、整合、跨界传统产业,创新创业业态,打造开放、无边际的创业空间。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他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传统的杀毒行业,提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单点突破、颠覆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主体。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
互联网思维可以说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互联网企业独有的,传统企业同样可以采取互联网思维改造商业运行模式。“互联网+”正是把互联网思维扩散到所有经济和社会运行领域,互联网思维已经不是一种技术思维,或者说是商业思维,它已经逐步成为社会运行和管理的主流思维模式。
互联网+饮食、互联网+房地产、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等等,都是互联网思维有效实践,互联网思维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雕爷牛腩:一个饮食业外毫无行业经验的人,在两个月时间内开餐馆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所在商场餐厅坪效第一名;雕爷牛腩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呢?仔细研究它的商业模式,带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资金是利用VC投资6000万,一轮估值达到4亿元人民币;菜品只有12道,比肯德基还少,配方是用500万元买来的香港食神戴龙牛腩配方;餐具都是都是定制、全新的,吃完饭,筷子和牙签放入一个精致的纸套,还可以带回家;有发明专利的专用牛腩面碗,使用方便、口感和手感上佳;菜单每个月都换,而且由粉丝根据欢迎程度来决定某道菜保留或者取消;餐馆每天盯着美团、大众点评、微博、微信,立刻回复消费者提的各种点赞、意见和不满;营业前花了1000万做半年封闭测试,邀请各路粉丝、明星、达人、大V们免费试吃;采取话题营销:炒作名人韩寒带老婆来吃饭,因为没预约而被服务员拒绝;12岁儿童以下不得到餐馆就餐;邀请苍井空等名人到店,被大V“邂逅”后在社交平台大肆轰炸。通过分析雕爷牛腩的互联网思维经营思路和成功的经验,对青年创业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青年创业者践行互联网思维,大胆尝试互联网经验用于创业,这已经成为青年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青年创业的互联网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方式体现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特点,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讲,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在创业过程中的商业民主化思维、颠覆跨界思维、用户和商家换位思维、盈利边际化思维、快速创业思维。
1、 商业民主化思维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商业民主化就是商业体系参与者做主的商业模式。简单来理解,在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为主,辅于少量的交换;工业社会,传统思维是生产以及销售和传播,要生产什么产品由生产者觉定,消费者无法参与到设计和生产环节,这种思维方式是典型的脱离用户行为模式。互联网生产时代的思维,就是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公平、自由、开放的交流和交易模式,这种模式从商业角度看就是民主化思维。青年创业必须尊重和主动使用商业民主化思维,对于创业初期广泛的与用户以及创业圈主体交流、共同设计和创造产品或消费,有利于把握创业的成功方向。
2、颠覆跨界思维
360以免费颠覆了收费的商业模式,开创了互联网思维的颠覆纪元,工业革命时代赖以生存的收费模式开始受到了后信息时代冲击,当盈利已经不成为互联网企业成功的标志时,盈利边际化成为后信息化社会的商业运行模式。主要产品可以免费提供给消费者使用,通过打造平台扩大用户,使广告、服务等边际产品产生现金流和赢利点。小米和乐视把颠覆思维向前推了一大步,就是跨界思维。小米从创投跨界做手机,2011年销售额5亿元;2012年,销售额达到126亿元;2013销售手机1870万台,增长了160%,销售额达到316亿元,增长150%;2014年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销售额达到743亿元,增长135%,小米已经成功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在新一轮融资中,估值达400亿美元,位列国内互联网公司第四名。乐视从视频跨界做电视、手机和汽车等硬件产品,短短的2年时间内,电视的销量进入前5名,手机价格打破苹果的价格定位,成为国产手机中第一个敢于挑战苹果的品牌,2015年919红色乐迷节全生态单日销售额突破17.8亿元,电视销售突破39万台,手机突破59万台,市值最高达到1500亿元,位列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五名。青年创业者可以吸收颠覆跨界思维,从其他产业跨界进传统产业,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商业和生产模式,可以击败传统行业强大而落后的垄断型企业,比如用互联网思维颠覆跨界饮食业,打造o2c快速即时饮食、地方风味体验式美食、众筹式美食等等。
3、用户和商家换位思维
工业时代的用户和商家有明显而清晰的界限,用户和商家角色换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后信息化社会,创客和创客空间大量的涌现,用户和商家完全可以是同一个角色,深圳著名的柴火创客空间里,创客们绝妙的设计可以通过产业链下游的工厂代工,再自我消费,他们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销者。青年创业者一般资金较少、管理经验缺乏、生产能力不足,借助换位思维,但是可以利用独特的个人技术特点或创业团队(空间)的技术支持,用户在生产的前端就广泛参与,甚至就是设计者,创造性的设计、生产、销售小规模、有特点、销售好的及时产品,比如体验式农庄、体验式咖啡、体验式西点等等创业业态。
4、快速创业思维
青年创业还有一种重要的思维,就是快速创业思维,这种思维特别强调速度和效率。后信息化社会的商业模式瞬息万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抢抓机会,所以把握时机成为青年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快胜慢、赢者通吃的时代,青年创业者有了创业点子后,必须把握快速创业思维,借助创业孵化器的力量,迅速把自己的创业方案变成创业行为。当今社会快速整合效率迅速提高,一种商业模式的产生到普及,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乐视移动,从开始一轮融资到手机成为单品牌单日线上销售冠军,只有短短2个多月时间,互联网时代的硬件产品从创意到成功体现了快速创业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篇4
近三十多年,中国制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相信不同专家会给出不同的结论,但我们发现,因为中国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较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给了中国制造一展身手的机会。如果没有全球大量的逐利的生产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制造不太可能在短短三十年就走过工业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史。
卡萝塔・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分析了技术变革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毫无疑问,前三次工业革命中,金融资本一直伴随着每次技术革命,成为重要的驱动力。不仅如此,佩蕾丝还分析了技术革命产生的时候,金融资本一般是疯狂的,因为现在的投入可能带来很大的回报,会促使资本家冒险进行投资。事实上,公众所认识的风口,很多时候是因为有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不一定是有真的市场需求存在,至少不是在短期就存在的。
在一个新技术革命发生初期的大爆炸发生之后,金融资本会跟生产资本进行分离,由企业家掌握的生产资本将更加重视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基础设施等投资,以在接下来的需求爆发和竞争加剧奠定基础。例如,互联网领域的BAT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在云计算领域,其商业逻辑也在于此――云计算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基础设施,这是毋庸置疑的结论。
按照佩蕾丝对技术革命跟金融资本关系的分析,当投资泡沫发生之后,金融资本将与生产资本进一步结合,这一次它们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企业的产品及服务贴近市场,获取直接的销售回报,因为此时技术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证实,资本的回报风险也大大降低。
目前,我们还处于工业4.0时代的初期,也就是工业4.0技术应用的大爆炸的前期,虽然有大量的金融资本不断介入,但生产资本还比较缺乏,技术的应用模式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证实,这需要真正具有远见的企业家做出英明决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可能把握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会。
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和创业不同,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需要的资本显然非常巨大(与消费互联网创新需要的几百万投资相比),动辄几个亿甚至于几百亿的投入,这不是一般的VC可以承担的,这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资本体系,相信深谙制度经济学的总理知道,从资本制度上提供疏通渠道,才是解决工业4.0时代资本需求的实际方案。
对于已经上市或在三板的企业来讲,已经具有融资渠道和能力,可以通过针对工业4.0领域的创新,获得较好的估值,并可以利用增发等手段获得扩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同时还可以借助自己对工业4.0的深入理解,收购一些可以满足自己未来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实际上,这也是资本驱动力在工业革命以来的重要作用,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英国的伦敦交易所就一直扮演重要作用,几乎可以说,资本市场一直与工业革命并存,互相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工业4.0时代的机会不仅仅属于已经上市的企业,一些有野心的企业家可能拥有更大的机会,那就是开创一个新领域的机会。如同当时个人电脑产生的初期,传统的诸如IBM是无法想象个人电脑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存在,因此也就错过了提供个人软件或部件(诸如CPU等)的机会。当时拥有远见的年轻人比尔盖茨投身个人软件领域,成为了IT时代的翘楚,也不过在20多年前发生的创业故事。
篇5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篇6
旧有体系被颠覆,要生存,就必须向新的时代逃逸。前提要先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转换互联网思维,才能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关于“互联网思维”,噪音已经多于灼见,概念被肆意包装,许多论调停留在“术”的层面,缺乏思维的逻辑推导。如我的老师、哲学家王东岳先生说:“从现象层面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重新构建世界观和基础理论。”此文将结合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与诸君讨论几个问题:是否存在独立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是什么?要求怎样的思维模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生存方式又是什么?
从价值网理论看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
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有个核心概念被称之为“价值网”。价值网有成本结构、性能属性与组织形式三大特征。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价值网内形成的成本结构,并将某种性能属性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判断。在竞争中,企业逐渐形成了以资源、流程与价值观三大因素为核心的组织能力。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企业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
将互联网时解为一种全新的价值网,从价值网的成本结构、性能属性与组织形式三方面来考察,会发现互联网的生存结构与工业时代显著差异,可以用三个零模型来概括:成本结构上毛利率为零,性能属性上产品周期为零,组织形式上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
毛利率为零是互联网价值网的特有成本结构,是区别与工业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工业时代中,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毛利以支付渠道、营销、库存等费用,因为产品到达用户的成本巨大,企业必须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来打造品牌,依赖渠道分销商品,不清楚用户确切需求的情况下生产导致大量库存产生。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大大缩减,“一切行业皆是媒体,一切内容皆是广告”,去中介化风潮日盛,渠道衰落。优秀的产品可以让企业直接连接用户,获知用户确切需求,摆脱对广告、渠道以及库存的依赖,继而可以做到以成本价销售商品,使商业模式更具粘性与竞争力,在后续与用户的接触中挖掘其他盈利方式。
产品周期趋零,是指更为注重审美和情感体验。工业时代求真,奉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工业时代价值网的最重要性能属性。然而,工业时展至今,我们发现科技进步的速度与幸福感增长并不合乎比例,这正印证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公理——“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并且“技术越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将越短”,逻辑推导到极致,产品周期会无限趋近于零。换言之,新的技术一经发明就被超越,新的科学一经发现就被证伪,新的产品一经就被宣布过期。产品周期为零也意味着功能体验已经没有最优,消费者对情感体验需求超过对功能体验的需要,审美将代替科技成为互联网价值网最重要的性能属性。
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是互联网价值网的第三大特征。在工业时代中,公司是组织机械化大生产的中心,因此形成了以公司为中心的社会组织。进入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开放融合的互联网消解了中心,每个掌握终端的人都与互联网相连,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家公司,“U盘化”生存并非空穴来风。在极致的逻辑推演中,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即每个人都是一种工种,两个相同的个人,必有一个被淘汰。
综合以上逻辑推演,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是,毛利率为零,产品生命周期为零,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作为一个价值网,它与工业时代价值网在成本结构、性能属性与组织形式上有天壤之别,它的独立性不言而喻。
延伸出来的互联网思维三大法则
以泰勒思想为代表的工业时代管理体系,有效地指导了工商业文明两百多年的发展。但正如哥德尔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一个体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一个运转有效的体系,其内部必定逻辑自洽,但凡是逻辑自洽的体系,就一定有边界。毛利率为零,企业如何实现盈利?产品生命周期为零,企业依靠什么生存?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未来的个人和组织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管理?这都是泰勒体系无法回答的问题,互联网正是工业时代管理体系的边界。
互联网思维之一:中间成本为零,利润递延
黄太吉传统美食的创始人赫畅说:“通过改变信息交互手段,改变原行业的成本结构,这就是互联网思维”。这句话并不全对,但离开成本结构谈互联网思维必定是伪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网中的企业能够去除中间成本,消除营销、渠道、库存这些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天经地义的维度,发动“降维式攻击”。比如小米与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在自有电商销售产品,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营销费、零渠道费与零库存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则不可想象。
而企业往往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获得盈利。换言之,“一次打击”已经不行了,企业要生存,必须获取多次打击的能力。再以智能手机行业举例,传统手机厂商卖手机以销售硬件为核心,把硬件卖给客户,卖完即关系两清,考量的是出货量与市场占有率。而小米卖手机,是跟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以经营用户为核心,除了硬件销售,从游戏联运、内容服务、配件销售都可以再获得利润,因而小米追求的是粉丝数、MIUI用户数、版本更迭次数以及软件应用量。数据表明,小米2013年的配件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雷军甚至认为小米的终极盈利模式是小费模式,以产品的成本材料定价,如果用户满意,则支付小费。通过这种方式倒逼,会让卖方主动提升质量和服务。
以大型零售商为例,国美、苏宁、京东的实物交易毛利都趋于零,国美和苏宁70%利润来源于商业地产,而京东计划从在线金融获得70%的利润。从实物交易到商业地产或是在线金融,这种利润递延的模式,意味着企业从工业时代以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从经营实物转变为经营用户,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以及变现的基础。
以Amazon为例,亏本销售Kindle硬件,但通过硬件拉动了阅读器用户的消费。拥有Kindle的用户年均消费达到1233美元,不拥有Kindle的用户年均消费只有790美元,提高56%之巨。即便是卖煎饼这样极为传统的生意,赫畅能够通过自媒体吸引大批粉丝,从卖煎饼到卖社群感兴趣的任何产品,如外星人演讲。小小一个煎饼生意估值已达7亿人民币,坪效超过苹果店,靠的也是多次打击、利润递延的能力。
互联网思维之二,功能成为必需,情感成为强需
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生命周期“快进”,产品的辉煌期大大缩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都在速朽。对很多企业来说,根本来不及从产品积累到品牌,就如流星划过。在位企业的既有优势“速朽”,在野企业则凭借一款产品就可以横空出世,一出生就可以风华正茂,小米、微信、余额宝就是例证。颠覆式生存成为这个时代的常态,而企业需要具备的是不断颠覆自我,快速刷新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吴伯凡会发出“在互联网时代谈战略已变得滑稽不堪”的感叹。苹果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能推出苹果电脑、iPod、iPhone这些极致的产品,也在于它能不断进行自我颠覆,映射的正是这个颠覆式生存的时代。
在一款产品可以颠覆一个巨头的时代,产品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但产品优秀并不等同于技术领先。如罗振宇所说,“工业时代承载的是具体功能,互联网时代承载的是趣味和情感。”亦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正处于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功能属性自然是产品的必须属性,但情感属性上升为一个优秀产品的标配。当我们心甘情愿为iPhone付出高溢价,并非因为它比其他手机有更多功能,而是在为出色的设计与体验带来的美感买单。再对照华为和小米,华为追求功能与技术,任正非曾说手机的三大功能就是通信、图像与操作系统,显然是工业时代逻辑。而互联网企业小米做手机,不仅在功能上超出用户预期,且为手机赋予了“发烧友专属”、“励志”、“酷”等诸多情感属性,给用户超出商业价值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是情感体验对功能体验的胜出。
被赋予情感的产品会具有人格化特征,形成“魅力人格体”。互联网品牌则是创始人、产品与粉丝之间的合谋,CEO成为代言人,只需有极致的产品体验,粉丝就会去传播。当营销与产品合一,也就又一次实现了降维。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中国最知名的广告人叶茂中在微博上发表忏悔,另一方面则是小米手机不做广告投放,将这部分费用用于采购顶配部件、使用高端供应商以提高品质。雷军说:“我过去20年都在跟微软学习,强调营销,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产品就是最大的营销”。
互联网思维模式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逃逸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难改变是观念革新,以及组织、管理的创新。人与人冗合度为零,个人要生存,需要将才能发挥到极致,甚至成为异端。何谓异端?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推出“Think Different”这则广告,为当时已经趋于平庸的苹果重新找到了灵魂。“献给狂放不羁的一群人,他们是不合主流的怪才,叛逆传统的勇士,制造麻烦的一小撮,特立独行。他们观察问题与众不同,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更不把正统放在眼里”。这就是异端的真实写照。异端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没有人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推动了人类的进程。引领世界的几家公司Facebook、Google、苹果乃至小米,在选才、用人的标准和方法上都秉承追寻极致人才的精神,正极速趋向二维化:要么杰作,要么狗屎,不杰出必须走人。刚刚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的WhatsAPP仅有55名员工,KaKao Talk开发团队则仅有4人。
当个人走向异端化,就会吸引追随者,从而形成组织的社群化。在Netflix流传甚广的一份人才管理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观念是:“你能为员工提供的最佳福利,不是请客吃饭和团队活动,而是招募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相信,所需要的不是一群庸才,而是几个甚至一个顶尖的人才。因为一个顶尖的人,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精神投契、水平相当的人。因此,大陆碎裂成群岛,一个个社群应运而生。
人与人之间的冗合度为零,终有一日会达到“人即公司化”,在这一趋势中,公司的边界被打破,公司变轻,团队变小,层级变少,管理变淡。比如苹果极度强调会议效率,无关的人不允许参与会议;小米以米聊群代替组织架构,实施内部项目管理;黄太吉用微信群处理工作,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管理都已经“异化”了。“异化”的管理有三大特点:广义化、外部化与游戏化。首先,管理广义化,小米用快节奏的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让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其次,管理外部化,让用户广泛参与,以用户的吐槽或赞扬来驱动员工进步;再次,管理游戏化,人人都是游戏一份子,小米的创业难道不就是一场真人秀吗?
“管理与业务谁更重要”的问题不复存在,将员工管理嵌入业务管理,把内部沟通融于外部沟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融于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麦当劳与Twitter都已经取消了COO岗位,未来将会消失的岗位还会有人事、财务、总裁办……通常意义上的管理与产品合一,管理也被“降维”了。
互联网时代下的生存方式:产品型社群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分析,我想提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产品型社群”。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组织的新特征,是家庭、企业之外的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产品型社群并非互联网文明下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但这条路径是目前被验证的、且符合逻辑推演得出的一种路径。
借用科幻小说《三体》的概念,高维文明攻击低维文明的武器是“降维”。如果将互联网思维比作高维文明,那么工业思维就是低维文明。当高维文明的入侵者去毛利率、去库存、去渠道、去营销、去管理,将这些独立的维度都降为零,低维文明所受的攻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这样一个时代已然来临,传统行业必须“自宫”才能生存,所谓“自宫”就是学会降维化生存。
当各种维度都消失的时候,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维度?产品与社群。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产品,与工业时代相比,产品的成本结构与性能属性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产品的本质是连接的中介,过去承载具体功能,现在承载趣味与情感。优秀的产品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用户、粉丝群体,基于这个群体往往还可以开展更多业务,实现利润递延。当企业能够经营自身的产品社群,做到营销和产品合一、粉丝和用户合一,那么未必要通过产品直接盈利,有更多的盈利方式可供探索。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更多地接触用户、粉丝与市场,因此它的组织形式注定是更为扁平的,将实现管理和产品合一,内部和外部合一。
“产品型社群”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比如罗辑思维。罗辑思维是个优秀的产品,它围绕“罗胖”建造,既有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又被赋予了“罗胖”的人情温度。产品背后的罗振宇本人“死磕自己,愉悦他人”,在互联网媒体中趟出一条新路,毫无疑问是个异端。正是因为他的不同凡响,“罗胖”这个魅力人格体才能吸引百万级别的用户,形成一个气味相投、互相信任的社群。尽管罗辑思维的视频与微信内容免费,但在社群中,有形形的商业模式可被探索:比如“爱我就包养我”的会员招募活动,再比如前两天震动媒体的互联网出版实验——“不剧透物品清单、不提前预热、不打折销售、仅以推荐人的魅力人格背书为核心的图书报限量闪购活动”,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抢光。时下传统出版社举步维艰,传统书店哀鸿遍野,打折是常态,但为什么罗辑思维的出版实验能大获成功?罗振宇说是用信任改造传统出版业,我说这是产品型社群的水到渠成。
再比如罗永浩做锤子手机。在工业时代,一个前新东方英语教师能集结这么多资源做一款符合他心目中有工匠美感的手机,是天方夜谭。但在互联网时代,罗永浩的异端气质与工匠精神不仅让他脱颖而出,还集结了一个社群,锤子手机则是他与这个社群相连的一种媒介。这个社群不仅热议并力挺锤子手机,还愿意为这款未曾谋面的锤子手机买单。锤子手机也许只是一款小众的手机,但在未来,也许这种“个人即公司”,只为某个社群定制符合社群精神产品的商业实践会越来越多,成为常态。
尾声:拥抱大时代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将来不会有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分,只有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的较量。想要生存下去,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做离互联网最远的事情。小米、特斯拉、微信、嘀嘀打车、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KaKaoTalk、WhatsApp、罗辑思维……他们并非毫无关联的特例,他们如此相似,其内核都是互联网思维。他们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一个降维化生存的时代,一个方生方死的时代,一个颠覆式生存的时代,一个超时空获取资源的时代,一个审美的时代,一个灵性回归的时代。
篇7
在中国,这些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中国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的普及率已超过40%;团购、旅行预订在过去一年中普及率上升近10%,其中,互联网金融发展尤为明显。
当每个人都变成生产者,传统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生存挑战,企业的社会角色将发生变化,这也正是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善变,企业需要不断求变,顺应这种变革。
互联网的“善变”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商机,但更多公司在“速成”和“速朽”之间转圈,如何在纷繁涌现的趋势当中,抓住持续发展的关键?
抓住用户“需求”,企业的生存之本
在与英中贸易协会(CBBC)、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大使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等英国政界人士及商界精英的商务晚宴中,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提到,对于企业来说,面对变革,所需要的是企业及高层管理团队要有全身心拥抱数字变革时代的勇气和执着。企业的生存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消费者基本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有效洞察能力。
显然,作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在近几年的平台布局一直有的放矢,社交、电商、游戏、无线等等方面无不彰显出腾讯睿智的洞察能力和前瞻眼光。英中贸易协会(CBBC)主席Lord Sassoon在宴会上表示,“腾讯是一家卓越的公司,堪称奇迹。腾讯的产品深刻地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极大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方 式。”
腾讯不断发掘和完善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在获得海量用户的同时,也在互联网工业革命中拥有了更多的致胜筹码。
“开放”,在变革时代多方共赢
互联网的“工业革命”要求企业不仅能够灵活响应需求,还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开放”的组织方式是企业应对变革的关键点。腾讯自2011年正式开始实施“开放”战略,把积累多年的技术储备和海量用户共享给行业的合作者们,事实证明,这种开放的姿态为腾讯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回报。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品牌关系;品牌融合;品牌创新
一、品牌的本质与品牌关系
品牌的本质就是为了建立与消费者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而建立的价值符号系统(皮尔斯)。这个定义首先明确了品牌是个符号系统,因此是虚的,是精神性的。这就需要符号系统下面的产品的“实”去支持。其次强调品牌这个价值符号系统的“价值”是基于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关系的目标是“长期稳定的”。因此短期靠广告轰炸出来的、靠远距离的辐射形成的品牌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那么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又是怎样建立的呢?品牌关系按照凯文.莱恩.凯勒创建品牌的四部曲理论,品牌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如图所示。第一阶段:品牌显著度建立阶段,建立品牌识别,明确什么是品牌,建立深厚的、广泛的品牌认知。第二阶段:建立品牌的功效和形象。从功能性、物质性角度明确品牌的含义,讲清楚这个品牌是什么产品,有什么用途,解决什么问题。从精神层面明确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点、共同点。第三阶段:建立品牌的判断和感受。一方面从物质性方面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感觉。能确认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如何,设计风格如何,服务如何等等;另一方面从精神性层面让消费者对品牌有响应,而不是无动于衷。第四阶段:建立品牌的共鸣。这是品牌达到的最高境界。此时品牌的物质性状态已被消费者弱化了,消费者已经与品牌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关系,因此即使品牌出了点差错,消费者也会原谅。此时,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有共振效果。品牌好,消费者能感受到,品牌遭遇危机,消费者也会感同身受。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面临的挑战
按照皮尔斯和凯文的逻辑来审视中国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会发现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品牌或者存在表征价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或者内部价值与外部价值不一致。即品牌在传播上表达自己能够做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实际价值往往有一定的差距。或者品牌运营者在内部对品牌的感知觉得非常好,但外部不能达成一致的感知。前者往往与产品有关,后者往往与传播有关。第二,中国本土传统产业品牌从品牌关系角度看大部分还是处于第三阶段。有一定的显著度,消费者也基本了解其功效,有一定的形象感知。品牌有活动,消费者也能有响应,但还没有与消费者形成深度的信任关系,没有与消费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共振。品牌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有问题,可能就倒掉了。许多企业请些公司来评估自己的品牌资产,给自己贴上多少亿的标签,这都是一种包装出来的品牌价值。标签品牌,其表征价值与实际价值并不相符。今天,一个产品,可能没有品牌知名度,但是由于已经建立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特别是基于朋友圈口碑传播),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其被消费者接受度甚至超过同类其他品牌,由此引发“品牌无用论”的观点。但是,基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建立起来的品牌并没有与消费者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因此在今天不堪一击。而且往往这类情况的发生都是在日常的农产品或者个性化产品,因为前者的品牌化程度本来就不高,后者靠差异化取胜。而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品牌基本上都是需要规模优势的,是标准化产品。
三、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产业品牌价值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改变
传统产业品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工业化时代与互联网时代都经历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的过程。但是伴随着农业化时代,建立在农耕、手工工具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时代的结束,代之以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时代。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因此人们只能自给自足,无法将更多的富余的东西变成商品进行交换。所以那时候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但是蒸汽机发明后,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逐步发展,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机械化自动化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化的实现,人们能够有更多的东西用于交换。并且社会分工越细,单一产品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商品经济也就越发达。因此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是规模经济,满足的是基本生存需求。而随着工业化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供应越来越充足,于是产品供大于求,这就需要营销、需要品牌了。因此品牌的竞争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将生产的产品商品化。它是一种能让自己在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胜出,被人看到,被人识别的营销技术。但是,工业化时代的品牌本质上仍然是为了消化品牌提供者多余的产品。因此它的目标就是促进销售。因此品牌商下的功夫主要是在如何让人觉察品牌的不同,从而能够在众多差不多的产品中挑选到自己,其经济特征的基本属性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追求规模经济。因此它不可能做到真正地消费者导向,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也难以真正全面的品质化。这种条件下的品牌,其功夫主要放在外在的识别性上,而无法做到按照消费者真正想要的进行生产和销售,更谈不上与消费者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但是,互联网时代却大不相同。由于工业化时代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了规模的建设,完成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保障,到了互联网时代,需求开始变化了,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面的问题了,人们需要享受更好的东西,更有品质更快乐的生活。但在工业化条件下,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追求的是规模、数量,它无法满足个性化、品质化产品的生产,因此工业化时代后期即使出现了这种需求也是空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内含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却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而这种满足更催生了需求的升级,促进了消费者理性的崛起。互联网时代下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更多地选择。因此消费者比工业化时代更加理性,而基本生活的满足,也使他们开始更关注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企业要推广自己的产品,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生产。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四、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融合创新的路径
时代的变革是由需求与技术两个变量催生的。因此要分析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融合创新的路径还得回到这个需求与技术的基本点去思考。
1.将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融合创新,研发新产品由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生命周期,目前仅仅少数产品如智能手机进入了成长期,大部分产品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的末期互联网时代的导入期,此阶段为转型期。所有基于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和技术设计的产品都已经与时代需求不吻合,都需要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重新设计研发,用新技术去改造老产品,用新的需求去构建产品新的价值点,这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化建设的基石。如果一个传统企业,不想在产品上下功夫,指望着通过营销推广、品牌传播来销售产品,那是南辕北辙,白费力气。所以不是产业消亡,而是这个产业的产品要变革。需要生产智能化、品质化的产品,需要将信息化的各项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中。
2.运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改变传播沟通方式品牌建设一头是物质性的产品,一头是精神性的体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有更加理性与感性(娱乐化)的需求。一方面因为信息沟通的畅通,所有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品牌化表现方式都被打破了。人们发现原来还有更好更便宜的东西,特别是依靠口碑进行传播的品牌,与消费者走得更近,其更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要的是品质的生活。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说,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都是精神层面的。消费者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一个品牌让我感觉不到它的温度,它的情感,我就不愿意接受它。因此品牌的塑造一定以关系的近距离接触为基础。如果与消费者的距离没有走进,那么其他一切联系都无从谈起。信任关系也就只是一个概念,所以品牌的概念也从一个简单的塑造识别的工具变成了消费者信任关系的价值符号。如此品牌的建设就是以建立消费者的关系为基础。因此微信、微博等线上线下的沟通,一切可以与消费者走近的传播方式就变得十分必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沟通工具——新媒体表达自己变成十分重要的事。
3.做好品牌接触点管理,深化每一个节点的体验价值品牌的本质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信任你所承诺的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点。因此传统制造型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创新过程中要同时完成两件大事:一方面研发制造智能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培育与消费者的情感关系。而情感关系的建立方式又不能像工业化时代那样。消费者需要在产品体验、购买体验、消费体验、服务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你的真诚,才能形成对品牌真正的信任关系。这就是品牌接触点管理的理论。四维品牌接触点管理就是做好与顾客及相关利益者的每一个接触点的顾客体验,传达品牌一致的声音。这种品牌关系不是靠策划,而是靠管理实现的。所以品牌像工业化时代那样,依靠策划人想一句广告语,然后大规模传播的模式已经过去了,新的品牌塑造方式一定是细化的、落地的。这样的品牌建设方式与服务有关,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产生新的服务方式,让消费者成为你品牌中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于是在品牌生态圈中,不分主次,不分你我,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品牌建设方式的一种新路径。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C35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卫海英,杨国亮,刘映川.三维互动行为对服务品牌关系的影响分析.预测,2010(03).
[2]刘柳,陈启宁.微博营销效果研究:基于品牌关系的视角.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06).
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格局;纺织工业;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d Changes under New Business Pattern
Abstract: Currently, both the business pattern and the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entered into a new era, and meanwhile, big data technology is restructuring business model and people’s behavior in an open, equal and public-participated way. Under such background, technology-driven and demanddriven have become an impetus that complements each other rather than favors one more than the other for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and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d changes under new business pattern deserve more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extile enterprises to learn and adopt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ep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of these new models and find the best and adaptable path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pattern; product development; textile industry
技术创新是提高纺织产业社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行业发展困难的工作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下,世界商业和制造业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涌现出新的发展潮流。
1 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
1.1 知业社会到来
回看人类的产业发展历程,农业社会在地表层面上开发了自然的物理世界;工业社会进而从地下到太空对物理世界进行了深度开发;“知业革命”就是利用自然矿藏之外的信息与智力“矿藏”,进行第三次“人工世界”的大开发,进而回头更加深度地开发第一和第二的物理与心理世界,实现 3 个世界的和谐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社会的特征是地表资源的大开发,工业社会的特征是地下资源矿藏的大开发,而知业社会的特征是信息和智力的大开发,以重视和利用矿藏的方式,重视和利用数据。
1.2 商业3.0时代到来
大工业代表了商业1.0时代,PC主导的信息革命是商业2.0时代,移动互联网席卷下,人们将进入商业3.0时代,移动互联网将重构传统产业,必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商业变革。简言之,工业化是1.0时代,工业化+信息化是2.0时代,工业化+信息化+移动化是3.0时代。商业3.0时代将会呈现如下鲜明的趋势: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产业链上所有的要素都将重新组合;用户将真正释放,产品概念将再次定义;移动互联网重构一切,3 年公司可能超越30年公司;金融、零售、本地生活服务等将率先发生革命性变革。
1.3 工业4.0时代即将开启
工业1.0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2.0形成了生产线生产的阶段,开创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工业3.0的标志是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充实到工业过程之中,实现了生产的最优化。工业4.0将通过网络技术来决定生产制造过程,实现实时自动化管理。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WIFI、数据采集(RFID、一维和二维条码)、GPS/GIS、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汇,制造业正在进入智慧互联新时代。
1.4 “再工业化”推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组
目前,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占据显著优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成本国家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将较此前显著放慢。这会影响到全球产业的地域布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格局出现大重组。1.5 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根据IDC监测,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意味着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之前产生的全部数据量。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找到背后的规律。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大数据为商业3.0时代带来新的特征:商业体系互联网化;新商业要素从“资本、劳动力”扩展到数据;新商业模式以数据分享与驱动手段,实现柔性化制造、个性化营销和社会化物流,从B2C到C2B、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客制化;产业格局从“大企业+小企业”发展到“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经济形态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发展到“大范围、个性化、高价值”。
1.6 大互联(Web3.0)时代到来
Web1.0是门户时代,Web2.0是搜索/社交时代。Web3.0典型特点是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一开始仅仅是大互联时代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一定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2 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同时也是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为很多工业部门提供重要材料支撑。但纺织工业发展面对的挑战也是不可回避且亟需破解的,这也亟需改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并进行创新模式的转变。
2.1 拥抱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次经历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并不是物质催化,甚至不是技术催化,而本质是思维工具的迭代。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至今,已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提出九大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以专业的视角全方位剖析移动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涉及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组织转型、文化变革等企业经营价值链条的各个方面。
用户思维是对市场、消费者的理解,法则有三:得粉丝者得天下;兜售参与感;用户体验至上。简约思维是对产品规划、设计的理解,法则有二:专注,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极致思维是对产品/服务、用户体验的理解,法则有二:打造用户尖叫的产品;服务即是营销。迭代思维是对创新流程的理解,法则有二:小处着眼,微创新;精益创业,迅速迭代。流量思维是对经营模式的理解,法则有二: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社会化思维是对关系链、传播链的理解,法则有二:利用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众包协作。大数据思维是对企业资产、竞争力的理解,法则有二:数据资产成为关键竞争力;用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平台思维是对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的理解,法则有三: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把企业打造成员工的平台。跨界思维是对产业边界、产业链的理解,法则有二:携“用户”以令诸侯;用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
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得越早,受益也将越多,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在新一波浪潮中失去竞争优势。
2.2 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应用研究。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开发试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区别和联系,比作为水、鱼和鱼市场之间的关系。
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著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公有的知识”,评价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注重国际同行评价;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图纸、配方、诀窍等,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评价更多地参考专利数量和质量;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主体”的,评价更多地参考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和工程都注重应用部门、用户和市场评价。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增进认知、分类管理、统筹推进,确定科学、技术与工程在创新活动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促进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在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应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需要解决 3 个突出问题:一是在理念上理清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与作用;二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但也只能根据自身的技术储备、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己所能及的创新活动;三是在科技项目方面,应解决创新链各环节相互脱节、各自为战、无序发展的问题。
2.3 寻求需求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平衡
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技术为驱动,多年来业内对此话题争论不已。需求导向策略就是跟着市场走,从产品体系、结构、布局、品种、数量、品质、价格、服务等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维度的需求,例如吸湿排汗的服装可以满足运动员等特定人群的需求。技术驱动策略就是跟着技术走,能创造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甚至推动产业革新及消费趋势变革。例如,海尔推出的洗土豆的洗衣机就是这样的案例。
可见,二者同样重要,只不过在消费品制造业,多数企业的口号均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因此,需求导向成为形式上的主流。然而,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可以创造需求,其实际效果应该甚至超出需求导向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从优秀到伟大的过程就是需求导向加技术驱动协调发展、灵活变化的过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的事情。
同时也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有培育出有效市场需求之后,才能成为真正实用的技术。最适宜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一定是市场最需要的技术。技术可以创造需求,但并不能盲目发展技术,特别是可能被市场束之高阁的技术,而是注重技术创新定位的重要性,即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与平衡。
2.4 引入“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纺织技术创新,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源创新”、“流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当前和未来提供多方面的技术保障。
“源创新”挖掘新型市场,运用技术为消费者创造新的需求、引导新的消费方式、创造新的市场。例如,现有技术可以将老年人的脉搏、呼吸频次等生理指标的测量技术附着在服装上,并通过手机通讯,将老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信号实时显示给家属,可在超限时自动报警。源创新就是技术驱动型的创新,是利用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新技术。
“流创新”需持续保持。流创新在原有生产体系中挖潜改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稳定质量、创造产品的差异化来迎合细分市场的需求的措施。此类技术创新会连续性地增加价值,但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飞跃和升级,其带来的优势都不能持久,要维持竞争优势,需要持续进行“流创新”。
“集成创新”促产业速升级。集成创新运用已有技术特别是外专业的技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分析,针对某一特定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功能创新、性能组合互补,创造出新的商品和市场需求。从超出纺织行业的范围找出成熟技术,并与纺织原有技术相结合,将是在短期内实现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快速推动纺织经济升级的有效手段。
“原始创新”要大力支持。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其往往是在基础理论和高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发现或发明,具有科学创新层面上的意义。中国纺织产业在原创性研究方面与国际差距尚大,建设纺织强国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来支撑,而原创性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5 完善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信息技术为企业竞争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移动互联网带来人的高度协同;物联网也会带来物的高度协同;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兴未艾。互联网将人联网、物联网、金联网三网合一,进入信息化普惠工业企业、制造业的时代。
在新产业格局下,企业应完善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信息资源收集、跟踪研究;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科研项目申报与执行;企业技术资质申请与管理等。在完备的体系保障下,进而打造企业强大的设计力、技术力和管理力。
3 下一步的技术创新方向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目前,全行业已形成共识:科技强国是纺织强国建设的首要战略目标,科技贡献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以智能技术提升劳动生产力、突破纤维资源瓶颈、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强化基础研究、技术向生产环节之外的消费环节延伸,是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均衡性、包容性问题。
3.1 提升劳动生产率是首要问题
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纺织工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标志。新型纺纱、织造、印染、针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以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作为标志。在线监控、数字化设计、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化纤、棉纺、印染、服装和家纺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推动纺织工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3.2 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是根本任务
保障纤维原料供给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根本。纤维材料产业已确立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技术及其产业化,即一方面解决量大面广的纤维资源,另一方面是高技术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如提升化学纤维差别化率的在线添加技术、连续聚合技术、纳米改性技术、原液着色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PTT、PLA、PHA等生物质合成纤维等关键技术突破,仿棉纤维的研发等。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亚胺、连续玄武岩等纤维基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些代表纺织工业技术水平的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
3.3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存续保障
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是纺织工业赢得社会和政策认同、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节能降耗减排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战略意义,包括无PVA环保浆料、膜技术处理废旧聚酯瓶片清洗废水回用技术、粘胶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技术、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废水分质分流及处理回用技术、太阳能板集热系统、空压机热能回收技术等。
3.4 基础研究软硬兼顾是必要手段
支撑产业发展的纺织基础研究需要软硬兼顾。以产业需求、消费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及时融入新技术的元素,才能有效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矛盾的化解。特别是软技术,如标准的完善、技术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流行趋势研究、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技术等。
3.5 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是更高目标
纺织行业亟需引发新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的纺织技术。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主线,纺织服装产业与IT产业、时尚产业的交叉融合,注定要在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营销方式方面做出表率。如人体工学技术(三维测量和试穿技术)、设计和裁剪技术、体现健康和功能性理念的智能可穿戴技术等。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当今世界科技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J].中国科技产业,2013(7):12.
[2] 王飞跃.“数据矿藏”对于“知业革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9.
[3] 万建民.商业3.0时代[J].中国企业家,2014(13):3.
[4] 张茉楠.全球制造业变局 中国如何突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8-11.
[5]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白春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N].光明日报,2014-
05-15.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 制造业服务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76-02
近几年,“互联网+”、“云计算”、“新零售”等概念的到来,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活力。特别是“互联网+”趋势发展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互联网趋势的大潮中,力图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于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零售业”等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而事实也证明这些行业联姻互联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新定义传统行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_放30多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却面临制造业规模大而竞争实力不强的客观现实,相比美国和德国而言,我国制造业水平差距还很大。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综合国力。为了强化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实力,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蓝图,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希望通过对标德国、法国等制造业强国,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从原有的单纯注重生产产品数量与成本,逐渐转向“产品―服务”的组合,从产品品质质量提升和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注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水平。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之下,做好制造业的服务化与互联网的交集越来越多。合理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成为一种可能,也称为一种必然要求。由此,以互联网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中的影响为题,探讨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并提出更好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看似两个独立的命题,看似相关性不大,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等方面。互联网对这两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便利
“互利网+”趋势之下,万物互联,利用互联网将千家万户紧密链接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与人相关的各种资源联系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各种要素组合联系在一起。诸多的联系便于解决原有信息不同、资源不通、要素不通等诸多问题,将买者和卖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信息的掌握者和信息的短缺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便利化的磋商、可视化的交流,传统产业通过拥抱互联网,搭建了一种新的商业渠道,强化一种新的连接,争取到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也是如此,互联网通过发挥自身的连接优势,将庞大的用户群体连接在一起,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的便利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发展平台和渠道
制造业从本质上讲是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其优势在于利用先进的制作工艺,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解决用户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是制造业要求的是批量化和标准化、规模化,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能够为产品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能够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率,但是在服务化和用户体验上却相对不擅长。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仅要求产品质量好,对于产品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多元化、精细化需求越来越重视。而做好用户体验,解决好多元化的需要,都需要制造企业具备相应的平台支撑。对制造企业而言,利用传统渠道,自身单独建立系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但这一困难可借助于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渠道得以有效化解。
(三)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原有的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之后多采用供应线下商城销售,这种渠道整体利润率低,而且易受销售渠道商的影响,具有诸多不利因素。一些制造业企业逐渐开始采用自建销售门店的方式开始合作,但是这种渠道需要建立相应物流体系、建立庞大的人员队伍,成本较高。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一些经营方式转化为一种网络化的店铺,店铺直接与用户沟通,有效解决用户需求,并利用现代的快递物流系统和配套的售后服务有效整合资源,做好用户体验和服务工作。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一些制造企业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品牌专卖店,开辟互联网窗口,利用互联网方式解决产品销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解决用户服务化趋势的便利。例如2017年1月,美的集团与京东集团签署一份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制造业企业美的利用互联网电商京东商城平台、京东物流体系、京东售后服务体系,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也能提品的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做到双赢。
此外,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整体的水平和质量。
二、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的合理利用能够给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和依据,但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更好地切入互联网服务化趋势,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一)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方向,拥抱互联网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方向提供了诸多发展机会,但是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毕竟属于相对新的形式,发展中切入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影响。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将制造业制造优秀产品与互联网的庞大客户群体和渠道有机结合,将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窗口和渠道,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延伸和扩展。相对的分工是利用制造业的功能,深度做好制造的产品,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工具,让消费者享受工业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整合资源,将产品更快地送到客户手中,将售后服务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将物流、客户、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明确各自的优势和结合点,找准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将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好发展,推动制造业实力更强。
(二)利用互联网的品质方式严格把控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制造业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和制造更为便利的产品,让用户享受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更加严格做好产品,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在新的发展中,找准趋势,推动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要想更好地扩展,发展得更远,基础还在于产品,没有产品端质量的改善,没有产品端效率的提高,制造业服务化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仿效德国工业4.0等,深度钻研,研究制造好的产品、令人惊艳的产品,才有立足的基本底气。互网虽然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在互利网发展中严格把控商品质量问题,是核心所在。所以,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应该以商品品质为基准,任何时候不放松对于品质的追求和保证,这样才是正路。
(三)利用互联网提供制造业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渠道,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和企业进行沟通,在这种“多对一”的发展逻辑之下,利用互联网的趋势能够有效做好服务端的工作。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在于“产品―服务”,在保证产品端基础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赢得客户的必然要求,而提供这种优质服务正是互联网端口的优势所在。当前,消费者对于产品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需要日益迫切,制造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的产品综合服务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获得更好的满意度和好评。制造业企业在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品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售前需求订制系统和售后产品评价系统,获取市场热点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完美改善产品品质,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趋势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小结
未来的时代,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必然将更加紧密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并且可以预见,两者的相互结合还可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出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柏林.现代制造发展的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7(1)
[2] 郭腾飞.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6(1)
[3] 范二平,于华.世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5] 朱荪远.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模式和趋势[J].竞争情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