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产业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产业特征

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群特征;集聚原理;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031—04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业界和政府开始推动和规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聚的作用引起了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行为和竞争优势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产业集群的聚集原理并强化和引发了产业的竞争优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其特征

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特定区域内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在业务联系上具有关联性,可以共享大部分的产业要素,一些企业在业务上是互补关系,因此,可以产生共生效应,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其次,集群内部很容易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信用机制,减少投机和短期行为,使企业间保持一种彼此信任的非正式关系,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从而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再次,集群能降低产业的进入门槛,缩小文化创意竞争者之间实力的差距,根据波特的产业竞争模型,产业集群能影响竞争变量和由此促进产业的竞争,有利于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最后,集群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压力,无形强化了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创新。在区域内企业的创新可以很便捷的外溢到区域内的其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李玉敏,2007)。

如果以地理近邻性的单一标准来判别,目前在空间上连片或者成块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地区可视为产业集群。但仅考察文化创意企业的地理聚集形态并不能理解其作为集群存在的涵义,比照Amin(1994)和王缉慈(2001)对企业集群的判别标准,并结合文化创意企业的特征,本文认为需要考察其三个方面的特征:企业的性质、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需求条件。

(一)企业的性质

作为集群网络组织中的结点,企业的性质一直是企业集群研究中关注的重点。Amin(1994)强调了集群以中小企业结网的性质,从而隐含指出企业应该具有相对平等的集群权力,但这一观点受到Markusen(1996)的质疑,她认为现实中存在的集群并不完全由中小企业组成,大企业为主导的集群更为突出,因而必须考察集群权力不对等情况下的集群状况。但在集群专业化方面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即集群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更易于各方的互动,以获取信息交流和劳动力市场共享方面的利益。对于文化创意企业集群而言,强调大企业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强调在同一经营领域的多个具有市场垄断力量的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专业化经营的多企业地理集聚才易于形成外部规模优势,从而扩张市场范围和建立地方品牌,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企业以差异化竞争为主的特点也要求具有相当实力的多个企业的并存,这样才能保证集群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并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中小企业破产所导致的集群衰退。

(二)企业的互动关系

对网络化过程的理解需要从网络形态和互动关系入手,Messner等(2000)概括了网络结构的三个特征:行为主体间的水平联结、跨组织关系和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基石,然而网络组织中的关系与市场及企业层级组织中的关系都不同,企业中的关系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市场中的关系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网络组织中的关系则是以互动为导向的。由于在集群中一方依赖于他方控制的资源,利益的获得又依赖于整体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合作各方必须不以牺牲他方利益去谋取己方利益。则集群网络组织的价值在于诱发各种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与联合,来发挥异质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的互补和协同效果。在文化创意企业集群中,当由于企业聚集创造出原来不具备的要素资源如更通畅的信息、市场需求的扩大及区域品牌时,通过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资源整合并进行利益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三)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针对市场而言的,指本国市场对该项集聚所提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需求条件的状况决定了集群的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市场模式则具有强化竞争的效应。对文化创意企业集群而言,提供文化产品的需求条件在于文化企业能否实现对于这些供应产品渠道的共享与整合,而社会对于企业集群的需求则主要体现在市场范围的扩张效应上。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市场范围不仅具有当地性,也应该具有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

可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以专业化经营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密集团聚,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的产业网络组织体系,通过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扩张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创造更具集聚优势的需求条件并进行利益分配的经济形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异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总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异。

(一)结构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结构上的最大差异是其已经融入了文化的因素。传统产业集群的结构是以价值导向为联结方式的,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以文化传播和渗透以及价值实现为联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下的企业之间的互联关系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更具有扩展性。在这种结构下的企业组织模式与传统产业集群下企业之间的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传统企业集群下的同类企业之间更加偏向竞争关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下的企业关系更加注重合作,而相同的文化则是合作的纽带。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加注重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整合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的整合对于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则是有力的促进。

(二)跨越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不仅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群集,更突出地表现在虚拟网上的集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产业集群不仅表现为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的集聚,更表现出跨地理空间的集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往往同现代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地联系,现达的科技手段使文化创意这种无形的产品内质得以突破空间的界限和约束,使得价值流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超地理空间的存在形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具有张力,其经济辐射效应更强。

(三)呈现出柔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呈现出更加柔性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方式和内容已经较以前有了本质的变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向心力也由以前的价值实现变成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以这种为动力的群集网络中,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结表现为柔性特征,也就是讲,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时,其内在的结构和可扩展性较以往有了更大提高,而这种扩展性和更多的接口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结构更加丰富,内部的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集群的柔性特征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选择,在这种柔性机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聚集原理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集聚而言,区位条件、市场规模、初始企业布局、专业化和政府规划成为其聚集的要素。

(一)产业区位的形成

区位论的奠基人之一廖什(Losch)以垄断代替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从而创立了服务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区位论。廖什认为,价格差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弹性是决定商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商业区位论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区位选择和形成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以认为,企业集群的形成正是最大利润导致的市场为中心的区位形成问题,产业中心的形成会形成自强化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同一地域集聚,从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二)市场规模扩张

文化创意企业在某一地域的集聚涉及到其服务能力所限的市场规模问题,依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即是企业中心向其腹地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问题。克氏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向其腹地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不同,从而其腹地的大小也不同,正是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结网保证了对于所服务区域的覆盖。我们可以据此理解为,当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具有向某一地域集聚的趋势时,具有提升这一中心地等级的效应,从而扩张市场规模。实事是,当市场规模由于文化企业的聚集从而扩大时,其提升中心地等级的功能与上述区位条件具有相互强化的效应。

(三)初始企业选址的路径依赖

初始企业布局对企业集群产生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实,如北京的798、宋庄文化产业区,上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西安唐延安路创意产业带等。这也获得了相关理论的证明,如新经济地理学在强调收益递增的基础上指出,规模经济与运费(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来讲主要是人员成本)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倾向于集聚的内聚力,从而导致初始企业布局对后来的企业产生地理指向性的影响,最终形成集聚。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地理学虽然从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和外部效应两个角度讨论了这一内聚力的形成机理,但仍然不能从理论上解释初始企业的选址问题,克鲁格曼将其归于“偶然性”,初始企业的空间选址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且这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既可能由经济因素引起,也可能由非经济因素引起,但初始企业选址的偶然性却对后续企业的聚集带来路径依赖的必然性结果。

(四)专业化带来的区域品牌效应

对于生产型企业集群来说,专业化除带来生产关联、劳动力共享和规模效应外,还由于专业化的路径依赖性质而带来聚集效应。但对于以非生产型企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集群而言,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同时存在,从而显示了专业化经营对于聚集的重要性质。当聚集于某一区域的企业具有专业化经营性质时,会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如北京和上海的创意艺术产业区,众多艺术家和艺术画廊高度聚集,从而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形成一种单个企业无法复制的无形资产,这相当于给专业化经营的文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从而节约了成本(张晓明,2011)。但这种广告效应所带来的收益并非为单个企业所有独占,而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所共享,换言之,专业化带来的品牌广告效应内生的促进了文化企业的聚集。

(五)政府规划

与生产型企业集群以市场自发形成机理不同的是,服务型企业集群的形成往往带有规划的性质,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更是得益于业界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上海在全国较早的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已经有逾百家政府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也已形成并挂牌成立了近2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方式与单个文化企业的竞争是完全不同的,当不能完全区分不同消费偏好的消费者群体时,价格竞争就成为企业最终的竞争方式,但价格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破产退出竞争,或两败俱伤从而导致市场的破坏。企业集群的特征是以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竞争来取代恶性价格竞争,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由于双方都明确知道合作竞争的巨大利益,并完全能够意识到破坏这一合作竞争所付出的代价,从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总能够比单个企业具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但由于文化创意企业具有产品差异性竞争和价格竞争的本性,如何通过集群来协调其行为就显的非常关键,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导致的价格竞争(伯川德竞争)向非价格竞争(古诺竞争)转移的内在机制,以及聚集产生的资源整合和价值观趋同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空间聚集的古诺竞争

为了描述不同企业的空间位置,霍特林(Hotelling)首次建立了一个选址模型,并证明了在没有价格竞争情况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态结果导致两家企业均倾向于向城市的中心集聚,而这一均衡是选址策略中的纳什均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进行价格竞争必须对价格的性质进行设定,如果价格由企业成本函数内生给定,在不考虑线性运费的影响(即认为运费是二次的)的情况下,为避免引致对手降低价格,企业倾向于分离布局来弱化价格竞争,此时,均衡是伯川德——纳什均衡(Aspremont et al.,1979),但空间差异化的结果会导致聚集不存在。相反,如果假设价格是外生给定的,则企业之间将选择产量竞争,给定产品成本分布函数整体凸的前提,聚集均衡将存在,而且是古诺——纳什均衡(梁琦,2004)。

当价格是外生给定时,企业集群能够依靠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维持集群所需的价格约定,虽然这一约定可能只是一种默契。因为每一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都依赖于其他企业的行为,任何背离默契价格的行为都可能招致恶性价格战的后果。事实是,即使某一群内企业在整体利润最大化下不能实现自身最大化,它也不会贸然打破平衡,因为发动价格战的损失过大,则遵守约定虽然不是最大化战略,却是极大化极小策略,仍然是一个纳什均衡。基于聚集的古诺竞争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的消除市场不稳定带给单个企业的经营风险,由于创意产业集群的需求规模和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基本稳定的,从而群内单个企业能够预期其收益,产量竞争实质上是对集群整体利益的分配手段。

(二)资源整合与价值观趋同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中关于竞争优势的来源有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以活动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和以无形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唐建民,2003)。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则在于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体现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整体优势。可以认为,这一过程即是集群中企业、社区管理者、相关服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念整合和趋同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每一个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都是历史上产业聚集的延续,其结构和功能的逐步完善是通过这一生态系统的演替实现的,当某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中的价值观形成之后,会通过自组织的效应强化,吸引同质企业加入这一演化过程,并扩张其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生态群的资源整合同样具有扩张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效应,并通过集群中的知识溢出和学习机制惠及其他企业;价值观趋同则具有建立区域品牌的效应,强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中商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和聚集带来的产量竞争优势不同的是,这一竞争优势不仅强调对于企业的价值,更体现了对于社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Amin A. 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informal economy to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J]. Area, 1994, 26(1): 13-24.

[2]D'Aspremont, C., J. Gabszewicz, and J. F. Thisse. On Hotelling's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 Econometrica, 1979(17): 1145-1151

[3]Markusen A.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72(3):293-313

[4]Messner D, Meyer- Starmer J. Governance and Networks: Tools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Cluster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C].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DS/ INEF Project "The Impact of Global and Local Governance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2000

[5]Porter, M.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 77-90

[6]李玉敏.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与政策支持[J].产业研究.2007,(8):119-120.

[7]梁琦.产业聚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9.

篇2

【关键词】创意产业;评价体系;空间发展;城市再生;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作为生产要素的产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发达国家城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趋势。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后发国家,国内创意产业发展和研究方兴未艾,有必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反思,寻找适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概念及内涵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由此被各国政界、经界和学界广泛采用和理解。

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意产业是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内涵包括各类产业类型中具有知识产权保障,通过独创性的思维过程,产生出智力成果,具有创造财富及就业潜力的价值链高端的行业部门;狭义的创意产业即为“文化的经济化”或“文化创意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

关于创意产业研究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意产业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创意经济的增长是服务业的两倍,是制造业的四倍,不仅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还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增进社会的和谐。基于此,国内外涌现多学科,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

2.1关于创意产业空间特征研究

近两年,国内外的学术界对创意产业空间特征研究集中以下几方面:空间集聚规律、空间布局特征两方面。

2.1.1空间集聚规律

近年来,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技术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都针对产业集群现象,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在全球层面,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及世界其它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一国层面,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的特征,这一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已是不争事实。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内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肖雁飞(2007)在从创意产业经济空间机制入手进行研究,认为创意产业是基于人脑创意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驱动力来源于文化创意消费需求升级与城市经济转型压力,因此,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动力越强。

更多产业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学者更从微观层面,分析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试图以此为基地,探讨城市促进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其中,国内学者更多以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耿斌(2008年)以上海市经委分3批颁布的5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借鉴集群理论中的技术创新说,认为影响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特征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产业集群因素、文化因素、景观环境因素、交通因素、管理因素等,其背后的主导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和市场双方。

2.1.2空间布局特征

为解决创意产业空间布局问题,学术界结合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对其空间布局特征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厉无畏认为,上海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主要有四种模式:1)依托高校而建;2)由老厂房、老仓库改建,是城市内部产业转移的结果;3)完全新建的;4)依托传统基础进行升级。黄鹤(2009)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对象,研究其空间布局特征,认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具有一定区位选择性,重点考虑交通条件、房屋租金、配套服务、产业基础等因素。周灵雁、褚劲风等(2006)从地理学角度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对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中设计类行业空间集聚最明显。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特征表现在,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内紧外松、内小外大行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校创意产业集聚群已显现。

2.2 关于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研究

创意产业的提出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城市经济转型和衰败旧城复兴,即城市再生需求。国外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关系及其对策方面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特别是规划和地理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规划实践。理论研究方面,集中在创意产业对城市产业、空间提升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方面的积极作用。高伟、林云(2008年)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对城市历史城区保护的促进作用。汪毅、朱喜钢(2009年)以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通过对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重点探讨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城市更新的互动过程以及对南京城市更新的积极贡献作用。

2.3关于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在全球各国和地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政府积极推动相关产业政策背景下。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出口扶持等。创意产业基础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2000年,《The Next 10 Years》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3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国内学术界立足于本国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发展政策研究更多是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提出相关发展政策建议。汤爽爽、王红扬(2006年)以巴塞罗那文化政策为研究对象,并引申出若干启示:1)整合城市文化,构建创意环境;2)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创意集群;3)扬弃城市文化,挖掘创意内涵。袁界平(2008年)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应该具有经济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人文环境优越、知识产权意识浓厚、高等教育发达、休闲设施与夜生活丰富舒适以及犯罪率低、族群和谐等基本条件。

总结与展望

创意产业的提出和发展短短十余年,各国为占领产业发展高地,政界和学术界对此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研究成果侧重于政策研究,理论探讨尚待加强,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时,国内学者密切跟踪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视角从对创意产业概念的诠释、国内外成功经验引介等方面,逐渐投射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与扩展,并开始在各自的专业理论构架之上进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然而,如同国外一样,创意产业的研究仍显得较为滞后,不能适应现实需求。纵观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未来我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应加强研究力度。

3.1建立适应国情的产业分类体系

国内创意产业分类体系不能照搬国外,而应考虑到它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特征,更强调它与原有产业的结合,从而一方面构造并不断延伸创意产业链,另一方面推动原有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由此逐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建立旨在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创意产业分类体系既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

3.2注重产业发展社会环境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产业研究重经济而忽视社会研究。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与创意阶层、社会结构、文化生活或中产阶级化等社会问题关联性大,未来有必要加强创意产业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环境支撑等方面研究。尤其是在网络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之下,创意人群与制造业从业人员不同的对于组织、空间有的依赖和要求,并进而影响到产业组织,社会文化特色保护、社会形态格局等方面研究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3.3加大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对国内发达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实践跟踪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总结我国特定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特征与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对国内其它后发城市具有借鉴指导作用。未来应加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实证研究,关注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模式以及动力、不同的需求结构、空间动态过程的研究,从个人、企业和社会等多角度,探讨个人、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与所具有的空间意义,不断反思检讨现行发展政策和规律,总结和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袁界平.城市创意产业兴起条件探析[J].2008,(6):164-167.

曾光.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J].当代财经,2009.(4):87-90.

篇3

[关键词] 资源型 创意型 制造型

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同,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正确认识广西文化产业现状,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对策,确立广西文化产业在全国的有利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本文中采用冯子标教授的分类方法,即依照文化产业所包含的产业内容将其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博业、民俗文化产业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即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广播电视业、报业、广告业等;制造型文化产业,即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及经营部门。

一、资源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资源型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性,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广西具有独特、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资源,具有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我区近几年来在这一文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于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构建如下的发展模式(见图1)。

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1.以广西特有的区域文化资源为基础,辅之于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不断丰富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旅游业、文博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业等3个文化行业。

2.以旅游业为基础,形成旅游(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朝拜、健身疗养、生态田园、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带动文博业(民族生态博物馆类、自然科学博物馆类、历史文化博物馆类)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业(壮族民俗、苗族民俗、侗族民俗)的产业化发展。

3.面向市场,以企业和文物博览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利益联合,发展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构造特色文化旅游内容和旅游线路,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倾向。

4.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品牌战略。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品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形成品牌链,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益。

5.政府和企业联动,共同打造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政府以做好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为主导,企业以开发文化资源的价值为主体。

图1 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二、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创意型文化产业以知识创造为基础,包括动漫业、音像业、游戏业、广告业等。这一类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这种特征决定了人才和人力资本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和产品差异化与文化资源有关,但它的消费有的具有地域消费特征,有的则不具有地域消费特征,这是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必须关注的方面。对于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广西的具体特征,建议构建如下的发展模式(见图2)。

本质上看,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特征,但其文化内容可以有地域文化特征。因而,这一模式不具有广西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一般性,相对于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模式要求结合广西浓厚的区域特性和知识型人才现状来理解其特色。

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1.本发展模式要求广西的创意型文化产业要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结合广西特色文化资源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型人才为背景,形成以文艺创作、文学研究、民俗民风研究、艺术创造和创意理念互动的知识基础,区内外人才资源互补,为广西技术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为广西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以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与创作人才的市场联系为手段,以市场导向为目标,一体化联合发展广西的创意文化产业。以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为发展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的中心,可以促进企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同时也可以市场机制打破广西文化单位的事业性倾向,为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主力军。

3.文化营销公司是联系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一般来说,文化营销公司与市场联系广泛,市场目标明确,市场信息丰富,营销手段专业化,是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有力中介。

4.政府要为广西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为此,政府必须在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目标下,为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知识型人才的成长和知识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图2 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三、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制造型文化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与经营部门,如旅游纪念品制造、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娱乐用品制造业和工艺美术用品制造业等。

广西本身的文化产品制造业不发达,相关的企业多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基础薄弱。另外,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也不在制造型文化产业上,因此,此类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广西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果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其发展模式上,应该采用产业开发的“产业循环式发展模式”或“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因为这一类文化产业属于制造业,不具有所谓的广西特色文化特征,因而遵循制造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见图3)。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社会转型;精神家园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13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提到“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就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形势而言,目前我国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符合国家文化战略地位提升的现实要求的。我们看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与科技的互动结合,使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思想的载体,日益渗透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代世界里,无论是市场、政府,还是社会、传媒,都已经对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意给予了越来越深切的关注。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更是已形成了全球营销方式,依赖时尚文化和当代大众流行文化机制,依赖全球化的市场,依靠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这些都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影响,既创造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文化产值与经济产值。不可忽视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远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相比较,而且作为城市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还面临许多瓶颈问题,亟待我们去破解。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背景与经济学理

(一)城市创意产生发展的文化内升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是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产业形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或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初期过渡的阶段,不少城市甚至同时具备两个过渡期的显著特征。这个阶段正是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主导转变的关键时期,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征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突出,矛盾尖锐,尤其是出现的以特大城市为代表的“巨型城市”、“都市圈”、“城市带”后,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设施紧张、传统文化缺失、道德败坏等诸多“城市病”。正是因为城市乃至整个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甚至成为某些代表性城市的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城市人的行为和城市文化业开始发生改变,向创意型发展。

(二)城市文化经济提升的产业经济特征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部分组成的,在概念上不可笼统称之。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创意产业兴起的初始动力,而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源头和推手。文化产业主要服务于消费领域,而创意产业则服务于消费和生产两个领域,即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可以当做一种创意商品出售,如动漫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就可以让消费者付费参与和观摩。在产业属性上,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广泛性,而创意产业具有明显的逐利性,是针对明确的生产和消费群体的。在生产特征上,文化产业是规模化生产,注重标准化,而创意产业是小批量生产,注重差异化。文化产业强调国家和族群的普适价值和意义,创意产业是世界不同文化的杂糅融合。大量见诸媒体的创意园、各级各地政府目前正力推的文化项目和创意经济,应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结合,两者在实践中是密不可分的,从政策、操作规范等角度出发,明确一个项目是属于文化产业还是属于创意产业没有实际意义,本文也因此合称文化创意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要素与城市发展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数量比例关系,因此,现代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在改善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强化城市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因其对要素禀赋(资源与区位优势)、需求结构(市场供求关系特征)的影响,以及与技术进步的关联,成为新时期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又一中坚力量。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差别与融合

作为一种创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区域中的其他产业产生影响,并直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讨论其推动作用之前,首先要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本质上与传统产业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个区别就在于:传统产业是满足需求的,创意产业是创造需求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席卷市场的乔布斯苹果系列产品,由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很多人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知恰恰是从苹果产品开始的,没有人想到,除了通话和短信,手机还能聚合如此之多的功能,给人们带来如此之多的便利。于是人们潜在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可以说这个巨大的市场群是活生生被创造出来的,它引导了人们的消费和需求,而并不着眼于满足人们从前对手机的要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将抽象的文化和创意符号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将本身的原创再次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经过了两次提炼和洗礼的,将抽象、无形的东西当做产业链的一环,改变了过去只有实体才能创造产值的概念。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源和平台。在这里,取代一词是不恰当的,如同不能脱离历史谈发展一样,抛开传统产业、优势资源谈创意,最终获得的是空中楼阁。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区分创意产业和传统产业二者之间的明显界限,因此真正的情况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悄然间向传统产业植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产业。喜羊羊的形象被移植到水杯、书包、毛巾上,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也是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一种表现。

创意是魂,但传统是本,创造出来的需求并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在基本需求之上创造出来的,没有基本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苹果手机再好也不过是个昂贵的掌上游戏机。文化创意产业不过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其使命是赋予传统经济文化和创意内涵,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产业的链接与提升

创意产品的文化创新内涵,带来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改善,生产要素配置范围的扩大,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提升的进程。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1、改变就业的结构、规模和比例

社会需求的分化导致生产过程中创意密度的增加,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工种的人力资本结构将发生改变。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分别约为9:1、6:4和1:9。以核心创意人才和专业性创意人才为主体的脑力劳动者在创意密集型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尤其高。在高技术企业的员工组成中,研究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所占比例较高,现场作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形成“哑铃型”的就业模式。而在动漫游戏等传统创意产业中,编剧、美工、音乐等核心创意人员数量和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部门。

2、拉大不同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差距

创意是不可复制、无法估价的。不同行业的创意活动对本行业产品附加值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循环过程可以描述为:创意-附加值提升-市场认同-利润上升-更多生产要素投入-附加值再提升,经过几轮循环,量变引发质变,最终造成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当然,不同产业对这一过程的反应快慢和强度并不一致,但一般来说,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是随着创意的持续投入不断发展的,创意产品的投入越多,创意活动越活跃的行业,其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3、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城市创新环境

创意行为向社会生活尤其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渗透,促使消费结构迅速发生变化。在市场需求的强制引导下,生产工艺流程、产品供给结构和销售方式都必须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宏观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意正是通过激发社会创新需求、引导消费潮流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艺复兴是创造性需求促进文明加速发展的典型例证,其所以首发于佛罗伦萨,就是因为当时的佛罗伦萨形成了一个积极支持艺术创新的社会网络,银行家、商人、行会组织、贵族甚至普通市民都对艺术家进行赞助支持,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对艺术成果的评价、鼓励、批评和投资活动中。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瑟尔曾评论,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创作出发点主要不在于艺术家创造的冲动、主观的自我表现和即时的灵感,它始于主顾们提出的任务”。

4、文化创意引导城市消费的潮流和趋势

时尚、文化等元素越来越植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中,文化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新颖性和短时性特征使其成为获得市场优势的关键。文化创意一方面拓展了社会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在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使用功能的满足是主要的,外观和使用感受是渴望不可及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知识、技术、艺术等诸多品质要素,带给人们的是使用价值和愉悦体验的结合。文化创意通过改善产品的体验价值获得市场和利润,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关注顾客对文化内涵的认同,其意义在于突破那个将产品的创意和文化植入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力,引导消费时尚,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提升社会品质,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特征与双重影响

高楼大厦、坚船利炮是对文明发达程度的错误解读,随着全球进入软实力竞争的阶段,塑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创新是创意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的本质特征,其结果是构建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保障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突显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影响一个企业的文化精神。

(一)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文化的直接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城市文化施加影响:

1、通过塑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在城市经济转型期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背景下,通过创意要素的植入促进传统经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新高度。一方面创意经济来源于城市文化本身,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文化影响力。创意人群的集聚和创意思维的交流促进了城市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延续了城市文脉,另一方面又为城市历史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又把城市文化基因传播到其他地方,既增强了自身文化的健康程度,又扩大化了影响力。转型期城市文化的重塑、城市文脉的继承和更新、外部文化的吸纳、自身文化的传播都属于文化凝聚力的范畴,都需要依靠文化创意蝉翼加以实现。

2、通过聚集和整合文化创新要素,增强城市文化创造力

文化创意以个人的才华和价值取向,借助知识产权来集聚和整合处于分散状态的科技、人才、品牌、资金、管理、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创新要素,以这些要素整合起来的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文化创新要素包括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由三大资源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整合现代城市文化创新要素的重要途径。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断被强调的整合,资源是必要的基础,但整合的程度决定了集聚放大效应是否得到体现,而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文化的间接影响

1、城市人才聚集性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吸引更多外来的创意人才,丰富城市的人口构成。创意人群包括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动漫、表演和娱乐的核心创意人才,以及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同样具有对创造性、个性、差异和自我价值的热爱,造成技术、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文化沉淀并最终塑造新的城市文化。

2、城市文化多样性

文化创意产业延展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属性,它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意为核心,而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自由的思考、表达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相对于传统产业可以被机器和计算机取代,文化创意产业是不能缺少思考的头脑的,永远需要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因为人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雅典、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伦敦、维也纳、纽约,在其鼎盛时期都是文化交汇的中心,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息交流融合,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3、城市文化包容性

城市对外来文化、外来人口的宽容度在吸引创意人才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往往具备技术、人才和宽容三个关键要素。其中,宽容是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包容和多样性的概念,其意义在于宽容的城市文化气息对于创新行为和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具有正面的作用。一个城市只有具有良好的宽容性,放开心胸接受外来事物,自信地去芜存菁,才能吸引创意人才,留住创意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误区与机制缺陷

(一)两大关键性技术误区

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更多关注地域文化创新,用文化创新来提升我们在全球合作中的地位,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技术领域。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问题有两个:

其一,就是过分关注技术,轻视文化,仅满足于直接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的开发。如动漫人偶、应用软件等,导致我们的终端产品文化内涵不够丰富,为了取悦市场做了太多的让步和折衷,左看右看都是四不像。像印度,IT产业发展迅猛,是北美欧洲最大的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程序外包地,但这其中很少涉及原创性质的技术革新,单纯的代码编译既不能提升印度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更不能对印度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提高作出任何贡献,而其在产业链中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又决定了从业人员的精英性质,只有接受过良好高端教育的专业工程人员才能参与其中,大部分平(贫)民阶层被挡在门外,享受不到这个产业带来的任何好处。

其二,就是原创性的东西少,复制移植的东西多。美国的武器与技术称雄世界,这些东西都有到不了的地方,但迪斯尼和麦当劳则遍布全球,哪怕是最贫穷国家的孩子,甚至是美国的敌人,都能从中得到欢乐。迪斯尼系列动画一共拍了不到70集,却影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五、六代人。我们的动画产品,动辄成百上千集,不能说其中没有原创的东西在里面,但文化内涵的匮乏和单一的剧情模式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据说我们年产动漫小时数已经超过了日本,但大部分还没有走入市场就被资金和发行等障碍阻杀掉了,即使最终和观众见面,市场反应也大都平淡。强调原创的重要性无非是把文化中人无我有的元素强调出来,技术可以学习,但文化是学不来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甚至基因中,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二)四大本质性机制缺陷

除了以上文化本身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些本质性的关于文化认同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创意和价值相差太远。好的创意和市场之间的差距太大,忘记了产品的商业属性、一味强调新奇的理念,只能作为实验和先锋作品取悦小众。

二是欠缺坚持的精神。大部分年轻的创业者都梦想一夜成名,认为在这个领域是有捷径可走的,不愿意脚踏实地以企业的行为和要求为市场提供作品。

三是过度依赖政府。各级各地政府在文化创意领域的资助和优惠政策是把双刃剑,其主要作用应是塑造良好的大氛围,并在起步阶段予以保护和支持,所谓的扶上马、送一程。但这些东西很容易成为上瘾的药物,文化创意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要参与同行乃至世界竞争,厚厚的一层保护装可以在一时阻挡外部的伤害,但不要忘了,这样也会阻碍行业的文化创意交流,而行业最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恰恰来源于此。

四是市场渠道的条块分割。产业的生产链条和管理链条被人为切割,这主要是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该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五、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突破与实践路径

(一)规避急功近利,拓展创意渠道

创意,无非就是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形式,以一种创新的文字、语言、产品、文艺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诠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让它显得独特或充满个人风格,并获得创作者所期望的那个特定群体的认同。从高雅艺术、流行娱乐甚至民间生活,当代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因而会追求自己的品味、特色和价值。

创意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以独创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创造出新的东西,这里面还有对特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激发城市的文化创意热情,并使之成为新的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营造适当的创意氛围、鼓励文化思考、建立人才高地。

(二)去除文化浮躁,传承创造源泉

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要让城市的产业、城市的文化和城市人的行为思想更有创造性、更有活力、更有文化传承和再生的勇气与激情。在富有创意的城市中,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能够不断被审视、批判、融合、重组为新的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意氛围弥漫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市民的衣、食、住、行、娱、教、医等各方面都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城市文化为之一新,进而引发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和产业布局的重构。

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台湾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给台湾带来了无穷的创造源泉。纵观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创意产品都带有浓浓的中华文化韵味,成为创意的重要特点,甚至凭借于此获得国际认可。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从传统文化升华出具有现代活力的创意思维。这一行为不仅存在于企业和文化人中间,甚至普通的老百姓也参与其中,因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相同的。在这方面,台湾同胞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结语

当城市中的个体不再满足于对产品的有限选择和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成为文化意义的发掘者和倡导者,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才能被即时体现在不断前进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产品的升级再生产中,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

参考文献:

[1]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蒋三庚.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石杰.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尹宏.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李季.创意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选择[J].创意世界,2011(9).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内涵 特征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81-01

引言: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多方的关注和重视,并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然而目前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发展策略,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译成“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对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二、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的再提升。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居民消费由实物消费走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已经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

(二)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多元化

一方面,近几年随着文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民营资本投入文化领域的表现活跃,开始出现大量的民营文化创意产业,并普遍具有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以产业链或资本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和企业集团化趋势明显,涌现出了本山传媒、华鸿集团等大型文化集团 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资本雄厚,开始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上迈出重要步伐。

(三)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分工协作、激发创意灵感、降低交易成本等。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如美国好莱坞影视基地纽约的百老汇等; 我国较发达城市出现了若干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京中关村北京798 文化创意园、上海M50文化创意园、杭州杭印路LOFT49等。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在不同的疆界不同的层面形成各种产业集群,且将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高度集群化。

(四)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额不断扩大

从长远来看,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也是中国增强“软实力”的必然途径,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扩大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作为振兴文化产业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贸易在各级政策的鼓励和企业界的努力下,增长迅速。

(五)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文化特征逐渐被重视。

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已成为各地政府超越传统产业更替的重要战略选择,将为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像“ 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 长三角经济区”文化消费活跃,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核心城市力求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文化消费刚刚起步,这些地区注重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面向全国市场,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一)、加大对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从构思到产业化,具有一定的高风险,需要得到不同的资金来源。应鼓励各级政府设立科技专项经费技术改造资金,能适当安排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开发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需求的。优先引导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公司,治理较规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文化企业,在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政府扶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吸引制造业等产业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完善产业投资的有效运转和退出机制。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步伐,明确划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非公益性文化产业,并进行分类管理和制定区域性文化产业政策,以差别性区域文化产业政策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抓紧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寻求提出一套对文化创意产品及其企业性质进行界定的简明扼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通过科

学的认定,使文化创意企业能够和高新技术企业一样,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进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在土地性质等方面预留一定的具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的土地空间;;支持以土地和厂房仓库等建筑的整体租用开发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成立初期给予一定的租金优惠和财政补贴。

(三)合理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

在有条件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定位准确拥有优势和特色,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从加强产业联系提高集群水平入手,坚持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相衔接,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发展,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产业链条趋于完整。

(四)加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创意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形成激励创意灵感和创意设计的良好发展环境 鼓励企业将创意转换成为专利商标品牌标志等进行保护,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为创意设计成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加快创意成果的产业化速度,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盗版侵权,加强知识产权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整理完善文化创意企业中介机构规范运作的法规规章,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制环境。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36-02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经济学家厉无畏认为,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人们智慧的凝聚或艺术的设计形成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具有高文化、高环保、高效益的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模式,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创新为理论核心,瞄准文化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为形成高文化、高环保、高效益的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创意思维经营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现代产业的基础上,把文化艺术、产业技术,以及市场需求有机地链接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它不仅继承传统产业的精华,而且重视文化艺术、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强调创意思维、多业互补、提高综合协作能力,注重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推广应用不同的文化和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调开放性与特色性有机统一, 要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产业生产模式,建设开放的生产体系,开放利用产业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要素的最优化利用。

3.文化创意产业在运作机制上具有市场化特征,在生产经营上具有文化性、智慧性、创意性特征,在产品供给上具有特色化、品牌化特征。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透视

大量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建立在一定的动力机制基础之上的,具有自身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一) 文化创意产业迅速涌现的经济学背景理论

1.资源禀赋变化的诱致性变迁理论。特定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会引起人均资源禀赋的减少。人均资源禀赋的下降,会使已选择的资源利用方式发生从适宜到不适宜的变化。当资源利用方式难以维系下去时,人类会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提高特定资源禀赋的承载力,使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方式和社会发展三者继续保持协调。人均资源禀赋变化得越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频率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人均自然资源禀赋变化的诱导下,通过知识融入、技术和制度创新,以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要素资源的过程。

2.边际收益理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是由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即生产要素的增加达到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价值和产量将会逐渐递减,甚至没有增长或衰减。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传统经济学的这一定律却失去了它的解释力,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显示的是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其“新增长理论”中提出,知识或者是创新科技这种新型要素作为要素投入其他生产要素中时,对其投入应用和改进越多,这个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产品的核心价值越高,则市场价格就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带来边际收益递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的不再是稀缺的有形资源,而是无形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智慧和创新思想,在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成本与价格之间往往没有关联,价格竞争已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市场需求成为创意产品价格的主要推动力。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牺牲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从协调资源、环境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创意学思维、文化艺术学、生态学、美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知识,增强产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通过各种创意要素的植入,使产业资源得到“二次开发”,促使产业系统产出和增值功能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产业及文化事业的综合协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性、持续性、和谐性、协调性和生产模式的创意性方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利益主体。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类型的显著特征是他的利润目标与福利目标可以相容,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经济效益,而且能向外部提供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通过它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社会效益通过它所具有的消除或化解负外部性、增加正外部性供给的能力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以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生产模式替代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生产模式的过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富有创意、附加值高,所以企业和农民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受益者;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兼顾社会效益,所以社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受益者。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农民始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政府则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化理论。产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横向上实行文化、资金、技术、劳动等产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在纵向上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创意组织和协会为依托,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文化知识和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各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的运作。从产业产业化的内涵来看,它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关键是“龙头”带动,基础是农民参与,本质是由有关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各个组成主体都能获得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产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信息大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体制创新。该体制创新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能够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生成规模优势。

3.人力资本理论。知识和创新代替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R.Florida, 2005)。文化创意产业选择配置在某个村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该地区的市场和供给网络,更重要的是希望从当地受过良好教育、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中获得生产力提高的收益。因此,政府与其为了吸引企业投资而实行各种减税政策,不如投入一些资金用于产业便利性的建设,从而吸引创新人才、创意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面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现实,当产业投入要素成本上升,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时,就必须努力寻找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模式,来代替上述落后产业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文化特性正好适应这样的要求:克服要素报酬递减和要素成本递增的压力,从而成为产业中的“新宠”。

从经济学的角度,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创意资本,而且它是比人力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更有意义的资本形式。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产业建设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到处都弥漫着创意的氛围,帕累托最优就更容易实现了。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不同类型的资本:物质资本(原材料、土地)、金融资本(金融资产)、人力资本(受过教育的人)和社会资本(通力协作的人群)。与当今主流的经济学家依据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来计算人力资本不同的是,那些能够建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创意资本”。

4.创新理论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家熊彼特很早就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1934)。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也认为,人类伟大的进步都是来源于思想,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然而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来自于人的大脑,设计产品的人、开办企业的人、创作音乐和绘画的人等都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我们的生活。“也许创意经济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更能使人类的整体潜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哈佛大学教授J.S.Nye (1996)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自然资源、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需要创新驱动型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罗默还指出(1986),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阿特金森和科特(Atkinson & Court, 1998)明确解释了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创新和创意为本质的经济。

继产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藏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或信息,而是创新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主要是指:(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与“三生”资源(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具有和谐、交融的特性,资源配置具有复合、循环的特性,生产的产品都具有文化、艺术的创意特性,属于智慧型产业。(2)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创意的思维范式,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文化与生产、产品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创意性产物,能够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3)经营机制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产业生产、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互衔接,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机制必然要求与传统产业的经营机制有很大区别。

5.产业集聚理论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的兴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集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组织形式难以相比的。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自身发展的特性(创新性、经济外部性和知识密集性等)更倾向于在空间上集群或集聚,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从业者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多源于知识网络和创意场效应。从理论上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与其他产业活动一样,需要为发挥创意的潜能提供完善的内外部条件,如专业化的创意教育培训和灵活的人才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持以及频繁的信息交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生活中的文化和产业结合、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有独特的本地特征。

参考文献:

[1] R.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2002.

[2] 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 .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征

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就应当从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来进行研究,而其主要的特征内涵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结合

从现代旅游产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文化底蕴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旅游的经济结局又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生产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协调发展中,完成对文化创意领域内部的创新建设,这对于定量的区域描述来看,都成为了创意产业阶段的一项重要组合结局。而具体的信息产业表现,其创新的体现,就在于对空间协调作用的补充,并以此来完成对互动界面之间的联系贯彻,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文化创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统一特征

旅游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化创意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这一类的文化旅游发展中,经济产业是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创意建设,就成为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对于这一协调发展的形式来看,国内外的发展行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第一,将旅游业与文化的五行产业进行联系促进,可更好的缓解对旅游产业的有序建设,并可完善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恶意的增速,应高于旅游产业的增速,且更为稳定,同时也会带动后续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在稳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显著促进,在旅游业与稳定的发展阶层上,也更好的促进了对旅游产业的更新完善,这在产业的创新水平上,也都极大的提升了产业的和谐发展力度。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就在于其在创建过程中的经济依靠作用,通过协调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基层结构形态的有效创建。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结构

本次的研究数据,以2000—2014年期间的湖南旅游局调研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经湖南旅游局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创新设计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的完成对创意产业的有机化研究。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布结构的研究对以下的集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指标分布体系

从现代旅游的产业本质来看,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对资源的凭借标准,并根据旅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规划目标,实现对旅游服务的满足,并争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理经济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产业生产水平情况来看,应用单一的指标风阀进行旅游业内部的产业比认证,并根据旅游投资的比例进行控制,即为指标体系的调控手段。在旅游业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据实际的旅游产业水平研究,进一步实现对现有设施的内涵管理,从根本的结构建设角度上完成对基本信息的创建完善,从而实现旅游产业水平的稳固发展,并结合实际生产理念进行景观、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创新改建,并依据文化的产业创意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内部的核心创建,从而实现在文化创意领域内的产业化运营管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全球性发展行情来看,创新就是其生产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的运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创建,并完善对产业新型行情上的创作建设,实现对广播影视音像技术上的革新。就当前的文化发展策略来看,对于检测所得的测度信息,也存在数据上的指标定义失调,分析抑制的数据指标信息,并进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调整,实现对产业影响规模上的调控,对于影响因素的调整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创新产业值指标,就需要建立在对产业就业机会上的调整,并以此来研发对投资项目金额的调控。

(二)产业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进行产业的布置中,针对其产业分布的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分析其因子所产生出来的原始数据信息,并根据统计信息来进行变量上的信息认知。结合实际的生产变量依据对隐藏性的因子进行分析。在产业分布的变量关系中,对于因子的布置情况,在原始的数据上,存在一定的矩阵关系,这在因子个数的应用中,就需要根据载荷的矩阵规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调整,从而更进一步的实施对信息的分析。

(三)协调模式环境下的信息模拟判别

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来看,理想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值空间进行调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对差距信息的补充,从利益以及协调的显示生活发展情况进行文化的创意产业建设,既能够在显示生活的发展基础上完成对创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可达到一个二者相互协调的理想数值,对于后续的模式建设发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设施的发展建设。其定义的协调发展环境,就应从不同的学者以及定量研究体系上实现对协调度的认知应用。在应用信息的模拟分析中,其定义域的协调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为基准,其中X为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Y则代表创意产业的水平指数,C则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产水平结果。依据已知的X、Y值分布变化情况,在协调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类结果:创意高于综合水平,阻滞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高于综合水平,产业过剩;发展基本满足经济需求,出现增长;旅游业高于文化创意,初夏时期产业过度,增长过快;创意与文化系稳定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后发展策略展望

依据湖南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对于综合指数的运行计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总体来说,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其产业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综合指数分析

从湖南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指数来看,其创意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展望,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算法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应用SPSS16.3统计软件来进行本次的综合指数分析,其中数据的卡方矫正则以t或X2来检验,当P<0.05时,表明其增长具有统计意义。而从行业的转型结构来看,在综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旅游业的影响因子中,导致其主要诱因发生改变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人均花费的比率上,而在这一形式的个性变化中,从业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因子分布,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变。就湖南近年来的旅游产业水平调整变化结构。

(二)湖南旅游产业文化的创意生产综合指数验算

为完成进一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调整,从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格上进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对软件程序的全面指标管理,选取合理的数据因子进行调控后,根据文化的创意反应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并根据其文化的创意类型进行综合文化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的生产依据进行创新产业领域内的综合评价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调整,这对今后的信息认证来说,均具有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产业的空间文化分布

为达到湖南省旅游产业认证,从协调的空间差异形态上,完善对省内数据的空间分析,并根据湖南省的州市环境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文化创新产业的综合指数控制,并依据湖南省的信息调度,从而实现对省市情况的分布监管。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分布结构来看,从产业的量化生产来实现对经济旅游的有效发展,并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的文化发展鼓励,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环境的改善,实现就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完美转型。结束语通过文化创新产业的合理布置,并结合旅游产业来实现对经济形态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根据省内部的经济产业发展形态进行考察创建,依据相应的空间分布形态架构进行领域内的创建分布调整。第二,依据现有的产业分化情况建设有效的经济发展区,根据文化创意的产业领域进行协调调整,从经济的便利形态进行推动发展,并结合经济的供应渠道实现新型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非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目的,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佐,瓮晶波.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13-114.

[2]易华,易小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06):98-101.

[3]陈国生,彭文武.湖南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荆楚学刊,2015,(4):41-48.

[4]阳琴,陈国生,王成云等.湖南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3):180-181.

[5]吴小平.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J].科技广场,2014,(04):219-223.

[6]肖雁飞,赵佳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5,(10):54-56.

[8]易春,杨彩凤.科技支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51-53.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建议

前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其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如德国的创意产业,其选取会展业、出版业作为特色产业,再如日本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侧重于动漫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动漫销售市场都有所涉及,充分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若从企业角度来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如陶瓷企业,其可坚持“艺术产品日用化,日用产品生活化”的发展理念,对提升陶瓷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瓷永丰源的相关介绍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要性

(一)国瓷永丰源的相关介绍

国瓷永丰源位于中国深圳观澜瓷谷,其传承的为九村窑・正玉瓷,在2014年摘获“深圳老字号”桂冠。从国瓷永丰源生产现状看,其主要以高档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发展己任,注重将集团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是走现代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之路的陶瓷企业,且肩负非物质文化遗传承的使命。企业目前在陶瓷生产中主要以“GLANCE”、“BAMBOO”、“AURATIC”作为重要品牌, 坚持铸国际品质、领行业先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现行国瓷永丰源走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过程中,要求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使产品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弘扬企业陶瓷文化特色[1]。

(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要性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看,其首先表现在与未来陶瓷产品市场的要求相适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所提出的论点,其认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可细化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创意经济等四个阶段,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完全处于创意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需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构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而这种产业结构的构建关键在于产品的创新、创意、绿色等特征方面。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例,其本身便为对陶瓷文化弘扬的一种形式,加上产业发展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经济总量得以提高,对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企业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以永丰源企业为例,其近年来发展中面临明显的产业效益较低问题,此时通过依托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将其高附加值特性发挥出来,对陶瓷行业产值的提升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文化创意产业是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本身在特点上表现为就业回报高、就业容量带,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加上陶瓷文化可使城市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对城市“软实力”的增强,能够起到明显效果[2]。

二、国瓷永丰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产业发展模式目标的确定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模式上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很难利用优劣对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模式才为最佳发展模式。从国瓷永丰源产业发展现状看,其在产业结构上仍需进行优化,且政府需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下,在产业发展模式目标确定中,便应集中在依托于政府的集聚管理使产业链得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使国瓷永丰源能够树立起创意品牌。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在发展模式选择中,国瓷永丰源应考虑到引入“特殊资源集约化”形式,其主要指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以及企业主体的基本原则。其中在市场导向方面,永丰源需对相关的市场需求信息进行调查,结合消费者需求特征完成市场营销、产业政策的制定。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下,还应对其前瞻性进行分析,判断产业潜在需求市场,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在政府引导方面,其主要需加强宏观调控,在产业配套方面进行完善,并注重发展软环境的营造。如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进行宣传,使社会群众对创意意识给予更多的认可,有利于创意产品附加值的增加[3]。

三、国瓷永丰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日用瓷与艺术瓷的设计思路

长久以来,在传统文化束缚下,大多陶艺家在陶瓷设计中完全采用传统装饰图案、制作工艺等,这种陶瓷在艺术性特征上较为明显,但却局限在礼品用瓷方面,不具备日用瓷的特征。而较多日用瓷在设计中又单纯从其功能性角度出发,不具备一定的艺术特色,无法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便需考虑到“艺术产品日用化,日用产品生活化”,以此使陶瓷产品更具创新、创意特点。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可从造型设计角度着手,如日用器皿在造型设计中除保证其基本实用性外,还需融入较多传统艺术元素,这样可强化产品的吸引力。其次,需在外观设计方面进行强化。以永丰源陶瓷中的“BAMBOO”为例,其本身寓意为“取丰衣足食、竹报平安之意”,在外观设计中既融入现代简约美感,且融入中华文化风韵,但需注意为使其成为消费者青睐的陶瓷家居用品,应考虑在实用性方面进行增强。最后,需在材质应用方面进行完善。陶瓷设计中可考虑结合多种材质,如融入金属、木质等材料,其在展现陶瓷美观性的同时,也能强化陶瓷的使用效果。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对产品不断创新,在造型、外观以及材质选择方面进行完善,以此达到产业发展目标[4]。

(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构建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区域政府部门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加强,确保市场中如盗用、仿冒以及假冒等问题都需不断解决,注意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国瓷永丰源自身也需在融资渠道进行拓宽,并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如在融资渠道拓宽方面,企业需考虑到将风险投资、政府专项资金等引入其中,以此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到相应的资金保障。另外,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创意团队,尽管现行企业发展中手工工匠、陶瓷大师较多,但真正能够满足创新、创意等要求的人才却较少,使产品无法结合艺术性与适用性特征。因此,可考虑进行文化创意奖的设立,使人才创意潜能得到激发。

(三)地方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地方资源优势的发挥是体现陶瓷文化的关键所在。国瓷永丰源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其本身应注重对陶瓷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确保商业化产品能够使区域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同时,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中,需对传统产业资源不断整合,这种传统产业资源本身涵盖较多区域文化内容,将这些资源特色融入产品设计中,可使陶瓷产品艺术特色得到强化。除此之外,为彰显陶瓷产品独特的魅力,也可考虑结合中西方文化,如永丰源的“AURATIC”品牌,其内含东方神韵,并引用西式魅力的商标,在国际市场中倍受消费者喜爱[5]。

结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陶瓷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实际发展中,应充分认识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当前企业产业发展现状,确保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艺术性与实用性元素,以此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带动企业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扬.浅谈日用陶瓷的艺术化发展[J].大舞台,2012,01:288-289.

[2] 陈小珍.浅谈陶瓷茶具设计人性化与艺术化的发展趋势[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02:50-51.

[3] 吕艳伟,郑耀星.创意旅游视阈下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21-128.

篇9

创意人才虽然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普遍具有一些共性。首先,创意人才具有创意与创造力(Florida[3];王飞鹏[5]),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各种尝试和努力,正因如此,创意人才往往比较年轻(Florida[3];陈楚[9])。其次,创意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能力。例如崇尚竞争,喜欢开放和多样性的环境,对个性化和自我认同的追求(Hauffe)[10]。第三,创意人才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虽然创意人才都有独特的想法,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认同,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要求的提高,创意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困难,创意人才并不是全才,所以创意大多数时候主要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作(易华)[11]。Scott和Bruce[12]的研究也表明,团队成员对团队支持创新氛围的认知程度会对个人创意、创新行为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第四,较强的抗压能力。创意人才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主要进行脑力劳动,而且有时候创意者自以为很精彩的创意可能不被认同和接受,这就需要创意人才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不断释放压力,进行新的创意探索(王飞鹏)[5]。第五,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具有不易测量性。创意人才的产品具有独创性,创意工作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律可以遵循,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在一些由团队共同完成的创意中,很难区分个别人的贡献,所以工作成果的质量和团队中个人的贡献都难以测量(李元元、曾兴雯、王林雪)[6]。

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一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13]于1973年提出的,认为胜任力是能明显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andberg[14]也研究表明胜任力是产生优秀绩效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Florida认为创意人才的胜任力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综合能力,具有综合能力才能超越诸多因素的局限,产生有价值的组合或新的观点;第二,自信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即使在别人批评或者偶尔的自我怀疑的情况下,甚至完全颠覆管理常规,都能坚持下去,才能产生真正的好创意;第三,丰富的经验,创意往往偏爱那些经验丰富且事业宽广的头脑,与丰富的知识和多样性的兴趣有关;第四,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意可能耗费很长时间,需有耐力坚持。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创意人才胜任力:单纯理论分析和结合实证分析。第一,单纯理论分析:李津[4]运用冰山模型分析广告创意人才为例,指出区辨类与转化类胜任力特征才是真正使广告创意人才创造较高工作绩效的能力与特质,也是其培训方向;向勇[15]提出以“创意经理人”这一规范的说法取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并经过深度的访谈和调查研究构建了创意经理人的胜任力双素质叠合结构模型;李扬[16]认通过对创意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动漫以及广告产业的创意人才的研究进行分析,认为创意人才应具备知识、创造性思维、工作素质、个性、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几方面要求;杨燕英、张相林[17]认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应具备宽阔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关键的能力项;陈要立[18]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出“高等学校的粗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社会的精加工”三位一体的加工模式。第二,实证分析:汤舒俊、唐日新[19]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告创意人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告创意人的胜任力共包括创意智力、营销导向、服务意识、沟通和个性坚韧五个因子;张燕等[20]在已经确定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测评方法的组合设计对每个测评指标进行测评;黄芳[21]结合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于正带领其团队完成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制作这个案例,认为创意人才应具有创意能力、文化素养等特征,并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在培养创意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我国对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特征还没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且目前研究较少涉及实证分析,而且样本数量不多,不够具有代表性。研究创意人才胜任力特征无论对创意人才自身还是对用人单位都有实际意义,创意人才可以针对胜任力特征对自己进行评估分析,找出不足,并选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对用人单位来说,胜任力特征给他们提供了招聘人才、培训人才及绩效考核的标准,对创意人才的管理有客观的依据,能更有效的管理创意人才,所以应对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创意人才的管理研究

创意人才的培养研究创意人才的培养在世界各地都颇受关注,作为创意人才最根本的要素创造性,它的很多方面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GarySands&LauraA.Reese[22]对加拿大40个中等规模城区进行研究认为舒适的环境和当地有效的政策才是培养创意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EdwardLorenz&Bengt-A。keLundv-all[23]认为在欧洲国家之间创意频率相差较大,而且事关国家的创新成果,研究结果证明,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才能给创意人才提供机会去发展他们的创意。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来源主要依靠人才转移。赵曙明、李程骅[24]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尽快明晰中国的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学”;李程骅、赵曙明[25]提倡导实施全民性的“创造性教育”,打造主题各异的“创意生活圈”;陈楚[9]从发掘创意人才、吸引创意人才和培养创意人才三个方面阐述创意人才的开发;易华、胡斌[26]分析了创意人才开发机制,提出借鉴国外已成功推行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建设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三螺旋”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培育优质的创意人才;赵莉、贺艳[27]认为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创新型组织,促使创意人才和企业形成心理契约,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和快速成长。创意人才的激励研究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吸引创意人才,并对创意人才进行培养,而创意人才能否真正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与对创意人才的激励是否有效有关。Florida[3]认为对创意人才的物质激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之外,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对创意人才产生着极大的驱动力。而PeterDrucker[28]似乎将激励的境界推上了顶峰,他说要用好创意人才,最关键的是把他们看作“本质上的志愿者”,也就是说,他们靠着对公司宗旨和目标的奉献精神,与公司融为一体,他们工作不是为了获取工资,而是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我国学者楼晓玲、吴清津认为激励创意人才一方面要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着力于人力资源组织架构的重构,将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组合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并专门设立沟通平台,营造宽松、自主、平等沟通的组织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李元元、曾兴雯、王林雪通过对激励与创意动力的关系分析,认为创意人才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对其进行激励的前提,并引入心理契约,构建了一个基于创意人才需求偏好激励组合的激励过程模型。目前的研究对创意人才培养的关注较多,可是大多看法都较为相近,鲜有突破。创意企业对人才开发、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人力资源高端模块的重视不够,而且管理和开发的模式比较单一,这是今后创意人才管理研究的重点。在创意人才激励方面,我国学者研究较少,应开辟新的激励方式,激励创意人才进行自我激励,做到“志愿者”的心态,与组织共成长。

我国创意人才现状研究

创意人才总量缺乏袁界平、张圆圆[29]认为创意人才总量偏少,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过小。王飞鹏[5]进一步分析了创意人才匮乏主要是面临严重的数量短缺和人才质量的问题。一方面是创意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端原创人才短缺。目前为数不多的创意人才中的大多数属于复制型或者模仿型,真正能够创新的人很少,这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是经营人才的短缺。要将创意实现产业化,需要能将创意思想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而多数创意人才通常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致使将创意思想“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创意人才结构失衡刘家珉,李晓晖[30]从年龄结构、工作年限和学历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工业领域创意设计人才的现状后指出,高端人才队伍在向年轻化方向发展;高端人才中大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企业高端人才学历整体较高。而袁界平,张圆圆[29]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从学历上分析,高中和大专占半数,说明学历偏低;从技术等级上分析,绝大多数属于初级人才;从专业结构分析,目前的创意人才中以设计、策划和编辑类型人才居多。虽然学者各抒己见,但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创意人才队伍无论在年龄结构还是技术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现象,没有形成有序的梯队层次,不利于创意人才可持续发展。创意人才流动复杂由于信息不对称,创意人才的流动还没有真正市场化,没有交流平台,致使很多优秀人才找不到发挥才华的舞台,不能实现人尽其才,而创意企业又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甚至出现非良性的“挖墙脚”现象(向勇、张相林)[31]。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甚至认识到每个行业的创意人才有其独特之处,已着手于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掌握情况后使创意人才通过合适的渠道合理流动。易华[11]针对编辑出版创意人才进行分析,对高校同种规格进行创意人才批量复制培养提出警醒,提倡高校、企业和社会要互动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意人才,以适应各行各业的特殊需要,使创意人才合理流动。

研究趋势预测

篇10

关键词创意经济消费转型技术革新产业系统集成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09年11月29日圆满落幕。文博会上,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行业以大量的创新成果。突出展现了强劲而蓬勃的发展势头,反映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快发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机、新趋势,彰显出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过程中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继技术、管理和资本后又一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产生经济奇迹的机会”。

本文拟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综合产业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剖析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探讨和揭示如何运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

一、创意经济的演化动力

从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看,推进创意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长、消费转型与技术革新。

1需求增长

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通过催生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推动着创意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日益增大,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也将明显变化,其中物质消费比重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渐增加。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6325.34亿元,人均文化消费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总消费比重7.64%。据估算,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突破7000亿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文化消费并没有因为经济下滑而萎缩,反而因为文化产品消费“不消耗物质形态”的特有优势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对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

2,消费转型

长久以来,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潜移默化下的中国文化消费中,消费者呈现出顺从、保守和趋同的特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消费的自主选择意识增强,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和达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费者理念》中指出,“旧消费者更可能成为追随者而非领导者,他们会较晚地接受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因为他们觉得追随市场主流购买比独自做出购买决定更令人轻松和放心。”而新消费者则更倾向主动尝试新产品和服务,他们会试着去发现。

文化消费向个性化趋势转型促进了创意经济的涌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推广,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特征和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在消费品——节目内容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对节目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自由地发表意见且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关文化业态具有庞大的节目内容库,这一功能目前在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中均已实现。

其次,表现在消费时机——时空的个性化。不仅能够自主选择节目内容,还能自由选择消费的时间地点,是人们对文化消费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涌现的业态看,手机电视将电视移动化,网络电视将电视双向化、智能化,移动电视也在无限地填塞人们消费中的时间与空间缝隙。

再次,表现在消费手段——媒介形式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对媒体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选择媒介形式,无疑将大大增加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创意产业通常所具备的多媒体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则在很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3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历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摄影照相技术的出现、广播与电视的普及,都曾给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深刻变化。而现代传播科技如通讯卫星、激光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采用,更使文化产业获得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人2l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新型创意业态不断涌现。

回顾近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能够清晰地看出技术革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出版业、音像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相关产品产生的时间脉络,结合熊彼特等人的技术长波论,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产业产品发明、创新涌现的几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文化产业逐渐发端;第二个和第三个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产业各行业出现关键性的技术、产品突破与创新。他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受经济长波推动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受科学技术的推动形成。也就是说,科技不仅推动经济波动起伏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

创意经济业态的培育和创新,主要依托技术革新,特别是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普及。当前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创意业态,主要显现为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上年增长133%。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生产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革新不仅改变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带来文化产品形式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创意业态还将不断涌现。

二、创意经济的演化路径

“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是系统经济学中“系统化”概念的延伸与推广,分别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及其关系转化的两个不同方面。所谓系统化,是指趋向形成经济系统的过程。具体地,系统深化指的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系统广化则是指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在演化路径上,遵循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的内在规律。

1系统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延伸

系统深化反映了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系统深化的自然结果就是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强化而形成的。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现象,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动情况看,反映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首先,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广播电视业为例。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促使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不断分化出制作、播出、广告、衍生服务等多个节点和环节,并且随着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的发展,这些节点和环节产生进一步的派生和细化,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连续、复合价值链条。在这一价值链条上,新节点或新环节的产生往往意味着新行业(子系统)的产生或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也即“新的中间产品的出现,初始投入与最终产出之间的链条拉长”。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延伸或拉长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从而增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来看,创意产业系统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丰富和细化过程,也就对应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其次,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加耦,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元之间相互关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统深化的两个相反方向。简单地说,加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增强;解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减弱。对创意产业系统而言,形成的过程必然导致经济主体即参与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这也正是系统深化的题中之义。

2系统广化: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

与系统深化相对应,系统广化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从本质上说,系统广化促进了经济系统潜在关系的显化以及与经济系统具有联系的外部环境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而能够进一步导致经济系统规模的扩大。在系统广化过程中。相关的经济元通过借用或整合外部资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资源位水平。在创意经济发展过程中,跨业型业态也即创意产业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或创意部门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竞争形成的新型业态,或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内部资源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过程,也即系统广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创意产业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范围不断拓宽,内部子系统或创意产业系统与其他行业系统的潜在经济关系不断显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参与其中的各经济主体通过价值链接、资源互补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三、创意经济的演化趋势

创意经济具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特征的运行规则,由此衍生出企业间的新型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系统集成性质。产业系统集成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是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业集群后出现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1创意经济的运行特征蕴含产业系统集成的特质

以系统观为视角,创意产业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等自组织特征,将自然地导致“系统经济性”,即经济组织以经济系统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由系统经济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称为“系统经济效应”。系统经济效应更加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经济原理)、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社会福利原理)以及持续发展水平不减(持续发展原理)。从效益的角度讲,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运行平台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经济主体或者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果。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角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最先从企业组织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把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称为“联结经济性”,或称为“复合效应”。

不难看出,联结经济性是系统经济性的特例,是系统经济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产业系统集成的实质就是在技术集成和业务集成基础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跨时空整合,从而产生巨大的系统经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的过程。

2产业系统集成概述

“集成”一般可理解为聚集,还可理解为融合、综合、一体化,在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创造性的整合过程,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化。严格来说,“集成”指在一定的集成环境和条件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集成后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是集成单元之间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按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和集成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