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集结各种优势资源,通过对各领域改革探索的深入研讨和总结,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模式与新理论”系列报道。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帷幕。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促进了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开展,使整个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但在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之后,农村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显得滞后了。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三农”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意义重大。
回顾30年农村改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农村改革的每一步前行都来之不易,都是在“左”和“右”的争议和质疑中,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无论是“”,还是“村民自治”,等等,无不如此。
现在,我们步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康庄大道,但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争议依然很多。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杜润生如是说。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研究与制订的核心人物之一。无独有偶,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户口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他从事“三农”问题的调查研究30多年,足迹踏遍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篇2
制度建设是体制创新的集中体现和最终成果。*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决定》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和规范完善的新举措。农村体制改革的突破,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今后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全会的一大亮点,意味着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在现有基础上还将保持更长久,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决定》指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一规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决定》指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为保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决定》规定了最要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底线。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既保护了农民的经营权,又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突破有了严格的制度底线。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有了合法化的界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更宽广的探索空间。《决定》对土地的使用和收益作了限定,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既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有序和渐进式发展,也遏制了非法进行土地流转的势头,规范了农地征用、征收行为。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决定》提出了“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决定》指出了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三个大幅度的投入机制的形成,为“三农”重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这一制度建设意在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决定》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政策方面,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政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以确保农村改革进程中的资金充足。二是金融准入制度方面有了新的制度设计。《决定》指出:放宽农村金融准入制度。指出将在加强监管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前提下“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地区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并“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强调“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这一系列的金融准入政策将加大改善农村改革发展的资金需求,并拓宽融资渠道,将引导各种金融机构及全社会的金融服务广泛地参与到农村改革发展中来。
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决定》关于这一制度建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给农民应有的平等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城乡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上的“均等化”。要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尽快在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决定》指出重点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特别是对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决定》提出: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决定》强调: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篇3
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无障碍流动
“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实行“三分三改”,主要是把原来纠结在一起的复杂关系理清楚,分类改革、综合实施,让要素能够在城乡自由流动,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村转变为社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1)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把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经济成员身份分开,保障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正常运转和社员正当合法权益。(2)资地分开。指把非土地资产与土地资产分开,为分类处置创造条件,使各类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3)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4)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而土地资产则建立土地合作社。实行股改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与村“两委”脱钩,农民对自己拥有的股权享有自由处置权。(5)地改。主要是三句话: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即农用地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即宅基地的使用物权可以变现,也允许农民跨行政村(镇)异地置换城镇房产或异地建房,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质同价。(6)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强化统筹城乡发展节点支撑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构架,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推进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要素向能手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1)构建“1650”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新格局。就是建设1个主中心,把以市区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建设6个副中心,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文成和泰顺两个山区县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设50个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2)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30~50平方公里左右,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下设若干个街道;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经过调整,全市262个乡镇总数减少2/3左右,每个乡镇人口原则上达3万人以上。这项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3)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管理和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
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民进镇入城
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实现农民空间的位移,为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创造了条件。把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统筹城乡改革的牵引工程来抓,以中心镇为单位,千方百计加快推进步伐,确保从今年开始每年至少启动建设100个新社区,2012年前完成21.8万户改造建设任务,到2015年农房集聚改造率达到30%。(1)一镇一试点。各县(市、区)在起步阶段确定一个试点镇,每个镇确定一个试点新社区,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面上推开。(2)一镇一规划。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镇域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中心镇建设1个主集聚区、X个中心村新社区“1+X”的总体框架体系。(3)一镇一政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市、县两级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措施。(4)一镇一平台。以镇为单位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行政划拨资产的改性、评估、增值、注资等途径,组建新农村开发建设公司,搭建镇级投融资平台,负责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融资。
以深化其它改革为配套,保障农民安居乐业
坚持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最终目标,全面深化其它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让农民进城后能够安居乐业。(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城乡一体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制度,建立兼顾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大保险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实现农村资产自由变现、交易、流动,释放农村财产的信用资源。(4)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新社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构架,积极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以社区格局取代以村组为单元的农村社会组织格局。
篇4
关键词:电视节目;农村电视;传媒;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00-02
当前农村电视节目处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不仅要涉及养殖、种植等科技节目,同时也应结合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改变农村电视节目制作理念,调整农村电视节目内容。现实中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制作农村电视节目意义不明确,无法有效促进农村经济交流,同时在引导农村消费以及农村舆论方面,也未能给农民提供合理的城乡经济文化交流平台,故此,应该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改革农村电视节目现状。
一、农村电视节目现状
(一)专业度低
我国当前在农村电视节目编制中,电视台在农村电视节目中的投入不多,不仅农村电视节目播出频率低,同时播出时间也较短,多为20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30分钟(含广告)。不重视农村电视节目传播[1]。同样在农村电视节目中,也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研究大众传媒与社会关系方面,农村电视节目往往忽视这一点,故此,导致农村电视节目的专业度大大降低,不仅无法吸引观众,也会降低农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二)忽视农村电视节目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农村电视节目倍受冷落,往往被人忽视,不仅农村电视节目的编排设置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群的需求,同时也不能为发展新型农村给出正确的指导,降低农民观看热情。农村电视节目中,在上情下达中,不能有效实现,如在农村改革、城乡交流以及农业管理、养殖业等方面的节目,并不能有效的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关心农民对节目反馈的意见。
(三)缺乏多元化发展
在我国农村电视节目编排中,仅仅是教育类的农业技术指导,缺乏娱乐精神,农民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不高,不贴近生活,农民不会选择在固定时间观看农村电视节目,反而会选择娱乐节目、情感节目以及电视剧进行观看,并不会多在意农村电视节目;未根据农村受众分层,细化农村电视节目,降低节目受众分布范围[2]。农村电视节目中,在内容讲解、播报方式等方面,不重视包装农村电视节目表现艺术形式呆板,电视画面效果较低,不能有效发展农村电视节目。
二、创新农村电视节目的意义
在我国农村电视节目中,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不仅可以使农村受众群体通过电视节目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动态,同时也可以打通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宣传推广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提高农民政治素养。还有就是,创新农村电视节目,接受农村受众群体心声,使农村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在娱乐轻松的氛围内为大家介绍农业知识,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并以切记农民生活习惯的方式,从精神层次上,提升农村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农村电视节目创新,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沟通社会对“三农”的重视,同时在电视节目中也可以利用版面以及不同时段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创新农村电视节目形式,打造农村电视节目品牌[3]。农村电视节目创新,能够针对当前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围绕农村实际问题,开展新闻、服务、娱乐、科教等多种形式组合的农村电视节目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发展信息。
三、发展农村电视节目需注意的问题
(一)节目受众问题
在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应该认识到其节目的受众群体有哪些,多集中表现在农业劳动阶级、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阶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以及乡镇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故此在农村电视节目编排中,应该可以根据他们对节目的需求[4],提升农村电视节目发展步伐。
对于农村电视节目编辑中,应在纪实性、专一性、持续性的特点技术上,电视节目编辑人员可以根据真实环境,根据社会发展内容,反映现实情况,形象地报道客观对象,产生共鸣。并且在农村电视节目中,还应该对编辑对象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详细解说,为观众揭示深刻内容。
(三)丰富节目内容
在农村电视节目中,不应该只是播报新闻知识内容,还应该引入娱乐、学习、实践有关的电视节目,不仅能够吸引农民的观看兴趣,还可以拓展节目受众群,使农村电视节目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四、创新发展农村电视节目的对策
(一)传承农村文化
做好农村电视节目素材、画面、稿件的工作,对于热点事件以及人物,做出系统评论,提升农村电视新闻的专业度;同时,还应该整合农村电视节目创作中的自身资源,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发展农村电视节目。在农村电视节目制作中,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可以引入专题类节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以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发展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加快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使社会各界重视农村发展,强化农村电视节目,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种植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第三产业链,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受益。
篇5
一、农村进一步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增大
农村改革走到今天,基本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
1,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第一代改革主要是框架式的,今天的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出台的政策尤其需要具体、细化。
2,改革的成本高了。过去的农村改革主要是放开问题,现在无论是财政体制、教育、文化、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改革的边际成本递增。
3,改革不能即期见效。过去一个政策出来,立竿见影,“大包干…一包就灵”,今天的改革很多都是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很难短期见效。同时,各类利益群体胃口高了,要求不断攀升。解决温饱后,人们的欲望变成无数个,“实惠越来越多,满意度越来越低,幸福感越来越低”。即使是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
4,改革的支持率低了。社会群体不断裂变、分化、组合,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形成强烈的改革共识。
5,改革的复杂程度高了。经济与政治,社会与文化,纵向与横向,过去与现在,都需要协调对接,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6,更依赖政府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一些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且利益硬化,很难沟通。
7,初期的改革是自下而上推动,现在是自上而下推动。过去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焦点是农民怎么干;现在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全方位提供服务,焦点是政府怎么干。中央政府将成为今后农村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而不能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这些变化,都使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大大提高。
(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体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育水平还很低。又遇到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育几乎停顿,农产品市场甚至有所倒退,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1,现行的土地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1)我国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均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向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2)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缺陷。使用权受承包期限限制、受“计划权”的分割和限制、缺乏抵押等处置权。(3)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缺陷。在农地上仅表现为发包权,已没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在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也是残缺的,使用、收益和处置权都不完整。(4)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存在缺陷。只能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流转的制度规定,使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交易价值被严重低估。所以,没有所有权支撑的家庭经营制度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虚弱:农民不愿意打算长期投资:农民对农村社区的人身依附:劳动力流动受到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潜力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乡村干部权力的日益膨胀;乡村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等等。
2,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农民贷款难。我国城乡金融发展长期不平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很严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迄今为止,中国9亿农民的主要融资渠道仍是靠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而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尚不到五分之一。农户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非常严峻:一是有现实的信贷需求,但却不能获得正规贷款:二是虽然获得了正规贷款,但正规贷款的规模小于实际资金需求规模。另外,农民觉得贷款难,是因为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国家商业银行不给农民放贷,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哪个农户有偿还能力。
3,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制存在问题。一方面存在着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顾,运转机制不活,人员队伍不稳,经费保障不足,科技人员闲置等问题。
(三)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合改革主要是以推进乡镇机构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内容的改革,而乡镇不是完整的一级政权。首先,乡镇干部编制和人事等管理权限在县一级,人事调动由县级编制和人事部门负责,乡镇不是完整的人事管理机构:其次,乡镇许多事务性工作大多由县级相关部门负责布置,乡镇只是落实和完成工作而不是因地制宜地去开展工作:再次,乡镇撤掉国库,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基金收入以及税收收入全部上划到县管理,乡镇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保障。为了完成党和国家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不少乡镇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保重点支出,保社会稳定。乡镇政府债务包袱沉重,全国乡镇政府总的背负着2000亿元庞大的债务,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数量不等的债务。一些基层政府门前讨债的人连绵不断,讨不回债的人怨声载道,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第四,村级事务实行村民自治,使乡级不能管理村级,而是协调和帮助村级工作。第五乡镇政府大部分职能肢解,职责权限不清,职能弱化严重。随着一些站所上划,形成条块分割局面,乡级政府管理职能肢解,职能弱化严重。如对财政收支、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以及文教卫生的管理和协调等等,为完善乡镇事权和财权要求进一步改革当前体制。
(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表面上看是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但真正深层次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目前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等都没有真正建立。
1,农民就业困难,收入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随着农业收入不再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型力量,非农业收
入将逐步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从本质上讲,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就业问题。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还远未形成。(1)就业限制依然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不能自由地进入城市所有就业领域。(2)就业歧视十分明显。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极为严重,使城乡二元结构演化为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3)落户城市的门槛依然很高。农民工及其家属还不能顺利落户城市。使城乡二元结构演化为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根源在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制远未理顺。一是政府职能的边界不清。二是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不清。三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如何保障不清。四是“一事一议”机制何去何从不清。
3,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几年虽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存在筹资标准低、保障力度小的问题。三是农村有上千万贫困人口还缺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我国进城务工农民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职工就业不稳定,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五是被征地农民超过4000多万人,他们失去土地后多数还难以正规就业,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相当多的人成为弱势群体。城市居民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农村也未建立。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还未建立。尽管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增加了投入,但对“三农”的支出并不太多,而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很低。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幅度较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增长也较快,但新增财力用于支持“三农”的比重仍偏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实际上呈下降状态,“六五”时期为8.69%,“七五”时期为9.38%,“八五”时期为9.75%,“九五”时期为9.29%,而“十五”期间约为8%。总的来看,农业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还未制度化、规范化,工农业协调发展机制远未形成。
二、农村综合改革任重道远,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一)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
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必须积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实现从体制机制创新向全面制度创新、从政策推进向法律规范、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逐步从原生态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找船过河”,最后走向理性的“造桥过河”。
(二)再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
1,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根本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推行土地的市场化。(1)改变土地政策的二元分割格局,实行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机制。农民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长久不变,保证长期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范围扩大到处置权、抵押权。通过立法使承包权变为不可侵犯的农民的财产权,并使这种权利得以通过市场进行流转。(3)根本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实行公平补偿,以土地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缩小征地范围。非公益性建设用地,不应再行使国家征地权力,由征改购,并允许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进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4)预留1O%-20%的“公地”,解决公共需要和一定期限内因人口变动后产生的土地使用权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5)积极推行农民宅基地的商品化。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完全划归农民,并允许自由买卖;(6)修改《土地管理法》,对农民土地权利实行物权保护。
2,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二是改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加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部之间的协调互动,把目前各种分散的农业支持资金适度集中。由农业部做好资金使用的规划,由农业发展银行做好资金的具体使用和调度,以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解决农村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发育问题。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发育问题的出路是发展民营商业银行。这需要设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强化政府监管。
3,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必要条件。要扎实搞好与农民发展生产密切相关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一是以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为目标,增加科技经费,强化公益性职能;二是以精干高效为目标,设置公益性机构,增加农业科技人员;三是以提高推广效能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
(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1,推进乡镇职能转换,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乡镇一级政府的服务功能,引导发展农村经济职能、市场培育职能、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科技服务职能、引导发展生产职能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真正把乡镇职能转到改善民生、服务“三农”、优化环境、维护稳定上来,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不应由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的经济社会事务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去解决。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现已存在的中介组织资源(如乡镇、村社区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乡镇的“七所八站”等组织形式)的网络体系、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动员能力,整合农村已有的和正在发育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实现传统组织资源和新型组织资源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市、县分治和“省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地方党、政、群、团组织机构分设的问题。
2,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先易后难,妥善化解乡村债务。重新划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和财力分配,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
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保证财权与事权统一,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按照依靠群众、先易后难、民主公开、规范操作、依法办事的原则,妥善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务,摸清底数,制止新债,锁定旧债。二是依据成因,明确化债责任。三是分类化解,多渠道探索有效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逐步化解旧债。四是总结经验,稳妥开展试点。通过增加化债奖励补助资金等形式,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补助机制,调动基层化债积极性,形成化解乡村债务的合力。
(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1,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和就业问题。实践证明,打开农民收入问题“死结”的钥匙是破除户籍障碍和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积极推动进城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一套标准住房登记一户居民(可以是一人)的制度。二要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三要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解决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2,深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最为根本的措施是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覆盖到农村。必须调整国家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完善相关政策,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还要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缩小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使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出发,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发展的重点:一是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扩大参保农民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参保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二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简化低保申领程序,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城市郊区先行开展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篇6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通过运用农业财政政策,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创新,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该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财政农业绝对两周增加,相对量趋于下降。表现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财政支持对象不合理;2.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面、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投入体制使整体目标不明确,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四是财政支农力度小一些。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影响到农业的均衡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必须立足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两个主要目标,不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长幅度,体现公共财政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而且要合理确定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配嚣公共财政资源。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展望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公共财政与WTO框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切实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积极创新财政支持和民办公主的机制,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3.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和方式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统一城乡税制的目标是:强化城乡税收协调,公平城乡税负,规范和统一城乡税收管理体制,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工商业、城市居民适用税制的完全统一。在税收政策上体现对“三农”的扶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要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I'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转贴于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然后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首先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篇7
各位领导、各位农民朋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组织好全县农村劳动力输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劳动技能培训与农业科技培训,我们计划在11月1日—20日期间在全县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活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开班典礼。
在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对全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定,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要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新的生产技术全面贯彻落实到农业生产中,就要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班来实现。
我们县共有农业人口11156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5681人,2006年截止10月份共输出到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15620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0.1,还有较大的输出空间。
XX县地处国道214线的有利交通位置,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农业生产中,蔬菜生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依靠种植蔬菜富了起来,全县蔬菜在目前市场上占了一定份额。
针对这几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知识等方面。
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突出特色闯市场”的发展方针,而全县在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过程中也通过大力发展青稞、马铃薯、高原反季蔬菜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县广大农村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一步步拉大,我们当前的生产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农的发展需要。过去,我们的农业生产在着重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追求粮食总量的增长,而目前的农业生产形势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温饱问题,就必须在稳定农村粮食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深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生产具有市场前景、符加值高的农产品来增加农民收入。
县委、县政府对这次培训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得也到全县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够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能,为虎跳峡镇、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我在这里预祝这次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希望通过这次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能真正学到一门生产技能、掌握一项实用技术。
篇8
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安办字[20__]52号《关于选派万名干部驻村宣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市政府办公室宣讲组一行4人在市委集中培训后,由市政府督察室主任带队,于10月23日—28日,集中一周时间,在市政府办公室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即__县__镇__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宣讲、调研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宣讲活动的开展情况
以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组组织群众会议,宣讲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方针、政策,讲解了农村土地流转、一村一品经济、农村改革30年等政策精神和改革成就,展望未来10年前景,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宣讲的同时,我们市、县、镇三级宣讲组、驻村干部与村支部、村委会班子一起共同商讨,对当前以整修道路、坡改梯修田、秋季果树防虫为重点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办公室驻联系点指导工作的干部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
由于宣讲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实在,深入浅出,宣讲过程不断赢得群众热烈的掌声。
在村民小组每一次宣讲完毕,我们都与群众开展谈心活动,推心置腹地与群众交谈,倾听群众的心理话,村民反映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一村民小组的饮水难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柑橘园的生产用水无法解决。
2、果树治虫难。请求市、县有关部门定期进行防治指导与服务。
3、鉴于柑橘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效益,急待成立柑橘销售专业合作社。
对于群众对基层干部所提的意见、对发展生产所提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在与群众进行沟通、解释的基础上,对有关方面进行了反馈与交办。
二、调研情况
结合宣讲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入农户,到田间、地块、果园,与群众一块研究农村工作,着重对全村主导产业的规模、布局、产量、产值、效益情况,农户家庭收入、费用、负担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填表的方式,简明易懂,具有可操作性,激发了村民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与配合。针对调研的情况,我们对村组以畜牧(养猪)、水果(柑橘)、旅游(城郊经济和农家乐经济)为主的主导产业的调整、布局提出了建议。
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按照安综治办发[20__]12号文件《关于建立市综治委成员单位包抓平安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的通知》要求,我们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宣讲,在领导包抓的联系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了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构,村主任赵德恩任组长,村民兵连长任副组长,并明确了工作职责。
主要是:
(一)、认真学习治保法规和条例,宣传国家的有关法规,增强法制观念,预防各类纠纷的发生。
(二)、做好防盗、防特、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的教育, 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三)、组织村民开展群防群治活动,开展邻里互助活动。
(四)、依法调解本村民事和轻微的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五)、教育群众检举揭发坏人坏事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劝阻和制止其他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
(六)、协助政府和公安机关,依法对被管制、假释、缓刑、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的监视,对取保候审的被告人进行监视、考察和教育。
二是完善了村规民约。其主要内容包括:
1、认真学习、宣传、执行遵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响应政府号召。
2、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赡养老人,教育子女,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照顾孤寡老人,帮助五保户、困难户和残疾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4、绿化、美化环境,搞好家庭和个人
卫生,防止疾病流行,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5、学科学、学文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6、禁止偷盗、赌博、打架斗殴和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健康民俗,搞好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维护农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保证村民的权利和利益。
篇9
适应形势,为“三农”发展鼓与呼。《新农村》周刊的创办,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从全国大形势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描绘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从安阳市市情看,安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可见,加大“三农”宣传力度,是党的宣传工作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
创办《新农村》周刊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作为党报,《安阳日报》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行,文化体制改革后,探索一条不依附行政手段发行、进行企业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办报路子,已经是迫在眉睫。《新农村》周刊,可以说是安阳日报社文化体制改革的“特区”和“试金石”。
准确定位,让党报与都市报对接。一张报纸要想抓住目标受众的眼球,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关键。市场定位无外乎受众定位和风格定位两个方面。《新农村》周刊自创办之初,就树立了“办一张农民有用的报纸、办一张农民自己的报纸”的理念,确立了“农民朋友、干部参谋”的办报宗旨,将农业企业主、农村个体户、农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定为目标受众。
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新农村》周刊采编工作以“四头”(田间地头、农家炕头、农事由头、农民心头)为主要内容,以“三新”(农村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农民新的精神面貌)为报道重点,初步确定了周刊的具体报道内容:一是宣传基本农田保护、畜牧、植保检疫等有关法律法规,消费警示,推出维权典型;二是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培养高素质农民;三是介绍经营知识,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推广实用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传播劳务技术和信息,促进农民就业;六是解读政策措施,传递上层声音,促进农村和谐;七是推介先进典型,带动农村富裕;八是介绍乡土人情、民间故事和推介文化遗产,挽救农村文化记忆。
报刊独特的风格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报刊的感知和认可度,可以使报刊由一般形象向品牌形象转化。《新农村》周刊在版式设计上,摒弃党报长期以来严肃、庄重的面孔,注重用大幅照片、线条色块等编辑手段,突出报纸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力图将《新农村》周刊办成一张“乡村都市报”。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新农村》周刊要求稿件要贴近基层乡村、普通百姓,用农民话说农民事,写活报道主体,增加新闻现场,增加新鲜故事,同时,加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提供的力度,为农民提供有用信息。
内容为王,打造知名品牌栏目。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大格局下,内容为王是报纸的制胜法宝。《新农村》周刊根据受众需求开设了8个版面,并先后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栏目。例如我们专门在8版开设了《乡音》专版,主要刊登和“三农”有关的小小说、散文、诗歌、农谚、摄影图片等,同时重点打造了《说唱千村》这个专栏。《说唱千村》专栏以“厚重安阳、文化古都”为依托,立足唤醒和抢救乡村文化记忆,将本土性、趣味性、可读性及读者广泛参与性融为一体,传颂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探寻安阳逝去的文化之根,专栏以亲切的面孔面向读者。目前已刊发近100期,深受读者喜爱。
为了突出对“三农”的服务性和指导性,《新农村》周刊专门在7版开设了《信息》版面,并重点打造了《庄稼医院》、《养殖宝典》、《新品登台》、《赶集》、《招工》等几个栏目。《庄稼医院》主要针对农民在种植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邀请农业局有关专家进行解答;《养殖宝典》主要介绍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品登台》是对一些新品种的推广和介绍,《赶集》和《招工》是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和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的两个栏目。由于涉及内容广、针对性强,《信息》版已经成为周刊的名牌栏目。
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变化,《新农村》周刊不断推陈出新,力求满足受众的需求。比如,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头版开设了《民情大喇叭》专栏,为农民排忧解难;为了增强新闻宣传的贴近性,在一些反映“三农”问题的热点和深度报道中,开设了《三农直通车》栏目,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宣传报道,让读者读起来如临其境,增强宣传效果。
强化互动,增加周刊市场份额。单项的新闻传播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增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新闻才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增加读者和报纸的互动,是《新农村》周刊开门办报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1年,《新农村》周刊在与读者互动上做了以下一些探索。一是《新农村》周刊与安阳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作,开设了“入选封面照奖100”元的活动,入选周刊每期头版的封面照都可以获得100元的奖励,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基层通讯员的积极性,丰富了报道内容,活跃了报纸版面。二是与安阳县善应镇人民政府联办《美在善应》摄影大赛,在《新农村》周刊《乡音》版上刊发有关善应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设立一、二、三等奖。此大赛得到读者的广泛响应,增强了周刊的影响力。三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和河南中州旅行社安阳分社联合推出的“农民阅读《新农村》,新春回馈游宝岛”活动,提升了周刊的知名度。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截至目前,《新农村》周刊在原有的随《安阳日报》发行4.5万份的基础上,又扩大了1万份的发行量,极大地增加了周刊的市场份额。
篇10
为更好深入学习吴大观、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氛围,推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方案统一部署,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吴大观、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等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和科学发展精神。我乡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县委的要求,深入开展向吴大观、陈柱平等四位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努力形成创先争优良好局面,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力争通过“学习先进典型、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目标:
1、凝聚科学发展共识。把学习吴大观、陈柱平、钟伟良和毛文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当前学习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作为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受教育、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
2、激发创业创新动力。把蕴含在先进人物身上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自觉行动,激发基层干部的原动力,强化基层干部的执行力,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
3、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科学创新的工作方法,紧紧围绕我乡“三化”战略,以新农村建设,平安坦洪为总抓手,从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入手,重在为民办好实事,做好服务。
二、主要内容
1、创新载体,提高实效。要采取专项讨论、收看报告、举办专题栏目、座谈交流、撰写学习心得、征文演讲等载体,形式多样地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结合学习讨论、走访调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等工作,开展“对照先进典型,我的差距在哪里”主题大讨论活动,看先进、找差距,比先进、查原因,学先进、抓整改,赶先进、明方向,确保学习成效。
2、学教结合,注重服务。要结合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与全国“双百”先进人物结合,与学习杨东海、陆乌铁、范匡夫、骆胜宾、孟祥斌身上闪耀着的金华“五大精神”结合,与“弘扬武义精神、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与学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推出的各类“身边典型”结合,提高学习针对性和自觉性,结合“一评三促”、“四级联创”等活动,激发创业热情,注重服务群众,抓好承诺落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来取信于民。
3、建章立制、注重长效。要不断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创建活动,深化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深化乡村干部“四联动”创业机制,健全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办事档案制度,完善村干部创业档案制度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让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三、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