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1:1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热点新闻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面对热点新闻事件,新闻、评论、专题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一起关注。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发生了,可能一开始是由资讯口去关注,但是,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是持续性的,每发展到一定时期,呈现出来的新闻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一条新闻如果由某位记者,或某个栏目完成采编全过程,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因为单独一位记者采访的角度很可能会受到其自身影响,使新闻角度受限。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资源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当碰到一个热点新闻事件时,可以利用频道内部的现有资源,将有着不同专业特长的记者组合在一起,共同去做这条新闻。这样一来,这条新闻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就不仅仅只是一条单纯的动态事件,而是立体的、饱满的新闻。
二、关注全国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争取移植到本土,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新闻热点。去年10月,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无疑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公民道德素质的讨论也引起了广泛热议。可巧的是,就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没几天,南昌出现了“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无疑,将这两件事情进行鲜明对比,是将全国热点事件移植到本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们平时的采访工作中,如果碰到身边的任何热点事件,都应当采取这种连续跟进的态度,将这个热点变得更“热”,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三、善于从线索中寻找“潜在热点”,进而推进“热点”,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当今传播形势下,“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能可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出自己的“独家”。如今,线索的来源渠道很多,有时候我们也会通过其他媒体寻找线索,如果这时我们细心一些,其实有很多线索是可以拿出来做大做热,从而成为自己独家的。
四、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等各类新兴媒体工具。微博凝聚的是一个群体的力量,它的影响力大家有目共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看到了利用微博来帮助扩大影响力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记得,微博也可以是我们发现线索,把线索做成热点的一个有利平台。(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
篇2
关键词:评价工具;特点;有效性
评价工具是指对评价对象测定时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主要用来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信息,为实施评价提供依据。我们教师需要恰当运用评价工具,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获得中肯的评价。研究者已经开发了多种英语学习评价工具,这为我们收集信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选择的方法。常用的英语评价工具包括: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问卷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成长记录袋等。
一、了解评价工具的特点,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有多样,每一种评价工具各有优点,但也各有所短,惟有综合运用才能发挥评价工具的作用。据观察,在评价实践中,孤立地、单独地、形而上地运用评价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纸笔测试的运用。就目前而言,纸笔测试是最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评价工具之一。但是,许多教师不管评价的内容、目标、对象,都只是使用纸笔测试等单一的评价工具,影响了关于学生英语学习信息的收集,也影响了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学习评价的效果。
案例:初三阅读训练计划
上述评价工具仅限于纸笔测试,评价工具单一,评价工具除了纸笔测试还有面谈评价、行动评价、课堂观察、课堂评议等等。老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不断提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鼓励、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在测试方式上提倡以纸笔为主,配合以多种评价工具,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测试的积极性,促进主动思考、放开思路,从不同角度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在实际应用时,最好多种评价工具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使用单一的方法,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以上的阅读训练计划可以这样开始:______.
一种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工具,一种工具也可以用于不同的评价。实际评价时,应该根据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情况以及评价当时的情境选用合适的评价工具。在没有现成的适用评价工具时,评价者还可以遵循评价工具的制作原则和步骤,自主开发合适的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张问卷如果不是用于调查法之中,几乎就没有什么用,也就不能成为“评价工具”。调查法离开了问卷,也许还可以用其他工具,但总是要使用某一种或几种工具,否则就什么也调查不出来。评价的工具常见的有十几种,主要集中在考试、测验、问卷、观察记录、谈话、作品分析、典型事例和个案研究等方面,各种评价工具各有优势和特点。
二、科学使用各种评价工具,提高u价的有效性
评价工具有很多,老师该如何选择?首先要了解各种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每一种评价工具都有其适用的特定范围或领域,纸笔测试比较适合于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对情感态度的评价贡献较少。其次,在选择具体的评价工具时,老师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工具的作用在于解决问题,无论是你选择的工具还是自己开发的工具都要考虑其是否实用。有些工具很好,但是,作为老师而非专业的研究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有时甚至超出了解决问题本身的代价。评价的工具要稳定或可靠。一个好的测验,就像一把好的量尺,对同一对象反复多次测量的结果应该始终保持一致。另外,评价的工具有效程度要高,它反映了测量到的与所要测量的两者之间的吻合程度。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践意义的交际任务,如以下建立班级英文报的
案例。
操作方法:(可以中英文兼用,图文并茂)
1.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周出版一期英语班报,其中有“热点新闻”“表扬栏”“真我风采园地”等版面。
2.依照时间顺序,在“热点新闻”栏目中作一周热点新闻综述(把《21世纪英文报》上刊载的新闻罗列出来)。
3.在“表扬栏”中定期公布班级好人好事和学生在学科学习、体育锻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进步表现,或者在任何教育行政部门或民间团体组织的竞赛或竞技方面所取得的荣誉和奖励。
4.根据各科老师的建议和推荐,定期公布表扬、展示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作品。
5.在“真我风采园地”进行英语漫画、手工、英语作文等创作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展示才艺的空间。
6.全班同学对每一期班报进行评价。家长会时集中展览所有的班报,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才能和进步,并对所有的班报作文字评价。
上述案例中的“建立班级英文报(热点新闻、表扬栏和真我风采园地)”采用的就是才艺展示评定法。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英语才能和其他特长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显示风采,宣告自己存在于集体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自己办手抄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铸就学生的成就感。班报上记录了学生的好人好事,荣誉和奖励、思考和创作,记录了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通过展示班报,一方面,学生参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并对同学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才艺展示评定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一种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工具,一种工具也可以用于不同的评价。实际评价时,应根据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情况以及评价当时的情境选用合适的评价工具。在没有现成的适用的评价工具时,评价者还可以遵循评价工具的制作原则和步骤,自主开发合适的评价工具。总之,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进步。
不管选择哪种评价工具,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相关理念,掌握各种评价工具内涵、特点和价值,科学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切实发挥评价工具的作用,提高学习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考作文 时事热点 作文教学
继200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考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事热点后,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再次直面热点新闻,让考生就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给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传达了怎样的信号?这会给今后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观念上怎样的转变呢?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作文所给材料直指热点,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更要直面生活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所用材料是新闻性比较强的热点材料。考题出来后,有不少人感到出乎意料。对这种迎着热点上的做法,虽不乏批评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对这种做法的认同与支持。
究其原因,我想这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频频触及时事、新闻热点不无关系。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感觉越来越直面生活实际,时代感、时事感越来越强,作文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作文题客观而又直接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让考生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和反映现实。
如果我们对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的作文题做一下纵向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变化轨迹:由避开热点到暗合热点再到直指热点,由让考生反观内省自身转至让考生关注社会、民族和国家。这个变化并不突然,这个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当代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些文论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关注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我们今天培养和造就的人才决不是以前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学子,而应该是“两耳要闻窗外事,直面生活勤思辨”的时代新人!
这个变化既符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又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有这样一些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并不意外,其命题思路和考点与往年的新课标语文试卷作文命题一脉相承,都是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性、多层面地关注社会民生、感受现实生活。我们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引时代和生活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并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关心时事,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对时事的感知中增长学识。
二、作文要求中有了“结合自身的体验和认识”的提示与限定,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观照自身成长,强调自我解读
笔者也有意对历年来的作文要求进行纵向对比。发现近几年有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上有了新的变化。和以前作文命题相比,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中有了更多的要求观照自身的提示与限定。
先看2009年高考作文要求:重庆卷《我与故事》中有“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的提示,安徽卷中也有“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的限定;浙江卷有“请你根据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的提示;2009年广东卷也有“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的要求。
再看2010年高考作文要求:全国卷Ⅱ有“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爱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提示,山东卷也有“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的要求;湖北卷有“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体会”的提示;广东卷有“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字眼;天津卷也有“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限定。
最后看2011年高考作文要求:新课标全国卷限制“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湖南卷提醒“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重庆卷要求“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浙江卷指明“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这些要求与限制是以往作文命题中不曾有的。由此不难看出,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都要求考生关心身边的生活并积极参与、深入体验,都侧重展示考生的自我体验与认识,都着重考查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学生作文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有了自我解读,对接触知识既有“学”更有“识”,对自身实践难题有了解决办法与途径。和过去我们深恶痛绝的写作文时假大空、无病、缺乏真自我、言必称希腊、动辄历史文化名人的积弊相比,实在进步很多。
我想到“新概念作文”的主旨:“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多好!
高考作文命题理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定位。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不容回避和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考指挥棒如能让考生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认识自己,反省自身,评判自己,从而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这远胜于过去刻板而空洞的说教。
三、既要“直面生活”又要“观照自身”的作文命题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巧写作文
如果说“直面生活”是作文取材方面的引领,“观照自身”是作文要求方面的限定,那么接下来该解决的应是作文的构思问题了。
以上列举的很多时事感强的作文题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大事件、大议题,学生虽不会在审题上出现偏差,却是难以驾驭、不好出彩的。社会热点性问题,主旨意向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果不懂得小中见大、由微见著地选材、用材,不作深入探究、贪大求全、只流于表面,势必会写出浮夸式口号式作文、歌功颂德的“大光明”文章来。
以2011新课标全国卷作文为例,材料旨向明确,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但此题入手容易,要想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有话可说”的试题,在考生看来未必如此。面对这道作文题,大多考生就像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不知所措,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人贵直,文贵曲”,这是为人、为文之道。写好这篇作文,不能像回答政治试题那样,直截了当地你问我答,那样就会落入大话连篇的泥淖,无法自拔。正确的策略是“大题小做”,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作文中教学给学生讲清反映时事热点、身边大事类题材的作文写作技巧,讲清如何将个人的经历和认识进行拔高和升华,并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展的步伐。但在我们同学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
其实,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家里人不同时期的照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巨大变化,借助一个塑料袋的旅行经历反映环保这一大主题,通过记叙大家给邻家媳妇生的胖小子起名“奥成”(“奥运圆满成功”之意)这件小事,表现了中国主办奥运会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小事件中反映的大道理,赋予小人物经历以普遍意义。以2008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为例,可以将母女俩的三次爱鸟经历进行推广:由母女俩推广到全人类,由爱鸟推广到爱生命。再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材料说的是当今社会善良落入不诚信的圈套的事件,我们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当今社会传统美德能丢不能丢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文章就有了“大我”,文章就有了闪光点。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以小见大,须大中取小。所谓大中取小,就是从一个宽泛的范围内选取某一个小方面。这里所选取的“小”,一定要能反映重大的主题。
篇4
新闻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作者在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综合过程,写作是与文化的氛围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从小接受怎样的文化就决定了他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中西方新闻作品写作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传统的中国文化重人、重道德和艺术、重人伦、重统绪;而西方文化则重物、重科学和宗教、重个人自由、重分殊。在新闻报道写作的方面,中国的记者喜欢深入对方人物的情感世界,擅长于用人物的心理、感情以及思想来表现和刻画一个人物形象,主要向受众传达人物的表现意义,可能是代表着某一特定的人群,这也是中国人民群体精神的一种体现。然而西方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的时候最注重的是人物的语言、服饰、动作等等,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对于人物的细节刻画来向观众展示人物的性格,这也是西方人个性张扬的一种体现。
可以说中国的人物类的新闻报道都是散发着较为浓郁的时代气息特点的,因为他们总是以一种时代精神的风貌来设计人物报道的起点和终点。并且从人物的内心精神风貌出发,从不同的,将人物的描写更加文学和艺术化。中国著名新闻学者穆青曾经说过:“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融,有时是掺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在西方的人物报道中,常常是将人物的个性化特点作为报道和体现人物的起点和终点,这样的报道形式会突出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通常是以描写动作、冲突等细节性的方面取胜。曾经有一位名记者马列根说过:“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美联社的名记者雷尔迈•莫林也曾经说过:“你要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现、音调、姿势等。”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主导的原因,许多西方记者在采访人物的时候经常会忽视掉被采访者的主观存在,这样的报道给观众就会带来一种无视叙述者存在的感觉。这些问题在西方的一些有名的报道比如说《访基辛格》、《“老报童”罗伊去世了》等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文体上也是纷繁各异,对于不同的选材,它的结构、方式、语言和风格的运用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和界限。在中国的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曾经一度、流行的“新华体”凭借着简便、精确、完整、朴实的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是这种也会有它的缺陷,由于各种文体上的限制太过于清晰,就造成了通讯稿就必须有通讯稿的样,消息稿就必须有消息稿的样,特写也就必须是特写,这样就给新闻稿件的写作造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局限性鸿沟。对于文体的分类而言,西方的规定就比较宽泛一些,没有对某一种特定的文体给予太多的限制,而是主张各种新闻写作的体裁能够相互之间交融沟通,取长补短,冲破常规的束缚,追求更具创新形式的新闻报道方式。
2中西方新闻传播的立意和选材的差异上
2.1新闻传播立意的差异
新闻写作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一份好的新闻稿不仅仅能够全面深刻地概括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话题,同时还能体现作者的态度和思想。这一点体现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就是一个提炼主题,表情达意的过程,通常每条新闻背后都会隐含着一定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意义,而报道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向大众说明其中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新闻立意的不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体制所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是新闻报道的重点。而西方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社会在经济发达所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关于生存的恐慌,以及生命的威胁。所以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在丰裕的物质环境条件下,生存的自然空间、人类的居住环境以及死亡的威胁都是新闻工作者作为敏感的问题。
2.2新闻传播选材的差异
新闻材料具体来讲就是记者通过走访从而得到的各个形态、各个侧面的信息。新闻选材就是在这些备用的新闻材料之中选择有用的新闻事实材料。对于新闻选材的核心就是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来判断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将一般事物和有价值的新闻事物做到心中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对于新闻事件的选材上,中国普遍关注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化问题,而西方媒体则将镜头聚焦在那些消极、悲观、血腥、刺激、狂热的事实材料。
3结语
篇5
作为学生干部,她作认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同学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先后获得校“十佳学生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生活自理小能手”,“实小之星”等荣誉称号。作为模范生,她对基本功尤为重视,平时坚持勤练书法,钢笔字、钢琴,基本功扎实,曾获钢笔字比赛三等奖。
作为班上的中队长,她协助班主任搞好班里的一切工作。在班级或大队部管理中,她总是为大局着想,想出了许多好点子。每次班里开展中队活动,她都忙前忙后,帮助班主任安排中队计划,组织各小队的活动内容,准备自已的发言稿……她以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同学。在她的努力下,每次中队活动都非常成功,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赞扬。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她总是有一股很劲儿,不向困难低头。不耻下问是她的好习惯,正是这样的好习惯,促使她不断发展,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在遇到同学有困难时,她都会耐心的解说,是同学们的小老师、好伙伴。上学期期末,她以优异的成绩位居全班第一。
她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受到正确教育的熏陶,因此做什么事都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是她的本色,她就像是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的小苗儿,朝气蓬勃。她思路敏捷,博览课外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她认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知识愈多,就愈有价值,知识愈广,就愈臻完善。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酷爱写作的她在小荷白云飘飘网发表了100余篇作文,并且在短短2个月中光荣地成为高级会员,四个月便上了推荐会员榜第76名;她认真写作,积极投稿,2004年11月获得国家“成功少年杯”比赛一等奖。2006年获市“树立正确荣辱观”现场作文大赛二等奖,作文《你猜我喜欢什么》在校刊上发表,作文《校园的四季》在《金色少年》中发表;她撰写的读书活动成果小课题《文明投放垃圾,还商城一片结净》获市二等奖。 作为校主持人的她,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做了努力:她曾被评为“小播音员”,播报的新闻被评为“热点新闻”首轮古诗80首竞赛中的“冠军”得主,多次获得讲故事比赛二三等奖,担任去年全国经典诗文诵读研讨汇报会的主持人,还主持了“升旗仪式”、“校第十三届独唱比赛”等各种场合。
小学生活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井然有序而又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她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锻炼和考验;在音乐方面,她是活跃在校园内外的“小百灵”,多次获得卡啦OK比赛二三等奖,随合唱团外出比赛,多次获奖:市“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杭州市“合唱节”银奖;在表演方面,她是一个能者,在校“文化艺术节”中,由她主演的课本剧《母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喜爱,她倾情的演出,使在坐的老师、同学都泪流满面,因此《母爱》成了学校的焦点,获一等奖;在电脑方面,她是一个“冲浪者”,通过小荷白云飘飘网的锻炼,她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博客,并号召大家一起加入到网上写作的行列中来,让许多其他不敢尝试的同学,跨出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她是社会中的爱心天使。她每年都会拿出自己还没有穿过的衣服,送到需要帮助的朋友们。她帮助了村里的一位与她同龄的伙伴,让她回到了学校整洁的课堂。在暑假,她为了体验平苦家庭的生活,利用假期时间卖了1个月报,毒辣的太阳使她热汗直流。她用一个月卖报所得收入全部都捐给了福利院。当福利院的院长询问她的姓名,说要感谢她时,她说:“我只是社会中的一颗微尘,我所做的事是为社会,而不是为了你们的感谢。”
在家中,她是弟弟妹妹们的好榜样;她尊老爱幼,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她独立自主,是一个“小大人”,她总是能体恤父母的苦心,从不乱话一分钱,有时为了节约几元车费,她甚至宁愿自己多走一些路回家,家人和亲友都为能有她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作文教学 途径策略
一、积累词汇:奠定作文训练的基石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我们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学活用,得心应手,可不是简单地布置和适时地检查这么简单,可要费些心思和精力的。
首先,让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本人所在班级每个学生手上平均只有一、两本不算像样的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甚至舍不得给孩子买书。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去阅读,积累词汇,不是纸上谈兵吗?为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对所教到的课文中的生字进行扩词,一、二年级的时候出现在小黑板或生字卡片上让学生读;到了三、四年级首先让学生熟读,再写在本子上,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秀生结对子进行“扶贫”。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他们给自己买一两本有益的课外书籍。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有效地克服了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不足的问题。现在学生们不但词汇丰富,而且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在学生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分类,挑选若干个词语进行造句、写话训练,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促进了词语的运用。第二,早读课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既积累了词汇,又丰富了知识面。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语感。
二、拓展题材:丰富作文训练的素材
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就谈不上作文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怎么办?鉴于这一现状,我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从电视节目里寻求拓宽作文题材。如,布置学生看热点新闻、精彩童话、历史故事等,老师安排实践课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说。到了三、四年级,我就让学生先说,后以日记、短文的形式练写,并及时给予讲评肯定,从而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
其次,合理利用各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提炼出写作的题材。例如学了《品德与社会》中的《今天我当家》后,就让学生回去当一天的家,并做好记录进行习作。学生都觉得很新鲜,也就言之有物了。
第三,利用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大扫除等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抓住那精彩而难忘的瞬间,捕捉习作的素材。比如,我们利用大课间活动进行男女生拔河比赛:全体男生对全体女生;男女生一对一。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习作时就下笔有神,写得有声有色。
这样,从电视上的新鲜事、学科间的联系、活动里的趣事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的笔下都能写出新鲜事物。
三、模仿习作:迈入作文训练的门槛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习作,深入体会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并运用学到的作文技巧写作相同类型的文章,从而拓开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写作思路的拘囿,以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如在习作前,老师出示例文或下水文,对此层层剥茧,重点放在讲解例文特点,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人物选取事例,并把这些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种范文教学方法,看似不脱俗套而又缺少新意,但它在农村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初、中期却行之有效,不可或缺。只要我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学生就可以从不会写作文逐渐过渡到会写作文,从怕写作文逐步过渡到愿意写作文。从习作教学实践来看,此种方法易学且能立竿见影。当然,这样学生的作文较多地沿袭原有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可能缺乏学生的独立、新颖的思考。这就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做习作训练的前期准备。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有着固有的原理和方法可循,但也有更多的坎坷不平路。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找出一种适合自己、适合所教学生的习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苏伯琴《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新语文学习》2011.4)
篇7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成绩的一把好钥匙。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大致可以从阅读、写作、听说三个方面着手。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阅读试题的比重仅次于作文。从学生考试失分的情况统计来看,阅读试题失分最多。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从小事抓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是初中阶段的一个任务,并且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要从积累字词开始,没有足够的字词知识的积累,又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我除了扎实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2.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都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细读课文,析句分段,在书中圈点勾画。对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勾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有表现力的部分,如:文学作品中优美、精辟的句子,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等;对作品中存在疑问的部分,用符号圈画出来。每次预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学习重点,各有侧重,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于课文的学习重点,学生有代表性的质疑,教师在讲课时要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归纳辨析,体会其精妙之处。
(3)督促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在粗读、细读课文后,学生要能正音释词,要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语言运用、表达方法等方面所思所得的要点、疑问有条理地一一记录,作为课堂听讲的依据;课后再根据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的点拨,对记录加以补充、订正、整理,这样的笔记就是以后复习的最好凭据。
学生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只有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灵活。
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功夫在课外”,课堂上“师傅”只是“领进门”,而“修行”则要“看本人”。农村学校条件较差,学生的藏书几乎没有。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的环境,我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书籍:利用班费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学生自订一报一刊;每学期每人准备三本好书,期末归还。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指定学生专人管理,让学生懂得书来之不易。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读有所得,人人都要做好读书笔记:一做摘抄,为写作积累材料;二写心得,这是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师要对读书笔记定期抽查。好的读书心得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及时“发表”。这些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其阅读水平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1.书写认真
学生书写必须工整,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考试书写不合格的要酌情减分。
2.行款格式正确
文章正副标题的位置关系、标点符号的书写规格、应用文的格式等,都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3.认真修改
学生作文应采用面批面评、分类推进的方法。“教师动口,学生动手”,往来反复,直到双方均感到满意为止。教师的评点,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评思想。作文评改,首先要评思想,即评文章的立意观点是否健康,是否扣题,是否不落俗套。
(2)评态度。即评学生的作文书写,修改的恒心、毅力。
(3)评技巧。这是评改作文的“重头戏”。学生作文水平不一,教师应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教师应坚持作文面批面评法,教会学生如何修改文章,督促他们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但是,面批作文又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靠师生双方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进行,因此,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没有极大的学习热情,没有恒心是根本办不到的。
4.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记随笔,教师定时检查督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听说习惯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只有会读、会写、会听、会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加强“听、说”方面的训练。
1.在“听”方面
(1)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听话训练,如进行听答(听一段材料后回答问题)、听述(听一段材料后复述内容)、听写等训练。
(2)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教师可要求他们坚持收听新闻,并记录要点。
2.在“说”方面
(1)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说的训练:评说热点新闻,讲述生活见闻、讲故事、朗诵诗歌,说一个片段等,形式多样,内容不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2)提供一些有争议性的材料,训练学生的答辩能力。这学期,我配合综合性活动中的听说训练,组织学生开展了辩论赛。由于所选话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准备,辩论赛时,学生旁征博引,唇枪舌剑,气氛非常热烈。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有东西说,有环境说,有机会说,他们是可以说得好的,“金口难开”的现象也定会得到改善。
篇8
关键词:真语文;写作教学;路径
中国分类号:G633.34
对语文教师而言,写作教学可以说是“老大难”的问题了。不少语文教师想出让学生背写作框架,模仿名家写作套路等方法来教学生作文。然而,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相反,过多地倚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引入了写作学习的歧途。归其原因,主要还是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写作文,写作教学偏离了方向,丢失了本真。
近来,由《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等主办的真语文大讨论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掀起了呼唤真语文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写作教学回归本真,发挥实效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育名师黄厚江老师说:“真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就写作而言,其本身即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如何让写作教学不偏离真语文的方向,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文才是当前语文写作教学的正确路径。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抒真感情
写作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途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往今来,但凡是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都包含着真感情。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语言虽平实,但许多人读来都为之感动,甚至唏嘘不已,这主要是由于文中饱含的全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真感情。
在写作实践中,不少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或考试而编故事,把作文写得假情假意,或者过分拔高文章的主旨,动辄上升到国家、民族、人类的高度,这样的写作可以说是没有生命力的。新课标明确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抒真感情,写真文章。于漪老师在上《永恒的怀念》作文讲评课时,就强调了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她以班上学生写的几篇作文为例,挖掘文中表露真感情的细节,从“事真”、“情真”、“理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正面引导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写作的真正目的,树立起抒真感情,写真文章的观念。
二、积真素材
作文素材是写作的必备要素,它对于写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少教师也注重素材的积累,要求学生准备记录本,摘抄名言名句或优秀范文中的好句子。诚然,这样的方法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不见明显提高。原因在于,别人的词句毕竟是别人的,生搬硬套在自己的文章中只是增加了表面的光彩,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累真素材。什么是真素材?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找到的就是真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教学也就变得举步维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真素材。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写日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及点点滴滴的生活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积累到大量而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些素材是他们自己观察到的,体悟到的,因而在写作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且十分契合情感,从而使文章变得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三、育真兴趣
这里的“真兴趣”是指学生真正喜欢写作文,有通过文字抒感,表达观点的强烈需求,它是相对于许多学生为了应试或完成任务被动写作而言的。事实上,不少学生的写作都是被迫进行的。有的虽主动写作,但往往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做准备,并不是对写作有真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兴趣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关注点入手,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所在。以高中学生为例,中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他们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观点,且比较喜欢评论国内外的大事,关注文艺动态。因此,教师可从学生的这些兴趣爱好入手,进行写作教学。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教学实践,他要求每周两三位同学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开展一系列时事演讲活动,并就此出版了《高三(10)班在六楼》一书,反响很大。曹勇军老师的做法就很好地以学生的关注点为切入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将作文教学融入到生动活泼的社会热点讨论中,使学生在充满热情的氛围中锻炼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探真方法
这里的“真方法”指的是符合语文写作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写作思维特征,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方法。它是相对于不少教师忽略写作教学本真,偏向技巧指导的方法而言的。真语文强调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训练。
篇9
一、关注生活,感受时代脉搏
在语文练习的设计中,如果能够更好地体现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来设计习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能促使他们关心时政,关注社会,更好地和社会、自然协调发展。
如在学习《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并让他们尝试分析:“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落后于西方,这是不争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以下材料是关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信息,你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你认为时至今日中国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还存在多大的差距,为什么这么认为?”然后让学生搜寻相关资料,撰写10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这道题目将学生从书本中拉出来,让他们和社会热点新闻亲密接触。学生在尝试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必然会去搜索更多的资料,并围绕课文的内容来进行理性思索,考虑屠呦呦获奖是否就可以等同于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我们还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做什么努力,东方的科学和西方的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可以联系现实,并进行理性判断。语文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应该艺术性地加入一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找到其中的契合点,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新知与生活的气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练习,从而既优化练习的质量,更使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新鲜真实。
二、积累语言,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日积月累之中获得进步。在语文练习的设计中如果能够通过扩展课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律,并对语言典范有深刻的了解,那么必然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文文本为出发点,进行课外阅读,然后根据其阅读的内容来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积累语言。在学习《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逍遥游》的全部文本,甚至还可以阅读一下《庄子》中的其他文章。有很多练习都能让学生从中进行语言积累,包括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文本来给其中的某些汉字标注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找出文中有病句和错别字的地方,写出词语的同义词、反义词等。如“‘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这里的‘辩’同‘辨’有何关系,在本文中,它们是通假使用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却不能够混用,尝试解释‘辩’和‘辨’,并分别用其组词。”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收集一些生词,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如设置练习:“阅读《庄子》片段,并总结其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将其中的疑难字词记录下来,标注上拼音和解释。”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文言文知识。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这种扩大阅读量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高语文水平,最后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三、尊重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设计语文练习的时候也是如此,要注重按照学生的能力层级来设计练习,注重“双基”训练,并适当地融入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其他能力的练习,用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来安排练习,如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能有所选择。“《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长江,古代文人骚客在面对滚滚长江之时往往思如泉涌,请尝试说说还有哪些吟诵长江的诗歌。”这个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资料搜集和知识面。另外还可以进一步给学生布置其他形式的作业:“尝试说说这首词中哪一句是你最喜欢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个练习考验学生对于词的整体掌握,能够促使他们尝试思索和质疑。“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作品,尝试找到其他的豪放派词作,将它们记录下来,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尝试分析豪放派诗词的特点。”这个练习不仅考验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还考验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学生来说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有难度的练习挑战,并在尝试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练习中提高自信,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阅读理解 中学英语 解题思路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必考题型,主要用于检验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和解题能力的高低。每年考试英语试卷中有几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包括社会热点新闻、科普史地、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内外风土人情、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文体多采用叙述、描写、说明等形式。
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1.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常见题型分析:(一)、直接理解性题目: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要通读全文,了解文中所叙述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有的甚至可以从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二)、细节辨认题: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是通过一系列的事实、细节来说明和支持的,要透彻地理解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必须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事实和细节。只有真正理解了全部细节,才能深刻地领悟大意,理解短文细节分下面三个步骤:(1)首先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句和尾句中,有时在文中的某一句话当中。(2)寻找重要的事实与细节,不是所有的事实和细节都重要,那些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实和细节才重要。(3)检查已确定的事实与细节,看它们是否支持中心思想。如果这些事实与细节不能支持中心思想,就说明原来所确定的中心思想不明确或者这些事实和细节没有找准。属于细节类的阅读理解题一般只针对某个特定的细节,题型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常见的设题方式有(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2)All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not true except.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supporing details?(三)、逻辑推理性题目:这种题目有一定难度,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必须根据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后,才能找到答案。有时甚至还得联系作者的意图、态度等弦外之音、文外之意加以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答案。(四)、归纳概括性题目:要求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作出归纳、概括或评价。解这种题目时,不能只凭文中的只言片语而断章取义,比如涉及文章的标题(title)、主题(mainidea)、结论(conclusion)、结局(end)等有关问题,都需要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科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推理、判断,从而获取文章中内隐的信息。
解题思路及技巧:1.通读作文,了解大意,首要的问题是读懂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捕捉到文中的各种信息。既要留意短文中的主要信息,还要留意某个细节,某个生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等。2.在认真研读题目(“题干”和“选项”)、明确答题要求的基础上,再细读短文有关部分以便决定答案。这一步至关重要,既要细致,又要在整体把握的层面上上下照应、前后联系。一般说来,试题的先后次序与短文所述内容的次序是一致的,因而答题应按试题的次序逐个去做。答题原则是先易后难,留下难题个别对待。3.阅读中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吃透文章以When、Where、Who、What、Why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或中心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大意以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效能。4.为求稳妥,复核检查,在完成全部答案后,还必须快速地、有针对性地,重读一遍短文,特别要留意与题目相关的文字。
近年来,阅读理解在中学英语考试试题中的比分越来越大,阅读量不断上升,难度在不断加深,题型也在不断翻新。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单词、词组、语法、句型、惯用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英语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学好阅读理解这关,英语水平就可以得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解题思路[J].2009-12.
2.中学英语阅读理解[J].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