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机监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农机监理业务档案按照保管方式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按照业务种类分为农业机械档案和农机驾驶人档案。档案具体内容应当严格按照农业部“两个规定、两个规范”相关规定首存保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自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业务规范化提升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市农机监理业务规范化水平长足发展,取得实绩。目前呼伦贝尔市共有农业机械档案14.98万份,农机驾驶人档案13.13万份。全部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看到,在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机监理工作出现了很多新形势、新变化,导致基层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困难。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素养偏低、知识更新较慢
2018年新规定规范实施以来该市农机监理业务及档案管理工作移交旗市区(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由此起步,档案管理人员多为业务人员兼职、档案知识匮乏。加之原有的档案管理标准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形式和内容逐渐复杂,特别是实现数字化平台管理以来,很多原有档案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不能有效掌握和推进农机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亟待知识更新和本领提高。
2.档案管理设施不足、装备落后
基层农机监理业务机构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管理”的思想,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难见成绩”,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资金、装备投入不足,档案管理设备陈旧、条件简陋,不足以达到档案管理标准化要求。实现业务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管理以后,由于缺少电子档案所需的设备,对电子档案安全造成一定隐患,同时造成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3.存在业务档案不规范情况
农机监理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未达到相关要求,以致业务档案出现瑕疵、缺漏,虽然数量较少,但严重影响后期档案使用中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的错误。
三、解决办法和建议
1.加强监理业务规范化,推进档案管理建设工作
严格按照农业部“两个规定、两个规范”的要求建立、收存、管理档案资料,坚决杜绝监理业务办理过程中资料缺失、手续不全等现象造成的原始档案资料不规范。要以农机监理业务高度规范化确保档案管理资料完整、合规。各级农机监理业务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机监理业务机构,要充分重视农机监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对农机监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作用。将档案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使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前置化”,以档案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反推农机监理业务规范化工作提升,以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标准要求催生农机监理部门责任落实和业务规范“内动力”,进而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整体水平。
2.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知识、数字化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综合素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技术本领高超,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农机监理档案管理专门人才。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常态化考评,建立工作机制,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制管理。
3.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水平
完成好农机监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装备设施是基础支撑。需要按照档案管理标准配备充足的档案管理设备并及时更新,为电子档案提供相应的设备、软件支撑,在确保电子档案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实现便捷、准确、安全的资源共享。
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篇3
一、我区数字化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行业、各领域多点开花,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智能智造发展方面基本情况。
在智能智造方面,主要调研了吉通机械、金冠电气等2家企业,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吉通机械引进了5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6000平方米的厂房30人管理就可实现年产值6-10亿元,人均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且实现了人员零安全事故。此外,还引进15条全球最先进的铝锻、铝铸锻智能生产线,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国产化智能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金冠电气通过引进1条德国通快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引进了智能自动立体料库系统,实现所有生产数据由中心服务器管理,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数字政务方面基本情况。
在数字政务方面,“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服务审批平台现有入网审批事项714项,其中702项为“只跑一次”事项,占全部事项的98%。651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37项事项可跨地域受理,网上办事大厅可受理510项,手机办事大厅可受理204项。创建“政企互动平台”20个,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并通过平台转发惠企惠民政策30余项。实施“并联审批”和“N证联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90分钟,88项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全部完成对接、即将实现一网通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基本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铺设审批网络专线45条,对接政务外网3个,办事企业和群众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无需再到各部门进行审批。
(三)城市管理方面基本情况。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区主要建设了智慧交警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及智慧综治系统,智慧城市管理雏形基本形成。智慧交警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视频采集系统,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在线报警、在线定损、在线定责、在线报险等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城管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市场商圈、南北出入口等重要区域的视觉管理,实现了从动态巡查到日常监管、从末端处罚到源头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着力让城市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智慧综治系统在前几年投入的基础上,2019年又投入1800万元,新增了600个视频监控点位,其中50个监控点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向城市感知智能化迈出了极具意义的第一步。
(四)民生福祉方面基本情况。
在民生福祉方面,基本实现了生活缴费、生活服务线上办理的智慧生活模式。从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水、电、气等方面入手,通过安装智能终端,利用物联网卡稳定传输,将用户相关数据实时回传,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开发了线上缴费接口,用户可以远程缴费,方便了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城市智能物联。此外,通过手机APP软件,实现社区信息采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调度等功能,重点实施“1+N”行动模式,即建设一个数据中心、N个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社会救助、退休人员认证、农合办理等50多个模块。
二、我区数字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实施了多项举措,切实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贵州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想要高质量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是缺少规划引领。从我区数字化发展现状看,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现象普遍,都在建设各自领域的数字化系统,数据还未真正实现共享、开放,“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未能实现统筹全局、协调有序发展。二是发展资金不足。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和企业综合实力制约,虽然有些数字化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但更多的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金融扶持,仍处于设计调研阶段,进展较为缓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化建设的基石。由于我区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加快数字建设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区乃至我省来说,都属新生事物,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而目前我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三、关于加强我区数字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时代命题,数字经济建设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我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确保数字化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任重道远,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高位统筹解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聘请权威机构,结合区情实际,高标准编制《数字双阳2020-2025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区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为我区数字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篇4
一、传统对策题发生了新变化
传统的对策类试题是根据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如:2011年国考市地级综合类申论第三题。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明确。
让我们根据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依据原因制定对策盘活农村教育资源。这种传统的对策类试题在2010年下半年9月18日联考中发生了新变化。
“给定材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由传统的分析原因,由有因制定对策;变成了给出相应对策,然后根据问题和给定的对策寻找制定对策的原因。
二、对策判断分析
传统对策题是依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而对策的判断分析类试题则是直接给出一个或多个对策,让考生判断对策的正误并谈依据或进行修改。如2009年国考第三题的第二问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场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让考生对“四点对策”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政策对比分析类
政策对比分析是让考生将两个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不论是现实工作中的政策还是申论中的对策,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对政策的比较分析,其本质也是对对策的判断与分析。如:2010年河南省政法干警申论考试中依据给定材料4、5,比较广东、重庆户籍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异同。
要求:
篇5
关键词: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40年来,以作物群体阶段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为对象的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模型及基于模型的作物辅助决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也已得到初步应用。但以个体或群体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植株可视化却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作物模拟研究新的领域。可视化研究是植物结构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随着信息农业的发展,作物生长过程可视化必将进一步深入。本文简要介绍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探析园艺植物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交互式设计的全程模拟应用
在园艺植物可视化的发展轨迹上,如何实现简单、便捷的方式来实现植物几何模型的重构,具有深远的意义,交互式植物结构的设计,正好迎合了模拟植物形态的软件需求,在具体的应用中圆,通过利用植物参数的准确记录,对植物进行资源整合,尤其是运用在园艺植物方面,提供引导式的操作界面,对节间数量、分枝个数等参数进行设定,系统会根据这些参数自动生成植株的初始结构状态,随后,用户还可以进行交互式的调整,该系统有利于用户设计三维植物的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花卉图的建立,采取融合算法,利用草图原理生成的花排列模型效果,很好地实现园艺植物的可视化管理,提升结构应用需求。
2、三维立体感的真实感绘制效果
在园艺植物可视化的真实感模拟上,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辅助手段来实现,通过将各种复杂的植物结构等掌握,呈现不同的几何模型,采取真实的结合模型表现手法,包括纹理映射、细节模拟、物理模拟等,在技术的应用上,主要通过颜色纹理、凹凸纹理和过程纹理等手段,直接从植物的果实图中截取有效的信息,作为一种纹理图片,并进行真实的造型以及结构修补,将曲面中的所有小四边形网格对应进行贴图,通过纹理映射和各种叶脉生成算法可以增加真实感效果,通过将物理模拟引入真实感绘制技术中提高了植物几何模型的真实感,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质点一弹簧系统的植物器官变形模拟方法。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趋势
1、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理生态机制
植物生长离不开生态环境。温度、光照(辐射)、水分、营养等不但影响到植物的产量、质量,还影响到植物的形态。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根的向水性、日长对感光性植物开花期的影响、干旱时作物叶片的方位取向更多地平行于行向等,说明生长环境对植物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而,植物可视化研究中,分析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必不可少。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单向胁迫,如日长、温度等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障碍物、植物剪枝等环境和植物管理措施对植物生长的制约。二是植物与环境互反馈机制。在可视化模型中引入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使模型能模拟相邻植株之间、同一植株内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规避、光竞争等。但这种机制尚不能使模型具有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反馈能力。
近年来的研究中,已开始将基于机理过程的生理生态模型与可视化植物模型结合起来,应用前者模拟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植物的生物量、器官形成与发育的影响;应用可视化模型模拟植物的形态结构、冠层的微气象条件、对资源的获取等。如将Vlab系统与生理生态模型Ozcot昆虫模型结合,虚拟棉花形态结构与害虫行为,确定控制害虫的农药最佳喷施方案(Hanan,1998)。将AMAP模型与棉花模型GOSSYM结合,模拟环境胁迫对棉花生长的影响(deRefye,1997)。Hanan等将棉花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模型(L―COTTON)相结合,研究了棉花生长过程的可视化。上述研究一般只考虑生长模型的输出参数如何在可视化模型中的应用,而对可视化模型的输出制约生长模型的研究较少。这主要由于生理生态模型提供的是作物群体水平的数据,而可视化模型需要的是植株个体、器官水平的数据,二者参数类型不同。因此,欲实现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模型的更好融合,尚有待进一步分析。郭焱等引建议跨越目前虚拟模型与生理生态模型之间的界限,构建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一体考虑的新型虚拟模型。即根据形态模型模拟植物对资源的获取,计算植物的光合产量;利用生长模型进行光合产物分配,模拟植物发育进程和器官生长。这样,模型以并行机制将环境条件、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生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使模型具有结构与功能的反馈能力,使模型更符合植物生长机制。但上述技术路线要求对植物生理生态和群体结构及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否则是难以实现的。
2、冠层与根系耦合虚拟
至目前为止,植物可视化研究一般将冠层与根系分开讨论,而对冠层与根系的耦合研究较少。由于植物生长是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同生长,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是通过冠层与根系的协同作用得以实现的。干旱时,根系通过向深处生长以获取地下水,冠层叶片亦通过卷曲等措施减少植物的水分蒸腾;湿润时,根系通过发生侧生根或支根,加强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叶片的蒸腾也处于无胁迫状态。因此,构建根冠耦合的可视化模型,可更好地体现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Prusinkiewicz等利用植物体冠层与根系通过物质流实现平衡生长的原理,构建了冠层与根系耦合生长的模型。但上述模型对耦合机制的生理生态影响未作深入分析。当然,根冠耦合的生理生态机制将涉及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迁移运转、土壤与根系的养分与水分交换、植物体的水分运输、冠层与大气的水分交换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是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必然选择,植物根冠耦合研究势必成为植物可视化未来的研究重点。
四、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前景展望
尽管数字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长足的发展。并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由于园艺可视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园艺植物可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不足。现有的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成果与预期应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模型估产是园艺植物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应,可用来研究如温度、CO2浓度、降水等未来气候条件对园艺植物产量的影响阁。但目前园艺植物模型更多的停留在针对植物模型的建模阶段,可以满足以展示和游戏制作为目的的植物建模应用,但是对于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对植物的影响而进行估产等为目的的研究尚不能满足。
五、结束语
园艺植物可视化的研究现状,从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水准出发,尤其是在数字领域,通过对不同植物结构模型的研究,大幅度的提高园艺植物几何模型的真实感,将数字植物引入到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的范畴,构建园艺植物群体结构,为农业场景制作提供技术手段,为蔬菜栽培、花卉种植管理等提供虚拟平台软件工具,更好、更快的推动园艺植物
可视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敏 温维亮 郭新宇 陆声链:《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年06期
[2] 郭新宇 赵春江 肖伯祥 邓旭阳 孙广宇 王纪华:《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 实现》,《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篇6
(新疆林业规划设计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林业调查设计是林业生产建设的技术基础工作,建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它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林业生产建设事业的存在与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调查进行有效控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事业。本文在分析我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解决建议。
关键词 林业规划;调查方法;系统
森林是陆地上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忠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林业调查规划和调查指标的不断变化。林业调查规划趋向多元化,林业生产理念逐步成熟,其中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环境综合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调查规划的界线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总体范围,而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对象。林业调查规划应有机结合农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地结合,杜绝盲目规划现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规划的协调功能。林业行业社会化进程的加速,是多行业结合的综合性规划,利用新的方法,不断适应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出现的问题。
1. 建立适合林业调查规划的质量管理体系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建立完善质量体系是林业调查管理的核心,贯彻质量管理标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往往能给一个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工作性质所具有的客观要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既要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在落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成果质量上,落实管理职责,将采用有效的做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其次是重视质量策划。强调整体优化,认识调查规划研究对象,全新定位适合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调查规划体系,以“管理”方式为手段而建立的体系,使质量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要达到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加强生态系统研究,做好流域综合性调查规划设计的试点工作,总结建设规划的特点和经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规划细则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将质量管理的重点从管理结果向管理因素转移,分析并将不合格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做到防范于未然。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成果既要符合适应的标准和规范,又要保证成果实现的经济性。强调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与调查对效益的追求总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质量,应以质量为中心,在过程控制等活动中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2. “数字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用3S技术,向着更加集约经营方向发展
森林资源统计材料和图面材料。取决于规划设计调查过程中提供成果的数字化程度。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的方法,支持用扫描图象及数字化仪输入方法获取空间数据的采集。合理安排各种境界线及管理,自动完成面积的求算及平差。支持多用户网络上操作。子系统与处理模块之间采用方便灵活的菜单设计,建立林场区划航片图,在认真分析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基础上,用于存储系统自备的各类图形及参数,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编程和调试打好基础,
以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MAPINFO为平台,实现森林资源数据与图面数据融为一体,,将扫描好的地形图栅格图像文件调入系统,利用调绘线与林相底图线在视觉中叠加描绘而成。对于近期不能进行规划设计调查的单位,用现有的资源档案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就可以。需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系统从实际出发,对现场进行。
G S 是G S I操作能力,采用 G S P式的面积求算 , 手工进行各项分类数据处理,调查人员业需要提高认识度,
借助测绘系统,保证调查后差分处理 。能快速 、实时的获取数据,并且及时分析,利用小班线的转折点, 规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精确定位功能确定坐标,
标注在地形图上,为林业调查与规划提供准确的信息。
3. 规范有序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活动,完成调查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考虑成果的实用性
林业调查规划控制应重点了解顾客的要求以及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针对具体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活动的实施计划,充分收集输入信息,识别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发现问题或不足,需要对供方进行评价和选择。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验证。
4. 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
(1)把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数字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使用如卫星定位系统、罗盘仪等仪器,引入林业调查规划;建立数理统计与计算机数据结合模式,减轻了野外劳动,加快并提高调查效率和质量。
(2)创新机制,增强森林资源流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充分调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有偿服务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中形成程序作业文件,关注评定林业调查规划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的管理手段必须有效运行,编制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和检查表。对调查规划设计成果进行外业验收,保持林业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参考文献
[1]常家传,马金生,鲁长虎.鸟类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2.
[2]邵文杰.河南省志-动物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3]杭馥兰,常家传.中国鸟类名称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4]郑作新.脊椎动物分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2.
[5]甘雨,方保华.河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篇7
一、主要成效
(一)档案工作领导体制依法建立。各单位都明确了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落实了主管部门,明确了责任主体,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档案员,构建了档案工作网络体系。
(二)档案管理机制业已形成。各单位均设立了综合档案室,并建立了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建设标准;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本部门的档案,并按照规范标准,对当年形成的各门类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编目,基本符合要求。市环保局科技档案管理尤为规范;市公安局和市总工会坚持开展档案工作系统内检查评比,做到了经常化和规范化;市教育局和市检察院系统通过年检的形式,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市教育局还坚持每年一个专题,收效明显。
(三)档案保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各部门、单位档案工作投入逐年增加,档案工作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了档案工作开展的需要。市劳动局在搬迁到新办公场所后,投入30余万元,对档案库房进行了改造;市交警支队新建办公楼时,专门建设了符合规范的档案用房。市区两级检察院以此次检查为契机,把档案用房的配套建设纳入重要工作计划,狠抓组织落实,并且基本完成了各门类档案目录的计算机录入,实现了微机检索。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电子档案管理初现成效。还有不少单位安装了档案密集架,解决了多年来档案库房狭小,档案存放拥挤的难题。
(四)档案利用服务收效明显。不少单位的档案部门在做好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单位没有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自查活动,有的单位领导对自查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档案室自查自纠的工作主动性不强,不少单位没有按时上报自查材料。截止11月底,市直机关中按照要求上报自查材料的只有44家单位,占总数的69%。
二是个别单位文书档案归档不够齐全、完整,专门档案及时归档的意识还不强;少数单位存在专门档案如音像档案、科技档案等归档不及时,甚至几年没有照片归档的现象。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兼职较多,档案的日常管理难以顾及,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频繁,队伍不够稳定,对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
三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普及面比较小。市直63个单位的档案室仅有17家购置了档案管理软件,占总数的27%,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四是个别行业主管机关没有很好履行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所负有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以致档案工作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
三、几点要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希望各部门、单位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整改。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提出如下要求:
(一)要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档案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新热点。根据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规定,今后各有关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必须同时报送符合《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细则》规定的电子目录。这是对档案室工作新的规范要求,也是建设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要。希望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建设,适当安排一些经费购置档案管理软件,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二)要加强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深入推进和办公条件的改善,电子文件、数码照片等在各单位大量出现,相应的磁盘、光盘等新的存贮载体被广泛使用,档案实体和档案管理模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单位要加强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做好对这些档案的积累、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
(三)要今年9月市档案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档案工作执法检查的通知》后,各部门、单位认真对照检查内容开展了自查,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如期上报了自查材料。在各部门、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市档案局于12月份抽查了市环保局、经委、公安、检察系统等14个单位的档案工作。从自查和抽查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学习贯彻执行《档案法》、《安徽省档案条例》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主要成效
(一)档案工作领导体制依法建立。各单位都明确了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落实了主管部门,明确了责任主体,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档案员,构建了档案工作网络体系。
(二)档案管理机制业已形成。各单位均设立了综合档案室,并建立了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建设标准;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本部门的档案,并按照规范标准,对当年形成的各门类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编目,基本符合要求。市环保局科技档案管理尤为规范;市公安局和市总工会坚持开展档案工作系统内检查评比,做到了经常化和规范化;市教育局和市检察院系统通过年检的形式,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市教育局还坚持每年一个专题,收效明显。
(三)档案保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各部门、单位档案工作投入逐年增加,档案工作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了档案工作开展的需要。市劳动局在搬迁到新办公场所后,投入30余万元,对档案库房进行了改造;市交警支队新建办公楼时,专门建设了符合规范的档案用房。市区两级检察院以此次检查为契机,把档案用房的配套建设纳入重要工作计划,狠抓组织落实,并且基本完成了各门类档案目录的计算机录入,实现了微机检索。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电子档案管理初现成效。还有不少单位安装了档案密集架,解决了多年来档案库房狭小,档案存放拥挤的难题。
(四)档案利用服务收效明显。不少单位的档案部门在做好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单位没有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自查活动,有的单位领导对自查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档案室自查自纠的工作主动性不强,不少单位没有按时上报自查材料。截止11月底,市直机关中按照要求上报自查材料的只有44家单位,占总数的69%。
二是个别单位文书档案归档不够齐全、完整,专门档案及时归档的意识还不强;少数单位存在专门档案如音像档案、科技档案等归档不及时,甚至几年没有照片归档的现象。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兼职较多,档案的日常管理难以顾及,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频繁,队伍不够稳定,对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
三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普及面比较小。市直63个单位的档案室仅有17家购置了档案管理软件,占总数的27%,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四是个别行业主管机关没有很好履行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所负有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以致档案工作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
三、几点要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希望各部门、单位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整改。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提出如下要求:
(一)要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档案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新热点。根据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规定,今后各有关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必须同时报送符合《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细则》规定的电子目录。这是对档案室工作新的规范要求,也是建设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要。希望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建设,适当安排一些经费购置档案管理软件,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数字校园;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
数字校园的设想,首先来源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提出的“信息化校园”,之后引出了“数字校园”等。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始于2000年清华大学的“大学资源计划”,之后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率[1]。
1 数字校园的建设现状
在我国,院校由于受到发展规模、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字校园的发展和建设程度不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多数院校处数字校园建设处在建设的起步期或应用期,全国2800多所院校中,有近500所完成了数字校园的建设,60多所军事院校中有近半也正在进行或已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这些院校普遍具有基础设施基本建立,数字资源建设刚开始起步或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电子校务系统从初期的分散建设转为整合集成的特点。
(2)少数院校因为领导不够重视、经费不足等因素,数字校园建设有待发展,具有基础设施差距较大,数字资源与信息系统非常有限的共性。
(3)极少数国内一流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接轨,发展超前,体现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数字资源较为丰富,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信息门户,建有全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比较普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断深入,科研应用开始发展,保障措施也基本建立。
2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就组织管理来说,即使由校领导牵头成立数字校园建设小组,由于对建设内容和建设流程的不熟悉,组织管理仍然不能实现真正的畅通;顶层设计不科学,不能完全从实际应用出发满足教学需要;需求调研不明确,导致了建设进程的缓慢和系统重复修改的耗时耗力,最终建设成果不太理想。
(2)能够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但信息标准的可延续性和可扩展性不高,随着国标和部标的修改,信息的扩充,由于信息标准的不适应性可能造成数据的重新定义分类或系统的规模性改良。
(3)就平台开发而言,系统集成能够基本实现,但从功能方面考虑要进行新系统的开发还是对原有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有待衡量;门户下的各系统只是单机版系统的网络整合显示,没有形成形象可视化的图形操作界面,也就不便于进行智能的分析决策来提高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水平。
(4)在系统安全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接口问题导致已建成的个别系统与平台无法对接,或对接后可能出现数据的不准确;平台对浏览器各版本的访问兼容性差致使界面不能正常显示;平台及其控件可能存在后门漏洞的安全威胁,导致全部数据会被“一揽子”获取;有些系统数据本身是秘密级,但经过对全部系统数据的提取筛选就可能达到机密级;权限管理的访问控制可操作性差;平台庞大运行效率低导致的系统瘫痪等。随着平台需求的增加和功能的增强,其执行效率还会逐渐受到软硬件性能、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约束。
3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整合、系统整合和平台建设已经成为现实并提供服务,一卡通系统集成、社交网络和个性化门户建设等也正在发展完善之中,尤其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在商业界的成熟应用,更赋予了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向“以人为本,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发展迈进,主要表现在:转化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平台建设由初期的教学管理向面向师生的教学科研、知识管理转变,构建现代化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型学习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部署有可选择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直观立体性信息服务界面,便于人员的协同管理,并具有智能的共享管理、检测分析、决策推荐功能,能够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社会化综合服务模式等。
4 未来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峰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和发展成熟,正在改变着信息系统的生态环境。数字校园要完成向智慧校园的跨越,不但要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更要注重以人为本、便捷参与的创新理念及方法的应用,以实现智慧技术的高度集成、智慧业务的高端发展、智慧服务的高效便利,完成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跃升。
4.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可以把众多的电脑、服务器以及各种网络设备连成一片,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运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是搭建云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校园的一项关键技术,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利用和系统的灵活部署,降低建设的成本。开放、共享的云服务平台能够为教师、学生等提供资源存储处理、虚拟机分配、内容聚合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保证数据的准确统一,提升数据价值,为新应用的开发提供平台支持。
在我国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已经发展完善,产品已经成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平台即服务(Paas)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且功能性较强,初具雏形,正处于应用推广阶段;软件即服务(Saas)由于在理论与技术方面有待突破开发,介入尚浅,仍基本处于无形阶段。云服务平台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院校处于在建或试用阶段的较多,能够在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良好的功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云服务平台也存在着运行模式不确定、应用方向不明确、应用程度和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和安全方面的隐患。
4.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系统,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物联网被许多军事专家称为“未探明储量的金矿”,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征,已经在多项产业中得到大量应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模式。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智能的知识管理,便捷的科研项目管理与事务管理服务,使信息资源丰富且便利使用,仪器设备在线可用、远程控制,实验数据智能感知、自动收集,实现对院校的楼宇节能、实验室安全监测、校园环境监控的有效管理,使师生的交流、协作更加方便通畅,随时随地、随需而动的享受校园信息化“一站式”生活服务,使管理人员不仅全面了解学校的运行情况,更能做好事故的预防以及管理的改进提升。
4.3 移动计算技术
移动计算技术能够利用无线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实现对信息的实时获取、存储和处理,改变了数据的获取方式,实现了信息向智能终端的推送及对智能终端的提醒和自动调试运行等。无线接入的普及,使无线网络可以覆盖院校的所有场所,为广大师生提供无处不在、安全稳定、易于管理的无线网络环境,提供对知识发现、分享、推送以及信息广播组播的支撑,能够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为师生提供随时可用、处处能用、个性互动的交流环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5 结语
数字校园的智慧之道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以信息为中心”作为建设的核心,将实现高效的知识管理、教学科研、社会化服务作为建设的目标,构建现代化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环境,使设备、信息、人员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提供随时、随地、按需的数字化服务,具有智能管控、统计分析、决策推荐等重要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要完成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家书屋;中学图书馆;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8-0053-02
一、“农家书屋”的由来与发展
200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2008年中央财政拿出6个多亿专项资金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积极开展农家书屋的建设。到2009年3月,全国建成农家书屋近6万家。
二、“农家书屋”的涵义
“农家书屋”是设立在行政村,有国家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以及阅读视听基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由农民自行管理。按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可提供借阅的图书一般在1500册以上,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就其作用和地位来说,“农家书屋”是一项求真务实的文化惠民工程。
三、本地区“农家书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位于省会中心城市南翼,是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村镇建设试点县市和全国首批授牌建立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县市。现辖17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474个村(社区),户籍人口125.2万。从2007年开始,我市以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科学制定了“农家书屋”建设规划,落实“农家书屋”建设资金,有力推进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目前我市443个行政村已建成“农家书屋”165家,今年还将建设152家,明年将全部完成所有行政村都建设一个“农家书屋”的任务。然而笔者通过对已建成的部分“农家书屋”的调查走访,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
1.存量少,急需书缺
按照省、市规定,每一个“农家书屋”建设原则上必须有不低于20的活动面积,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有电视机、影碟机等电教器材,有3个以上的标准书柜和桌椅,正版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80片。
经过我们了解,现在各村里的存书近千册,仅够应付检查而已。新书年增长量基本没有。如果真有许多农民来借,相信很快就会无书可借了。再就是那些千把册的书,除了一些名著,再就是所谓的武侠、虚幻等“时髦”书了,农民朋友们最急需的农业科技类书籍却很难见到。
2.管理差, 利用率低
据了解,现在各村书屋基本上是处于瘫痪状态或瘫痪状态。大部份的村没有人专门管理此事或怕书丢了,有检查时搬出来“展示”一下,让村民来借书装一下门面,平时就“束之高阁”,所以书一直看起来都很新。有些村配有兼职管理员,但文化程度基本不高,素质较差,常放任自流,谁走过来都可以抽两本去,不用登记,丢失严重。
3.服务弱,吸引力小
由于农家书屋基本为村委兼职,再加专业水平有限,许多村的书是随便叠放,根本没有分类,农民要借一本书,往往要从头翻一遍。再加上书屋所给群众的服务大都也只是一条凳子、一本书、千人一面的内容。农家书屋仍停留在原始的书本上,也许对少数群众而言书本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对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大多数民众而言学习的方法、方式太单一了。现在图书电子阅览和文化资源共享早已不是新鲜课题,农家书屋单一的服务项目,自然吸引不了人,因服务问题而影响群众参与农家书屋中来,甚至不乐意或放弃到农家书屋中来,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所列的农村书屋的现状来看,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馈乏问题和专职人员问题。
1.资金问题
相对于比较富裕的城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来说,农村是比较贫困的。以前的书屋里的这些书基本上都是上面拨的,或是别人捐的,大都是不花钱的。村里财力有限,个别村可能连村委的工资下发都有问题,要每年拿出一笔钱来添置新书、报刊、杂志、光盘等,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全靠村里拿钱出来,那是不现实的问题。
2.人员问题
现在大学生村官虽有,但对于整个农村来说,数量是少得可怜(我们整个镇就2个),大部份的村官都是由农民担任,文化素质一般都不是很高。让他们处理村政也许能胜任,但对于貌似简单,专业性较强的图书管理工作,可是“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这些大学生村官,一方面并不一定有此专业知识,再加上他们也有自己担任的工作,往往也是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村里能有个人平时兼着管管那些书,已经是很不错的人,让他们有专业水平是一种侈求。所以单凭村里,人员问题依然是无法解开的一个症结。
五、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从上分析可见,针对“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单靠村里,一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但对于中学图书馆来说,那些问题,恰恰又是优势所在:资金虽然没有,但学校图书馆往往都拥有丰富的图书等资源;人员方面,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又都进行专业的培训,拥有较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如果能够以己之长,补其之短,服务农家书屋,就能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我想,这也是中学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1.共享资源
(1)实行图书轮换制度
由于中学图书馆一般都拥有丰富的藏书,更征订了许多的报刊、杂志。在服务本校学生的基本上,可以与各村达成协议,采用定期轮换的形式,将学校中那些可以外借的图书,统一定期打包外借到各村(每次控制一定的数量),这样,各村的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就不再是千把册了,而是拥有整个中学图书馆了。如果打包外借各村一时有困难,还可以实行书目共享,即图书馆把藏书书目复印各村书屋,供村民挑选,想借的话,可委托本村学生或书屋管理员定期到中学图书馆去借,这种做法比较节省人力。中学图书馆的图书与村共享,也让农家书屋随着学校图书的更新在不断地更新,图书资源从而得到数倍的增加。当然各校的图书也可以轮换到学校,从而扩大学校图书的资源。这样,在辖区内(一般是整个乡镇)的图书资源就能盘活,减轻了各村资金的投入,增大了图书效能,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2)构筑数字共享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的中学图书馆已经拥有数字化图书馆或阅览室,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能够传递更精彩、更有用的信息,这也是农民朋友们现在急需的精神食粮,也是未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各中学图书馆,可以在原有校园网的基本上,在网络上适当进行改进,增加与互联网的联接。这样,只要农村朋友们拥有电脑、连接互联网(现在是越来越多了),找到学校数字信息资源的入口,就能共享到学校更为丰富的资源。
2.协助管理
(1)举办管理培训班
对于村里的农家书屋原有的兼职管理员专业水平较低的现状,中学图书馆可定期召集或下村去进行有关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比如图书如何分类、如何造册、如何外借收回、如何修补等都可以进行适当提导,相信对于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一定大有益处。
(2)下派小小管理员
村里干部的兼职,许多人不能专心此项工作,毕竟村里还有许多他们要做的工作。中学图书馆可以利用各村基本上都有学生在校读书的优势,挑选离村委较近,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在假期兼当“小小图书管理员”。比如我校图书馆在今年暑假与镇联合,开展了下派“小小书屋管理员”活动。先由中学图书馆统一培训好学生,再与各村委联系,由“小小管理员”进驻。事先他们都进行了良好的宣传活动(到各家去送发农家书屋开放宣传单,并在村委的书屋前贴了大公告),然后定期开展借还书活动(固定每星期二、三、五、六早上8:30-11:00),由于有进行培训,还订立了详细的“小小书屋管理”手册,再加学生责任心强,一心一意做好此项工作,很好得弥补了村里人手不足的缺憾,对农家书屋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当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丰富活动
在图书资源与人员管理有了初步保障的情况下,中学图书馆如何通过协助其开展丰富的活动,增加书屋的吸引力,提高书屋效能,就是重中之重了。
(1)图书推荐
中学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小小书屋管理员”以黑板报(许多村委都有黑板报)、海报的形式对各种农民朋友们需要的书籍进行宣传、介绍。也可以让各村的“小小书屋管理员员”利用各种的大广播进行新书推介,以及各种科普知识的宣传,以此吸引农民朋友们来书屋看书、借书。还可以把书目编印成小册,分发到村民手中。分阶段性向农民读者介绍和推荐重点图书。
(2)经验介绍
中学图书馆在积极倡导农民读书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农民把通过读书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的事例,以读后感、读书感悟、体会等撰文,来体现读书成果。这些成果再通过上述途径进行宣传后,将会进一步推动村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潮。还可以把之汇编成册,成为学校乡土教学良好的教材。
4.特色竞赛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我们还可以透过农家书屋,开展各项特色竞赛。比如,元宵节到了,可以在书屋中进行“猜灯谜”比赛;五四青年节或六一节时,可以组织家长与学生组织亲子演讲会、朗诵会、象棋赛等,春节时,还可能让一些学生开展免费写春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定会把许多村民从麻将桌旁拉到农家书屋中的。
总之,中学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在服务农家书屋,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查道懂.浅论中学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篇10
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年、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
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制订了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一是组织进行了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客观分析了存在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号文件精神,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配合农工办完善了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年,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
按照“编制计划,履行和发挥。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