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

篇1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立意角度;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0-01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一、命题意图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很好地贯彻了关于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传统文化不断流失,青少年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立意解读

对于2016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与其名曰“任务驱动型”,不如说是“驾轭鞭轨型”,不要求立意创新有多大的发散,只求驾在轭中的牛,在牛鞭驱使下顺着规定好的路线或犁沟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轨于“上述三条路径”,或立意只偏执于说“语文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义等,这就算未执行“任务指令”,脱题了。“比较上述三条路径”a.课堂有效教学,b.课外大量阅读,c.社会生活实践。这里的“比较”一词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较论述三条路径的高下优劣,“比较”是一个“考证识别甄选抉择”的构思立意过程。于是选择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务指令”下组合:a、b、c、ab、ac、bc、abc。当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怀”,以杨玉环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剥一句《长恨歌》诗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眸吻题别”。如果你只盯着“课堂”,只算是“凝眸”,是顺着说,跳的是“国标”,不抓眼球;如果你关照“课外”,却有“含情”,是接着说,跳的是“芭蕾”,有点意思;如果你触及“实践”,更为“亲吻”,是“兜底说”,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视角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课堂教学”小于“课外阅读”小于“生活实践”,即“顺着说”小于“接着说”小于“兜底说”。从内容的丰富充实、表达的全面深切、发展的特色凸显而言,上列七个角度中前三个角度胜于后四个角度,两组内细择优选,可形成如下两个不等式:a

三、备考启示

1. 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有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进而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 注意思辨思维能力培养

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在备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高考作文常从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 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一些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 结束语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考中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思辨思维能力、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表达看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考英语听力 “一年多考” 原因 好处

自从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它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在不断地改革。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有重大意义。但是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一考定终身”的机制加大了考试的风险,难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2010年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1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高考改革时表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针对这一改革设想,对一些受环境干扰因素多,标准化程度高的科目,将率先试点一科多考。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英语听力可能最先进行试验。在全国各省中,浙江省从2009年已经开始对高考英语听力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收获颇丰。本文分析了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原因和好处,并为它的实施给出相关建议。

1.理论基础

1.1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考试时,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可能注意力难以集中,紧张、焦虑、害怕,最终导致英语听力考试结果不理想。“一年多考”给考生机会去适应这种关键时刻,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

1.2人本主义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考查其各个方面,不能采取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具体的人。“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考生个体的差异,给予他们多次机会来面对严峻的高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得更好。“一年多考”能减轻考生的压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2.高考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原因

2.1听力考试的特殊性。

首先,听力测试具有易受干扰的特性。外语听力测试对外界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设备、环境和监考人员的素质。外界干扰常常使考试的组织者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有关高考中是否保留听力测试及听力测试如何进行等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2005年很多省市取消听力测试,其原因也是如此。

其次是听力测试的即时性。高考中考生的心理均处于高压状态,听力试题播放转瞬即逝,更加剧了考生的紧张心理,其中哪怕出现微小波动都可能对考生造成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即时性的、无法再现的考试方式用于“高利害”的考试都有着很大的风险,这也是听力测试虽然进入高考时间不长,比重不大,却问题迭出、争议不断的原因。

2.2英语改革时机成熟。

高考科目改革在英语上率先突破,这是大势所趋。我国高考从1997年开始一直在力求完善英语听力。如今的“一年多考”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普通高校入学统一考试的安全、有效、公平、公正,确保全体考生的利益。

“一年多考”政策已在浙江省试点,收获颇丰。从2009年高考开始,浙江省对英语听力部分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总分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放在每年3月和9月举行,考试成绩两年有效。每个学生在高考前自主决定考试时间,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统计显示,2008年9月,浙江全省30多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其中得到30分满分的有5500多人;到了2009年3月的考试,满分考生增加至1.5万多人,不少考生参加第二次听力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据分析,听力考试分数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考生经过半年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对听力考试更适应,心态更平和,更能发挥真实水平。

3.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好处

从图一来看,超过50%的人认为“一年多考”能减轻高考压力,能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首先,测试条件对听力测试的影响是最大的。英语听力“一年多考”改革可以避免很多环境的影响因素。

其次,一年多次考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提前考完可以让考生放松“心情”,再有针对性地准备下一次考试,弥补上次考试的不足之处。

最后,“一年多考”可以让考生不再花费时间在复读上。复读一年,父母和学生又要承受一年的压力。如果一年多考几次,学生可以选择状态最好的时候参加高考,考完如果不满意可再考。

总的来说,“一年多考”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高考的公平性会大为提高,有利于构建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4.建议

4.1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听力技能。

考试的主体是学生,考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应变的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广大中学教师能遵循英语语言教学规律,从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尽可能地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4.2改进高考听力播放系统和周边环境。

实行“一年多考”只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却无法最终消除这些影响听力环境的客观因素。在高考的两天时间里,社会其他部分应该尽可能地配合,为高考听力创造更好的环境。高考听力考试系统也可以尝试采用一种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维护简便、保密性好、投资较少、可长期使用的听力考试系统。

4.3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应保持其稳定性。

“一年多考”出现后,很多人担心会因为出题的工作量、监考的工作量等的大大增加,而降低高考监考、试卷安全和试卷的稳定性。所以还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让评价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总之,高考改革不仅要提出路线图,而且要广泛征求意见,小心求证。高考应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抛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

4.4保持改革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高考听力“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听力设备欠缺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有利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但是要使“一年多考”能够扭转整个不平衡的局面,还需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支持和教师支持。“一年多考”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对招考进行监督,无论是考试现场的监督,还是阅卷的监督,抑或是有效分数的录取存档工作监督,都必须落实到位,不给“暗箱”有操作的黑暗角落。

总之,一年多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教育更加人性化,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因为高考涉及考生、家长、大学等多个群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如何保证“一年多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意义重大。高考听力改革作为领头羊,如果能够改革成功,将为高考改革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Masl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Norstrand,1978.

[3]楚慧杰.对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的探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4]周轩,张鹏.对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探讨[J].中国考试(高考版),2005.

[5]杨晓军.听力测试中的心理调适[J].考试,2006.

[6]王海波,李力.对浙江省取消高考听力的几点看法[J].教育与管理,2005.

篇3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方案所示,英语将成为变动最大的学科――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学科总分将由150分下调至100分,同时上调其中听力部分的分值;考试频率将由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可考多次,将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年末,教育部也表示,在最新的高考招生改革中,将探索实行英语科目一年多考的政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多次参考。对于这些改革动向,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争论异常激烈。

支持者认为,现在有不少孩子英语学得不错,作为母语的语文成绩却很差;还有不少孩子从小学英语,却只会写不会说,这都是国内民众把英语学习看得太过重要造成的。通过高考弱化英语的办法,为这股“英语热”降降温很有必要。

也有人认为,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和外国人打交道,学英语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有时还不得不在课外参加补习班,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金钱。弱化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可以有效调动学校教学重点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同时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反对者认为,大学里要考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也要考英语,出国读书、游玩更离不开英语。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外交流日益加深,英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弱化英语不是明智之举。

英语老师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意见。北京101中学的英语教师张燕说:“成绩三年内有效,是不是意味着英语好的同学在高一考到了满意的分数后,高二高三就可以不学英语了?如此一来,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计划不就被打乱了吗?”

徐书琳: 英语如此重要,怎能弱化?

我不赞成弱化英语的高考改革。因为一旦英语的分值降低,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会随之减小。往大里说,这对提高全民素养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是不利的。往小里说,一旦因为高考降分而忽视了英语学习,只会使我们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要知道,高考弱化了英语的地位,不代表大学里、工作中、社会上不看重英语能力。

陈逸杰: 拒绝英语学习功利化。

北京高考改革欲降低英语分值,与社会上“英语热”现象过了头不无关联。对英语学习本身而言,无论总分是高是低,你若想学,认真去学便是了。但目前的“英语热”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君不见在围绕英语降分进行的讨论中,不少声音带有功利色彩:学英语为高考,为争分!

试问那些指望英语拉分的同学,是不是得到了理想的分数后,就可以把曾经学过的英语知识抛到脑后,不再涉及?难道我们学英语不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如果人人都抱着这种功利的心态来学英语,那这股“英语热”确实应该降降温了。

宓晨远: 降分不一定能减压。

高考制度改革,降低英语分值以减轻学生负担,对这样的政策,我们学生肯定是拍手叫好的。但是,拍手叫好前大家都心存疑虑――改革真的能减轻负担吗?它的效果会不会是镜中花、水中月?

毕竟,降低英语分值不等于这门课不用考,只要高考会考,同学们就会竭尽全力、每分必争,学习“压力山大”的现状不是调整分值就能改变的。

侯 鑫: 需要改革的是学习方式。

高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它的导向引领着千千万万高中学子的学习方向。在降低英语总分的同时上调听力部分的分值,考试成绩三年内有效,这些措施看似能增加我们的自主选择权,适度减轻负担,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还英语作为交际用语的本来面目,但我以为,单单改分值,恐怕不能让人们真正认清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作用,反而可能由此产生一批苦练听力的“听力应试生”。为什么这么说?看看针对每年3月和9月的英语听力测试,学校进行的“魔鬼训练”就知道了。

考试的要求更高了,可我们的应试模式依旧落后,如果不能真正触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分值的变化意义不大。

我们为什么学习

同学们的看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大家会为“高考弱化英语”的决策大声叫好,不料班上30多个学生中,只有5个表示赞成。

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没有因为英语分值降低就否定英语的重要性,认为英语不用学。但不少同学的理由是只要高考会考,就要学,对降分带来的减负效果不抱希望;只有小部分同学是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很实用、掌握它很重要而表达了反对意见。

如果仅仅因为高考会考才认真学习,这是功利、短视的,我们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着学科的教学,但学习绝不只是为了高考。曾经,我也为高考过后不用再认真学英语而松一口气,现在,我开始后悔自己过去不重视英语学习,因为工作中要用到英语时,我只能多方求助;家中女儿向我请教英语问题,我也只能无奈地摊开双手……

再问问班上的同学,有没有哪门课是你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硬着头皮学习的?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有同学提及。我们为什么学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场名为《我们为什么上学》的演讲中曾说,教育给了我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医生、教师、警察、护士、建筑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各学科的学习,直接决定着你的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理性思维。

所以,没有哪门学科是毫无价值不值得学习的,也不要把调低某一门学科的高考分值看作这门课不重要的信号,而应该通过改革认清学科的本质,明了学科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这个角度看,降低英语总分的同时,提高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对还原其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好的探索。

降低英语总分的同时,提高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对还原其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好的探索。

没有哪门学科是毫无价值不值得学习的,也不要把调低某一门学科的高考分值看作这门课不重要的信号。

“如何应对竞争”“改革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英语改革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相关,也与现实题材的作文题息息相关。

编后记: 就在全社会沸沸扬扬地讨论着英语考试改革的时候,网络上,“数学滚出高考”的言论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正好,编辑部里有两件小事与之相关,也说给大家听听!

事件一: 英语老师的“下岗再就业”

“杨倩啊,我们英语老师要下岗了呢!”QQ上,一位英语老师半开玩笑地和编辑杨倩说起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忧虑,“虽然浙江还没有这样的改革方案,但是不能不未雨绸缪啊!”

“老师您别担心,如果您真下岗了,就去英语教学机构教书吧!”

“这主意好!今后国际间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作为最通用的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学校削减了英语课时,为了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落人后,应该会有更多人在校外补习英语。”

似乎小编的随口一说,让这位老师对想象中的“下岗再就业”充满了信心。

事件二: 哪门课应该“滚出”高考

你觉得最该“滚出”高考的是哪门学科?某天午饭后,小编们就此谈起了自己的看法。“应该是政治!”“我觉得是历史!”“唉,还是数学吧。”“不,不,肯定是政治。”……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爱好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2

现在的高中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只是出于高考的压力,相当多的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还有些班主任重视数理化,轻视对英语的学习,不好的导向也使学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习这门学科。在国家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之后,学生反而不像以前那么重视英语,作为一线教师,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不那么热情,不爱学习这门学科,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来更好的学习这门学科,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学生为什么在高中阶段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反而减少了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高考导向。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多做习题,多背诵单词p句子p作文,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在高考中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对老师来说,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劳动,对学生不间断的督促,学生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结果学生和老师都很累,很辛苦。现在国家出台了英语高考改革,多了一次考试的机会,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多考分数,这就需要家长p社会补课机构p一线教师明确国家的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只是局限于高考的分数。

第二,教学模式。高中教师的教学只是对词汇的讲解,课文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课文,学习完之后,真正有印象,能爱学,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文章非常的少,一开始,高一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还不太熟悉,没有完全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环境,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逐渐的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走向自主学习,而不是乏味p无聊的学习,一旦学生能够跟上英语学习,他们就能主动的学习,不是输在高一,而是最终赢在高三。

第三,社会影响。现在的好多人对英语持有的态度倾向是无用论。很多人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太多的用处,只有那些出国p从事和英语相关工作的人,才有必要学习英语。甚至好多人,都认为,在高考中应该取消英语考试,因为好多学生在学完英语之后,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不会应用。在高中p大学毕业之后,基本上不使用英语,所以觉得英语学习没有用处,对自己的工作p生活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也是现实当中确实存在的情况。那么,我们的社会p生活,到底需不需英语呢?笔者认为,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不会真正学会这门语言的,学会另外的语言,也是自身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只是很多人处的社会位置不同,对于英语的学习,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会觉得英语学习无用的看法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有如下看法。

第一,高考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目的是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英语实行一年两考”,表明英语率先突破了“一考定终身”。

第二,转变教学模式。学校和老师依然持“考试升学教育教学”的观念,依然“为考而教”,还有所谓“怎么考,就怎么教”,那么,改革除了多一次考试,多更大的负担之外,我想在教学方面不会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影响,因为他们还是会坚持“海量做题讲题的应试教学方式”。期盼在外语考试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尽可能地加大力度有所改变,以能给高中外语学与教带来良性的导向。

篇5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2.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2.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3.加强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1)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文综考试与历史的联系很大,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与历史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2)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考结构 构建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没有必要,不就是一些傻瓜的操作吗?如果你细细读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信你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有人说,信息技术笔试进入高考荒唐之极,实践科目哪能一纸了事?如果你细细读过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相信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

一、信息技术高考具备的条件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不是为了给学生增负,不是为了给某些人谋取私利,而是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为我们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新课改的方案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应该已经确立,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如果信息技术能成为高考科目,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强劲动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高考允许具有语言属性的语文和外语存在,允许具有实验属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存在,也理所应当允许具有实践属性的信息技术存在。最后,海南、山东等省已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大部分省也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要求。比如,江苏省在2008年高考宣讲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会考不通过者不能参加2008年高考。这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也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

在已经出台的信息技术高考方案中,信息技术在高考总分中所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只在总分750中占5分,而考试形式仅仅是单一的笔试形式。当信息技术有一天真的进入高考,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是如何考和分值为多少合适?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试形式为笔试和机考的有机结合。

《课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部分第3点专门对“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进行了叙述,其别指出:在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尽管李艺教授指出:“只要我们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试题进行纸笔考试,其效果将比机考更好。”但没有机考的信息技术高考显然是不妥的。其中,李艺教授所说的“效果”不好主要是指机考试题的质量、机考考试系统、机考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既然笔试能够命出高质量的试题,那么机考也完全可以,试题设计也能够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三大基本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会考(机考)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多年,机房设备日益完善,机考经验不断积累,机考系统日益成熟,如“河北省高中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系统”,采用基于规则数据库的智能评分算法,完全基于静态结果评分,不拘于固定的操作步骤。由此看来,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机考效果不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大大缓解或彻底解决。再说,像同类的介于认知类和体验类课程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操作部分不易定量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机考完全可以做到,从这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机考要必须进行。

再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反对机考的理由:机考时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微机供全体考生同时作答,这样难免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进行多年,虽然也是采用分批次考试的方法,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已深入人心。可能这是因为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万人瞩目。我们不妨对机考分数进行恰当的处理,以达到大家认可的程度。比如,机考成绩结果按等级处理,细分为A+、A、B+、B、C+、C、D七个等级,A+级为最高等级,D级为不及格。信息技术高考成绩以笔试成绩为基准,若机试等级为D,不管笔试成绩多高,均视为不及格;若机试等级为A+,则在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分值,如10分,其他机试等级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

2.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考生高考选考科目。

2005年初的《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提出: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考试制度,其中物理、技术分科合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物理80分、技术80分,共160分;建立全省普通高中课程选择考试制度,实行选择考试,有三种类别供学生选择,语、数、外3科必考外,文科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工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类考生高考选考科目,这无疑是该方案的一个亮点。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低,并以较小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体现了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对每一位考生的必要性。作为理工科类考生的高考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高,并以较大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切实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符合高考改革的选择性基本原则。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它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在现阶段,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不仅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而且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命运”,甚至决定着当地政府的“命运”,因为它已成为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放眼看,在高考战场上流淌着多少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心血。一切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不管“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在搞大规模的“题海战术”,依然是在长时间重复的打拼。因此,信息技术期待进入高考,也期待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一个合理可行多方面认可的高考结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课程本身还未成熟,课程专家队伍还待壮大,命题方法还待提高,人们固有的高考观念还需慢慢适应……这都是原因,所以我们还要期待。不过在期待的同时,我们也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大厦的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3.

篇8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目的做了如下阐述: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动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实际情形并不乐观,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不理解。曾经有学生问我:英语又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为什么要学它?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英语这门交际语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所以《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体验学习”,意味着学习英语是要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目前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教师观念需更新

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都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他们既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又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更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但他们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了解甚少,对于教学目的的认识还很模糊,很多教师仍在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讲解时间多于学生活动时间,仍以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要接受挑战。新型的英语教师应当是不仅仅拥有英语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研究能力,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教师教法需改变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少,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源于学法,我们必须以学促教,以教示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法,必须从改进教法开始。教师在教授语言,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时,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上课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并以此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会英语的同时逐步学会会学英语,提高学习能力。

三、地区差异需看清

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所有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四、学生认识需纠正

在我国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考试内容往往影响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不少的同学把英语看成是进入大学的一块敲门砖。同时,许多中学生也对英语学习形成了错误认识。他们认为练习题做得越多,语法就会越精通,考试分数就会越高,就越有可能上大学深造。有不少同学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针对性试卷,根本不考虑如何运用英语去交流,去获取信息,学英语变成了做英语试题,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死板的公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对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有关英语教学的“模式框架及评价标准”不断调整,广大的英语教师在忙“教改”的同时诠释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大为改进,教学多媒体广泛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请了外籍教师。可结果呢?所有的努力好像并没有消除人们对英语的那种“说不上来的厌烦情绪”。如今有人大胆提议“取消高考英语”,这也是长久积累的“怨声”发出的呼声。

几次英语改革模式上基本没变,最终的英语实践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比如说,现行的高考大都不考英语口语,只有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口语测试,使得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重视不够,这也是学生“哑巴英语”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我提出一些看法。我设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及掌握程度参加任何一个级别的口试,只要过关就下发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但要设定一定的及格线。高中英语课程虽然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但也只是针对考试,并没起到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就此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这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高中二年级开设英语阅读,写作,会话等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取消高考英语”的建议已经提出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极大轰动,为此,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一话题。作为老师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更要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多调研多讨论。面对如此的呼声我们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保证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决不能让学生成为高考的奴隶。希望每个人都关注教育,因为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就是振兴我们的国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注(实验稿)

篇9

观点一:社会化英语高考,权威性何在?

我以为,将英语纳入社会化考试,并无不可,因为从本质上说,高考所有科目都应该是社会化考试才是正道。而据我个人的预测,未来高考的所有科目走向社会化将是必然趋势,何时能够完全实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在中国现行的语境下,在高考大格局并无质的改变的情形下,单单将英语这一科目考试社会化,却有值得让人忧虑的地方。

单单就英语科目本身的变化而言,英语高考社会化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化了的英语高考,权威性何在?中国的高考是由政府主导的国家考试,因为各个科目都是由教育部门聘请相关科目的专家,闭关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场出题,然后由自上而下的教育机构来安排学生考试。这种考试的权威性自不待言。但问题是,既然英语的分数并不是在未来作为一个参考,而同样还要作为高考的必考入门科目,那么,在其他考试都属于“国家考试”的情形下,单单把英语作为社会化考试,人们自然要问:这种考试的权威性谁来保障?

我们知道,社会化考试的形式,一般是以从庞大的试题库中人工选择或者电脑自选出一套乃至多套试题的形式出现。就现实而言,社会化考试的难点在于:谁来主导并主持这样对考生如此重要的考试?如何把这个社会化考试做到标准化,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与中国现行的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和未来大学英语教育相衔接?如何考虑并周到策划,使考试本身做到安全完善,而不至于出现不公平乃至作弊等影响教育公平的事情。

第二,英语高考社会化后会引发学校英语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出现的波动,怎样平复?这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生会轻视乃至忽视英语的学习;二是英语教师会担心未来失业,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小学中有,在大学同样存在;三是那些认为英语科目可以放一放的家长,在未来,在看到其他家长如此重视之后,一定会不知所措;四是虽说今后英语会一年多考,这“看上去很美”,但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

第三,未来极有可能引发教育公平的问题乃至在未来引发社会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将来一定会出现,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如何在未来避免出现这样的后果,应该是政府决策者以及教育家应该提前思考的问题,并及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作者郭英剑,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观点二:社会化,不会降低外语教育的地位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已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对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我的理解是:学生如果在高二即通过英语考试达到某个等级,这个等级达到某类高校或专业的录取要求,该生即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去学其他科目。“一年多次”为什么比“一次考试”要好?有教师打了个简单的比方:三年辛苦,而高考那三天感冒发热,一门失手,前功尽弃。如果学生一段时间内忙于某项感兴趣的学科,他可以不参加这一季的外语考试,而选择状态最好时参加考试,也可通过多次考试积累经验,最后获取自己需要的等级。

近几年,从小学三年级起学英语,将近千万学生用了十年时间学英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通过高考,到了大学,仍然有“英语四六级考试”在等着他们。能掌握一门外语,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这是教育愿景,但如何提高外语教育水平,让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腾出较多时间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可能更为重要。

“英语考试改为社会化考试”,不会降低外语教育的地位。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兴趣有选择自由,“热爱”永远是学习的动力,只要社会有公平的用人制度,市场有不违规律的用人文化,任何有专长者,包括有外语专长者,都能“得其所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试方案有过多次改革,总趋势是朝着公平公正、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改革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无孔不入的应试教育状态下,一些荒谬恶劣的现象层见错出,而制度性的应对措施往往滞后,这与决策层面过于乐观的判断有关。当下不能不考虑的是:“外语考试改为社会考试”,如何制定相对稳定的制度以保持考试的公平公正,如何保持“一年多次考试”命题难度系数的平稳,如何克服等级划分过程中的失衡等。

篇10

【关键词】英语听力;复习备考;策略分析

贵州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恢复了听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听力的地位。为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高考英语听力进行认真的研究,以便有效指导考生进行英语听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成绩。在此,笔者就高考英语听力复习备考谈谈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一、2017年及以后高考英语全国Ⅲ卷试题听力试题命题趋势分析

2017年高考英语学科《考试说明》(全国Ⅲ卷)明确告诉我们:高考英语科考试要“为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结合《考试说明》后面所提供的样题信息,我们不难看出,今后高考英语的听力测试将在近三年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即题型、题量、分值及命题方式不会发生变化,即听力仍然为二节,共计30分。

2017年新的《考试说明》要求“遵循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与要求,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注重基础、突出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考英语科要求考生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结合功能和话题,在听、读、写三方面加以运用,并藉此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由此可见,今后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将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1.减少直接信息题,增加理解推断题

直接信息题主要考查考生英语听力的准确性及信息获取的能力,显然这是听力中最基本的技能。要求考生对单词、短语、句型相当熟悉,对所听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识别、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考生能根据所听到的内容直接回答What is / was…? What did …? Who …? Where …? 等问题或者根据所听到的信息直接写出答案。

理解推测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听到信息内容的理解及处理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说话双方的语音、语调、用词来理解说话者的目的、意图,或通过推理、计算来判断问题的答案的能力。这类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经过简单的思考或计算回答How …? Why …? How much/many …? What will …?/What do you think will …? 等问题或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写出答案。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所指出的“高考命题将着力于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进一步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考查”。可以大胆设想,今后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将在往年的基础上减少直接信息题,增加理解推断题,加大对考生英语理解、推断等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2.减少客观信息题,增加主观态度题

在近几年高考中,考试命题都是客观信息题为主,即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听、所读的内容进行信息获取或处理回答问题。然而,这类试题并没有考查这段对话、文章或某个人的观点对考生思想的触动,没有考查这些内容对考生的教育或影响作用。也就是,考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或参加考试,而没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二、英语听力复习备考探讨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和促使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杠杆,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考的变化,也就势必导致教学的变革。那么,面对今后高考英语学科听力考试的改变,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英语复习备考?

1.紧扣《考试说明》,夯实语言基础

《考试说明》是《新课程标准》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是高考命题时所必须遵循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结合当今英语教材,按照英语科《考试说明》的要求,指导学生认真复习。

(1)语音知识:语音是听力的前提。如果学生对英语语音不清楚,势必听不懂。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清楚、掌握英语的音标及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同时了解英美的发音差异,让学生能正确区别thirteen与thirty,hot与hut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懂得英语中句子的重读和轻读、失去爆破、连读、软化及语调等情况。

(2)词汇知识:词汇是听力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听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帮助学生牢记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词汇,二是要帮助考生掌握重要词汇的用法。要使学生一听到读音就能知道单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拼写,反过来,考生也能在语境中猜出所用的单词等。

(3)语法知识:语法是听力的保证。没有坚实的语法知识,很难保证听力的正确,如名词用单数,还是用复数?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词组中有没有不定冠词或定冠词?句子中有没有介词、助词、连词、代词等?而这些在说话过程中往往是轻读、弱化的,在听力过程中,考生必须在注意听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语法知识、句型知识准确理解。

因此,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培养较高的听力理解能力。离开了基础知识,听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加强实践训练,鼓励实践创新

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一切知识只能通过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听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如此,若只有英语基础知识,那么还很不够,而必须加强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但是也不可长时间的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每一次的听力训练能够学习、掌握某种听力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考,勇于开拓和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听力技巧和听力理解能力。

3.开展多元化讨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兼顾‘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考查,加大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素质立意转变的力度”,教师也应该必须改进英语复习方法。在听力训练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能听懂、听明白,还要正确引导考生对所听内容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还要正确引导学生明白所听的内容对考生本人有何意义和作用,考生应该看待这一问题,从而不断促使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欧美文化意识的培养。

4.与读、写、说等活动相结合,提高听力水平

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读、写能力的提高对听力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生活经验也对听力有很大的影响。实践也已证明,考生对于熟悉的材料或有某方面的经验,听力就会显得容易得多。

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必须将英语的读、写训练与英语听力训练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多读、多背诵优美的英语句子、段落,多进行口语和听写训练。通过读、写训练,就能帮助考生熟练掌握英语中的词汇、语法、句型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等快速、准确的能力;通过听写、口头讨论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记录能力,准确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