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高考改革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新高考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谈新高考改革

篇1

异地高考在中国大陆实施的关键:我们必须有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大学学习所需要的阅读、数学和写作能力的能力考试,这种考试是向上(大学)的而非向下(中学)的。目前,我们正好有了改革契机。

“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目前同样是向下的内容考试,教育部专门编订了联招“考试大纲”。由于世界各地华侨学生、港澳地区及台湾中学教育内容均有不同,向下的内容考试就其本质而言已经导致难以克服的困境。理论上,在内地中学接受教育的学生具有更大的考试优势,而在本地中学学习的学生为了在联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付出额外努力。对于当地大部分学生而言,本地大学、美国等国外大学选择很多,他们为何要付出额外努力进入内地大学呢?如果不愿意额外努力,联招考试反而会成为当地(优秀)学生进入内地求学的障碍。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联招考试在本质上应当早改革。

为了克服联招考试固有弊病,内地高校在澳门、香港和台湾都试行过免试保送探索。由于香港高中及大学新学制改革,2012年香港有两届108300名高中毕业生。为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帮助特区政府缓解升学压力,副总理于去年8月访港期间,宣布自今年起试行对港生豁免联招考试,内地部分高校可依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特别有助于促进香港优秀学生到大陆求学并增进他们对祖国的了解。

篇2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当前的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得制度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例如,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工作不透明。同时,在监督方面尽管制定了相应的监管制度,但是缺乏有效的实施。这些都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陷入混乱之中,不能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2.对于财务资金管理不到位。目前,由于很多社会机构和人士热心高校事业的发展,经常提供资金推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这就使得高校的财务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些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不仅预算外的资金缺乏监管,而且预算内的资金也经常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因此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在预算外的资金管理方面,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来源都没有严格的监管和记录,使得资金的管理陷入混乱,并且也滋生了许多腐败问题。对于预算内的资金管理方面,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出现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以及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很多弊端。

3.对于财务预算工作不重视。很多高校对于财务预算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视,不仅对于预算的资金安排,经常干预和挪用,而且在预算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使得高校财务预算制度形同虚设。由于财务预算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就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容易产生很大的风险性。同时,财务预算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也就不能通过财务管理和相关数据控制,对于高校的各项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握,这也会导致在高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无效性,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到来危害。

4.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在当前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非常突出,这就严重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策略及创新思考

1.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权责不明确,经常出现混乱的局面。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入规范的运行渠道。例如,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开展创新研究,引入权责发生制,从而使得高校的会计信息与账面保持一致,便于更加有效的管理和运行。

2.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对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有效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在选人、用人方面要实现轮岗制和竞聘制,从而杜绝财务人事管理方面的任人唯亲现象,便于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3.创新决策机制防止财务风险。为了有效提升高校财务管路的风险防控能力,适应当前多元化的收入情况,就需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提升财务决策的管理机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面对新形势,首先要理清财务管理的思路,从而促进办学成本与财务管理的协调发展,确保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保障高校的教育投入,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在高校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析,从而及时掌握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经过精密的科学计算,取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然,近年来很多高校通过借贷的手段,不断在扩建、扩招,使得高校的负债率明显上升。因此,为了有效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盲目投入,通过风险管控的决策机制,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有效缩减高校财务的支出,从而保障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能够稳定推进。

4.通过财务预算来加强财务管理。目前,在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预算机制,可以很好的协调高校的各方面发展,促进高校的财务管理处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在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小组,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业务素质强的财务人员编制合理的预算方案,从而保障高校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对于预算的控制和管理,确保高校的各项资金支出,都在预算的控制范围内,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预算的作用。

5.强化高校财务成本核算机制。在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而且还需要加强对于财务预算各项投入的控制,这样才能有效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高校财务的各项支出情况,就需要做好财务成本的核算工作,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这样就能有效对于预算内的各项财务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预算的合理实施,而且还可以推动财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这样对于高校的财务腐败、资金风险管控以及资金的浪费等,具有非常好的防范作用。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网络信息采集课程;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05-02

1 概述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培养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并将这种要求内化到考核模式中,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网络信息采集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运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已经无法全面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能力,因此,对该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考核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考核模式现状

目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信息采集课程的考试主要采用卷面笔试的方式,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命题,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考核,能力考核指标不明确。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素材的采集分类加工的能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而现行考核模式违背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得一些学生忽视实践操作,凭借死记硬背能得到高分,导致成绩很难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容易使学生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2.2 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1)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课程的考核内容依附于教材,以知识考核为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很多学生为了走捷径,对知识“死记硬背”,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常困难。而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他们的技能是否能够和所要从事的岗位相匹配,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还包括专业操作技能等。特别是网络编辑职业属于新兴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信息采集、编辑等实用技能要求很高。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模式不适应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偏离了能力为导向的核心。

2)考核方式单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采取终结式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封闭性试题多,开放性试题少,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教师在命题的时候,关注题型的标准化,使得试题只局限于对知识点的检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缺乏过程性的要求,难以扭转重知识、轻能力与应用的旧习。

3)考核评价死板。课程的考核评价,把卷面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标准单一;考核内容紧密围绕教材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查,导致评价的内容片面;评价由任课教师完成,主体单一,不容易发现课程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不能公平、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当前的笔式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出真实水平,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对网络信息采集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探索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模式改革,培养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为特点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的考核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3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网络信息采集课程通过对网络信息采集技术、搜索引擎以及其他信息采集工具的使用、多媒体素材采集等内容的学习,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具备一定的素材采集、素材分类和加工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感到对于这类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仅仅考核学生对简单知识的记忆能力是不够的,应该把考核的重点放在“理解型”“应用型”“能力型”等综合能力方面,重点向注重工作实践、注重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倾斜,促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真正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

3.1 改革考核内容

当前的考核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自己认为重点的讲授内容命题,并且选择那些适合于以笔试形式检验的内容,导致了考核内容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不能够深层次反映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对考核内容进行改革,以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试题库,设计试题时要遵照科学、系统、标准、可行等原则,根据试题难易度、知识点的分布来自动完成试题组合,使考核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

3.2 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网络信息采集课程的考核方式,减少理论考试的比例,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同时改变一张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的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使其占总成绩的70%,而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

1)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学习表现考核(10%)、教学实践活动(实训)考核(90%)。其中,平时学习表现考核根据学生课堂参与的状况、上机实践中的表现评定成绩;教学实践活动(实训)考核,依据课程特点,分成4个阶段,即搜索引擎的使用、信息采集工具的使用、多媒体素材采集以及网络内容原创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评定成绩。形成性考核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完整的接触与掌握,同时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信息制作过程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训练学生主动进行信息采集和制作的能力。

2)终结性考核。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操作题,根据考试大纲设计题库,学生上机考试时随机出题。选择题由系统自动评分,操作题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既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也有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3.3 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在网络信息采集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实训)的考核上。对于实训中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评价,以及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定期进行职业综合评价。特别是相关行业专家的综合评价,邀请网络编辑领域的相关专家、行业精英对学生进行评价,他们来自一线工作岗位,更了解职业需求,因此他们的评价建议更具有指导意义,使考核更能贴近岗位需求。

3.4 课程考核与双证制融合

由于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要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作为网络编辑这一新兴的行业和专业,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学生参加“国家网络编辑师”考试。使校内考试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真正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操作是学生通过国家“网络编辑员”(笔试)考试,可免试网络信息采集课程,期末成绩按90分计。这么做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掌握网络信息采集课程的内容以及综合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获取提升就业能力的“双证书”。

4 结束语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控和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考核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考核要结合专业、课程、学生的特点,充分反映“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胡芳芳.高职《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方案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207.

[2]梁师俊,陈桂珍.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5-56.

[3]王淑平,魏玲玲.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创新[J].教学研究,2010(5):27-30.

篇4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

1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难点,便是高校课程的考试改革问题。如何能够把握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早已成为优化教学效果、增强课程魅力及促进课程建设的依托,考改路径已成为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积极探索与高度关注的焦点,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也不例外。

与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类之外的通识课程不同的是,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具有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因而,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考试方式不能照搬,必须革新。各级各类高校,特别是非艺术类高校,日益重视音乐欣赏课,正是由于课程潜移默化地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升修养、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

2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现状

多年来,笔者担任南京林业大学通识类公共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师,始终在教学一线,遵循育人规律,以所编写教学大纲为依据,尝试各种课程考试方式,力图教学相长,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随着考试方式综合性不断增加,虽然便捷度大大下降,即对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的要求相应提高以外,互动性、过程性、区分度及参与度等都相应增加,在考核评价客观性大大提高的同时,仅凭教师一人的主观影响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情况得到改善。便捷度较高的,即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可以非常轻松应付的考试方式――期末命题论文写作与平时三次课外小作业的,已渐渐被淘汰,主要原因是此方式主观度过高,其他所有指标都难以达到,方式单一,内容相对机械,存在诸多弊端。

已尝试的最后一种考试方式,也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方式,主观评判的因素被降到最低,各项指标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只有便捷度一项有待提升。几年来的教学与考核实践中,笔者发现,随着考核要求与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选课学生并没有因课程综合要求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出现每学期很多学生为没有成功选上音乐欣赏课而遗憾。基于教学与考核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实践,音乐欣赏课在南京林业大学逐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公选课之一。同时,音乐欣赏课经过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学校考核后,连续三次被学校评为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课程。

3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探索

基于现状分析,鉴于各种既有课程考试方式各有优缺点,笔者尝试提出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基本思路。

3.1 融合定性定量考核

音乐欣赏课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即课程平时成绩,主要由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至少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表现、课堂专题展示、课堂互动交流情况及限时才艺展示等组成。测试性评价,即课程期末成绩,主要由传统论文与笔试升级为上机考试、在线答题等。具体考核结果不仅由任课教师一人产生,逐步转变为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元评价方式贯穿于所有过程性与测试性考核过程中,过程性与测试性评价的结果共同构成课程的课程总成绩:

课程总成绩=课程平时成绩+课程期末成绩

课程平时成绩=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规定完成)+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有组织,规定完成)+课堂专题展示(自愿参与)+课堂互动交流(自愿参与)+限时才艺展示(自愿参与)

课程期末成绩=上机考试(80%)+在线答题(20%)

3.2 加大课外实践力度

在上文的最新课程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项 ―― 每学期提供一次有组织的课外实践探索交流的机会。依托学校已有校外音乐、影视类课外活动基地,为选课学生提供至少一次在基地的赏析活动,同时把课堂搬到影城基地,增加更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为音乐欣赏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做一次有益尝试。校外基地实践并非仅仅是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而是在影城上课,同时为学生的视听赏析答疑解惑并形成见仁见智的交流讨论氛围。

3.3 期末考核方式升级

无论是上机考试,还是在线答题,都是对传统的笔试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改革。大致操作流程为:题库建设考试范围试卷生成组织考试评阅试卷试卷分析资料存档。机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重点考察选课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试题中融入一定比例的视听材料判断与应用题型,增强趣味性与灵活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在线答题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自由进行,学生通过答题闯关,闯关数越多,试题难度越大,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综合提升。

依据上述考改措施,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总成绩构成与各项权重分布建议如下:

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五个项目中,实践环节与网上作业为规定完成项目,占到平时成绩的80%,余下的20%为另三个项目的加分空间,选课学生自愿参与。期末成绩的两个项目中,以上机考试为主,占到期末成绩的90%,为规定完成项目,在线闯关答题占到10%,为学生自愿参与。

笔者尝试着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小结如下:

通识育人勤补拙,音乐欣赏细琢磨。众口难调求创新,考改融合寻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珊珊.浅析《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评价体系的回归[J].北方音乐,2015(1).

[2] 徐皖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08(2).

篇5

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

1.高考试题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新课改下,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这就意味着,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依托,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教材这个依托,紧紧围绕着课标,实现三维目标。而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完全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表现在:

命题虽然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但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还是后面的主观题,都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这些材料有的是以教材作为切入点,有的完全脱离教材,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甚至逻辑推理能力。这些材料所考查的知识,仅仅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如2009年宁夏高考试题选择题的第26题中“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以教材中的“均田制”为切入点,但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对教材知识“封建土地所有制耕作方式”进行迁移。

2.虽说是“要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但对纯知识的考查较少,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与其他课改地区的试题相比,宁夏卷试题的难度还是明显偏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且都不易得分。选择题偏难,如28题总觉得和历史关系不大,也不知如何下手。主观题阅读量大不说,甚至是超纲,如主观题的四个选修题中,44和47两个题都是超纲的。

3.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选择题25题中的“公天下”的理解,如28题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含义等。如果理解不好,就会作出错误判断。

4.不回避热点。如出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索马里海盗、新能源、人大选举法等热点问题。且对周年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如2010年是年70周年等。这些热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5.加强同高校知识的衔接,体现了高校选择人才的标准。这有可能也与命题者有关,高考命题者大部分是高校教授,所以在命题时难免有所倾向。但毫无疑问,对我们的学生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6.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往往作为材料题取材的重点。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向和目标。

7.注重对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的考查。如加强对什么是直接史料、什么是间接史料,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等。

二、加强高考复习策略

1.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新史料、新观点,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解题能力、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

2.在夯实教材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考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由于新课改是以课标为基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找好“交并集”,即对四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对“交集”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对于“并集”部分适当地加以取舍。

4.打乱教材板块的结构模式,按照通史的顺序重新梳理教材,并将必修1、必修2、必修3加以整合,梳理好三册必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基本的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5.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时事的变化不断加入热点问题,如3月4日至3月14日的两会问题,无疑是今年的热点,在两会中代表们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提案,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都可引入我们的课堂,加以讨论,甚至可以和历史中的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另外不要忽视周年问题,如2011年是100周年纪念,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将以各自极其重要的方式加以庆祝,可以此为切入点,可设计出关于近代中国求民主、关于、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等重要的问题。

6.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抓大放小,总结规律,同时加大练习,向40分钟要效率。

7.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答题规律,学会规范答题,向细节要分数。

篇6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 初中生 学习

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个别省市已经开始实行英语学科一年两考或者三年多考的模式,这将改变过去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与此同时,它也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高考英语依旧重要,但急需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比以往高考注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新高考更侧重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的考察,传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只有在语言情境中学会的并加以运用的英语知识才能帮你赢得高考。面对这种改革形势,初中生要更有先见之明,从现在做起,科学合理地规划初中三年英语的学习,以便在高中阶段给自己减轻压力,轻松应战高考。英语考试无论如何改革,考试内容的基本要点不会有所改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形式的英语考试。因此,初中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学习英语。

一、转变学习态度,轻松学英语

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小学阶段英语成绩不理想,学生产生自卑感,自认为不是学习英语的那块料,就自动放弃学习英语。其实,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小学英语成绩并不影响初中英语的成绩,学生只要不断的努力掌握知识,成绩定会有所提高。对此,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另一种是激进的态度,他们以取高分为目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法和单词的掌握,并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他们认为英语是与其他同学拉开成绩的重要一门学科,这便会造成他们只会在试卷中追求高分,在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上明显不足。这类学生应站在高角度看问题,不要将自己当一个取高分的机器,而应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自己,使自身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人,而是知识储备和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完备的人。只有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轻松的学习英语,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二、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科的重要基本功,无论高考怎么改革,最终的考核总要归到这四项技能上。对于高考改革来讲,我们练好这四项基本功就可以了。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提高这四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英语整体的实际应用水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语音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英语语音学习不但有利于正确地表达思想,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听说能力需要特殊的语言环境,我们恰恰缺乏这样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对此,初中生要进行大量的语音输入,其中包括教师的发音、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听英文磁带等等。只有大量的正确语音输入,才能掌握正确的发音的技巧。其次就要进行模仿和训练,这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训练过程中要借助交际情境中句子和语篇的语流来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能力,以达到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同时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阅读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汲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其次要尽可能多的阅读原版英文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慢慢地具备提取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会让初中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了学习热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完成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了,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一种交际能力,写作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要广泛的阅读文章,背诵或仿写一些写得好的段落文章,让自己脑中存有一些好素材。还可以用英文写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自己的感悟等等,然后自己检查错误或寻找专业的老师改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急不得的,这需要学生自己慢慢的积累和练习的过程。

三、制定学习计划,激发学习动力

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初中生应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联系,大概的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如果自己想要成为一名翻译官或者英文教师,那么初中生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际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让自己的英Z水平近乎完美。如果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并无太大的联系,那么对于英语成绩我们完全可以过的去就行,没必要在英语学习上争高低。依据这两种情况,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习的计划。根据英语高考所要求的,首先制定一个大目标即初中三年自己的英语要达到的水平。其次,再制定一个个小目标,例如一个学期四项“产出性技能”即听说读写各自要达到的水平,或者一周之内英语的哪项技能要重点的提高一下。特别强调,一切计划都贵在坚持,半途而废是不会看到学习效果的,也不会有什么学习成果。当然初中生也要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努力,但也不能一味地学习,要学会适时的放松身心,在休闲娱乐时可以看看英文电影,听听英文歌曲等,陶冶情操。也可以适时的和朋友去玩耍,不要让学习成为交朋友的障碍。初中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人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四、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初中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现在软件工程师已经开发出愈来愈多英语学习软件,有腾讯课堂、英语流利说、英语趣配音等等。有些学习软件中会有优秀的教师为初中生讲解英语知识,也有专门提高某一项技能的课程,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实际交流水平,而且会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不需要请家教就可以学习到知识。当然还会有一些国外的老师来讲课,学生可以和外教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因缺乏语言环境而说不好英语这个问题。还有的软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会选取一些有趣的英文电影片段,学生通过模仿来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学生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是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学到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真正的价值在交流应用。通过高考英语改革,考试不会一次性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将给予学生提升的时间和空间。本文针对的是高考英语改革下初中生应如何学习英语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笔者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上存在着局限,以此文来引起教育者和教师们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凤仙.对英语高考改革的看法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 2016(10):1.

[2]王莹.英语课堂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走向[J].中学生英语, 2015(40):84-85.

[3]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 (03):86-87.

[4]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7.

[5]刘千千.交互作用模式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53-55.

篇7

请注意,你的高考即将更新换代!

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和上海成为试点省份。有人说,这是中国高考的2.0版;而今年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将成为第一批“用户”。

对于初中生来说,高考其实并不遥远。本刊特别邀请《浙江教育报》副主编、跑高考招生一线多年的专职记者王东先生,与你谈谈新高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影响。

听听内心的声音

不知哪位大咖曾说过,出名要趁早。话虽然过于功利,但及早锚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拼尽全力,这个理是对的。

在国务院正式颁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对于青涩懵懂的你们来说,如何尽早带着梦想起航,变得愈发迫切。这是自1977年以来变动最大的高考改革,虽然它与你们仍有3~6年的“时间差”,但那种传导效应一定会慢慢显现出来。

瞧瞧它是怎么改的:

①不分文理科;②考生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的成绩,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3门科目成绩;③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④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高考时不必再考;⑤考生在报考时,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对比现行的“3+X”高考模式,这种“3门统考+3门自选”的组合,是不是大大提升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成绩最好的3门课程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不必像以往一样,选定理科以后,就只能硬着头皮学自己不感兴趣的生物学科。

假如你的梦想是在无影灯下拿着手术刀,那么你从初中开始就应该尝试着把生物等相关学科变成自己的领地。不仅要懂得细胞、草履虫和食物链,还要懂得转基因和靶向治疗等,更得走进野地去拥抱大自然,亲手种植和培养。因为很多高校的医学专业都会选择它们作为“门槛”,而有生物学禀赋和实践经历的你更容易受青睐。

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来给你发课程表,家长来给你填报志愿,然后上高中、读大学、毕业找工作……始终过着一种被安排、不由自主、缺乏灵魂的生活。你得暂时把沉重的考试放在一边,起身看一看这生机盎然的世界,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迈出独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永远比考个好成绩来得更重要。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结构

随着高考的改革,针对高考的学科知识复习也越来越成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新的考核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形式等等。下面谈谈高中中期阶段历史复习的问题。

一、构建有效的复习模式

高二后期,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开始进入复习阶段,这个时期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好复习的策略。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收到较高的复习效果。目前笔者针对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我采用了一轮复习的策略,这是为学生最后的冲刺打基础。因为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中,还会有二轮和三轮复习。三轮复习法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轮复习法要梳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巩固好基础才能有效提高。所以高二阶段的历史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复习,立足教材、立足考纲安排好高二阶段的一轮复习。

二、优化一轮复习方式

复习是对知识的综合考量,是对知识的有效梳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抓基础,以单元复习为主。在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按照必修教材的顺序进行有步骤地复习。注重知识基础的夯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单元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一轮复习的关键,通过复习全面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提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对学生后续的两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善,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

篇9

关键词: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0-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能力为切入点,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案例设计,使教学跟上《课标》的步伐,便于学生更好的应考,就成了值得我们努力的课题。下面就贵州省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进行分析汇总,就其考查的重点和能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1.近几年贵州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

工业流程题的试题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题头、题干和题尾。题头一般是简单介绍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包括附产品);题干部分是将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题尾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设置成四至五个问题,从而构成一道完整的化学试题。考查的特点是立意新颖、科学性强、范围广泛、难度较高。现将近几年贵州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内容、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汇总,如下表:

综观近几年贵州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内容多以元素化合物结合实际工业生产为主;问题设问形式主要有填空(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等的书写)和简答(工业过程中某些操作的措施、理由、评价等)两大类;考查的知识点则遍布整个高中化学的各个领域(除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外);考查能力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课标》要求和更好的应考。

2.高考工业流程题考查能力启示下的化学教学及教学反思

工业流程题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标》对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的指导思想。但在现行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中均没有对工业流程题进行较详细和完整的说明和解释,多种新课程教材中也均无独立的模块和专题对其进行讲解。因此要跟上课改的步伐,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2.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力立意"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灵魂,考查的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业流程题是通过设置生活化学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运用知识描述论证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分析、运用知识"与"论证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可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检验。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找出"已知什么"、"具备什么"、"要解决什么",在获取解读信息过程中,关键是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所以他们的兴致特别高,学得也特别认真,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一是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厥而就,而应该作为一种长期习惯养成来培养;二是我们在学生分析、整理有效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评价,保证学生思路的正确和获得的信息有效。

2.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业流程题正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为情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结合化学知识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深刻领会课程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过程,渗透工业流程题的思想和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试验证明,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深度都较打开书,老师满堂灌的效果更好。教育心理学也认为,中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要实现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做到: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二是明确探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结果,而是通过对问题的不断"追问",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三是老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乐于形成探究的习惯。

工业流程题作为新高考中的新题型,由于其取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在考查的重点上测重考查考生的各方面能力,它较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化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也由于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也较好地承接了高考选拔的功能。因此无论是出于应试还是改进自我的教学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对工业流程题进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汇总工业流程题考查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分析其考查的主要能力,据此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教学案例片断的设计并进行反思,期望以此改进自我的教学方式和为同行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06-01

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十余年,对此一直在思索,特别是自2005年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经历了新旧教材的对比及不同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一些心得,下面将以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为依据,就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

首先,关于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问题,笔者想从如下两方面谈谈:

从三维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除了强调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之外,特别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改变之处。笔者认为,就后两项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言,能否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提不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两项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就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说,该目标强调学生要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甚至是影像资料等展开想象,再现历史场景,感悟历史。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兴味索然,怎么可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去想象,去感悟呢?再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说,该目标强调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明白一定的道理,培养相应的精神和情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才有可能使该目标的教学落到实处。

从江苏省新的高考模式来看,自2005年施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江苏省的高考模式就是只算语数外总分,历史不算总分,只分等级。在这样的高考背景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了能考上大学,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语数外,留给历史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历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是观之,在新课程改革和江苏省新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以往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教师本人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知识水平

这一点看似很平常,并无新意,实则不然。新课程改革是从理念到内容等全方位的改革,教师要想真正领会其精神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需要不断学习。以教学内容为例来看,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同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编写体系的重大变化上,即以专题史取代原来的通史体例,也体现在教材选取内容的变化上,即增加或删除了好多内容。这些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次考验,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仅限于大学时学习的知识,工作后不及时充电和学习,或者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原有教材体系和陈旧方法上,是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例如罗马法那一课涉及到不少法律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先学习把相关知识弄透彻,把一些法律术语和概念搞清楚,才能谈得上教学生。如课本上提到了私法这一法律术语,究竟什么是私法?谁提出的?有何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教师自己首先要搞清楚。试想,一个对所讲知识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教师能把那节课讲好吗?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要充分利用相关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

尽管新课程改革以后历史教学不再像原来那样强调以本为本了,但是学生的学习还是以教材为依托的,所以教材上的资源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内容要丰富的多,在正文之外,还有“资料卡片”,“材料阅读与思考”,“课前提示”及很多图片等等,这些材料或图片往往是课本的编写者从众多的历史资料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对辅助教学益处多多。它们或是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是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思考等等,把它们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

为什么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以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跟教师粗线条式的讲课和空洞的说教有很大关系。如果老师能换一种思路,注重细节,从细微处入手,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讲活讲透,就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枯燥无味了。以《蔚蓝色的希腊》一课为例,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讲解一些有关葡萄和甘蔗在生长周期,特性等方面与谷物种植的不同的知识,再补充讲点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的事例,这样从细小的知识点讲起,就自然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每一节历史课都能从教材中挖掘出类似的知识点讲活讲透,从细微处着手,何愁培养不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历史教学方面看来也是行得通的。

四、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