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餐饮菜肴装饰的发展历程
早在中国古代,古人就对美食美器颇有讲究,圣人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主张吃饭时,食物能尽可能做得精细;烹饪时,肉要切得细致。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饮食文化。在周代,饮食礼仪更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不仅是食材,还有烹饪方式、餐具工艺水平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特色的饮食艺术。而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食家,这在三毛的著作《民国吃家》一书中可见一斑。她写了民国名人们的一些饮食情趣。例如,书中提到的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就说:“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得生命更圆满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样,多一样收获,生命便丰足滋润一分。”一下把饮食提高到了美的高度。
而现今,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吃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使用功能上,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餐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而涌现出了很多名菜名肴,各地菜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主要就表现在对餐饮菜肴的口感、摆盘装饰、环境设计以及餐具等的美感上。接下来我们就将针对以上所说的几点对现代餐饮菜肴装饰进行详细分析。
菜肴盘配的造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造型,即创造物体形象。所以造型美首先体现的是“形”之美。把食材加工成形,而且是美的形,有新意的形,实属不易。《东京梦华录》里就提到,宋人在七夕“以西瓜雕成花样,为之花瓜”。即用西瓜、冬瓜雕刻出人物、花卉、虫鱼之行,再用果品粘砌,这样造出的果品佳肴就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甚至在汉代就有将鸡蛋雕刻出花纹图案,并点彩染色的做法。现代菜肴装饰中,更是把形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也主要体现在了厨师的刀工技巧以及摆盘上。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运用,发展至今,更是创作出了多种不同的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及多种花色,还有镂空的雕刻技法,叹为观止。
其次,是色之美。众所周知,食材的颜色很丰富,但要在一盘菜中,把每个食材颜色做得好看且又搭配得出彩,就需要创作者既要有很高的烹饪技巧和掌握火候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得各种食材加工在一起形成色泽之间的协调美。而现代餐盘设计,很多也是以中国画的一些代表图画为纹样,设计整套餐具。例如,娟秀的工笔荷花、清丽的蓝白瓷器图案等等。
二、中国画元素在盘配装饰中的运用
在这诸多精美绝伦的菜肴盘配造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其所体现的艺术之美,更是关注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运用,即中国画元素。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水墨风情 提到中国画,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肯定是那绘有花鸟、山水,或是写意或是工笔的水墨画,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色的丰富表现,形成立意隽永、气韵生动的美丽画卷。而此绘画方式,被运用到现代菜肴的盘配装饰中,更是给餐饮增加了一份雅趣,吃饭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在木质的餐盘上,铺开一张荷叶,上面放一瓦罐,旁边再点缀荷花装饰,仿佛是在黄色的大背景上泼上浓郁的绿色,上面再浓墨重笔以墨色,旁边点缀清新的粉色荷花,俨然一幅水墨荷塘图。
2. 意境美 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而把它引入现代餐饮菜肴的盘配装饰中,就更是充满一种独特韵味。试想,在盘配装饰中,以盘为宣纸,厨师的巧手为笔,把各种食材当作是作画元素,一笔笔的摆放在盘中,再加些调料或者其他小装饰,加上印款,勾勒出一幅充满韵味的写意图画,令食客驻筷欣赏。
3. 留白美 留白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的特色。“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面积的空白,但空白不等于无物,空白可以代表山、可以代表水、代表海和云等等,甚至可以说,中国画的精髓都体现在这留白处,这是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也是极具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在盘配装饰中很好的体现中国画元素,留白自然不可少。
4. 淡雅色调 中国画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色彩淡雅,画面中没有过多的五颜六色,有的甚至只是墨色的深浅表现,有着很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当时文人画家追求自然淡泊,清幽闲境的艺术境界有关。这素淡的画风也一直传承下来,形成我们独有的一种审美情趣。所以,这一类中国画元素的盘配装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韵味十足。
篇2
关键词:山东;中药农业;中药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7-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2-0162-03
中药农业是集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产业[1],是中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 其核心内容是中药材生产, 即持续、稳定地以种植、养殖或生物工程方式生产中药材或其有效成分的过程[2]。其内容涵盖了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从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到繁殖材料的来源,直至采收、加工和运输贮藏的整个生产环节、生产人员及其档案管理和相应的基地建设等[3,4]。以中药材生产为主体的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5]已形成了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只有抓好中药农业这一源头,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药材,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目的[6]。
1 山东发展中药农业的优势
1.1 自然环境优势
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3 000多千米,土地总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位于北纬34°25′~28°23′,东经114°36′~122°43′。西部及北部沿黄河流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南部为泰沂山脉丘陵地带,在鲁西平原和鲁中南丘陵区的交界处有长达数百里的间断湖泊地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湖泊群。除黄河以外,山东还有数十条较大的河流。
以花岗岩、石灰岩、钙质砂页岩为母质形成的微酸性、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主要分布于鲁东和鲁中南丘陵区。潮土由黄河冲积形成,富含钙、磷、钾。
山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无霜期 180~2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550~950 mm,一般雨热同季。由于近海和远海、地势高低及纬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得山东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7]。
1.2 资源优势
山东拥有中药材资源近1 500 种, 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 299种, 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大量需求的中药材有390 多种, 地产药材200多种。中药材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金银花主要分布于沂蒙山区,平邑县为主产区;丹参主要集中在临沂、日照、淄博、泰安、枣庄、潍坊、烟台和济南的长清、章丘等地;桔梗主要集中在淄博的博山、沂源及潍坊的临朐;西洋参、黄芪主要集中在威海的文登、荣成等地;瓜蒌主产于泰山西部,济南长清的马山最为道地;烟台地区的莱阳是北沙参的道地产区;郯城的银杏面积最大且历史悠久;菏泽、济宁主产白芍和丹皮;此外还有平阴的玫瑰、蒙阴的全蝎、东营的板蓝根、无棣县的木香、济宁的嘉菊和猪牙皂。葛根、酸枣仁、柏子仁、黄芩、黄精、何首乌、四叶参、泰山紫草、灵芝、柴胡、远志、地黄、徐长卿、蟾酥等道地药材[8]的产量与需求量均名列全国前茅。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是国家级重要的中药材购销集散地。
1.3 产业基础优势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实施以及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县建设的推动,山东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末的 2×104 hm2迅速扩大至现今的12×104 hm 约占全国药材总面积的10%,已成为全国丹参、金银花、山楂、桔梗、西洋参、徐长卿、瓜蒌、白芍、丹皮、黄芩、地黄、猪牙皂、玫瑰、木香、板蓝根、全蝎[9,10]等的主要栽培产区,中药材产业效益已达到80亿元以上。
1.4 政策优势
2001年山东省被批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随后出台了《山东省中药产业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对大宗道地药材品种选育、规范化基地建设等工作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省验收,山东省中药农业步入了国内先进行列。2014年出台了《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2015年组建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为中药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2 山东发展中药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研发力量相对不足
山东省中药农业的研发中坚力量主要分散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或教学单位,近年来这些单位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发挥着全省中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能,任务重、人才缺(全省不足50人),技术力量薄弱,导致中药农业研究小、浅、散,难以形成合力,缺乏在国家层面承担大项目的能力[11],难以适应中药农业对科学技术支撑的旺盛需求,以及山东中药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
2.2 规范化基地建设进展缓慢
山东药材种植品种约100个,绝大部分品种的生产仍沿用分散农户传统种植模式,仓储不规范,药材质量[12]难以保障。全省66.7 hm2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将近20个,但标准化、规范化[13]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相对较少,通过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认证的基地仅有10处,在建基地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进展普遍缓慢。
2.3 龙头企业缺乏
全省有中药工业企业159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110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9家。这些企业无论在生产规模、产值还是国内影响力方面都远远不够,如黑龙江的哈药集团、广东的三九集团和白云山制药、天津的天士力集团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山东则缺乏拉动产业发展的大型中药龙头企业,特别是很少在省内建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
2.4 关键技术研究滞后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GAP 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生产质量管理与可追溯性,稳定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GAP 基地建设过程中, 诸如产地生态适宜性、良种选育、病虫草害防治[14,15]、连作障碍、合理采收和加工贮藏等很多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亟需研究解决。
3 山东省发展中药农业的对策
3.1 大力促进中药农业现代化
历史上,山东中药材生产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耕地零散、面积小,用工成本基本忽略不计,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作业,品种化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很好地显现,现代化的生产手段难以实施,导致中药材生产一直停留在原始的靠天吃饭的水平。随着中药的需求量增大,中药农业蓬勃发展,药材生产逐步显现出规模化和平原化的趋势,由规模化带来了用工成本急剧增加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加以解决。因此,大力发展以农业机械化、品种化、肥料专用化、综合防治无害化[16]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是中药农业的根本出路。
3.2 建立中药农业科研体系
建议省级科研单位组建专门的中药农业科研机构,打造一支中药农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提升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作为山东中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应主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耕作技术、专用机械、初加工技术、规范化生产等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为全省中药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大专院校设立中药农业专业,为中药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培养人才[17]。打造中药农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中药农业科研装备水平。借助中草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整合省内中药农业创新团队,实现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提升全省中药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3.3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建设好中药材生产基地省,山东各级政府应把中药农业当成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建议成立中药农业专门管理机构,指导和监督山东中药农业发展,从宏观上对中药材种植进行资源调查和区域规划,确定各市、县的中药材基地布局。
3.4 大力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
山东规模化以上的制药企业20多家,如:东阿阿胶、鲁南制药、国风药业、烟台绿叶、圣旺药业、山东凤凰、烟台荣昌、菏泽步长等,在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和中成药产品生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多创名牌产品,特别是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扶持新建一批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生产加工厂。在深加工基地建设和设备配备上,要力求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使山东中药加工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带动山东中药农业向更快、更好、更高的目标发展。
3.5 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认证
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是中药农业的基础,必须切实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行GAP 种植技术,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牢固树立山东药材的品牌形象。重点发展平邑的金银花、徐长卿,郯城的银杏,蒙阴的全蝎,沂水的蟾蜍,莒县的黄芩,临朐的丹参,青州的山楂,沂源的桔梗,文登的西洋参、黄芪,平阴的玫瑰,长清的瓜蒌,菏泽的丹皮,鄄城的地黄,莱芜的白花丹参,莱阳的北沙参等著名道地药材,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积极采用“公司+科研+示范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省内外中药企业和其他非中药企业参与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
3.6 建立中药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整合全省中药材生产企业、药材加工企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大型药材生产经营合作社,建立中药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发挥其在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魏建和,屠鹏飞,李刚,等.我国中药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2):94-98.
[2] 陈士林,魏建和,韩建萍,等.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1-7.
[3] 王志芬,刘喜民.中药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135-138.
[4] 冯前进.建设中药农业在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70-73.
[5]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等.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27-737.
[6] 钟国跃.重庆市发展现代中药农业产业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学咨询,2003(4):16-17.
[7] 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114-116.
[8]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4):277-280.
[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0]单成钢,张教洪,朱京斌,等.我国药用植物种子生产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4):14-15.
[11]韩国彪,张金焕,段怀明.山西省大力发展中药农业的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116-117 .
[12]杨利民,张永刚,林红梅,等.中药材质量形成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119-124.
[13]单成钢,张教洪,朱连先,等.栝楼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J].种子,2011,30(5):115-118.
[14]杨银慧,豆小文,孔维军,等.我国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238-4245.
[15]苗青,孔维军,魏建和,等.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措施评析[J].农药学学报,2012,14(4 ):363-370.
篇3
论文摘要:分析当前医院中药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矛质的主要途径。
我国加人WTO,对中医药发展是一个严重挑战和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如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传统医药精华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大家都十分关注。我国的中药事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药人才缺乏,中药队伍人员素质低下。笔者认为,要实现中药现代化,要使我国传统医药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药队伍是当务之急。
1医院中药队伍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国医疗单位中存在着重医轻药、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在中药人才培养、中药专业技术建设、中药加工炮制、中药质量管理等方面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医院的中药队伍中,从正规中药大专院校毕业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非中药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在从事中药工作,中药人才的严重短缺和断层现象、后继乏人现象是严峻的。
2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2. 1各级部门缺乏对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视
目前国家教育系统开办的中药大学很少,连专门的中药学校也不多,中药技术人才无源补充。从事中药管理的各级机构和组织存在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没有把中药的技术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在中药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只满足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少举办学习班、函授班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中药从业人员得不到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这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药的发展极不相适应。
2. 2医院中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改善
中药和西药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生部门的干部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正常的中药专业职称晋升制度,致使从事中药工作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正常的职称晋升,他们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他们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中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甚至部分从事中药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改行、调离的现象较普遍,中药队伍无法保持稳定。
3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措施
3. 1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21世纪建立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体系要根据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既要培养能从事中药科研工作和担当中药学术带头人的高层次的中药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从事中药加工、炮制、制剂生产所必须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订长期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际竞争需要不断调整招生结构。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要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培养中药材加工、药剂、制药工艺、药理、检验分析、临床药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教育形式上,既要发展中药的中高等教育,又要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函大等多层次发展,形成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保证各种中药技术人才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渠道,以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需要。各医疗单位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在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在职中药人员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素质。
篇4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刘中柱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亳州市场动态 戴伟,王慧君
禹州药市动态 章金刚
廉桥药市动态 黄青森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广州清平药市行情动态 秦新民
广州花地湾仓贮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药市动态 欣欣
中药出口与环境及濒危物种保护 杨金延,刘张林
美国草药制品协会关于草药制品管理的若干建议 希雨
云南省药材资源的利用与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 黄海魁,李纯,李兆元
果树和蔬菜的药用功能 吴洪生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王金辉,李铣
面向中药现代化搞好中药企业的继续教育 何永佳
基层中药队伍状况的调查与对策 赵勇
日本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研究、管理概况 秦民坚,周荣汉
半夏研究进展 郭巧生
探讨用中医学术理论进行企业诊断 张国庆
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概况 商敏凤,朱彦
甘肃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濒危资源保护对策 陈垣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李诚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刘中柱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亳州市场动态 戴伟,王慧君
禹州药市动态 章金刚
廉桥药市动态 黄青森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广州清平药市行情动态 秦新民
广州花地湾仓贮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药市动态 欣欣
银杏国际市场的需求分析与对策 李遐松
芦荟的开发利用和芦荟产业 袁昌齐
保护甘草资源任重而道远 赵润怀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中药材GAP基地 陈兴福
知识产权保护与中药企业的发展 周,杨祯禄
依靠创新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 施少斌
加快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 邬时民
发展中药注射剂需加强质量控制 谭成玉,王金辉,李铣
半夏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罗光明
HPLC法测定不同栽培年限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变化 唐波,王康才
五指毛桃栽培技术 钟小清,徐鸿华,陈安琴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开发--《中国中药区划》分区论述(三) 周莹
贵州苗族药和中成药工业蓬勃发展 冉懋雄
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 殷秀红,吴成信,杜永祥,刘岩,李新
市场上中药饮片质量的调查 黄顺旺,王秀芳
广西玉林药材市场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对策 庞晓军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李诚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刘中柱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亳州市场动态 徐宏伟,王慧君
禹州药市动态 章金刚
廉桥药市动态 黄青森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广州清平药市行情动态 秦新民
广州花地湾仓贮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七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 欣欣
日本津村株式会社发展情况与分析 李遐松
广西蛤蚧饲养驯化概况 陆善旦
水蛭原动物种类及活体鉴别 肖小芹
中药保健品与人体健康 唐廷猷,王书林
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选择--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王焕魁,Wang Huankui
美国FDA有关植物药制剂Ⅲ期临床试验IND所需毒理学资料的要求 陈琴鸣,金玉平,张建丽
彝族抗肝炎药紫红青叶胆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光明,周萍,肖培云,何正春,李龙星
我国的甘草资源与甘草栽培技术 王文全,吴庆丰
江苏省中药资源与生产现状 钱士辉,段金廒,杨念云,植飞,袁昌齐,史发枝
银翘解毒片中双花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刘岩,崔红花,王振月,王坤
发挥协会作用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 张洪魁,Zhang Hongkui
湖南主要地产中药材销售趋势分析 黄青森,Huang Qingsen
山东部分地产药材销售趋势 李兆显,Li Zhaoxian
河南部分地产药材销势浅析(二) 韩钦良,Han Qinliang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李诚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龙兴超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亳州市场动态 王慧君
禹州药市动态 章金刚
廉桥药市动态 江森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广州清平药市行情动态 贾海滨
广州花地湾仓贮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药市动态 欣欣
科技进步给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刘志民,Liu Zhimin
北京安福康医药公司狠抓质量管理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开发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刘凌云,李强
中药材GAP研究及其运作思路 王文全,刘春生,孙志蓉,吴庆峰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检测标准的实施与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屠鹏飞,Tu Pengfei
佛手生产基地标准操作规程(初稿) 严振,蔡岳文,丘金裕,张京华,林奇艺,钏永强,杨炳旺,丘彩生
中药颗粒剂的发展与制备工艺的改进 孙维广,何国熙,叶志明
贯叶金丝桃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茂霞,朱慧,蔡阳,屠鹏飞
甘肃中药材生产及产业化的思考 张存龙,王润芳
白芷产销及价格走势分析 郑全林,Zheng Quanlin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李诚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龙兴超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亳州市场动态 戴伟
禹州药市动态 章金刚
廉桥药市动态 黄青森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广州清平药市行情动态 周静
广州花地湾仓贮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药市动态 欣欣
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要点 王克勤,方红,苏玮,傅杰,邓芬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思考 门九章,Men Jiuzhang
HPLC法测定穿心莲及其提取物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 金文姗,经晶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种类及特性(上) 吴洪生,刘怀阿
运用量-本-利分析方法提高中药企业经济效益 卢蕴明,Lu Yunming
湖南部分地产药材走势浅析 黄青森,Huang Qingsen
舜王城部分地产中药材走势浅析 李兆显,Li Zhaoxian
甘肃当归产地供求出现新变化 谢双吉,Xie Shuangji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薛亚林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刘中柱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毫州市场动态 徐宏伟
禹州药市动态 章金刚
廉桥药市动态 黄青森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广州清平药市行情动态 秦新民
广州花地湾仓贮中心交易行情 秦新民
香港药市动态 欣欣
俄国植物药的现状与发展 刘志民,Liu Zhimin
木豆的利用价值 钟小荣,Zhong Xiaorong
2002年广西部分中药材生产过剩 陆善旦,黄辉
2001年法国医药产业发生的重大事件 刘志民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GAP生产基地建设问题的思考 李书同,金希平
中药现代化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蔡君
中药浓缩颗粒的发展概况及建议 冉懋雄
规范经营科学管理中药企业发展的主题 肖洒
对"入世"后贵州药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邓炜
野生药材变家种建立生产基地是大势所趋 顾海鸥
只有竞争才有活力 万德昌
中药市场诚信建设势在必行 黄青森
药材市场需要诚信经营 章金刚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王英琴,张景
成都荷花池药市动态 龙桂香
广西中药材市场行情 陆善旦
毫州药市动态 王慧君
禹州药市动态
廉桥药市动态 胡嫔华
舜王城药市行情 李兆显
篇5
关键词:天然药物 资源保护 中药现代化发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9-01
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是建立于中医药理论、实践经验为基础上形成的药物发展模式。发挥传统重要的优势,并将其特色,结合现代科技,形成一套标准化、系统性的医药标准,成为集研究、生产、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中药管理模式[1]。中药是我国历史上一块经久不衰的丰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不一,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犹如天然宝库一般。近几年,人类对保健意识、回归自然意识的形成,让许多国家都在寻找天然药物。中药有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的特点[2],获得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天然药物被世界所认可的趋势逐渐形成。然而,天然药物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必须要建立保护意识,从源头开始保护中药资源,并将其特性发挥,挖掘中药的潜藏价值,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历程。
1 规范道地药物管理,提高中药质量
对中药材进行研究,是中药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中药的质量于疗效如何,与药材本身的质量有极大的关系。中药的本身质量,是我国中药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关键之一。天然药物也因其有优良的品质,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质量不达标,也会使得药效降低,或药性发生改变,疗效不佳,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3]。
道地药材是指在生态、天然环境下所生长的药材,其大多较为集中,且在栽培、采收、加工等过程中,针对不同药物的药性,其各项步骤都有讲究。同品种药材,生长于不同地方,其药效也各有不同,治疗针对性也有所偏差。
道地药材因品质佳、疗效显著而久负盛名,其经济效果极佳,优质的中药材,是对中药品质进行评价的标准[4]。目前,中药质量大不如前,大多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其土壤选择、品质选择、使用化肥与农药、采收不当等,都会直接影响药物本身的质量,还有许多人受利益驱使,以次充好,或者以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从而导致人们对道地药材失去信任。地理标志的相关制度实施,让市场对道地药材的识别度有效提高,可对道地药材市场混乱情况进行有效的整治,使得道地药物在种植、选材、采收、加工等每一个步骤都在严格的管理模式下进行,从而保障道地药材的整体质量。
2 天然药物资源保护
2.1 天然药物资源的现状。我国许多山区天然药物资源及其丰富,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以地大物博的思想看待资源,缺乏对自然资源该有的忧患意识,缺乏自然资源管理,导致天然药物资源如今十分匮乏,正处于急剧流失状态。在许多天然药物聚集地区,出现对天然药物掠夺式采收的情况,导致许多原本常见的中药材成了稀缺资源,天然药物资源正逐渐枯竭[5]。
目前,我国稀缺植物已达上千种,其中被列为重点保护植物中的濒危植物达四百多种。野生资源目前十分稀缺,从而导致中药现代化发展之路受到制约,也让我国中药持续性发展之路遇到严重的阻碍。目前,天然药物市场可分位三个:欧盟、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天然药物市场;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天然汉方市场;华裔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市场。如今世界各国都已经对天然药物所存在的药物价值有了明确认识,也开始对天然药物愈加重视[6]。而这样的现象,也无形之中,为天然药物市场增加了巨大压力,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
2.2 对天然药物资源加大保护力度。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匮乏情况,应该增强对天然药物的保护观念,树立保护措施,并对相关保护措施加强实施管理,以《野生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为执行标准,依法对野生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对稀缺野生资源应该加大种植力度,从而保障天然药物资源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可创建天然药材培养基地,对常用、稀缺的药材进行研究、种植、加工,从而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保护效果。
目前,因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工业化经济的扩张,对大自然进行侵占。导致大量的天然药材濒临灭种。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人依然没有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为确保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遏制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加大保护力度,不仅是制定法规,而是要提高监督力度,使其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并制定出相应的奖罚机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从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可以根深蒂固。
3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形成中药现代化发展
在重症治疗区域,一直都是中药的薄弱区域。虽然中药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其见效慢、无急救效果,导致在临床上应用存在局限性。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必须拓展其应用领域,才能重新被医学界所接纳,应用于重症治疗区域。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中药做研究,能以基因技术,将证侯相同药物基因组,以生物合成,从而研制新的中药成品。目前,中药质量不稳定,成为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关键性阻碍。使用基因技术,可对天然药物抗病毒、抗害虫能力进行提升,从而促进中药质量稳定性。此项技术的实施,不仅可对稀缺野生药材进行保留,也能大量繁殖,提高药物生长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对中药中遗传的毒性去除,亦或是增强药材的药效,可创造处转基因药材,将天然药物的品种进行优化。对于许多濒临灭种的稀缺药材,也能有效的保留,成为挽救濒危药材的主要手段。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毒性较大的中药材中,能有效提高药物疾病治疗效果的同时,弱化其毒性,使其能够真正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许多中药材都含有毒性,过量使用或许会造成毒性反噬。在此情况下,为避免造成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必须采取分子生物技术,对于常用,却有危险性药物进行研究,使其成为安全、有效的创新型药物。
4 结语
中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必要趋势,只有走上现代化之路,才能使得中药真正走出低谷,发挥其特性,克服原本的弱项领域。中药在重症领域中,一直都不得重视,而仅局限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导致中药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发挥其效果。使用分子生物技术,可有效帮助中药走向现代化发展历程。
我国天然药材资源正逐渐匮乏,在此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天然药材资源进行保护,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建立珍惜野生资源种植基地,也能对稀缺资源进行保护,将珍惜物种进行保留。采取分子微生物技术,也能促进野生植物的繁殖,提高其种植质量,提高抗病菌能力和抗虫害能力,以此保证了药材质量关,促进药材的整体质量,增加产量,较少资金投入。从而使得中药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被国际市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海东.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 白军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D].西北大学,2010
[3] 祖炬雄.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C].//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4-96
[4] 吴晶,李欣.国外天然药物专利政策分析及对我国中药保护的启示[J].中草药,2010,41(11):1909-1912
篇6
【关键词】 中药企业;经济发展;贵州省
中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药出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出口量逐年增多。贵州是我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享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药材“道地”是贵州中药的特色之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85.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61亿元,成为贵州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企业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体,只有企业积极投入,中药现代化战略才能落到实处。本文就贵州省如何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企业发展战略,以保证中药企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研究。
1 贵州省中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1.1 中药种植面积扩大
近年来,贵州省以“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贵州省)基地”为载体,紧紧围绕培育中药后续支柱产业的目标,有效推进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贵州省中药制药业已成为医药工业的主体。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为236万亩,总产量为71万吨,总产值为36亿元。成为继煤炭、电力、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工业增长的五大主力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88万亩。全省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已建立何首乌、太子参、天麻、石斛、银杏、杜仲等人工栽培基地50余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有11个,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114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19个。
1.2 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目前,该省已有药品生产企业169户,其中生产中药民族药的企业88户,占全部生产企业的53%,全省已有144户药品生产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车间)通过药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商业企业全部通过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1989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仅为1.13亿元。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50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9.6%。以贵阳高新区东风医药园、息峰扎佐医药园、清镇医药园、龙里医药园、遵义高新区为重点的医药工业园区建设,以贵州益佰药业、神奇药业、同济堂、信邦、百灵药业等中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将带动全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医药工业产业已成为该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是继煤炭、电力、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又一主力。并与广东、吉林、四川、江西、山东一同被视为我国中药工业的第一梯队。
1.3 药品品种增加
全省1383个药品品种中,中成药制剂品种数占一半左右,民族药制剂品种占12%左右,其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占到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40%以上。中药民族药制造业已经成为该省医药工业的主体,成为全省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之一,其拥有的品种在全国已有相当的知名度,贵州威门、益佰、百灵、神奇制药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在全国树立的品牌拳头产品单品种年销售已过亿元。
2006~2010年获得中药新药证书18个,目前在研中药新药120余个,其中32个获得临床批件,中药新药注册申报26个。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羊藿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形成20个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框架。太子参、石斛等一批地道品种的育苗及种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此外,通过鼓励扶持中药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全省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150家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车间通过GMP认证。
目前,贵州省将中药产业作为做大做强特色新型工业产业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打造,要求民族医药总产值年均增速要达到20%以上,到2015年达到500亿元,同时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进行培育,发展50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
2 贵州省中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现代化水平不高
第一,贵州省对中药的研究尚未达到分子水平,对中药中的矿物药、毒性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对中药的生产尚未实现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第三,中药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很多出口中药由于无法控制农残、重金属含量或违禁成分而遭拒售。第四,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上存在许多含混不清、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药理、毒理、剂型、标准化、规范化上均未能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2.2 GMP认证企业少,阻碍了原料药的销售
GMP认证是药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条件,而贵州省中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较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未达到GMP标准,所以,我国中药得不到国际认可。近年来,我国原料药销售受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己基本完成GMP改造的印度药业的冲击。目前,我国在中药种植、生产、有效成分测定、毒理药效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中药企业应努力建设符合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的生产要求,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和稳定。
篇7
中药现代化的核心是中药的“有效、安全、可控”。现阶段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一门在0.1~100 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性能的产品,或对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规律和特征的高新技术学科[1]。被认为是“今后十年最可能使人类发生巨大变化的十项技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外,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而改变药物的单元尺寸是改变其物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当药物粒子的粒径在纳米尺寸分布时,粒子的表面积和化学式将显著增大,呈现出新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2]。因此,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纳米技术,可能使药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甚至产生新的特性,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改变中药剂型过于老化、单一的现状,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1998年徐辉碧等学者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3],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 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
2 在中药研究中的优势
2.1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从药物学原理来说,药物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的颗粒比表面积呈正相关,而比表面积与颗粒粒径成反比。因此,药物的粒径越小,则其表面积越大,越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采用纳米技术加工中药,其颗粒达到超细粉末的水平,比表面积显著增强,药物在胃肠道里的溶解度明显增加,从而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加快药物起效时间[4]。此外,由于纳米粒的黏附性及小的粒径,既有利于延长局部用药时滞留性的增加,也有利于延长药物与肠壁接触时间,加大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5]。采用纳米技术加工,可使植物的细胞壁破碎,易于有效成分的渗出[6]。
2.2 增强组织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
通过选用对机体组织或病变部位亲和力不同的载体制作载药纳米微粒,使药物能够输送到期望治疗的特定部位,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纳米级的载药微粒进入机体后,大部分被单核—吞噬系统(MPS)摄取,分布在淋巴、血液、肝、脾、骨髓等器官中。有研究证实,毫微粒(1~1000 nm)载药系统可使给药量的80%集中于肝脏,并进入肝细胞,对肿瘤和肝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载药纳米微粒迅速聚集于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主要器官,还使由于治疗药物的非特定聚集而引起的毒性被降低[7]。
2.3 运载药物通过生物屏障
纳米载体可以增加药物对生物膜、不同种类的黏膜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其可以通过某些生理屏障,到达重要的靶位点,治疗一些特殊部位的病变[8]。例如纳米粒子经过适当的修饰,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把药物定向地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
2.4 缓释功能
一些半衰期短的药物因需要每天重复给药,可能会因患者的顺应性较差或无意识的漏服而影响治疗效果。中药的纳米制剂可以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并还具有缓释功能,甚至可根据人体需要控制释放速度及释放部位[9]。
2.5 改变中药药性,发现新功能
中药纳米化后可能导致升级物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及药理性质发生重要变化,甚至改变中药药性,产生新的功效。周云中等观察到普通的牛黄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的作用,但是牛黄加工到纳米级水平,其理化性质和疗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并具有极强的靶向作用,甚至可以治疗疑难绝症[10]。
2.6 改变给药途径,丰富中药剂型
中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应用纳米微粒作为载体,将打破传统的给药方式,目前在一些合成药制剂领域已逐渐使用的与纳米概念有关的制剂技术,如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乳化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聚合体纳米制备技术等。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丰富中药的剂型。如将中药制成毫微囊,或制成纳米粉针剂,或将水溶性小及难溶的药物加工成纳米颗粒,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剂、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剂和微乳剂、脂质体等多种剂型[10]。丰富的剂型选择,可大大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3 结语
纳米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在中药现代化中引入纳米技术是时展的需要。尽管纳米中药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制开发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取得成功,在中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也会逐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纳米技术将中药研究提升到探讨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三者之间关系的高度,为中药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带来全新的中药加工方法和工艺,从而加速传统中药向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白吉庆,王昌利.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5,25(6):4850.
[2]刘金洪,张冰冰,郝永龙.纳米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四川中医,2004,22(4):2425.
[3]徐辉碧,谢长生.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8):161165.
[4]方 琴.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贵州医学,2002,26(11):1 040.
[5]张文萍,张志耘.我国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应用现状[J].天津药学,2002,14(5):17.
[6]阮 鸣.纳米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4,(4):2729.
[7]韩 静,巴德纯,唐 星.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与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4,22(3):575576.
[8]王 勇,胡 坪,刘清飞,等.纳米技术在载药系统及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成药,2007,29(1):112117.
[9]周长江,崔黎丽.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及其在药物纳米控释系统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2,2(2):112115.
篇8
中药注射剂近年来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被认为是中药现代化取得的重要成果。中药注射剂这大类产品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8月11日,在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药注射剂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研讨会暨首届中药注射剂研究论坛”(以下简称中药注射剂论坛)上,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神威药业、正大青春宝、天士力、湖南正清制药等国内知名中药注射剂生产厂家纷纷表示,对于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的问题,应该正视并及时解决,制药企业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放在第一位,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药注射剂,在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良莠不齐终酿苦果
今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了《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6月28日,SFDA又了《关于加强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对中药注射剂的注册加强管理,并对已上市的品种进一步完善药品标准,开展再评价工作。一时间,因不良反应问题突出而引发的“鱼腥草事件”波及到了整个中药注射剂行业,社会各界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诱发了对中药注射剂的信任危机。
令人担忧的是,由“鱼腥草事件”引发的中药注射剂信任危机正在逐渐蔓延,甚至有人对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产生了质疑。
而眼下的这一苦果与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产业的投资冲动不无关系。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室主任林瑞超在此次论坛上指出,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中药注射剂诞生至今只有短短的六十几年,虽没有像其他中医药剂型一样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但中药注射剂使传统中医药在危急重症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设想成为可能,这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强大的市场份额以及被看好的发展前景,刺激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步入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和开发行列。但是,强劲的研发热潮却掩盖不住中药注射剂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标准欠缺等。
林瑞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2005年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平均增长率高达35%;根据2004年统计的数据,排在中药临床用药前三位的分别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排名前十位的药品中有7个为注射剂产品。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制药系教授杜守颖介绍,中药注射剂的原料与西药不同,必须经过提取、分离、精制等前处理过程,前处理工艺对注射剂的质量影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中药注射剂前处理技术参差不齐,即使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生产工艺的控制水平也不同。杜守颖说,剂型并无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理的问题,有些中药品种并不适合做成中药注射剂。
“现在,一些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其他企业受到了牵连。”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厂长刘占滨说,“应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准入门槛。”
刘占滨认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应用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手段,为了生产合格的产品,企业把能够应用的最先进的技术都用上了。中药注射剂对质量标准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它中药剂型。因而,发展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哈药集团中药二厂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中药粉针填补了国际空白,成为中药现代化历史上的一面旗帜。“而现在,这面旗帜所代表的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痛定思痛正视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本次中药注射剂论坛上说,中药注射剂在急症、重症治疗方面应用广泛,是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之一,应该积极扶持,帮助其健康发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应该理智、客观地分析、解决,“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这与患者的过敏体质和医生的不合理用药有很大关系。但是,制药企业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也是不够的。”
林瑞超认为,面对公众的质疑,作为医药工作者,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能因噎废食,切实做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基础研究工作,才是为其正名的理智之举。
林瑞超详细列举了中药注射剂目前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中药材质量不够稳定。质量稳定的中药材是生产质量稳定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的先决条件。当前,中药材的质量因易受产地、气候、生态环境、栽培或养殖技术、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当前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质量不够稳定,安全性较差。
(二)提取制备工艺复杂。由于制备中药注射剂所使用的各种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往往性质不同,如果按一种方法提取、精制,有可能使某些有效成分损失;或者由于配伍上的问题,使提取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和疗效。对于有效成分已经明确的中草药,其提取方法及制备工艺基本不成问题,但要制成最终的中药注射剂,其制剂工艺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稳定性、澄明度、鞣质以及蛋白质去除等问题仍是难点。大多数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尚不清楚,这给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令人关注的是,当前一些难溶性的矿物质和富含异种蛋白的动物药以及树脂、树胶类药物也成为中药注射剂开发的热点,被当作原料广泛使用,如石膏、赤石脂、明矾等矿物质,蟾蜍、鹿茸、羚羊角、地龙、水牛角等动物药,乳香、没药等树脂、树胶类药物,这更增加了制备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
(三)大部分质量标准有待提高。在已有国家标准的110多种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中,由于颁布的时间不同,其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当年技术发展水平的烙印,因而水平参差不齐,除少量新药标准外,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有待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的有效控制应是对其有效成分和杂质成分(或有毒成分)的控制。尽管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已开展了近一个世纪,但由于长期以来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脱节,至今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得以阐明。
“加大科研投入不能是一句空话。对企业来说,还有很多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主动去做,如产品的过敏、热源等问题。这些都应该成为必检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处长钱忠直认为,企业不能把所有的难题都抛给政府,而应该与政府一起思考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指出,中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中药注射剂论坛的召开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它加强了政府、企业、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神威药业、正大青春宝、天士力、湖南正清制药等厂家均表示,今后会加大对中药注射剂的基础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不畏艰险奋勇开拓
有专家认为,中药注射剂行业的发展现在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口,如果能够突破这个关口,中药现代化之路将会走得更顺畅。
“事实上,一些优秀企业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刘占滨表示,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在中药粉针的研发方面独树一帜,不会因为目前遇到一些问题就裹足不前,而会执著地继续往前走,相信问题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篇9
中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在中药研发、生产、经营和检测等一线工作中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中药学被国外和西方的医药界认为更多只是依靠经验,缺乏科学性,但事实上它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更加强调与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结合,药理分析、化学分析等西医常见的方法增强了其科学性,使其更为人们接受和认可。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化学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与中药学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并逐渐成为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强大支柱,使中药学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因其科学性和可测性而更让人接受。因此,突出化学教学在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药学与化学的结合,将有益于中药学的整体发展。
2 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
2.1 现代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随着物理学在20世纪初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不断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而量子理论的发展,更是解决了化学上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使得现代化学逐渐兴起。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形成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使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例如,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中药化学、药物化学、配位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核化学等等。这些边缘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化学学科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与中药学的结合日趋深化,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现代化学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极大地加快了新药的研发进程
作为药品,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虽然二者在来源、性状等方面完全不同,但其有效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有机化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中药的发展,从而使中药的新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从目前中药新药研发的趋势看,重点追求主要药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在新药的质量控制上以若干个主要药效成分为指标;在工艺上要相对简单、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在疗效上要确切有优势,使用要安全科学。目前的新药研发很多时候是通过拆方研究,找到药效物质,进而优选、拆分并研制出机理和适应症明确、质量可控的小复方、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新药。中药新药强调和追求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有赖于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和实验水平的提高。
2.3 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
中药现代化的本质,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及设备融入到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每一个环节,促进中医药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按照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效用的发挥需要其他药品的配合,与西药只需要单种成分(如抗菌素)发挥作用不同,中药药效的发挥更多依靠多种药物药性的配伍,如何用统一标准的实验研究方法规范新药,是中药药品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当前重要的不是按中医中药的特点来制定新的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及判定标准,而是尽可能用现行的国际药物筛选及评判标准来研制评价中药新药,真正地将中药作为一种常规药物来看待。因此,用现代化学技术来分析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半数有效量或最有效剂量等这些构成一个药品的基本数据是中药现代化的趋势。
2.4 化学学科对于中药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中药药品的特殊性,目前一些中药生产过程中还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同生产批次和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产品在物质组成上常常存在较大差异,产品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中药疗效。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中药注射制剂不良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已成为制约中药药品走向国际的瓶颈。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建立能得到国际认同的质量检测和保障体系是关键。完善质量控制手段,也必须依靠现代化学技术(HLPC、GC、MS、ICP-AES、ICP-MS、UV、FT-IR、AAS、AFS、XRF、SPE、SFE、SX等)才能完成。这其中,通过对中药药品提取化学特征信息,创建基于化学信息学的中药材质量辨识和评价方法(指纹图谱等),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化学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依据云南中医学院2008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药学、中药栽培与鉴定、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的化学类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及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化学类必修专业课主要有: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制剂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化学类必修专业基础课及化学类必修专业课占全部必修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药物制剂专业化学类课程学分比重和学时比重高达35.9%;中药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33.42%;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为33.4%;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29.4%;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为25.5%;开设化学类课程最少的市场营销专业,化学类课程学分比重和学时比重也接近15%。这就是说,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4年里有1/3的时间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有1/4的时间里,都在学习与化学有关的课程。按照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办法,不改变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总学分,只是将每个学分由18学时降为16学时。这样,化学类课程的学分比重和学时比重将保持不变,并且这一状况在今后将维持不变,与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持平。
4 化学教学在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上述化学教学在我院中药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除市场营销专业外,其他涉及中药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教学所占的学分比重和课时比例都超过全部的1/3,说明化学教学在我院中药学人才培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上发挥着支撑作用,而这也适应了现代中药学教育发展模式变化的需要。
4.1 强化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中药学教育已经从传统单纯的“化学”模式向“化学-生物学-药学”模式转变,仅从化学的单一角度进行教学无法满足中药学的发展需要,只有突出化学与药学的结合,将加强应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强化两者的交叉和渗透,才能奠定中药学学生的化学基础,这对中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化学实验,因为化学实验的实践教学在中药学教育中占据着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是培养中药学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具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学院必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 “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云南、服务边疆、面向东南亚,培养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5 结语
随着现代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为众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化学与中药学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化学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学科与中药学的结合也日渐深化。这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强化化学教学在中药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可为中药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中药颗粒剂;研究;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anul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important granules. Results the correct research direction, the exact effect of medicament. Conclusion through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clinic, the use of modern means, to standardiz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anule production.
keyword :Chinese medicine granules; research; application
中药颗粒剂是近年来中药饮片进行改革后的产物,我国传统医学中对于中药的服用方法主要为汤剂,其基础为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对于中药调剂来说,相比膏、丸、散等药剂更为方便。再加上中药饮片更适应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能随证加减,同时吸收效果好,药物作用快,所以使用时间最为长久。随着西药的引入,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制剂,中药饮片的弱点也逐渐被暴露。相关调查显示[1],越来越多的人群不再愿意选择传统饮片进行煎服,我国中药饮片市场的产量正以每年14%~28%的速度发生递减,说明中药饮片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经过我国大量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中药饮片的制作工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1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
1.1中药颗粒剂的概念及研究类型
中药颗粒剂是传统中药饮片通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新剂型,结合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对现有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更方便日常携带及服用,并且提高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升[2]。古人煎服中药汤剂时,通常是将药材经口咬碎为大小适宜的形状再进行煎服,后来演变为采用刀具将药材进行处理,再后来将中药材进行研磨为或粗或细的颗粒或粉末,去渣后留汤服用或是加水煎服,药粉连汤一并服用。现阶段中药材制剂多为饮片,是将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后,制作成一定长短、厚薄的块、片、丝、段等形状供患者使用。上世纪50年代,饮片汤剂出现过一次高峰,有人将每味中药饮片制作为水剂并加入少量防腐剂,经过医生处方的调配,将多味药剂混合后进行配制,方便患者随时服用,该方法为现在中药颗粒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药颗粒饮片在改革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①中药颗粒饮片,也称为中药饮片颗粒、煮散或粉剂。是通过将中药材中的杂质去除后对药材进行干燥,再将其切制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是粉末,通过干燥灭菌后采用不同规格的滤纸进行包装,以供临床使用。②浓缩颗粒剂,也称为浸膏颗粒剂或浓缩颗粒料,是通过原有动植物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制作的饮片,通过现代工业对其进行萃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
1.2中药颗粒剂的有效成分研究
中药饮片剂型的改革,为目前疾病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服用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础。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同种数量的药材颗粒剂相比传统中药材,其药物的有效成分明显提高。姚世英等人[4]将当归、黄连、地榆与黄芩四味传统药剂与颗粒剂进行相同条件下的煎服,将煎服后的汤剂进行药物有效成分的测定,结果发现,中药颗粒剂中每种药物的有效成分相比传统中药材显著提高,比例在19%~20.4%不等。经陈炬等人[5]对24味中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传统药剂与颗粒剂进行煎出率的比较,结果提示颗粒剂相比传统片剂的有效煎出率高出1.8倍左右。我院中药研制中心对大黄、黄柏及丹参各30g的传统片剂及颗粒剂进行30min的浸泡,并对浸出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详见表1.
表1三种药物浸出液有效成分比较(g)
通过表1结果提示,颗粒剂浸出液中的单味药剂有效成分相比传统片剂高出0.5~3倍,由此证明通过将药材碾碎后能提高其药物释放的表面积,促进有效成分的析出,与药剂学理论相符。
2中药颗粒剂的应用优点及其他问题
2.1浓缩型颗粒
优点:①有效满足患者对药物的三效、三小、五方便,即使用过程中高效、长效、速效,用量小、不良反应小、毒性小,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生产方便、贮藏方便、运输方便等特点。②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迅速、见效快,利于急诊患者的使用。③浓缩型颗粒无需煎煮,利于中医市场的开拓。④生产条件稳定,全自动处理,帮助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不足:①忽略了混煎和单煎之间的差别,由于中药汤剂中存在配伍现象,有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用药理论,药物通过互相配伍,某种程度上起着相生相克的功能。在临床应用中,通过混合煎煮的效果优于单独煎煮[6]。②混合煎煮够扩大处方的治疗范围及适应证,同时还能降低或缓解药物的毒性,而采用单独煎煮后再将每一味中药混合配伍无法达到传统药剂混合煎煮的效果。
2.2颗粒型饮片
优点:①保持了中药汤剂的原有特色,同时也保留了传统药剂的整体功效。②药物物的有效成分析出率高。③使用方便,更容易贮藏,保存时不易发生虫蛀、发霉、泛油等问题,煎煮的时间相比传统片剂缩短,通过沸水浸泡也可服用。④工业化成产更便捷,用量更准确。⑤清洁卫生、无杂质。
不足:①药材形态为颗粒或是粉末状容易造成有效成分的挥发。②通过药材的形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鉴别。③部分药材含有淀粉或是黏液,在煎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糊化[7],不利于药液的过滤。
3中药颗粒剂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中药颗粒剂的研发,对于传统中药饮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革,临床各界也在不断对中药颗粒剂的改革进行探讨。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制剂的质量及要求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大批制粒设备的引入,中药颗粒剂的制备不管是从提取及成型工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例如利用包合技术对挥发油进行更好的保存;利用高速离心、絮、凝、澄清技术提高了药物的精制工艺;利用流化制粒技术对药物进行制粒;利用喷雾技术对药剂进行干燥。但无论是使用哪一种高新技术或是哪一类型的中药颗粒剂,总体的研究方向与趋势都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同时保留并发扬中医药的特点及优势。生产的中药颗粒剂必须采用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其品种与规格都应和传统药剂相对应,不能将中药颗粒剂完全西方化。此外,应将中药颗粒剂的有效成分、药效、药理及临床疗效等与传统药剂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并通过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最终将颗粒剂的应用剂量与传统药剂的剂量进行科学的折算。现阶段对于中药颗粒剂的系统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若是在一定时间内将这些问题解决,则中药颗粒剂的科学化与规模化将会有一个新的质量标准与指标体系,传统中药饮片被中药颗粒剂彻底取代的时间就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胡启飞,杨继东,陈曼等.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现状和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6):2212-2216.
[2]杨凌宇,季巧遇,张楠楠等.防潮技术在中药颗粒剂中的应用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07(2):150-152.
[3]肖桂兰.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30-130.
[4]姚世英.中药汤剂与中药颗粒剂比较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99-3300.
[5]陈炬.中药颗粒剂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5):82-82.
[6]刘冬菊.中药颗粒剂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