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态意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的统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全面,既包括经济和社会,也包括人和自然。如果离开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均衡发展,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劣、资源无节制消耗,那么这样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是文明的基本要素,和谐是文明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目标和重要的价值观。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三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需要。传统文明多是单一的文明,现代文明则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工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所组成的文明体系。没有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内涵就有缺失,体系就不健全,作用就会受限制。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审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机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危害处理率,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企业、社区和村庄活动等。
所有这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设、大量的科技创新、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解决。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项目和资金监管体制、机制。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经济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审计机关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审计与生态审计的区别联系
严格说来,生态审计是从属于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但二者也存在着不同点。首先是产生的背景不同。环境审计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和损害愈演愈烈,引起各国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受到拷问。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为环境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生态审计则是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和组织开展的。
其次是开展的动因不同。环境审计更多地是从人类受到水、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从而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程度的角度形成。而生态审计则是从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资源消耗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形成,因而起点更高,视野更宽。
再其次是审计的侧重点不同。环境审计以环境保护工程和资金使用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为审计重点。生态审计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审计内容为基础,更加关注各种生态的保护、维护、修复,资源的节约和良性循环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落后产能的及时退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的营造等。
组织开展生态审计的对策
大力宣传生态审计的重要性。审计机关要借助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之势,积极做好有关生态审计研究和宣传工作,把生态审计作为审计机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举措,为生态审计营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探索开展生态审计的有效方式。今后一定时期,审计机关开展生态审计的最佳途径,就是生态审计的理念和内容融入到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等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中,逐步探索,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因地制宜选择生态审计的切入点。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需要紧密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本机关审计人员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生态审计的切入点,使生态审计更加符合省情、市情、县情。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抓紧培养生态审计人才队伍。为开展生态审计奠定人才基础。
建立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合作机制。审计机关开展生态审计切忌“单打独斗”,需要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生态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聘请生态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长期开展的生态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与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果开发利用机制等,使生态审计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同和拥护。
篇2
关键词:林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93-1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曾经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也比较严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作为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之一,试从林业的定义入手,来谈一谈林业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性。
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从林业的定义不难看出,林业的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之一,发展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2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森林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使得林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林业以森林为主要管理对象,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
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全球的森林面积占整个陆地系统的百分之三十之多。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森林中的生物种类非常的复杂。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除了乔木外就是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衣苔藓等。森林的植物空间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森林里除了大量植物以外还有极其丰富的动物生活其中,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森林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生物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百分之九十之多。
因此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林业部门除了对森林的利用、开发、保护等等,林业部门还承担着管护、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正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从古至今都扮演这重要角色。
远古时代的人们就生活在森林里,那就是他们生存的地方。古代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材料多数都是木材,后来的建筑、车辆、船舶等等,原材料也都是木材。就算是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木材的使用量仍然是非常的巨大,尤其在建筑业。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快节奏的生活紧张感让人们更加追求原始的味道,原木产品成为一种潮流。原木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等,层出不穷。
所以森林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3 结语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因此作为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充分体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生态观视野下的林业与生态文明关系[J].林业经济,2012(01).
[2] 祝列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J].湖南林业,2008
(01).
[3] 唐秀萍.十七大报告描绘建设生态文明新蓝图[J].中国林业,2007(21).
[4] 闫德仁.强化林业科研创新能力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8(03).
[5] 王洪江,惠兴学,洪新,于欣.浅析森林在生态文明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J].防护林科技,2009(02).
[6] 张美玲,杨明艳.发挥林业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7] 汪炳瑜.关于生态文明与林业政策问题的思考[J].安徽林业,2009(01).
[8] 李子玲.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J].吉林农业,2010(08).
[9] 张余田.浅论森林与生态文明[J].安徽林业,2008(02).
篇3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
1、坚持绿色发展,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随着我乡群众思想进步,环境意识的增强,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增强了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全面了开展了水土保持工程、防林护林工程,并取得了实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8%。并在乡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栽植桂花树500株,重视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生态。
2、加强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在全乡组建专门的清扫保洁队伍,乡场镇组建4人专门清扫保洁员,各村由社长专门保洁。新建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全乡修建2个垃圾中转站,14个垃圾中转池,建垃圾池87个,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全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
合理划定养殖区域。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大力度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达到95%,养殖废弃物全部实现综合利用。
建立河长制巡河制度,开展河道垃圾、废弃物清理,打捞河道漂浮物,保持河道、水面整洁。组建队伍,加强日常清捞,保障全乡河流水域基本消除“水葫芦”,基本清除河道“水葫芦”危害。
3、加强环境监管,严格履行环境执法工作。开展辖区环境保护大检查,为全面掌握我乡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打下基础;加强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区域油烟废气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加强危废管理工作,全面排查和规范危废处置和存放。
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河长巡河、举报投诉受理、考核与问责等工作制度,定期通报河湖管理情况。建立了河道“警长”体系,履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违法查处等工作职能,落实乡村基层河段长巡河制度,做到每天有人巡查、有工作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下沉责任主体,进一步突出乡村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做好垃圾收集管理和群众文明卫生习惯引导工作,继续完善保洁机制和垃处理机制,落实人员、设备和经费等保障。
成立了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应急管控措施,对涉及油菜、小麦秸秆禁烧的农户进行了教育引导及处罚。对区域内实行24小时巡查,确保秸秆禁烧期间坚持做到白天不见烟,夜晚不见火,确保不发生应秸秆焚烧发生的安全事故。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的良好机制。专门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安排。
2、广泛宣传,形成层层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丰富宣传方式。精选宣传内容,拓展宣传内涵,既用好挂横幅、设立宣传牌等传统方式,又发挥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LED显示屏等新媒体作用,拓宽宜传渠道。突出重点、集中造势,形成强大、良好的與论环境和工作氛围。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通过生态文明和环保培训、讲座等形式,有效提高全乡群众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增强生态观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创新机制,形成全面监管、严格执法的良好格局。
加强部门联动,做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选聘环保义务监督员及联络员,制定《环保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建立相关考核制,积极落实属地环境监管和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突出重点,形成狠抓落实、以点带面的良好作风。
环境监管项目集中养殖场、河道等各类污染源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未达标排放、未批先建、批少建多违法行为等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责令关停,重点污染源务必整治到位。坚持每周到现场实地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部分企业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少数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重发展、轻环保,致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全民意识还需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还需加强。
3、交通粉尘、油烟废气、秸秆燃烧、噪声污染扰民等问题较为突出,环境质量还有待改善,监管有待加强。
4、环保机制尚需完善,政府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环境管理和执法任务面广量大,人员配置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监测手段相对滞后,现有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等与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
1、围绕环保目标,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办统一管理、全乡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全乡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鼓励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各层面纷纷意识到重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进思想和新理念的辐射源,承担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任务,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学生自身特有的辐射能力,改善当代社会存在诸多环境问题。为此,高校通过学生社团等组织如火如荼开展了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但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不重内涵的盲目开展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本身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显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辐射效应也没有实现。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了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为参考,对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找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改变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文明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统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淡薄。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实践生态文明观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教育的内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学生在校园中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适应群体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消极、从众心理,缺乏遵守生态文明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为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念,唤起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增强他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1.3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必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专业学习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比例低
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人格培养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很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单薄。这几门课虽然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仅仅作为了解型章节出现。学生无法从课程及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
2.2 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还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思政部无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弥补课程建设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比较随机、零散,没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从事相关方面的教育,仅仅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分担部分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讲座的内容多为纸上谈兵,学生兴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理工科学校,人文专业涉及较少。专业设置问题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略显肤浅。在徐州工程学院,除了环境学院所开设专业与生态环境能挂钩之外,其他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对生态问题关联不大。以信电学院为例,随机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大多数同学能举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但问及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危害却难以说明。针对学校周边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同学们几乎都会选择加强政府监管和加大执法力度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当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作斗争,同学们的态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没有节制,能源浪费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十分浅显单薄。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让大学生们多了解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徐州工程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把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生态安全、忧患和责任意识,使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3.2 加强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研究
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现状,徐州工程学院立足于“大文化观”的创新理念,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投入,改变以往课程设置模式,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将生态文明课程独立设置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授课方式上,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层面,对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先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带头人,积极申报生态文明课题,着重宣传本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3.3 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应当让其参与生态文明实践,以此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托于各种校园载体,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党团等,利用“戒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此外,学校还同校外机构合作,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去考察学习,开展志愿服务,生态环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促进自身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进而去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进步。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解认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建设美丽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型校园,也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该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2014-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XDJZY201415YB005
参考文献
[1] 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 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在省部级卞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6(2).
[5]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6] 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篇5
关键词:当代价值观;风景园林;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生态修复;意义
1 时代特征:风景园林发展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改革创新的大的价值观驱使下,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生态文明”被提上了日程。生态文明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形态,它承载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在我国治国理念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志在给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已迈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应有一个彻底的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国风景园林学也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立学之本的,是以地球表层景观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塑造和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生态是风景园林最基本的特征。风景园林如何利用专业优势融入国家生态建设的潮流中,既是时代呼唤风景园林的新发展,也是风景园林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挑战。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风景园林大有可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在废弃地治理和利用方面,国内外也有不少实践,如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纽约清泉公园及唐山南湖城市生态公园,但缺乏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以及新的科技支撑。
2 唐山南湖城市生态公园
2.1 项目背景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是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先河的城市。然而,骄傲的背后,还有令人无法回避的工业疮疤一采煤塌陷废弃地。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位于唐山市中心以南1km,面积为630hm2。公园地下即为煤田,经过13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煤炭采空区。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南湖地下采空区大量塌陷,地表多处沉降。由于地震中南湖地表大面积沉降,地下煤炭开采又在震后迅速恢复,出于安全考虑,南湖地区未进行重建,而是成为城市废墟和垃圾的填埋场。30年来,在塌陷、沉降、工业废物、城市垃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南湖成为典型的城市棕地。
唐山深入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南湖生态城”的重大决定。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显示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率先拉开了序幕。
2.2 项目前期规划研究工作
基于对南湖采煤沉陷区的地质构造及潜在危险性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景观规划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提取各项生态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方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3 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是以塌陷区生态修复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采用保留、恢复、重建原有的园林要素的方式,使之形成与人为空间镶嵌性的空间组合结构,从而营造出安全、开放、舒适的城市公园。
2.3.1 整体规划。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因现状唐胥路的存在,形成了南北两个园区。
北部园区已基本稳沉,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同时兼顾休闲娱乐功能,设置各种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
南部园区因地质沉降影响,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在塑造公共空间的同时,尽量保留现状自然地貌,结合水体净化和土壤改良,建立本地适生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2.3.2 水系设计。公园内270hm2的水面,通过开挖、疏浚、整合原有鱼塘及沉降形成的积水坑道而成,中水是主要的补水水源。大量湿地设计,深度处理中水,并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为游人提供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有益场所。
2.3.3 种植设计与建筑设计。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内的种植规划设计中,考虑到场地现状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地形变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种类超过160种,注重保留场地内原有植物,充分发挥原生植物改造城市环境的作用。公园内建筑以抗震的木结构为主,实现建筑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在考虑有限的地基承载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4 生态技术应用――物质循环与再利用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针对场地内存在的粉煤灰、软弱地基、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低干扰、低成本、低能耗技术措施。
采用废物再利用的思路,对中央公园存在的大量粉煤灰进行如下处理:生产粉煤灰砖、水泥、加气混凝土用作公园内场地地基基础材料,用来堆叠公园内的地形(上覆种植土);针对软弱地基,利用公园用地内废弃的植物材料的枝干,制成木桩,嵌入软弱地基,以增强地质承载力;面对水土流失,利用公园用地内废弃的植物材料的枝干,编织成枝桠床,并结合石笼工艺,布置于湖滨,以护岸、固土,消弭冲刷及沉降对驳岸的影响。
2.5 唐山南湖公园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意义
经有关专家鉴定,唐山南湖公园建设的城市湿地,具有次生湿地特点,对于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5.1 生态效益:南湖成了唐山的天然氧吧,使唐山市的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4℃,极端最高温度降低3~4℃;唐山市的森林覆盖率由41.57%上升到44%;野生鸟类已多达100种,而且有30多种自西伯利亚经唐山飞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候鸟,开始在公园过冬;水面形成的湖陆风,将加快周边地区的空气流动,使唐山更加宜居。
2.5.2 经济效益:唐山的经济发展是基于传统重工业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种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导致经济增速的放缓甚至倒退。而南湖中央生态公园的建设,其内部建设的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温泉酒店和国际体育休闲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将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唐山产业结构合理性,最终促进经济的健康增长。公园的建设也将显著改善周边环境条件,从而提升其土地价值,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2.5.3 景观效益:多年的艰苦努力,唐山南部由原来的垃圾山、煤灰池、污水坑、乱葬岗,变为风景宜人、绿水青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市”外桃园,而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将在此拉开盛大帷幕。
2.5.4 社会效益:绿色可以改变城市,唐山南湖公园可与纽约的中央公园、杭州的西湖公园相媲美,唐山已成为迈向世界名城的真正的宜于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2002年该公园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唐山市政府2004年获得我国唯一的也是第一次联合国授予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唐山市政府2005年获得“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优秀案例奖。
2.5.5 国内、国际意义重大:唐山南湖公园由采煤塌陷地成功地改造为公园,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许多城市都是因采煤而兴起;我国的抚顺、鹤岗等,也都是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城市,同样因地下采煤造成地表塌陷、变形、积水,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唐山南湖公园的成功经验在这些地方有非常现实的推广价值。
3 风景园林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改革创新的大的价值观驱使下,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立学之本的风景园林学科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融入国家生态建设的潮流中。本文仅以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为例,分析阐述了当代风景园林在人居环境中的意义,尤其是在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改造中的意义。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已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合理、环保和经济的方式就是采用景观生态修复手段,即尽量少的使用人工干预,利用自然的自我更新能力对环境进行自我修复。
篇6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现——崇尚自然。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理念,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在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中:遵循自然规律的四季轮牧、低干扰的简约生活方式、人人珍爱一切生命的意识、保护水源的习惯以及草原保护等道德价值理念等等。热爱草原,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将这种热爱上升为一种伦理道德,形成综合性生态保护制度。生态保护意识在崇尚自然的理念指引下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但要求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蒙古族文化中的许多元素、符号都体现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深刻体现——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生态文明认为,人和自然都是主体,都有主动性;人和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都要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蒙古族牧民用老弱病残的羊喂养草原上的狼,对草场的利用和保护,对动植物的恻隐之心、尊重和热爱的价值观,无不与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相一致。
草原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条件,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的外部文化影响等诸多因素,使草原文化的传统伦理思想不仅具有人类伦理思想共有的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特征从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方面看,草原文化传统伦理思想更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在强调外在道德教育的同时提倡个体的道德修养,把伦理道德看成社会治理、服务的工具。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道德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它也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在生态社会的建设中,既要有法律和社会制度层面加以保障,更要有伦理道德层面的巩固与提高,在强调人性与生态性高度统一的同时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进而将生态伦理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智慧体现——。草原人民信奉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山川、河流、草原等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自然被赋予了人格和神格,从而形成了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可以说,萨满教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神灵智慧,这种“万物有灵”的生态思想,在草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生态文明中强调的生态性意识相通相合。
蒙古族藏传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依正不二”的万物普圣论。这与萨满教 “万物有灵”的心物二元论有所不同,是心物一元论。认为万物皆圣,不可亵渎。这就启发人们在参悟万物本真的基础上完成认知,提升生命。生态伦理成为藏传佛教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神圣化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影响了蒙古族人民实行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外在体现——游牧传统。游牧生产方式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草场面积和载畜能力的有限性迫使牧人在畜群规模和草场生态平衡之间作出选择,采用限制牲畜数量的办法求得可持续发展。游牧生产方式曾经是草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对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保护生态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说,游牧民族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草原文化生态和谐理念产生的决定因素,也是其生态思想的外在体现。
游牧生产方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游牧民族很早就有了草原保护的习惯法、成文法和刑法。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意识是游牧民族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价值观。自然保护意识植根于族群的深层意识当中,继而又上升为游牧人的民族意识。游牧社会的统治者也会用法律、宗教、道德和伦理来约束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生态文明建设为草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契机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草原文化也融入了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开始向居有定所转变,游牧生产方式也逐渐被机器和工业化所取代。但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等问题,也成为严酷的现实。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提供新的机遇。
生态伦理观为草原文化的弘扬奠定了思想基础。生态文明中的伦理观与草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其生态和谐原则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草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对自然的崇尚、对生命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等生态元素将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实现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孕育出新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成果。同时,生态文明需要人们的自觉自治,伦理道德在生态社会新规则的建立过程中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草原文化的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也势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空前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为草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保障。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工业文明的生存方式将人类的发展推到了极点,生态危机的产生对人类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促使人们对自己的生存行为进行反思,制定合理化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则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来源于游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低干扰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发展了草原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草原文化中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上升到积极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融入了时尚的人为改造自然的因素,也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了生存方式的转化、发展,提高了效率,创造了财富,更高水平地满足了现代草原人民的生存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为草原文化的弘扬搭建了社会平台。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只局限在对污染的控制和对生态的恢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中的弊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其次,在政策上,生态文明建设将解决环境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政策上的高度重视也将为草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的发展提供政策平台。最后,在行动上,全社会力量应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
在生态思想的传播中弘扬草原文化。在特定区域内即草原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传播生态思想,要特别重视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草原文化有着丰富的崇拜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延续生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其基本精神就是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平衡和谐为最高原则,以完善和延续生命系统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将当今的生态思想与草原文化中古老的生态理念相融合,在传播生态思想的同时,将时代特征融入到草原文化之中,使草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在生态体制的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配套的体制机制加以保证,包括建设完善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健全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要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体制建设要因地制宜,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等因素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体制机制。草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将其更加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
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在内蒙古地区建设生态功能区。草原生态保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属于生态功能保护区范畴。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生态功能的区域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保护区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应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加以保障。
篇7
去年底,在《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下称《规划》)新闻会上,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向媒体表达了上述愿景。
《规划》共10章37节,2万余字,内容涵盖贵阳城市空间开发格局、生态产业体系建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财政和智力支持等。
此前不久,《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批文称,编制实施《规划》,对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国家发改委将对此进行指导协调和跟踪分析,并适时总结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生态优势是贵阳的后发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数据显示,2011年,贵阳森林覆盖率接近42%,建成区绿地率达42.8%,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其他诸如饮用水质、垃圾处理、工业排放等指标在近几年都得到明显改善。青山绿水、气候宜人,是外地游客对贵阳的第一印象。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2007年起,贵阳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
2007年底,贵阳《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获得通过。这份决定提出了包括“编制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在内的近40项行动目标。
从2009年开始,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贵阳市连续举办了四届生态文明论坛,官产学研各领域众多人士在此热情论道生态贵州、美丽中国。
2010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2012年11月,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贵阳再次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早在200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本途径。省委书记赵克志曾经讲过,要“把贵州建成生态文明的家园”,“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成果还不能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也明确要求“把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优势就是贵阳的“后发优势”。保持并强化这个优势,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规划》就是贵阳充分发挥 “后发优势”的政策指引,也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顶层设计”,其对贵州绿色发展、对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之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生态贵阳的
决策毅力与执政智慧
中央在这几年持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显然是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各地大搞“GDP竞赛”,依靠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两高一低”形成路径依赖,给资源、能源和环境造成强大压力。时至今日,这样的路径依赖不但没有减轻,相反,还有加重之势。
因此,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除有天然基础,还需要地方主政者具备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更高的执政智慧。
从长远看,《规划》中透露出四大要点,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充分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投入以及工业项目的利弊、环境质量指数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仅凭政府一己之力,恐难胜任其责,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出谋划策。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不能在生态文明中旁落。这一点,在《规划》中有体现,在接下来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得到切实执行。
第二,生态文明意识的广泛传播。虽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但是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的承载主体却是整个社会。因此,有必要在社会各个层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各种可行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更加注重呵护民间行为,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如此方可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对此,《规划》用了专门的篇章来阐述,其中涉及诸多文化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项目不能做成形象工程。既然冠以生态文明之名,就必须要行生态文明之实。
第三,民众生活、生存质量的提升。安全的饮水、洁净的空气、未受污染的食品等与民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消除环境隐患对民众生活、生存空间的侵害,特别是消除其中的人为因素,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大职责。
从《规划》上看,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规划很细致,目标也很明确,比如社会广泛关注的PM2.5(大气中可入肺颗粒物)防治等;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上,强调要彰显“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城市特色。
第四,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孤立进行,它应该是在控制人类生产活动过度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力量,牵引并集中到符合社会进步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
比如,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应该及时得到改革,像当下呼声很高的资源价格改革,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着手先行先试,在兼顾民生的前提下,率先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这样更能体现生态文明的时代价值。
整体上看,《规划》体现出了协调发展的良好思路。在创新战略、产业体系及导向、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融合贯通、彼此顾及。
实现“绿色崛起”
诸多迹象表明,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已经不是个别或者区域性现象,“拯救地球”早已成为世界共识。从20世纪70年初开始,很多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以各种方式对环境恶化表达了担忧,并提出不少解决方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不论是国际机构所的环保报告和政策建议,也不论是某国具体的环保计划,还是为数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所推动的生态项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变得融洽。
这也正是贵阳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所在。统观《规划》可以发现,贵阳市曾经做的、正在做的、即将要付诸实施的,都是为了留住青山绿水,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绿色崛起”。(责任编辑/姚 远)
1. 科学总结成绩:从综合经济、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文明意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总结。
2. 四大战略定位:把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3. 两大阶段目标: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4. 四大功能分区:高效集约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
5. 五大产业体系:构建一、二、三产业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把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单独表述。
6. 三化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管理。
7. 生态文明城镇:融入绿色消费和社区功能。
8. 生态文明乡村:从乡村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风树立等方面建设美丽乡村。
篇8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80-02
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应该把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各地农村已经开始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但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不足以指导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所以应该加强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农村生态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农村生态文化是指农民在本地特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态价值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内容;狭义的农村生态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它是指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中,以维护生态,保障人生幸福为目标,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应该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还应该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友好共赢的交往状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既要建设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还要建设一种生态的交往文化、人文文化。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结合农村具体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化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意识形态,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发挥支持与协调作用,具体的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与否的关键。
同时,生态文化建设也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生态文化意识薄弱,参与程度低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影响,村民的生态文化意识还比较淡薄,生态文化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相当严重。同时,由于对生态文化没概念、不了解,民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较低。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保守、满足于现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慢。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意识不到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整个国家、整个人类,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意义,真正实施起来配合度低,懈怠情绪严重。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依托。但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时间还不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对生态宣传与教育、生态保护团体及生态文化普及等各方面都缺乏经验和相关制度,使得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实难度加大,特别是法律制度作为最基本的一种保障制度,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法律、法规落实并不到位,一些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备。再次,由于许多环保法规缺少实施细则,相关的法律监督及实施保障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虽然设有一些乡镇文化站,在有的地方有站无址,形同虚设。而在农村,我国一直实行村民自治管理,形式松散,对于新兴的生态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一的机构去负责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宣传,以及监督生态文化建设措施的落实。除没有完善的机构设置外,生态文化建设的其他辅助设施也不完备,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有限,有很多农村就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利用率较低。村庄整体面貌和卫生环境普遍较差:乡村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庭院内外,道路旁边柴草堆放混乱。
(四)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文化建设
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过多追求和关注使之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长期综合效益。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或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另外,生态环保意识淡漠在广大农村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许多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淡漠,只重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污染环境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很常见。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生态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文化意识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态文化建设的快慢,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生态文化教育,应该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对青少年的家庭、学校教育和对成年农民的社会化再教育。除了生态文化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理念,使生态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生态文化的发展对于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第一,制定生态文化建设考核标准,严格考核评议制度,使各部门围绕生态文化建设有依据可寻,使生态文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具体情况要核实,并进行详细的调查,对调查结果予以公示,对破坏生态文化建设的现象及行为要给以曝光批评,比如,查封农村造假售假的小作坊、要求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小工厂停业整顿等;第三,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及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地方条例,特别注意发挥村民自发形成的村规民约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机构和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建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机构,在上级部门中设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基层设置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小分队,自上而下,形成一个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连贯体系,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执行具有连贯性,持续性,使生态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其次,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在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建立村中心花园,设置生态文化宣传长廊;建立生态文化家园,统一规划居民住宅,硬化、绿化、美化道路,改变脏乱差现象;加大农村能源环保设施建设,安装太阳能,修建沼气池,改善农户早晚炊烟四起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使农民生活在生态、和谐、美丽的环境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最终会进一步促进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生态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拜金主义盛行,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生态文化的同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促进生态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一,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农村特有文化资源,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为生态文化产业优势,进而整合资源,引资合资,进行产业开发,比如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等;第二,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把文化建设与群众增产增收紧密结合,使群众在参加文化建设活动中增强致富能力,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长期发展。
总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深刻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任务和意义,大力进行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才能在农村地区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村生态文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胡今.浅析辽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J].辽宁经济,2012,(10).
[2] 徐丽华.构建红河州农村生态文明的彝族生态文化建设[J].毕节学院学报,2010,(05).
篇9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很高兴参加绩溪创建国家生态县攻坚动员大会,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县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包括绩溪县在内,全国有5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有11个县(市、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个乡镇已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许多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绩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绩溪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可谓“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等称号,为创建国家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同时,绩溪县就瞄准了新的目标,及时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与年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隆重的攻坚动员大会,书记、县长亲自作了很好的动员,明确提出要力争到年底将绩溪建成国家生态县,这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生态绩溪、和谐绩溪的信心和决心。
下面,我对绩溪生态县建设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生态县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些都为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本条件,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基础工作是生态村建设。因此,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希望绩溪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生态县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当前,绩溪在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1152”工程过程中,要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防止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要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要求到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希望绩溪通过实现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并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为其他县做出表率。
第三,生态县建设要在突出当地特色上下功夫。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县建设的内涵、模式、特点也不相同。绩溪在生态县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生态县建设涉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建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总体推进。优先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的作用,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环境保护部门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勇挑重担,主动协调,搞好服务。
第五,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全社会发动,广泛宣传生态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建设内涵,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要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篇1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研究机构,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委托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
二、申请单位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
三、课题内容
重点围绕关系“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包括国际环境影响、国内发展条件变化、各领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申请单位选题时,可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刊载的《“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目录》,也可围绕《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自行确定研究题目。
四、具体要求
1.课题申请单位要根据自身研究优势,精心筹建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鼓励组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联合申请。
2.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级(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此条件的,须有两名同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
3.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作为课题组负责人。
五、申请、评审事宜
1.申请单位可登录网站:http://,从《“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专栏》中下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2.申请单位根据自身研究优势选择课题,如实填写《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申请书》,并于2014年5月5日之前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以邮戳时间或邮件发送时间为准),电子邮箱地址为,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十三五’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字样。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课题评审小组,从研究的创新性、深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申请单位的申请书进行评估,重点评估课题研究方向是否可以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择优遴选课题承担单位,并于2014年5月20日前通知承担单位联系人。
六、课题进度要求
1.承担单位接到遴选结果通知后,于2014年5月26日前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签订项目协议书。
2.承担单位应于2014年5月30日前完成课题研究大纲,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审查。
3.承担单位根据审查结果,对研究大纲进行修改完善,于2014年6月底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中期研究报告,并根据要求做好中期成果汇报的准备。
4.承担单位根据中期评审反馈意见深化研究成果,于2014年8月底前提交最终研究报告。
5.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重大课题验收相关管理办法,对最终研究报告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正式向承担单位印发结题报告书。
七、课题研究经费
根据课题研究具体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一般在10万元左右)。
八、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邮编:100824)
联系人:俞晓波、王莉
联系电话:(010)68502572、68502575
传真:(010)68501657
“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目录
1.“十三五”国际环境变化及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2.“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研究
3.“十三五”创新驱动的战略重点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
4.“十三五”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研究
5.“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举措研究
6.“十三五”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
7.“十三五”工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研究
8.“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9.“十三五”信息经济发展研究
10.“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11.“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点和机制研究
12.“十三五”住房保障体系与房地产健康发展研究
13.“十三五”我国区域发展重点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14.“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及制度研究
15.“十三五”环境治理重点及模式创新研究
16.“十三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17..“十三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
18.“十三五”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19.“十三五”健康保障发展问题研究
20.“十三五”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
21.“十三五”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22.“十三五”公共服务重点和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23.“十三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