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互联网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德国西门子公司近期相继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平台,全球工业制造业由此迎来平台竞争时代。这个转变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将从根本上颠覆人类工业制造业发展模式,也将深刻地改变未来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贸易竞争格局。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由于美国、德国的先发优势,我国发展自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前景相当严峻。当前要奋起直追,将其置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在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中尽快占据有利地位。
工业互联网的深远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一方面,物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管理范畴,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以及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的各个过程,都接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远程智能控制;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更低、效益更高、运行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这些技术进步为工业制造业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近年来,一些国家加紧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工程实验甚至是项目建设。这些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以信息物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智慧工厂”、“未来工厂”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环节的试点实验,以参考架构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化构建。这些研究、实验与项目建设,为全面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奠定了基础。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内涵
当前人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尚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人们通常从某个方面的属性去界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如GE将其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称为“制造业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所谓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新兴制造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众多行业及众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与售后服务等产品生产过程,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都被迁移到云数据中心,并通过一个统一的云操作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制造。
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不同,工业制造业实现平台化所需技术更加复杂、门槛更高、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直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并大量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之后,工业互联网平台才开始出现。
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早在2012年,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以及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是,由于当时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出现,人们还无法认识和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涵、属性、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也就无法真正地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的深刻内涵。
与现在的工业制造业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统一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仍然是当前工业竞争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宏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试图将各行各业的技术和标准裹挟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
――改变分工格局。平台化使得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得以整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控平台上各企业的产品生产及其生产要素与市场动态。因此,平台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实现远程智能制造的操作界面,而且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产品交易、服务保障的虚拟市场。
――平台生态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包括不同产业的众多企业,也包括生产同一产品的众多企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也包括产业链的其他相关企业;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以及各类服务型机构。网络效应将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组织全社会甚至是全球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复杂网络。
与当前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服务于产品的交易和流通环节;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环节,电子商务充其量只是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部分。因此,工业互联网平台要远比目前已经出现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重要得多,未来还将跨越国界、跨越行业界限,成为超级平台,从而全面地配置全球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对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格局与全球化产生重大影响。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为争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领导地位,美国和德国正在从两个方面展开竞争:
国家层面为推进“工业4.0”战略,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气电子(ZVEI)和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联合设立“工业4.0平台”;2015年3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德国教育和研究部共同接管并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建设。
美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机构,但是,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所建立的各大制造业创新机构(IMS)都包含了相应平台建设的任务。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7月资助建立的“数字化制造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简称DMDII)。DMDII启动了“数字制造公共平台(简称DMC)”,其功能定位是数字化制造的开源软件平台,旨在鼓励全社会的中小创新机构、创业家和技术狂人等开发面向不同制造业领域的软件解决方案。
企业层面其中尤以GE和西门子公司最为典型。
GE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之后,推出了包括24种工业互联网产品的九大平台,2013年推出更为宏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Predix。2015年,GE向全球制造业企业开放 Predix平台。
西门子建立的跨业务软件平台为Sinalytics,该平台不仅整合了远程维护、数据分析及网络安全等一系列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还能够对机器感应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保密传输和分析。
此外,IBM和德国SAP公司也在开发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充分认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突出地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日益成为全球工业制造业的首要基础设施,成为集聚全球工厂、工业产品、市场用户的第一入口;将借助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加速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无论是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企业还是工业3.0的企业,都将被无奈、无情地“裹挟”到代表工业4.0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因此,谁控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谁就具备了实时跟踪、优化配置甚至是全面掌控全球工业制造业发展命脉的实力。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全球领导权竞争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们尤其需要认识到平台化所带来的网络效应对于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平台化一旦促使其双边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阈值),该平台的价值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爆发式的增长。此时,竞争对手将很快面临经营困境,直至死亡或退出市场,该平台也将迅速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最近20年来,我国的传统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无不验证了这个相同的过程和结局。
考虑到我国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落后,多数企业与行业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水平,能够达到工业3.0的企业很少,因此人们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补课”的意识和思维。实际上,这也是当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政策的出发点。但是,面对美国和德国在工业4.0平台方面的竞争,上述网络效应给平台竞争所带来的“裹挟”作用将不会预留给我们这种“补课”的时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补课”的同时,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工业4.0平台的研究、规划和建设,迎头赶上,直面美国和德国的竞争。
国家应该旗帜鲜明地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克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落后局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打方向,分层次地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第一,构建针对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将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近期成立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核心发展目标,着力研发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及相关机制,并尽快启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选择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服装、家电以及部分先进制造业等),并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平台生态化特征整合这些行业的相关企业,组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创新机制,激发各方动力,以发展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鼓励和支持部分有较强技术与市场实力的龙头企业,启动建设本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此,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尤其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引导、优化各地正在开展的“双创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克服“泛娱乐化”趋势,引导企业真正地参与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来。
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纳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关注问题;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联盟运营机制,协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平台之间的业务分工与协作;设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加强平台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加入并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
篇2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可再生能源; 电能; 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K 01+9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terioration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erious risks of energy shortage.Energy internet,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ll bring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content of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market prospect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rnet,its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support.As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Internet will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technology and energy industry.Energy Internet will also bring the society a great welfare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随着智慧能源概念的提出,能源发展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近年来,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已成为行业热点,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与处理.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的结合必然更加密切,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会是能源利用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方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及: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走向结束,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将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1].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入结合,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形成的新的能源利用模式.
1“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响应与高度认可,美国和欧洲对其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阶段.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研究项目“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简称“FREEDM”,以此作为“能源互联网”原型.FREEDM提出了“能源路由器”新概念,模仿网络信息技术中路由器的概念,运用“能源路由器”实现能源互联.该系统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高效控制.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络”模型[2],实现能源信息的数据采集,并高效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进行管理.该能源网络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以获取大量能源数据,通过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整个能源系统,实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效结合.
与此同时,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门和环境部门提出建立新型能源网络EEnergy.该网络在智能电网的发展基础上,运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实现电网设施与用户端的相互通信与f调,其目标包括高效供电和优化能源供应系统.高效供电即通过电力系统的数字联网,确保电能的稳定高效供应;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可以理解为横向多种能源的优化互补,包括化石能源以及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相互协调供应.EEnergy项目的重点将是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信息网路覆盖,致力打造一个从发电到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一个全新能源互联网.
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指出“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6月启动了“能源互联网技术架构”;2015年2月,刘振亚的专著《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另外,国家能源局在同年7月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虽然国内“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发展力度支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能源互联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其并无明确的定义.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也只是描绘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从欧美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方向以及各界专家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可知,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为模型,形成新型的能源网,其概念包括各种能源产业以及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各种能源产业,例如供热、供冷、供气、供电等不同形式的能源之间可以形成互联;对于不同能源网络,例如分布式能源网,各种微电网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联.
(2) 搭载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可更加准确、高效地处理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等问题,以实现一种新的应用模式――“互联网+智慧能源”.
以上两种理解,只是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概念界限.作为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将变得更加深入和规范,而其内涵也必然包括以上两种理解.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指出:“要构建一个具有‘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3]
为适应新的发展变革,不论从哪种认识角度,能源互联网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将越来越普及.太阳能、风能、光能等新能源技术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费的环境友好程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目前改变不了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愿景:“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创建的能源互联网可以让亿万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以及工厂里生产和消费绿色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4]
(2) 搭载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共享.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 或参考“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模式[5].如果将互联网与能源结合,形成新的“互联网+能源”应用模式,将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并对能源产业通过ICT技术赋予数据属性,则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与管理将更加高效、经济.在广域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能源综合数字化互联,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海量负荷信息、市场交易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参数、气候环境等其他数据,进而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智能化,实现能源产业的最优化管理.“能源互联网”必须搭载互联网前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发挥其革命性作用.
(3) 能源消费终端改变消费模式.
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可通过以电能作为中间介质,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一次化石能源[6].电能具有优质、清洁属性,增加其消费比重将为能源终端消费的结构优化带来推动作用.首先,推进电能消费发展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电能还是高效能源,提高电能消费比重有助于世界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世界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交通系统将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改变传统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交通行业[1].通过将电能作为中间介质,不仅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模式转变.电气化交通可节约大量化石能源,未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以电能为主的能源体系将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模式,其不仅在汽车应用中发挥作用,在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依然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工厂各种加热设备可用电加热方式替换传统的煤燃烧加热方式,既容易实现热量的均匀控制,又可通过电力能源的高效性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7].
(4) “储能”的广泛应用.
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在接入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发电能量具有间歇不连续与波动不稳定缺点,将会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作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可以缓解能量流的不确定性,抑制和平缓能量的波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基础支撑[8].在今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储能装置将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智能储能装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云计算,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快速切换,更准确地匹配电源与负荷,更高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3“能源互联网”架构
根据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可设计出能源互联网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从横向和纵向对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进行分析.从横向来看,为横向多能源互补.虽然目前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并不能完全替换化石能源,但可与化石能源相互协调供应.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能源数字属性,准确分析能源供应情况,以达到多种能源的最优供给.
从纵向来看,能源进行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等其他能源转换,然后传送至消费终端的过程中,电力行业起到了主干作用.从发电系统经电网传送到用户端,利用储能装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力行业的高效运作.各个环节中,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电能传送数据、消费终端负荷变化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运行.由于交通行业的能源市场巨大,随着消费终端的消费模式转变,未来的电气化交通系统也将占据重要地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储能设备将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搭载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可确保电气化交通领域的稳定运作.整个架构体系中,互网技术将覆盖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
4“能源互联网”技术支撑
从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和架构中可归纳出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从目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五大技术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4.1先进传感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内涵可以认识到,其范围涉及到整个能源领域,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传输必须依赖于多种多样的基础设备.基础设备工作状态良好,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准确监测设备信息、保障设备工作正常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基础要求.因此,必须依赖先进传感技术对各种基础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实时准确地获取设备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避免出现设备安全隐患长时间存在,以确保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4.2先进故障自诊断技术
实时监测设备信息,分析系统运行参数,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诊断方法,做出准确的故障预测与诊断,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才能保证系统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技术愈发地趋向于高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其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能源互联网体系庞大,系统复杂,其每一个环节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各种故障与隐患,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正常工作,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为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效与安全,既要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准确获取各种参数信息,又要利用先进的故障自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出专家建议,并作出正确处理,维护系统安全.
4.3新能源发电技术
在介绍能源互联网特征时提及,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时,将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可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技术必将是能源互联网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大容量储能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发电的特点可以看出,大容量储能技术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重要保障.传统电网的运行时刻处于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即“即发即用”模式.[9]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容量储能设备可以有效地对电力系统进行调峰和平滑负荷.另外,新能源发电、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接入所带来的电能不稳定与波动性问题,也促进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发展.
4.5互联网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架构中互联网技术覆盖其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高效信息传输、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都必须依托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各种数据与信息的宏观体现、整体策略的准确部署、产业的最优管理都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
5“能源互联网”市场前景
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投资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市场约为5万亿元以上,可见能源互联网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曾鸣教授指出:“能源互联网”将在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产业方面带来革命潮流.[3]
美国通用电气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过程进行物联网化,通过准确处理产业链数据信息,合理优化发用电交易模式,并提供维修、节能等其他技术增值服务,其能源管理收入规模可达440亿元;Google收购Nest后将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管理行业;德国有上千家售电公司,分别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开展相关业务.[10]
2015年4月,国内著名光伏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次合作,协鑫集成与华为致力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光伏电站,拟在物联网、光伏电站开发与实施、光伏电站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4月20日,中石化与阿里云达成技术合作计划,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稻荽理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开启多业态的能源产业全新模式[3].另外,新电改方案进一步得到落实.
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不断加深.我国“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制定和完善,它作为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概念、框架纲领性文件,将指导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6结语
构建“能源互联网”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将带来广阔市场,为社会带来巨大福利.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网络信息安全、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覆盖率、产业转型初期的技术普及等,都是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以及纲领性文件正在完善,相信在其指导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2]曹军威,杨明博,张德华,等.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J].南方电网技术,2014,8(4):1-10.
[3]姚尧.5万亿能源互联网市场呼之欲出[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58-59.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安建伟.什么是智慧能源产业创新与能源互联网?[J].互联网周刊,2015(7):64-65.
[6]周海明,刘广一,刘超群.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电力,2014,47(11):140-144.
篇3
目前全球网络经济经过调整是否已经形成了世纪大底?调整后的网络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目前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全球网络经济物质载体联盟的国际电联今年也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了互联网的前景上,今年5.17世界电信日选择的主题就是:互连网——挑战、机遇与前景。
单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上讲,根据目前的各种迹象判断,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再大幅下滑的可能不是太大。
首先,资本对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态度开始回暖。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向标NASDAQ股指开始止跌回升,纳指已从几个月前的1700点左右回升并站稳在2000点之上。同时部分有实力的资本已经在“寒冬”中对部分有价值的互联网产业开始悄悄吸纳,如近段时间香港首富李嘉诚就在业界里不断的出手。当然,纳指的止跌回升和部分资本的重新积极介入也许并不能就此说明网络经济的第二个春天就到了,但至少说明了“资本意志”并不希望股指无休止的下跌。在资本依旧为王的当今世界,资本对一个产业的态度对该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资本态度的回暖可以说基本封杀了网络经济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
其次,互联网鱼目混珠的时代基本结束。在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由于利益效应的影响,各种网络公司,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站多如牛毛,·com是漫天飞舞。但其中很多都是滥竽充数,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最多不过是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干些剪刀加糨糊的勾当,这些只想捞钱而不会创造价值的网站注定没有发展前景,但他们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经过一番网络“寒冬”的洗涤,这类·com已基本消失,生存下来的网站能经历寒冬而不倒,应当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为以后全球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人们对网络经济的心态开始恢复平静和理智。互联网在诞生后不久,幼稚的肩上就承受了过多人类的期望。也许是因为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工业化的国家,残酷的竞争,越来越大的交易成本,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在依旧处于自然农业经济中的国家,人们还在为温饱还而不断奋斗,为现代化而努力。未来会怎样?人类能否在一种新的环境中寻找到一种新的理想社会,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们希望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突破传统生产力所带来的限制。尽管在探索中还是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努力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互联网诞生后,让久已处于困惑和危机中的人类似乎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人们开始把人类未来的很多希望寄托在了刚刚诞生不久的互联网身上,但年轻的互联网在目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担当起人类如此巨大的重托,其结果就是人类开始变得疯狂,互联网却变得畸形。这段时间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大幅调整,与其说是人们对互联网的失望,不如说是人们、特别是资本从狂热中开始冷静。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只要人类能够冷静思考而不是疯狂,人的理智会让人类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对网络经济以后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其四、全球互联网业务仍在迅速发展,互联网已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尽管这一年多来,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所谓的“寒冬”,但是全球互联网的业务仍然在大幅增加。就我国为例,根据CNNIC2001年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有约89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人,而2000年7月统计上网计算机的数量是650万台,上网用户的数量是1690万人。在这半年“寒冬”中,上网电脑和互联网用户同比增幅高达37%和3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业务并没有因为资本的调整而受到多大影响,而且,互联网已经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CNNIC的调查报告中,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66小时,有51.37%的人在“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选择了“休闲娱乐”这一项。用户是网络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只要有用户,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很悲观。
对于前期全球互联网的大调整,我们可以说是对前期人们疯狂的矫正,但是,止跌后的全球互联网产业,是否就一定会快速回升呢?应当说答案是明显的,既然前期人们的狂热只能用“寒冬”来进行调整,目前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各种基本条件产生质变之前,企图网络经济会迅速有第二个以前那样的“春天”只能是妄想。
一种经济形态从产生到真正形成,需要很多坚实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具备,往往又有自己的规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准备,否则就难免欲速则不达。
发展网络经济只有互联网显然是不够的。网络经济或者说信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即将跨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和传统的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应当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在两个传统经济领域外开辟出另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成型至少必须具备几种基本条件: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丰富的数字产品、足够的交通宽带、适合信息经济的新的交易模式。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在互连网诞生以来,网络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动态的全球互连世界,因此也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的种种渴望。但实际上,人类最开始所面临的只是由浏览器以及部分相对简单的软件通过一些硬件和具体的网页连接而构成的简单的互连互动世界而已,这距离我们期望的新的经济形态应当具有的技术系统还很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世界在这方面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但除了微软公司提出了.Net战略概念外,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缺位,就使得很多和互连网相关的业务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网络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微软作为PC时代的霸主,其提出的.Net战略也有希望独霸互连网的意思,因此微软的.Net战略一提出,就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换一个角度看,微软想称霸是一回事,能不能称霸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怎样,发展网络经济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微软.Net战略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软件当作服务”,也就是把软件应用产品与商业、内容、信息服务合并成一种事物,使之成为可以在网络上订阅使用的服务形式,人们设计、构造、实施、运作、集成和使用软件的方式都将透过网络完成。微软的这个构思是符合未来网络经济发展需求的,如果微软的NET战略能够成功,将会对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NET战略能否按照微软的预期成功,成功后能否完全适应全球互连网产业的发展速度,这其中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微软在努力,全世界也在努力,但一个适应新经济形态的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确立,不仅需要人类的努力,还需要人类有耐心。
其次,网络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字信息产品。网络经济是人类在经历了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即将跨入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互连网的长处是通过提供网络给人们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满足人们在信息产品方面的需要。但在目前生产力状态下,人们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产品的需求有限,同时社会能提供的真正有价值的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更有限。因此,目前网络经济的主要作用仍旧是为人类提供工业产品及和工业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上。如作为网络经济核心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目前它的主打商品主要是工业产品和与工业产品相关的信息上,在这种情况下,互连网的价值和效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互连网不是不可以用来卖工业品,但互连网的长处不在于向人们提供工业品,正如市场经济也可以卖粮食和蔬菜,但市场经济的作用决不主要只用来卖粮食和蔬菜一样。
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是互连网将向人类提供主体,目前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种类和数量太少,而交易工业产品又不是互联网的长项,因此结果就是网络经济也好,电子商务也好,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丰富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因为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搞一项发明一样艰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
其三、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网络宽带。流畅的交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在网络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目前国内上网的用户都知道,通过传统的电话线上网,速度可以说是慢的惊人,特别在上网用户稍微多一点时。有时为了下载一个小小的软件,也必须要熬上好几十分钟,更不要说在网上进行相对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传递,网络宽带的不足也是阻碍互连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宽带的发展又有很多的问题,在前期互连网受到挫折后,不少人又把目光盯在了宽带上。2001年来,宽带在全球包括我国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在我国,网络运营商是大举进攻,不少企业也想加入分得一杯羹,投资商更是对宽带狂热追捧,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刚宣布要搞宽带,股价在几天之内就狂涨50%,但是狂热是否就能建好宽带呢?
宽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骨干网、城域网到接入网的全光纤化,这一切的最终实现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问题,还包括技术以及网络管理等诸多问题。而且没能和前面几个问题不能协调发展,快速但缺乏实质内容用户也未必愿意爽快掏钱。如美国作为目前全球互连网宽带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真正使用宽带用户现在也只占全美国总人口的5%。没有足够用户的宽带大战难免演变成为一场新的烧钱运动,重蹈覆辙。因此,宽带虽好,但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和其它条件协调发展。
其四,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有新的交易模式。和传统商品不同的是,数字信息产品具有开发难、易复制的特点,而且复制成本异常低廉。数字信息产品在互连网上应当怎么定价交易,目前人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对策。前期流行的是“注意力经济”或叫“眼球经济”,但结果证明了免费并不能支撑网络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但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价格也不能按传统工业产品的定价模式来定价,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交易中,人们所奉行的交易原则是等价原则,但在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中,由于复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使用者的多少对不影响数字化信息产品的成本,使用者按什么标准支付才算等价是难以衡量的。如何定价才能既维护数字信息产品生产开发者的合理利益并让全人类尽可能享受到互连网带来的数字财富,这需要网络经济的经营者必须要有新的思路,不断的探索才行。
篇4
研讨会上,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唐保玲致辞并提出,此次研讨会目的是倡导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意在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创新模式结合AI做好工业领域的精细化服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工业传统转型和服务升级提供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着力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服务支撑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全要素服务体系,并大力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环境,鼓励将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产业化、商业化,争做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前沿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中国兵器集团科技带头人、兵科院总体部部长李军致辞时指出,工业服务云平台+人工智能更高水平的融合创新,将是军民融合项目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国家军民融合项目战略发展推动下,兵器行业用开放合作、技术共享的模式与民用企业紧密合作,打造更大的共同体,推行全价值链的体系化经济管理。军民融合项目的成果和技术的提升应用在兵器行业和民用行业领域,将会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和服务创新,不断升级工业生产理念、产品制造和组织模式升级,希望工业企业能有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提升自身竞争力并汇聚新动力。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强调,制造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把握好自己的创新驱动模式,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三种,一个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在不同发展阶段是这三种模式的组合。集成创新的模式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工业4.0是代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一个新目标,但工业服务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并不要把它定义为工业4.0的最高层次,务必要由低到高地瞄准新目标系列化发展,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创新倡议。他中肯地说,要从全球化视野看问题,不要头脑发热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切,要踏踏实实地走好创新之路。
篇5
关键词:物联网;网络;信息;理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包含两层意思:(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从中国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所以,想要更好地应用物联网就需要抓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一、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物的属性决定了物联网的特性。感知性、智能性、自组织性对于物联网的拓扑结构和网络测量、网络控制影响较大;生态系统特性对物联网的类型、规模和演化方式影响较大;生命周期特性对物联网的健壮性、安全性与可用性影响较大。
物联网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网络,普遍存在小世界现象、无标度特性、健壮性、安全性、动态随机性、统计分布性和进化稳定性。有关复杂网络的综述和研究在2005年后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非线性动态复杂网络系统(物理系统、互联网和相关社会网络)、网络科学理论框架、复杂性与普适性、动力学同步与控制方法等。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研究其规律必然涉及众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理论。物联网的自反馈特性、“3C”技术特性可以利用现代控制论、现代通信理论、云计算理论进行研究;其复杂网络特性和复合生态系统特性可以利用网络科学、数学物理、系统工程、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进行研究。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涉及的新技术很多.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标签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等。
(一)RFID标签技术。RFID标签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完整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当读写器扫描贴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携带的数据传送到读写器再由读写器传送到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数据处理系统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数据控制和处理工作。
(二)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作为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传感器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
如果把计算机看作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做是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则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所渭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离开了传感器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将无法实现
(三)网络通讯技术。传感器的网络技术分为两类:近距离通信技术和广域网络通信技术。在广域网路通信方面。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远程传输,特别是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为每个传感器分配IP地址创造可能,也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
通信网络技术为物联刚数据提供传送通道,如何在现有网络上进行增强,适应物联网业务的需求(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是该技术研究的重点。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通信网络,更宽、更快、更优的下一代宽带网络将为物联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也将为物联网应用带来更多的可能。
(四)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在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之下,物联网为我们国家的信息传播拓展了新的疆界,物联网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物联网的内涵可知,要真正实现物联网需要感知、传输、控制及智能等多项技术。物联网的研究将带动整个产业链或者推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RFID标签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只有综合研究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物联网才能得到快速推广,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王瑞刚.物联网主要特征与基础理论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S1.
[2]李旭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J].魅力中国,2010,27.
篇6
德国要用“信息物理系统”使生产设备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也就是说,未来工厂能够自行优化并控制生产过程,不再完全依赖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工业4.0最终将实现万物互联,从而根本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
互联网+制造业将会发生什么?德国人用四年时间让前景一点一点清晰起来。从2011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到2013年出台行动报告,再到各大企业建立示范工厂,“工业4.0”在德国一步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向人们展现了互联网+制造业带来的智能、灵活与高效。
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设备制造工厂被誉为德国“工业4.0”模范工厂,这家工厂主要生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其生产车间,几个盛满元件的盒子依序排在流水线进口处等待装配。机械手臂首先从盒子中拿出一个元件,放在传感器下扫描条码,然后将元件置于流水线上,另一只机械手臂则根据条码显示的产品类型进行自动装配,整个过程只需数秒,然后元件便自动被导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这个工厂每年可装配30亿个这样的元件。与1989年建厂之初相比,在员工数量和工厂面积未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工厂产能提高了8倍。这要得益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产品和生产设备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条码,产品可“告知”生产设备它们的要求是什么,下一步工序是什么。生产设备和电脑可以自主处理75%的生产流程,只有剩余四分之一的工作需要人工参与。
类似的智能工厂在德国其他地方也能见到。德国传动与控制设备生产商博世力士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特拉格说,该公司在德国洪堡的装配工厂,能用一条生产线同时生产6大产品系列的200多种阀门产品。
当然,“工业4.0”能做的不仅是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而是通过互联网,工厂的生产设施、仓储系统、维护管理都可以融入同一个系统中,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
如果坐火车来到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青岛,一出车站,就可以看到高35米的大型德式钟楼建筑。青岛火车站是世界上距离大海最近的火车站之一,建筑风格完全复古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乡村教堂。该火车站实际设计者是德国铁路设计师海因里希.锡乐巴(Heinrich-Hildebrand1853-1925),到2025年,刚好是他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虽然,对海因里希.锡乐巴的纪念无足轻重,不过,在中国,2025年却有了新的意义。
就在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用10年时间迈进全球第一方阵。这一宏大命题源头,来自锡乐巴故乡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
同在两会期间,“互联网+”行动计划已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核心就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篇7
关键词 互联网 众筹融资 调查分析
众筹(Cloud Funding)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一种以投资者分散化为特征的项目融资方式。融资者借助互联网上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每位投资者通过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那里获得实物或股权回报。近年来,全球互联网众筹融资发展异常迅速,形成了“欧美引领,亚洲赶超”的格局。从2009年全球第一家互联网众筹公司Kickstarter成立开始,到2015年互联网众筹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250家。2011年,
国内首家互联网众筹平台“点名时间”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众筹行业的开端。随后,互联网众筹开始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共有354家众筹平台,目前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有303家,其中股权类众筹平台数量最多,达121家,占全国总运营平台数量的39.93%;其次为产品众筹平台,达到104家;纯公益众筹平台最少,仅有5家。以下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熟悉与运用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熟悉与运用情况。在2016年10月-11月期间,我们对嘉兴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浙江省内地^)的企业进行了网上不记名问卷调查及实地发放问卷的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系统抽样方法,发放问卷总数120份收回114份,其中选择互联网筹资的企业仅占9.38%,而银行贷款筹资的比例高达46.88%,可见虽然“互联网筹资”被看成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兴投资方式,但却发展困难。本次问卷调查共设有四大维度,分别是企业的性质类型、企业资金组成、企业融资方式及问题、企业与互联网融资,每个方面的问题下都设有4至11个选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也可以就开放性问题对互联网众筹融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主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此类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力、创业带动就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研究互联网众筹融资的突破口,具有典型性。所调查企业中多数小微企业为工业,占63.16%,且大部分创办初始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故其资产结构中自有资金所占比率较高,且资产结构中负债比率较低,发展良好。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遇到融资难问题,以及企业的融资团队建设程度还有待提高,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反映出互联网众筹融资存在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调查样本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报告可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相关对策,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出台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或作为宣传互联网众筹的材料,也可作独立论文公开发表等。这样,科学研究的成果,就可以直接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发挥产生直接生产力的作用。
三、调查问卷
第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所属行业,规模,资金构成等。
第二,调查对象融资原因、方法、遇到的困难,以便后期提出相应对策。
第三,调查对象对互联网众筹融资的认知度,使用情况,以便分析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普及度以及前景期待度。
第四,调查对象对现有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顾虑以及评价,反映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包括优势与不足。
第五,调查对象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
本次的框架分析主要是基于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现状,现有的融资方式以及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角度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对互联网众筹融资这一融资方式的选择。
为了深入了解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此份问卷基于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风险认知度和信任度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企业对于互联网众筹这一融资方式的认识。
在分析前,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5点假说:
第一,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以及规模大小是调查样本主体的基本信息内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大小的公司对融资的方式选择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认知度体现了企业对互联网这一平台的认知程度,可能会对企业选择互联网众筹融资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参与度、信任度反映了企业对于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方式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对企业选择互联网众筹这一融资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第四,满意度和风险认知度反映了企业对于投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收益和风险,由于选择互联网融资这是选择性的行为,故二者对互联网融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风险偏好度、投资经验部分体现出一个企业筹资、投资理财的基本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对各种融资方式有不同的偏好。
(二)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总数达到114家,其中个人独资企业12家,占10.53% 合伙企业15家,占13.16%,股份有限公司占27家,占23.68%,有限责任公司60家,占52.63%。大部分企业所属行业为工业,剩余部分主要所属行业有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企业的规模即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以上有76.32%,其次是100~200万元达到10.53%,100万元以下有7.89%,处于200~500万元最少为5.26%。
关于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有68.42%的企业创办初始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而通过银行贷款的占28.95%,剩余的2.63%是通过内部职工集资创办企业的。由于大多数企业是通过自有资金创办企业的,因此当问及自有资金所占比例时,占44.74%的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达到80%以上,以及问卷第六题中涉及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比率,大多数的企业是在20%以下,负债比例在20%~40%以及40%~60%的数量差不多,分别为28.95%和26.32%。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超过10%的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对于企业融资问题我们设计了更深入的调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门槛高,风险评估难,股权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调查了关于企业融资专业团队的组成情况,管理层设有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的占52.63%,但有不少企业无融资团队,老板说了算,还有13.16%的企业通过管理层在企业内部临时筹组,说明企业的融资团队建设程度还有待提高。
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进行融资,企业资金不足时的主要筹资方法是银行贷款,达46.88%,选择商业信用筹资与租赁筹资方式的企业较少,但仍然多于选择互联网筹资的企业数量,仅9.38%的企业会选择互联网筹资。该数据反映了互联网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中未成熟,企业认可度低。
接下来我们对企业关于互联网众筹融资的了解程度和看法进行了研究。具体情况显示,55.26%的企业表示了解一些融资渠道但不了解操作程序,34.21%的企业回答不了解互联网融资,7.89%了解大部分的融资渠道及其相关程序,只有2.63%的企业非常了解常用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程序并有成功融资的经验,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融资在企业融资中还未普遍,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渠道及其相关程序了解不多。
有超70%的企业期待“互联网筹资”的发展,也有不少企业不太信任该融资方式的发展,主要是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的风险和在融资过程中易触碰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的法律风险有所顾虑,也存在一小部分企业表示对众筹平台的道德风险有所顾虑。看来互联网融资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把企业的顾虑因素考虑在内,并提供相应的保证,以获得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认可。
当多种互联网融资方式提供给企业时,一半的企业选择股权模式,26.32%的企业选择债权模式,偏向奖励模式的有21.05%,可以看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互联网融资过程中倾向于股权模式。基于一部分企业接触该融资方式,根据评价融资成功的标准,表示基本满意的有73.68%,有26.32%表示不满意,因此可以得出互联网融资存在吸引企业选择的优势,也存在不足。经调查发现互联网众筹融资具有作为一种更为开放的融资模式,吸引潜在长期支持者,轻松开启众筹渠道,华丽的营销手段,融资风险小等优势。同时,对小微科技型企业来说互联网众筹融资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互联网众筹融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难以控制,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管理水平低下,其次是互网众筹融资的资金缺口较大和互联网众筹融资成功率较低。
互联网众筹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并未成熟,互联网众筹多以单一网站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所调查企业提出了健全法律制度,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力度,政府加大支持度等宝贵建议。这些将对未来互联网众筹融资更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劳文淑,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吴珂莹,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郭予悠,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余晨瑜,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李郁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嘉兴学院商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互联网众筹融资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研究”;2016年嘉兴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重点SRT)“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纪玲珑.中小型科技企业互联网众筹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5(5).
[2] 韩廷春,孙|.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风险与监管[J].理论探讨,2015(5).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工业自动化 智能化 网络化
1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对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能够使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生产设备中应用数据与信号处理技术,及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并在生产中利用识别技术监控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将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全球制造业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
1.2 优化工业生产工艺
在工业生产线上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时参数采集、材料消耗监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生产过程监控、诊断、控制、决策、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通信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温度、厚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
1.3 强化环保监测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环保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对各种工业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可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则可远程关闭排污口,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1.4 保障工业安全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传感设备布置到作业现场和设备中,可以建立起开放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各种作业危险的作用,通过实时了解危险环境中作业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2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启示和创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应当在各个环节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并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当前技术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化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将更加网络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不仅有利于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更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给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2.1 控制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由最初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基于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网络化控制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工业控制网络要进一步融合现场总线、以太网、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多种控制网络互联技术,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工业通信无线化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中,可为实现工业通信无线化带来新契机。尤其在有线无法使用的作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更能发挥其确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兼容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各大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应积极引入蓝牙、GPS、WiFi、LTE、WiMax等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和无线联网功能,推动工业通信无线化的实现。当前,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仍局限于采集和监控方面,但是随着无线技术可靠性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2.3 仪器仪表智能化
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水平,而高档、大型的仪器设备均依赖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创造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研制,使仪器仪表向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应具备微型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光电机一体化、综合自动化的特点。如,通过在仪器仪表模式识别、图像融合中引入智能感知与压缩感知技术,以增强仪器仪表的智能性。
2.4 安全生产自动化
安全生产管理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提高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带来了机遇。工业安全生产主要分为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两大部分,机械安全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按钮、安全门、安全传感器、安全总线、安全PLC等产品加以实现,过程安全则需要保障机械运作过程、人员操作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和落实安全解决方案。当前,在工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就是能够确保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的重要措施。SIS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采集、汇总、存储生产控制系统(如PLC、DCS系统)的重要参数,使安全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从而保障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始终处于可靠运行状态,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然而,我国生产的SIS产品获得功能安全认证的较少,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今后提高SIS网络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2.5 通信协议标准渐近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意味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更加良好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TCP/IP是互联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分散控制系统(DCS)在控制网络中自成体系;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其种类相对较多,从而增大了选择难度;工业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比较缓慢,高技术标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最热点的应用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工业领域中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最优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从而为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欣.物联网,自动化行业新机遇、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3(4).
[2]孙柏林.展望“十二五”: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仪器仪表,2011(5).
[3]廖育梅.面向工业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2).
篇9
《办法》自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首个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细分行业具体管理细则。业内人士认为,《办法》将促进互联网保险长期健康发展,也是基于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保险业创新进程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已成为保险机构销售和服务的新兴渠道。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7月28日,保监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发展数据,其中互联网保险收入324.99亿元,同比增长67.27%,增幅十分迅猛。
传统的保险业务正面临着全新的创新发展格局。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吴小晖认为,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传统保险行业,创新成为全球保险业发展的关键。
“大数据改变了保险的精算模型和定价模型,在寿险方面,包括苹果手表在内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够和大数据无缝结合,在健康医疗领域建立新的商业模式,都成为保险公司开发新的领域。互联网将数据信息、全球医疗、金融服务进行了无缝对接,使得客户有可能享受到更好的保障和服务。车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定价系数准确性,使得车险费率定价更为精准,客户能得到更多利益。”吴小晖表示。
关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的前景,吴小晖认为,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亚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们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新技术也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互联网会像水和电一样,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办法》从经营原则、经营区域、信息披露、经营规则等多个方面对互联网保险经营进行了规范,《办法》明确了经营主体、经营方式、自营网络和第三方网络平台条件,并放开了部分险种不受经营区域限制可以进行跨地区销售的规定。
早在十年前,安邦保险成立之初,就将互联网文化作为企业的三大文化之一。在互联网技术具体应用上,安邦保险是最有发言权的保险公司之一。2013年,安邦就已经开通了微信自助理赔服务,目前从出险,报案,到赔付,最快结案时长仅11分钟,切实使客户享受了最快捷的体验。
篇10
“互联网化” 将是未来传统企业企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快速的发展和普及,传统企业做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来传输业务,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概念,而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互联网化。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备品。在商业层面,互联网在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水平,互联网背后隐藏着诸多和不同传统行业结合的连接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备品。“互联网化” 将是未来传统企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营销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一方面是企业内容的互联网化,包括建立网站、尝试电子商务等;另一方面则是网络营销的广泛应用,借力互联网实现企业再造的新目标。
如果说美国电子商务是“商务推动型”,那么中国电子商务则更多的是“技术拉动型”,这是在发展模式上中国电子商务与美国电子商务的最大不同。在美国,电子商务实践早于电子商务概念,企业的商务需求“推动”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并促成电子商务概念的形成。当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先进和发达的电子商务基础。
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概念先于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启蒙者”是IBM等IT厂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需要不断“拉动”企业的商务需求,,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经过这一阶段,在1999年和2000年,以网站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风险资本的介入下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早的应用者,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深化,随着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网站电子商务开始跌入低谷,而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却开始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电子商务从2001年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新的主体。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让企业深刻意识到营销方式即将转型,商家们的敏感度急剧上升,纷纷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前期助势,建立手机门户站进行铺垫。据相关统计数字,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企业手机门户网站达到5.2万家,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移动互联网营销前景非常可观。
传统企业试水金融生态链
互联网不仅给传统企业带来业务形式上的改变,更带来营销上的重大变革。互联网营销成为传统企业尤其是零售业提高业绩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企业的触角伸向更多领域,甚至开始“搅局”金融业。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也已经超越单纯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营销,在更宽广的领域开始布局。同时,传统企业往往面临产能过剩,为了寻得生存机遇,不得不寻求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
互联网企业的触角伸向更多领域,甚至开始“搅局”金融业。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也已经超越单纯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营销,在更宽广的领域开始布局。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尤其是非金融类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金融这个全新领域,必然存在风险和阻碍。传统企业面临着是否涉足这一领域的选择。数据、资金、平台是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必要条件。依托互联网获取、整合数据,为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发展金融业务提供支撑;资金是开展金融业务的核心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杠杆较小,银行拥有较大的资金杠杆;平台一方面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金融、支付、电商等服务的窗口,另一方面是处理数据等信息的后台系统。
然而,传统行业在数据、资金、平台三大要素上都没有明显优势,这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大的障碍。所以传统企业必须稳扎稳打,从基础做起。第一步是要建立电商平台,从数据、平台两方面进行准备和布局。现阶段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传统企业必须是对行业有足够影响力的企业。
宝钢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企业。宝钢集团与上海市宝山区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合作建立了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平台承担的交易类型包括交易与服务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基于钢材的现货交易,后者的核心则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宝钢通过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平台、与银行建立基于供应链的深度合作、搭建金融业务平台三大举措,完成了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战略转型。不同于以快速消费品等为主的传统电商,宝钢是典型的工业企业,宝钢模式对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示范作用。
“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先行一步的企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这是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中国平安的评价。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汇川表示,“互联网技术促进金融业的逆袭”。平安在科技应用方面的创新力突起,甚至带领着金融业的服务模式从被动等待型向主动出击式的深刻转变。以技术为推力的创新,是解决传统企业互联网化障碍的重点。
在2013年新年致辞中,马明哲为中国平安设定了“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确保现有业务持续加速、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模式和思维,利用现代新科技的发展机遇,从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大胆革新。
有预言称:未来10年,中国大陆80%的现金使用会消失,未来20年,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如果不把前台业务外包,将难以生存——无论这个预言如何,传统金融业和科技行业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时速。马明哲决心对平安进行一场彻底的互联网革命。
马明哲认为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企业。马明哲表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迅猛发展,正在逐步改良甚至完全重塑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
当然,在金融变革过程中,传统银行也不会自甘落后,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不要以为传统的东西还会安然存在。我们不是要抵制、排斥,甚至仇视,我们需要欢迎它,和它携起手来共同迎接这个时代。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银行的挑战会更深远,这主要是过去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外,会有第三种融资形式,就是互联网融资。而传输技术、传感技术、智能终端、云计算、搜索引擎都在迅速发展,而且容量越来越大。”
马蔚华认为,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而银行业本身也具有非常强烈的IT属性,科技的变革必然改变银行的业务形态。
“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
业内越来越认同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没有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之分,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都不可避免要跟互联网发生关系。”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他们迫切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发展至今,对传统企业的促进作用可以分3个阶段来看,首先是信息化,接着就是营销的互联网化,最终是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企业互联网化是企业通过种种手段使得企业的生产关系,管理模式能够基于互联网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变革,企业互联网化应该包含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的营销、采购、管理、用户模式等等多种方式的转变。
商业领先者苏宁公司正处于全面向互联网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司将要彻底转型互联网服务商。苏宁将加速互联网化的连锁店的定位与功能变革,过去单一销售功能的实体店,全面升级为集销售、展示、推广、体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平台。
“经过3年的发展,我们日益感受到线上线下两大渠道必须融合。”孙为民表示,苏宁将全面转型互联网零售,不仅仅是实体店和虚拟店的融合,而且要从企业的底层结构和经营模式上实现向互联网公司转型。
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认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传统企业的融合,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企业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资源。业内人士表示,当今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已完全有能力替代传统经济活动中的某些环节,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大企业,如果能利用自身掌握的大量数据和技术实力,开发出一种为企业搭建的网上运营的简单易用、接地气的企业服务平台,让企业的互联网化有一个直接的入口,其前景将不可限量。”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对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来说必然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是否应主导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小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的行业,就需要第三方企业来主导,这时候,互联网企业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寡头垄断市场,这些市场中的行业,存在有绝对掌控力的企业,肯定由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来主导,外部的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在他们的主导下提供技术支撑。
相比之下,传统企业的局限性明显,更多的是只针对自身行业做互联网化,而互联网企业则没有明显的约束,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行业。双方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是交融状态,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进程中,双方相互借力,跨越传统藩篱。
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信息日益走向透明化。而今后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会通过终端连接到互联网,将出现更为开放的平台,为所有企业提供一个接口。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交易平台将更加完善,基础数据将更加丰富,数据挖掘程度也将不断深化,信息从企业个体信息走向平台共享信息。移动互联网已跨越了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壁垒,使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