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塑料污染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
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 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
[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
篇2
关键词: 薄膜覆盖技术土壤污染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Q3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的产生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使用的塑料薄膜覆盖技术,后来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不仅塑料薄膜使用量排在首位,而且塑料农膜产品也居于第一。随着塑料薄的生产和使用,也随之出现塑料薄膜对土壤产生污染的现象,需要对其进行防治。
一、塑料薄膜覆盖技术发展现状
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将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但却后来居上,取得了塑料农膜产量和使用量两个世界第一,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1.6倍。农用塑料薄膜主要是棚膜和地膜,另外还包括遮阳网、防虫网、饲草用膜以及农用无纺布等。塑料薄膜广泛用作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及各种塑料小拱棚的覆盖材料。目前,我国各种棚膜年使用量约150万吨,年更新需求量约70万吨。其中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平均每年增长66.67万公顷左右,目前地膜覆盖面积已达1300多万公顷以上,每年地膜的实际消费量约45万吨,居世界首位。我国适宜推广地膜覆盖的农田面积约3700万公顷。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将扩大到3.1亿亩,推广普及率将达到41.3%。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地膜的需求量仍会继续增长。随着农用薄膜用量的不断增加,农用薄膜的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二、对土壤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目前多数农用薄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这种材料的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仍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地膜残留污染较重的地区,其残留量在90~135 kg/ hm2,高者达270 kg/hm2。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还有数据表明,1998年农膜用量达120.1万t,其中地膜68.84万t,覆盖面积967.4万hm2,是1982年的80余倍。当土壤中含废旧农膜过多时,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孔隙减少,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影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据黑龙江农垦环保部门测定,当土壤中残膜含量为每亩3.9 kg时,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0%~16.0%,蔬菜减产14.6%~59.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0团测定,连续覆膜3~5年的土壤,种小麦产量下降2%~3%,种玉米产量下降10%,种棉花下降10%~23%。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由此可知农用薄膜对土壤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与国外农用薄膜污染相比较,我国农膜污染更加严重。除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外,其主要原因是:农膜质量不佳、农用薄膜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和可降解性塑料研制的不尽完善。
1、农用薄膜质量问题
国产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指数(MI)偏高。如国外制做棚模的树脂MI仅为0.5-lg/l0分,而国内用料大多为2.6-3.4g/l0分,甚至有的高达7g/10分,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用量的1/5。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这是造成残膜污染的重要原因。
2、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
1)、残膜清除率低残膜清除率低的原因,除农膜质量问题外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残膜收购价格太低,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人们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另外,清膜方式主要采用清除率低的人工方法,而未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残膜率高达50%。
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日本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同时,日本也积极开展回收业务,使残膜得以再生和再利用。
三、 农用薄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1、开发应用优质农膜
农膜的强度和耐老化性主要与树脂性能、农膜厚度以及是否加入抗氧化剂等老化助剂有关。田间试验表明,农膜树脂耐老化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因此,要提高现有基础树脂的质量,必须开发生产农膜专用料和耐老化助剂另外,耐老化农膜的厚度必须在0.0l2mm以上,才能保证农膜使用后仍可大块
2、推广可降解农膜
降解农膜主要有以下三类: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一生物降解。
农膜的光降解是将铁盐等光敏剂加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等聚合物中,在光照的作用下,一般三个月左右能自动解体,使其较大的分子量降解到5000以下,并可被土壤微生物进一步降解。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大,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应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
3、以天然纤维制品代替塑料农膜
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发展前景的途径。
4、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政策
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真正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实施奖惩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5、注重残膜的回收和加工利用
篇3
关键词:塑料;农业生产;治理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60-1
0 前言
1909年第一种合成塑料“酚醛”由化学家克兰德制成,这一发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帮助,可现在却为它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付出沉重的代价。有色塑料袋与食品接触后会产生对人的肝脏、肾脏、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的毒素.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随意丢弃,造成地球表面严重而无法消除的环境污染。
在农业方面,任何一个严寒的冬天都需要大量塑料制品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北方,覆盖农膜可以增温,保温,保水,保肥,控制杂草生长和盐碱地返碱,增产效果显著。有色塑料薄膜产生的反射光,对害虫行为和生理产生影响可使害虫忌避,并诱集灭,试验证明这是一种无毒无害的植保方法。因此我国农膜产量总呈上升趋势,但农用膜寿命短,我国通常是1-2年,使用后废弃农膜进入环境就成为白色污染物。拿废旧塑料来说,它的材料分子量是104-105之间,分解速度缓慢,像聚乙烯薄膜在土壤中300-400年才能降解,它们滞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的透气性,降低了土壤蓄水能力,影响农作物对水肥的吸收,阻碍禾苗根系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使耕地劣化。此外塑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离子及有毒物质会在土壤中通过扩散渗透,直接影响地下水质和植物生长。据调查如果每亩(667m2)地有3.9kg残膜,将减产玉米11-13%,土豆5.5-9.0%,蔬菜14.6-59.2%,也有人做过试验,当每亩农膜残片达6.9kg,小麦将减产9%,当达到25kg时减产26%。当前有些农业部门推广无法回收的0.07mm超薄地膜,从长远来看是极不妥当的。
废弃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塑料垃圾的填埋,长期不降解,会导致大片土地被长期占用无法耕种,加重土地资源的压力,不仅使我们这代被垃圾包围,也会使子孙后代失去生存的空间。
塑料被我们人类制造,它从自然界而来,归结于大自然,却对我们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已经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采取措施防治塑料白色污染。
第一是从行政方法是加强管理,禁止在列车上旅客和乘务员向窗外抛弃废物,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第二是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三是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可以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可避免视觉污染,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节约土地。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
篇4
从我国“白色污染”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总结国外经验,对“白色污染”应从回收利用、研制及开发替代产品、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实行垃圾分类,以利回收利用。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走回收利用的路子。我国城镇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弃置已势在必行。
(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可降解塑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可降解周期。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和正在开发出以淀粉、秸秆纤维、天然草浆等材料制成的“绿色”替代品。由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3)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为此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及全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大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完全落实到自身行动上,随手丢弃废物,乱倒、乱堆生活垃圾的行为随处可见。新闻媒介对“白色污染”的报道大多集中在以纸代塑和采用可降解塑料等技术方面,缺少对居民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产生废塑料制品的生产经营单位缺乏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自身应履行的义务,没有回收、利用、处置的压力。因此,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要让大家明白,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办到的,最重要的在于人人都要树立良好的节约习惯,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要自觉遵守法规,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关心环境,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
篇5
1 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管道腐蚀、结垢对水质的污染
水在流经未经涂衬的金属管道、配件、水箱的过程中,由于pH值、溶解氧等作用,会对管道内壁造成较严重的腐蚀,产生大量的金属锈蚀物。其次,生活饮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这些金属离子在供水管网内达到一定浓度后,随着水的pH值、余氯量等因素的变化,沉积在管道内壁上,造成管道内壁结垢。管道内壁的锈蚀、结垢必将导致水中余氯量迅速减少,色度、浊度等指标明显增大。当管道内水流速度、水压突然变大或方向突然改变时,就会造成短时间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
沥青衬里可能导致水中苯类、挥发性酚类和放射性等指标增大。防锈漆的附着力极差,一般3~6个月就脱落,尤其是不抗水力冲刷;而且,防锈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铅,易造成水中铅含量增加。水泥沙浆衬里近年来再我国逐步推广,据美国自来水协会杂志报道,如果处理不当,其渗出物也会污染水质。
1.3 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微生物的再度繁殖对水质的危害,除了直接造成细菌学指标的下降外,还会加速管道的锈蚀、结垢。因为这些微生物以水中的有机物为能源进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各项活动,其产物反过来又会促进金属表面的恶化,形成对管道的腐蚀。
1.4 余氯消毒副产物对水质的污染
余氯虽然能够杀死水中再度繁殖的微生物,起到消毒作用,但同时又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如氯仿、四氯化碳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1.5 外界造成的二次污染
有时供水系统受到外来的二次污染会造成水质周期性的或间断性的恶化,如:管网系统的渗漏;蓄水池(箱)的外界污染;用水点处的外部水虹吸倒流;分质供水系统、不同供水系统的相互连通。
1.6 供水卫生管理上的原因
2 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采用优质新型管材
传统的镀锌钢管锈蚀、结垢严重,应该逐步淘汰和禁止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给水管材。目前新型给水管材有塑料管(如UPVC管、PE管)、耐腐蚀金属管(如铜管、不锈钢管)、复合管(如铝塑复合管、衬里钢管)等几类。其中塑料管耐腐蚀、不结垢,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卫生性能和输水性能,但强度较低;耐腐蚀金属管强度高,但价格高且对水的稳定程度不及塑料管,如长期输送也会出现铜绿、锈水现象。复合管兼有塑料管和耐腐蚀金属管的优点而避免了它们的缺点。基于新型给水管材各自不同的特点,建议居住区内供水管道采用复合管,建筑物内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或复合管,DN15mm以下支管可采用不锈钢管。
2.2 对水池(箱)采取有效的水质污染防治措施
篇6
1、据环保部《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5年,244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6816.1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产生量为742.7万吨,产生主要原因是大量塑料袋及废金属有毒物质;
2、据环保部《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6年,24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8564.0万吨,处置量18069.5万吨,处置率达百分之九十七,主要原因由于土地退化,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以及大量塑料袋及废金属等有毒物质直接填埋或遗留土壤中;
3、据环保部《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7年我国垃圾以年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垃圾产量已达1.3亿吨,主要原因是由于难以降解严重腐蚀土地,致使土质硬化使得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交通事故。
2、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
白色污染形成的关键是塑料不易分解,因此,科学家研制了多种自毁可降解塑料,如生物自毁塑料、化学自毁塑料、医用自毁塑料等。
制造这些塑料的指导思想是:在塑料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塑料能被光照、细菌或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或消除。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造价昂贵,无法与便宜的不可降解塑料竞争。我们盼望着早日出现可以与不可降解塑料一样便宜的可降解塑料能够回收、再生、利用。
二、调查情况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5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45份,占90%(调查问卷附表),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调查者中,有2/3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1/3表示不清楚。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二化学教材对于白色污染有过讲解)。但仍有一部分(1/3)的人不清楚,这表明,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问题二: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
71.1%的人偶尔购买小食品,22.2%的人经常购买,只有6.7%的人不买小食品。这是因为,学生族很少有时间在家吃早饭,所以来学校购买食品充饥的人很多,而食品包装袋绝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请看以下的调查),这就为校园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问题三:你如何处理塑料袋?
上图显示只有7人(占15.6%)将塑料袋随地乱扔,而扔进垃圾箱的占80%,但这并不表示大部分塑料袋进入垃圾箱中,因为据我们小组成员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了。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两位选择其他的同学中。一人表示会把塑料袋扔进视线所见的垃圾箱内。我们发现。校园内垃圾箱以前并不多,而且大多锈迹斑斑的,沉重、固定的老式垃圾箱十分不方便。不过本学期开始后,学校增加了垃圾箱的数量,这对于防治校园白色污染是有帮助的。
问题四:请同学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学校应教育同学们增强环保意识,多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2)同学们不要随意扔垃圾,对随地扔废弃物的人讲讲环保的重要性。
(3)学校统一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4)增设垃圾箱,放在白色污染严重的地方(如小卖部门口)。
(5)设计一个环保标志,挂在醒目的地方。
(6)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发泡饭盒(现在校食堂使用的一次性饭盒就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饭盒,但仍在使用)。
(7)呼吁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8)学校不要焚烧垃圾。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部分学生对于白色污染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白色污染的概念不清楚,这需要学校增强环保方面的教育。
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但依然使用或随手丢弃白色污染物。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学生环保的观念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如多设置分类垃圾箱,组织回收有价值的垃圾等。
三、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情况,与同学们初步探讨了如何防治校园白色污染。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我们学校白色污染的情况,并对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探讨。
篇8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法制
中图分类号:TE99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87-01
土壤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其积累的污染物,进而通过食物链而影响人体健康,危及人的生命,对土壤污染的防治迫在眉睫。
一、土壤污染源的主要来源
(一)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污染。化肥可使农作物增产,但不合理的使用会造成土壤的污染,施用磷肥过量,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施用硝态氮肥可使农作物含有过多的硝盐酸,人畜食用后可妨碍体内氧的输送而影响人畜的生长。为了防治病虫草害,对作物要喷施农药,还有的直接喷施于土壤中。喷施于作物上的农药,除部分被作物吸收,约1/2洒落于农田,造成农田污染,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影响人畜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农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膜,造成了土壤白色污染,土壤中的塑料膜很难自然溶解消失,影响农作物的发芽及根系的生长,从而影响其产量。
(二)废水对土壤的污染。生活中用过的废水和工业废水含有氮磷钾及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合理使用废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但废水中往往含有重金属、过氧化物等许多有害的物质,不经过必要的处理直接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壤污染。
(三)大气对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其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土壤污染防治法制体系现状
(一)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情况。我国至今没有土壤污染防治专门立法,只有一些相关的零星规定,他们分散于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中。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环境保护练台立法。第二类是环境污染防治单行立法。第三类是土地立法。第四类是农业立法。虽然相关规定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不够系统,完备,存在许多问题。不足以遏制不断蔓延的土壤污染态势。
(二)土壤污染防治的滞后性。实际上,土壤污染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被污染的土壤是温室气体产生的源头之一。反过来,温室气体又对土壤形成了二次污染,以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例,其影响因素有土地利用方式、施肥、土壤性质、水分状况、温度等。而我国现行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力量相对滞后,没有专门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立法,只是见到关于土壤污染防治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中,实际操作性较低。其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虽然比较有针对性,但是其内容上鲜有涉及土壤环境检测标准,且“无论在土壤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方面,还是在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和污染物多种性方面”都并未针对性的提及,亟须补充完善相关内容。
三、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建设
(一)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较多,国家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都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为了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应该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中央监督管理与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相结合、政府监督管理与广大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由一个部门来行使统一的监督管理权,充分协调各有关部门与各级政府的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预防制度。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仅依靠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是远近不够的,还应加强群众监督、公众参与。我国公众作为土壤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应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制度。首先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各级环保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各类用地土壤的具体情况,包括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建议。其次,要保障公众的监督权,应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监督的形式和途径。如、电子邮件、电话、约见等形式,并充分尊重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极,及时反馈信息和处理结果,告知公众不服的救济措施。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发挥公众智慧和参与积极性,依法防治土壤污染。
(三)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规范中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这也使得一些在国外难以生存的污染工业迁移到中国,因而设立法律责任制度非常必要。法律责任主体主要有:疏于监管的主管部门及其责任人员;导致土壤污染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生产者、工矿企业及其责任人员。法律责任形式包括土地污染修复或赔偿责任,严重污染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土壤污染法律责任是实现土壤污染防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应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壤污染已成为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目前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有着严重的滞后性,国家应考虑制定综合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从土壤污染预防、监督和法律责任方面完善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环境保护局
篇9
1.生产基地的选择要选择远离“三废”污染工厂的地区,环境质量应符合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产地的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应地势平坦,排水方便,有充足的、无污染的水源。
2.生产场地的要求生产场地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较高、生态条件良好、周围环境清洁、远离禽舍畜圈等污染源、空气流通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区域。要求通风透气,保温、保湿条件良好,杂菌、病虫鼠害少。
3.生产过程禁止使用污水出菇、保湿等用水,应符合饮用水质量。
4.产品收获后应及时清洁场地清除残留物和菌渣,及时回收残留塑料薄膜。
5.培养料质量要求培养料应色泽正常、无霉变、新鲜、干燥、无蛀,无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等污染,杂质不超过5%,不得使用国家在食用菌培植方面明令禁止的农药。
二、感官质量要求
1.品质要求菇体清洁没有泥土、灰尘及其他污染物、外来物,无病虫害、无开伞、无腐烂、无异味、无冷害、无热害、无畸形、无机械伤。其中腐烂、病虫害为主要缺陷。
2.规格要求规格用整齐度表示。同规格的样品整齐度≥90%。
3.合格率限度要求每批样品中不符合感官要求的按不合格计,总不合格率不得超过5%。
三、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基本情况
1.主要病害细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真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
2.主要虫害跳虫、菇蚊、菇蝇、螨类等。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措施(1)选购抗病品种。菌种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性状稳定、生长快、纯度高、无杂菌、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系,生产中及时淘汰弱势菌种。(2)清洁栽培设施及场所。场地附近要无杂草、无积水、无感菌培养料、无垃圾等病虫繁衍场所。(3)灭菌消毒。 接种工具、各种器具、培养基、生产场所要认真进行灭菌消毒。(4)精细管理,创造适宜不同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2.物理防治措施(1)在门窗(培养室)、前屋面(温室)及通风口安装网纱,防止害虫飞入。(2)用糖醋液诱杀害虫。(3)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3.生物防治措施采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4.化学防治措施(1)真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①用重量为干料重0.1%~0.15%的克霉灵拌料。②50%多菌灵600倍液喷雾。(2)细菌性病害及杂菌污染。①100国际单位链霉素喷雾,或直接注入菌袋杀菌。②800毫克/公斤卡拉霉素喷雾。(3)虫害。①出菇前对出菇场所用50%辛硫磷500倍液、50%马拉硫磷500倍液喷雾,40%敌敌畏烟雾剂熏蒸,进行有效预防。②菌袋中发现害虫时,用22%菇虫净乳油1000~2000倍液注入菌袋杀虫。③出菇后发生虫害,用0.1%鱼藤精,或200倍除虫菊药液,或22%菇虫净乳油1000倍液,喷雾杀虫。
四、栽培管理
1.栽培季节白灵菇属低温型菌种,以当年秋季至次年早春生产为宜。
2.菌种制作母种用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以麦粒培养基为好,常规制作。菌龄不宜过长,无制种能力的农户可以从正规生产厂家购进。
3.培养料配方(1)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石膏1%。(2)棉籽壳40%、杂木屑40%、麸皮10%、玉米粉8%、蔗糖1%、石膏1%。调节含水量为65%。
4.菌袋制作用17×33×0.03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膜袋,袋料灭菌在1天内完成,常压灭菌100℃时维持12小时,冷却到25℃时,无菌操作两端接种,接种量10%。然后,放在黑暗的培养室内,保持培养温度24~26℃,空气湿度70%以下,经常通风换气。经30~45天菌丝长满袋,在温度为20~25℃、湿度为70%~80%的环境下继续培养30天,直到菌袋浓白、菌袋坚实后转出菇房。
5.出菇管理将菇房内湿度提高到80%以上,白天揭去覆盖物,给予光照度为300~1000的散射光,保持温度在18℃左右;午夜后揭膜通风,温度保持在8℃,连续进行大温差刺激,在原基形成前,不可翻动菌袋,以免碰断营养菌丝。原基形成后,应保持温度在12~16℃、湿度在85%~90%为宜。当子实体长到2厘米大小时,揭开袋膜,湿度提高到95%,保持空气新鲜。现蕾较多时进行疏蕾,一般在袋中保留一个,长在两端时保留两个。
6.采收冬季白灵菇从原基形成到采收,约半个多月,一般当子实体长至7~8成熟,带有铜锣边时采收。用手握住子实体柄部轻轻采下,削去残留柄部培养料,用消毒纸包装。
五、包装、运输、贮存
1.包装
(1)用于产品包装的容器,如塑料箱、纸箱等,应按产品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必须大小一致、整洁、干燥、牢固、透气、美观、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无腐烂、无霉变等,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按产品的规格分别包装,同一`包装内的产品需摆放整齐、紧密。
(3)每批产品所用的包装、单位、质量应一致。
(4)包装检验规则:逐件称量抽取的样品,每件的质量应一致。根据整齐度计算的结果,确定所抽取样品的规格,并检查与包装外所示的规格是否一致。
2.运输运输前应进行预冷,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和通风散热。
3. 贮存
(1)以鲜食或加工为主,临时贮存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
(2)贮存温度:保持2~4℃的贮存环境温度。
篇10
(1)植保机械的质量性能差。植保机械上有很多塑料件,有的喷雾器采用劣质塑料,密封性差,不耐磨,老化快,使喷洒部件(吸管、接头、喷头)和增压部件(筒、泵)等渗漏。据反映,有药液渗漏的喷雾器达52﹪。药液渗漏,污染水源、土地和农作物,造成药害。
(2)操作使用者环保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低。植保机械操作使用者为农民,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使用维护保养不当,乱丢乱放,使喷雾器技术状况差,故障多,污染环境,甚至造成人身中毒。
(3)喷洒的技术和方法不对。主要是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例如:不穿长袖衣裤,不戴口罩;田间作业时选择风向不对,人体过多地接触并吸收药雾;连续长时间喷药,造成人体过敏或中毒;选择喷药时机不对,一般农药在高温时易挥发,应避开中午和高温时喷药。
(4)农药残留超标。农药喷洒的剂量和时机选择不当,这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一是用药量小和防治时机不对,影响防治效果,必然进行二次使用农药,造成二次污染,增加了农产品农药的残留量。二是用药量大,防治效果虽然好,但农作物和果实吸收较多,农药残留量较多,短时间内很难消失,造成农产品污染。
2预防和减少植保机械使用中农药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1)加强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有关部门要向广大农民宣传《环境保护法》和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事,是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事。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工作,使广大农民清楚认识到植保机械使用不当而造成污染的危害性。
(2)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植保机械的质量监管,加强推广鉴定和认证工作,严格准入条件,加强植保机械检测,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农民能够真正购买到质量好、性能优、适合当地应用的植保机械产品。
(3)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植保机械生产企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和材料,生产高效植保机械产品,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同时,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物品,使用说明书应有详细的安全使用规定等。
(4)加强技术培训。农机部门要加强植保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操作和维护保养技术。农业部门的植保专家要对农民进行施药、配方、操作、防治等方面的植保专业知识培训;同时推荐低毒高效的农药,并制订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方案,提供给农民。
(5)加强农药的管理。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药的监管力度,杜绝假劣、高毒、低效的农药流入市场,坑害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