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篇1

陈文华先生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1981年他创办《农业考古》,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20多年来不仅《农业考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刊物,而且陈文华先生在农业考古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91年陈文华先生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这是一种开拓,他举起了茶文化研究的大旗,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十多年来,陈文华先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厚重的专著。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不仅是陈文华先生个人事业的一种开拓,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开拓。“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在旅游业上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中国茶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好模式:

(1)发展中国乡村茶文化旅游正契合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向着乡村游、农家游发展,在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入乡村的山水、农家的果园、菜园、花园去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呼吸乡村的空气,而茶文化村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乡村游、农家游有了更多的内容。

(2)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拓展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模式,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休闲、放松作用。

目前中国乡村游主要是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乡村自然山水和体验农家生活环境。而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则既可浮光掠影式的体悟自然山水、欣赏极具美感的徽派建筑,还可游览茶园、观赏利用自然水力的茶叶制作,还可在水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茗,感受中国茶艺,即使蜻蜓点水,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具意义的是休闲度假,有农家式的旅馆可住,有别具风味的农家菜可赏。晨光里,月光下,可悠然漫步田间、山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水口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茶总是特别惬意。如此的乡村游怎不让人留连?

(3)“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一模式,可使茶区的自然资源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中国有众多的茶区(1000多个产茶县),难以计数的种茶乡村,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以往有限的茶区乡村游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是茶园观光,茶区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的资源没有结合好,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正是把茶区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融为一个系统,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使茶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4)“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种旅游模式向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当今社会正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年青的一个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正越来越少。而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中国茶文化,正可使人们在茶文化村的旅游中得到感受和体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此外,“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对于当今中国正要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至少对于茶区的乡村新农村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篇2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村镇;绿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92

1 目前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 村镇绿化责任问题

提到村镇绿化工作,人们更多的认为是政府的事。其实不然,村镇绿化是大家的事情,是全体村民的事情,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才能将村镇绿化事业做好。村民不仅要将自家院落绿化好,也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家周围、道路及一些空闲地方做好绿化,只有全民都提高责任意识,才能将绿化工作做好。但是,目前很多人都存在绿化工作与自己无关的意识,认为绿化工作并不重要,仅仅依赖政府行为,甚至某些地方政府进行大量投入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工作,然而由于当地人们的不重视,不注重日常维护,甚至有破坏行为,造成绿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村镇绿化全面覆盖问题

村镇绿化工作不被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人们都觉得村镇本来由于有很多农田,即使不绿化,也到处都是绿色作物。然而事实表明,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流失都存在于农村,这就说明农村的植被覆盖还不够全面,因此,村镇绿化要注重全面覆盖的问题,不能留有死角。

1.3 科学绿化的问题

村镇绿化虽然需要急迫解决,但是也要注重科学绿化,而不能盲目绿化,不能看什么植物好看,利于观赏,就引进种植,要做好科学调研和试验工作,在确定能够在本地种植生长后才能进行引进。同时,在进行村镇绿化设计时,也要根据村镇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而不能不切实际,以避免造成后来的荒废,或者不利于农民生产生活,造成浪费建设。

1.4 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也是造成村镇绿化工作进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之一。绿化主要要进行植物的栽植,如果后期不进行维护,就很难维持原有的景观,甚至可能会造成植物的死亡,导致前期大量投入浪费。因此,要注重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要有专人进行定期维护,包括植物的修剪、浇灌、防治病虫草害等。

1.5 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村镇绿化不产生经济效益也是制约我国村镇绿化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研究出一条能使村镇绿化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例如:在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上,在兼顾美观的同时尽可能选择一些经济植物等。如果村镇绿化能够产生出一些经济效益,那么它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广阔。

2 村镇绿化发展趋势

2.1 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就是指将城市绿化与村镇绿化结合起来,将城市绿化辐射到农村,不断带动农村绿化的l展,从而使村镇绿化达到城市绿化的水平。

2.2 乡村景观化趋势

在城市中,景观规划是要提供一个健康美丽的城市环境,而在农村,景观规划则是要提高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要对环境进行创造性的保护。未来我国村镇绿化要与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走出村镇绿化景观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确保城镇可持续发展。

2.3 乡村园林化趋势

我国广阔的乡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包括广袤的田野、星星点缀般的村舍,使其本身就是一幅园林画卷,然而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使很多原来美好的东西遭到破坏。因此,在我们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原有因素的保护,不能顾此失彼。村镇绿化要沿着园林化方向发展,突出乡村的环境美、人文美,同时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共同发展。

3 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 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村镇绿化时,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保护了生态环境。

3.2 村镇绿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重要去处,经过一周的繁忙工作,驱车来到近郊的乡村,感受下大自然的美丽,放松一下心情,已经为广大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这样一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动力。乡镇绿化要以此为契机,加强规划,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规划指导,打造出优美舒适的乡村环境,吸引更过的城市居民旅游,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样使乡镇绿化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从而也能够使村民更加注重乡村绿化工作,提高了人们对绿化工作的认识。

4 结语

篇4

论文摘要 阐述了当前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裸露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裸露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裸露的土地,凡是空闲的裸露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转贴于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篇5

宋子千: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也就是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根本特征。如较低的人口密度、较低的开发强度、亲近大自然和田野、传统生活方式为主等。当下乡村旅游开发有很多现实问题,如土地问题。农村用地比较复杂,有宅基地、承包土地、集体土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建设用地指标少,事先往往缺少规划。在农家乐经营阶段土地问题还不大,但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发展之后,土地问题就成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了。当然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乡村性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使得乡村和城市趋同,乡村性在逐渐消失。

海峡旅游: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水准整体还是比较大众、低端,但在欧洲、日本等地,乡村旅游往往是向精品、高端发展的。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一个好的良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宋子千: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处于从发展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迈进的时期,大众的产品多一点是符合市场发展实际的。其实,现在各地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化、高端化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发展趋势所必然。好的产品必然要符合市场需要,不是说越高端越好,高端产品带给人的效用高,但成本可能也高。当然,即使是低端的产品,也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不能把资源破坏了。

海峡旅游:乡村游方面,我们一直在学台湾,尤其是福建。但无论从地域基数还是消费力来说,大陆和台湾都是有差异的。您觉得我们学台湾最应该学什么?

宋子千: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较早,较为成熟,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最应该学习的我觉得是两点:一是尊重传统,也就是保持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二是认真做事,把产品、服务、管理做精。

海峡旅游:古村落是乡村旅游很重要的部分,旅游业是让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存活的最有效方式吗?

宋子千:不好说最有效这种绝对的词。但是旅游发展确实让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多了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径,一条可以让当地居民在获得经济收益、走向现代生活的同时又保留传统文化和风貌的路径,而不是一拆了之,或者当作文物纯粹保护起来。

海峡旅游:策划各种“节日”好像是乡村旅游的万金油,这样对吗?

篇6

【关键词】:多维角度;中国低碳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务输出总量,其中,种植业过程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是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是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逐渐凸显出产业趋势与中国低碳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劣势。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与低碳型乡村发展并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低碳乡村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发展模式体系,从碳能源的排放角度对低碳乡村的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环境文化等等多种层面实施乡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生态领域,从而达到低碳乡村发展的高效目标。

1、现阶段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导向,而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总量极高,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的比例随之减少。例如,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从事人员逐渐居多,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的结构现状是,农业虽然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已经处于下滑阶段,随着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明显较为劣势。而中国乡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又是多样且复杂的,所以,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以及地理实际情况来决定产业发展类型,做到因地制宜的实际效果。

1.2产业趋势现状分析

中国乡村从事人员是直接体现中国乡村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乡村产业转型趋势的优势与劣势。从经济学软件可以分析出中国乡村从业人员的主要分布情况,同时反应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比例预测发展趋势的上升与下滑状态。例如,根据各个乡村产业转型趋势,可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包括环境、气候、资源、地理等,选择合理且科学的产业转型路线,实施正确的产业基地,使产业类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并长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 产业结构对低碳乡村的影响

乡村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取决于乡村产业的类型,而产业结构又是决定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在生活中达到碳排放量极低的效果,对低碳乡村来讲,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不但直接体现碳生产排放时的污染现象,同时间接体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内在空间,无论在生产上或者质量上都要逐步提升,才能长期立足于趋势的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下,必须做到符合时代需求,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方可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时发展的共同目标,也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并存的友好关系。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果,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产业转型的初期,工业及农业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的不规则现象,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同时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要加强各行业间的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保o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和谐居所。

3、 多维角度的中国乡村发展产业策略

3.1确定低碳乡村发展路线

首先,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先完善发展路线,对其遇到的问题实施整体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时改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乡村低碳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勘察当地实际情况,核实地区资源现状,对其优势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来满足该产业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在市场上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体现于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解决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使从业者收入得到提高,并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要想把低碳乡村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着重分析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路线,以保证这一战略高效完成。

3.2做好低碳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

针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不同地区的独特资源来巩固低碳乡村发展的实力。例如,对于乡村设立旅游景点时,可引进其他地区景点的独具特色,其目的是创造更完美的旅游项目,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当然,在引进新型产品时,需要审核当地环境以及地势的条件是否满足新项目的采用,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发实用且安全的产业来促进低碳乡村的发展。由于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性策略,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确保引进的产业与区域相符合,做到真正互补的同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而相关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使生态与经济友好并存,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化乡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使其各大要素共同达标,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以人类的健康为主,以多种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低碳乡村更好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彬如,韦{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9):12-15。

[2]牛立业,赵永峰,孙小平,等。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32-535。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旅游;路径

如今,低碳旅游正在成为全球旅游业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应当响应低碳生活的方式与理念,利用低碳技术成果的所具有先天性优势,从而将我国乡村旅游目的性发展成为实践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少数乡村旅游目的地出现的盲目建设,造成了乡村旅游的高碳化现象,这与低碳旅游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依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现状,加快我国乡村旅游的低碳化进程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界定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较低的能耗、污染和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最理想形态就是要充分地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经济。其实质在于追求清洁能源和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实施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生存观的切实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节能减排、实施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独特民俗、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等为旅游吸引物的,以城市民众为主要目标市场,旨在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度假及娱乐等方面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发展较为迅速,从而让乡村旅游业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业在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改进于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机会,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贡献。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大量问题,因此,乡村旅游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走出一条低碳化之路。

低碳旅游则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应用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以及实施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而得到更加高的旅游体验质量、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之一。低碳旅游的核心就是要用更假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得到更加大的旅游经济与环境收益。面对着这一国情现状,发展低碳旅游是加快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二、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路径分析

(一)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

政府及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低碳旅游宣传的主导力量,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各类媒体对广大民众开展低碳宣传教育,从而让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及低碳旅游生活方式能够更为深入人心。要大力强化对导游、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的低碳环境宣育与培训,致力于丰富其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带动与引导广大旅游者们的低碳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点关于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力度,应用多媒体宣传工具、景区标识、纸质宣传品等实施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化的宣教活动,积极倡导崇尚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碳排放量,从而让减碳行动能够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与行为,从而受到旅游者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二)形成良好的低碳运营机制

低碳经济所注重的是一种经营模式的变化,倡导绿色、高效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让乡村旅游开发也能保障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一是要努力开发更多更好的低碳旅游设施。在具体设计上,应当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环保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隔热、保温作用的建筑材料,更加合理地设计通风与采光系统。在建筑中应当积极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化装饰,尽可能地选用低碳、环保装饰材料,在景区积极推广运用节能装饰灯,从诸多环节上努力做到节能减排,切实有效地控制每一环节的碳排放量。要积极推广建筑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充分提升生态人居之内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不宜过于现代化,而是应当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保持相互协调,可以在住宿上引入帐篷露营方式,从而把旅游者对于当地旅游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点。二是要努力实行低碳交通。随着自驾游的不断增加,对旅游景区交通造成了许多不便,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车辆所排放的尾气也会对当地大气造成污染。因此,要尽可能地限制私家车在乡村旅游景区之后的使用率,倡导采用自行车、电瓶车或者太阳能汽车等为主要旅游交通出行方式,积极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从而在空气污染源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周边地区那些影响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污染不达标企业,也能实现控制碳污染之目的。三是要努力倡导低碳消费。乡村景区的消费场所或者住宿地应当尽可能地提供绿色、健康食品,从而降低消费后残余食物造成的污染,倡导自带食物,尽可能地减少户外煤和柴火等大量排放污染性气体的燃烧形式。

(三)积极开发高体验性的低碳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是诸多旅游产品中和体验性的关系最密切的形式之一,游客们在参与和自身需求契合度比较高的旅游活动之时,其体验的满意度必然也会随之而得到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旅客所产生的吸引力自然也会增加,这就十分有利于提升旅客的重游率,带动当地经济效益之提升。笔者觉得,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类低碳旅游产品,比如,体验一天渔民生活、体验一天农民生活、当一天乡村教师等和城市游客的生活经历具有较大反差的体验式旅游活动。同时,还可积极开发知青返乡行和红色旅游等怀旧主题旅游活动。与此同时,还可进行一些碳补偿活动,从而让游客们用植树来抵消其在旅游中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量。游客们还可自愿认领当地的树苗来奉献环保爱心。旅游目的地可定期把树苗生长状况通过邮件方式告诉认领的游客,从而加深游客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密切旅游地和游客之间的关系,实现提升重游率之目标。当然,还可积极开发沙疗、温泉疗养、森林探险等新型体验型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们在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

(四)努力发挥旅游者的参与作用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低碳乡村旅游工作的实施。为此,要切实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心理,更加积极地推动低碳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旅游活动在广大旅客的心目中从来都是与追求轻松、享受相互联系起来的。所以,由此而产生的炫耀性消费与过度消费现象可谓是层出不穷。实际上,低碳旅游不但不会降低乡村旅游质量,而且还能够让旅游者们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通过徒步行走,不但能够降低碳排放,而且更能锻炼旅行者的身体,让其自身潜能得到最大上的发掘;而干净、整洁、朴素的农家饭店不仅能够提供理想的休息环境,而且更能感受到纯正的农家风情。唯有当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真正地发生了变化,旅游公司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彻底激发,这样一来才能保障低碳乡村旅游能够顺利地实施。二是要切实规范消费的行为,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之中。倡导旅行者们在出行时最好能自带洗漱用品以降低饭店一次性用品使用率;要指导旅行者合理地应用所需电器,注重节水、节电。以上看上去都是旅游者们微不足道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每一位旅行者们的点滴努力均将汇集成推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应用新型能源技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是实施节能减排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能源的安全主要来自于资源安全与技术安全,人们一般都会十分重视资源安全但是往往会忽视技术安全。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加以改进的,这也是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在乡村旅游的经营点上,可应用微生物沼气技术来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所存在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这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致力于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先进技术在节能过程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对于因为乡村旅游而产生的各类气体、固体、液体等形态的污染物,可应用合理的技术进行治理,以求实现各类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之目标。

(六)探索挖掘低碳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业不仅属于经济行业,更是属于文化行业。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文化形态的一种深度探求。所以说,应当尽可能地保护乡村文化所具有的乡村性,从而满足现代都市游客积极寻求文化差异之心理。要尽可能地充分开发乡村民俗文化类资源,比如,当地的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深入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资源,比如,腰鼓、二人转和皮影戏等形式;进行传统手工艺展示,比如,剪纸、吹糖人和捏面等;实施传统农事示范表演,比如,牛拉犁展示、驴拉磨展示以及现场舂米等;积极开发乡村餐饮文化资源,以当地特色菜肴为主要载体,充分延伸与提高附加值,比如,可以全力发展体验性的乡村饮食旅游,设立各种类型的乡村特色餐厅,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旅游文化活动,从而让游客们在观赏、参与演示与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得到久违的和现代都市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精神体验,这样一来肯定能极大地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文化附加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是现代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发展趋势,而乡村所具备的自然环境又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条件,因此,把低碳理念引入到乡村旅游之中,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乡村旅游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环境与旅游之双赢。所以说,低碳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策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啸.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2]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1).

[3]廖忠明,王国权,卢志红. 发展低碳旅游经济[J]. 江西科学,2010(3).

[4]周梅. 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7).

篇8

摘要:文章基于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路径的分析,并根据五朵金花的经验启示,提出了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发展基础

红砂村具有悠久的种花历史,是西南最早发展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有“八代花王”王家花园、蜀中茉莉花故里“茉莉园”等,但过去由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经济十分落后,一直是锦江区的贫困村,市民俗称“成都的西伯利亚”。2003年红砂村通过放大花卉产业优势,以省花博会为契机,成功打造了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又创造性地打造了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与花乡农居并称“五朵金花”。

(二)产出效益

“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培植了新的税源。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税收收入仅为40.1万元,截至2006年底,整个片区的税收收入达到了532万元,年增幅达307%;“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五朵金花”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红砂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幸福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7元,红砂村达7850元。2008年锦江区对五朵金花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改造。目前,五朵金花有农家乐300余家,接待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经济收入达2亿元。

二、成都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花乡农居”成为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观光农业特色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全国最大的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绘画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造,使农居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户户通光纤,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成200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五是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硬化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三,文化润色,产业支撑: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注入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于“五朵金花”,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订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景区内的经营场所。同时,还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以及艺术大堂会,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

第四,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五朵金花”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一是构建农村保障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到了“5060”后同城里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体系。实行了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2004-2006年区财政投入558万元对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一免两补”(即免费上学、财政补贴、困难补贴)。

第五,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五朵金花”的打造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锦江区政府投入8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政府引导。锦江区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2004-2006年,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达1.5亿元,发展农业产业3772万元。其中农房改造一项,政府投入2827.1万元。二是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三、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一)五朵金花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将原来可独立进行的、相互连续或相似的经济活动组合起来。相互连续的活动的组合,称为纵向一体化,相似的活动组合,称为横向一体化。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

以花卉产业基地红砂村为切入点,通过省花博会成功打造了“花香农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继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向花香农居附近的村落拓展,变一朵金花为五朵金花,通过错位发展和景区集群化与规模化形成品牌效应;又通过纵向一体化使产业化不断得以拓展,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基础上又激发了乡村旅游产业,为能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坚持不懈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为积攒发展后劲也在尝试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由于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延伸,使成都近郊的五朵金花成为国家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五朵金花的规模化效应和产业化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得以实现,为锦江区实行城乡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城乡一体化也为五朵金花品质的提升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一体化战略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机制研究

1、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主导驱动因素:政府的领导和决策是五朵金花得以成功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导驱动因素。五朵金花从一开始的一村一品,即红砂村的花卉产业的起步,到村落横向一体化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以至现在正在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无不体现出政府高屋建瓴式的领导决策与长期规划。政府在五朵金花发展过程中定位恰当,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景观改造、招商引资等搭建平台的服务工作。

第二,自我累积优势:红砂村悠久的种花历史成为五朵金花的始发优势,能够围绕这一优势不断从规模化与产业化上发展和提升,一方面不断向周围村落拓展,使各村落在旅游功能和产业功能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实现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间的联动、支撑和拓展,形成相关产业链条,放大了各产业的产出效益。因此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三圣乡近些年沿着始发优势不断累积强化形成的自我优势。

第三,地理位置优势:距离成都市区很近,仅7公里,这是五朵金花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城乡一体化的成本降低,也为形成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2、因素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五朵金花在上述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相互依赖和促进,使五朵金花自我累积优势不断得到强化。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撑体系,为规模化奠定了基础,规模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使产业链条得以不断拓展和延伸。花卉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将传统的耕种农业逐步引导向附加值更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格局,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融入“五朵金花”,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把“五朵金花”片区逐步打造成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与创意结合的栖居地,促进其由单一的“观光+休闲”逐步向“文化+休闲+商务”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变。同时精心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通过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吸引人流、聚集商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

第二,政府的决策与规模化和产业化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效应。政府的决策推动了规模化和产业化更进一步的同时,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显著效益又促使政府一体化决策的不断升级,由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转向城乡一体化,因此城乡一体化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效应和结果。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五朵金花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教育和城乡充分就业,形成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拥有了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另一方面通过“一撤、两分离、三强化”方式进行社区建设,尤其是五朵金花的各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分离,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成都红砂花乡生态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幸福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对清产核资后的集体资产进行股份量化,配股到人头,按市场运作每年按股分红。

城乡一体化稳固了基层农户,实行社区管理,建立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为五朵金花的进一步规模化和产业化释放了更大的空间,也为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对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启示

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全球是最快的,尤其以各省省会为主的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使城市不断向周围扩展,周边的农村由近及远不断演变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也在发生着变化。受五朵金花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启示,文章对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第一,乡村旅游不再扮演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即作为农业活动的补充性活动,而是随着旅游服务业的扩展有可能转变成为可替代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像五朵金花这样在国际国内都很知名的乡村旅游地,通过规模化效应和纵横网络化的发展,形成了品牌效应,已经上升为4A级旅游景区,并有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趋势,已经完全摆脱了乡村旅游传统意义上或者说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角色和作用——农业补充性角色。

第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和公司化将迅速发展,加之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流转成为现实,使土地开发越来越趋于集约化,便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充分利用,通过招商利用外来资金不断开发大型休闲产业项目,建立城市休闲游憩区成为必然。乡村旅游虽然会沿用“乡村旅游品牌”的扩散效应和溢价效应来实现其旅游价值的增值,但实质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休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城市近郊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近郊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并且距城市很近,因而城乡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如道路、通信、供排水、天然气、电缆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的衔接成本较低,因而城乡一体化推行起来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实施推行。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陈序恍.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去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篇9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江西 乡村旅游 历程 模式

江西省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各地开发经营者经过艰难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本文旨在对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作一小结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一、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1.自发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的愿望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深圳荔枝节、成都郊区农家乐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观光采摘园等的启发,南昌、赣州、九江等城市周边地区开始出现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尤其是农家乐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方式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看到了经营农家乐的甜头,广大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仅是一种自发的、独立的、分散的、以单个的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的旅游接待活动。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村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逐渐蔓延到江西省各个中小城市、一些县城的周边地区和一些旅游景区周围。乡村旅游类型逐渐由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投资、经营主体也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都积极参与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在一些山青水秀、生态优良、古村落和古建筑遗存丰富的地方得到迅速发展,如婺源就先后开发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等十多个乡村旅游景区。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采取了“先发展后规范” 的指导方针,对其开发和经营介入较少。

3.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

2005年以来,江西省乡村旅游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一些乡村旅游点开始实行规范管理,管理者开始注重提升层次,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开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乡村旅游日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6年,江西省旅游行业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2006・江西――中国最美乡村游”主题,注重发挥旅游产业促进和谐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旅游局会同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指导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同时,省旅游局还制定了《创建江西旅游强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及检查标准和《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出星级农家旅馆116家,启动了创建旅游强县试点、农家旅馆星级评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命名南昌安义古村群等53家乡村旅游点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举办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使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婺源江湾镇、李坑村、宜春温汤镇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先进典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江西省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江西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来看,江西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1.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是现阶段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农家乐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特点。其典型代表有庐山区赛阳镇金桥村朱家垄花卉苗木旅游点、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泰和县楠木岭邱老根休闲山庄、万载县康乐人家农庄等。

2.依托景区发展型

依托景区发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向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通常出现在一些重点景区附近,有较大的游客量,周围农民具备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其典型代表为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等。温汤镇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明月山风景区的良好客源条件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抓好规划设计,提高城镇品位,优化村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调动群众积极性,旅游业不断发展,温汤镇也由过去的一个山区小镇一跃成为全国重点镇、示范镇,全省经济发展百强镇。

3.旅游城镇建设型

旅游城镇建设型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些乡镇一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另一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等。在旅游发展中,江湾镇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好古村落和当地人文与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编制《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构建集镇区道路框架,实施供水排污、广播电视、电信电力等配套工程,对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绿化、亮化、美化镇容镇貌,既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又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是指保护和利用当地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独特的村寨文化是进行这种模式旅游开发的基础,其典型代表有婺源县李坑村、吉安陂古村、乐安流坑村和安义古村落群等。李坑村利用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山区罕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绝妙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发展旅游,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全村因旅游人均增收2500元,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精神文明显著提高,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得以促进。

5.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其典型代表有资溪县新月畲族民俗文化村、贵溪市樟坪畲族风情旅游区等。近年来,樟坪畲族乡围绕旅游兴乡战略,巧打“民族”牌,挖掘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增加了交恋(锁歌)采茶、马灯舞等少数民族民俗表演,烹制少数民族菜肴,开发乌饭等传统食品和棉线编袋、麻线草鞋、扁篮、踏板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唱响畲族山歌,建造畲族文化图腾广场、山哈宾馆、修竹山庄、民俗文化村等人文景观,实现了畲乡经济新的跨越。

6.农业观光开发型

农业观光开发型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城镇、客源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好;三是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其典型代表有高安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婺源县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婺源县生态渔业观光园等。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是一个集有机茶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茶业观光园。游客可以游览翠绿的茶园,静心品茶,还可自摘、自做茶叶,观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开展垂钓及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生态渔业观光园原为国家级荷包红鲤良种场,现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服务、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展望

如前所述,江西省探索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六种主要模式,但从各种模式下的主要旅游产品来看,观光型旅游产品仍然占据着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将难以适应需要,江西省乡村旅游将朝下述模式发展。

1.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

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对象为附近城市居民,只要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基础,交通便利、客源条件较好的城镇周边地区都能开展,因此一般的乡村旅游地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乡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发展模式。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能降低投资风险,调动更多农民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2.参与式度假农庄开发模式

随着人们旅游经历的增多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匆匆的游览景点,而是更加注重放松身心。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走出家门,到城市效区或乡村地区度假,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使人们度假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乡村度假农庄可不断的招徕回头客,吸引人们重复消费,游客基础性花费相对较多,多用于娱乐、康体、购物,而用于游览的费用相对较少,这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在度假农庄,将不再刻意进行人工景观的设计,而是真实展示乡村景观的本来面貌。度假农庄在功能上也较目前的度假村更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城镇游客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耕作、浇灌、采摘、种菜等,也可以参加日常性的家务劳动如推磨、烹任等,在度假农庄里享受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3.综合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江西省乡村旅游开发正从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向集观光、考察、学习、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各种开发模式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度假农庄除了接待一般的旅游者外,还可能提供会议和其他商务服务,而传统的农业观光开发型乡村旅游景点则在原有的观光基础上,推出科学考察等项目,一些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卖点的乡村旅游点也将把目光投向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向游客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并提供学习、康体、休闲等服务。

总之,复合型、参与式和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把握住旅游者心理的变化特点和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就一定能探索出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出受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07年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3]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

[5]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篇10

摘要:乡村是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活动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主要的聚居区域。而乡村的景观园林作为乡村总体规划的基础,对于乡村人口聚居区域的整体布局、乡村特色的塑造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口聚居区域环境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明显。乡村景观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但目前中国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乡村人口的景观需求,进行主要类型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探讨,对于未来乡村景观环境规划建设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景观园林概述

1.1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是景观规划设计界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乡村”、“景观”、“园林”3方面构成。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以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等自然素材塑造而成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自然精神境界的境域。

1.2 乡村景观园林的功能作用 第一,生活、生产功能。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的风格迥异,它们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源地,故进行乡村景观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满足生活与生产功能。第二,生态功能。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减轻“三废”污染、吸收粉尘、有害气体,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第三,文化功能。乡村居民之间具有较为一致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意识行为,久而久之在交往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第四,美学功能。乡村景观园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它的线条、色彩、形象无不透露出朴实无华的自然气息。

1.3 乡村景观园林绿地系统的类型 根据功能和乡村生活的需要分类,乡村景观园林绿地系统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自然绿地以及防护绿地。

1.4 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原则如下:规划先行原则、特色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属地实施原则。

1.5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模式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模式分为: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水岸绿化、公共空间绿化、防护绿化等。

1.6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乡村景观园林绿化规划不科学,过于追求城市化;第二,乡村绿化规划结构不合理;第三,乡村绿化科技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第四,乡村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第五,乡村绿化宣传力度不够,绿化管理不力。

1.7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植物规划原则 第一,适应生态环境,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第二,根据地域特点,体现区域特色。第三,强化植物配植的季相变化,增加新优植物。第四,突出绿化植物功能性、艺术性与文化性。

1.8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管理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管理分为: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产权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古树名木的管理。

2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

2.1 发展趋势 乡村绿化一体化趋势、乡村景观化趋势以及乡村园林化趋势。

2.2 发展模式 乡村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 主要乡村景观园林类型的规划

3.1 道路绿化 乡村景观中道路绿化的设计形式包括: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以及四板五带式。在行道树的选择方面,应满足如下标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树形整齐、枝叶茂盛;移植容易成活,生长健壮,病虫害少,养护管理粗放;叶、花、果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并能够体现当地乡村风貌;抗性强,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3.2 乡村庭院绿化 乡村庭院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乡村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在承载广大村民生活起居的同时,也承载着村民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庭院不仅是养花种草的地方,也为人们带来惬意的生活体验。乡村庭院绿化应注重植物选择、空间营造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在突出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乡村庭院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