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运合理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货运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铁路货运合理化建议

篇1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能源消耗; 节能

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较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交通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交通运输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 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费

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从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产业,而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占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与交通运输紧密相关的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合理化、社会化、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广大企业的共识。然而物流活动的增加势必造成能源消费,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情况,并提出节能对策及建议,对现代物流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现状

交通运输是物流的重要节点,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企业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来说,都是主要的能源消费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碳排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据了全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比重(表1)。

根据《IPCC清单指南》(2006),全国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2.1 铁路运输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快速发展,无论从客货运量、客货周转率、营运里程来看,都在逐年增加,并且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覆盖的铁路运营网络。仅2005年,客运量68268万人,客运周转率449461百万人公里;货运量97318万吨,货运周转率1360682百万吨公里。当年,铁路运输量能源消耗折标煤为22474670吨[1],排碳量约为4270.9万吨。

铁路机车的使用主要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采用煤炭、燃油(主要成分为柴油)、电力作为能源驱动。在1990年到2005年间,铁路运输领域逐步淘汰了能源消费量较大的蒸汽机车,提高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使用率,在铁路运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并未大幅增长,相对的铁路运输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

2.2 公路运输

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有较大的增长,公路运输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69.74亿人,旅客周转量9292.08亿人公里;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134.18亿吨,货物周转量8693.19亿吨公里。到了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223.7亿人,旅客周转量21530.3亿人公里;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225.3亿吨,货物周转量99180.5亿吨公里。相比,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提高了66.7%,旅客周转量提高147.7%,公路货运量提高67.9%,货物周转量提高360.7%。

公路消费的主要能源消费为成品油,在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领域。随着公路交通的运转的水平和需求的极速增长,2007年全年,公路交通运输平均油耗达到7138090万升[5],排碳量约为15450.9万吨。同时,家庭汽车时代的到来及营业性运输快速发展,公路交通的燃油消费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在公路运输中,重要的分支为城市公用交通。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市内公共汽车、有轨、无轨电车、出租汽车、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以及索道、缆车等。目前承担公共城市客运的载体为公共汽车和电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消费的主要能源为石油产品汽、柴油、燃汽、电力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交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结构均处于增长与变化中。

2.3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属于周期性行业,其发展趋势与GDP发展呈现正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民航运输业一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航空运输主要使用航空煤油。近年来,随着航空需求的快速增长,航空运输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航公司的不断扩张、增减,航空运输量大幅度增长,油耗也较快增长,但由于航空运输领域的统筹规划,使得航线运营组织优化、机队结构优化,航空运输能源消费效率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以2006年为例,国内外航线累计完成总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5968万人次;国内外货邮运输完成349万吨。而06年消费折标煤为1000.5万吨,排碳量约为1901.3万吨。

2.4 水路运输

水路货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水路运输通过各种交通运输船舶承担货物或者旅客运输活动,在内河、近洋、远洋运输。运输船舶主要的能源消耗为燃料油和柴油。2005年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1.96亿吨,货物周转量49672.28亿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2.02亿人,旅客周转量67.77亿人公里;同时,通过集装箱进行的水路运输,提升速度更快,2005年比上年的运输集装箱使用增长20.9%,货运量增长38.0%,其中远洋集装箱货运也有15.6%和34.6%的提升。2005年水运燃油消耗量为1356万吨,排碳量约为4196.8万吨。

由于近年来船舶大型化、能源消耗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运营组织优化等因素作用,船舶综合单位能源消耗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和测算结果(表5)表明,航空运输能源消耗最大,铁路运输能源消耗最小。

但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支持加强铁路运输方式使用的同时,更要突出多式联运的协调运作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模式,还有:

2.5 管道运输

管道是输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由于管道运输承运的货物类别具有较大局限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所占比重较小。

3 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及对策建议

3.1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途径

在交通运输领域,大量的能源使用,势必造成碳排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运输中的能源消耗,才是减排的根本性解决办法。因此,从道路运输来看,改变营运车辆的构成,鼓励发展低能耗、小排量、新能源车,提高燃油效率;提高公路质量;改变运输组织管理,尤其是客、货运站的布局,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公路网络运行效率。从航空运输来看,从水路运输来看,推动船舶大型化,并优化船队结构,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使用节能设备和优化作业流程实现节能。从能源种类看,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如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的能源来源和应用;从交通运输设备来看,加强研制开发新能源、新动力运输设备,加大使用节能设备力度。

3.2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管

为了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经济的支撑和服务的物流行业,要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多做文章,按照企业生产、服务效益和排碳量的高低,来制定合理的排碳标准,惩罚分别;同时,加强宣传,普及低碳观念,加强低碳与环境、生活、健康的关系,强调低碳在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觉、自愿低碳生产、经营的观念,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3.3 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实现系统节能

通过运输联盟和正确引导,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在公路货运方面,减少零担运输,强化运输的组织和协调,化零为整,增加整车货运;在水运方面,通过加船减速,减少燃油成本;在航运方面,进行有效地航空联合,共享航空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减排;铁路运输是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最低碳最绿色的,因此,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例如调整旅客运输结构,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调整货运结构,充分利用铁路和水路运输,调整城市交通结构,进行运输合理化规划,真正实现运输节能。

[参考文献]

[1]李连成,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J],交通发展,2008年第3期

[2] Voluntary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Ent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orm EIA-1605(2007)

[3]贾顺平,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水平测算与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年第10期

[4]沈俊,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国际管理手段及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5]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 中国能源,2007(10)

[6]杨涛,交通运输业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研究[A].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 2005

篇2

1985--199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20.3%的年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为27.5%。同期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为31.5%,1995年外贸货运量达1108万TEU。199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进口13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出口2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可见,我国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均超过了同期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求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证和支持。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1/3是靠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最后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篇3

关键词:公路网 优化

一、我国地方现有公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公路网的研究,选取我国西北某省公路网发展较为典型的城市及其所辖周边县域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地方公路网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一)综合运输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交通网发展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某市地区的综合运输网虽然初具规模,但与全国发达的地区相比,交通设施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公路运煤通道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交通网总体布局存在缺陷。主要有:铁路和公路多以南北走向为主,从而产生了过境运输不够便捷和相互干扰等问题。

(二)公路的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较低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万人拥有公里数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公里数等指标较高,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工程的结果,乡道和村道大部分为四级及以下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只占到公路总里程的13.4%,四级及以下公路却占73.1%。大规模的低等级公路为解决农民出行、服务“三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是这些低等级公路的运输分担率较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某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需求。

(三)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某市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为在建项目和待建项目,区内尚未成网,高速铁路工程还未开工,线路走向还需慎重研究。这些项目亟须加快建设,这是某市乃至山西省当前交通发展、特别是城市间旅客运输的迫切要求。此外,对航空、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分工也需仔细研究。

(四)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缺乏协调

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足够考虑交通体系建设,像客货运输场站运输枢纽,公交车的首尾站、换乘点、公交专用道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布局等不尽合理。其次,市区到各县城和各县城之间基本靠客运车辆运营,虽然国家取消了一系列收费,但票价却没有下降,公益化程度不够,居民的出行成本高,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此外,各种新建的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布局上缺乏相互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某市客运北站,建设时没有和城市公交紧密结合起来,未能起到枢纽的作用。

二、我国地方公路网优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确保工作措施到位

领导重视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重要保证。某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入市政府着力办好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在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经常性地专题研究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农村公路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对重点工程常抓不懈,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调度。

(二)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确保激励措施到位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必须以政策为核心,积极创建有利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政策措施,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可持续发展。在积极利用上级补助政策的同时,某市出台了地方财政补助政策,倾斜财政资金投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乡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考核,加大考核力度,落实考核奖惩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镇村两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大融资力度,确保资金筹措到位

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问题是关键。镇村两级自筹资金能力有限,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某市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落实则政补助的同时,动员镇村立足于自力更生,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多措并举,多渠道、多形式筹措配套资金,形成了政府为主、政策引导、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质量把关到位

质量建设和廉政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生命线。工作中,某市从规范管理入手,完善机制,严格监管,努力打造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双优工程”。一方面,严格控制建设标准。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严把招投标关,对所有工程一律进行公开招标,并由纪检、检察、则政、交通、审计等部门联合现场监督,实行阳光作业,增加工作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严把工程技术关,从路基处理、基层施工、面层铺筑到路容路貌整理层层检验,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道工序;严把工程监理关,采取市、县、乡各级工程人员共同监理制,实行合同化管理,明确各级建设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做到职责分明;严把社会监督关,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严格预防职务犯罪。建立健全了建设业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工程改造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等六项制度。为加强资金管理,市政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专项资金账户,对筹集到的各种公路建设资金,全部进入专户管理,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严格资金拨付审批程序,采取“施工单位填报工程情况——监理人员审查把关——乡镇政府(街办)提出资金申请——市公路改造办审核批准”的工程资金审批模式,增加了工程资金划拨的透明度,保证了工程资金的安全,同时还突出了交通管理部门在农村公路改造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了工程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王伟.《沈阳市公路网现状及交通区位分析》.《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

篇4

 铁路公司大窑湾站

 大窑湾站是铁路公司下属的一个基层单位,主要从事生产调车作业,现有在岗职工(包括劳务工)300人,月装卸车量已经占铁路公司月装卸车量的75%以上,是铁路公司的安全生产重心。大窑湾站担负着散粮码头、集装箱码头、矿石码头、新港油品码头及货主专用线进出港车辆取送、交接、监装监卸和货车计量等工作,是铁路公司对外服务的窗口。长期以来,我们始终认真贯彻“货主需求是我们的责任,货主满意是我们的标准”的质量方针,不断强化现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客户满意,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运输生产任务。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三提高”活动,即在中层管理干部中开展 “提高能力,强化管理”;在党员中开展 “提高素质,建功立业”;在职工中开展“提高技能,服务公司”活动。我们结合大窑湾站的实际,积极开展“争做安全卫士”和“我为窗口争光”等载体活动,全面提高党员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大窑湾站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发展。全站职工能够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全年无治安综合治理事件发生。在对外服务中实现了货运事故为零,偏差率为零,赔偿率为零,客户满意率100%。获得货主赠送的锦旗5面;获得货主写来的表扬信6封;客户表扬电话30次;征求意见表48份;避免空重误交3起5车,为货主挽回了经济损失,为集团和铁路公司赢得了荣誉。

二、积极开展创争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

今年以来,大窑湾站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技能、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有了普遍提高,涌现出一批学习型班组和知识型职工,为大窑湾站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与班组安全管理、民主管理、班组文化建设、岗位练兵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组织职工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创建活动,引导他们立足岗位,立足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钻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班组文化活动,拓展职工的学习空间,促使职工观念的转变和提升。

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工作技能。今年,我们结合大窑湾站的生产实际,重点在调车组、机车司机和调度信号中选拔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职工作为师傅,与一批年轻能干具有培养前途的骨干结为对子,进行培养教育。根据公司需要,还选拔了3名调度骨干人员到国铁**站工作,为公司运输生产提供及时的生产信息。全年开办业务技能培训班4个,培训人员164人,经考核选拔有36人获得了技术等级升级,征集合理化建议20多项,为公司节省或创造价值30余万元。

三、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实现生产新突破

随着集团专业化调整的完成,2007年,大窑湾站迎来了生产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矿石、油品、集装箱、粮食等装卸车量全面上升。加上,今年 9月28日,国铁正式进港办理交接,改变了多年的金窑铁路运输模式,这一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人员、动力上的压力,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产成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通过正确估计形势,理清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全面推动生产新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及时了解货源市场信息,摸清货源计划,做好人员、动力的调剂工作,根据提前掌握的生产信息,及时从大港站等部门调剂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力争满足生产需要。

2、在人员严重紧缺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充分挖掘生产潜能,优化运输生产组织,强化运输调度职能,激发广大职工生产热情,以超常规的工作确保大窑湾站生产畅通。

3、为保证现场24小时作业不间断,我们共同克服了通勤、就餐等难题,于10月9日起,实行出机两台早点车的举措,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确保了一些重点货种(矿石、集装箱、石脑油等)、重点环节的生产组织工作。

大窑湾站07年1-10月累计完成装卸车27.48万辆,同比增长48%,收入5020.48万元,同比增长88%。并多次刷新单班、日、月度生产纪录。

07年上半年

06年上半年

 

装车

卸车

 

装车

卸车

油品

1099

8323

油品

46

838

集装箱

22097

20549

集装箱

18912

12999

矿石

64474

——

矿石

48861

——

玉米

——

25388

玉米

——

19882

合计

92499

62228

合计

72786

35537

装卸合计

154727

装卸合计

10832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07年

24194

21601

24689

25968

28616

29659

06年

18140

16092

20505

18768

18084

16734

05年

13776

14376

19098

18760

17514

20008

四、强化安全管理,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2007年,大窑湾站面临金窑线扩能改造工程项目施工、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作、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通电、金窑复线四显自动闭塞区间全线贯通、国铁进入一分区车场交接,原有运行模式改变以及新港成品油和OTD化工品运输的全部转移,作业环境复杂、人员短缺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大窑湾站安全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此,全站上下一心,牢固树立安全思想,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做好安全工作。

1、规范基础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的稳定。注重班组安全管理行之有效,不流于形式,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为此,根据公司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及各阶段安全生产特点,认真组织班组安全活动,有针对性组织职工学习,并提出具体的安全工作要求。全年由车站安排班组安全教育活动40余次,学习安全文件82项,在上级检查中,基础管理工作得到认可和好评。

2、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全员业务技能和安全素养得到整体提升。针对各岗位不同特点,组织全员业务知识、安全技能培训4次,冬防考试一次,电气化铁路安全防范措施,调车作业规定培训学习3次,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培训1次,对新调入和新入厂职工岗前教育84人/次(新职工15人)。为确保油品运输安全畅通,组织有关行车人员对“油区两台机车作业规定”、“油区调车作业规定”等进行前期培训学习3次,组织调度员、信号人员关于《一分区行车组织办法》中“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有关规定的培训学习2次,考试一次。通过业务培训,使全员业务技能和安全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下年度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3、坚持隐患整改制度,做好预想预控。全年现场检查中发现各类事故隐患47项,其中自行整改35项;上报公司安全部整改12项。

4、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行车作业有章可循。为确保行车作业安全,针对不同时期运输生产特点,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大窑湾站铁路道口管理规定”、“关于执行‘互联保’制度的有关规定”、“新港油品作业暂行办法”等临时规定、通知要求20余项,为行车和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5、加强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确保现场作业规范化。今年以来,车站根据各阶段安全生产实际,紧盯薄弱环节、薄弱时间。即:电网下调车作业、DCT场内调车作业、油区调车作业、计划变更时容易乱、活少时容易松、下半夜容易困、交班时容易急等。认真抓好“互联保”制度、“隐患整改制度”及“要道还道”的落实,将关注职工精神状态融入班中全过程,把班前充分休息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同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对各种违章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全年车站及车间共处罚违章违纪职工85人/次,共处罚金10240元;奖励安全生产、好人好事11项,共计4650元。

五、增强岗位意识,切实提高货运服务质量

1、进一步落实责任,强调现场货运员的岗位职责和职业操守。要求所有现场有货运员的地方,必须严把车辆交车关,做到有问题车辆及早发现,在源头处理。全年共向铁路索取普通纪录16份,处理不良车11辆。

2、将过磅管理作为一个突出重点,确保公司对外服务不受影响。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对磅秤状态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从10月11日—11月20日我们主动对所有的进港L型车辆进行一次全范围的回空。

3、严格落实“窗口服务”和“名牌服务”各项措施,设立24小时问询电话87597120,张挂服务承诺,设立投诉箱,制作各种票据柜等。

六、以规范化管理活动为载体,加强窗口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对外服务水平。

1、党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规范化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职工的养成教育,使得职工的现场作业行为逐步规范化。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宣扬公司愿景、管理理念、工作作风等,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培养了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公司先后投资购进花卉、更新会议室设备、制作弘扬企业文化的各类展板、为现场作业人员配备整齐划一的更衣箱、柜,办公桌椅、水杯等等,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也使得大窑湾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3、认真编制了大窑湾站规范化管理手册,将大窑湾站的组织机构、员工手册、作业标准、服务承诺、规章制度、以及取得的成果汇编成册,建立大窑湾站规范化管理手册,并将手册发放到各班组,组织职工学习,使规范化管理手册成为职工的日常行为准则,在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

4、通过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大窑湾站的窗口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职工的精神面貌、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为大窑湾站参评二00七年度“十佳示范窗口”和“名牌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树立增收节支意识

节省就是效益,自年初车站成立以来,我们全站上下能够认真贯彻公司“低成本运作”的管理思想,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特别是成本大户—燃油成本,我们通过科学组织、合理控制出机等手段,节省了数十万元的成本。同时,充分利用节能周、节能月等活动载体,大力宣扬成本节约意识,教育广大职工爱厂如爱家,节约每滴水、每度电、每张纸。全年各类成本费用如下:

油耗

07年上半年

单车油耗

06年上半年

单车油耗

64.86吨

4.199kg/车

48.61吨

4.496kg/车

用电

07年上半年

06年上半年

48.88万元

35.53万元

用水

07年上半年

06年上半年

2.51万元

2.76万元

材料费

计划目标

实际使用

完成比例

70万元

28.07万元

40.11%

八、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团队意识,凝心聚力,打造铁军

管理一个企业,关键就是人的管理,如何通过管理,让每一名职工都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是我们大窑湾站一直探索、追求的人本管理理念。

1、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制定了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以及职工安全、教育综合考评制度,进一步约束了职工的生产行为,同时,对避免险情、事故、生产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全年共奖励2900元。还认真开展了大窑湾站2007年度优秀员工的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生产热情,培养了大家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

2、利用充满人情关怀的家访、救助等手段,不断提高人气,鼓舞士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大窑湾站各项工作做出贡献。全年为大窑湾站职工和劳务工(张波、曲成国)捐款合计6015元,探望住院职工11人次,走访困难职工5人次。

3、充分利用班前会、专题会等机会,对大家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方针、政策,增加大家对公司的认同感。全年共召集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职工代表参加)会议16次(车站组织的4次)。

篇5

1.1国际物流的含义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从国际贸易的一般业务角度来看,国际物流表现为,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

从本质来说,国际物流实质上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地理范围大;同时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在国际间组织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相比较国内物流更加复杂。因此国际物流的目标即是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作为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使国际商务活动得以顺利实现,而且为国际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

1.2国际物流的主要特征

1.2.1国际物流反应快速化。国际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1.2.2国际物流功能集成化。国际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它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的集成等。

1.2.3国际物流服务系列化。国际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的外延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1.2.4国际物流作业规范化。国际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跨国界、跨区域推广与考核的作业。

1.2.5国际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化国际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不同物流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每个物流环节最优化的同时,追求整体物流活动的最优化。

1.2.6国际物流手段现代化。国际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普遍应用。

1.2.7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国际物流需要有完整、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

1.2.8国际物流系统信息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国际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2.9国际物流服务社会化。众多工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

1.2.10国际物流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着眼于物流技术和系统在全球大市场的推广。

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

2.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为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最优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所谓效率化,也就是要把物流的上述功能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物流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物流的效率化;所谓最优化,也就是应用物流系统的效率与费用分析使系统的构造、组织、管理的物流过程实现了最优化,以物流总体系统成本最低来提供物流服务。

2.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组成

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各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2.2.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布局不合理等,压货压港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进出口货物的及时流转;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海铁联运的能力没有发挥,内陆出口更困难;第三,航空运输力量也不足,快速空运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要解决外贸进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大对水运、空运和几种运输方式连接部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大容量、快速化的国际货运通道,组织以大型运输企业为龙头的国际货运船队、专列和快递企业。

2.2.2仓储子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2.2.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一是在出口国检验。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为此,有必要考虑构建适合我国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快速商检子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进出口产品的商检成本,提高产品的进出速度。

2.2.4商品包装子系统。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重商品、轻包装”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

2.2.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等特点。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把握国际贸易EDI的发展趋势,强调EDI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2.3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践中来看,国际物流体系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国际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

2.3.1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体系的原则。通过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扩大我国国际贸易份额,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是我国构建国际物流体系的目标。为此,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进行。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凋,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2.3.2国际物流体系合理化建议。我国的国际物流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体系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篇6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思想,抓住改革、创新、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我省铁路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经营性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增量开发,努力打造主营突出、管理先进、运作高效、效益良好的多元化经营的铁路产业集团。尤其面对此轮金融危机,集团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围绕“抢抓机遇履职责,转型升级上水平,着力推进铁路建设与产业经营两跨越”的实践活动载体,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创新、克困难”为工作主线,进一步夯实铁路建设主业与经营性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努力推进集团公司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改革促发展,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集团的改革经历了两次开先河的历史挑战。一次是**年集团班子调整以后启动实施的“两大调整、五项改革”。这次改革与调整的涉及面之广、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开了发展集团组建以来的先河,特别是所属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出资人财务体系建立、投资管理体制理顺等改革举措的实施,在集团上下引发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层裂变。在两级班子的举力推进下,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确立了集团公司“四个中心”地位(战略决策中心、资本经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实现“四个统一、四个到位”目标(财务管理统一、对外投资统一、人事管理统一、对外形象统一;角色到位、功能到位、权利到位、管理服务到位),凸显了集团的整体效能与效率,并在系统内有效树立了“改革观念、整体观念、企业观念、绩效观念”。另一次是06年从发展集团到铁路集团的历史性飞跃。在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中,集团班子坚定做强做好国有企业的信念和决心,主动请缨,勇挑重担,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轮驱动”的产业运作模式,开全国省铁集团之先河,得到了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在整合金温公司及其他省内铁路资源,组建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的过程中,做到了工作平稳、思想平稳和队伍平稳。

经过近三年的运营,集团在加快推进我省铁路建设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有关各界的充分肯定;产业板块稳步发展,实力增强,为集团铁路建设运营提供重要支撑。**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144亿元,比04年的58.6亿元增长1.45倍。前三年,集团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2.35亿元、5.69亿元、7.83亿元,盈利能力高速增长。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系统协同为目标,坚持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软实力。财务管理上,集团公司从出资人委托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出资人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成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委派所属公司财务负责人、建立银企合作机制等举措,统一资金“进口”。继在07年在全国地方性铁路集团中首开先河发行12亿元短期融资券后,二期总额14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已于09年6月获准发行,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目前,集团公司在我省主要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已经达到240亿元。投资管理上,根据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特点,严格按照三个层次的关系来界定母子公司的职能定位,即:集团公司是投资中心,子公司是利润中心,孙公司是成本中心,实行投资一体化管理体制,统一资金“出口”,并通过出资人产权代表报告制度、项目投资指导准则、项目后评价管理等制度的实施,强化投资监管力度。绩效管理上,建立与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突出“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理念,改革集团系统的薪酬分配和考核机制,通过“所属公司经济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党风建设责任制和部门管理目标责任制”这“四大责任制”的实施,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制度与流程上,四年来共制定、修订各类制度80多项,梳理、绘制管理与业务流程图24张,并汇编成册,形成体系,有效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2007年开始,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集团从战略、决策、财务、经营、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出发,着眼于风险识别、监控、分析和应对等视角,着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经过两年多循序渐进的持续努力,集团公司已建立由组织体系、风险内控体系、风险战略、预警应急反应机制和信息平台构成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手册》。产权制度改革上,按照“企业发展、因企制宜、以人为本、国有资产安全”的改制原则,以“推进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严格规范运作,着力推进二、三级企业的改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4家所属公司的改制,分别实现了国有股全部退出、国有股和经营团队共同持股等产权多元化的形式,国有全资的僵局得以破解,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得以有效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三、抓住“四个重点”,全力推进我省铁路建设进程

集团紧紧围绕“争取在**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的总目标,以“三个体现”为工作指导,即“体现我省铁路现代化的要求、体现融入长三角的要求、体现省委省政府对铁路集团公司职能的要求”,抓住“在建铁路形象进度、拟建铁路前期推进、铁路建设资本金筹措、合资铁路安全运营”这四大重点,各有侧重地发挥技术、管理、协调三方面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我省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

目前,集团公司已经代表我省与铁道部合资建成了金温铁路、萧甬复线、新长铁路和衢常铁路等四条铁路,省内总里程467公里。在建的有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沪杭客运专线、宁杭客运专线、杭甬客运专线、钱江铁路新桥和杭州东站扩建工程等“五线一桥一枢纽”项目,**境内总建设里程709公里,至7月底开累已完成投资360.6亿元,占总投资959.8亿元的37.6%。其中,沿海铁路**段(温福铁路**段、甬台温铁路)工程建设正处于最后收官阶段,目前正在进行动车联调,计划10月1日正式开通客运,将成为我省境内第一条时速达到250公里的高速铁路。同时,根据省部明确的计划目标,杭长客专、金温扩能、九景衢铁路和宁波铁路枢纽等新“三线一枢纽”项目将于2009年内开工,杭州至黄山铁路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随着上述铁路项目的相继建成,到2012年,我省铁路运营里程将接近2800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以上高标准铁路约1800公里,形成全省铁路2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1小时城际快速通道。

根据规划,2020年前我省还将适时建设沪乍嘉湖铁路、金台铁路、湖苏沪铁路、苏嘉城际、宁波至金华、衢州至宁德、衢州至丽水、杭州湾跨海通道等项目,省内建设总里程近900公里,投资估算1000亿元。

四、做大做强产业板块,为铁路主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集团公司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房地产四大产业板块,致力于打造核心产业,构筑了相互依托、梯度推进的多元化产业发展平台,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结构不断优化,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大力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优势的企业。

江山化工,逐步形成年产28万吨DMF、年产4万吨DMAC和年产15万吨混甲胺等生产能力,主导产品产能位居世界第一,是目前国内主要有机胺生产基地,公司于2006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宁波镇洋化工,具有年产26万吨离子膜烧碱、6万吨高浓度离子膜烧碱、4万吨双氧水、3.5万吨氯化石蜡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氯化石蜡拥有两项专利技术,产能亚洲第一。杭州机床股份公司,**年10月建成投产,总投资8亿多元,以发展大型、精密、成型、高效、成套成线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可年产精密数控机床1200台,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平面磨床生产基地。房地产板块已成功开发“今日嘉园”、“盛世豪庭”、“翡翠城”、“留庄”等知名楼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截止08年底,集团科技化工、装备制造、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板块已占资产总量的47.6%,整体经济效益贡献度达到88%,对主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双轮驱动”的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夯实,这一管理模式不仅成为国内省铁集团成功运作的范本,也为集团谋求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集团的产业经营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冲击,产品销售困难,经济效益下滑。集团公司及时采取“五大举措”,确保企业经济稳步增长。一是强化战略管理,明晰产业调整方向。通过战略评估,加大执行力度,提高集团战略管理的硬约束,实现战略协同。二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致力打造核心产业。抓住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对接我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导向,结合集团现有产业的实际,制定《集团重点产业项目的振兴实施计划》,明确相关举措和政策,将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板块倾斜,逐步降低强周期性产业在集团公司产业布局中的比重。三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改造。以提高技术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找到一条自主研发、储备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集团产品向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逐步转变,以产品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四是审慎把握和控制投资节奏,谋划低成本扩张。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集团连续进行宏观经济走向和各产业板块环境及趋势调研,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的意识,并确定了稳健的投资基调;抓住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行业洗牌、资产定价回落等机遇,以集团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有效对接资本市场和产权运作的手段,伺机开展企业的收购与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五是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拉动经济平稳增长。针对当前形势,充分认识到企业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重点在经营策略调整、内部管理挖潜方面下功夫;加强销售管理,积极研究市场的替代与拓展;加强成本费用控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提出增产增收、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确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平稳经营。

五、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发展新动力

第一,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年,集团公司提出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思路,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工作,针对系统内科技创新的六方面重点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手段。集团公司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新工作的领导与推进力度。制订下发《关于加快集团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指引并提出具体要求,启动实施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高技术含量项目投资扶持、鼓励生产型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建立科技人员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激励制度等四大激励政策,大大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集团公司多次组织系统内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经验的交流学习,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水平。

第二,明确创新的方向与目标。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领域、三个重点”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即以把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强大驱动力的创新型企业为目标;着力在“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精细化工”两个重点领域尽快实现突破;以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产研合作为重点,打造集团的科技创新优势。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所属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举措清晰。金温公司以在机车和客车行使安全、办公自动化、线路设备的安全监控、行车调度、设备管理为创新重点,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节约型铁路。江山化工确定了2年内解决副反应和腐蚀控制、污水处理等行业共性问题,每年完成难题攻关项目不少于20项,每年产生5~10项专有技术成果,每年有2~3项新产品(技术)储备,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创新目标。镇洋化工拟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适时进入生物化工,逐步建设成为技术特点鲜明、经济效益较好的综合性化工企业;重点通过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将ACS、氯蜡70项目培育成新的产业,对MIBK装置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开发耗氯、耗氢新产品。杭机股份的创新目标为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发展自主品牌,以不断挖掘产品核心技术和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产品发展方向遵循“精密数控、成形高效、大型专用、成套成线”的方针,加强产品设计的系列化、模块化、集成化,磨床产品向高速高效、多轴复合、大型精密化发展。

第三,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集团公司出台《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在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下,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统一计划、动态管理,并进一步落实创新经费保障,明确相关激励措施,如设科技创新成果奖,表彰创新成果突出的项目完成人,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设科技创新贡献奖,与年度经营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对在研发投入、创新工作推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经营班子予以表彰奖励,切实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与创新能动性。经过两年多的深入推进,子公司的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业已形成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卓有成效的工作机制:金温铁路公司成立了科技创新评审委员会,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评审程序与奖励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江山化工通过“难题攻关”、“技术革新”、“主任工程师课题”、“工人技师课题”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攻关机制,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技术难题,**年公司开展的较大技术课题攻关达到40余项,通过推行干部竞聘上岗、主任工程师评聘、技师评聘、星级员工管理“四通道”成才,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充分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

第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实施创新兴企战略以来,集集团系统专项资金投入达到了历史性的8000多万元,实施技改项目16项,实际产生经济效益2300万元,集团整体朝着创新驱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集团企业依托三家省级技术中心、两个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广泛开展合作,科技创新成果突出:集团系统现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7项专利;多次主持制定DMF、平面磨床的行业标准;拥有两项**省名牌产品。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与省级荣誉——江山化工的“超低水份的N,N-二甲基甲酰胺”别列为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杭机股份的MK-4020数控龙门平磨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列入国家级新产品,MKL7150×16/2七轴五联动叶片叶冠圆弧强力成形磨获得中国机械工业**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杭州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省国内首台套项目;MKLD7140数控强力双头成型磨获得中国机械工业2004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优秀军工合作项目;HZ-078CNC数控直线导轨磨床列入杭州市重大装备首台套项目。

江山化工被评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省技术进步优秀企业”、“中国化工500强企业”。镇洋化工2007年度被宁波市评为“年度区十强企业”、“年度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加西贝拉公司**年获得“联合国示范项目贡献奖”、“**省优秀创新企业”。金温铁路公司作为国内第一条合资铁路,以“服务航空化、环境宾馆化、工作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开拓创新,建立起了一套富有特色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取得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目前全国效益最好的合资铁路公司之一,树立了行业典范,2006年被评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2年至**年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

六、以创新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集团在强化铁路主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谋划经营性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四型企业”的总体思路。“两大转变”即指铁路主业由单纯的铁路投资、建设进一步向铁路运营管理、多种经营,乃至逐步形成铁路产业链方向转变;非铁产业由单向放大增量向增量投资与存量挖潜结合,强化深度开发和技术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转变。“三大目标”即指在铁路投资建设的带动下,全面实现集团2007--2010年发展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做大企业;通过集团内资源的整合并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做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做优企业。建设“四型企业”即指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管理科学、治理完善、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型企业集团;主业突出、结构优良、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自主研发、科技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企业集团;环境友好、发展协调、企业文化先进的和谐型企业集团。

在上述思路和原则的指导下,集团采取扎实有效的举措,以实施技改项目为重点,提高装置的内生效率;以新产品研发为主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实施技改项目,实现小投入、大产出。集团公司**年实施技改项目约50多项,技改投入约3000万元,当年产生经济效益2300万元。金温铁路公司**年通过计算机系统技术改造方案,整合了货运计算机管理系统,规范了货运系统管理,综合利用到发确报、清单信息、电子货票,提高了货调、内勤办理效率,目前工作效率提高了80%左右;所有运输生产数据都进入温州西站货运数据中心数据库,对制定公司运输生产指标、调整货物经营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更新改造了公司货运计算机网络,完成了公司仓存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对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的《山区合资铁路安全的强化管理》研究课题在铁道部和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比中先后荣获三等奖。

江山化工多年来坚持技术改造,已给公司带来丰硕成果,生产装置在行业中创造多项第一:甲胺老线创造同行业单条生产线最高产能;DMAC产品酸度(杂质)值稳定达到小于20PPM,跻身全球最好质量水平;攻克了CO2煤气脱除有机硫的行业难题。在装置创新改造过程中,形成了《通过调节合成进料的N/C比以改变甲胺产品结构,提高二甲胺选择性》等多项专有技术,获11项专利。镇洋化工,氯化石蜡差异化生产技措项目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膜法除硝项目降低了烧碱成本和“三废”排放,12吨/小时氢气锅炉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等,大幅度提高了装置经营效率,主要生产指标排行业前列,产品综合能耗远低于行业与省内能耗标准。

新产品研发成果突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杭机股份把握全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行业机遇,先后承接了京沪高铁、石武高铁、津秦客运专线等12台轨道板数控磨床订单,目前有4台已顺利下线,首台在8月已成功磨出第一块轨道板,试磨结果得到了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完成了德国ABA公司SL500、SL800、EL1506产品本土化与二次开发,已投入批量生产;与日本SKTD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的MGKF600数控高精度立式复合磨获得国家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MK7132A数控平面磨床,获得实用专利。杭机股份的产品技术含量得到大幅提升,以满足国内市场对中高端数控机床的需要为导向进行的产品结构调整,将为公司发展打开全新的空间。江山化工,依靠技术创新,从单纯的合成氨厂发展为拥有合成氨、甲醇、甲胺、甲醇钠、DMF、DMAC等多种产品群,对部分客户开展了DMF、DMAC、环氧树脂的一站式供应,并积极谋划吡咯烷酮系列产品,争取在甲胺衍生物开发方面取得更大实效。镇洋化工通过集成创新,积极推进ACS中试与氯蜡-70项目的小试,着力开发连续本体法苯乙烯系树脂合成、改性与工业化技术,着力培育与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苯乙烯系树脂首选产品ACS树脂,经过中试,产品检测结果已达到或超过日本昭和电工标准,被列为宁波市新产品、宁波市产学研平台项目、**年**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A类)。连续本体法苯乙烯系树脂合成、改性技术开发已由宁波市科技局立项列入宁波市工业类重大、重点攻关项目。集团化工板块向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迈出了一大步。

篇7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2-0061-07

一、引 言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亟需提升实力。关于区域经济和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凭借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被企业称为“第三利润源”和现代经济的“加速器”。

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利润源,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随着湖南工业化的提速,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迅猛。近几年,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一批功能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经出现。然而,现代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服务功能尚处于比较低的层面,比照现代物流的技术标准,长株潭区域的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把握现代物流的优势,在长株潭经济区内实现双赢策略,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一般的按照传统的思路和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处理,大多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看成线性关系。然而,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关系错综复杂,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2]。基于此,我们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处理相互关系不太明确的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这样能有效避免运用线性回归分析中不能考虑非线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理论追溯

(一)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共生理论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应用协同论方法,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它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协同论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共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的概念,首先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共生”在生物学中被认为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不能各自独立生活而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都得以生存下来的交互现象,在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各自都获得利益,在生物学上称之为专性共生。随着共生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共生”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等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

经济学上的“共生”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抽象的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区域共生”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它促使人类特定区域通过各种方式和大自然接触,与自然共同生存下来地方生态共同体只有控制了其自身的经济,文化价值才能为人类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个健康和有效的共同体。在区域共生社会里,经济应该为地方共同体服务,共同体价值决定了发展的模式。区域产业集聚视经济体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强调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作效应[3]。区域经济是种制度化的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如果一种活动使用物质有利于另一种活动,或者其生产的物质将成为另一种活动的资源,那么,两者被外在的经济系统连接起来,彼此具了相互的外在经济性,即是共生的。

现代物流是支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血脉,是一个跨行多部门各种运动形式交集的产业形态。现代物流企业、物流关联生产要素和物流企业生产能力必然遵循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在空间上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3]。区域的内聚力一定程度上依靠物流系统得以维系,区域共同物流:一是指物流企业服务业务的综合化,二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地域中心化[2]。区域共同物流体系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和独立于产业集聚之外的区域限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实现对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

(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及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1982年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横断科学理论,是系统控制论发展的产物。自问世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在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控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4]。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

灰关联分析是将运行机制与物理原型不清晰或根本缺乏物理原型的灰关系序列化、模型化,从而使灰关系量化、序化显化。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陷。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且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比较符合[4-5]。

应用灰关联构建分析模型,步骤如下:

设X={x0,x1,…xn}为灰关联因子集,X0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

X0=(x0(1),x0(2),…x0(n))

X1=(x1(1),x1(2),…x1(n))

……

Xi=(xi(1),xi(2),…xi(n))

……

Xn=(xn(1),xn(2),…xn(n))为相关因素序列。

第一步,求个序列的初值像(或均值像):

X■■=Xixi(1)=(x■■(1),x■■(2),…x■■(n)),i=0,1,2,…m (1)

第二步,求差序列:

?驻i(k)x■■(k)-x■■(k),?驻i=(?驻i(1),?驻i(2),…

?驻i(n)),i=1,2,…m (2)

第三步,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

M=■ ■?驻i(k),■■m=■?驻i(k) (3)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

?酌0i(k)=■,?着?缀(0,1),k=1,2,…n,

i=1,2,…m (4)

第五步,计算关联度:

?酌0i=■■?酌0i(k);i=1,2,…m (5)

三、影响经济区物流量的因素分析:以长株潭经济圈为例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地处我国东西南北的结合部,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点,区位和交通优势都是十分明显。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运输供给能力显著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公路运输网初步形成,铁路构架基本建立,依靠着湘江的内外河航道提供便利的水利运输,水运港口生产用码头长10 539m,泊位数212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 000吨级,拥有4D级干线机场黄花民用机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唯一的国内国际航空口岸,航空货邮近年吞吐量一直以来均以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1]。

近几年,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一批功能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经出现。其中长沙金霞物流园区已初具规模,株洲石峰物流园区也在加紧建设,为专业化物流企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被誉为新型物流业态的全国首家工业品超市——湘潭万博港企业超市已正式开业;全国医药行业规模最大、唯一设有医药保税仓的全洲医药食品物流中心业已建成。同时,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已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是现代化通信网络基本形成,长株潭建成了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及分组交换、数字数据、中继通信、多媒体综合通信等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是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各级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建成和投入运行了一批局域网,基本满足了政务信息共享需求;二是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开始出现,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密切,在此,选择衡量区域物流状况的量化指标为货运周转量,相应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总额,社会固定总投资等。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情况,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反映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总额反映的是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区域内消费水平情况,社会固定总投资则反映区域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有效性。

以2001年~2009年长株潭三市的社会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作为参考序列Y,国民生产总值(亿元)X1,第一产值(亿元)X2,第二产值(亿元)X3,第三产值(亿元)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5,外贸总额(亿美元)X6,社会固定总投资(亿元)X7,建立比较序列,得到表1。

(一)初值像

由公式(1)得各个序列的初值像,如下表2所示。

(二)差序列

由公式(2)得差序列的结果如下表3示。

(三)两极差

M=■ ■?驻i(k)=4.6271

M=■ ■?驻i(k)=0

(四)关联系数

取ε=0.5,

?酌0i(k)=■=■

根据上式,求得关联系数计算结果如下表4所示。

(五)灰色关联度

由?酌yi=■■?酌yi(k);i=1,2,…m计算所得的灰色关联度见表5。

结果比较,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知:

?酌y5>?酌y4>?酌y1>?酌y6>?酌y3>?酌y2>?酌y7,

因此,影响长株潭经济区的货运周转量的经济因素依次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外贸总额>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社会固定总投资。

从计算结果可知,对长株潭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最大的指标分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和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而外贸总额、第一、二产业及社会固定总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少(如图1所示)。

四、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1. 在货运周转量影响优先的经济指标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在第一位,是衡量地区消费能力的重要经济指标,说明长株潭区域物流服务在消费和流通领域的社会化程度较高[6]

作为湖南的中心地带,长株潭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为建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实行企业生产转型的要求下,以消费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消费比重,拉动内需,促进资金流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长时间内,还需要改变消费观念,尽可能完善各项消费政策和保护措施,建立一个合理的物流服务与消费体系。

2. 第三产业和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分别排第二和第三位,表明长株潭区域的服务业有较强的发展势头

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促进生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湘发[2007]9号)”中明确提出,构建长株潭国家级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加快湖南省“3+5”城市群经济发展,加快生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区域物流竞争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构建长株潭国家级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就需要站在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制定完整的政策体系[1]。物流业有相当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表现突出的就是第三方物流服务、运输和仓储等等,因此该项指标对物流行业的影响较大[6]。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长株潭经济区总体发展状况的最有力的指标,通常和物流需求有较大的关联。物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相对应的,需要加大发展第三产业力度,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经济体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竞争环境。

3. 外贸总额对物流货运周转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不能忽视其发展前景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的大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内迁,长株潭作为中部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企业首选目标。一批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实到长株潭各个工业园区,形成知名的产业群体,同时也加快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扩大服务业的外包规模和竞争实力,其投入资金也创历史新高,外汇储备也随之增加。而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固定总投资的重要性略低,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对经济的效果是显著的,也就需要在接下来决策中,更加注重关键因素。社会固定总投资产生的效用不高,没能很好转化成下一期的生产能力,需要提高效率,实现资金的最有效利用。

(二)对策和建议

实现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通过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建设新设施的有机结合,建立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作规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物流网络机制[1]。在此,分别从政府部门角度和现代物流企业角度,对实现物流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从政府部门出发,建立协同物流体系[6]

首先,建立协同政策制度体系。在政策上对物流行业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政策发展的基点主要有3个:一是着力引导和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加强市场行为运作,积极培育区域物流市场;二是改造传统的物流企业,发挥功能性、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连接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的一体化物流发展,并实施绿色物流和环境供应链管理;三是针对目前物流运行各自为政的局面,且现行政策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当务之急就是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城市群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推进。

其次,建立先进而完善的协同化物流设施体系。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目的是为了满足“腹地”范围内全社会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是一种市场行为且必须遵从客观市场规律,因此在其规划当中,首先就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时要注意到物流需求量、需求地点、需求结构、需求时间等具体问题,如果偏离了城市物流的实际需求,那就会使诸多物流设施规划成了空中楼阁。

再次,建立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赖于物流基础设施、资金、人员等等相关资源的整合。加快信息资源标准制定,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促使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7]。在开展物流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的同时,支持以建设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视频识别、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三市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最后,建立物流组织体系。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地区、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8]。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工商企业的综合性、全过程物流服务需求。图2为协同物流体系系统结构示意图。

2. 从现代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对企业拥有的市场和技术实力进行正确定位。企业可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尤其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自身拥有的物流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竞争力上,相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都处在劣势,更应当重视市场定位[6]。市场定位是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规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其次,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的服务网络和个性化服务[8]。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络,使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改善物流服务链,健全企业的服务功能体系,重视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与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降低企业的经营费用和经营风险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合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和增值服务。

再次,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创新机制。以“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作为培养企业人才和组织的观念,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每一位物流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实现同步;通过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增加企业所特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

最后,合理选择物流运作模式和建立并推广现代物流标准。抓住企业的核心业务,将次要的环节外包,运用社会资源,节约企业的内在成本,采取与企业实力相当的服务方式和运作模式,实现其功能定位[7]。现代化物流是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业,需要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也就需要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在相关物流部门的主导下,制定标准的第三方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

五、结束语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探讨了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并对相关的发展趋势和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了长株潭经济圈近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物流货运量的关系,货运周转量与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出优先经济发展指标,并得到其发展趋势曲线,对结果的拟合度检验表明,分析结论符合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借用货运量和物流的关系,间接表明了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的分析说明,经济的增长和物流的关系极为密切,或者说,现代物流的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第三方物流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运用于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的关系研究势在必行。我们认为,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的把信息反馈的控制原理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研究系统的内部结构入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展示系统的宏观行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因而,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理论与方法,必将成为研究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萍.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傅培华,彭扬, 蒋长兵.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陈畴镛. 第三方物流与企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4] 文培娜,张志勇,冯怡. 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 物流技术,2009(12):21-39.

[5] 李维国,王耀球, 王静. 区域物流经济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3.

[6] 刘长军. 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07(5): 33-35.

[7] 肖军. 长株潭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实施策略[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5):92-95.

[8] 江泽智, 戴恩勇.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物流网络的互动[J]. 中国国情国力,2009(5):60-61.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n the Chang-Zhu-Tan Economic Circle

Zhang Hongbo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