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材料热度大排行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 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涉及到言论话题(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等内容,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8道,占全年试题将近一半。
2.“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3.“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也深受历年高考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容易出彩的作文,考生要尽可能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 加强哲理思辨
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减小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3. 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虽没有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但高考命题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的特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同时,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1. 课标I卷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人;才能使生活变得有序、和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不免会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2014年课标Ⅰ卷正是以“山羊过独木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Ⅰ卷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2. 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使人耳目一新。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相对来说,此类试题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3. 天津卷
创新一直是中国这些年来倡导的价值理念,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十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炒冷饭”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有创新、有想象力的文题。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但可以很大程度地发散考生思维,考查学生的真正作文水平。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4、5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2. 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想象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套作将会在未来无“用武之地”,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课外品读大家美文;②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 ③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 ④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两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1. 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如课标Ⅰ卷,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2. 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从窗中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3.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福建卷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Ⅰ卷,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篇2
2015年,《中国教师》每期关注一个专题,聚焦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重大问题。现将2015年关注的专题公布如下,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也欢迎自设专题、自组稿件。
1. 关注高考改革,主题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沪浙高考改革经验分享、加分政策研究、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等。截稿日期: 2015年5月15日。
2. 发现身边的好老师,可以以校长眼中的好老师、家长眼中的好老师、同行眼中的好老师、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等主题展开讨论。截稿日期: 2015年5月31日。
3. 关注教师与教师发展,着重关注特殊学校的教师、幼儿园的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乡村教师等的专业发展。截稿日期: 2015年6月15日。
4. 关注青少年,主题可有青春期性教育与性健康、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的关系、网瘾与心理健康等。截稿日期:2015年7月15日。
5. 阳光体育少年足球,可从学校硬件设施、学校实践操作、学校师资配备以及实践经验分享等角度展开探讨。截稿日期: 2015年8月1日。
6. 特色学校,可从学校课程建设特色、学生个性发展等多个方面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经验。截稿日期: 2015年9月1日。
二、互动话题征集
2015年《中国教师》开设“互动”栏目,搭建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平台,实现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之间的对话。欢迎广大作者围绕以下话题积极投稿,或独立成篇,或三言两语,踊跃参与互动对话。
1. 微课有什么用?(怎么做微课、如何用微课及微课的利与弊)
2. 如何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以及考试评价的改革)
3. 新任教师有话说。(反映新教师的喜怒哀乐)
4. 老教师看课改。(经历几十年的教师生涯,老教师对课改、教改怎么看?)
5. 高强度训练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有多大?
6. 学科关键问题的确定。
7. 如何细化课程标准。
8. 绩效工资利弊谈。
9. 如果有机会,你会离开教师岗位吗?
10. 数字化背景下,教师作用有什么变化?
11. 教研活动怎么开展才有效?
12. 教师培训有多大作用?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或提供线索,并注明“热点征稿”。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感谢您的支持!
热点投递邮箱:
篇3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招生政策;研究分析;现状探讨
自2001年,江苏率先尝试高校自主招生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成为自主招生政策的首批试点院校。到2013年,我国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已经扩展到上百所,为自主招生提供了关阔的实施空间。同时,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与可行性探讨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议题,面临着社会与舆论的双重压力。当前我国高考自主招生何去何从成为本文研究重点。
一、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意义探讨
1.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深化完善高等教育改革
我国现在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给予学校更多的发展空间,切实增强高校的人才选拔力度与自主意识权利,符合高校的自身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及人才需求,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为高等大学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条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开展
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最直接目的是选择一批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指导当前的基础性教育。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时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的基础文化课水平,在达标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兼顾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创新能力进行考核,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充分体现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与理解,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这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既定目标,高校的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契合。
二、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新亮点分析
我国在2008年对高校的自主招生进行了规范与改革,使之呈现出几大亮点。首先高校的自主招生范围有所扩大,在确定参加自主选拔考试的生源范围内,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的中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成为重点选拔区域。其次开通了免费师范生的高校实现了自主制定选拔计划招收免费师范生。其对部分表现十分优秀的考生进行了分数线的适当降低,不拘一格选择人才,更注重人才的综合型发展。接着,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进行高校自主招生时要充分保证公平、公正,在透明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拔,严格审查现象。对自主招生的全过程进行审核与监督,确保整个环节的公正、合法。最后,进一步增加自主招生高校名额,由原来的59所上升到百余所。学生的选择性更大。
三、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弊端分析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实施推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主招生的比例有所扩大,政策逐渐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违法犯罪行为。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招生状态,而是对个别有后台的人开绿灯的方便。针对广大考生来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虽然表面上增加扩大了选择权限,其实是公平竞争机会的日渐缩减。因此对于在自主招生中出现的现象,一经查出必加以严惩,对于责任属于自主招生高校的,取消去招生资格,对于责任属于学生一方的,取消其参加考高机会并记录档案伴随一生。其次,当前的高考制度在大多数考生与学生家长中比较容易接受,而作为一种新的招生模式,自主招生因为存在的弊端很难获得普遍的心理认同感。最后面对众多的自主招生,其更多的将招生重点放在了重点中学上,这在无形之中剥夺或者缩减了非重点学校学生的入学机会,有失教育公平。
四、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建议分析
面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利与弊,需要家长充分理解孩子的学习实际,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慎重选择,对于学习抛出的优惠条件与照顾政策要学会理性看待。综合分析当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有几种类型,有的是出于好奇参与到自主招生中,有的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稳操胜券,为自己步入理性大学而尝试。还有的报有侥幸心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有的是因为跟风影响。不同的心态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措施,尽量避免盲目选择,多而不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高校,即使没有成功也不至于十分沮丧失落,影响后期高考的心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仅能够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五、结束语
高校自主招生具有积极意义,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方面,推行高考自主招生政策不仅仅是推行一种制度,更是推行一种理念,一种选拔人才的合理方式,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对当前的高考教育制度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不断完善现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及时补充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中的不足与漏洞,使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实现自主招生制度的良性发展,服务于我国的高校招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刘言冰.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执行过程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34-135
篇4
一、作文命题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一个作文的题目,如果限得太死,甚至只指向唯一的选择,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自由,限制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因此,要想学生写的作文是灵动的,作文的题目就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首先,高考的作文题目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观。高考作文的方向影响着教师的教学。2002年的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面对“诚信”这一话题,你还敢选择“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吗?你别无选择。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只能写“我”要坚强。也就是说,这些高考的题目就是要学生只能迎合命题者的意图,于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成了一种风气。
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题目也应朝价值观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尽量避免命题对学生思维认识的诸多限制,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力崇多元化。如我根据学生对成绩的排名很敏感这点,抛出一条消息:山西高考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向除考生本人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信息,高考分数成隐私这一事。让学生评论其利与弊。如,我还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美国一对夫妇叫医生替他们不能自理的9岁的女儿注射一种永远不会长高的药剂,目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她。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论这对夫妇有没有权利去剥夺女儿生长的权利。不定题目,不限思路,不限主题,而是定场景,这样的作文模式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因此,有关作文题目的设置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二、给学生松绑,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虽然有些学生能关注时代,结合社会现实立意,但也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列举层面,看问题简单又僵化,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感悟,不能轻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少能够进行深度的分析。
如我市将要举行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即席演讲。有的学生赞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有的学生却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这时,我没有因为学生不唱赞歌而冠以他们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是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当然,作为教师,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这样才会少一份偏颇,少一份冲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选用一些新闻事件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让学生通过上网和阅读报纸,遵循从参考别人的评论到同学共同聊再到形成自己思考的三步曲的梯度训练过程。随着时间的迁移,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也会更客观深刻。
第一步,教师可以提供观点及理由给学生,并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向。如根据“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则新闻。教师提供以下的思路给学生:(1)指责张磊为“新派汉奸,忘本”(道德层面);(2)批评他炒作(利益的层面);(3)中国人向耶鲁捐款是一种鞭策,中国教育界应反省(教育层面);(4)张磊支配自己的正当收入,无可厚非(捐款自愿的层面);(5)别把向耶鲁捐款搞成爱不爱国事件,捐款是一种荣耀(捐款无国界的层面)。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件是可以有这么多种看法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第二步,让学生以自由聊的方式畅谈对事件的看法。例如,针对班上有男生模仿谢霆锋等明星戴耳环一事,叫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谢霆锋戴耳环照片很酷;有的学生认为明星戴耳环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了出名;有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我们包容非主流时尚流行的东西;有的学生觉得对流行的东西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对流行的东西不能趋之若鹜,应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追求应符合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服饰应是自然、简朴、健康、青春,崇尚自然,不要刻意去装扮,穿着不应走在潮流的前沿。通过聊一聊这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生才敢想,敢说,才会有多元化价值观滋生的土壤。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说出对事件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比如,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有人赞美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学生思考问题也呈现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看问题也开始走出僵化和简单的怪圈,少一份偏颇,多一份深刻,多一份成熟。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并不断地适应社会。作文教学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首先要使所选的作文题目呈现审美的多元化,接着是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作文的立意呈现多元化的宽松情景,最后在作文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应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价值标准。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洒脱,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呈现“百家争鸣”局面,才紧跟多元和谐共存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67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三各科复习都实行分轮复习,无论是三轮还是两轮复习,其中第一轮复习都是紧扣课本,是夯实基础阶段。如果这一阶段复习效果不好,基础不够扎实,很难在后面的复习中实现成绩的提高。因此,高三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笔者现就高三文综政治一轮复习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抓教材,紧扣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政治学科三个模块(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在复习的时候指导学生细看教材,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的监督也很重要,在每节课前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一节所复习内容抽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列提纲,构建知识框架
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已有了解,但由于知识点的孤立记忆及遗忘,学生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既要从微观上把握每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框架包括两部分:首先,在每复习完一节一课后,及时让学生对本节本课知识进行归纳,列出提纲,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这就是把书读“薄”,然后根据提纲再把知识补充完整,也就是把书再读“厚”。这样就会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有利于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知识。其次,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教材知识进行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以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热点,提高运用能力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它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考生来说,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关心时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掌握其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又要联系所学学科知识,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多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一直是这几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如2008年的高考政治题中就涉及有民族问题,雪灾和地震等一系列社会热点。同时,单纯的复习教材知识学生会认为很枯燥,而在复习过程中适时地结合热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经济常识复习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让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结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结合十七三中全会有关内容,分析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期热点,对于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长期热点,可在复习时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即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新鲜材料及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联系实际,以不断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
四、做练习,巩固复习效果
篇6
【关键词】发现式学习接受式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97-02
前言:D・P・AtlStbel按照学生的学习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所谓的发现式学习,是指教师对学习内容不加任何讲述,学生凭借独立探究性自主发现新知识,并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所对应的是建构主义学习心理观;而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将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托,并结合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掌握理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所对应的是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心理观。D・P・AtlStbel所提出的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学生智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1.物理教学中对接受式学习的应用
1.1 物理教学中对认知主义接受式学习的应用
认知主义接受式学习也可称为理解式学习,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技能和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本质,能够在理解的前提下充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教师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时,对于讲解问题来说,应该着重加强对原理的讲解和思路的分析。对知识的获得上,学生需要了解知识的来源与用处,并需要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准确表达知识内容。对知识应用上,要关注从问题情境中引申的知识本质,或者将问题情境中的变式成分转变成标准式成分,以此来达到解决物理问题时便捷性目的。
尽管认知主义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过多的依靠书本知识与教师的帮助,学生所学物理内容仍然会局限于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是独立探究所获得的新知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妨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
1.2 物理教学中对行为主义接受式学习的应用
行为主义接受式学习也可称为机械式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按顺序进行物理教学,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记忆事实材料的能力,可以利用简单的模仿、套用、机械记忆,不断的训练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不同资料,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协助学生提升记忆能力。
1.3 接受式学习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
利用接受式学习方法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体,主要是对事实材料的记忆,在应用知识方面,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教师看重的是训练技能和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氛围较为呆板、枯燥,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但对知识传授方面效果好,效率高,容量大,节约教学课时,有利于学生高考应试。
2.物理教学中对发现式学习的应用
2.1 发现式学习的概述
应用发现式学习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和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学生与教师要同时参于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以此来进行充分的评价和研究,从而促进高中生养成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并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和他人沟通合作,能够养成不畏惧困难的精神。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研究过程的乐趣,提升发现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解决物理问题的创新精神。
发现式学习主要凸显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教师的传授所达成,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进行对知识的构建,以此来丰富独立学习的经验。发现式学习所重视的是将物理问题作为关键,将学科间的交叉作为导向,并以此来达到教学过程与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相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2.2 发现式学习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
发现式学习体现探究式学习,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受学生喜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用的发现式学习,主要是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应用发现式学习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主要包含:提出物理问题、创设物理情境、探究物理事实、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与结论。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方面,通过发现式学习能够加强物理知识的拓展,利用物理的推理思维,学生能够获取关于物理的通性法则,或者利用正确的延伸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认知到对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完整性和合理性的思考[3]。但需要较多的教学课时,与高考应试存在一定的冲突。
结语:面对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对高考关注的双重压力,物理教师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会优先选用发现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为了解决课时有限的困扰,物理教师通常对于物理概念教学和习题教学却多选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让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找到两种学习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切性,才能发挥出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避免了两种学习方式中所存在的缺点,才可能做到既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立华.高职物理实施发现式教学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2(09):123-125
[2]钱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物理学习方式转变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篇7
一、考试时间的把握
考试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题目,很多考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就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对于我们会做并且有十分把握做对的题目,我们不妨多用些时间,以保证做到完美,得高分甚至满分,减少我们平时考试中的遗憾。
对于每一道题目的时间分配,要注意科学合理。对于一般的题目不超过3~5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思路,就要想到放弃或暂时放弃,不能因为这一道题而耽误了后面相对容易题目的得分机会。
但有的考生,为了能做完题目,盲目地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而忽视了做题质量。真正的科学的考试如高考、中考,考查的是考生的质量,而不单单是做题速度。当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速度是可以的,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寄希望于检查的利与弊
如果时间允许,做完试卷检查无可厚非,但有的考生为了给检查留有充足时间,而牺牲了做题时间,结果是舍本逐末。所以,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检查,而是要在第一遍做题时就要集中精力,把该做对的题目做好做对。
由此,建议考生特别注意第一印象,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不要改动已经得出的结论。如果对任何选项都不能准确把握,任何选项正确和错误的几率都是一样的。当然,如果我们发现了十分明显的错误还是要改正的。我们更应该清楚,我们之所以改正错误答案,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即基础知识有问题。
三、规范书写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我们答题的目的是让阅卷老师看到我们的答题点,并认可肯定我们的观点,阅卷老师不认识考生,认识的是你的卷面。而有些考生,为了追求“量”,而忽视“质”,尤其对于文科题目,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对错姑且不论,字别人一个也不认识,即便是标准答案,也是枉然,因为阅卷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好比一个哑巴和一个不懂哑语的人交流一样,阅卷老师也不会肯定你的观点,反映到试卷上也不会有高分。规范的书写、工整的字迹可能不会带来额外的分数,起码不会让我们失分,尤其是不应该失去的分数。所以规范的书写、工整的字迹是我们卷面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是我们取悦于阅卷人的法宝。
四、考试做题顺序的技巧
选拔性考试,体现的是选拔者的意志,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试题一定要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选拔需要,试题的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既要有基础性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也有中等难度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更要有高难度的题目(压轴题),以适应选拔高级人才的需要。
压轴题,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有点困难。随着考试改革的发展,压轴题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以答案的形式出现,到可能以任何形式出现(选择、填空、解答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又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我们做题不能机械地依次进行,应该有所取舍,并且要敢于舍弃自己不会的,以便保证完成自己所能做对的。
五、草纸的使用技巧
有些考生使用草纸既没计划,也不规范。草纸,就是起草或打草,准备运算,但草纸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这些,如果我们能规范地使用草稿纸,会使草稿纸的作用更好地为我们考试服务。
第一,对草稿纸不能草率,像作业一样,注明题号,详细规范作答,以备检查使用。
第二,对于数理化的大题,我们在草纸上演算后,不能直接抄到试卷上,应该把草纸放到一边,根据草纸的答题思路进行整理。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保证,我们草纸上的演算完全正确。我们可以对照两次计算结果和过程的差异,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会做的题目一分不失,要比在不会做的题目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不得分更合算。
有些学生可能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但我认为这种浪费是值得的,因为只要是我们在草纸上能做出来的题目,应该是我们有把握的题目,在这样的题目上失分是十分遗憾的。
在知识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对于考生来说,知识水平差异是有限的,因为每一位考生都在努力,形成差距的原因是谁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运用得更充分、更灵活、更恰当;谁能在考试中更好地调动自己考试兴奋点,谁能在考试中把自己的情绪稳定得更好,谁能在考试中不留任何遗憾,谁就能在考试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19-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教育界的需要,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亲身实践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的做法。
1 浓厚兴趣是创新的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能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为学生埋下学习和创新的种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方式很多,如独特新颖的课堂导入、余音绕梁的结课方式;情境教学、多媒体、小组合作等的使用;教师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教学语言等,比传统的“一言堂”、应试教育的说教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使学生兴趣百倍、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为创新埋下伏笔。
如牛津英语必修5Unit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第一课时,如果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直接切题,以和学生一起谈论自己是否有朋友,朋友有哪些优、缺点,是不是最好的朋友?你感觉最好的朋友应具备哪些优良品格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更重在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再引导学生The best mirror is an old frien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的交友策略,启发学生“近朱者赤近墨者”。这节课如果仅仅看图片、谈论插图、回答问题的常态课,与新课改格格不入,谈不上兴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和谐的气氛是创新的土壤
有了兴趣,就有了创新的种子,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就是创新的土壤,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创新的潜能。
在英语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张扬自己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学习必修5Unit1 Welcome to the unit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然他们尽情谈论对朋友的看法,谈论广泛交友的利与弊,自由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的思维灵活、开放。如果课堂上“别打岔”“乱插嘴”等禁止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欲言又止,学生何来兴趣可言、创新更从何说起?如果让学生“接着说”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课堂环境里、在教师的期待的目光中滋生。
再如,学习必修5Unit1 Grammar and usage时,如果教师结合时下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昆明火车站歹徒砍杀农民工一事,让学生分析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再启发学生用一个句子表达这个句子,It is shocking to hear it.并说出动词不定式在句子中的用法,这样的课堂走出了灌输知识的误区,结合时政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融知识于社会,引导学生针砭时弊,分析大好形势下不法分子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不和谐因素,学生的创新的火花被点燃。
3 善于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传统教学下,学生机械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单一地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去提出问题。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改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主要航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而解决问题的源头来自于问题的发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
众所周知,“疑乃学之始”,“质疑”即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例如,必修6Unit2Welcome to the unit时,由艾尔弗雷德的话Happiness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和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对“幸福”的调查报告的栏目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对happiness的理解,畅谈自己对幸福一词的看法,学生们立刻想起电视台美女拿个话筒,逢人便问“你幸福吗”的场景和画面,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说:Reading is happiness、Learning new things is happiness、Spending time with family is happiness等,一位同学随即用手机播放了《常回家看看》,美妙的音乐、动听的歌词、学生们的激情、学生的创新学习达到高度和谐的发展,促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4 激励性评价是创新的催生剂
如果说兴趣是创新的萌发的种子,和谐的气氛、宽松的氛围是创新的土壤,质疑时创新的养分和阳光的话,那么合理利用激励性教学评价,就是学生创新的催化剂。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轻轻地拍一下肩膀的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少一点“分数最重要”,“高考是目标”,“高考决定你人生”等的应试教育的灌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自尊自信、有动力有目标有兴趣地追求自我实现,创造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达到乐学、会学、创新学习的终极目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不动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向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兴趣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创新学习为宗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兴趣培养的种子、创设宽松的创新的土壤、再加上创新的催化剂,学生们有了分析和交流的机会、创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一个困惑的问题:如今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笔者针对在新课改中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心得,恳请同仁指教。
一、树立新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观念的改革。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而且还要考虑“为什么教”,并且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能够落到实处。因此,在目前环境下,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并时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推动信息技术新课改的顺利进展。
二、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经常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技术,为操作计算机而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个融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学科,它的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有诸多先天的优势,其学习活动更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精髓。为此,我尝试着去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1.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动力越大,状态越好,效果也就越明显。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统模式,“学”跟着“教”,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三分钟热度”,瞬间即凉。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适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总带着新鲜感走进课堂,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讲制件简易打字测试程序一课时,我没按传统的方法: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照搬练习,而是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操作要求,依据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一步步地做下来,我走到课堂中间,给他们答疑,学生们兴致很高,要么一起商量,要么询问教师,很快这节课结束了,我在教室看了一圈,约80%以上的学生都做得很好,而同学们,脸上大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在讲Excel函数的内容时,我利用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探究、发现,并逐步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了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在讲网络安全一节内容时,我采用讨论的方式,安排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进行辩论,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深刻掌握教学内容。
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只要吃透了教材,吃透了学生,适时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抓牢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自主地参与课堂。
2.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一个人做事,通常有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兴趣是内驱力,一些外部因素可称为外驱力。信息技术课不统考、不高考,于是外驱力不足,但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保持甚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内驱力支撑起整个学习过程呢?
教学实践告诉我: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现在我们每班都有六十多人,大部分同学上课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可能一一辅导,于是我就采用了分组的方法,根据组内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大家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后进行讨论、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而是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并随时去解决多数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同学们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加了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热情。
三、转变教师角色
十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再照着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并不乐观。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 网络 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1 高中英语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高中英语教学长期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它很难适应当前新课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多媒体教学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2 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2.1 多媒体的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多媒体的运用可促使视听结合,增强感知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影片,就能马上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2.2 多媒体的运用可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英语教学停留在黑板、录音机、幻灯机上,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板书。用多媒体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加快课程进度,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教师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利用图片、视频展示的鲜明形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中的重要内容。
2.3 多媒体的运用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例如,网络上有大量地道、真实的英语材料。它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接触富有时代性的语言材料,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此外,多媒体英语教学能够走出课堂、进入家庭,学生在家里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学习、练习、辅导和测验,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存在的问题
(1)新型动态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有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多媒体画面滑稽的表现上,忽略了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精神愉悦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不当运用多媒体会失去主导地位,学生也不能在多媒体课件中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内容。
(2)学校的硬件环境跟不上,课件制作要求教师跨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许多网络是丰富而复杂的,容易使教师过于依赖课件。
3.2 解决方法
3.2.1 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多媒体设备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设备只是充当一种媒介作用,是为丰富教学手段而存在的,而有的教师却把多媒体应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这是不可取的。
3.2.2 必须保持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师活动出现下降,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消失。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控制多媒体,合理地表示自己的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教师设计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3.2.3 教学设计严谨,紧扣教学重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多媒体设备的接受者,可以更直观地感知知识要点,知识在屏幕上通过音频,视频和其他工具,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2.4 精心制作课件增强教学艺术性
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技术丰富课件。针对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师如果缺乏艺术性,随意添加音频和视频文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成效。因此,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创意,精心制作,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给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我们需要看到它的优势,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服务于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弱点,采用合理和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而不是神话多媒体。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需要把握时代教学的脉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初普.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6).
[2]唐海英.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的利与弊[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1).
- 上一篇:电力工程应急救援预案
- 下一篇: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