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的处境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浪动物的处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浪动物的处境

篇1

丁薇在歌里唱到:“那年回家路上遇见一只狗,哀求的双眼望着我。”虽然音乐让我们想起这仅仅说明:当时那街那人那狗都带着一副好情怀。

随着城市里的流浪动物越来越多,狗咬人或猫抓人事件也屡见不鲜。有不少民众也表示:“曾经有遭到狗吠或被尾随的经验,着实让人害怕。”在一些流浪猫较为集中的社区内,因人、猫之间矛盾而引发的过激行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的严重破坏。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调查显示,因为过量繁殖的问题,香港平均每年人道毁灭的猫高达100万只。而据保守估计,成都仅流浪猫数量就在10万只左右。

TNR流浪动物救助计划首次引入成都

在流浪动物中,猫的繁殖能力最强。从理论上说:一对猫经过7年时间,繁衍的后代一共将超过100000只。家猫的正常寿命最少有15年,流浪猫大多只能存活3年,而80%的流浪猫,是人为抛弃造成的。

下月,由亚洲动物基金会(简称AAF)、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简称IFAW)、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简称ACT),共同在成都进行TNR(流浪动物救助)计划。提倡民众慎养小动物,尽量以领养代替购买。同时提倡流浪猫狗给进行节育,控制种群数量。

初始活动计划在四川大学开展,以后逐步在成都各个小区进行。市民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只要向相关人员提供附近地区流浪猫狗的线索,活动人员会进行捕获―结扎―疫苗―放归(领养)活动。经过健康检查并注射疫苗的流浪猫可以被市民领养,或者被放归到他们熟悉的小区。

TIPS

TNR(流浪动物救助计划)介绍

TNR国际通用的流浪动物管理方法,在北京、广州等地都已经开展。相关人士反对囤积式的收容或者直接扑杀,提倡将流浪猫狗捕获后,由专业的兽医猫狗进行健康检查、节育、疫苗注射、跟踪标记佩戴等工作。最后交给市民收养或者释放回原来熟悉的社区。提倡“以结扎代替扑杀,以认养代替购买”理念。

流浪猫的现实处境

尽管一直有好心人以“定点喂食”等方法救助流浪猫,但是同样也会有人反对,认为这样会招来更多的流浪猫狗,流浪猫狗传播跳蚤,破坏卫生环境的,影响了居住区内的生存环境。爱猫人士与普通市民在这个问题上始终难以平衡。

有人建议将流浪猫送往流浪动物之家。但现实情况是,成都已知的两家流浪动物之家,收容数量已经很难接受更多的流浪动物。而且收容流浪动物也只是指标不治本。如果流浪动物数量无限上涨,将消耗庞大的经费与资源。

情系灾区

红旗连锁向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捐赠10万元

4月19日晚20点,一场以“笑的力量”为主题的《天下笑友会》特别节目在四川电视台演播大厅倾情上演。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常委、红旗连锁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曹曾俊莅临晚会,并代表公司向地震重灾区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捐赠10万元,支援灾区教育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青川马鹿乡中心小学遭受了严重的灾难:学校百余间教学用房、教师住宿楼全部垮塌,多数被夷为平地,校园到处是残垣断壁、瓦砾废墟。但全校1127名学生、56名教职工无一伤亡,全校师生用机智和勇敢创造了“塌而不伤”。

篇2

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二班 王 升

邻居家有一条小狗,取名“花花”,“花花”既懂事又善解人意,算得上是一只自力更生的小狗了。

它披着黄白相间的外衣,但头部却是黑白相间的,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只很独特的狗。

邻居家的生活环境不是很好,在工厂上班的阿姨下岗了,小狗的伙食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后来阿姨外出打工了,没人照顾小狗了,这只狗好像很理解主人的处境,它毫无怨言,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切。自从邻居阿姨走后,小狗也不知去向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只小狗竟和流浪猫一样,自力更生,自己找吃的,它顽强地生活着,等着主人的归来。

今年过年时,邻居阿姨从外地回来了,吃的肥肥胖胖的小狗也回来了,它见到久别的主人回来,显得特别亲,现在小狗根本不用别人给它吃的,它仍然自己去找吃的,这一点让主人特别感动,说它是最好的功臣,人和动物果真是朋友。  有时我在放学的路上,仍然能看到那只小狗忙碌的身影,它那自力更生的精神,让我很佩服,它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人类学习吗?

篇3

纵观中国大陆的生态文学或自然写作作品,大多聚焦于非虚构散文,并借此逐步建立一种生态批评模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张晓风《动物园》等。而近年在图书市场日渐红火的博物学图书似乎也为自然写作开辟了一条新径,增添了一抹新绿。如果把目光转向海峡对岸的台湾,人们更能发现自然写作的多种面向与可能。

一、写边缘以拓主流

中国台湾的自然写作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文学。资本主义现代化都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引起文学界的关注,环保在台湾、香港已变成一种文化政策,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并不是经济的对立面,此时文化人就需要讲故事给政策制定者听。曹惠民教授在谈及台湾自然写作的代表性作家时,首先提到刘克襄。这位早前以诗人和散文家身份步入文坛的作家,自1988年始,在自然书写方面有了新的迈进。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以及对鸟类的热切关注,使得刘克襄敏感地意识到动物小说这座蕴藏丰富的森林的存在。1991年,他的第一部动物小说《风鸟皮诺查》面世,获评为当年开卷十大最佳好书,一时洛阳纸贵。此后,他陆续有动物小说出版,从最初的鸟类,到海洋生物鲸鱼,再到野猫野狗,刘克襄的动物小说版图不断扩大,而观察地域也从生态保护区扩展至全台湾,甚至跨界到香港,视野逐步打开。

动物小说作为自然写作的一个面向,总给人以边缘之感,又或者被归入儿童文学之类,其文学价值远远被低估。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成为传世经典,其中所描绘的动物主义革命发人深省,以童话寓言的形式给成人世界带来震撼与警醒。由此可见,动物小说并非只能作为儿童读物而存在。不过,由于小说所蕴含的强烈政治隐喻,削弱了其自然的成分,使其或多或少蒙上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难免无法划入自然写作的范畴。2004年,中国大陆作家姜戎出版的长篇纪实体小说《狼图腾》,以内蒙古草原狼为描写主体,通过几十个串连的故事,重新定义“狼”这一物种,还原了狼的大自然角色,既是全新的动物书写,同时也提供了反思人类历史的观察视角,因此也更接近自然写作的本质。刘克襄的动物小说同样如此。尽管小说带有虚构成分,但是刘克襄的动物小说有着深厚的生态知识背景,在避免过度想象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自然的真实。在创作小说之前,刘克襄具有长期观察鸟类的经验,其散文也多以鸟类生态为主题,曾出版《旅鸟的驿站――淡水河下游四季鸟类观察》《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等自然志书写作品,以致被戏称为“鸟作家”。深入的观察不仅使刘克襄对小说中塑造的动物原型有着全面的认知,在对其形貌、动作、叫声等进行刻画时,准确捕捉物种特征,语言自然朴实但又生动流畅,而且使得刘克襄在小说创作中尽量摆脱人类中心原则,以动物的视角和观点去看待周遭的环境和世界,往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二、立小传以述大史

自然写作不同于气势恢宏的历史小说,其观察之细微、角度之新鲜都决定了其介入文坛的小格局姿态。然而,小格局是否就意味着内涵浅薄?鲁迅先生的作品饱含批判性与思考性,但其笔下鲜少有大场面、大背景的书写,多着眼于各个阶层的人物个体,不仅有上层封建权贵,也有底层落魄人物。例如,鲁迅为姓名、籍贯都不甚清楚的阿Q作传,虽看似“名不正言不顺”,实则从一个小伤口揭开封建社会这块大疮疤,更显意味深长。

刘克襄动物小说的格局之“小”,体现在其为小动物作传。其笔下的动物主角,不是众所周知的动物族群,如的藏羚羊、内蒙古的草原狼,而是普通生物族群中的一只,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似乎构不成任何影响。《风鸟皮诺查》讲述了一只名叫皮诺查的小型候鸟环颈a从北方迁徙南下,寻找滞留南方而没有顺利北返的族群英雄黑形。《座头鲸赫连么么》描述了一头从海入江,沿河上溯寻找沼泽的老座头鲸赫连么么。《永远的信天翁》以鸟类学者的视角介绍了短尾信天翁的飞行、迁徙和繁殖情况,重点刻画了一只名叫大脚的雌性信天翁。《野狗之丘》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群流浪狗的生活状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动物记录一生,刻画传奇。

小传虽小,却似仙人的茶壶,外表不足观,内里俨然别有洞天,自有一番广袤天地。刘克襄的动物小说,并不单纯讲故事,而是将文学、生态、历史共冶一炉,让三者产生最大的化学反应,同铸大史。

(一)写生态发展史

书中凡是有所涉及的动物,作者皆在旁补充科普性说明,尽量兼顾多样物种,呈现生态大观。《风鸟皮诺查》中,在皮诺查赶往南方的湿地寻找黑形的路途中,“它在大沙地上曾看到两三只飞行快速的红隼”,“礁湖上突然出现一只灰白的鱼鹰”,尽管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到其他物种,作者依然在正文之外细心加以附注。除生物形态、生态种属、动作声音外,作者更详细说明该物种的生活区域,配以写实性素描图画,一幅生态地图就此展开。

(二)写族群迁徙史

中主角多为迁徙动物,随着情节发展,作者清晰地展现了该族群的迁徙路线,从迁徙和繁衍情况中又梳理出族群当前的生存情况。《永远的信天翁》中,主角大脚所在的短尾信天翁族群,南下时主要落脚于太平洋的鸟岛,北返时多聚集在阿拉斯加半岛,再靠北一点的白令海则是其夏季觅食场。可以说,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族群的迁徙史。

(三)写社会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变迁往往息息相关,从动物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其变化尤其清晰、明显。《座头鲸赫连么么》中,赫连么么沿河上溯,沿路遇到了桥、沙船等,这都是在上一次和鲸鱼白牙一起沿河上溯的过程中未曾遇到过的。“等它再浮出水面,迎面而来的赫然是一座黑色而细长的跨河,以前来时并没有。”作者以动物的眼光展示了城市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野狗之丘》所讲述的故事,则是“垃圾不落地政策尚未实施”时,“一座城市尚未开始大量捕杀流浪狗以前”,一群流浪狗的故事。对于刘克襄的自然写作特质,作家吴明益将其概括为“糅合历史、自然科学的文学性表述”,中肯且全面。

三、写当下以抒亘古情

说刘克襄的动物小说是“小”格局,不仅在于其动物主角的普通,更在于其情节设置的精小。阅读刘克襄的小说,读者会发现故事情节的高度简洁、凝练。一物一传,一传一事,目标清晰明确,显然,这不是作者花费心力之处。陈世骧在《中国的抒情传统》中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并不在史诗;它的光荣在别处,在抒情诗的传统里……以字的音乐作组织和内心的自白作意旨是抒情诗的两大要素”。由此可见,相较于西方的叙事传统,中国的文学传统显然是偏向抒情的。高友工教授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指出“(抒情)这个观念不只是专指某一诗体、文体,也不限于某一主题、题素……作为一种‘理想’,作为一种‘体类’,抒情传统应该有一个大的理论框架,而能在大部分的文化中发现有类似的传统”。随着情节的推演与发展,小说的应当在抒情。诗人身份使刘克襄很好地继承传统的抒情性,而到了小说创作阶段,这种抒情传统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蕴藏在现代书写之下,成为小说叙事的深层创作动机。为什么从诗歌、散文创作转到小说创作?如何通过动物实现抒情?尝试不同的叙述风格和书写技巧,展现各种动物的生命意义,成为刘克襄创作动物小说的自我期许。

生存与死亡是人类一直思考的哲学问题。现代社会的人,纵然是自由的,但终究难以逃脱一种体制的束缚,或是某种传统力量的牵制。如何定义每个个体的人生?如何赋予生命应有的意义?如何对待生存与死亡?刘克襄借动物的迁徙经历,不断探讨生存哲学和死亡议题。阅读《风鸟皮诺查》《座头鲸赫连么么》和《永远的信天翁》,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几部小说中的动物主角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属于迁徙性物种,但对于它们的族群而言,它们又是脱离迁徙路线的“背叛者”。环颈a皮诺查奉族群长老之命,南下寻找黑形。在这场追寻与搜索中,皮诺查似乎慢慢了解到黑形留在南方的原因,在族群长老的谆谆教诲与内心的强烈向往之间,皮诺查终于选择了和黑形一样的道路――留在南方探索更广阔的天地。鲸鱼本是海洋动物,但是因为曾经有和鲸鱼白牙沿河上溯的经历,赫连么么执意再度上溯,意图在沼泽地上结束自己的一生。鲸鱼骆加的出现仿佛再一次印证了传统力量的无处不在,但赫连么么始终坚定内心想法,最后得偿所愿。勇敢地跨出去,实则是“在寻找一个更大的自己”。

关于死亡,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信天翁大脚虽然脱离了族群,最后离奇降落并消失在彭佳屿上,却被证明其实是飞回前几辈的原初部落中,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根溯源。尽管赫连么么希望死在沼泽上,但在最后关头,它发现“其实自己对海洋还有很深的眷恋”。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与赫连么么相对照的主人公小和,从害怕回学校到梦见穿着制服和同学一起返校,也从侧面显示出回归当下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强烈信心。不畏惧死亡,努力活好当下,无论是动物抑或人类,都应如此。作者借动物之口,抒发了内心的经验启发与人生感悟。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宠儿》;爱

1993年,62岁的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瑞典文学院对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宠儿》被公认是莫里森的最好的作品,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于2006年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小说《宠儿》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塞丝。1855年女黑奴塞丝只身一人从“甜蜜之家”种植园逃亡至自由区的蓝石路124号。28天后,奴隶主“学校教师”带人追来。情急之下,塞丝锯断了一个女儿的喉咙,下葬时根据牧师的祈祷为她取名“宠儿”。

塞丝最终得以重生,摆脱了疆梦般的过去,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爱具有愈合伤痛、救赎一切的力量。本文从爱出发探究塞丝的自我之爱、母女之爱、男女之爱和同胞之爱,揭示这些爱对于曾是奴隶的塞丝得以摆脱奴隶制的黑暗阴影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之爱

塞丝的自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长期被剥夺、披否定为人的自我尊重和自我反抗,也是一种需要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抗争。

奴隶制是一种叫你自己都不再喜欢自己、忘记自己的邪恶制度。奴隶制对奴隶造成了肉体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劫掠。哪怕这些奴隶重获自由之后,这种劫掠依然会阴魂不散,困扰着奴隶们的身心。黑人要解放成为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就必须认识到黑人自身的个人价值,学会珍爱自己。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在林中空地布道式的讲演中呼吁她的同胞自爱:爱自己的嗓音、身体和思想。自爱是长期遭受奴隶制摧残的黑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时的重要一步。

塞丝是黑奴中惟一的女性,受到了所有的追逐和向往。塞丝最终选择了黑尔却是经过整整一年的深思熟虑的。这就是塞丝自我爱惜的一种表现,她要求选择自己中意的人作为丈夫。塞丝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不是随便的结合。这是对自我的负责,是自爱的一种体现。

同样的自爱,让塞丝认真筹划她的小婚礼。尽管奴隶长久以来都没有正式的婚礼,塞丝还是坚持为自己做了件“婚纱”。她不愿意两个人的床放到一起就算结婚了,她认为这样和动物的结合没什么区别。她希望受到尊重、有个仪式――即使是最简陋的。于是她偷破衣服、省破布料,终于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婚纱。女主人加纳太太知道后,也被这种自爱的精神打动,送给她一对水晶耳环。即使耳环非常的廉价,婚纱非常的难看,这也是对塞丝自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甜蜜之家”的主人变了:开明的加纳去世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教师”和他的侄子们。他们是一群奴役更为裸的奴隶主。当塞丝无意中听到“学校教师”叫侄子们把奴隶“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动物的属性放在右边”时,塞丝震惊了。这时的她终于知道了奴隶主内心深处的对奴隶的看法,认清了奴隶制的邪恶。她意识到如果受奴役的地位不能改变,她永远是奴隶主手中的牲口。

于是,她只身逃出了“甜蜜之家”。塞丝选择命都不要的逃跑,是一种自爱的表现、自我抗争的表现。不甘心受命运的驱使,要去寻找自由。

塞丝的选丈夫、做婚纱以及出逃都是她自爱的表现。这些自爱表明塞丝极其渴望被当成真正的人,极其渴望找回被奴隶制度所抹杀的自我,赢得自我的所有权。自爱就是奴隶们寻求自我、寻求在充满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社会里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

二、母女之爱

母女之爱是母爱的一种。母爱一直被人们看做是最高形式的爱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小说开篇就讲述塞丝住的124号闹鬼。宠儿死后鬼魂却迟迟都不肯离开母亲,邻居们都因塞丝杀死自己的女儿而不愿与她来往。对一个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人们纷纷表示了极度地不理解和不可接受。然而洞悉塞丝的内心深处后,我们感到塞丝并不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母亲。小说中塞丝与宠儿的母女之爱表现出的是索爱与偿爱的关系。

1、宠儿的索爱

塞丝住的蓝石路124号闹鬼,“124号怨气冲天,满是娃娃的怨恨”。生活的一切秩序都被鬼魂颠覆了,吓跑了塞丝的两个儿子霍华德和巴格勒。后来,宠儿又变身为塞丝身边的白色连衣裙,跪在她的身边,手还环绕在塞丝的腰际。宠儿一直不肯离开124号,即使后来被迫离开,不久她也选择肉身还魂来找塞丝。

宠儿死的时候不到2岁,刚刚学会爬行,这一时期的孩童的心理特点是对母爱的极度渴求。这时婴儿分不清自己和母亲的差别,仍然觉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在宠儿的一段内心独白中有很好的体现――宠儿在心底里对塞丝呼唤:“我是宠儿,她是我的。”

一旦被剥夺了母爱,这一时期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对爱的极度渴求,欲壑难填。宠儿强烈地渴望得到母爱,当母爱得不到满足时,便转变成了不可遏制的愤怒,这种愤怒完全是一种被压制的、戕害的爱的表现。渴望母爱是宠儿的愿望,她还魂的目的是“来看塞丝的脸”。所以被剥夺了生的权利的宠儿,她是怨愤的,更是孤独的。孤独的宠儿不能容忍再有任何人去爱塞丝,也不能容忍塞丝再去爱任何其他人。既然不能活着享受天伦,也要在死后独霸母亲的精神世界。

2、塞丝的偿爱

尽管塞丝一直声明自己是出于爱杀死宠儿,是情非得已的,能够被宠儿理解,但塞丝毕竟还是结束了宠儿的生命,宠儿还是丧命于亲生母亲之手。对女儿,做母亲的还是心怀愧疚的,自然希望尽最大可能的补偿她。

身无分文的母亲向刻字工出卖肉体十分钟,为了能在爱女的墓碑上刻上名字。后来还常常后悔,如果时间再长些的话,“她就能让他在她的宝贝的墓碑上把整句话都刻上,刻上她在葬礼上听见牧师说的每个字。”这是让人心酸、让人震撼的母爱,是对其亡女的无限思念,也是一种对女儿心怀补偿的表现。

后来,宠儿还魂归来时,难以解释的谜团随之出现:她脖子上的笑脸一样的刀痕,她光滑、新生儿般的皮肤,她的巧合的年龄,一样的名字,谜一样的过去,还有她竟然还知道塞丝的耳环和幼时的童谣。这更是推动爱到痴狂的塞丝一头栽了进去,不能自拔。于是,她尽自己的所能来弥补亏欠宠儿的母爱,千方百计地来溺爱她“失而复得”的女儿。所有的食物都先尽着宠儿,而忍饥挨饿的塞丝越来越瘦弱,“虎口的肉薄得像丝绸”。宠儿却渐渐地对塞丝表现出不满,怨恨母亲并不爱她,塞丝只能解释和默默地忍让。

在宠儿和塞丝这种要求和补偿、怨恨和忍让中。我们可以感到塞丝是一个充满母爱、愿意为孩子付出任何代价、作出任何牺牲的无私的母亲。虽然塞丝自己的母亲没 能给过她一点一滴的母爱,但塞丝母性的本能却成为她最显著的特征。塞丝杀死宠儿是一个普通的女黑奴在强大的、根深蒂固的奴隶制度前强烈渴望自由的表现。她没有别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骨肉不受摧残、不受奴役,把孩子送到上帝那儿成了她惟一的选择。

三、男女之爱

异性之爱是人类上演千百回的浪漫剧。塞丝和保罗・D的男女之爱是莫里森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例子。他们有着相似的过去,有着类似的现在,有着共同的渴望。塞丝一生坎坷――为奴、逃亡、丧夫、入狱、弑女、寂寥。多年的苦闷和幽闭促使她热望生命中出现一个可以向之倾诉、受之呵护、为己依靠的人。同样,保罗・D一生漂泊――为奴、苦役、亡命、流浪。经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促使他想停下流浪的脚步。正是在种族、历史因素的妙合无痕和彼此的情投意合下,塞丝和保罗・D爱火燃烧。

塞丝对保罗・D的爱,对他的信任,文章多处都有表现。

多年未见的保罗・D突然出现在塞丝的门前,塞丝的心情是惊喜的、甜蜜的。这是这对老朋友多年未见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塞丝露出了年轻的笑容,远离快乐很久的塞丝,爱情之花在她的心中悄悄萌芽了。

塞丝请保罗・D进屋,两人开始聊天。当塞丝讲到背上的伤痕时,她的情绪开始激动了。联想起过去的种种痛苦,她感到难以平静。这时保罗・D走过来,轻吻起她的伤疤。当保罗・D托起了她的时候,塞丝“觉得他们轻飘飘的”,感觉心中的重负得以缓解。实际上,此时塞丝的感觉是找到了依靠,找到了可以托付重担的人了,此时的她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信任和依赖。

保罗・D想和塞丝要个孩子,共建家庭的提议使得塞丝异常的开心,并且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生活中能够让塞丝开心的事实在是太少了。生活在蓝石路124号这个“恶意充斥”的房子里,“悬在生活的龌龊与死者的刻毒之间”,是对噩梦般过去的无尽回忆。塞丝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正是保罗・D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一线光明。

所以,塞丝和保罗・D的男女之爱,既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种族、历史因素的妙合无痕,更是哲学、美学层面的必然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是彼此开始新生活的力量之源,是黑人家庭在艰难的处境中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

四、同胞之爱

塞丝与黑人群体的爱是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胞之爱,是一种长期被排斥、孤立需要重回集体的、寻找归属的渴望。共同的种族回忆就是同胞之爱的坚实基础。他们有着共同的种族回忆,他们有着相似的黑人命运、黑人处境。

塞丝成功地从奴隶主手中摆脱,黑人斯坦普・沛德帮助了她。他们用船载着她过河,给她食物和衣服,用马车把她送到了婆婆贝比・萨格斯的家门口。同胞之爱的门虽曾一度对塞丝紧闭,但当他们从丹芙的口中得知塞丝的遭遇后,纷纷表示出同情和友善:他们自发地救济塞丝;丹芙每天总是能收到邻居们送来的救济食物;当丹芙把装食物用的篮子归还给邻居们时,邻居们还会关心塞丝的近况。黑人同胞是善良的,对于处在弱势的同胞是充满爱和同情的。

最后帮塞丝赶走宠儿的还是黑人妇女们。一个叫艾拉的女人,裹挟组织并领导驱鬼活动。艾拉过去痛彻心扉的经历对于宠儿复活所带来的侵扰和毒害感同身受。在邻居们汇集到蓝石路124号门口时,宠儿神秘而永远地消失了。

同胞之爱具有给养和包容其成员的功用。塞丝如果想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要在黑人群体之内、在同胞之爱的支撑下寻找并实现真正的幸福。因此,同胞之爱对塞丝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篇5

在这个人人都想混出点什么来的现代社会,布考斯基纯粹地自甘堕落着,你也许被他的小说和诗歌里充溢的性、暴力和底层生活细节震惊,但你将震惊的,是他不留一丝伪饰的真实。也许你早已知道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这些“垮掉的一代”,但你是否知道,布考斯基不靠、没有宗教崇拜,就完成了文学上的致命?

他是小说家,也是诗人,他的写作内容就是自己的放荡生活。他说,去过一种你想过的生活吧,即使那意味着沉到底部,但地狱里终有洗练,爱是折磨,也是飞升。

又一只动物,被爱冲昏了头脑

当翻开《爱是地狱冥犬》这部诗集的时候,我最先想起了雷蒙德・卡佛的著名篇章《已故断章》里的句子:

那么你想要什么

感到被爱

称自己被世人所爱。

在醉酒的美国作家行列中,你总能找到些奇妙的共性。尽管在他们自己的文学书写中显得非常“硬汉”,但是在喝酒和写诗的时候就暴露了自己的脾性,他们如同寂寞的正常人,渴望得到爱的抚慰和救赎。如果试图梳理一条美国文学传统,或许可以以爱的迷醉为线索,串联美国的文学史。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雷蒙德・卡佛、布考斯基都可以放在其中,他们总想寻求爱的可能。

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德裔美国诗人,小说家。他喜欢描写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的穷苦白人的生活。他热爱写作,嗜酒如命,离不开女人,干过苦差,喜欢跑马,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写了数千首诗歌,数百篇短篇故事,6部小说,总计出版了110本书。

在诗集同名的《爱是地狱冥犬》中,布考斯基就表露了这样的倾向。

我的眼睛是绿色的,

我的保险套盒子越来越旧,

我的卧室越来越蓝……

他只是在诗歌的行进中偶尔咕哝着三个女人的名字,诗人的忧伤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中。

为什么我的保险套盒子越来越旧呢?为什么我的保险套用了三个呢?为什么我睁着绿色的眼睛在蓝色的房间中晒着太阳呢?琳达,凯瑟琳,尼娜这三个女人都离开了诗人。这也是为什么诗人的保险套只用了三个,揣在兜里再没怎么用过。诗人唠唠叨叨念叨着自己有指甲刀和玻璃清洁剂,唠唠叨叨念叨自己有父亲和母亲的假牙,但是这些充实的日常无法填补诗人内心的空缺。诗人只好躺在自己的蓝色的房间里怀念离开的人。爱,是有着三个头的地狱冥犬,但你怀念它的时候,它好像神话般的存在。诗歌中三个女人的数目正好和地狱冥犬的题目遥相呼应。

爱是什么?布考斯基给爱下了一个定义:又一只动物,被爱冲昏了头脑。因为布考斯基本人接触的人群多为社会的中下层,他所描绘的爱情甚少带有知识分子诗歌当中的浪漫色彩,对于人们爱情的刻画更为和直接,就像布考斯基的一句诗:

而我现在不知道

我们中的哪只动物

将吃掉

另一只

他们之间的爱意而直接,带有动物的侵略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只就会捕食另一只,人与人诉诸性,脏话和浓烈的情绪。比如《我的六英尺女神》直接描写和爱人之间的情话和细节,毫不掩饰自己对自己女神的赞美。这首诗的写法让人联想到于坚早年的诗歌作品《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场景描写两人日常的,但末尾把女人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化的高度,构成了自己坚实的依靠,正是这唯一的女人将诗人拔擢到了更高的层次。但在布考斯基的诗歌当中,他的情人不是永恒的缪斯,准确地来说,是一群面目模糊的女人。

这些女人靠近他又离开他,他对这件事情并非不伤心,经常会在诗歌当中对这样的处境加以自嘲。比如第一部分中有首诗歌《我》,诗歌依然简洁有力,贯穿诗歌的只描写了一个简单的场景,诗人的女性友人在诗人失恋以后宽慰诗人,诗人听完一席话走进厕所,说只要自己还有能力排泄就足以应对困境,他还拥有如何去爱的能力。这部诗集所展现的诗人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多情的浪子,他以爱为生,并以此为信仰。

去过一种你想过的生活吧,即使那意味着沉到底部

在卡佛的诗歌写作和小说写作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不连贯。卡佛的小说以留白的手法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可是他的诗歌多直陈白描,甚少隐藏作者本人的情感。而布考斯基的诗歌和小说很难加以区分,二者之间互为依存。

布考斯基的诗歌不讲求过度雕琢,他以日常情景入诗,所抒发的慨叹都贴近日常生活,想到什么说什么。以于坚的话而言,布考斯基“惊人地纯洁”,他忌讳深刻这个词,但他“不忌讳肤浅 ,因此最无聊地深刻着”。(出自《荒野中的布考斯基》)

布考斯基关心的不是庸俗,是每个社会人将要面对的处境。诗集的第二部分中《人群的孤独》就是这样的诗歌,布考斯基说:

肉裹着骨头

一颗心悬在那儿……

肉裹着

骨头

肉寻找的

不止是

将布考斯基的诗歌写作视为对的彻底臣服的看法是错误的。布考斯基始终关心心灵的归属问题,在自己经历过的社会阶层中发现着绝望的男男女女,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上帝,也没有爱。

他笔下浮世的众生相就是男人酩酊大醉,女人朝着墙壁摔碎花瓶,没有人找到救赎。他重复写每个人困于自己的命运,没有人发现救世主,绝望油然而生。在诗歌的收尾部分,他通过满足和匮乏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类的孤独。城市垃圾场满了,废品收购站满了,精神病院满了,医院满了,墓地满了。人类的文明社会擅长生产废弃品,这些弃置的物体充满了尘世的空间,但是人的内心是空虚的。他的视角从底层出发,但是没有停留在生活的卑贱上,却在生活中试图寻找一种简单的纯粹哲学。

布考斯基写作的另一个侧面,是对学院派和“高雅”诗人的不屑。这个态度在布考斯基的诗歌和小说当中都有反映。比如在《苦水音乐》这部小说集当中,布考斯基写了篇《高w的鸟》,记录叙述者和同伴去采访一位知名的诗人,在一连串不知所云的攀谈之后,叙述者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堵车,觉得这些时间可以做些别的。

在自己的诗歌里,布考斯基对那些沽名钓誉的诗人和教授们大加嘲讽。他在《这位诗人》里说一位诗人为了钱,呕吐在哪里都行;他在《教授们》里写自己听人们故作姿态地谈论福克纳后,他在房间里把晚饭都吐了出来。

他并不反感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只是对这些假模假式感到恶心,他的态度与他的写作朝向是密不可分的。在一首《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诗歌中,他追忆了那些逝去的大作家们:快要饿死的巴列霍,得了梅毒的兰波,待过监狱的庞德,把脑汁溅进橙汁的海明威,背靠着墙站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人的写作伴随着诸多不幸,他们能够从写作中挣得的很少,往往付出的代价很多。他半是嘲讽半是哀痛地说出这些诗人在生活中收获的不幸,把后人对他们的崇拜形容为平庸者的嘉年华。这种哀叹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观照,他在写作中发现的是苦痛,悲伤乃至不幸的生活。

冯内古特说过一句俏皮话: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归入神圣行列的诗人不是这些沽名钓誉的平庸之徒,而是真切地在生活中发现诗歌伟大的人们,他们的身上背负着“时间的十字架。”他所崇拜的诗人偶像在《苦水音乐》的《大诗人》中有所刻画。这篇小说篇目在小说集当中和之前提及的《高飞的鸟》并置,可能编者刻意将这两篇描写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对比,来凸显诗人和“诗人”的不同。

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去拜访一位伟大的叙事诗人,这位伟大的诗人看起来很像是布考斯基的自画像,生活在腌H的生活环境中,针对诗歌的问答甚少修饰,简单流畅;他关心现代女性,不关心高大上不实用的话题。两个男人的对话简单直接,友谊的建立也仅仅是在车上分享一瓶酒。没有繁杂的社交礼仪,话不多但是保留着温情,很像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塑造的男性友谊,建立在有限的交谈和酒精之上。

篇6

张掖历史悠久,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称为“金张掖”,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设张掖郡,张掖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张掖还因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一直是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以乌江大米为最。

虽然已进入9月中旬,这里祁连山草原风光,沙漠冰川奇景,丹霞地貌仍美丽如画。张掖丹霞地貌,据说面积有300多平方公里。我们在张掖丹霞地貌区域转一圈,这西部之粗犷美艳,色彩斑斓、鬼斧神工的张掖丹霞地貌,确实美不胜收。

张掖天然丹霞地貌很独特,在亘古不变的蓝天白云下,像一堵坍塌的土墙,又像笨重的驼队,七彩斑斓的色彩,在这里挥洒着各自的绚丽。在阳光照射下,红、黄、橙、绿、黑、褐、青、灰颜色浓烈交织在一起,色调或如波浪顺着山势起伏,或从山倾泻而下,犹如斜铺的彩条布,张扬而奔放地宣泄着古老的激情。有的地形丰富奇妙,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磅礴,造型丰富多彩,像峰石林立,千年古堡,如石柱尖峰,变化万千,似景似人,栩栩如生,令人称奇。色彩与造型的魔幻组合,演绎大自然的无限可能性。这地貌既养眼又养心,据说,马可・波罗曾醉心于张掖丹霞地貌,在张掖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在这孤独荒凉美艳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星球。

丹霞地貌之美,过去养在深闺人不识。自从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在这拍摄,才开始让张掖丹霞地貌为世人所知。

大自然是本“百科全书”,如果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大自然,就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今城市人,生活环境失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孩子见到的只是绿地,要培养“科学兴趣”,显得更加刻意而困难。

一走进张掖城,我们就打听到有乌江大米的饭店,乌江大米确实好吃,口味有点像五常安家大米,但外形独特、个大体长,晶莹剔透、米香浓郁、人口精柔、营养丰富。饭店老板介绍,乌江大米产在张掖乌江堡一带,历史上曾列为贡品供应皇家御膳房。

张掖城内还有座镇远楼,俗称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很像西安的钟楼,方方正正地建立在砖砌的坛上,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楼下有十字洞口,可以通向东西南北,行人可以步行,甚至可以通过小型车辆,城洞门的上方,嵌刻着四块匾额,东西南北分别是:“旭升”、“贾城”、“迎熏”、“镇远”。楼上四面又悬挂着四块匾额,东西南北分别是:“金城春雨”、“玉关晓月”、“祁连晴雪”、“居延古牧”。

饭后,我们在镇远楼转一圈,张掖之行就基本结束了。

王老板经常觉得口干,没有唾沫,或者唾液稀少。医生说他这是生理性口干,是口腔腺体萎缩,唾液分泌减少所致。自从口嚼枸杞,好多了。原来,枸杞还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安神生津,对缓解口干有一定功效。

王老板每天晨起和晚睡前,都嚼服一大把枸杞,不到3天,他就吃掉半斤多。

张掖出土的飞马踏燕,成为中国旅游地标

又经过两天急行,我们直驱甘肃古浪县大靖镇。

到大靖镇境内是晚上,大靖镇缺水,贫穷落后,别处都翻天覆地,好象这里一直还在这样重复,交通工具差不多都是毛驴,穷地方有穷地方优势,平均每人10元,就能吃顿有驴肉的晚饭。

大靖驴肉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健身价值极高,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动物胶、骨胶朊、钙和硫等成分,蛋白质含量也比牛肉、猪肉高,而脂肪却比牛肉、猪肉低,能养心安神,对心悸、心烦、心虚所致心神不宁起到调养镇定作用。

朱老板有心血管疾病,他没少吃。老孟知道驴皮护肤养颜,她专找驴皮下筷。

晚上没吃够,我们早晨又找一个驴肉馆吃。

路上,朱老板感到胸不闷了,不知是吃驴肉吃的,还是心理作用,好象都有了。

出大靖镇,能看到残破的古长城土墙,宛延沙漠之中,千古大风,把土墙形状搅动得千奇百怪。长城,象征着坚守、坚持,也象征着一种力量,但这里的长城,早已丧失这些功能和力量,被现代的高速公路切成许多段落,失去天高地阔的境界,更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高速公路穿过了万里长城第一口,站在万里长城第一口,我脑子没有丁点千古之幽情,用事实说话的历史,都被“现代文明”得支离破碎,变成不能回头的绝望!老祖宗的东西,看来,再不救就没有了!

穿过万里长城第一口,又是戈壁沙漠,戈壁以石为主,沙漠以沙为主,荒漠以沙土为主。

再往前走就是酒泉、玉门、嘉峪关、敦煌。

酒泉的夜光杯闻名中外,这种夜光杯以祁连山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精工雕琢而成,自古以来都是名贵的饮酒器皿。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问,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瀚的这句诗,一语道破天机,红粉配佳人,宝剑赠英雄,葡萄美酒当然要用夜光杯来品尝!

我们到酒泉生产夜光杯的工厂购买,有人问谁是导游,导游领着买一个价,我们买一个价,因为没有导游回扣,我们买的价格便宜。

大家买完夜光杯,急着去酒泉卫星发射场。通往卫星发射场的沙漠公路,像一条飘带,捆绑着沙漠流浪的野性,向远方穿越。当我们傻乎乎赶到卫星发射场,人家不让进,需要到酒泉市里办手续,白跑200多公里,大家都很扫兴。

这些天,我们走错路,行弯路,遇到麻烦,大家都不互相责怪埋怨,都担当起自己的职责,沉稳冷静,绝不推脱逃避。旅游,除遵循人与自然的规律,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待人以诚,奉人以德,不卑不亢,理解宽容,有责任感。要自我调节心态,做到心理平衡,处境平衡,心情舒畅,就会没有烦恼,消除心理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发生,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有时心胸也决定健康与寿命!

我们马不停蹄,从酒泉去玉门。

如今,玉门石油已基本枯竭,建在沙漠中的一些小镇,都已经搬迁,空空无人,只剩一些经历沧桑的简陋房屋,如战场的狼藉残骸,遍地疮痍,地表的沙石,在不断埋没这曾经煎熬与幸福同时呈现的地方,好象春风又不度玉门关了。这“玉门之殇”,会不会是全国那些资源城市的未来?

玉门赤金镇和平村,是铁人王进喜家乡,一些地方都标着很怕别人不知道的“提示”。现在,玉门想靠王进喜的名声远播。

我们所到的风景区,都处处设防,景景索钱,似乎风景区都变成乞丐,厚颜地向游人伸手要钱,实在是大煞风景。所以旅游就是旅钱,要付出许多钱的代价。有时几百里跑去,汽车一公里耗油1.5元,到跟前,门票上百元,有些门票每人160元。想看就得花钱,要不白来。

篇7

蔡:对绝大部分人来讲,初恋不仅是甜蜜、辛酸抑或震撼的事情,它很像我写下这本小说的过程,不写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就无法存在,没有初恋,也就没有第二任第三任。初恋带来的震撼力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件事,但它突然发生了。没有人可以真切告诉你第一次恋爱时你会遭遇什么,这都是要靠自己去摸索的事情,我想从这里开始探寻。

F:里面一个人物很有意思,“鹿头上”,以帮人做梦为生。

蔡:我一直有个抽屉,每次想起什么可能用得上的构想我就写纸条丢进去,有次写到一个到处流浪、陪人家睡觉、帮人家做梦的人,按当时的构想,他其实就是流落街头从事易的人,但如果在交易的同时也能帮人完成一个美梦,也能从这种邋遢或者龌龊中诞生一点温情。

后来和别人聊起这个构想,大家都觉得它有点空:帮人家做梦是怎么回事?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啊!这个构想被泼了凉水,我就把它放在那里没有动过。写这段初恋的时候,女主角处境悲惨,我就想派一个人来救她,就想起这个人物,但在小说里,他被写成了与易无关的角色。

F:你说过“鹿头上”其实蛮像你的。

蔡:我一直都喜欢那种跟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我自己也多少有一点这种感觉,倒不是说故意要跟社会格格不入,而是格格不入有时候会带来一些不错的结果,太融入很容易失去人本应该有的敏锐。

“鹿头上”有点像小王子,从外星跑到地球,说辞像个神经病,可是内心我相信他。对他我投入了很多感情,因为我把他设定为在社会上一无所有的人,他不能够给女生除了包容和宠爱之外别的东西,那他是否一个值得考虑的对象?我想测试一下。

F:现实生活中,这事儿可行吗?

蔡:如果女主角是我的女儿,我一定不准她和“鹿头上”在一起,因为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去探险;可是如果我是她的同学,一定会鼓励她和他在一起。

F:那你觉得爱情可以拯救生活吗?

蔡:爱情可以拯救存在感。就像你养一只宠物,再孤单的人,如果愿意对宠物付出一定心力,宠物回报他的那种需要的感觉会使他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是有位置有意义的。相对而言,对宠物的爱比较安全,有付出就有回报,恋爱则是要尝试的,也许再多付出都没有什么回报,所以爱情未必能拯救生活,有些爱到死去活来的人,爱情是给他带来巨大灾难的。爱情很可能让你逃课、请假、上班迟到什么都会发生。但你在逃课或是酗酒的时候总是存在感特别强,这是爱情在你生活里狠狠地留下了痕迹。平淡当然是幸福的事,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足够的配额让爱情留下痕迹而后再进入平淡,而非一开始就平淡。如果二十岁就什么都看开,心如止水,那太可怜了。

F: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可是都很可爱,充满善意。

蔡:对,即使被设定为残忍的男主角,我也不太忍心责备他。男生神经很大条,不太能理解女生这么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他动物性很强,经常依循当下的需求来做决定。我的字典里,大家都在灰色地带,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我猜我去写琼瑶的小说,那些把情侣们拆开的恶婆婆,我也会挂念她们守寡二十年的心情。我对自己说要狠一点,但写来写去还是没有写出一个坏人。

F:但两个好人处在爱情里也很容易觉得窒息。

蔡:我们常常美化一些纯爱状态,譬如“两人世界”四个字,是爱情片也是恐怖片。消除窒息感恐怕是人一直要学习的功课。我为什么一直鼓励阅读,不是因为那些书写得多好,而是因为阅读是一种灵魂运动。旅行也是一样,不是说在巴黎跟埃菲尔铁塔和一张影会带给你什么,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可能会让你觉察到在熟悉的环境里觉察不到的事。有人说爱情中最不喜欢的就是忐忑不安,可我觉得那才是爱情的本质,一旦你把对方摸得一清二楚,爱也就消失了。

F:据说你维持感情的方式之一就是常和恋人一起畅想未来,用北方人的话说—这算不算画大饼?

蔡:“画大饼”好像有点负面意思,但我认为不画大饼是更过分的事情,就像你组了一个家庭,难道你永远不告诉对方要去哪里吗?过一天算一天,很可怕。你可以说我们三十岁以后要搬去瑞士住,也许最后没能去瑞士而是去了泰国,大饼得不到得个小饼也可以,或者哪儿也没有去,起码你们一起往那个方向走着。大饼一定要画,如果你对伴侣说,没戏了,明天这样后天也这样,那你身边一个人都不会有。

F:你愿意写一个初恋的故事——我很好奇,你的初恋时什么样的?

蔡:我的初恋发生在中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我是学生会主席、演讲比赛冠军,对我来说这件事很意外:我深刻见识了恋爱的威力,不是靠意志力可以克服的。在这件事中我受到的伤害,花了很久很久才去复原。可是小说里女主角很快就又恋爱了,我总觉得她要用两年时间修复,可是因为很不甘心在某一章写上“两年后”三个字,事情就在两个月之内发生了。我也跟90后的小朋友聊过,他们对爱的测量单位很短,能够接受一个礼拜的爱情,我就想,原来我们的时间已经快到了这样的程度,两个月已经太久了。

篇8

关键词: 《鲁滨逊飘流记》 后殖民主义 自我身份 星期五 关系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其作品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因此,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西方的殖民主义者离开了亚非拉殖民地,但他们不仅把它们当作市场,而且当作思想意识的领地保留起来,继续他们在精神与思想上的统治。与此同时,不少摆脱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并没有在摆脱宗主国殖民统治之后全面复兴,而是在传统的专制与落后的阴影中和更加复杂的殖民后遗症、殖民综合症的影响下徘徊不前,这也为西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者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者制造或曲解东方的文化与历史提供了种种口实。后殖民主义批评正是一种针对这一现实的多元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实践,这一浪潮兴起于20世纪末的西方学术界,迅速得到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呼应,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思潮。后殖民主义批评在理论上的自觉和成熟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的出版为标志。“东方主义”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范畴和关键术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权力运作。在赛义德看来,西方为了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施行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策略,并规定和误导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历史学术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统治服务。西方中心话语构建了一个全球规模的文化秩序等级结构。在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霸权话语下,东方文化不仅处于边缘地位,处境艰难,而且只能被动接受。它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文明/野蛮,国家/部落,科学/迷信,先进/落后,等等。相对于西方所代表的文明、理性、进化、开化、启蒙,东方则是野蛮、非理性、落后、未开化、待启蒙的。正如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所言:“东方是非理性、堕落、幼稚的,‘不同的’;因而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世界现代史就是围绕着这条文明与野蛮分界线同时展开的全球分裂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很长时间以来,《鲁滨逊漂流记》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冒险小说。正是这部作品开启了后来的文学史家称为“后殖民文学”的先河。它为我们展示了英国新生阶层在追求财富拓展领土时的昂扬士气和热情,是反映欧洲意识形态的帝国文化的产物。本文借助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对文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人公自我身份的变化以及他和星期五的关系。

一、鲁滨逊自我身份的变化

自我身份是一个人对自己相关的所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他自己眼里的自我形象,他的感觉、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追寻鲁滨逊的生活轨迹,我们能看到他的身份在变化,他同小岛的关系也在变化。最初他的身份只是个小混混,遭受过奴役,后又曾沦落为流浪汉,最后成了一个殖民者/主人,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英国从最初的被奴役到后来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的发展史。小说开篇就介绍了鲁滨逊这一角色的历史。他决定出海时已经18岁了。在那个时候,到这个年纪还什么生存之技都没学到,在同龄人中他可能被看成一个小混混。他自己对于这种现状非常清楚。他的解决办法――去海外冒险――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急需向外扩张的现状。海外的财富吸引着像鲁滨逊这样的青年去开拓新的领地。他知道像他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要改变自己的地位最好是去冒险,所以他不顾他父亲的劝阻而毅然地开始了他的海上冒险。他的冒险使他与英国渐行渐远。随着他向孤岛走近的每一步,他在世界上的自我意识和地位也渐渐模糊。直到他被冲到孤岛的岸边时,他对旧世界而言已经死了,在某种意义上又获得了新生。

到了岛上,他自觉地扮演起殖民者的角色。在岛上住了两年后,他开始探索他所住的那个孤岛。这一步可谓意义深长。这种探索精神几乎是出于殖民者的本能:“我来到,我征服,我占有。”在荒岛上他显示了作为殖民主义者的明显特征。他为荒岛画了简略的地图,把小岛的所有权归到自己头上,“这一切现在都使属于我的,我是这些地方的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渡让的话,我还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他虽然也时常称他岛上的那个“家”为他的城堡,那也似乎只是自欺欺人。当他在沙滩上发现那个巨大的脚印的时候,他不再称他的家为城堡了,而仍然只是一个动物的巢穴,所以一下子从绅士又沦落为流浪汉了。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挪到更隐蔽的地方,以躲避隐藏的未知的危险。这也表明他还远没有掌控或统治这个小岛。脚印的那一幕再次证明他所呆的那个地方只是一个山洞,一个临时寄身的地方。这些也再次提醒读者他还仍然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外来者,他所经营的那个小住所尚还是一个不稳定的殖民地。陌生的脚印成为他和别人共同拥有那个岛的标志,也改变了他对自己占有这个岛屿能力的信心。所以自发现脚印以后,他殚精竭虑地加固他的堡垒,把他的“家”和他的山羊藏到树丛里。很明显,他这么做是想隐藏他的欧洲外来者的身份。有的人认为他在发现陌生的脚印以后才开始他对那个岛的殖民过程。在布尔顿人眼里他从那时起才开始完全是一个殖民者的身份。他两次花大气力加强他的堡垒,最后终于建立起他自己的帝国。在他救了黑人星期五以后,通过他以前的所有努力,他最终宣布他自己是那个岛的总督。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殖民者。综上所述,我们看出鲁滨逊的身份是不固定的,即使在他统治这个岛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他作为殖民者的身份可以从他和星期五的关系中看得更清晰。

二、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

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他们不仅仅只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从中还折射出其他的色彩。笛福生动却扭曲地描绘了星期五的样子:

他一见到我,立刻向我奔来,爬在地上,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势和古怪的姿势,表示他臣服感激之心。最后,他又把头放在地上,靠近我的脚边,然后又像上次那样,把我的另一只脚放到他的头上,这样做之后,又向我作出各种姿势,表示顺从降服,愿终身做我的奴隶,为我效劳。

这种描写实在让读者感到悲哀,又给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提供一个例证。为什么只有星期五要表示臣服、奴役?答案只能是他是一个黑人。作为一个黑人,他的行为只能是对白人卑躬屈膝,感激涕零。就像法侬在他的论文“黑暗的事实”中提到的那样,黑不仅意味着黑奴的身份,而且意味着是被边缘化的角色。鲁滨逊对星期五称奴和为他更名的描述又再次反映了这种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他们初次相遇的时候,由于缺少语言交流,星期五不得不依靠各种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他的意思。他这么做的时候明显显示了他的奴隶的地位,好像天生地他就应该遵从服务于白人。后来在对他进行所谓的教育的时候,鲁滨逊把自己救的这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称自己为主人。从语义学上说,英文的“master”也有老师的意思。这里显示了作者的殖民主义立场,认为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都比那些殖民地人民的要优越。所以为了让星期五成为一个有用的有教养的奴隶,鲁滨逊开始用英语教他很多东西。让星期五明白了他们各自的新名字以后,鲁滨逊又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牛奶、陶罐,还有面包,这些都是他这些年在岛上精心研究出来的成果。通过星期五,鲁滨逊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来岛上之前的那个被奴役的人,而是一个殖民者,一个主人。他能当星期五的老师证明了他能掌控岛上的复杂情况,也反映了早期殖民者想在新世界重新确立他们身份的欲望。鲁滨逊和星期五之间除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以外,他们还有其他类似亲人的关系,因为殖民者在殖民地也会感到孤独,需要当地人的支持,那就是为什么鲁滨逊也称他自己为星期五的父亲。当他看到星期五和他父亲重聚时的欣喜样子,他甚至有些暗自嫉妒。鲁滨逊对星期五的称呼渐渐变得亲昵,从一个野蛮人到一个正常的人,他对殖民者来说已经是个有用的人了。鲁滨逊竭力表明星期五对自己温顺躬从,忠心不二,这也说明笛福时代的西方人坚信他们生而优越于其他民族,让被殖民者臣服于他们自己的需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列入殖民主义写作。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它过于强调殖民的好处而忽视了其带来的副作用。文中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形象都是扭曲的。星期五的自我身份被抹杀了,同时也被边缘化了。他生命的价值就是服务于他的主人。传授他语言是为了给他灌输对大英帝国的忠诚,也证明了他自己弱者的地位。这也说明笛福可能也认为白人拥有绝对的优越地位,所以他赋予鲁滨逊教育星期五的权力,好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奴隶。这恰恰证明了赛义德关于东方主义的观点,那就是:西方代表着文明、理性、进步、开化、启蒙,而东方是野蛮、非理性、落后、待启蒙、未开化的。因此教育被殖民者,让他们完全遵从他们的主人是欧洲人的责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被看作是宣传推广征服和殖民的工具,可能比武器还有效果。用新的视角分析经典作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对我们也会有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Defoe,Daniel. Robinson Crusoe. London: Bantam Books,1991.

[2]任一鸣.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J].外语研究,2003,3.

篇9

为此,我们特分两期推出众多生活达人的奇思妙想,以飨读者。

刘诺临

【素材展示】

把超级和平常放在一起,你不觉得奇怪吗?当我第一次碰到这四个字――“超级平常”时,有一个奇怪的感受。超级就是不平常;平常就是不超级,到底什么才是超级平常呢?

这要说到我上的第一堂设计课。老师让我们找一个“超级平常”(supernormal)的物品。当时我不知所措,毫无头绪,结果找来一把钥匙,因为钥匙结构简单,却能发挥极大的用处。这当然不是正确的答案。老师解释什么是“超级平常”,我才恍然大悟。这里面有很多的哲理呢!

“超级平常”就是为了好用而设计的设计理念。设计应融入生活中,不引人注目,却必不可缺。它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不需要独特,也不需要新功能;只需要用时得心应手。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做例子,非常不起眼的杯子,可是里面包含许多设计元素:深度、宽度、厚度都恰到好处,用起来得心应手。这些微小的细节若不仔细观察,就会被忽略。越观察,我越被这杯子的“平常”所吸引。

我发现许多设计师总是关心吸引力,不太注重物品的易用性。他们为设计而设计,为更新而更新。其实,生活中人们视而不见的许多物品,背后的心血与创新,让它们变为“超级平常”的物品。

【素材解读】

平常心,具体表现为:一是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二是既积极主动,要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若要生活幸福远离烦恼,就应该持着“超级平常”的态度,不必锋芒毕露,不必咄咄逼人,不必非怎么怎么不可。

[适用话题] 平常心;眼光;主动;比较;乐观;豁达;幸福;快乐;坦然。

【运用示例】

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因为得不到,懊恼不已,烦躁不安;因为已失去,后悔莫及,肝肠寸断。

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

难道我们要在一个又一个“得不到”和“已失去”中反复挣扎,一天天衰老吗?

得不到的终于得不到;已失去的永远不回还。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往事如烟,终将随风散去。执着于过眼烟云,又错过了新的相遇,让又一段似水流年,慢慢老成过往,岂不枉度了好韶华!

看得破、悟得透;不执着一念,不标新立异,能顺其自然。

――此之谓平常心。

李栋荣

【素材展示】

曾经有一个信徒问佛:“人们都说信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却从不觉得幸福,这是为什么?”佛问他:“你现在都忙什么呢?”信徒说:“为了不活得平庸,为了光耀门第,为了升官发财,我夙夜操劳,心力交瘁。”佛说:“你心里装满了欲望,哪里还容得下半点幸福呢?请你放开一些贪欲,留给幸福一点空间,你才能拥有她。”信徒顿悟。

【素材解读】

当我们整日为了事业、金钱、名誉忙碌不息时,当我们因为嫉妒、愤怒、无奈的心而徘徊不定时,幸福早已远离了我们。其实,幸福是久涉沙漠者眼前的一掬清泉,虽然平淡无味,却甘甜无比;幸福是病痛患者一刻的健康平安,尽管平常,却如此难得;幸福是身处高原绝境的那一口氧气,是久处黑暗中的那一缕阳光,是垂死者对生命苦苦的祈求。

[适用话题] 幸福;发现;提醒;空间;心态;痛苦;灵魂充盈;精神富足。

【运用示例】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不抱怨生命的苦难,不沉浮于一时的得失,珍惜眼前的风景,把握现在的美好,抛开那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的遗憾,幸福就是这样简单。幸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美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牵挂;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清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自信;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当我们奋力前行时,那被我们有意无意淡忘了的身后父母慈祥的目光,朋友倾心的支持,爱人魂牵梦绕的牵挂,甚至于孩子天使般的笑声――那正是幸福的源泉。

杨海亮

【素材展示】

幸福人生,有许多东西你一定要在乎。健康是要在乎的。试想,如果你足智多谋,你地利人和,你一路飙升;可是,很快就心力不济了,你又怎能做完、做好你想做的事情呢?有句话记忆犹新:“世界少了我,其实无所谓;但我少了我,还剩什么?”亲人是要在乎的。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儿女,这些人都和我们有着淳厚的血缘之亲。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让亲情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可依仗的资本,并且随时可以支取与享用。朋友是要在乎的。在乎朋友的人,十字路口就有人指点迷津,错误途中就有人谆谆告诫,患难处境就有人倾囊相助,跌倒的时候就有人真诚搀扶。品性是要在乎的。好的品性是我们命运的保护神,要尽量去接近,去追求那些高尚美好的品性。价值是要在乎的。工作、职业、能力、地位、机会各有各的不同,但这都不影响我们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叱咤风云的社会精英也好,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也罢,谁站好了自己的岗位,谁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谁就可歌可泣。

【素材解读】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不必太在乎的,比如功、名、利、禄、权、势、位种种。这些东西,你越记挂,越忧心;越在乎,越受累。放下这些,即是解脱。当然,人生不是享乐,而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在意,那人生就容易过得空白、无聊、没有底气、没有根基,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做人的乐趣和做人的意义。人生要在乎的东西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排序,健康、亲人、朋友、品性和价值都应排在最前面。

[适用话题] 主次;眼光;目标;信念;价值;底线;放下;舍与得;排序。

【运用示例】

当谋求衣食住行的努力遭遇失败时,当衣食住行能够高枕无忧时,我们都有可能对生活、对人生产生迷茫。

考霸张非,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因迷恋上网被劝退。2005年又以703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再次因深陷网络被劝退。2007年高考,他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然而,据报纸介绍,张非对人生依然迷茫,不知道考大学为什么,不知道读完该大学干什么,直嚷道:没意思!因为感觉没意思,因为感觉压力大,因为找不到人生的价值而又不甘心沦为动物,许多人选择了自杀。

真是太可怕了!亿万年修来的缘分,或者福气造就的生命,就这样化为乌有。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为生命找到健康所在,找到亲人相偎,找到朋友相随,找到价值所归,那谁还会感觉到人生无聊,还会有谁对人生感到迷茫甚至走向自杀呢?

朝 阳

【素材展示】

你见到一块地毯,马上迈不动步了,再看标价1000元,你有两种选择。

A.太贵,挑了一块便宜的500多元,性价比虽高,可喜欢程度也降低一大半,结果,每天在家看到这块地毯时都阴沉着脸,哀叹自己不够狠心花钱,只能凑合着用。

B.思考了一下,马上决定买下地毯,即使今后要连吃两周的方便面。结果,花了1000元,拥有地毯的狂喜+每日欣赏它的得意心情+邀请朋友来家共赏的好兴致+两周后一定要美美大吃一顿的好胃口。

你会选A,还是B?

当然选B。因为快乐提升价值。

【素材解读】

价格,品牌,是以往人们衡量商品是否值得购买的不变真理。而时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件商品能够为我们的内心换来多少和多久的满足感与快乐,更是衡量价值的关键,这就是“乐价比”。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倡导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物超所值。相信,不久的将来,“乐价比”会成为新的衡量生活质量的方式。

[适用话题] 标签;品牌;性价比、乐价比;眼光;比较;心态。

【运用示例】

生活是有技巧的,但此前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我的一位朋友,在太平洋百货看中几款名牌皮鞋,然后跑到戴希曼鞋城,来回奔波了4个小时之后,扣除交通费用节省了60元。

有一阵子,我对团购痴迷成瘾,连买双袜子都要团一帮人,图的就是它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可现在,我却要掂量掂量了。

看电影?不团,挑不到好位置,影响观影心情。

聚餐?不团,人多太闹,还不如一家人选个私密包间,畅快地吃,畅快地笑。

旅游?更不团了,跟着一帮人拍照购物太无趣……

一次聚会,发现好友的包包,无论款式,还是品牌,与我的一模一样,价格却要便宜300多元,难道我被冤大头了?

NO,NO,这款包比好友先买一个月,我可是提前快乐了整整一个月呀,早该偷笑了。

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倡导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冯 仑

【素材展示】

世界上有两种人生,第一种叫过日子,95%的人在重复这样的人生,每天你不讨生活就得饿死,这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但还有5%的人过的是第二种人生――挑战命运,创造生活,改变自己的未来。这些人进入另外一个气场,衡量他们的是非标准也不大一样。比如冯小刚今天下了班没陪老婆孩子,舆论会说他不对吗,大家都不说。但要是你下班不陪孩子,很多人就会说你。

【素材解读】

开始创业时,很多人是在幻想着能有第一种人生的安定,能极好地控制风险、成本,然后期盼着第二种人生的辉煌成就。其实,这两件事是不能放在一起谈的,如果你要创业,又想能按时上下班,基本上这件事不会实现。要过日子,还是要挑战命运,请尽快拿定主意。

[适用话题] 双赢;得失;目标定位;路径选择;价值取向;成功;挑战。

【运用示例】

篇10

关键词: 《啊!拓荒者》 女性主义思想 解构 建构 和谐两性

一、引言

凯瑟是美国拥有很高声誉的女作家,被推崇为“美国立国以来一名最伟大的女作家”、“美国文学界的第一夫人”。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不断崛起,许多评论家自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凯瑟及作品进行探讨。早在1940年,法国雷恩大学的伊冯・汉迪就在博士论文里强调凯瑟的心理是“纯粹女性的”①。1948年美国范得比尔特大学的约瑟芬・杰瑟普在博士论文里也指出,凯瑟的作品在歌颂女性时最有感染力。她认为凯瑟的女权主义主张女性脱离男性,独立生活②。前辈研究学者对凯瑟的女性主义研究多集中在凯瑟如何表现女权思想。本文主要梳理凯瑟建构女性世界的整个过程,从解构男权社会到建构女性世界正如世界女性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激进走向平和的过程。凯瑟在《啊!拓荒者》中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也是经历了一个由解构、建构到两性和谐相处的过程。

二、批判和解构男权社会

在作品中女性主义要求瓦解父权制的统治,建构女性的世界。凯瑟在作品中分别对男权社会文明、男权社会中雄伟的男性形象进行解构,为建构女性世界打下基础。凯瑟把故事安排在美国西部荒原,是因为这里的土地是处女地,这里的文明体系还没建立起来,这里是自由的天堂,这里远离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文明社会,男权制文明在作品中处于缺席的状态。

1.解构男权“主体”光环下的男人。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处于主体地位,男性是社会的“家长”和“统治者”。但在作品中,凯瑟为读者还原了真实的男人,他们或是乡村的愚夫和莽汉,或是知识阶层的伪男人。作品中奥斯卡和洛是乡下愚夫的典型。他们没有头脑和智慧,只知道蛮干,心胸狭窄、好嫉妒、大男子主义是他们的典型特征。奥斯卡方脑袋、宽肩膀,显得蠢笨,洛较奥斯卡灵敏些,但总是犹豫不决,“他们不在乎干力气活,但讨厌新尝试,而且从来不觉得有必要为之花大力气。甚至洛,尽管比哥哥灵活,也不喜欢做任何与邻居不同的事,他觉得这会太引人注目,让人说闲话”③,“在麦收中,当麦子已经熟透,人手很紧时,洛会去修篱笆或是补马套子;然后冲到田里,干活过了头,结果在床上躺上一周”④,奥斯卡和洛就是这样不知道动脑子。他们不但做事不动脑,而且心胸狭窄,经常嫉妒别人。他们嫉妒弟弟能出去读书,“唯一令他们兴奋的莫过于弟弟在大学里混不下去了”⑤。弗兰克是乡村的莽汉。他非常粗鲁,经常骂骂咧咧,经常发无名的怒火,他猜忌、警惕一切,他希望别人认为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经常对着报纸发火,认为报纸上的某些离婚案是对他个人的冒犯,继而就愤愤不平起来。这样的男人也想征服女人,他要他的妻子成为他的奴隶,对他俯首帖耳、低声下气。

相比之下,埃米尔和卡尔稍理性些,但面对生活依然没有足够的勇气,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埃米尔一直依靠着姐姐亚历山德拉,姐姐培养他成为大学生,他却被情所困,最后被弗兰克枪杀。生前,他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有时他谈到要学法律,有时,也是最近了,他又讲要去沙丘弄更多的地。他有时忧伤起来就像他的父亲”⑥。卡尔是个事业上的失意者,正如奥斯卡和洛所说,他是一个“流浪汉”和“无业游民”。他也深知自己的处境,他说:“我是自由的,但自由就意味着哪里都不需要你……我没有房子,没有土地,没有家人,我留宿街头、公园和戏院,我连这里的一片玉米地都买不下。”⑦作品中,男性的软弱和无能暴露无遗。男性之所以被认为是主体,是权利的拥有者,可以拥有对女性的支配权,是因为男权社会为男性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一旦掀开男性的伪装,我们就发现男性的软弱和无能。因而,如果给女性一个自由的舞台,女性同样可以撑起蔚蓝的天空,也许会更好。

2.解构男权社会规训出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男人和女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性一直是男人的奢侈品,是画家的模特,诗人的缪斯,是精神的慰藉,是护士、厨师、替男人生儿育女,是他们的文秘和助手⑧。在《啊!拓荒者》中,凯瑟让被男权束缚的女人玛丽亚以悲剧结束。玛丽亚从小就是男性欣赏的“他者”,她“皮肤黝黑,长着一头像洋娃娃一样卷曲的棕色头发,一张灵巧红润的小嘴,一双圆圆的黄褐色的眼睛。每个人都注意到她的眼睛,那棕色的瞳孔闪着金色的光,仿佛是金矿石,如果光线柔和一些,看起来更像科罗拉多州的一种叫‘虎眼’的矿石”⑨,“小玛丽亚就被打扮得看上去像个精致的小妇人,乔叔叔把玛丽亚举到肩膀上,让大家都看到。他的那些哥们儿在他身旁围成一个圈,一边欣赏,一边逗着这个小女孩”,玛丽亚“乖巧地接受着大家的玩笑,大伙儿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很少看到这样伶俐听话的孩子”。玛丽亚为了所谓的爱情,和被父亲喻为“绣花枕头”的弗兰克私奔,这并不意味着她有理性的爱情观。两人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彼此并不合适。弗兰克抱怨生活、脾气暴躁、蛮横无礼、嫉妒心强,而玛丽亚天性快活。但玛丽亚并不敢冲出“无爱婚姻”,她反而可怜弗兰克,她认为不能让男人快乐是她的错误,女人的遭遇是无足轻重的,这种自卑和自我轻视的态度正是男权社会规训出来的女性的典型特征。当和她相爱的埃米尔要求玛丽亚和他一起离开村庄时,玛丽亚“恪守妇道”,斥责道:“埃米尔!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坏话呢?我不是那样的姑娘,你是知道的。”⑩最后,当她和埃米尔欲分不能时,弗兰克发现玛丽亚不在他所设置的“牢笼”里,开枪结束了两人的性命,同时也结束了传统女性可悲、可叹的命运。

三、建构女性世界

1.成功地建构起带有男性个人主义、父权制性质的女性世界。澳大利亚的女权主义作家埃莫伊拉・盖滕斯曾在其著作《女权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曾指出:“……妇女要被认为真正是个人……她们必须‘成为男人’。”在小说的开篇,亚历山德拉就以男性化的形态出现的。她“个子高挑、健壮,走起路来又快又稳,好像对自己要去哪里,接着要干什么都胸有成竹”{11},她“穿着男式的长外套一点都不显得别扭,好像很舒适,本来就该是她穿的似的,还挺有年轻军人的派头”。而埃米尔则“穿着一件肥大的黑布外套,看上去像个小老头。他的帽子拉到了耳朵下面,鼻子和胖鼓鼓的两颊冻得通红并皲裂了,他低声抽泣着”。{12}凯瑟对亚历山德拉和埃米尔形成鲜明对比的出场形象安排绝非巧合,因为贯穿整个作品,亚历山德拉都是以睿智的家长形象出现。亚历山德拉购买下大量的土地,多年以后,她从贫苦的拓荒女变成了富有的农场主。在家里,她坐上了原来属于男性的位置,家人都“不敢和这一家之主当面发生冲突”。在社会上,亚历山德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男人们的尊重――“有一阵子,人们开始到我这里主动要求借钱给我――而这时我已经不再需要了”,而且“城里的,银行里的,县办公室里的男人似乎都喜欢看到我”。当奥斯卡和洛想阻碍她和卡尔的感情时,她毅然地回绝了他们,说:“这件事只关系到我和卡尔,与你们无关。”亚历山德拉已经从传统女性的附属地位晋升为独立女性的主体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活目标、人生理想、个人品质、经济实力等方面,作为女性的亚历山德拉都超越了男性,并且取而代之。

2.建构起了强大的、充满爱的女性世界。艾弗是一个所有人都厌弃的人,只是因为他与常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他更热爱自然,更热爱动物。只有亚历山德拉了解艾弗的智慧和知识,她经常去向艾弗请教,在艾弗因经营不善失去土地后,她收留了艾弗。奥斯卡和洛反对她收留艾弗,还要求她把艾弗送进精神病院,但亚历山德拉坚决拒绝奥斯卡和洛的要求,并且按照艾弗的生活习惯来安排他的生活。亚历山德拉的善良和宽厚还表现在她对待弗兰克的态度上,弗兰克是一个性格怪癖的人,但亚历山德拉为了她和玛丽亚的友谊,非常友好地对待弗兰克。弗兰克枪杀了她最疼爱和最寄予厚望的弟弟――埃米尔,她虽然非常伤心,但她理性地分析事情,认为其实“受伤害最大的是弗兰克”,所以她想尽办法要把弗兰克从监狱里救出。

四、两性和谐

随着女性思想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者们抛弃了最初的两性二元对立模式,选择了男女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方式。亚历山德拉是一位比男人更成功的女拓荒者,但在经历生活的重重磨难之后,她发现她需要卡尔,需要一个支持、理解她的异性。她常常梦见一个有力的男人抱起她,让她摆脱现实的苦和累,她也由最初的反抗、压抑梦境发展到接受,这足以说明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女性意识,并且开始慢慢接受萌动的女性意识,最后她勇敢地接受了卡尔的爱。亚历山德拉选择和卡尔在一起,是因为亚历山德拉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卡尔最理解自己、最爱自己。亚历山德拉和卡尔在一起相守的场面,正是凯瑟女性主义思想的高峰和闪光点,凯瑟以亚历山德拉和卡尔的结合结束故事并不是凯瑟向传统女性观念屈服,而是倡导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卡尔和亚历山德拉的感情建立在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两人是新型的夫妻关系,亚历山德拉经济依然独立,性格依然坚毅,她也认为只有卡尔是最理解她的,“是她生命的全部”,“朋友般的婚姻是安全的”。在小说的结尾,亚历山德拉和卡尔紧紧相拥,他们不再受男权文化的影响,因而对未来充满希望。小说给读者留下的是群体感和完满性格的复归。重聚和对彼此的需求抵消了所有的排斥犹疑之感。

注释:

①②转引自孙宏.从美国行到多重性――凯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外国文学评论,2007,(2).

③④Willa Cather.O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23,28.

⑤⑥⑦Willa Cather.O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77,52,54.

⑧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6.

⑨⑩Willa Cather:O 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9,122.

{11}{12}Willa Cather:O Pioneers!Houghton Miffin Company.Boston.Sentry Paperbound Edition,1941:7,6.

参考文献:

[1]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英]索菲亚・孚卡著.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