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旅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旅游主题。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旅游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拉近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牵线媒介。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三、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旅游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也存在大量问题,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不足,旅游景区经营超载等。针对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我国生态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以纠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偏差。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生态旅游必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2、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增强环保意识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使旅游区的安全得到保障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4、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结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旅游形式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旅游发展研究,2007年6月.
篇2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业最近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外游客来我国游玩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国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英语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此就可以联想,要想旅游也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将旅游英语学习发展起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一、邢台生态旅游现状
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设与此相伴。同时,生态建设与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邢台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快速的发展,关乎邢台后期发展得建设。在发展邢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邢台旅游局应当考虑在怎样更好地向游客介绍邢台。在此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介绍给游客,现如今,邢台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三种旅游路线。首先,为大自然风光游。在大自然风光游中,游客可以领略武当山的威武、天河山的壮丽以及九龙庙的神奇。另外一种就是历史文物游。历史文物旅游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要数守敬故里因此,在历史文物游中,郭守敬纪念馆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旅游地牡丹园和扁鹊庙也在其中。最后一种旅游路线就是当前年轻人较为热衷的乡村农家乐。在农家乐中,长寿百果庄园、岭南生态观光游。将邢台这些景区推广出去,以生态发展道路为主,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综合考虑邢台生态旅游。邢台生态旅游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在其开发生态旅游中遵循两项原则:首先坚持保护资源的原则;其次以低碳旅游吸引游客。最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旅游英语的诞生产生生于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展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旅游英语属于一门较为普遍性的课程。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动态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较多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其后期职业的发展。在旅游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英语教学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也随之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的调整不仅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体现出旅游英语与旅游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其逐渐呈现这么迹几项特点。第一,旅游英语教学注重相关文化方面知识的更新。文化知识的更新对学生实际工作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文化背景能够将翻译的内容与原文表达更趋近。第二,旅游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对学生后期职业的影响时非常大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良好的英语口语,于其后期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口语,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的英语流利的表达出来。第三,旅游英语教学,词汇的描述性与通俗性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工作岗位中更能够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见识当地的自然风光。
三、提高旅游英语教学,促进邢台生态旅游
从我国各地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旅游英语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知识的同时,职业素质也获得了相应的培养。旅游英语理论知识与时间相互结合,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邢台生态旅游的现状,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相关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邢台当地的生态旅游特点,在此前提下,将其中所学的知识推向与其他领域。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到了旅游工作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工作技巧,利用相应的宣传手段,将邢台的生态旅游推广出去。。在旅游宣传中,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特色推广出去,让国外的游客更好地了解邢台生态旅游,进而产生来邢台旅游的欲望。并且,旅游英语在此环节中能够推动邢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旅游英语可以让邢台生态旅游在国际生态旅游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邢台,了解形态的社会文化风貌。因此,在旅游英语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旅游英语将邢台生态旅游向世界推广。形态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更多的游客前来形态观光旅游。由此可见,在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
篇3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述
(一)云南石林风景区简介
云南石林风景区作为国家首批5A级的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的卫生县城,它是世界上现存不多的、最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景观。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绵延350平方公里,它也是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云南石林风景区曾被联合国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
云南石林风景区主要包括七个区域的景区,其中以大小石林、大叠水瀑布、乃古石林最为有名。尽管云南石林风景区的范围较为广阔,景区也较多,但是各景区之间距离较短,交通也很方便,利于游客在景区内观光旅游。民族风情堪称石林一绝。“阿诗玛”的美丽传说、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古老神奇的“火把节”、热烈欢快的撒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陶醉其间,难以忘怀。
(二)云南石林风景区特点
云南石林以其山石闻名中外,其独具特色和典型的喀斯特地遍布景区,恢弘壮观,类型种类多样。尽管景区保护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但是喀斯特地貌却绵延1100平方公里,景观甚是宏伟,具有很高的观光旅游价值和美学品鉴价值。景区内部峰林、湖泊、瀑布等都是观看主要景观,可谓美不胜收。云南石林以其风情更是令人陶醉,让人向往,在石林这片壮观美丽的土地上,主要是彝族撒尼人生活在这里,他们善歌善舞,更是创造了阿诗玛文化使得石林更具历史文化气息。与此同时,石林地区还具有大量的遗留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勘察研究价值,因此它也被列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
石林既拥有着美丽的自然美景,还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这也和当地人的生活居住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历代的彝族撒尼人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绵长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丰富,让人陶醉。
堪称历史奇观的云南石林,海拔高度在1500―1900m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仅有16摄氏度左右,是夏季乘凉、避暑的首选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自然景观的独具魅力和历史特色,它是一种将旅游业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当然这种旅游方式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生态旅游更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强调将旅游业实现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人们在接受自然熏陶的同时更应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那一份责任。
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景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有的生物圈和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部分景区的开发上并未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过分的强调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旦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得到修复和重现,因此实行和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以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从而平衡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生态旅游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它为旅游业发展能够走上一条良性轨道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这种旅游观念下的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以实现旅游产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否则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反过来限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改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负荷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包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它更加强调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因此,当前的旅游发展也应该负荷可持续发展观,在开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同时绝不能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规划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长久持续性。为实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稳定健康发展。
三、石林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石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
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可谓是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各个小长假景区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人流高峰,2012年石林景区入园游客从2007年的260万人次增至335万人次。人流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景区内的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迅猛增加,这种情况的唯一严重后果就是使旅游目的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对于石林景区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直接使得原来安静舒适的自然景观闲的一片嘈杂,不利于平衡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差
旅游者的素质是旅游景区旅游秩序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很多的游客在旅游景点不能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随意触碰岩石,甚至乱写乱画,这些不好的游客行为都源于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的保护意识浅薄,这些都不利于石林景区内的正常管理和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与生态旅游直接相悖的。
(三)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石林景区的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加,这都加剧了景点的承载力,但是作为景区的主要负责人和领导,一方面承受着上面增加收入的压力,争取更多的营业额。一方面又要考虑景区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的,但是只有解决好这组矛盾,才能促进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争取利润,而没有任何的旅游限制,客流量过多不就会影响景区内的空气质量,还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行,使得景区内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四)旅游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景点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内部都需要大兴土木,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这都会占用原有的自然资源的面积,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比如石林景区内几家宾馆,这些项目都直接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多的商业活动开始介入到景区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景区内的承载压力。
四、促进石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循循渐进,一方面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不断加深他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同感和支持,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他们在欣赏到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要接受一次生态教育的洗礼,从而从源头控制他们对于景区内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旅游者的法制观念,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于对景区内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要给予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的惩罚,以警示更多的人做出有违生态保护的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当然这些都需要景区从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制定科学的景区生态保护计划,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一方面要建立更具权威性的专门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景区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在景区产区和经营权的关系以及各方利益关系上,加强关系之间的协调,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并予以落实到实处。对于违反景区内相关规定和违背生态保护原则的行为要给予坚决抵制和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旅游规划,规划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确立与景区实际情况相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景区内的各方全面协调发展。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法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石林景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自觉承担其自身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做好景区规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景点内部的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石林景区的旅游企业的全体员工在景区的管理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景区的生态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活动内容,加大对于日常管理的监督和巡视力度,加大对于环保的投入,坚持用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次对于景区的环境、卫生、人流量、路线等进行综合治理并给予一定的限制,绝不能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在建工程的质量和游客的旅行安全工作。比如在节假日,石林风景区管理局实行全员上岗、分七大片区定点责任到人,每天值班长达12小时以上,确保了景区服务文明优质,游览观光秩序井然,没有出现旅游质量投诉和安全事故。
(四)综合治理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对于石林风景区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可以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进行治理,对于景区内的机动车辆进行有效地限制,大力提高景区内的电瓶车运行效率,提倡节能减排。对于景区内的河流湖泊质量要定点定时进行监测,并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综合治理,限制河流湖泊的客流量,将水体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对于景区内的垃圾污染,首先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对于乱扔垃圾游客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提高景区内部垃圾的处理能力,分类处理好各种垃圾。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会分析;威胁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ETS)认为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在增进对环境的文化、自然背景的理解上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要能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当地福利事业的发展。
二、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全面客观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到一个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内部威胁,以及组织所面临的威胁与机遇,从而更好的为了组织的发展规避掉威胁和劣势,把握住机会,更好的发展自身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和不断增加其竞争力。本文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住海南省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不足与问题,从而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 区位优势
海南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是连结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与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相邻,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众多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为海南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客源。
(2) 资源与环境优势
首先自然生态环境:海南省地处于热带地区,全省常年阳光充足,雨水丰富,且拥有许多奇特的热带景观,全省的大气环境质量也位居全国第一。在2012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比中海口市在全国113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中是唯一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最好。其次水环境方面:海南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89.7%的监测河段、94.4%的监测大中型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省内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干流、主要大中型湖库及大多数中小河流的水质保持优良态势①。
再者,拥有许多的热带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热带生物及森林遍布全岛各地,森林覆盖率达60.5%,远远高于全国20.36%的水平②。海南岛有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原始的热带雨林和大片自然保护区。中部山地是我国热带原始森林的天然宝库,有五指山森林区、霸王岭森林区、尖峰岭森林区、吊罗山森林区和黎母山森林区等五大保存较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区,这些热带景观分布密集,原始性强,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于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并且,海南全岛共拥有热带、亚热带植物 5 000 多种,其中 650 种为海南所特有,岛上有陆生动物近 600 种,有 20 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动植物的独有性,对于没到海南的游客来说也是不小的吸引力的。
同时,拥有许多蓝色生态旅游资源。海南省是我国管辖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岸线总长1754km,沙滩广布,沙质松软,海水清澈,更有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亚龙湾等多处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另外沿岸的珊瑚礁资源丰富;沿海地区还分布有大片的红树林等,备受生态旅游者的喜爱。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海南的人文生态资源丰富。海南还具有许多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海南是一个黎、苗、回、壮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不同的风俗和生活习性,对于想了解人文风俗的部分游客也是不小的吸引。当地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也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汉族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文昌元宵节的送灯会等。再者,海南还有多处历史文化古迹,如东坡书院、琼台书院、崖州古城、五公祠、海瑞墓等,这些人文风俗和历史古迹都为发展海南的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热带海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旅游资源的易损性
地处于热带,降水较多就会形成强降雨,影响到交通、出行等,海南四面环海,容易引发海啸和台风等灾害,由于与外界隔离,生态系统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低。尽管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很容易被破坏,这是海南发展生态旅游不得不面临的客观难题。
(2)国民素质与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矛盾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的特殊性,所以不仅对旅游者群体提出了较高要求,也要求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当地居民都要具备必要的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但是,事实情况是海南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素质偏低,环境意识落后,生态旅游意识淡漠,甚至会出现围捕和贩卖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情况;经营管理者则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匮乏、可持续发展思想淡薄、对资源实施掠夺式开发、低级和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旅游者则自觉维护旅游地环境的保护观念还未全面形成、环境意识薄弱、乱丢乱抛垃圾、随地践踏破坏植被等现象屡禁不止,尚未真正参与到当地生态旅游发展之中。
(3)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西部地区一直是海南发展的软肋,投资项目非常少,丰富的旅游资源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与三亚、海口的差距遥远。而且,海南的各个市县还没有完全打破行政界线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各个市县的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如大同小异、设施粗放的黎族村寨的开发。最后,发展生态旅游还客观存在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性与客源的迅速增长的矛盾。
(三)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政府支持
在“生态立省”发展战略的有力指导下,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十分重视对海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享有“三低”(低税率、低地价、低劳酬)、“三自由”(资金、物资、人员基本做到自由进出岛)的有利条件,如“落地签证”、“异地签证”权的放开为海南开拓了海外客源市场。
(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将海南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意味着建设国际旅游岛不再是海南省自己的事,而是上升为了国家大事,就有了国家支持作强后盾。
顺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放开免签证、民航进出、商品免税购物,一批一流的度假设施逐渐建立,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和更加丰富的旅游内容,这都将为海南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而其中有很多人就是生态旅游者。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伪生态旅游”现象的泛滥
生态旅游在我国和海南的旅游业发展中,都尚属发展不久的新生事物。因此,出于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国各个省市的发展呼声都很高,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者和普通的游客,都是新鲜的,人们对于它的相关概念都缺乏准确的认识,可以说是,只知道皮毛,不知道其发展的精髓。这就使得,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伪生态旅游”的现象,以次充好,以生态旅游为幌子行大众旅游之实,这不仅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更长远的看,这是十分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品牌的构建的。
(2)同类竞争激烈
海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并不具有稀缺不可替代性,同类竞争很激烈。如:印尼的巴厘岛、泰国的帕提亚、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乃至美国的夏威夷、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等国际著名旅游海岛。它们的旅游开发都早于海南岛,且都拥有热带独特景观,同时这些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相关的配套设施是很齐全的,都发展比较成熟的,是海南岛发展旅游业的强大竞争对手。未来海南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何做到“人有我优”、摆脱 “形象遮蔽”,才是海南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借助SWOT分析法,根据对海南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这一点在国外许多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已得到证明,如美国、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国。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才能促进海南的生态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才能及时解决在旅游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甚至纠纷。
尽管海南目前也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经济特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定》、《三亚市水上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等,但具体到生态旅游资源的约束条款还不够具体和全面。因此,海南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些针对促进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条例,如根据本省的实际,可制定《海洋生态旅游管理办法》、《生态旅游导游管理制度》等,使生态旅游发展的各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强化保护生态意识
首先,必须建立起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念,并且在生态旅游主体层,即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当地居民四个层面上形成各有侧重的观念表现。
其次,由于海南的生态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脆弱性,应避免“生态旅游无污染”的误导,要继续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生态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
(三)争取当地居民的支持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 这种旅游方式应该致力于推进旅游区生态保护、改善当地居民福利状况、低影响等,以激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以缓解对周围资源的压力。此外,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决策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当地人的意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持地方民族特色,才是海南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加大海南生态旅游促销力度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以来,海南在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收效明显,有效打开了国内外市场,近年来到海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但是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海南应该加大国际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引进和利用更多国际重大赛事和活动,精心策划和宣传旅游促销活动,大力宣传海南生态旅游的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展,进行专项促销和旅游交流活动;利用海南省部分航权开放政策,适当增加欧美地区抵离或经停海南的航线;开展和国内外航空公司、旅游机构、主要旅行商的合作,以达到向国内外成功促销海南生态旅游的目的。
(四)为游客量身定做旅游项目
旅游业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宗旨,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海南优越的人文和生态条件,海南可以重点开发观光农业、影视摄制基地特色游、潜水、冲浪运动、水下探险等旅游项目。
观光农业。因为海南是热带地区,作物可以一年四熟,一年四季都适合种植农作物,这就为开发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前提。而且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既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和享受农家生活气息,又能减轻热点观光地人满为患的压力。
影视摄制基地特色游。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2》之后,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把目标瞄准了这个风光秀丽、充满南国风情的海岛作为拍摄基地,众多明星大腕的参与引发了市场的轰动效应,让海南更加充满了吸引力和神秘性。海南就应该紧紧的抓住这个难度的机会,大力利用好明星效应来发展自身的影视基地特色游,也可以进行适度的炒作,积极营销,扩大自身旅游业的知名度。如参观冯小刚电影公社、与明星同游海南等活动,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海南旅游。
潜水、冲浪运动、水下探险潜水、冲浪运动、水下探险等旅游项目也都是比较时尚的运动项目,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如果能在这些旅游项目中增加旅游者的好奇心和趣味性,一定能充分吸引国外旅游爱好者。(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Hys2012-29)” 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ys2012-29
参考文献:
[1]林虎,加快培养适应海南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
[2]海南省 21 世纪人才战略研究会课题组,关于构筑海南人才高地的建议纲要[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
[3]王文壮,论少数民族教育与海南经济发展[J],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2005
注解
篇5
生态旅游思路的产生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是以研究大型动物在生态旅游中作为游客观看的对象开始的,后来学者们在研究生态旅游的时发现,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越来越注重保护其居住的环境。如Lindberg, Enriquez & Sproule 1996年以洪都拉斯伯利兹地区为例,发现随着社区居民从公园生态旅游中获取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则更加积极地支持保护区的发展。同时,学者们也在对生态旅游的各种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Stefan Gossling (1999)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CBA)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旅游环境危害成本)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常规利益(如砍伐、放牧等)的经济价值。
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开始重视始于1995年,起初学者们主要是将生态旅游的一些思想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进行研究。而关于对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同时从多角度去考虑有关生态旅游对于各种相关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如阎传海(1997、1998)对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张崎等(1999)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等方面对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Ek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 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 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三、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3.1特色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9%,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贵州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 226个,市县级1500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3.3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据调查显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数量、分布、规模、组合状况、价值、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特征。共调查2741个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景观类1338个,人文旅游资源类1403个,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贵州森林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的100%、93.55%、80%,可以看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喀斯特独特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怡人的气候条件、厚重的红色文化都是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也是贵州发展“大旅游”产业,实施“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基础。
四、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生态区加强对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方案中应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还应注意生态旅游区游客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规划游客人数。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要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4.2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
在发展旅游业时,政府占有主要的指导地位。政府首先应树立起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中,从而用生态旅游的观念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在观念中应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树立起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转变传统的旅游
开发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稳妥地推动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3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是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抢抓机遇。贵州省向国家申请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抢抓机遇、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舞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举措,而且也是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选择,更是贵州省打造对外开放和交流、推进贵州生态旅游历史性跨越的高端平台;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发展生态旅游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应当身体力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4.4改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
贵州生态旅游区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保护区的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增大投入,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在保护区缓冲地带的(即保护性经营区),利用“生态技术”,修建“生态饭店”、“生态旅馆”,满足保护区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吃、住、行、游、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环境监测站,为游客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提高生态旅游档次和效益,并推动保护区本身的科研、教育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4.5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
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对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与管理体系,替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确保旅游业的健康、高效运行。
篇6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地区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盲目进行发展旅游业,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袭国内外的典范,并未针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其次,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轻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得所谓的生态旅游规划名存实亡。最后,还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管理并不规范,依然采用粗放型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必须要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找到规划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使得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事业,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规划,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态旅游能够稳步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联系
生态旅游的概念原本来源于西方国家,美国生态旅游协会曾经对其有过专门的定义,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个概念。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态旅游并非简单的旅游产品,它也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要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的是和生态保护的共同促进。生态旅游不应该破坏环境,而应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种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帮助当地的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能够更好地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它必须保持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旅游方式,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光中,人类能够更好地领略大自然原本的风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生态旅游还必须具有保护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重复利用原则,寻求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要通过合理的谋划来保持长久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还必须具备科学技术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对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研发的基础上,开发者要能够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独特特性,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规划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它的功能有所了解。②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由于生态旅游全面协调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可持续地为某地区提供经济收入,并给当地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开始关注并引进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则要晚得多。1993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文件《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自此,国内学者便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首先,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和规划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例如,张秋菊、海鹰撰写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就依据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也有学者通过设立专项项目,进行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赵磊发表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文,就以湿地作为研究重点,论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进展。最后,还有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王会娟的论文“关于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就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资料的收集,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了,2006年,国家旅游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旅游进行讨论,会议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达成了进一步共识:生态旅游不光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强调和谐的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我国不仅对生态旅游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体实践。早在1982年我国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尝试将旅游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步开发。此后我国的生态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2349处之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覆盖式结构,证明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有以华山等为代表的山岳生态景区,也有以天池等为代表的湖泊型生态景区,此外以神农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景区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景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不乏以冰雪、海洋等为代表的生态景区。③在开发旅游产品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除了一般的野外观光旅游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观鸟生态景区,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为了实现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目标,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实际开展中,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对自然地域的干扰,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持续性、提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获益为目标,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进步促进着经济进步,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刺激供应以及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生态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不稳定,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利用,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一些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开发旅游资源前,开发商缺乏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作为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浪费严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
(二)管理体制混乱、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生态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出现秩序紊乱现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宣传不到位
现在一些景区只限于局部景点,对于整个景区的系统性规划严重缺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受政府投资力度不足的影响,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旅游区的特色景观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达到景区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碍着景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产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要求下的重要产物。在开展推广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结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深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一)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进行调查、研究,拟出不同开发模式,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个性化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此外,要将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施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生态旅游系统的构建,建设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顺利进行。
(三)深化生态意识
旅游区应该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游客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旅游区附近的居民及游客进行约束,使旅游资源得到高效持续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员工的技能,使员工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发挥出关键作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对旅游理论及规划研究的科学性。
(五)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旅游区宣传力度不大,应采用与周边城乡、景区资源、信息及交通互补的等优势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下进行联合开发,实现多元化宣传。
(六)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地区特色文化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根据相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在展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经济得以展现,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宁银苹,陈学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万刚.龙门溪流域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3]覃素素.丹江口水库移民后靠安置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效应;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03-02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品位越来越高,客源市场划分越来越细,旅游产品随之多样化,生态旅游因此应运而生,并以迅猛发展之势成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就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略作探索。
1.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
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指游客在欣赏和浏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一是旅游活动以大自然为舞台;二是生态旅游内涵孕育着科学文化高雅品质;三是旅游活动以生态学思想作为思想依据;四是旅游活动载体具有多样化特色;五是旅游者高强度参与性的活动;六是增强人类环境意识的高品质的旅游。
生态旅游体现了人类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企盼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繁杂而喧嚣之中暂时解脱、求得松弛,获取大自然之沐浴,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所以这种以回归大自然为目的旅游活动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3000多个,总面积4亿多公顷。在美国,每年有3亿多人次去国家森林公园野营、度假。而日本把国土面积的15%划为森林公园,每年去参加生态旅游的人数高达9.3亿人次。德国政府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全国有60多处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达数十亿美元。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増长最快的部分。
我国的森林公园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旺。自1982年9月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后,到1996年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已有269处,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数810余处,经营面积达720万公顷。生态旅游遍布27个省、市、区,形成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年接待中外游客近亿万人次,旅游收入达数十亿元。这几年,前往各地森林公园的中外游客每年以30%的比例迅速增长,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有数十亿人次参加生态旅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它在传统的山水观光旅游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遍布各县,共有景区50多个,面积130,000多公顷,而且旅游资源的功能多种多样;有的景区可供度假,有的景区可疗养保健,有的景区可水上游乐,有的景区可作科学考察,有的景区可探险观奇,有的景区可了解民俗风情,有的景区各种功能兼而有之。
(1)山岳生态景区:兴安猫儿山高山生态景区、
(2)森林生态景区:桂林国家森林公园、龙胜花坪保护区、灵川古东生态景区、尧山森林公园
(3)漂流生态景区:资源资江五排河、临桂宛田的漂流、漓江
(4)赏花生态景区:恭城桃花、尧山杜鹃
(5)农业生态景区:桂林农业生态园、恭诚月柿节、大圩草莓种植园、龙胜龙脊梯田
(6)河湖生态景区:青狮潭水上娱乐度假、全州天湖水库、永福板峡水库、两江四湖、兴安灵湖
(7)徒步探险生态景区:漓江沿岸、灌阳太子山、千家洞观光探险小区、猫儿山龙胜的矮岭温泉、全州炎井温泉、平乐仙家温泉、恭城峨山乐园民族风情小区、龙胜银水侗寨、资源车田苗寨、八角寨独特的丹霞地貌等已成为生态游的热点。
大桂林生态旅游圈业已形成,生态旅游正如火如荼,给桂林旅游带来了新的活力。
2.生态旅游效应分析
从正面效应看,生态旅游已带来了以下的变化:
2.1 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据统计,桂林市有11个自然保护区,9个国有林场,3个集体林场15万多个集体林场,它们大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过去,桂林林业部门主要从事单一的木材生产,就林业论林业,致使许多林场长期处于边远、封闭、贫穷的边缘线上。兴建对外开放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为林场走出林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条发展的道路。目前桂林市各县旅游业接待游客的总人次中,森林生态旅游占绝大比重,游客人数年攀升。
2.2 改善了森林公园和保护区的自身条件。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达到持续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障农业丰收和维护生物基因库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丛林密布,她是漓江,资江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柳江的主要源头之一;花坪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100多种,活化石银杉就在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也不计其数,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有瀰猴、红腹角锥、白鹇、大鲵等;青狮潭水库水源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共5万公顷,其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是漓江主要发源地之一;而保护区中的青狮潭水库库容水6亿多立方米,可灌溉面积2.92万公顷,每年秋旱季节,靠水库有计划放水,调节漓江流量,对保证桂林至阳朔的旅游通航和沿江人畜饮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林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将更能发挥其生态效益。
2.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増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发展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整体上改变了原有的偏僻、贫穷、落后的状况。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属国家林业局重点扶贫县之一,开发矮岭温泉和森林旅游之后,特别是近年来,桂林至龙胜的二级公路修通后,使行车时间缩短将近一半;该县饮食业由200多家发展到400多家,旅游宾馆的床位从2300个增到近两万个,林业部门也成立了森林旅行社,旅游业成为全县财证收入的支柱之一,旅游区周边的农民依托旅游摆脱了困境。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正日益扩大,这将更有力于龙胜经济的发展;资源县也是个边远贫困山区县,在1990年以前全县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木材生产,1990年之后,该县在抓好林业生产的同时,以林业为依托狠抓旅游业的开发,前后推出了资江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休闲,度假,带动了商机,饮食业,旅店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县的商品零售总额由3800万多元增加到超亿元,年递增率为16.8%。目前这两个县已成为大桂林生态旅游重点县,旅游正为他们带来滚滚财源。
2.4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桂林的三山两洞一条江早已成为过去,桂林生态旅游景区为大家提供的游山玩水、清奇新颖、抒怀、高尚娱乐、消除烦躁、去除疲劳的闲暇去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桂林山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桂林山水的延伸,是构成大桂林旅游圈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3.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
生态环境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如果管理得好,生态旅游能促进地方和保护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如果管理不当,生态旅游将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损害。为此,有效的发展策略与管理措施有:
3.1 科学认识生态旅游,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于对生态旅游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首先,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点的一种形式,必须满足旅游需要,提供使游客满足愉悦的旅游经历。同时,生态旅游要使游客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程度控制到最小。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牺牲今后世代自身需要的能力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活动。
3.2 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建立生态旅游区环境伦理道德观。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暐在'99世博会旅游促销及全国旅游市场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他指出:"注意和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使旅游者更加关注生态、体验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使生态旅游点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桥梁"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旅游者从“污染源”变为“环境保护卫士”。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在生态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保架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建立生态景观解说系统及废物收集系统,设立环境保护和卫生指示牌等;②建立生态监测站,对旅游区的环保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信息;③利用媒体进行环保宣传,包括编写旅游指南和旅游活动道德标准,作为门票的一部分发给游人;④安排植记念树等活动,组织游客清洁环境,使旅游者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去。
3.3 强化生态旅游区规划,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在已建立的森林公园中,完成总体规划的不到三分之一,多数公园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项目没有全盘考虑、严格限制,而是一哄而上,修路建房,大搞建设,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开发随意而盲目,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所以,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对旅游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资源特色、保护范围和市场定位,从而保证利用、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统一。
3.4 精心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产业体系。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生态旅游产品,是扩大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这些产品一要有特色意识,既要能打入旅游市场,又要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在自身资源特色上下功夫。二要有市场意识,根据市场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三要有超前意识,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来设计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争取潜在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 《桂林地区森林旅游总体规划》 (1996年) 桂林地区林业局
[2] 《生态旅游学>》 卢云亭 王建军合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
篇9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国内;主题公园;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41-01
引言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将近在2500个各类主题公园。其中美国的主题公园有36-38个,日本的主题公园数量则是30多个,而中国的主题公园或者贴着主题公园标签的娱乐项目竟有上述两个国家总和的40多倍。而在这众多主题公园之中,能够维持生存并蓬勃发展的仅有一成左右,其他处于亏损状态。
1.行业形势现状
在巨大游客群体的大力追捧下,高消费能力不断地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同时,投资者又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从而助推着国内大批量建设主题公园。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题公园逐渐成为人们闲暇游憩的主要消费对象。然而,各路投资者也看到了世界主题公园这一肥肉落在中国而争先恐后的抢夺。由于投资者们为了急功近利,一厢情愿地建造着题材类似、粗制滥造和一劳永逸的主题公园,导致很多主题公园最初规划时缺乏细致的企划,存在盲目模仿、忽视市场,远离现实的缺陷,从而使得大多数国内的主题乐园频临倒闭,甚至破产。
2.国内主题公园存在的弊端
2.1 主题重复,个性不鲜明
主题公园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公园里强调主题、突出主题,创新的主题公园才是其根本生存之道。主题公园要主题突出、鲜明、与众不同。比如大家谈到好莱坞“环球影视”,就会想到好莱坞影视娱乐文化,一说到迪斯尼乐园,就会想到欢乐的游乐世界并且有很多童话人物出现其中,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若是主题公园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反而是模仿建设,到处都出现同类主题公园,必然会分散客源,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结局。这正是90年代以后中国大部分主题公园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最根本原因。
2.2 游客参与度低,兴趣减弱
现在很多主题公园都会邀请一些特技演员现场表演或者扮演动漫人物情景再现,这种被动游憩形式是让更多游客围在表演场地观看,大大减少了每个游客的参与度。像在深圳,就有很多大型节目表演,吸引住大批游人的脚步。投资者的这种经营方式好处倒是显而易见,既可以让游客停下脚步观看公园表演,又让游客在园内逗留较长时间而产生饮食方面的需求,由此给主题公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经营方式仍然存在一个弊端:这种仅仅只是观看而无法参与的活动是维持不了游客长久兴趣的。
2.3 缺乏资金后盾,后继开发困难
在这里,我举例说下:美国洛杉矶迪斯尼乐园的一个人工湖的水面面积比上海西郊公园大150亩,园内还精心培育了面积达30平方公里、拥有众多水禽和水族的森林和沼泽。70年代,新加坡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辟出4272亩地,建设投资了上几十个亿的圣淘沙主题公园,过后又继续开辟出100多公顷土地建造鳄鱼公园和世界上最大的飞禽公园。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主题公园起步晚,投资者碍于未知的市场前景和资金的限制而对项目投资畏首畏尾,从而限制了主题公园的后继发展,产品没有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慢慢地就流失掉大批游客。
2.4 票价偏高导致重游率降低
由于投资耗大,为了及时收回成本,往往此类主题公园票价都比较高。在国内,大部分公园票价都在100元以上,加上票价以外的其他消费,游客游览一天恐怕也要花费200元左右,如果是一家三口的话,就是600元。这按国内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来讲,票价相对过高,特别是对于月收入在1500~2000元左右的普通工人或农民而言,占据了他们月收入很大比例,高票价让普通阶层难以承受。相比较之下,一些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门票却在50元上下,比如北京的故宫门票40元、长城门票35元,进一步证明高门票高消费必然会影响游客的回头率,重游率。
3.国内主题公园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与发展
当前中国的主题公园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拥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土地森林资源是主题公园的物质基础,为了让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投资者或者地方政府要对主题公园进行再认识,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认真规划主题公园的运营模式。
3.1 打造巨大生态景区
国内主题相同、运营模式相似的公园逐渐涌现,游客们对此类主题公园也慢慢失去兴趣,投资者们要重新规划主题公园,力争打造具有较高旅游价值产品的生态大景区。结合自然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科学考察区、探险旅游区等优势项目,构建和谐统一的品牌联合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3.2 加大园内的游玩面积
推广生态旅游主题,以山地型旅游为目的地的主题公园,对旅游活动空间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加大景区的可游面积,扩大旅游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游客空间流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度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主题公园城镇化,突出特色主题
将主题公园向城镇化发展比主题公园的建设更为实在,更有发展前景。主题公园存在着门票贵,重复性旅游的弊病,因此,游客流失快拉动着主题公园失败率高。而在具有天然丰富自然资源的旅游地建立怀旧文化城镇,投入资金少,又符合原地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同时对原有居民和前来游客带来特别的生活旅游环境。主体城镇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周庄、乌镇、西塘,绍兴鲁镇,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等等。这些都是把当地的文化融入当地城镇建设中,用打造旅游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经营主体城镇就非常有特点,让游玩过后的游客口口相传。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主体城镇从策划、建设到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种操作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握好市场这个重要的环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主题公园产品的热捧主要是依靠产品促销、企业市场的开拓。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一个现代旅游企业一定要把自身的形象宣传和促销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吸引游客,并且大力宣传园区形成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提高主题公园的知名度,并使主题公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旅游市场,那必须要大力投入广告,与广告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另外主题公园对外宣传促销时还要注意以城市的外界形象、基础设施及文化底蕴为依托,开展整体促销,实现城市与主题公园的互动。
4.结语
国内主题公园主要集中于深圳、北京、成都、上海等大型城市,但它们基本是以个体发展为主,缺乏群体发展和文化相通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发生的安全事故也阻碍着主题公园发展与宣传,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培训亟待提高。另外,将生态旅游发展与城市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将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公园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则要注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因此,今后应以硬件设施为基础、软件文化服务为根本,以生态环境和科技来更新改造主题公园,延长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才能发展可持续性主题公园。
参考文献
[1]郑燕,李庆雷.国家公园: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1(07)
-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区别
- 下一篇:高考改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