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范文
时间:2023-03-31 07:1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招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年成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14号)精神和规定,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有效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掌握录取标准,切实保证生源质量。现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良好秩序
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成招办)和成人高校要认真贯彻我部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加强工作培训,规范招生行为,确保录取工作顺利进行。严禁体制外违规招收学生,严禁普通高校招收成人高等教育脱产学生,严禁委托函授站(点)、教学点、合作办学单位、中介机构或个人以“代招”、“”等名义介入成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
二、严格操作程序,合理调整计划
各成人高校在国家核定的招生总规模内可根据生源和考试情况对分省计划进行适当微调,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超计划招生和变更计划类型及层次,特别是业余和函授计划一律不得变更为脱产计划,不得向生源不足的省份调入计划;各省级成招办要积极协助成人高校做好生源调剂和分省计划调整工作,及时受理各成人高校分省计划调整的申请,在录取工作开始前一个星期应向各成人高校公布其各层次、各专业上线生源和可调剂生源情况。
*年成人高校招生分省计划调整全部在网上进行(网址:/crzs)。各高校登录系统的用户名为单位代码,初始密码为crjhtz*,除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其他高校登录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由所属主管部门设定,系统具体要求和操作办法仍按2006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文件执行。
三、严格录取标准,保证录取质量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成招办和成人高校把保障新生质量放在招生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省级成招办要在对考生考试情况和成绩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年本省(区、市)录取标准,原则上不低于2007年,不得为完成招生计划或为争取调整计划而过低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控制分数线需报我部备案后方可公布执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年各层次计划和各成人高校的生源情况,加大计划调整力度,特别是专升本生源不足的省份,应适当调减本科录取人数;各成人高校应在我部下达的招生计划总量内,根据生源状况合理确定录取人数,生源不足应予减招,不得为完成计划而降低录取要求。
四、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11月10日前,各省级成招办向我部高校学生司报送各考试科目试题内容和考生答卷分析情况、修改考试大纲和改进命题工作意见、评卷工作总结、各科目分数段考生成绩分布情况和确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11月10日,成人高校招生分省计划网上调整系统开通。
篇2
关键词:教育类型多样化;民办高校招生;宣传策略
1.教育类型多样化的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完成大众化,教育类型的格局也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全日制的教育学历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其中也包含了自学考试、资格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呈现出课堂教学、函授教学、广播电视教育和新兴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在高等教育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教育类型提出了新的任务,即能够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高等教育服务。这样的格局下,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更加困难,既得满足教育类型多样化的不同人员的教育需求,又得保证学历层次教育的人员充足,进而才保证学校的规模发展和长久发展。
2.民办高校招生的严峻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在教育类型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高中毕业生数量连续好多年在急剧下滑,使民办高校的招生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民办高校数量迅速增加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数量发生很大变化。同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我国的民办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河北省的民办本科院校2010年共有18所,而截止到2016年已经增加到24所。放眼全国,民办高校数量也是在激增,近20年间,我国民办高校规模发展迅速,数量增加迅猛。
2.2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的高考报名人数变化趋势推算,2009年为我国高考报名人数最高峰,达到1050万人,此后逐年下降。河北省2009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为55.9万人,此后的几年呈直线式下降,到2015年全省只有40.48万人的高考报名人数。这种下降的趋势估计还要持续几年。
2.3国外留学中介机构逐渐增多
自从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加宽广,逐步与世界接轨,与国外的交流机会也随之增加。国外的大学纷纷向中国的学生伸出橄榄枝,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有利条件,吸引考生走向国外去留学,间接对我国的高校招生造成很大的竞争。而香港、澳门等一些高校将招生计划列入到学生报考志愿的计划书上,直接参与高考录取,使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2.4民办高校间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上学诉求,满足大众化教育的基本目标,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各高校为了学校的长久稳定发展,必然会为招生展开激烈的竞争,因为招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同时也会为了优质的生源质量,展开丰富多彩的招生宣传活动,争创优秀民办高校。
综合以上,现在的民办高校招生工作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直接在办公室等着学生报考,然后在录取现场进行录取的简单操作。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下降,国外留学中介机构的加入,港澳优秀大学的同台竞争,以及各民办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民办高校的招生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如果不重视招生宣传工作,不采用有效的招生宣传策略,势必会导致报考生源不足,从而影响学校的全面性发展,没有学生的学校,一切工作也无从谈起。可见招生宣传工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3.传统的招生宣传策略
传统的招生宣传集中在高考报考志愿前的几天内集中宣传,在短短的时间内向广大考生和家长传递大量的信息,效果一般。为此,各高校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设计新颖的吸引眼球的招生简章,页码也越来越多,犹如一本书,缺少了针对性宣传,突出不了重点内容,反而会引起考生及家长的反感。另外,报纸,杂志密密麻麻的也都在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太多的招生信息一时间集中在人的面前,必然会使考生及家长的兴趣骤然下降。比如,参加美术联考的学生,本身就要携带画板,画笔等考试必备工具,等他们考完出考场的时候,根本没有再拿其他东西的可能,此时再给他们硬塞招生简章,简直就是浪费。丢到地上的是简章,其实质就是金钱。如若在恰当的时间内进行针对性宣传,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传统的常用招生宣传手段有:纸质招生简章,广播电视广告,车载座位广告,人际关系传播等。而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纸质招生简章是每年宣传的必需品,其时效性就集中在高考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广播电视广告是带有影像的宣传,比较直观,但其覆盖面广泛,不能深入人心;车载座位广告的宣传受众面太狭隘,也有可能降低学校的地位与形象;人际关系传播有针对性,也有说服力,但只是针对极个别人,也无法将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完全展示给考生,过于笼统。
现在的考生在报考院校当中,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名,专业的发展前景,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等等,最终在家长或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填报。这就使得传统的集中招生宣传,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形势下的招生宣传,要坚持持续性,在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将招生宣传细化到平常工作中,点滴积累,形成连贯性。
4.新兴的招生宣传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招生宣传的载体越来越丰富。高校招生在每年的暑期都是社会的热点,众多人群都在集中关注,使得招生宣传的市场不断扩大。尤其在报考期间,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会铺天盖地,那么在有限的资源配备下,合理选择宣传媒介,在创新传统招生策略的基础上利用新兴宣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招生效果。
4.1高校招生计划专刊
各省市教育考试院每年下发的高校招生计划专刊,会发到每一位考生的手中,它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最具权威性的官方用书。
4.2网络宣传平台
时下“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网络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进行适当的网络宣传也势在必行。网络宣传直观、形象,图片、视频等给人们的印像是比较深刻的,同时利用QQ、教育网站等载体实现一对多的即时咨询。
4.3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逐渐加强,各高校也都在应用新媒体进行招生的相关宣传,随时将学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历年录取分数等信息及时在新媒体上,使得广大考生和家长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做好招生宣传,需要在学校整体战略的高度下,全面细致地进行组织和安排。宣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得做好审核,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充分将互联网宣传应用到招生宣传中,尤其是新兴的宣传媒介,传播速度快,受众面积广,需进行组合合理利用,增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 高校 招生 战略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招生工作的变革需求
过去高校招生功能单一,它只能“按照现有的杰出人才这个概念去挑选‘最优秀的人”。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在一个根据学术标准确立的正态分布中竞争自己的位置。这些有资格参与升学竞争的学生,经过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淘汰后,只占适龄人口的20%左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大致是同质的。然而,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参与升学竞争的学生不仅人数骤增,比例已达到适龄人口的80%,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差异也日益拉大。
2 高等教育需求分析
在客观条件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有效需求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水平,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在主管条件上,一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使得大多数家庭把对教育的投资优先安排;二是个人教育投资观念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把接受教育看成是生产性投资;三是社会发展对于个人投资教育的推动,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个人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此外,在市场经济下,个人对于教育需求的驱动力还在于预期的收益,这种预期收益包括:一是教育带来较高的收人,受教育越多,收入越高;二是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更大的职业机动性,容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工作,工作的保险系数大;三是教育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水平,使其获得更多的医疗保健条件,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四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会不断提高,从而为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
3 当前高校招生的特点
(1)招生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与计划经济下统招统分的国家需求不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变成培养经济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一种形式,学生需要承担部分学费,毕业后自主就业。(2)招生的主体逐步变为高校。在计划体制下,招生是为国家选拔干部,学校是国家举办的培养干部的场所,政府和学校都是招生的主体。在市场体制下,我国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具有逐步扩大的招生自,是招生的主体,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一定范围具有自主决定招生的权利。(3)考生成为消费者与传统计划体制不同。考生的消费自也在扩大,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考生报考是选择自身所需要的教育、为将来谋取更好的就业机会的行为,这个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尊重考生的志愿。招生实际上是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过程。
4 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权力仍然过于集中。尽管一些高校具有一些自,但是由于政府仍然统得过多、包得过宽、管得过死,国家预定的招生计划即便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也难以用市场手段去调节。(2)高校还没成为真正的主体。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自主招生权限,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难以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缺乏活力和效益。有些高校招生主要靠政策保护,一旦政策放开,实行公平竞争,其生存能力堪忧。(3)高校招生的灵活性不够。尽管一些省份实行了自主命题,但是统一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这样忽视了地域差异、学校特色及专业特点,再加上考试内容和形式偏重于标准化和客观性,很难有效地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但招生又必须按分数进行,导致招生灵活度不够。(4)招生中腐败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招生计划的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双轨制”。校内校外常有人利用管理漏洞,利用手中权力或“资源”或损公肥私,有些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同时,一些高校利用手中自主招生的权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取各种办法乱收费、高收费。
5 做好高校的招生工作的思索
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招生的目的是找到尽可能优质的生源,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由此,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贴近市场开设专业。教育对于考生个人还是一种投资,因此他们必然会关注毕业后的就业,只有当一所学校所开辟的专业紧跟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让学生感到具有很好的职业前途,学生才会积极报考,因此,高校要注重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工作。
(2)要立足于创建品牌。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人认为,学校的品牌对于学生具有最大的影响,学校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树立了品牌,不仅使这些学科专业的生源旺盛,也会使考生看好相关学科专业前景,因此,学校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创建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
(3)规范招生行为。由于高校招生的特殊性,高校必须在招生中按照国家规定规范自身行为,以制度建设、信息公开、从严管理、优化服务、加强监督为重点,从制度和机制上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给考生报考本校以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4)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为了向考生、高校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高校应该组织举办招生考试咨询会,邀请有关中学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参加,向他们推介本校的优势专业、优势学科,鼓励考生报考。借助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对招生考试各个重点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服务,解答他们在考试和报考方面的问题。
(5)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扫除考生的经济顾虑不仅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同时也对确保高校能够招到更多的优质考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合理确定学费,实行高等院校“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的制度的同时,要实行多种激励和扶助学生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以便使家境贫寒的学生能够通过申请奖学金或学生贷款进入大学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危机[J].社会科学论坛, 2007(1):54-81.
[2] Wylie C. Self-managing Schools in New Zealand: The FifthYear[M]. Wellington: NZCER,1994.
篇4
一、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时间、方式及招生计划
江苏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文科类、理科类高职(专科)批次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时间为8月4日9:00至15:00。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凭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网上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并对自己所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负责,不需要现场签字确认志愿信息。
本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计划详见《江苏省2019年文科类、理科类高职(专科)批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计划》(考生可通过计算机登录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jseea.cn浏览或下载)。本次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的对象为文科类不低于230分,理科类不低于260分,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符合我省和拟报考高校要求的考生。
二、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有关要求
1.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考生填报的志愿信息网上提交成功后,志愿方才有效。在填报截止时间前,考生可上网修改自己的志愿信息;填报志愿时间截止后,任何人不得更改考生志愿信息。
篇5
关键词: 高校招生制度 制度改革 改革途径
近十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放宽招生条件、扩大招生规模,也有部分有资质的高校尝试通过自主招生改革考试内容、改进录取形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等,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高校招生方式仍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尚需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改革。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展望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途径,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1.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抽样调查问卷可以发现,满意高校招生制度的群体只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具体表现在:第一,高考制度限制了高校招生。目前,我国采取的高考制度选择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模式,这就使得学生的个性能力很难得到认可,有些有特长的学生往往会在高考中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特质,因而被高校拒之门外。第二,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一直受到限制。虽然一直强调让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力,但是这项权力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招生仍然采用依靠高考分数分配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招生制度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从总体看,高校招生制度仍存在问题,弊端没有克服,“唯分数论”正在走向极致,这样的发展情况将无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和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将无法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2.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途径探寻
2.1应用多元化模式,改革录取制度。
为了解决现行的高校招生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多元化模式,完善高校自主录取制度。第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录取制度。学生与生俱来就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有各自的风格和强弱的差异,这就要求国家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兼顾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多元的智力观和人才观,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可以尝试克服一张考卷决定学生选择方向的弊病,使选拔方式多元化,针对高校进行双向选择,可以由学生选择学校,然后结合高考成绩,进行自我推荐。在高校设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下,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该名学生。这样的双向选择,让学生有多重选择,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尊重和保护考生的个性。第二,德育评价的招生模式引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选拔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察,实行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及品德表现相结合的录取方法。这个方法的推行能够促使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录取应参考平时成绩和品德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第三,高校可以尝试脱离高考制度,进行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在高中阶段选拔需要的人才,实现与高中的直接合作,逐步实现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化尝试,将自主选拔、高考双向选择与德育评价指标等结合,为高校在招生方面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第四,考试科目的设置及各科的考试内容将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倾斜。尤其是综合科目将增加对考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与问题能力考查的分量。各科考试命题将更灵活,以往的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将不适应高考的需要。
2.2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全面改革。
国外高校的招生制度与国内的招生情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借鉴和学习。首先,国外高校采取的“宽进严出”的考试方法,并且都取得比较成熟的经验。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可以选择一些试点院校进行改革尝试。这些院校要试行“宽进严出”的方法,实行弹性学制和中期淘汰制。这些制度的试行,可为探索更科学、合理、可行的招生制度积累经验。在2014年,我国广西将对高职高专招生录取进行改革,在招收高职专业的民办高等院校试行注册入学,民办高校可以让未被录取的考生申报该校注册入学,根据考生的高考统考成绩和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择优录取。其次,借鉴国外的招生入学原则。历史悠久的英国高校招生一直采用各地区平等招生的原则,美国哈佛高校的政策明确表示不对任何特定的学校、社区、州或国家设置配额。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也考虑到学生的平等入学原则,尽可能减少各地区的招商分数差异。同时也要借鉴高校对人才的多方面的评价原则,考虑到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参与、在课外活动领导才能等表现。
综上所述,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突出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核等特点。在实施改革制度的过程中要尝试多元化模式,改革录取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全面改革,最终保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考制度改革,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柴永香,傅海伦.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及其内容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
篇6
关键词:应用;平衡表;制定;高校;招生计划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164-01
每年三月份是各省教育厅向本省各高等学校下达本年度学校的招生规模,高校根据本校的招生规模来制定招生计划,将各个专业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各省市去,各专业招文理科、中职等,都是招生部门要考虑的问题。做计划时要通过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计划系统完成,而高校招生计划系统的数据平衡能力并不直观,做计划,既不能超规模,又不能空出,很繁杂。笔者借助财务理论中的平衡表方法来做招生计划分配草案,这种方法调控能力很强,草案做好后,将其数据直接输入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计划系统中,少返工,工作效率高。
一、平衡表原理
原row(i),即row(i)的值不变。同理可证row(j),col(p),col(q)的值不变。
二、平衡表的应用
假设某高校2009年有6个专业进行招生,只招收专科生,这6个专业分别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数控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商务英语、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总数是700个,面向全国11个省招生,假设这6个专业对文、理和中职对口生都适合,外省招生计划是70个,只能招收文、理科生,本省计划是630个,在本省可以招收中职对口生,但对口比例不超过总计划8%,那么如何分配计划呢[1]?采用平衡表法,步骤如下:
(1)首先做省外计划平衡表
外省计划如表1所示,由于外省的计划数小,只招收文、理科生,做计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手工调整文理科生的比例。
(4)最后将以上这些平衡表的内容输入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计划系统中,招生计划就做完了。
三、几点说明
(1)灵活运用EXCEL电子表对表1、表2、表3中的数据进行平衡调整,由于EXCEL电子表中的SUM函数具有求和运算功能,调控计划时,要确保行名称为“合计”的数据与列名称为“计划数”的数据不变,每回都一次性变动表格中诸如aip,aiq,ajp,ajq这样四个数为aip+r,aiq-r,ajp+r,ajq-r来达到平衡,所以操作起来一目了然――很方便,工作效率也高。
(2)对口生计划比较复杂,要做得详细一些,要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几乎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和学生不停地进行这样的咨询。
(3)如果某所学校既有本科招生计划,又有专科招生计划,有多个批次的招生,则可以将平衡表再做细一些,多做几个平衡表就解决问题了。
四、结束语:上面通过用平衡表的方法来做高校招生计划,保证我们办事效率高、工作效果好。数学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潜在规律,只要思考一下数学对策,即可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因子,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综合分数
1.引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高校招生部门是学校外部的生源市场与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连接纽带。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生源上竞争日趋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生源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丰富的高质量的生源,是保证本科教育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招生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势必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一谈到提高培养质量,往往只强调改善培养条件、完善培养制度,涉及招生工作则仅关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招生规模,而对招生质量的优劣予以重视程度不足,这对本科生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保证本科培养的首要环节是招生工作,只有高起点的入学质量,才能使以后一系列培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分析高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生源评价体系,对提高生源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生招生工作作为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生源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和港、澳地区高校及教育机构进入国内教育市场,必然引起生源与毕业市场的扩张。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生源争夺战日益白热化,学校招生已经不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生源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同时,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环境、社会认同、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学生就业、学校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目前影响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这些:国家招生政策的影响,高校自身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毕业生就业状况影响高校招生,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影响生源,高校招生宣传定位不准确影响生源,高校的收费标准及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办法也影响着高校招生,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影响生源。给予以上问题对招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才能找到更价合理的措施来提高招生质量。
3 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3.1 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
影响招生生源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评价指标也是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单个的指标,为了对该高校各地区招生生源质量进行评价,必须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所选的几个生源质量评价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Vi=∑aijFij,式中Vi是第i个地区招生生源质量的综合得分,aij是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权重,Fij是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得分。
3.2 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处理
处理这类模型的关键点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确定后,根据各指标值可算出各地区的生源质量的综合得分。目前处理这种模型较为适用的方法为因子分析法。本文采取因子分析法将所选的几个生源质量评价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从而对招生生源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因子分析可以在变量很多且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这种情形下寻求出数据的基本结构,通过因子分析把一组观测变量化为少数的几个因子后,可以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变量的信息转换成这些因子的因子值,然后,可以用这些因子代替原来的观测变量进行其他的统计分析,利用因子值可以直接对样本进行分类评价,还可以通过因子值算出每个样本的最后得分,并用之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进行因子分析首先需要求解初始因子,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能够解释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小因子个数。求因子解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在数学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使第一个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个变量的方差次大,并且和第一个变量不相关,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k个变量就有k个主成分,最后一个主成分具有的方差最小,并且和前面的主成分都不相关。
3.3 指标的选取
本文研究全国30省(直辖市)招生生源质量的情况,所分析指标、数据来自该某高校2009年招生数据的统计资料。对于指标的选取应满足下列原则:(1)全面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及时性、灵敏性原则;(4)相关性、可比性原则;(5)明晰性、常用性原则。
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其步骤为: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化,对标准化指标求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反映指标间信息重叠的程度,其值越大,信息重叠的程度越高,其值越小,信息重叠的程度越低;
(2)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R。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值的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
(3)因子提取。根据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确定公因子的个数,建立因子模型;
(4)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矩阵不是唯一的,用不同的方法可求出不同的因子载荷矩阵,在本文中采用主成分法;
(5)因子旋转。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是要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为便于对主因子进行解释,一般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以达到结构简化的目的。本文中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6)计算得分值E,其中E=∑difi,fi是公因子,di是该公因子的贡献率。因为公因子的重要性用其方差贡献来体现,而且方差贡献是从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的,不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客观性,所以用公因子的方差贡献为权重是可行的。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综合因子分析法对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进行分析和构建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是用互不相关的公因子加权计算综合得分,总因子得分对被评价样本排序和分类。构建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以尽量不损失信息为原则,找出影响招生生源质量的少数几个公因子去描述和解释指标并再现指标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分析招生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对不同地区的生源质量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提高生源质量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军山,徐枞巍.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北京航空般天大学学报.2000,3:57-59
篇8
关键词:高校;招生;全方位;宣传
现阶段我国高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非常激烈,随着信息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做好宣传就可能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消极局面。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将我们的优势宣传出来,给广大考生以科学、积极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招生的宣传工作不应该局限在某种宣传模式之下,要尽可能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策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高校招生主要借助人际传播媒介、印刷传播媒介、电子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本文从媒体宣传、平台宣传和电话宣传三种途径,提出高校招生的宣传策略问题。
一、全方位媒体宣传策略
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离不开媒体的作用,全方位的媒体宣传能够为高校的信息提供宣传空间。
1.传统媒体宣传方式
传统媒体宣传方式包括电台、电视、报纸等。这些宣传方式为大众所认可,在宣传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同时,为了实现宣传目的,可以对传统媒体进行灵活应用,例如,利用地铁、候车厅等进行高校宣传,使高校的基本治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能为更多人所知晓。同时,这种宣传模式可以更好地宣传高校的特色招生内容。
2.网络宣传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跨时间、跨地域性等特点,能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在网络咨询平台策划制作较高档次的“招生和报考”网络,可以细化版面,内容可以分为“名师名校”“热点评说”“备考指南”等栏目探讨高考新动向。同时,通过网络体系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而良好形象的树立能让学生认可高校,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
二、全方位学术平台宣传策略
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可以尝试采用学术平台进行宣传。例如,目前经常采用的“招生咨询会”,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广阔的信息资源,起到宣传的策略。在这类的学术平台上,高校要直接面对高中考生和家长,宣传自己的专业内容和优势,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性质、专业设置、专升本情况、奖学金、贫困生助学及毕业生就业形势等情况。同时,这种面对面的宣传能更为真实地为考生答疑解惑、准确定位,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帮助考生全面、准确了解高招录取工作,科学填报志愿。这种宣传模式更能体现服务性,弥补网络宣传的不足,因为网络宣传往往对各类专业的优势都做出了介绍,但是每位考生的情况不同,因此专项的平台宣传能让家长明确各类专业的情况,例如,交大的“电气信息类(密西根)”专业,这个多加了括号,隶属于“交大密西根学院”,是全英文教学,学费也不一样。通过平台介绍,学生和家长对这些细节问题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总之,这种宣传模式让高校接近考生、了解考生,让考生接近高校、了解高校,建立起联系桥梁。
三、全方位电话宣传
目前,为了适应高校的竞争发展,高校均采取了多方面的宣传手段,但是目前电话宣传属于较为先进的全新模式,因此要重视这种宣传模式,使宣传效果更好。首先,要准备材料。例如,可以在校内选派十几名招生宣传工作人员,分赴精心拟定的不同省市重点中学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考查收集越多越好的考生材料。其次,要了解家长与考生的心理,关注考生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做好人性化的服务,细致而专业地解答家长的一切疑问,无疑会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印象分。最后,准备好宣传材料,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思想,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实事求是地做好宣传材料。
篇9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招生;录取不报到现象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113-02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地理等原因,甘肃省普通高考录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高考录取率为41%,2008年高考录取率达到50.7%,2009年高考录取率为53.4%,虽然录取率逐年有所上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奇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为了提高我省高考录取率,省政府、省教育厅和省招办努力争取招生计划,得到了教育部、全国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但是近些年来,我省录取的考生在外省及本省部分高校的报到率较差,对工作人员争取招生计划、提高我省高考录取率工作造成极为被动的局面。
一、录取不报到现象对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
高考录取不报到的现象,既挤占招生计划和影响他人上学的利益,又造成高校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录而不上的考生行为对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破坏招生计划。近几年,由于甘肃省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升学压力不断加大,满足广大考生升学愿望一直是教育、招生部门不断努力的方向。每年甘肃省经过多方努力,争取省外高等院校向甘肃投放招生计划,提高录取率。但部分考生录取后不去报到,严重挫伤了外省高校给甘肃投放招生计划的积极性。
第二,挤占他人录取机会。高校招生录取考生是按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排列进行。考生按志愿或调剂录取后不去报到入学,必然挤占分数邻近考生被录取的机会。
第三,浪费高等教育资源。高等学校按照各自招生规模下达招生计划,对于本科层次以上的院校来说,教育部规定录取后,一律不允许进行补录,录取的考生不报到,造成高等学校不能完成招生任务,高等教育资源浪费。
第四,侵占普通中学教育资源。不报到考生都采取补习来年再考,有的考生连续被录取,连续选择复读,侵占优秀教师等教育资源,侵害应届生的合法权益。
二、近三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报到率统计
2007年,甘肃省共录取112058人,未报到总人数5282人,未报到总人数占录取总数的4.71%;2008年,甘肃省共录取139255人,未报到总人数9014人,未报到总人数占录取总数的6.47%;2009年,甘肃省共录取151587人,未报到总人数15486人,未报到总人数占录取总数的10.22%。(表1)
(一)本、专科未报到情况
二本以上未报到人数:2007年1800人,占录取总数的1.61%;2008年3462人,占录取总数的2.49%;2009年4094人,占录取总数的2.70%。
三本未报到人数:2007年384人,占录取总数的0.34%;2008年721人,占录取总数的0.52%;2009年1803人,占录取总数的1.19%。
专科(高职)未报到人数:2007年3098 人,占录取总数的2.76%;2008年4831人,占录取总数的3.47%;2009年9589人,占录取总数的6.33%。
(二)本科各批志愿不报到情况
2007年重点、普通本科未报到1800名,其中一志愿考生448人,平行志愿考生638人,调剂志愿考生714人;2008年重点、普通本科未报到3462人,其中一志愿考生1054人,平行志愿考生1525人,调剂志愿考生883人;2009年重点、普通本科未报到4094人,其中一志愿考生1445人,平行志愿考生1975人,调剂志愿考生674人。
三、考生不报到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近3年未报到考生的分类统计来看,未报到考生总人数占录取总人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较大。造成考生不报到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考生对录取院校不满意
甘肃省高校招生录取原则是第一志愿优先,平行志愿分数优先。在每个录取批次,考生志愿设置了一个第一志愿、三个平行第二志愿,二本以上院校还设调剂院校。由于考生填报志愿时彼此不知道对方填报的志愿,容易产生扎堆现象,从而导致许多第一志愿的高分考生落选。尤其是本科一批落选的考生,在参加本科二批录取时均能按其所报志愿录取,但这部分考生自认为高分低就,对所录取院校不满意,从而不去报到,浪费招生计划。
(二)考生对录取专业不满意
大部分考生对高校专业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考生根本就不知道有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甘肃省每个批次第一志愿可报四个专业,平行第二志愿每所高校可选报两个专业,大大限制了考生对选择专业志愿的数量。如果考生平行志愿所报的两个专业落选,调剂专业一般都是由高校安排,但是录取的专业不一定是考生所满意的专业,导致许多学生因专业不理想不去报到。
(三)民办独立、专科(高职)院校报到率较低
在我国,几十年来大学都是公办的,收费较高的民办、独立院校让考生家长认识不清,信心不足。甘肃省大多考生都来自农村,经济不宽裕,而民办、独立高校收费又高,上海等发达地区学费高,造成因高校收费高而不去报到。专科(高职)学校考生不报到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从教育基础到毕业文凭等各方面都不如二本以上高校好找工作,造成好多考生非本科不上,最后导致考生录取而不去报到。
四、改进考务管理办法,提高考生报到率
但是,考生录取不报到的根源是对录取的高校、专业等不满意,说明甘肃省招生的办法(包括高校录取办法)还存在一定缺陷。怎样从招生考务管理层面上进行改革,提高高校招生报到率,最大限度满足考生的升学愿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积极推行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征集志愿
首先,推行网上填报志愿,增加填报专业志愿的数量,由原来的第一志愿四个专业和平行二志愿两个专业增加到所有院校专业志愿为六个,让考生有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其次,在网报志愿各方面条件成熟后,积极推行平行志愿和征集志愿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满足考生的院校与专业志愿需求,也就是说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实时公布缺额院校的招生计划和没有被录取的考生名单,让真正想上学的考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专业的要求及时填报志愿。
(二)推动招生院校招生改革
考生不报到主要是因为对所报院校的专业不满意。各院校在录取时可按专业大类录取,不必细化专业,考生可以在入学一年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或新生入学后,制定相关规定,让学生完全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逐步完善录取政策
在今后的录取政策上需加以改进,比如录取实行双向选择,考生选择学校及学校选择考生。一直以来都是考生填报志愿、院校录取,致使考生很被动。如果对考生填报志愿执行大平行,如同一个考生被自己所报志愿中不止一所高校录取,让考生选择自己最想上的高校或专业,高校根据分数及其他因素选择考生。这样不断循环投档,不断录取,最后让所有能上学的考生都进入自己满意的高校。
(四)提高民办独立及专科(高职)院校报到率
由于大部分三本及专科(高职)院校每年在录取时要电话确认考生是否去他校上学,造成好多考生对这类学校不感兴趣。在今后录取工作中,对这类学校放大一定比例投档录取新生,对不报到考生冲减,尽量保证高校完成当年招生计划。不再实行补录,避免补录后对考生产生新的不公平。
篇10
关键词:高校;招生宣传;生源
作者简介:张广磊(1977-),男,江苏赣榆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1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生源质量的高低及丰富性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与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通过招生宣传为高校争取丰富生源和争夺高素质的考生不仅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招生宣传——高校的无奈选择
1.生源质量决定高校的地位
高校之间的竞争并最终决定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的核心标志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需要严谨的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生源质量的高低也是决定特定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原材料决定产品的质量,高素质的生源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稳脚跟,获得较为优势的位置。因而,为了确立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各高校就不得不重视对高质量生源的争夺,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
2.生源关乎高校的生存
根据有关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推算,2009年为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高峰,为12228.84万人,此后逐步下降,2012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预计为9942.9万人,即与2001年数量相当。同时,随着对外交流逐渐增加,与世界的逐步接轨,国外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教育市场。近年来,香港、台湾等地部分高校也直接参与高考录取,导致在生源数量下降、需求增加的情况下,高校间对生源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有一批高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因而,对生源的争夺就成为关乎高校生死存亡的问题,谁能争取到足够丰富的生源,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高校获得发展资源的需要
招生宣传不仅是高校获取丰富与高质量生源的必要手段,其实也是高校展示自我、扩大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体制不断转变的现实环境下,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要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源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提升社会对自身的认可度,而招生宣传正是高校集中展示自我、宣传自身的最佳方式,是高校获取更多与优质资源的必要方式之一。
4.学生与家长对高校的要求
随着考生和家长选择高校、专业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准备报考院校的自然情况,而高校对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既向往又陌生并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有能力或有机会到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的考生及家长应该说是微乎其微。因而他们迫切需要学校能向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介绍,从而能够为自身的选择提供帮助,高校也有责任为考生与家长提供帮助。
5.正确贯彻执行高考政策的需要
为体现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教育部要求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必须实行“阳光工程”。高校通过招生宣传公布招生政策可以进一步规范招生管理,使录取行为和录取过程得到监督,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二、招生宣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宣传了招生政策,有利于学生与家长对高校的了解,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但由于生源争夺是生死存亡的竞争,关乎高校的切身利益,招生宣传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将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虚假与不实宣传
正因为生源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各高校都将招生宣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合理科学的招生宣传应突出高校的办学质量、内涵与层次,但也不难发现在招生宣传中存在各种虚假宣传的现象。比如有的高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把自己的办学质量、层次夸得“天花乱坠”,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还会被考生当做笑谈。部分高校在宣传中内容失实,误导考生。更常见的情况是用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涵盖其余,“一白遮百丑”。这些林林总总的虚假与不实宣传严重影响了高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招生宣传必须实事求是,准确把握“ 度”,才能取信于考生与家长,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
2.影响人才培养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上,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从对高校的影响来说,各高校不仅在考前集中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开展宣传工作,即使在平时也要动用不少的人员开展宣传工作,甚至有高校派专人常驻外地开展此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同时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应该用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将过多的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工作之外就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从对中学的影响来说,由于各高校对生源的争夺意识强烈,各种招数齐上,如有的学校要求宣传人员要深入到中学去,不仅要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还要与高年级班主任等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各种所谓的生源基地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干扰了中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少中学教师与考生深感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