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思维 限时 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可塑性都是极强的。因此,在数学的教育中,我们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正确地学习数学。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贯穿整个数学教育学科的基本要求。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除了重视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解题思路的讲解外。解题速度也是需要得到我们十分的重视。较快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简便的解题思路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正确地思路,解题速度必然可以加快。而优良的做题速度,也恰恰能为我们形成数学思维提供便利。
1.课前十分钟小测
在数学的学习中,只有理论知识,那是绝对不足够的。虽说是万变不离课本,但在课堂上听到的知识,往往是不够在题目中运用的。因此,我们需要注重练习,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加强对知识点的吸收能力,巩固知识点的学习。但是,不少学生在家里做练会习惯性地慢慢思考,力求做对。
做对,当然是需要的。但在考试的时候,时间并不允许你慢慢思考。思考过慢会影响考场中自身水平的发挥,并会造成时间不够的结果。另外,思考问题过慢的习惯也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在这一点上,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难自己主动的养成快速解题的习惯,所以应该由老师来引导学生养成快速思维的习惯。
我训练学生快速思维的方法是每天的限时训练。在每天的数学课上,利用课堂的前十分钟,让孩子在这规定的10分钟内解完要求的100道题目或者是60道题目。题目量是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并不是笔算能力,而是口算,心算能力。因此,在发限时训练的卷子前告诉同学们基本要求,并要求学生们尽量别笔算。而这限时训练的题目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题目量大,因此在刚开始这项练习时,不能准备太多需要转弯的题目。我们都知道,乘法除法是在小学二年级才学的内容,因此,在学完这些重要的内容后。我们可以在今后的限时训练中多出些乘法,除法的题目。有了乘除法,加减法也是不能丢的。那就需要我们在限时训练中出些运算量稍微大些的加减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混合运算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去做。当学生慢慢往更高年级升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根据教材,出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或许刚开始,学生们会不适应这种限时的口算心算练习,会不由自主的进行笔算。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这种习惯也会被改正。此外,在限时训练的试题修改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重视,认真批改每一张限时训练的卷子,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很重视这一种练习的。而老师对练习的重视,学生自然不敢怠慢。
2.课堂练习题的限时
不少老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或讲完一个概念、公式后总会布置些练习让同学们当堂训练。这些题目有些是课本上的,有些是老师另外板书在黑板上的。不论是哪一种,其共同特点都是对教师之前所讲的知识点的一种反映。而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
但不少同学在听完知识点的讲解后就开始开小差,有的或许还沉浸在哪些没有完全弄懂的题目中,从而放弃或忽略了后面题目的研究。这些都是不利的。
在这些题目的讲解过程中,不少都是典型例题。教师在讲这类型题目时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同学们把他们的心思给收回来。第二,在我们把课堂练习布置下去时,要注意规定时间限制。这时,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适当安排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同时,老师可在同学们做题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走走,留意同学们的做题程度。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练习的时间不能太多,时间一多,同学们的心思由紧绷状态过度到松懈状态,会影响后期内容的讲解。第三,要适当安排同学们到黑板上解题。一来,黑板上同学们解题的思路也是台下部分同学们解题思路的一种表现;二来,我们可以根据同学们在台上解题的速度和时间来估计台下同学们解题的时间。时间一到,教师进入典型例题讲解的状态。同学们对此自然会产生紧迫感和压力感,也会因此加快自己解题的速度。
3.课后习题的自我限时
仅仅靠课前10分钟小测和课堂中的练习对于数学来说是远远不足够的。有句话说,勤能补拙。也有种学习的方法叫“题海战术”。这都说明了做题,做练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课后练习的训练必不可少。
篇2
关键词:视觉传达 平面要素 结构性 表现性
在视觉艺术领域中,视觉效果是结构的外在显现,“结构”是作品的灵魂所在。“结构”犹如一块千变万化的神奇魔方,不断地转动,从而不断地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在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后,各个时期的视觉艺术作品在构成形式上呈现出很大差异。在众多视觉艺术的结构特点之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结构形式加以比较,深入研究其构成方式上的异同,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对形式系统的积累。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优秀视觉效果的形成,有赖于强烈的形式感,而形式感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创作者的天赋,另一方面其来源于对结构的敏感和对各种视觉艺术构成方法的积累,以及在创作时对于这些积累的选取和发展。视觉对象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是视觉效果形成的关键因素,虽然对于作品的认可离不开“结构”以外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但是,就犹如生活中穿衣打扮一样,衣冠得体了,才能被更好地了解,因而,结构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既然是“视觉语言”势必需要某种程度的交流,这种交流是设计者与观者的交流,是设计者以可视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语言上的交流需要有一定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现说话者的情绪,传达说话者的思想,这种交流可以是舒缓的,也可以是激烈的,可以是劝慰性的,也可以是强迫性的,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需要一定的语言及符号以此来达到一种沟通、理解和信任一样,平面视觉设计同样需要一种语言,因为缺少了文字、声音这样一些直观表达设计者思想的媒介物,就需要有另外一些载体来替代设计者表达意图,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组织结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充当这种载体;另外,组织结构形式支撑作品的思想和灵魂,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组织结构形式可以以设计者的思想意图为出发点,用不同的方式来营造与设计者意图相符的结构形式,因此,平面视觉设计作品的组织结构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就像人的心理活动和由此显现出的一切表情有赖于五官的微妙变化一样,设计作品所传达出的信息则依赖其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同样可以传达出文字般的感彩。
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创造过程中感觉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仅仅靠感觉来完成作品是不够的,如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结构形式对传达作者的意图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注重感觉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会使设计者的思想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曾经说:“绘画是一门科学”[1]其实不只是绘画,所有的视觉传达艺术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作品的组织结构形式加以理性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组织结构”即代表了一种规律,又是一种秩序。所有的艺术作品其构成元素并不是任意安排的,从理论上讲是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组织起来的。这种秩序的产生有时是偶然的,下意识的,发自情感的,但更多情况下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是值得研究者去深入研究的。正是这种规律和秩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及心理感受,深入研究这些视觉艺术的构成秩序,设计者便能更好地利用它来传达自己的意图,才能真正感受到视觉艺术的魅力。
结构性和表现性是一种因果关系,其中组织结构是因,其表现性是由这种组织结构形成的结果,西方形式主义美学家贝尔曾经提出“有意味的形式”[2]这一著名的美学观点,就是将艺术作品的结构形式及其表现性结合起来而提出的。
视觉传达效果及其表现性是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生命,而视觉效果及其表现性又依赖于作品的组织结构形式,优秀的平面视觉设计作品的组织结构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平面视觉传达艺术的结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特征,平面视觉传达艺术中结构特点的演变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类所面临问题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对平面视觉领域发展演变历史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理智地面对我们所处时代和环境下的平面视觉传达艺术作品的结构特点。
一种结构的创造,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然而其具体到艺术领域并涉及到有关“艺术意志”的问题时便没有优劣之分。任何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都是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而产生,随着某一时代的结束而消亡。因此,并不能说原始人所制造的陶罐上粗糙而简单的图案的组织结构形式在表现性和反映时代精神方面逊色于现代艺术家所创造的组织结构形式,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其时代的“艺术意志”视觉艺术作品,所反应的是其所处时代的“艺术意志”。因此,对作为时展产物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结构的研究,必须了解作为创作主体的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其思想变化,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组织结构形式的变
化,不可能是由一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由社会发
展和创作者思想变化以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共同形成的结果。
绘画作品与平面视觉设计作品在功能效用以及制作过程上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但是二者的组织结构形式却有相当多的共性,这些共性都可以被包含在“形式”的范围内。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宣传、教育等作用;绘画作品作为一种高级的欣赏艺术,常常被供奉于高堂之上,在技法与结构上极尽所能;而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受其功能的限制,结构上往往趋于简化,即使是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结构比较复杂的工业革命以前,其结构的复杂程度与绘画作品相比仍然是相对简单的。当代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以印刷和批量化的生产为主要特征,加上科学的进步,视知觉、视觉心理学等领域不断发展,在结构上日益简化,而在视觉表达上却愈发精确、有效。
在大规模印刷应用于设计领域之前,并没有画家与设计师的分别,往往是由画家在需要的时候动手来制作一些宣传用品,这也是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组织结构形式受到绘画作品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面视觉设计作为平面视觉艺术的一个分支,其组织结构形式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绘画的影响。现代主义以前,平面视觉艺术无论怎样发展,始终都没有逃脱写实的藩篱。这时期平面视觉设计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其结构特点也局限在写实的范围内,个别带有抽象符号的作品也只是主流之中的一个特例,并不影响写实风格的主导地位;而在现代主义之后,各种流派及思想观念迅速诞生并发展,之前写实传统的主导地位被瓦解,这种现实情况及思想观念对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结构特点有着直接的影响,促进了现代设计的诞生。
随着现代主义的影响和印刷技术的发明进步以及商业的发展,绘画与平面视觉传达设计逐渐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学科,由于功能的差异逐渐变大,在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20世纪初期构成主义开始在俄国初见端倪,这个西方的设计流派对于表现的单纯性、摆脱代表性之后自由的单纯结构和功能的表现的探索,以结构的表现为自身的最后终结。[7]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后将构成主义的理论方法介绍到了德国的包豪斯,从而对包豪斯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对平面视觉传达艺术作品自身组织结构构成感的加强,对各国的传统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国的平面视觉艺术作品也都十分重视作品自身组织结构的构成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国际风格”,至今仍有影响。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
[2]易英著.超越形式,http:///wenhuakongjian.
[3]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60.
[4]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68.
[5]何广政主编.世界名画家全集——塞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序言.
[6]何广政主编.世界名画家全集——塞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60.
篇3
关键词:天然气 低碳经济 重要性
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摆脱高碳经济的困扰,实现低碳清洁能源的推广,其中天然气作为一种无害、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和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就是在经济发展中以低碳代替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改变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量排放CO2造成气候变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经济具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场全面的伟大的能源经济革命,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第一,它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同时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第二,它将推进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倡导和践行低碳的、科学健康的、生态化绿色消费方式。包括恒温消费、经济适用消费、安全消费、新领域消费等;第三,它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而工业文明时代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碳基能源经济,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四,它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工业文明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环境、生态文明为代价换来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不能持续,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低碳、无碳能源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无碳经济转变,就体现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二、天然气业务是未来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处于初始阶段,天然气使用开发、天然气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均有待完善,但天然气仍是实现发展低碳经济近一二十年,甚至四十年内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很高,要想在短期内用其他能源技术替代是非常困难的。发展低碳经济,关键还是在于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或者提高能源效率。
石油企业的责任是提供清洁能源,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清洁能源结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都将保持在8%左右,这样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能源保持3-4.5%的速度增长,单靠新能源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能源只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能源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用什么样的能源来逐步替代煤炭?煤炭是碳排放很高的资源。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依据公布的我国2020年碳排放的目标和未来能源需求的规划,2020年能源消费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因为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在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包括能源的转换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一种能源转化另一种能源只会损耗而不会增加,而且排放,对其他自然资源的破坏,到其他自然的使用都是巨大的。而且一种能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能源,是不可持续的,只能说是一种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还是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目前我国天然气储量达到56万亿方,在2020年如果把天然气消费结构从3%提高到3.9%,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达到15%,煤炭消费结构就会降到57%,而目前是73%。
三、发展天然气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天然气是作为低碳、高效、安全的清洁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国内、省内天然气市场在低碳经济下逐渐升温,天然气消费量和增长率都有明显增加。
一是从消费结构上看,天然气消费分为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化工和工业燃料用气。10年以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以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78%。2008年,天然气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燃气成为第一大用气领域,从2000年的18%增长至34%,同时发电比例也由4%快速上升至15%。
二是城市气化水平提高,促使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43%提高到2015年的53%和2020年的58%。天然气将逐步成为城市燃气市场中的主要燃料。
三是政策鼓励将带动燃气发电天然气需求量有所增加。目前,我国燃气发电仅占发电燃料结构比重的3%左右。今后我国发电燃料结构仍然以煤为主,同时正在积极推进天然气和核能的应用。近年来,天然气发电装
机容量发展迅速,预计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3.8亿千瓦。据预测,2015年天然气发电需求潜力达到40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考虑到对清洁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需求,以及电力调峰和天然气调峰的需要,2015年以后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数量还会有进一步增加。
篇4
关键词: 低碳; 旅游; 海岛旅游; 低碳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在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铁碳合金相图;热处理工艺;渗透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2-02
一、引言
铁碳合金相图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表示了平衡条件下合金成分、状态和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分析铁碳合金成分和组织变化规律的有效工具。
铁碳合金相图是该课程前述和后续知识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学习后续章节的理论基础,是分析组织、判断性能、选择材料、确定热处理及铸锻焊工艺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热处理内容的教学中,热处理工艺的加热温度都是依据铁碳合金相图来确定。如果学生能把相图全面理解掌握,热处理章节的内容就会变得轻松自如[1]。
由于铁碳合金相图的内容比较抽象,相图中点、线、相区、组织、温度较多[2],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只是机械地将铁碳合金相图中各区域的组织记下来,无法掌握各组织的转变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觉得已经讲得透彻明白而学生却不知所云。如何使学生快速、彻底地理解和记忆铁碳合金相图,并能正确运用相图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辅以相图为综合渗透,融会贯通,使学生既做到对理论的掌握,又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二、前期铺垫
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钢铁的重要理论基础,实际生产中使用的铁碳合金的含碳量不超过5%,因而常用的铁碳相图只是Fe-C合金相图的一部分,即Fe-Fe3C相图。研究铁碳合金只需深入研究Fe与Fe3C相图部分就可满足生产上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应掌握的是简化了的Fe-Fe3C相图,即略去了相图左上角的包晶相图部分,如图1所示。
在中职和高职的有关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是简化后的铁碳合金相图(如图1所示)。尽管经过简化,要让现在的中职甚至高职学生掌握这个相图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往的相图教学中,往往是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首先讲解相图的组成,在讲解完相图的组成后便直接介绍相图上的点、线、区的含义。相图上的点、线、区众多,大多数学生往往不知老师所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既然学生不可能一下接受,那么可以对这个难点进行分解,让学生逐步接受。
在“铁碳合金相图”之前有一个内容,即“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主要介绍了铁碳合金的五种基本组织,即铁素体F、奥氏体A、渗碳体Fe3C、珠光体P和莱氏体Ld的组成以及性能特点。在介绍其特点时都以文字说明,例如描述奥氏体:在1148℃时,溶碳能力达到2.11%,随着温度的下降,溶解度逐渐减小,在727℃时溶碳能力为0.77%[3];描述莱氏体:莱氏体是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用符号Ld表示,它是含碳量为4.3%的液态铁碳合金在1148℃时的共晶产物。当温度降到727℃时由于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将转变为珠光体,所以室温下的莱氏体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这种混合物称为低温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3]。
让学生记住这些枯燥的文字很困难,而这些知识点又比较重要,如果掌握不好,铁碳合金相图的教学将更难进行。从表现手法上看,图形展示比文字描述形象得多。如果将这些语言转化为图形并且与后续的铁碳合金相图联系起来效果会更好。
笔者进行了如下处理:将奥氏体、珠光体和莱氏体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图2所示,其他组织类似。通过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将一段很长的文字转变成一个简单的图形看似容易,其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有机结合点,巧妙转变,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解相图
在讲授铁碳合金相图时,有的教师事先备好图,有的事先备好课件,上课时对着图形讲,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上课的效率,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率提高了效果却下降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相图的绘制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将图形分成若干阶段去完成,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对相图深入的研究发现,掌握相图的难点在于如何记忆各区域的组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1.基本组织先标好。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将已知的组织填入所划分的区域,先填入简单的与前面所学知识有关的组织,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莱氏体等。这些组织前面都已经学过,在图上相应的位置标注出来应该比较容易。而最上面一个液体L是因为那个区域温度最高,当温度最高时所有的组织都会变成液体(如图3所示)。这些区域组织的标注要与学生共同分析,与知识准备联系起来,找到知识间的连接点,形成知识链,便于学生形成记忆。
2.相间组织共逍遥。在图3的基础上标出图4画圈部分的三个区域的组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三个区域组织的特点,让学生找出规律。
总结归纳如下:先标基本组织,其他区域的组织等于相邻区域的组织的混合,例如奥氏体A和液体L之间的区域组织就是A+L,其他区域类似。让学生根据以上的标注及总结的规律完成图5的填空,分析图5中右边的三个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组织Fe3CI,中间的四个区域有共同的组织Fe3CII,指导和引导学生发现共性。提醒学生注意含碳量为2.11%时没有组织,含碳量为0.77%和含碳量为4.3%时的组织。通过便讲授边绘制让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相图,可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实践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图,学会运用相图,教会学生绘制简化后的铁碳合金相图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绘制的步骤自己进行绘制,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手脑并用,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图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边绘制、边讲解,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从手脑并用变成了手、口、脑并用。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学生对相图的理解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四、相图应用
1.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铸造性能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倾向等。流动性好的金属,充型能力强,能获得轮廓清晰、尺寸精确、外形完整的铸件。而金属只有在温度最高呈液态时流动性才最好。结合铁碳合金相图,指出ACD区是液相区,确定浇注温度一般在液相线以上150C°左右,并且可选择流动性好的合金,即接近共晶成分的合,应用最为广泛。
2.在锻造工艺上的应用。塑性越小,变形抗力越小,则金属的锻压性能越好。铁碳合金中,含碳量越低,锻压性能越好。而通过铁碳合金相图可知,钢经加热后获得单相的奥氏体组织,其强度低,塑性好,易于塑性变形加工。因此,钢材轧制或锻造的温度范围多选在单一奥氏体区。确定始煅温度1150~1250C°,终煅温度是750~800C°左右。重要零件生产都要采用锻钢,锻造生产可以使粗大晶粒变成细小晶粒。晶粒愈细小,金属性能愈好。
3.在热处理工艺上的应用。常规热处理即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加热温度的选择都要依据铁碳合金相图。退火的加热温度与GS线和PSK线有关,加热之后随炉冷却;正火的加热温度与GS线和SE线有关,加热之后放在空气中冷却;淬火的加热温度与GS线和PSK线有关,加热之后放在冷却介质中冷却;而回火是对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后保温一定的时间再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通过在铁碳合金相图中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温度加以比较,可以让学生对热处理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总结
铁碳合金相图内容抽象,概念繁多,成分、组织和相图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本文对铁碳合金相图的区域组织如何识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前期铺垫,“顺藤摸瓜”,抓共性找差异等方法使学生快速、彻底的掌握铁碳合金相图的组成。在热处理工艺的教学中,通过有效利用相图辨清四种常规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使学生更加明白铁碳合金相图的重要性,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丁艳辉,朱文英.铁碳合金相图教学方法浅议[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66-68.
[2]王丽.铁碳合金相图教学方法探讨[J].正德学院学报,2010,8(2):22-25.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绪论
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排放量仅位于化石燃料燃烧之后,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与城市的建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在低碳经济概念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乃大势所趋。
所谓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就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要充分发挥土地生物碳汇效应,并在各种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过程中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实现源头上遏制、环节中减少、循环中中和碳排放的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同时,通过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社会资源的共享性;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深挖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土地经济价值,并最终实现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具体来说,可以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着手,减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增加土地碳吸纳能力,实现土地的低碳经济型利用。
二、低碳化视角下的土地利用问题
现阶段,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重庆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也已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并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在土地利用方面做着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目前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阶段,其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创建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化的土地利用在一些政府眼里只是拿到上级或中央政府财政拨款、项目资金,提高政绩的工具而已。各级政府低碳经济建设方面的成果良莠不齐,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更是相差甚远。在对土地资源的审批和管理上,各级政府口径不一致,没有或未完全做到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相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已经普遍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缺乏规范的激励措施,对企业研发推广低碳建筑、个人消费低碳房地产产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并且,在我国政府批准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均没有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作出相应的要求,缺少一个法定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
(三)房地产企业观念、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制约。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各类打着“低碳”旗号的地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许多贴着低碳标签的低碳房地产产品表里不一,低碳房地产在一些房地产企业眼里只是一个时尚的概念,营销的手段而已。一些旨在开发低碳产品的房地产企业现阶段也只做到了产品部分低碳化,限于企业规模、成本费用、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制约,还不足以将低碳理念贯穿到整个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之中。
三、按照低碳化要求改变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
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可以优化深挖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综合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着手,减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增加土地碳吸纳能力,实现土地的低碳经济型利用。
(一)减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
1、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粗放利用模式是导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集约用地可以有效降低单位土地利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节约用地则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排放。低碳经济蓝图下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集约节约用地。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节约利用,而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节约利用又反作用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在优化土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土地的经济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2、推广低碳建筑。目前,据统计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高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建筑业减排潜力巨大。从建筑业着手,在土地的招拍挂过程中,对开发商所建造的建筑物加以碳排放指标约束,大力推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体现了“四节二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电,室内环保及室外环保)的理念,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从建筑的规划阶段,到建筑的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再到租售环节、物业环节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整个过程都做到低碳化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建筑。如今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场馆的建筑物都在低碳方面做了创新与尝试,零碳场馆更是将各类能源利用,低碳建筑发挥到了极致。由此,我们对低碳建筑有了新的期待,低碳建筑必将成为土地利用中建筑模式的新选择。
3、减少硬化地面面积。所谓硬化地面,是指用水泥、花岗岩、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的地面。而原始土地作为重要的碳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被硬化地面替代,碳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导致了碳排放量的飙升。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之中,应充分考虑原始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碳汇作用,尽量减少使用硬化材料铺设地面,保持地面的通气透水以保护地面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转。对于必须铺设硬化地面之处,应探索使用新材料,以新技术铺设。比如说,人行道、步行街等对地面硬度要求不太高的路面可以采取透水透气材质,保持地面呼吸通畅;停车场应尽量采用网格状地砖铺设,其间隙填充腐殖质土壤,种植杂草。这些做法有助于在城市开发的进程中减少碳汇面积的损失,保持生态平衡。
4、建立低碳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运营的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具有共发并生的特点,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要求建立低碳化的城市交通体。所谓低碳交通,指以适应低碳经济模式为根本前提,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降低交通运输中二氧化碳排放为直接目标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发展模式。实施低碳交通,要从节约能源着手,通过加快对交通用能方式的转变,加速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开发,提高对新能源的使用比重等方式,逐步用低碳新能源替代传统的汽柴油等高碳排放能源,实现交通用能方式的低碳化。据相关资料显示,公交出行比重每增加5%,能耗则下降9%,因此应进一步贯彻“公交优先”的原则,通过多模式交通换乘的方式优化整合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营运水平,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为核心的城市网络交通系统。通过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引导出行者出行,降低车辆延误,进而减少交通出行中的无谓能耗。
(二)减少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
1、供地政策。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土地供应政策,有效地引导了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善。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探索弹性的土地出让年期和地价政策。以土地供应政策为提高高碳特征产业用地准入门槛、促进低碳特征产业发展服务。此外,应适当提高建设用地的取得和保有成本。比如,在土地成本中加大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比重、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土地出让总价款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等。
2、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指标。指标控制是推动土地利用从粗放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内涵式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现行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比如,广州开发区规定每平方米投资强度为670万美元,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美元的不单独供地,容积率不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这些指标能有效地保证了单位面积的利用效率,节约用地,同时能为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提供资金保证。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除了要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土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提出了一个土地利用的前提,那就是“低碳”。因此,在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中应加入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新指标,即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将作为产业引入和项目开展的预评要素,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的作用,提高产业和项目的生态准入门槛,将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项目排除在外,引导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项目的开展,直接有效地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兼顾“低碳”与“经济”。
3、税收调节。对粗放利用的土地征收重税,对集约利用的土地施以轻税;对环境影响恶劣的产业和项目征收重税,对环保低碳的产业施以轻税。通过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多种税收制度为低碳产业减负,引导和推动先进产能与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1978年我国的碳排放量是13.8亿吨,2007年达到了61亿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碳排放总量将进一步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碳交易市场由津贴市场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组成。津贴市场是指公司出售或购买碳排放权,而这种权利是由政府直接分配的。项目为基础的市场,其所需的碳排放量主要以后期可吸收碳的量为基础进行判断。碳素税就是碳交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缴税,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可以一方面允许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督促企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对于整个市场和企业来说都大有裨益。巨大的碳排放需求也强烈呼唤世界碳交易体系的及早建立。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最近碳排放权的交易额达到1,263亿美元,比2007年猛增了90%。二氧化碳的交易总量也从2007年的30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48亿吨,涨幅达55%。碳排放权目前在世界10个市场上进行交易,我国应尽快建立与欧美接轨的特色碳排放市场体系,并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之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三)保育土地碳汇。要实现低碳化的土地利用,不仅应从节能减排上有效减少土地利用中的碳排放,还应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价值,重视“绿地”的“碳汇”效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将“碳汇”定义为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汇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保护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土地利用中,一方面应注意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减少“绿地”面积的损失;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通过建造城市“绿地”,利用城市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增加碳汇的办法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是一种成本低、效益好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绿地”的建造方式上除了增加城市的绿化带外,上海世博会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思路,比如在建筑物墙上和顶上栽种小灌木,为主体建筑“降温”。这些绿色植被既是环境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器”,又是控制碳氧平衡的“氧气机”;既是吸收有毒气体的“解毒器”,又是减灭有害微生物的“灭菌器”;既是滞尘滤尘的“吸尘器”,又是产生负氧离子的“发生器”,同时植物具有降噪功能,是天然的“消声器”。如此与建筑物融合的绿色植物,在实现碳汇的同时,并没有增加使用城市的土地面积,从而达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目的。
四、对策建议
(一)通过制度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合理布局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加强对碳排放相关指标的控制,利用土地总体规划制度,对于传统高碳产业项目用地加以限制,提高其门槛,抑制高碳项目用地需求,而对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制定相对宽松的供地政策,提高低碳经济型用地的总量和所占比例。有效引导资本向低碳产业转移,以此加强对低碳产业的投资力度与强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促进低碳产业成长,刺激低碳经济发展。在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上,结合当地基本情况,合理调节供地规模与布局,达到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在低碳化视角下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逐步完成从高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式发展向低碳、节能、环保式发展的转变,促进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在法律法规方面,出台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或对原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从制度上创新,以低碳化的视角在立法层面的高度上促进土地用地结构的改变。
(二)通过土地供需价格调节土地市场。利用土地价格的杠杆作用,对于耗能排碳量不同的项目产业用地制定差异化的价格标准,调节土地市场供需结构。对于在一级市场上出让的土地,将高碳与低碳用地区别对待,区别定价,通过土地价格调节投资方向;对于二级市场上转让的土地,则可在转让税费上,将高碳与低碳用地区别定税。通过差异化的土地价格和税费标准,同样到达引导资本向低碳项目转移的目的,最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利用土地金融工具优化配置低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金融工具,在土地信贷、土地融资、土地抵押等方面给予低碳项目用地一定的优惠与支持。完善房地产信托基金建设,对于低碳房地产的开发,给予相应的土地金融支持,拓宽其融资渠道,丰富其融资方式,降低其融资风险,优化其融资结构。土地金融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减少土地粗放利用中的碳排放。
主要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2]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韩青,刘合林.城镇低碳生态规划实践与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9.12.
[5]李翅.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百度文库,2009.11.10.
篇7
【关键词】三次采油 强碱三元复合驱 弱碱三元复合驱 无碱二元驱
1、引言
石油资源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社会经济建设、人民日常生活、国家安全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石油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反能源危机正一步步的逼近全球,成为全球经济展生命线上不断勒紧的枷索。在能源危机不断加剧,能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了石油工业界以至整个工业界所关心的问题。三次采油技术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采收率最高的一种采油方式。今过近年来的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了包括化学驱、热力驱、注气驱和微生物驱四大类三次采油技术,有效高了原油采收率。在我国,三次采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推广和发展,但相对来说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影响了我国三次采油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应用。
2、三次采油技术对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性
所谓三次采油实际上是相对于一、二次采油而言的,在开采初期利用地层的天然能量自喷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一次采油的采收率仅为10%左右;通过向地层补充能量维持地层压力来开采石油被称为二次采油,虽然二次采油远较一次采油更为优秀,但采收率一般也只能达到25%至40%左右;三次采油则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进行尾矿采油的方法。
据发改委相关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消费的持续增升,2011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6%,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实际上,我国国内东部多数油田目前已经处于高含水开采阶段,多进入高含水、高采出情况,“多井低产”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如何提高三次采油技术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已经变得极为重要,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3、强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强碱三元复合驱技术是采用强碱与原油活性成分发生反应,生成天然表面活性剂协同外加表面活性剂共同发生作用,进一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一种采油新技术。通过加入强碱与原油活性成分发生反应,不仅可以列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还可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从而降低采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强碱三元复合驱技术采用强碱作为化学替代剂,其工艺较为复杂,容易在油藏和油井井底产生结垢现象,对油藏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油井产液能力,并容易引起出液破乳脱水困难等问题。
此外,使用强碱除了会对油藏造成负面影响外,原材料的供应还明显不足。目前,订采用精馏切割法、烷烃脱氢烷基化法、α-烯烃烷基化法和丙烯齐聚烷烃基化法来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其中,α-烯烃烷基化法中的蜡裂解法使用含油低的石蜡作为原材料,工艺简单且成熟,虽然这分离很难得到高纯度的单烯,但却可以很好的生产油田用表面活性剂所需的14碳α-烯烃到25碳-烯烃;而丙烯齐聚烷基化法中占主导地位的UOP法技术成熟、工艺合理,采用固体磷酸催化工艺所得到的5~8聚长碳链烯烃正好是三元复合采油技术所需要的表面活性剂原料,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的解决强碱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只要进一步解决强碱三元复合驱对油层的负面影响,该技术能够很好的被石油工业所采用和推广。
4、弱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弱碱三元复合是采用无机弱碱参与三元复合驱的一种采油技术,这种技术在采油能力、采油速度、乳化能力等方面都高于强碱三元复合驱,地下岩石的熔蚀和对油层的伤害极小,比强碱三元复合驱有更多优势。
在2003年,大庆油田采用进口α-烯烃作为初始原料经烷基化、磺化和中和,最后研制出了新型的弱碱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通过配置可以很好的使油水界面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对不同区块、不同油层油水条件都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根据小井距矿场试验,通过注入这种新型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降低综合含水,提高采收率达24.66%,但由于原料需要进口,所以成本较高。采用可溶性硅磷酸盐作为弱碱参与三元复合驱油,也能明显缓解对地下岩石的溶蚀和对油层的伤害,减轻结垢的负作用,并能有效的得到超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很好的运用于多孔介质油藏环境之中。根据研究表明,采用中性或者弱碱性缓冲碱,能充分降低表面活性剂浓度保证生成石油皂的同时防止生成硅垢,而用有机碱代替传统三元复合驱所采用的无机碱,同样可以获得低界面张力,而且不生成沉淀影响水质,既便是在硬水中也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
5、无碱二元驱油技术
无碱二元驱油技术是通过采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实现无碱化的二元驱油效果。采用阴离子型或者阳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的二元齐聚效应,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极限。目前,能被无碱二元驱油技术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有烷基芳基磺酸盐、甜菜碱系两性表面活性剂、Gemini表面活性剂、Bola型表面活性剂等,通过这些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使其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体系,能更好的实现碱活性剂二元驱油能力。
采用烷基芳基磺酸盐作为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溶解于水中形成的胶团具有致密的双电层,固液吸附能力较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效率也较高。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两性表面活性剂,这种活生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性质,带有阴阳亲水基团,在一种介质条件下可能表现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在另一种介质条件下又表现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具有刺激性低、耐硬水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优点,虽然原材料相对较高但应用仍然较为广泛,在高矿化度、高温度油层中驱油效果极为优良。
参考文献
[1]张毅.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4)
[2]高慧.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09(2)
篇8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篇9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应用、城市规划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low carbon cities to explain, put forward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major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planning, transport plann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lanning design in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cities of importance.
Keywords: low carbon concept, low carbon application,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低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一、低碳、低碳城市的缘起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
二、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二)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三)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点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四)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三、国内外城市低碳理念的实际应用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指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
曹妃甸新区将以先进的规划设计为基础,运用低碳应用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建设低碳宜居示范城市。与瑞典藤茂公司、普拉克公司、恩华特公司在地源热泵应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成立新能源利用、环保技术应用公司,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品牌。
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的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有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气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四、建议
构建低碳城市系统,应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比如: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新型巨大城市”;设计多中心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构建“紧凑型城市”;利用新兴产业和现代社会组织手段定位与划分城市功能性区域,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设置;建立节能低碳型建筑体系;完善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措施;推动服务业低碳发展;推动移动源、分散源的节能减排。
五、结语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理应发挥龙头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张泉 叶兴平 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
2陈群元 喻定权《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手段》
篇10
关键词:临汾市;低碳旅游;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5703
1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制度、技术创新、转变传统观念,以减少碳排放量为目标,降低旅游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不仅提倡一种低碳理念,更倡导以实际行动加快将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向低碳化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低碳旅游的发展道路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更是旅游业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旅游是临汾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临汾市旅游发展现状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倚太岳,西傍吕梁,中部是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临汾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临汾市气温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年平均气温12℃,年均降水505mm。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及108、209国道南北纵贯,侯月、侯西铁路、309国道、晋韩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现辖2市1区14县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0275km2,总人口415万人。
2.1旅游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定位,提出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霍州、洪洞、襄汾、古县等县市相继做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社会氛围已初步形成。2010年,临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涵盖了多项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重视。
2.2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根据临汾市统计年鉴数据,临汾市近年来接待游客数量和实现的旅游综合收入逐年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00~2011年,临汾市累计接待海外游客达563694人次,国内游客8124.58万人次,海外创汇11727.99万美元,国内收入363.11亿元(图1)。
图12000~2011年临汾市旅游收入情况折线图2.3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明显
为推进临汾市“中华根·黄河魂·尧乡韵”的旅游主题形象,临汾市连续三年与太原、渭南、三门峡、咸阳、阳泉、天水等市联合推出“四省七市一证游”;指导举办了洪洞大槐树祭祖节、乡宁云丘山中和文化旅游节、安泽荀子文化节、古县三合牡丹节、蒲县东岳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成功引进了四川旅游专列、台湾包机和北京环保自驾游;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国际旅交会、国内旅交会、北方旅交会、北京旅游博览会等旅游会展,取得了良好促销效果。
2.4服务保障质量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旅游行业树立诚信服务、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壮大服务队伍、健全保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由“十五”末的30家和29家,发展到了52家和43家,旅游运输车队由1家发展到了5家,运输车辆达到了100余辆次,旅游从业人员达到万余人。市旅游局制定了《临汾市旅游景区安全责任制度》、《临汾市旅游运输车队安全管理办法》和《临汾市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与各县旅游局、旅游企业签订《旅游安全责任书》。
3临汾市低碳旅游资源概况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魂·中华根·尧乡韵”旅游主题形象和尧文化、晋文化、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等。临汾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0余处,其中国家级28处,省级67处。现有全面对游客开放的景区(点)26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壶口瀑布、古大槐树、尧庙-华门、云邱山、古县牡丹园),2A级旅游景区2处(仙洞沟、苏三监狱),有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0处。有旅行社51家,旅游星级饭店44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1万余人。临汾市主要景点主要分布在尧都区、吉县、洪洞县、襄汾县、霍州市、侯马市、汾西县和蒲县,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数量较少。临汾市主要旅游景点及功能如表1所示。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解智涵,等:临汾市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自然与旅游
表1临汾市主要旅游景点及功能
重点旅游区1213范围1213主要景观、景点1213功能黄河壶口
旅游区1213古县、蒲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1213壶口瀑布风景区、晋陕大峡谷、克难坡、人祖山、高祖山、东征纪念馆、小西天、东岳庙、云邱山等1213自然观光、人文观光、休闲度假、考古研究中镇霍山
旅游区1213霍州市、汾西县1213霍州署衙、陶唐峪、七里峪、女娲庙、师家沟居民、千佛崖石刻等1213自然观光、人文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古大槐树
旅游区1213洪洞县、安泽县1213大槐树祭祖园、广胜寺、苏三监狱、历山、青龙山、安泽生态度假村1213人文观光、民俗风情、寻根祭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帝尧圣祖
旅游区1213尧都区、襄汾县1213尧庙、尧陵、丁村文化遗址、陶寺遗址、元代戏台、汾城古建群等1213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科考、古建名居考察古晋文化
旅游区1213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1213晋国遗址、太子滩、温泉度假村、晋侯墓群、景明瀑布、绵山、舜王坪等1213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休闲度假、考古研究
4临汾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临汾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结合临汾市旅游发展的实际,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临汾市在发展旅游问题上作出了较大努力,但由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途径、发展机制尚未完全确立,因而导致现阶段临汾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4.1低碳旅游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
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产业,对于保护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作用重大,但临汾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政府、企业、旅游者都未能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融入到旅游的过程当中。因此,要促进临汾低碳旅游的发展,加强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尤为重要。
4.2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目前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基本停留在开发初期,市场吸引力不足,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游车队和旅行社各个元素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未能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同盟,旅游线路价格居高不下,临汾市旅游产业发展链条尚未形成。
4.3专业人才紧缺,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低碳旅游推行时间尚短,而临汾市发展低碳旅游缺乏政府的保障政策和专业人才,尚未建立有效的推广机制和企业低碳管理、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缺少低碳项目策划、低碳产品设计、低碳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地之间缺少经验交流。
4.4旅游市场不规范,市场管理体制不顺
临汾市旅游景点目前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多数景点分别由文化、文物、林业、水利、城建等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临汾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障碍是市场管理体制不顺,要解决体制僵化、机制不活、部门分割的问题,就要通过改革激发活力。
4.5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滞后,宣传力度不足
临汾市旅旅接待能力明显滞后,多数景区、饭店、宾馆、旅游车队等都不具备大批量接待游客的能力,制约了各地游客进入临汾地区;旅游指引标识、游客咨询中心、旅游购物、旅游消费、文化展演等都未形成规模;在市场宣传和产品营销上,缺乏专项经费和有效措施。
5临汾市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需要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的共同参与。临汾低碳旅游资源丰富,应积极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临汾地区旅游产业低碳化的发展。
5.1培育旅游者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者与社区居民低碳意识、行为培育可通过政府、企业、大众传媒等渠道倡导低碳生活形式,发展低碳旅游设施,使旅游者意识到旅游过程中带来的污染与破坏以及低碳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节能环保照明工具与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购物袋等。节约能源和资源,促使旅游者将低碳环保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5.2加大低碳旅游宣传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临汾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导游进行与低碳旅游相关的知识培训,对景区内的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要使低碳旅游成为临汾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必须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发挥临汾市旅游资源的功能性,提升文化品牌,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5.3培育专业人才,建立严格管理制度
低碳人才是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的重点,低碳人才要有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政府与企业应共同出资开办低碳管理、技术培训班,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所需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同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节能管理岗位,设立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目标与实施职责。
5.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营造一个助推社会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努力做好旅游企业的节能、减耗与减排工作。将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纳入政府节能减排工作政策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5创新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
临汾地区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发低碳线路或游览模式,把低碳、环保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使旅游景区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方向转变,设计对自然资源损害较少的游乐活动,安排低能耗交通工具,实施原材料低碳采购、产品低碳设计与包装,发挥自然、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和文化旅游型的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
6结语
临汾市发展低碳旅游,不仅顺应临汾市经济转型的方向,也能带动相关产业低碳化的运行。临汾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旅游规划的实施为发展低碳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发展低碳旅游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低碳生活,了解低碳理念,理解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旅游者塑造低碳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培育低碳消费市场。通过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碳排量,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的旅游产业链,促进临汾市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2]谢园方,赵媛.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15(5):27~31.
[3]肖建红,于爱芬,王敏.旅游过程碳足迹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旅游科学,2011,25(4):58~6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实现碳中和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