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篇1

上海市金山区新农幼儿园 201503

陈 婷

随着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开展,对双语的议论也多了起来。无论怎样议论无非都是在“认可”与“拒绝”之间做选择。当前在我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不成熟,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英语教学能够对儿童的学习成长起到哪些作用,儿童对于“双语教学”的适应能力等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幼儿园要积极探寻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研究怎样进行双语教学工作,寻找创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双语教学的发展对于学龄前的幼儿十分重要。

一、幼儿双语教育的实践性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之是行之成”的口号。他提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是合一的。”陶先生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幼儿园教育的方法。“做”是“教与学”的关键,我们努力在教育中落实,在实践中整合。

要想儿童英语教育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快乐学习是最关键的。在开展幼儿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落实一些教学原则,例如幼儿学习语言的顺序原则、英语与汉语经验的互动原则、环境设置与创建的模拟原则、幼儿水平的差异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儿童学习语言的热情,增强幼儿的素质水平。当儿童第一次对英语进行接触,教学人员要结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具体特征,例如兴趣、认知能力、学习特性等,并且运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注重引导儿童对该语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从而达到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进行幼儿双语教学

1.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活跃、充满好奇心、喜欢玩闹等是儿童最明显的心理特性,为此教学人员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儿童这些明显的特性利用起来,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吸引幼儿的参与,例如配对游戏在课堂的运用,每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动作,教学人员在念某一个单词的时候,邀请幼儿配上相应的动作,反之亦可,这种教学方式充满趣味,幼儿乐于参与;还可以让配对游戏带有一点竞争意味,教学人员将班上的儿童划分为两个小组,老师站在中间,手里拿着单词卡片,让两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抢答,处于竞争的本能, 幼儿自然会踊跃参与学习。此外,幼儿对于一些趣味十足的卡通形象往往非常喜爱,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选择有很多有趣卡通形象的英语教材,采取卡通片的制作模式,让幼儿在学习教材的时候,犹如在观看一部有趣的动画片;教学人员还可以扮演卡通人物与儿童互动,提升儿童的口语水平。

2. 将儿童智力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霍华德• 加德纳是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潜心研究人的大脑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多年,研究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了人脑和语言学习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脑的智力因素一共有七种模式,分别是语言、音乐、逻辑数理、社会、内省、身体运动与自然,只要将这些智力模式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儿童的语言学习。

(1)语言:语言儿童在听、说、读、写等过程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状况,要想成功开发他们的第二语言能力,关键在于让他们多说、多听。

(2)音乐:相信大家对于儿童时期所学的儿歌都能够记得非常清楚,原因在于音乐具有很轻的韵律,记忆非常方便。

(3)逻辑数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可以让儿童多听,其次鼓励他们开口说话。

(4)社会:人和人的沟通能力。儿童在有着一定的单词量之后,教师就可以尝试着跟他们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5)内省: 驱动儿童学习的内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为此,要为儿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条件, 采取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

(6)身体运动 :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为此,老师可在教学中辅之以肢体语言将教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动有静,调动儿童多种学习感官。

3. 将教学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双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学人员的教育理念、文化水平、教学方法等都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教学人员要明确教学目标并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而不是将学习英语看作是令人苦恼的事情。第二,要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由于儿童往往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模仿能力高且易于记忆,因此是口语学习的最好阶段,要先让儿童学习口头语言,教学工作的开展要达到下面几个标准:

(1)趣味性:例如对于英语字母可以采用儿歌形式教学,例如A for apple,B for bird, C for cooker, D for duck……,将音律充分地运用起来,轻重有序而富有节奏感,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多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

(2)规范性:儿童的语言学习方式跟大人截然不同,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语言。所以教学人员要运用规范性的语言教学,语言表述清晰,与语法相符。

(3)重复性:具体形象是儿童表现出来的显著思维特性,在外部的刺激下,儿童往往会被迫记忆一些内容,所以“学得快、忘的快”是儿童记忆的一大特点,为此教师教学要注重重复性,反复教学。

(4)以鼓励表扬为主: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儿童的信息,对于儿童的行为表现以鼓励表扬为主,这样不仅仅能够推动儿童的口语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具有表现的欲望,塑造优秀人格。

4. 将儿童的生活环境进行充分地利用

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有着天然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于外语的学习来说,只能够人为创造一个环境,在该环境之外接触外语的可能性非常低。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学习发展语言的前提,所以将英语融入儿童生活非常重要。

(1)教育环境:可以将一些英语单词卡片张贴在教室之中, 例如书-BOOK,水-Water 等等,让儿童感受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区域角的设置:可以将教室小角落设置为英语角,在那里放置一些英语小卡片,引导儿童朗读卡片,也可以放置录音机, 让他们能够听音乐。

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非常重要,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教学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双语教学”成为推动儿童语言学习的优秀教学模式。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个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好方法,相对于接受单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例如概念产生、知识转移、轨迹视野、交际能力等”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王华斌关于双语教学的观点。尽管国外对此研究还非常少,但双语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国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材的思考 》,上海 1995 年6 月。

[3] 王旭东,《21 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 1988 年2 月。

篇2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仍需增强。面对严峻的现实环境,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特别重要。为强化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环境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化学与生产活动的关系的教学,强化人文理念的培养,重视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的结合。当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世界三大污染问题,防治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人类的生存,关系国计民生。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化学教师平时应多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化学实验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可以针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重点,设计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使之能够顺利而且有效完成。初中化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应该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化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尤其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突破条件限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把一些被学生认为单调、乏味的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探究信心。在化学实验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好铺垫,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预设的一些相关教学情境视频,把学生引入学习这一节课的能动思维中。首先能很快、很方便地为学生展现情境、画面,或是围绕一些很重要的化学知识,或是我们身边不容易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观看以后提出必须解答的问题,只有在完成此项化学实验以后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样对于学生探究新知识,认真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相关化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纳后,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化学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构建研究探讨性化学实验课堂。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高度的注意力和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安全文化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于一体的教学任务,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深刻分析发生问题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安全教学与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预防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才能真正确保未来参与实践中的安全能力和素质。要提高化学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做好全民安全教育工作,任何科学知识的利用都是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实施的,化学教学同样如此。可以说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安全意识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教育学生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把保护自己和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启发人的安全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越是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建设,越要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功能和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效益观、荣辱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科学发展与安全建设的关系,激发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安全意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确保安全与和谐的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培养安全意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未来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和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向,尤其是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重视教与学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俊.素质教育观下的理科课堂教学特征[J].北京教育,1999(12).

篇3

一、设计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达成情况,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没有老师的任务引导,一味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问的好处是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知水平提升到新的未知的认知水平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寻找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便是习得收获的过程,它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考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一番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要有序列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成了一个被动应对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解之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育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二、营造氛围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氛围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孟母三迁、断织教子便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氛围,必须紧扣教材,把学生带进课文,做到四个“入”:“入文”,进入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入境”,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深入课文,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表现方法的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联系生活再现情境。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学生年少,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已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着热望。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并涵养美感。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通感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理解。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就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加之教材难度加大,相应的深度和高度往往也很难运用一般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语言则是法宝,是最简洁、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事实也充分证明,只要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理趣、有感染力,语言情境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以“言语”为中心,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讨论是课堂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但是,可能出现的讨论的泛化和失控,使它也成为了教学效果最难以保证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多重角色,认真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1.组织设计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指导、调控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3.做好评价。评价的重点有三:一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和创新度;二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发言中的言语策略及讨论结果中反映的认知策略;三是对学生讨论行为的评价,侧重于讨论中参与的频度、态度、习惯、方式的评价及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

篇4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大专生自身的发展、成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开设大专生就业指导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紧扣目标,设置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始终围绕以下的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应成为学生择业的原则之一。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拼搏奋斗精神融入民族精神、奉献精神之中。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

进行有关自我价值实现的专题讲授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做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为社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用大量的事例,充分的论据,有力的语言,可以扭转毕业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心。

3.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前的资料准备

求职前的资料准备包括成绩单、学生处的综合评定、个人简历、求职信函、推荐证明、获奖证书等。特别是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函能概括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情况、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

4.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应把求职技巧作为重点。针对毕业生求职就业环节的相关问题,精心设计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个人形象设计、笔试辅导等问题,借鉴情境教学的模式,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三、讲求实效,探究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就业指导课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1.情景模拟法

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事件环境,营造一种准、真、实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摆进去,实实在在地体会现场情景,让学生体验一下解决问题的真实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创作表演能力,增强参与意识。

2.个别辅导法

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所以,在开展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共性的教育活动,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使学生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择业和就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同时通过挖掘自身的优势,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3.拓展训练法

许多人认为,提高素质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培训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实,知识和技能作为可衡量的资本固然重要,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不少企业通过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员工坚韧的意志、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就业课程指导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引进企业的拓展训练,有利于按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它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满足学生成才愿望为最高原则,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提高素质是就业的资本”的观念,紧紧围绕根本目标进行教学,不断探究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为顺利就业、高层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1.五步法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衣阿华大学创用的。即:

①浏览。拿到文本前,先概括审察一遍,重点是序、提要、目录、正文中大小标题、图标、照片、插画、注释、书(文)后的问题等,以便对该书或文章提纲挈领,心中有数,为阅读奠定基础。

②发问。再次浏览,同时试着提出一些问题或就书(文)后的问题试行解答,提问如“本书(文)是关于什么的?作者的观点或主题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等等,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审视性的、时时注意的过程,避免阅读时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阅读答题时的失误。

③阅读。深入阅读文本,最好能做圈点或者摘记。对试题巾涉及到的语句或段落,要精研细读。

④复述。重新阅读一遍,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忆效果的自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文本后的习题进行解答。

⑤复习。对重点章节和段落、语句进行再研读。

这种方法看似环节众多,而运用起来却没想象中繁杂,在指导学生做习题、学习略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中效果十分明显。

2.速读法

“一目十行”是古人对阅读速度快的形容。对一些不需要精读而又想缩短信息流动时间的书籍和文章,速度法正好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由线式阅读演变而来的面试阅读法,是不同于朗读、超越默读的无声阅读。根据心理学观测试验,人眼正常的注视间歇是0.2-0.25秒,能感知字句的眼球停视占阅读过程的90%-95%的时间,人眼的注视范围为15度角,最大范围(含余光)为35度角,视觉广度在8-10字。只要在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视觉的感知范围,扩大视觉野。一目十行是完全可能的。以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课标推荐书目时,对书中的“有诗为证”之类打断阅读思维的地方往往不喜欢,甚至影响到对全书的阅读兴趣,我提示他们扫读或者跳读后,学生普遍反映感觉好多了。

3.厚薄法

对一本书如果只满足于被动吸收,显然是远远不足的,其收效也必定甚微。若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照,或拓宽深化,对读物直接作出整体认识、理解、判断、评价、取舍,就一定能使理解更深,受益更多。在读厚的过程中。已经整体掌握了内容,在细读时,就能有的放矢,删繁就简,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多次发现的过程。华罗庚曾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朱熹则说得更精辟:“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种方法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经典文章外,在阅读名著时同样可以使用。

4.反思法

篇6

一、培养兴趣阅读

阅读既要注重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应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我采用各项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如设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成立班级图书角;订阅报刊、杂志,多进行演讲、朗读比赛;多听广播、看电视、看课外书…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阅读,学生的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组织能力也加强了。在班级我经常把一些好书介绍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交流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学们的读书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互相借书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都是大家喜欢的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

二、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

诵读记忆。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些妙词佳句,精品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不仅文章语言文字美不胜收,还安排了许多成语、格言、警句,熟读成诵,不仅是一种认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的时间。其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是有效背诵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能激发声真情实感的语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使得学生积累语言更主动健康。1.在读中品味,提高感受能力。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小组全班性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学生,教师,书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2.比较品析。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词语,让学生比较前后的不同句子表达上的优缺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还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在比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学生对词语句子感悟的精确,培养他们字斟句酌的品析习惯。3.想象延伸,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边读边想,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联想的方法把它变成生动连贯的画面,把具体的场景活灵活想的再现眼前,把情景文字语言融为一体,在语言积累的同时提高其使用语言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

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成功交流的方法如下。1.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录的优美词句。2.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3.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五、在生活中积累观察

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有深刻影响。学习语言必须紧密结合生活,这样学到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做有心人。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积累。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著名的景点去旅游,去阅读大自然这部无字书,还有像自办黑板报或读书手抄报、书签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途径。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能力会不断增强。

六、重视阅读积累,提高语言表达

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阅读中储备的语言要素、表达方式。让阅读积累与运用实现有效共生。⑴在书面表达方面。发掘教材的语言表达,让课文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让学生将所学课文的生动词汇,加上主题和内容,写成片段或小短文,然后挑选好的展示给学生,激励他们大胆运用所学的辞藻。长期坚持,学生文章的文采就可能得到提高。有时挑选课文中一些好片段,让学生去模仿,写成小短文,再组织学生自己去评价,同样选出好作品,展示给学生。通过练笔,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方法,并学以致用,运用能力、习作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⑵在口头表达方面。注重学生的课堂发言。鼓励学生在上课发言时能旁征博引,多运用头脑中储备的语言,让自己的发言更加精彩。课堂上,学生如能运用上课外书的知识作答提问的,语言能模仿课外书中语气的,笔者就在班里给予热烈鼓励,并对考试评价栏中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分。这样的事,笔者每节课都在做,现在每节课都能听到一些学生的精彩发言,而且是逐渐增加。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会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与同学会话、与老师会话、与家长会话时也能有意识地运用在课内外阅读中所积累的语言,让学生、家长互相监督。

七、读写结合

篇7

一、学法指导要与新的课程理念相结合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因此,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不应只局限于对单词、短语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英语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英语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牢固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贵在导,学是主体,导是关键。导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1. 要导“标”

教师要导出明确的学习方向,面对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一堂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目标。在课的进行中,也应适当提些分目标。现在倡导的“教案学案一体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导标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导标过程逐渐发展为引导学生确定自我的学习目标的过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不同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指导。

2. 要导“究”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下贯穿整个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问题,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口语对话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英语疑难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要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成败。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要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并以非智力因素为动力。

1. 要导“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英语教学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挖掘英语中的美育因素,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英语课程设立的探究式的学法,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英语语言的博大精深,享受语言之美。

2. 要导“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说的是预期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说的是信心和勤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说的是成功。目标是动力,勤奋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因此指导学生必须导“信”,要让学生在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的同时,信心必须留给自己。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被学生愉快地接受,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学法指导要与兼顾共性和个性,突出操作性相结合

1. 要导共性

由于学校执行的是统一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条件也大体相同,因此,英语的学法指导要抓共性,即面对全体,指导他们使用相同的英语学习方法。例如课前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勤做笔记,课后认真练习巩固、建立错题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要导个性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由于学生在心理特征、智力、学力、性格、情趣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抓共性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学生个性相适应的学法指导。例如:对性格内向而又不善思考的学生,要启发其开动脑筋、大胆提问,学会“出声想”;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生,要引导其深钻细研、扎实基础,学会“慎密想”;对智力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要鼓励其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学会“超前想”等。

四、学法指导要与解题的技能技巧相结合

英语考试既要重视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法指导也要与解题的方法相结合。

1. 要导单选题的解法

单选题的解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相对于直接法更具有优越性,使用也最广泛,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是靠这种方法。教师要通过专题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单选题的常用方法,如简化法、还原法、排除法等。

2. 要导阅读题的解法

对于阅读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阅读,了解大意。阅读是做题的关键,通过阅读挖掘材料中所蕴涵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能防止因疏漏或理解偏差、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维轨迹而做错题。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推敲,运用英语语法和逻辑复校全文。

3. 要导应试技巧

篇8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德育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育教育作为新课改标准中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此同时,这门教学课程也引起了学院的高度重视。为了促使德育课程教学在中职学校顺利展开、有效进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促使学院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显得甚为重要,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评价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明确行动导向教学法。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的教学方法总称。其首先起源于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然后逐步推广,走向世界,就我国现在中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会是引领其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课堂是学生掌控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人本思想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被诠释得淋淋尽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新型教学媒介,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主体地方被突显出来,学习兴趣提升了,从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教学,与同学交流合作,增大了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提升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在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下,更好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调动了参与、动手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1.教育教学的客体-----教科书

就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门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来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及美好道德,它是中职学院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院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教学课程,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职业道德与法律者这门学科的设立,为社会输送健全、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教学主体----学生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是关系到教学顺利开展、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中职教育面对的教学群体,是一群中职生,他们有其自身特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认知事物发展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势单一,教学课堂完全是由教师掌控,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也提不上去,因此,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三、 探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应用的评价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通过引入特定的情境,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境,教师再伺机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考课堂,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手段。在借助情境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善于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案例,将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

借助案例教学法来组织学生教学,通常有几个步骤,首先是教师的选材,这是进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法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选择案例在选择、设计教学案例这个环节中,选取的案例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题材。其次,设置科学、可行的教学任务,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模式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制度科学、全面、可行性的教学任务,最好能够从学生身边着手,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题材,组织学生学习。再次,在课堂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一定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选定小组负责人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突显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最后,总结归纳阶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自己评价,针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然后教师再逐一针对性点评。

2.模拟教学法。

所谓模拟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围绕固定的教学主题,进行创建、模拟的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总结、归纳,领悟教学内容,学会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模拟教学法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科学、正确的教学主题,进行情境模拟再现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3.头脑风暴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教学话题进行讨论,广开言路,结合大家的意见,在学生头脑中掀起风暴,进行分析、整理、再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我们又称为畅谈法。

四、 总结。

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类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促进学院德育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乃至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将会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资料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与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篇9

一、呼吸的形式要符合运动项目的要求1.呼吸形式应与技术动作相配合

呼吸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即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采用哪种呼吸方式,应根据有利于呼吸形式而又不妨碍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原则。

如体操中的手倒立、肩手倒立、头手倒立、吊环十字悬垂、下“桥”动作等这些需胸肩带固定的技术动作,采用了腹式呼吸,就会消除影响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因素;而另一些技术动作需要腹部的固定,则要转为胸式呼吸,如上固定或下固定时的躯体静止动作、“两头起”的静止动作等,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保持和完成。

2.呼吸节奏应与技术动作相协调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什么时候该吸气,什么时候该呼气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后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如两臂前屈、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动作等,用呼气比较顺当。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富有节奏地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2~4个单步一吸气、2~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即每“憋气”2~12个单步(或更多)后,作一次1秒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

二、调整呼吸频率,应以呼气深度为主深呼吸

运动时呼吸的目的是保证在吸气时期肺泡腔中有更多含氧的新鲜空气,呼气时期能呼出更多的含二氧化碳的代谢气体。运动时(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采用有节奏的深呼气比深吸气更有助于提高肺泡腔中新鲜气体的含量,增强运动过程中人体抗缺氧能力。

例如:跑步或游泳时,常常会有一段过程人感到特别的难受,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动作失调、情绪低落,形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身体呼吸循环功能不适应身体的剧烈运动,造成体内的缺氧,缺氧情况下代谢所产生大量酸性物的堆积和堵塞,迫使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并产生疲劳感,以上出现的现象也叫作“极点”现象。

此外,深呼吸会使呼吸频率次数减少,从而避免了由于自身呼吸肌肉收缩的能量和氧气过多消耗,使呼吸变得更为有效。

三、正确运用憋气

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闭声门,尽力地呼气动作,称为憋气。通常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的运动时,需要憋气来配合,如投掷的最后用力、举重运动、拔河、“扳手腕”等。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应该是: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憋气结束为使胸膜腔中的内压有一个缓冲渐变小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中挤出,即喉咙发出“嗨”声的呼气;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作憋气。

四、口鼻同时呼吸的作用

剧烈活动时,用口鼻同时呼吸与仅用鼻呼吸比较,一是可以减少呼吸道的通气阻力,增加通气量;二是无需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克服更大阻力而增加额外的消耗,推迟疲劳的出现;三是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增加了散热量。但在冬季进行运动,张口不宜过大,要尽可能使吸入的新鲜空气经由口腔加温后再进入气管和肺,以防止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方法

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21世纪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正确把握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只有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才能有实效性。

一、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思想比较消极

高职大学生中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大、自卑、对未来没有信心,甚至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渴望提高学历、得到认可,却意志薄弱、缺乏拼搏精神

他们中的一些学生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闲暇时间安排上选择了以“上网、聊天、闲逛”等娱乐为主,这说明高职学生在渴望升学、渴望成才的同时,又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即:一方面寻求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又向往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生活,积极进取有时又不免寻求解脱或超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而又有茫然之感;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三)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思想道德实践存在巨大反差

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公共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讲公共卫生、不尊重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堂里,残羹剩饭随处可见,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打饭不排队现象司空见惯,图书馆里,经常出现偷书、撕书、污损图书资料的现象;这些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期望值高,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应该遵守,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道德应该摈弃。但他们在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信仰危机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还存在较大偏差,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多高职学生缺乏青年应有的思想道德热情,甚至对必要的时事思想道德学习和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一些思想道德理论观点持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比率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着错误,仍需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色彩。

二、树立与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把思想道德

教育方法的创新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德育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作用,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以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二)确立新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接受各种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做人。

(三)设立教育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分层逐步推进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围绕总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同时要坚持三者的统一。

三、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更新

(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人

校园里美观的建筑、艳丽的花草、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道路、艺术的走廊等,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美的享受,给大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使大学生精神焕发,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健康的文化氛围等,则是一种“清洁剂”,对大学生起着“清心洗耳”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符合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践教学突出了养成教育,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以及中国化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之路。

(三)重视解决思想道德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思想道德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道德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道德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道德难点和热点问题。思想道德工作者应当善于从高职大学生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提炼出人们一般不曾意识到的固有结论。这样的分析能够产生很大的说服力。这样化解难点和热点问题,容易入情入理,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导刊,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