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改革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考英语听力 “一年多考” 原因 好处
自从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它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在不断地改革。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有重大意义。但是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一考定终身”的机制加大了考试的风险,难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2010年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1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高考改革时表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针对这一改革设想,对一些受环境干扰因素多,标准化程度高的科目,将率先试点一科多考。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英语听力可能最先进行试验。在全国各省中,浙江省从2009年已经开始对高考英语听力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收获颇丰。本文分析了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原因和好处,并为它的实施给出相关建议。
1.理论基础
1.1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考试时,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可能注意力难以集中,紧张、焦虑、害怕,最终导致英语听力考试结果不理想。“一年多考”给考生机会去适应这种关键时刻,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
1.2人本主义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考查其各个方面,不能采取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具体的人。“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考生个体的差异,给予他们多次机会来面对严峻的高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得更好。“一年多考”能减轻考生的压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2.高考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原因
2.1听力考试的特殊性。
首先,听力测试具有易受干扰的特性。外语听力测试对外界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设备、环境和监考人员的素质。外界干扰常常使考试的组织者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有关高考中是否保留听力测试及听力测试如何进行等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2005年很多省市取消听力测试,其原因也是如此。
其次是听力测试的即时性。高考中考生的心理均处于高压状态,听力试题播放转瞬即逝,更加剧了考生的紧张心理,其中哪怕出现微小波动都可能对考生造成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即时性的、无法再现的考试方式用于“高利害”的考试都有着很大的风险,这也是听力测试虽然进入高考时间不长,比重不大,却问题迭出、争议不断的原因。
2.2英语改革时机成熟。
高考科目改革在英语上率先突破,这是大势所趋。我国高考从1997年开始一直在力求完善英语听力。如今的“一年多考”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普通高校入学统一考试的安全、有效、公平、公正,确保全体考生的利益。
“一年多考”政策已在浙江省试点,收获颇丰。从2009年高考开始,浙江省对英语听力部分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总分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放在每年3月和9月举行,考试成绩两年有效。每个学生在高考前自主决定考试时间,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统计显示,2008年9月,浙江全省30多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其中得到30分满分的有5500多人;到了2009年3月的考试,满分考生增加至1.5万多人,不少考生参加第二次听力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据分析,听力考试分数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考生经过半年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对听力考试更适应,心态更平和,更能发挥真实水平。
3.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好处
从图一来看,超过50%的人认为“一年多考”能减轻高考压力,能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首先,测试条件对听力测试的影响是最大的。英语听力“一年多考”改革可以避免很多环境的影响因素。
其次,一年多次考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提前考完可以让考生放松“心情”,再有针对性地准备下一次考试,弥补上次考试的不足之处。
最后,“一年多考”可以让考生不再花费时间在复读上。复读一年,父母和学生又要承受一年的压力。如果一年多考几次,学生可以选择状态最好的时候参加高考,考完如果不满意可再考。
总的来说,“一年多考”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高考的公平性会大为提高,有利于构建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4.建议
4.1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听力技能。
考试的主体是学生,考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应变的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广大中学教师能遵循英语语言教学规律,从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尽可能地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4.2改进高考听力播放系统和周边环境。
实行“一年多考”只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却无法最终消除这些影响听力环境的客观因素。在高考的两天时间里,社会其他部分应该尽可能地配合,为高考听力创造更好的环境。高考听力考试系统也可以尝试采用一种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维护简便、保密性好、投资较少、可长期使用的听力考试系统。
4.3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应保持其稳定性。
“一年多考”出现后,很多人担心会因为出题的工作量、监考的工作量等的大大增加,而降低高考监考、试卷安全和试卷的稳定性。所以还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让评价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总之,高考改革不仅要提出路线图,而且要广泛征求意见,小心求证。高考应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抛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
4.4保持改革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高考听力“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听力设备欠缺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有利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但是要使“一年多考”能够扭转整个不平衡的局面,还需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支持和教师支持。“一年多考”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对招考进行监督,无论是考试现场的监督,还是阅卷的监督,抑或是有效分数的录取存档工作监督,都必须落实到位,不给“暗箱”有操作的黑暗角落。
总之,一年多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教育更加人性化,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因为高考涉及考生、家长、大学等多个群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如何保证“一年多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意义重大。高考听力改革作为领头羊,如果能够改革成功,将为高考改革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Masl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Norstrand,1978.
[3]楚慧杰.对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的探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4]周轩,张鹏.对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探讨[J].中国考试(高考版),2005.
[5]杨晓军.听力测试中的心理调适[J].考试,2006.
[6]王海波,李力.对浙江省取消高考听力的几点看法[J].教育与管理,2005.
篇2
毋庸置疑,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英语运用能力是英语基础知识质的飞跃。由此可见,在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夯实学生基础是关键,是二轮复习迅速提升能力的决定因素。为此,如何在一轮复习中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笔者认为,应研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语法为先,听力为重。
一、学习并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改革方案》,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是复习备考的指南,对复习备考有现实指导意义。高考考什么?考试内容有没有变化?重点、难点在哪里?作为英语教师理应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英语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不会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管本届高考是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届高考,但是,我认为英语学科的难度、试题布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历届高考在平稳中求微变,试题体现着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因此,在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改革方案》的同时,不妨也研究一下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二、重视课本,强化词句的积累
学完高中英语课本之后,很多教师和学生把课本放在一边,弃之不理,用辅导资料替代课本,整天泡在题海中。殊不知,这样做是冒风险的。其结果是,完成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该以课本为主轴,以教辅资料为主线,扎实推进第一轮复习。首先,课本是以词汇和经典课文为依托,语法为构架融为一体,选材广泛,内涵丰富,是学生每天必读、必背的好材料。其二,分析高考试题之后,我们会发现高考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或者说是课本的一种再呈现。试题的知识点、语言点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其三,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教师在复习的时候,以课本为依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如常用词out,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讲透其用法以及常和动词搭配的短语,make out,pick out,knock out,carry out等等。高考热词很多很多,如 range,commitment,reach,agreement,get have,make等等,教师必须归纳讲透,学生必须记准记牢。
如果把语言比作一幢大厦,那么词汇就是大厦的砖、水泥和钢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第一轮复习,应该狠抓词汇的落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超过高考要求的词汇量,为二轮复习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从容走进考场。单词、短语和习语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如此短的时间,记住这么多的词汇,既要时间,又要讲方法。帮助其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每天早自习让学生听写词汇,相互批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失为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
三、建立完整的语法体系
语法是非常重要的,是快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催化剂,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有些教师认为,在复习中,少讲语法,淡化语法,以致学生轻视语法。纵观历届高考题,尤其是湖北省高考题,不侧重语法,是万万行不通的,是要吃亏的。做好听力题需要语法,理解长而复杂的句子也要语法,翻译题、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更需要语法。没有好的语法基础,是写不出高水平的短文,拿不到高分的。因此,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温习并完善语法知识。诸如,实词、虚词、各种从句,倒装、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等等。尤以从句、倒装、非谓语动词为重。像2009年高考,汉译英主要是考查非谓语动词。由此可见其在复习中的重要性。
四、训练听力,增强语感
复习时间紧张,但是,在一轮复习中,每天进行30分钟听力训练,对听力的迅速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学生从中培养语感,促进其他能力的迅速提升,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考寄托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愿望,是无数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次重要考试。让我们每位教师把握好高考的脉搏,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笑傲高考。
篇3
高考改革;主要特点;分层教学;准确定位
中学教育界讨论最多、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高考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进度和目标,即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此,教育部推出《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明确了将来的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外语科目可提供一年2次考试的机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并首先在上海、浙江试点新高考。我们必须寻找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模式的改革、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相配套的正确教育行为,高考高招才能走出原来的“差中选优”“矮子里面挑高个”的尴尬局面!
一、理解新一轮改革的新特点,思考其改革的目的
特点一、不分文理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意见》指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
笔者认为,文理分科容易引起学生学科偏向和学科知识不完整,不分科更有利于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培养。改革文理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让文科学生有理科素养,理科学生有文科素养,对高校招收综合素养高的人才会很有好处。不分文理打破了原来高二分班重组的节奏,学校在教师配备上反而更简化了。另外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只要修完对应的必修内容,保证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这样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一定的作用。
特点二、外语一年两考,不再“一考定终身”
《意见》指出:“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笔者认为,多一次机会就多一种可能性,外语一年两考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一考定终身”是现行高考方案受到诟病的重要原因。国家首先在英语学科打破“一考定终身”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以后扩展到语文和数学学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对于缓解考生的精神压力是有帮助的。改革起始阶段是一年两考,以后也许还会一年多考。另外外语一年两考,使外语学科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进行了区别,意味着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更加突出了。
特点三、高考选拔,不再“唯分数论英雄”
《意见》指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改革还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学生升学参考。
笔者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高考不再仅凭分数选拔人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为高考成绩“硬指标”,不仅改革了一直以来高考“以分数论英雄”的弊端,且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完即考”,所谓“一门一清”,自主选择分数,能有效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另外高中学校要向高校提供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入档案则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这种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那样一定会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当然,任何政策肯定有其不足,笔者认为,新一轮改革主要不足有:1.考试机会增多引起考生刷分等现象。考生可能会考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就会增加考生的负担。2.由于新一轮改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这样城市考生由于基础较好,就能较快适应改革的各种变化。而农村学生基础差,各方面比较薄弱,这样在新改革面前,可能会使城乡教育差距更大。3.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会参与人为因素,难于客观准确的评价,是难于保证公平公正。
二、高考新一轮改革对策
高考改革引起课程设置和考试设置变化。课程设置方面: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学校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
考试设置方面:按上海模式,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4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
普通高中要深入领会改革引起的课程和考试设置变化,及时变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一)积极变化教学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管理
新的高考改革将给高中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理综,因此多数学校都可以按照文科班和理科班来进行教学,而现在学生可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自由度很大,算下来,可以有20种组合,按照学校原来的固定班级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必须根据政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即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门科目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是否选为3门选考科目而在教学内容(选为选考科目的必修加选修,非选考科目的必修)和难度上有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对教师要求更高。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通识培训,使得教师能清楚必修和选修的内容和能力的教学要求,针对农村学生人文学科的基础薄弱的问题,农村学校要加强语文和数学科目的师资培训。
2.走班制管理
因为要分层教学,也就是同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和难度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对应班级听课学习,“走班制”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些变化,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一个班级根据不同选择进行走班,就会有几个科目同时进行,那么这几个老师都会被‘捆绑’起来,任何一个老师有特殊情况,调课都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对学校来说,排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课程表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教室以满足其流动性(建议教室的数量至少增加为原来的1.5倍),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子录播室、电子图书馆等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平台。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1.准确定位
学生应尽量全面了解高考招生的政策规定,弄清自己有哪几条升学通道,今后喜欢或擅长从事哪些工作,想读哪类专业和学校,高中阶段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学生要主动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交流,还要适当关心高校的人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以便更好地找准定位、自我发展、服务社会。中学可以把各专业大学排名贴在了校园的显眼位置,方便学生及早考虑想读哪类专业和学校,知道在高中阶段应做好哪些准备。学生毕竟只有十六七岁,对未来要做什么并不非常清楚,但很多人最起码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么,先可以用“排除法”缩小选择范围。学校应该做一些“家庭中无法做到的事”,家长则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学校的“补充师资”。
2.合理规划
篇4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考探究
新高考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现状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方法探索中很多老师会对政策的理解出现误解,认为在提倡现代教学方法的时候,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其实,这里的改革是对传统的扬弃,不能一棒子打死。因此,老师在进行教育方法改进的时候,要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一、新高考政策下数学教学的现状
无论是对高考政策已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已经适应的高三学生,还是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数学都是高中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数学的抽象性和其严密的逻辑性,都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道道鸿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传统的“题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高压之下,心理的压力使他们对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方法,新高考政策出台了,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视。在此背景下,老师都相应的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高考改革,讲提高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要的目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应试教学”的帽子,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
二、新高考政策下教育观念的改变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者对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得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他们也就相应的进行一些高压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随着一系列教学教育政策的改革,老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死板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摒弃。尤其是新高考政策的推行,老师应该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新时代新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观念做出改变,顺应时展要求,将只关注学生分数转变为能力、分数一把抓。
三、对新高考政策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错误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与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出入。如果能够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重焕生机。守住传统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这才是成功的改革。
1.突破旧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逆向讲授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都是先进行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让学生看例题,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笔者思考,是不是可以不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讲解,先让学生自行进行实例的学习,学生讨论探究以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是迷茫无目的的,他们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听课的时候也更加有着重点,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进行“统计案例”这一章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例题,进行研究讨论之后,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反映给老师,老师再根据他们的反映制作PPT,将统计的数据、相应的统计图制作出来,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2.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电子书”相结合
多媒体快捷、方便、信息量大、文字多彩且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因此,老师一定要将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动画和录像将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电子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但是,老师一定要注意,再优秀的电子课件都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老师必须将传统的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讲解时,因为空间几何的抽象性很强,所以,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地制作成电子课件,将空间几何题利用现代技术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3.“游戏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陈规
以电脑游戏导入教学,可以营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几分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课前可以适当地进行别的安排。例如,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课前引入,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电脑教育游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以新高考政策为契机,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缺互补,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而将传统教学方法一棒子打死。老师必须探索出传统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理念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方式,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起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早出现的是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部门的省地两级教育学院,再后来各类普通大专院校也先后办起了成人教育学院,纷纷涉足成人高等教育,此外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也应运而生。
成人高等教育的兴起有其社会原因。我国从1967年开始到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整整10年,社会上积压了大量人才,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受更多的教育,而一两年的高考,不可能容纳那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年高校招生不足30万人),各类成人高校的兴办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需求,也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培养了人才。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高考,一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是组织成人高考,相对正式高考适当降低要求。根据考试的成绩,由各类成人高校,比如电大、职大、函大或正规高校的成教学院录取,经过几年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毕业的一种教育方式,整个流程与正规的高考和高等学历教育相似,相对正规一些,一般只要能考上,大多数能毕业,人称“进去难,出来容易”。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由考生直接自行报名,然后自学,每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结业一门,所报考专业的全部课程结业,就由自考管理机构发给文凭。由于全靠考生自学,所以较难通过,自考开始初期,大多数课程的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加上一些人在自学期间结婚、生子,家务和工作两忙,纷纷放弃学业,所以毕业率很低,人称“进去容易,出来难”。
成人高等教育的产生,极大的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的不足,为广大求学者在高考“独木桥”之外,另辟了一条接受高等教育的图径,为后急需人才,又极度缺乏人才的社会提供了大批人才。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专科生924.21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人。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泛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逐步形成。但是,重学历、轻能力,唯学历论,把学历与就业、工资、职称、提升挂钩的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些现象就使得人们被迫要想方设法给自己搞一个高学历,高考的独木桥过不去,只好到成教这边想办法。
巨大的需求,必然带来巨大的利益,于是各种力量一齐上,群起大办成人高等教育。各企事业单位办各种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学院、职工大学,各人民团体、个人办各种自修大学、教学点。这些学校没有场地,就租用中小学教室甚至仓库,没有师资就外聘大学离退休教师,没有办学资格就找一个地方的挂靠。这些社会办学校,有的充当成人学院的教学点,招收成人高考学生,更多的则是瞄准了自考生,从事自考助学,即组织自考生上课,后来发展到代为报考,购买教材,几乎就成了一种学校教育。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一些大学及其所属的系,也纷纷开始开办自考助学,并利用本身的场地、师资优资,后来居上。高校附属的成教学院和自修学院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力,而传统的电大、职大等退居次要地位。
高校自高助学的花样很多,分所谓的“长线”、“短线”,“短线”毕业比“长线”容易,当然,价格也高得多。但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贵一点没关系,只要能拿到文凭就行了。甚至有些人就是因为要拿个大专、本科文凭,好进某某单位,或是评职称、涨工资、升职务才来的,学不学得到知识无所谓,形成为文凭而学的局面。
由于社会对文凭的畸形需要,也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学制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高,反正是你出钱,我帮你拿文凭就是了。各教学机构之间为了争取生源,也就是为了钱,不择手段,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背离当初兴办的初衷。
三、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社会信用
教育产业化在今天是一个很热门的词,但其实在成教方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产业化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就如工厂一样,一批批的把学生招进来,走过场一样的让他们上上课,然后毕业发文凭。
成人高考再一次成为香饽饽,因为只要考进去,一般出来不成问题,与自考的门门难过,年年着急相比,成人高考可谓一劳永逸,成人高考参加人数逐年猛增。但成人高考必境要先考,虽然其标准已经不高了,可还是有很多人考不上,于是又有人办成教预科,据说,只要上过预科,一般都能成过,其实就是花钱买一个成人高考通过。有的成教生考试前凑份子给老师送礼,老师也就顺水推舟,透透题,放松监考,评卷抬抬手,反正是你拿文凭我得好处,皆大欢喜。
相对于自考,成教还算是比较规范的,因为成教院校还要对自己发出的文凭负一点责。自考这边就更混乱了,因为自修学院是不发文凭的,只管上课,没有任何责任。为了争生源,很多自修学院纷纷向学生承诺包毕业、我们这里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毕业。那怎么包呢?
1、争考点。有的大学系里办了“短线”班,而大学本是考点,本校“短线”班的学生安排到高楼层或偏僻的考场,外来的巡视员,在本校人员陪同引导下,根本不到这些考场去,考场老师都是本校的,事先打好招呼,睁一眼闭一眼,香港喜剧里的作弊招术,这里全有。
2、有的大学本身就是自考出题学校。大办什么卖票串讲,不论本校、外校,只要你买100元一张的高价票,我就给透点题,考试时说法变一变,换汤不换药。
篇6
无GRE成绩申请硕士的三大良策
很多希望赴美留学的学生中因为没有GRE成绩而选择了放弃。其实,在美国大学读硕士很多是不需要GRE成绩就可以成功申请的,下面为希望赴美读书却没有GRE成绩的学生指点迷津。
良策一:换个专业去美国
GRE考试一般针对美国理工科和一些文科专业,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要求有GRE成绩,如英语教学专业(TESOL),MPA等,还有很多大学只要求申请人提供托福成绩。某些大学的一些交叉学科,如工程管理、图书馆信息系统等专业也不需要GRE成绩。所以,如果你选择这类专业完全可以避开费时费力的GRE考试。
良策二:找到不需要GRE成绩的美国大学
美国经过六大地区联盟认证的大学(相当于中国教育部认证)有近4000所,其中提供硕士学位的约有1000所,在这1000所大学中,有很多大学的硕士学位并不要求GRE成绩。如今年综合排名第153名的爱达荷大学就有很多硕士专业无需GRE成绩,还有如美国中西部排名第5的北艾奥瓦大学也有很多硕士专业免GRE成绩。
良策三:硕士双录取的大学让你轻松获得美国学位
在美国,提供硕士学位的近1000所大学中有很多提供硕士双录取的大学。所谓硕士双录取是指在申请时如果托福或GRE没有达到要求,则可以提前录取,学生到校后先到语言中心就读,通过语言后再进入硕士课程的学习。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不用像在国内一样花太多时间准备,可以在学习语言期间备考GRE,且报名容易,时间花费少,报考机会更多。
GRE考试在美国是计算机考试方式,考试时间和考位都比国内更容易安排。比如南佛罗里达大学提供机械工程、综合工程学、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和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工程管理等近10个硕士专业的双录取,学生入校后强化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只要在5月1日之前取得GRE成绩,则可进入当年9月的秋季研究生课程。
英国留学
2014年英国高考制度将改革
随着现在去英国留学读高中的国内学生越来越多,对于英国的高考制度应该时刻关注。2014年英国高考制度将改革。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日前致信考试监管机构,希望从2014年开始,改革英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由大学决定A—Level试卷内容并每年审核。
戈夫认为目前的A— Level 没有为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改革,让招生院校主导高考考试的科目、教学大纲以及考试的命题等事务。这将是英国高招体制30多年来最大的改革。
根据剑桥大学的研究机构Cambridge Assessment针对全英71所大学的633名大学讲师进行的为期超过一年的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高考并不能够筛选出合格的大学新生,因而不得不调整大学一年级的教学方式。
澳洲留学
如何申请赴澳读研
1. 申请人的学业情况
澳大利亚大学老师评审个案的第一标准就是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通常而言,校方计算学习成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百分比平均成绩,第二种是GPA积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澳大利亚各学校计算GPA的方法和标准都不一样。相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入学成绩要求可能不同,相同专业不同大学的入学成绩也会不同。并且,大学招生名额短缺或富余时,也会导致入学成绩要求上下浮动。
2. 申请人的大学背景条件
澳大利亚校方对于国内大学的好坏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目前可供参考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每年的国内大学的排名,一般排在前100的大学都被认为是较好的大学;另一个是被列入国家“211”、“985”的大学,也被认为是较好的大学。
3. 申请人的专业背景
专业对口是很多澳大利亚硕士课程的要求。有这方面要求的课程通常要求比较强的专业背景方能学习,如工程、科学、计算机、金融、护理等。通常,由申请人的导师出具推荐信,或提供其他辅助文件(如作品集、毕业论文、职业资格证书等)来说明专业背景。
4. 申请人的工作背景
篇7
首先看看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误区。自从高考制度改革以后,摒弃了“”中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的推荐制,恢复了按分数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它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克服了以“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代替科学的弊端,扭转了教育质量全面滑坡,文化几乎丧失殆尽,科学技术濒临崩溃的局面。新的高考制度实行20多年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科教兴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一张考卷定终生”的考试制度,与全面发展学生智力、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极不适应的。
认为,经济基础变革了,前进了,上层建筑也必须随之变革。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下大决心、大气力,义无反顾地进行革新。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每年级两册语文课本,每册课本上规定了几篇课文,每篇课文又规定了几个知识点,然后让教师围绕这些所谓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授课,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被动地接受,通过死记硬背,机械地掌握规定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培养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小考、中考、高考,出题人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变换角度,也只能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谓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是让学生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下,牵强附会地去迎合出题人的意图,事实是玩了一场文字游戏而已。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文中反复咀嚼,学生也只能跟随教师的指挥棒在文山题海中艰难跋涉。这种应试教育的老模式彻底解体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全方位的提高,只在课堂课本中游弋必定是要走弯路、遭淘汰的。
那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出路在哪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提高认识。语文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是人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下功夫来学好它,将其置于重要学科之首――复旦大学前校长苏步青教授曾说过:我建议如果语文成绩不好,其他学科再好,我们学校也不要。苏老语重心长的话说明了语文工具性、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要把学好汉语言文字文学当作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来学好掌握好。
2.实践性,要彻底改变过去将语文囿于从课本到理论的观念,实际上它有广泛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不要只局限读课文、讲课文、背课文、解词、造句、写作文,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来解决语文中的问题。
3.根据“大语文观”的教学原则,拓宽语文教学渠道。除了现行语文教材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补充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可选生动、活泼、实用的古今中外名著,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吸取更多的语文知识信息量,并渗透到其它各学科中。“大语文观”是著名语文改革家张孝纯先生提出的新观念,他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4.听、说、读、写并用。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多层面、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它综合了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学、写作学、修辞学以及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等等,要想学好必须通过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训练。这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偏重于一种方式是不能奏效的,而且这四种能力又是应付各种场合的必要的知识储备。改革考试方式,这是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考察、评估的指挥棒,是决定教学方式的关键。只有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素质教育。可推行多考、小考、全方位考以取代一张考卷定终生和单一考。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即思维)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实现认识的飞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学习需要思维,思维促进学习;学习发展思维,思维又提高学习。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呢?最关键的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如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方法),为什么写(思想),为什么这样写(写法的好处),使学生掌握分析、理解文章的方法。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进而发挥想象力,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总之,要对学生进行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强化训练,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素质。
篇8
关键词:阅读策略 高考英语 解题策略
一、引言
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通过阅读过程而体现出来的能力(胡春洞,1998)。许多学者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文秋芳就认为,无论是在大学还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中,最首要的目标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中国许多英语老师对于阅读和阅读策略的重视还是不够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行,阅读理解题失分严重,同学们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是单纯理解单词和逐句翻译,通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即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认识,但是一做题错误率就很高。
二、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信息,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授常用的阅读技巧。John-Munby(引自Grellet,2000:4)列出了多种阅读技巧(skill):(1)辨认字体;(2)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3)理解陈述的字面意思;(4)理解陈述的隐含意思;(5)理解概念的意义;(6)理解句子的交际含义;(7)理解句子内部的关系等。
喻爱菊(1988:38)提到的阅读技巧有:构词法、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略读(skimming)、跳读(scanning)、查找重要事实、确定语段主题思想等。
(三)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学生的阅读材料数量则太有限。课外读得越多,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
(四)按照高考要求,平时做好训练。对于教师而言,阅读训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练习结果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分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常见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简析
高考通过要求学生阅读几篇短文并回答文后各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接下来将对高考阅读理解各类型的试题进行分析。
(一)常见英语阅读题目类型。1.主旨大意题;2.细节理解题;3.推理判断题;4.猜测词(句)义题。
(二)常用的解题思路
1.回文定位看仔细,照抄原文要当心。看到题目后除了迅速分析题目类型,还要根据题目关键词回到原文中,找到“题眼”(题目的出处),即回文定位。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理解命题人的思路“对症下药”。2013年高考英语山东卷Test-B第61题,迅速找到关键词Gershwin,musical-works之后,回到文中第二段,可知songs等于musical-works,成功定位。读到该段最后一句,找到标准答案D。
2.理清文章结构,综合把握全篇。文章主旨题要求学生综合把握文章,不能被细枝末节的内容纠缠。该类题目应该看文章的主题句、主题段,可能是文章的首句(段)、尾句(段)。2012年高考英语福建卷Test-D第70题,通过分析可知,P1:通过实例引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段主旨,即是mirror-neurons的存在;P2-5:分别介绍了mirror-neurons的作用,明显得知全文的核心内容是D选项。
3.分析主次内容,抓住中心思想。中英语言存在差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说明了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所以英语中表示结构的词一定加以重视。譬如,冒号、序数词后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那些表示转折意味的词(but,however)后也通常是重要观点。2013年高考英语-北京卷Test-D第69题,通过回文定位可知,答案出现在第四段,该段信息量比较大,但是出现了but,后面的内容才是该段中心,也就是说,转折词之前的内容只是附带提一下,而该题的考点是在考查真正的原因即C选项。
四、结语
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重要表现,阅读策略的教学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课程核心内容之一。就高考而言,学生的策略和解题思路只是一个方面,在今后人生发展道路中,阅读能力的养成才是重点。因此,平日英语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策略的训练,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材料和题目类型的分类指导,以期逐步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阅读速度。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立非. 2003.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18.
[2]王力.1984.中国语法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35.
[3]蒋军虎.2012.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讲[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35-102.
篇9
关键词: 江苏省高考 “平行志愿” 录取模式
“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对于江苏省来说,这种模式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江苏省就改变以往的高考志愿设置模式,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此举取得良好的效果,于当年实现“三减少三提高”,即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断档现象减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录取透明度提高了、考生满意度提高了。江苏省实行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从狭义上来说,只是一个志愿填报、投档、录取的操作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志愿设置、志愿填报、排序分档、投档录取、确认审核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2008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进一步提高考生和高校满意度。”并在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上海、辽宁6个省市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试点改革。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积极意义已经彰显
1.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被努力倡导和不断实践,让所有公民能自由平等的分享教育资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高考的公平,也就是从全体考生角度出发,摒除金钱、权利等因素,营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力争上游的良好风气,同时高考的公平也包含着录取工作及其配套措施公平公正,这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采取分数优先,改变传统梯队志愿中瞄准“第一志愿”的现象,摒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考得好不如填得好”的弊病,改变以往只能由高校选择学生的状况,让考生能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进入理想的学校,更加尊重考生的选择权利。同时在高考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料的及时准确公布,让广大家长和考生及时了解高考录取情况,保证高考的公开透明,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增加考生的选择和录取机会。
如何处理分数和志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各省份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一道难题。在传统的录取模式下,考生志愿填报风险高、难度大,而用分数优先代替志愿优先,则避免了因填报失误而遗憾终生,是平行志愿的最大好处。
从深层次探究,传统的志愿优先只能选择一个志愿,尊重的是一个选择,而平行志愿可以选择三个或者五个第一志愿,给考生更充分的表达个人志愿的空间,尊重的是三个或五个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行志愿的设置更能体现考生的意愿。
原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汪国培就表示,设置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范围,减小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考生被投档机会。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教学处处长隋文盛结合本校高考成绩时说:“平行志愿有利于保障成绩优异的考生考取高水平的大学,减少录取的偶然性和博弈性,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普遍欢迎。从学校整体情况看,也没有学生出现滑档现象”。
3.保证高校生源的稳定性,提高高校整体素质均衡性。
近年来,高校生源争夺日趋激烈,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无疑成为了争夺生源的利器。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刚出台时,一些高校也曾认为只有少数名牌高校才能从中受益,担心“平行志愿”有可能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因为除重点院校,一般高校所录取的考生,其分数将趋向“扁平化”。对于同一批次中的一些中、下等级的院校来说,很难吸收到高分考生。被同一所院校录取的考生,分差都不会太大,学校总体生源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推行,并没有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考生基本是按照自己的填报意愿被录取的,所以到校报到率较高,生源较为稳定。同时平行志愿的录取也使学生学业水平与相应高校社会公认度相对应,高校和考生达成“双赢”。而高校录取的考生学业水平较为接近,也有利于高校教学组织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具有激励作用,学校要想提高生源质量,吸引更多学业能力强的学生报考,就必然会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以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4.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分配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又体现出教育发展的价值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国家能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高考成绩,因为高考成绩历来被社会各阶层的家长和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认可。高考的录取结果客观上体现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趋向。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采取“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原则,分数高的考生优先获得投档和录取的权利,落榜风险明显减少,并且由传统梯队志愿的一个志愿转变为一个志愿群的选择,考生获得的机会明显增多。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高分考生无疑代表了同时代的精英的大部分,是潜在的国家人力资源,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进入了高等教育资源占优的学府进行深造,其实遵循了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二、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1.强化唯分数论倾向。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将进一步强化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高校势必会“以分取人”。对于考分相对不是很高的考生来说,不一定能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学校,同分考生录取相同的院校时,由于专业志愿填报的不同,录取专业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此外,过分强调高考分数,也会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唯分数论”的理念,会给原本就将高考作为唯一出路的学生更多的压力,从而可能会使其忽视自身其他素质的培养。
2.落榜风险依然存在。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虽然能帮助考生规避一定的高考落榜风险,但是这个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超比例退档风险。在目前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中,省考试院虽然已经要求院校尽可能按1∶1.05的比例来进行,但因为平行志愿录取只有一次投档机会,那5%的考生会因为院校计划的完成而被高校退档,而这部分考生只能等待征求平行志愿录取。另外部分考生由于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所填的院校志愿没有梯度,导致所填院校志愿一个都没有被录取,也有部分考生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高校的录取章程和规则,在专业录取中身体条件受限,以及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这些考生在这个批次中无疑算作是落榜考生,只能等待征求平行志愿录取。
3.考生选择与高校录取之间存在矛盾。
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和高校自主选拔学生,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一直是高考录取追求的目标。在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下的高考录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多了选择的权利,然而就总体来说,考生即使由原来的一个志愿转变为了一个志愿群,选择的余地也不过是从一所院校到三所院校的区别,况且即使是成绩都达到了所填的三所院校的录取分数,也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只能根据自己当时所填的志愿选择第一个院校。
从高校来讲,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结果就是高校对学生的选择压缩再压缩,为了避免考生因退档而落榜情形的发生,江苏省考试院在录取过程中要求高校将投档比例尽量降低,一般不超过1∶1.05,甚至是1∶1,而正是这样的投档比例让高校在录取的时候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考试院投档过来的考生,只要没有特殊的原因,基本就是按比例录取,根本不需要看考生的其他要素。若高校想要有专长,但分数较低的考生,也没有办法录取。
三、“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仍需不断完善
1.进一步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机制。
2008年,为了使江苏高考与高中新课程相衔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专门力量,研制了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此高考方案坚持从江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实际出发,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利于高校择优选拔人才。自此,江苏高校对本省学生的考量标准变得多元而不是唯一的高考分数。在高考录取过程中,高校录取考生一方面要看语数外成绩,另一方面则要看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虽然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以分数为先,但如果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不到相应的等级,也不能录取至相应的高校。所以进一步突出两者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是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机制的有益尝试,是完善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的有效途径。这是江苏高考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给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大自主招生选拔力度。
“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保障了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而自主招生则体现各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自,两者有效结合,双轨并举,应为目前高考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在目前条件下,江苏省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是以高考为主的多元考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从根本上来说,加大自主招生选拔力度,目的是倡导一种更好的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理念。完善江苏省目前推行的“平行志愿”高考录取模式离不开高校自主招生选拔,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要求,通过增加自主测试环节,扩大自主选拔考试环节,从而选拔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加大自主招生选拔的力度,客观上需要高校提高自主招生水平和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同时需要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招生管理体制以及有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
江苏省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潜在的负面效应依然存在。要实现高校和学生两者真正的双向选择,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平行志愿这种录取模式。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谈到实施平行志愿试点改革时所说:“平行志愿对于考生来说,不仅仅是高等院校选择你,你还要选择高等院校,是双向选择的。要做到真正的平行志愿还需要一个过程,当一个人能拿到两份以上通知书时,那基本上才叫做真正的平行志愿了。我们现在正朝着这个方向改革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熊丙奇.平行志愿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考试研究,2009.1.
[3]王泽来.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6.
[4]刘占山.高考平行志愿的利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5]厉浩.高考平行志愿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7.
篇10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程在总体上存在太多弊端,比如过分强调记忆功能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不够,课程内容也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只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对高中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展开的相关探讨希望能带来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新课标”改革之“涵”与“域”
实施“新课标”首先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针对性,了解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范围,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做到反思有方向,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有指南。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定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不是以往的语言知识。传统的课程侧重于对英语的记忆和机械化训练,单纯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只能够获得书本上死的知识,脱离了生活,毫无用处。在新课程标准下,重视的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听说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等。只有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将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是一种可以使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更加的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所谓的终生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只是一个阶段,即使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也时刻需要学习。而传统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死板的进行传教,重视英语的语法讲解和词汇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功能主要是“教”是单纯的灌输知识的工具。“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自身定位,从“教”的角度转变为“学”研视角,通过较色转换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变灌输为自酌自饮,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新课标重视的是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是对知识教授的能力升华,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理应成为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向。
二、新课标改革之“教”与“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重中之重。在传统课堂,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机械,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运用综合能力培养。教师一味照本宣科,让学生依靠教材上的内容练习,学生最终学会机械对话,英语语言能力并未形成好处。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传统课程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方面的施教。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快乐学习过程。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必须从这个角度入手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尤为重要。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
高中,是一个学习压力相当大的阶段。高考的压力不仅是让学生感到紧迫,对教师和学校而言同样如此。在高考的压力下,大多数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英语是高考中的基础学科,分值比例较重,但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相当死板,教师几乎是按照高考考试大纲进行讲解,常常带领学生快速的过一遍教材中的课文,不给学生留下多少时间,立马转向课程中的词汇;其次,在词汇讲解完后,进入课文中的语法讲解;最后做题练习,教师再进行讲题。
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是机械应付高考的模式,教师重视高考大纲中提及的语法和词汇,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法和词汇本身又枯燥无味,加上教师反复的讲解,学生如何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又如何因为兴趣而积极自主的学习,这都是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总之,新课标相比于传统课程,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英语知识,而是对英语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出发,适应新课标的标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