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篇1

关键词: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或居民生活环境,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均提出城市绿化,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受害者是人类,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是供居民使用,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在城市绿化进程中,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设计感不强,缺乏绿化特色,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如下:

2.1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z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郊区绿地逐渐增加,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绿地面积严重缺乏,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需依靠绿化建设。

3.1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在绿化建设中,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立足城市整体角度,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尽量利用城市特殊因素、有力因素,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使园林绿地呈片状、线状或环状。若城市用地紧张,政府不能过度依靠开发商,需尽量利用目前条件,开展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方面,需节约土地开放,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为城市建设提供环境依托。现阶段,北京、上海、沈阳、宁波等城外郊区,均逐渐向室内延伸绿地,特别是沈阳,非常注重生态建设,已完成片状环境绿化。截至2010年底,沈阳市区整个绿化覆盖面积为9750hm2,公园绿地面积3018.32hm2。对于沈阳城区绿化,其覆盖面积大于50%,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7%。在南方,上海外滩、昆明大观河等,为城市绿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一个城市发展的如何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状况如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如何。改善目前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的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园林绿化的社会作用

1、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目前的城市园林都是以空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环境设计艺术。与过去传统的造园方式相比,现代的园林更追求自然环境美观。强调以主景突出,客景衬托花草树木的配置和其固有的形态。现代城市园林更讲究每个布景的曲直、疏密、参差等等这几方面的应用。例如在很多城市景观中,利用园林植物婀娜多姿、美丽的外形去丰富空间的各种变化:树的品种多种多样,树的形状千奇百怪,每个树干的高低不同,错落有致,树冠的大小也不一致,这样的设计往往会让城市的建筑物变得有朝气、有精神、给人生动、活泼之感。城市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也得以体现。城市的生活品位亦得到提升。同时,每一种园林植物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季相色彩,进而丰富了城市的色彩。这不仅体现出大自然的美,还能反映出园林设计师们精心设计的艺术美。当植物枝繁叶茂的时候,总会引来不少的鸟兽,让城市处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看到此番美景就会心情舒畅,产生美感。因此,园林绿化会使城市变得更加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真正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2、医疗保健的作用

如今,人们虽然生活水平好了,但是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人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差。人们生活在一个遭受污染的环境里极易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是死亡,根据国外权威数据的统计,每年都有几百万人是死于环境污染的。园林绿化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园林绿化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城市的园林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自然、艺术、娱乐、休闲的空间。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大多都具有优雅、宁静、景色怡人、空气清新的特点,因此,小区的绿化广场、游乐园、各式各样的公园等等都已经成为人类放松压力、享受轻松、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另外,纯天然化是城市园林绿化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特点。园林植物所释放出来的空气负离子和植物精气会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人们在这样的舒适、优美环境下会感到心情愉悦,精神抖擞,长此以往,延年益寿,对改善人类目前健康状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城市的园林绿化具有医疗保健之功效。

3、休闲娱乐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物价不断的上涨,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巨大的生活压力,特别是现在年轻的80后、90后很多人都感到身心疲惫。假如一个城市没有给人放松、休息的场所,那么就无法满足人们想释放压力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往往会影响到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而景色怡人的生态园林恰好能满足人类的愿望。因此一些生态园林就成为节假日的旅游热门之地。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环境下,人们不仅能观赏到优美的景色,而且还能通过游玩、健身等多种活动帮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放松,生活、工作状态也能得到及时调整。并且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环境下,进行各种有趣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疲劳,同时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趣乐无穷。因此,城市的园林绿化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改善人类的健康状态,还起到了休闲娱乐的作用。

4、激发人类热爱大自然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从一个城市的绿化情况就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和人类的素养。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拥有浓厚历史特点的园林绿化可以使人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使人在精神需求方面得到满足,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

5、防灾减灾的作用

城市的园林绿化还要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防灾、减灾作用。首先,绿化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涵养水源、减滞地表径流,有研究表明,降雨落到树木上,有25%的降水会被吸收储存,有20%的降水会被消耗掉,有20%渗入到泥土中,剩下的则被树冠和树干蒸发,大大减少了汇入城市河流的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洪涝灾害发生的有效作用。其次,很多的植物都有防风、防火的作用,很多的园林绿化树木都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其防火功能也极强。例如比较常见的银杏树、珊瑚树、树、海桐、冬青等等。这些树的水分代谢功能极强,是普通树木的好几倍,并且它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如果遇到高温大火,叶子上的水份马上蒸腾出来,其所形成的气流发出响声,使地面的灰尘飞舞,即使是叶子全部烧焦也不会引起火焰。另外很多的树木和草地植被都能有效的降低风速,减少沙尘暴的、风沙等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因此,园林绿化的防灾减灾作用切不可忽视。

二、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

园林绿化不仅有美化城市景观、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防灾减灾的作用,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更是起到绝对性的作用。

1、调节周围环境的气候的作用

由于植物都有一个强大的蒸腾作用,能够不停的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汽,因此能够对周围有限环境的气温和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对改善城市周围环境的气候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结论已经得到前人的证实。有资料显示,夏季时,城市的气温如果是30摄氏度,那么草坪的表面的温度则一般是23~24摄氏度之间。会比地表气温低6~7摄氏度。比水泥路路面低10到~20摄氏度。冬季则跟夏季相反,草坪的温度会比城市地表温度高出4摄氏度。并且,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要比非绿化地的空气湿度要高出两倍。之所以在江边、湖边种植植物目的就在于将江边湖边的气流引入城市,降低城市的地表温度,为炎炎夏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

2、减少二氧化碳对城市的污染的作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的提高,现在有车一族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因此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越来越多。而且人类本身每天都呼出不少二氧化碳气体。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气体,长期吸入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树木都被非法砍伐,如果不加强园林绿化的调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越来越多,极大的破坏生态系统。如果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能拥10m2森林面积,那么就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变成可利用资源。

3、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

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很多,例如前面提到的二氧化碳、二氧化钠等等,这些有害的气体不仅破坏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过多的吸入,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园林植物则有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园林植物尤其是各种树木,它利用自己巨大叶子和茂盛的树干吸收空气中各种有害的气体,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这些绿色的植物都是净化空气的特殊装备,能够大量的消耗二氧化碳,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权威调查表明,一公顷的树木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达到上百万吨,其后又产生几乎等量的氧气。还有香樟树等能够较好的吸收臭氧,合欢、紫荆等则能够吸收Cl2。另外,还有不少的植物能够吸收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的物体。所以说,进行园林绿化对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吸收有害粉尘的作用

城市中的粉尘非常的多,人类过多的吸入有害粉尘,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而园林植物特别是一些树冠较大的树木,它的叶子能够分泌出粘性非常强的油脂,能够把城市中有害的粉尘粘住,阻挡粉尘对人类的伤害。并且还能把有害粉尘进行过滤和吸附。从而能够减少沙尘暴的危害。因此,园林绿化有着吸收有害粉尘的强大作用。

5、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评价一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该城市的生物种类多不多。在城市里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加上环境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就得加强城市园林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就是需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并且生物的种类增多,每个生物种类群的结构、以及其本身生态分化的结构也就更复杂。这就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能力就会越大。

三、总结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优美、没有污染的环境中,这创造这一切的就是园林绿化。园林绿化不但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城市的品质如何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各界人士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打造一个舒适、优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2000(02)

篇3

关键词:人居环境 景观生态

1 引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资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集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与景观视觉识别、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类居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的空间规划;三是城市景观划。景观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之景观,这些景观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环境脆弱景观,脆弱性与不可逆变化及稳定性的损失有关,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应首先做好城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景观敏感区可分为:

(1)生态敏感区:它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湖滨水区、山丘地台、江边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文化景观敏感区:指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风俗聚落等。

(3)资源生产敏感区:有城市水源涵养、新鲜空气补充、土壤维护、野生动物繁殖区。

(4)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具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而以人类生态系统为主。一个城市,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的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以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协调“人----地”矛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是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可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对城市景观的重要。

3 景观生态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应有一定量的生态绿地空间,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小的植被斑块可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嵌块体是大嵌块体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对孤立斑块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块的增大而减少。其重新定居的可能性随着廊道、歇脚地、或较短的斑块间的距离的存在而增大。另外,规划生态绿地空间时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应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自然斑块,这是人类的最佳生态组合。

3.1 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道路廊道的结合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集中、废气、噪声集中,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最好把绿地廊道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按道路的交通流量在道路两边规划不同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利用绿化的降噪滞尘功能改善道路的环境质量。再则,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密布,把绿地廊道沿道路分布,有利于增加绿地面积,且有利于绿地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嵌块体中的各种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

3.2 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风貌、建筑景观的结合

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城市重要地段是景观的敏感区,应把握建筑群体空间的整体美,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使异质景观统一于景观规划的格局中。

城市景观建设要与城市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保持自然的斑块不被蚕食,斑块的形状与空间的大小宜多样变化,并尽可能的保持这些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形成局部的园林景观,可丰富城市的自然景观,而今城市中的草坪景观一律水平整齐,几何图案,现代中少几分自然。山地城市,地形变化较大,城市景观应充分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使建筑融合到自然的空间环境中去,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自然景观,更多的表现在人工的景观上。多样性表现为相互彼邻的景观应增强对比,而在整体尺度上应强调一致性,使景观趋于简洁。在建筑群体景观上,特别表现与商业建筑,追求彼此各异,形态不同,这种多样性丰富了视觉空间环境,营造了特定的各异景观。

3.3 城市景观生态改善城市景观结构的目标及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有如下目标:

(1)安全性: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有两种含义,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目标。因为居民的身心健康,不仅可以节约医疗保健费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身体,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3)便利性: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游憩不用乘公车,步行可方便地到达,这是社会的目标。

(4)舒适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又是生态目标。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3)持续性原则: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一个美丽的城市景观。城市是区域的一部分,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关。城市所面临的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造成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以上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以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及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湖南教育出版社.

[2]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北京:商务印书馆.

[3]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城市;现状;措施

前言

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是现今我国城市建设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近些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极为严重,以“雾霾”为例,雾霾所影响的范围及持续的时间在逐年增加,对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将环境工程的建设并应用与城市中对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进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用现状

构建生态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求,生态城市建设指的是通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出一个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工程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工程通过对城市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治理从而实现环境改善的一项技术项目,从而将城市生产生活中对周边环境所造成污染的影响降至最低。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环境工程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设施的建设及相关政策都急需完善。在环境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1)污水处理技术及设施急需升级,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我国在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处于末位,因此,做好城市污水的处理,减少其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环境工程中对于污水的处理主要是通过降解、处理等一系列工序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并将处理后的中水排放出去从而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但是此项技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处理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此外,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覆盖率不高从而使得各地都存在着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对于城市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是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且垃圾产生量仍然在以每年约9%的增速在增长,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在城市垃圾的处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不到位极易导致垃圾产生二次污染,从而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3)城市绿化面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做好城市绿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绿化面积,以城市公园为例,城市公园被称之为“城市之肺”,其能够对城市的气候、空气质量进行明显的改善,同时绿化面积的提升还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氛围。做好环境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总是进展缓慢,因此,今后应当对环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做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环境工程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城市中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污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废气等几个方面,做好城市的环境治理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以污水为例,现今在城市中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分为: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对于民众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在污水厂对这一部分污水进行处理,待到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再作为中水再次进行循环利用,但是现实是很多城市并未采用污水处理而是直接排放,因此,应当加强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通过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强对于污水的处理避免将其直接排放。此外,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难降解的物质,针对这些废水应当积极在各生产企业中建立专业化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将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予以去除,此外,应当加强对于工业废水处理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推动对于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此外,对于环境工程中的水处理设施应当加强,提高水处理的效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环境工程中的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应当加强对于水处理技术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的创新在提高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成本。除污水之外,废气是城市污染的重要一项,以现今我国常见的“雾霾”为例,其主要是由于非法排放废气导致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所造成的,在环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在废气污染中的投入,对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废气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进空气中。

做好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做好对于环境工程的宣传是提高环境工程建设及应用的重要举措,一般来说,民众对于环境工程的认识极为陌生与遥远,需要加强对于环境工程的宣传使得民众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从了解到支持从而积极的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中,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中。(2)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应当加强对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环境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单一依靠政府的投入来进行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投入少、见效慢,为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外还应当积极的引入多元投资力量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中,通过构建规范的社会体系鼓励更多的资金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3)加强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做好城市污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需要依靠科学的技术予以处理,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环境工程技术的研究投入较少致使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为做好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当加强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的资金及人才的投入,提高环境工程技术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构建生态城市。(4)环境工程包含城市环保建设中的诸多方面,其中做好城市规划也是环境工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一环,做好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在城市中加强对于城市绿化的建设及环境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城市生态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原先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中脱离出来,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从而实现环境优化。(5)积极推进各种节能降耗设备在环境工程及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是能耗大国而不是能源利用强国,新时期,国家积极推进节能、增效的发展战略,应当积极坚持能源开发与节能并重,在全社会积极推进能源节约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坚持石化能源的清洁、高效的利用,加强对于煤炭的绿色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对于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合理利用,构建绿色生态城市。

3 结束语

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时期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杨剑青,韦海建.环境工程造价管理初探[J].中国招标,2014(4):23-25.

篇5

关键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休闲时间较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拥有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生活时间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也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造成较大的压力。丰富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归纳总结法,主要总结环境艺术设计和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多学科系统分析综合方法,主要从生态休闲的角度,基于其基本的观点与原理,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的要素、外部环境和其中关联的系统结构问题等;第三,案例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分析其设计手法与设计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对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认知与分析

1.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即分布在城市周围的生态区域,如城市湿地、城市生态保护区等。如果将城市的距离范围划分为市区与郊区,显然这一生态休闲空间是分布在郊区的。由于城市化原因,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其原有的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体现在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另外,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不仅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而且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市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设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在城市生态绿地和水源面积日渐减少的背景下,为城市提供功能性较强的生态循环系统,对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放这一生态休闲空间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压力,存在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利用生态休闲空间塑造生态城市形象,能够更好地树立地域文化形象;同时,良好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也能成为城市重要的地标性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后,城市边缘生态还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展现生态环境与休闲空间有机结合的面貌,从而使人们感受其生态价值与社会意义。

3.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

对于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休闲是一种文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需要采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生活方式。第二,生态休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第三,生态休闲理论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和人们行为变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心理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关联。第四,对生态休闲空间的性质、特征及功能分析,可通过研究自然景观、景观维护、景观设计等方面实现。第五,对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内涵、基本特征、设计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证,重点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

三、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的系统分析

1.空间设计的类型

目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主要有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三种类别。其中,点状空间的构成单位以小规模的形式为主,虽然整体的休闲功能较为单一,但能以环境衬托城市周围的独特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点状空间一般是以分散式与集中式的设计组合形式,并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空间协调与组织。线状空间主要是将城市边缘的各种景观,如城市湿地、湖泊、道路等设计为一种布局合理的空间序列关系,其主次关系重点根据人们的游览习惯安排。面状设计主要是将各个点状空间集中且按一定规律分布,对一些功能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综合休闲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意义。这一空间设计方法还强调了水域面积的重要性,通过水域面积与独立综合区域之间的空间渗透,塑造出独特的休闲生态文化特质。

2.空间设计的特点

空间设计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空间构造的复杂性。由于环境对生态休闲空间的影响较大,需要重点考量环境生态的多样性特征,从而在构成空间关系的多种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第二,空间的多样性。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结构与类型存在多样性。客观而言,在生态休闲空间联系与功能范围内,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实现聚集与分散。第三,空间的渗透性。基于生态休闲空间功能的复杂性、关联性、整体性,以及消除生态休闲空间压抑感的要求,体现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功能性、目的性、延续性、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第四,空间的地域性。以城市生态休闲空间为载体,将特定的对象划分到特定的区域中,在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空间设计特点。

3.空间设计的层次分析

参照国内某城市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其将空间层次设计分为水上空间、滨水空间与绿地空间三种设计层次。首先,在水上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如果定位于观光休闲,可以设置以芦苇湿地、荷塘、红树林等为主的水域风光形式,并将其运用在风光带的层次空间;如果定位于度假性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可设计水域面积相对广阔的空间,如休闲湖泊等。其次,滨水空间的设计层次将生态休闲空间重点打造为以湿地、水栈道、观景平台等为主导的固定休闲设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而且整体的娱乐效果较好。最后,在绿地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绿地空间主要与生态休闲空间融合,并根据其空间融合度设计绿地空间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功能分区;同时,根据绿地空间的生态敏感度与陆地面积可预测生态休闲空间的人流规模,可及时对相应场所进行修改与规划。

四、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休闲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包括视觉审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元素,不仅涉及空间形态结构,而且涉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形、文化等方面的风格。同时,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游山玩水的休闲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内涵,而且形成了多种雅致的休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人气定神闲、怡然自得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中,需要秉承合理区分休闲功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注重城市休闲心理定位、科学安排生态休闲的活动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延伸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六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2.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

在研究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运用艺术设计语言展示环境空间的审美内涵、联想意象等元素,而且需要通过感知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环境的艺术内涵。在美学特征方面,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中的自然之美、动态之美、意境之美等内涵。其中,自然之美是人们在感官的基础上感悟环境中的各种景观,从而使心情更加愉悦。动态之美是指人们在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连续且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意境之美主要是从“意”与“境”两个审美方向入手,设计师将两者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而且能够升华环境空间上的生态韵味,使这种愉悦之情脱离人的感官,萦绕在其精神意志中。

3.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城市边缘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以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自然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休闲空间内的水体、植物、土壤等自然生态元素上,再加上以空间设计层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从而构成一种天然的艺术形态。这种自然的艺术形态,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形成空间上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塑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以香港为例,香港由于地少人多,很难在城市内部设计生态休闲空间,因而只能在城市边缘以生态湿地公园的形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香港的湿地公园设计中,为了避免地基的影响、保护湿地环境,所有的栈道均采用浮桥的形式建造,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保护了环境与景观的多样性。

4.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构成元素

前文提到生态休闲空间的设计基本是采用点、线、面的形式构成,而点、线、面同样也是视觉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如此,目前世界上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依靠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这也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些景观上,可以营造出环境的趣味空间。如,在一些视觉的焦点上采用造型丰富的形状提升吸引力,从而达到设计目的;同时,点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变化,设计师需要分析环境的平面格局。在生态休闲空间中,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道与边界两个方面,主要以直线、曲线两种形式,分别给予人简洁、动态的设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相比之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界面的装饰中,以营造植物空间的方式,对增强空间的识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篇6

我国是一个城市人口密集程度非常高的国家,城市建设了高楼大厦,绿色的空间稀少,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并且由于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水平仍比较低,环境卫生停留在滞后保洁环节,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仍有很多不足,绿化和环境卫生的衔接、协同上存在问题,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落后。一方面绿化美化了城市,一方面低层次的绿化成为环境卫生水平提升的瓶颈,绿化修剪物、浇灌水、雨水冲击泥土污染道路,绿篱(主要是灌木丛)下垃圾藏匿,成为绿化-环卫的一对矛盾,亟待解决。

一、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生态建设是城市绿化工作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而对这一情况,进行城市绿化工作已经使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城市的绿地具有着自净功能,对于缓解城市中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光污染等具有着非常有效地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绿化工作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存在于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的矛盾

不根据实际情况的进行草皮铺设和种植绿篱。进行城市绿化并不仅仅是铺草皮和种植绿篱的工作,绿化标准也不是草皮和绿篱面积的比例。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进行草皮铺设和种植绿篱,认为这样就起到了城市的绿化作用,草皮、绿篱生产、发育周期短,绿化时效也短。实际中绿篱的苗木更换频繁,养护、投入的资金、人力量大,又是环境卫生死角(绿篱隐藏垃圾很难保洁),从经济角度看其效益不高。如果草皮和绿篱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那么就会逐渐死亡。养护中会消费大量的化学药物,占用大量人工维护以及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城市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重视观赏价值,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虽然进行城市绿化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因为它改善了城市的而貌,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但是这绝对不是进行城市绿化工作的唯一目的。例如我们在国外的许多城市看到的草地就分为给人类活动以及动物活动的两种,但是这些都是自然生长的杂草,只是人类活动的那个部分才是修剪的比较整齐,而给动物们用的则是任意其自然生长并用围栏阻挡人类的进入,两种草地互不干扰,却达到了使城市回归自然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绿地都是用来看的,却不能使用,这就是我们对绿化工作的一种片而理解,失去了建设绿地的最根本原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以名贵、绿期长选择植物。现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绿化大都用松树和柏树类树种,南方城市则热衷于名贵树种。针叶林树种虽然能在冬季保持绿色,却在夏季缺乏遮荫的优势,对城市环境的调节功能远远小及阔叶类树种;名贵树种投入成本高、成活率低、养护费用高企。上述两种做法并不利于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绿地中的景观灯。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在马路边和社区的绿地安装景观灯现象,这些灯安装过密,对绿地的害处主要有三:一是干扰植物的生理周期,因为植物在黑暗的夜晚会发生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叫“暗反应”,灯光照射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二是绿地草丛中的昆虫和树上的鸟会因灯光的照射而不能稳定栖息;三是射灯会使水分大量蒸发,产生水资源的浪费。

忽视了本土物种的作用。目前我国在进行城市绿化工作有一种畸形的理念,那就是只有外来物种才能够起到更好的绿化作用才能使城市的外观更具有欧美范,使得我国原有的文化遗产逐渐流失,殊不知本土物种对于我们改善本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协同发展策略

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现阶段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要

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

构建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化,协调城市各项功能统筹发展。生态绿化强调城市绿地系统的连续性、整体性,城乡一体发展的大绿化。绿地在城市中的布局、结构要合理,绿地形式类型多样,植物丰富。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外的院落、广场、公园、导向岛增加绿地面积,乔、灌、草、地被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的最大效益。原则上在道路两侧不种植绿篱、草皮,消除绿化和环境卫生的矛盾,保障环境卫生水平;以生命力强、省水、省人工的高大乔木为绿化主体,快慢车道隔离带种植高杆小树冠树木(例如大王椰、假槟榔、窜天杨等),在人行道1-2排种植大树冠乔木。这样即可以保证交通安全,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行道路树荫带。绿篱的品种要细究,特别是种植在马路沿石边缘的灌木要选择类似于福建茶状的密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以期形成“树墙”阻止水土流失污染道路

绿地建设和环境卫生,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改变过去“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上,强调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居民区绿化也要从经济、环境卫生、居民物业承受能力考虑,不提倡大面积种植灌木、草皮,而以矮种乔木、棕榈科等为首选,使其绿地长久,养活的起,保持得住。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拓展城市屋顶绿化,科学立体增加绿化面积。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篇7

[关键词]综合整治;水环境;生态文明;城市

[作者简介]苏晨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00;苏华清,供职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91-06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已经超过50%。中国近660个城市中。有许多城市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城市病”: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城市发展中占用过多的耕地土地等资源,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新思路。

广西南宁市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中国绿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华宝钢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国际和国家级的荣誉,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绿色城市。从2007年起,南宁市在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内河水系规划研究和重点整治的城市水环境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南宁市利用丰沛雨水、发达水系、良好水质等资源禀赋和天然条件。在2009年提出了建设“中国水城”的新发展定位。

认真总结南宁近年来建设“中国水城”的实践,对于我国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淡水资源紧张是全球性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挑战,“水”被喻为“21世纪的石油”。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突出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资源性约束条件,是“第一瓶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到2011年达51.27%,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达118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发展规模一味求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使许多城市的“城市病”集中爆发。长期以来,城市发展方式粗放,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城市发展,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还原城市自身功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早在工业革命中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就已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必须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高度,全面综合统筹考虑城市的水质、行洪、截污、补水、绿化、湿地、建筑、景观以及交通、文化旅游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留足城市水环境的自然和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建设框架。

(三)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世界各国都将环境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实力,而环境竞争力在其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阶段,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人居环境既是重要的生活环境,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人居环境的竞争。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主要手段之一。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是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建设美丽城市的需要

推进城市化发展必须要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并举。注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突出理念转变、机制创新和竞争力提升,进一步推进城市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升质态、深化内涵转型。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城市而言。只有将生产生活空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土地的过度占用,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才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空间,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巨大。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耗和污染,用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发展成果。水环境综合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存生活环境,关系到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生态是竞争力的理念,从政策、规划、投资等多方面保障和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

二、实践: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中国水城”

(一)以规划为先导,制定高水准的水城建设规划

规划是城市的财富。南宁市组织力量先后编制完成了《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及《五象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中国水城”建设规划》《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宁市“百湖之城”建设规划》《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年)》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抓好《南宁市滨水建筑控制规划》等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并严格按规划实施。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生态治河的理念。注重构建合理的城市环状水网体系,实现“水畅、水清、岸绿、景美”,努力将城市内河水系及岸线区域建设成为畅通的行洪道、建设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态住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实现人与水、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形成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城”景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从南宁水系实际出发,城市水网规划结构为:“一江、两库、六环、十八(内)河、百湖”。

一江:以邕江水系为主轴和核心,形成以邕江为主的防洪、生态、景观、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水区域,同时实现邕江与各内河水系相互连通:建设两岸防洪排涝体系、开展邕江两岸岸线整治,营造城市滨水景观。

两库:郁江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规划利用邕江上游老口水库壅水解决南宁市主要内河补水水源,利用下游邕宁梯级水库壅水改善市中心城区水系和景观环境。

六环:构建市中心城区内的环城水系一石灵湖环、大相思湖环(可利江一心圩江一二坑溪一朝阳溪环)、南湖环、凤凰湖环、亭子冲环以及五象湖环。

按照规划到2020年,南宁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约360平方公里计算,水面率将达到约12.50%(包含邕江城区段,若不含邕江则约为6%),将超过国家水利部《城市水系规划导则》划分的第一分区10%的目标。南宁城市水环境将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内河水系沿线生态景观、滨水文化和旅游景观明显提升,进一步发挥城市滨水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现代亲水型城市总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控制性的大型水利枢纽:老口水利枢纽工程、邕宁梯级枢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一条缺水的河道不仅使河道本身失去灵气,也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市民居住环境和城市品位降低。邕江枯水季节河流过流量与汛期相差较大。根据多年观测结果,邕江水位最高在每年的8月,最大洪峰流量为1.75万立方米/秒,水量最小为每年3月,极端最小的枯水流量是95.6立方米/秒。随着南宁及其上游区域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建设废料、工业废渣、污水向河道排放等,造成邕江河床淤积、水流不畅,枯水季节时淤积的泥沙及垃圾露出水面形成沙滩、沙洲,河床较突出。在综合整治南宁水环境中,必须通过工程措施重点解决河道季节性缺水问题。使城区河段保持有充沛的水量和较高的水位。在枯水期,维持城市河道生态用水,可以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防止河道堵塞、维持河流水生生物生存。在不降低原河道的行洪标准和工程安全,不造成河道新的淤积和改变流态、产生冲刷,不对河道原有水利设施(包括水文站点等)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建设郁江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等水利枢纽,合理调节邕江水位,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同时,控制邕江城市中心城区段常年水位恒定,提高邕江开发有效性、经济性和持续性。利用上述两个重大水利枢纽,有效调节邕江水位,补给城市水源,起到防洪和美化水景观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城市水环境。

南宁市现有18条内河,其中有很多内河上游是断水的,通过老口水库向内河补水,可以解决其中的14条内河水源、水质问题。从地势来看,补水方式基本上是采取自流的方式,成本较低,水源丰富。水质优良。

南宁老口梯级枢纽工程为郁江流域梯级开发中的第七个梯级,是以航运、防洪为主要功能,兼顾发电、改善水环境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老口梯级枢纽工程将建水库、渠化河道。其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5,5米,初步规划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以补充市区主要湖泊和支流,是实现对内河进行治污、截污、补水的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该工程建成后,与百色水库联合调度,可将南宁市防洪标准从现在5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可通航1000吨级船队,发电方面装机容量大约13万千瓦以上,可将右江百色至南宁的航道等级提高到Ⅲ级,进一步打造广西内河连通珠三角经济圈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扩大北部湾西江流域各市的对外开放,实现江海联动,促进广西东、中、西部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三)从流经市中心人口最密集的竹排冲等湖、河的水环境整治做起

南宁市区内河纵横交错,近年来对内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基本恢复了内河道的自然景观。但内河生活污染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工业污染和断头河、盲肠河污染仍然突出,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美化。

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9.8亿元,全长约9.2公里,规划红线面积2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南湖一竹排冲水系沿岸景观改善工程、民歌湖改造工程、竹排冲河道改造及泵站工程、南湖一竹排冲连通明渠工程、南湖一竹排冲排水管改造工程、市政道路跨连通渠明渠桥梁工程。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设计为:在南湖北端修建连通明渠使南湖与竹排冲连通,并在竹排冲修筑船闸和拦水坝。拓宽竹排冲河道;通过南湖补水工程以及对进入南湖、竹排冲的污水进行截流,改善竹排冲水质;另外,还将结合各地段周边的城市功能,建设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景点,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后,竹排冲水系的行洪排涝能力将明显提高。水质将明显改善,上游湿地将得到恢复和良好保护,同时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南湖一竹排冲水系区域将随之建成水清岸绿和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区、经济繁荣的商业区、人水和谐的休闲娱乐区。成为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的标志性区域和品牌区域。

南宁市在综合治理内河水环境,使城区河道逐步重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鱼儿腾跃的水乡美景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将相思湖、南湖、金沙湖与内河连接,并与邕江沟通,形成环城水系,与老口水库、老虎岭水库、西津水库遥相呼望,实施江、河、湖、水库全面开发建设规划,构筑江一河一湖一水库一体的动水网络,建设融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之地,构建人水和谐的中国绿城,铸就水网密集、河流纵横的“水上南宁”。打造现代生态城市新形象,全面提升南宁的城市品位及知名度。

(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并举。建设文化邕江、文化南宁

南宁市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以打造“百里秀美邕江”为载体,从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组织实施“邕江文明探源”工程,对郁江的邕江河段(包括支流、内河)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考察,从更高的层面来把握和整合骆越文化、贝丘文化、稻作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民歌文化、美食文化、壮民族医药文化等在内的南宁区域文化资源。形成通过建立旅游区、文化园、博物馆等形式来集中展示、保护开发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南宁市内河之一的辔宁区八尺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997年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邕宁顶狮山贝丘遗址,足以证明在邕江内河的八尺江附近是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村”。

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范围为八尺江玉洞大道至八尺江汇入邕江河口,河道长度6078米。项目实施后,八尺江将分成生态科普区、运动休闲区、花卉植物观赏区、滨水景观风貌区、滨水景观休闲区5个分区,为两岸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该项目以“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绿化造景”为目标,通过水质改善工程,对排入八尺江的污水进行截流收集,经由污水提升泵站。排往五象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减少入江污染负荷;同时通过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构筑河流的水污染处理、生态景观、休闲园、水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形成水清景美的滨河特色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实施后,八尺江将成为安全、生态和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健康河流,形成城市新区的自然绿脉和东部绿心,为两岸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

(五)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发展现代产业,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

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南宁城市建设走向“邕江时代”、形成“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邕江为契机,优化沿江两岸产业和环湖产业的布局。在邕江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兼顾防洪安全,审慎选择产业发展,促进两岸产业向综合高端服务业转型。大力裁汰、搬迁沿岸高污、直排企业。选择发展楼宇经济。把标志性的建筑和楼宇打造成城市的“新名片”;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水上娱乐业、时尚休闲购物等低污染、高价值、高品位产业,打造邕江沿岸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比如,在加快以五象湖水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新区现代产业的建设。规划建设中的南宁新兴产业园、现代工业园位于五象新区,是南宁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也是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热潮中重点打造的板块。目前,新兴产业园中的中国糖城、广西广告产业园、广西软件城、广西工业设计城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规划设计。现代工业园已有丰达电机、五菱桂花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南宁市正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使这两个园区真正体现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和环境友好,成为“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重要支撑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六)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提高城市内涵发展

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南宁以打造五象湖为契机,加快五象新区的建设,努力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

五象新区建设突出现念,遵循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按照体现“现代、生态、便利、特色”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和超前的眼光加快完善五象新区开发建设规划,坚持生态宜居,把“山、水、树”文章做好做透,让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环境更加宜居。突出抓好新区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新区道路、桥梁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文化体育产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建设实现大突破、大提升、大发展。突出五象新区的区域特点,抓好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体现南宁风格、广西气派,体现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元素。

南宁市全力推进五象新区开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总部基地及保税物流中心、“三馆三街”、体育产业城、文化产业城、国际物流基地、龙象谷旅游休闲娱乐园等重点板块。把五象新区建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环境优美、带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区。

三、启示与思考:探索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想人居”等概念的实施需要务实的实践。广西南宁市在多年的“中国水城”建设中,现代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彰显,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初步探索了综合整治城市水污染、水生态、水灾害等水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路径,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地方样本”。

(一)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治理修复,着力为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城市而言,只有将生产生活空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土地的过度占用,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才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空间,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理念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水、绿、城的融合,使城市成为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现代亲水型城市。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国家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28%,全国年均缺水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实践证明,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广大居民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品位高、效益好、影响深的“生态产品”,有利于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宜居质量,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内河穿越而过。为城市构成众多天然的生态廊道。尽管这些河流一度因为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污染,但对城市而言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城市正以防治水体污染、增强防洪清障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为重点,实施河道治理、河堤建设、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等多项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将流经城市的河流打造成为横贯城市的滨河生态长廊、文化展示长廊、滨水休闲长廊和城市形象长廊:以绿色生态堤防建设为重点,把每一条城市内河建设成为滨水景观带,重现绚丽多姿的水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景观工程建设,打造滨江景观新亮点,打造一流的生态景观走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还水于民,还绿于民,全面提升城市水系绿化品质。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城市山水绿化融为一体的良好生态景观,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质量人居环境。城市内河作为城市重要的水系资源,要实现水、城融合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维持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整体平衡、良性循环、功能良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市水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资源的民生保障功能,满足流域居民现代及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以顺应河流水系运动自然规律为原则。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和开发利用手段,促进城市市民与内河和谐共生、共处,充分发挥内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内河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支撑。

(三)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走节约型、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据统计,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今后可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土地不到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集聚和集约是城市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走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提升城市化质量要坚持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让核心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宝贵的内河流域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集约和节约利用城市土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节约型城市创造前提条件。

土地是城市的核心资源。资源环境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使城市建设由注重外延扩展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引导城市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好大喜功、互相攀比,建设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集约型城市。

(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源泉,要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质与市民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工程,保护人文历史遗迹,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把历史文化传统融入城市水景观建设中,设置特色风貌区,并加强与周边历史街区的联系,反映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历史与自然相结合、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带,以此提升历史文化内涵,让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保护传承、集中展示重要中心。

(五)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

通过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城市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打造优质产业空间。注意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严格限制淘汰落后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高新技术产业城和宜居城,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同时,要从注重新区开发向新区开发与城市更新并重转变。推动河流综合整治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结合。通过河流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在高水平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加大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住宅区改造力度。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城市从注重形态构建向形态构建与功能强化并重转变,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现代亲水城市,助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084-07

一、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联系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研究和发展,在城市化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在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已逐渐开始朝着集约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来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

在高污染、高消耗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都试图从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之间的关系出发,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循环经济着重于发展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转而实现低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着重于区域建设,强调区域和范围的概念,力图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实现城市建设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培育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必要途径。循环经济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性的理论范式,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问的冲突。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构建及评价

生态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特征。生态城市系统中包含的因子众多,影响其因子的相关因素也异常丰富,少数几项指标很难全面地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所以需要将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其状态和发展变化。在构建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然有很多指标可供选择,但是为了体现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不能一味追求指标数量,而要尽可能采用少而精确的指标把预评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参考值的确定

生态型城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主要是反映城市生态本质特征的重点指标,参照国家统计局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和环境保护部各项标准,并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尽可能用少而精确的指标把预评估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方面,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城市综合指数,第二个层次分为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标,第三个层次就是各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具体见表1,

(二)指标数值的计算和权重确定

1.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Qi)的计算

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Qi)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为3:

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

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其中:Si为某子系统具体指标的标准值;Ci为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子系统具体指标的现状值;Max为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大值乘以1.05;Min为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小值除以1.05。

如果Si

如果Si>Max,则计算公式为:

2.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Vi)的计算

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Vi)是根据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i为某子系统具体指标指数值:m为该子系统具体指标年份数。

3.子系统总指标值(Ui)的计算

子系统总指标值(Ui)是根据其所属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为:

其中:Vi为子系统总指标的数值;Wi为子系统总指标对应的权重;n为该子系统总指标所含具体指标的项数。

4.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ECI)的计算

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ECI)是将各子系统总指标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依次加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CI为生态综合指数数值;Vi为某子系统总指标的ViWi数值;Wi为某子系统总指标的权重;N为生态综合指数所含子系统总指标的项数。

5.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参考了大量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再结合各层指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由于本文从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出发,各级指标具体权重值见表2。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按照计算公式将各级指标结果计算,最后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从而确定生态城市的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程度。借鉴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组方法,设计一个四级分级标准,见表3。

(三)长株潭三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按照上述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取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作为评价对象,从三市各项指标的现状值中找出各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确定区间范围,以便计算各项指标的指数。计算得出三市的三级、二级以及一级指数,结果如表4。

根据以上计算的各城市的各项具体指标值和生态综合指数值,再参考表3的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级标准,可得出三市的生态化程度:长沙的城市生态和谐度最高,株洲次之,湘潭再次之。长沙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和谐度一般的状态,而株洲和湘潭尽管也处于同等层次,但和谐度水平相对低下。此外,从各个子系统指数来看,不论是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还是社会子系统,长沙市仍处于绝对领先低位,体现出其省会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低位。长沙市的经济子系统已达和谐度较高的水平,这主要是与长沙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关。尽管其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显示出和谐度较高,但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需要继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长沙的社会子系统和谐度一般,表明长沙市仍需要下力气去攻克收入分配问题和加大文化教育投入,提高居民幸福感指数。相比较而言,株洲和湘潭的自然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处于和谐度一般的水平,而其经济子系统和谐度很低,表明株洲和湘潭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仍需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可见,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建设仍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规制工具,维护生态城市环境,培养生态城市文化,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城市体系,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本文对长株潭的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但仍需深入探讨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从而为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设定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其中,ECI为生态城市建设综合指数,P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SC表示产业结构调整,TE表示技术创新水平,ER表示环境规制水平,EDU表示人力资本水平,TR表示对外贸易水平,FDI表示利用外资水平,εi表示随机扰动项,代表不可控因素的干扰,i=l,2,3分别表示长株潭三市。

本文实证部分的相关数据均来自长株潭三市2013年的统计公报及湖南统计信息网,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并取对数形式,产业结构调整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采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环境规制水平采用空气质量优良率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对外贸易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分别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GDP及实际利用外资额/GDP来表示,鉴于统计公报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采用美元为单位,本文首先将美元通过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然后再除以GDP来进行计算。

传统OLS回归模型均是基于均值回归,最小化目标函数为残差平方和,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来避免极端值的干扰,即采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假设条件分布y|x的总体q分位数yq(x)是x的线性函数,即。其中,被称为q分位数回归系数,其估计量βq可由最小化问题来定义:。通常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计算,可证明样本分位数回归系数是总体分位数回归系数βq的一致估计量,并且服从渐进正态分布,即。本文采用STATA12来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被解释变量为ECI的分位数估计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低分位数水平对生态城市建设并未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但在高分位数水平却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欲建设生态城市则必先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技术创新对ECI的影响系数在三个分位点始终为正,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路径。环境规制水平在三个分位点均未对生态城市建设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现有的环境规制水平过低,而且环境规制工具单一,缺乏有效激励,难以对生态城市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可见政府部门要适当加强环境规制水平并创新环境规制工具。低人力资本水平并不会对ECI产生显著影响,但若加强人力资本建没将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有利于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指数。对外贸易水平在三个分位点均不利于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指数,这似乎与现实相悖。但考虑到长株潭的对外贸易均以简单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这均不利于建设生态城市。FDI的低水平引进一般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随着FDI规模的扩大,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开始逐步引入,会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一)经济的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生态城市的发展要进行生态产业规划,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应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淘汰低水平、低效益、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通过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和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长株潭三市应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发展相关特色产业,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或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自觉形成合理绿色的产业链,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l.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推进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以省会长沙为核心,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壮大生态产业实力,逐步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株洲、湘潭则应按照绿色产业链延伸、依存和关联的要求,主动承接长沙生态产业的辐射,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作配套的相炎产业。

2.生态旅游的开发

在综合性经济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大、相关带动性强,具有极其明显的顺向波动和横向波及效应。长株潭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组合成不同的线路推向市场。可以建立生态旅游服务产业体系,包括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消费体系,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体的城市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以区域化旅游为龙头的流通体系,以数字旅游为特征,以金融业、保险业为主体的信息化中心服务体系。

(二)自然的维护

l.城市结构的协调完善

生态环境是典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体,通常土地覆盖类型地变化和城市空间模式地扩张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结构是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在城市的周围常有山丘环绕,中间地势宽敞且有河流穿过,共同构成一个“山水相连,封闭内向”的小环境。现在我们的城市结构需要更趋合理完善,应该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空间分布。

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白然资源,以山体的景观辐射、绿带的空间延展、绿地的点缀以及水系的渗透构建极化、包容的生态景观格局,结合山体景观风貌的完整性考虑,结合现有的生态林地、水系规划和城市公共绿地,并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等的防护绿带与主要道路两侧的附属绿带作为城市的景观绿带,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融,营建依山就势、绿网纵横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优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全面推进湘江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节能减排,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控制颗粒物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加快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步伐,加大同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市内交通噪声防治和文化娱乐场所噪声防治,从而改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等。

3.动态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的建立

生态城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因此长株潭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有效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深入细致地了解省情,认真主动地学习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利用各种媒体优势,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公众参与决策,把创建生态城市的观念转变为自觉行为。其次,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利用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政府部门提供合理高效的决策和建议。最后,在政府部门成立全方位协调和监督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实施生态经济发展鼓励政策,从而保障生态城市的建设。

(三)社会的和谐

1.自觉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面向全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教育,针对儿童进行生态基础教育,针对青年进行生态高等教育,还可对在职人员进行在岗培训生态教育,对社区成员进行义务宣传生态教育。其次,必须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要从追求快速短暂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持续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益转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和谐统一的高效益。

2.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产业的打造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居民水平得到了一个跳跃式的上升,而在整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比如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长期遭受雾霾。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进程较快,而在城市的废物处理系统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使得城市与自然形成冲突,因此,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指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生态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赢,城市的废弃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甚至能够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帮助建立更好的循环体系,因此生态概念的提出侧面地反映了人们追求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2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环境工程是指在生态环境中比较喜欢的工程项目,它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城市建设过程中处理废弃物,包括废水废物、工业残渣。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进行统合式处理,将问题汇合一起分析过后,提出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达到生态平衡。在现代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一套完善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是非常多的,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渣,因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处理废物,如何将废物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首先环境工程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对废物进行分类,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再次回收利用,再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特定的垃圾收集,对不可收集的物品进行高温处理,再将废气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到大气,同时对于可回收的利用集中回收运输,到工厂进行二次循环使用,避免了有害物质流入大自然。其次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水排放,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规范现代企业排污标准,对于存在偷排漏排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查处。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此成立巡查组,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定期地巡查。

3节能减排技术与城市绿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我国在建国初期多使用的是白炽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照明设施的选择也从白炽灯转向了更为省电和高效的灯管。而节能减排技术在照明方面的应用使得节能灯被发明出来,相比较传统的白炽灯和灯管节能灯消耗电量更少,更加安全,在这一方面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落实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资源倾斜,大力地开发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景观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相比较以上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绿化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绿化植被的增加对于城市控制空气标准有巨大的帮助,而绿化建设也是城市居民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因此生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在政策上对于一些绿化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帮助绿化企业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治理

1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1.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流域生态平衡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筑,都会对本地区水域中水流的原始流向以及水的流量等数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中,人为地将钢筋水泥建筑混凝土强硬的建设起来,必然会对原有的天然河流河道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对于天然河道内的生态平衡性造成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更严重的甚至会对河流域中正常生长的河流生物正常生存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河流内部生物物种的生命安全受到不同状况的威胁。另外,如果该河道内原本就存在长期携有河流泥沙的现象,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就会致使河道内出现多余的泥沙从而形成淤积,进而将河床的高度淤积到一定的高度,最终为河道两岸带来一系列的水患问题。

1.2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经过研究发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局部气温的影响方面。例如,水利工程建成后,原来和空气的接触面由地面变成了水面,水的热容和普通地面差别较大,因此空气间的能量交换会发生很大变化,进而使得局部气温发生改变。首先,很多区域都表现为冬季温度增加、夏季温度降低的情况。部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后,如果其水深超过7m的标准,在冬季来临以后,周围区域的平均温度会上升特别明显,基本保持在2~4℃。而对于夏季来讲,水利工程的周边地区,会产生明显的降温效果。在我国的部分干旱地区,水利工程所产生的降温现象更加突出,降低的最高温度能够达到4℃。其次,水利工程对于温度的影响还表现在日温差和年温差的降低方面。某些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自身的环境考虑不足,因此在水利工程开展运营以后,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都不会像原来那样恒定,而是开始出现相互接近的现象。简而言之,最低气温开始提升,最高气温开始下降,这就促使日温差、年温差没有了原来的较大差异,给生态环境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1.3对土壤的影响

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会产生一定的蓄水,进而导致地下水位改变,在水位异常改变后,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出现,另外还会导致土地沼泽化问题出现。针对那些淹没的土壤来说,其由于通气不足,就会使得其肥力大大降低,进而阻碍作物正常生长。且针对那些盐碱化后的土壤来说,会最终升到地表,在一定的蒸发条件下,会把盐分留在地表,最终导致生物枯死等现象出现。而针对沼泽化土壤来说,其湿度是比较大的,会影响生物正常呼吸等,另外还会导致包气带受损问题出现。

1.4对于当地生物的影响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表现为对生物的影响,针对这里所说的生物,不仅包括水生生物,还包括陆生生物。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中,必须淹没陆地,这样就会影响该陆地上的生物生活。另外在施工建设下,水中植被就大大减少,导致水中微生物减少,严重影响水中动物的正常生活,长期下去会导致物种消亡等问题出现。而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可以对陆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优势,但会给水生生物生长带来劣势,不仅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受损,还会从根本上减少鱼类资源,阻碍鱼类正常繁殖。

2解决对策和方法研究

2.1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

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因此要首先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给生态环境必要的保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影响河流水文情况,还会影响河流构造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河流需水量足够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移民补偿工作落实到位,获取居民的支持。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从根本上保证因地制宜,保证施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针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必须加大对现场施工情况的监督管理力度,着重加强环境保护。

2.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且要结合各个环节施工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消除施工建设对其的影响。在具体的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当在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进而明确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度。且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创建相应的监管机构,定期预測影响施工的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结束后,要落实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必要时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2.3保留河流原本的自净能力

从生物类学科角度来讲,河流是作为一个拥有完整生态系统而存在的整体,并且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净能力,但是,该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由于外部因素强行增大需要自净的物质,必然会致使自净极限被越过,出现严重的河流污染现象。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农业或工业废水就是致使期限被越过的主要元凶,为了根除这一隐患的存在,相关施工单位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废水排放,从根源上将工程施工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必须对相关环境保护体系进行完善,要从根本上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动植物成长的保护,还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多的选择绿色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度,从根本上避免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出现。另外还要对相应的反馈机制进行完善,一旦发现不良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解决。

2.5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要想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大施工监管力度,以免违规操作现象出现,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管人员要做好环境污染调查工作,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给与处罚,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工程上的一种体现。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德吉卓嘎

参考文献: 

[1] 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