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篇1

【关键词】新疆 生态旅游 对策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4]罗明义.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22604

1 引言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1]。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看重的大多是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方式转向了生态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加剧,生态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开始受到关注,成为各国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重庆巫溪县地理位置独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良好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对巫溪县的自然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自然环境概况

巫溪县地处重庆东部边陲,大巴山东段南麓,界临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位于重庆东北旅游“金三角”(奉节、巫溪、巫山)的腹心地带[2],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最低海拔近139.4 m,最高海拔近2796.8 m。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有不少珍稀名贵物种。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其数量多达350种,野生天然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其次,巫溪县位于湖南、重庆、陕西三省交界的腹心地带,南部临重庆市巫山、奉节两县,北部连接重庆城口县和陕西镇坪县,东部接湖北省神农架景区、竹溪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6],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其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最后,从重庆境内来看,巫溪位于渝东北旅游“金三角”的腹心地带,其旅游主题形象鲜明,旅游竞争力大。

2.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

2014年,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的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分区战略目标的决策后,巫溪县被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7];2015年4月,巫溪县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5年全县旅游工作目标任务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巫溪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全方位推进“两环一线”的生态旅游发展带建设,计划并实施好“全域景区化”战略,加快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品牌活动和道路建设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不断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2016年10月20日,巫溪县在市政府新闻厅举办了生态旅游新闻会,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巫溪将重点打造县内生态旅游。由此可以看出,巫溪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3 依托“长江三峡”黄金线路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拳头产品之一。重庆市政府在规划其区域空间格局的时候把渝东北作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北是加强三峡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提升长江三峡的整体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三峡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重庆市也致力于将“渝东北翼”构建为品牌突出、产品丰富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巫溪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巫溪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更离不开长江三峡的助推作用和带动作用。

3 巫溪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体系比较缺乏

巫溪县区域面积4030 km2,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以往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旅游体系的构建缺乏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首先,旅游景区之间联系度不强,景点与景点之间孤立发展,如时而打造巫文化,时而打造红池坝,景点缺乏相互带动作用;其次,缺乏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偏重于生态观光旅游与节庆旅游,缺乏生态体验、老年养生、学生科普教育等参与性生态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要;最后,巫溪县生态旅游业六要素之?g缺乏联系,孤立发展,这与当今倡导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背道而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不完善,导致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低,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体验,造成了资源浪费,拉低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3.2 生态旅游发展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巫溪县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巫溪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阻碍和改革开放前长期发展第一产业的影响,其旅游发展结构一直处于比较陈旧的状态。

现今,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仍受到交通落后、生态旅游市场分散、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清晰的影响。县内三大产业之间联系不强,各个大小景点都无法走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将近年来提倡的“旅游+”和“全域旅游”等发展理念真正运用到生态旅游发展当中。巫溪县旅游投资方式单一,政府在旅游投资与发展上过于强势,干涉力度过大,无法调动市场活力与民间资本,生态旅游发展过于封闭,缺乏与周边湖南、陕西等省市的交流合作,不引进外界实力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也不重视搭建项目合作平台,无法将县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效益发挥出来。

3.3 生态旅游人才队伍薄弱

巫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受到旅游发展结构单一和缺乏旅游体系的制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专门从事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且仅为少数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分散,旅游各方面所需的人才缺乏实际经验,与生态旅游发展能力要求相一致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旅游要改革创新,关键要素是人才,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旅游业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质量[13]。巫溪县在人才教育方面应该将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应该创办生态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也应该把生态旅游作为核心课程;要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管理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懂得现代旅游管理的人才,以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才和具有较强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的导游人才,使巫溪旅游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都能够适应旅游竞争的要求。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在旅游富民上要有突破,就必须让整个巫溪县的居民加入到巫溪?h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加快形成巫溪县生态旅游建设全员参与的局面,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民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通过增强旅游的收益来促进民众的积极性,自觉把自己作为生态旅游建设成员,真正树立主人意识,提升整体生态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4.4 加强宣传,强化促销,加大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

巫溪生态旅游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完整的营销宣传体系,全方位宣传与整体宣传刚好也符合“全域旅游”的思路,完整且有特色的宣传会为巫溪的生态旅游打造出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品牌。从宣传的范围来看:可以借助长江三峡的影响力,从仅是市内宣传扩大到国内宣传,从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宣传转变,将巫溪县的生态旅游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向外宣传,建设旅游品牌整体形象,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从宣传方式来看:旅游宣传方式应该多样化,策划举办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如巫溪巫旅游文化节;通过电视、网络、会展以及旅行社等各种形式,统一包装巫溪县生态旅游形象,全方位、立体化、持续不断地广泛宣传;协调发挥专家作用,邀请上级部门、国内外学术机构来巫溪召开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生态旅游专家学者等来巫溪考察参观,通过间接的方式宣传巫溪生态旅游产品,树立旅游对外新形象,扩大巫溪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5 重视基础,加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现代社会的旅游发展更加离不开网络化,巫溪县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应该着重于交通的建设与网络化的建设。在交通设施上,巫溪县交通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要提高巫溪县各景区的可进入性,不能仅仅依靠高速公路,还需要铁路、航空、水路等多样化的进入方式。在公路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主干道的建设,还应该加强各分支公路建设,尽早谋划巫溪县城至巫溪神女峰的的高等级连接公路,尽快建成巫溪-神农架、巫溪-巫山、巫溪-城口、巫溪-湖北十堰四条县际联网公路,尽快启动选建在巫溪县境内的大宁河花台码头、巫溪深水港、旅游专用码头,加快游船改建速度[14],航空运输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巫溪县应加快巫溪县内各条主干道连通巫山机场的速度。在旅游游憩服务设施上,电力、卫生、医疗等设施应加强建设,各个景区内应积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道路、指示牌、观景台等硬件设施,加强公用网络的建设,通过网络建设加强游客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自,减少与发达城市服务设施的差距。

4.6 凸显特色,打造亮点,着力推出旅游精品

巫溪素有“峡郡桃源”美称,是三峡腹地中最神奇、最原始的一方净土,是新三峡旅游布局当中的“三峡生态明珠”,也是巫巴文化故乡[15]。巫溪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口号的设计上也应该突出特色和亮点,比如突出巫文化和盐文化的悠远、栈道和悬棺的神秘、大官山的原始野趣、鸡心岭的雄险幽秀。挖掘生态旅游亮点时应注意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推出景点时应该将整个巫溪县境内的生态景点作为整体,将大宁河景区、红池坝景区、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生态旅游景点作为特色生态旅游景区,深层次的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时应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要借助大景区的带动效应,加强朝阳石林、团城山水、兰英寨古迹、古栈道遗址、古城古镇等周边景点的的推送,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加强大景点带动小景点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小景点的发展,力求形成全方位、整体规模的发展态势,促进巫溪县形成“全域生态旅游”的良好局面。

篇3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优势;对策

前言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的最北边陲,其不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呼中自然保护区、大白山、北极村等都具有独特性,其旅游资源呈现出了大森林、大冰雪、北极光及大界河等鲜明的特色,使生态旅游的形式得以较好的体现出来。而且随着其知名度的提高,会有大量的潜在客户群,对推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生态旅游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入可观的优势,同时还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关联性,可以直接拉动该地区各行业经济的增长,充分带动了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吸收了地方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稳定。

1 大兴安岭生态旅游现状

目前大兴安岭全区内不仅拥有自然景观,同时还有人文景观,而且实体景点也较多,具有界江源、高寒冰雪、北极光及大白山等具有全国垄断性的五大旅游资源。这些资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是极佳的森林生态旅游载体。拥有众多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占黑龙江省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的三分之二。具有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大兴安岭地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与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东北三省、韩国、日本、朝鲜遥遥相望,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内,因此大兴安岭林区可以称之最富生机的经济区域,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资源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数量及类型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其处于中国最东部,也是最冷的地方,其冬季较长,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是冰雪爱好者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林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而且具有众多的古文明遗址和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有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同时也有着古朴的民俗民情。

2.3 市场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优势,而且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开展了各项专项旅游活动,不仅能够很好的迎合当前旅游者的喜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增长,林区的各项专项旅游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2.4 生态环境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较晚,而且林区人口密度较低,其生态环境保存的较好,在夏季季节,森林内鸟语花香,林区内蓝天白去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3.1 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精细产品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充分发挥神州北极、雪域林海、湿地界江和北疆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为主打品牌,以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旅游城镇建设为依托,重点开发“北”资源为主的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冷”风情特色突出为主的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以点带面,打造“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的生态旅游产品,全力塑造“神州北极”的高美誉度品牌形象,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一流的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3.2 加大宣传,强力推介大兴安岭生态形象

紧紧围绕“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的主体形象,花大力气进行多维多向、立体全面的对外宣传工作。组织美术、影视等专家制作明信片、邮资门票、画册等宣传资料;邀请国内著名的有经验的导演拍摄有特色的、制作精美的生态旅游专题片或宣传广告,在中央和重大省市级电视台播放;邀请重要杂志和刊登专题宣传文章,并常年开设宣传生态旅游专刊和栏目;组织摄影爱好者开展旅游摄影采风;通过网络扩大旅游宣传。

3.3 优化环境,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增强服务功能。在“吃、住”上,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产品和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在“行”上,要紧紧围绕增强“通畅性”和“可进入性”,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使各景区之间互相贯通,保证游客能够顺利通达;在“游、购、娱”上,加大旅游休闲、购物、娱乐场所建设,延长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刺激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欲望。

3.4 培引结合,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旅游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运用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和智力来为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借用社会专业机构人才力量,主动与高等院校“联姻”,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

3.5 建设独特的地域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比翼齐飞”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地域文化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品位,旅游有利于挖掘、丰富、优化、保护地域文化。大兴安岭地区应坚持“突出地域特点,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文化”的文化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生态资源、民族资源,重点打造了“森林文化、北极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管乐文化”五大文化品牌。

3.6 将低碳理念融入旅游发展,打造知名的低碳旅游目的地

目前低碳环保是国家在环保保护事业上大力倡导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低碳旅游处于刚起步阶段,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是一项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活力。而在旅游业上打造低碳产品,则需要旅行社、随团导游和旅游者三方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实现。

首先需要从旅行社方面入手,从环保的角度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和娱等各个方面。如充分利用林区生态旅游的优势,食用林区的绿色食品,住在林区绿色认证的酒店,在观光过程中使用景区电动观光车,使整个旅游的行程都在低碳环境中进行。

其次从提高导游人员的环保素养入手,使其在导游过程中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对美景的解说当中,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行为,从而使旅游者对低碳环保得以更好的了解。

最后需要旅游者从自身的小事做起,在旅行过程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每个旅游者的配合和努力,可以使低碳旅游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来践行低碳行为,使低碳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肖胜和,诸葛仁.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南昌梅岭景区发展问题

南昌梅岭风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有潜在市场,但由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珍贵与脆弱,导致了它发展的短暂性。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遵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南昌梅岭景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缺乏合理规划,旅游景点的分块严重,给人感觉梅岭只有一两个景点,从一定程度上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合理规划,统一发展。由于资金和旅游管理人员的缺乏,在发展中缺少可行性计划的分析,使得南昌梅岭景区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在对梅岭景区、梅岭景区生态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梅岭景区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共同完善南昌梅岭景区的生态旅游,把南昌梅岭“小庐山”的称号引向全世界。

一、南昌梅岭风景名胜区概况和旅游现状

梅岭位于南昌市西郊的湾里区,大约距南昌市中心18公里。景区不仅毗邻昌北开发区、新建县、安义县、永修县。景区还西临鄱阳湖,北与庐山相对峙,占地面积较大,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248.52米,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西山山脉,森林覆盖率高达71.2%以上,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平均气温约在17℃以下,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类型是亚热带阔叶林。

南昌梅岭风景区,目前正处于开发状态,开发较为完善的有狮子峰、梅岭主峰景区、神龙潭景区还有几个附近连带的景区,景区生态旅游产品也较为丰富。

1.梅岭主峰。梅岭主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与梅岭镇交界处,属于梅岭山系,植被为毛竹林,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管理单位为国家AAAA级景区。除了拥有天然的,丰富的生态资源之外,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景区内著名的景点有洗药湖、七色彩池、竹林飞车。景区特色项目有:丛林野战、户外拓展运动、快乐向前冲,是生态旅游休闲的佳地。春赏杜鹃、秋采野果、冬观冰凌打雪战活动月是梅岭主峰景区每年的三大活动。除此之外,南昌梅岭主峰景区内有众多的游乐项目,其中包括、射擊场、水上漂、捉鱼、野外烧烤、钓鱼。

2.狮子峰。狮子峰生态景区位于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泮溪村,因山峰形状如蹲着的狮子而得名狮子峰,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著名景点有狮子峰、泮溪湖、望狮涧、铁索桥、游乐场等。狮子峰景区是一个以山水文化,乡村游乐为主题,再结合地质考察、水上娱乐、湖滨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3.神龙潭。南昌梅岭神龙潭位于湾里区太平镇太中段与南源乙桥交汇处,距南昌市区约30公里,于梅岭景区腹地,景区类别为风景名胜。现投入开发与经营的景点有:虎啸泉瀑布、潭上潭瀑布、龙吟谷、兰竹溪等。景区除了可观赏到山水风光外,还有攀岩、秋千等娱乐项目,同时还有野炊野营等项目。

二、南昌梅岭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资源粗放式开放、盲目利用。梅岭景区在开发初期,在没有制定科学规划和没有做可行性分析就盲目开发,使梅岭景区资源的发展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经营状态。在投资发展中,不顾景区生态环境的承载,盲目建设,造成景区景点的不协调。在投入经营中,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对景区生态资源造成破坏。

2.景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梅岭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众多,但其中存在些发展的局限性,使得有兴趣的商家望而却步。而其中的局限性有来自于景区自身,也与国家政府的政策相关。梅岭景区大体上是政府管理,但设置的某些机构确没有太多实权,无法对梅岭景区进行管理活动,也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如梅岭整体是由国家风景名胜区委员会管理,但狮子峰是由梅岭旅游公司管理。正因为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对相关责任相互推诿以及在招商引资中建议的不合,使得景区的管理效率低下,许多的突发状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3.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知名品牌。南昌梅岭风景区虽然是国家森林公园,但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单一,知名度低,市场的定位不明确。梅岭景区没有利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联系性。许多景点的开发只是单个的旅游景点,没有对景点内在的涵义进行深入挖掘,没有吸引力,单调乏味。

三、南昌梅岭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明晰部门职责,杜绝责任推诿。南昌梅岭生态风景区自开发以来,责权不分明。景区相关立法部门应拟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真正有效的对景区管理,也必须责权分明并下放权力,并实行责任与权利相协调。在对外投标引资的过程中,杜绝利益输送行为。在经营者中标后,时刻强调对景区开发管理法规的执行,遵循“谁污染谁治理”“、可持续发展”、“三大效益(经济、生态、社会)相结合”、“环境协调性”等规划原则。

2.提高各方环保意识,加强旅游管理、环境保护。首先,所有权者应加强环保意识。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从法制上进行规范。其次,经营者要做好对导游人员培训,让导游人员在恰当的时间提醒游客不当的行为,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行为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游客保护环境。最后,对于游客,可在旅行大巴上,导游讲解景区的同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另一方面,在城市放置宣传广告栏,播放保护环境的微广告,使群众树立环保意识。

3.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景区旅行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景区的生态环境,还与景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相关。要提高生态景区的旅行质量与保护生态景区的环境,就得提高游客和服务人员的行为与素质。生态景区管理与经营者应广泛吸收旅游专业人员,可采取和高校合作的方法,给高校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不仅可以节省自身发展的成本,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一部分人才。提高了旅游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景区的整体旅行质量。

4.提高生态旅游品味,突出品牌竞争。梅岭生态景区发展停滞不前,可能是没有打造出属于自身的名片,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突破可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各景区的区别,让游客有不一样的体验。其次,突出品牌效应。举办活动,打响知名度。再次,南昌是历史文化名城,梅岭景区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不少,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把宣传打出去,形成名人品牌,提升知名度。最后,可以深度挖掘梅岭生态资源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利用这些抓住游客的心,从而创造品牌。

5.加强市场营销,完善市场定位。南昌梅岭生态景区在市场营销中,宣传力度不大且不明显,拥有的顾客市场都来自于本市以及本市大学生,所以迫切需宣传,吸引游客。另外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客户。对于学生,可以宣传较为刺激的旅游项目;而对于老年人,则健身休闲为主;对于知识分子,则自然生态考察为主。这样才会给不同人群不同的旅游需求吸引,从而扩大吸引力。在完善市场定位中,应加大生态旅游的建设,扩展生态旅游的承载力,形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旅游产品。

四、结语

梅岭生态旅游发展不仅依靠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还要依靠政府旅游业支持等。只有全方位的研究旅游景点,依靠专业人员,对梅岭旅游景点整体规划设计,在开发中才不会造成对资源过渡浪费。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重视对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挖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革.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及安义县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1(1):21-25.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到自然中去旅游,并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损害。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渗透,生态旅游逐步吸收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一个富有涵义的概念。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可见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向的生态旅游本身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实质的认识

1.生态旅游提倡尊重自然环境。生态旅游是这样一种旅游方式,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以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为目的,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同时要求旅游从业者开展工作必须围绕自然环境的保护而进行,不能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资源。

2.享受自然是生态旅游的目的之一。科技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和掠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森林资源迅速减少、空气污染、生态平衡等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们期待能更多地享受自然环境的美,于是以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为主的生态旅游倍受青睐。生态旅游与近代旅游业产生以来的各种类型的自然山水旅游的根本不同之处,正在于对享受自然观念的转换。

3.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享受旅游资源机会均等,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旅游资源为代价,而剥夺后人本应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它要求人们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确保旅游话动的开展不会超越旅游接待地区目前和未来的接待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造成了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诸如旅游活动对地质地貌、植被、动物、土壤、水体和大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有些旅游活动如狩猎、垂钓等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2.生态旅游对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当地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如旅游业的发展会增大对房地产的需求,使建筑成本增加和土地价格上涨。另外由于旅游业的高敏感度和高脆弱性,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将会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3.生态旅游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进步,但同时也会对当地社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旅游者的过多涌入会导致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有可能使一些传统文化消失。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

国际学术界一度认为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经济可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应该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做好生态旅游区环境规划。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地进行、防止生态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3.加强资源保护,充分挖掘原生态价值。风景区旅游开发应该遵循“越是自然才越是人类的、越是原生的才越是有价值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的原则,充分利用风景区景点原始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等明显优势,展现奇、特、野、原始的风貌;充分利用其人文旅游资源稀有性、历史久远性的优势,展现景区独特之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 认真制汀生态旅游的规划。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业能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美化景观,促进人类与环境有机整合。使大自然和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为旅游事业服务,做到永续利用,长盛不衰。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1)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适度发展在新建旅游区.应首先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净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注意保护的区域内地形地貌和自然植物,规划建设中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结构的严密性和生态功能积极性特征。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重视开发保护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布局。(2)注意适度开发,控制接待人数要限制环境容最界限,对于一些重点的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段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以免资源和环境的过量损失。

总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时策研究.国际市场,1998,33

[2]张建平.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3][美]温斯顿・赫斯本兹,林恩・C.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篇6

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已经不堪重负,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旅游业迅猛发展,加上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生态意识较差。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建设,盲目扩张;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甚至在景区违法进行采煤、采矿生产,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如较为典型的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非法开发建设小水电站案件,云南绿春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非法建设水电站案件,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内非法建设空中索道和旱地滑道等旅游设施案件,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违法建设交通设施案件。

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1规划先行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分区的特点和要求,依据资源类型、景观特色、环境条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编制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提出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措施、确定接待容量等,经专家评审并提交规划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批实施,严格执行。拟建设的各类项目,均需经相应程序、组织相关单位和领域专家会审,有效防止建了拆、拆了建及其他公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良性循环。

2适度建设原则

坚持服从规划、高效利用的指导思想,建设规模与游人容量相适应,对自然保护区现有的管理设施、野外保护设施及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等进行改造与利用,旅游设施建设不能超出环境容许的限度,避免盲目性开发;要处理好旅游旺季与淡季的关系,在旺季游客过多时,要利用现有当地农民闲置的空地、房间开发农家体验游、疗养游、采摘游等,有组织地调动当地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旅游,如欧洲几个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供旺季使用的“补充住处床位”比正规床数还多。这既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办法,也是分享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当地带来的红利。要建立、引导在区内旅游观光、区外娱乐消费的模式,使自然保护区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3统筹兼顾原则

统筹旅游开发、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要求,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旅游发展生态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化,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的开发、经营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旅游产业,建立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整体环境,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统筹协调旅游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理顺相关利益为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对策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另外,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的反思和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呼唤。而当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为了响应“绿色奥运”的精神,我国正面向全社会开展“绿色旅游项目推介计划”和“绿色旅游行为倡议”等,积极推广各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 

1. 生态旅游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而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即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1.2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了“绿色”的丰富内涵。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森林公园生态游成为了世界可持续性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目前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森林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在日本,每年有8亿人次进行“森林浴”;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同样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而我国政府也大力推进传统林业的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同时随着人们关注森林和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中的一个新亮点。据统计,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利用这些森林资源,截至二00五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00余处,规划面积1500公顷;建立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699处,规划面积1.2亿公顷。同时,还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野生动物园和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新兴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2. 森林生态旅游 

2.1 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 

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现有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科学考究和狩猎的良好场所。 

2.2 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东寨镇,总面积约4.433万公顷,森林面积2.27万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50%。林木总蓄积量为管涔林区的40%,约为208万立方米,综合覆被率达到73.7%。 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有560多种,野生动物有152种。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公园内风景优美,是一处以险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 

2.2.1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由景色各异的七大景区组成。分别为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马营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等。 

1)芦芽山景区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打旅游品牌,但却直属于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设的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无权干涉芦芽山景区的一切事务。而芦芽山景区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制约,无力改变景区落后的面貌:登山的石阶不规范,随意堆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费不足;道路多年不予修缮,目前已破烂不堪,行车困难;出租马匹的商贩随处可见,混乱不堪。 

2)万年冰洞形以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而位列全国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极具科考价值。为了保护景观,应冰洞限制每日参观人数,但这系项措施好象并没有真正地实行过。目前已有一些冰柱开始融化,过多的游客对冰洞景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荷叶坪景区也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但自2001年后,却由五寨县旅游局开发管辖。由于盲目开发建设,大量游人甚至不少车辆都进入草甸内, 丢弃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随处可见,致使草甸被破坏、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4)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如情人谷、汾河源头、古栈道等,但都是由宁武县旅游局、宁武县水务局等单位所管辖。这些景区由于开发单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许多景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景点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2.2.2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开发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盲目开发建设。在景区或林区内,存在乱砍乱伐现象,加之旅游景点的开发,周边地区矿产开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会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和个人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现象。 

3)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整个公园分属多个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机构没有实权,无法真正发挥其职能,造成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 

4)发展生态旅游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5)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尚短,缺乏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理解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6)开发生态旅游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7)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淡薄。在自然环境中,游客缺少对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感。 

3. 解决对策 

3.1 与各级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各项职能作用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融科普教育型、特色参与型、运动休闲型旅游于一体的高雅娱乐方式。正因如此,森林公园必须把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应积极和当地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取得对景区的管理权。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管理职能作用。 

3.2 对景区发展做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 

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需要制定一个开发合理、滚动发展、永续利用的总体规划,以避免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否则,必定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 

3.3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大资金筹集范围,积极与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协商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或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合作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从而逐步改善公园旅游的基础设施状况。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开展职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实行竞聘上岗的人才竞争机制,以提供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 

3.5 加强管理和规范各种经营行为 

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杜绝恶性竞争和欺客、宰客的现象发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景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环境。 

3.6 加强旅客的环保教育 

要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可以通过 

1)管涔山景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如拾垃圾,认养树木,设立环保提示牌等等。 

2)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乱扔赃物,使用环保包装物等。 

3)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 

4)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4. 结论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为宗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合理配套的综合型产业。它将旅游开发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使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正与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配套。而且,还可以帮助贫困林场、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书目: 

[1] 吴章文. 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 孟宪宇. 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卢云亭,王建军等. 生态旅游学[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 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篇8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涉外旅游 对策研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进行,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迎来机遇与挑战。明确城市涉外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产业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寻求相应对策,将极大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一、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秦皇岛市涉外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秦市海岸线长162.7公里,长城223.1公里,坐拥海滨、湿地、温泉、古城、湖泊等多种类型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2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为了加速促进京津冀产业圈协同发展,近年来,秦市更是大力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海滨旅游及本地特色旅游,如山海关樱桃采摘、昌黎葡萄采摘、集发农业休闲观光等。

2. 政策优势。党的十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政府在近几年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秦皇岛市涉外旅游随着京津冀产业圈的逐步完善,市在交通、商业、教育等方面受到的积极影响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不仅给秦市涉外旅游发展带来便利的交通,还丰富涉外旅游产品,延长旅客停留时间。

3.人才培养优势。为了适应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大量需求,提高秦皇岛市涉外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秦市十几所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在旅游专业建设、俄语专业、英语专业及其他小语种专业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另外,各大高校开始注重与涉外旅游企业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不仅为企业输入培养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提供更便捷的途径,还使高校学科发展实现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在读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及就业的机会。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悄然改变着以往较为落后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二、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开发档次低且趋同现象明显。虽然海滨旅游是秦市的招牌旅游产品,每年吸引大量国外游客,但不难发现该领域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深,如水上娱乐项目设备陈旧,各类海洋动物表演节目档次较低,海滨公共服务设施在卫生、装修及服务等方面不够理想。在旅游产品多样性上缺乏创意,多数提供海滨旅游的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单一,在地方民俗特色及美食等方面开发不够。

秦市近年致力于开发多元化旅游资源,强调生态旅游及本地特色游,固然是大旅游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但是, 目前秦市如采摘类旅游产品仍然走本地果农自我发展的低端路线,缺少如集发农业休闲观光园等较成规模的产业集中发展模式的指导。本地特色旅游缺乏打造文化品牌意识,过多的人造景观反而会相对破坏古城等原生态人文环境。

2.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秦皇岛城市整体发展处于四线城市水平,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场所较少,无法满足国际游客的各种需要。此外,晚间闭店时间较早,平均在晚上7点之前,基本无法满足国外游客对夜生活的需求。

3.城市对外交流程度有待提高,国外客源量不足。秦皇岛市近年来加大对外交流程度,如与京津确定合作项目60个;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建设欧洲工业园、台湾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及泰国工业园等。然而,在城市进步的背后,不难发现秦市对外交流程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更缺乏与海外目标客源国之间更直接的文化体育及商业活动往来,因此在拉动城市涉外旅游业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三、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秦市涉外旅游业面临历史性机遇和挑战。2014年全年,秦皇岛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85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就有29.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亿元。国际健康城、北戴河暑期保健基地、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京唐秦高铁、京秦高速二通道纳入京津冀“三个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揭牌成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在秦市设立研发机构;与新兴际华、顺鑫农业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津合作项目达60个;北斗卫星数据中心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分校等25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污水处理等22个项目签约。并且秦市引进京津地区资金224亿元。

四、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对策

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秦市必须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及劣势,明确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及发展路线,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精做细每一个旅游产品。

1.实现由低端向高端、数量向质量、大众向特色转型。策划城市重大旅游项目,以带动涉外旅游业转型,如继续深度发展豪华邮轮旅游、休闲养生旅游、温泉度假游、会议会展旅游等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和本地文化、生态等产业融合式发展。在打造地方特色上下工夫,鼓励文化创意研究。

2.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涉外旅游大环境,提升秦皇岛市国际旅游形象。突出涉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设高端涉外宾馆,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对游客咨询中心、景区停车场、景区卫生间、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城市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涉外旅游的丰富教育资源,加大涉外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教育,提升国际旅游形象。

3.加强与客源国的城际交流,提高城市知名度。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性活动,加强对外城市宣传力度。同时努力探索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涉外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涉外旅游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等网站,开发手机App等软件应用,方便国外游客随时了解城市旅游动态,查阅旅游行程信息。

参考文献:

[1]罗学锋.秦皇岛涉外旅游品牌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

[2]刘邦凡.秦皇岛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及战略优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参与能力

引言自1983年“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以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20世纪9O年代中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强调大部分的利益应该保留在社区内部,强调当地社区拥有和管理,强调社区参与规划和决策制定过程。在社区参与旅游的案例研究方面,诸葛等人探讨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状况];刘岩等人探讨了股份合作制形式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提出了生态旅游股价合作制的运行机制[2;孙九霞、保继刚等人研究了阳朔遇龙河、阳朔世外桃源、西双版纳傣族园等地社区参与状况,并详细地追踪了3个景区的社区状况、参与状况和发展过程等];邱云美等人分析了景宁畲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5];刘延等人调查了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状况;唐晓云等人注意到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政府主干”和“政府招商”两种忽视社区居民利益的情况]。已有很多例子表明,当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有助于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的发展,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社区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的平衡[。

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咪依噜风情谷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保留着彝族的语言、服饰、歌舞、刺绣、姑娘房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其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为了解咪依噜风情谷的社区参与状况,笔者运用野外观察法、半结构访谈、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和106份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了当地社区对生态旅游参与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达率96.23%,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咪依鲁风情谷在乡村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2村民参与生态旅游能力现状

2.1咪依噜风隋谷概况“南华咪依噜风情谷”以岔河新农村示范带为依托,全长6.5km,涉及岔河村委会沿南永公路一线6个村民小组205户856人。岔河村是一个风景秀丽,彝族风情浓郁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南华县城以北,地处南华、姚安、牟定3县交界处,辖12个村民小组,共1538人,其中彝族人口1532人,占99.6。该村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环境清幽,保留着传统的彝族歌舞、服饰、刺绣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热情的“拦门酒”、古朴的喇叭迎宾调、神秘的“姑娘房”、传统的风味菜、清醇的“羊角酒”、动人的原生态山歌、奔放的“左脚舞”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目前,咪依噜风情谷旅游接待点主要为马鞍寨、彝族文化生态村、彝人客栈、起家大院、水景房、脚楼寨、七家杀猪饭、山菜饭庄、彝家土鸡宴。

2.2社区参与能力现状分析2.2.1社区内部能力现状分析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由于受地势影响,稻谷产量和油菜产量都还比较高,并且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喂有牲畜,但是没有考虑将其结合到旅游中来。在副业方面,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樱桃树和野生菌长势很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拉动旅游产业。针对非农牧副业生产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如下。

(1)手工艺品。村里大多女性都会织披肩、腰带、头巾等手工艺品,在那里游客可以买到当地彝族人亲手织的地道的彝族服装和饰品。

(2)歌舞。主要有古朴的喇叭迎宾调,动人的原生态山歌、奔放的“左脚舞”,而表演比较好的除了几个老人外,都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男男女女。

(3)厨艺。彝族同胞用纯粮酿造的小锅酒和传统的“彝家土鸡宴”在彝族的饭桌上最为出名,小锅酒几乎家家都会酿造,但是真正做的好的却不是太多,做的好的比如彝人客栈等等。

(4)向导。由于信息长期闭塞,村民大多沟通能力差,只有极个别村民曾作过向导,所以他们的普通话及专业知识的修养急需提高。

(5)游客接待方面。本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不足,旅游业从业人员参与的形式以开农家乐为主(75.83),其它参与形式有加水(8.33)、开小卖部(2.69)和住宿(1】.39),此外,此调查问卷还涉及到的如卖菜等其他形式占1.67,而卖纪念品等工作形式没有任何居民参与。

当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处于比较底层的状态,主要参与形式就是以农家乐为主。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使得一些根据当地的特产和风俗特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等很多可获得经济收益的参与形式仍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

2.2.2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分析(1)在村民直接参与旅游意愿方面。所有受访者都强烈愿意参与到旅游业中。在愿意参与的项目上,占最大比例的是家庭接待,106户中有效回答102户,其中有92户明确表示希望自家未来可以做旅游接待,占9O.2;15户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做铁板烧,占14.71;29户愿意自己做生意参与旅游经营来发展经济,占28.43;19户明确表示想开小卖部和茶馆,占18.63;8户想卖自制刺绣和手工艺品,占7.84;5户表示有参与表演的意愿;其他农户只表明希望参与旅游发展,但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工作。调查显示:很多家庭的房屋住宿情况及家庭劳力情况都达不到接待要求,而且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居民对于笔者此次调研也没有很清晰的认知,很多人仅仅是出于对经济的诉求和彝人热情好客的传统,提出自己强烈愿意开展旅游业。在是否愿意接受培训方面,102户中有99户接受调查时明确提出希望接受培训,占总数的98.O4。而且他们对于语言培训的需求最为强烈,此外,他们还希望接受一些接待技巧、礼仪、做菜和手工艺品等方面的培训。

(2)村民间接参与旅游意愿方面。在种植业方面,调查和访谈时发现,当地有个别居民想大片区栽种樱桃树,大片的白色樱花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会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当樱桃成熟的时候可以采取游客自由采摘活动。对于传统文化和彝人特色方面,部分家庭通过织具有彝人特色的物品出售,也可以与彝人文化编织小纪念品一同出售。

转贴于 3发展咪依噜风情谷的对策建议3.1政府主导的旅游培训教育模式政府应该承担起对社区居民培训的主要责任,21O特别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贫困地区,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培训才更为有效。培训的组织者应该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如南华县旅游局,或者是社区所在的政府,如岔河村村委会,景区开发企业作为主要协助者共同完成对居民的培训。

针对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居民文化水平较低,而旅游业迅速发展需要居民更有效参与的现实,政府应该尽快给社区居民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提供游客接待、游客安全、烹饪、食品安全卫生等方面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接待的技能。在观念上也应对居民进行培训,如培训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培训居民对生态旅游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实现社区旅游组织自我管理及自我运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居民到社区参与比较成功的景区参观学习,亲身体验。此外,当地社区居民最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开展农家乐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结合自己彝族人的特色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旅游参与形式等。

3.2多渠道引资,增强参与的资金保障将乡村社区纳入旅游发展之中,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要求。但乡村社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参与旅游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景区有必要发挥引导、资助和管理的职能,开拓融资渠道,为乡村社区参与旅游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主要包括开发资金和经营管理资金支持两方面,融资形式可以是吸引民间资金和政府补助等形式。

3.3提高文化水平

调查发现,咪依噜风情谷的居民中,大多数居民由于没有文化,只是仅仅停留在耕作以及卖点野生菌来支持生活。咪依噜风情谷里的彝族人处于山谷,在南永公路通车前,无论是交通还是教育条件都很恶劣,导致当地大多数人文化程度极低。政府应该提高对当地居民的激励机制,给予愿意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人以奖励。如可对景区中3个英语较好的大学生进行培养,专门负责以后和外国游客的交流。

3.4改善意识结构

咪依噜风情谷的当地居民大多世居本地,大多数人的经济意识较弱,没有形成参与旅游来获得利益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政府需要对其引导外,当地的居民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小农意识,放开胆量参与到旅游当中来获取利益。

3.5结合当地特色和自身优势使得参与形式多样化调查以及走访发现,现在咪依噜风情谷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极为单一,主要的就是农家乐、住宿和加水。而且有些参与的居民在旅游参与时并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和彝人特色进行参与。

就农家乐而言,大多数人没有把彝族人的文化年10月绿色科技第1O期景观很好地融合到农家乐的装修上,体现不出彝族人的特色。因此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发本地特色的特产或者纪念品之类的产品,多样化参与方式来使自己更好的参与到旅游中来。

参考文献:

[1]诸葛仁,陈挺舫,特里·德拉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机制的探讨EJ].农村生态环境,2000,l6(1):47~52.[2]刘岩,张珞平,洪华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4):60~62.[3]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12~136.[4]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85~92.[5]邱云美,封建林,莫艳艳.景宁畲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6:125~127.[6]刘延,张大红.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48~5O.[7]唐晓云,赵黎明.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_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93~97.[8]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7(4):6l~62.StrategiesfortheAbilityofParticipationEcotourismofVillagersinMIYILUExoticValleyLiZhipeng,SunPing(1.Ecotourismcollege,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224,China;2.InstituteoycityscientificresearchofYunnan,Kunming,yunnan650224,China)Abstract:ThescholarshavemadealotofresearchesonCBET,andhowtoparticipateintourismhavealsobeendiscussed.ThoughtheypaidalOtOfattentiontotheparticipationmechanismandtheparticipationmethod,howtopromotethecommunityparticipationabilityshouldbestudymore.Tothepointwiththea—bilityofcommunityparticipationecotourism,andcombinedwithanalyzingtheabilityofcommunitypartici—pationecotourismofYIpeopleofMIYIIUExoticvalleyinNanhuaCounty,theauthorwilltalkaboutthecorrespondingstrategies.Keywords:ecotourism;communityparticipation;participationability·+”+“+”—-+一“—卜·+”+“+一-1-“+一——+r”--卜“—■一”-4-”—卜一——”—。卜“—·卜·—-.-”—。卜·—叶r··--卜“—+一”-+-“—’一··—-._u—卜“—一”--卜(上接第208页)4结语民俗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方面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要把这块“蛋糕”做大,获得更大的客源市场,民族旅游要以“新奇独特,因地制宜”取胜。要发展土家族的民俗旅游,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合理、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地的饮食习俗、建筑文化、民间舞蹈、民族服饰等民俗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体验,从而为旅游业的带来更多的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10

关键词: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资源概述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旅游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有学者说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在:1.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文旅游资源。2.生态旅游能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3.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4.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且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通过运用SWOT分析理论的概念,着重运用SWOT分析探讨蜀南竹海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1.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长江上游,该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气候温和。春日融和,夏无酷暑,秋不凋零,冬少霜雪。年平均气温14.5~17℃,年平均日照900~1100小时,年降水量1100~2000mm,无霜期334~356天。该景区的自然景观以竹为主,是我国唯一以大面积竹景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旅游发展政策优势

该景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制定了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旅游业发展计划,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重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地理环境、景区交通的复杂性

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和多高原为其这要特点,这一方造就了四川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也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部分山区的景点虽然资源本身的垄断性较强,但是却着实很难进入,虽然这几年四川的公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也在全力改善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部景点交通的畅通无阻和完全的通达性。蜀南竹海景区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通条件,但是景区内的山路多,导致游客感觉到交通上的混乱及不方便。

3.蜀南竹海生态游的机遇分析

(1)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形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结构配置合理,具有深层次开发的巨大潜力。该景区的自然景观以竹为主,是我国唯一以大面积竹景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竹海还具有独特的深丘台地丹霞地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延绵数里的红色丹霞崖与翠竹相映衬,形成了竹海又一特色景观。还可以深度的挖掘竹文化内涵,举办与竹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等。

(2)四川旅游者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9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达40%左右,也就是进入小康社会,旅游向享受性层次递进。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以世人瞩目的速度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饮食消费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5年的31.4%,跌破了40%这一大关。2007年四川省GDP占全国GDP比重已提高到4.6%。在西部地区中,四川GDP总量居第1位,占西部12个省市区的22%。

(3)省内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我国的公路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达几千公里。四川省交通工作会议指出止2005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11.5万公里,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9公里。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达到13.6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160公里以上,二级以上公路1.8万公里,新改建公路5000公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适应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90%的乡、50%的村通油路(水泥路),实现98%的行政村通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游客出游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4.蜀南竹海生态游的挑战分析

(1)交通安全问题

汽车驾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再和旅游相结合,其中的危险因素就更为突出。蜀南竹海景区内的盘桓山路多,再遇下雨天后,路面湿滑,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如果旅游者是自己前往,往往是在不熟悉的道路上行驶,旅游者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的全面了解,在这样的路况下,容易造成车祸,并且旅游者通常都不具备简单的维修车辆的能力,在路面遇到车辆损坏的情况,会不知所措,结果不仅影响旅游兴趣,有时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危险。而对于使用旅游车的游客,在景区山区绕行的路况上,也会感觉到不舒服,产生疲惫的感觉。

(2)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制不完善

蜀南竹海景区内的景点比较分散,相隔的距离也比较远。如果游客是第一次去的话,比较迷茫,没有一个系统的领导。通往景区的标识和景区介绍很少,如果是淡季去,游客较少,而又不熟悉景区内游览的路线,会让游客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并且,景区内没有设立像观光游览车一类的设备,给游客也带来了不便。

三、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存在景区的管理问题

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蜀南竹海的景区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景区内的管理也比较混乱,各利益体关系未处理好。旅游景区内的景点规划很分散,交通十分的不方便。而景区对于交通的设置又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设有环保电瓶车,旅客常常一天下来疲于奔命,也没有规划户外宿营地。景点之间的远距只能用汽车代替,而大量的车流也给景区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景区内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素质参差不齐,主要由本地人出租摩的和面包车,经常出现宰客现象。在淡季时,景区内的游客比较少,很多景区都看不到什么人,更看不到工作人员,游客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里。就导致了有些景点游客不敢前往而错过了游览的体验。

例如,某位游客在淡季的时候去蜀南竹海旅游,由于是第一次。在到达景区时,十分的迷茫,游客没有看到健全系统的景区管理进行领导。而是在处于景区外的一些农家乐对游客进行邀约,称其能将游客带进景区进行游览。对于第一次到蜀南竹海的游客,这样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会让游客心中产生疑虑,对景区的印象也会降低。

(二)景区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说到蜀南竹海,大家就会联想到因为竹子的多,才会被称为竹海。但是景区内却并没有很好的对竹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没有很好的挖掘竹文化的内涵

(三)市场促销不力,宣传不够

高品味的旅游资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市场促销手段与市场进行沟通,才能及时的向游客传递旅游信息。

近几年,蜀南竹海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是根据调查,大多数的游客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才得知的这处旅游地。在电视、杂志、报纸上基本没有看到此类的宣传。并且对于蜀南竹海的“竹文化节”,大多数的游客并不了解知晓。

四、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策略分析

(一)改善经营体制,进行景区的治安整顿

只有在改善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整顿景区的治安,完善旅游环境,才能为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哦资源的规划、组织等制度指明方向,从根本上建立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机制。笔者认为应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确定统一的管理部门,加大实施力度。加强对当地居民私自进行领客进游览区这样的行为进行严惩,并且对于景区内的交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立出明确的指示牌,明确客人乘车游览的价钱,防止消费者出现被宰的现象。在景区内,特别是淡季时,安排工作人员对景点进行一定的监督,方便客人进行询问以及游览。

(二)明确市场定位,注重产品特色开发

蜀南竹海虽然是全国唯一以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但国内同类的自然景观也不少,如贵州赤水竹海、重庆永川茶山竹海、重庆梁平百里竹海等,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旅游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蜀南竹海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对于景区内的竹工艺品,要尽量的突出景区生态资源的特点。景区内应采取一定赋有创造性的活动,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使得游客对景区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无形中加大对景区的好感以及对景区的消费。确立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拓生态旅游市场

良好的沟通是为营销的整体战略服务的。蜀南竹海想要打好生态旅游这张牌,就必须要立足于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深入挖掘生态旅游、竹文化的内涵,突出产品品牌上的吸引力,并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宜宾的各地级政府部门、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拓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方式和渠道来宣传生态旅游常识以及蜀南竹海生态旅游特色,从而提高知名度,激发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在电台、电视台开设相关的生态旅游节目;可以印刷图文并茂的生态旅游指南;可以创建精美的蜀南竹海生态旅游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明星效应,聘请明星作为该景区的形象大使,增加关注。

五、总结

综上,只有选择适合的开发管理模式,做出特色,才能使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市场能够健康发展,才能使蜀南竹海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才能使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张明举.蜀南竹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J〕2002(2)

[2]扶志宏,李荔,毛竹,张萍.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3]鄢和琳.蜀南竹海旅游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

[4]鄢和琳.论生态旅游促进蜀南竹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9

[5]黄河.蜀南竹海的再生性旅游开发研究.第9期NO.9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University

[6]李景明.浅谈我国的生态旅游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7]鄢和琳.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1001- 3644(2000)

[8]刘雄,罗洁.论蜀南竹海旅游振兴——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of YibinUniversity

[9]练东明 蜀南竹海翡翠长廊景区自然景观恢复措施 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0

[10]除守常执笔 蜀南竹海楠竹林枯死问题综合考察报告 蜀南竹海楠竹枯死问题综合考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