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现有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方法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不少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郭红光等人针对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展现学科发展前沿,适当增加教学案例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加大课堂综合表现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宋海草等人针对人机工程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FC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角色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杜妍洁根据产品设计趋势,分析用户体验与人机工程学的关联性,提出了注重用户体验研究的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步骤,探索以学生实践为主,讲练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实践指导设计。陈亦仁等运用调研、实验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详细剖析了传统教学中人机工程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各方法的特点如表1所示。上述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老师仍然作为演员在教学中承担了大量的知识讲授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因此,该文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特点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2基于翻转课堂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因此,在人机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步骤。
2.1布置课前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法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学习内容包含观看相关课程章节的PPT和知识拓展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2.2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除了提供学生一些拓展知识的视频外,自制教学视频也是必须的,优质教学视频可结合教学内容和所用教材,通过视频形式将教学PPT呈现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多次观看和学习。
2.3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法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通过完成各种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所做的更多工作是答疑解惑,组织有序的课堂学习活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各主要步骤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课堂翻转。
3应用实例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人体因素、人机界面、作业环境和人机系统设计等内容,主要探讨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人机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评价的方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是人体测量章节,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可了解人体测量方法,测量数据的标准化,理解和掌握测量数据标准化的计算过程;了解手握式工具设计、工作座椅设计的生理学基础和基本原则,懂得座椅设计的过程,熟练掌握座椅的设计原则。
3.1布置课前自主学习
3.1.1对象分析
在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所学专业。这里所授课学生为机械电子专业的大四学生,电工电子方面的课程学习较多,机械设计及制造方面的课程相对了解较少,已学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但掌握情况良莠不齐,教学时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前任务中布置更多激发兴趣的视频或PPT。
3.1.2课前学习资料
(1)本科《人机工程学》教材,人体测量的配套PPT、动画;(2)产品的设计原则(视频);(3)习题:测量本人身体的各种尺寸。通过课前学习安排,可使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人体测量基本术语,吸引学生对人体测量的注意力;学习人体测量基本术语及测量方法,掌握座椅设计的相关知识;利用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座椅的经典设计案例,分析座椅的设计原则;根据课前任务完成的反馈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或学生上课讲解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产品的设计原则。
3.2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优质教学视频可供学生反复观看,加深知识的理解。视频录制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CamtasiaStudio软件进行录制,该软件是一款专门捕捉屏幕音影的软件,能记录影像、音效、鼠标移动的轨迹和解说声音等屏幕动作,另外,还具有及时播放和编辑压缩的功能,可对视频片段进行剪接,输出AVI及GIF等常用格式。使用时,需先安装CamtasiaStudio软件,再打开MicrosoftPowerpoint,可发现增加了一个名为“加载项”的菜单,如图1所示。点开后可看到有五个图标,先点击“麦克风”和“话筒”图标,开启设备,然后点击“预览”图标查看声音和图像效果,调整结束后,即可点击“录制”图标开始录制,图2为录制的效果图。
3.3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在翻转课堂教学法中,课堂学习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归纳总结所授章节的知识点,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时,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1)了解学习内容:在人体测量章节中,工作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相关的人体测量方法,工作座椅设计的生理学基础和基本原则已布置为课前学习任务。(2)制定学习目标:在人体测量章节中,学生需了解座椅设计的过程,熟练掌握座椅的设计原则,学生需设计出新型的座椅。(3)设计课堂活动: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需分步骤、分形式和分时间安排不同阶段的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表2所示。设计良好的课堂活动可检查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应用理论知识于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4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经过以上三个主要步骤后,翻转课堂教学已基本完成,但还需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通常通过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该章节的学习任务是设计出个性化的座椅,大部分学生都可通过课堂实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该章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是可行的。详细的翻转课堂设计如表3所示。
4结语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建设;人体工程学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根本性和重要意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效果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切实制定出人才培养培养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都是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目前来看,很多精品课程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向上的教学氛围和风气,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另外,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学校对于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创新。
通过网络共享来实现精品课程的巨大的内在价值。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高校学生和老师学习和借鉴起来十分方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育资源的价值,而且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其建设团队的成长,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精品课程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发现不足,改进教学,还有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或者学习者来说,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可选择性等特点,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要,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二、《人w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里,适用于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专业。尤其是对于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相关专业,人体工程学是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人体工程学解决的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课程中,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的问题。并且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人体工程学的课程在相关专业更应该受到重视。具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建筑装饰以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设计容易生搬硬套,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人体工程学,作为这些专业的必修课,将其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该课程服务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本门课程建设内容的重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共享课建设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应该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强,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厚等品质;二是,鼓励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沦与实践零对接;三是,更新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大纲、教案、实训手册等教学内容,放在互联联网平台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建设一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一体化教材;五是,是建立适用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
三、《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施方法
(一)教学团队建设
在“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标准下组建的原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准,各个学科都必须拥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带头人,由学术带头人牵头负责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力军也是由具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担任,建设团队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趋于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专业课建设团队还应该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
对于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能、典型案例等一系列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当必须较全面的涵盖上述知识点,课程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科中基本、经典的知识,同时也反映出本学科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新颖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各个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授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实现学习者为中心,高效的互动模式。
(三)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式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做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的一点是需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基本课程资源需能够全方位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拓展资源能够反映课程特点,补充基本资源在教学环节的不足,加强教学成果,是具有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的辅助教学资源。
(四)网络技术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上,诸如云计算等新近出现的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的功能,同时需要具备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功能。通过对先进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为高校师生以及其他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高校、便捷的教学与学习平台。
(五)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勿以学生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作为反映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面对的受众也许不是单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能是社会上对《人体工程学》的学习有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让老师评价学生,还能够让学生评价老师以及学生互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习过程的平价。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知识是体会最深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价体系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要载体,教材内容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是重要环节。如果想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材的建设应该与网络精品课程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包括教学整体设计的一致、单元设计的一致、内容的一致、以及评价的一致。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既要体现传统的教育改革思想,又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建建O必须与之相对应。教师要深入市场,对市场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摒弃陈旧、明显滞后的教材。
教材的建设要系统化。传统的教学中,一门课程就是一本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并不是一本教材的选定,而是教材一系列从书的配套建设。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教材建设要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引进动画、音频、视频等清晰形象的课件形式,对教学内容做有益的补充。
(七)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优秀资源交互共享
基于现代互联网络平台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加强精品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刁-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效果。借精品课程建设,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教研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精品课程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有效互动。校园内外、同类院校、兄弟院校、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资源,发现并提出意见,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补充教学内容。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上精品网络课程开发的日益成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的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式。国家对精品课程的扶持力度会逐年加大,教师队伍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也会更加的系统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苏州大学,2009.
[2]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6(06).
篇3
[关键词]清洗类服装 服装微气候 服装舒适性 服装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10-01
一、概述
清洗类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其主要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如矿井、隧道、水利采掘、地质钻探、林牧业、水产养殖等。我国的防水服主要种类有:劳动防护雨衣、水产作业防护服、下水作业防护裤等。在我国,清洗类服装研究开发比较晚,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和解决。
二、清洗类服装设计要素分析
(一)基本概念
清洗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是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条件下,从事如清洗船只、清洗车辆、清洗仓库、清洗房屋等作业人员的身体安全与舒适的特殊功能防护服装。在设计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概念:
1.服装气候:指人体穿着衣服后,人体表面与衣服最外层之间的微小气候。
2.吸湿性:服装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服装材料能够及时吸收人体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中的能力。
3.透气性: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能力。从卫生学的角度来说,具有透气性能的服装有利于面料内外气体的交换,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4.吸湿排汗性:通常情况下,汗液以气态水及液态水存在于人体表面,从皮肤表面蒸发的气态水分首先被服装纤维材料吸湿,然后经由材料表面放湿,纤维内部的孔洞以及纤维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毛细效应也使得水分在材料中吸附、扩散和放湿。[1]
(二)清洗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1.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分析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第一,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清洗类服装是为在有水渍油渍等环境下工作的人穿着的,首先它要保证避免水的进入,并且要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伤害,其次要考虑服装内外空间的舒适性。第二,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在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考虑上,因为人体本身对内空间有卫生和活动的需要,因此,通过穿着适当的服装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皮肤表面的理想气候是内空间的主要任务,一般人体表面的气候以在温度32℃、湿度在5%左右、气流25an/s左右时为最为理想。[2]
2.清洗类服装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第一,气候调节:人们用服装来缓和外界环境条件,在身体周围造成温度适宜的“服装气候”,这就是服装的气候调节。[2]清洗类服装的气候调节,就要求在一定的外部特殊有水等的气候环境中,利用穿着服装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气候的目的。第二,保护身体:在长时间浸水作业条件下,服装要有良好的防水拒水性;为防止强压力水喷射,服装还要具有抗强压的功能,以免在强压下渗水。第三,保持体温恒定:清洗类服装应该具有优良的保温性,如在长时间寒冷的水下工作,就需要服装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以保持体温恒定。
三、清洗类服装的设计
本系列服装要求有很好的防水透湿性能,所以选用面料为防水透湿织物,如采用在尼龙牛津布上外敷聚氨酯涂层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的面料。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 要进行舒适量的设计,主要是进行宽松量的设计。清洗类服装考虑特定环境的需要做了特殊的舒适量设计。
1.颈部舒适量设计:颈部的倾斜角关系到衣领的造型,其最大值为25°,最小值为11°,平均值为18°,衣领的倾斜角应小于或等于颈部倾斜角,否则会使颈部感到拘谨和压迫。[3]但本系列服装的颈部结构设计,更应注意它的静态、动态结构,所以该部位的舒适量设计为2―3.5cm。
2.人体躯干部位舒适量的选择:在设定原形宽松量时,首先考虑呼吸量和皮肤弹性气平均值,再考虑皮肤弹性的因素,最小舒适量应为4cm左右。但在运动时要特殊考虑,当双手抱合胸部时,胸围和腰围减小背宽增大,背宽平均增大3.9cm,最大值可达到5cm左右;两上肢上举时,显著减小的是肩宽,增加的是背宽与肋长,躯干的围度呈减小倾向。[3]身体的这些运动使得在清洗类服装的结构尺寸设计中要有一些局部的特殊考虑,在肢体活动幅度大的部位最大限度地加大舒适量。
3.臀围、腰围舒适量的选择:在清洗工作中,臀部运动主要有直立、前屈、坐下等动作,在这些运动中臀部受影响,围度增加,因此臀部要设置必要的舒适量,即至少满足生理舒适量4cm,再考虑舒适性所必要的空隙,因此形态舒适量要大于5cm。[3]本系列清洗类服装中连体服的设计基本都是采用上装呈H型而不收腰,在腰部加入松紧带以求最大限度地给腰部以舒适感。
四、总结与展望
清洗类服装属于特种功能防护服,但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各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准不一致,对清洗类服装的耐透水性、胶条黏合强度、号型尺寸等都没有系统的统一规定。面料的研发力度可以再扩大,功能性结构款式设计上也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清洗类服装整体的透气、透湿性能、检验方法、检验仪器等的研究力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湖生.服装面料及服用性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82-85.
篇4
长期以来,中西医眼科以各自不同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为主导,都在临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试就两种理论作一分析比较,并结合循证医学来展望眼科临床未来的发展方向。
1中医眼科理论
中医认为,眼部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五脏六腑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眼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之血气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有着广泛的联系,脏腑经络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睛珠、神膏、视衣、目系等部分,易患眼病。筋骨肌肉气血,又分属于五脏,所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中医治疗眼底是根据“五轮八廓”脏腑、经络并结合四诊八纲,将眼的各个部位与全身脏腑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辨证施治。中医临床治疗使用中药、针灸、点穴、按摩等方法是独特的,是西医所不具备的。眼部与人体全身息息相通,“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通过对眼部不同部分形色的诊断,就可知人体脏腑变化,《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说:“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不平所致。”故针刺身体有关部位的穴位可治眼病,针刺眼部穴位,也可治疗人体有关方面的疾病,尤如“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医易同源,中医合理地应用了周易理论指导实践,也为周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医学阵地,促进了周易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使中医理论更富有全息统一、整体协同的特色。中医学中有很多世界上其他医学体系无法企及的东西,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科学。
2西医眼科理论
西医认为,眼是由多层次、多性质、多功能的不同组织所构成,眼的组织结构细微,基础理论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眼是由眼球及其辅助器官以及有关的血管、神经构成的复杂结构,位于眼眶中。眼接受外来光的刺激,通过视觉传导,将光的冲动传至大脑半球的视觉中枢,而引起视觉。眼科病理学是以实验研究及结构变化为主的“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说是1958年德国病理学家创立的理论体系,它是以局部定位观点为指导的,认为“一切病变都是细胞的病变”,当手术后或眼外伤恢复期时,需要更多的能量修复。眼睛的能量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能量的基本来源是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根据生理需要转化成机械能、生物电能、化学能。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能量代谢,通过消化、吸收,在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互相配合,协调进行。今天,随着仪器精度的提高,眼科临床日益精细化,准分子激光手术已经普及,StephemKwok在《眼科生物力学》一文中指出:“(21世纪),手术效果应建立在眼组织生物力学知识之上,逐渐地达到分子工程学技术水平,利用局部组织张力的力学特性来矫正局部组织条件。”[1]正是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使人工晶体普遍使用,使人工角膜在体内存留的时间较前延长,人工眼的研究也已集中在视网膜、视神经和枕叶皮质刺激器3个方向。这些是中医所无法企及的。
3眼科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差异
通过眼科两种理论的对比,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下,东西方对事物的考察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基本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基本关系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差异采取相异的观察方式,从而建立不同的理论和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体系,繁衍出不同的眼科医学内容,这是东西方医学的分野所在。中医用整体全方位的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时,就难以同时应用分析分割的方法,也就难以进化到人工眼的研究;西医应用到眼科临床进行分解分析时,又难以顾及到整体,比如曾经发生过眼球摘除术后才发现患者是个孕妇。一种着眼于分析,顾“小”而失其“大”;另一种纵观整体,求“全”却存其“粗”,这本身就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当然,中西医理论各有千秋,都在眼科临床实践中各自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眼科两种理论的差异(表略)
篇5
关键词:园林设计;地形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原则
1 园林地形设计
1.1 园林地形设计的概念
园林地形设计即是在园林景观工程中,按预期的景观效果,有效控制其地表的起伏形状的地貌。
1.2 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
1.2.1因地制宜原则:首先要考虑尽可能地利用园林实地中的自然地貌、地物,例如原有地貌或平坦或起伏,有山岗、沼泽等,基本符合或部分符合设计效果预期要求,就在充分尊重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对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起伏、自由布局。
1.2.2使用功能原则:园林中活动内容多,景观要求丰富多彩,地形设计应满足园林功能上的要求,如游人集中的地方,体育活动场地要求平坦;欣赏自然风光的地形要有起伏。
1.2.3景观要求原则:园林应以优美的园林景观来丰富游人的游憩活动,所以在园林地形设计中,应力求创造出能满足园林景观要求的游憩活动广场、水体、山林、草坪等开敞、郁闭或半开敞的园林空间意境,以便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使园林布局更完美、更实用。
1.2.4施工要求原则:园林地形设计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还必须使符合园林施工中的要求,例如堆山与堆山坡度的关系、各部位的排水坡度、理水驳岸坡度等,都需严格、合理地计算安排。
1.3 园林地形设计的常用方法
1.3.1平地:平地不同于一般建筑物室内的地面,其实际是具有一定坡度的缓坡地。园林景观工程中,一般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平地,便于群众性活动、人流集散和排水。
1.3.2堆山:即园林工程中的堆砌假山、掇山、置石的行为。堆山、叠石应注意不能孤立而行,其和自然界中的真山相比,体量小,然而却有石骨嶙峋、植被苍翠的特征,辅之以独立或经典的置石形式,会使游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深山幽林, 达到最终的景观营造效果。
1.3.3理水:“所谓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很好地总结了园林地形设计的精髓所在,从自然山水风景到人工造园,山水始终是景观表现的主题索材。理水不仅是重要的造园素材,还有使用功能,如开展水上活动、增大空气温度、调节气温、吸尘等等。
2 植物配置设计
2.1 植物配置的基本概念
植物配置设计是指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预期的设计期待,设计师结合工程实际的地形、地貌、构筑物及实用功能等情况,在遵循工程当地的气候、气象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各植物枝、叶、花、果的形态,充分考虑其阴阳性、病虫害、花期、果期后,有目的、可实现地科学合理安排即将种植的植物物种及数量, 使植物朝着预定方向生长,丰富空间层次,最终实现预期效果。
2.2 植物配置设计的原则
2.2.1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树种要考虑环境因素,从而使树木生态习性和园林栽植地环境条件相适应,达到树和地的统一,使其生长健壮,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艺术功能。因此,适地适树是园林植物配置设计的最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
2.2.2性质和功能要求原则: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充分研究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要求,并围绕这些性质和要求开展设计。如街道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市容、蔽荫、交通,植物配置设计时,保证美化市容、解决蔽荫的同时,考虑疏导交通的作用。又如厂矿区绿化 ,考虑美化、蔽荫的同时,还应考虑植物的滞尘、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防火等作用。
2.2.3科学选择植物物种原则:园林景观工程中,进行植物配置时,应结合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及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物种。例如行道树满足的主要功能是蔽荫,因此值物配置设计时,要求选择树干高、容易成活、生长快、适应城市环境、耐修剪、耐烟尘的树种。
2.2.4多样性原则:植物大至可分春花、春叶、夏花、夏果、秋叶、秋果、秋花、冬叶、冬果、冬枝干、三季彩叶、树形奇特等多种类别。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时,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进行科学地综合选择,从平面构图、立体层次等多角度、多方面丰富预期景观效果。
2.2.5和谐原则: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空间与体量的和谐关系,充分综合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种植环境、树种习性的相互和谐关系。
2.3 园林植物配置设计的方法
2.3.1孤植:孤植是指单株植物孤立种植的配置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是2~3株植物紧密栽植,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孤植树做为主景是用以反映自然界个体植株充分生长发育的景观,外观上要求挺拔繁茂,雄伟壮观。
2.3.2对植:对植是指用两株植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
2.3.3列植:列植是指植物按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列地栽植的方式,列植形成的景观比较整齐、单纯,通常与道路配合,构成夹景。
2.3.4丛植:丛植通常是由2~10株甚至以上的乔木或乔、灌木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方式,即树丛。配置树丛的地面,可以是自然的植被或是草地、草花地,也可以配置山石或台地。
2.3.5群植:组成片植的单个植物数量一般在20~30株以上,也称植物群。因此植物群应该布置在有足够距离的开阔场地。
此外,在植物配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植物配置中线型的处理,根据空间的线型来布局搭配乔木和灌木,如果中轴线明显,那么植物种植要遵循这种布局。植物配置中光与影的关系,阳光与阴影的比例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株的需要。植物配置与地形的关系,例如想让林冠线比较平缓,那可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种比较矮小的植物,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种比较高的植物。植物配置中应用奇特造型的树种,如为了表现热带风情,可以群植棕榈来表现。植物配置与距离的关系,当远景或借景缺乏吸引力时,在远处群植可使前景中的植物显得更为突出。植物配置与动、静空间的关系,用线的形式来分割空间,隔离安静休息区与公共游玩区域,形成动静对比。植物配置前景的处理,如有的地被植物会开花,如蟛蜞菊,开黄色的小花,若在斜坡上群植效果较好。外形与植物配置的关系,可以使形状相似的植物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这样会创造出一种节奏感,把整个设计统一起来。
3 结语
做好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园林地形与植物配置设计,是园林景观工程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园地形与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在遵循传统总结出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应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美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人体工程学及社会科学等各方知识,坚持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 胡旭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山西林业,2011(10)
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热学”的授课形式已从“黑板+粉笔+教具+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发展成为集“声、文、图”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但由于“传热学”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经验公式及图表繁多的特点,“传热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
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针对“传热学”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习、实践、创新交融”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学与实践的融合,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多维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笔者除了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外,还根据“传热学”课程特点采取了多种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感受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动因。当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在“传热学”教学过程中,如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联想,触类旁通,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传热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感受式教学。感受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感受,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温差是热量传递的推动力,有温差存在就有热量传递。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在温差,因而热量传递这一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就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对此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只是并没有与传热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如将这些生活体验融入到传热学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直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讲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时,课堂上只是照书本那样介绍说“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数很多”,学生听后会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如让学生拿起书本在自己的脸前煽动几下,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出对流换热系数与流体的流动的起因有关。再如介绍黑体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们观察其他教学楼窗内是什么颜色,然后解释说明这就所要讲的黑体这一个概念。在讲授肋片这一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在冬天外出时,人体的什么部位最冷,学生会很有兴致地回答“耳朵”。通过体验这些逼真的生活情景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解了才深刻,理解了才能使学生掌握,理解了才能让学生应用,理解了才能做到独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纵向贯通的比拟式教学,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对已经了解的东西觉得简单,对不了解的东西觉得复杂。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善于把新知识并归于已学知识体系中,并对新旧知识分化对比,区分其异同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在理解知识时,就会印象深刻、记忆牢、效果好。例如将学生熟练掌握的欧姆定律应用到热量传递的过程中;将两个几何图形的相似应用于两物理现象的相似。这些知识中研究内容虽然不同,但在形式上类似或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些已知知识的类似或相同点,演绎出传热学中所传授的新知识。学生可以从已认知的知识中逼真、形象、易理解地联想到新知识,熟练迁移到新知识上。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掌握新知识,建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实施过程为:在备课时就根据课程的内容准备出一些问题,在教课时教师根据进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并允许学生辩论。然后教师运用学生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这样调节“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产生了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传热学中的许多公式和原理都是前人对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因而传热学不仅是一门应用学科,同时还是―门实验学科。针对本课程实验性较强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构建了“实验+课外活动+科研活动”的逐渐递进式教学模式。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善于创新的意思
实验教学是课程体系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发展和深入,实验可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试验。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课程的实验主要着重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试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以往测量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实验室是演示性实验,学生用准备好的实验设备,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操作即可得到实验结果。现改为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老师前将实验目的、实验所需的仪器、仪表和材料等交代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分组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拟出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修改。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组建实验装置,并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对比自己设计实验装置与实验室固有的实验设备结构,找出不同和不足,从而巩固和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验证和运用了定理、法则和公式;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思路;并能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精神满足,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课外活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应用传热学的知识,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近三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竞赛、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项大赛中屡获殊荣,共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大赛,学生对传热学的规律和实际应用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无机化学 精品课程建设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41-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定位[1]。《无机化学》课程是为该校的药学、检验两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使学生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药学、检验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常见的仪器及设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 修订教学大纲
针对该课程面向该校两个专业的教学实际,将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第一层次面向药学专业,第二层次面向检验专业。例如,对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初步的内容,检验专业对这一部分内容应用不多,所以只讲授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要点,但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动力学的内容是一个重点的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就比检验专业的要高。总之,就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两个专业的差异。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培养一支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通过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的方式,精品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引领职业教育方向的优秀课程特色团队。
科学先进的教学与育人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改革的先导和保障。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对教师传统的、固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精英主义”为基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已显得陈旧落伍。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以及知识构建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2]。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要逐步实现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化;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化;由知识单一型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化。
4 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教学面对的困境是教材的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时较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往往感到困惑,存在畏难心理。而且教材的内容多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结合的内容不足。在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4.1 突出专业特色
结合专业定位,从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角度来组织教材,力争做到既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又给学生展现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技术的背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感。初步训练学生的科学合理地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删减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例如热力学的部分内容,还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4.2 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内容
由于无机化学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地、有计划地引进一些生物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将大大提高学学生对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与药学和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配位化合物时,可以重点地介绍治疗药物如铂类抗肿瘤药物和铋类抗溃疡药物[3],诊断药物如核磁共振造影剂、放射诊断药物以及中药研发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4.3 渗透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消灭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废物和产品[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与绿色化学及环保方面知识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溶液一章的教学中可加入水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及其应用、酸雨的知识及其治理;在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一章中可加入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处理;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一章中加入: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臭氧空洞、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等。
4.4 充分引入学科前沿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引入了现代化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在配合物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新型配合物特别是新型分子纳米磁体的知识;在元素部分介绍无机固体化学研究这一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碳族元素时介绍富勒烯、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无机碳化学的知识。实践证明,把化学理论知识与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好奇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确保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的多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思维空间、自学空间。
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课程组教师配合无机化学教材,结合课程特点,精心制作了优质的《无机化学》课件。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打造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教学班级的微信群,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布置作业、辅导答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等。
6 改革实践教学
6.1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上,为更好地达成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强化了《无机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充实、革新实验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72:8逐步调整为现在的72:20。在注重基础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与专业课衔接,选择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的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践内容。
6.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告知学生实验的具体内容,对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具体操作步骤等细节进行详细讲解,而且还要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而学生也就只照老师的示范实验“依葫芦画瓢”,糊里糊涂地就做完了实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我们在实践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归纳和一些操作演示交由学生来完成。其次就是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改进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播放网络上搜集的和课程组教师自己制作的的视频资料,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省时省力地帮助学生领会操作方法和要领,并对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实践操作结束后,加入实践结果讨论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践中的成与败,分析其原因并找出对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7 改进考评机制
为了促进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评价方式、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占60%;实验技能占20%,其中,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平时的操作占10%,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占10%;平时成绩占20%,学习态度占10%,平时作业和测验各占5%。
8 结语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作为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的院级精品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建设了立体化的教材,对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对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如何将课程真正做成“精品”,这些问题是我们课程组一直在思考的,期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更好地实现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长久,李延伟,刘勇平.《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23.
[2] 陈方红,欧阳子龙.改进教学方法:国外经验及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报,2012(4):58.
[3] 魏涌标,冯洁,董敏.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3(3):150-151.
篇8
1.材料的语言
色彩很多情况下是赋着在材料上的,所以我想先从材料开始谈。
我想谈的是材料的质感对视觉的转换,而非材料的物理性。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们表现的不仅仅是空间,更重要的是各种界定室内空间表皮肌理。肌理是指材料表皮的质感,通常理解为通过肢体的触摸来获得对材料的基本经验。人对材料的这种经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触觉的感应力,一是知觉的感知。这种经验应该是来自于人的一种本能体验,这种体验加以实际强化与抽象,会上升为感情因素。比如安藤忠雄,他对水泥、玻璃、金属的运用极其冷峻,蕴含禅意,他的材料极具表现力,也是经验与感觉的升华。
对于室内设计师来讲,不仅需要为使用者提供肢体感觉的满足,也提供视觉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升华为一种思想表述。即一方面材料的使用需要满足对材质的基本需求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要求。比如沙发,我们不可能坐在冷冰冰的铁或者玻璃上,我们的休息需要在舒适,松弛的环境下,软的材料才会使人放松舒服。材质要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人使用的基本功能不可违反人类基本使用要求。以床为例,床的支撑需要有力度的材料――木或钢,但人所接触的部分,每个人都认为应该是柔软的材料。另一方面材料要提供视觉的满足,即我们正常的视觉观察范围内,材料表面色泽、质地、肌理三要素之间不同关系所表现的不同感受。从装饰风格来说,材料自身的不同色泽、质地、肌理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会由于材料的不同使用拼贴产生不同的装饰风格,比如说东方世界用木材创造了以构造为特征的彩画框架装饰体系。木材质感温暖,纹理优美,着色性好,历来就是室内用材的首选。而西方世界创造了以柱式拱券为代表的雕塑感极强的界面装饰体系。石材质感坚硬,纹理色彩多变,雕造性好,是建筑理想结构材料,同时也是室内界面铺砌的高档用材。金属材质感冷峻平滑,色彩单纯,加工成型可塑性强,但是需要现代加工技术的支撑。因此,以大量金属材料作为室内的装修材料就代表了最典型的装饰风格。
2.色彩的语言
上面在材料的三要素中提到了材料的色泽,那么我们来谈一下空间的色彩。
所谓无材不色,用什么材料都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色彩。色彩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象征,人们对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这种心理反应,常常是因人们生活经验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联想造成的,此外也和人的年龄、性格、素养、民族、习惯分不开。例如看到红色,联想到太阳,万物生命之源,从而感到崇敬、伟大,也可以联想到血,感到不安、野蛮等等。
以室内空间来说,很多人习惯了家居环境的白顶,白墙。其实白确实没错,它也是一种境界,但这不代表所有人的境界,试想现在有一座房子“四白落地”,你从灰蒙蒙的室外走进来还会有“远远看到家的召唤”的感觉么?既然生产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为什么不享受呢?曾经看到有设计师装修出的一个“大色房”,很让人感动:卧室的装修有深红色,这是主人梦想中平静的颜色,这颜色是从色标里选出来的,配上白色的床罩,加上黑和蓝色,感觉噪音消失了,人在这样的房子里睡得很沉,早晨醒来不会感觉阳光刺眼;书房用蓝色是为了追求一种神秘、宁静和幻想。房主人说,他小时候第一次潜到海里,那种蓝让他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色彩经历。色彩是大自然的元素,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瑰宝。是人类无法创造的奇迹。漫漫岁月,沧海桑田,世迁,唯一恒古不变的就是色彩。
3.材料、色彩语言的运用
丰富的材料为我们追寻色彩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使用了。
在选择材质和使用材料的时候,物体的固有色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形成色彩组合的重要基础,对材质本身色彩的选择一定要结合空间的设计、色彩的设计、光的设计,形成不同的色彩氛围组合,这才是对材质固有颜色的正确使用。同时也要考虑色彩的搭配――色相的对比、冷暖的对比、补色的对比、临近色的对比。色域面积大小的对比。才能使物体的固有颜色发挥到极致,配合其质地、肌理两个因素。
同时在材质的选择和拼贴过程中,还需要使材料富有寓意。每个设计作品都会有一定的设计主题,主题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主题如何变化,其载体始终是材料。材料的色泽、质地、肌理所表现出来的寓意是最表层的主题表达,还可以多种材料拼贴在一起,形成特定的组合表达一定的思想,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法将某种材料的视觉转换成一种感知,如常州酒店大堂吧背景的玻璃,做法采用皮影戏的手法,将枯枝的影子投射到玻璃上,实际上失去了原有的玻璃效果,转而达到一种绘画的效果,形成另一种感知。又如中国丝绸博物馆门厅的设计,手法源于传统的编织工艺,跑马廊墙壁采用竖白实木加乳胶漆寓意垂挂的丝线,编织的基本手法――经纬线则体现在实木本色构架上,同时也表达了织机的形态,这就是设计师想表达的编织基本概念,也是对传统寓意的体现。
4.结语
总之,材料和色彩在空间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台词。人们在空间中可以看到他们各种表情,感受不一样的心情。当然我们还得掌握如何使用材料、色彩。使它们表达出一定的寓意效果,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方晓风,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装饰材料应用与表现力的挖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9):189.
[2] 玛利 • C米勒. 《室内设计色彩概论》[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47.
篇9
[关键词] Web 3D;WebGL技术;解剖学;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 R602;G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9-0120-04
[Abstract] Web 3D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technology which is used to realize virtual reality on web pages. Being a hot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science domain, it i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owing to its vivid scenario simulation and powerful interactivity.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key techniques with relation to Web 3D technology using WebGL(Web-based Graphics Language), which enables the visual interaction of virtual models of human body parts on web pages.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anatomy has made up for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by breaking the limit between time and space, realizing resource shar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Web 3D; WebGL technology; Anatomy; Virtual reality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Web 3D技术应运而生,它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交互性、可重塑性,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医学等诸多领域,以其逼真的模拟场景和强大的交互能力在现代医学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1,2]。《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在传统教学中,解剖图谱教学是对人体器官三维结构的二维表达,制约着学习者对解剖学的学习和理解[3-5];人体标本实验室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不能自主安排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学习,影响着教学效果[6-8]。构建基于Web的三维人体器官模型的创新教学模式,可突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缓解人体标本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
1 Web 3D技术概述
1.1 Web 3D技术
Web 3D技术是在网页中实现虚拟现实的一种最新技术,是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三维的虚拟世界,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真实的物体[9]。采用Web 3D技术构建的三维模型能在浏览器中进行移动、缩放、旋转等,360度全方位地展示物体,并能实现复杂的人机交互。Web 3D技术与传统的三维动画技术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①由渲染引擎对模型进行实时建模和动态显示;②在网页中网络传输的是模型文件,其传输量远小于视频图像;③具有无限的交互性。Web 3D技术是下一代互联网三维展示技术的核心[10]。
1.2 关键技术分析
现在Web3D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较为主流的解决方案有Java3D、Flash3D、VRML、Cult3D、Viewpoint等,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普遍存在兼容性低、开发效率低、不直接支持硬件加速、需要插件安装等不同的应用问题[11-13]。本文中采用了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人体器官模型,利用WebGL技术实现三维模型在浏览器端的展示和交互,客户端无需安装任何插件,使用非常方便。
WebGL是一种基于OpenGL ES 2.0标准、利用JavaScript API呈现3D计算机图形的技术,WebGL通过跨平台的、标准的、统一的OpenGL接口,为HTML5 Canvas提供硬件3D加速渲染,可以借助系统显卡在浏览器中流畅地展示三维场景和模型,还能够创建复杂的导航和数据视觉化[14,15]。WebGL技术完美地解决了现有的Web交互式三维动画两大问题:难以支持Web端的GPU硬件加速和对浏览器插件的依赖[16]。Three.js是JavaScript编写的WebGL第三方库,是一款运行在浏览器中的3D引擎,提供了丰富的3D显示功能。
2 在网页中实现三维模型可视化的方法
①定义场景:场景是所有物体的容器,在程序最开始的时候进行实例化,然后再将物体模型添加到场景中。
②设置相机:把三维场景投影到要显示的二维图形,经典的解决变换方法有两种:正交投影变换和透视投影变换,正交投影是将物体以原来大小投影到屏幕上,忽略物体的远近造成的大小变换。透视投影变换是一种接近视觉效果的投影,离视点近的物体大,离视点远的物体小。
③设置光源:光和影的利用影响场景渲染的效果。一个场景中可以设置多个光源,如环境光为场景提供一致的亮度,作为整体光照的基础,一般采用白色或者灰色;点光源可以看作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照到不同物体表面的亮度呈线性递减;平行光用来模仿来自无限远处的平行光源;聚光灯投射出类似圆锥形的光线。
④设置模型:可以使用由Three.js自带的规则模型,也可通过3D建模工具导出文件模型。使用WebGL能方便地创建常见几何模型,但创建人或者动物等复杂的结构模型较麻烦。因此,Three.js允许用户导入由3ds Max等工具制作的三维模型,并添加到场景中。Three.js加载模型的流程如图2所示,服务器存储着模型文件,浏览器使用javascript的异步请求从服务器下载模型文件,然后通过Javascript解析模型文件并生成一个geometry,最终生成Mesh模型,最后将其加入到场景中。
⑤渲染设置:渲染就是将模型数据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过程。在定义了场景、相机、光源等,通过调用渲染器的渲染函数来渲染整个场景。
3 Web 3D技术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3ds Max工具进行人体器官建模,将模型的相关数据储存到自行搭建的本地服务器中,然后利用WebGL技术实现在网页中的三维展示和人机交互,通过浏览器进行查看,无需安装额外插件,方便浏览和使用。下面以采用WebGL技术制作人体泌尿系统三维模型为例说明Web 3D模型的可视化交互的实现过程,并应用于教学,解决解剖标本耗损大、尸体利用率低、尸源短缺、经费不足等问题[17,18]。
3.1建模
3ds Max制作的模型具有准确、真实等特征,利用3ds Max对人体器官建模可充分展示人体器官结构的大小、形态、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关系,使教师及学生对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血供、神经支配等有准确的了解。笔者按照人体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将泌尿系统部位的器官分为肾脏、输尿管、膀胱等,使用3ds Max的多边形建模方式建立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模型的过程为:首先在视图中创建基本体,再将其转变为可编辑的多边形,按照各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形状特点进行编辑,调整到想要的模型。然后参照解剖学图谱选用各器官的材质,通过反复对比、改进,选择比较理想的组合。最后导出WebGL所支持的.obj格式,将模型的相关数据储存到自行搭建的本地服务器中。图3为通过3ds Max建立的泌尿系统模型,将泌尿系统部位的器官分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结构。
3.2 泌尿系统模型在WEB中的可视化展示
总的设计思路是在浏览器中使用JavaScript语言编程来获取泌尿系统各个器官的模型参数,并通过鼠标事件控制模型的旋转、缩放、移动、触发热点等可视化属性,实现与之进行实时的交互式操作。
泌尿系统模型可视化展示的实现过程,首先利用在Three.js库中的Scene()函数建立三维虚拟场景;然后在场景中添加摄像机、光源和泌尿系统模型等,为了更接近人眼的观察效果,我们创建了透视摄像机,并设置透视相机的角度、横纵比、视锥的最近和最远距离、相机的位置,创建和设置了环境光亮度、平行光的亮度和位置光源,经过反复调整、改进,使模型展示达到较为真实的效果,而泌尿系统模型是从本地服务器上进行加载;最后结合场景和相机对画面进行实时渲染,得到泌尿系统三维模型在网页中的展示,如图4所示。实现的主要代码如下:
3.3 基于Web 的泌尿系统模型的交互操作
使用OrbitControls.js API来支持鼠标交互,通过一个轨迹球controls的控制,改变相应变量的值或场景中模型视图矩阵的值,从而实现与模型的交互。可以通过轨迹球controls的属性调整模型旋转、变焦、平移、惯性、灵敏度、缩放等效果。泌尿系统的旋转、缩放等效果如图5所示。①鼠标左击不放,移动鼠标模型旋转效果;②鼠标右击不放,移动鼠标模型移动效果;③鼠标滚动,模型缩放效果。以下是实现轨迹球控制的主要代码:
另外,通过Three.js中的RayCaster类,将光线投射到3D场景中,并确定光线与场景中指定的3D对象集合相交来拾取对象,通过鼠标点击触发,弹出相应的二维图片、文字说明等介绍。
3.4 基于Web 的人体器官数字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基于Web 的人体器官数字模型在本校2014级影像技术专业1401-1403班的系统解剖学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应用。课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80%的学生表示器官数字模型比较有意思,吸引了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83.3%的同学表示数字模型能立体直观,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到局部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知识更容易接受;73.3%的同学认为学习的时间更自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WebGL技术构建的基于Web的虚拟人体器官数字模型,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只要在浏览器上输入服务器的地址就可以直接浏览,能显示一些难以立体展示的细微结构,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不同的结构,可任意旋转、缩放、移动结构模型,有助于在三维空间中观察人体器官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解决以往解剖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19]。例如人体的循环系统,一般的教学图谱图像只能显示平面结构,而利用三维技术可以形象地、生动地展示血管的外形及构造,以使学生对循环系统的构造形成立体的、系统的概念,还可以用三维动画演示血液在心腔中的流动情况及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循环情况,克服以往传统解剖学教材和图谱的缺点。同时基于Web 的人体器官数字模型彻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20]。
4 展望
以网页为载体,结合WebGL、3Dmax、JavaScript等技术,构建在线的三维人体器官模型应用于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突破解剖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医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将通过对人体三维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建立解剖教学数字化资料和系列计算机三维模型,辅助解剖学的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Web 3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媒体和手段,将在医学教学资源开发、教育领域应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琨,董西广. Web3D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4):490-491.
[2] 杜赵康,杨开明,王勇,等.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解剖学研究,2015,37(1):72-73.
[3] 王勇,杜赵康,张秀君. 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初探[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15,23(1):54,58.
[4] 韩中保,周羽韩,扣兰. 基于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人体解剖学》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 解剖学杂志,2013, 36(2):257.
[5] 侯振江,王凤玲,李红岩.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装备,2014,11(8):70-72.
[6] Mathias, Kaspar,Fred,et al. Web-based stereoscopic visualization for the global anatomy classroom[J].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2011,163:264-270.
[7] 方杰,晏廷亮,何文渊. 虚拟仿真技术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301-302.
[8] 李一帆,杨茂有,尚云龙,等. 三维虚拟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 解剖学研究,2012,34(5):393-394.
[9] 艾达,乔明明,李敏. Web 3D技术综述[J]. 微型机与应用,2014,33(2):4-7.
[10] 卞敏捷,高珏,高洪皓,等. Web 3D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6):141-144.
[11] Guan T,Ren BY,Zhong DH. The method of Unity3D based 3D dynamic interactive,2015query of high arch da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256(1):2918-2922.
[12] Danchilla B. Beginning WebGL for HTML5[M]. New York:Apress,2012:112-120.
[13] 汪浩,田丰,张文俊. 基于WebGL的交互平台设计与实现[J]. 电子测量技术,2015,38(8):119-122.
[14] JIN Ping,ZHENG Wen,CAO Ming,et al. Flower opening simulation based on key lines using WebGL[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15,20(3):235-239.
[15] 高鹏,刘鹏,苏红森,等. 基于HTML5与可视化工具包的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及交互方法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32(2):336-342.
[16] Parisi T. WebGL up and running[M]. Sebastopol:O’ Reilly,2012:58-83.
[17] 张庆金,陈金绪,李桂成,等. 数字人解剖系统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4):649.
[18] Pablo,De Heras Ciechomski,Mihai,et 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eb-enabled 3D consultation tool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surgery based on 3D-image reconstruction of 2D pictures[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2,14(1):e21
[19] 李娟,张宝昌,胡凡刚. 医学教育虚拟学习社区个性化服务的实现[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3):14-17.
篇10
论文摘要: 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建筑设计课程设计的原因,对课程设计的每个阶段进行解读,探讨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得出艺术院校设计教育应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转贴于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